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5-31 20:54 编辑

本次学习:28楼 学习用时共计 3 小时 以上 )
菩萨地菩提品第八
二十二、什么名为菩提、无上菩提?
-- [经文] --
云何名菩提?
菩提者,谓二种解脱、二种智慧。
二解脱者,一烦恼障解脱;二智障解脱。
智慧二者,一者能坏烦恼障;二者能坏智慧障。
▪[末学解说]▪
什么名为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呢?
菩提者,即二种解脱、二种智慧。
二种解脱,一是烦恼障(世人由于不知我空,执著有我,有我而有贪嗔痴等烦恼,于是障碍涅槃的显现,故称为障)解脱;二是智障(由法执(法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诸惑为愚痴迷闇,其用能障菩提妙智,使不能了知诸法之事相及实性,故称所知障,又作智障)解脱。
二种智慧,一是能坏烦恼障(世人由于不知我空,执著有我,有我而有贪嗔痴等烦恼,于是障碍涅槃的显现,故称为障);二是能坏智慧障(由法执(法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诸惑为愚痴迷闇,其用能障菩提妙智,使不能了知诸法之事相及实性,故称所知障,又作智障)。
注解: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烦恼障】:世人由于不知我空,执著有我,有我而有贪嗔痴等烦恼,于是障碍涅槃的显现,故称为障。二障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二障】:又作二碍。<一>烦恼障与所知障。系瑜伽行派与法相宗对贪、嗔、痴等诸惑,就其能障碍成就佛果之作用所作之分类。(一)烦恼障,由我执(人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一切诸惑,发业润生,烦扰有情之身心,使在三界五趣之生死中,而障涅槃之果,故称烦恼障。(二)所知障,由法执(法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诸惑为愚痴迷闇,其用能障菩提妙智,使不能了知诸法之事相及实性,故称所知障,又作智障。离此二障,则称二离。(成唯识论卷九)
<二>烦恼障与解脱障。(一)烦恼障同上所述,乃障无漏慧之生起。(二)解脱障,又作不染无知定障、定障、俱解脱障。解脱者,灭尽定之异名,因障圣者入灭尽定之法,故称解脱障,其体为不染污无知之一种。(俱舍论卷二十五、俱舍论光记卷二十五、俱舍论颂疏卷十二)
<三>理障与事障。(一)理障,谓邪见等之理惑障正知见者,相当于所知障。(二)事障,谓贪等之事惑相续生死而障涅槃者,相当于烦恼障。(圆觉经卷下)
<四>内障与外障。(一)内障,即三毒,为令众生内心生起烦恼之障。(二)外障,即七难,为外界所加之障碍。(阿娑缚抄卷一八七)p241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又复无上菩提者,所谓净智、无碍智、一切智,断一切习、断除一切无记无明。
净智者,断一切习,知一切界、一切法、一切行、一切世间、一切时、一切对治。
界有二种:一者世界;二者众生界。
法亦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
行亦二种:一者坏烦恼障;二者坏智慧障。
世间二种:一者智;二者愚。
时有三种:过去、现在、未来。
对治三种:不净观、慈观、十二因缘观。是名净智。
▪[末学解说]▪
再有无上菩提者,即是净智、无碍智(自在无碍的智慧,即佛的智慧)、一切智(知了一切之法。此一切智对于一切种智),断除一切习(烦恼之余气曰习气)、断除一切无记(非善非恶,无可记别)无明(谓闇钝之心无照了诸法事理之明。即痴之异名也)。
净智者,能断除一切习(烦恼之余气曰习气),了知一切界、一切法、一切行、一切世间、一切时、一切对治(针对病情而治疗,亦即以道断除烦恼的意思)。
界有二种:一者世界(又名世间,即有情众生所住的国土。佛经以过去现在未来为“世”,东西南北上下为“界”,由此可见有情众生所居住的国土,不但有东西南北上下之分界,而且是有生灭的,不是永恒存在的东西);二者众生界(“佛界”之对称。十界中,除佛界之外,总称其他九界为众生界,即:地狱界、饿鬼界、畜生界、阿修罗界、人界、天界、声闻界、缘觉界、菩萨界。又指众生生存之世界)。
法也有二种:一者有为(为者造作之义,有造作,谓之有为。即因缘所生之事物,尽有为也。能生之因缘,是造作所生之事物者,所生之事物,必有此因缘之造作,故云有为法);二者无为(为者造作之义,无因缘造作,曰无为,又无生住异灭四相之造作曰无为,即真理之异名也)。
行也有二种:一者坏烦恼障(世人由于不知我空,执著有我,有我而有贪嗔痴等烦恼,于是障碍涅槃的显现,故称为障);二者坏智慧障(由法执(法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诸惑为愚痴迷闇,其用能障菩提妙智,使不能了知诸法之事相及实性,故称所知障,又作智障)。
世间有二种:一者智;二者愚。
时有三种:过去、现在、未来。
对治有三种:不净观(即观察自己和他人的身体皆污秽不净。修此观可治贪欲)、慈观(又名无缘大慈观,佛与众生一体,他对众生的慈悲,不起分别,任运自然而来,普济无碍,无穷无尽,无境无缘,所以叫做“无缘大慈”)、十二因缘(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十二因缘是:无明(贪嗔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观。
这名为净智。
注解:
