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净慧慈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净慧慈光],学习《楞严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44

[禅定勋章]

21#
 楼主| 发表于 2021-7-18 07:31:23 | 只看该作者
                                                                                                                                             (本楼用时2小时25分钟)


【“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四义成就。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今诲汝,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学习解说]:

阿难你应当知道,见明时,见性不是明;见暗时,见性不是暗;
见空时,见性不是空;见塞时,见性不是塞,这样才是正确的

为什么你后来又说见是因缘、自然以及和合相呢
你们这些声闻弟子根器下劣实修不足,不能通达清净实相
我今日对你的教诲,你要常常思惟它的义理,不要在成佛的道路上懒散和懈怠

-------------

经文中很多地方都提到思惟,可见思惟在修行中非常重要
佛在大般涅槃经中也特别教导了思惟的重要性:

【复次善男子。一切善法无不因于思惟而得。何以故。
有人虽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专心听法。若不思惟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是义故。思惟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


复次善男子。若有众生信佛法僧无有变易而生恭敬。当知皆是系念思惟因缘力故。因得断除一切烦恼。
以是义故。思惟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


(详见:修学佛法的四个阶段 ~ 大般涅槃经)


【声闻】
(术语)梵语,舍罗婆迦S/ra%vaka,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也。是为佛道中之最下根。胜鬘宝窟上末曰:“声闻者,下根从教立名,声者教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伏愿弘慈,施大慧目,开示我等觉心明净。”作是语已,悲泪顶礼,承受圣旨。】

[学习解说]:

阿难对佛说:世尊刚刚您为我们宣说见非因缘、非自然、非和合与不和合相,这些我们还没有彻底弄清楚

现在又听您说“见见非见”,我们更加不明白和不理解了

惟愿世尊慈悲,加持我们拥有智慧之眼目,让我们获得清净,恢复本觉妙心

说完这些话,阿难悲伤的流下眼泪,恭敬顶礼世尊,等待佛慈悲的教诲


【觉心】
本觉的妙心,亦即觉悟不迷的心。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慧目】
(术语)智慧之眼目也。圆觉经曰:“幻翳朗照,慧目清净。”又曰:“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寄归传一曰:“既无慧目,谁鉴是非。”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施】
把自己的东西布施给别人。施有三种,即财施、法施、无畏施。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大众,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告阿难言:“汝虽强记,但益多闻,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

[学习解说]:

这时世尊怜悯阿难及在座大众
准备为他们演说大陀罗尼(总持,总摄一切法,持无量义)诸三摩提(定)妙修行路

世尊告诉阿难说:你虽然记忆力强且听闻很多佛法
但是还不能精微周密的好好观照这颗妄心,所以无法止息一切杂念

你现在仔细听,我要为你开示
也令未来世无明烦恼的众生能够以此修行,获得无上菩提


【有漏】
漏是烦恼的别名,有漏就是有烦恼。漏含有漏泄和漏落二义:贪嗔等烦恼,日夜由六根门头漏泄流注而不止,叫做漏;又烦恼使人漏落于三恶道,也叫做漏,所以有烦恼之法都叫做有漏法,而世间之一切有为法,都是有烦恼的有漏法。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奢摩他】
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摩地】
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三么地、三昧地等,华译为定,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陀罗尼】
华译为总持,总是总摄一切法,持是能持无量义。也就是能掌握一切法的总纲领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提】
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二者、众生同分妄见。】

[学习解说]:

佛说,阿难一切众生轮回流转都是由于两种颠倒妄见造成的

哪两种妄见呢?一是众生别业妄见,二是众生同分妄见




【“云何名为别业妄见?阿难,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于意云何?此夜灯明所现圆光,为是灯色?为当见色?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而此圆影唯眚之观?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

[学习解说]:

什么是别业妄见呢
阿难,比如世间有人眼睛生翳,夜晚见到灯光另有圆影,五种颜色重叠

你怎么认为呢
这个圆影是从哪里来的,是灯有色?还是见有色?

阿难,如果是从灯有的圆影
那么眼睛正常的人为什么见不到圆影,只有生翳的人自己才能见到

如果是从见有的圆影
那么见已经变成圆影,那个眼睛生翳的人看见的圆影又是怎么回事呢


【赤眚】
赤 : 赤 chì 红色,比朱色稍暗的颜色:赤血。
眚 : 眚 shěng 眼睛生翳:目眚昏花。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复次,阿难,若此圆影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离见别有,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是故当知,色实在灯,见病为影,影见俱眚,见眚非病,终不应言是灯是见,于是中有非灯非见。】

[学习解说]:

还有阿难,如果圆影离开灯另外存在,旁边张设的帷帐也应该有圆影

如果圆影离开见可以另外存在
应该不是只有眼睛生翳的人才能看见,可是现在为什么只有生翳人才能看见呢

所以应当知道,色(圆影)是从灯有
翳病的人才能看见圆影,圆影和见是翳病引起的,如果眼睛正常就看不见圆影
所以不应该执着圆影是从灯有,还是见有,也不应该说不是从灯有,不是见有




【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观,捏所成故。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谁‘是灯是见’?何况分别‘非灯非见’?】

[学习解说]:

这就好比第二月,既不是月亮本体也不是月亮影子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月亮是捏眼睛捏出来的

所以有智慧的人不应该说,捏出来的月亮是真的还是假的

回说圆影也是这个道理,翳病引起的

为什么要说是灯有还是见有?甚至分别执着不是灯有,不是见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44

[禅定勋章]

22#
 楼主| 发表于 2021-7-19 10:01:46 | 只看该作者
                                                                                                                                                      (本楼用时2小时15分钟)

【“云何名为同分妄见?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三百。其余小洲在诸海中,其间或有三两百国,或一或二,至于三十、四十、五十。阿难,若复此中,有一小洲只有两国,唯一国人同感恶缘,则彼小洲当土众生,睹诸一切不祥境界。或见二日,或见两月,其中乃至晕适佩玦、彗孛飞流、负耳虹霓种种恶相。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

[学习解说]:

什么是同分妄见呢
阿难,这个阎浮提世界,不算大海中间平地有三千洲
正当中的大洲由东往西有二千三百个大国
其余小洲在诸海中,或有二三百国,有的只有一国二国,也有三十、四十、五十国

阿难,如果其中有个小洲只有两国
其中只有一国人民共(恶)业所感,恶缘重重遭遇种种不详的事情
比如见到二个太阳或者见到两个月亮,甚至灾异天象等各种恶相
这些恶事只有一国能见到,另一个国土根本没有这些灾相,甚至连恶的声音都听不到


【晕适】
1.谓出现日晕或月晕的变异天象。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佩玦】
1.有缺口的环形佩玉。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彗孛】
1.彗星和孛星。孛,古人指光芒四射的一种彗星。旧谓彗孛出现是灾祸或战争的预兆。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飞流】
1.快速飞行。
2.指瀑布﹐飞泉。
3.流星。南朝梁江淹《萧骠骑让封第三表》:"则天变彰于飞流﹐地眚见于震压。"《魏书.术艺传.张渊》:"及其灾异之兴﹐出无常所﹐归邪缤纷﹐飞流电举。"一说﹐指飞星和流星。两者微异。魏收注:"飞﹐飞星也。流﹐流星也。飞星与流星各异:飞星焱去而迹絶﹐流星迹存而不灭。"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阿难,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阿难,如彼众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虽似前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眚即见劳,非色所造;然见眚者,终无见咎。】

[学习解说]:

阿难,我现在为你以此二事再来明鉴清楚
阿难,比如那些别业妄见的众生看见灯光中现出的圆影
虽然很像是前境,然而你见到的圆影是因为眼睛生翳造成的,不是外物造成的
然而若能知道因为眼睛生翳而有的圆影,终不会迷失自性被境转


【合明】
1.谓明鉴如日月。喻圣人的明察睿知。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色】
梵语 ru^pa,巴利语同。ru^pa 系自 ru^p(造形)之动词语根变化而来,故含有“有形状”之意。又谓 ru^pa 是由 ru^(坏)之动词语根转变而来,有变坏、变化之意。广义之色,为物质存在之总称。狭义之色,专指眼根所取之境。玆就广狭二义分述之:
 <一>色为物质存在之总称。即五蕴中之色蕴,五位中之色法(与心法相对)。乃质碍(占有一定空间),且会变坏者。经论中对于色有诸种分法,据俱舍论卷一载,色包含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境(色声香味触)、无表色等十一种。唯识宗分色为五根、五境、法处所摄色等十一种。其中,法处所摄色是意识之对境,包括极略色、极迥色、受所引色、遍计所起色、自在所生色等。
 于此诸色法中,又可依其一一法之性而归纳成下列数种分类:(一)内色(五根)与外色(五境)。(二)细色(无表色,或指色界之色)与粗色(由极微所成之色,或指欲界之色)。(三)定果色(由定所生之色)与业果色(由业所造之色)。(四)可见有对色(指狭义之色,即色境)、不可见有对色(指声、香、味、触、五根)与不可见无对色(指无表色)等三种。(杂阿含经卷一、卷十三、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九、俱舍论卷二、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参见:五根)1137、“五境”1171、“色蕴”2549、“法处所摄色”3389)
 <二>眼根所取之境。对于声、香等而言,色乃专指眼根所识别之对象,如青、黄等质碍之境。五境之一,六境之一,十二处之一,十八界之一。又作色境、色处、色界。据瑜伽师地论卷一载,色大别有三种:(一)形色,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等八种。(二)显色,青、黄、赤、白、云、烟、尘、雾、影、光、明、闇等十二种。(三)表色,凡吾人行、住、坐、卧、取、舍、屈、伸等,种种动作形态,显然可表示于外,而令人目见者。盖此皆于五根、五境等色蕴中,特指眼根所取之境,故称为色。(识身足论卷十一、大毗婆沙论卷十三、卷七十五、顺正理论卷一、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二、俱舍论光记卷一、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本、有宗七十五法记卷一)((参见:表色)3513、“形色”3788、“显色”6922)p2541
FROM:【佛光大辞典】





【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觉所觉眚,觉非眚中,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非见眚者。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

[学习解说]:

例如今日用眼睛看见山河国土以及众生,都是无始以来见病所形成的

你现在见我和你以及世间一切众生都是眼睛生翳如同圆影一样虚幻




【“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圆影,眚妄所生。此众同分所现不祥,同见业中,瘴恶所起,俱是无始见妄所生。】

[学习解说]:

阿难,那些同分妄见的众生与别业妄见眼睛生翳人

一个是只有一个人,另一个是一国人

一个人见到的圆影是翳病所生,而一国人遇到的灾难等不详之事都是共业而感所引起的

二者都是无始以来遗失真性,妄见而生




【例阎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

[学习解说]:

例如阎浮提三千洲中四大海和娑婆世界以及十方诸有漏国土的众生

原本都具有觉明无漏妙心,只因无明堕入见闻觉知的虚妄相中,执着有生有死

如果能远离这些和合及不和合的虚妄相,才能灭除生死执着,获得圆满菩提,不生不灭,清净自在


【四大海】
(名数)在须弥山四方之大海也,须弥山在四大海之中央,四大海中各有一大洲,四大海外,则铁围山围绕之。(参见:九山八海)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见闻觉知】
(术语)眼识之用为见,耳识之用为闻,鼻舌身三识之用为觉,意识之用为知,又云识。智度论四十曰:“问曰:何以故三识所和合为一,三识所知别为三?答曰:是三识助道法多,是故别说。余三识不尔,是故合说。是三识但知世间事,是故合为一。余三亦知世间,亦知出世间,是故别说。”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有漏】
<一>梵语 sa^srava。为“无漏”之对称。漏,梵语 a^srava,乃流失、漏泄之意;为烦恼之异名。人类由于烦恼所产生之过失、苦果,使人在迷妄的世界中流转不停,难以脱离生死苦海,故称为有漏;若达到断灭烦恼之境界,则称为无漏。在四圣谛中,苦谛、集谛属于迷妄之果与因,为有漏法;灭谛、道谛则为觉悟之果与因,为无漏法。有漏、无漏之法,在修行之因、果当中,具有极重要之地位。
 有漏之异称有多种,据俱舍论卷一所举,即取蕴、有诤、苦、集、世间、见处、三有等。此外,尚有有染、有染污、有覆、尘垢等异称。另据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三,举出六种有漏,即:漏自性、漏相属、漏所缚、漏所随、漏随顺、漏种类。(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二、俱舍论卷二、顺正理论卷一、卷四十九、俱舍论光记卷一、卷二、俱舍论宝疏卷一、卷二)((参见:六漏)1299、“有漏法”2453、“有漏无漏”2455)
 <二>为三漏之一,四漏之一。乃“欲漏”、“无明漏”之对称。据俱舍论卷二十载,于色、无色二界之六十二种烦恼中,除十种痴烦恼(无明)外,其余之五十二种烦恼,皆称为有漏。(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七、卷四十八、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七、俱舍论光记卷二十)((参见:三漏)646)p2452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44

[禅定勋章]

23#
 楼主| 发表于 2021-7-21 09:57: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7-22 10:14 编辑

                                                                                                                                                     (本楼用时3小时)


【“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学习解说]:

佛说,阿难你虽然知道真心自性不是因缘也不是自然
可是你并不知道真心自性也不是从和合与不和合而生的


【本觉】
一切众生本来就有的觉性。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辨,杂何形像?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必见圆满,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

[学习解说]:

阿难,我现在还是以前尘来问你
因为你现在还是以世间一切虚妄相而起疑惑,以为证菩提心的也是用这个(妄)心

总之世尊想要告诉我们的是:
见性不与明和,不与暗和,不与通和,不与塞和
见性不与明合,不与暗合,不与通合,不与塞合

阿难对佛说:世尊,我现在又重新思惟
这个妙觉见性与诸尘相及心念虑不和合,这样对吗




【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学习解说]:

佛说:你现在又说不和合
我再来问你:是不与明和,还是不与暗和?不与通和,还是不与塞和?

如果不与明和,那么见与明一定有个边际
你再仔细观察看看,哪里是明,哪里是见,边际又在哪里?

阿难,如果光明没有被见到,那么他们之间就不相关
既然不相关,如何知道光明在哪里,又如何能知道哪里是边际呢
还有暗与通及诸群塞,也是这个道理




【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学习解说]:

佛继续告诉阿难,还说这个妙明见性
是不与明合,还是不与暗合?不与通合,还是不与塞合?

