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净慧慈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净慧慈光,学习〈菩萨善戒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347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7146

[禅定勋章]

21#
 楼主| 发表于 2025-2-19 08:40:11 | 只看该作者

3、菩萨以菩提为因、得菩提之果,而胜于声闻缘觉

何故名胜。以清净故。清净有二。一净智障。二净结障。
声闻缘觉净结障故名为净非净智障。菩萨摩诃萨具足二净。以是义故。菩萨性者得名为胜。

菩萨摩诃萨复有四事胜于声闻辟支佛等。一者根胜。二者行胜。三方便胜。四得果胜。
言根胜者。菩萨摩诃萨本性猛利。缘觉性中声闻性钝。是名根胜。
言行胜者。声闻缘觉为自度故修集善法。菩萨之人不自为己。但为众生修集善法。施众安乐大悲怜殷。是名行胜。
方便胜者。声闻缘觉唯能了知阴界诸入。不能了知十二因缘及处非处。菩萨方便则能善知一切诸法。是名方便胜。
言果胜者。声闻自得声闻菩提。缘觉自得缘觉菩提。菩萨自得菩萨菩提。是名果胜。


[学习解说]:

什么叫做胜?因为清净的缘故,清净有两种:一是净智障,二是净结障
声闻缘觉只有净结障,没有净智障,所以称为净,而菩萨摩诃萨具足圆满二种净,因此菩萨性称为胜

菩萨摩诃萨还有四事胜于声闻辟支佛,一根胜,二行胜,三方便胜,四得果胜
根胜,说的是菩萨摩诃萨本性猛利、缘觉性中、声闻性钝,所以菩萨根性更胜一筹
行胜,说的是声闻缘觉为自度而修集善法、菩萨并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众生修集善法,慈悲怜悯布施众生安乐,所以菩萨所行更胜一筹
方便胜,说的是声闻缘觉唯能了知阴、界、诸入,不能了知十二因缘及处非处、而菩萨善巧方便能善知一切诸法,所以菩萨方便更胜一筹
得果胜,说的是声闻自得声闻菩提、缘觉自得缘觉菩提、菩萨自得菩萨菩提。所以菩萨所得果报更胜一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7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7146

[禅定勋章]

22#
 楼主| 发表于 2025-2-19 08:40:33 | 只看该作者

4、六种波罗密是证明菩萨的印契

菩萨性者有六种印。以是印故一切众生则得识知此是菩萨。
何等为六。所谓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

以何义故。檀波罗蜜名菩萨性印。

菩萨摩诃萨本性能得如是舍心。于诸财物若多若少心不贪着。欲施施时及行施已。悉生欢喜随所施物。若多若少心无疑悔。若少施时亦无羞愧。若无财时常赞叹施。见有悭者能破其心。见行施者心生欣庆。欢喜踊跃如见父母。见来求者深自庆幸。若无财物应以身业供给长老父母诸师。应以喜语软语法语实语正语。除破众生妄语两舌恶口无义语。若有人问犹不说人长短过失。况于无问而自说耶。若有众生怖畏王贼水火之难能为救解。知恩念恩受恩能报。受他寄付不令他疑。若是重宝心不贪着。于己物中心无吝惜。能食能衣惠施于人。能调欲心耽䤄之心调戏等心贪伎乐心修集惭愧。虽获大宝不生贪喜。是名檀波罗蜜菩萨性印。

云何尸波罗蜜菩萨性印。菩萨摩诃萨身口意业性自净软。于众生中不起恶心恚害之心。若因客尘诸烦恼等造作众罪。作已心悔深生惭愧发露忏悔。于诸众生起怜愍心作一子想。终不以手若杖若石加于一切。心常求觅真善知识。志乐供养父母师长耆旧宿德。破坏憍慢先意问讯知恩念恩。若有乞者软语慰喻。不以幻术诳惑众生。终不乐以非法活命。常喜修集一切功德。教诸众生广修福业。见诸众生所受诸苦。断其命根打缚闭系饥渴寒热。菩萨尔时观彼受苦如己无异。护持佛戒乃至轻微尚不故毁。况余重者。能以十善教化一切。不乐见闻诸恶众生斗诤骂詈。所有三业常为众生终不自为。若有众生具戒忍慧。乐与同行得柔软心。无有害心无不忍心。心常敬重所有诸戒。不诳众生无有两舌及无义语。虽无问者尚赞人善。况有问者而当不说尊重宗敬正实之语。是名尸波罗蜜菩萨性印。

云何羼提波罗蜜菩萨性印。菩萨摩诃萨观诸众生。若有来打我是身者。我则不应加恶报之。何以故。我身非身。所谓身者名为真实。真实之身则不可打。而我此身是和合身。和合身者所谓不净。于和合中少分见打多无所损。多无所损何故不喜。瞋者少分有瞋多分不瞋。多不瞋故云何名瞋。若和合打和合受者谁打谁受。譬如二物相触出声。若我瞋者应当自瞋。何以故。以业缘故而得此身。以是身故受是楚毒。譬如有的箭则着之。我若增长是瞋心者。则不能观善恶等法。若不能观善恶法者。必定当堕三恶道中。以是义故若打若骂不应于他生瞋恨心。如是观已。是名羼提波罗蜜菩萨性印。复次若见有打骂者。应于是人生一子想心无怨恨。是名羼提波罗蜜菩萨性印。云何毗梨耶波罗蜜菩萨性印。菩萨摩诃萨勤修精进。晨起夜寐不乐眠卧。终不观于寒热饥渴恐怖欢喜。凡所造作若是世事及出世事。要令究竟终不中废。事若未果终不中悔。虽得他人恭敬供养。于己所修不休不息。于自己身不起轻心言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虽见世间难为之事终不退缩。是名毗梨耶波罗蜜菩萨性印。

云何毗梨耶波罗蜜菩萨性印。菩萨摩诃萨勤修精进。晨起夜寐不乐眠卧。终不观于寒热饥渴恐怖欢喜。凡所造作若是世事及出世事。要令究竟终不中废。事若未果终不中悔。虽得他人恭敬供养。于己所修不休不息。于自己身不起轻心言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虽见世间难为之事终不退缩。是名毗梨耶波罗蜜菩萨性印

云何禅波罗蜜菩萨性印。菩萨摩诃萨至心乐观诸法实义。乐住寂静及无人处。乐离恶人增长善法。见乐静者欢喜恭敬。虽有烦恼本性轻微。所有善心终不为于诸恶觉观之所破坏。修集慈心视怨如子。若见众生受大苦恼生于悲心。随其己力而为除断。愿诸众生悉令安隐。身设受苦不生忧恼。若失身命及以财物。若系若缚若打若摈。能自晓喻不失正念生于忧苦。专心听法书写受持读诵解说。若他忘失能为诲示。以如是等至心因缘。于后世中不忘法界。是名禅波罗蜜菩萨性印。

云何般若波罗蜜菩萨性印。菩萨摩诃萨了知一切世间之事。知诸方术及诸众生所有言说。虽知此事心不迷谬亦不放逸。不为外道之所诳惑。不随邪见所说义理。是名般若波罗蜜菩萨性印。


[学习解说]:

菩萨性有六种印(证明菩萨之印契,故称六种印),具足六种印的众生称之为菩萨
这六种印分别是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离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为什么檀波罗蜜称为菩萨性印?菩萨摩诃萨具有舍心,不论财物多少心都不会贪着,不论布施前或布施后都能心生欢喜,不论所施财物是多是少都心无疑悔,少施时不会心生羞愧,没有财物时能常常赞叹布施的功德,见到有悭贪心的人能破除对方悭贪心,见到行布施者能心生欣庆,欢喜踊跃如同见到父母一样,见到有人来求施者深自庆幸有布施的机会

如果没有财物应以身业供给长老父母诸师,应以喜语、软语、法语、实语、正语,破除众生妄语、两舌、恶口、无义语,如果有人询问也不说他人长短和过失,更何况是不问自说,如果有众生怖畏王贼水火之难能为救解,知恩、念恩、受恩能加以回报,受他寄付不令他人心生怀疑,心不贪着重宝,对于自己拥有的财物心无吝惜,能将食物和衣服惠施他人,能调伏欲心、耽䤄之心、调戏等心、贪伎乐心、修行惭愧心,虽然获得大宝却不生贪喜,以上这就称为檀波罗蜜菩萨性印

什么叫做尸(持戒)波罗蜜菩萨性印?菩萨摩诃萨身口意三业清净柔软,对众生不起恶心及恚害之心,如果因为客尘烦恼造作种种罪业能深深生起惭愧心以及发露忏悔,能怜愍一切众生作一子想,菩萨从不用手或杖或石头伤害一切众生,心中常常寻求真正的善知识,志愿欢喜供养父母师长耆旧宿德,能破坏憍慢心、见到他人能做到先起身问讯、知恩念恩,如果遇到乞者能软语安慰,不以幻术欺诳和迷惑众生,不喜欢以非法生活,常常喜欢修集一切功德,教化一切众生广修福业,见到众生遭受种种苦报、断其命根、打缚闭系、饥渴寒热,能感同身受如同自己受苦一样,护持佛法戒律乃至小戒都不敢毁犯更何况是重戒,能以十善法教化一切众生,不喜欢见闻众生斗诤骂詈,所修三业常为众生终不为自己,如果有众生具足戒忍慧,菩萨乐与他们同行得柔软心、无有害心、无不忍心,心中常常敬重所有持戒律,不欺诳众生、不犯两舌及无义语的口业,菩萨喜欢称赞他人善行,这些叫做尸波罗蜜菩萨性印