【无碍智】:自在无碍的智慧,即佛的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一切智】:(术语)佛智之名。三智之一。知了一切之法。此一切智对于一切种智,有总别二义。若依总义,则总名佛智,与一切种智同。若依别义,则一切种智为视差别界事相之智。一切智为视平等界空性之智也。先示总义,则法华经譬喻品曰:“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同化城喻品曰:“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仁王经下曰:“满足无漏界,常净解脱身,寂灭不思议,名为一切智。”中论疏九末曰:“知一切法,名一切智。”华严经大疏十六下曰:“智度论云:如函大盖亦大,还以无尽之智,知无尽法,是故如来名一切智。”次示别义,则为知一切平等空理之智。嘉祥之法华经义疏二曰:“般若三慧品云:知一切法一相,故名一切智,又云知种种相,故名一切种智。”同六曰:“一切智者,谓空智也。”智度论二十七曰:“论一切种智之差别,有人言无差别,或时言一切智,或时言一切种智。有人言:总相是一切,别相是一切种智;因是一切智,果是一切种智;略说一切智,广说一切种智;一切智总破一切法中无明闇,一切种智观种种法门破诸无明。”大乘义章十曰:“举六种之差别,又以名声闻缘觉之智。”智度论二十七曰:“后品中佛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记】:非善非恶,无可记别。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明】:(术语)梵语阿尾你也Avidya%,谓闇钝之心无照了诸法事理之明。即痴之异名也。本业经上曰:“无明者,名不了一切法。”大乘义章二曰:“于法不了为无明。”同四曰:“言无明者,痴闇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俱舍论十曰:“明所治无明。(中略)其相云何?谓不了知谛宝业果。”(四谛三宝业因果报)。唯识论六曰:“云何为痴?于诸事理迷闇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习】:(术语)烦恼之余气曰习气,又云习。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对治】:针对病情而治疗,亦即以道断除烦恼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世界】:又名世间,即有情众生所住的国土。佛经以过去现在未来为“世”,东西南北上下为“界”,由此可见有情众生所居住的国土,不但有东西南北上下之分界,而且是有生灭的,不是永恒存在的东西。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众生界】:“佛界”之对称。十界中,除佛界之外,总称其他九界为众生界,即:地狱界、饿鬼界、畜生界、阿修罗界、人界、天界、声闻界、缘觉界、菩萨界。又指众生生存之世界。p4749FROM:【佛光大辞典】
【有为】:(术语)为者造作之义,有造作,谓之有为。即因缘所生之事物,尽有为也。能生之因缘,是造作所生之事物者,所生之事物,必有此因缘之造作,故云有为法。本来自尔而非因缘所生者,谓之无为法。故有为者如言有因缘。大乘义章二曰:“为是集起造作之义,法有为作故,名有为。”俱舍论光记五曰:“因缘造作名为,色心等法,从因缘生,有彼为故,名曰有为。”俱舍论颂疏界品一曰:“为者作也,此有为法,众缘造作故名为,有彼为故,名为有为。”梵Asam!skr!ta。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为】:(术语)梵语Asam%skr!ta。为者造作之义,无因缘造作,曰无为,又无生住异灭四相之造作曰无为,即真理之异名也。此无为法有三种六种之别,三无为中之择灭无为,六无为中之真如无为,是正为圣智所证之真理。曰涅槃,曰法性,曰实相,曰法界,皆无为之异名也。无量寿经上曰:“无为泥洹之道。”清信士度人经曰:“弃恩入无为,真实报恩者。”肇论曰:“无为者,取乎虚无寂寞,妙绝于有为。”探玄记四曰:“缘所起法名曰有为,无性真理名曰无为。”华严大疏十六曰:“以有所作为,故名有为。有为是无常,无所作为,故名无为。无为即是常也。”大乘义章二曰:“释有二:一对法外四相以释,色心等法为彼法外四相所为,虚空等三不同彼故,名曰无为。二对法体四相以释,色心等法一切皆有初生次住终异后灭前后集起,评之曰为,虚空等三无彼为故,名曰无为。”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二障】:又作二碍。<一>烦恼障与所知障。系瑜伽行派与法相宗对贪、嗔、痴等诸惑,就其能障碍成就佛果之作用所作之分类。(一)烦恼障,由我执(人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一切诸惑,发业润生,烦扰有情之身心,使在三界五趣之生死中,而障涅槃之果,故称烦恼障。(二)所知障,由法执(法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诸惑为愚痴迷闇,其用能障菩提妙智,使不能了知诸法之事相及实性,故称所知障,又作智障。离此二障,则称二离。(成唯识论卷九)
<二>烦恼障与解脱障。(一)烦恼障同上所述,乃障无漏慧之生起。(二)解脱障,又作不染无知定障、定障、俱解脱障。解脱者,灭尽定之异名,因障圣者入灭尽定之法,故称解脱障,其体为不染污无知之一种。(俱舍论卷二十五、俱舍论光记卷二十五、俱舍论颂疏卷十二)
<三>理障与事障。(一)理障,谓邪见等之理惑障正知见者,相当于所知障。(二)事障,谓贪等之事惑相续生死而障涅槃者,相当于烦恼障。(圆觉经卷下)
<四>内障与外障。(一)内障,即三毒,为令众生内心生起烦恼之障。(二)外障,即七难,为外界所加之障碍。(阿娑缚抄卷一八七)p241FROM:【佛光大辞典】
【不净观】:五停心观之一,即观察自己和他人的身体皆污秽不净。修此观可治贪欲。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慈观】:又名无缘大慈观,佛与众生一体,他对众生的慈悲,不起分别,任运自然而来,普济无碍,无穷无尽,无境无缘,所以叫做“无缘大慈”。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缘起,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十二因缘是:无明(贪嗔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无碍智者,不假庄严思惟入定,而能通达一切界、一切法、一切行、一切世间、一切时、一切对治,是名无碍智。
复有无碍智,谓百四十不共法。如来所有无诤三昧、愿智、四无碍智,是名无碍智,名为菩提。
云何名为百四十不共之法?
