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淨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淨慧,学习〈地藏菩萨本愿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47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7380

[持戒勋章]

21#
 楼主| 发表于 2025-6-4 06:56: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6-4 06:57 编辑

如来赞叹品第六

尔时,世尊举身放大光明,遍照百千万亿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出大音声,普告诸佛世界一切诸菩萨摩诃萨,及天龙鬼神、人、非人等:「听吾今日称扬赞叹地藏菩萨摩诃萨,于十方世界,现大不可思议威神慈悲之力,救护一切罪苦之事。吾灭度后,汝等诸菩萨大士,及天龙鬼神等,广作方便,卫护是经,令一切众生,证涅槃乐。」
【学习解说】
当尔之时,世尊举身放大光明(以神通力,放无量光明,作诸佛事,给予众生无量之利益),遍照百千万亿恒河沙无量无数等诸佛世界,出大音声,普告诸佛世界一切诸菩萨摩诃萨,及天龙鬼神、人、非人等:「听我今日称扬赞叹地藏菩萨摩诃萨,于十方世界,现大不可思议威神慈悲之力,救护一切罪苦之事。我灭度后,您们等诸菩萨大士,及天龙鬼神等,要广作方便,卫护是经,令一切众生,证涅槃乐。」


说是语已,会中有一菩萨,名曰普广,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今见世尊赞叹地藏菩萨,有如是不可思议大威神德。唯愿世尊为未来世末法众生,宣说地藏菩萨利益人天因果等事,使诸天龙八部,及未来世众生,顶受佛语。」
【学习解说】
世尊说完后,会中有一菩萨,名曰普广,合掌恭敬,对世尊说:「今见世尊赞叹地藏菩萨,有如是不可思议大威神德。唯愿世尊为未来世末法众生,宣说地藏菩萨利益人天因果等事,使诸天龙八部,及未来世众生,顶受(将佛像或经典戴于头上礼敬之情形,称为顶戴、顶受,与顶礼同表尊敬之极,盖因五体中以头为最尊贵之故)佛语(佛之教法)。」


尔时,世尊告普广菩萨及四众等:「谛听!谛听!吾当为汝略说地藏菩萨利益人天福德之事。」
【学习解说】
尔时,世尊告诉普广菩萨及四众等:「您们要好好用心仔细聆听!注意聆听!我现在就为您们略说地藏菩萨利益人天福德之事。」


普广白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学习解说】
普广菩萨回答:「好的,世尊!我们等众愿乐欲闻。」

顶戴
[佛光大辞典]
将佛像、经典等乘戴头顶上表示极为尊敬之意与顶礼、顶受等同表尊敬之极五体中以头为最尊,为表示尊敬之故,以头礼戴观音菩萨为示礼敬本师阿弥陀佛,故于头上之宝冠中安置此尊佛像。十二礼(卍续二‧一九五上):「观音顶戴冠中住,种种妙相宝庄严。」般舟赞(大四七‧四五三下):「现见耳闻心内事,寻声救苦剎那间;天冠化佛高千里,念报慈恩常顶戴。」 p4842

[佛光大辞典]
又作礼拜、拜。即对佛、菩萨、尊者、长者、佛塔等表达敬意之行为。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印度礼法有九种,称为天竺九仪,即:(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等九种,依次显示自轻至重之礼法。大智度论卷十则举出揖、跪、稽首三种,依序为下、中、上之礼。同论卷一○○亦举出礼有三种,即:(一)口礼。(二)屈膝,头不至地。(三)头至地,为最上礼。
跪之礼法有多种,以右膝着地礼拜,称为「右膝着地」。据禅林象器笺礼则门礼拜条引涅槃经疏之说,因右膝有力,故跪能安久,起止便易,又右膝躁动,故着地令安。如互跪,即右膝着地而竖左膝之礼,主要为比丘所行之礼法。长跪,指两膝着地,足尖支地而行礼,此礼较互跪为易而节省体力,主要为比丘尼所行之法。至于胡跪,原指胡人之跪拜,用以总称印度、西域等地所行之跪拜礼,如上记之长跪、互跪等均属胡跪,故胡跪之相,不一而足。
五体投地,为各种礼法中表达最高敬意之礼。其作法为先并双足,正身而立,合掌垂首,手轻撩衣下摆,初右膝,次左膝、两肘,依序着地;再伸两掌,掌心朝上,观想如触受礼拜对象之足,并以头额触地一拜。此法以两膝、两肘与头顶着地,故称为五体投地、五轮投地、举身投地。又以身体最上部之头触接受礼者最下部之足,故称接足作礼、头面礼足、顶礼双足、接足顶礼、稽首礼足,或简称为顶礼、礼足。如礼拜对象为佛,特称佛足顶礼。又若单称稽首或稽首礼,则指屈头至地之礼法。又稽首与归命有轻重之别,稽首属于身业,故意义较轻;而归命属于意业,故意义较重。此外,将佛像或经典戴于头上礼敬之情形,称为顶戴、顶受,与顶礼同表尊敬之极,盖因五体中以头为最尊贵之故
在印度,信徒对佛及塔必先行一礼,其次依右转方向绕巡礼拜,称为绕佛(或称行道)、右绕、旋右、旋匝。或绕一周,或绕三周,后者称为右绕三匝。叉手亦为礼法之一种,印度称为金刚合掌。即两手合掌,左右两手指头相互交叉。在我国禅僧间所行之叉手礼,系以左手握抓右手,又称拱手。
此外,我国于过去禅林间行敷展坐具礼拜者,称为展拜。完全展开坐具三拜者,称为大展三拜;同法行九拜者,称为大展九拜;僧众齐展三拜,称为同展三拜。又有不展坐具,执坐具正半四折,当额其上之礼法,称为触礼。而礼拜在印度通常仅行一拜,我国一般则行三拜,甚至九拜、十八拜、百拜。
此外,另有「和南」(梵 vandana)之礼法,即对长上表示敬意而行问讯礼,为常见之礼法,又作婆南、槃那寐、槃荼味等,意译为礼、归礼。据摩诃僧祇律卷二十七载,和南有身、口、心三种,即:(一)身行头面作礼,(二)口称「和南」,(三)心存恭敬。其中,口称「和南」即为和南最原始之形式。
又派遣他人代替自己去礼拜时,先自行礼拜(即传拜),此称代礼。〔文殊师利问经卷上不可思议品、梵网经卷下、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一、十住毘婆沙论卷十、释氏要览卷中、敕修百丈清规卷上尊祖章〕(参阅「和南」3125、「礼拜」6583)p6582

受持佛语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信受佛之教法也。法华经普贤劝发品曰:「一切大会,皆大欢喜。受持佛语,作礼而去。」

伊罗钵龙王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异类)Erāpattra,伊罗鉢龙王,毁佛之禁戒,损伤树叶。以此因缘,命终而受龙身。佛本行集经三十一曰:「尔时海内伊罗鉢(此言香叶),王既受龙身,心生厌离,欲求解脱。而作是念:往昔迦叶如来,亲授我记。汝大龙王,从今已去,过若千万亿年,当有一佛出现于世,号释迦牟尼佛陀。今既过如是无量亿年,颇有佛出世以不?而依那罗陀童子仙,始知释迦世尊出世,伊罗鉢龙王与那罗陀,相随共向于世尊所。(中略)伊罗鉢龙王,即白佛言:世尊我念往昔,有佛出世,名曰迦叶如来。我于彼中,出家修行。我时见一草,名曰伊罗。我时以手,斫取彼草,执捉将诣佛所,白彼佛言:若有比丘,斫于此草,得何果报?时彼世尊,即报我言:汝知若人故心斫断此草,当堕牢固地狱。我于尔时闻此佛语,心中不信。以不取彼佛语故,不受其教诲。又自思惟:但斫此草,有何果报?以既不信故,造波夜提罪,不舍此邪见,命终已后,遂即生长寿龙中。是故彼时,为我立名,名伊罗鉢也。」四分律一曰:「所造恶虽微,慎莫谓为轻。如破伊罗叶,常在于龙中。」庄严经论三曰:「伊罗鉢龙王,以其毁禁戒,损伤树叶故,命终堕龙中。」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7380

[持戒勋章]

22#
 楼主| 发表于 2025-6-4 07:01: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6-5 05:54 编辑

(21~22   用时,2小时)
(22 增补内容 用时,2小时)

佛告普广菩萨:「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地藏菩萨摩诃萨名者,或合掌者、赞叹者、作礼者、恋慕者,是人超越三十劫罪。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普广菩萨:「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能听闻到地藏菩萨名号者,
合掌(即合并两掌,集中心思,而恭敬礼拜之意)(合掌除表示衷心敬意外,亦表示返本还源,入于非权非实,事理契合之意)
赞叹(即以偈颂等赞扬歌叹佛菩萨之威德神力)
作礼(敬礼)
恋慕(心忆念佛)(渴仰,即指殷切之思慕与敬仰,如渴者之欲饮水。经典中常用以形容对佛、法之仰慕)

是人超越三十劫罪。


「普广!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彩画形像,或土石胶漆,金、银、铜、铁,作此菩萨,一瞻一礼者,是人百返生于三十三天,永不堕于恶道。假如天福尽故,下生人间,犹为国王,不失大利。若有女人,厌女人身,尽心供养地藏菩萨画像,及土石胶漆铜铁等像,如是日日不退,常以华、香、饮食、衣服、缯彩、幢旛、钱、宝物等供养。是善女人,尽此一报女身,百千万劫,更不生有女人世界,何况复受?除非慈愿力故,要受女身,度脱众生。承斯供养地藏力故,及功德力,百千万劫,不受女身。
【学习解说】
「普广!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彩画形像,或土石胶漆,以金、银、铜、铁,作此菩萨,一瞻一礼者,是人百返生于三十三天(=忉利天)(欲界六天的第二天,位于须弥山顶上,中央为帝释天,四方各有八天,合称三十三天),永不堕于恶道。假如天福的福报享尽,下生人间,还可以成为国王,不失大利。

若有女人,厌恶女人身,若能尽心供养地藏菩萨画像,及土石胶漆铜铁等像,如是日日不退,常以华、香、饮食、衣服、缯彩(彩色丝织品)、幢旛、钱、宝物等供养。那么,这类的善女人,尽此这一报女身,之后百千万劫,更不生有女人世界,何况复受?除非慈愿力故,要受女身,度脱众生。这都是承斯供养地藏力的缘故,及功德力,百千万劫,不受女身。


「复次,普广!若有女人,厌是丑陋、多疾病者,但于地藏像前,志心瞻礼,食顷之间,是人千万劫中,所受生身,相貌圆满。是丑陋女人,如不厌女身,即百千万亿生中,常为王女,乃及王妃、宰辅大姓、大长者女,端正受生,诸相圆满。由志心故,瞻礼地藏菩萨,获福如是。
【学习解说】
「再者,普广!若有女人,厌恶自身是丑陋、多疾病者,但于地藏像前,至心瞻礼,食顷之间,是人千万劫中,所受生身,相貌圆满。

是丑陋女人,如不厌女身,即百千万亿生中,常为帝王的女儿,乃及王妃、宰辅大姓、大长者女,端正受生,诸相圆满。这都是由于至心的缘故,瞻礼地藏菩萨,所获福如是。


「复次,普广!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对菩萨像前,作诸伎乐,及歌咏赞叹,香华供养,乃至劝于一人多人,如是等辈,现在世中,及未来世,常得百千鬼神日夜卫护,不令恶事辄闻其耳,何况亲受诸横?
【学习解说】
「再者,普广!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对菩萨像前,作种种伎乐,及歌咏赞叹,香华供养,乃至劝于一人多人,如是等类的人,于现在世中,及未来世,常得百千鬼神日夜卫护,不令恶事总是听到,何况亲受诸横?