如果不与明合,那么见性与明相应该是彼此背离的,好比耳朵与光明不相接触
既然相互背离,如何能见到光明在哪里,又如何明辨和合还是不和合呢
还有暗与通及诸群塞,也是这个道理


【性相】
1.佛教语。性指事物的本质,相指事物的表象。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学习解说]:

阿难,你还是没有明白一切有为法的虚幻不实
随缘生灭,妄以为真,不知这些其实都是第八识变现出来的
甚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也都是缘生缘灭,虚妄不实

所以你不知道生灭去来的真相
不知这些本来都是如来藏(真如在烦恼中,摄藏如来一切果地上的功德)妙真如性
然而众生在如来藏妙真如性(不生不灭)中寻求去来生死,这是不可能的

------------------

【其实在宇宙中或法界中,有个甚深的原理,那就是佛法讲的[唯心所现]
这是一种超科学,也是超心理学,目前的人类科学正在研究中(而且远远落后和不足),但是佛陀已经早在佛经中告诉了大家
[唯心所现]的意思就是由众生自己的心念就能决定自己所存在的生命型态,以及变现整个宇宙的外观和相貌
而娑婆世界就是一种物以类聚的五浊恶世,是由同类恶心恶业众生所共同吸引和干扰而成就的痛苦世界

不过现在大家明白了佛法中的心法和甚深法,明白了[唯心所现]的道理
那就可以由自己学习转念,发起正向心来改变自己和周遭环境,随着正向心的增上,正报和依报就会随之改善
这样大家就能慢慢体会佛经上讲的[心净,则国土净]的道理
只要您慢慢契入甚深观照,就能明白娑婆世界也是净土,无处不是净土】

(详见:[心净,则国土净]的原理)


【众生都一直在用自己的神通,因为心念没停过,每个心念都在创造自己的未来,神通并没有停过
每个生命的正报和一切外在依报都是众生自己第八识的神通作用创造出来的
众生心都是妄念,所以,就是以妄念造就自己的轮回业报,随着自己的妄念,一直轮回,神通并没有停止】


【对「实相」来说,妄念是虚幻的,但是,对众生的轮回来说,妄念就是轮回的根本
妄念就是错误的心念作用,因为妄念的心识作用,所以,造成第八识神通走向六道轮回】


【神通只是心念的作用,第八识的展现,无所不在
所以,不要小看任何一个负面和正面心念,不要小看心念的力量
因为,放眼所及,全都是心念作用的展现,全都是第八识展现的神通】

(详见:闲聊「神通」)


【关于[唯心所现],其实,不明白佛法的人都会解释成"一切都是心变现的",也就是"一切唯心造"

而且可能把[唯识所变]的识当作第六意识

佛弟子对于这些名相应该要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如果我们读过楞伽经和解深密经就会知道,

心,意,识分别指第八.七.六识

识这个字, 有时候是指第六识, 有时候指第八识

例如五蕴~色受想行识, 这边的识指第八识

[唯心所现]的心是指第八识,心王
[唯识所变][唯识所现]的识一样也都是指第八识,心王,就是阿赖耶识
意思是阿赖耶识可以变现出一切, 这在密严经也讲的很清楚】

(详见:[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唯识所现])


【如来藏】
真如在烦恼中,摄藏如来一切果地上的功德,名“如来藏”,若出了烦恼,即名“法身”。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浮尘】
(杂语)一切有为之诸法,浮尘不实,尘翳真性,故曰浮尘。楞严经二曰:“阿难,汝未明一切浮尘幻化相。”同长水疏曰:“虚假不实,污染真性。故曰浮尘。”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五蕴】
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乃构成人身的五大要素。
一、色,是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它包括了五根、五境,及法外所摄色;
二、受,就是感受,领纳为义,根境相触,而生起苦、乐、舍(非苦非乐)等感受的心理作用;
三、想,就是想像,依受而生起对事物的想像,或作取舍迎拒的抉择;
四、行,就是意志和行为,依想像取舍而生起善恶行为的心理;
五、识,就是了别与认识,由心识了别所缘所对的境界。
因上述五者,是积集而生起的,所以叫做“五蕴”。又能把人的真性盖覆,使人迷惑颠倒,造作诸业,故又名为“五阴”。又色蕴是属于物质,叫做“色法”;受、想、行、识四蕴是属于精神,叫做“心法”。兹列表说明如下: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六入】
六根入六尘,叫做“六入”,即: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六入是六根的别名,入是涉入之义,谓根境互相涉入。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十二处】
六根加六尘,合称为十二处。处是出生之义,由六根六尘出生六识。则六根、六尘、六识便合成十八界。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十八界】
合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六识,名为“十八界”。此中因根对尘,中间发识以了别境界,如眼根为能发,眼识为所发,色尘为助发。眼根如是,余根可类推。每一根的根境识,必须同时具备,才会发生作用。兹列表说明如下: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44

[禅定勋章]

24#
 楼主| 发表于 2021-7-22 10:24: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7-22 10:25 编辑

                                                                                                                                                        (本楼用时2小时40分钟)

【“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晴虚,迥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虚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华相起灭,如阿难体不容阿难。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即此华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若有见者,去既华空,旋合见眼;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又见华时,目应无翳,云何晴空,号清明眼?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佛对阿难说:为什么说五阴也是本自具足的如来藏妙真如性呢
阿难,比如有人以清净目观看晴朗的虚空,只是看晴朗的虚空,其他什么也没有

这个人因为眼睛一直盯着虚空不动,时间长了就会出现疲劳
于是眼前就会出现一些狂花,还有其他一些乱相

你知道吗,色阴也如同狂花一样虚妄不实
阿难,这些狂花既不是从空中来,也不是从目中出

阿难,如果从空中来,既然能从空中来,就能再从空中回去
可是如果有出有入就不叫虚空了,虚空如果不是空的自然不能容纳狂花有来有去

如果狂花是从眼睛出来的,既然能从眼睛出来就应该能从眼睛回去
如果真是从眼睛出来应该能见到,如果能见到的话,那么狂花回去时应该也能见到眼睛啊
如果见不到眼睛,难道狂花出来时障碍在空中?回去时障碍在眼睛?

如果等到重新再见狂花时,说明眼睛没有障碍
那么为什么要等到晴空出现,才叫做清明的眼睛
因此应当知道,色阴是虚妄的,并非因缘、自然而有


【翳】
用羽毛做的华盖。
遮蔽,障蔽:荫翳。翳蔽。翳障。翳然。
掩蔽物:“兵不解翳”。
眼角膜上所生障碍视线的白斑:白翳。
古同“殪”,树木枯死,倒伏于地。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翳】
于计切,目生障也。
FROM:【祖庭事苑】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不应虚空选择来触。若从掌出,应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佛说,阿难,譬如有人手脚都很放松逸乐
全身也非常舒适,舒适到甚至忽然忘记了身体的存在

后来这个人将两只手掌在虚空中摩擦,然后出现涩滑冷热的现象
知道吗,受阴也是这样的,就像两手摩擦出现涩滑冷热的现象这样虚妄

阿难,涩滑冷热的现象不是真实的
涩滑冷热的现象既不是从空中来,也不是从手掌里出

阿难,如果是从空中来的话,既然能触到手掌,为什么触不到身体?
再者触到与否,不应该由虚空来选择

如果从手掌中生出来的
应该不需要两手相摩擦才知道涩滑冷热

如果真是从手掌生出来的,合掌时有触到
分开手掌时也应该知道触如何回去(手掌中)呀
而且臂腕骨髓也应当有触才对,应当知道出入的踪迹

如果真有一个物体在身中有去有来
为什么要等到手掌相摩擦时,才叫做触呢
因此应当知道,受阴也是虚妄的,并非因缘、自然而有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踏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想踏悬崖,与说相类。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佛说,阿难,比如有人谈论酢梅时口中会有口水流出
心里想着站在悬崖边上时,脚心就会有酸涩不听使唤的感觉
要知道,想阴也是这样虚幻不实的

阿难,谈论酢梅而有口水出来
这既不是从梅生出来的,也不是从口进入的

阿难,如果是从梅生出来的
梅可以自谈自说,为什么还要等人来说?