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四净行、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三不护、大悲、不忘、断一切习一切行无胜智,是名百四十不共法,后〈住品〉中当广说。
▪[末学解说]▪
无碍智者,不需要借助庄严思惟入定,就能够通达一切界、一切法、一切行、一切世间、一切时、一切对治,这名为无碍智。
再有无碍智,即百四十不共法(指不共通之功德法。乃佛及菩萨所具足,而凡夫与二乘所无之殊胜特质)。如来所有无诤三昧(谓住于空理而与他无诤之三昧)、愿智(谓如愿知悉一切智慧)、四无碍智(即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乐说无碍。法无碍智是通达诸法的名字,分别无滞;义无碍智是了知一切法之理,通达无碍;词无碍智是通晓各种言语,能随意演说;乐说无碍是辩说法义,圆融无滞,为众生乐说自在),这名为无碍智,名为菩提。
什么名为百四十不共之法呢?
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四净(谓菩萨有四种清净。又作四一切行净、菩萨四净。据菩萨善戒经卷九所举,即:(一)身净,谓菩萨永断习气,得清净之身,成无上菩提,身得自在而生灭自由。(二)缘净,谓菩萨为摄化众生,示现种种神通,出没自在而诸缘无碍。(三)心净,谓菩萨修集善法,远离烦恼,于一切法不生取著心。(四)智净,谓菩萨知一切法而无有挂碍,得清净智而知一切法行)行、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处谓法界平等之理不增不减也。佛当说法时念法界平等之中,毕竟无减退之相,故众生虽不一心听法,亦不以为忧,是为第一念处。又念法界平等之中,增进之相,毕竟不可得,故于众生虽一心听法,亦不以为喜,是为第二念处。又念法界平等之中,毕竟生死涅槃之相,不可得,故常行舍心于一切时利益众生,而无有利益众生之念,是为第三念处)、三不护(即:身不护、语不护、意不护。意谓如来之身、口、意三业,本来清净无过失,不须特加防护)、大悲、不忘、断除一切习(烦恼之余气曰习气)一切行无胜智,这名为百四十不共法,在后面的〈住品〉会详细解说。
注解:
【不共法】:又作不共佛法。指不共通之功德法。乃佛及菩萨所具足,而凡夫与二乘所无之殊胜特质。在大小乘诸经论中,于此不共法颇有异同之说,一般系将佛之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及佛之大悲,合称为“十八不共法”。(大般若经卷四一一、自在王菩萨经卷下、文殊师利问经卷下嘱累品、大毗婆沙论卷十七、大智度论卷二十六)p966FROM:【佛光大辞典】
【无诤三昧】:梵语 araN!a-sama^dhi。谓住于空理而与他无诤之三昧。在佛弟子中,解空第一之须菩提最通解空理,故于弟子中所得之无诤三昧,最为第一。金刚经(大八·七四九下):“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元贤之金刚经略疏释之谓,无诤三昧者,以其解空,则彼我俱忘,能不恼众生,亦能令众生不起烦恼。又天台宗所说圆教初门之行者,于修一切无漏对治观练薰修之禅定时,即证圣果,为大力罗汉,具足六通、三明,同时证得无诤三昧。(大智度论卷十一、注维摩经卷三)p5137 FROM:【佛光大辞典】
【愿智】:梵语 praN!idhi-jn~a^na。谓如愿知悉一切智慧。为佛共德之一,仅不动罗汉(六种阿罗汉中最高位者)所能起者。乃先发诚愿求知彼境,而以世俗智为自性,复依第四静虑为其所依,由此加行而引发之妙智。
俱舍论卷二十七(大二九·一四二上):“以愿为先,引妙智起,如愿而了,故名愿智。此智自性地种性身与无诤同,但所缘别,以一切法为所缘故。(中略)诸有欲起此愿智时,先发诚愿求知彼境,便入边际第四静虑以为加行,从此无间随所入定势力胜劣,如先愿力引正智起,于所求境皆如实知。”
此外,成实论卷十六以愿智为五智之一,指于诸法中无障碍之智。(大毗婆沙论卷一七八、卷一七九、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七十五、俱舍论光记卷二十七)p6730FROM:【佛光大辞典】
【四无碍智】:又名四无碍解,或四无碍辩,即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乐说无碍。法无碍智是通达诸法的名字,分别无滞;义无碍智是了知一切法之理,通达无碍;词无碍智是通晓各种言语,能随意演说;乐说无碍是辩说法义,圆融无滞,为众生乐说自在。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净】:谓菩萨有四种清净。又作四一切行净、菩萨四净。据菩萨善戒经卷九所举,即:(一)身净,谓菩萨永断习气,得清净之身,成无上菩提,身得自在而生灭自由。(二)缘净,谓菩萨为摄化众生,示现种种神通,出没自在而诸缘无碍。(三)心净,谓菩萨修集善法,远离烦恼,于一切法不生取著心。(四)智净,谓菩萨知一切法而无有挂碍,得清净智而知一切法行。p1762FROM:【佛光大辞典】
