|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3-8-24 10:34 编辑
[华严经辑要]——为什么短命,多病,贫穷,眷属乖离,不贞,常吵架........... ~ 节录八十华严十地品(用时 2 小时 30 分钟)
==============================
-- [经文] --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护持十善业道,常无间断,复作是念:
『一切众生堕恶趣者,莫不皆以十不善业;
是故我当自修正行,亦劝于他,令修正行。何以故?若自不能修行正行,令他修者,无有是处。』
▪[末学解说]▪
「佛子(众生受佛戒故称佛子,以必当作佛故也。又为菩萨之通名,以其依佛之圣教而生圣道故也,又以绍继佛种使不断绝故也。又总称一切众生,以悉具佛性故也)!菩萨摩诃萨(菩提萨埵作道众生,新译曰觉有情。摩诃萨埵作大众生,新译曰大有情。求道果之众生,故云道众生,求道果者通于声闻缘觉,故为简别于彼,更曰大众生也。又菩萨有中高下之诸位,但为示地上之菩萨,更曰摩诃萨)像这样护持十善业道(十种良善的行为是通向善处的道路),恒常没有间断,同时作这样的心念:
『一切众生堕入恶趣(众生以恶业之因而趣之所)者,莫不都是造作十不善业(十种不良善的行为,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贪欲、嗔恚、愚痴);
所以我应当自修正行(指不邪曲之行。即以佛之教化为基准之正当行为,与“邪行”相对;或对杂行、助行而言正行),也应劝导他人,令其修习正行。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自己不能修行正行,而要令他人修行者,这是不可能的。』
注解:
【佛子】:(术语)众生受佛戒故称佛子,以必当作佛故也。又为菩萨之通名,以其依佛之圣教而生圣道故也,又以绍继佛种使不断绝故也。又总称一切众生,以悉具佛性故也。梵网经下曰:“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法华经譬喻品曰:“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佛地论一曰:“由佛教力被圣道生故名佛子。(中略)能绍佛种,不令断绝,故名佛子。”嘉祥法华疏四曰:“大机既发有绍继之能,为佛子义。”法华文句九曰:“一切众生,皆有三种性,得佛性,即是佛子。故云其中众生悉是吾子。”【又】(职名)元时封僧之号。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萨摩诃萨】:(术语)具名菩提萨埵摩诃萨埵(Bohdhisattva Maha%sattva),菩提萨埵作道众生,新译曰觉有情。摩诃萨埵作大众生,新译曰大有情。求道果之众生,故云道众生,求道果者通于声闻缘觉,故为简别于彼,更曰大众生也。又菩萨有中高下之诸位,但为示地上之菩萨,更曰摩诃萨。佛地论二曰:“菩萨摩诃萨者,谓诸萨埵求菩提故。此通三乘。为简取大故。须复说摩诃萨言。(中略)此通诸位。今取地上诸大菩萨。是故复说摩诃萨言。”法华嘉祥疏二曰:“摩诃萨埵者。摩诃云大。十地论云:大有三种。愿大行大度众生大。萨埵云众生,即大众生也。(中略)摩诃萨者简异二乘,亦求小道。今明求于大道,故名大众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善业道】:十种良善的行为是通向善处的道路。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恶趣】:(术语)众生以恶业之因而趣之所。俱舍论世间品曰:“趣谓所往。”即地狱畜生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不善业】:十种不良善的行为。(参见:十恶)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十恶】:又名十不善,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贪欲、嗔恚、愚痴。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正行】:指不邪曲之行。即以佛之教化为基准之正当行为,与“邪行”相对;或对杂行、助行而言正行。又由直接原因而成之行称为正行,由间接原因而成之行称为助行。
据八正道经载,不谛见、不谛念、不谛语、不谛治、不谛求、不谛行、不谛意、不谛定等,称为道八邪行;反之,谛见、谛念,乃至谛意、谛定等,则称为道八正行。据中阿含卷三十八鹦鹉经及大智度论卷四十八等载,与外道凡夫之邪行相对的八正道等即属正行。
诸家列有数种正行说。如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四举出三种正行即:于佛宝应修供养承事正行、于法宝所应修瑜伽方便正行、于僧宝所应修共受财法正行。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以六波罗蜜为正行,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正行。辩中边论卷下就十波罗蜜行之“相”分别为六种正行,即:最胜、作意、随法、离二边、差别、无差别正行。中边分别论卷下则就上述之作意正行分出十种正行,即:书写、供养、施与他、若他读诵一心听闻、自读、自如理取名句味及义、如道理及名句味显说、正心闻诵、空处如理思量、已入意为不退失故修习。法华经玄赞卷八以法华经卷四法师品所谓之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供养等,称为正行六种法师。