如果是从口中进入的应该用口听闻,为什么用耳朵听呢
如果是耳朵听闻到的,为什么口水不是从耳朵里流出来呢

心想站在悬崖上,脚心会酸涩不听使唤的道理也是这样的
因此应当知道,想阴也是虚妄不实的,并非因缘、自然而有




【“阿难,譬如暴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踰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离空水。如是,阿难,若因空生,则诸十方无尽虚空成无尽流,世界自然俱受沦溺。若因水有,则此暴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若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若离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是故当知,行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佛说,阿难,比如波浪,都是后浪推前浪
这样相续向前,前后浪不会互相逾越,行阴也是这样的

阿难,这种流性不是因为空生,也不是因为水有
但是又不离空和水

阿难,如果是因为虚空而有流性
那么十方法界遍虚空都会被水淹没在其中了

如果因为水而有流性,那么暴流应该不是水性
如果说就是水性,那么由浑浊变为澄清时应该不是水的本体了
因此应当知道,行阴也是虚妄的,并非因缘、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如是,阿难,若彼方来,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佛说,阿难,比如有人拿着频伽瓶装满虚空后,拿到别的国家
要知道,识阴(由心识了别所缘所对的境界)也是这样的

阿难,瓶中的虚空既不是从彼地来,也不是从此地进入
阿难,如果是从彼地来的,那么彼地的虚空应该少一块

如果是从此地进入的,那么开瓶倒虚空时,应该见到虚空出来
因此应当知道,识阴也是虚妄的,并非因缘、非自然性

----------------

由上面的教导,可知五阴是虚妄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实修正念观照呢

相关阅读:如何[正观五阴],[观五受阴细微生灭相]? ~ 持世经


【五蕴】
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乃构成人身的五大要素。
一、色,是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它包括了五根、五境,及法外所摄色;
二、受,就是感受,领纳为义,根境相触,而生起苦、乐、舍(非苦非乐)等感受的心理作用;
三、想,就是想像,依受而生起对事物的想像,或作取舍迎拒的抉择;
四、行,就是意志和行为,依想像取舍而生起善恶行为的心理;
五、识,就是了别与认识,由心识了别所缘所对的境界。
因上述五者,是积集而生起的,所以叫做“五蕴”。又能把人的真性盖覆,使人迷惑颠倒,造作诸业,故又名为“五阴”。又色蕴是属于物质,叫做“色法”;受、想、行、识四蕴是属于精神,叫做“心法”。兹列表说明如下: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心识】
心和识。心梵语是质多,集起为义,指阿赖耶识所含藏积集的善恶种子;识梵语是毗若南,以了别为性,有了别认识的功能,如眼识了别色尘,耳识了别声尘是。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44

[禅定勋章]

25#
 楼主| 发表于 2021-7-23 09:49:03 | 只看该作者
                                                                                                                                                        (本楼用时2小时50分钟)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三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若于空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关汝入?
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还有阿难,为什么说六入原本也是从如来藏妙真如性现出来的呢
阿难,接着之前说的那个人,因为眼睛一直盯着虚空看而有疲劳相
所以眼睛和狂花其实都是妙真如性中现出来的虚妄相

因为众生执着被明暗两种妄尘迷惑,见在中间发生就做见闻性
这个见性离开明暗两种妄尘,必定没有实体的

阿难,要知道这个见性
不从明暗中来,不是从眼根生,也不是从空中出来的

为什么呢
如果从明中生,暗则随即消灭了,应该见不到暗
如果从暗中生,明则随即消灭了,应该见不到明

如果从眼根中生
那么离开明暗二相,能见的自性就没有了

如果从空中生,虚空若能自己看自己与你有什么关系呢
因此应当知道,眼入(眼根与色尘互相涉入)的现象其实都是虚妄相
并非因缘,非自然性

---------------

阅读六入(六根入六尘)这段经文,让末学想到下面这篇文章及视频
详见:转载[视频] : 科学与佛教汇合之处
末学觉得这个视频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分析和理解六入(六根入六尘)的虚妄与不实


【妙真如性】
(术语)真如为万法之实性,诸相不可得,故曰妙。楞严经二曰:“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入】
六根入六尘,叫做“六入”,即: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六入是六根的别名,入是涉入之义,谓根境互相涉入。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闻,非动静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静来,动即随灭,应非闻动。若从动来,静即随灭,应无觉静。若从根生,必无动静,如是闻体,本无自性。若于空出,有闻成性,即非虚空;又空自闻,何关汝入?
是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比如有人用两手指迅速的塞耳朵
耳根过度疲劳,头中就会出现声响
耳朵和声响都是从真如自性中现出来的虚妄相

因为众生执着动静两种妄尘,闻在中间发生就叫听闻性
这个听闻性离开动静两种妄尘,必定没有实体

阿难,要知道闻性
不从动静来,不是从耳根出,也不是从空中生出来的

为什么呢
如果从静中来,动则随即消灭,应当看不见动
如果从动中来,静则随即消灭,应当看不见静

如果从耳根中生
那么离开动静时,能闻的自性就没有了了

如果从空中生,虚空如果有闻性,就不叫虚空了
再者,如果虚空自己能闻,与你又有什么关系呢

因此应当知道,耳入(耳根与声尘互相涉入)的现象其实都是虚妄相
并非因缘,非自然性


【耳入】
(术语)十二入之一。耳根也,耳根与声境涉入,故曰入。新译曰耳处。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中闻有冷触,因触分别通塞虚实,如是乃至诸香臭气。兼鼻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嗅闻性。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当知是闻,非通塞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通来,塞则闻灭,云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则无闻,云何发明香臭等触?若从根生,必无通塞,如是闻机,本无自性。若从空出,是闻自当回嗅汝鼻;空自有闻,何关汝入?是故当知,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比如有人急畜鼻子
时间久了鼻子过度疲劳就会出现冷触的感觉

因为有触所以开始分别通与塞虚与实,甚至各种香气臭气
而鼻子与冷触虚实香臭,其实都是从真如自性中现出来的虚妄相

因为众生执着通和塞两种妄尘,所以闻在中间发生就叫嗅闻性
这个嗅闻性离开通塞两种妄尘,必定没有实体

要知道,这个嗅闻性
不从通塞来,不从鼻根出,不从空中生

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从通来,塞则随即消灭,怎么知道塞
如果因为塞有,通则无法闻到,如何知道有香臭等触觉

如果从鼻根生
那么在没有通塞时,能嗅的自性就没有了

如果从虚空中来,嗅闻自然可以嗅你的鼻子
再说虚空如果自己有嗅闻性,与你又有什么关系呢

因此应当知道
鼻入(鼻根与香尘互相涉入)的现象其实都是虚妄相并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劳。其人若病,则有苦味;无病之人,微有甜触。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兼舌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因甜苦、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离彼甜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如是尝苦淡知,非甜苦来,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甜苦来,淡则知灭,云何知淡?若从淡出,甜即知亡,复云何知甜苦二相?若从舌生,必无甜淡及与苦尘,斯知味根,本无自性。若于空出,虚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舌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比如有人用舌头舔嘴唇,时间久了舌头就会过度疲劳
如果这个人病了舌头就会有苦味,没病的时候舌头会略有甜味

