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净莲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净莲),学习〈佛说无量寿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232

主题

712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232

[精进勋章]

31#
 楼主| 发表于 2024-8-20 11:44: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8-21 13:02 编辑

这两日末学不急于学习后面的佛经内容
计划复习、思维前两日学习的佛经内容

如是,世人不信作善得善、为道得道,不信人死更生、惠施得福,善恶之事都不信之,谓之不然终无有是。但坐此故,且自见之,更相瞻视,先后同然。转相承受父余教令,先人祖父素不为善、不识道德,身愚神闇,心塞意闭。死生之趣、善恶之道,自不能见,无有语者;吉凶祸福,竞各作之,无一怪也。

生死常道转相嗣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妇更相哭泣,颠倒上下无常根本,皆当过去不可常保。教语开导,信之者少,是以生死流转无有休止。如此之人,曚冥抵突,不信经法,心无远虑,各欲快意;痴惑于爱欲,不达于道德;迷没于瞋怒,贪狼于财色。坐之不得道,当更恶趣苦,生死无穷已,哀哉甚可伤。

或时室家,父子、兄弟、夫妇,一死一生更相哀愍,恩爱、思慕、忧念结缚,心意痛着迭相顾恋,穷日卒岁无有解已。教语道德心不开明,思想恩好不离情欲。惛曚闭塞,愚惑所覆,不能深思熟计、心自端政、专精行道、决断世事,便旋至竟年寿终尽不能得道,无可奈何。

总猥愦扰皆贪爱欲,惑道者众、悟之者寡,世间匆匆,无可聊赖。尊卑、上下、贫富、贵贱,勤苦匆务各怀杀毒,恶气窈冥为妄兴事,违逆天地不从人心,自然非恶先随与之。恣听所为待其罪极,其寿未尽便顿夺之。下入恶道,累世怼苦展转其中,数千亿劫无有出期。痛不可言,甚可哀愍。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可以获知:
1.世间众生,不信因果,没有正知见,不但更相瞻视,先后同然,而且转相承受,父余教令
2.虽然以教语开导众生,但相信者非常少,所以生死流转,没有休止,可悲可怜
3.众生痴惑于爱欲,各怀杀毒,为妄兴事,最终下入恶道,累世怼苦展转其中,数千亿劫无有出期
====================================

众生愚痴,心不开明,不信佛法,轮回不止
结合老师发起的光明互动你为什么学佛
为了能够不再愚痴,心得开明,脱离轮回

由此,末学深深的忏悔!
自己的愚痴无明太重了!

这一日,孩子问末学(大致意思)
你说有因才有果,也就是说,这个结果其实已经注定了
那么,我学习努力或不努力,不也是注定的那个结果吗
既然如此,我还需要学习吗?我还需努力吗?

末学当时这样解说的(大致意思)
虽然有因果,但当下的心念和随之产生的行为,是可以转变这个果的
比如有人的果报会受苦受难,但如果一心向善,修行佛法,是可以转化这个果报的

孩子听后没有再追问,谈话就此结束
之后,末学一直在反复思维这个问题
自己到底是否真正的明白【因果】呢

之前,学习过相关的专题
透过《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因果】相关内容

但末学感觉还是只停留在表相浅层的理解上
其实自己并没有真正的领悟其中深义、原理

比如孩子提的这个问题,其实是在用学过的内容来回答
并不是自己真正明白而给出的解说,所以效果不会太好

末学惭愧!练习重新思维,重新解说:
有因有果,要付出努力,才会收获成果
“是否需要学习?是否需要努力?”

要看你是为了什么要学习?为了什么要努力?
如果学习、努力是为了追求钱财名利,满足私欲
本着这样的发心,即使你有福报,也会逐渐消散
更不要说去转化原本要受的苦报了,是不可能的

但如果学习、努力是为了帮助、利益、救度他人
本着这样的发心,即使你有苦报,也能够转化的
还会有相应的福报,但要明白这些福报也不究竟
能够解脱轮回,成就佛道,才是究竟,才能永恒

================================

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

一、什么是真正「深信因果」?
你真正明白「法性原理」的时候,你能「见性」的时候(这个「性」包含法性、佛性、众生性)
这时候,你看到因,就会知道果,又或者,你看到果,就会知道因,因为,因果道理就是如此
等你明白法性原理的时候,你「见性」的时候,你就会知道因和果
这时候,才能称为真正「深信因果」
(也就是,真正的深信,那应该是你能真正明白其原理与相貌,而不是你什么都不懂,只是单纯相信
如果是「你什么都不懂,只是单纯相信」,这以前说过,这叫善根,属于愚信、迷信,就是还没开窍还迷惑不懂
如果能明白原理与相貌,能印证,真正懂,这叫智信)

又或者,你看到法,你会知道法的原理、法性,反之,你知道原理、法性,你也就能由原理、法性而生出法门
又或者,你看到众生相、众生的行为,你就会知道众生心(心念)、众生性(特性习惯)、众生欲(欲望),
反之,你知道众生(或某人)的众生心、众生性、众生欲,你也就能知道众生相和行为
这些,在大乘佛经中都有描述,都是实修菩萨该修学的

不过,又如佛经(大般涅槃经)上佛说(意思是说):
「佛才能真正完全明白佛性,不同次第的菩萨对佛性则有不同次第的理解和体会程度」

而「愚迷者」呢?
愚迷者因为不信因果、不明因果,所以,自己犯错了,受苦报了,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这就是因为不信因果、不明因果,不明白法性原理,没有见性,所以,无知无觉,整个在混沌之中,随业流转——「深信因果」的法性原理
[菩萨畏因]
菩萨行者做任何事情都会保持正念,避免恶念邪念的恶因造成以后的恶果
对于任何果报都能诚心接受,不起对立和恶念或执着分别,不再纠结自缚
这样放下自然不造新业,心念放下自然就得到解脱
这才是真正的信佛者,真正深信因果
——[略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您确定您真正[信佛][信因果]吗?)

二、如何能够明白「因果」?
想知道因果,要问对人
要问真正学习佛法正见,且有智慧的实修者
不过,末法难寻,还是自己深入经藏,就能明白因果
——[略说]看因果
一切都是念头的作用,
什么样的念头和行为,就产生相对应的后果
一切都是众生自作自受,
所以,自己应该为自己现在承担的后果负责,不应该再抱怨

如果想转好,那就应该改变自己的观念
学习正确的观念和正确的行为
这样就能:如是因,如是果——六道轮回的因果原理

三、如何能够改变「因果」?
从原理上来看,任何一件因果事件,其实只要加入任何一个因子,就可能产生不同的变化
而不同的因果事件,如果交杂在一起,那么,其中的复杂程度就可见一斑
然而,其中这个改变的因子的根源,最根本的就是心念,任何不同的心念或更加上行为,就会造成因果的变化

从佛法上来说,就是有情众生的起心动念和行为(有情众生的内在,称为内法界,有情众生自己称正报),
全都会造成外在世间的种种变化(有情众生之外的世间一切,称为外法界或器世间,或称依报)

其实,这道理并不难理解,这意思是说
没有生命的物质世界,会受到「有意识生命体」(例如人和一般动物)的影响而改变
没有生命的物质世界,也有自己的物理或化学特性,人活在其中也会受影响
而「有意识生命体」彼此之间也会相互影响而改变——以「超科学」看「因果」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2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232

[精进勋章]

32#
 楼主| 发表于 2024-8-21 12:37: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8-22 10:32 编辑

继续复习、思维近日学习过的佛经内容

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我今语汝世间之事,人用是故,坐不得道。当熟思计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遇佛在世当勤精进,其有至愿生安乐国者,可得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人后也。傥有疑意不解经者,可具问佛,当为说之。

弥勒菩萨长跪白言:佛威神尊重,所说快善,听佛经者贯心思之。世人实尔如佛所言,今佛慈愍显示大道,耳目开明长得度脱,闻佛所说莫不欢喜。诸天、人民、蠕动之类,皆蒙慈恩解脱忧苦。佛语教诫甚深甚善,智慧明见八方、上下、去来今事,莫不究畅。今我众等所以蒙得度脱,皆佛前世求道之时谦苦所致。恩德普覆,福禄巍巍,光明彻照达空无极;开入泥洹,教授典揽威制消化,感动十方无穷无极。佛为法王尊超众圣,普为一切天人之师,随心所愿皆令得道。今得值佛,复闻无量寿声,靡不欢喜,心得开明。

佛告弥勒:汝言是也。若有慈敬于佛者,实为大善。天下久久乃复有佛,今我于此世作佛,演说经法,宣布道教,断诸疑网;拔爱欲之本,杜众恶之源。游步三界无所拘阂,典揽智慧众道之要,执持纲维昭然分明,开示五趣度未度者,决正生死泥洹之道。

弥勒当知,汝从无数劫来修菩萨行,欲度众生,其已久远,从汝得道至于泥洹不可称数。汝及十方诸天、人民一切四众,永劫已来展转五道,忧畏勤苦不可具言,乃至今世生死不绝,与佛相值听受经法,又复得闻无量寿佛。快哉甚善,吾助尔喜。

汝今亦可自厌生、死、老、病、痛苦、恶露、不净、无可乐者,宜自决断。端身正行,益作诸善;修己洁体,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里相应;人能自度,转相拯济;精明求愿,积累善本。

虽一世勤苦须臾之间,后生无量寿佛国快乐无极,长与道德合明,永拔生死根本,无复贪恚、愚痴、苦恼之患。欲寿一劫、百劫、千亿万劫,自在随意皆可得之,无为自然次于泥洹之道。汝等宜各精进求心所愿,无得疑惑中悔自为过咎,生彼边地七宝宫殿,五百岁中受诸厄也。

弥勒白佛:受佛重诲,专精修学,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可以获知:
1.世间之事,无法长久,不能断离生死,更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
2.众生当如教奉行,专精修学,才能往生无量寿佛国,快乐无极
3.佛陀出世甚难值遇,当勇猛精进修行佛法,不要疑惑中途反悔

====================================

结合老师发起的光明互动你为什么学佛
为了能够不再有贪恚、愚痴、苦恼之患
佛法是心法,就是教导众生转化凡夫贪嗔痴心念为正念来解脱轮回的法门 —— 同样一件事情,心念好坏的差别和严重性
人的一生都是为了人的生活而努力,造尽贪嗔痴各种恶业
如果没有遇到佛法而修行,就因为恶业又堕入三恶道中轮回不休—— [探讨]真正想解脱的佛弟子,真的有认真思考规划经营自己的修行吗?
佛法是心法,什么是心法?
心法就是涉及观念和知见的方法或法门
观念和知见如果正确了,就是有智慧,就不无明和愚痴了
观念和知见如果正确了,就不会生气了,就不会有贪欲了——贪嗔痴与戒定慧三种次第修行的原理

这次学习佛经,末学体会最明显的
便是真心发愿想要去极乐净土,见佛随佛学佛

最初
只是知道极乐净土很好,如果能去会有大饶益
就好像,有一样东西,每个人都说好,都想要
但自己并不知道是为什么,就是跟随着也觉得好,也想要

随着学习
知道了极乐净土是怎么来的,阿弥陀佛的大愿是什么
才明白为什么要去,为什么能去,为什么不能去等等
但还是没有生起想要去的愿心,只是知道自己应当去

这次习经
末学才真正发起了想要去的那种迫切愿望
因为无量寿国的种种一切,都吸引着末学
比如:“无复贪恚、愚痴、苦恼之患
仅仅这一项,就令末学无限的向往

观自己,观身边的众生,常常被这三毒拿捏得死死的
每每起心动念走偏、走错,分析其原因几乎都是这三毒所致
明明知道,却总是对它们无可奈何,甚至被它们牵着鼻子走
所以,当看到往生至无量寿国,能够快乐无极,不再有贪嗔痴之患,末学真的好想去啊!

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

一、关于【贪】【嗔】【痴】
[生气]就是佛法中讲的[嗔]
会生气大都是因为欲望和执着无法满足,就容易产生冲突而生气,或因为不满足而不高兴而生气
[欲望]就是佛法中讲的[贪]
又或者因为[无明],所以就会生气
什么是[无明]? [无明]是佛法的名词,就是[痴]
[无明]就是不明白,不明白什么呢?
不明白[法界真相]和[世俗一切现象的因果和原理],这就叫[无明]
简单说就是没有智慧,就是没有智慧能看通透世俗,就是[愚痴]
所以,愚痴就容易执着和冲突,就容易坚持自己的世俗知见和立场,而对立,而生气和吵架
久了或经过累世轮回一直都没有智慧和方法能超越
这就会养成[习气],遇到事情就只会生气而没有能力解决
这就是[愚痴],就是[无明],就是[没有智慧]
就是以错误的知见来看世俗,而堕入六道轮回中,无法从中解脱
贪就是欲望,就是无明
因为不明白法界真相,而贪求虚幻生灭的物质和世俗
这就是无明,就是愚痴,
求取的过程中也因此一再生气,而堕入贪嗔痴三者不断的轮回中——贪嗔痴与戒定慧三种次第修行的原理
以世俗观念来说,
对于不是自己的东西,却起不正当的贪念,这就是[贪]
[嗔]当然就是生气,而[痴]就是痴心妄想,就是执着或愚笨
如果以解脱轮回的佛法来说,对于六根所贪着的六尘杂染,这全都是[贪]
例如,眼所见,耳所听,鼻所闻,舌所尝,身所触,意所想,若堕入其欲望中,就是[贪]
而或又因此而生气,那就是[嗔],
如果因此而堕入其中引起错误的行为和知见,那就是[痴]
例如认为杀生没有罪过,或认为爱欲不会轮回——[六根清净][净觉随顺][第一义]怎么修呢?如何检讨自己的[贪嗔痴][财色名食睡]?