净土宗大德善导之观经疏散善义中,谓修习五种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之行业为五正行。即:(一)读诵,读诵净土之圣典。(二)观察,观想阿弥陀佛之相好。(三)礼拜,礼拜阿弥陀佛。(四)称名,称念阿弥陀佛之名号。(五)赞叹供养,赞叹阿弥陀佛之功德。反之,若以阿弥陀佛以外诸佛菩萨为礼拜、观想等之对象者,则称杂行。五正行中“称名”一项特别符合弥陀之本愿,故称正定业,其余四项则称助业、助行,二者因相对而作此称。若在专修念佛(称名)之外,兼修其他四行者,则称助正兼行。又就往生净土之“正因”,而言正行。此外,密教中,则于加行之后所修之行业称正行。(转法轮经、般泥洹经卷下、大方等大集经卷三十、解深密经卷三、大智度论卷五十六、卷八十七、辩中边论述记卷中、法苑珠林卷十七)((参见:正因正行)1985)p1986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
『十不善业道,是地狱、畜生、饿鬼受生因;
十善业道,是人、天乃至有顶处受生因。
▪[末学解说]▪
「佛子(众生受佛戒故称佛子,以必当作佛故也。又为菩萨之通名,以其依佛之圣教而生圣道故也,又以绍继佛种使不断绝故也。又总称一切众生,以悉具佛性故也)!这位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
『十不善业(十种不良善的行为,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贪欲、嗔恚、愚痴)道,是地狱(六道中最苦的地方,因其位置在地下,故名地狱。分为三类:一 名根本地狱,有八热及八寒之别,是为十六大地狱。二名近边地狱,即八热四门的十六游增地狱。三名孤独地狱,在山间、旷野、树下、水滨、场所无定,为各人别业所感,因此苦报寿命,亦各不同,若论受苦,根本最甚,近边次之,孤独又次)、畜生(指鸟兽虫鱼等一切动物。畜生之名乃由人畜养之意而得,主要指家畜家禽。新译称之为傍生,乃取其形不如人之直,傍横且傍行之义)、饿鬼(六道之一,即时常遭受饥饿的鬼类。其中略有威德的,成为山林冢庙之神,能得祭品或人间的弃食,无威德的,则常不得食,甚至口中因渴出火)受生之因;
十善业(指身口意三业中所行的十种善行为。称为十善,又作十善业道。此十善业道有身、语、意三方面,身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语善业即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善业即不贪、不嗔、不痴)道,是人、天(人道和天道)乃至有顶处(色界之第四处,本名色究竟天。此在有形世界之最顶,故称有顶(此外无色界有无形之世界))受生之因。
注解:
【十不善业】:十种不良善的行为。(参见:十恶)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十恶】:又名十不善,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贪欲、嗔恚、愚痴。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十善业】:指身口意三业中所行的十种善行为。称为十善,又作十善业道。此十善业道有身、语、意三方面,身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语善业即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善业即不贪、不嗔、不痴。FROM:【《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地狱】:1、六道中最苦的地方,因其位置在地下,故名地狱。分为三类:一 名根本地狱,有八热及八寒之别,是为十六大地狱。二名近边地狱,即八热四门的十六游增地狱。三名孤独地狱,在山间、旷野、树下、水滨、场所无定,为各人别业所感,因此苦报寿命,亦各不同,若论受苦,根本最甚,近边次之,孤独又次之。
2、所处的地方,若只有苦受而没有喜乐的环境,皆可比喻之为地狱。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畜生】:梵语 tiryan~c,巴利语 tiraccha^na。音译为底栗车。又作傍生、横生、畜生道、傍生趣。五道之一,六道之一,三恶道之一。指鸟兽虫鱼等一切动物。畜生之名乃由人畜养之意而得,主要指家畜家禽。新译称之为傍生,乃取其形不如人之直,傍横且傍行之义。傍生是无智闇钝且其本处在大海中,后转而遍于人、天及地狱等。瑜伽师地论卷四(大三○·二九七中):“傍生趣更相残害,如羸弱者为诸强力之所杀害,由此因缘受种种苦。以不自在,他所驱驰,多被鞭挞,与彼人、天为资生具,由此因缘,具受种种极重苦恼。”