什么是羼提(忍辱)波罗蜜菩萨性印?菩萨摩诃萨观诸众生打自己时不加以恶报,为什么?因为菩萨知道色身不是自己的真实身,知道真实之身不可打,知道色身只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之身,假合之身不清净,在假合身中少分见打多无所损,既然多无所损为何要心不欢喜

如果和合打者与受者,那么谁是打谁是受,譬如二个物体相触出声,如果我生嗔恚应当自瞋,为什么呢,因为是自己的业缘而感召此身,因为这个业报身的缘故而遭受楚毒,我如果增长瞋心就不能正观善恶等法,如果不能正观善恶法法必定会堕入三恶道,因此不论是打是骂都不应当生瞋恨心,能这样正观的,叫做羼提波罗蜜菩萨性印

还有,如果见到打骂的人应当生独子想,这样心中就不会有怨恨,这叫做羼提波罗蜜菩萨性印。

什么叫做毗梨耶(精进)波罗蜜菩萨性印?菩萨摩诃萨勤修精进,早起晚睡不贪睡眠,做任何世事或出世事都不会半途而废,事情没有看到结果从不会后悔,虽然得到他人的恭敬供养,但是对于自己的修行从不休息,不会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不能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虽然见到世间种种困难之事,但始终不会退缩,这叫做毗梨耶波罗蜜菩萨性印


什么叫做禅波罗蜜菩萨性印?菩萨摩诃萨至心正观诸法实义,喜欢住在安静无人的地方,远离恶人、增长善法,如果见到同样喜欢安静的人而心生欢喜和恭敬对方,虽然自身也有烦恼但本性使然烦恼也是比较轻微的,所有善心永远都不会被各种恶念破坏,菩萨常修慈心视怨贼犹如儿子,见到众生遭受大苦恼能心生悲心,然后尽己所能帮助众生断除苦恼获得安乐,菩萨身在苦中心不忧恼哪怕失去生命、丢失财物、或者被系缚、被追打也不会失去正念、不生忧悲苦恼,能专心听法、书写、受持、读诵、解说,以此因缘来世也不会忘记一切诸法,这叫做禅波罗蜜菩萨性印

什么是般若波罗蜜菩萨性印?菩萨摩诃萨了知一切世间之事,知各道种方术(指天文、历算、占验、星相、医药(包括巫医)、卜筮、堪舆、遁甲、神仙、房中术等)及诸众生所有言说,虽然知道这些世间事,心却不会被迷谬、也不会放逸,不被外道欺诳迷惑,不随邪见所说义理,这叫做般若波罗蜜菩萨性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7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7146

[禅定勋章]

23#
 楼主| 发表于 2025-2-19 08:40:47 | 只看该作者

5、菩萨性称为上、又称不动、又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印

我今粗略说粗印相。后细印相诸佛所知。菩萨性者不可思议。成就具足诸功德事。清净真实具足净法。是故名上。亦名不动。亦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印。

菩萨摩诃萨若不睹见恶法过患。则不得修一切善法。菩萨摩诃萨修上善时。若以客尘烦恼因缘堕三恶道。犹故胜于恶道众生。何以故。菩萨性故。若以客尘烦恼因缘堕恶道者。能速破坏疾得出离。如其不出不同恶道受于重苦。若受苦时于诸众生犹生大悲。以性因缘故得悲心。是故菩萨胜于一切三恶众生。


[学习解说]:

今日简略说说粗印相,细印相诸佛所知,菩萨性不可思议成就具足种种功德,真实清净具足净法(如法而离罪障之意),因此菩萨性称为上、又称为不动、又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印

菩萨摩诃萨如果不见恶法过患则不能修一切善法,菩萨摩诃萨修习上善时,如果被客尘烦恼障碍堕入三恶道,也会胜于恶道众生,为什么呢,因为菩萨性的缘故

如果菩萨因为客尘烦恼障碍堕入三恶道能快速从恶道出离,即便不出恶道也不会像恶道众生那样遭受重苦,即使受苦也能同时感同深受对恶道所有众生生起大悲心,所以菩萨胜于一切三恶道众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7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7146

[禅定勋章]

24#
 楼主| 发表于 2025-2-19 08:40:59 | 只看该作者

6、菩萨摩诃萨有四烦恼能破坏净法

菩萨摩诃萨以四烦恼因缘故破坏净法。何等为四。
一者利重常恒。二者以是二结亲近恶友。三者若于师所王主怨贼而生怖惧故失善心起于烦恼。四者为身命故作诸恶法。
以是四法虽有菩萨摩诃萨性。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有四事。虽有菩萨摩诃萨性。亦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为四。
一者不值善友佛及菩萨不谬说义者。二者虽值善友佛及菩萨。错谬解义不学菩萨所有禁戒。三者虽值善友佛及菩萨随顺解义。不能学持菩萨禁戒。四者虽值善友佛及菩萨随顺解义学菩萨戒。

善根未熟未得具足庄严菩提。是故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虽有菩萨之性。
若不具足如是四事。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虽复具足如是四事。无菩萨性而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无有是处。


[学习解说]:

菩萨摩诃萨有四种烦恼能破坏净法
一、常常看重名利
二、亲近恶友
三、在师所王主怨贼处心生怖惧,从而失去善心起于烦恼
四、为保全身命而犯种种恶法
以上四法,虽然有菩萨摩诃萨性,但终不能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又有四事,虽然有菩萨摩诃萨性也不能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虽然不能值遇善友、佛及菩萨,不乱说佛法义理
二、虽然值遇善友、佛及菩萨,但是错谬解义,不学菩萨所有禁戒
三、虽然值遇善友、佛及菩萨,能够随顺解义,不能学持菩萨禁戒
四、虽然值遇善友、佛及菩萨,能够随顺解义,学菩萨戒

善根未成熟的菩萨不能具足庄严菩提,因此不能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虽然菩萨有菩萨性
如果不能具足四事,终不能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假如具足以上四事,但是因为没有菩萨性,同样不能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7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7146

[禅定勋章]

25#
 楼主| 发表于 2025-2-20 08:22:13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25楼共用时2小时)


菩萨地发菩提心品第三


菩萨摩诃萨初发心时立大正愿。作如是言。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当大利益一切众生。要当安置一切众生大涅槃中。复当教化一切众生悉令具足般若大智。是则名为自利利他。是故初发菩提心者。则得名为菩提因缘。众生缘因。正义缘因。三十七助道法缘因。摄取一切善法根本。是故菩萨名善大善。名实真实。亦名一切众生善根。能破一切身口意等三业诸恶。一切世间所有誓愿及出世愿。无有能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誓愿无胜无上。

[学习解说]:

菩萨摩诃萨初发菩提心时立大愿: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定当大利益一切众生,定当安置一切众生早日修行成佛,定当教化一切众生令他们具足般若智慧,这称为自利利他

因此初发菩提心者,称之为菩提因缘,众生缘因、正义缘因、三十七助道法缘因,是摄取一切善法的根本,因此菩萨称为善大善、称为实真实、又称为一切众生善根

初发菩提心能破除一切身口意等三恶业,一切世间所有誓愿及出世愿,无有能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此菩萨所发誓愿无胜无上


名词解释:

【缘因】
二因之一。缘,缘助之义。指一切功德善根能资助智慧之了因,开发正因之性。(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八、大明三藏法数卷六)((参见:二因)193)p6125 FROM:【佛光大辞典】

【大涅槃】
指成佛。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涅槃】
华译为“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又译作“灭度”,灭是灭除见思、尘沙和无明三种惑,度是度脱分段和变易两种生死。合而言之,就是当一个人的智慧和德行都达到究竟圆满之领域,连生死和烦恼也都超越了、杜绝了,就叫做“涅槃”。这也是圣者所证得的不生不灭、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它也是芸芸众生最理想、最美丽的归宿。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萨摩诃萨初发三菩提心有五事。何等为五。一者性。二者行。三者境界。四者功德。五者增长。是名为五。菩萨若能发菩提心。则得名为菩萨摩诃萨。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修大乘行。是故初发菩提之心。则能摄取一切善法。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随行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不发心终不能得。是故发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根本。菩萨摩诃萨见苦众生心生怜愍。是故菩萨因慈悲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因菩提心修三十七品。因三十七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发心名之为支。发菩提心故行菩萨戒。是故发心为菩萨戒支。是故发心名根名因名摄名果亦名为子。

[学习解说]:

菩萨摩诃萨有五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一是性;二是行;三是境界;四是功德;五是增长

菩萨如果能发菩提心则称为菩萨摩诃萨,必定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修行大乘法,因此初发菩提心能摄取一切善法

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后随着修行渐渐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不发心则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此发菩提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根本