二、如何面对【贪】【嗔】【痴】?
菩萨特别慎重反观自己的贪嗔痴.
众生则相反,尽情的贪嗔痴,却又害怕贪嗔痴的恶果—— 世俗的颠倒知见和观念,容易在不知不觉中使人沉沦和堕落
应该随时反观自己的贪嗔痴
以佛法上的正知见来观察工作婚姻朋友和人生的情况,不断的思维调整和修正
这样修行才容易增上
—— 人生路上停看听
如果随凡夫心起贪嗔痴慢疑,那么也势必结恶缘或牵引累世恶缘业力,恶果也就近在眼前了
也就是,正确的修行者,心中应该学习舍弃一切恶念(负面思维、不光明的念头)
这样就必定能成为学佛成佛的助力,一切都会化险为夷,都会回归清净与光明,痛苦也会转为安乐
自己也就能真正逐渐契入佛性本心,真正学佛成佛了——一心向善、学佛成佛,才能缔造你我双赢的美好未来

三、如何破除【贪】【嗔】【痴】?
[戒][定][慧]刚好就是用来破除[贪][嗔][痴]
有智慧就不愚痴,就不会有贪欲,也不会争执而引发嗔心和生气
人生中的种种问题都是如此

虽然如此,但是,不是每个人一开始就能接受正确知见和观念的教导
所以大多数众生都早已经受到世俗错误知见和观念的污染,而且累世已经沾染了种种恶习
也因此,就算后来听到正确的知见和观念,可能无法接受
就算接受,可能也无法断除累世所累积的欲望和习气

这时候就需要[戒]和[定]的帮助,需要靠戒律来约束,和修持定力来降伏欲望和习气

因此,众生都需要靠[戒][定][慧]的修持来帮助自己解脱六道轮回的束缚

慧的修持就是正确观念和知见的培养,并且让正确的知见和观念深深刻入脑海,取代错误知见和观念
定的修持就是让心念保持清净自在安定,不会堕入错误的情绪中
戒的修持就是规范自己,避免让自己接触或堕入容易引发错误情绪和观念的环境
任何学习,如果不明白原委,不解说,而光用约束和强迫或死背,这样效果一定是比较差的
所以,如果能由观念和知见上来解说和体会,这样就更容易明白佛法,也更容易解脱
也因此,不同的年代,都需要有人能适应时代需求,以当代的语言习惯来解说佛法

不过,如上面所说,就算接受了正确的知见和观念
可能还是对抗不了错误的观念和习气以及欲望
这时候就要用[遵守戒律]和[修行定力]来抗衡了
——贪嗔痴与戒定慧三种次第修行的原理
「守持戒律」就能避免接触外界染污而堕入欲望和执着的深坑
这是第一道防线,透过戒律,如果能有效的阻绝世俗杂染,那将能顺利进入到心念的修行

「修学禅定」就能运用自力的心念能力保持安定而从习气中逐渐解脱
透过心念的修行,逐渐能控制自己的心念,不再随世俗七情六欲而流转

「觉照智慧」就能由正确的知见和观念逐渐破除错误的认知和邪见而不再堕入恶道
世俗知见令人沉沦于执着而轮回,错误的修行观念(外道知见或邪见)则令人误入歧途,不仅白费工夫,而且无法解脱成佛
只有正确的修行观念才是修行解脱的关键,才能指引走向正确解脱成佛的目标——「生命方程式:因果」&「实修的次第和原理」&「为什么修行?」

相关学习: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2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232

[精进勋章]

33#
 楼主| 发表于 2024-8-22 14:13:0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用时 3 小时 )



-
- [经文] --

佛告弥勒:

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作众恶,甚为至德,十方世界最无伦匹。

所以者何?诸佛国土天人之类自然作善,不大为恶,易可开化。

今我于此世间作佛,处于五恶、五痛、五烧之中,为最剧苦。

教化群生令舍五恶、令去五痛、令离五烧;

降化其意令持五善,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

你等能够于此世,端心正意(谓端正严肃己心与意念,即制止贪嗔痴三毒而不作众恶。与“端心正行”同义。据无量寿经卷下载,佛陀谓弥勒菩萨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作诸恶,达于至德,为十方世界无可伦比者,系由于诸佛国土、天人之类,自然行善而易于教化之故。又端心正意不仅为一般修善止恶之发端,于禅林中,亦为坐禅之基础),不造作众恶,具足无上功德,在十方世界中都是无与伦比的。

为什么呢?因为诸佛国土中的天人之类,自然会作善,不大会为恶,所以容易开化(教人开蒙化恶也)。

现今我于此世间作佛(成佛也。菩萨之行终者,断妄惑开真觉之谓),处于五恶(五种恶。(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五)饮酒)、五痛(由五恶(杀、盗、淫、妄、酒)而招感的五种苦果)、五烧(以五恶,于未来世三途受报,苦痛切身如火之烧,故喻之为五烧)之中,是最剧苦之处。

教化(教,以善法教导他人;化,令远离恶法。为教导感化之意,即说法引导众生而令其受感化)众生,令其舍五恶、令其去五痛、令其离五烧;

降伏教化其意,令众生能够持守五善(能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五戒者,称为五善),获得福德(以名一切之善行。又以名善行所得之福利),度世(度者渡也,出也,如言出世。出过世间之谓也),长寿,泥洹(即涅槃,又名灭度,是灭尽烦恼和度脱生死的意思)之道。

注解:
【端心正意】:谓端正严肃己心与意念,即制止贪嗔痴三毒而不作众恶。与“端心正行”同义。据无量寿经卷下载,佛陀谓弥勒菩萨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作诸恶,达于至德,为十方世界无可伦比者,系由于诸佛国土、天人之类,自然行善而易于教化之故。又端心正意不仅为一般修善止恶之发端,于禅林中,亦为坐禅之基础。缁门警训卷一(大四八·一○四七上):“端心正意,洁己虚心,叠足跏趺,收视反听,惺惺不昧,沉掉永离。”p5877FROM:【佛光大辞典】

【至德具足益】:(术语)言信弥陀而念佛者,于现世具足无上之功德也。现世十种益之一。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开化】:(术语)教人开蒙化恶也。法华经序品曰:“是诸八王子,妙光所开化。”无量寿经上曰:“入众言音,开化一切。”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作佛】:(术语)成佛也。菩萨之行终者,断妄惑开真觉之谓。法华经譬喻品曰:“具足菩萨所行之道,当得作佛。”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五恶】:五种恶。(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五)饮酒。又五戒所防即为上述之五恶;造此五恶,于现世中,王法治罪,身遭厄难,称为五痛;以此五恶,于未来世三途受报,称为五烧。(优婆塞五戒威仪经、四天王经、无量寿经义疏卷下(慧远))p1161FROM:【佛光大辞典】

【五痛五烧】:由造五恶所受之果报。依慧远之无量寿经义疏卷下载,五恶指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造五恶者,于现世之中,王法治其罪,身遭厄难,称为五痛;其于未来世三途受报,称为五烧。又憬兴之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下谓,痛是苦受,烧是苦具,二者皆为地狱之报。(无量寿经卷下、灌顶经卷一)p1163FROM:【佛光大辞典】

【五痛】:由五恶(杀、盗、淫、妄、酒)而招感的五种苦果。(参见:五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五烧】:(譬喻)造杀,盗,淫,妄,酒之五恶者,生时遭王法之逼害,死入于恶道,名为五痛,苦痛切身如火之烧,故喻之为五烧。无量寿经下曰:“我今于此世间作佛,处于五恶五痛五烧之中为最剧苦,教化群生令舍五恶,令去五痛,令离五烧。”又曰:“是为五大恶五痛五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教化】:<一>梵语 pari-pac。教,以善法教导他人;化,令远离恶法。为教导感化之意,即说法引导众生而令其受感化。如经上所言,转无上法轮教化诸菩萨;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令住无上正真之道。凡此皆属转恶为善、转凡化圣之教化。与“开化”、“摄化”、“施化”、“劝化”等词同义。(长阿含卷一大本经、增一阿含经卷一、法华经卷四)
 <二>日本佛教用语。在佛前举行法会之际,所唱诵之一种赞歌。p4596FROM:【佛光大辞典】


【持】:瑜伽二十四卷十一页云:被服受用,能正将护,说名为持。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五善五恶】:指五种善恶。能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五戒者,称为五善。反之,破此五戒者,称为五恶。五恶招五痛五烧之苦果,五善得福德度世长寿涅槃之乐果。(无量寿经卷下)p1161 FROM:【佛光大辞典】

【福德】:(术语)以名一切之善行。又以名善行所得之福利。无量寿经下曰:“福德自然。”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度世】:(术语)度者渡也,出也,如言出世。出过世间之谓也。无量寿经上曰:“超过世间诸所有法,心常谛住度世之道。”同下曰:“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述文赞中曰:“谛者安也,度者出也,即出世道之别名故。”大经净影疏下曰:“度世长寿泥洹道者,后生弥陀,终得涅槃。”【又】济度世间之人也。维摩经佛国品曰:“能度诸世间。”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泥洹】:即涅槃,又名灭度,是灭尽烦恼和度脱生死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佛言:

何等为五恶?何等五痛?何等五烧?

何等消化五恶、令持五善,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

[末学解说]

佛陀继续说:

什么是五恶(五种恶。(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五)饮酒)?什么是五痛(由五恶(杀、盗、淫、妄、酒)而招感的五种苦果)?什么是五烧(以五恶,于未来世三途受报,苦痛切身如火之烧,故喻之为五烧)?

如何消化五恶、令众生持守五善(能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五戒者,称为五善),获得福德(以名一切之善行。又以名善行所得之福利)、度世(度者渡也,出也,如言出世。出过世间之谓也)、长寿、泥洹(即涅槃,又名灭度,是灭尽烦恼和度脱生死的意思)之道呢?

注解:
【五恶】:五种恶。(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五)饮酒。又五戒所防即为上述之五恶;造此五恶,于现世中,王法治罪,身遭厄难,称为五痛;以此五恶,于未来世三途受报,称为五烧。(优婆塞五戒威仪经、四天王经、无量寿经义疏卷下(慧远))p1161FROM:【佛光大辞典】

【五痛五烧】:由造五恶所受之果报。依慧远之无量寿经义疏卷下载,五恶指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造五恶者,于现世之中,王法治其罪,身遭厄难,称为五痛;其于未来世三途受报,称为五烧。又憬兴之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下谓,痛是苦受,烧是苦具,二者皆为地狱之报。(无量寿经卷下、灌顶经卷一)p1163FROM:【佛光大辞典】

【五痛】:由五恶(杀、盗、淫、妄、酒)而招感的五种苦果。(参见:五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五烧】:(譬喻)造杀,盗,淫,妄,酒之五恶者,生时遭王法之逼害,死入于恶道,名为五痛,苦痛切身如火之烧,故喻之为五烧。无量寿经下曰:“我今于此世间作佛,处于五恶五痛五烧之中为最剧苦,教化群生令舍五恶,令去五痛,令离五烧。”又曰:“是为五大恶五痛五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五善五恶】:指五种善恶。能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五戒者,称为五善。反之,破此五戒者,称为五恶。五恶招五痛五烧之苦果,五善得福德度世长寿涅槃之乐果。(无量寿经卷下)p1161 FROM:【佛光大辞典】

【福德】:(术语)以名一切之善行。又以名善行所得之福利。无量寿经下曰:“福德自然。”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度世】:(术语)度者渡也,出也,如言出世。出过世间之谓也。无量寿经上曰:“超过世间诸所有法,心常谛住度世之道。”同下曰:“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述文赞中曰:“谛者安也,度者出也,即出世道之别名故。”大经净影疏下曰:“度世长寿泥洹道者,后生弥陀,终得涅槃。”【又】济度世间之人也。维摩经佛国品曰:“能度诸世间。”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泥洹】:即涅槃,又名灭度,是灭尽烦恼和度脱生死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其一恶者,诸天、人民、蠕动之类。欲为众恶莫不皆然。

强者伏弱转相克贼,残害杀戮迭相吞噬,不知修善恶逆无道,后受殃罚自然趣向。

神明记识犯者不赦,故有贫穷、下贱、乞丐、孤独、聋盲、喑哑、愚痴、憋恶,至有尪狂不逮之属。

又有尊贵、豪富、高才、明达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

[末学解说]

其中第一种恶者,为诸天、人民、蠕动这类众生。都想造作以下众恶。

强者欺负弱者,转相损伤,残害杀戮,相互吞噬,不知道修善(断恶行善),作恶逆行不修正法,最后遭受殃罪惩罚,自然趣向该去之处。

神明(指天地之诸神,诸神能明白察知善恶邪正,确实无误,故有此称)会记录识别,触犯者不会被赦免,所以会有贫穷、下贱、乞丐、孤独、聋盲、喑哑、愚痴、憋恶,乃至有癫狂,不足这类的众生。

同事也有尊贵、豪富、高才、明达这种众生,皆是由其宿世(宿世即前生、前世、过去世之意)仁慈孝敬、修善积德所致。

注解:
【修善】:(术语)断恶行善也。又对于性善之称,本有之善曰性善,修成之善曰修善。修善即性善,实大乘之通谈也。(参见:性恶)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神明】:无法思惟分别者,称为神;能照见者称为明。(一)指天地之诸神,诸神能明白察知善恶邪正,确实无误,故有此称。(二)指众生之神识(灵魂、精神之主体)。p4249 FROM:【佛光大辞典】

【宿世】:梵语 pu^rva,巴利语 pubba。宿即久、旧、古之意。宿世即前生、前世、过去世之意。宿世之生存状态,称为宿命;宿世所有之习惯,称为宿习;宿世所结之因缘,称为宿因、宿缘。宿世所造之业,称为宿业、宿行。就业之善恶,于宿世行善业,称为宿善;而于宿世专造恶业,不造善业者,称为无宿善。依宿世业因而感之果报,称为宿报。宿世心所执著不离之善恶性贺,称为宿执。宿昔之意愿、宿昔之怨意,称为宿意。(法华经卷七妙庄严王本事品、无量寿经卷下、兴起行经卷下食马麦宿缘经、梁高僧传卷三求那跋摩传、续高僧传卷十七智顗传)p4509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世有常道、王法、牢狱不肯畏慎,为恶入罪受其殃罚,求望解脱难得免出。

世间有此目前现事,寿终后世尤深尤剧,入其幽冥转生受身。

譬如王法痛苦极刑,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转贸其身、改形易道,所受寿命或长或短,魂神精识自然趣之。

当独值向相从共生,更相报复无有止已,殃恶未尽不得相离,展转其中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末学解说]

世间有常道(寻常之道理)、王法、牢狱,如若有众生不肯畏慎,作恶犯罪,受到相应的殃罚,这时想求获得解脱不受惩罚,是难以得到赦免出离的。

世间有这些发生在眼前的现世果报,而寿终的后世,果报则更深更剧,堕入幽冥(三恶道无真理光之处(即冥土)),不断转生(谓死于此处,而生于彼处。又作换世、轮回转生)受报轮回。

譬如触犯王法就要受到痛苦的极刑,所以也有自然三涂(即火涂、刀涂、血涂,义同三恶道之地狱、饿鬼、畜生,乃因身口意诸恶业所引生之处。(一)火涂,即地狱道,或以于彼处受苦之众生常为镬汤炉炭之热所苦,或以彼处火聚甚多,故称火涂。(二)刀涂,即饿鬼道,以于彼处之众生常受刀杖驱逼等之苦,故称刀涂。(三)血涂,即畜生道,以于彼处受苦之众生,强者伏弱,互相吞啖,饮血食肉,故称血涂)无量之苦恼,转换其身、改变其形于不同恶道,各自的寿命或长或短,魂神(此六识八识,对于肉体谓之魂神。俗所谓灵魂也)精识(人之精灵心识也)自然趣向该去之处。

这类众生会独自趣向该去之处,只有其冤亲债主会跟随共生,更相报复没有休止,殃恶未尽则不能得相离,辗转其中没有出期(即出离生死苦海之期限),难以获得解脱,痛苦无法言说。

注解:
【常道】:(杂语)寻常之道理也。无量寿经下曰:“生死常道转相嗣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幽冥】:(术语)虽为有理,而幽远非常识所及之处。又,三恶道无真理光之处(即冥土)。无量寿经下曰:“寿终后世,尤深尤剧。入其幽冥,转生受身。”八十华严经十一曰:“一一毛孔现光明,普遍虚空发大音,所有幽冥靡不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转生】:<一>梵语  ja^tiparivartah!。谓死于此处,而生于彼处。又作换世、轮回转生。大智度论卷十六(大二五·一七五中):“菩萨得天眼,观众生轮转五道,回旋其中。天中死,人中生;人中死,天中生;(中略)非有想、非无想天中死,阿鼻地狱中生。如是展转生五道中。”((参见:轮回)6186)
 <二>西藏为解决佛教领袖承继问题而设之制度。又作转世。创始于十三世纪迦尔居派迦尔玛迦尔居之求松肯巴。((参见:转世)6617)p6617FROM:【佛光大辞典】

【三涂】:又作三途。即火涂、刀涂、血涂,义同三恶道之地狱、饿鬼、畜生,乃因身口意诸恶业所引生之处。(一)火涂,即地狱道,或以于彼处受苦之众生常为镬汤炉炭之热所苦,或以彼处火聚甚多,故称火涂。(二)刀涂,即饿鬼道,以于彼处之众生常受刀杖驱逼等之苦,故称刀涂。(三)血涂,即畜生道,以于彼处受苦之众生,强者伏弱,互相吞啖,饮血食肉,故称血涂。至若“涂”之义有二:一为残害,如涂炭;一为所趣,即梵本无量寿经之阿波耶伽底(apaya-gati,意译恶趣、恶道)。(大明三藏法数卷十一、翻译名义集卷七、释氏要览卷中)((参见:三恶趣)625)p636FROM:【佛光大辞典】