正法念处经卷十八举出畜生总共有三十四亿种,并广述其相貌、色类、行食之不同、群飞之相异、憎爱之违顺、伴行之双只、同生共游等。另据大智度论卷三十载,依畜生之住处,可分为空行、陆行、水行三种,又依昼夜可分昼行、夜行、昼夜行三类。又据大毗婆沙论卷一二○、俱舍论卷八等载,畜生、人趣共具胎、卵、湿、化等四生,其寿命或一日一夜,或如龙王等之一中劫,各有不同。(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二、立世阿毗昙论卷七、俱舍论卷十一、杂阿毗昙心论卷八、大乘义章卷八本)p4188FROM:【佛光大辞典】
【饿鬼】:六道之一,即时常遭受饥饿的鬼类。其中略有威德的,成为山林冢庙之神,能得祭品或人间的弃食,无威德的,则常不得食,甚至口中因渴出火。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人天】:人道和天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有顶】:(界名)天名。色界之第四处,本名色究竟天。此在有形世界之最顶,故称有顶(此外无色界有无形之世界),有顶之有,如有唐有宋之有,法华经序品曰:“从阿鼻狱,上至有顶。”法华经义疏二曰:“长行云阿迦尼吒(译言色究竟天),今称有顶者。楼炭经云:阿迦尼吒,在有色之顶也。”【又】无色界之第四处,非想非非想天也。是位于世界之最顶,故称有顶。妙句解六曰:“非非想天,名为有顶。是于三界有漏世间,极顶之故。”往生要集上本曰:“乃至有顶,轮回无期。”梵Akanis!t!ha,巴Akanit!t!ha。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以智慧修习,心狭劣故,怖三界故,阙大悲故,从他闻声而解了故,成声闻乘。
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不从他教,自觉悟故,大悲方便不具足故,悟解甚深因缘法故,成独觉乘。
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心广无量故,具足悲愍故,方便所摄故,发生大愿故,不舍众生故,希求诸佛大智故,净治菩萨诸地故,净修一切诸度故,成菩萨广大行。
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一切种清净故,乃至证十力、四无畏故,一切佛法皆得成就。
是故我今等行十善,应令一切具足清净;如是方便,菩萨当学。』
[善知识解说]
修行十善业, 虽然有微薄的智慧,知道世间无常,但是心量狭小,恐怖六道生死轮回,缺乏普渡众生的大悲心,这类人因为听闻佛法而明白生死无常,因此成了声闻乘行者
修行十善业, 喜欢清净修行,不需要别人教导自己也能领悟世间和出世间道理,但是心量狭小,缺乏普渡众生的大悲心和方便善巧,这类人因为自己悟解十二缘起法,因此成了独觉乘行者
修行十善业, 喜欢清净修行, 心量广大,有普渡众生的大悲心和方便善巧, 而且发起大愿心,不舍离一切众生, 发愿自己能成诸佛的大智慧, 这类人因为实修菩萨各种次第和六度万行,因此成了大乘菩萨行者
▪[末学解说]▪
又修习此上品十善业道,以智慧修习,可心量狭劣,恐怖三界,缺乏大悲(救他人苦之心谓之悲。佛菩萨之悲心广大,故曰大悲),但能从他处闻声而解了(会得道理也)之故,而成就了声闻乘(指能成就声闻果之四谛法门。乘,为运载之意,指能乘载众生至彼岸者;即指佛陀之教法。声闻之人由观四谛之理而出离生死,以达涅槃,故称四谛法门为声闻乘。又指声闻之机类)。
又修习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不需要他人教导,自己能够觉悟,可大悲(救他人苦之心谓之悲。佛菩萨之悲心广大,故曰大悲)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不具足(具备满足之略称),但能悟解甚深因缘法之故,而成就了独觉乘(谓住独觉法性;为令自身证寂灭故;不由师教,发正愿已,修方便行)。
又修习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心广无量,因具足悲愍之故,方便所摄之故,发生大愿之故,不舍众生之故,希求诸佛大智(广大之智慧。通达一切之事理者)之故,清净修治菩萨诸地之故,清净修行一切诸度之故,而成就了菩萨广大行(求自利利他圆满佛果之菩萨众大行也)。
又修习此上品十善业道,因一切种清净之故,乃至证得十力(指如来所具有的十种力用)、四无畏(一、一切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也。二、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也。三、说障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也。四、说尽苦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也)之故,一切佛法皆得成就。
所以我现今等行十善,应令一切具足清净;像这样的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菩萨应当修学。』
注解:
【大悲】:(术语)救他人苦之心谓之悲。佛菩萨之悲心广大,故曰大悲。涅槃经十一曰:“三世诸世尊,大悲为根本。(中略)若无大悲者是则不名佛。”大日经一曰:“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根本。”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解了】:(术语)会得道理也。深密经二曰:“于我甚深密意言说如实解了。”南本涅槃经十九曰:“解了实相空无所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具足】:<一>具备满足之略称。法华经普门品(大九·五八上):“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此外,具足依义,谓如来具足世间、出世间法,为众生之所依。又具足三千,乃一毫之内具足三千之略称,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相即相入。楞伽师资记序(大八五·一二八三中):“一毫之内具足三千大千,一尘之中容受无边世界。”(无量寿经卷上、六十华严经性起品、大乘义章卷十四)
<二>梵名 PurN!aka。音译富兰那迦。意译满足、具足。乃佛陀弟子之一。为波罗奈城之长者,与耶舍长者、离垢、善实、牛王等为友。后闻耶舍归佛出家修行,乃与离垢等相携诣佛所出家,终成阿罗汉。(佛本行集经卷三十六)p3077FROM:【佛光大辞典】
【声闻乘】: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五乘之一。指能成就声闻果之四谛法门。乘,为运载之意,指能乘载众生至彼岸者;即指佛陀之教法。声闻之人由观四谛之理而出离生死,以达涅槃,故称四谛法门为声闻乘。又指声闻之机类。(称赞大乘功德经、法华玄论卷七、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末)((参见:二乘)206)p6499FROM:【佛光大辞典】
【独觉乘】:独觉乘。谓住独觉法性;为令自身证寂灭故;不由师教,发正愿已,修方便行。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菩萨行】:(术语)求自利利他圆满佛果之菩萨众大行也。即布施等之六度是。法华经五百弟子品曰:“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智】:(术语)广大之智慧。通达一切之事理者。法华经序品曰:“普入佛慧通达大智。”维摩经佛国品曰:“大智本行皆成就。”同慧远疏曰:“言大智者是佛智也,佛慧深广故名大智。”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力】:指如来所具有的十种力用。
一、知觉处非处智力,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
二、知三世业报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
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
四、知诸根胜劣智力,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
五、知种种解智力,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
六、知种种界智力,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
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
八、知天眼无碍智力,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
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即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
十、知永断习气智力,即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的智力。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无畏】:(名数)一、一切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也。二、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也。三、说障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也。四、说尽苦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也。见智度论二十五、法界次第下之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
『十不善业道,上者地狱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饿鬼因。于中,
杀生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
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
偷盗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