「复次,普广!未来世中,若有恶人,及恶神恶鬼,见有善男子、善女人归敬供养赞叹瞻礼地藏菩萨形像,或妄生讥毁,谤无功德及利益事,或露齿笑,或背面非,或劝人共非,或一人非,或多人非,乃至一念生讥毁者,如是之人,贤劫千佛灭度,讥毁之报,尚在阿鼻地狱,受极重罪。过是劫已,方受饿鬼。又经千劫,复受畜生。又经千劫,方得人身。纵受人身,贫穷下贱,诸根不具,多被恶业,来结其心,不久之间,复堕恶道。是故,普广!讥毁他人供养,尚获此报,何况别生恶见毁灭?
【学习解说】
「再者,普广!未来世中,若有恶人,及恶神恶鬼,见有善男子、善女人归敬供养赞叹瞻礼地藏菩萨形像,或妄生讥讽毁谤,毁谤无功德及利益事,或露齿笑,或背后议论是非,或劝人共非,或一人非,或多人非,乃至有一念生讥讽毁谤者,如是之人,贤劫千佛灭度,讥讽毁谤之报,尚在阿鼻地狱,受极重的罪报。经过一劫已,方受饿鬼。又经一千劫,复受畜生。又经一千劫,方得人身。纵使得到人身,一出生就贫穷下贱,诸根不具,多被恶业,来结其心,不久之间,又堕恶道。
因此,普广!讥毁他人供养,就尚且获得这样深重的罪报,更何况是别生恶见及毁灭呢?


「复次,普广!若未来世,有男子女人,久处床枕,求生求死,了不可得,或夜梦恶鬼,乃及家亲,或游险道,或多魇寐,共鬼神游,日月岁深,转复尫瘵,眠中叫苦,惨凄不乐者,此皆是业道论对,未定轻重,或难舍寿,或不得愈。男女俗眼,不辨是事。但当对诸佛菩萨像前,高声转读此经一遍。或取病人可爱之物,或衣服宝贝、庄园舍宅,对病人前,高声唱言:『我某甲等,为是病人,对经像前,舍诸等物,或供养经像,或造佛菩萨形像,或造塔寺,或然油灯,或施常住。』如是三白病人,遣令闻知。假令诸识分散,至气尽者,乃至一日、二日、三日、四日,至七日已来,但高声白,高声读经。是人命终之后,宿殃重罪,至于五无间罪,永得解脱。所受生处,常知宿命。何况善男子、善女人,自书此经,或教人书,或自塑画菩萨形像,乃至教人塑画,所受果报,必获大利。
【学习解说】
「再者,普广!若未来世,有男子女人,长久都处在床枕,求生不得,求死不得,或夜梦见恶鬼,乃及家人亲眷,或游走在危险的道路,或经常多魇寐,共同和鬼神游历,日子长久下来,病情也就转趋加重,又弱又病,眠中叫苦,惨凄不乐者,此皆是业道论对还未定轻重,所以还没有舍寿,或者是病情不得愈。以世间男女的认知上来说,都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若能够对诸佛菩萨像前,高声转读此经一遍。或取病人所珍爱之物,或衣服宝贝、庄园舍宅,对病人前,高声唱言:『我某甲等,为是病人,对经像前,舍诸等物,或供养经像,或造佛菩萨形像,或造塔寺,或然油灯,或施常住。』如是三次对病人这样做,要让病人听到。假如病人的诸识分散,甚至于即将要气尽者,乃至一日、二日、三日、四日,至七日已来,就要高声念,高声读经。那么,在这病人命终之后,过去的重罪,至于五无间罪,就能永久得到解脱。所受生处,自己就会知道前生的事。

更何况善男子、善女人,自己就能够书写此经,或教人书写,或自己塑画菩萨形像,乃至教人塑画,所受的果报,必定获得大利益。


「是故,普广!若见有人读诵是经,乃至一念赞叹是经,或恭敬者,汝须百千方便,劝是等人,勤心莫退,能得未来现在千万亿不可思议功德。
【学习解说】
「因此,普广!若见有人读诵这部经,乃至一念赞叹这部经,或恭敬者,您须百千方便,劝导这样的众生要精勤心莫退,那么,就能得未来现在千万亿不可思议功德。

合掌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双手在胸前合而为一,表示恭敬。又译为「合十」、「叉手」、「叉十」。

合掌
[佛光大辞典]
梵语 añjali,巴利语同。又作合十。即合并两掌,集中心思,而恭敬礼拜之意。本为印度自古所行之礼法,佛教沿用之。印度人认为右手为神圣之手,左手为不净之手,故有分别使用两手之习惯;然若两手合而为一,则为人类神圣面与不净面之合一,故藉合掌来表现人类最真实之面目。般若心经中之「不垢不净」即为此意。关于恭敬合掌礼佛之文,广见于诸经论中,如法华经方便品所举之(大九‧九下)「恭敬合掌礼」,观无量寿经所举之(大一二‧三四五上)「合掌叉手,赞叹诸佛」等。又观音义疏卷上载,我国以拱手为恭,印度以合掌为敬。合掌除表示衷心敬意外,亦表示返本还源,入于非权非实,事理契合之意。又大唐西域记卷二载,印度之礼法共有九等,合掌为其中之第四位。
关于合掌之形式,以密教而言,将左右两手配于金刚界与胎藏界,或理与智、定与慧等,并将十指配于五大、十波罗蜜等。此外,大日经疏卷十三,举出十二合掌之说,即:(一)坚实心合掌。(二)虚心合掌,又称空心合掌。(三)未敷(开)莲合掌。(四)初割莲合掌。(五)显露合掌。(六)持水合掌。(七)归命合掌,又称金刚合掌。(八)反叉合掌。(九)反脊(背)互相着合掌。(十)横柱指合掌。(十一)覆手向下合掌。(十二)覆手合掌。此十二合掌,皆具有深奥之意义。〔法华经譬喻品、法苑珠林卷二十、禅林象器笺卷十〕(参阅「十二合掌」336) p2267

合掌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又名合十,即对合左右双掌及十指,以表示自心专一不敢散乱的一种敬礼。

合掌
[佛光阿含藏]
表示恭敬,一心服从。

赞叹
[佛光大辞典]
(一)梵语 varna。赞扬歌叹之意。又作赞、叹。即以偈颂等赞扬歌叹佛菩萨之威德神力。据法华文句卷三下载,以言语表现赞叹者,称为寄言叹;无法以言语表现,而在心中加以赞叹者,称为绝言叹。世亲净土论中,赞叹门为五念门之一;善导之观经疏散善义亦谓赞叹供养为净土往生五正行之一。
日本净土真宗主张,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得他力之信心者,方为真赞叹。〔大智度论卷三十、往生论注〕
(二)日本佛教赞歌之一种。以百石赞叹、舍利赞叹、法华赞叹为最早,盛行于平安朝初期。 p6976

作礼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作敬礼也。佛说阿弥陀经曰:「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心怀恋慕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心忆念佛也。法华经寿量品曰:「诸薄福人,过无量百千万亿劫,或有见佛或不见者。以此事故,我作此言,诸比丘!如来虽可得见,斯众生等闻如是语,必当生于难遭之想。心怀恋慕,渴仰于佛,便种善根,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

渴仰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仰慕其人,如渴者之慕水也。法华经寿量品曰:「心怀恋慕,渴仰于佛。」涅槃经一曰:「善持净戒,渴仰大乘。」

渴仰
[佛光大辞典]
热切仰望之意。即指殷切之思慕与敬仰,如渴者之欲饮水。经典中常用以形容对佛、法之仰慕。中阿含卷九郁伽长者经(大一‧四七九下):「尔时,世尊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法华经卷五如来寿量品(大九‧四三上):「诸比丘!如来难可得见,斯众生等闻如是语,必当生于难遭遇之想,心怀恋慕,渴仰于佛,便种善根。」又如安乐集卷上(大四七‧四下):「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议中,闻法踊跃心悲喜,如是之人应为说。」亦表示闻法之意,即指信前求道之心切。此外,由渴仰之念而颔首闻法,称为渴仰首,为「解脱耳」之对称。〔中阿含卷四十八牛角娑罗林经、大般涅槃经卷一、高僧法显传〕 p5064

恋着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恋慕执着诸可意之境而不舍离也。法华经譬喻品曰:「诸子幼稚末有所识,恋着戏处。」诃欲经曰:「女色者世间之枷锁,凡夫恋着不能自拔。」

三十三天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欲界六天的第二天,位于须弥山顶上,中央为帝释天,四方各有八天,合称三十三天。又称为「忉利天」。

三十三天
[佛光大辞典]
梵名 Trāyastrijśat-deva。六欲天之一。又作忉利天。于佛教之宇宙观中,此天位居欲界第二天之须弥山顶上,四面各为八万由旬,山顶之四隅各有一峰,高五百由旬,由金刚手药叉神守护此天。中央之宫殿(善见城)为帝释天所住,城外周围有四苑,是诸天众游乐之处。城之东北有圆生树,花开妙香薰远,城之西南有善法堂,诸天众群聚于此,评论法理。四方各有八城,加中央一城,合为三十三天城。据正法念经卷二十五载,佛母摩耶夫人命终后登入此天,佛乃至忉利天为母说法三个月。三十三天及焰摩天之信仰,早于印度吠陀时代即已盛行。〔长阿含经卷十八、佛地经论卷五、大智度论卷九、俱舍论卷十一〕(参阅「忉利天」1930) p512