菩萨摩诃萨见到受苦众生而心生怜愍,所以菩萨因生慈悲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因发菩提心修三十七品、因修三十七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发心称之为支,因为发菩提心而修菩萨戒,所以发心是菩萨戒支,因此发心是根、是因、是摄、是果、是子


名词解释:

【三菩提】
  1、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简称,华译为正等觉,即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
  2、真性菩提、实智菩提、方便菩提。真性菩提是真性不变的菩提;实智菩提是具得真实智慧的菩提;方便菩提是善巧随机化用自在的菩提。
  3、声闻菩提、缘觉菩提、诸佛菩提。声闻菩提是修四圣谛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觉;缘觉菩提是修十二因缘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觉;诸佛菩提是佛果位上所得到的最高菩提。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萨发心复有二种。一者毕竟。二者不毕竟。毕竟者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无退失。不毕竟者则有退失。退有二种。一毕竟退。二不毕竟退。毕竟退者。终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能推求修集其法。不毕竟者求菩提心修集其法。

[学习解说]:

菩萨发心有两种:一是毕竟、二是不毕竟
毕竟者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不会退失;不毕竟者会有退失

退有两种:一毕竟退、二不毕竟退
毕竟退失者终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能推求修集善法;不毕竟退失者能求菩提心修集善法




是菩提心有四种因。何等为四。

一者若善男子善女人。若见若闻诸佛菩萨不可思议。尔时则生信敬之心。作是念言。佛菩萨事不可思议。若佛菩萨不思议事是可得者。我亦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故至心念于菩提发菩提心。

二者复有不见诸佛菩萨不思议事。唯闻诸佛菩萨秘藏。闻已即生敬信之心。得信心故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及大智故发菩提心。

三者复有不见诸佛菩萨不思议事。亦不闻法见法灭时。便作是念。无上佛法能灭众生无量苦恼作大利益。唯诸菩萨能令佛法久住不灭。我今亦当发菩提心。令诸众生远离烦恼诸大苦事。护持佛法久住于世。为住世故发菩提心。

四者复有不见佛法灭时。唯见恶世诸众生等。具重烦恼贪恚痴等。无惭无愧悭吝嫉妒。愁忧苦恼不信懒惰。见是事已寻作是念。大恶世时众生大恶不能修善。如是恶时尚不能发二乘之心。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今当发菩提之心。发是心已乃当教化一切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故菩萨于此恶世恶众生中发菩提心。

复有四因发菩提心。何等为四。
一者性具足。二者善友具足。三者慈心具足。四者观生死苦具足圣行。不畏菩提难行苦行。性具足者。


[学习解说]:

发菩提心有如下四种因:

一、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见闻诸佛菩萨不可思议事能生信敬心,并且发愿自己也要像佛菩萨那样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因此以至诚心念于菩提发菩提心

二、如果不见诸佛菩萨不思议事,只是有所听闻,听后马上生起敬信心,因为得到信心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及拥有大智所以发菩提心

三、如果不见、也没有听闻诸佛菩萨不思议事,见到佛法灭时便在心里这样想:无上佛法能灭除众生无量苦恼,唯有诸佛菩萨能令佛法久住不灭,我也应当发菩提心,令诸众生远离烦恼及无量诸苦,我应当护持佛法久住世间,因此而发菩提心

四、如果不见佛法灭尽,只是见到恶世众生烦恼深重、充满贪嗔痴等业障、而且无有惭愧、悭吝、嫉妒心,愁忧、苦恼、对佛法没有信心、修行懒惰,见到这些事情后会在心里想,恶世众生不能修善,在这恶世中连二乘心都不能发,更何况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今日应当发菩提心,然后教化一切众生令他们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以菩萨因为在恶世见到恶的众生而发菩提心

还有四种发菩提心的因缘:
一性具足、二善友具足、三慈心具足、四观生死苦具足圣行
性具足的意思是不畏证得无上菩提、难行苦行




菩萨性自具足善友具足有四事。何等为四。一者善友诸根完具具大智慧。能示善恶不行邪道。是名善友具足。二者心不放逸能破放逸能闭恶道。三者自能具足菩萨禁戒转以教他。四者不以下道转他上道。不以小乘转他大乘。不以修福转他定慧。

[学习解说]:

菩萨性自具足、善友具足有四事:

一、善友诸根完具,有大智慧,能示善恶不行邪道,这叫做善友具足

二、心不放逸,能破放逸,能闭恶道

三、自能具足菩萨禁戒,转以教他

四、不以下道转他上道,不以小乘转他大乘,不以修福转他定慧




具足慧心复有四事。何等为四。一者或有世界有苦恼处。或有世界无有苦恼苦恼之处。菩萨发愿往生其中。或见受苦若身自受。生于慈心为破其苦。二者生地狱中。或见受苦若身自受。亦生慈心为破其苦。三者生饿鬼中。或见受苦若身自受。亦生慈心为破其苦。四者生畜生中。或见受苦若身自受。亦生慈心为断其苦。

[学习解说]:

具足慧心有四事:

一、不论世界有苦恼或无苦恼,菩萨都发愿往生这些世界中,如果见到受苦众生也会感同身受起慈悲心帮助众生破除苦恼

二、如果生到地狱中,见到受苦众生都会感同身受起慈悲心帮助众生破除苦恼

三、如果生到饿鬼中,见到受苦众生都会感同身受起慈悲心帮助众生破除苦恼

四、如果生到畜生中,见到受苦众生都会感同身受起慈悲心帮助众生破除苦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7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7146

[禅定勋章]

26#
 楼主| 发表于 2025-2-20 23:01:57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26楼共用时2小时)


具足慈心复有三种。谓上中下。
上者复有四事。一者观生死苦。二者修慈悲心无有终始。三者性勇健心。四者得智慧心。
复有四事。何等为四。一不放逸。二具足戒。三能忍辱。四者至心专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有四事。何等为四。一者等视众生犹如一子。二者于怨亲中无有分别。三者得坚信心。四者修行圣行。是为四。


[学习解说]:

慈心有上、中、下三种

上等慈心要具备:一能观生死苦、二修慈悲心无有终始、三性勇健心、四得智慧心

还要具备:一不放逸、二具足戒、三能忍辱、四至心专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还要具备:一平等看待众生犹如一子、二对待怨亲做到心无分别、三具有坚信心、四修行圣行




修集慈心有四种力。何等为四。一者内力。二者外力。三者因力。四者庄严力。菩萨摩诃萨至心专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内力。为欲化度诸众生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名外力。能于无量阿僧祇劫修集善行。师事诸佛及诸菩萨。是名因力。菩萨摩诃萨乐近善友听受正法。思惟其义如说修行。是名庄严力。若菩萨摩诃萨以是二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名正心不动心不退心不转心。所谓内力因力。若以外力及庄严力。发菩提心。是名不正心动心退心转心。

[学习解说]:

修习慈心有四种力:一内力、二外力、三因力、四庄严力

菩萨摩诃萨至心专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称为内力
为度化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称为外力
能在无量阿僧祇劫修习善行,侍奉诸佛及诸菩萨,称为因力
菩萨摩诃萨乐于亲近善友听受正法,思惟法义如说修行,称为庄严力

菩萨摩诃萨如果由内力和因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称为正心、不动心、不退心、不转心
如果由外力和庄严力发菩提心,称为不正心、动心、退心、转心




菩萨转心有四因缘。何等为四。一者性不具足。二者恶友具足。三者于诸众生不具悲心。四者不能观察生死过患。

[学习解说]:

菩萨出现退转心有四种因缘:

一性不具足、二恶友具足、三对于一切众生没有悲心、四不能观察生死过患




菩萨摩诃萨初发菩提心有二事不可思议。何等为二。一者于诸众生作眷属想。二者无众生想。菩萨常以智慧观察。唯是众生众生属谁。是名为二因。是二心能令菩萨无有退转。

[学习解说]:

菩萨摩诃萨初发菩提心有二种不思议事:一对一切众生作眷属想、二无众生想

菩萨常以智慧观察,唯是众生众生属谁,是名为二因,这两种不思议心能令菩萨无有退转




初发菩提有二种心。何等为二。一者为施众生安隐。二者为施众生快乐。以诸善法化诸众生令离恶法。是名安隐。能以财物账。给众生令离贫穷。所谓衣食房舍卧具病瘦医药。是名快乐。

不退菩萨有二种心。何等为二。一者性庄严。二者专心受持庄严。常念欲令众生安乐。是名性庄严。终不退转菩提之心。因是至心能施一切众生安乐。是名受持庄严。


[学习解说]:

初发菩提心有两种:一为令众生获得安隐、二为令众生获得快乐
以种种善法教化众生远离恶法,这叫做为众生获得安隐;布施众生衣食房舍卧具病瘦医药等财物令众生远离贫穷,这叫做为众生获得快乐

不退转菩萨有两种心:一性庄严、二专心受持庄严
心中时常想着如何能为令众生获得安乐,叫做性庄严
因为至心布施一切众生安乐始终不退转菩提之心,这叫做受持庄严





不退菩萨出生福德有二处。何等为二。
一者菩提之心。二者众生受苦。如是二事名大善法聚。

初发坚心菩萨又有二事。胜于一切声闻缘觉。何等为二。一者因胜。二者果胜。
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所修善法。是名为因。因行善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为果。
如是因果胜于一切声闻缘觉。