【魂神】:(术语)心识之异名。小乘立六识。大乘立八识。此六识八识,对于肉体谓之魂神。俗所谓灵魂也。无量寿经下曰:“寿命或长或短,魂神精识,自然趣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精识】:(术语)人之精灵心识也。无量寿经下曰:“魂神精识自然趣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出期】:即出离生死苦海之期限。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五上):“数千亿劫无有出期,痛不可言。”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三(大四○·二六上):“行者破戒之人,功德无量,远有出期。不受戒者,随流苦海,永无解脱。”p1561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天地之间自然有是,虽不即时卒暴应至,善恶之道会当归之。

是为一大恶、一痛、一烧,勤苦如是。

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者,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一大善也。

[末学解说]

天地之间,自然就是有这些的,也许不是即时显现,立即受报,但善恶之道,必会归位(因果不爽)。

这是第一种大恶、第一种痛、第一种烧,其勤苦(勤而苦也)就是这些。

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人能够在其中,专心一意、端身正行(谓端正严肃己心与意念,即制止贪嗔痴三毒而不作众恶),独作诸善、不作众恶,这类众生可独自身得度脱,获其福德(以名一切之善行。又以名善行所得之福利)、度世(度者渡也,出也,如言出世。出过世间之谓也)、上天、泥洹(即涅槃,又名灭度,是灭尽烦恼和度脱生死的意思)之道,这是第一种大善。

注解:
【勤苦】:(杂语)勤而苦也。无量寿经下曰:“爱念相随,勤苦若此。”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一心】:1、指真如的理体独一无二。2、专心一意。有事一心和理一心之分,修行时心意专一,叫“事一心”;入于实相,叫“理一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端心正意】:谓端正严肃己心与意念,即制止贪嗔痴三毒而不作众恶。与“端心正行”同义。据无量寿经卷下载,佛陀谓弥勒菩萨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作诸恶,达于至德,为十方世界无可伦比者,系由于诸佛国土、天人之类,自然行善而易于教化之故。又端心正意不仅为一般修善止恶之发端,于禅林中,亦为坐禅之基础。缁门警训卷一(大四八·一○四七上):“端心正意,洁己虚心,叠足跏趺,收视反听,惺惺不昧,沉掉永离。”p5877FROM:【佛光大辞典】

【福德】:(术语)以名一切之善行。又以名善行所得之福利。无量寿经下曰:“福德自然。”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度世】:(术语)度者渡也,出也,如言出世。出过世间之谓也。无量寿经上曰:“超过世间诸所有法,心常谛住度世之道。”同下曰:“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述文赞中曰:“谛者安也,度者出也,即出世道之别名故。”大经净影疏下曰:“度世长寿泥洹道者,后生弥陀,终得涅槃。”【又】济度世间之人也。维摩经佛国品曰:“能度诸世间。”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泥洹】:即涅槃,又名灭度,是灭尽烦恼和度脱生死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佛言:

其二恶者,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室家、夫妇——都无义理,不顺法度。

奢淫憍纵,各欲快意,任心自恣,更相欺惑。心口各异、言念无实、佞谄不忠、巧言谀媚、嫉贤谤善,陷入怨枉。

主上不明任用臣下、臣下自在机伪多端,践度能行知其形势。在位不正为其所欺,妄损忠良不当天心。

臣欺其君、子欺其父,兄弟、夫妇、中外知识更相欺诳,各怀贪欲、瞋恚、愚痴,欲自厚己、欲贪多有,尊卑、上下心俱同然。

[末学解说]

佛陀说:

第二种恶者,为世间的人民——父子、兄弟、室家、夫妇——都没有义理(适于理之道也),不遵循法度(法者法规,度者度量也)。

奢侈淫逸,骄慢放纵,只想自己高兴,放任妄心,恣意而为,互相欺骗、迷惑。心口不一、所说所想都不真实、谄媚奉承、没有忠诚、巧言谀媚、嫉妒贤良、诽谤善人,诬陷冤枉他人。

主上不明真象任用臣下、臣下自在机变、诡诈多端,见风使舵审时度势。因在位不正,被其所欺,妄损忠良,不当天心。

臣下欺骗君上、孩子欺骗其父,兄弟、夫妇、中外知识(即朋友之异称)更相欺诳,各自怀着贪欲、瞋恚、愚痴,想要厚待自己、想要占有更多,不论尊卑、上下,其贪心都一样的。

注解:
【义理】:(术语)适于理之道也。八十华严经二十一曰:“修多罗文句义理,无有忘失。”思益经力说品曰:“随其义理不随章句言辞。”成实论众法品曰:“佛法皆有义理,外道法无义理。”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度】:(杂语)法者法规,度者度量也。无量寿经下曰:“都无义理,不顺法度。”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知识】:<一>知,通智。即大乘起信论所说五识之一。即指能起妄心智用,而分别可爱、不可爱等诸境界之作用。(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中末)
 <二>即朋友之异称。吾人平时所谓知人一语,即指知其人之心识,此处乃引申为所知之人,而非多知博识之义。故就为人而言,其人若善,则为善友、善知识;若恶,则为恶友、恶知识。说法引导我于善处者,是善友,故称善知识,又单称知识。又如劝善友,使其欣喜三宝,则称为劝知识、唱知识。(旧华严经卷五十八入法界品、增一阿含经卷十一善知识品)((参见:善知识)4884)
 <三>日本佛教界转用为劝化、募缘之意。故凡捐赠予寺院之财物,称为“知识物”;书写劝化旨趣之文,称为“知识文”;以劝化为主旨而写就之经典,称为“知识经”。p3466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破家亡身不顾前后,亲属内外坐之灭族。

或时室家、知识、乡党、市里、愚民、野人转共从事,更相剥害,忿成怨结。

富有悭惜不肯施与,爱保贪重心劳身苦,如是至竟无所恃怙,独来独去无一随者。

善恶、祸福追命所生,或在乐处、或入苦毒,然后乃悔,当复何及?

[末学解说]

即使破家亡身,也无所顾忌,亲属内外,一同灭族。

有时与其室家、知识、乡党、市里、愚民、野人,共同从事恶业,互相剥削伤害,愤恨而起怨结(怨恨之心,结而不解也)。

即使其富有了,也是悭贪吝啬不愿布施,因为爱欲深、贪心重,所以心劳累、身体苦,就这样到最后,无依无靠,独来独去,没有一样可以带走。

只有善恶、祸福会追命所生,或者在乐处、或者入苦毒(苦身毒身者),然后方才后悔,又如何来得及呢?

注解:
【怨结】:(术语)怨恨之心,结而不解也。唐华严经六十八曰:“于有恩人反加杀害,于无恩处常怀怨结。”心地观经六曰:“能损自他互为怨结。”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苦毒】:(术语)苦身毒身者。法华经方便品曰:“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轮回六趣中,备受诸苦毒。”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世间人民心愚少智,见善憎谤不思慕及,但欲为恶妄作非法,常怀盗心悕望他利,消散磨尽而复求索。

邪心不正,惧人有色,不豫思计,事至乃悔。今世现有王法牢狱,随罪趣向受其殃罚。

[末学解说]

世间的人民,心愚痴少智慧,所以见到善,憎恶毁谤,不思慕学习,反而想行恶,妄作非法,常怀偷盗之心,希望从中获利,消散磨尽之后又再索求。

这类众生因其邪心不正,所以害怕与人对视,不考虑后果,事发才后悔。今世现有王法、牢狱的制裁,寿终则会随罪趣向该去之处,受到应有的惩罚。

-- [经文] --

因其前世不信道德、不修善本,今复为恶,天神克识别其名籍,寿终神逝下入恶道,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

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末学解说]

因为这类众生前世不相信道德(有关人类行为善恶、正邪之原理)、不修习善本(同于善根,植善固而不拔之意),现今又造恶,天神克识(克,必之意;识,记之意。谓天神记录人所做之善恶时,必无丝毫之夹杂),标注在其名籍,寿终神逝就会堕入恶道,所以有自然三涂(即火涂、刀涂、血涂,义同三恶道之地狱、饿鬼、畜生,乃因身口意诸恶业所引生之处。(一)火涂,即地狱道,或以于彼处受苦之众生常为镬汤炉炭之热所苦,或以彼处火聚甚多,故称火涂。(二)刀涂,即饿鬼道,以于彼处之众生常受刀杖驱逼等之苦,故称刀涂。(三)血涂,即畜生道,以于彼处受苦之众生,强者伏弱,互相吞啖,饮血食肉,故称血涂)无量苦恼。

辗转其中,世世累劫,没有出期(即出离生死苦海之期限),难以获得解脱,痛苦无法言说。

注解:
【道德】:有关人类行为善恶、正邪之原理。其原语为拉丁语之 mors,系与 a$ethos(习俗)同义;盖习俗乃道德与法律之基础,其中,法律为社会活动中之规范,道德则为人类社会生活规范中必要的个人规制。孔子提倡以仁、德为中心之人伦关系,基督教、佛教等诸宗教亦极重视道德力量。基督教强调以神爱之中的博爱精神而爱邻人,从而展开其伦理思想。佛教则诫恶劝善,并禁止杀生、偷盗等十恶业(十不善业)。于佛教之基本精神中,所谓德,自获其利之意;所谓道,利益他人之意。又如七佛通戒偈云(大二·五五一上):“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由之,即可理解佛教之人伦道德观。(超日明三昧经卷下、无量寿经卷下、大智度论卷十五、辩正论卷五(法琳)、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丙文帝诏令玄奘法师翻老子为梵文事(道宣))p5656 FROM:【佛光大辞典】

【善本】:(术语)同于善根,植善固而不拔之意。【又】善为菩提之本也。法华经序品曰:“已于千万佛所,植诸德本。”无量寿经下曰:“善人无善本,不得闻此经。”胜鬘经上末曰:“善本,本亦因也。欲以此善为菩提根,故名为本。”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克识】:克,必之意;识,记之意。谓天神记录人所做之善恶时,必无丝毫之夹杂。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四下):“自然克识,不得相离。”又同经卷下(大一二·二七六中):“天神克识,别其名籍。”p3730FROM:【佛光大辞典】

【三涂】:又作三途。即火涂、刀涂、血涂,义同三恶道之地狱、饿鬼、畜生,乃因身口意诸恶业所引生之处。(一)火涂,即地狱道,或以于彼处受苦之众生常为镬汤炉炭之热所苦,或以彼处火聚甚多,故称火涂。(二)刀涂,即饿鬼道,以于彼处之众生常受刀杖驱逼等之苦,故称刀涂。(三)血涂,即畜生道,以于彼处受苦之众生,强者伏弱,互相吞啖,饮血食肉,故称血涂。至若“涂”之义有二:一为残害,如涂炭;一为所趣,即梵本无量寿经之阿波耶伽底(apaya-gati,意译恶趣、恶道)。(大明三藏法数卷十一、翻译名义集卷七、释氏要览卷中)((参见:三恶趣)625)p636FROM:【佛光大辞典】

【出期】:即出离生死苦海之期限。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五上):“数千亿劫无有出期,痛不可言。”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三(大四○·二六上):“行者破戒之人,功德无量,远有出期。不受戒者,随流苦海,永无解脱。”p1561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是为二大恶、二痛、二烧,勤苦如是。

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者,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二大善也。

[末学解说]

这是第二种大恶、第二种痛、第二种烧,其勤苦(勤而苦也)就是这些。

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人能够在其中,专心一意、端身正行(谓端正严肃己心与意念,即制止贪嗔痴三毒而不作众恶),独作诸善、不作众恶,这类众生可独自身得度脱,获其福德(以名一切之善行。又以名善行所得之福利)、度世(度者渡也,出也,如言出世。出过世间之谓也)、上天、泥洹(即涅槃,又名灭度,是灭尽烦恼和度脱生死的意思)之道,这是第二种大善。

注解:
【勤苦】:(杂语)勤而苦也。无量寿经下曰:“爱念相随,勤苦若此。”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一心】:1、指真如的理体独一无二。2、专心一意。有事一心和理一心之分,修行时心意专一,叫“事一心”;入于实相,叫“理一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端心正意】:谓端正严肃己心与意念,即制止贪嗔痴三毒而不作众恶。与“端心正行”同义。据无量寿经卷下载,佛陀谓弥勒菩萨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作诸恶,达于至德,为十方世界无可伦比者,系由于诸佛国土、天人之类,自然行善而易于教化之故。又端心正意不仅为一般修善止恶之发端,于禅林中,亦为坐禅之基础。缁门警训卷一(大四八·一○四七上):“端心正意,洁己虚心,叠足跏趺,收视反听,惺惺不昧,沉掉永离。”p5877FROM:【佛光大辞典】

【福德】:(术语)以名一切之善行。又以名善行所得之福利。无量寿经下曰:“福德自然。”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度世】:(术语)度者渡也,出也,如言出世。出过世间之谓也。无量寿经上曰:“超过世间诸所有法,心常谛住度世之道。”同下曰:“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述文赞中曰:“谛者安也,度者出也,即出世道之别名故。”大经净影疏下曰:“度世长寿泥洹道者,后生弥陀,终得涅槃。”【又】济度世间之人也。维摩经佛国品曰:“能度诸世间。”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泥洹】:即涅槃,又名灭度,是灭尽烦恼和度脱生死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可以获知:
1.能够于娑婆世间端正严肃己心与意念,制止贪嗔痴三毒而不作众恶,具足无上功德,在十方世界中都是无与伦比的。
这是因为其他诸佛国土中的天人之类,自然会作善,不大会为恶,所以容易开化。
2.世尊在娑婆世间作佛,为了帮助教化众生,令其舍五恶、令其去五痛、令其离五烧;持守五善,获得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
3.佛陀教导什么是五恶五痛五烧?怎样才能消除?如何持守五善,获得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
4.第一种恶为杀生。第二种恶为偷盗。分别解说这两种恶,两种痛,两种烧。
5.分别解说第一大善——不杀生;第二大善——不偷盗。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2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232

[精进勋章]

34#
 楼主| 发表于 2024-8-23 12:03: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8-23 12:09 编辑

复习、思维昨日学习的佛经内容

佛告弥勒: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作众恶,甚为至德,十方世界最无伦匹。所以者何?诸佛国土天人之类自然作善,不大为恶,易可开化。今我于此世间作佛,处于五恶、五痛、五烧之中,为最剧苦。教化群生令舍五恶、令去五痛、令离五烧;降化其意令持五善,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

佛言:
何等为五恶?何等五痛?何等五烧?何等消化五恶、令持五善,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

其一恶者,诸天、人民、蠕动之类。欲为众恶莫不皆然。强者伏弱转相克贼,残害杀戮迭相吞噬,不知修善恶逆无道,后受殃罚自然趣向。神明记识犯者不赦,故有贫穷、下贱、乞丐、孤独、聋盲、喑哑、愚痴、憋恶,至有尪狂不逮之属。又有尊贵、豪富、高才、明达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世有常道、王法、牢狱不肯畏慎,为恶入罪受其殃罚,求望解脱难得免出。世间有此目前现事,寿终后世尤深尤剧,入其幽冥转生受身。譬如王法痛苦极刑,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转贸其身、改形易道,所受寿命或长或短,魂神精识自然趣之。当独值向相从共生,更相报复无有止已,殃恶未尽不得相离,展转其中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天地之间自然有是,虽不即时卒暴应至,善恶之道会当归之。是为一大恶、一痛、一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者,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一大善也。

