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淨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淨慧,学习〈佛说无量寿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46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5663

[持戒勋章]

21#
 楼主| 发表于 2025-2-20 22:21: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2-21 16:17 编辑

(20~21   用时,2小时以上)


法藏比丘在因地时所发的四十八大愿: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第一大愿: 无三恶趣愿
如果我将来成佛,我国中还有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者,我就不在这国土取无上正等正觉。
(又作自国无苦愿、永绝三涂愿、令国无恶趣愿、无苦苦愿、国土严净无诸恶趣愿)
(即愿佛国中无有三恶道之重苦)

不取正觉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佛得无上正等正觉,然后成佛,简称为正觉,不取正觉就是不成佛之义。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第二大愿: 不更恶趣愿
如果我将来成佛,我国中的天、人,寿终之后,如果堕入三恶道者,我就不在这国土取无上正等正觉。
(又作命终不向他国受苦愿、命终复不更恶趣愿、无坏苦愿、无恶趣愿、有情命终展转增上愿)
(即愿佛国中之人天,于寿终后得往生他方,而不复没入三涂恶道)

不更恶趣愿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二,使生彼国者不更堕于恶道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人天,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

恶趣
[佛光大辞典]
梵语 durgati,巴利语 duggati。又作恶道。为「善趣」之对称。趣,为往到之义。即由恶业所感,而应趣往之处所。据俱舍论卷八载,五趣之体为无覆无记,又五趣摄于有情数;即谓由善恶业所招感之异熟无记之果体,名之为趣,故说一切有部主张「趣」不通于善、染及器世界。
一般以地狱、饿鬼、畜生三趣称为三恶趣,又称三途、三恶道,为纯粹恶业趣往之处;其中,依瞋恚趣往地狱,依贪欲趣往饿鬼,依愚痴趣往畜生。相对于三恶趣,阿修罗、人、天等三趣称为三善趣,为行善业者所趣往之处。三恶趣若加阿修罗,即为四恶趣。三恶趣加人、天即为五恶趣,又称五恶道、五趣;其中阿修罗包括在饿鬼、畜生、天上三处,或为地狱所摄。五恶趣再加阿修罗即称六道,又称六趣。人类亦可谓于六道中轮回生灭。此六道若以现实人生取譬,瞋恚即为地狱,贪欲即为饿鬼,愚痴即为畜生,斗争即为阿修罗,喜悦则分别为人间、天上。古印度人一生最大之愿望,乃不欲再度受生至人间,故视人道与天道均为恶趣。但此恶趣义摄入佛教之后,恶趣专指地狱、饿鬼、畜生三道,天、人为二善道。此外,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一愿为无三恶趣愿,第二愿为不更恶趣愿,此二愿皆为大悲拔苦之愿。〔无量寿经卷下、阿毘达磨法蕴足论卷九、大毘婆沙论卷一七二、俱舍论光记卷八、俱舍论宝疏卷八、玄应音义卷四、慧琳音义卷四十八、选择本愿念佛集卷上〕 p4950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第三大愿: 悉皆金色愿
如果我将来成佛,我国中的天、人没有变成和佛菩萨一样的光明真金色身者,我就不在这国土取无上正等正觉。
(又作真金色身愿、色齐等愿、得身乐愿、身皆金色愿、所化成就真金色身愿、所化成就紫磨金色愿)
(即愿佛国中之人天,身皆金色)

悉皆金色愿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三。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第四大愿: 无有好丑愿
如果我将来成佛,我国中的天、人之形色(形体与色相),若有不同,有美丑差别者,我就不在这国土取无上正等正觉。
(又作形无美丑愿、色齐等愿、令形无好丑愿、得身乐愿、有情容颜均等无差愿、有情容颜均等无差别愿、无好丑别愿)
(即愿佛国中人民之形色均为一类,而无有人天、美丑等差别)

形色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一)(梵saṃsthāna-rūpa,藏dbyibs-kyigzugs)有形之色︰指色法中,质碍粗着,因触觉始能觉知长短者。为「显色」之对称。有八种︰(1)长(dīrgha),一面多生。(2)短(hrasva),一面少生。(3)方(caturaśra),四面齐等。(4)圆(vṛtta),周遍一切处而生。(5)高(unnata),中间凸出。(6)下(avanata),中间拗凹。(7)正(śāta),表面齐平。(8)不正(viśāta),表面参差。俱舍家认为此八种色极微各别,各有别体,均属实色。唯识家则增粗、细二者而成十种,但认为此等诸色皆非实色。
(二)形体色相之意︰系指人畜等的颜色形貌。如《无量寿经》卷上云(大正12‧267c)︰「国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取正觉。」《法华经》卷二〈信解品〉云(大正9‧17a)︰「遣二人形色憔悴、无威德者。」

形色
[佛光大辞典]
(一)梵语 sajsthāna-rūpa。有形之色。「显色」之对称。指色法中,质碍粗着,因触而觉知其长短大小凹凸等者。计有八种:(一)长(梵 dīrgha),一面多生。(二)短(梵 hrasva),一面少生。(三)方(梵 caturaśra),四面齐等。(四)圆(梵 vrtta),周遍一切处而生。(五)高(梵 unnata),中间凸出。(六)下(梵 avanata),中间拗凹。(七)正(梵 śāta),表面齐平。(八)不正(梵 viśāta),表面参差。说一切有部以此等诸色极微各别,各有别体;唯识大乘则以为非实色。〔俱舍论卷一、瑜伽师地论卷一、大毘婆沙论卷十三、卷七十五、俱舍论光记卷一、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本〕
(二)形体与色相。即指人畜等之颜色形貌。〔法华经卷二信解品、无量寿经卷上、分别善恶报应经卷下〕 p3788

形色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梵语Saṃsthānarūpa之译。有形之色也。对于显色而言。即色法中,质碍麤着,因触而忆知长短等者。此有八种:一长,二短,三方,四圜,五高,六下,七正,八不正。一面多生曰长,一面少生曰短,四面齐正曰方,周徧一切处而生曰圆,中凸出曰高,中坳凹曰下,面齐平曰正,面参差曰不正。有部虽谓是等诸色,极微各别,各有别体,而唯识大乘则谓青等四显色分位假立非实色也。
又梵语Rūpavacara之译。即人之颜色形貌也。无量寿经上所谓「国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丑者,」法华经信解品所谓「二人形色憔悴无威德者,」是也。
(术语)形体与色相。法华经譬喻品曰:「即遣二人形色憔悴。」无量寿经上曰:「国中人天,形色不同。」
又谓长短方圆等形之可见于眼者。二色之一。俱舍论一曰:「形色有八,(中略)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

形色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有形的物质。色即物质的意思。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悉识宿命,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劫事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第五大愿: 宿命智通愿
如果我将来成佛,我国中天、人不能得到宿命通,了知过去诸劫的事者,我就不在这国土取无上正等正觉。
(又作令远识宿命愿、得宿命乐愿、令识宿命愿、宿命通愿、宿命证明照了往事愿、宿住能忆愿)
(即愿佛国中之人天悉得宿命通,了知过去因缘)

自识宿命智证
[佛光阿含藏]
自识宿命智证(pubbe-nivāsānussati-ñāna)(巴),又作宿住随念智、宿命智、忆宿命智,谓能了知过去宿世因缘的智慧。

五通
[佛光大辞典]
五种神通。(一)梵语 pañcābhijñā。指修四根本静虑所得五种超自然之能力。又作五神通。神,乃指不可思议之意。通,为自由自在之意。一般所谓之五通,即指:(一)神境智证通(梵 rddhi-visaya-jñāna-sāksātkriyābhijñā),又作神境通、神足通、身如意通、如意通、身通。谓不论何处皆能来去自如。(二)天眼智证通(梵 divya-caksur-jñāna-sāksātkriyābhijñā),又作天眼智通、天眼通。谓能见常人之眼所不能见者。(三)天耳智证通(梵 divya-śrotra-jñāna-sāksātkriyābhijñā),又作天耳智通、天耳通。谓能听常人不能听闻之音声。(四)他心智证通(梵 cetah-paryāya-jñāna-sāksātkriyābhijñā),又作他心智通、知他心通、他心通。谓能明了他人内心之动向。(五)宿住随念智证通(梵 pūrve-nivāsānusmrti-jñāna-sāksātkriyābhijñā),又作宿住智通、识宿命通、宿命通。谓能了知过去之事。
五通之中,神境智证通等前四者通于有漏,唯为世俗智所摄。他心智通则通于无漏,摄于法智、类智、道智、世俗智及他心智等五智。又五通乃由四根本静虑所生起,故不独限于圣者,异生凡夫亦能得之。得此五种神通之仙人,称为五通仙。天竺外道修有漏之禅定而得五通名甚伙。佛陀则曾经禁止其弟子显现各种神通。〔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六、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卷七、卷八、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九、大毘婆沙论卷一四一、大智度论卷五、卷二十八、成实论卷十六〕(参阅「三明」569)
(二)一切通力之分类有五:(一)道通,证中道之理后能起大用,于无心之中应和万物,随缘万化,一如水月、空花、影像之无定体。(二)神通,可于静心之中通照万物,记持宿命,种种分别,皆随定力。(三)依通,悉知术法而缘用于身,故能乘符往来,或藉药饵之力产生灵变。(四)报通,依果报而有之通力,能预知鬼神之事,变化诸天之形,了知中阴有情托生之处,并能隐变神龙。(五)妖通,老狐狸、木石等之精化,可附于人神,并具奇异之聪慧。〔宗镜录卷十五、大藏法数卷二十七〕 p1153

六通愿
[佛光大辞典]
指阿弥陀佛四十八弘愿中,愿其国中之人天皆得六神通之愿。即第五宿命智通愿、第六天眼智通愿、第七天耳智通愿、第八他心智通愿、第九神足智通愿、第十漏尽智通愿等六愿之总称。 p1293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第六大愿: 天眼智通愿
如果我将来成佛,我国中的天、人不能得天眼通,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我就不在这国土取无上正等正觉。
(又作令天眼彻视愿、得天眼乐愿、天眼证明遍见诸方愿、令得天眼愿、天眼通愿、必得天眼愿)
(即愿佛国中之人天悉得天眼通,能见十方无量之佛国而无有障碍)

天眼智通愿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弥陀如来四十八愿中之第六,使极乐往生人得天眼通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不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第七大愿: 天耳智通愿
如果我将来成佛,我国中的天、人不能得天耳通,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我就不在这国土取无上正等正觉。
(又作令天耳洞听愿、得天耳乐愿、令得天耳愿、天耳远闻愿、天耳通愿、天耳远闻诸佛法音愿、自得天耳愿)
(即愿佛国中之人天悉得天耳通,能闻十方诸佛之法音而受持)

天耳智通愿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七愿,使极乐之往生人皆得天耳通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闻百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得见他心智,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第八大愿: 他心智通愿
如果我将来成佛,我国中的天、人不能得他心通,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我就不在这国土取无上正等正觉。
(又作明鉴他心愿、得他心乐愿、他心悉知愿、他心通愿、得见他心愿、他心智证遍知众心愿、见他心智愿)
(即愿佛国中之人天悉得他心通,能遍知众生心念)

他心智通愿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阿弥陀如来四十八愿之第八。使极乐国中人天,皆得他心通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得见他心智,下至不知百千意那由陀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他心智通愿
[佛光大辞典]
为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第八愿。指令极乐国中之人天皆得他心通之愿。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八上):「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得见他心智,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p1542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5663