【三念处】:(名数)处谓法界平等之理不增不减也。佛当说法时念法界平等之中,毕竟无减退之相,故众生虽不一心听法,亦不以为忧,是为第一念处。又念法界平等之中,增进之相,毕竟不可得,故于众生虽一心听法,亦不以为喜,是为第二念处。又念法界平等之中,毕竟生死涅槃之相,不可得,故常行舍心于一切时利益众生,而无有利益众生之念,是为第三念处。见法界次第下之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不护】:梵语 tri^N!i tatha^gatasya^raks!ya^ni,巴利语 ti^N!i tatha^gatassa^rakkheyya^ni。即:身不护、语不护、意不护。意谓如来之身、口、意三业,本来清净无过失,不须特加防护。若加上命不护(如来之生活本自清净,不须特加防护),则称为四不护。佛陀之此等特性,与阿罗汉不同。阿罗汉之三业虽然清净,然仍须常加防护,方能离过。(集异门足论卷四、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三、显扬圣教论卷四、大乘义章卷十九)((参见:四不护)1663)p530 FROM:【佛光大辞典】
【习】:(术语)烦恼之余气曰习气,又云习。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云何名为无上菩提?具七无上,故名无上菩提。
一者身无上;二者受持无上;三者具足无上;四者智慧无上;五者不可思议无上;六者解脱无上;七者行无上。
身无上者,三十二相庄严身故。
受持无上者,诸佛菩萨自利利他,能施众生人天乐故。
具足无上者,诸佛菩萨有四具足故,所谓寿命具足、见具足、戒具足、行具足。
智慧无上者,谓四无碍。
不可思议无上者,所谓具足六波罗蜜。解脱无上者,如来能坏二种障故。
行无上者,所谓圣行、天行、梵行。圣行者,谓三三昧空无相愿、灭尽定。天行者,谓四禅四无色定。
梵行者,谓四无量心。
是三种行出佛四行,常乐修集。
▪[末学解说]▪
什么名为无上菩提呢?因具足七种无上,而名为无上菩提。
一者身无上;二者受持无上;三者具足无上;四者智慧无上;五者不可思议无上;六者解脱无上;七者行无上。
身无上者,因三十二相庄严身的缘故。
受持无上者,因诸佛菩萨自利利他,能布施众生人天乐的缘故。
具足无上者,因诸佛菩萨有四具足的缘故,即寿命具足、见具足、戒具足、行具足。
智慧无上者,即四无碍(即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乐说无碍。法无碍智是通达诸法的名字,分别无滞;义无碍智是了知一切法之理,通达无碍;词无碍智是通晓各种言语,能随意演说;乐说无碍是辩说法义,圆融无滞,为众生乐说自在)。
不可思议无上者,即具足六波罗蜜。
解脱无上者,因如来能坏二种障碍(烦恼障、智慧障)的缘故。
行无上者,即圣行(圣者正也。菩萨戒定慧所修之行也)、天行(为菩萨所修五行之一。天者,第一义天,指天然实相之理。菩萨由天然之理而成就妙行,故称天行)、梵行(清净的行为,即断绝淫欲的行为。修梵行的人死后可生于梵天)。
圣行者,即三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无相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妄假有;无愿三昧又名无作三昧,即观一切法幻有,而无所愿求)空无相愿、灭尽定(又名灭受想定,或灭定,在此定中,以灭受想二心所为主,最后连六识心所亦灭,是九次第定的最后一定)。
天行者,即四禅(分贯练薰修之四种为四禅也)四无色定(又作四空定、四空处定、四无色。指超离色法(物质)系缚之四种境界。即由思惟四无色界所得之定。若欲生于此四无色界,则必须修习四无色定;换言之,四无色定,乃对治色法之系缚,灭除一切对外境之感受与思想的修行,及藉此修行所达到的清净无染、虚空静寂之精神境界)。
梵行者,即四无量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与一切众生乐,名“慈无量心”;拔一切众生苦,名“悲无量心”;见人行善或离苦得乐,深生欢喜,名“喜无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不执著,或怨亲平等,不起爱憎,名“舍无量心”)。
这三种行出佛四行,常乐修集。
注解:
【四无碍】:(名数)四无碍解或四无碍辩之略。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无碍智】:名名四无碍解,或四无碍辩,即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乐说无碍。法无碍智是通达诸法的名字,分别无滞;义无碍智是了知一切法之理,通达无碍;词无碍智是通晓各种言语,能随意演说;乐说无碍是辩说法义,圆融无滞,为众生乐说自在。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圣行】:(术语)涅槃五行之一。圣者正也。菩萨戒定慧所修之行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天行】:为菩萨所修五行之一。天者,第一义天,指天然实相之理。菩萨由天然之理而成就妙行,故称天行。依天台别教之意,天行为地前之内证;圆教则以法华经所说之如来座为圆天行。(北本涅槃经卷十一圣行品、法华经玄义卷三下、卷四下)((参见:五行)1085)p1348FROM:【佛光大辞典】