佛言:其二恶者,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室家、夫妇——都无义理,不顺法度。奢淫憍纵,各欲快意,任心自恣,更相欺惑。心口各异、言念无实、佞谄不忠、巧言谀媚、嫉贤谤善,陷入怨枉。主上不明任用臣下、臣下自在机伪多端,践度能行知其形势。在位不正为其所欺,妄损忠良不当天心。臣欺其君、子欺其父,兄弟、夫妇、中外知识更相欺诳,各怀贪欲、瞋恚、愚痴,欲自厚己、欲贪多有,尊卑、上下心俱同然。破家亡身不顾前后,亲属内外坐之灭族。或时室家、知识、乡党、市里、愚民、野人转共从事,更相剥害,忿成怨结。富有悭惜不肯施与,爱保贪重心劳身苦,如是至竟无所恃怙,独来独去无一随者。善恶、祸福追命所生,或在乐处、或入苦毒,然后乃悔,当复何及?世间人民心愚少智,见善憎谤不思慕及,但欲为恶妄作非法,常怀盗心悕望他利,消散磨尽而复求索。邪心不正,惧人有色,不豫思计,事至乃悔。今世现有王法牢狱,随罪趣向受其殃罚。因其前世不信道德、不修善本,今复为恶,天神克识别其名籍,寿终神逝下入恶道,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是为二大恶、二痛、二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者,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二大善也。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可以获知:
1.能够于娑婆世间端正严肃己心与意念,制止贪嗔痴三毒而不作众恶,具足无上功德,在十方世界中都是无与伦比的。
这是因为其他诸佛国土中的天人之类,自然会作善,不大会为恶,所以容易开化。
2.世尊在娑婆世间作佛,为了帮助教化众生,令其舍五恶、令其去五痛、令其离五烧;持守五善,获得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
3.佛陀教导什么是五恶五痛五烧?怎样才能消除?如何持守五善,获得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
4.第一种恶为杀生。第二种恶为偷盗。分别解说这两种恶,两种痛,两种烧。
5.分别解说第一大善——不杀生;第二大善——不偷盗。

====================================

结合老师发起的光明互动你为什么学佛
为了能够于娑婆世界端心正意,不作众恶

端心正意,不作众恶”这句话听起来不难
但就如佛陀所讲,难在,是于娑婆世界中
其他诸佛国土的天人之类“自然作善,不大为恶

近日,单位中很多人开始休假,这会涉及要不要请干休假
如果请干休假,就要按请假天数扣钱,直接涉及切身利益

部门的领导,自己以出差名义到外地休息,没有请干休假
很多科室的负责人和同事们,也悄悄休息,没有请干休假
但也有一些人,规规矩矩的请了干休假,或是请了探亲假

这件事,以世俗观念
这些不请假的人,多聪明,既休了假,还没扣钱
而请假的人,真是傻,这个大便宜一点都没占到

由此,不禁想到了佛经中的这段内容:
主上不明任用臣下、臣下自在机伪多端,践度能行知其形势。在位不正为其所欺,妄损忠良不当天心。
各怀贪欲、瞋恚、愚痴,欲自厚己、欲贪多有,尊卑、上下心俱同然

部门的领导想要自己获利,带头欺骗,无形中在引导他人
下属自然也想要获利,且看到领导的“榜样”,所以也欺骗

表面上看这件事,并没有伤害到他人,如何能算造恶呢?
可上面佛经教导了,这些做法行为都属于第二种大恶啊

有恶行、恶业,自然就有恶果、恶报,就会:
天神克识别其名籍,寿终神逝下入恶道,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要知道
因为因缘果报是法界中自然的程序和法则,就像种下什么种子,就得到什么果实
或像数学或物理的公式,或化学变化的反应式,或星球的运转原理
这些在宇宙中都有一定的定律轨则——正视并反省苦难的本源,随时用正面宽广的心态迎接未来

如果不知道这些,自己造恶都不晓得
等受报时再想后悔,那可就来不及了
在不断轮回的过程中,我们可能因为没能接受能够超越轮回的正确知见
而导致累世沉沦于世俗的种种欲望和执着,或叛逆斗争或怀疑不信或恶口毁谤等恶习

因为这些邪恶的观念,相由心生,可能因此而堕入恶道,或因错误的邪见而误导修行
可能因为世苦而昏头转向,甚至茫然无觉,这样就很难解脱,而使解脱之路遥遥无期——「生命方程式:因果」&「实修的次第和原理」&「为什么修行?」
平常修行没有「正知见」和「正观」,所以往往遇到考验的时候仍然无法提起「正念」,而只会不断的犯糊涂和耍赖,
这就是自己的因果,如是因,如是果,自己要为自己负责,自己要承受自己没有真信智信和真实实修的后果,迷信的后果——学佛者的迷信与智信

所以,当要学习佛法,当要修行佛法
这样才能帮助我们于此娑婆世界端心正意,不作众恶

善知识教导
[菩萨畏因]
菩萨行者做任何事情都会保持正念,避免恶念邪念的恶因造成以后的恶果
对于任何果报都能诚心接受,不起对立和恶念或执着分别,不再纠结自缚
这样放下自然不造新业,心念放下自然就得到解脱

这才是真正的信佛者,真正深信因果

[众生畏果]
反观一般众生(凡夫)
对于任何事情的现象(果报)都无法释怀,
分别执着或斤斤计较,或恐惧害怕,或贪婪执着,这正是不明白因果
这类佛弟子虽然嘴上说信佛,但是对于佛讲的因果并尚未真信或深信
所以对于果报无法真正发露忏悔心,一直执着或争执于[是非对错],
一口气割舍不下,时而生气抱怨,时而感叹哀怨,
物以类聚,而不知道收摄心念,断除妄念,滚雪球般的徒增罪业
——[略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您确定您真正[信佛][信因果]吗?)
大菩萨会
随时注意自己的贪瞋痴, 因此能够随时与佛经相应, 有所体会
随时关怀众生, 依照众生根器, 给予方便救度, 所以随时对于法门有更深的体会
随时提高自己对修学佛经的广度和深度, 深入经藏, 融会贯通, 实际运用在自度度人上面
随时以成就佛道为第一目标, 所以孜孜不倦——[解答]为什么学佛或读经会失去感觉?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2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232

[精进勋章]

35#
 楼主| 发表于 2024-8-24 21:41:3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用时 3 小时 )


-
- [经文] --

佛言:

其三恶者,世间人民相因寄生,共居天地之间,处年寿命无能几何。

上有贤明长者、尊贵豪富,下有贫穷㒋贱、尪劣愚夫,中有不善之人常怀邪恶,但念淫妷,烦满胸中,爱欲交乱坐起不安,贪意守惜但欲唐得。

眄睐细色邪态外逸,自妻厌憎私妄出入,费损家财事为非法,交结聚会兴师相伐,攻劫杀戮强夺不道。

恶心在外不自修业,盗窃趣得欲击成事,恐势迫胁归给妻子,恣心快意极身作乐。

或于亲属不避尊卑,家室中外患而苦之,亦复不畏王法禁令。

[末学解说]

佛陀说:

第三种恶者,为世间的人民,相互为因,互相寄生,共居于天地之间,相处的时间、寿命并不长久。

上有贤明长者、尊贵豪富,下有贫穷低贱、卑劣愚夫,中有不善之人,常怀邪恶,知念淫逸,烦满胸中,爱欲(即贪爱之法。与爱著、爱染、爱执同义)交乱,坐起不安,贪婪吝啬,只想白白获得。

眷恋美色、邪态外露,厌憎自己妻子、私心妄心出入,费损家中财物、从事非法行为,交结聚会、兴师相伐,攻劫杀戮、强夺不道。

恶心在外、自己不修善业,以盗窃为乐趣、欲击成事,把恐势迫胁都给了妻子,肆意放纵、寻欢作乐。

或对亲属不避尊卑,家室中外因为其行为而苦之,也不畏惧王法、禁令。

注解:
【爱欲】:梵语 ka^ma,巴利语同。即贪爱之法。与爱著、爱染、爱执同义。古代印度人认为人生之三大目的为法(梵 dharma)、利(梵 artha)、爱等,即指真理之了解、财物之蓄积、性爱之享受。关于爱欲,有所谓之爱欲经(梵 Ka^ma-su^tra),此经被公认为世界闻名之性爱指南,上流人士亦经由此指南而获得性生活之指导。
 原始佛教教团乃为以僧侣(比丘)为主之教团,而性欲则属人类仅次于食欲之一种本能,故于僧侣教团中,制定严格之戒律,以超脱爱欲为修行者之重要修行德目。进入大乘佛教时期,由于在家信众参与教团,禁止爱欲成为不可能,仅能对在家信众加以善巧方便之限制。
 所谓烦恼即菩提,乃是藉爱欲或其他能动摇人类心志之本能,在其不断干扰中,去修证而进入了生脱死之悟境。p5461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如是之恶著于人鬼,日月照见、神明记识,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

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是为三大恶、三痛、三烧,勤苦如是。

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者,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三大善也。

[末学解说]

像这样的恶业,不论人鬼都会紧紧跟随,日月照见、神明记识,所以有自然三涂(又作三途。即火涂、刀涂、血涂,义同三恶道之地狱、饿鬼、畜生,乃因身口意诸恶业所引生之处。(一)火涂,即地狱道,或以于彼处受苦之众生常为镬汤炉炭之热所苦,或以彼处火聚甚多,故称火涂。(二)刀涂,即饿鬼道,以于彼处之众生常受刀杖驱逼等之苦,故称刀涂。(三)血涂,即畜生道,以于彼处受苦之众生,强者伏弱,互相吞啖,饮血食肉,故称血涂)无量苦恼。

辗转其中,世世累劫,没有出期(即出离生死苦海之期限),难以获得解脱,痛苦无法言说,这是第三种大恶、第三种痛、第三种烧,其勤苦(勤而苦也)就是这些。

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人能够在其中,专心一意、端身正行(谓端正严肃己心与意念,即制止贪嗔痴三毒而不作众恶),独作诸善、不作众恶,这类众生可独自身得度脱,获其福德(以名一切之善行。又以名善行所得之福利)、度世(度者渡也,出也,如言出世。出过世间之谓也)、上天、泥洹(即涅槃,又名灭度,是灭尽烦恼和度脱生死的意思)之道,这是第三种大善。

注解:
【三涂】:又作三途。即火涂、刀涂、血涂,义同三恶道之地狱、饿鬼、畜生,乃因身口意诸恶业所引生之处。(一)火涂,即地狱道,或以于彼处受苦之众生常为镬汤炉炭之热所苦,或以彼处火聚甚多,故称火涂。(二)刀涂,即饿鬼道,以于彼处之众生常受刀杖驱逼等之苦,故称刀涂。(三)血涂,即畜生道,以于彼处受苦之众生,强者伏弱,互相吞啖,饮血食肉,故称血涂。至若“涂”之义有二:一为残害,如涂炭;一为所趣,即梵本无量寿经之阿波耶伽底(apaya-gati,意译恶趣、恶道)。(大明三藏法数卷十一、翻译名义集卷七、释氏要览卷中)((参见:三恶趣)625)p636 FROM:【佛光大辞典】

【出期】:即出离生死苦海之期限。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五上):“数千亿劫无有出期,痛不可言。”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三(大四○·二六上):“行者破戒之人,功德无量,远有出期。不受戒者,随流苦海,永无解脱。”p1561FROM:【佛光大辞典】

【勤苦】:(杂语)勤而苦也。无量寿经下曰:“爱念相随,勤苦若此。”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一心】:1、指真如的理体独一无二。2、专心一意。有事一心和理一心之分,修行时心意专一,叫“事一心”;入于实相,叫“理一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端心正意】:谓端正严肃己心与意念,即制止贪嗔痴三毒而不作众恶。与“端心正行”同义。据无量寿经卷下载,佛陀谓弥勒菩萨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作诸恶,达于至德,为十方世界无可伦比者,系由于诸佛国土、天人之类,自然行善而易于教化之故。又端心正意不仅为一般修善止恶之发端,于禅林中,亦为坐禅之基础。缁门警训卷一(大四八·一○四七上):“端心正意,洁己虚心,叠足跏趺,收视反听,惺惺不昧,沉掉永离。”p5877FROM:【佛光大辞典】

【福德】:(术语)以名一切之善行。又以名善行所得之福利。无量寿经下曰:“福德自然。”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度世】:(术语)度者渡也,出也,如言出世。出过世间之谓也。无量寿经上曰:“超过世间诸所有法,心常谛住度世之道。”同下曰:“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述文赞中曰:“谛者安也,度者出也,即出世道之别名故。”大经净影疏下曰:“度世长寿泥洹道者,后生弥陀,终得涅槃。”【又】济度世间之人也。维摩经佛国品曰:“能度诸世间。”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泥洹】:即涅槃,又名灭度,是灭尽烦恼和度脱生死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佛言:

其四恶者,世间人民不念修善,转相教令共为众恶。

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谗贼、斗乱,憎嫉善人、败坏贤明,于傍快喜。

不孝二亲、轻慢师长,朋友无信,难得诚实。

尊贵自大,谓己有道,横行威势,侵易于人。

不能自知,为恶无耻,自以强健,欲人敬难。

不畏天地神明日月,不肯作善,难可降化。

自用偃蹇,谓可常尔,无所忧惧,常怀骄慢。

[末学解说]

佛陀说:

第四种恶者,为世间的人民,不想修善,相互影响、同化,共作众恶。

两舌(即于两者间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破坏彼此之和合)、恶口(即口出粗恶语毁訾他人)、妄言(以虚诞之言,欺诳他人)、绮语(指一切淫意不正之言词)、谗贼(诽谤中伤﹐残害良善)、斗乱,憎嫉善人(信因果之理行善事之人)、败坏贤明(贤圣,明哲),很喜欢诽谤他人。

不孝顺父母双亲、轻视怠慢师长,对朋友没有信用,难得诚实。

尊贵自大,认为自己有道,横行威势,喜欢欺负别人。

不能自知,为恶不知羞耻,自以为强健,难令他人尊重。

不怕天地神明日月,不愿意作善业,难可降服教化。

刚愎自用,盛气凌人,认为理所应当,无所忧惧,常怀骄慢。

注解:
【两舌】:梵语 pais/unya,巴利语 pisuN!a^-va^ca^。即于两者间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破坏彼此之和合。又作离间语、两舌语。为十恶业之一。四分律卷十一,以两舌语为“波逸提”之第三;智顗之菩萨戒义疏卷下,将两舌戒配于梵网四十八轻戒中之第十九戒。然成实论卷八之五戒品中则不以两舌为五戒之一,谓两舌属微细过,守护不易;且两舌系由妄语分出,若说妄语,则已含摄于内,故不以两舌为戒。两舌之罪,能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亦得弊恶眷属与不和眷属之果报。(杂阿含经卷三十七、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六十华严经卷二十四十地品、十诵律卷九、瑜伽师地论卷八、俱舍论卷十六)((参见:十善十恶)468)p3070FROM:【佛光大辞典】

【恶口】:为十恶之一。新译粗恶语。即口出粗恶语毁訾他人。据大乘义章卷七载,言辞粗鄙,故视为恶;其恶从口而生,故称之为恶口。法界次第初门卷上(大四六·六六九下):“恶言加彼,令他受恼,名为恶口。”另据法华经卷六常不轻菩萨品载,若恶口骂詈诽谤,其人将获大罪报。(无量寿经卷下、俱舍论卷十六)p4946FROM:【佛光大辞典】

【妄言】:谓以虚诞之言,欺诳他人,故名妄言。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绮语】:梵语 sam!bhinna-prala^pa。又作杂秽语、无义语。指一切淫意不正之言词。十恶之一。成实论卷八以非实语、实语而不以时、实语以时而随顺衰恼、实语以时而言无本末义理无次等皆为绮语。又瑜伽师地论卷八载,绮语之别称有非时语、非实语、非义语、非静语、不思量语、不静语、杂乱语、非有教语、非有喻语、非有法语等。(成实论卷九、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九、卷六十、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上)((参见:十善十恶)468)p5888 FROM:【佛光大辞典】

【谗贼】:1.诽谤中伤﹐残害良善。 2.指好诽谤中伤残害良善的人。


【善人】:(杂语)信因果之理行善事之人也。无量寿经下曰:“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贤明】:(术语)贤圣,明哲。无量寿经下曰:“贤明长者,尊贵豪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轻慢】:(术语)轻人之慢也。法华经不轻菩萨品曰:“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如是众恶,天神记识,赖其前世颇作福德,小善扶接营护助之;

今世为恶福德尽灭,诸善神鬼各去离之,身独空立无所复依。

寿命终尽诸恶所归,自然迫促共趣夺之。

又其名籍记在神明,殃咎牵引当往趣向,罪报自然无从舍离。

但得前行入于火镬,身心摧碎、精神痛苦,当斯之时悔复何及?