[学习解说]:

不退菩萨从两个地方出生福德:一菩提心、二众生受苦,发菩提心和代众生受苦能聚集大善法

初发坚心菩萨有二事能胜于一切声闻缘觉:一是因胜、二是果胜
菩萨摩诃萨因发菩提心修行善法,称为因
菩萨因行善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称为果
因此,菩萨因与果胜于一切声闻缘觉




不退菩萨有二大事。何等为二。

一者发是心已即为一切无量众生而作福田。为作父母师长和上生大怜愍。以怜愍故行住坐卧若眠若寤。常为诸天之所守护。如转轮王常为五百青衣鬼神之所守护。不退菩萨亦复如是。以怜愍故若更受身无有病苦。

二者发心菩萨常为众生之所乐见犹如父母。一切众生于菩萨所。身口意业柔软无恶是名为二。


[学习解说]:

不退菩萨具足两件大事:

一、发菩提心后能为一切无量众生广作福田,能对父母师长和上生大怜愍心,因为有生起怜愍众生心的缘故,行住坐卧或眠或寤常为诸天之所守护,犹如转轮王常被五百青衣鬼神守护,不退菩萨也是这样,因为怜愍众生的缘故受身无有病苦

二、发心菩萨常常都能得到众生的喜欢,他们见到菩萨犹如见到父母一样欢喜,一切众生在菩萨身边身、口、意业都变得柔软无有恶心恶念及恶行


名词解释:

【福田】
梵语puN!ya-ks!etra,巴利语 pun~n~a-kkhetta。谓可生福德之田;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即可得福德、功德,犹如农人耕田,能有收获,故以田为喻,则佛、僧、父母、悲苦者,即称为福田。据正法念处经卷十五、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三等载,佛为大福田、最胜福田,而父母为三界内之最胜福田。据优婆塞戒经卷三供养三宝品、像法决疑经、大智度论卷十二、华严经探玄记卷八等载,受恭敬之佛法僧等,称为敬田(恭敬福田、功德福田);受报答之父母及师长,称为恩田(报恩福田);受怜悯之贫者及病者,称为悲田(怜愍福田、贫穷福田)。以上三者,合称三福田。
 又据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五载,有所求而为者,称为有作福田,如父母、师长;无所求而为者,称为无作福田,如诸佛、菩萨等。以上二者称为二种福田。关于二种福田尚有中阿含卷三十福田经所说之学人田(修行中之圣者),与无学人田(得究极之圣者);以及敬田与恩田,悲田与敬田等多种。另有阿毗昙甘露味论卷上布施持戒品所说之大德田(相当于敬田)、贫苦田(相当于悲田)、大德贫苦田等三种田。俱舍论卷十八则说趣田(畜生等)、苦田(贫者等)、恩田(父母等)、德田(佛等)等四种田。又智顗于菩萨戒义疏卷下列举出佛田、圣人田、僧田、和尚田、阿阇梨田、父田、母田、病田等八种田(八福田)。
 依成实论卷一福田品之说,二十七贤圣断尽贪、恚等诸烦恼,其心空而不起烦恼恶业,所得禅定皆清净而永离诸烦恼,弃舍忧乐,又能断除五种心缚,成就八种功德田,并以七定护持善心,灭尽七种漏,具足戒等七净法,成就少欲知足等八功德,复以能度彼岸、精勤求度等,称为福田。
 又据首楞严三昧经卷下载,具足“十法行”者称为真实福田,即:(一)住于空、无相、无愿之解脱门而不入法位,(二)见知四谛而不证道果,(三)行八解脱而不舍菩萨行,(四)能起宿住、死生、漏尽等三种智证明而行于三界,(五)能现声闻形色威仪而不随音教从他求法,(六)现辟支佛形色威仪而以无碍辩才说法,(七)常在禅定而能现行一切诸行,(八)不离正道而现入邪道,(九)深贪染爱而离诸欲一切烦恼,(十)入于涅槃而生死不坏不舍。
 由前述可知福田说有多种,然以佛及圣弟子为福田者为其根本,据此而称阿罗汉为应供,其后即有三宝之敬田、贫穷者之悲田等名称。我国向重敬、悲二田,多行供养惠施。依广弘明集卷二十八启福篇道宣之序言,今论福德乃以悲敬为始,悲则能哀矜苦趣之艰辛,欲愿拔济彼等出离;敬则知佛法难遇,能信仰弘布之。(杂阿含经卷三十五、长阿含卷六小缘经、小品般若经卷八、新华严经卷十三、四分律卷二、大智度论卷四、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二十三、无量寿经义疏卷上(慧远)、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五(法藏)、释氏要览卷中、法苑珠林卷二十一、卷三十三、翻译名义集卷四)p5852 FROM:【佛光大辞典】





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不失正念。于诸众生不起害心。不食肉。不欺诳。常以善法教化众生。众生不受不废不愁。能自调伏。亦能调他。随其所化众生之处。皆悉能令滋长福业。若以客尘烦恼因缘。堕三恶道能速得出。虽同受苦不生楚毒。见受苦者心生悲愍。菩萨初发菩提心者。成就如是无量功德。

[学习解说]:

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能够不失正念,对一切众生不起害心,不食肉、不欺诳,常以善法教化众生

菩萨能自调伏也能调他,能令随缘教化的众生滋长福业,能令客尘烦恼因缘堕三恶道的众生快速出离

虽然菩萨与众生一同受苦,但菩萨心里并不会生楚毒想,菩萨反而能对受苦众生心生悲愍,这就是初发菩提心菩萨成就的无量功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7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7146

[禅定勋章]

27#
 楼主| 发表于 2025-3-25 09:54: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5-3-25 17:17 编辑

(本次学习:27楼共用时2小时)


菩萨地利益内外品第四


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云何名为菩提之行。菩萨若于此彼之处若学若教。皆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谓戒闻思惟是名菩提行。

菩萨摩诃萨于何处学。学有七处。何等为七。
一者内义。二者外义。三者真实义。四者不可思议义。五者调众生义。六者自熟佛法义。七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为七。


[学习解说]:

发菩提心的大菩萨,如何成为菩提行?
菩萨如果满足戒闻思惟而修学或教导众生都是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修行,所以戒闻思惟叫做菩提行

大菩萨应当从何处修学成就菩提行?下面有七个修学处:
一内义、二外义、三真实义、四不可思议义、五调众生义、六自熟佛法义、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共七个修学处




云何内义。内义有十。何等为十。一者真实义。二者为他义。三者调伏义。四者安隐义。五者快乐义。六者因义。七者果义。八者现在义。九者他世义。十者毕竟义。
菩萨摩诃萨为他事故。是名内义。


[学习解说]:

什么叫做內义?內义有十种:

一真实义、二他义、三调伏义、四安隐义、五快乐义、六因义、七果义、八现在义、九他世义、十毕竟义

菩萨摩诃萨为了成就他人功德者称为內义




真实义者。知烦恼性及对治门。以己乐具施于众生。志常修集无上正道。凡所求索以安众生。既得财物心无贪吝。能以供养佛法众僧父母师长。于千万里求佛经典及菩萨藏。既得法已广令流布不生秘吝。虽解深义不生高心。为生天上说持戒利。为转轮王说布施德。为二乘道说修三昧。为得世间大果报故。教令供养佛法僧宝广修福业。为贪心者而说贪事。为欺诳者说欺诳事。为非法人而作僮仆。菩萨摩诃萨作是事已。是名真实义。

[学习解说]:

真实义是指,能善知烦恼的根源以及对治烦恼的方法,能将自己喜欢的东西布施给众生,能持之以恒修行无上道

他们凡有所求都是为令众生得到安稳,即使得到财物也不会生起贪吝之心,并将这些财物供养佛法众僧父母师长

他们能前往千万里求闻佛法经典以及菩萨藏,得闻法义后能为众生广宣流布不会生起吝啬心,他们虽然明白深义却不生贡高我慢心

他们能为天人众生宣说持戒的功德利益,为转轮王宣说布施之功德,为二乘行者宣说三昧

能教导想要获得世间果报的众生供养佛法僧宝和广修福业

能为贪心的人宣说贪心的因果,为欺诳的人宣说欺诳的因果,甘愿为不学佛的众生作僮仆

菩萨摩诃萨若能做到以上这些事情就叫做真实义


名词解释:

【菩萨藏】
梵语 bodhisattva-pit!aka。乃诠释大乘菩萨修因证果等之大乘经典。系二藏之一,三藏之一,八藏之一。如法华、华严等经,皆含藏菩萨修学之法。解深密经卷四(大一六·七○五上):“菩萨云何应当修学?(中略)由五种相,应当修学,一者最初于菩萨藏,波罗蜜多相应微妙正法教中,猛利信解。”(瑜伽师地论卷十六、三论玄义)((参见:二藏)250、“八藏”315、“三藏”690)p5226 FROM:【佛光大辞典】





菩萨摩诃萨所有自利悉为众生。是名他义。

[学习解说]:

菩萨摩诃萨所有的自利,都是为了更好的利益众生,这叫做他义




菩萨摩诃萨凡所演说。悉为破坏众邪异见。谓无因果破戒之人不见过故。为说种种毁禁之过。为破三恶而演说法。若有退禅及善法者。为不退故而为说法。为欲增长诸善法故而为说法。欲令众生得自在故而为说法。欲令十方世界众生得善神足而为说法。是名调伏义

[学习解说]:

菩萨摩诃萨所有说法都是为了破除众生邪知邪见,比如不信因果的破戒众生看不到自己犯戒的果报,菩萨会为他们宣说种种破戒的果报,帮助他们远离三恶道

为退失修行的众生令生精进不退发心,为想要增长善根福德德众生说法,为令众生获得自在而说法,为令十方世界众生获得神足而说法,这些叫做调伏义




内义者名为外义。外义者亦名内义。内外义者名调伏义。调伏义者亦名内外义。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悲三念处五智三昧。是名真实义。真实义者名内外义。

[学习解说]:

内义也叫外义,外义也叫内义,内外义也叫调伏义,调伏义也叫内外义

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悲三念处、五智、三昧叫做真实义,真实义也叫内外义




内外义者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自调。二者调他。菩萨摩诃萨善知方便。是名调伏义。菩萨所行一切善行名调伏义。云何复名内外义。内外义者有五事。何等为五。一者净于他身。二者长他善法。三者现在利益。四者他世利益。五者坏他烦恼。若菩萨摩诃萨随所修善若多若少。以教众生同己所得。是名调伏义。

[学习解说]:

内外义有两种:一自调,二调他

菩萨摩诃萨善知方便所以叫做调伏义,菩萨所行一切善行叫做调伏义

内外义有五种:一帮助众生清净身心,二帮助众生增长善法,三现世利益众生,四来世利益众生,五帮助众生破除烦恼


名词解释:

【他世】
(杂语)对于今世而言过去未来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萨摩诃萨既自安隐。复己安隐施于众生。所谓若出世及以世间。若欲界若禅定。是名安隐义。安隐义者亦名内外义。亦名调伏义。亦名真实义。菩萨摩诃萨内外义者。有现在乐非他世乐。有他世乐非现在乐。有现在他世乐。有非现在非他世乐。

[学习解说]:

菩萨摩诃萨既能自己获得安稳,也能令众生获得安稳,或出世或入世或在欲界或在禅定中,都叫做安稳义

安隐义者也叫内外义,也叫调伏义,也叫真实义

菩萨摩诃萨内外义者,有现世乐非来世乐,有来世乐非现世乐,有现世来世乐,有非现世非来世乐


名词解释:

【安隐】
(术语)与安稳同。宗镜录曰:“安隐快乐者,则寂静妙常。世事永息者,则攀援心断。”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7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7146

[禅定勋章]

28#
 楼主| 发表于 2025-3-26 08:19:13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28楼共用时2小时)


内外义者复有四种。有人受法现世受乐他世受苦。有人受法现世受苦他世受乐。有人受法现世受乐他世亦乐。有人受法现在受苦他世亦苦。

[学习解说]:

内外义又有四种:有人受法现世受乐来世受苦,有人受法现世受苦来世受乐,有人受法现世受乐来世也受乐,有人受法现在受苦来世也受苦


名词解释:

【受法】
谓纳受戒法。与“受戒”同义。佛所制定之戒法,有止恶为善之功能,须永久受持而不令戒德逸失。据梵网经卷下载,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之位,此称受戒入位。又授受戒法之通路,称为受路;如纳受戒法之资格、传授戒法之师资条件等。此外,于密教,行者随师入灌顶坛,纳受一印(印契)、一明(真言),乃至三部、五部之法,亦称受法。唯各依其法有浅、深、广、略之仪式作法,有意受法者,应先受结缘灌顶,其后次第纳受。((参见:受戒)3101)p3106 FROM:【佛光大辞典】





菩萨摩诃萨若说涅槃及大涅槃八圣道分三十七品。说世间道出世间道。是名安隐义。安隐义者名内外义。内外义者名为正义。正义者名无上义无胜义安隐义常乐义。菩萨摩诃萨受常乐者。能作内外义正义调义安隐义。

[学习解说]:

菩萨摩诃萨如果为众生演说涅槃及大涅槃、八圣道分、三十七品,说世间法或出世间法,这就是安隐义

既是安隐义也叫内外义,内外义也叫正义,正义也叫无上义、无胜义、安隐义、常乐义,菩萨摩诃萨受常乐者,能作内外义、正义、调义、安隐义


名词解释:

【义】
(术语)梵语阿他Artha,又作阿阤,译曰义。道理,意味也。华玄略述一本曰:“义者所以也。”净影维摩义记四曰:“义别有三:一对相显实,所以名义。二对体用显义用名义。三对恶论善义利名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云何名快乐义。快乐义者有五种。何等为五。一者因乐。二者受乐。三者断受乐。四者远离乐。五者菩提乐。

云何因乐。因内外触。因触因缘故有受乐。是名因乐。因行善法得他世乐。是名因乐。

云何受乐。从因因缘身得增长心得安隐。是名受乐。
受乐者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有漏。二者无漏。
无漏有二种。一者学地。二者无学。
有漏有三。欲界色界无色界。
三有有内外入故有六触。六触有二。一者身乐。二者心乐。
五识共行名为身乐。意识共行名为心乐。

修集圣道断诸受故。道德增长无有诸受。名断受乐。
永离烦恼身心无患。名远离乐。受常乐故。名菩提乐。


[学习解说]:

什么是快乐义,快乐有五种:
一因乐,二受乐,三断受乐,四远离乐,五菩提乐
什么是因乐,因内外相互接触的因缘而有受乐,这叫做因乐,比如广行善法获得来世受乐,这叫做因乐

什么是受乐,由于因乐的因缘令身获得增长,令心获得安稳,这叫做受乐
受乐有两种:一是有漏,二是无漏
无漏有两种:一是有学,二是无学
有漏有三种:一是欲界、二是色界、三是无色界
三界生死有因有果所以有六触,六触有二种:一是身乐,二是心乐
眼耳鼻舌身五识共行叫做身乐,意识共行叫做心乐

修集圣道断除苦乐等诸受,道德增长无有苦乐等诸受,叫做断受乐
远离身心烦恼无有过患叫做远离乐,身心常乐我净叫做菩提乐


名词解释:

【五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因是六识中之前五识,故名五识。在三界中,欲界的有情有六识,色界的初禅天无鼻舌二识,二禅天以上则五识全无,唯有一意识而已。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有】
有,梵语 bhava,其义分类如下:<一>欲有、色有、无色有。义同三界。(一)欲有,欲界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各随其业因而受果报,称为欲有。(二)色有,色界四禅诸天,虽离欲界粗染之身,而有清净之色,称为色有。(三)无色有,无色界四空诸天,虽无色质为碍,亦随所作之因,受其果报,称为无色有。(大智度论卷三、集异门足论卷四、大毗婆沙论卷六十)
 <二>有情一生之始终分为生有、本有、死有。(一)生有,指托生之最初一刹那。(二)本有,指由生至死之间。(三)死有,指死之瞬间。小乘有部宗则以此三有,加上“中有”,而主张四有之说。(异部宗轮论)((参见:四有)1688)
 <三>有漏之异名。漏,为烦恼之异名。烦恼自有情众生之六根门漏泄无穷,而令其流转于生死之间,故谓有漏乃三有之因,为其所依、所摄。((参见:有漏)2452)
 <四>善成有、性得有、变异有。乃数论外道所立。(一)善成有,如数论之祖迦毗罗仙人,初生时具法、智、离欲、自在等四德,此四德系因善而得成就,故称善成有。(二)性得有,如昔时梵王生娑那歌、娑难陀那、娑那多那、娑难鸠摩罗等四子,此四子十六岁时自然成就法、智、离欲、自在等四德,以无因而得,故称自性有。(三)变异有,师身名变异,因师身故,弟子恭敬亲近听闻得智慧,因智慧得离欲,因离欲得善法,因善法得自在;如是,弟子四德从师身得,故称变异有。此三有相当于佛法之等起善、生得善、加行善。(金七十论卷中)p548 FROM:【佛光大辞典】





或有说言。无想定者名为断乐。是义不然。何以故不断受故。
远离乐者有四种。一者出家乐。二者寂静乐。三者断乐。四者菩提乐。世间之人多有忧苦。永断是苦名出家乐。断欲界贪名寂静乐。永断烦恼名为断乐。受常乐故名菩提乐。菩萨常能施众生乐。名菩提乐。菩萨摩诃萨自受常乐转施众生。名菩提乐。


[学习解说]:

如果有人认为无想定(外道为了获得无想天的果报而修一种泯灭一切心想的禅定)叫做断乐,这是不正确的,为什么,因为无想定没有断受

远离乐有四种:一出家乐,二寂静乐,三断乐,四菩提乐
世间人忧苦重重,如果永断这些苦恼叫做出家乐,永断欲界贪念叫做寂静乐,永断烦恼叫做断乐,安住在常乐我净叫做菩提乐,菩萨常常布施给众生喜乐叫做菩提乐,菩萨摩诃萨除了自己常常受乐还能布施众生喜乐这叫做菩提乐