不论苦还是甜都在舌头上显现出来,舌头不动时淡淡的不苦也不甜
要知道舌头与苦甜等现象,其实都是从真如自性中现出来的虚妄相

因为众生执着甜苦、淡两种妄尘,所以知味在中间发生就叫知味性
这个知味性离开甜苦及淡二种妄尘,毕竟没有实体

阿难,要知道这个知味性
不是从甜苦中来,不是从舌根生,也不是从虚空中来的

为什么呢
如果从甜苦中来,淡味便随即消灭,如何知道淡味呢

如果从淡中来,甜味随即消灭,又如何能知道甜和苦呢
如果从舌根生,那么在没有甜苦淡味的时候,知味的自性就没有了

如果从虚空出,既然虚空能知味,就不是你的口知
另外,虚空自己能知道味道,与你有什么关系呢

因此应当知道
舌入(舌根与味尘互相涉入)的现象其实都是虚妄相,并非因缘,非自然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44

[禅定勋章]

26#
 楼主| 发表于 2021-7-24 08:58: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7-25 07:18 编辑

                                                                                                                                                   (本楼用时2小时10分钟)


【“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势多,热者从冷;若热功胜,冷者成热。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涉势若成,因于劳触。兼身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离、合二种妄尘,发觉居中,吸此尘象,名知觉性。此知觉体,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觉,非离合来,非违顺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何以故?若合时来,离当已灭,云何觉离?违顺二相亦复如是。若从根出,必无离合违顺四相,则汝身知,元无自性。必于空出,空自知觉,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身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比如有人用冷手触摸热手
如果冷势超过热度,热手就会逐渐变冷
如果热度超过冷势,冷手就会逐渐变热

像这样相互触摸时,冷热会相互涉入
身体与触觉也是这样,可以相互涉入的
这种现象其实都是从真如自性中现出来的虚妄相

因为离合两种妄尘,觉在中间发生就叫知觉性
这个知觉性离开离合两种妄尘,必定没有实体

阿难,要知道知觉性
不是从离合来,不从违顺有,也不是从身根出,更不是从空中生

为什么呢
如果从合来,离则随即消灭,如何能觉知到离呢
违顺二相,也是这个道理

如果从身根中出
那么没有离合违顺时,能知觉的自性也就没有了
如果从空中生,虚空如果有知觉性,与你又有什么关系呢

因此应当知道,身入(身与触互相涉入)的现象其实都是虚妄相
并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忆,失忆为忘。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不相踰越,称意知根。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何以故?若从寤来,寐即随灭,将何为寐?必生时有,灭即同无,令谁受灭?若从灭有,生即灭无,谁知生者?若从根出,寤寐二相随身开合,离斯二体,此觉知者同于空华,毕竟无性。若从空生,自是空知,何关汝入?是故当知,意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比如有人困了想睡觉,睡好了就会醒来,这是颠倒的生住异灭相
其实意根与尘相都是从真如自性中现出来的虚妄相

因为生灭两种妄尘,知集在中间发生就叫做觉知性
这个觉知性离开寤寐生灭两种妄尘,必定没有实体

阿难,要知道这个觉知性
不是从寤寐来,不从生灭有,也不是从意根出,更不是从空中生

为什么呢
如果从寤来,寐则随即消灭,如何能知道寐时是怎样的呢

如果从生有,那么灭时谁知道是怎样的呢
如果从灭有,生时又有谁知道是怎样的呢

如果从意根中出
那么没有寤寐二相时,能觉知的自性也就没有了

如果从空中生,虚空如果有觉知性,与你又有什么关系呢
因此应当知道,意入(意根与法尘互相涉入)的现象其实都是虚妄相,并非因缘,非自然性


【四相】
1、生相、住相、异相、灭相。生相即由无而有;住相即成长之形;异相即衰老变坏;灭相即最终灭亡。此生住异灭四相,迁流不息,此灭彼生,此生彼灭。
2、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见我人四相条。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汝且观此祇陀树林及诸泉池。于意云何?此等为是色生眼见?眼生色相?阿难,若复眼根生色相者,见空非色,色性应销,销则显发,一切都无;色相既无,谁明空质?空亦如是。若复色尘生眼见者,观空非色,见即销亡;亡则都无,谁明空色?
是故当知,见与色空,俱无处所,即色与见,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为什么说十二处也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呢?

阿难,你看这祇陀林和各个泉池
你认为这些现象是色相生于眼见呢,还是眼根生出色相呢

阿难,如果眼根生出色相,可是当见到虚空时是没有形象的
既然没有形象(色相),说明眼根生色相不成立,空相也是这个道理

如果色相生于眼见,可是虚空并没有色相,如何看得见?
既然如此,谁能知道哪里是空?哪里是色?

因此应当知道,眼见与色空没有一定的处所
也就是说色尘和眼见都是从真如自性中现出来的虚妄相,并非因缘非自然性


【十二处】
六根加六尘,合称为十二处。处是出生之义,由六根六尘出生六识。则六根、六尘、六识便合成十八界。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十二处】
指六根加六境。又作十二入、十二入处。处为梵语 a^yatana 之译,乃养育、生长之意。即长养心、心所之法,计分为十二种,乃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等处。前六处为六根,系属主观之感觉器官,为心、心所之所依,有六内处之称;后六处为六境,属客观之觉知对象,为心、心所之所缘,称六外处。此十二处摄尽一切法,若配于五蕴,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等十色处,相当于色蕴;意处即为识蕴,赅摄六识及意界之七心界;法处为受、想、行三蕴,即赅摄四十六心所、十四不相应行、无表色及三无为等六十四法。(杂阿含经卷十三、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一)p343
FROM:【佛光大辞典】





【“阿难,汝更听此祇陀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钟鼓音声前后相续。于意云何?此等为是声来耳边?耳往声处?阿难,若复此声来于耳边,如我乞食室罗筏城,在祇陀林则无有我。此声必来阿难耳处,目连、迦葉应不俱闻,何况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一闻钟声同来食处!若复汝耳往彼声边,如我归住祇陀林中,在室罗城则无有我。汝闻鼓声,其耳已往击鼓之处,钟声齐出,应不俱闻,何况其中象马牛羊种种音响?若无来往,亦复无闻。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所,即听与声,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你在祇陀林园中听到餐前击鼓的声音时
你认为是声尘来到你的耳边?还是耳朵跑到声音那边去呢?

阿难,如果声尘来到耳边,就如我去室罗筏城乞食,祇陀林应该没有我
如果钟声必定会来到你阿难耳边,那么目犍连和迦叶应该听不到
更何况其他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为什么一听钟声都来到用餐的地方?

如果耳朵跑到声音那边去,就如我去室罗筏城乞食,祇陀林应该没有我
你的耳朵既然已经跑到击鼓处,那么钟声一齐击出,你在这里应该听不到
更何况其中还有各种象马牛羊的叫声呢,也应该听不到

如果声尘没来到耳边,耳朵也没跑到声音那里去,更应该什么也听不到了
因此应当知道,听和声根本没有一定的处所
也就是说声尘和耳根都是从真如自性中现出来的虚妄相,并非因缘非自然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44

[禅定勋章]

27#
 楼主| 发表于 2021-7-25 07:16: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7-25 15:33 编辑

                                                                                                                                                                (本楼用时2小时)


【“阿难,汝又嗅此炉中栴檀,此香若复燃于一铢,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于意云何?此香为复生栴檀木?生于汝鼻?为生于空?阿难,若复此香,生于汝鼻,称鼻所生,当从鼻出,鼻非栴檀,云何鼻中有栴檀气?称汝闻香,当于鼻入;鼻中出香,说闻非义。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应常在,何藉炉中爇此枯木?若生于木,则此香质因爇成烟,若鼻得闻,合蒙烟气,其烟腾空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何已闻?是故当知,香鼻与闻,俱无处所,即嗅与香,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你嗅香炉里的旃檀香,这个香点燃一株室罗筏城四十里内都能闻到香气
你认为这个香气是从旃檀木里生出来的?还是在你的鼻子里生出来的?还是在虚空中生的呢?