[持戒勋章]

22#
 楼主| 发表于 2025-2-21 23:02: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2-21 23:07 编辑

(22   用时,2小时)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第九大愿: 神境智通愿
如果我将来成佛,我国中的天、人不能得神足通,身如其意,随念即至,在一想念间,十方无量国土都能同时一一到达者,那么,我就不在这国土取无上正等正觉。
(又作令神足迅速愿、令得神足愿、神足通愿、神足智通愿、得神通乐愿、神足随意愿)
(即愿佛国中之人天悉得神足通,于一念顷即可至十方佛国)

神足通
[佛光大辞典]
又作如意足通、神境智通、神境智证通。五通之一,六神通之一。即得如意自在之神通力。大毘婆沙论卷一四一载有三种神用:(一)运身神用,举身凌虚,犹如飞鸟,亦如壁上所画飞仙。(二)胜解神用,于远作近解,依此力故,或住此洲手扪日月,或屈伸臂顷至色究竟天。(三)意势神用,眼识至「色顶」,或上至「色究竟天」,或超越无边之世界。另如大智度论卷五所述,有三种如意:(一)能到,复分:(1)身能飞行,如鸟之无碍。(2)移远令近,不往而到。(3)此没彼出。(4)一念能至(二)转变,即大能作小,以小作大;以一变多,以多变一,种种诸物皆能转变。外道之转变至极不过七日,诸佛及弟子之转变久近自在。(三)圣如意,即能观六尘之不可爱不净之物为净,观可爱清净之物为不净。此圣如意之法唯佛独有。其他经论有关如意之论颇多,然皆大同小异。〔长阿含卷九增一经、俱舍论卷二十七、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七、成实论卷十六「六通智品」〕(参阅「十八变」360、「神通」4251) p4248

神足通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五通之一,又名神境智证通,或心如意通,即身如其意,随念即至,可在一想念间,十方无量国土都能同时一一到达,变化无穷。佛十大弟子中,目犍连就是得了这种圆满的神通而号称为神通第一。

如意通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又名神足通,或神境通,五种之一。变现自在,故名如意;飞行自在,故名神足;能在六尘境界中转变自在,故名神境。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第十大愿: 无有我想愿
如果我将来成佛,我国中的天、人若起贪爱其身之想念者,我就不在这国土取无上正等正觉。
(又作漏尽通愿、令不起漏染愿、无贪着愿、得漏尽乐愿、得漏尽通愿、离诸妄想我我所等愿、离诸妄想愿、不起想念贪爱身愿、无贪着身愿、离诸妄想萨迦耶等愿、不贪计身愿)
(即愿佛国中之人天,皆不起贪爱其身之想念)

速得漏尽愿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十。使众生速得六神通中漏尽通之愿也。断尽自己烦恼之自在力,谓之漏尽通。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人天,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起想念而贪着于身者即是漏也(漏为烦恼之异名)。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第十一大愿: 住正定聚愿
如果我将来成佛,我国中的天、人若不住定聚(指众生中必定证悟者)必至灭度(谓命终证果,灭障度苦。即涅槃、圆寂、迁化之意。此谓永灭因果,开觉证果。即永远灭尽「分段、变易」等二生死,而度脱「欲、有、见、无明」等四暴流)者,我就不在这国土取无上正等正觉。
(又作令住正定聚愿、住正定聚必至菩提愿、漏尽位愿、必至灭度愿、证大涅槃愿、无上涅槃愿、往相证果愿)
(即愿佛国中之人天,悉住于正定聚,以至灭度)

住正定聚愿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十一。使极乐往生人,皆住于正定聚位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定聚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三聚之一。正定聚也。三乘之行人,各修其因,正得其果之位也。又名不退位。无量寿经上曰:「国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灭度,不取正觉。」

正定聚
[佛光大辞典]
梵语 samyaktva-niyata-rāśi,巴利语 sammatta-niyata-rāsi。三聚之一。又作正性定聚、正定、等聚、善聚。或称直见际。指众生中必定证悟者。依俱舍论卷十载,见道以上之圣者断尽「见」等惑,获得毕竟不退之离系得,定于正性之涅槃择灭中,故称正定。又菩萨阶位在十信以上者,亦称正定。(参阅「三聚」665) p1990

灭度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梵语Nirvāna,巴Nibbāna之译,有有余无余之二(见涅槃条),故皆指命终证果。无量寿经上曰:「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法华经序品曰:「佛此夜灭度如薪火灭。」遗教经曰:「世尊灭度,一何疾哉。」涅槃经二十九曰:「灭生死故,名为灭度。」肇论曰:「灭度者,言其大患永灭,超度四流。」行愿品钞四曰:「言涅槃者,具云般涅槃那,古译为入灭息。息即是灭故,但云入灭,或云灭度,即灭障度苦也。」

灭度
[佛光大辞典]
梵语 nirvāna,巴利语 nibbāna。谓命终证果,灭障度苦。即涅槃、圆寂、迁化之意。此谓永灭因果,开觉证果。即永远灭尽「分段、变易」等二生死,而度脱「欲、有、见、无明」等四暴流。(参阅「涅槃」4149) p5507

灭度
[佛光阿含藏]
灭度(parinibbāna)(巴),又作般涅槃,与寂灭、入灭同义,意指命终。
灭度(parinibbāna)(巴),与般涅槃、寂灭同义。

必至灭度愿
[佛光大辞典]
阿弥陀佛于因地为法藏比丘时,曾发四十八愿,必至灭度愿即为四十八愿中之第十一愿。又作往相证果愿、住正定聚必至菩提愿、漏尽位愿、无上涅槃愿、证大涅槃愿、住正定聚愿、令住正定聚愿。即弥陀誓愿国中一切人、天皆住于正定聚,以至灭度,而达于涅槃大果;若非如此,则不取正觉,故称必至灭度愿。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八上):「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p1929

愿成就文
[佛光大辞典]
叙说佛成就「因位」所发誓愿之经文。略作成就文。就阿弥陀佛于因位为法藏菩萨时所发之四十八愿而言,无量寿经卷上载其第十一愿(大一二‧二六八上):「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于同经卷下则述其成就之相,谓(大一二‧二七二中):「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之聚。」上记无量寿经卷下叙述弥陀成就相之文即属愿成就文。 p6729

四法三愿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日本净土真宗的教义大纲。即真宗说往生成佛的步骤为教、行、信、证四法。此四法乃依据弥陀之本愿力回向之理趣推衍而来。真宗为彰显此一义趣,乃将四法配置弥陀四十八本愿中的三愿,而称为四法三愿。此与六法五愿、真假八愿、二回向四愿等语,皆为真宗用来说明其教义体系的重要用语。
所谓「教」,一般多指记载释尊所说教法的典籍,然上列四法中的「教」,则如《净土文类聚抄》所云(大正83‧644a)︰「教者,则大无量寿经也。」即专指《大无量寿经》为「教」。盖唯此经说任何人皆能往生成佛。又,此经说,一切众生往生成佛之因果、程度,全由弥陀本愿力之因果展开。为说明此义,与《大无量寿经》为真实之教的理由,即为真宗所谓的行、信、证三法。
所谓「行」,指令众生破迷证果的「行业」。亲鸾解释「行」为「称无碍光如来的名号」,即谓称南无阿弥陀佛,为令凡夫证果之唯一行。此行乃四十八本愿中的第十七愿︰「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之本愿成就相。
所谓「信」,即「相信」、「信心」。谓由念佛往生之愿而起的信心。此义出自四十八本愿中的第十八愿︰「设我成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借以上行、信二法而得的果,称为「证」。乃依据四十八本愿中的第十一愿︰「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而说。其中,「灭度」指往生成佛之究竟果,即证大涅槃。「必至」则指决定必得成佛证果之身。因此,「证」与现益、当益之二世有关。往生决定于平生闻信名号之称念。此身住于不退之位。临终一念之时,证大涅槃之妙果。此称此土得不退、彼土得成佛之二益的证果。


「『设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第十二大愿: 光明无量愿
如果我将来成佛,光明有能限量,不能遍照十方世界一切佛国者,那我就不在这国土取无上正等正觉。
(又作得胜光明愿、光明遍照无数佛国愿、自身光无限愿、光色愿、佛光无边愿)
(即愿佛(指阿弥陀佛)之光明无量,普照十方佛国而无有障碍)

光明无量愿
[佛光大辞典]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十二愿名。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光明无量愿
为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十二愿。又作得胜光明愿、自身光无限愿、佛光无限量愿、光色愿。魏译无量寿经所载之愿文为(大一二‧二六八上):「设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唐译无量寿如来会则载(大一一‧九三下):「若我成佛,光明有限,下至不照亿那由他百千及算数佛剎者,不取菩提。」此系阿弥陀佛于因位为法藏菩萨时所发之愿,即愿于成就正等正觉时,光明无有限量,遍照十方世界之国土。此愿与寿命无量愿,共成就弥陀报身之果体。〔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义疏卷上〕 p2178


「『设我得佛,寿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第十三大愿: 寿命无量愿
如果我将来成佛,寿命有能限量,所利益的众生亦有限量者,那我就不在这国土取无上正等正觉。
(又作得寿久住愿、寿命无穷难可测量愿、自身寿无限愿、长寿愿、佛寿无量愿)
(即愿佛之寿命无量,而利益众生亦无尽)

寿命无量愿
[佛光大辞典]
即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十三愿。阿弥陀佛于因位为法藏菩萨时曾发四十八愿,其中,寿命无量愿乃愿其寿命无量,而利益众生亦无尽。又作得寿久住愿、自身寿无限愿、长寿愿、寿命无穷难可测量愿、佛寿无量愿。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八上):「设我得佛,寿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又阿弥陀经(大一二‧三四七上):「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是说彼愿成就之相,即阿弥陀报佛之果体寿命无量。慧远以此愿为摄法身愿之一,日僧亲鸾则以之为真实愿之一。〔大阿弥陀经卷上、放光般若经卷十三、无量寿经义疏卷上〕 p5771


「『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挍知其数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第十四大愿: 声闻无数愿
如果我将来成佛,我国中的声闻众有限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挍知其数量者,那我就不在这国土取无上正等正觉。
(又作摄多眷属愿、摄眷属愿、声闻无量愿、众无限愿、眷属圣者无数众多愿)
(即愿佛国中之声闻无量无数)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脩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第十五大愿: 人天长寿愿
如果我将来成佛,我国中的天、人之寿命是没有限量的,除了其本身愿力修短自在,那我就不在这国土取无上正等正觉。
(又作寿命长远愿、寿无限愿、眷属长寿随愿自在愿、人天寿命愿、得长寿愿、人寿无量愿、眷属长寿愿)
(即愿佛国中之人天,其寿命除由本身愿力外,皆无限量)

眷属长寿愿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第十五。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人天,寿命无限量,除其本愿脩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日本望西楼大经钞题为眷属长寿愿。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乃至闻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第十六大愿: 无诸不善愿
如果我将来成佛,我国中的天、人若有听闻到不善名者,那我就不在这国土取无上正等正觉。
(又作眷属善愿、众无恶名愿、离诸非爱不善音声愿、离诸不善愿、远离不善愿、离讥嫌愿、天人远离非爱音声愿、不闻恶名愿)
(即愿佛国中之人天,不闻一切不善之名)

不闻恶名愿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十六愿,怀感谓之无诸不善愿,静照谓之不闻恶名愿。谓至极乐者,不使有不善名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乃至闻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觉。」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5663