【梵行】:清净的行为,即断绝淫欲的行为。修梵行的人死后可生于梵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三昧】:三种的三昧、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无相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妄假有;无愿三昧又名无作三昧,即观一切法幻有,而无所愿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灭尽定】:又名灭受想定,或灭定,在此定中,以灭受想二心所为主,最后连六识心所亦灭,是九次第定的最后一定。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禅】:(术语)分贯练薰修之四种为四禅也。(参见:观练薰修)。【又】四禅天四禅定也。【又】四禅中之第四禅天也。三代实录曰:“四禅不坏于三灾。”(参见:四禅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无色定】:梵语 catasra a^ru^pya-sama^pattayah!。又作四空定、四空处定、四无色。指超离色法(物质)系缚之四种境界。即由思惟四无色界所得之定。若欲生于此四无色界,则必须修习四无色定;换言之,四无色定,乃对治色法之系缚,灭除一切对外境之感受与思想的修行,及藉此修行所达到的清净无染、虚空静寂之精神境界。此四无色定各有两类情形,即:(一)生于四无色界之“生无色”,于此之时,定心现前,故得定之名。(二)非由生得,而系修证所得;盖假令其身虽犹在欲界等下地,然若因修证而现起无色界之定心,则亦得无色之果,称为“定无色”。
据法蕴足论卷八无色品、大智度论卷十七等载,此四无色定即:(一)空无边处定,又作空处定。此定超越色界之第四禅,灭除障碍禅定之一切想,思惟“空间为无限大”,亦即思惟空无边之相。(二)识无边处定,又作识处定。此定超越空无边处定,而思惟“识为无限大”,亦即思惟识无边之相。(三)无所有处定,又作少处定。此定超越识无边处定,与无所有相应,即思惟无所有之相而安住之。(四)非想非非想处定,又作非有想非无想定。此定超越无所有处定,思惟非想非非想之相,具足而安住之。此定无明胜之想,故异于灭尽定;亦非无想,故亦异于无想定。
四无色定各以其自体而言,皆称为根本定;接近根本定前之预备阶段,称为近分定,或加行定。加行,即事先加功用行之意。其中,空无边处定之近分定,系缘欲界第四禅之色相以修行厌离,而尚有色想;然其余三定之近分定及四定之根本定则全无色想,故四定仍总称无色定。又非想非非想处定系依定之自相而立名,其下三定则依加行而立名。
四无色界,为脱离色法系缚之四种境界。又称四无色、四无色天、四无色处、四空处、四空天。四无色界名称配于四无色定,依次称为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有顶天)。悉以无色为特点,既无自然国土与居处宫室,亦无色碍之肉身,仅以众同分、命根等假和合为体。此外,将三界分为九地时,四无色界则称空无边处地,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地,相当于九地中之后四地。(中阿含卷二十四大因经、坐禅三昧经卷下、俱舍论卷二十八、显扬圣教论卷二、禅法要解卷下、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下)((参见:无色界定)5084)p1772FROM:【佛光大辞典】
【四无量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与一切众生乐,名“慈无量心”;拔一切众生苦,名“悲无量心”;见人行善或离苦得乐,深生欢喜,名“喜无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不执著,或怨亲平等,不起爱憎,名“舍无量心”。因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生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平等利益一切众生,故又名“四等心”。此四心若依禅定而修,则生色界梵天,故又名“四梵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行】:<一>指密教胎藏界曼荼罗中台八叶院四隅四菩萨所代表之四行,即:(一)东南之普贤菩萨,表示净菩提心。(二)西南之文殊菩萨,表示智慧。(三)东北之弥勒菩萨,表示慈悲。(四)西北之观自在菩萨,表示愿行圆满之菩提果。此四行皆表四方四佛之“因德”。此外,亦有以菩提、福德、智慧、羯磨四者分别表示四菩萨之四行。大日经疏卷五(大三九·六三一下):“正方四叶是如来四智,隅角四叶是如来四行。”(瑜伽大教王经、大日经疏卷十七、卷二十)((参见:四行菩萨)1691)
<二>指五戒中除去“不饮酒”之其他四项。中阿含经卷二十六(大一·五九四中):“有一沙门梵志行四行:不杀生、不教杀、不同杀,不偷、不教偷、不同偷,不取他女、不教取他女、不同取他女,不妄言、不教妄言、不同妄言。”
<三>通达四谛而趣向涅槃之无漏圣道有苦迟、苦速、乐迟、乐速等四种途径,称为四通行。(集异门足论卷七)((参见:四通行)1766)
<四>乃菩提达磨所说修证佛道之四种具体行法,即: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参见:二入四行)167)p1690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云何为四圣行?
有二:一者空三昧;二者灭尽定。
天行有一,谓第四禅。
梵行亦一,所谓大悲。
如来以是大悲因缘,昼夜六时常观众生,谁无善根当施种子、谁种善根当令增长,乃至谁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当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如来以是无上身故名大丈夫,受持无上故名为大悲,具足无上故名到彼岸,智慧无上故名一切智,不可思议无上故名阿罗呵,解脱无上故名大涅槃,行无上故名三藐三佛陀。
什么是四圣行(指破除比丘恶欲之四种行法:粪扫衣、乞食、树下坐、身心寂静)呢?
