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10-21 11:39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次学习:22楼 共用时2小时以上)
★ 诸佛灭度已, 供养舍利者,
起万亿种塔, 金银及颇梨、
砗磲与马脑、 玫瑰琉璃珠,
清净广严饰, 庄校于诸塔。
或有起石庙, 栴檀及沉水,
木榓并余材, 砖瓦泥土等。
若于旷野中, 积土成佛庙,
乃至童子戏, 聚沙为佛塔,
如是诸人等, 皆已成佛道。
[学习解说]:
诸佛灭度后,供养佛舍利的人,建造万亿佛塔并用七宝进行装饰,或者用石头、木材、砖瓦、泥土、栴檀及沉水建盖佛庙的人,乃至小孩子做游戏用沙子堆成佛塔,以上这些人都已经成就佛道
名词解释:
【童子戏作佛事】
(本生)法华经方便品曰:“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阿育王传一曰:“世尊与阿难在巷中,行见二小儿,一名德胜,是上族姓子。一名无胜,是次族姓子。弄土而戏,以土为城。城中复作舍宅仓储,以土为麨著仓中。此二小儿见佛三十二大人相欢喜,德胜于是掬仓中土名为麨,奉上世尊。无胜在傍合掌随喜。德胜于是说偈赞曰。(中略)佛言:我若涅槃百年之后,此小儿者当作转轮圣王四分之一,于花氏城作正法王,号阿恕迦。分我舍利而作八万四千宝塔,饶益众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若人为佛故, 建立诸形像,
刻雕成众相, 皆已成佛道。
或以七宝成, 鍮石赤白铜、
白镴及铅锡, 铁木及与泥,
或以胶漆布, 严饰作佛像,
如是诸人等, 皆已成佛道。
彩画作佛像, 百福庄严相,
自作若使人, 皆已成佛道。
乃至童子戏, 若草木及笔,
或以指爪甲, 而画作佛像,
如是诸人等, 渐渐积功德,
具足大悲心, 皆已成佛道。
但化诸菩萨, 度脱无量众。
[学习解说]:
如果有人用各种材料雕刻诸佛形像,他们都已经成就佛道了
或者用七宝、白铜、铅锡、铁木及泥等制作佛像,这些人也已经成佛了
或者用彩画绘画百福庄严的佛像,这样的人也已经成佛了
乃至小孩子做游戏,用草木或者笔或者用手指画佛像,这些人也能渐渐积累功德,具足大悲心,最终成就佛道,教化诸菩萨,度脱无量众生
★ 若人于塔庙、 宝像及画像,
以华香幡盖, 敬心而供养。
若使人作乐, 击鼓吹角贝,
箫笛琴箜篌、 琵琶铙铜钹,
如是众妙音, 尽持以供养。
或以欢喜心, 歌呗颂佛德,
乃至一小音, 皆已成佛道。
若人散乱心, 乃至以一华,
供养于画像, 渐见无数佛。
或有人礼拜, 或复但合掌,
乃至举一手, 或复小低头,
以此供养像, 渐见无量佛。
自成无上道, 广度无数众,
入无余涅槃, 如薪尽火灭。
若人散乱心, 入于塔庙中,
一称南无佛, 皆已成佛道。
于诸过去佛, 在世或灭度,
若有闻是法, 皆已成佛道。
[学习解说]:
如果有人到佛塔庙在佛像前用花、香、幡盖恭敬供养,或者请人演奏,击鼓、吹角贝、箫和笛、弹琴和琵琶等等尽心供养诸佛,或者以欢喜心称扬歌颂赞美佛的功德,哪怕只是一句微小的音声,都已经成就佛道
如果有人以散乱心乃至用一枝花供养佛像,也能渐渐见到无数佛,或者有人礼拜、合掌、或者只举起一只手、或者只是微微低下头,以这样的方式供养佛,这样的人也能渐渐见到无数佛,成就无上佛道,广度无数众生
如果有人以散乱心进入塔庙,只要能称念一声南无佛,这样的人也已成就佛道,在过去世不论佛在世或灭度,如果有听闻这部妙法,这样的人都已成就佛道
★ 未来诸世尊, 其数无有量,
是诸如来等, 亦方便说法。
一切诸如来, 以无量方便,
度脱诸众生, 入佛无漏智,
若有闻法者, 无一不成佛。
诸佛本誓愿, 我所行佛道,
普欲令众生, 亦同得此道。
未来世诸佛, 虽说百千亿,
无数诸法门, 其实为一乘。
诸佛两足尊, 知法常无性,
佛种从缘起, 是故说一乘。
是法住法位, 世间相常住,
于道场知已, 导师方便说。
天人所供养, 现在十方佛,
其数如恒沙, 出现于世间,
安隐众生故, 亦说如是法。
知第一寂灭, 以方便力故,
虽示种种道, 其实为佛乘。
知众生诸行, 深心之所念,
过去所习业, 欲性精进力,
及诸根利钝, 以种种因缘、
譬喻亦言辞, 随应方便说。
今我亦如是, 安隐众生故,
以种种法门, 宣示于佛道。
我以智慧力, 知众生性欲,
方便说诸法, 皆令得欢喜。
[学习解说]:
未来无量诸世尊也是以善巧方便的方式为众生说法,一切诸佛如来都是以无量善巧方便为众生次第说法,令他们证入佛的无上智慧,所以所有听闻此法的众生没有不成佛的,因为诸佛在因地所立的根本誓愿就是令众生都能成就佛道
未来世诸佛虽然有无量百千亿法门,但其实都是一佛乘,诸佛深知诸法无自性(诸法无存在之实体),“一切诸法因缘和合而生”,所以只说一佛乘,没有其他乘,其他都是佛的方便说
现在如恒河沙数多的十方佛出现在世间,为了令众生获得安稳同样也是以善巧方便次第为众生说法,虽然为众生示现种种道法,但其实都只是一佛乘
