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诵持此(楞严)咒,令不作坛、不入道场、亦不行道者,等同作坛行道之功德,没有两样
★ 设着不净破弊衣服,一行一住,悉同清净。纵不作坛,不入道场,亦不行道 。诵持此咒,还同入坛行道功德,无有异也。
[学习解说]:
假如有人穿着破烂不干净的衣服,一行一住都会变的清净,纵然不建立坛场,不进入道场,不行道(指排列成行以绕行礼拜。一般指绕佛、绕堂而言),只要诵持此(楞严)咒,就等同建坛行道一样的功德,没有两样
名词解释:
【行道】
<一>指排列成行以绕行礼拜。一般指绕佛、绕堂而言。古代印度礼法,凡遇尊敬礼拜之情形,则行右绕佛像或塔之礼法。通常右绕一周、三周、七周,乃至百千周。右绕之外,亦有左绕之说,然一般皆以右绕为常法。我国与日本,遇到各宗重要法会时,均有行道之举。除绕行佛殿内、堂内等,更一面散花、诵经或唱梵呗。善导于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卷上,列举出有关“散华行道”之详细作法。又行道之时,回绕廊道,称为缘仪;绕旋庭院,称为庭仪。据大比丘三千威仪经卷上载,绕塔行道之时,应持守下列事项:(一)低头视地,(二)不得踩踏虫类,(三)不得顾视左右,(四)不得于塔前地上吐唾,(五)不得与塔中住人言谈。(大智度论卷六十七、释门归敬仪卷下、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大唐西域记卷二、法苑珠林卷三十七)((参见:右绕)1616)
<二>指“经行”而言。即于坐禅之间,起身走动以舒缓身心之步行。((参见:经行)5551)
<三>梵语 i^rya^patha。直译为“威仪路”。或指托钵行路之方式。此外亦泛指行、住、坐、卧等,比丘日常所应注意之四威仪。((参见:四威仪)1728)
<四>修行佛道之意。p2563 FROM:【佛光大辞典】
【行道】
(仪式)为敬礼佛而向佛右方周围旋绕也。寄归传三曰:“诸经应云旋右三匝,若云佛边行道者非也。经云右绕三匝者,正顺其仪。”万善同归集二曰:“行道一法,西天偏重,绕百千匝方施一拜。经云:一日一夜行道,志心报四恩。如是等人,得入道疾。”尊胜陀罗尼经曰:“于四衢道,造窣堵波,安置陀罗尼。合掌恭敬,旋绕行道,归依礼拜。”大法会必行行道之式。【又】行其所知之道也。无量寿经下曰:“行道进德。”【又】与经行同用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作坛法】
指密教建立修法坛所行之法轨。有一日作坛、七日作坛之别。七日作坛仪轨如建立曼荼罗护摩仪轨所载(大一八·九二九上):“初日以如来性加持自身,及供养警地神,择地中诸恶物,筑令坚实。第二日于坛内掘一肘,不动明加持五宝等,定圣尊位,五佛、四菩萨白檀点位。第三日置瓶,不动明加持一百八遍。第四日暮次香水真言一百八遍,然后洒净。第五日护身供养,以不动或降三世一百八遍,次持地明。第六日夜,师、弟子沐浴净衣,诣坛如法供养,与印相应,手按中胎,持明一遍一按,乃至七遍,诸尊位亦准。第七日次教弟子,三归忏悔,发菩提心。”
一日作坛多以观想为之,于一日中作坛。即先至作坛处,诵地天真言,观想除地中秽物;次结掘地锹印,加持锹,另结作坛印作坛,加持泥土;次以一小瓶盛五宝、五香、五药、五谷,埋于坛中;复将未落地之牛粪或其他物涂作坛,用五色粉涂坛,次缠五色丝。
综上所述,凡掘地等,为七日作坛法,故称土坛;不掘地等,多为一日作坛,故称水坛,因水坛是以观想为主,仅洒水净地作坛,故有此称。我国与日本皆不用土坛,而用木坛。又最简略之作坛,唯结诵锹、马头、大金刚轮等三印言。(陀罗尼集经卷十二、蕤呬耶经卷上、大日经疏卷四、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p2780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