[持戒勋章]

23#
 楼主| 发表于 2025-3-28 22:14: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3-28 22:16 编辑

(23   用时,2小时)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谘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第十七大愿: 诸佛称扬愿
如果我将来成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全都称扬赞叹我的名号者,那我就不在这国土取无上正等正觉。
(又作诸佛同赞名字愿、十方诸佛称赞我名愿、诸佛称叹愿、为诸佛赞愿、诸佛称名愿、摄法身愿、诸佛咨嗟愿、往相回向愿、选择称名愿)
(即愿十方诸佛称扬弥陀之名号)

大悲愿
[佛光大辞典]
(一)指佛菩萨为济度众生而发之誓愿。如诸佛因悲心而发之种种别愿皆是。又阿弥陀佛所发之四十八愿,乃于「因位」时所发之誓愿,愿愿皆以悲心导引诸有情,故有「无上大悲愿」之称。
(二)日本净土真宗特指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十七愿。又作诸佛称扬愿、诸佛咨嗟愿、选择称名愿。此愿以诸佛称扬赞叹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及其名号,回向众生,令众生闻信而欣至彼剎土中;系诸佛之大悲示相,故称为大悲愿。 p862

诸佛谘嗟愿
[佛光大辞典]
又作诸佛称叹愿、诸佛同赞名字愿、诸佛称名愿、诸佛称扬愿。系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十七愿,即誓愿诸佛称扬、赞叹其名号。无量寿经卷上载有此一誓言(大一二‧二六八上):「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谘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p6302

谘嗟
[佛光大辞典]
为感叹称赞之语。又作咨嗟。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八上):「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谘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p6297

行信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净土真宗之名目。念佛曰行,信心曰信。如其次第。即四十八愿中之第十七第十八也。教行信证文类二曰:「其真实行愿者诸佛称名愿,其真实信愿者至心信乐愿,斯乃选择本愿之行信也。」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学习解说】
第十八大愿: 念佛往生愿
如果我将来成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听闻、信仰佛法,因而产生爱乐之心。谓于心忍许,更爱乐欲求之)欲生我国,乃至(系表示最少、至少等穷边际之词)十念(惟诸家对乃至十念一语有多种说法,如昙鸾谓此为无间相续之意念;元晓、法位、玄一等师以此指弥勒发问经所说之慈、悲、护、法等十法十念;义寂则以念实时间之意,谓称念六字名号一遍为一念,十遍即成十念,于此念念之中,自然具足慈、悲等十法十念),若不往生者,我就不在这国土取无上正等正觉。除了不犯五逆罪,不毁谤佛法。
(念佛往生愿,又作摄取至心欲生愿、摄上品愿、十念往生愿、诸缘信乐十念往生愿、闻名信乐十念定生愿、本愿三心愿、至心信乐愿、往相信心愿。)
(即愿十方众生,若至心信乐欲生佛国,乃至发往生之十念,则悉得往生)
(此愿为四十八愿中之最重要者,故有愿王、王本愿之称)

不舍誓约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谓阿弥陀佛誓愿之约束。弥陀第十八愿,以念佛往生为誓,言「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即谓以他力摄取信心念佛者不舍之誓,故称曰不舍之誓约。

不舍誓约
[佛光大辞典]
指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十八愿。此愿以念佛往生为誓,即弥陀摄取念佛者而不舍之誓约。无量寿经载其誓文:(大一二‧二六八上)「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p991

乃至十念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举十念而上摄多念下摄一念也。无量寿经上曰:「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乃至十念
[佛光大辞典]
表示往生弥陀净土之称名念佛无次数之限制,即举十念,上摄多念,下摄一念。无量寿经卷上谓,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有关乃至十念,诸家各有异说,昙鸾以其为无间相续之意念。元晓、法位、玄一等则指为弥勒发问经所说慈悲、护法等十法十念。义寂认为念乃时间之意,即称六字名号一次之时间为一念,称名十次为十念,念念之中,自具足慈悲、护法等十法十念。盖以上诸师皆以十念为限。善导则倡不定限于十念之说。(参阅「十念」445) p125

乃至
[佛光大辞典]
佛经中表示极限或省略中间语句之词,其梵语有二:(一)yāvat,巴利语 yāvant,中略之义,相当于英语 as far as。杂阿含经卷二十九(大二‧二○四上):「何等为邪?谓邪见乃至邪定。何等为正?谓正见乃至正定。」(二)antaśas,系表示最少、至少等穷边际之词,相当于英语之 at least。善导于往生礼赞中释之为「下至」。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八上):「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参阅「乃至一念」125、「乃至十念」125) p125

六字名号
[佛光大辞典]
又作六字洪名。即「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之名号。南无即礼拜、皈依之义;「南无阿弥陀佛」者,即表皈依阿弥陀佛之义。据观无量寿经下品下生段载,如是至心不绝声,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以称佛名之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罪。所谓南无佛者亦见于法华经。经典中对象限定于阿弥陀佛者(即称南无阿弥陀佛),惟限于前引之观无量寿经一文。善导特重此南无阿弥陀佛之称,将之连结无量寿经第十八愿(大一二‧二六八上):「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所说,解作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之义。故将「称六字名号」作为往生西方净土诸行因之最上位。〔观经疏玄义分、显净土真实教行证文类卷二〕 p1260

生因本愿
[佛光大辞典]
又作生因愿。指阿弥陀佛于因位时誓愿济度众生,并祈愿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净土之本愿。无量寿经卷上第十八愿(大一二‧二六八上):「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善导之观念法门对于此愿之解释,谓阿弥陀佛誓愿众生以称名念佛为得生净土之因。然义寂等则以第十八、十九、二十等三愿为生因本愿。其中,第十八摄取至心欲生愿,乃摄下下品人之愿;第十九摄取修德欲生愿,乃摄上品人之愿;第二十摄取闻名欲生愿,乃摄中品人之愿。又法位、玄一、憬兴等以第十八愿为摄上品愿,第十九愿为摄中品愿,第二十愿为摄下品愿。 p2059

信乐
[佛光大辞典]
听闻、信仰佛法,因而产生爱乐之心。谓于心忍许,更爱乐欲求之。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八上):「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摄大乘论释卷九(大三一‧二一三中):「于六度正教中,心决无疑,故名为信。如所信法,求欲修行,故名为乐。」此盖于心忍许,无有疑虑,信顺所闻之法而爱乐之,更进而如其所信,欲求修证世与出世之善,称为信乐。净土法门对于信乐之意义则解之为信净土(即愿乐往生)之义。〔俱舍论光记卷四、观经散善义传通信卷一〕(参阅「三心」532) p3722

念佛往生愿
[佛光大辞典]
指阿弥陀佛摄取念佛者往生净土之誓愿。又作摄取至心欲生愿、诸缘信乐十念往生愿、闻名信乐十念定生愿、十念往生愿、称名往生愿、至心信乐愿、第十八愿。系弥陀四十八愿中之第十八愿。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八上):「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以弥陀本誓重愿之故,凡称佛名号,具足至诚、深心、回向发愿等三心,愿生净土者,必蒙佛接引
另据善导之往生礼赞载,愿文中之「乃至十念」一语为「下至十声」之意,即虽仅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十遍,亦得往生彼土,且弥陀已成佛,现居彼净土,其本誓当不虚。惟诸家对乃至十念一语有多种说法,如昙鸾谓此为无间相续之意念;元晓、法位、玄一等师以此指弥勒发问经所说之慈、悲、护、法等十法十念;义寂则以念实时间之意,谓称念六字名号一遍为一念,十遍即成十念,于此念念之中,自然具足慈、悲等十法十念
日僧源空之选择本愿念佛集谓,虽持戒、诵经、行六度等诸行功德极大,亦可回向往生,然皆不如称名念佛之功德殊胜,亦无称名之易行易修,能令障重根钝之机者全摄于弥陀一切功德中,故唯取念佛一行作其往生之本愿。〔往生论注卷下、无量寿经义疏卷上(慧远)、观念法门〕(参阅「四十八愿」1640) p3212

往生门
[佛光大辞典]
为「正觉门」之对称。正觉门,指弥陀之正觉;往生门,则指众生往生之因果。阿弥陀佛于过去世未成佛时,曾立誓言「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故众生皆往生,彼始成正觉。众生之往生乃依阿弥陀佛之正觉所成,故弥陀之正觉与众生之往生乃一体之两面,关系密切,不能截然区分 p3199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遶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第十九大愿: 来迎引接愿
如果我将来成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及广修种种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遶现其人前者,假如佛与圣众没有现前接引者,那我就不在这国土取无上正等正觉。
(来迎引接愿,又作摄取修德欲生愿、摄中品愿、临终现前愿、圣众来迎愿、行者命终现前导生愿、临终迎接愿、来迎引接愿、现前导生愿、修诸功德愿、至心发愿愿)
(即愿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佛国,则临终时,佛与圣众必现前接引之)

修诸功德愿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弥陀四十八愿中第十九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是也。为修诸功德之人临终时,来迎引导之愿,故亦曰临终现前愿,现前导生愿,来迎引接愿,至心发愿愿。

来迎引接愿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十九。于念佛之行者临终时来接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来迎引接愿
[佛光大辞典]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第十九愿。即愿于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欲生极乐净土而临命终时,前来迎接其人往生弥陀净土。又作修诸功德愿、现前导生愿、至心发愿愿、来迎愿、临终引接愿、临终现前愿、圣众来迎愿、摄取修德欲生愿、行者命终现前导生愿。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八上):「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遶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此愿名一般称为第十九愿,然因无量寿经(魏译)另有其他译本,而于各本中愿名之次第排列亦有所不同,如无量寿如来会(唐译)与魏译本同列为第十九愿;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汉译)列为第十八愿;而于大阿弥陀经(吴译)中以第六愿、第七愿两愿同属此愿,即第六愿之修诸功德愿、第七愿之临终迎接愿,两愿合之,即相当于来迎引接愿;无量寿庄严经(宋译)则列为第十三愿,然其愿文内容相当于魏译本之第十八、第十九两愿。又上举诸译本所载之愿文互有出入,惟各本皆以迎接净业行者往生净土为愿。〔无量寿经卷下、无量寿经钞卷三〕 p3050

戒门往生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由于持戒的功德而能往生极乐净土之谓。《观无量寿经》谓欲往生西方极乐净土者,当修三福,其中第二福即戒福,其文云(大正12‧341c)︰「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同经又云(大正12‧345b)︰「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花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按,戒门往生,原非净土宗所常揭示之方式,但因阿弥陀佛第十九愿有「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之誓愿,故行者回向其持戒之功德而愿往生,则蒙第十九愿之愿力加被亦得生。因此,日僧源空《观无量寿经释》(《黑谷上人语灯录》卷二所收)言(大正83‧121a)︰「若有往生志者,宜持此等诸戒,此即戒门往生意也。」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殖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第二十大愿: 来迎引接愿
如果我将来成佛,十方众生听闻到我的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犹言善根。德者善也,本者根也,诸善万行之功德,为佛果菩提之本者)、至心回向欲生我国,若不果遂者,我就不在这国土取无上正等正觉。
(系念定生愿,又作摄取闻名欲生愿、摄下品愿、闻名系念修福即生愿、闻我系念修善定生愿、三生果遂愿、欲生果遂愿、植诸德本愿、不果遂者愿、系念我国愿、至心回向愿。)
(即愿十方众生,闻佛名号,系念佛国,将诸功德至心回向,欲生佛国,则果愿必遂)