三十三天
[佛光阿含藏]
又称为忉利天,为欲界六天之第二天,即天帝释所居之天界,位于须弥山顶,阎浮提之上八万由旬处。四方各有八天,加上中央之善见城(喜见城),共有三十三天,故名
三十三天(Tāvatījsā devā)(巴),欲界天之第二天,在须弥山顶、阎浮提上八万四千由旬处。四方各八天,再加中央帝释所居之喜见城天,共为三十三天。
三十三天(Tāvatijsā devā)(巴),又作忉利天。长阿含第三十经世记经阎浮提洲品(佛光二‧六八○):「须弥山顶有三十三天宫,宝城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重,……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又复如是。」

缯彩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1.彩色丝织品
2.彩色缯帛。

归敬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对于贤善,归依敬礼也。义林章四本有归敬章。

宿命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宿世之生命也。佛谓世人于过去世皆有生命,或为天或为人,或为饿鬼畜生,展转轮回,谓之宿命。能知宿命者,谓之宿命通

宿命
[佛光大辞典]
过去世之命运。又称宿住。即总称过去一生、无量生中之受报差别、善恶苦乐等情状。若能知此情状,称为宿命通。凡夫不知宿命,故常憍慢,不畏造恶果报,不精进于万善。〔恒水经、无垢称经卷二、平等觉经卷四、法苑珠林卷二十六〕(参阅「宿世」4509、「宿住随念智证通」4509) p4510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7380

[持戒勋章]

23#
 楼主| 发表于 2025-6-5 23:54:37 | 只看该作者
(23   用时,2小时)


「复次,普广!若未来世诸众生等,或梦或寐,见诸鬼神乃及诸形,或悲或啼,或愁或叹,或恐或怖。此皆是一生十生,百生千生,过去父母、男女弟妹、夫妻眷属,在于恶趣,未得出离,无处希望福力救拔,当告宿世骨肉,使作方便,愿离恶道。普广!汝以神力,遣是眷属,令对诸佛菩萨像前,志心自读此经,或请人读。其数三遍,或七遍。如是恶道眷属,经声毕是遍数,当得解脱。乃至梦寐之中,永不复见。
【学习解说】
「再者,普广!若未来世诸众生等,或在梦中或睡时,见诸鬼神乃及种种恐怖的形象,或者悲或啼,或忧愁或叹气,或恐怖或怖畏。这是为什么呢? 这些皆是一生十生,百生千生,过去父母、兄弟姐妹  、夫妻眷属,他们处在于恶趣受苦,还没能够出离,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希望在生的家亲眷属能够帮忙修福以资救拔,当告宿世骨肉,使作种种方便,令使脱离恶道。

普广!您应当以您的神通力,使令这些前世眷属,令他们对诸佛菩萨像前,至心自己读诵此经,或请人读诵。其数量三遍,或七遍。若是能够这样,那些在恶道中的眷属,经过读诵的遍数,就能够帮助他们获得解脱。之后在梦寐之中,就不会再见到他们了。


「复次,普广!若未来世有诸下贱等人,或奴或婢,乃至诸不自由之人,觉知宿业,要忏悔者,志心瞻礼地藏菩萨形像,乃至一七日中,念菩萨名,可满万遍。如是等人,尽此报后,千万生中,常生尊贵,更不经三恶道苦。
【学习解说】
「再者,普广!若未来世有种种下贱等人,或奴或婢,乃至各种不自由之人,觉悟了知这是宿业所致,因此想要忏悔者,于是至心瞻礼地藏菩萨形像,乃至一七日中,念菩萨名,可满万遍。那么,这类的众生,尽此这一报后,于千万生中,常生尊贵,更不会经历三恶道苦。


「复次,普广!若未来世中,阎浮提内,剎利、婆罗门、长者、居士、一切人等,及异姓种族,有新产者,或男或女,七日之中,早与读诵此不思议经典,更为念菩萨名,可满万遍。是新生子,或男或女,宿有殃报,便得解脱,安乐易养,寿命增长。若是承福生者,转增安乐,及与寿命。
【学习解说】
「再者,普广!若未来世中,阎浮提内,剎利、婆罗门、长者、居士、一切人等,及异姓种族,有刚生产者,或男孩或女孩,可于七日之中,早与读诵此不思议经典,更为念菩萨名,可满万遍。那么,是新生子,或男孩或女孩,宿有殃报,就可以获得解脱,安乐易养,寿命增长。若是承福生者,转增安乐,及增长寿命。


「复次,普广!若未来世众生,于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日,乃至三十日,是诸日等,诸罪结集,定其轻重。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何况恣情杀害、窃盗、邪婬、妄语,百千罪状?能于是十斋日,对佛菩萨诸贤圣像前,读是经一遍,东西南北,百由旬内,无诸灾难。当此居家,若长若幼,现在未来百千岁中,永离恶趣。能于十斋日每转一遍,现世令此居家无诸横病,衣食丰溢。
【学习解说】
「再者,普广!若未来世众生,于每个月的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日,乃至三十日,在这些日子里,诸罪结集,定其轻重。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随时都在造业造罪而不自知,更何况是恣情杀害、窃盗、邪婬、妄语,百千罪状?若是能够于是十斋日,对佛菩萨诸贤圣像前,读诵这部经一遍,那么,东西南北,百由旬内,就不会有任何灾难。当此居家,若长若幼,现在未来百千岁中,永离恶趣。若是能于十斋日每读诵一遍,则现世令此居家无诸横病,衣食丰溢。


「是故,普广!当知地藏菩萨有如是等不可说百千万亿大威神力利益之事。阎浮众生,于此大士有大因缘。是诸众生,闻菩萨名,见菩萨像,乃至闻是经,三字五字,或一偈一句者,现在殊妙安乐,未来之世,百千万生,常得端正,生尊贵家。」
【学习解说】
「因此,普广!当知地藏菩萨有如是等不可说百千万亿大威神力利益众生之事。阎浮众生,跟这位大士有大因缘。是诸众生,闻菩萨名,见菩萨像,乃至闻是经,三字五字,或一偈一句者,现在殊妙安乐,乃至于未来之世,百千万生,常得相貌端正,出生在尊贵之家。」


尔时,普广菩萨闻佛如来称扬赞叹地藏菩萨已,胡跪合掌,复白佛言:「世尊!我久知是大士有如此不可思议神力,及大誓愿力。为未来众生,遣知利益,故问如来,唯然顶受。世尊!当何名此经?使我云何流布?」
【学习解说】
当时,普广菩萨听闻到世尊称扬赞叹地藏菩萨,于是胡跪合掌,询问世尊:「世尊!我久知是大士有如此不可思议神力,及大誓愿力。为未来众生,遣知利益,故问如来,唯然顶受。世尊!这部经的名称为何?使我要如何流传散布?」


佛告普广:「此经有三名:一名地藏本愿,亦名地藏本行,亦名地藏本誓力经。缘此菩萨,久远劫来,发大重愿,利益众生,是故汝等,依愿流布。」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普广菩萨:「此部经有三个名称:一个名称是《地藏本愿经》,又称《地藏本行经》,又称作《地藏本誓力经》。缘此菩萨,久远劫来,发大重愿,利益众生,是故您们大众等,依愿流布此经。」


普广闻已,合掌恭敬,作礼而退。
【学习解说】
普广菩萨听闻完毕后,合掌恭敬,作礼而退。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7380

[持戒勋章]

24#
 楼主| 发表于 2025-6-6 15:28: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6-7 00:13 编辑

(24ˋˋˋˋ   用时,2小时)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下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利益存亡品第七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是等辈人,如履泥涂,负于重石,渐困渐重,足步深邃。若得遇知识,替与减负,或全与负,是知识有大力故,复相扶助,劝令牢脚,若达平地,须省恶路,无再经历。
【学习解说】
当尔之时,地藏菩萨对世尊说:「世尊!我观是阎浮提的众生,凡是举心所想的或所动的念头,没有一个不是造作罪业的。若是发心想要解脱、修学佛法或修善做好事等等,大多不能持之以恒,很快也很容易就会退失道心;反之,遇到恶缘的或造作恶业的,则会念念增长,一念又一念的增加。

像这类的众生,就像走路走到泥泞的地面,寸步难行,如果身上又背负着很重的石头,就会渐渐受于困境、渐渐地感到沈重而陷下去,脚步在泥泞地愈陷愈深,备感障碍。

如果能够遇到善知识,替这个众生减轻负担全部或部份,让众生感觉不会那么的沈重,这是因为善知识有大力的缘故,帮助这个众生,替他扶助,劝化众生等等,令这个众生原本被受困的脚能够举起并脱离泥泞地,然后安然的走到平地,而且在善知识的教导下,就可以知道哪些路要避开的,这样就不会多走冤枉路,不用经历那些路。


「世尊!习恶众生,从纤毫间,便至无量。是诸众生,有如此习,临命终时,父母眷属宜为设福,以资前路。或悬旛盖,及然油灯,或转读尊经,或供养佛像及诸圣像。乃至念佛菩萨及辟支佛名字,一名一号,历临终人耳根,或闻在本识。是诸众生所造恶业,计其感果,必堕恶趣,缘是眷属为临终人修此圣因,如是众罪,悉皆销灭。若能更为身死之后,七七日内,广造众善,能使是诸众生,永离恶趣,得生人天,受胜妙乐,现在眷属,利益无量。
【学习解说】
「世尊!对于那些有恶习的众生,大都是从微小的罪业开始,一点一点的增加,渐渐增长到无量的罪业,像这类的众生,有这样的恶习习气,所以在这类的众生临命终时,他的父母眷属应当要帮他广设修善修福,以此来资助他死亡之后的道路,让他得到修福修善的好处和利益,或者是悬挂幢旛宝盖,在佛前点灯,或是读诵大乘经典,或是供养佛像及诸圣像,乃至念佛菩萨乃至念佛菩萨及辟支佛名字,一名一号,让临终人的耳根听到,或闻在他的第八识。那么,本来临终的众生所造恶业是要堕恶趣的,但是由于他的眷属为临终人所修的种种圣因,那些众罪就会悉皆销灭。再者,若能更为身死之后,七七四十九日内,他的眷属能够为他广造众善,能使众生永离恶趣,得生人天,得到殊胜微妙的快乐,而在生的眷属,也会因此而受到无量的利益。