[末学解说]

像这样的众恶,天神(帝释等一切天众之总称)会记识,或能依赖其前世所作的福德(指过去世及现在世所行之一切善行,及由于一切善行所得之福利),有小善扶持接济、庇护帮助;

然而今世作恶,福德会全部消散,诸善神鬼会各个离去,则独身空立、再没有能依靠的。

当寿命终尽、诸恶归总之时,便会自然迫促、一起趣夺之。

再有,其名籍(书名之簿籍。地狱冥官,书恶人之名以免忘而漏罚者)都记录在神明之处,其殃咎牵引着应当去往之处,罪报自然无法逃避躲开。

只能前行堕入火镬,身心摧碎、精神痛苦,当这个时候,后悔还能来得及吗?

注解:
【天神】:(天名)梵语曰泥缚多Devara%,为梵天,帝释等一切天众之总称。无量寿经下曰:“如是众恶,天神记识。”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福德】:<一>指过去世及现在世所行之一切善行,及由于一切善行所得之福利。据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载,菩萨于法应无所住,须行不住色布施、不住声布施,乃至不住法布施等,由此不住相之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法华经方便品)
 <二>与善法同义。据法华经方便品载,于四众中,若比丘、比丘尼心怀增上慢,优婆塞心怀我慢,优婆夷心怀不信,如此则不能自见其过,于戒律有所缺漏。此类少有善法者,实不堪受持一佛乘之法。(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五)
 <三>指六度中之前五度,系相对于智慧而言。((参见:福智)5857)p5861 FROM:【佛光大辞典】

【名籍】:(杂语)书名之簿籍。地狱冥官,书恶人之名以免忘而漏罚者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天道自然,不得蹉跌,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

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是为四大恶、四痛、四烧,勤苦如是。

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四大善也。

[末学解说]

天道(又名天趣,为六道之一。天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等诸天)自然如此,不会有任何差错,所以有自然(又作三途。即火涂、刀涂、血涂,义同三恶道之地狱、饿鬼、畜生,乃因身口意诸恶业所引生之处。(一)火涂,即地狱道,或以于彼处受苦之众生常为镬汤炉炭之热所苦,或以彼处火聚甚多,故称火涂。(二)刀涂,即饿鬼道,以于彼处之众生常受刀杖驱逼等之苦,故称刀涂。(三)血涂,即畜生道,以于彼处受苦之众生,强者伏弱,互相吞啖,饮血食肉,故称血涂)无量苦恼。

辗转其中,世世累劫,没有出期(即出离生死苦海之期限),难以获得解脱,痛苦无法言说,这是第四种大恶、第四种痛、第四种烧,勤苦(勤而苦也)就是这些。

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人能够在其中,专心一意、端身正行(谓端正严肃己心与意念,即制止贪嗔痴三毒而不作众恶),独作诸善、不作众恶,这类众生可独自身得度脱,获其福德(以名一切之善行。又以名善行所得之福利)、度世(度者渡也,出也,如言出世。出过世间之谓也)、上天、泥洹(即涅槃,又名灭度,是灭尽烦恼和度脱生死的意思)之道,这是第四种大善。

注解:
【天道】:又名天趣,为六道之一。天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等诸天,因其依处在诸趣之上,故名为天,身有光明,故名为天,果报最胜,故名为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涂】:又作三途。即火涂、刀涂、血涂,义同三恶道之地狱、饿鬼、畜生,乃因身口意诸恶业所引生之处。(一)火涂,即地狱道,或以于彼处受苦之众生常为镬汤炉炭之热所苦,或以彼处火聚甚多,故称火涂。(二)刀涂,即饿鬼道,以于彼处之众生常受刀杖驱逼等之苦,故称刀涂。(三)血涂,即畜生道,以于彼处受苦之众生,强者伏弱,互相吞啖,饮血食肉,故称血涂。至若“涂”之义有二:一为残害,如涂炭;一为所趣,即梵本无量寿经之阿波耶伽底(apaya-gati,意译恶趣、恶道)。(大明三藏法数卷十一、翻译名义集卷七、释氏要览卷中)((参见:三恶趣)625)p636 FROM:【佛光大辞典】


【出期】:即出离生死苦海之期限。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五上):“数千亿劫无有出期,痛不可言。”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三(大四○·二六上):“行者破戒之人,功德无量,远有出期。不受戒者,随流苦海,永无解脱。”p1561FROM:【佛光大辞典】

【勤苦】:(杂语)勤而苦也。无量寿经下曰:“爱念相随,勤苦若此。”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一心】:1、指真如的理体独一无二。2、专心一意。有事一心和理一心之分,修行时心意专一,叫“事一心”;入于实相,叫“理一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端心正意】:谓端正严肃己心与意念,即制止贪嗔痴三毒而不作众恶。与“端心正行”同义。据无量寿经卷下载,佛陀谓弥勒菩萨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作诸恶,达于至德,为十方世界无可伦比者,系由于诸佛国土、天人之类,自然行善而易于教化之故。又端心正意不仅为一般修善止恶之发端,于禅林中,亦为坐禅之基础。缁门警训卷一(大四八·一○四七上):“端心正意,洁己虚心,叠足跏趺,收视反听,惺惺不昧,沉掉永离。”p5877FROM:【佛光大辞典】

【福德】:(术语)以名一切之善行。又以名善行所得之福利。无量寿经下曰:“福德自然。”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度世】:(术语)度者渡也,出也,如言出世。出过世间之谓也。无量寿经上曰:“超过世间诸所有法,心常谛住度世之道。”同下曰:“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述文赞中曰:“谛者安也,度者出也,即出世道之别名故。”大经净影疏下曰:“度世长寿泥洹道者,后生弥陀,终得涅槃。”【又】济度世间之人也。维摩经佛国品曰:“能度诸世间。”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泥洹】:即涅槃,又名灭度,是灭尽烦恼和度脱生死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佛言:

其五恶者,世间人民徙倚懈惰,不肯作善、治身修业,家室眷属饥寒困苦。

父母教诲瞋目怒应,言令不和违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无子。

取与无节,众共患厌,负恩违义,无有报偿之心。

贫穷困乏不能复得,辜较纵夺放恣游散,串数唐得用自赈给。

[末学解说]

佛陀说:

第五种恶者,为世间的人民,习惯懈怠懒惰,不肯作善、治身修业,令家室眷属饥寒困苦。

对父母教诲瞋目怒应,言令不和、违戾反逆,如同怨家一般,不如没有这样的孩子。

索取没有节制,众人全都厌恶,忘恩负义,没有报偿之心。

当其贫穷困乏不能再索取时,便开始搜刮抢夺、放纵游散,想着不劳而获来利益自己。

-- [经文] --

耽酒嗜美、饮食无度,肆心荡逸、鲁扈抵突,不识人情强欲抑制。

见人有善憎嫉恶之,无义、无礼,无所顾录。自用职当不可谏晓,六亲眷属所资有无不能忧念。

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心常念恶、口常言恶、身常行恶,曾无一善。

不信先圣诸佛经法、不信行道可得度世、不信死后神明更生、不信作善得善为恶得恶。

欲杀真人,斗乱众僧,欲害父母、兄弟、眷属,六亲憎恶愿令其死。

[末学解说]

沉迷喝酒喜欢美色、饮食无度,肆心浪荡放逸、粗鲁跋扈、莽撞冲突,不识人情、有强烈控制的欲望。

见到人有善,憎恶嫉妒,无义、无礼,无所顾忌。刚愎自用,不听他人劝谏建议,对六亲眷属所资有无,没有任何担忧挂念。

不思惟父母之恩、不存有师友之义,心常念恶、口常言恶、身常行恶,从没有一善。

不相信先圣诸佛经法、不相信行道(修行佛道之意)可得度世(度者渡也,出也,如言出世。出过世间之谓也)、不相信死后神明更生、不相信作善得善、为恶得恶。

想杀真人,斗乱众僧,想害父母、兄弟、眷属,六亲憎恶,希望令其死去。

注解:
【行道】:<一>指排列成行以绕行礼拜。一般指绕佛、绕堂而言。古代印度礼法,凡遇尊敬礼拜之情形,则行右绕佛像或塔之礼法。通常右绕一周、三周、七周,乃至百千周。右绕之外,亦有左绕之说,然一般皆以右绕为常法。我国与日本,遇到各宗重要法会时,均有行道之举。除绕行佛殿内、堂内等,更一面散花、诵经或唱梵呗。善导于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卷上,列举出有关“散华行道”之详细作法。又行道之时,回绕廊道,称为缘仪;绕旋庭院,称为庭仪。据大比丘三千威仪经卷上载,绕塔行道之时,应持守下列事项:(一)低头视地,(二)不得踩踏虫类,(三)不得顾视左右,(四)不得于塔前地上吐唾,(五)不得与塔中住人言谈。(大智度论卷六十七、释门归敬仪卷下、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大唐西域记卷二、法苑珠林卷三十七)((参见:右绕)1616)
 <二>指“经行”而言。即于坐禅之间,起身走动以舒缓身心之步行。((参见:经行)5551)
 <三>梵语 i^rya^patha。直译为“威仪路”。或指托钵行路之方式。此外亦泛指行、住、坐、卧等,比丘日常所应注意之四威仪。((参见:四威仪)1728)
 <四>修行佛道之意。p2563FROM:【佛光大辞典】

【度世】:(术语)度者渡也,出也,如言出世。出过世间之谓也。无量寿经上曰:“超过世间诸所有法,心常谛住度世之道。”同下曰:“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述文赞中曰:“谛者安也,度者出也,即出世道之别名故。”大经净影疏下曰:“度世长寿泥洹道者,后生弥陀,终得涅槃。”【又】济度世间之人也。维摩经佛国品曰:“能度诸世间。”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如是世人心意俱然,愚痴曚昧而自以智慧,不知生所从来、死所趣向。

不仁、不顺,逆恶天地,而于其中悕望侥幸,欲求长生,会当归死.

慈心教诲令其念善,开示生死善恶之趣自然有是,而不信之;

苦心与语无益其人,心中闭塞意不开解。

大命将终悔惧交至,不豫修善临穷方悔,悔之于后将何及乎?

天地之间五道分明,恢廓窈冥浩浩茫茫,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末学解说]

像这样的世间之人,心念想法都一样,愚痴曚昧、自作聪明,不知道生是从哪里来、死要去往何处。

不仁、不顺,逆恶天地,然而在其中还心存侥幸,想要求长生,能寿终正寝.

慈心教诲令其念善,开示其生死善恶之趣自然有是,但却不相信;

苦口婆心劝导,却无益其人,心中闭塞、意不开解。

当寿命即将终止之时,悔惧交至,之前没有修善,临终方才后悔,悔悟在后,又如何来得及呢?

天地之间五道(为有情往来之所,故曰道。有五处:一地狱道,二饿鬼道,三畜生道,四人道,五天道。与五趣同)分明,恢廓窈冥浩浩茫茫,善恶报应祸福相承,只能自己承担,没人可以代替。

注解:
【五道】:(名数)为有情往来之所,故曰道。有五处:一地狱道,二饿鬼道,三畜生道,四人道,五天道。与五趣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数之自然应其所行,殃咎追命无得纵舍。

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

谁能知者?独佛知耳。教语开示,信用者少,生死不休,恶道不绝。

如是,世人难可具尽,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

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是为五大恶、五痛、五烧,勤苦如是。

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诚,所语如语、心口不转,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者,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五大善也。

[末学解说]

这是自然定律,对应其所行,殃咎追命而无得纵舍。

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

谁能知道呢?唯有佛陀能了知全部。以教语(佛教众生之语言)开示众生,但相信领受者很少,所以生死不休,恶道不绝。

像这样的世间人民,难以计算,所以有自然(又作三途。即火涂、刀涂、血涂,义同三恶道之地狱、饿鬼、畜生,乃因身口意诸恶业所引生之处。(一)火涂,即地狱道,或以于彼处受苦之众生常为镬汤炉炭之热所苦,或以彼处火聚甚多,故称火涂。(二)刀涂,即饿鬼道,以于彼处之众生常受刀杖驱逼等之苦,故称刀涂。(三)血涂,即畜生道,以于彼处受苦之众生,强者伏弱,互相吞啖,饮血食肉,故称血涂)无量苦恼。自然三涂无量苦恼。

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人能够在其中,专心一意、端身正行(谓端正严肃己心与意念,即制止贪嗔痴三毒而不作众恶),言行一致、所作至诚,所语如语、心口一致,独作诸善、不作众恶,这类众生可独自身得度脱,获其福德(以名一切之善行。又以名善行所得之福利)、度世(度者渡也,出也,如言出世。出过世间之谓也)、上天、泥洹(即涅槃,又名灭度,是灭尽烦恼和度脱生死的意思)之道,这是第五种大善。

注解:
【教语】:(术语)佛教众生之语言。无量寿经下曰:“教语开导,信之者少。”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涂】:又作三途。即火涂、刀涂、血涂,义同三恶道之地狱、饿鬼、畜生,乃因身口意诸恶业所引生之处。(一)火涂,即地狱道,或以于彼处受苦之众生常为镬汤炉炭之热所苦,或以彼处火聚甚多,故称火涂。(二)刀涂,即饿鬼道,以于彼处之众生常受刀杖驱逼等之苦,故称刀涂。(三)血涂,即畜生道,以于彼处受苦之众生,强者伏弱,互相吞啖,饮血食肉,故称血涂。至若“涂”之义有二:一为残害,如涂炭;一为所趣,即梵本无量寿经之阿波耶伽底(apaya-gati,意译恶趣、恶道)。(大明三藏法数卷十一、翻译名义集卷七、释氏要览卷中)((参见:三恶趣)625)p636 FROM:【佛光大辞典】

【出期】:即出离生死苦海之期限。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五上):“数千亿劫无有出期,痛不可言。”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三(大四○·二六上):“行者破戒之人,功德无量,远有出期。不受戒者,随流苦海,永无解脱。”p1561FROM:【佛光大辞典】

【勤苦】:(杂语)勤而苦也。无量寿经下曰:“爱念相随,勤苦若此。”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一心】:1、指真如的理体独一无二。2、专心一意。有事一心和理一心之分,修行时心意专一,叫“事一心”;入于实相,叫“理一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端心正意】:谓端正严肃己心与意念,即制止贪嗔痴三毒而不作众恶。与“端心正行”同义。据无量寿经卷下载,佛陀谓弥勒菩萨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作诸恶,达于至德,为十方世界无可伦比者,系由于诸佛国土、天人之类,自然行善而易于教化之故。又端心正意不仅为一般修善止恶之发端,于禅林中,亦为坐禅之基础。缁门警训卷一(大四八·一○四七上):“端心正意,洁己虚心,叠足跏趺,收视反听,惺惺不昧,沉掉永离。”p5877FROM:【佛光大辞典】