系念定生愿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指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二十愿。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一生果遂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日本净土真宗用语。指于现在一生即可达到往生净土的愿望。依据《无量寿经》所载,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的第二十愿是(大正12‧268b)︰「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对于此愿,古来一向以「三生果遂」义解释之,然日本真宗则本着「他力念佛」的信仰立场,而主张「一生果遂」的教义。亦即依据阿弥陀佛的第二十愿,主张众生欲以自己称念佛名之念佛力而往生者,可以在今生往生报土。
另外,三生果遂之说,系主张于第一生(过去或现在世)听闻佛名,于第二生(现在或未来的第一生)勤行念佛,于第三生(未来或再来世)即得往生(净土宗之说);或谓于第一生自力念佛,于第二生出于化土,于第三生生于报土(真宗之一说)。

一生果遂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于现在一生之间,经历三往生也。第二十愿,闻名系念之众生,果遂其志愿,以三生果遂之义释之。然真宗以今生自双树林下往生之要门,转入难思往生之真门,更出方便真门,归入难思议往生之弘愿,谓为一生果遂。

一生果遂
[佛光大辞典]
谓于一生中即可了遂往生净土之愿望。为日本真宗所立之说。真宗根据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二十愿,主张凡夫听闻佛名而企求往生净土者,于一生中即可了遂往生净土之愿望。于此,古来皆以「三生果遂」为正说,即于第一生(过去或现在之生)听闻佛名,于第二生(现在或未来之生)勤行念佛,于第三生(未来或再来世之生)即得往生;或谓于第一生自力念佛,于第二生即生于化土,于第三生即生于报土。然日本真宗则本于「他力念佛」之信仰立场,别立此「一生果遂」之说。(参阅「本愿」1976) p30

系念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同于系念。玄应音义三曰:「古文系继二形,今作系同,古帝反。说文:系,结束,亦连缀不绝也。」

植众德本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积种种之功德也。法华经序品曰:「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于诸佛所植众德本,常为诸佛之所称叹。」功德能生善果,故曰德本。

德本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犹言善根。德者善也,本者根也,诸善万行之功德,为佛果菩提之本者。法华经序品曰:「于诸佛所植众德本。」无量寿经上曰:「消除诸漏,植众德本。」
又德中之根本也,依是义而弥陀之名号名为德本。无量寿经上曰:「系念我国植诸德本。」教行信证六本曰:「德本者如来德号,此德号者一声称念,至德成满,众祸皆转,十方三世德号之本,故曰德本也。」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5663

[持戒勋章]

24#
 楼主| 发表于 2025-3-30 00:29: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3-30 00:31 编辑

(24   用时,2小时)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悉成满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第二十一大愿: 三十二相愿
如果我将来成佛,我国中的天、人,没有成就三十二大人相者,那我就不在这国土取无上正等正觉。
(三十二相愿,又作令具诸相愿、所化成满三十二相愿、具足诸相愿、具三十二相愿、众生德满愿、所生报愿、满大人相愿)
(即愿佛国中之人天,悉具足三十二相)

三十二大人相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古印度相术认为最有福报的人的三十二个形体相貌特征,相传有这三十二相的人在家可成为转轮圣王,出家可成佛。


「『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第二十二大愿: 必至补处愿
如果我将来成佛,他方佛土的诸菩萨来生我国者,必定使其至一生补处位(原为「最后之轮回者」之义。谓经过此生,来生定可在世间成佛。略称补处。即指菩萨之最高位─等觉菩萨)
除了游化诸佛国土以广度一切众生(以游化来度众),为了众生,被弘誓铠(即建立弘大誓愿广度众生,以期成就无上菩提,犹如被着大铠,以自庄严,投于阵中;即指菩萨之总愿。此弘誓坚固无比,故以甲冑为喻,称为弘誓铠)(此弘誓乃超越普通思虑而无法臆测者,故称难思弘誓。此难思弘誓为阿弥陀佛广大之誓愿力,为众生能往生净土强有力之增上缘,故称弘誓强缘。即谓弥陀之本愿弘誓,乃众生往生之殊胜因缘。弘誓能负载众生渡过生死大海而至净土,故以船为喻,称为弘誓船,又作大愿船),积累德本度脱一切(谓修行佛道,累积所行之各种功德、善根,以度化一切众生);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此十愿为代表一切菩萨之行愿者,故总谓其他菩萨之发心修行,入于普贤愿海云)(尊奉普贤之德,作化他之利益)
若不是如此的话,那我就不在这国土取无上正等正觉。
(必至补处愿,又作摄他国菩萨愿、令至补处愿、菩萨究竟一生补处愿、一生补处愿、还相回向愿)
(即愿他方国土之诸菩萨,来生佛国,除其本愿自在所化外,余皆必至一生补处)

必至补处愿
[佛光大辞典]
阿弥陀佛于因地为法藏比丘时,曾发四十八愿,必至补处愿即为四十八愿中之第二十二愿。又作令至补处愿、摄他国菩萨愿、菩萨究竟一生补处愿、一生补处愿、还相回向愿。补处,即一生补处之略称;意为经过此生,来生定可在世间成佛;故补处即指菩萨之最高位─等觉菩萨。阿弥陀佛自誓,凡他方国土之菩萨欲往生净土者,必使其至一生补处位。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八中):「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中略)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p1929

必至补处愿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四十八愿中第二十二愿。使欲往生净土者,必至一生补处位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中略)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补处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前佛既灭后,成佛而补其处是名补处。即嗣前佛而成佛之菩萨也,隔一生而成佛,则谓之一生补处。又此位名等觉,弥勒即为释迦如来之补处菩萨也。维摩经曰:「弥勒在一生补处。」智度论七曰:「弥勒菩萨应称补处。」观音玄义中曰:「补处者,前佛既灭,而此菩萨即补其处,故云补处。」四教仪集注下曰:「一生补处者,犹有一品无明,故有一生。过其一生,即补妙觉之处。」无量寿经上曰:「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

补处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补到佛位的意思。

一生所系菩萨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与一生补处菩萨同。见弥勒条。

等觉已下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等觉者,一生补处菩萨之名。如今弥勒菩萨是也。下地望之,虽与佛等。然有极细一品无明未尽。故犹称菩萨。言下者,指下位九地三贤。

一生补处
[阿含辞典(庄春江)]
菩萨之最高果位者,下一生就能成佛(成就正等正觉者)。

一生补处
[佛光大辞典]
梵语 eka-jāti-pratibaddha。原为「最后之轮回者」之义。谓经过此生,来生定可在世间成佛。略称补处。即指菩萨之最高位─等觉菩萨。一般皆称弥勒为一生补处之菩萨。据弥勒上生经等记载,弥勒菩萨现居于兜率天,待此生尽,则下生于人间,以补释迦之佛位。此词又作一生所系,指仅此一生被系缚于迷界,来生即可成佛,故有此称。另据无量寿经记卷上之说,一生补处之菩萨又分为四位次:(一)住于正定位之菩萨。(二)接近于佛地之菩萨。(三)住于兜率天之菩萨。(四)由兜率天至人间下生而成佛。〔菩萨本业经十地品、大日经具缘真言品、弥勒上生经宗要〕 p30

度脱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超度解脱生死之苦也。法华经序品曰:「诸仙之导师,度脱无量众。」无量寿经下曰:「积累德本,度脱一切。」

还相回向愿
[佛光大辞典]
指弥陀四十八愿中第二十二愿。谓往生极乐之菩萨,为济度众生誓愿复出他方国土。在无量寿经现存诸译中,如魏译无量寿经卷上所说(大一二‧二六八中):「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p6523

弘誓铠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譬喻)弘誓之心坚如铁。可以此心奋进生死之阵头。故比之于铠。无量寿经上曰:「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

弘誓
[佛光大辞典]
梵语 mahāsarnāha-sannaddha。广大之誓愿。又作弘誓愿、大誓庄严。以其所愿之事,广大普被众生,故称弘誓。其梵语之原意乃「着大铠」;亦即建立弘大誓愿广度众生,以期成就无上菩提,犹如被着大铠,以自庄严,投于阵中;即指菩萨之总愿。此弘誓坚固无比,故以甲冑为喻,称为弘誓铠。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八中):「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
一般,佛、菩萨共通之誓愿有四弘誓愿。此外,佛、菩萨另有别愿,如弥勒菩萨之奉行十善愿,法藏菩萨(阿弥陀佛未成佛前之名称)之四十八愿。日本净土真宗即以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十八愿称为本弘誓愿(本愿、弘愿、誓愿、弘誓);且日本净土真宗以此弘愿之教为真实法,故有「弘愿真宗」之称。
此弘誓乃超越普通思虑而无法臆测者,故称难思弘誓。此难思弘誓为阿弥陀佛广大之誓愿力,为众生能往生净土强有力之增上缘,故称弘誓强缘。即谓弥陀之本愿弘誓,乃众生往生之殊胜因缘。弘誓能负载众生渡过生死大海而至净土,故以船为喻,称为弘誓船,又作大愿船。迦才净土论卷下(大四七‧一○二上):「阿弥陀佛举慈悲棹,乘大愿船,运度一切苦恼众生。」又如大海能包容一切,无论善、恶众生均可渡过;或谓其深广如海,称为弘誓海。〔道行般若经卷一、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七虚空藏菩萨品、放光般若经卷三问僧那品、往生要集卷三〕(参阅「四弘誓愿」1677、「要门」3953) p1924

积功
[佛光大辞典]
谓修行佛道,累积所行之各种功德、善根,以度化一切众生。同义语如积累、积功累德等。法华经提婆品(大九‧三五中):「难行、苦行,积功累德。」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八中):「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无量寿经卷下〕p6274

无上正真道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Anuttara samyaksaṁbodhi之古译。无量寿经上曰:「时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又曰:「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

普贤愿海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指上之十愿而云。此十愿为代表一切菩萨之行愿者,故总谓其他菩萨之发心修行,入于普贤愿海云。无量寿经上曰:「现前修习普贤之德。」往生要集上本曰:「闻一实道。入普贤之愿海。」华严经一曰:「恒以所得普贤愿海,令一切众生智身具足。」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5663

[持戒勋章]

25#
 楼主| 发表于 2025-3-31 00:10: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3-31 00:15 编辑

(25   用时,2小时)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遍至无量无数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第二十三大愿: 供养诸佛愿
如果我将来成佛,我国中的诸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若不能于一食顷即遍至十方佛国土,那我就不在这国土取无上正等正觉。
(供养诸佛愿,又作令奉遍侍诸佛愿、食顷遍侍恒沙诸佛愿、承力供养愿)
(即愿佛国中诸菩萨悉承佛力,得于一食顷即遍至十方佛国,供养诸佛)

供养诸佛愿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第二十三之愿名。经曰:「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徧至无数无量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日本望西楼无量寿经钞四题曰:供养诸佛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求欲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第二十四大愿: 供具如意愿
如果我将来成佛,我国中的诸菩萨在诸佛面前现其德本,所欲求的一切供养具(物)若不如意者,我就不在这国土取无上正等正觉。
(供具如意愿,又作所求供具皆顺意乐愿、所求供养具如意愿、供物如意愿、供养如意愿)
(即愿佛国中之菩萨于供养诸佛时,所欲求之一切供养具(物),皆如意现前)