「是故我今对佛世尊,及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劝于阎浮提众生:临终之日,慎勿杀害,及造恶缘——拜祭鬼神,求诸魍魉。何以故?尔所杀害,乃至拜祭,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假使来世,或现在生,得获圣分,生人天中,缘是临终被诸眷属造是恶因,亦令是命终人,殃累对辩,晚生善处。何况临命终人,在生未曾有少善根,各据本业,自受恶趣,何忍眷属,更为增业?譬如有人,从远地来,绝粮三日,所负担物,彊过百斤。忽遇隣人,更附少物,以是之故,转复困重。世尊!我观阎浮众生,但能于诸佛教中,乃至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尘,如是利益,悉皆自得。」
【学习解说】
「因是之故,我如今对佛世尊,及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劝于阎浮提众生:在众生临终之日,慎勿造作杀害,及造恶缘——拜祭鬼神,求诸外道鬼神。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您所杀害的,乃至拜祭的对象,根本就没有纤毫之力可以利益亡人,只能结罪缘,而且还会将原本的罪业转增深重。假使来世,或现在生,得获圣分,而转生人道或天道中,但若是临终者被诸眷属造是恶因,亦令是命终人遭受到连累,晚生善处。更何况临命终人,在生未曾有少许的善根,就会各根据众生的本业,自受恶趣,因此,又怎么忍眷属,更为增加他人的罪业呢?

譬如有人,从远地来,已经三天没吃饭了,他自己背上所负担之物,原本就已经强过百斤了。但忽然遇到邻人,所以背上的东西也就更多了,因为这样的缘故,转复困重。

世尊!我观察阎浮提众生,但能于诸佛教中,乃至做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尘,如是利益,全都自己得的。」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7380

[持戒勋章]

25#
 楼主| 发表于 2025-6-7 17:06: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6-7 17:07 编辑

说是语时,会中有一长者,名曰大辩——是长者,久证无生,化度十方,现长者身——,合掌恭敬,问地藏菩萨言:「大士!是南阎浮提众生,命终之后,小大眷属,为修功德,乃至设斋,造众善因,是命终人,得大利益及解脱不?」
【学习解说】
正当在说的时候,会中有一长者,名号为大辩——这位长者,久证无生(=无起、无生灭、无生无灭)(谓诸法之实相无生灭)(所有存在之诸法无实体,是空,故无生灭变化可言。然凡夫迷此无生之理,起生灭之烦恼,故流转生死;若依诸经论观无生之理,可破除生灭之烦恼),教化济度十方众生,现长者身——,合掌恭敬,问地藏菩萨:「大士!是南阎浮提众生,命终之后,他的眷属无论大小尊卑,为亡者修功德,乃至设斋供僧,修种种善因,那么,对于命终人,是否得大利益及解脱呢?」


地藏答言:「长者!我今为未来现在一切众生,承佛威力,略说是事。长者,未来现在诸众生等,临命终日,得闻一佛名、一菩萨名、一辟支佛名,不问有罪无罪,悉得解脱。
【学习解说】
地藏菩萨回答:「长者!我如今为未来现在一切众生,承佛威力,大略宣说这件事。
长者,未来现在诸众生等,临命终日,若能听闻到一佛名、一菩萨名、一辟支佛名,不管有罪无罪,全都可以得到解脱。


「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众罪,命终之后,眷属小大为造福利一切圣事,七分之中,而乃获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以是之故,未来现在善男女等,闻健自修,分分己获。无常大鬼,不期而到,冥冥游神,未知罪福,七七日内,如痴如聋。或在诸司,辩论业果,审定之后,据业受生。未测之间,千万愁苦,何况堕于诸恶趣等?是命终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内,念念之间,望诸骨肉眷属,与造福力救拔。过是日后,随业受报,若是罪人,动经千百岁中,无解脱日。若是五无间罪,堕大地狱,千劫万劫,永受众苦。
【学习解说】
「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之时,不信道德,不修善因,大都造作种种恶业罪业,等到命终之后,他的眷属小大为他造福利一切所有圣事,作追荐回向,七分之中仅得其一,六分功德,在生者自己可以得到利益。因为这样的缘故,未来现在善男女等,
既然听闻到这样,就要在生时身体还健壮的时候自己实修,如此分分利益自己自能获得。

要知道,生命无常,随时都可能会走,没办法预测到什么时侯会走,然而,就在死后成为游魂,不知该往哪里去,也不知道前生所做的是感福报还是感召罪业,而且在这七七四十九天内,什么都不知道,也听不到任何声音,殊不知在地狱阎罗判官各司还在辩论业力果报要怎么判,一切都要等到审定确凿后,依据业力总结来受生,在还没审定之前,亡者实在是千头万绪,十分愁苦,不知道未来要往何处去,更何况是堕入地狱、畜生、饿鬼道等。

因为这样的缘故,亡者在还没受生之前的这七七四十九日内,念念之间,都盼望在生的眷属亲人能够帮自己修福救拔,若是超过了这期限之后,就会成为定局,随业而受报,若是生前有造罪,那就会有千百岁中在恶道中受苦报,难有解脱之日。倘若生前造了五无间罪,那就会堕大地狱,历经千劫万劫非常久远的时间,永受种种数不尽的苦报。


「复次,长者!如是罪业众生,命终之后,眷属骨肉,为修营斋,资助业道。未斋食竟,及营斋之次,米泔菜叶,不弃于地。乃至诸食未献佛僧,勿得先食。如有违食及不精勤,是命终人,了不得力。如精勤护净,奉献佛僧,是命终人,七分获一。是故,长者!阎浮众生,若能为其父母,乃至眷属,命终之后,设斋供养,志心勤恳,如是之人,存亡获利。」
【学习解说】
「再者,长者!像这类的罪业众生,命终之后,他的眷属亲人骨肉,为他修营斋,资助业道
(人死后四十九日间,亲属每七日为其营斋作法;或指第七次之追荐日,称为七七斋。又作七七忌、累七斋、七七日、斋七日。盖人命终后至受报间称为中有,中有之寿命但极于七日而死;死而复生,未得生缘,辗转而至七七日,自此以后定得生缘,方受报,此间亲属为亡者修法追福,可转劣为胜)
(自古以来即有谓人死后之七七日间为中阴(人自死亡至再次受生期间之识身),故有七七四十九日诵经祈福之习俗。即于人死后,每隔七日必诵经追荐,直至第七个七日,即四十九日之满中阴为止。世俗每谓该期间乃亡灵懵懂茫然而升沈未定之际,故特于彼时为之追荐祈求转生善处)

在设斋还没食用之前,或者是设斋供养三宝之后,所供养的米、米汁或菜叶等等,都不能糟蹋或浪费或弃之于地,乃至于这些食物还没有献给佛僧之前,都不能吃,如果有违背或不用心供养者,那么,对于亡者来说,就不能得到相对的利益。倘若能够精勤的供养维护清净,以这样的心和作法来供养佛僧,那么,亡者就能够从设斋修福中获得七分之一的利益。

因此,长者!阎浮提众生,若能为他的父母,乃至眷属,于命终之后,设斋供养,至心勤恳,这类的众生,就能够令在生者及亡者都获得利益。」


说是语时,忉利天宫有千万亿那由他阎浮鬼神,悉发无量菩提之心。大辩长者,作礼而退。
【学习解说】
正当在说的时候,忉利天宫有千万亿那由他阎浮鬼神,全都发起无量菩提之心。大辩长者,作礼而退。

无生
[佛光大辞典]
(一)又作无起谓诸法之实相无生灭与「无生灭」或「无生无灭」同义所有存在之诸法无实体,是空,故无生灭变化可言。然凡夫迷此无生之理,起生灭之烦恼,故流转生死;若依诸经论观无生之理,可破除生灭之烦恼。〔圆觉经卷一、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五〕
(二)阿罗汉或涅槃之意译。阿罗汉有不生之义,即断尽三界烦恼,不再于三界受生之意。又依弥陀之本愿往生净土者,乃是契合弥陀之本愿,此因无生为涅槃之理,故异于凡夫内心所想虚幻之生。于此,昙鸾之往生论注卷下称之为无生之生。自涅槃无生灭之观点言,即指觉悟涅槃,亦即证得无生身;极乐为契合涅槃之世界,由此义,故称为无生界。〔最胜王经卷一、摩诃止观卷五下〕(参阅「阿罗汉」3692、「涅槃」4149) p5077

无生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不生不灭的意思,也是涅槃的道理。

七分获一
[佛光大辞典]
为去世之父母亲族作追荐回向,若死者生前不信道德,不修善因,多造众罪,于一切圣事功德利益,七分之中仅得其一。〔灌顶经卷十一、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下〕 p93

七分获一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指为死亡的亲人追荐功德,死者仅能得其七分之一。《灌顶经》卷十一(大正21‧530a)︰「或是父母兄弟亲族,卒得病苦缘此命终,或堕在三涂八难之中,受诸苦恼无有休息,父母兄弟及诸亲族为其修福,为得福否﹖佛言︰普广!为此人修福七分之中为获一也。」
此外,《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下〈利益存亡品〉亦云(大正13‧784b)︰「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众罪,命终之后,眷属小大为造福利一切圣事,七分之中而乃获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

七七忌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行事)中阴四十九日也。人死亡后,每七日营斋,修佛事而追荐之,是云斋七。其第七追荐日称为七七忌。

累七斋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仪式)又云斋七,谓人死后每七日营斋至七七日也。以人死生为中有之身,不得生缘则每七日死生而至七七日也。释氏要览下曰:「人亡每至七日必营斋追荐,谓之累七,又云斋七。」

累七斋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ㄌㄟˇ ㄑㄧ ㄓㄞ
为死者举行的超度法事。当人死后第七日,作第一次法事,称作「头七」,下个第七日作第二次,直到第七个七日为止。也称为「斋七」、「做七」。