名词解释:

【无想定】
梵语 asam!jn~a^-sama^patti。指能于定中心想不起,犹如冰鱼、蛰虫,但不能断惑而证入圣果。心不相应行法之一,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乃心、心所(心之作用)灭尽之定,即使一切心识活动全部停止,以求证得无想果所修之禅定;与灭尽定并称为二无心定。此定为凡夫及外道所修,即彼等误信色界第四禅无想天之果报为真悟境。又修此定所得无想天之果报,称无想果或无想事。盖无想定属心不相应行法,依之在五百大劫之间得灭心、心所。诸宗派对此定有各种异说,有部主张无想定、无想果皆有实体,然经部、唯识宗却称其为虚假者。(品类足论卷一、俱舍论卷五、顺正理论卷十一、成唯识论卷七)((参见:灭尽定)5509)p5124 FROM:【佛光大辞典】

【无想定】
外道为了获得无想天的果报而修一种泯灭一切心想的禅定。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何故名因乐。是乐因故名为因乐。不名受乐。受乐者不名因乐名为性乐。断乐者不名因乐不名受乐。以断多乐故名为断乐。远离乐者不名因乐不名受乐不名断乐。以观生死众过患故。名智慧乐。菩提乐者不名因乐不名受乐不名断乐不名离乐。无边常故名菩提乐。名无胜乐。名无边乐。名无上乐。亦名常乐。名寂静乐。

[学习解说]:

为什么叫因乐,因为这种乐是由内外触因引起的快乐所以叫因乐,不叫受乐
受乐不叫因乐而叫性乐,断乐不叫因乐不叫受乐,因乐与受乐都断除这叫做断乐,远离乐不叫因乐不叫受乐不叫断乐,能够观照生死过患叫做智慧乐,菩提乐不叫因乐不叫受乐不叫断乐不叫离乐,无边无际、永恒不变的快乐叫菩提乐,也叫无胜乐,也叫无边乐,也叫无上乐,也叫常乐,也叫寂静乐


名词解释:

【因乐】
p0592瑜伽三十五卷十九页云:言因乐者:谓二乐品诸根境界;若此为因顺乐受触;若诸所有现法当来可爱果业;如是一切,总摄为一,名为因乐。除此更无若过若增。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菩萨摩诃萨能以如是五种之乐施于众生。是名因义。菩萨摩诃萨常坏众生诸恶之业示以正业。以正业故得无上道。是名因义。菩萨摩诃萨为众生故受大苦恼。以受苦故能调众生。是名因义。菩萨摩诃萨观察善恶。能示众生善恶之事。以开示故得大智慧。得智慧故能坏大恶。是名因义。

菩萨摩诃萨因智慧故行六波罗蜜。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果义。菩萨摩诃萨以坏贪心。坏贪心故能施众生五种之乐。而诸众生得是乐故。名为果义。


[学习解说]:

菩萨摩诃萨能将以上五种乐布施众生,所以叫做因义
菩萨摩诃萨常坏众生诸恶之业,为众生示现正业,因此获得无上道,这叫做因义
菩萨摩诃萨为利益众生而受大苦恼,以受苦的因缘调伏众生,这叫做因义
菩萨摩诃萨能观察善恶,能为众生开示善恶之事,因此获得大智慧,拥有大智慧则能破除大恶,这叫做因义

菩萨摩诃萨因为智慧具足而能修习六波罗蜜,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叫做果义
菩萨摩诃萨为破除贪心而能布施众生五种乐,令所有众生也能获得五种乐,这叫做果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7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7146

[禅定勋章]

29#
 楼主| 发表于 2025-3-27 08:52:00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29楼共用时2小时)


菩萨摩诃萨怜愍众生。欲令一切同已受乐。是名内外义。
内外义者有三种。因亦三种。果亦三种。报因报果。福因福果。智因智果。

云何名报。报有八种。何等为八。
一者长寿。二者受身完具。三者得上种姓。四者得自在。五者言语微妙。六者得男子身。七者得大力。八者无能胜者。是名为八。

菩萨摩诃萨修集慈心故得长寿。是名因报。
菩萨摩诃萨乐以衣食房舍卧具病瘦医药施于众生。是故获得具足之身。
菩萨摩诃萨破憍慢心。供养恭敬父母师长有德之人。是故获得上族种姓。
菩萨摩诃萨随法而行破于非法。是故获得自在无碍。
菩萨真实不欺众生。是故获得言语微妙。
菩萨摩诃萨常呵五欲。是故获得男子之身。
菩萨摩诃萨常乐供养佛法僧宝。是故其身获得大力。
菩萨摩诃萨常能教化一切众生供养三宝。是故能得无能胜者。是名果报。


[学习解说]:

菩萨摩诃萨怜悯众生,为令一切众生与自己一样受乐,这叫做内外义

内外义有三种,因也有三种,果也有三种:报因报果、福因福果、智因智果

什么是报,报有八种:一长寿,二受身完具,三得上种姓,四得自在,五言语微妙,六得男子身,七得大力,八无能胜者

菩萨摩诃萨因为修集慈心而能得到长寿,这是因报

菩萨摩诃萨乐因为布施众生衣食房舍卧具病瘦医药,而能得到具足之身

菩萨摩诃萨因为有破除憍慢心,有供养恭敬父母师长有德之人,所以获得上族种姓

菩萨摩诃萨依法修行不著诸法,所以获得自在无碍

菩萨真实不欺诳众生,所以获得言语微妙

菩萨摩诃萨常常呵责五欲色身的垢秽,所以获得男子之身

菩萨摩诃萨常常欢喜供养佛法僧宝,所以身有大力

菩萨摩诃萨常能教化一切众生供养三宝,所以获得无能胜者,这些是果报


名词解释:

【五欲】
梵语 pan~ca ka^ma^h!,巴利语 pan~ca ka^ma^。<一>又作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指染著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即:(一)色欲(梵 ru^pa-ka^ma),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著无厌。(二)声欲(梵 s/abda-ka^ma),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使众生乐著无厌。(三)香欲(梵 gandha-ka^ma),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使众生乐著无厌。(四)味欲(梵 rasa-ka^ma),谓各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使众生乐著无厌。(五)触欲(梵 spras!t!avya-ka^ma),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使众生乐著无厌。又相对于欲界粗弊之五欲,称色界、无色界之五欲为“净洁五欲”。(佛遗教经、大智度论卷十七、卷三十七、摩诃止观卷四下)
 <二>指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即:(一)财欲,财即世间一切之财宝。谓人以财物为养身之资,故贪求恋著而不舍。(二)色欲,色即世间之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谓人以色悦情适意,故贪求恋著,不能出离三界。(三)饮食欲,饮食即世间之肴膳众味。谓人必藉饮食以资身活命,故贪求恋著而无厌。(四)名欲,名即世间之声名。谓人由声名而能显亲荣己,故贪求乐著而不知止息。(五)睡眠欲,谓人不知时节,怠惰放纵,乐著睡眠而无厌。(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二十七、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四)p1149 FROM:【佛光大辞典】





不害众生。命得增长。是名报因。
乐以衣食房舍卧具病瘦医药施于众生。是故菩萨得具足身。
能破众生所有憍慢故得上姓。
能除众生贫穷困苦故得自在。
能坏众生妄语两舌恶口无义语故得妙语。
赞叹男身呵责女身。以是二因得生人中受男子身。又复远离非法欲故得男子身。
菩萨摩诃萨以清净食施于众生。见危惧者能为救解。是故其身获得大力。
受持正法读诵解说。是故能得无能胜者。
是为报有八种。


[学习解说]:

菩萨因为不伤害众生,所以能增长寿命,这是报因

菩萨欢喜布施众生衣食房舍卧具病瘦医药,所以能得具足身

菩萨能破除众生所有憍慢,所以能得上姓

菩萨能令众生远离贫穷困苦,所以能得自在

菩萨能令众生远离妄语两舌恶口无义语,所以能得妙语

菩萨赞叹男身,呵责不净的女身,因此能得男子身,又能远离非法欲,所以能得男子身

菩萨摩诃萨能布施众生清净的食物,能解救危险中恐惧的众生,所以身有大力

菩萨能受持正法读诵解说,所以能得无能胜者

以上是八种报因




如是八种因三事故而得增长。何等为三。
一者心净。二者庄严净。三者福田净。
菩萨摩诃萨至心专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心净。
供养同学同法同师。是名心净。
若见若闻同学同法。心生欢喜。是名心净。
修集菩提助道之事。常乐受持书写读诵菩提法藏。复以此法转化众生。若有不受心不忧悔亦不休息。是名庄严净。
以此二净名福田净。


[学习解说]:

有三事能增长八种报因:一心净,二庄严净,三福田净

菩萨摩诃萨以至诚心上求佛道,这是心净

菩萨供养同学、同法、同师,这样也是心净

菩萨如果看见或听到同学、同修而心生欢喜,这样也是心净

菩萨常常欢喜受持书写读诵佛经以此作为助道之行,并将所学利益众生,如果能不受外界影响,心中没有忧愁和后悔,也不需要休息,这样就是庄严净

具足心净和庄严净,则称为福田净


名词解释:

【同学】
(杂语)同所习者。维摩经菩萨品曰:“乐近同学。”,“什曰:我学大乘,彼亦如是,是名同学。”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同法】
(杂语)同行法者。行持钞下四曰:“同法义重。”【又】(术语)因明之例语,同喻上有宗与因二种之同义,对于宗之同边,谓之同品,对于因之同边,谓之同法,例如立无常之宗,同喻之瓶上无常之义名同品,所作之义名同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至心】
<一>即至诚之心、至极之心。无量寿经卷上有“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至心发愿,欲生我国”、“至心回向,欲生我国”等句,其中之“至心”即是专心、一心之意。善导之往生礼赞(大四七·四三九下):“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又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分至心为二:(一)初始学习求愿至心。(二)摄意专精,成就勇猛相应至心。此第二至心又分为一心、勇猛心、深心等三种。
 <二>三信之一。为日本净土真宗之教义。阿弥陀佛第十八愿中所誓愿之至心、信乐、欲生等三心称为三信,其中之“至心”,净土宗认为,从心底诚心信仰阿弥陀佛即称至心;净土真宗则以为,信仰阿弥陀佛之信心,实际仍为阿弥陀佛所给予,此即弥陀之至心所致。((参见:三信)578)2538 FROM:【佛光大辞典】





云何菩萨报果。菩萨长寿名为报果。
菩萨何故求于长寿。菩萨得是寿命长故。经无量世修集善法为自利利他。是故菩萨求于长寿。是名报果。
菩萨何故求身具足。菩萨得是身具足故。众生乐见爱敬欢喜。以欢喜故易得受化。是故菩萨求具足身。是名报果。
菩萨何故求上种姓。上种姓故常为众生之所恭敬。以恭敬故信受其语。或为姓故。或为利故。或为畏故。复受其语。是故菩萨求上种姓。是名报果。
菩萨何故求于自在。得自在故则能教化无量众生。具足成就檀波罗蜜。是故菩萨求于自在。是名报果。
菩萨何故求微妙语。妙语者菩萨所出言辞众生乐闻。同法同义同行同师常能教化令其调伏。是名报果。
菩萨何故求于男子身。男子之身乃是一切善法之器。堪忍众苦能观法界。于四众中无所畏难。于时于义能疾了知。随有所至无所挂碍。是故菩萨求男子身是名报果。
菩萨何故求于大力。菩萨成就是大力者。则能修行一切善法。能勤精进救拔众生烦恼诸苦。是故菩萨求于大力。是名报果。
菩萨何故求于无胜。菩萨若得是无胜者。则能惠施一切众生所须之物。以是因缘能令众生乐见闻法信受其语。是故菩萨求于无胜是名报果。


[学习解说]:

什么是菩萨报果,菩萨通过修行获得长寿,就是报果

菩萨为何求长寿,因为菩萨如果长寿就能在无量世修集善法自利利他,因此菩萨求长寿叫做报果

菩萨为何求身具足,因为菩萨如果得到身具足,众生见到就能心生欢喜和爱敬,这样比较容易度化众生,所以菩萨求具足身叫做报果

菩萨为何求上种姓,因为众生常常恭敬上种姓者并且能够信受其语,所以菩萨求上种姓叫做报果

菩萨为何求得自在,因为得到自在能教化无量众生,具足成就檀(布施)波罗蜜,所以菩萨求得自在叫做报果

菩萨为何求微妙语,因为菩萨说微妙语众生喜欢听闻,说微妙语的菩萨常能教化调伏众生,所以叫做报果

菩萨为何求男子身,因为男子身是一切善法之器,能够堪忍众苦正观法界实相,在四众中心无所畏,所到之处心无挂碍,所以菩萨求男子身叫做报果

菩萨为何求身有大力,因为菩萨成就大力能修行一切善法,能勤精进救拔众生烦恼诸苦,所以菩萨求大力叫做报果

菩萨为何求无能胜者,因为菩萨如果获得无胜者,则能惠施一切众生所须之物,以是因缘能令众生乐见闻法信受其语,所以菩萨求于无胜叫做报果


名词解释:

【报果】
谓由宿世善恶为因,感报今世之果也。如往世作诸善业之因,则感今世富乐之果;作诸恶业之因,则感贫苦之果,是名报果。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7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7146

[禅定勋章]

30#
 楼主| 发表于 2025-3-28 08:28:16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30楼共用时2小时)

是八报果菩萨具者。则能长养无上佛法利益众生。则见佛道如观掌中庵摩勒果。

菩萨虽复具足成就如是八果。若不能化无量众生令调伏者。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虽复教化令其调伏。若不具足如是八果。亦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摩诃萨成就具足如是八果。以三乘法教化众生。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摩诃萨所以具足如是八果。为欲教化调伏众生。名内外义具八果者名为果义。报因报果亦名果义。


[学习解说]:

菩萨具足长寿、具足身、上种姓、自在、微妙语、男子身、大力、无胜这八种报果,能增长佛法的智慧和利益众生,能见佛道就像看到手中的庵摩勒果一样清晰明了

菩萨如果具足成就这八种报果,但不能度化和调伏无量众生,则不能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如果能度化和调伏无量众生,但不具足八种报果,也不能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果菩萨既能成就八种报果,又能以三乘法教化和调伏众生,自然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具足八种报果为教化调伏众生,所以叫做内外义,具足八果者叫做果义,所以报因报果也叫果义




云何为福。云何为智。三波罗蜜。

所谓檀那尸罗羼提。是名福德。
般若波罗蜜。是名智慧。
余二波罗蜜亦名福因。亦名智因。

若勤精进修集禅定。具足成就慈悲喜舍。以是四等因缘力故获得自在。是名福因
若勤精进修集三昧。深观五阴诸入诸界。观苦实苦。观集实集。观灭实灭。观道实道。观实非实。观善非善。观法非法。观上观下。观白观黑。观十二缘。是名智因。
若勤精进修集一心。乐喜惠施。乐持禁戒。乐修忍辱。是名福因。

若勤精进修集一心。乐闻受持书写读诵解说菩萨秘藏经典。以是多闻因缘力故。得大智慧而能分别法界。分别法界是名智果。
菩萨福因亦因亦果。菩萨智因亦因亦果。菩萨福因亦福亦智。菩萨智因亦智亦福。
是故菩萨福因有六。智因亦六。何等为六。谓六波罗蜜。


[学习解说]:

什么是福,什么是智,什么是波罗蜜

檀那(布施)、尸罗(持戒)、羼提(忍辱)是福德,般若波罗蜜是智慧,毗梨耶(精进)、禅那(禅定)波罗蜜既是福德也是智慧

菩萨如果勤行精进修集禅定,具足成就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以此因缘力故获得自在,这是福因(招感福德果报之业因)

菩萨如果勤行精进修集三昧,深观五阴(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十八界(六根、六境、六识),观苦集灭道实有,然后观实非实认识事物本质并非表面所见,观善非善、观法非法、观上观下、观白观黑、观十二缘(一、无明,过去世无始之烦恼也。二、行,依过去世烦恼而作之善恶行业也。三、识,依过去世之业而受现世受胎之一念也。四、名色,在胎中心身渐发育之位也。名者心法,心法不能以体示之,但以名诠之,故谓为名。色者即眼等之身。五、六处,六处即六根,为六根具足将出胎之位也。此中有五位,(参见:五意)。六、触,二三岁间对于事物未识别苦乐,但欲触物之位也。七、受,六七岁以后渐对事物识别苦乐而感受之之位也。八、爱,十四五岁以后,生种种强盛爱欲之位也。九、取,成人已后爱欲愈盛驰驱诸境取求所欲之位也。十、有,依爱取之烦恼,作种种之业,定当来之果之位也。有者业也,业能有当来之果,故名为有,十一、生,即依现在之业于未来受生之位也。十二、老死,于来世老死之位也。其中无明与行二者,即惑业之二,属过去世之因,识名色六处触受五者属缘于过去惑业之因而受之现在果,是过现一重之因果),这是智因

菩萨如果勤行精进修集一心,欢喜布施,乐持禁戒,乐修忍辱,这是福因

菩萨如果勤行精进修集一心,乐闻受持书写读诵解说菩萨经典,以此多闻的缘故能以大智慧正观法界实相,这叫做智果
菩萨福因既是因也是果,菩萨智因既是因也是果,菩萨福因是福也是智,菩萨智因是智也是福
所以菩萨福因有六个,智因也有六个,是哪六个呢,就是六波罗蜜


名词解释:

【十二因缘】
(术语)Dva%das/a%iga Pratityasamutpa%da,新作十二缘起,旧作十二因缘,又单名因缘观,支佛观。是为辟支佛之观门。说众生涉三世而轮回六道之次第缘起也。一、无明Avidya%,过去世无始之烦恼也。二、行Sam%ska%ra,依过去世烦恼而作之善恶行业也。三、识Vijn^a%na,依过去世之业而受现世受胎之一念也。四、名色Na%maru%pa,在胎中心身渐发育之位也。名者心法,心法不能以体示之,但以名诠之,故谓为名。色者即眼等之身。五、六处Sad!a%yatana,六处即六根,为六根具足将出胎之位也。此中有五位,(参见:五意)。六、触Spars/a,二三岁间对于事物未识别苦乐,但欲触物之位也。七、受Vedana%,六七岁以后渐对事物识别苦乐而感受之之位也。八、爱Tr!s!n!a%,十四五岁以后,生种种强盛爱欲之位也。九、取Upa%da%na,成人已后爱欲愈盛驰驱诸境取求所欲之位也。十、有Bhava,依爱取之烦恼,作种种之业,定当来之果之位也。有者业也,业能有当来之果,故名为有,十一、生Ja%ti,即依现在之业于未来受生之位也。十二、老死Jara%maran!a,于来世老死之位也。其中无明与行二者,即惑业之二,属过去世之因,识名色六处触受五者属缘于过去惑业之因而受之现在果,是过现一重之因果也。又爱取二者为现在之惑,有则为现在之业也,缘于此惑业现在之因而感未来之生与老死之果,是现未一重之因果也。此为三世两重之因果。依此两重之因果,而知轮回之无极。盖既见现在之惑(爱取)、业(有),由现在之苦果(识乃至受)而生,则知过去之惑(无明)、业行亦从过去之苦果而生,既见现在之苦果(识乃至受)生现在之业(有),则亦知未来之苦果(生老死),生未来之业。上溯之,则过去之惑业,更从过去之苦果而来,下趁之则未来之苦果更生未来之惑业,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此为无始无终之生死轮回。辟支佛观之,一以厌生死,一以知无常实之我体,遂断惑业而证涅槃也。其中分别因与缘,则行与有之二支是因,无明与爱取之三支是缘。余七支总是果,但果为还起惑业因缘之缘。故摄之于缘中,不别存果名,是曰因缘观。
           ┌1  无明   (贪嗔痴等烦恼)─────(惑)
     ┌过去二因─┤
     │     └2  行    (造作诸业)───────(业)
     │     ┌3  识    (业识投胎)───────(苦)
     │     │4  名色   (但有胎形六根未具)───(苦)
     │现在五果─┤5  六入   (长成眼等六根人形)───(苦)十二因缘 │     │6  触    (出胎与外境接触)────(苦)
 与  ─┤     └7  受    (与外境接触生苦乐感受)─(苦)
三世因果 │     ┌8  爱    (对境生爱欲)──────(惑)
     │现在三因─┤9  取    (追求造作)───────(惑)
     │     └10  有    (成业因能招未来果报)──(业)
     └未来二果─┌11  生    (再受未来五蕴身)────(苦)
           └12  老死   (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苦)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福因】
指招感福德果报之业因,即布施等善根功德之总称。据福力太子因缘经卷一载,若诸有情能勤修福因,则所获之福果必极胜。若依诸善业因而获得之福德果报,即称为福果,亦可称为福报,如于六趣中得人、天之善果。另据大乘义章卷九载,依智而起福,依福而起报。于百论卷上则谓(大三○·一七○上):“福报灭时,离所乐事,生大忧苦。”
 又吾人修行五戒、十善等行法,能招感人、天之福果,此类行法称为福行,乃“三行”之一。此外,所获福利足资庆喜者,称为福庆。法华经化城喻品(大九·二三下):“我等宿福庆,今得值世尊。”(增一阿含经卷一、灌顶经卷十二、俱舍论卷十八)p5854 FROM:【佛光大辞典】





云何名为福因智因。
福因智因有三种。何等为三。一者信心。二者发心。三者亲近善友。是为三福因。

智因复有二种。一者善。二者不善。
若近恶友修集邪道行施定慧名不善福。破坏如是不善福慧。是名善福。
若无信心及以发心不亲善友。终不能得福德智慧。
若言远离如是三事得福慧者。无有是处。是名福德因智慧因。


[学习解说]:

什么是福因,什么是智因
福因和智因有三种:一信心、二发心、三亲近善友,这是三种福因

智因又有两种:一善、二不善
如果亲近恶友修习邪道就是不善福,如果远离这些邪道就是善福
如果信心不足以及不能发心亲近善友,那么永远不可能得到福德智慧
如果有人认为不需要具足信心以及发心和亲近善友同样能得到福德智慧,这是不可能的




云何名为福果智果。
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具足福德。不为生死之所沾污。是名为果。
菩萨成就具足智慧。远离恶道修集善道。是名为果。
菩萨摩诃萨成就具足如是二事。教化众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为果。

四无量心亦是菩萨福果智果。
菩萨摩诃萨若报因若报果。是名福德福德因福德果。亦名智慧智慧因智慧果。
若有说言是二法中若离一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无有是处。是名果义。果义者名内外义。


[学习解说]:

什么是福果和智果
菩萨成就种种福德,不再被生死所困扰或影响,这是果
菩萨成就种种智慧,远离恶道修集善道,这是果
菩萨成就福德和智慧,并能教化众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果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既是菩萨福果也是智果
菩萨的报因或报果,既是福德的福德因福德果,也是智慧的智慧因智慧果
如果有人认为离开离开其中一法也能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是果义,果义也是内外义




云何现在义。
若菩萨摩诃萨遍学一切世间诸事。以遍知故得大自在。得自在故能化众生。众生受已修集善法。是名现在义。
若菩萨摩诃萨退失善法修集三昧以修定故还得善法。是名现在义。
若菩萨摩诃萨客尘烦恼故造作众罪。作已深观定当得果。即生悔心惭愧不作现坏恶业。是名现在义。
若以恶业因缘力故。或为他骂或瞋恚打身受楚毒。名现在义。
若菩萨摩诃萨修集禅定。以是因缘身受安乐。是名现在义。
若菩萨摩诃萨身得自在常乐我净。是名现在义。
若菩萨摩诃萨修八圣道。以是因缘获得涅槃。是名现在义。如菩萨众生亦尔。


[学习解说]:

什么是现在义

菩萨如果遍学一切世间诸事,因为完全尽知的缘故而得大自在并度化众生,众生如法修集善法,这是现在义

如果菩萨退失善法修集三昧,因为修定的缘故还得善法,这叫做现在义

如果菩萨因为客尘烦恼而造作众罪,事后深观必定遭受果报马上心生忏悔和惭愧,决心不再造作恶业,这叫做现在义

如果菩萨因为恶业因缘的感召,被他人辱骂或殴打,身受楚毒,这是现在义

如果菩萨修集禅定,因此获得身心安乐,这是现在义

如果菩萨身得自在常乐我净,这是现在义

如果菩萨修八圣道(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因此获得涅槃,这是现在义


名词解释:

【八正道】
梵语 a^rya^s!t!a^n%gika-ma^rga。八种求趣涅槃之正道。又作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八道行、八直行、八正、八道、八支、八法、八路。乃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法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之二边,趋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者即:(一)正见,又作谛见。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二)正思惟,又作正志、正分别、正觉或谛念。即谓无欲觉、恚觉及害觉。(三)正语,又作正言、谛语。即离妄言、两舌、恶口、绮语等。(四)正业,又作正行、谛行。即离杀生、不与取等。(五)正命,又作谛受。即舍咒术等邪命,如法求衣服、饮食、床榻、汤药等诸生活之具。(六)正精进,又作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谓能求方便精勤。(七)正念,又作谛意。即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八)正定,又作谛定。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八圣道乃众生从迷界之此岸渡到悟界之彼岸所持之力,故以船、筏为譬,有八道船、八筏之称;又如车轮之辐、毂、辋相互助车转动,故亦譬称八轮。又此为圣者游行之所,故又作八游行、八由行。反之,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称为八邪、八邪行。(中阿含卷七分别圣谛经、四谛论卷四、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六)p280 FROM:【佛光大辞典】

【遍知】
梵语 parijn~a^。又作遍知。完全尽知之谓。原意系指周遍了知四谛道理之无漏智;吾人如能透彻了解周围之一切现象,则可得无漏智。后称如是周遍了知之智为“智遍知”,另又别立一“断遍知”,谓断遍知系以智遍知为因而断除烦恼,以择灭为体。此乃遍知之果,系藉其因为名,故称为遍知。亦即以周遍了知之智来断除烦恼之过程,称之为遍知,通常特称为“遍知所缘断”,意谓执著于所缘之境,原本是人之常情,然若能彻底解脱此种执著,即是遍知之真义,故阿含经亦说“遍知即贪、嗔、痴之灭”,且所谓“遍知”一语,最初即含有实践之意。
 俱舍论卷二十一于断遍知立“九遍知”,即依见(现证)四谛中之苦与集、灭、道三者,各别所断之三类烦恼,分为欲界系与上二界系(即色界系、无色界系)两种,于此六类见道所断烦恼之断,立“六遍知”,同时于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系之修道所断的烦恼之断,立“三遍知”,合之为九遍知。(品类足论卷六、阿毗达磨发智论卷四、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四、卷一八六、俱舍论光记卷二十一)((参见:九遍知)152)p5616 FROM:【佛光大辞典】





云何他世义。
以现因缘受他世身。是名他世义。现在他世义是名内外义。


[学习解说]:

什么是他世义

以现世因缘受来世身叫做他世义,现在义和他世义都叫做内外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5-4-11 02:41 , Processed in 0.10771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