阿难,如果香气是从鼻子生出来的叫做鼻所生
那么香气应当从鼻子出来,可是鼻子并不是旃檀,为什么鼻中会有旃檀香的气味呢

你说闻到了旃檀香气,那么香气应当从鼻子吸进来
可是上面说如果鼻子能生出旃檀香气,就不应该说是闻到的香气

如果香气是从虚空生出来的,因为虚空的空性恒常不变,香也应当常在
哪里还需要藉由炉子燃烧旃檀木呢

如果香气是从木中生出来的,那么香的本质就要通过燃烧才有烟
可是当烟气向天空飞升,没有多远时,为什么室罗筏城四十里内的人都能闻到呢

因此应当知道,香味鼻子与闻性没有一定的处所
嗅与香尘都是从真如自性中现出来的虚妄相,并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只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若不变移,不名知味;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知何味?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常受咸,了不知淡;若不识淡,亦不觉咸,必无所知,云何名味?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你常在早晚托钵乞食,可能会遇到酥酪、醍醐这些美味
你认为这味道是从空中生呢?还是从舌根生?还是从食物中生出来呢?

阿难,如果味道从舌根生,可是在你口中只有一个舌头
它既然已经成了酥味,那么再遇到黑石蜜时应该不会变化成其他味道

如果不变移,又无法知道所有食物的味道,就不能叫做知味
如果变移,舌头又不是多体,为什么通过一个舌头而能知道多种味道呢

如果味道是从食物中生出来的,可是食物没有分别的识心,如何自己知道味道
如果食物自己知味,与你又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要通过你的舌头才知道味道呢

如果味道是从虚空生出来的,你吃一下虚空看看是什么味道?
如果虚空是碱味,不应该只是舌头有碱味,面部也应该有碱味
甚至这个世界的人都应该有碱味,这样大家岂不成了海里的鱼?

既然常常在碱味中,应该不认识淡味
如果不认识淡味,也应该不知道碱味
碱味和淡味都不知道,如何叫做知味呢

因此应当知道味道舌头与尝都没有一定的处所
尝与味都是从真如自性中现出来的虚妄相,并非因缘非自然性


【识】
心的别名,了别之义。心对外境明了分别,叫做识。唯识论说:“识谓了别。”又说:“识以了境为自性。”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二时】
(名数)朝夕二时也。佛祖统纪智顗传曰:“二时慈霔。”同注曰:“此早晚两讲之明据。”【又】一、迦罗时,梵语迦罗Ka%la,译作实时,佛于律中试诸弟子听时食,遮非时食等,是实时也。二、三昧耶时,梵语三昧耶Samaya,译作假时,于诸法迁流上假立长短之时者,如诸经之初言一时Ekasminsamaye是也。见智度论一。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上味】
(术语)味之最佳者也。楞严经曰:酥酷醍醐,名为上味。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你常早晨起来用手摸头
你认为这个触觉在手上?还是在头上?

如果在手上,头应该没有知觉,怎能形成触呢
如果在头上,手应该没有知觉,如何叫做触呢

如果头和手分别都有知觉,那么你阿难的身体应该有两个
如果头和手触摸一下都有知觉,那么手与头应当是一个身体

如果是一体者,触则不成立
如果是两个身体,那么头和手都有知觉,到底是谁先触的谁呢,不应该虚空与你成触

因此应当知道知觉和触与身体都没有一定的处所
尝与味都是从真如自性中现出来的虚妄相,并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阿难,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非所缘,处从谁立?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你常在意识中攀缘善、恶、无记三业,生成法则
你认为此法是从心生出来的?还是离开心另有处所?

实际上,法与心与上面说的五入一样,都没有一定处所
意根与法都是从真如自性中现出来的虚妄相,并非因缘非自然性


【意】
(术语)思量事物曰意。唯识论五曰:“薄伽梵,处处经中说心、意、识。三种别义,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是三别义。”俱舍论四曰:“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心意识三名,所诠义虽异,而体是一如。”止观二上曰:“对境觉知,异乎木石,名为心。次心筹量,名为意。”又以前念之心为所依而生后念之心曰意。梁译之摄论一曰:“以识生依止为意。释曰:若心前灭后生,无间能生后心,说此名意。”起信论义记中末曰:“摄论云:意以能生依止为义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所缘】
(术语)称心识曰能缘,心识之所对云所缘。缘者攀缘之义也。俱舍光记二曰:“缘谓攀缘,心心所法名能缘,境是所缘。有彼所缘故名有所缘,心心所法其性羸劣,执境方起,犹如羸人非杖不行。”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性】
1、唯识宗把宇宙万法分为三种性质,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普遍计度一切法,然后颠倒迷执,认为或有或无者,名遍计所执性;万法皆无自性,不能单独生起,须靠众缘具备,然后乃生,名依他起性;诸法的本体,名为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遍满十方,具有圆满成就真实之性,名圆成实性。此中遍计为妄有,依他为假有,圆成为实有。
2、善性、恶性、无记性。善性是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益处者,如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的一切善根是;恶性是于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害处者,如贪等恶心及恶心所起的一切恶业是;无记性是非善非恶,无可记别之法。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尘】
(术语)谓一切世间之事法,染污真性者。四尘五尘六尘等。法界次第曰:“尘即垢染之义,谓此六尘能染污真性故也。”大乘义章八末曰:“能坌名尘,坌污心故。”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
指一切的事物。一切的事物,不论大的小的,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叫做“法”,不过有形的是叫做“色法”,无形的是叫做“心法”。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44

[禅定勋章]

28#
 楼主| 发表于 2021-7-26 10:08:49 | 只看该作者
                                                                                                                                                                (本楼用时2.5小时)




【“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如汝所明,眼色为缘,生于眼识。此识为复因眼所生,以眼为界?因色所生,以色为界?阿难,若因眼生,既无色空,无可分别,纵有汝识,欲将何用?汝见又非青黄赤白,无所表示,从何立界?若因色生,空无色时,汝识应灭,云何识知是虚空性。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汝识不迁,界从何立?从变则变,界相自无;不变则恒,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
若兼二种,眼色共生,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体性杂乱,云何成界?是故当知,眼色为缘,生眼识界,三处都无,则眼与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还有阿难,为什么说十八界也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呢
阿难,如你所知道的眼根和色尘为缘,生出眼识

你认为这个眼识是因为眼所生,以眼为界?还是因色所生,以色为界?
阿难,如果因为眼所生,那么在没有色和空的情况下,是无法分别的

纵使你有眼识又有什么用呢
你所见到的不是青黄赤白,眼前没有任何显示,如何立界呢

如果因为色而生,那么虚空没有色相时,你的眼识也应当消失,可是为什么眼识还能知道虚空呢
如果色尘发生变化时,你也知道发生变化了,但是你的眼识不改变,界要如何立呢

如果眼识随着色尘变化而发生变化,界相自然就没有了
如果眼识不随色尘变化,就会一直存在
可是眼识既然是从色尘生的,应该不知道虚空在哪里才对

如果眼识是眼根和色尘是共生的
那么不论合时生,还是离开生都是体性杂乱,如何立界呢

因此应当知道,眼色为缘生眼识界是不正确的
眼根与色尘以及色界并非因缘,非自然性,都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现出来虚妄相


【十八界】
合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六识,名为“十八界”。此中因根对尘,中间发识以了别境界,如眼根为能发,眼识为所发,色尘为助发。眼根如是,余根可类推。每一根的根境识,必须同时具备,才会发生作用。兹列表说明如下: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此识为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因声所生,以声为界?阿难,若因耳生,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必无所知,知尚无成,识何形貌?若取耳闻,无动静故,闻无所成,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则耳识界,复从谁立?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相所在。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不闻非界,闻则同声,识已被闻,谁知闻识?若无知者,终如草木。不应声闻杂成中界,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是故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处都无,则耳与声,及声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又如你所知道的耳根和声尘为缘,生出耳识
你认为耳识是因耳所生,以耳为界?还是因声所生,以声为界?