七七斋
[佛光大辞典]
人死后四十九日间,亲属每七日为其营斋作法;或指第七次之追荐日,称为七七斋。又作七七忌、累七斋、七七日、斋七日。盖人命终后至受报间称为中有,中有之寿命但极于七日而死;死而复生,未得生缘,辗转而至七七日,自此以后定得生缘,方受报,此间亲属为亡者修法追福,可转劣为胜。〔药师如来本愿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梵网经卷下、瑜伽师地论卷一〕(参阅「忌日」2885) p88

斋七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行事)谓人死后七七日之斋会也。见累七斋条。

斋七
[佛光大辞典]
又作累七、累七斋。即人死后至七七(四十九)日间,每隔七日营斋供养追悼。释氏要览卷下(大五四‧三○五中):「人亡,每至七日必营斋追荐,谓之累七,又云斋七。」自古以来即有谓人死后之七七日间为中阴(人自死亡至再次受生期间之识身),故有七七四十九日诵经祈福之习俗。即于人死后,每隔七日必诵经追荐,直至第七个七日,即四十九日之满中阴为止。世俗每谓该期间乃亡灵懵懂茫然而升沈未定之际,故特于彼时为之追荐祈求转生善处。 p6545

斋七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人死后七七日的斋会。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7380

[持戒勋章]

26#
 楼主| 发表于 2025-6-7 18:41: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6-7 18:42 编辑

阎罗王众赞叹品第八

尔时,铁围山内,有无量鬼王,与阎罗天子,俱诣忉利,来到佛所。所谓恶毒鬼王、多恶鬼王、大诤鬼王、白虎鬼王、血虎鬼王、赤虎鬼王、散殃鬼王、飞身鬼王、电光鬼王、狼牙鬼王、千眼鬼王、噉兽鬼王、负石鬼王、主耗鬼王、主祸鬼王、主食鬼王、主财鬼王、主畜鬼王、主禽鬼王、主兽鬼王、主魅鬼王、主产鬼王、主命鬼王、主疾鬼王、主险鬼王、三目鬼王、四目鬼王、五目鬼王、祁利失王、大祁利失王、祁利叉王、大祁利叉王、阿那咤王、大阿那咤王。如是等大鬼王,各各与百千诸小鬼王,尽居阎浮提,各有所执,各有所主。是诸鬼王,与阎罗天子,承佛威神,及地藏菩萨摩诃萨力,俱诣忉利,在一面立。
【学习解说】
当尔之时,铁围山内,有无量鬼王,与阎罗天子(=阎罗王、阎魔罗王、阎罗天子、琰魔)(掌理亡者死后第五七日间之事。在十王之中,惟有「阎魔王」是印度所固有的。传说谓其本地系地藏菩萨。亡者于死后的第五个七日,诣此王厅前,定罪业轻重),全都来到了忉利天,来到佛所。其中有,所谓恶毒鬼王、多恶鬼王、大诤鬼王、白虎鬼王、血虎鬼王、赤虎鬼王、散殃鬼王、飞身鬼王、电光鬼王、狼牙鬼王、千眼鬼王、噉兽鬼王、负石鬼王、主耗鬼王、主祸鬼王、主食鬼王、主财鬼王、主畜鬼王、主禽鬼王、主兽鬼王、主魅鬼王、主产鬼王、主命鬼王、主疾鬼王、主险鬼王、三目鬼王、四目鬼王、五目鬼王、祁利失王、大祁利失王、祁利叉王、大祁利叉王、阿那咤王、大阿那咤王。如是这些大鬼王等众,各各与百千诸小鬼王,尽居阎浮提,各有所执掌,各有所主。是诸鬼王,与阎罗天子,承佛威神,及地藏菩萨摩诃萨力,俱诣忉利,在一面立。


尔时,阎罗天子,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与诸鬼王,承佛威神,及地藏菩萨摩诃萨力,方得诣此忉利大会,亦是我等获善利故。我今有小疑事,敢问世尊,唯愿世尊,慈悲宣说。」
【学习解说】
当时,阎罗天子,胡跪合掌,对世尊说:「世尊!我等今者与诸鬼王,承佛威神,及地藏菩萨摩诃萨力,方得来到此忉利大会,亦是我等获得善利的缘故。我如今有小疑事,敢问世尊,唯愿世尊,慈悲为我等众宣说。」


佛告阎罗天子:「恣汝所问,吾为汝说。」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阎罗天子:「任您所问,我当为您宣说。」


是时,阎罗天子瞻礼世尊,及回视地藏菩萨,而白佛言:「世尊!我观地藏菩萨,在六道中,百千方便,而度罪苦众生,不辞疲倦。是大菩萨,有如是不可思议神通之事。然诸众生,脱获罪报,未久之间,又堕恶道。世尊!是地藏菩萨既有如是不可思议神力,云何众生而不依止善道,永取解脱?唯愿世尊,为我解说。」
【学习解说】
是时,阎罗天子瞻礼世尊,及回视地藏菩萨,而对世尊说:「世尊!我观地藏菩萨,在六道中,以百千方便来度化一切罪苦众生,不辞疲倦。此大菩萨,有如是不可思议神通之事。然而对于诸众生而言,众生才刚脱获罪报没多久,又堕恶道。世尊!是地藏菩萨既有如是不可思议神力,为什么众生而不依止善道,永久取得解脱?恳请世尊,为我等众解说。」

阎罗天子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名)十王之第五。司掌大海底东北沃燋石下叫唤大地狱,并十六诛心小地狱。犯鬼照过孽镜后,牛头马面差鬼押入大地狱细查,再发入诛心十六小地狱受苦,受满期限,转解第六殿查对。

十王
[佛光大辞典]
在冥府裁断亡者罪业之十判官。又作十殿阎王。依预修十王生七经载,人死后趣冥途时,初七日过秦广王,二七日过初江王,三七日过宋帝王,四七日过五官王,五七日过阎罗王,六七日过变成王,七七日过太山王,百日过平等王,一周年过都市王,三周年过五道转轮王,如斯次第受十王裁断。十王之信仰起于唐末五代顷,有关十王说之起源,释门正统卷四、佛祖统纪卷三十三皆以唐代道明为十王之始唱者。有谓十王中除阎罗王外,其余九王皆为中、日佛道二教界之传说,并非印度所传。然其他另有多种异说。

十王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1.指阴间十王,即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伍官王、阎罗王、变成王、泰山府君、平等王、都巿王、转轮王。2.指人间十王,即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及粟散王等治理一洲一国的小国王。自轮王以下都叫做粟散王,言小王之多如散粟,不限于十个也。仁王经云:「中下品善粟散王,上品十善铁轮王」。

十王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唐代以后庶民佛教信仰的一种传说。又称十殿阎王。指在冥府裁断亡者罪业轻重的十位判官,即秦广王、初(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变成王、太山王、平等王、都巿王、五道转轮王等十人。
相传亡者于其亡后初七日,乃至其后的七七日、百日、一周年、三周年,将依次诣各王面前,任其裁断罪业,决定次世生处。兹略述十王如次︰
(1)秦广王
冥界十王的第一王。掌理亡者在冥途初七日间之事。相传人死后,先到此地,以衡量生前罪业轻重。秦广王的称呼或系源自道教的说法。《佛祖统纪》卷三十三引《夷坚志》云(大正49‧322b)︰「南剑陈生既死,其弟之女见二鬼导至宫殿曰秦广王也。王谓女曰︰欲救伯苦,可转八师经,女寤家人来得经,请僧诵千遍,弟梦兄来谢曰︰已获生天。」
(2)初江王
冥界十王之第二王。又称楚江王。系监视亡者渡河的冥官。相传人死后,中有之身于二七日(即第二个「七日」)至此王厅。其间须经三途河(即奈河),于河畔衣领树下,有脱衣婆,待亡人来,即剥取亡人之衣,交予悬衣翁悬之于树枝,量罪之轻重;若罪重而树枝垂下时,引路牛头及催行马头两鬼即逐其往王厅审判。
《佛祖统纪》卷三十三引《夷坚志》,云(大正49‧322b)︰「池州郭生梦入冥府,王揖坐谓曰︰我是西门王郎,冥司录我忠孝正直,不害物,得作初江王。」又,初江王以止住于罪人最初所渡之河三途河附近,故有是名。
(3)宋帝王
冥界十王之第三王。依流传我国的疑伪经典《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与《预修十王生七经》所载,此王系治人邪淫罪之冥官。亡者在冥途中,于第三个七日至位于二江岸上之此王大殿,殿前恶猫群集,大蛇并出,割破亡者乳房,并系缚其身,令其承受诸苦。此王所辖冥界第三殿,即位于大海底东南沃焦石下,广五百由旬,附有十六小地狱之黑绳大地狱。
(4)五官王
冥界十王之第四王。即于三江间建大殿,治众生妄语罪的冥官。出自《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该经云(卍续150‧771上)︰
「第四五官王宫(普贤菩萨),于三江间建立官厅。大殿左右各有一舍,左秤量舍,右勘录舍。左有高台,台上有秤量幢,业匠构巧,悬七秤量,身口七罪为纪轻重。意业所作不悬秤量。次至镜台当见镜影。于此秤量点目有三别,一者斤目断为重罪,重中开轻,为二八狱罪;二者两目断为中罪,为饿鬼罪;三分目断为下罪,为畜生罪。先破不妄语戒,后余造恶。至秤前时,秤锤自动,自然低昂。课亡人言,汝所造罪,秤目定重。亡人欺咳曰,我未昂秤,闇何为,我敢不信之。尔时,访罗取于罪人置秤盘上,秤目如故。亡人闭口,造恶变面。访罗下之传勘录舍,赤紫冥官令点秤书,光禄司候印明显录帐,具载宪章奏阎魔宫。」
五官王之称自古散见于诸经,如《法苑珠林》卷八十八所引的《提谓经》云(大正53‧932c)︰「五官典领,校定罪福行之高下,品格万途。」《灌顶经》卷十二云(大正21‧535c)︰「地下鬼神及伺候者奏上五官,五官料简而除死定生。」又《经律异相》卷四十九所引《净度三昧经》云(大正53‧259b)︰「五官者,(一)鲜官禁杀、(二)水官禁盗、(三)铁官禁淫、(四)土官禁两舌、(五)天官禁酒。」据此可知,五官原称鲜官、水官、铁官、土官、天官,被认为是制杀、盗、淫、两舌、饮酒五恶的冥官。今《十王经》将十恶配于十王,以五官王为治妄语的冥官,即是由《净度三昧经》所说转化而来的。
(5)阎罗王
冥界十王之第五王。又称阎魔罗王、阎罗天子、琰魔等名。掌理亡者死后第五七日间之事。在十王之中,惟有「阎魔王」是印度所固有的。传说谓其本地系地藏菩萨。亡者于死后的第五个七日,诣此王厅前,定罪业轻重。据《十王经》所述,阎魔王宫有光明王院及善名称院二者。前者的中央有业镜(净颇黎镜),亡者至其前时,生前善恶业悉现,俱生神一一证之,业果难逃;善名称院则系地藏菩萨及其眷属所住之处。
(6)变成王
冥界十王中之第六王。又称变性王。掌理亡者第六个七日间之事。据《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所述,亡者若有罪,此王则逼恶;若有福则劝善。
(7)太山王
冥界十王之第七王。又称泰山王。掌理亡者第七个七日间之事。为判定罪人投生处所的冥官。《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云(卍续150‧775上)︰「第七太山王厅(药师如来),依前三王处断勘决两舌之罪,善因恶缘,求于生缘。」
(8)平等王
冥界十王之第八王。掌理亡者死后第一百日之事。《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云(卍续150‧775下)︰
「第八平等王(观世音菩萨),内含慈悲,外现怒相,且施教化之,且贪刑罚之。尔时,天尊说是偈言︰亡人百日更恓惶,身遭枷械被鞭伤,男女努力造功德,从玆妙善见天堂。」
我国自唐代以来,即有平等王的信仰。如法照《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云(大正47‧480b)︰「若得念佛深三昧,不怕三涂平等王。」又如《佛祖统纪》卷三十三引《华严经感应传》所载,唐高宗仪凤(676~678)年中,郭神亮为使者追至平等王处,因诵「若人欲了知」四句偈而得放还。此外,延寿《宗镜录》卷七十四也出其名。
据《慧琳音义》卷五阎魔鬼界项所载,平等王是阎魔王的意译,司生死罪福之业及八热八寒诸地狱的役使鬼卒。可见平等王也被认为是阎魔王的别名。另按《长阿含》卷二十二〈世本缘品〉、《大楼炭经》卷六、《起世经》卷十、《大智度论》卷二十一所载,剎帝利种的始祖摩诃三摩多(mahāsammata,即大平等王)于劫初出世,掌管谪罚众生的欲心,等分稻谷等物之收成。或谓因平等王是劫初之王,但在后世将其与阎摩混同,故产生「平等王是阎摩王别名,为地狱宰官」的传说。
(9)都巿王
冥界十王之第九王。又称都帝王、都吊王。死者于周年忌日,至此王之处接受审判。此王除审判死者之罪业外,并为彼等宣说《法华经》及造立阿弥陀佛像之功德。《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云(卍续150‧775下)︰「第九都巿王厅(阿閦如来),哀亡人言,于诸经中造法花经,龙女出海,无垢成道;于诸佛中造阿弥陀佛,光明遍照,除热寒苦,缘人男女,欲救亡人,今日追善,受八斋戒,福力殊胜,男女勿瞋,能救亡苦。」
(10)五道转轮王
冥界十王中的最后一位。指在冥途掌管亡人第三年之事的厅府官王。相传为领二官众狱司,治众生愚痴烦恼的冥官。《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云(卍续150‧776上)︰「第十五道转轮王厅(阿弥陀佛)。尔时,天尊说是偈言︰后三所历是关津,好恶唯凭福业因,不善尚忧千日内,胎生产死夭亡身。邪见放逸过,愚痴无智罪,犹如车轮回,常在三途狱。」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7380