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贫穷,二者共财不得自在。
邪淫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
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妻不贞良,二者不得随意眷属。
妄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
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被诽谤,二者为他所诳。
两舌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
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眷属乖离,二者亲族毙恶。
恶口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
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闻恶声,二者言多诤讼。
绮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
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言无人受,二者语不明了。
贪欲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
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无厌。
瞋恚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
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长短,二者恒被于他之所恼害。
邪见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
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生邪见家,二者其心谄曲。』
[善知识解说]
[杀生]的罪报就是堕入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
如果还有余福能生在人中,就会1.短命,或者2.多病
[偷盗]的罪报就是堕入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
如果还有余福能生在人中,就会1.贫穷,或者2.共同的财产无法自由运用,甚至失去,也就是可能被倒会
[邪淫]的罪报就是堕入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
如果还有余福能生在人中,就会1. 妻子或丈夫不忠贞,或者2.找不到结婚的对象,或者对象无法令人满意,或者夫妻时常争吵不如意
[妄语]的罪报就是堕入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
如果还有余福能生在人中,就会1. 时常被毁谤,或者2.时常被人欺骗
[两舌]的罪报就是堕入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
如果还有余福能生在人中,就会1.家人时常争吵或者分离,或者2.被亲族所讨厌或陷害
[恶口]的罪报就是堕入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
如果还有余福能生在人中,就会1.经常被人恶骂或流传坏名声,或者2.一讲话就会和人吵架,甚至上法院打官司
[绮语]的罪报就是堕入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
如果还有余福能生在人中,就会1. 说话没人接受,没人愿意听,不被认同,或者2.说话时常讲不清楚意思,或者时常被误会误解
[贪欲]的罪报就是堕入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
如果还有余福能生在人中,就会1. 内心时常不知足而烦恼痛苦,或者2.因为欲望很重,贪得无厌无法满足而烦恼痛苦
[瞋恚]的罪报就是堕入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
如果还有余福能生在人中,就会1. 常被别人所批评,名誉不好,或者2.时常被人惹生气或伤害,身心苦恼不自在
[邪见]的罪报就是堕入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
如果还有余福能生在人中,就会1.出生在外道邪见的家庭,无法听闻学习正法,或者2.因为知见错误,待人处世内心时常虚伪不真实,担心害怕,想法偏激
▪[末学解说]▪
「佛子(众生受佛戒故称佛子,以必当作佛故也。又为菩萨之通名,以其依佛之圣教而生圣道故也,又以绍继佛种使不断绝故也。又总称一切众生,以悉具佛性故也)!这位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
『十不善业(十种不良善的行为,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贪欲、嗔恚、愚痴)道,上者为堕入地狱道之因,中者为堕入畜生道之因,下者为堕入饿鬼道之因。在这其中,