有二种:一是空三昧(空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二是灭尽定(又名灭受想定,或灭定,在此定中,以灭受想二心所为主,最后连六识心所亦灭,是九次第定的最后一定)。
天行(为菩萨所修五行之一。天者,第一义天,指天然实相之理。菩萨由天然之理而成就妙行,故称天行)有一种,即第四禅(为四禅之第四。据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九载,此禅定具有舍清净、念清净、不苦不乐受、心一境性等四支。于此禅定,离脱第三禅定之妙乐,故称“舍清净”;仅忆念修养功德,故称“念清净”;由此之故,住于不苦不乐之感受中。又于此禅定中,可对治出入息、第三禅定之贪、乐、乐作意、定下劣性等五种修道之障难。修习此禅定,可得生于第四禅天之果报,此天属色界四禅天之最高处)。
梵行(清净的行为,即断绝淫欲的行为。修梵行的人死后可生于梵天)也有一种,就是大悲(救他人苦之心谓之悲。佛菩萨之悲心广大,故曰大悲)。
如来以此大悲因缘,昼夜六时常观众生,谁没有善根当会布施种子、谁种了善根当会令其增长,乃至谁没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心,我当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如来以这样的无上身而名为大丈夫,因受持无上的缘故而名为大悲,因具足无上的缘故而名为到彼岸,因智慧无上的缘故而名为一切智,因不可思议无上的缘故而名为阿罗呵,因解脱无上的缘故而名为大涅槃,因行无上的缘故而名为三藐三佛陀(又作三藐三没驮、三耶三佛、三耶三佛陀。意译作正遍知、正等觉、正等觉者。为如来十号之一)。
注解:
【四圣行】:(名数)一粪扫衣,二乞食,三树下坐,四身心寂静。又名四良药,与行四依及四圣种大意同。南山业疏三下曰:“涅槃具显治本,故彼文云:出家之人有四种病,由此不得四沙门果。为有衣欲,乃至为有恶欲。有四良药能治此病:谓粪扫衣,乞食,树下坐,身心寂静。治有恶欲,故名四圣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圣行】:指破除比丘恶欲之四种行法:粪扫衣、乞食、树下坐、身心寂静。又作四良药。与行四依、四圣种之意略同。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卷三下(卍续六四·四四五上):“涅槃具显治本,故彼文云出家之人有四种病,由是不得四所门果;为有衣欲,乃至为有欲。有四良药能疗是病,谓粪扫衣、乞食、树下坐、身心寂静,治有恶欲,故名四圣行也。”p1787 FROM:【佛光大辞典】
【空三昧】:(术语)三三昧之一。智度论五曰:“观五蕴无我无我所,是名为空,知一切诸法实相。所谓毕竟空,是名空,是名空三昧。复次十八空,是名空三昧。”就因而言,则为三三昧。就果而言,则为三解脱。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三昧】:三种的三昧、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无相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妄假有;无愿三昧又名无作三昧,即观一切法幻有,而无所愿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灭尽定】:又名灭受想定,或灭定,在此定中,以灭受想二心所为主,最后连六识心所亦灭,是九次第定的最后一定。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天行】:为菩萨所修五行之一。天者,第一义天,指天然实相之理。菩萨由天然之理而成就妙行,故称天行。依天台别教之意,天行为地前之内证;圆教则以法华经所说之如来座为圆天行。(北本涅槃经卷十一圣行品、法华经玄义卷三下、卷四下)((参见:五行)1085)p1348FROM:【佛光大辞典】
【梵行】:清净的行为,即断绝淫欲的行为。修梵行的人死后可生于梵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第四禅】:梵语 caturtha-dhya^na,巴利语 catuttha-jha^na。新译作第四静虑。为四禅之第四。据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九载,此禅定具有舍清净、念清净、不苦不乐受、心一境性等四支。于此禅定,离脱第三禅定之妙乐,故称“舍清净”;仅忆念修养功德,故称“念清净”;由此之故,住于不苦不乐之感受中。又于此禅定中,可对治出入息、第三禅定之贪、乐、乐作意、定下劣性等五种修道之障难。修习此禅定,可得生于第四禅天之果报,此天属色界四禅天之最高处。其中有无云、福生、广果、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等八天,即:(一)无云天,此天位于云层密合处之上,故自此天开始,云地轻薄,犹如星散。(二)福生天,具有异生凡夫之胜福,方得往生此天。(三)广果天,于色界诸天中,此天乃异生凡夫所往生最为殊胜之处。(四)无烦天,于此天中,无有繁杂纷乱之事物或现象。又以此天天众不求趣入无色界之故,此天又称为无求天。(五)无热天,此天之人已能伏除上中品之障,意乐调柔,离诸热恼,故称无热。(六)善现天,此天之人已得杂修善品之定,以果德彰现之故,称为善现。(七)善见天,此天之人已离修定之障,至微细之余品中,凡有所见,皆极清澈,故称善见。(八)色究竟天,此天已到众苦所依身之最后边,亦即有色天中之最后,过此天则为无色界。此外,有关第四禅诸天之依处、身量及寿量等之果报,详载于长阿含经卷二十、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六、俱舍论卷十一、立世阿毗昙论卷三、卷七等中。又如上记所述,第四禅天天众已脱离第三禅天之妙乐而仅忆念修养功德,故此天又称为“舍念清净地”。又此第四禅天于劫末之时,不受火、水、风之三灾。(俱舍论卷八、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二十一、大智度论卷七)((参见:四禅)1843、“四禅天”1846)p4764 FROM:【佛光大辞典】