供具如意愿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又曰供养具如意愿。四十八愿中第二十四之愿名。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欲求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欲使菩萨供养诸佛之品具如意之愿也。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第二十五大愿: 说一切智愿
如果我将来成佛,我国中的诸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那我就不在这国土取无上正等正觉。
(说一切智愿,又作说法如佛愿、说一切智如佛愿、菩萨说法顺一切智愿、说法慧胜愿)
(即愿佛国中之菩萨,皆顺入佛智而说一切智)

说一切智愿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二十五愿。使往生极乐者,得说佛一切智境界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

说一切智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见一切智条附录。
(杂语)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第二十五愿为说一切智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愿之意,谓欲往生我国土者,宜悉随顺佛智而演说一切智之妙境界也。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得金刚那罗延身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第二十六大愿: 那罗延身愿
如果我将来成佛,我国中的诸菩萨不能得到金刚那罗延身者,那我就不在这国土取无上正等正觉。
(那罗延身愿,又作令得坚固身愿、得那罗延力愿、具德金刚那罗延身愿、得金刚身愿、悉得金刚愿)
(即愿佛国中之菩萨,皆得金刚那罗延身)

那罗延身愿
[佛光大辞典]
阿弥陀如来四十八愿中之第二十六愿。即使往生极乐之人皆得那罗延金刚坚固身之愿。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八中):「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得金刚那罗延身者,不取正觉。」(参阅「那罗延天」3029) p3030

那罗延身愿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阿弥陀如来四十八愿中之第二十六。使极乐之往生人,皆得那罗延之金刚坚固身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得金刚那罗延身者,不取正觉。」

得金刚身愿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又云那罗延身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二十六愿之名。见那罗延身愿条。

那罗延
[佛光阿含藏]
那罗延(Nārāyana)(巴),译为人生本,或译为金刚力士。大花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经(大一四‧八五三中):「诸佛如来一一节中,皆具八万四千六百六十三种那罗延力。」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数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第二十七大愿: 所须严净愿
如果我将来成佛,我国中的人、天、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外形和顏色都很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即使其他眾生得到了天眼,若能說清楚名稱和數量的,那我就不在这国土取无上正等正觉。
(所须严净愿,又作令物严净愿、殊祕珍彩严饰绝妙愿、严净无量愿、万物殊妙愿、物绝伦愿、光色特妙愿、万物严净愿、国土难量愿)
(即愿佛国中之一切人天、万物,皆严净微妙,形色特殊,即使得天眼者亦不能辨其名数)

万物严净愿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弥陀如来四十八愿中第二十七愿,使国中万物严净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辩其名数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见其道场树无量光色高四百万里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第二十八大愿: 见道场树愿
如果我将来成佛,我国中的诸菩萨乃至少功德者,若不能看清楚极乐世界中高四百万里的道场树之无量光色及高广者,那我就不在这国土取无上正等正觉。
(见道场树愿,又作道场高胜愿、知见道树愿、菩萨皆共见道树愿、令见道树愿、少功德者增上愿、知见宝树愿、懈慢净土愿)
(即愿佛国中之菩萨,乃至少功德者等,皆能知见道场树之无量光色及高广)

道场树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植物)菩提树也。此树下有成佛之金刚座,故谓为道场树。无量寿经上记极乐世界之菩提树曰:「其道场树无量光色,高四百万里。」

道场树
[佛光大辞典]
(一)指菩提树。又作觉树、道树、思惟树。释尊于菩提树下之金刚座成佛,故称道场树。又阿弥陀佛之净土亦有道场树,即无量寿经卷上所载极乐世界之菩提树,其树高四百万里,周围五十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条间周匝,垂以璎珞,珍妙宝网罗覆其上,微风吹枝叶,演出无量妙法声。另据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所载,树仅高百千由旬,庄严经卷下载一千六百由旬。(参阅「菩提树」5208)
(二)为阿弥陀佛三十七号之一。昙鸾之赞阿弥陀偈(大四七‧四二三上):「稽首顶礼道场树。」 p5649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辩才智慧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第二十九大愿: 得辩才智愿
如果我将来成佛,我国中的诸菩萨若受持读诵经法,讽诵持说,若不能得辩才智慧者,那我就不在这国土取无上正等正觉。
(得辩才智愿,又作四辩无碍愿、持经必得辩才智愿、辩才智慧愿、诵佛经法愿、受法令得辩慧愿)
(即愿佛国中之菩萨,皆受持讽诵经法,而得辩才智慧)

得辩才智愿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二十九愿之名,令极乐之往生人得辩才与智慧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辩才智慧者,不取正觉。」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5663

[持戒勋章]

26#
 楼主| 发表于 2025-3-31 23:56: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4-1 00:04 编辑

(26   用时,2小时)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智慧辩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第三十大愿: 智辩无穷愿
如果我将来成佛,我国中诸菩萨的智慧辩才若是可以限量者,那我就不在这国土取无上正等正觉。
(智辩无穷愿,又作慧辩无量愿、辩才无穷愿、菩萨智辩无滞无尽愿)
(即愿佛国中之菩萨,智慧辩才无可限量)

智辩无穷愿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阿弥陀如来四十八愿之第三十。令极乐往生人得智辩无穷之德之誓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智慧辩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犹如明镜覩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第三十一大愿: 国土清净愿
如果我将来成佛,国土清净,都可以看到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就像明镜一样而见到面像,若不是这样的话,那我就不在这国土取无上正等正觉。
(国土清净愿,又作形色功德愿、国土光色彻照愿、国界严净愿、净如明镜照见十方愿、国土如镜彻照十方愿、土如明镜愿、得见十方愿)
(即愿佛国之土清净如镜,照见十方诸佛世界)

国土清净愿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三十一愿。愿极乐国土之清净者。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犹如明镜覩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彻见十方愿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三十一愿。愿使彼国土清净照见十方世界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犹如明镜覩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愿名诸师不同。望西楼钞四曰:「第三十一国土清净愿。(中略)真源云:彻见十方愿。」

摄净土愿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求佛土之愿。弥陀四十八愿中三十一三十二之二愿是也。

摄净土愿
[佛光大辞典]
摄取净土之愿。为三愿之一。即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有关庄严净土之本愿。又作得净土愿、求佛土愿。慧远之无量寿经义疏卷上解释阿弥陀佛之四十八愿,谓其中第三十一国土清净愿、第三十二国土严饰愿等二愿,即是摄净土愿。(参阅「摄众生愿」6849) p6849


「『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人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第三十二大愿: 国土严饰愿
如果我将来成佛,我国中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乃至国土所有一切万物,全都是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人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佛行,若不是这样的话,那我就不在这国土取无上正等正觉。
(国土严饰愿,又作宫殿宝饰愿、庄严功德愿、众宝妙香合成宫殿愿、严净奇妙愿、香薰十方愿、妙香合成愿、杂物薰香愿)
(即愿佛国中之万物,皆由无量杂宝及百千种妙香合成,而闻其香者皆修佛行)

国土严饰愿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三十二愿。愿国土之严饰者。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自地已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中略)严饰奇妙超诸人天。(中略)若不如是,不取正觉。」

妙香合成愿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国土严饰愿之异名。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明触其体者,身心柔软超过人天;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第三十三大愿: 触光柔软愿
如果我将来成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明照触其体者,令其身心柔软,超过人天,若不是这样的话,那我就不在这国土取无上正等正觉。
(触光柔软愿,又作光明摄益愿、光普益愿、光明触身得胜柔软愿、光明柔软愿、蒙光获利愿、光触灭罪愿、摄取不舍愿)
(即愿佛之光明,照触十方世界众生,令得身心柔软)

触光柔软愿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弥陀如来四十八愿中之第三十二。触于弥陀佛之光明者得身心之柔软也。离身口之恶,为身之柔软,离三毒之烦恼,为心之柔软。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明触其身者,身心柔软超过人天,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触光柔软愿
[佛光大辞典
即愿佛之光明照触十方世界众生,令得远离罪恶、身心柔软。为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第三十三愿。又作光明摄益愿、蒙光获利愿、光普益愿、光明触身得胜柔软愿、摄取不舍愿、光触灭罪愿。阿弥陀佛之因位为法藏比丘,欲以光明摄化十方,故发此愿,而得成就。
关于此愿与第十二光明无量愿之别,据了慧之无量寿经钞卷四载,此愿为摄众生,光明无量愿为摄佛身。若就佛光而别,第十二愿为光之体,第十八愿为光之名,此愿则为光之用;十二愿为缘,十八愿为因,此愿则为化益。由此可知,第十二愿乃愿光明之体无量,此愿则愿光明之用摄取众生而不舍。〔无量寿经卷上、极乐净土九品往生义〕 p6803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5663

[持戒勋章]

27#
 楼主| 发表于 2025-4-1 23:47: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4-1 23:50 编辑

(27   用时,2小时)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第三十四大愿: 闻名得忍愿
如果我将来成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的众生,听闻到我的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和各种甚深总持法门者,那我就不在这国土取无上正等正觉。
(闻名得忍愿,又作音声摄益愿、得无生忍益愿、闻名必得无生法忍愿、得深法忍愿、名普益愿、法忍总持愿、听我名字证无生愿)
(即愿十方世界之众生,闻佛名字,则证得无生法忍及诸深总持)

闻名得忍愿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弥陀如来四十八愿中第三十四。使闻弥陀名者皆得无生法忍悟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