[持戒勋章]

27#
 楼主| 发表于 2025-6-7 22:54: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6-8 18:47 编辑

(25~27   用时,2小时)


佛告阎罗天子:「南阎浮提众生,其性刚彊,难调难伏。是大菩萨,于百千劫,头头救拔如是众生,早令解脱。是罪报人,乃至堕大恶趣。菩萨以方便力,拔出根本业缘,而遣悟宿世之事。自是阎浮众生,结恶习重,旋出旋入。劳斯菩萨,久经劫数,而作度脱。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阎罗天子:「南阎浮提的众生,其性情刚强,个性不柔和,不循规蹈矩,是故难以调伏。正因为如此,地藏菩萨这位大菩萨,于百千劫,一次又一次不断地教化及救拔如是众生,令众生都能早日解脱。乃至罪报人堕大恶趣,菩萨无时无刻都在救度众生,帮助出离恶道。菩萨以方便力,拔出众生的根本业缘,而令众生都能了解到过去生之事。然而,自是阎浮众生,所结的恶及习气深重,才刚从恶道出来没多久,却又因为造恶又回到恶道里。所以,劳驾地藏菩萨这位大菩萨,长久以来经历无数的劫数,而作度脱众生之事。


「譬如有人,迷失本家,误入险道。其险道中,多诸夜叉,及虎狼师子、蚖蛇蝮蝎。如是迷人,在险道中,须臾之间,即遭诸毒。有一知识,多解大术,善禁是毒,乃及夜叉诸恶毒等。忽逢迷人,欲进险道,而语之言:『咄哉!男子!为何事故,而入此路?有何异术,能制诸毒?』是迷路人,忽闻是语,方知险道,即便退步,求出此路。是善知识,提携接手,引出险道,免诸恶毒,至于好道,令得安乐,而语之言:『咄哉!迷人!自今已后,勿履是道。此路入者,卒难得出,复损性命。』是迷路人,亦生感重。临别之时,知识又言:『若见亲知及诸路人,若男若女,言于此路多诸毒恶,丧失性命。无令是众,自取其死。』
【学习解说】
「譬如有人,迷失自己本来的家,误入险恶的道路之中。在这个充满险恶的道路中,有很多种种令人感到害怕的夜叉,以及凶狠的虎狼师子、有着剧毒的蚖蛇蝮蝎。这个迷失自己本来的家的迷人,处在这个险道中,随时随地在很短的时间,就会遭受到各种的毒害(三毒)。

这时,有一位善知识,充满智慧及慈悲,知道不同众生的根器及因缘,也非常熟悉了解各种应对险路的解法,善于禁制毒害,及至于夜叉诸恶毒等,忽然遇到这个迷人,看到这个迷人想要进入这个充满险恶的道路,于是善知识就问迷人:『唉呀!这位男子!您是有什么特别的缘故而走这条路? 有什么特异的法术能够制服诸毒呢?』

这位迷人一听到有人这么说,才知道原来自己要走的路是条危险的道路,于是脚步马上退回去,想要脱离这条不好的道路。

善知识当下就提携这位迷人,伸出手拉拔着迷人,引导迷人走出险道,免于受到种种的毒害,然后就这样一路帮他走到安全的道路上,令迷人能够获得安乐,还对迷人劝导:『唉呀!迷人!您刚才走的那条路实在是太危险了,从今以后,千万不要再走那条路了。要知道,只要一进入那条险道,就很难再脱离出来了,甚至还有失去生命的危险。』

这位迷路人,听了之后很感动,生起敬重之心。

临别之时,善知识又对迷人再三叮嘱:『如果您见到您的亲人、认识的人及路人,不管是男是女,您也要劝告他们那条险道有很多种种毒恶之事,非常非常的危险,会令人丧失性命,因此,千万不要让其他人走那条会陷入死亡的道路呀!』


「是故地藏菩萨具大慈悲,救拔罪苦众生,欲生天人中,令受妙乐。是诸罪众,知业道苦,脱得出离,永不再历。如迷路人,误入险道,遇善知识,引接令出,永不复入。逢见他人,复劝莫入,自言:『因是迷故,得解脱竟,更不复入。』若再履践,犹尚迷误,不觉旧曾所落险道,或致失命,如堕恶趣。地藏菩萨方便力故,使令解脱,生人天中。旋又再入,若业结重,永处地狱,无解脱时。」
【学习解说】
「因之是故,地藏菩萨具大慈大悲,不断地救拔一切罪苦众生,令众生都能得生天人中,令其受殊胜微妙的快乐。而这些罪业众生,曾经知道业道之苦,于是可以脱得出离后,就永不再经历那些恶道,就是永不再犯恶业习气。

如同迷路人,不小心误入险道,当遇善知识,承蒙善知识的引导接引而令出离,就永不再进入。遇见其他众生,也会劝导众生千万不要进入险道,就说:『因为自己曾经迷失在险道中,后来遇到善知识才得以出离,知道险道的种种危险及毒害,所以自己更不会再想走那条险道。』

然而,若是众生再走入那条险恶的道路,还是一样会在险道中迷失及误入种种的毒害(三毒),众生迷迷糊糊,无知无觉,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就堕入险道(三恶道)的,一样有可能会有失去性命的危险(危及法身慧命),

倘若有众生堕入恶道,这时地藏菩萨就会以种种善巧方便及威神力,帮助众生从恶道中解救出来,然后令众生得以生于人天道中。可是,万一众生又不小心造恶又堕入恶道,才刚从恶道出来没多久又回去恶道了,假如众生所结的恶业太重,那就会永处地狱,长久的受无量的苦报,这样,就很难有解脱的时候。」

咄哉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1.表示痛惜。
2.表示感叹、痛惜。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7380

[持戒勋章]

28#
 楼主| 发表于 2025-6-8 19:24:27 | 只看该作者
(27楼 修改及增补内容 + 28楼   用时,2小时)


尔时,恶毒鬼王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等诸鬼王,其数无量,在阎浮提,或利益人,或损害人,各各不同。然是业报,使我眷属,游行世界,多恶少善。过人家庭,或城邑聚落,庄园房舍。或有男子女人,修毛发善事,乃至悬一旛一盖,少香少华,供养佛像及菩萨像,或转读尊经,烧香供养一句一偈。我等鬼王,敬礼是人,如过去、现在、未来诸佛。勅诸小鬼,各有大力,及土地分,便令卫护。不令恶事横事、恶病横病,乃至不如意事,近于此舍等处,何况入门?」佛赞鬼王:「善哉!善哉!汝等及与阎罗,能如是拥护善男女等,吾亦告梵王帝释,令卫护汝。」
【学习解说】
就在当时,恶毒鬼王合掌恭敬,对世尊说:「世尊!我等诸位鬼王,其数量无边无量,在阎浮提中,有的是在利益众生的,有的是在损害众生的,各各都不相同。然而,这都是业报使然,使我眷属,在游行这个世界的时候,大部份都是做恶少善的,一向都是如此,因此,当我们在经过人家家庭,或城市、乡下、村庄、聚落,或是庄园、房屋舍宅等,如果有遇到人,不论是男子或女人,只要他们修一点点微小的善事,乃至悬挂一幢幡一宝盖,或者是以很少的香、很少的花来供养佛菩萨像,或是读诵大乘经典,在佛菩萨前烧香供养,或是读佛经里的一句一偈,那么,我们鬼王等众就会很恭敬礼拜这样的人,就如同礼敬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一样,我们也会勅诸小鬼,这些小鬼也都是有大力的,以及各地的土地鬼神,也要来一同卫护这类修善事的人,绝不会让恶事横事、恶病横病,乃至不如意事,近于此舍等处,更何况是入门?」