【大悲】:(术语)救他人苦之心谓之悲。佛菩萨之悲心广大,故曰大悲。涅槃经十一曰:“三世诸世尊,大悲为根本。(中略)若无大悲者是则不名佛。”大日经一曰:“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根本。”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藐三佛陀】:梵语 samyak-sam!buddha,巴利语 samma^-sambuddha。又作三藐三没驮、三耶三佛、三耶三佛陀。意译作正遍知、正等觉、正等觉者。为如来十号之一。据大智度论卷二载,三藐三佛陀者,三藐,义为“正”,三,义为“遍”,佛,义为“知”;故三藐三佛陀即为“正遍知一切法”。如来能觉了四谛之理,知一切诸法实不坏之相,不增不减,又悉知十方诸世界之名号及六道所摄众生之名号等一切诸法,故有此一称号。(坐禅三昧经卷上、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大乘义章卷二十末)p693FROM:【佛光大辞典】
【如来】:1、佛十号之一,因佛乘真如之道,来成正觉,来三界垂化,故名“如来”。2、如是不变的、真实的法身;来是随缘的、变化的应身。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以是义故,如来具足十种名号,所谓[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无虚妄故,名为[如来]。
良福田故,名为[应供]。
知法界故,名[正遍知]。
具三明故,名[明行足]。
不来还故,名为[善逝]。
知二世间故,名[世间解]:一者国土世间;二者众生世间。
能调伏众生身心恶故,名[无上士][调御丈夫]。
能为众生作眼目故,能令众生正知正法正义正归、为诸众生广说义故,能坏一切烦恼苦故,能破众生疑网心故,开示诸法甚深义故,一切善法根本故,是故名为[天人之师]。
知善法聚、不善法聚、非善非不善法聚,是名为[佛]。
坏魔波旬故,能得难得如来身故,名[婆伽婆]。
因为这些原因,如来具足十种名号,即为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因无虚妄的缘故,名为如来(谓乘如实之道而来,而成正觉之意)。
因良福田的缘故,名为应供(指应受人天之供养)。
因知法界的缘故,名为正遍知(能正遍了知一切之法)。
因具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宿命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宿世的事;天眼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未来世的事;漏尽明是以圣智断尽一切的烦恼)的缘故,名为明行足(即天眼、宿命、漏尽三明及身口之行业悉圆满具足)。
因不来还的缘故,名为善逝(善是好,逝是去,佛修正道,入涅槃,向好的去处而去,故号“善逝”)。
因知二世间的缘故,名为世间解(了知众生、非众生两种世间,故知世间灭及出世间之道):一者国土世间;二者众生世间。
因能调伏众生身心恶的缘故,名为无上士(如诸法中,涅槃无上;在一切众生中,佛亦无上)调御丈夫(佛大慈大智,时或软美语,时或悲切语、杂语等,以种种方便调御修行者)。
因能为众生作眼目的缘故,能令众生正知正法正义正归、为诸众生广说法义的缘故,能坏一切烦恼苦的缘故,能破众生疑网心的缘故,开示诸法甚深义的缘故,一切善法根本的缘故,所以名为天人之师(示导众生何者应作何者不应作、是善是不善,令彼等解脱烦恼)。
知善法聚、不善法聚、非善非不善法聚,这名为佛(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知见三世一切诸法)。
因坏魔波旬的缘故,能得难得如来身的缘故,名为婆伽婆(意译作有德、有大功德、有名声、众祐巧分别、能破、世尊。即具备众德为世所尊重恭敬者之意。亦即佛之尊称)。
注解:
【十号】:释迦牟尼佛或诸佛通号之十大名号。又称如来十号、十种通号。虽称十号,然一般皆列举十一号,即:(一)如来(梵 tatha^gata),音译多陀阿伽陀,谓乘如实之道而来,而成正觉之意。(二)应供(梵 arhat),音译阿罗汉,意指应受人天之供养。(三)正遍知(梵 samyak-sam!buddha),音译三藐三佛陀,能正遍了知一切之法。(四)明行足(梵 vidya^-caraN!a-sam!panna),即天眼、宿命、漏尽三明及身口之行业悉圆满具足。(五)善逝(梵 sugata),乃以一切智为大车,行八正道而入涅槃。(六)世间解(梵 loka-vid),了知众生、非众生两种世间,故知世间灭及出世间之道。(七)无上士(梵 anuttara),如诸法中,涅槃无上;在一切众生中,佛亦无上。(八)调御丈夫(梵 purus!a-damya-sa^rathi),佛大慈大智,时或软美语,时或悲切语、杂语等,以种种方便调御修行者(丈夫),使往涅槃。(九)天人师(梵 s/a^sta^ deva-manus!ya^N!a^m!),示导众生何者应作何者不应作、是善是不善,令彼等解脱烦恼。(十)佛(梵 buddha),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知见三世一切诸法。(十一)世尊(梵 bhagavat),即具备众德而为世人所尊重恭敬。此外,诸经论中亦有仅列举十号者,即将世间解、无上士合为一号,或将佛、世尊合为一号,或将无上士、调御丈夫合为一号等诸说。(大智度论卷二、卷二十一、大乘义章卷二十末)p480FROM:【佛光大辞典】
【十号】:佛有十种尊号,即
一、如来,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
二、应供,应受人天的供养;
三、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