【福德】:(术语)以名一切之善行。又以名善行所得之福利。无量寿经下曰:“福德自然。”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度世】:(术语)度者渡也,出也,如言出世。出过世间之谓也。无量寿经上曰:“超过世间诸所有法,心常谛住度世之道。”同下曰:“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述文赞中曰:“谛者安也,度者出也,即出世道之别名故。”大经净影疏下曰:“度世长寿泥洹道者,后生弥陀,终得涅槃。”【又】济度世间之人也。维摩经佛国品曰:“能度诸世间。”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泥洹】:即涅槃,又名灭度,是灭尽烦恼和度脱生死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上述佛经教导了:
1.第三种恶、三痛、三烧是什么?第三种善是什么?
2.第四种恶、四痛、四烧是什么?第四种善是什么?
3.第五种恶、五痛、五烧是什么?第五种善是什么?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2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232

[精进勋章]

36#
 楼主| 发表于 2024-8-25 12:16: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8-26 10:43 编辑

复习、思维昨日学习的佛经内容

佛言:其三恶者,世间人民相因寄生,共居天地之间,处年寿命无能几何。上有贤明长者、尊贵豪富,下有贫穷㒋贱、尪劣愚夫,中有不善之人常怀邪恶,但念淫妷,烦满胸中,爱欲交乱坐起不安,贪意守惜但欲唐得。眄睐细色邪态外逸,自妻厌憎私妄出入,费损家财事为非法,交结聚会兴师相伐,攻劫杀戮强夺不道。恶心在外不自修业,盗窃趣得欲击成事,恐势迫胁归给妻子,恣心快意极身作乐。或于亲属不避尊卑,家室中外患而苦之,亦复不畏王法禁令。如是之恶著于人鬼,日月照见、神明记识,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是为三大恶、三痛、三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者,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三大善也。

佛言:其四恶者,世间人民不念修善,转相教令共为众恶。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谗贼、斗乱,憎嫉善人、败坏贤明,于傍快喜。不孝二亲、轻慢师长,朋友无信,难得诚实。尊贵自大,谓己有道,横行威势,侵易于人。不能自知,为恶无耻,自以强健,欲人敬难。不畏天地神明日月,不肯作善,难可降化。自用偃蹇,谓可常尔,无所忧惧,常怀骄慢。如是众恶,天神记识,赖其前世颇作福德,小善扶接营护助之;今世为恶福德尽灭,诸善神鬼各去离之,身独空立无所复依。寿命终尽诸恶所归,自然迫促共趣夺之。又其名籍记在神明,殃咎牵引当往趣向,罪报自然无从舍离。但得前行入于火镬,身心摧碎、精神痛苦,当斯之时悔复何及?天道自然,不得蹉跌,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是为四大恶、四痛、四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四大善也。

佛言:其五恶者,世间人民徙倚懈惰,不肯作善、治身修业,家室眷属饥寒困苦。父母教诲瞋目怒应,言令不和违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无子。取与无节,众共患厌,负恩违义,无有报偿之心。贫穷困乏不能复得,辜较纵夺放恣游散,串数唐得用自赈给。耽酒嗜美、饮食无度,肆心荡逸、鲁扈抵突,不识人情强欲抑制。见人有善憎嫉恶之,无义、无礼,无所顾录。自用职当不可谏晓,六亲眷属所资有无不能忧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心常念恶、口常言恶、身常行恶,曾无一善。不信先圣诸佛经法、不信行道可得度世、不信死后神明更生、不信作善得善为恶得恶。欲杀真人,斗乱众僧,欲害父母、兄弟、眷属,六亲憎恶愿令其死。如是世人心意俱然,愚痴曚昧而自以智慧,不知生所从来、死所趣向。不仁、不顺,逆恶天地,而于其中悕望侥幸,欲求长生,会当归死。慈心教诲令其念善,开示生死善恶之趣自然有是,而不信之;苦心与语无益其人,心中闭塞意不开解。大命将终悔惧交至,不豫修善临穷方悔,悔之于后将何及乎?天地之间五道分明,恢廓窈冥浩浩茫茫,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数之自然应其所行,殃咎追命无得纵舍。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谁能知者?独佛知耳。教语开示,信用者少,生死不休,恶道不绝。如是,世人难可具尽,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是为五大恶、五痛、五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诚,所语如语、心口不转,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者,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五大善也。

===============================================

上述佛经分别教导了:
1.第三种恶、三痛、三烧是什么?第三种善是什么?
2.第四种恶、四痛、四烧是什么?第四种善是什么?
3.第五种恶、五痛、五烧是什么?第五种善是什么?

====================================

知道了这些恶,再观察现在所处的世界,周围面对的众生
不禁深深感叹,真的就如无量劫前佛陀所讲的一模一样啊

这些众生,造恶不自知
即使告诉他们,也不信
就如佛经中讲的:
慈心教诲令其念善,开示生死善恶之趣自然有是,而不信之;苦心与语无益其人,心中闭塞意不开解。

为什么会这样呢?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

一、外部原因
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是在娑婆世界
娑婆世界就是一种物以类聚的五浊恶世,是由同类恶心恶业众生所共同吸引和干扰而成就的痛苦世界——[心净,则国土净]的原理
如果从佛法的角度来看,娑婆世界就像大染缸,众生往往随世俗流转而不断生死轮回,无法解脱——辨析:环境造就人,还是人影响环境?!

二、自身原因
因为我们的心念,业障,因果...
我们所处的这个在佛法上被称为「五浊恶世」的「娑婆世界」
也正因为我们这世界的众生的劣根性(相较于宇宙其他世界),所以造成「娑婆世界」的「五浊恶世」现象
——以「超科学」看「因果」
学佛的人可以脱离五浊恶世往生极乐世界
但是,还是有其他造业众生,因为业障堕入娑婆世界——[网路上请谨慎发言]以邪见错解因果,错误关联,怀疑佛法,这因果可不小

这些原因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并非是不可改变的
由此,结合老师发起的光明互动你为什么学佛
学佛是为了能够发起正向心来改变自己和周遭环境
发起正向心来改变自己和周遭环境,随着正向心的增上,正报和依报就会随之改善
这样大家就能慢慢体会佛经上讲的[心净,则国土净]的道理
只要您慢慢契入甚深观照,就能明白娑婆世界也是净土,无处不是净土——[心净,则国土净]的原理
应该把握成为人的时候,这时候才有机会好好学习佛陀所留下的经典,才能因此而修行解脱轮回之苦——「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万法由心生是指一切都是由心想生,不论法与非法
就是指三恶道或三善道都是由众生的心念感召而产生,善法感召三善道,非法感召三恶道
恶的心念造成种种恶的氛围和环境,善的心念则养育种种善的氛围和环境——自杀的因果和真相
如果以佛法的智慧,更深入来探讨,那就能明白事情的真相,而能解脱轮回
那就要明白,人(或众生)才是主体,环境是客尘,众生是有情(有心识作用),客尘是无情(没有心识作用)
也就是外在环境只是生灭相,随着身为主体的人而变化,有情众生才是能改变环境的主因
众生自己才是正报(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主体),环境只是依报(随主体而依存和改变的外在环境)
也就是佛法是心法,众生只要努力清净自心而不受外境影响,人人就都可以成佛

一般世俗众生因为不明白这道理,所以随世俗流转而不断生死轮回
而能明白这些道理的修行者,则能改变自己,不受外境客尘影响而解脱轮回
——辨析:环境造就人,还是人影响环境?!
佛法是要教导众生解脱成佛
在极乐世界可以成佛,在娑婆世界也可以成佛
不是因为表相的福报,而是因为智慧的实证
而有福报的那些国家,和有福报的天人
如果没有学佛,一样无法解脱轮回——[网路上请谨慎发言]以邪见错解因果,错误关联,怀疑佛法,这因果可不小

即使是在娑婆世界,即使是处于大染缸中,也不要怕,不要退
我们有福报可以学习佛法,修行佛法,就好好把握,勇往直前
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分享共勉: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要知道
发心在秽土(五浊恶世)中普渡众生的菩萨行者,不仅不会退转,反而更能突飞猛进—— 辨析:自力?他力?
因为在这里直接面对苦难,直接正视自己心念的贪瞋痴
这要有莫大的勇气和吃苦的能力,但是实修增上也更快速
——[解析]感恩娑婆世界,实修不二法,当下即净土
娑婆世界中修行不易,
但若能一念乃至十念往生西方弥陀净土,无非是个最方便最容易的选择虽然如此,
但若能在娑婆中学习破除虚妄而见性,
无论在修行次第和成就速度或往生净土的品位,自非一般行者可比拟
由经上可知,释迦牟尼佛就是最好的证例
—— [众生平等]和[怨亲平等]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2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232

[精进勋章]

37#
 楼主| 发表于 2024-8-26 17:52: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8-26 17:55 编辑




(学习用时 2 小时 30分钟 )


-
- [经文] --

佛告弥勒:

吾语汝等,是世五恶勤苦若此,

五痛、五烧展转相生,但作众恶不修善本,皆悉自然入诸恶趣。

或其今世先被殃病,求死不得、求生不得,罪恶所招示众见之。


身死随行入三恶道,苦毒无量自相燋然。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

我告诉你等,这世间五恶(五种恶。(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五)饮酒)的勤苦就是这些,

五痛(由五恶(杀、盗、淫、妄、酒)而招感的五种苦果)、五烧(以五恶,于未来世三途受报,苦痛切身如火之烧,故喻之为五烧)辗转相生,只作众恶不修善本(同于善根,植善固而不拔之意),都会自然堕入诸恶趣(众生以恶业之因而趣之所)。

或于今世就先会受到灾殃病苦,求死不得、求生不得,都是其罪恶所招,要令众生见到。

等到其身死之后,会随行而入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地狱属上恶,饿鬼属中恶,畜生属下恶),苦毒无量、自相憔悴。

注解:
【五恶】:五种恶。(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五)饮酒。又五戒所防即为上述之五恶;造此五恶,于现世中,王法治罪,身遭厄难,称为五痛;以此五恶,于未来世三途受报,称为五烧。(优婆塞五戒威仪经、四天王经、无量寿经义疏卷下(慧远))p1161FROM:【佛光大辞典】

【五痛五烧】:由造五恶所受之果报。依慧远之无量寿经义疏卷下载,五恶指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造五恶者,于现世之中,王法治其罪,身遭厄难,称为五痛;其于未来世三途受报,称为五烧。又憬兴之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下谓,痛是苦受,烧是苦具,二者皆为地狱之报。(无量寿经卷下、灌顶经卷一)p1163FROM:【佛光大辞典】

【五痛】:由五恶(杀、盗、淫、妄、酒)而招感的五种苦果。(参见:五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五烧】:(譬喻)造杀,盗,淫,妄,酒之五恶者,生时遭王法之逼害,死入于恶道,名为五痛,苦痛切身如火之烧,故喻之为五烧。无量寿经下曰:“我今于此世间作佛,处于五恶五痛五烧之中为最剧苦,教化群生令舍五恶,令去五痛,令离五烧。”又曰:“是为五大恶五痛五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善本】:(术语)同于善根,植善固而不拔之意。【又】善为菩提之本也。法华经序品曰:“已于千万佛所,植诸德本。”无量寿经下曰:“善人无善本,不得闻此经。”胜鬘经上末曰:“善本,本亦因也。欲以此善为菩提根,故名为本。”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恶趣】:(术语)众生以恶业之因而趣之所。俱舍论世间品曰:“趣谓所往。”即地狱畜生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地狱属上恶,饿鬼属中恶,畜生属下恶。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 [经文] --

至其久后共作怨结,从小微起遂成大恶,

皆由贪着财色、不能施慧,痴欲所迫、随心思想,烦恼结缚无有解已,厚己诤利无所省录。

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不能忍辱不务修善,威势无几随以磨灭,身生劳苦久后大剧。

天道施张自然纠举,纲纪罗网上下相应,焭焭忪忪当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伤!

[末学解说]

很久之后共同作业形成了怨结(怨恨之心,结而不解也),从小微之恶积累逐渐形成了大恶,

全都是因为贪爱执着财色、不能布施没有智慧,愚痴欲望所迫、随从妄心思想,烦恼结缚不能解开,自私争利不肯反省。

富贵荣华当时痛快舒意,因其不能忍辱(忍受各种侮辱而不起嗔恚恼恨,为六波罗蜜之一)不务修善(断恶行善),而威势不再、福德消散,身生劳苦、累积成剧。

天道公正、自然会督察举发,纲纪罗网、上下相应无处可逃,当入其中时孤独无依、惊慌失措。古往今来都有,其痛令人哀伤!

注解:
【怨结】:(术语)怨恨之心,结而不解也。唐华严经六十八曰:“于有恩人反加杀害,于无恩处常怀怨结。”心地观经六曰:“能损自他互为怨结。”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忍辱】:忍受各种侮辱而不起嗔恚恼恨,为六波罗蜜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修善】:(术语)断恶行善也。又对于性善之称,本有之善曰性善,修成之善曰修善。修善即性善,实大乘之通谈也。(参见:性恶)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天道】:又名天趣,为六道之一。天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等诸天,因其依处在诸趣之上,故名为天,身有光明,故名为天,果报最胜,故名为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 [经文] --

佛语弥勒:

世间如是,佛皆哀之。以威神力摧灭众恶,悉令就善弃捐所思,奉持经戒、受行道法,无所违失,终得度世泥洹之道。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

世间众生就如这般,诸佛皆哀悯之。而以威神之力摧灭众恶,帮助众生成就善业、抛弃错误知见,奉持经戒(经义与戒行。又经中所译之戒法。又戒为万世之常经,故曰经戒)、受行道法(至涅槃正道之法也),不再造业犯错,最终获得度世(度者渡也,出也,如言出世。出过世间之谓也)泥洹(即涅槃,又名灭度,是灭尽烦恼和度脱生死的意思)之道。

注解:
【度世】:(术语)度者渡也,出也,如言出世。出过世间之谓也。无量寿经上曰:“超过世间诸所有法,心常谛住度世之道。”同下曰:“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述文赞中曰:“谛者安也,度者出也,即出世道之别名故。”大经净影疏下曰:“度世长寿泥洹道者,后生弥陀,终得涅槃。”【又】济度世间之人也。维摩经佛国品曰:“能度诸世间。”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泥洹】:即涅槃,又名灭度,是灭尽烦恼和度脱生死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经戒】:(术语)经义与戒行。又经中所译之戒法。又戒为万世之常经,故曰经戒。无量寿经下曰:“奉持经戒,受行道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道法】:(术语)至涅槃正道之法也。无量寿经下曰:“奉持经戒,受行道法。”四十二章经曰:“为沙门受道法者。”维摩经方便品曰:“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佛言:

汝今诸天人民及后世人,得佛经语当熟思之,能于其中端心正行,

主上为善、率化其下,转相敕令各自端守,尊圣敬善、仁慈博爱。

佛语教诲无敢亏负,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永离三涂无量忧畏苦痛之道。

汝等于是广殖德本,布恩施慧,勿犯道禁,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转相教化。

[末学解说]

佛陀说:

你现今与诸天人民及后世之人,得闻佛经教导,应当深入思维,能于其中端正严肃己心与意念,

主上应为善、正向带领引导下属,互相监督管理、各自端正持守,尊重贤圣、敬爱善人、对待众生仁慈博爱。

对佛语(佛之言语也)教诲不敢亏负,应当求取度世(度者渡也,出也,如言出世。出过世间之谓也)拔断生死众恶之本,永离三涂无量忧畏苦痛之道。

你等要这样广殖德本(犹言善根。德者善也,本者根也,诸善万行之功德,为佛果菩提之本者),布恩施慧,不犯道禁(佛道之禁戒。指大乘、小乘之诸戒律,系用以禁止诸恶者。即戒波罗蜜),忍辱、精进、一心(指真如的理体独一无二)、智慧,转相教化利益众生。