阿难,如果因为耳生,那么在没有动静时,耳就无法知道
既然耳根都无法知道,识又是什么形象或相貌呢
所以如果耳识从耳生,那么在没有动静时,闻则不成立

如果耳识从声尘生,那么与耳闻就没有关系了
如果无闻声相也就不存在了,如何生识呢

因此应当知道,耳根和声尘为缘生出耳识,这三处都没有一定处所
耳与声以及声识界三种都是都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现出来的虚幻相,并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又汝所明,鼻香为缘,生于鼻识。此识为复因鼻所生,以鼻为界?因香所生,以香为界?阿难,若因鼻生,则汝心中以何为鼻?为取肉形双爪之相?为取嗅知动摇之性?若取肉形,肉质乃身,身知即触,名身非鼻,名触即尘,鼻尚无名,云何立界?若取嗅知,又汝心中以何为知?以肉为知,则肉之知元触非鼻;以空为知,空则自知,肉应非觉,如是则应虚空是汝,汝身非知,今日阿难应无所在;以香为知,知自属香,何预于汝?若香臭气必生汝鼻,则彼香臭二种流气不生,伊兰及栴檀木二物不来,汝自嗅鼻,为香为臭?臭则非香,香应非臭,若香臭二俱能闻者,则汝一人应有两鼻,对我问道有二阿难,谁为汝体?若鼻是一,香臭无二,臭既为香,香复成臭,二性不有,界从谁立?若因香生,识因香有,如眼有见,不能观眼,因香有故,应不知香——知即非生,不知非识,香非知有,香界不成——识不知香,因界则非从香建立。既无中间,不成内外,彼诸闻性毕竟虚妄。是故当知,鼻香为缘,生鼻识界,三处都无,则鼻与香及香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又如你所知道的鼻根和香尘为缘,生出鼻识
你认为鼻识是因鼻所生,以鼻为界?还是因香所生,以香为界?

阿难,如果鼻识是从鼻根生,那么你认为哪个是鼻
是把肉肉的那个当作鼻?还是把能嗅气味的当作鼻?

如果把肉肉的那个当作鼻,那么它是属于身上的一部分
身体被碰触而有知觉这叫身识不是鼻识,而且既然是触尘,鼻根尚且不知道,如何立界呢

如果鼻识是因为嗅觉而知,那么你认为哪个知道呢
如果是因为肉鼻而知,这是身根与触尘的关系,与鼻识没有关系

如果鼻识因为虚空而知,既然虚空自己能知道,肉鼻应该无觉知
因此则应该是虚空是你,还有你的身体也应该无知觉,阿难你今日应该无所在了

如果鼻识因为香尘而知,那么与你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香气臭气必定从鼻中出,那么没有香臭气味时,你自己嗅鼻看看是香还是臭

臭则不是香,香则不是臭
如果香臭都能闻到,那你一人应该有两个鼻才对
应该有两个阿难来问我问题,到底哪个才是你的身体?

如果鼻子只有一个,香臭都能闻到
那么臭味一会变成香味,香味一会变成臭味,界如何立呢

如果鼻识因为香尘生,就好像眼识因色而见,但却不能看到自己的眼睛
同理鼻识因香而能嗅,但却不能嗅自己的鼻子,也不应该知道香味才对

知道香味说明不是从香尘生,不知道香味说明不是鼻识
如果鼻识不知道香到底在哪里,如何立界呢

因此应当知道,鼻根和香尘为缘生出鼻识,这三处都没有一定处所
鼻与香以及香识界三种都是都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现出来的虚幻相,并非因缘,非自然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44

[禅定勋章]

29#
 楼主| 发表于 2021-7-27 09:10:33 | 只看该作者
                                                                                                                                                         (本楼用时2小时)




【“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生于舌识。此识为复因舌所生,以舌为界?因味所生,以味为界?阿难,若因舌生,则诸世间甘蔗、乌梅、黄连、石盐、细辛、姜、桂都无有味,汝自尝舌为甜为苦。若舌性苦,谁来尝舌?舌不自尝,孰为知觉?舌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若因味生,识自为味,同于舌根,应不自尝,云何识知是味非味?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既多生,识应多体;识体若一,体必味生,咸淡甘辛和合俱生,诸变异相同为一味应无分别,分别既无,则不名识,云何复名舌味识界?不应虚空生汝心识,舌味和合,即于是中元无自性,云何界生?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则舌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又如你所知道的舌根和味尘为缘,生出舌识
你认为这个舌识因舌所生,以舌为界?还是因味所生,以味为界?

阿难,如果舌识从舌根生
那么世间这些甘蔗、乌梅、黄连、盐、细辛、姜、桂都没有味道了
你尝尝自己的舌头是甜还是苦?

如果舌头是苦味,那么谁来尝的舌头?
舌头如果不能自尝,那么谁来知觉是苦呢?
如果舌头不是苦味,味道自然不是从舌生出来,界该如何立呢

如果舌识从味尘生,那么识就变成味了
如同舌根不能自己尝自己是一个道理,为什么能只知道有味无味呢

另外所有这些味道并不是从一种东西生出来的,既然有多种味道,识也应该有多体
识如果只有一体,那么不论是咸是淡是甘是辛都应该是一个味道,应该没有区分

既然都是一味不能分别,就不应该叫识
为什么还说舌根和味尘为缘生出舌识呢

因此应当知道,舌根和味尘以及舌识界根本没有一定处所
舌根和味尘以及舌识界三种都是都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现出来的虚幻相,并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又汝所明,身触为缘,生于身识。此识为复因身所生,以身为界?因触所生,以触为界?阿难,若因身生,必无合离二觉观缘,身何所识?若因触生,必无汝身,谁有非身知合离者?阿难,物不触知,身知有触;知身即触,知触即身;即触非身,即身非触;身触二相元无处所,合身即为身自体性,离身即是虚空等相,内外不成,中云何立?中不复立,内外性空,则汝识生,从谁立界?是故当知,身触为缘,生身识界,三处都无,则身与触及身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又如你所知道的身根和触尘为缘,生出身识
你认为这个身识是因身所生,以身为界?还是因触所生,以触为界?

阿难,如果身识因为身根而生,那么在没有合离的情况下,如何会有身识?
如果身识因为触尘生,那么与你的身体就没有什么关系了,可是谁来知道是合还是离?

阿难,物没有触觉,身体有触觉
身知是因为有触,有触则是因为有身根

但是既然身识从触尘生,就与身根没有关系
如果身识因为身根而生,那么就与触尘没有关系

身根和触尘原本没有一定处所
二者和合就是身的体性,分离就是虚空等相

内外不成立,中间如何成立呢
中间的身识如果不成立,内根和外尘也都空掉了
那么你的身识从哪里立界呢

因此应当知道,身根和触尘以及身识界根本没有一定处所
身根和触尘以及身识界三种都是都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现出来的虚幻相,并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又汝所明,意法为缘,生于意识。此识为复因意所生,以意为界?因法所生,以法为界?阿难,若因意生,于汝意中必有所思发明汝意,若无前法,意无所生,离缘无形,识将何用?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为同为异?同意即意,云何所生?异意不同,应无所识;若无所识,云何意生?若有所识,云何识意?唯同与异二性无成,界云何立?若因法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汝观色法及诸声法、香法、味法及与触法,相状分明,以对五根,非意所摄。汝识决定依于法生,今汝谛观,法法何状?若离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越此诸相,终无所得。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所因既无,因生有识,作何形相?相状不有,界云何生?是故当知,意法为缘,生意识界,三处都无,则意与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学习解说]:

阿难,又如你所知道的意根和法尘为缘,生出意识
你认为这个意识是因意所生,以意为界?还是以法所生,以法为界?