四、明行足,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等三明与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等五行悉皆具足;
五、善逝,自在好去入于涅槃。
六、世间解,能了解一切世间的事理;
七、无上士,至高无上之士;
八、调御丈夫,能调御修正道的大丈夫;
九、天人师,佛是一切天、人的导师;
十、佛世尊,佛是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宿命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宿世的事;天眼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未来世的事;漏尽明是以圣智断尽一切的烦恼。以上三者,在阿罗汉叫做“三明”,在佛即叫做“三达”。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善逝】:如来十号之一,善是好,逝是去,佛修正道,入涅槃,向好的去处而去,故号“善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婆伽婆】:梵语 bhagavat。<一>为诸佛通号之一。又作薄伽梵、婆伽梵、婆伽伴、薄阿梵、婆哦缚帝、婆哦缚底、薄伽跋帝。意译作有德、有大功德、有名声、众祐巧分别、能破、世尊。即具备众德为世所尊重恭敬者之意。亦即佛之尊称。
关于婆伽婆之语义,于大智度论卷二、佛地经论卷一、法蕴足论卷二证净品等诸经论中,皆有引用或释义。又据佛地经论卷一、玄应音义卷三载,婆伽婆(薄伽梵)一名总摄众德,故将其置于经首。此即指诸经首之“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中之“佛”字,译自婆伽婆。由上所述,足证婆伽婆之名广为人知。此外,婆伽婆原无世尊之义,“世尊”一词为一般人所易解,故自古以来译者多以其为婆伽婆之意译。
又据佛地经论卷一,举出薄伽梵六义,即:(一)自在义,(二)炽盛义,(三)端严义,(四)名称义,(五)吉祥义,(六)尊贵义。另据北本涅槃经卷十八,亦列举出婆伽婆七义,即:(一)能破烦恼。(二)能成就诸善法。(三)善解诸法义。(四)有大功德,无人能胜。(五)有大名闻,遍于十方。(六)能做种种大惠施。(七)于无量阿僧祇劫吐(即不受之义)女根,尽舍诸恶烦恼。此外,在印度一般人尊称神仙、贵人亦用婆伽婆一语,此时之婆伽婆则具有自在、正义、离欲、吉祥、名称、解脱等六义。((参见:世尊)1522)
<二>为阿弥陀佛三十七号之一。于赞阿弥陀佛偈中载有“我顶礼婆伽婆”一语,即撷取诸佛之通号而立名,此乃因十方菩萨为恭敬歌颂阿弥陀佛无量广大之功德,故以具有大功德意味之婆伽婆名,赞叹阿弥陀佛。(增一阿含经卷十四、百论卷上、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大乘义章卷二十末、异部宗轮论述记、翻梵语卷一)p4453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无量劫中乃至无有一佛出世,是故难得。
无量世界有无量佛,十方世界有无量菩萨,同时同愿修集庄严,同时俱发菩提之心,一时一日一月一岁同施同戒同忍同进同禅同智,以是义故,十方世界应有无量无边佛土。
一土之中终无二佛一时出世,若无十方无量世界,如是无量无边菩萨同修善行可无果耶?以是故知有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世界。
何以故?一土之中无二佛故。
菩萨摩诃萨初发心时,作如是言:『唯我一人能令无量无边众生断烦恼苦入于涅槃。』
以是愿力获得果报,如来能为三千大千无量世界说法教化调伏众生,是故一土无二佛出。
若一土中有二佛出者,众生不能乐修善法、不生恭敬难遭之想;若见一佛,则得生于不思议心:『佛或涅槃。我等当共及时修善,懃行精进转离生死。』
生难遭想恭敬之心,修檀波罗蜜乃至修集般若波罗蜜,是故一土无二佛出。
无量劫中乃至没有一位佛陀出世,所以难得。
无量世界有无量佛,十方世界有无量菩萨,同时同愿修集庄严,同时俱发菩提之心,一时一日一月一岁同施同戒同忍同进同禅同智,因为这样原因,十方世界应有无量无边佛土。
一土之中终无二佛一时出世,若无十方无量世界,如是无量无边菩萨同修善行可无果耶?因此可知有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世界。
为什么呢?因为一土之中无二佛的缘故。
菩萨摩诃萨初发心时,作这样的言说:『唯我一人能令无量无边众生断烦恼苦入于涅槃。』
因为这样的是愿力获得果报,如来能为三千大千无量世界说法教化调伏众生,所以一土无二佛出。
如果一土中有二佛出者,众生不能乐修善法、不生恭敬难遭之想;如果见一佛,则能生不思议心:『佛或涅槃。我等当共及时修善,勤行精进转离生死。』
生难遭想恭敬之心,修檀波罗蜜乃至修集般若波罗蜜,所以一土无二佛出。
-- [经文] --
十方诸佛唯除四事,其余一切平等无二:
一者寿;二者姓;三者名;四者身。
菩萨终不以女人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
菩萨摩诃萨初阿僧祇劫已断女身。女人之身贪欲多故、二指智故,如是恶智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提者不可思议。何以故?
一切声闻辟支佛等所不得故。是故无上菩提,无量功德之所成就(二指者谓女人和合智也)。
十方诸佛只除四事,其余一切平等无二:
一者寿;二者姓;三者名;四者身。
菩萨终不以女人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为什么呢?
因为菩萨摩诃萨初阿僧祇劫已断女身。因为女人之身贪欲多的缘故、二指智的缘故,这样的恶智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提者不可思议。为什么呢?
因为一切声闻辟支佛等所不得故。所以无上菩提,无量功德之所成就(二指者谓女人和合智也)。
注解: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