世尊赞叹恶毒鬼王:「真是好!真是好!您们鬼王等众及与阎罗天子,能如是拥护善男女等众生,我也会告诉梵王及帝释,使令卫护您们。」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7380

[持戒勋章]

29#
 楼主| 发表于 2025-6-9 18:40: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6-9 18:54 编辑

(29楼   用时,3小时40分钟)


说是语时,会中有一鬼王,名曰主命,白佛言:「世尊!我本业缘,主阎浮人命,生时死时,我皆主之。在我本愿,甚欲利益。自是众生,不会我意,致令生死,俱不得安。
【学习解说】
正当在说之时,法会中有一鬼王,名为主命,恭敬对世尊说:「世尊!我是本着业缘(善恶果报的因缘。善业是招感乐果的因缘,恶业是招感苦果的因缘。一切众生,都是由业缘而生的),负责主掌这个世间的一切所有人命,一个人不论是出生或死亡,都是在我的管辖范围之内,在我自己本来的心愿是想要利益众生的,尽可能让众生都获得安稳的,可是世间的凡夫众生却不明了我的心意,致使他们从出生到死亡,种种过程障碍干扰不断,难以得到安稳。


「何以故?是阎浮提人,初生之时,不问男女,或欲生时,但作善事,增益舍宅。自令土地无量欢喜,拥护子母,得大安乐,利益眷属。或已生下,慎勿杀害,取诸鲜味,供给产母。及广聚眷属,饮酒食肉,歌乐弦管,能令子母,不得安乐。
【学习解说】
「为什么这么说呢?世间之人,刚出生的时候,不论男女,或正要生产时,如果能够修善做善,自然能够增益舍宅之内的众生,当地的土地鬼神等众看到众生修善,他们也会感到很欢喜,于是这些土地鬼神等众就会发心拥护这对母子,令他们都能获得大大的安乐,也能利益家内相关的眷属。

然而,却是有很多不明白的世间人,家里有人生了宝宝,就会依照世间凡夫的认知来大肆庆祝,于是,当顺利生下宝宝的时候,就用杀生的方式道贺,而且还为怀孕生子的女人做月子以杀生取肉来进补,这些都会杀害众生的生命,与众生结很大的冤仇;或者是广邀亲朋好友眷属,饮酒食肉,歌乐弦管,这情景让鬼神看到有人杀生作乐,心中会生起瞋恨,当然就不会保护这对母子及他们家中的眷属,致使他们不得安乐。


「何以故?是产难时,有无数恶鬼,及魍魉精魅,欲食腥血。是我早令舍宅土地灵祇,荷护子母,使令安乐,而得利益。如是之人,见安乐故,便合设福,答诸土地。翻为杀害,集聚眷属,以是之故,犯殃自受,子母俱损。
【学习解说】
「这是为什么呢?女人在生产之时,周遭会有很多恶鬼,及魍魉精魅(魍魉鬼,此鬼宿因邪见,妄生执着,自谓明悟,故受此报,寓山川以托其形,为木石之怪),想要吸食腥血。然而,对于这个情况,我早已安排舍宅土地鬼神等众,卫护子母,使令他们获得安乐,而得利益。

当众生见到顺利产子,母子平安,有的众生就会透过修善的方式来感谢天地鬼神。

不过,有的众生却是透过广邀亲朋好友眷属,饮酒食肉,歌乐弦管,以这样的方式来庆祝,因为这样做的缘故,造作罪业,反而得不到天地鬼神的护祐,自作自受,母子都会有所损伤而不得安稳。


「又阎浮提临命终人,不问善恶,我欲令是命终之人,不落恶道,何况自修善根,增我力故。是阎浮提行善之人,临命终时,亦有百千恶道鬼神,或变作父母,乃至诸眷属,引接亡人,令落恶道,何况本造恶者?
【学习解说】
「再者,世间人在临命终时,不管这个人生前是做善做恶,我(主命鬼王)都会想办法让这个命终之人不堕入三恶道,更何况是那些生前就已经在修行及广做善事,那我更是有充份的理由来帮助这个命终之人不堕恶道了。

要知道,就算是在世间一生行善,临命终的时候,也会有数量非常多的恶道鬼神聚集过来,大部份是冤亲债主准备要来讨报,有的会变成他的父母,乃至变成他的家亲眷属要来引接他,令他堕入恶道。

因此,一生行善的人在命终之时都会遇到这种情况了,更何况是那些生前就已经在造恶不修善的众生?


「世尊!如是阎浮提男子女人,临命终时,神识惛昧,不辩善恶,乃至眼耳,更无见闻。是诸眷属,当须设大供养,转读尊经,念佛菩萨名号。如是善缘,能令亡者,离诸恶道,诸魔鬼神,悉皆退散。世尊!一切众生临命终时,若得闻一佛名、一菩萨名,或大乘经典一句一偈,我观如是辈人,除五无间杀害之罪,小小恶业,合堕恶趣者,寻即解脱。」
【学习解说】
「世尊!世间的男子女人,临命终时,神识昏迷愚昧不清楚,也不知道辨别善恶,乃至眼睛看不到,耳朵也听不到,不醒人事,什么都不知道。

当遇到这种情况,他的家人眷属就应当在佛菩萨前广修大供养,读诵大乘经典,念佛菩萨名号。如果能有这样的善缘,那么,就能令亡者,远离三恶道,那些诸魔鬼神,就全都会退散。

世尊!一切众生临命终时,若能听闻到一佛名、一菩萨名,或大乘经典一句一偈,那么,我观察这类的众生,除了五无间杀害之罪之外,其余的小小恶业,本来是要随着业力堕入恶道的,那就会从中得到解脱。」


佛告主命鬼王:「汝大慈故,能发如是大愿,于生死中,护诸众生。若未来世中,有男子女人,至生死时,汝莫退是愿,总令解脱,永得安乐。」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主命鬼王:「您大慈大悲,能发这么广大的愿,于众生生死中,护诸众生。若未来世中,有男子女人,到了生死交关之时,您千万不要退心,一定要帮助众生令其解脱,永远获得安乐。」


鬼王白佛言:「愿不有虑,我毕是形,念念拥护阎浮众生,生时死时,俱得安乐。但愿诸众生,于生死时,信受我语,无不解脱,获大利益。」
【学习解说】
主命鬼王对世尊说:「请世尊您不要担忧,我尽形寿,念念都要拥护阎浮提的众生,让众生在生时死时,都能得到安乐。但愿所有的一切众生,于生死时,都能信受我所说的(要修善广修大供养等等),这样的话,众生一定会得到解脱的,而且也会获得大利益。」


尔时,佛告地藏菩萨:「是大鬼王主命者,已曾经百千生,作大鬼王,于生死中,拥护众生。是大士,慈悲愿故,现大鬼身,实非鬼也。却后过一百七十劫,当得成佛,号曰无相如来。劫名安乐,世界名净住。其佛寿命,不可计劫。地藏!是大鬼王,其事如是,不可思议,所度天人,亦不可限量。」
【学习解说】
当时,世尊告诉地藏菩萨:「这位主命大鬼王主命,他已曾经于百千生作大鬼王,于众生每一次的生生死死中来拥护众生。其实他是大菩萨,是在行菩萨道,因慈悲愿力故而示现大鬼的化身,并不是真的鬼。他在过后一百七十劫会成佛,名号是无相如来,劫名安乐,世界名净住,这尊佛的寿命是无法计量的。

地藏!这位大鬼王,他行菩萨道的事迹是这样的,真正不可思议,所度的天人众生,其数量也是不可限量的。」

业缘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善业为招乐果之因缘,恶业为招苦果之因缘。一切有情尽由业缘而生。维摩经方便品曰:「是身如影,从业缘生。」新译仁王经下曰:「诸界趣生,随业缘生。如影如响,一切皆空。」法华经序品曰:「生死所趣,善恶业缘。」唯识论八曰:「能招后有诸业为缘。」

业缘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善恶果报的因缘。善业是招感乐果的因缘,恶业是招感苦果的因缘。一切众生,都是由业缘而生的。维摩经说:「是身如影,从业缘生。」

业缘
[佛光大辞典]
二十四缘之一。谓善业为招乐果之因缘,恶业为招苦果之因缘。一切有情皆由业缘而生。维摩经方便品(大一四‧五三九中):「是身如影,从业缘现。」法华经卷一序品(大九‧二下):「生死所趣,善恶业缘。」 p5503

二十四缘
[佛光大辞典]
缘,梵语 pratyaya,巴利语 paccaya,乃助成诸法生起之意。此二十四缘系锡兰分别上座部特有之名数,巴利七论至发趣论始立。此即:(一)因缘。(二)所缘缘。(三)增上缘。(四)无间缘,无间为缘之意,如善法对无记法,无记法对不善法为无间之缘。(五)等无间缘。(六)俱生缘,法生起之际,与其俱生起而为缘。(七)相互缘,相互生起、支持而为缘。(八)所依缘,因依处及依止之相而为缘,例如色对依之转起之意界、意识界而言,彼为所依缘。(九)依止缘,作为强力原因之缘。此缘比所依缘更为强力。(十)前生缘,于前而生起、作用之缘。(十一)后生缘,后生之心心所法对前生之身而言,为后生之缘。(十二)修习缘,令随后而来之物练达强力之缘。(十三)业缘,依心加行之业而为缘。(十四)异熟缘,如异熟之四无色蕴,相互为异熟之缘,(十五)食缘,依支持色、非色而为缘之段食等。(十六)根缘,因增上之作用而为缘。(十七)道缘,如八正道、十二支道对其相应法及等起色而言,彼为道之缘。(十八)静虑缘,为审虑之缘。(十九)相应缘,如四无色蕴相互为相应缘,所依、所缘为一,同时生灭、相应。(廿)不相应缘。(廿一)有缘。(廿二)非有缘。(廿三)去缘,如等无间去之心心所法对现起之心心所法为去缘。(廿四)不去缘,依不离去之状态而为缘之义。汉译诸论中,大毘婆沙论卷二十一、俱舍论卷七、瑜伽师地论卷三、成唯识论卷七,皆以四缘说最普遍。舍利弗阿毘昙论卷二十五则举十缘说。〔清净道论( Visuddhimagga, 17)、南方上座部论书解说、B.C. Law:A History of Pāli Literature, vol. l〕 p178