杀生(即杀害人畜等一切有情之生命。乃十恶业之第一,五戒之一,八戒之一,十戒之一。大乘佛教为避免杀生,而禁止食肉,更进而以放生为其积极表征。依大智度论卷十三之说,诸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世间惜命亦为第一。断人畜之生命,不论亲自下手杀,或教人杀,皆属同罪。比丘杀人,犯四波罗夷,自杀则结偷兰遮罪;自伤形体,结突吉罗罪;杀害畜生,得波逸提(忏悔罪)。凡犯杀戒者,死后将堕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即使生于人间,亦不免多病短命)之罪能令众生堕入地狱、畜生、饿鬼;
若生于人道中,则会得二种果报(由于过去的业因而造成现在的结果,叫做“果”,又因为这果是过去的业因所召感的酬报,所以又叫做“报”,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果报的意义),一者短命(短命者,谓因前世伤害物命,令其不得以尽天年,故感今生自身亦短命也),二者多病(多病者,谓因前世恼害众生,令其不得自在,故感今生自身亦多疾病也)。
偷盗(不与而取,称为偷盗。新译作不与取。乃力取或盗取他人财物之意。于身、口、意十种恶行为(十恶)中,与杀生、邪淫同属身业。偷盗为戒律所严禁,若犯偷盗,严重者如盗五钱以上,则犯波罗夷罪(如断头之重罪),在十恶、五戒中,为仅次于杀生之重罪)之罪也会令众生堕入三恶道(一、地狱道,成上品十恶业者趣之。二、饿鬼道,成中品十恶业者趣之。三、畜生道,成下品十恶业者趣之);
若生于人道中,则会得二种果报(由于过去的业因而造成现在的结果,叫做“果”,又因为这果是过去的业因所召感的酬报,所以又叫做“报”,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果报的意义),一者贫穷(贫穷者,谓因前世盗他财物,令彼空乏,故感今生自亦贫穷也),二者共同财产不能自由使用。
邪淫(又作欲邪行。为十恶之一。即在家者不可为之恶行之一,以男性而言,指与妻子以外之女性行淫,又虽与妻子,但行于不适当之时间、场所、方法等,亦为邪淫)之罪也会令众生堕入三恶道(一、地狱道,成上品十恶业者趣之。二、饿鬼道,成中品十恶业者趣之。三、畜生道,成下品十恶业者趣之);
若生于人道中,则会得二种果报(由于过去的业因而造成现在的结果,叫做“果”,又因为这果是过去的业因所召感的酬报,所以又叫做“报”,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果报的意义),一者妻子丈夫不贞良,二者不能得到如意眷属。
妄语(妄语者,谓好造虚言诳惑他人也)之罪也会令众生堕入三恶道(一、地狱道,成上品十恶业者趣之。二、饿鬼道,成中品十恶业者趣之。三、畜生道,成下品十恶业者趣之);
若生于人道中,则会得二种果报(由于过去的业因而造成现在的结果,叫做“果”,又因为这果是过去的业因所召感的酬报,所以又叫做“报”,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果报的意义),一者常常被诽谤,二者为他人所欺诳。
两舌(谓构合是非之言,向此说彼,向彼说此,令其争斗,故名两舌)之罪也会令众生堕入三恶道(一、地狱道,成上品十恶业者趣之。二、饿鬼道,成中品十恶业者趣之。三、畜生道,成下品十恶业者趣之);
若生于人道中,则会得二种果报(由于过去的业因而造成现在的结果,叫做“果”,又因为这果是过去的业因所召感的酬报,所以又叫做“报”,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果报的意义),一者与眷属背离或分离,二者被亲族厌恶。
恶口(恶口者,谓言语粗犷,毁辱他人,令其受恼也)之罪也会令众生堕入三恶道(一、地狱道,成上品十恶业者趣之。二、饿鬼道,成中品十恶业者趣之。三、畜生道,成下品十恶业者趣之);
若生于人道中,则会得二种果报(由于过去的业因而造成现在的结果,叫做“果”,又因为这果是过去的业因所召感的酬报,所以又叫做“报”,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果报的意义),一者常闻恶声,二者言多有诤讼。
绮语(绮语者,谓乖背真实,巧饰言辞,令人好乐也)之罪也会令众生堕入三恶道(一、地狱道,成上品十恶业者趣之。二、饿鬼道,成中品十恶业者趣之。三、畜生道,成下品十恶业者趣之);
若生于人道中,则会得二种果报(由于过去的业因而造成现在的结果,叫做“果”,又因为这果是过去的业因所召感的酬报,所以又叫做“报”,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果报的意义),一者所说之言无人接受,二者讲话不明了不清楚。
贪欲(又称贪毒。略称贪。三毒之一,十不善之一,十大烦恼之一。与“渴爱”同义。即对于自身所好之对境生喜乐之念,而起贪著之心及取得之欲望。与无明共为起三界轮回苦之根本烦恼)之罪也会令众生堕入三恶道(一、地狱道,成上品十恶业者趣之。二、饿鬼道,成中品十恶业者趣之。三、畜生道,成下品十恶业者趣之);
若生于人道中,则会得二种果报(由于过去的业因而造成现在的结果,叫做“果”,又因为这果是过去的业因所召感的酬报,所以又叫做“报”,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果报的意义),一者心不知足,二者贪得无厌。