注解:
【端心正意】:谓端正严肃己心与意念,即制止贪嗔痴三毒而不作众恶。与“端心正行”同义。据无量寿经卷下载,佛陀谓弥勒菩萨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作诸恶,达于至德,为十方世界无可伦比者,系由于诸佛国土、天人之类,自然行善而易于教化之故。又端心正意不仅为一般修善止恶之发端,于禅林中,亦为坐禅之基础。缁门警训卷一(大四八·一○四七上):“端心正意,洁己虚心,叠足跏趺,收视反听,惺惺不昧,沉掉永离。”p5877FROM:【佛光大辞典】
【佛语】:
(杂语)佛之言语也。佛语法门经分别佛语非佛语之法门。金刚经曰:“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度世】:(术语)度者渡也,出也,如言出世。出过世间之谓也。无量寿经上曰:“超过世间诸所有法,心常谛住度世之道。”同下曰:“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述文赞中曰:“谛者安也,度者出也,即出世道之别名故。”大经净影疏下曰:“度世长寿泥洹道者,后生弥陀,终得涅槃。”【又】济度世间之人也。维摩经佛国品曰:“能度诸世间。”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德本】:(术语)犹言善根。德者善也,本者根也,诸善万行之功德,为佛果菩提之本者。法华经序品曰:“于诸佛所植众德本。”无量寿经上曰:“消除诸漏,植众德本。”【又】德中之根本也,依是义而弥陀之名号名为德本。无量寿经上曰:“系念我国植诸德本。”教行信证六本曰:“德本者如来德号,此德号者一声称念,至德成满,众祸皆转,十方三世德号之本,故曰德本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道禁】:佛道之禁戒。指大乘、小乘之诸戒律,系用以禁止诸恶者。即戒波罗蜜。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七下):“广植德本,布恩施慧,勿犯道禁。”p5653FROM:【佛光大辞典】

【一心】:1、指真如的理体独一无二。2、专心一意。有事一心和理一心之分,修行时心意专一,叫“事一心”;入于实相,叫“理一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为德立善,正心正意,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

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为自然,皆积众善,无毛发之恶,

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

所以者何?他方佛国为善者多、为恶者少,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

[末学解说]

在娑婆世界为德立善,正心(正直之心,离谄曲也)正意(意无邪念也),斋戒(清除心的不净叫做“斋”,禁止身的过非叫做“戒”,斋戒就是守戒以杜绝一切嗜欲的意思)清净一日一夜,胜过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

为什么呢?因为在无量寿佛的国土,无为(无因缘的造作,即真如的别名)自然,全都做众善,乃至毛发之恶都不会有,

在娑婆世界修善十日十夜,胜过在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

为什么呢?因为他方佛国为善者多、为恶者少,福德(以名一切之善行。又以名善行所得之福利)自然,没有造恶之地。

注解:
【正心】:(术语)正直之心,离谄曲也。无量寿经下曰:“正心正意斋戒清净。”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意】:(术语)意无邪念也。无量寿经曰:“正心正意斋戒清净。”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斋戒】:清除心的不净叫做“斋”,禁止身的过非叫做“戒”,斋戒就是守戒以杜绝一切嗜欲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为】:无因缘的造作,即真如的别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福德】:(术语)以名一切之善行。又以名善行所得之福利。无量寿经下曰:“福德自然。”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唯此间多恶无有自然,勤苦求欲转相欺殆,心劳形困饮苦食毒,如是匆务未尝宁息。

吾哀汝等天人之类,苦心诲喻教令修善,随器开导授与经法,莫不承用,在意所愿皆令得道。

佛所游履,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末学解说]

唯有这娑婆世界,造作多恶自然没有福德,勤苦追求欲望、互相欺骗伤害,心劳形困、饮苦食毒,像这样忙碌操劳、从未想要停止。

我哀悯你等以及天人之类,苦心教诲譬喻、教导当要断恶修善,随众生根器次第开导、授与经法,皆可承用,在意所愿,都能帮助得道。

佛所游历经过之处,国邑丘聚、没有不被开蒙教化的,因而能够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调雨顺,灾厉不起,国泰民安,没有兵戈战争,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 [经文] --

佛言:

我哀愍汝等诸天人民,甚于父母念子。

今吾于此世作佛,降化五恶、消除五痛、绝灭五烧,以善攻恶,拔生死之苦,令获五德,升无为之安。

吾去世后经道渐灭,人民谄伪复为众恶,五烧、五痛还如前法,久后转剧不可悉说,我但为汝略言之耳。

[末学解说]

佛陀说:

我哀愍你等与诸天人民,超过父母爱念孩子。

现今于此娑婆世界作佛(成佛也。菩萨之行终者,断妄惑开真觉之谓),是为了帮助众生降化五恶(五种恶。(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五)饮酒)、消除五痛(由五恶(杀、盗、淫、妄、酒)而招感的五种苦果)、绝灭五烧(以五恶,于未来世三途受报,苦痛切身如火之烧,故喻之为五烧),以善攻恶,拔除生死之苦,令众生获取五德(释尊说无量寿经,入大寂定,现五德之瑞相。即:(一)住奇特法,(二)住佛所住,(三)住导师行,(四)住最胜道,(五)行如来德五种,称为五德),升住无为(无因缘的造作,即真如的别名)之安。

我去世后,经道(佛陀之教法称为“经”,故以“经道灭尽”喻指佛之教法衰微灭尽)衰微灭尽,人民谄媚诈伪,又造作众恶,五烧、五痛还如同之前,长久积累转剧,不可悉说,我只是为你等简略言之。

注解:
【作佛】:(术语)成佛也。菩萨之行终者,断妄惑开真觉之谓。法华经譬喻品曰:“具足菩萨所行之道,当得作佛。”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五恶】:五种恶。(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五)饮酒。又五戒所防即为上述之五恶;造此五恶,于现世中,王法治罪,身遭厄难,称为五痛;以此五恶,于未来世三途受报,称为五烧。(优婆塞五戒威仪经、四天王经、无量寿经义疏卷下(慧远))p1161FROM:【佛光大辞典】

【五痛五烧】:由造五恶所受之果报。依慧远之无量寿经义疏卷下载,五恶指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造五恶者,于现世之中,王法治其罪,身遭厄难,称为五痛;其于未来世三途受报,称为五烧。又憬兴之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下谓,痛是苦受,烧是苦具,二者皆为地狱之报。(无量寿经卷下、灌顶经卷一)p1163FROM:【佛光大辞典】

【五痛】:由五恶(杀、盗、淫、妄、酒)而招感的五种苦果。(参见:五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五烧】:(譬喻)造杀,盗,淫,妄,酒之五恶者,生时遭王法之逼害,死入于恶道,名为五痛,苦痛切身如火之烧,故喻之为五烧。无量寿经下曰:“我今于此世间作佛,处于五恶五痛五烧之中为最剧苦,教化群生令舍五恶,令去五痛,令离五烧。”又曰:“是为五大恶五痛五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五德】:<一>释尊说无量寿经,入大寂定,现五德之瑞相。即:(一)住奇特法,(二)住佛所住,(三)住导师行,(四)住最胜道,(五)行如来德五种,称为五德。(无量寿经卷上)
 <二>于结夏安居毕日,举行自恣举罪,选任此自恣举罪者,必具二种五德,即:(一)自恣五德,即不爱、不恚、不怖、不痴、自恣不自恣知。(二)举罪五德,即知时、真实、利益、柔软、慈心。(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四)
 <三>指戒师五德。即:(一)持戒,(二)十腊,(三)解律藏,(四)通禅思,(五)慧藏穷玄。(天台戒疏卷上)
 <四>瞻病五德。即看护病人应行之五德。(一)知病人之可食不可食,(二)不嫌恶病人之大小便利唾吐,(三)有慈悲心不为衣食,(四)能理汤药等,(五)能为病人说法。(四分律卷四十一)p1195FROM:【佛光大辞典】


【无为】:无因缘的造作,即真如的别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经道灭尽】:佛陀之教法称为“经”,故以“经道灭尽”喻指佛之教法衰微灭尽。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九上):“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p5557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佛告弥勒:

汝等各善思之,转相教诫,如佛经法,无得犯也。

于是,弥勒菩萨合掌白言:


佛所说甚善。世人实尔,如来普慈哀愍悉令度脱,受佛重诲不敢违失。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

你等应当各自善思维之,转相教诫(教之诫之也),奉行佛经教法,不得违犯。

于是,弥勒菩萨合掌对佛陀说:

佛陀教导甚善。世间众生正是如此,如来普慈哀愍、救度一切众生脱离轮回苦海,定当领受佛陀殷重教诲,不敢违背犯失。

注解:
【教诫】:(杂语)教之诫之也。无量寿经下曰:“佛语教诫。”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可以获知:
1.众生行五恶,有的今世就会受到灾殃病苦,求死不得、求生不得,都是其罪恶所招,要令众生见到。等到其身死之后,也会随行而入三恶道,苦毒无量、自相憔悴。
2.众生得闻佛经教导,应当深入思维,能于其中端正严肃己心与意念,广殖德本,布恩施慧,不犯道禁,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转相教化利益众生。
3.众生在娑婆世界清净持戒一日一夜,胜过在极乐世界修善百年;在娑婆世界修善,胜过他方诸佛国为善千年。
4.释迦牟尼佛于此娑婆世界作佛,是为了帮助众生降化五恶、消除五痛、绝灭五烧,以善攻恶,拔除生死之苦,令众生获取五德,升住无为之安。
5.佛陀灭度后,经道渐灭,众生再次不断造恶。因此世尊教导,当要各自善思维之,转相教诫,奉行佛经教法,不得违犯。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2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232

[精进勋章]

38#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6:48: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8-27 16:53 编辑

复习、思维昨日学习的佛经内容

佛告弥勒:吾语汝等,是世五恶勤苦若此,五痛、五烧展转相生,但作众恶不修善本,皆悉自然入诸恶趣。或其今世先被殃病,求死不得、求生不得,罪恶所招示众见之。身死随行入三恶道,苦毒无量自相燋然。至其久后共作怨结,从小微起遂成大恶,皆由贪着财色、不能施慧,痴欲所迫、随心思想,烦恼结缚无有解已,厚己诤利无所省录。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不能忍辱不务修善,威势无几随以磨灭,身生劳苦久后大剧。天道施张自然纠举,纲纪罗网上下相应,焭焭忪忪当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伤!

佛语弥勒:世间如是,佛皆哀之。以威神力摧灭众恶,悉令就善弃捐所思,奉持经戒、受行道法,无所违失,终得度世泥洹之道。

佛言:汝今诸天人民及后世人,得佛经语当熟思之,能于其中端心正行,主上为善、率化其下,转相敕令各自端守,尊圣敬善、仁慈博爱。佛语教诲无敢亏负,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永离三涂无量忧畏苦痛之道。汝等于是广殖德本,布恩施慧,勿犯道禁,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转相教化。为德立善,正心正意,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为自然,皆积众善,无毛发之恶,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所以者何?他方佛国为善者多、为恶者少,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唯此间多恶无有自然,勤苦求欲转相欺殆,心劳形困饮苦食毒,如是匆务未尝宁息。吾哀汝等天人之类,苦心诲喻教令修善,随器开导授与经法,莫不承用,在意所愿皆令得道。佛所游履,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佛言:我哀愍汝等诸天人民,甚于父母念子。今吾于此世作佛,降化五恶、消除五痛、绝灭五烧,以善攻恶,拔生死之苦,令获五德,升无为之安。吾去世后经道渐灭,人民谄伪复为众恶,五烧、五痛还如前法,久后转剧不可悉说,我但为汝略言之耳。

佛告弥勒:汝等各善思之,转相教诫,如佛经法,无得犯也。

于是,弥勒菩萨合掌白言:
佛所说甚善。世人实尔,如来普慈哀愍悉令度脱,受佛重诲不敢违失。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可以获知:
1.众生行五恶,有的今世就会受到灾殃病苦,求死不得、求生不得,都是其罪恶所招,要令众生见到。等到其身死之后,也会随行而入三恶道,苦毒无量、自相憔悴。
2.众生得闻佛经教导,应当深入思维,能于其中端正严肃己心与意念,广殖德本,布恩施慧,不犯道禁,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转相教化利益众生。
3.众生在娑婆世界清净持戒一日一夜,胜过在极乐世界修善百年;在娑婆世界修善,胜过他方诸佛国为善千年。
4.释迦牟尼佛于此娑婆世界作佛,是为了帮助众生降化五恶、消除五痛、绝灭五烧,以善攻恶,拔除生死之苦,令众生获取五德,升住无为之安。
5.佛陀灭度后,经道渐灭,众生再次不断造恶。因此世尊教导,当要各自善思维之,转相教诫,奉行佛经教法,不得违犯。

===============================================
常听到这样的言说:“从前没有这么多得绝症的人,现在周围很多都是”
观察末学身边的众生:亲戚、同事、朋友或是认识的人当中
不论其家境穷富,地位高低,年龄大小,是男是女,是否锻炼、养生
有身患癌症的,阴郁症的,狂躁症的,高血压的、糖尿病的...各种疾病
即使没有病,也觉得自己身虚体弱,不是关节痛就是哪里痛,反正有点毛病

要是没检查出毛病,心里就不踏实,一定要查出毛病来才能安心
要是检查出毛病,证实自己确实有病后,又开始不停的寻医治病
这类众生,身体虽然没显现什么毛病,但其心理其实已经生病了

比如末学的公公,从几年前一直说自己头晕
去各大医院,看西医,看中医,做各种检查
都没查出是什么原因,但还是不放心不死心
又去医院住了2个月继续查,也没查出原因
后来,自其家中供佛(家人请回弥勒佛)后
末学得知公公的头晕明显减少了,也不再吵着去医院检查了

针对上述种种现象
如果没学佛,便不会知道真正的原因
学佛后,原因在佛经里都讲得很明白
是世五恶勤苦若此,五痛、五烧展转相生,但作众恶不修善本,皆悉自然入诸恶趣。或其今世先被殃病,求死不得、求生不得,罪恶所招示众见之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
现世报
一是因其“罪恶所招
二是为了“示众见之

在我们的周围,之所以有这么多殃病之人
都是因众生在末法时期的娑婆世界中“但作众恶不修善本
所以佛陀教诲:“各善思之,转相教诫,如佛经法,无得犯也。
作为实修者,作为佛弟子,作为菩萨行者,当要“受佛重诲不敢违失

========================================

这一日
末学和友人聊起单位领导带头欺骗说谎,占公家便宜的事情
和她分享自己在学习《佛说无量寿》经后才知道这也是一种恶

友人不修行佛法,但很尊重末学,委婉的和末学讲
末学的认知只是末学的认知,他人不一定认同,反而认为正常
另外,感觉末学对其的评判,态度,好像都是在批评,在指责
如果换作她是那个被批评、被指责的人,恐怕不认同也不愿改
因为她不认为自己必须要接受别人的批评、指责或者意见建议

听了友人的话,末学突然有些明白了
为什么自己想要去引导、影响众生却没有好的效果和作用
是因为自己并没有真正的发起慈悲心、平等心、光明心...

反省自己想当然、习惯性的指指点点
有时可能是为了突显自己有多么厉害
有时可能是为了突显他人有多么愚痴
有时可能是为了获得大家的肯定赞美
有时可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情绪价值

总之,并不是真心为了众生
不是佛陀待众生之心:“我哀愍汝等诸天人民,甚于父母念子

末学深深的忏悔!业障深重!习气顽固!愚痴无明!