十种鬼
[佛光大辞典]
据楞严经卷八载,十种鬼即:(一)怪鬼,此鬼宿因多贪,于物非理而取,故受此报,还托于物,即金银、草木等精怪。(二)魃鬼,此鬼宿因多婬,为色动乱身心,如风鼓物,故受此报,还托于风,而成魃鬼。(三)魅鬼,此鬼宿因多诈,唯凭诈伪,惑乱于人,故受此报,托附畜类,以成其质,即狐狸等精,能魅惑于人。(四)蛊毒鬼,此鬼宿因多怨,结怨在心,怀恶不舍,故受此报,假托毒类,以成其质,即蛇、虺等毒虫,能蛊于人。(五)疠鬼,此鬼宿因多瞋,心常忿恚,故受此报,遇人流年不利或体弱命衰者,即入其身,兴诸苦恼,如患疠疫、传尸(肺病)、骨蒸(虚劳内热之症)等。(六)饿鬼,此鬼宿因多慢,内无实德,空腹高心,凌人傲物,故受此报,寓气为质,不逢饮食,常困飢虚。(七)魇鬼,此鬼宿因多诳,常怀异谋,诈现有德,欺罔于人,故受此报,凭虚托暗,迷惑昏睡之人。(八)魍魉鬼,此鬼宿因邪见,妄生执着,自谓明悟,故受此报,寓山川以托其形,为木石之怪。(九)役使鬼,此鬼宿因多违法,劳心役思,常行不正,挠害无辜,故受此报,寓明显境,托以成形,而为担沙、负石、走使之类。(十)传送鬼,此鬼宿因争讼,藏覆己罪,为人所讼,故受此报,托附于人,传送吉凶福祸之言。 p491

魑魅魍魉
[佛光大辞典]
魑魅、魍魉均为鬼神之名。如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上):「其舍恐怖,变状如是,处处皆有,魑魅魍魉。」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二陀罗尼护持国界品、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等,均载其名称。
吉藏于法华义疏卷六对此加以解说(大三四‧五三五中):「张平子西京赋注解云,山神为魑,虎形也;宅神为魅,猪头人形,身有尾;木石夭怪为魍魉。春秋第十卷云,铸[曷*斤]像物故有百兽之形,使人入山川不逢魑魅魍魉。注云,魑是山神,兽形;魅为怪物,魍魉者水神。」
魑魅魍魉实系见于我国古代典籍之鬼神名,佛典乃借而用之,在法华经之梵本等,并无相当于此四字之原语。〔大般若经卷五○一、卷五四○、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一、安宅神咒经、施饿鬼甘露味大陀罗尼经、灌顶经卷十二、顺正理论卷十二、卷六十七、治禅病祕要法卷下、法华文句记卷六下、法华玄赞卷六本、慧琳音义卷二十七、希麟音义卷一〕 p6885

魑魅魍魉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ㄔ ㄇㄟˋ ㄨㄤˇ ㄌㄧㄤˇ
魑魅,山中精怪。魍魉,水中怪物。魑魅魍魉指传说中的鬼怪。后亦用以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7380

[持戒勋章]

30#
 楼主| 发表于 2025-6-10 10:00: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6-10 10:03 编辑

称佛名号品第九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今为未来众生,演利益事,于生死中,得大利益。唯愿世尊,听我说之。」
【学习解说】
当时,地藏菩萨对世尊说:「世尊!我今为未来众生,演说种种利益众生之事,令众生于生死中能够获得大利益。恳请世尊听我说之。」


佛告地藏菩萨:「汝今欲兴慈悲,救拔一切罪苦六道众生,演不思议事,今正是时,唯当速说。吾即涅槃,使汝早毕是愿,吾亦无忧现在未来一切众生。」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地藏菩萨:「如今您欲兴起大慈大悲,发心要救拔一切罪苦六道众生,演说不思议事,现在正是时候,您就快点说吧。我即将涅槃,使您早日成就如是大愿,对于现在未来的一切众生,这样我就可以放心,也没有什么好忧虑的了。」


地藏菩萨白佛言:「世尊!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号无边身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暂生恭敬,即得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何况塑画形像、供养赞叹?其人获福,无量无边。
【学习解说】
地藏菩萨对世尊说:「世尊!过去无量阿僧祇劫,在那个时候,有一尊佛出世,名号[无边身如来]。若有男子女人,听闻到这尊佛名,若能暂时生起恭敬心,那么,就能得以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
更何况是塑画雕刻佛菩萨形像、供养赞叹?那这个人所获的福报,可说是无量无边。


「又于过去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号宝性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一弹指顷,发心归依,是人于无上道,永不退转。又于过去,有佛出世,号波头摩胜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历于耳根,是人当得千返生于六欲天中,何况志心称念?
【学习解说】
「又于过去恒河沙劫,有一尊佛出世,名号[宝性如来]。若有男子女人,听闻到这尊佛名,于非常短暂的时间内发心归依,那么,这个人于通往无上道的修行过程中,将永不退转。

又于过去,有一尊佛出世,名号[波头摩胜如来]。若有男子女人,听闻到这尊佛名,历于耳根,光是这样,那么,这个人往后就会千返生于六欲天中,更何况是至心称念佛名?


「又于过去不可说不可说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号师子吼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一念归依,是人得遇无量诸佛,摩顶授记。又于过去,有佛出世,号拘留孙佛。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志心瞻礼,或复赞叹,是人于贤劫千佛会中,为大梵王,得授上记。
【学习解说】
「又于过去不可说不可说阿僧祇劫,有一尊佛出世,名号[师子吼如来]。若有男子女人,听闻到这尊佛名,一念归依,那么,这个人将会得遇无量诸佛的摩顶授记。

又于过去,有一尊佛出世,号[拘留孙佛]。若有男子女人,听闻到这尊佛名,至心瞻仰礼拜,或复赞叹,那么,这个人于贤劫千佛会中,为大梵王,得授上记。


「又于过去,有佛出世,号毘婆尸。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永不堕恶道,常生人天,受胜妙乐。
【学习解说】
「又于过去,有一尊佛出世,名号[毘婆尸]。若有男子女人,听闻到这尊佛名,那么,这个人将永不堕恶道,经常转生于人天,受殊胜美妙的快乐。


「又于过去无量无数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号宝胜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毕竟不堕恶道,常在天上,受胜妙乐。
【学习解说】
「又于过去无量无数恒河沙劫,有一尊佛出世,名号[宝胜如来]。若有男子女人,听闻这尊佛名,那么,这个人毕竟不堕恶道,经常生于天上,受殊胜美妙的快乐。


「又于过去,有佛出世,号宝相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生恭敬心,是人不久,得阿罗汉果。
【学习解说】
「又于过去,有一尊佛出世,名号[宝相如来]。若有男子女人,听闻到这尊佛名,而且生起恭敬心,那么,这个人不久后,将会证得阿罗汉果。


「又于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号袈裟幢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者,超一百大劫生死之罪。
【学习解说】
「又于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一尊佛出世,名号[袈裟幢如来]。若有男子女人,听闻到这尊佛名,那么,这个人将会超越一百大劫生死之罪。


「又于过去,有佛出世,号大通山王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者,是人得遇恒河沙佛,广为说法,必成菩提。又于过去,有净月佛、山王佛、智胜佛、净名王佛、智成就佛、无上佛、妙声佛、满月佛、月面佛,有如是等不可说佛。
【学习解说】
「又于过去,有一尊佛出世,名号[大通山王如来]。若有男子女人,听闻到这尊佛名者,那么,这个人将于生生世世得遇像恒河沙数不尽的诸佛,来为他说法,这个人也必定会成就菩提。

又于过去,有[净月佛]、[山王佛]、[智胜佛]、[净名王佛]、[智成就佛]、[无上佛]、[妙声佛]、[满月佛]、[月面佛],有如是等不可说佛。


「世尊!现在未来一切众生,若天若人,若男若女,但念得一佛名号,功德无量,何况多名?是众生等,生时死时,自得大利,终不堕恶道。若有临命终人,家中眷属,乃至一人,为是病人,高声念一佛名,是命终人,除五无间罪,余业报等,悉得销灭。是五无间罪,虽至极重,动经亿劫,了不得出,承斯临命终时,他人为其称念佛名,于是罪中亦渐销灭。何况众生,自称自念,获福无量,灭无量罪。」
【学习解说】
「世尊!现在未来一切众生,不论是在天上或人间的众生,不论男女,只要愿意念得一佛名号,就会功德无量,更何况是称念多佛的名号?
对于念佛的这类众生,于生时死时,自然会得到很大的利益,终究不堕恶道。

若有临命终人,家中眷属,乃至一人,为是病人,高声念一佛名,那么,这位命终人,除了五无间罪之外,其余小小的业报等就会消灭。虽然五无间罪的业力果报是很严重的,动经亿劫,了不得出,承蒙于临命终时,他人为命终之人称念佛名,于是在他的罪中渐渐的消灭。更何况众生能够自称自念,获福更是无量,灭无量罪业。」

贤劫千佛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过现未三住劫,各有一千佛出世。贤劫千佛者,佛祖统纪三十勘考诸经论,依其所记,则住劫有二十增减,其前八增减中,为佛之出世。于第九减劫,始有佛,名拘留孙佛。是为千佛之第一。次为拘那含牟尼佛,次为迦叶佛,次即今之释迦牟尼佛。自此至第十增减之减劫,有弥勒出世,次于第十增减之减劫中,有师子佛等九百九十四佛。次于第二增减之增劫,有楼至佛出世。合计一千佛。

贤劫千佛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现在的住中劫,名叫贤劫,在此中劫的二十小劫中,有一千佛出世,始自拘留孙佛,终至楼至佛,是名贤劫千佛,本师释迦牟尼佛,为其中之第四尊佛。

大梵天王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又名大梵王,或梵王,因大梵王是初禅天之王,故名大梵天王。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