无生法忍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简称无生忍,即把心安住在不生不灭的道理上。

无生法忍(梵anutpattika-dharma-kṣānti,藏mi-skye baḥi chos-la bzod-pa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又称无生忍。指对无生之法理的认知。即彻底认知空、实相之真理而安住之。亦即对「一切法不生不灭」之理,能够确切地掌握之谓。此处之「忍」,是「确认」、「确知」之意。
《大般若经》卷四四九〈转不转品〉云(大正7‧264b)︰
「如是不退转菩萨摩诃萨,以自相空,观一切法,已入菩萨正性离生,乃至不见少法可得。不可得故,无所造作。无所造作故,毕竟不生。毕竟不生故,名无生法忍。由得如是无生法忍故,名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此谓菩萨观诸法空,入见道初地,始见一切法毕竟不生之理,名无生法忍。
又,《大智度论》卷八十六云(大正25‧662b)︰
「二乘人于诸佛菩萨智慧得少气分。是故,八人若智若断,乃至辟支佛若智若断,皆是菩萨无生法忍。智名学人八智,无学或九或十断,名断十种结使。(中略)智断皆是菩萨忍,声闻人以四谛得道,菩萨以一谛入道。佛说,是四谛,皆是一谛,分别故有四。是四谛二乘智断,皆在一谛中。菩萨先住柔顺忍中,学无生无灭亦非无生非无灭,离有见无见有无见非有非无见等,灭诸戏论得无生忍。
无生忍者,佛后品中自说,乃至作佛常不生恶心,是故名无生忍。论者言,得是忍,观一切法毕竟空,断缘心心数不生,是名无生忍。又复言,能过声闻辟支佛智慧名无生忍,声闻辟支佛智慧观色等五众生灭,心厌离欲得解脱。菩萨以大福德智慧观生灭时,心不怖畏如小乘人。菩萨以慧眼求生灭,实定相不可得。(中略)无生忍亦如是,一者虽破生灭,不着无生无灭,故不堕常颠倒。二者着不生灭,故堕常颠倒,真无生者灭诸观语言道断,观一切法如涅槃相,从本已来,常自无生。非以智慧观故,令无生得是无生无灭毕竟清净,无常观尚不取,何况生灭﹖如是等相,名无生法忍。得是无生忍故,即入菩萨位。」
由此可知,声闻入见道见四谛理以及菩萨入初地谛忍诸法无生无灭之理,住不退转地,是为无生法忍。
又,《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四谓不退转地菩萨,依遍依圆三性,得本性、自然及烦恼苦垢三种无生忍。「本性无生忍」又名「本来无生忍」,观遍计所执体性都无,而忍本性无生。「自然无生忍」,谓观依他诸法因缘生,而忍自然无生。「烦恼苦垢无生忍」又名「惑苦无生忍」,诸法实性真如法性无为安住,不相应一切杂染,而忍本来寂静。此意即谓忍知三无性之理,名无生忍。
然旧译《华严经》卷二十五〈十地品〉谓菩萨住第七地,三业清净,修无相行,得无生法忍,照明诸法。《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菩萨行品〉列举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等五忍。前四忍有上、中、下三品,第五之寂灭忍有上、下二品,信忍之三品配初、二、三地,顺忍三品配四、五、六地,无生忍三品配七、八、九地。
怀感《释净土群疑论》卷六更举诸经异说,其文云(大正47‧67b)︰
「仁王般若说无生法忍在七、八、九地,诸论之中说,无生法忍在于初地,或在忍位;菩萨璎珞本业经说无生法忍在十住位,华严经说无生法忍在十信位,占察经说无生法忍在十信前凡夫位。(中略)无生忍有六位,()闻慧在十信前,()生胜解在十信后,()思慧在十住后,()修慧在煖后,()证得在初地,()相续在八地,此在因中,佛果圆满。」
附︰印顺《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颂讲记》(摘录)
不退转的菩萨,得无生法忍。忍是一种智慧,与忍辱的意思是不同的。此处,可以将这忍字解释为透彻的「认」知,即能够将事物在内心中认得清清楚楚,能够透彻地了解它,这便是忍;所以忍是智慧的别名。能够证悟一切法不生不灭的智慧,即称之为「无生法忍」。所以忍所通达的所缘境界,是无生,一切法不生不灭的真理。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第三十五大愿: 女人往生愿
如果我将来成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若有女人听闻到我的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又投胎为女人者,那我就不在这国土取无上正等正觉。  
(女人往生愿,又作无有实女人愿、令离秽形愿、女人闻名者得离女益愿、远离讥嫌愿、闻名发心转女成男愿、变成男子愿、不复女像愿、转女成男愿、女人成佛愿)
(即愿十方世界之女人,闻佛名字,发菩提心,则命终后不复受女身)

女人往生愿
[佛光大辞典]
为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三十五愿。即誓愿所有听闻弥陀名号而欢喜信受之女人,于命终之后必不再有女像而得往生净土。其愿文出自无量寿经(大一二‧二六八下):「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 p916

转女成男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谓由女人身转变成男子身。印度社会自古以来皆以为女人并非法器,故自《中阿含》卷二十八〈瞿昙弥经〉等大小乘诸经论,常谓女人有五种障碍,即无法成为梵天王、帝释、魔王、转轮王与佛陀。因此,若欲成佛,或入诸佛净土,则必须转变为男身。《道行般若经》卷六〈恒竭优婆夷品〉云(大正8‧458a)︰「是优婆夷,后当弃女人身更受男子形,却后当生阿閦佛剎。」另依《法华经》卷四〈提婆达多品〉所载,八岁龙女变成男身后,始往生南方无垢世界,成正等正觉。
由于大乘佛教,多主张众生皆可成佛,而成佛之前又须转女成男,因此在大乘经典中,常有佛陀所发之使女人转变成男子之誓愿,如《无量寿经》卷上弥陀四十八愿中之第三十五愿(大正12‧268c)︰「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
此外,《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药师如来之第八大愿亦云(大正14‧405b)︰「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女人为女百恶之所逼恼,极生厌离,愿舍女身,闻我名已,一切皆得转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第三十六大愿: 常修梵行愿
如果我将来成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听闻到我的名字,寿终之后常修梵行直到成就佛道,若不是这样的话,那我就不在这国土取无上正等正觉。
(常修梵行愿,又作闻名者修行不退益愿、闻名梵行皆证正觉愿、令立梵行愿、闻名梵行愿)
(即愿十方世界诸菩萨,闻佛名字,则寿终后常修梵行以成佛道)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字,五体投地稽首作礼,欢喜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第三十七大愿: 人天致敬愿
如果我将来成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民听闻到我的名字,五体投地稽首作礼,欢喜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是这样的话,那我就不在这国土取无上正等正觉。
(人天致敬愿,又作闻名修行得他敬益愿、闻名修行众所敬重愿、令成尊德愿、作礼致敬愿、闻名爱敬愿)
(即愿十方世界诸菩萨,闻佛名字,则欢喜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亦皆致敬)

人天致敬愿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三十七,使天恭敬念佛行者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字五体投地,稽首作礼,欢喜信行,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天人致敬愿
[佛光大辞典]
弥陀四十八愿中之第三十七愿。又称人天致敬愿。即誓愿凡闻弥陀之名号即心生欢喜者可得诸天及世人等之尊敬。魏译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八下):「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字,五体投地,稽首作礼,欢喜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参阅「四十八愿」1640) p1334

人天致敬愿
[佛光大辞典]
乃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三十七愿,出自无量寿经。此愿名依论、释之不同,又作令成尊德愿、闻名修行得他敬益愿、闻名得益愿、作礼致敬愿、闻名修行众所敬重愿、闻名敬重愿。愿文依译本之不同而略异。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八下):「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字,五体投地,稽首作礼,欢喜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无量寿如来会(唐译)、无量寿庄严经(宋译)、无量寿经钞、九品往生义〕 p254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5663

[持戒勋章]

28#
 楼主| 发表于 2025-4-3 00:19: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4-3 00:22 编辑

(28   用时,2小时)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缝、染治、浣濯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第三十八大愿: 衣服随念愿
如果我将来成佛,国中的人、天欲得衣服,随着念想马上就有,如佛所赞应法妙服(指僧众所披之袈裟。应法,谓与法相应而不悖于理。以袈裟之形、色、量三者皆相应于佛制,故称应法妙服。或以自在如法,称为应法;自然所得,称为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缝、染治、浣濯者,那我就不在这国土取无上正等正觉。
(衣服随念愿,又作人天受乐愿、衣服自然愿、应法妙服愿。即愿佛国中之人天,欲得衣服则随念而至)
(即愿佛国中之人天,欲得衣服则随念而至)

天衣无缝
[佛光大辞典]
天衣乃指天人所穿着之衣服,其重量极轻,且天愈高,衣则愈轻。大智度论卷三十四(大二五‧三一○下):「色界天衣无重相,欲界天衣从树边生,无缕无织。」准此,则可知天衣殊胜而无须织缝,是亦无缝合之痕迹可言。此外,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三十八愿谓(大一二‧二六九上):「设我得佛,国中人、天,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缝、染治、浣濯者,不取正觉。」此愿即是以人、天俱有自然而得之无缝妙衣为誓愿要点。至后世,则比喻事无迹象可寻;又形容诗歌、文章、或行事自然、贴切而流畅者,皆称为「天衣无缝」。 p1349

应法妙服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名)如法之三衣,即袈裟也。无量寿经上曰:「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

应法妙服
[佛光大辞典]
指僧众所披之袈裟。应法,谓与法相应而不悖于理。以袈裟之形、色、量三者皆相应于佛制,故称应法妙服。或以自在如法,称为应法;自然所得,称为妙服。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九上):「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 p6433

衣服随念愿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无量寿经上四十八愿中,第三十八愿曰:「设我得佛,国中人天,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缝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觉。」日本望西楼之大经钞四科之,谓为衣服随念愿。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第三十九大愿: 受乐无染愿
如果我将来成佛,国中人天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指烦恼断尽之阿罗汉。又称漏尽阿罗汉。乃阿罗汉之异称。漏,烦恼之异称。阿罗汉断尽烦恼,于一切法无着无执,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之果报,故称漏尽比丘)者,那我就不在这国土取无上正等正觉。
(受乐无染愿,又作唯受众乐愿、乐如漏尽愿、受乐无失愿、常受快乐胜如漏尽愿、自然漏尽愿。即愿佛国中之人天,所受之快乐如漏尽比丘)
(即愿佛国中之人天,所受之快乐如漏尽比丘)

乐如漏尽愿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受乐无染愿之别名。

漏尽比丘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烦恼断尽之比丘,即阿罗汉也。

漏尽比丘
[佛光阿含藏]
谓已断灭生死烦恼之比丘。

漏尽比丘
[佛光大辞典]
指烦恼断尽之阿罗汉。又称漏尽阿罗汉。乃阿罗汉之异称。漏,烦恼之异称。阿罗汉断尽烦恼,于一切法无着无执,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之果报,故称漏尽比丘。〔法华经方便品、无量寿经卷上〕(参阅「阿罗汉」3692) p5826

漏尽比丘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断尽一切烦恼的比丘,即阿罗汉。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应时如愿,于宝树中皆悉照见,犹如明镜覩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第四十大愿: 树中见土愿
如果我将来成佛,我国中的诸菩萨能够随着意欲而见到十方无量严净佛土,当下就能如愿,于宝树(谓珍宝所成之树林,指极乐净土之草木)中皆悉照见,犹如明镜覩其面像,若不是这样的话,那我就不在这国土取无上正等正觉
(树中见土愿,又作随意得见十方国土愿、照见十方益愿、随意照见愿、普见佛土愿)
(即愿佛国中之菩萨,随意得于宝树中照见十方无量严净之佛土)

宝树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名)珍宝之树林也。谓净土之草木。法华经寿量品曰:「宝树多华树,众生所游乐。」观经详说宝树观。

宝树
[佛光大辞典]
谓珍宝所成之树林,指极乐净土之草木。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三下):「四方自然风起,普吹宝树,出五音声,雨无量妙华。」〔法华经寿量品、无量寿经卷上〕

见诸佛土愿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四十八愿之第四十。使诸人见净土庄严之愿。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应时如愿于宝树中皆悉照见,犹如明镜覩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至于得佛,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第四十一大愿: 诸根具足愿
如果我将来成佛,他方国土的诸菩萨众听闻到我的名字,至于得佛,诸根缺陋不具足者,那我就不在这国土取无上正等正觉。
(诸根具足愿,又作诸相貌妙愿、闻名令得端严报愿、闻名至佛具足诸根愿、具足诸相愿、闻名具根愿。即愿他方国土之诸菩萨,闻佛名字,则诸根具足而无有缺陋)
(即愿他方国土之诸菩萨,闻佛名字,则诸根具足而无有缺陋)

诸根具足愿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弥陀四十八愿之第四十一愿也。愿念佛行者,由于佛之功德而诸根具足也。

诸根具足愿
[佛光大辞典
为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四十一愿。又作具足诸根愿。愿凡称念弥陀名号者,皆依佛之功德,具足诸善根 p6308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第四十二大愿: 住定供佛愿
如果我将来成佛,他方国土的诸菩萨众听闻到我的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指远离一切系缚之禅定。此三昧,为无垢清净,远离一切系缚而得自在之境地,故称清净解脱三昧。住此三昧,能于一念间供养无量诸佛而不失定意),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是这样的话,那我就不在这国土取无上正等正觉。
(住定供佛愿,又作得三昧益愿、止观俱行愿、闻名令得清净解脱三昧愿、听名得净解脱静虑愿、定慧俱行愿、解脱三昧愿、闻名得定愿)
(即愿他方国土之诸菩萨,闻佛名字,则得住于清净解脱三昧,于一念顷,可供养无量诸佛而不失其定)