瞋恚(谓于诸有情。欲为损害。内怀栽杌。乃至现为过患。总名瞋恚)之罪也会令众生堕入三恶道(一、地狱道,成上品十恶业者趣之。二、饿鬼道,成中品十恶业者趣之。三、畜生道,成下品十恶业者趣之);
若生于人道中,则会得二种果报(由于过去的业因而造成现在的结果,叫做“果”,又因为这果是过去的业因所召感的酬报,所以又叫做“报”,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果报的意义),一者常被他人批评长短,二者总是被他人所恼害(谓于亲财等匮乏中,因自邪计所生诸苦,修厌背想)。
邪见(指不正之执见,主要指拨无四谛因果之道理者。系八邪行之一,十恶之一,十随眠之一,五见之一。以为世间无可招结果之原因,亦无由原因而生之结果,而谓恶不足畏,善亦不足喜等之谬见,即是邪见。盖俱舍家谓拨无因果为邪见;唯识家则主张拨无因果及四见以外之所有邪执,均称为邪见)之罪也会令众生堕入三恶道(一、地狱道,成上品十恶业者趣之。二、饿鬼道,成中品十恶业者趣之。三、畜生道,成下品十恶业者趣之);
若生于人道中,则会得二种果报(由于过去的业因而造成现在的结果,叫做“果”,又因为这果是过去的业因所召感的酬报,所以又叫做“报”,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果报的意义),一者短命(短命者,谓因前世伤害物命,令其不得以尽天年,故感今生自身亦短命也若生于人道中,则会得二种果报(由于过去的业因而造成现在的结果,叫做“果”,又因为这果是过去的业因所召感的酬报,所以又叫做“报”,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果报的意义),一者生于邪见之家,二者其心谄曲(为欺瞒他人而故作娇态,曲顺人情)。』
注解:
【十不善业】:十种不良善的行为。(参见:十恶)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十恶】:又名十不善,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贪欲、嗔恚、愚痴。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果报】:由于过去的业因而造成现在的结果,叫做“果”,又因为这果是过去的业因所召感的酬报,所以又叫做“报”,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果报的意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短命】:短命者,谓因前世伤害物命,令其不得以尽天年,故感今生自身亦短命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多病】:多病者,谓因前世恼害众生,令其不得自在,故感今生自身亦多疾病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三恶道】:(名数)依恶业可往来之处有三所。名为三恶道。一、地狱道,成上品十恶业者趣之。二、饿鬼道,成中品十恶业者趣之。三、畜生道,成下品十恶业者趣之。法华经方便品曰:“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无量寿经上曰:“人天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贫穷】:贫穷者,谓因前世盗他财物,令彼空乏,故感今生自亦贫穷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杀生】:梵语 pra^N!a^tipa^ta。即杀害人畜等一切有情之生命。乃十恶业之第一,五戒之一,八戒之一,十戒之一。大乘佛教为避免杀生,而禁止食肉,更进而以放生为其积极表征。依大智度论卷十三之说,诸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世间惜命亦为第一。断人畜之生命,不论亲自下手杀,或教人杀,皆属同罪。比丘杀人,犯四波罗夷,自杀则结偷兰遮罪;自伤形体,结突吉罗罪;杀害畜生,得波逸提(忏悔罪)。凡犯杀戒者,死后将堕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即使生于人间,亦不免多病短命。
不杀生系依慈悲心及避免犯下杀生恶业二理由。从原始佛教至大乘佛教,皆强调之,更成为佛教徒最重要之实践德目。于印度,多有立于佛教立场实行不杀生之国王。我国佛教,于梵网经、金光明经、涅槃经、楞伽经等诸经中,所说不杀生、不食肉之教导,影响甚钜;又儒家亦倡说恻隐之心为“仁”之端,慈爱普及于禽兽,故古来行仁政之君主,亦敕禁杀之令,以示博爱之德,多行于斋会之时,或灵刹附近。佛祖统纪卷五十二放生禁杀条,列举各种禁止杀生之例。如梁文帝、北魏献文帝、隋文帝、宋真宗等曾行禁杀、放生;又如智者大师曾化导一千余处,令舍弃渔捕;另如四明之延庆法智法师每年以放生庆祝佛诞。(梵网经卷下、顺正理论卷四十二、大毗婆沙论卷十八)p4655FROM:【佛光大辞典】
【偷盗】:梵语 adatta^da^na,巴利语 adinna^da^na。不与而取,称为偷盗。新译作不与取。乃力取或盗取他人财物之意。于身、口、意十种恶行为(十恶)中,与杀生、邪淫同属身业。偷盗为戒律所严禁,若犯偷盗,严重者如盗五钱以上,则犯波罗夷罪(如断头之重罪),在十恶、五戒中,为仅次于杀生之重罪。据旧华严经卷二十四“十地品”之说,偷盗之罪能令众生堕于三恶道,若生于人中,亦必得二种果报,一为贫穷,二为失财不得自在。(十不善业道经、俱舍论卷十六、法界次第卷上之上)((参见:十善十恶)468)p4384FROM:【佛光大辞典】