诸佛深知众生所想和所行,知道众生过去所造的业力、欲望、精进力以及利钝根器,因此能以种种因缘、譬喻次第说法
我也是这样的,为了令众生获得安稳,便以种种法门引导众生的认识佛道,我以无上的智慧力深知众生心 性、欲,因此能方便说法令他们都心生欢喜
名词解释:
【无性】
<一>梵语 nih!svabha^vatva, nih!svabha^va, asvabha^va。与“无自性”同义。成唯识论卷九(大三一·四七下):“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颂曰:‘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中论卷三、唯识三十论颂、转识论)
<二>梵语 asad-bha^va。指诸法无存在之实体。性,体之意。一切诸法因缘和合而生,缘散则灭,无有实体,故称无性。(因明正理门论)
<三>梵语 a-gotra。法相宗所立五性之第五。指不具三乘无漏种子之有情。全称无性有情。又作无有出世功德种性、人天乘性、无种性。以其唯具人天有漏种子,故不起出世无漏之智以解脱生死,而永远沉沦六道不能出离。然彼能修人间之善业,遂得人天之善果,此即所谓“无性阐提”。((参见:五姓)1107)
<四>指无性菩萨(梵 Asvabha^va)。生卒年不详。著有摄大乘论释十卷,该书为印度大乘诸论释部之典籍,由书中引用陈那(五、六世纪顷)之掌中论判断,无性系陈那之后辈。((参见:摄大乘论释)6844)p5092 FROM:【佛光大辞典】
【两足尊】
佛的尊号,因佛在两足的有情中是最尊最贵者。又两足是指佛福慧两足。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两足尊】
梵名 Dvipadottama,巴利名 Dvipada-set!t!ha。又作无上两足尊、二足尊。为佛之尊号,因佛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成就尽智、无生智等无漏之无学法,及十力、四无畏等诸不共法,故此尊号有二义,即:(一)于天、人之中,所有两足生类中之最尊贵者。据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报恩品、大智度论卷二十七等载,佛为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一切众生中之第一。(二)以两足喻为权实、戒定、福慧、解行等,佛即具足此两足,而游行法界,无所障碍。(法华经卷一方便品、大日经卷五阿阇梨真实智品、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三、法华玄赞卷三、金光明文句记(会本)卷三、禅苑清规卷九沙弥受戒文)p3070 FROM:【佛光大辞典】
【本誓】
(术语)梵语三昧耶Samaya,一译本誓,原为因本之义。诸佛菩萨在因地所立之根本誓约,谓之本誓。二教论下曰:“各各以本誓加持。”往生礼赞曰:“本誓重愿不虚。”理趣释曰:“三昧耶者名为本誓。”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漏智】
梵语 ana^srava-jn~a^na。指证见真理,远离一切烦恼过非之智慧。为“有漏智”之对称。于小乘,证见四谛理之智,称为无漏智。有法智、类智之分别。证得欲界四谛法理之智,称为法智。证得色、无色等二界四谛法之智,称为类智;盖其境智与法智相似,故称类智。若由境之差别则分为苦、集、灭、道等四智。于无学位又分尽智、无生智,此二智皆证见四谛之法理。小乘谓无漏智于见道始生起,而渐次修习。
于大乘唯识宗则分无漏智为根本、后得二智,根本智为唯识之性,即证得真如理性之无分别智;后得智由根本智所出,为唯识之相,即了知因缘现起之万象。大乘谓无漏智于初地见道始生起,而渐次修习,遂证佛果。(法华经方便品、大毗婆沙论卷九十七、俱舍论卷二十六、顺正理论卷七十三)((参见:十智)472)p5130 FROM:【佛光大辞典】
★ 舍利弗当知! 我以佛眼观,
见六道众生, 贫穷无福慧,
入生死险道, 相续苦不断,
深著于五欲, 如牦牛爱尾,
以贪爱自蔽, 盲瞑无所见。
不求大势佛, 及与断苦法,
深入诸邪见, 以苦欲舍苦,
为是众生故, 而起大悲心。
我始坐道场, 观树亦经行,
于三七日中, 思惟如是事,
我所得智慧, 微妙最第一。
众生诸根钝, 着乐痴所盲,
如斯之等类, 云何而可度?
[学习解说]:
舍利弗,你应当知道,我以佛眼观察六道众生无有福报和智慧,他们堕入生死轮回遭受种种苦难,他们贪着五欲就像牦牛贪爱尾巴一样,因为无明贪爱的缘故无法见到光明,他们不求佛道以及断除苦难,深深的被错误知见笼罩以苦为乐
我因此生起大悲心,最初在道场经行经过二十一日就思维这件事情,我所得到的智慧是微妙第一的,可是众生钝根器又迷恋于世俗,在这种情况下我应当如何度化他们呢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