住定供佛愿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四十二愿,使他方国土菩萨众皆住于三昧得供养十方诸佛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定中得供佛,是定散并行也。

清净解脱三昧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所住之三昧,无垢清净,离一切之系缚而自在,名曰清净解脱三昧。无量寿经上曰:「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

清净解脱三昧
[佛光大辞典]
指远离一切系缚之禅定。此三昧,为无垢清净,远离一切系缚而得自在之境地,故称清净解脱三昧。住此三昧,能于一念间供养无量诸佛而不失定意。〔无量寿经卷上〕 p4671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第四十三大愿: 生尊贵家愿
如果我将来成佛,他方国土的诸菩萨众听闻到我的名字,寿终之后得生尊贵之家,若不是这样的话,那我就不在这国土取无上正等正觉。
(生尊贵家愿,又作化物高贵愿、生尊家益愿、闻名死后生尊贵家愿、闻名生贵家愿、必得尊贵愿)
(即愿他方国土之诸菩萨,闻佛名字,则寿终后得生尊贵之家)

生尊贵家愿
[佛光大辞典]
指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四十三愿。即闻弥陀名号之行者,寿终后得生于尊贵之家。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九上):「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p2068

生尊贵家愿
[佛光大辞典]
指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四十三愿。即闻弥陀名号之行者,寿终后得生于尊贵之家。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九上):「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p2068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5663

[持戒勋章]

29#
 楼主| 发表于 2025-4-4 00:29: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4-4 00:47 编辑

(29   用时,2小时)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第四十四大愿: 具足德本愿
如果我将来成佛,他方国土的诸菩萨众听闻到我的名字,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足德本(犹言善根。德者善也,本者根也,诸善万行之功德,为佛果菩提之本者),若不是这样的话,那我就不在这国土取无上正等正觉。
(具足德本愿,又作福智双修愿、闻名修习满足德本愿、闻名贵家愿、修行具足益愿、闻名具德愿)
(即愿他方国土之诸菩萨,闻佛名字,则欢喜修菩萨行,具足诸德本)

具足德本愿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指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四十四之愿。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义寂云:闻名令得具足德本愿。静照云:具足德本愿。

闻名具德愿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弥陀如来四十八愿中第四十四愿也。见具足德本愿条。

闻名具德愿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弥陀如来四十八愿中第四十四愿也。见具足德本愿条。

德本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犹言善根。德者善也,本者根也,诸善万行之功德,为佛果菩提之本者。法华经序品曰:「于诸佛所植众德本。」无量寿经上曰:「消除诸漏,植众德本。」
又德中之根本也,依是义而弥陀之名号名为德本。无量寿经上曰:「系念我国植诸德本。」教行信证六本曰:「德本者如来德号,此德号者一声称念,至德成满,众祸皆转,十方三世德号之本,故曰德本也。」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如来;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第四十五大愿: 住定见佛愿
如果我将来成佛,他方国土的诸菩萨众听闻到我的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指同时普见一切诸佛之三昧。普,普遍之意;等,齐等之意),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如来,若不是这样的话,那我就不在这国土取无上正等正觉。
(住定见佛愿,又作常见诸佛益愿、闻名令得普等三昧愿、普等静虑常见诸佛愿、常见诸佛愿、不离诸佛愿、普等三昧愿、闻名见佛愿)
(即愿他方国土之诸菩萨,闻佛名字,则得住于普等三昧,常见一切诸佛,直至成佛)

住定见佛愿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四十五愿,使他方之菩萨得于定中见佛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普等三昧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普者普徧,等者齐等也,住此三昧则普见一切诸佛,故名普等三昧。无量寿经上曰:「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悲华经谓之徧至三昧,分陀利经谓之普至三昧,庄严经谓之普徧三摩地。

普等三昧
[佛光大辞典]
指同时普见一切诸佛之三昧。普,普遍之意;等,齐等之意。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九上):「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如来。」别译本之无量寿如来会称为平等三摩地门,无量寿庄严经称普遍菩萨三摩地,悲华经卷六称为遍至三昧,大悲分陀利经卷三称为普至三昧。 p4996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第四十六大愿: 随意闻法愿
如果我将来成佛,我国中的诸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若不是这样的话,那我就不在这国土取无上正等正觉。
(随意闻法愿,又作闻法自在愿、随欲得闻益愿、自在闻法愿、随愿得闻所欲闻法愿)
(即愿佛国中之菩萨,各随志愿而闻法自在)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第四十七大愿: 闻名不退愿
如果我将来成佛,他方国土的诸菩萨众听闻到我的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所修之功德善根愈增愈进,不更退失转变也)者,那我就不在这国土取无上正等正觉。
(闻名不退愿,又作听名即至得不退转愿、加力不退愿、得不退转愿)
(即愿他方国土之诸菩萨,闻佛名字,则得至不退转)

闻名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闻佛之名号也。观无量寿经曰:「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

闻名
[佛光大辞典]
谓闻佛之名号,特指闻阿弥陀佛名号而言。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四十七愿为闻名不退愿。无量寿经卷上载其愿文为(大一二‧二六九中):「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中略)不能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p5898

不退转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所修之功德善根愈增愈进,不更退失转变也。略云不退,即梵语之阿毘跋致也。无量寿经上曰:「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十住毘婆娑论曰:「若人疾欲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法华经序品曰:「此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第二、第三法忍,于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第四十八大愿: 得三法忍愿
如果我将来成佛,他方国土的诸菩萨众听闻到我的名字,不即得至第一(生忍,谓菩萨于一切众生不瞋不恼,如慈母爱子;又若众生虽以种种恶害加之,菩萨皆能忍耐不起瞋恚;或受众生种种恭敬供养,心亦不起贡高染着)第二(法忍,谓对于诸经所说微妙幽深之法义能不惊怖,且能勤学读诵,而安住于教法之真理中。忍,忍耐、忍许、忍可、安忍,即指堪忍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第三法忍(无生法忍,指对无生之法理的认知。即彻底认知空、实相之真理而安住之。亦即对「一切法不生不灭」之理,能够确切地掌握之谓。此处之「忍」,是「确认」、「确知」之意),于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那我就不在这国土取无上正等正觉。
(得三法忍愿,又作自力不退愿、闻名得忍至不退地益愿、听名得忍诸法不退愿、至三法忍愿、得诸地忍愿)
(即愿他方国土之诸菩萨,闻我名字,则得三法忍,于诸法不退转)

三法忍
[佛光大辞典]
梵语 tisrah ksāntayah。又作三忍。谓悟解三种法理且认证之。「忍」,体悟、认识事理而心安之意。(一)音响忍、柔顺忍、无生法忍。(一)音响忍(梵 ghosānugama-dharma-ksānti),又作随顺音声忍、生忍。指听闻教法而得心安。系在十信位者,寻声而悟解,故称音响忍。(二)柔顺忍(梵 anulomikī-dharma-ksānti),又作思惟柔顺忍、柔顺法忍。乃随顺真理,赖一己之思考而得悟。系三贤位者,伏其业惑,令六尘无性不生,故称柔顺忍。(三)无生法忍(梵 anutpattika-dharma-ksānti,又作修习无生忍、无生忍。谓契合真理。即七地以上者,离一切相而证悟实相。
又唐代僧玄一于无量寿经记卷上,以三忍配三慧:(一)闻慧,谓近从音教而有音响忍。(二)思慧,谓随分调心而有柔顺忍。(三)修慧,谓观证无生之理而有无生忍。
又日僧了惠于无量寿经钞卷五引述新罗僧义寂之解释,即:(一)音响忍,谓若闻真实之法不惊不怖不畏、信解受持、爱乐顺入、修习安住,是为第一之随顺音响忍,称为音响忍。此系于十忍品中之解释。(二)菩萨随顺寂静观一切法,平等正念而不违逆诸法,以随顺深入一切诸法,以清净之直心分别诸法,修平等观而深入具足,是为第二之顺忍,称为随顺忍。(三)菩萨不见有法之生,不见有法之灭;若不生则不灭,不灭则无尽,无尽则离垢,离垢则无坏,无坏则不动,不动则寂灭,是为第三之无生法忍。〔无量寿经卷上、坐禅三昧经卷下、月灯三昧经卷二、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无量寿经钞卷四〕
(二)见阿弥陀佛之净土而心生欢喜,得喜忍、悟忍、信忍等无生忍。此盖以观想勇猛专精,见净土庄严,心生欢喜而得无生忍时,就其喜、悟、信等三种心态而分者。然此种无生忍究系观佛而得,或由信心而得,则众说纷纭。〔观经序分义〕
(三)忍辱波罗蜜之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一)耐怨害忍,人以怨憎毒害加于我,而能安心忍耐无反报之心。(二)安受苦忍,疾病水火刀杖众苦所逼,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动。(三)谛察法忍,审察诸法体性虚幻,本无生灭,信解真实,心无妄动,安然忍可。〔世亲摄大乘论释卷七、成唯识论述记卷十本、华严大疏钞卷五〕(参阅「忍」2889) p571

得三法忍愿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弥陀如来四十八愿之第四十八,使十方诸菩萨得三种法忍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第二第三法忍,于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法忍为证悟之异名。法为所证之理,心安于法为忍,忍有浅深之差别,仁王经明伏忍顺忍信忍生忍寂灭忍之五忍,本经之下明音响忍柔顺忍无生忍之三忍,此三忍或言是仁王经五忍中之前三忍,或言是本经所说之三忍。

第一第二第三法忍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见得三法忍愿条。

法忍
[佛光大辞典]
二忍之一,三忍之一,六忍之一,十忍之一。谓对于诸经所说微妙幽深之法义能不惊怖,且能勤学读诵,而安住于教法之真理中。忍,忍耐、忍许、忍可、安忍,即指堪忍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大乘义章卷十一(大四四‧六八五中):「于法实相安住名忍。」法忍通常有苦法忍、道法忍之别。苦法忍系指于「见道位」之时,信忍欲界苦谛之理;道法忍则系信忍道谛之理。又大乘菩萨于初地之见道位中信忍无生之理,称无生法忍。
此外,尚有种种法忍:(一)为生法二忍之一。此法忍有二:(1)于非心法之寒热、风雨、饥渴、老病死等,能堪忍而不恼怨。(2)于心法之瞋恚、忧愁等诸烦恼,能安忍而不厌弃。(二)为三忍之一。成唯识论卷九(大三一‧五一中):「忍有三种,谓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谛察法忍又称无生忍、不起忍等,意即谛观真理而安住于无生之理中。(三)为六忍之一。六忍为信忍、法忍、修忍、正忍、无垢忍、一切智忍。法忍即于十行位中修习假观,了知一切法空无所有之理,而能假立一切法,以化导诸众生,于假法中忍可信证,故称法忍。(参阅「二忍」196、「十忍」438、「三法忍」571、「六忍」1265、「忍」2889)