【邪淫】:梵语 ka^ma-mithya^ca^ra,巴利语 ka^mesu miccha^ca^ra。又作欲邪行。为十恶之一。即在家者不可为之恶行之一,以男性而言,指与妻子以外之女性行淫,又虽与妻子,但行于不适当之时间、场所、方法等,亦为邪淫。据中阿含卷五十晡利多经载,邪淫者必受现世及后世之恶报。((参见:邪淫戒)3035)p3034FROM:【佛光大辞典】
【妄语】:妄语者,谓好造虚言诳惑他人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两舌】:谓构合是非之言,向此说彼,向彼说此,令其争斗,故名两舌。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恶口】:恶口者,谓言语粗犷,毁辱他人,令其受恼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绮语】:绮语者,谓乖背真实,巧饰言辞,令人好乐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贪欲】:梵语 lobha, ra^ga,abhidhya^。又称贪毒。略称贪。三毒之一,十不善之一,十大烦恼之一。与“渴爱”(梵 tr!s!N!a^)同义。即对于自身所好之对境生喜乐之念,而起贪著之心及取得之欲望。与无明共为起三界轮回苦之根本烦恼。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五上):“诸苦所因,贪欲为本。”((参见:贪)4792)p4793FROM:【佛光大辞典】
【瞋恚】:谓于诸有情。欲为损害。内怀栽杌。乃至现为过患。总名瞋恚。FROM:【《阿毗达磨辞典》(中华佛典宝库编)】
【恼害】:恼害者:谓于亲财等匮乏中,因自邪计所生诸苦,修厌背想。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邪见】:梵语 mithya^-dr!s!t!i,巴利语 miccha^-dit!t!hi。指不正之执见,主要指拨无四谛因果之道理者。系八邪行之一,十恶之一,十随眠之一,五见之一。以为世间无可招结果之原因,亦无由原因而生之结果,而谓恶不足畏,善亦不足喜等之谬见,即是邪见。盖俱舍家谓拨无因果为邪见;唯识家则主张拨无因果及四见以外之所有邪执,均称为邪见。
另据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九载,五见虽同为邪推度,但因邪见之“无行相”过患特重,故特称之为邪见。又谓邪见坏事,谤因果及三宝,坏法恩、生恩,起法怨、生怨,并破坏现量,为暴恶之见,故别立此名。(俱舍论卷十九、成唯识论卷六、法蕴足论卷一、卷十、成实论卷十、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四十六、瑜伽师地论卷八)((参见:八邪行)283、“十善十恶”468、“五见”1099)p3033FROM:【佛光大辞典】
【谄曲】:梵语 van%ka, kuhana。为欺瞒他人而故作娇态,曲顺人情。法华经方便品(大九·八中):“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又对物无所执著,称为无谄曲。金七十论卷上(大五四·一二五一上):“尼夜摩亦五:一不杀,二不盗,三实语,四梵行,五无谄曲。”(无量寿经卷上、菩萨地持经卷五、十住毗婆沙论卷八、十地经论卷二)p6167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佛子!十不善业道能生此等无量无边众大苦聚,是故菩萨作如是念:
『我当远离十不善道,以十善道为法园苑,爱乐安住,自住其中,亦劝,他人令住其中。』
▪[末学解说]▪
佛子(众生受佛戒故称佛子,以必当作佛故也。又为菩萨之通名,以其依佛之圣教而生圣道故也,又以绍继佛种使不断绝故也。又总称一切众生,以悉具佛性故也)!十不善业道能生出这些无量无边众大苦聚,所以菩萨应当作如是念:
『我应当远离十不善(十种不良善的行为,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贪欲、嗔恚、愚痴)道,以十善(指身口意三业中所行的十种善行为。称为十善,又作十善业道。此十善业道有身、语、意三方面,身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语善业即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善业即不贪、不嗔、不痴)道为法园苑,爱乐(谓信爱欲乐。即信乐世间、出世间善法之意,属无染污之爱)安住,自住其中,也劝导他人,令其安住其中。』
注解:
【爱乐】:谓信爱欲乐。即信乐世间、出世间善法之意,属无染污之爱。俱舍论卷四谓,爱乃爱乐,其体即是信。成唯识论卷六谓,信以爱乐为相。净土论谓爱乐佛法味者,即爱乐净土之法味。p5462FROM:【佛光大辞典】
==============================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