阿难,如果意识因意根生,那么必定有所思的法尘为缘
如果没有法尘,意则无法生起,如果连根尘都不存在 ,意识将有什么用处呢

如果意识因法尘生,那么世间诸法都不离开色、声、香、味、触这五尘
你观察看看色法、声法、香法、味法和触法,相状分明,分别与五根对应,不是意根所摄

如果你的意识必定依法尘生,你现在仔细观察,法尘是什么形状呢
如果离开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终无所得

因此应当知道,意根和法尘以及意识界根本没有一定处所
意根和法尘以及意识界三种都是都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现出来的虚幻相,并非因缘,非自然性


【识心】
(术语)六识或八识之心王也。楞严经一曰:“一切世间十种众生,同将识心居住身内。”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44

[禅定勋章]

30#
 楼主| 发表于 2021-7-29 10:16:05 | 只看该作者
                                                                                                                                                      (本楼用时2小时15分钟)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俱排摈?我今不知斯义所属,惟垂哀愍,开示众生,中道了义,无戏论法。”】

[学习解说]:

阿难对佛说:世尊,如来常说因缘和合
说一切世间种种变化都是因为四大(地水火风)和合而发生

为什么如来又排摈因缘和自然?我想不通原因是什么
惟愿世尊慈悲哀愍,为我们开示,解说这其中的道理


【四大】
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世间的一切有形物质,都有坚、湿、暖、动之四性,故称为“大”。诸如:人体的毛发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坚硬性的地大;唾涕脓血,痰泪便利等是潮湿性的水大;温度暖气是温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又如植物的枝干是坚性的地大;体内的水分是湿性的水大;吸收土壤中的养分以发育是暖性的火大;吸收碳气吐出氧气是动性的风大。如再以星球为例,星球表面的山石大地,是坚性的地大;掘地得泉,是湿性的水大;其内部的岩浆,是暖性的火大;星球与星球间互相吸引是动性的风大。由于四大遍及于一切物质现象之中,所以佛经称之为“四大种所造诸色”。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如何复将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汝虽多闻,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如来说为真可怜愍。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当来修大乘者,通达实相。”阿难默然,承佛圣旨。】

[学习解说]:

这时世尊告阿难:你要先厌离声闻缘觉小乘法,要先发大心、发无上菩提之心
然后我再为你开示第一义谛,告诉你为何会被世间不切实际的因缘和自然性而缠敷障碍

你虽然多闻,但如同卖药人,当真药摆在面前时却不能分辨真假
所以如来说,这才是真的可怜悯的人

你要好好仔细听,我现在就为你开示,也让未来修大乘法的人都能通达实相
阿难默然不语,等待佛的开示


【戏论】
含有游戏性和不切实际的言论。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阿难,若彼大性体非和合,则不能与诸大杂和,犹如虚空不和诸色;若和合者,同于变化,始终相成,生灭相续,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阿难,如水成冰,冰还成水。】

[学习解说]:

阿难,如你所说世间一切变化由地水火风和合发生
阿难,如果四大的体性是不和合的,就不能与其他诸大和合,好比虚空不能与诸色和合

如果四大的体性可以和合的话,那就会同时变化始终相成,生生死死犹如火轮没有停歇
阿难,就像水结成冰,冰又有化成水一样




【“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阿难,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汝今问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有?不应邻虚合成邻虚。又邻虚尘析入空者,用几色相合成虚空?若色合时,合色非空;若空合时,合空非色——色犹可析,空云何合?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学习解说]:

阿难你看大地,粗的是大地,细的是微尘
还有邻虚尘(极细微的微尘),这个微尘分析到最后实则都是空性

阿难,如果这个邻虚尘分析到最后是虚空
那么,照这样分析虚空应该也能生出色相

你现在说,因为和合而能出生世间一切相
那么你不妨观察一个邻虚空看看,是用几个虚空和合而成的

另外邻虚尘分析到最后是虚空
那么是用几个色相和合成为虚空的

如果色相和合色相,应该还是色相,而不是虚空
如果虚空与虚空和合,应该是虚空,而不是色相
色相可以分析,虚空如何和合呢

你还不知道如来藏性中,色就是真空,空就是真色(与心经说法是一致的)
自性原本清净周遍法界,随众生(妄)心而现差别相

世间人无知,缺少出世间智慧,才误以为是因缘或自然性
其实都是识(妄)心执着的产物,是业力感召现出来的虚幻相,没有真实义


【邻虚】
1.佛教语。极细微的物质,近于虚无。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如来藏性】
(术语)一切众生之性隐藏如来之功德,谓之如来藏性。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难,火性无我,寄于诸缘。汝观城中未食之家欲炊爨时,手执阳燧,日前求火。阿难,名和合者,如我与汝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今为一众,众虽为一,诘其根本,各各有身,皆有所生氏族名字,如舍利弗,婆罗门种;优卢频螺,迦葉波种;乃至阿难,瞿昙种姓。阿难,若此火性因和合有,彼手执镜于日求火,此火为从镜中而出?为从艾出?为于日来?阿难,若日来者,自能烧汝手中之艾,来处林木皆应受焚。若镜中出,自能于镜出燃于艾,镜何不镕?纡汝手执,尚无热相,云何融泮?若生于艾,何藉日镜光明相接,然后火生。汝又谛观,镜因手执,日从天来,艾本地生,火从何方游历于此?日镜相远,非和非合,不应火光无从自有。汝犹不知如来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当知世人一处执镜,一处火生,遍法界执,满世间起,起遍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学习解说]:

阿难,你观察看看城中做饭的家庭
他们在生火时,都是手拿凹面铜镜到太阳下求火

阿难,你说四大和合
我与你及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被称为一个团体

虽然称为一个团体,但是追其根本,每个人都有自身,都有姓氏名字
比如舍利弗,是婆罗门种;优卢频螺,是迦葉波种;还有你阿难,是瞿昙种姓

阿难,如果火是和合而有
那么你手拿铜镜在太阳下求火,这火是从镜中出?还是从艾草出?还是从太阳来的?

阿难,如果火是从太阳来的
能点燃你手中的艾草,那么来的时候为什么没能烧到树木

如果火是从凹面铜镜出来的
能点燃你手中的艾草,为什么铜镜没有被烧化呢
还有你手拿铜镜,都没有感到发热发烫,镜子怎么会被熔化呢

阿难,如果火是从艾草来的
为何要借助太阳和凹面铜镜才能生出火

你再仔细观察看看,铜镜握在手里,太阳挂在天上,艾草从地里长出来,火是从哪里出来的
太阳和铜镜相隔很远,无法和合,火不应该自己冒出来

你还不知道如来藏性中,火即是真空,空即是真火,本自清净周遍法界

阿难,要知道世人执着心重
一边执着铜镜,一边执着火,甚至遍法界的执着

实则哪有一定处所呢,无非都是业力感召现出来的虚幻相
只是世间人无知缺少出世间智慧,误以为是因缘或自然性


【阳遂】
1.清畅通达貌。
2.亦作"阳燧"。古代利用日光取火的凹面铜镜。
3.古代车上的一种采光装置。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2-23 19:57 , Processed in 0.10804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