无生法忍(梵anutpattika-dharma-kṣānti,藏mi-skye baḥi chos-la bzod-pa)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又称无生忍。指对无生之法理的认知。即彻底认知空、实相之真理而安住之。亦即对「一切法不生不灭」之理,能够确切地掌握之谓。此处之「忍」,是「确认」、「确知」之意
《大般若经》卷四四九〈转不转品〉云(大正7‧264b)︰
「如是不退转菩萨摩诃萨,以自相空,观一切法,已入菩萨正性离生,乃至不见少法可得。不可得故,无所造作。无所造作故,毕竟不生。毕竟不生故,名无生法忍。由得如是无生法忍故,名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此谓菩萨观诸法空,入见道初地,始见一切法毕竟不生之理,名无生法忍。
又,《大智度论》卷八十六云(大正25‧662b)︰
「二乘人于诸佛菩萨智慧得少气分。是故,八人若智若断,乃至辟支佛若智若断,皆是菩萨无生法忍。智名学人八智,无学或九或十断,名断十种结使。(中略)智断皆是菩萨忍,声闻人以四谛得道,菩萨以一谛入道。佛说,是四谛,皆是一谛,分别故有四。是四谛二乘智断,皆在一谛中。菩萨先住柔顺忍中,学无生无灭亦非无生非无灭,离有见无见有无见非有非无见等,灭诸戏论得无生忍。
无生忍者,佛后品中自说,乃至作佛常不生恶心,是故名无生忍。论者言,得是忍,观一切法毕竟空,断缘心心数不生,是名无生忍。又复言,能过声闻辟支佛智慧名无生忍,声闻辟支佛智慧观色等五众生灭,心厌离欲得解脱。菩萨以大福德智慧观生灭时,心不怖畏如小乘人。菩萨以慧眼求生灭,实定相不可得。(中略)无生忍亦如是,一者虽破生灭,不着无生无灭,故不堕常颠倒。二者着不生灭,故堕常颠倒,真无生者灭诸观语言道断,观一切法如涅槃相,从本已来,常自无生。非以智慧观故,令无生得是无生无灭毕竟清净,无常观尚不取,何况生灭﹖如是等相,名无生法忍。得是无生忍故,即入菩萨位。」
由此可知,声闻入见道见四谛理以及菩萨入初地谛忍诸法无生无灭之理,住不退转地,是为无生法忍。
又,《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四谓不退转地菩萨,依遍依圆三性,得本性、自然及烦恼苦垢三种无生忍。「本性无生忍」又名「本来无生忍」,观遍计所执体性都无,而忍本性无生。「自然无生忍」,谓观依他诸法因缘生,而忍自然无生。「烦恼苦垢无生忍」又名「惑苦无生忍」,诸法实性真如法性无为安住,不相应一切杂染,而忍本来寂静。此意即谓忍知三无性之理,名无生忍。
然旧译《华严经》卷二十五〈十地品〉谓菩萨住第七地,三业清净,修无相行,得无生法忍,照明诸法。《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菩萨行品〉列举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等五忍。前四忍有上、中、下三品,第五之寂灭忍有上、下二品,信忍之三品配初、二、三地,顺忍三品配四、五、六地,无生忍三品配七、八、九地。
怀感《释净土群疑论》卷六更举诸经异说,其文云(大正47‧67b)︰
「仁王般若说无生法忍在七、八、九地,诸论之中说,无生法忍在于初地,或在忍位;菩萨璎珞本业经说无生法忍在十住位,华严经说无生法忍在十信位,占察经说无生法忍在十信前凡夫位。(中略)无生忍有六位,(一)闻慧在十信前,(二)生胜解在十信后,(三)思慧在十住后,(四)修慧在煖后,(五)证得在初地,(六)相续在八地,此在因中,佛果圆满。」
◎附︰印顺《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颂讲记》(摘录)
不退转的菩萨,得无生法忍。忍是一种智慧,与忍辱的意思是不同的。此处,可以将这忍字解释为透彻的「认」知,即能够将事物在内心中认得清清楚楚,能够透彻地了解它,这便是忍;所以忍是智慧的别名。能够证悟一切法不生不灭的智慧,即称之为「无生法忍」。所以忍所通达的所缘境界,是无生,一切法不生不灭的真理。

二忍
[佛光大辞典]
菩萨所修之二种忍。(一)生忍与法忍。(一)生忍,又作众生忍。忍,即忍耐之意。谓菩萨于一切众生不瞋不恼,如慈母爱子;又若众生虽以种种恶害加之,菩萨皆能忍耐不起瞋恚;或受众生种种恭敬供养,心亦不起贡高染着,称为生忍。(二)法忍,又作无生法忍。忍,即安忍之意。无生法,本指不生不灭之法,今仅就不生而言,故称无生。菩萨于无生之法,忍可忍乐,不动不退,称为法忍。〔大智度论卷六〕
(二)安受苦忍与观察法忍。(一)谓安受疾病、水火、刀杖等诸苦而不动心,称为安受苦忍。(二)谓观察诸法,体性虚幻,本无生灭,信解真实,心无妄动,安然忍可,称为观察法忍。〔菩萨地持经卷五〕
(三)世间忍与出世间忍。(一)谓初心菩萨缘众生之有取有相,依诸果报、福业等,所发起有漏、有相之安忍。以彼等遭遇世间种种苦乐违顺之事,而能安忍,故称世间忍。(二)乃大菩萨由于利他平等之大悲,所发起无漏无相之安忍。由此相契于无为寂灭之理,心无染着,任运无作而无诸行,安忍一切苦乐违顺之境,而不见诸法生灭之相,故称出世间忍。〔大乘地藏十轮经卷九〕(参阅「忍」2889) p196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5663

[持戒勋章]

30#
 楼主| 发表于 2025-4-4 23:45: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4-4 23:47 编辑

(30   用时,2小时)


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而说颂曰:
「『我建超世愿,  必至无上道,
  斯愿不满足,  誓不成等觉。
  我于无量劫,  不为大施主,
  普济诸贫苦,  誓不成等觉。
  我至成佛道,  名声超十方,
  究竟靡所闻,  誓不成等觉。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阿难:「当时,法藏比丘说完这四十八大愿之后,而说偈颂如下(四十四句十一颂):
「我建超世愿(弥陀于因地为法藏比丘时,历经五劫,参考诸佛之愿,熟思再三,始立四十八愿。其愿超乎世间一切诸佛之愿,最为殊胜),必至无上道(指最上无比大道之佛道。盖如来所得之道,无有出其上者)(又为「无上道心」之略称。指愿求无上道之心。又称为菩提心)
 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除立四十八愿外,复立誓,自谓其愿如不满足即不成佛)
 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于一切之人行大施者)
 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
 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弥陀如来誓我名声超过十方也)
 究竟靡所闻,誓不成等觉。


超世愿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阿弥陀如来之誓愿也。世者普通之意。超者卓出之意,为卓越三世诸佛誓愿之大悲本愿,故称超世愿。指普通四十八愿而云,或特名摄身(摄法身也,第十二、十三、十七之三愿),摄土(即摄净土也,第三十一与三十二愿)之五愿。无量寿经曰:「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同注曰:「超世流布诸佛本愿是名超世。」

超世愿
[佛光大辞典]
指阿弥陀佛之四十八愿。弥陀于因地为法藏比丘时,历经五劫,参考诸佛之愿,熟思再三,始立四十八愿。其愿超乎世间一切诸佛之愿,最为殊胜,故称之超世愿。〔无量寿经卷上〕 p5281

超世悲愿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与超世愿同。

超世本愿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与超世愿同。

无上道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如来所得之道,更无过上,故名无上道。法华经方便品曰:「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同寿量品曰:「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同劝持品曰:「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法华嘉祥疏二曰:「菩提云道,无上正徧知果道也。」

无上道
[佛光大辞典]
指最上无比大道之佛道。盖如来所得之道,无有出其上者,故称无上道。具体称为菩提又与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菩提同义。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九中):「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又为「无上道心」之略称。指愿求无上道之心。又称为菩提心。据众许摩诃帝经卷二载,叙述菩萨求无上道一事,在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中,说明得值遇弥勒而闻法,求无上道成不退转。此种求无上道之心,即称无上道心。〔出曜经卷十四、大宝积经卷二十五、弥勒大成佛经、法华经疏(吉藏)〕(参阅「菩提心」5200) p5073

无上道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至高无上的道法。

总愿别愿
[佛光大辞典]
总愿,指诸佛、菩萨共通之誓愿,如四弘誓愿、普贤十大愿等;别愿,指诸佛、菩萨由各自之意乐所立之誓愿,如阿弥陀佛之四十八愿、药师佛之十二愿等。放光般若经卷三问僧那品(大八‧二○上):「菩萨为众生故,起大誓愿言:『我自当具足六波罗蜜,亦当教他人使具足六波罗蜜。』」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九中):「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正觉。」故知诸佛、菩萨发心之初,皆悉志求无上菩提,以度尽一切众生为愿,此称弘誓,亦称总愿。如四弘誓愿、二十大誓愿、普贤十大愿等皆是
诸佛菩萨同时发成就众生、净佛国土之大愿,或愿于秽土成佛,救度难化之众生。此等依诸佛、菩萨各自之意乐所发之誓愿,称为别愿。如阿閦佛之二十愿,阿弥陀佛之二十四愿、三十六愿、四十八愿,药师佛之十二愿、四十四愿,以及文殊菩萨之十八愿,师子香菩萨之四十愿,皆属其例。(参阅「本愿」1976) p6490

三誓偈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名)无量寿经上载法藏比丘说四十八愿讫,更说偈,立三重之誓愿。谓之三誓偈,又云重誓偈:「我建超世愿。(中略)当雨玲妙华。」是也。六要钞二本曰:「六八愿上重有此誓,是故此偈云重誓偈。(中略)义寂云:望三种果:一望满愿果,二望大施果,三望名闻果。依此三誓,此偈又名云三誓偈。」又,净家一流称为四誓偈,盖总三誓偈以下偈语为一誓也。

重誓偈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名)三誓偈之异名。

四誓偈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指《无量寿经》卷上法藏菩萨所说「我建超世愿」等四十四句十一颂的偈文。又称三誓偈,或重誓偈。由于此偈文最初的三颂有建愿、济苦、闻名三誓,故又称为三誓偈;净土宗则将最后的一颂当作雨华誓,而称为四誓偈;又因法藏说四十八愿后,重以此偈说誓愿,故又名重誓偈。慧远《无量寿经义疏》卷上释其文义,其文云(大正37‧103c)︰「前之十偈,立誓自要,后一请证。就前十中,初三自要,后七顺求。前自要中,初偈约佛自德自要,(中略)后二约就化德自要。」《大阿弥陀经》及《平等经》中均阙此偈文;《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及其梵文本等则存有此偈文,但句数不同。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要约之言也。无量寿经上曰:「斯愿不满足,誓不成正觉。」

誓不成正觉
[佛光大辞典]
阿弥陀佛在因位为法藏菩萨时,除立四十八愿外,复立誓,自谓其愿如不满足即不成佛。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九中):「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正觉。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正觉。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靡所闻,誓不成正觉。」此称三誓偈。 p5928

誓不成正觉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弥陀如来为菩萨时立四十八愿已,更立誓,斯愿不满足我不成佛也。无量寿经上曰:「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正觉。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正觉。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靡所闻,誓不成正觉。」谓之三誓偈。

大施主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于一切之人行大施者。无量寿经上曰:「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穷,誓不成正觉。」

大施主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实行大布施的人。

名声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弥陀如来誓我名声超过十方也。无量寿经上曰:「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靡所闻,誓不成正觉。」法华经序品曰:「名声普闻无量世界。」

重誓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又云重愿。谓法藏菩萨前立四十八愿,后更立三誓也。又四十八愿中之第十七愿誓名号三誓中重誓名声超十方,故云重誓。礼赞曰:「当知本誓重愿不虚。」正信偈曰:「重誓名声闻十方。」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5-5-19 13:34 , Processed in 0.10360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