结合老师发起的光明互动你为什么学佛
学佛是为了能够如佛经法,转相教诫,真正发起慈悲之心
经过逐渐深入的学习和认知,会随着逐渐深入而逐渐明了,
而逐渐发现累世以来种种粗重和细微的过错和罪业。

所以,越是深入学习,越没人能高傲自满的认为自己是好人,
而是会越发谦卑和仁慈,越能慈悲和体谅众生,因为大家都曾经一样糟糕。

这样深入修行,直到成佛,才会圆满智慧,
才完全明白过去种种粗重和细微的心念以及原理和现象,
才能说真正一切圆满,真正明白慈悲和感恩。

所以,只有当自己深入修行,逐渐深入菩萨道,明白法性、众生性,成为真正的法华和普贤行者
才会像「开始当父母后」的道理,才会逐渐真正明白菩萨的慈悲,也才逐渐学会真正感恩佛菩萨。——【慈悲与感恩】在自己当父母后,才发觉...
修行就是要自己做了才会真正知道,
要自己透过[念佛][拜佛][持咒][诵经]来和佛菩萨光明相应,而降服忧虑和烦恼
然后发起同体大悲的精神,透过自己实修体验,教导众生一起学佛脱离苦难
这样实修才会懂得[惭愧]和[忏悔],才会懂得[谦卑]和[感恩]
也才会真正得到[法喜]和[清净],真正体会[光明]和[自在]——[精进实修分享与问答]妙观察智&戒定慧&慈悲心实修导引
慈观
明白众生的根器和执着,知道他们尚未能明白世间苦和学习佛法
因此不会对众生生气,就像知道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
就像对无知的小孩不会生气一样,只有疼惜爱惜,身心自在

悲观
明白众生苦,知道他们还无法明白世间苦,执着于欲乐烦恼,所以在苦的轮回中,
因此不会对众生生气,因为同情众生苦不忍苛责,只有耐性和更大的愿力来帮助众生——分享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实修观照法
对众生保持宽容慈悲,就是对自己保持宽容慈悲
因为宽容慈悲是心念,保持好心,自己的凡心就变成好心
心好了,自然就快乐没有痛苦
所以随时保持善心好心平等对待众生,这样自己就容易解脱而快乐——法门实修帖 38#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2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232

[精进勋章]

39#
 楼主| 发表于 2024-8-28 16:12: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8-28 16:17 编辑

继续复习、思维学习的佛经内容

佛言:汝今诸天人民及后世人,得佛经语当熟思之,能于其中端心正行,主上为善、率化其下,转相敕令各自端守,尊圣敬善、仁慈博爱。佛语教诲无敢亏负,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永离三涂无量忧畏苦痛之道。汝等于是广殖德本,布恩施慧,勿犯道禁,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转相教化。为德立善,正心正意,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为自然,皆积众善,无毛发之恶,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所以者何?他方佛国为善者多、为恶者少,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唯此间多恶无有自然,勤苦求欲转相欺殆,心劳形困饮苦食毒,如是匆务未尝宁息。吾哀汝等天人之类,苦心诲喻教令修善,随器开导授与经法,莫不承用,在意所愿皆令得道。佛所游履,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

身处与末法时期的娑婆世界,周围的众生
多恶无有自然,勤苦求欲转相欺殆,心劳形困饮苦食毒,如是匆务未尝宁息

面对这样的众生
末学有时心生怜悯,有时讨厌憎恶
有时恨铁不成钢,有时冷眼旁观...
大部分的时候,末学会远离、避开
有时想引导宣讲,但多数听不进去

虽然远离、躲开,但依旧看到、听到他们的所作所为
这时,末学会很不解、很惋惜,因为他们造恶不自知

当自己解说引导,对方不相信、听不进去时
末学也会感叹难过,为何如此刚强难以调伏

所以,如何才能够引导众生、善护众生、利益众生
这是想成为菩萨行者需要好好学习、思维、实修的

结合老师发起的光明互动你为什么学佛
学佛是为了能够引导众生、善护众生、利益众生

在学习这段佛经时,末学从中找到了一些好方法

比如,佛陀教导:
一、“主上为善、率化其下,转相敕令各自端守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
就是要自己先做到,然后以身作则,正向引导
要自己先深入佛法,明白究竟解脱的道理和方法
那就要先逐渐减少甚至断除自己的世俗欲望和干扰,不然难以深入佛法
并且在生活中逐渐落实各种实修,如果自己都做不到,那又如何解救众生
只有自己实修实证才能赢得家人和众生的信任和支持——真正的孝顺
其实一般人不懂佛法或不信佛法,这是很正常的,对于不懂不信的人,怪罪他们又有什么用呢?
初学者也是刚刚学习,和家人并没有多大差别,所以不用鄙视或怪罪家人,而是应该先改正和修正自己——改善自己和家人亲友同事关系的法门~[四摄法]
修行先做好自己的本分,这样才能逐渐引导家人一起学佛——学佛应该循循善诱,切忌和家人起争执
佛经和佛法是让我们来教导我们自己,要求自己要做到
所以想度化别人,更应该先看看自己,自己是个什么样子?凭什么度化别人?——[略说]如何劝导众生?发起度化众生的心,却由众生度化了自己!

比如,诚实,不说谎,不欺骗
自己先要言行一致,心口一致
能够做到以诚待人,以真处事
周围的众生看到了你确实如此
就会对你信任,相信你说的话

善知识教导
先发慈悲心,然后发大愿,也就是先立志
这样就能引导自己精进,就能引导自己思维方法去帮助众生
然后在实际引导众生的过程中逐渐成长智慧
要发大慈悲心,这样由发心和心法才能逐渐体会众生心
这要由平常就关怀众生,注意各种细节对众生的影响,善护念众生
这就是[华严经]或[大般涅槃经]上讲的菩萨智慧养成的方法——[略说]如何引导众生学佛?该给什么经典?
佛弟子应该要相信慈悲柔和能度化众生,
这样才能增上修行真正逐渐增长智慧而能普渡众生成佛——[问答]如何劝化父母?

二、“苦心诲喻教令修善,随器开导授与经法

想要引导众生、善护众生、利益众生
一定要有智慧、有方便,上面佛经中的
苦心诲喻”、“随器开导”,就是佛陀的智慧、方便
就像医生要明白每一种疾病的病因、原理特性
也了解每一种药物的特性原理,以及适用在哪种病症上
更要诊断清楚每一个病人的病症,才能知道用哪一种药物

同样的道理,佛菩萨能治烦恼众生病,能解救众生脱离轮回
所以,必须明白每一种烦恼的原因、因果原理、以及产生的病症现象,这就是知「烦恼性」
然后,也要了解对治每一种烦恼的解救方法,要清楚法门的原理与运用方法,这就是明白「法性」
最后,也要明白每一个众生(病人)的相异性、差异性,才能真正对症下药,这就是明白「众生性」 ——「佛性」与「法性」&「轮回」与「解脱」&「常」与「无常」
虽然,佛大悲无私,愿意把所有法门都教导给众生,让众生脱离苦海
但是,众生根器差别,无法信受所有法门,因此需要按照次第说法,教导不同次第法门
因为,次第不足,业障太深,就无法以心印心,就容易怀疑毁谤
只有真正符合大乘菩萨的根器,发起无上愿心,业除慧开,才能逐渐契入心印 ——有没有密法?

比如,如何为众生介绍佛经呢?
我们自己必须先读清楚,
先熟知各经内容,博览群经才能适应众生根器为人演说
必须要自己熟读各种经书,才知道哪本经适合哪些众生,
然后,自己都要实修过这些经,才知道实修各种经的细节
这样知道众生心知道佛经内容和实修,就能真正引导众生——[略说]如何引导众生学佛?该给什么经典?
佛陀讲经都会看对象
对人天乘根器就讲人天法
对小乘根器就讲小乘法
对菩萨根器就讲菩萨法
所以明白的人从佛经中参与法会的弟子或所讲的义理
就能分辨每一部佛经到底是对何种根器说法

对不同根器说法,所说的内容就不太一样,深浅或方便或究竟也就会不同
有时候会从生理或作息上来讲,有时候会注重因果,或有时候侧重心法和实义
又或者针对的方向或主题不同,当然讲的就不同 ——[略说]佛陀依照众生根器不同的因缘次第说法

如何才能判定众生根器,依照次第说法呢?
以「菩萨行者」来说,
自己要明白「法性」原理,明白「无量义」,明白修行和法门的深浅「次第」,明白「众生性」
这样才能判定众生根器,才能依照次第说法

但是,「菩萨行者」如何能做到上面这些呢?
这就要自己深入经藏、佛法和实修
就是要发「四无量心」、修「六度波罗蜜」、行「四弘誓愿」,这样才是「菩萨行者」

如果没有深入经藏,没有明白佛陀的教导,当然无法知道这些
如果没有深入佛法,就无法明白佛法的各种法门和其深浅次第原理,就无法明白法性
如果自己没有发「四无量心」和「四弘誓愿」,就不会入世解救众生的种种烦恼和痛苦,就不会学无量法
可参阅:「四弘誓愿」的法性原理内涵
如果自己没有这样深入实修,当然就无法明白「苦」和「苦性」(来源和原理),也就无法解苦、救苦,
如果没有深入修行,没有深入诸法,没有深入「众生界」,当然也无法明白「众生性」和「法性」
所以,要自己先深入经藏和佛法,并且实修,这样才能知道「法性」(包含苦性、一切性,法其实包含一切)、「众生心、性、欲」
这样才能知道「修行次第」和「说法次第」,才能依照次第修行和说法——以「法性原理」看大乘和小乘根器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2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232

[精进勋章]

40#
 楼主| 发表于 2024-8-29 14:11: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8-30 10:12 编辑



(学习用时 2 小时 以上)


-
- [经文] --

佛告阿难:

汝起更整衣服,合掌恭敬,礼无量寿佛。

十方国土诸佛如来,常共称扬赞叹彼佛,无著无阂。

于是,阿难起整衣服,正身西向,恭敬合掌,五体投地礼无量寿佛。

白言:世尊!愿见彼佛安乐国土及诸菩萨声闻大众。

[末学解说]

佛陀对阿难说:

你起身整理衣服,合掌恭敬,礼敬无量寿佛。

十方国土诸佛如来,常共称扬赞叹无量寿佛,无著(没有执著的意思)无障碍。

于是,阿难起身整理衣服,正身西向,恭敬合掌,五体投地(乃佛教礼法之一。凡礼敬三宝时,必须五体投地,藉此以折伏憍慢而表达虔诚。以五体行礼,其义有五,即:(一)行礼者于右膝著地之时,愿使众生得正觉道。(二)行礼者于左膝著地之时,愿使众生于外道法不起邪见,悉得安立于正觉道中。(三)行礼者于右手著地之时,愿如世尊坐于金刚座上,大地震动,呈现瑞相,证入大菩提。(四)行礼者于左手著地之时,愿使众生远离外道,以四摄法摄取难调伏者,令其入于正道。(五)行礼者于首顶著地之时,愿使众生离憍慢心,悉得成就无见顶相)礼敬无量寿佛。

说到:世尊!愿见彼佛安乐国土(西方极乐之别名)及诸位菩萨、声闻大众。

注解:
【无著】:1、没有执著的意思。2、菩萨名,佛灭九百年间出生于健陀罗国(在克什米尔之西),先从弥沙塞部出家,后信大乘,每夜升兜率天,听弥勒菩萨讲瑜伽师地论,白天则对大众开示,为法相宗之祖。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五体投地】:乃佛教礼法之一。又作五轮投地、投地礼、接足礼、头面礼、顶礼。本为印度所行之礼法,据大唐西域记卷二所载,印度所行之礼敬法共有九种,其第九种即五体投地,为所有礼法中之最殷重者。其后佛教亦沿用此一礼法,并以之表礼敬之最上者。所谓五体,指两手、两膝、头顶等,亦称五轮。其行礼之法,先以右膝著地,次下左膝,再次两肘著地,两掌舒展过额,其后头顶著地,良久一拜。除实际之投地礼外,一般亦以此语表示对他人极度敬重推崇之意。

另据华严经随疏演义钞载,凡礼敬三宝时,必须五体投地,藉此以折伏憍慢而表达虔诚。以五体行礼,其义有五,即:(一)行礼者于右膝著地之时,愿使众生得正觉道。(二)行礼者于左膝著地之时,愿使众生于外道法不起邪见,悉得安立于正觉道中。(三)行礼者于右手著地之时,愿如世尊坐于金刚座上,大地震动,呈现瑞相,证入大菩提。(四)行礼者于左手著地之时,愿使众生远离外道,以四摄法摄取难调伏者,令其入于正道。(五)行礼者于首顶著地之时,愿使众生离憍慢心,悉得成就无见顶相。(观无量寿经、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观无量寿佛经疏(智顗)、释门归敬仪卷下、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三、法苑珠林卷二十、释氏要览卷中)((参见:稽首)6117、“礼”6582)p1215FROM:【佛光大辞典】

【安乐国】:(界名)西方极乐之别名。无量寿经上曰:“无有三途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安乐。”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说是语已,即时无量寿佛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诸佛世界,金刚围山、须弥山王、大小诸山,一切所有皆同一色。

譬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漾浩汗唯见大水;

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皆悉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

[末学解说]

说完此语后,即时无量寿佛放出大光明,普照一切诸佛世界,金刚围山(即铁围山也。铁性坚固,故云金刚)、须弥山(华译为妙高山,此山是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所以称“妙”,诸山不能与之比高,所以称“高”。又高有八万四千由旬,阔有八万四千由旬,为诸山之王,故得名“妙高”。此山为一小世界之中心,山形上下皆大,中央独小,四王天居于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在金山之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四大部洲即在此咸海之四方)王、大小诸山,一切所有,皆为同一色。

就好像劫水(大三灾之一。坏劫时所起之大水灾,由地下水轮水涌沸,大雨如车轴,第二禅天以下,尽为水所浸润而破坏也)弥满世界,其中万物被淹没而不能显现,滉漾浩瀚只见到大水;

无量寿佛之光明也是如此,声闻、菩萨一切光明都被隐蔽,只能见到佛陀的光明耀遍显赫。

注解:
【金刚围山】:(杂名)即铁围山也。铁性坚固,故云金刚。无量寿经下曰:“金刚围山,须弥山王,大小诸山。”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须弥山】:华译为妙高山,此山是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所以称“妙”,诸山不能与之比高,所以称“高”。又高有八万四千由旬,阔有八万四千由旬,为诸山之王,故得名“妙高”。此山为一小世界之中心,山形上下皆大,中央独小,四王天居于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在金山之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四大部洲即在此咸海之四方。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劫水】:(术语)大三灾之一。坏劫时所起之大水灾,由地下水轮水涌沸,大雨如车轴,第二禅天以下,尽为水所浸润而破坏也。无量寿经曰:“譬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漾浩汗唯见大水。”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尔时,阿难即见无量寿佛,威德巍巍如须弥山王,高出一切诸世界上,相好光明靡不照耀。

此会四众一时悉见,彼见此土亦复如是。

[末学解说]

这时,阿难随即见到了无量寿佛,威德巍巍如同须弥山(华译为妙高山,此山是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所以称“妙”,诸山不能与之比高,所以称“高”。又高有八万四千由旬,阔有八万四千由旬,为诸山之王,故得名“妙高”。此山为一小世界之中心,山形上下皆大,中央独小,四王天居于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在金山之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四大部洲即在此咸海之四方)王,高出一切诸世界之上,相好光明普遍照耀。

此法会中的四众(佛说法时听众共有四类,即一、发起众,发起讲经的人;二、当机众,听法就能获益的人;三、影响众,如他方来助佛宣扬佛法的菩萨;四、结缘众,如一般下根的薄福众生)也都同时见到,彼佛国土的众生同时也见到此国土中的众生。

注解:
【须弥山】:华译为妙高山,此山是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所以称“妙”,诸山不能与之比高,所以称“高”。又高有八万四千由旬,阔有八万四千由旬,为诸山之王,故得名“妙高”。此山为一小世界之中心,山形上下皆大,中央独小,四王天居于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在金山之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四大部洲即在此咸海之四方。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众】:1、佛说法时听众共有四类,即
  一、发起众,发起讲经的人;
  二、当机众,听法就能获益的人;
  三、影响众,如他方来助佛宣扬佛法的菩萨;
  四、结缘众,如一般下根的薄福众生。
  2、指出家之四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尔时,佛告阿难及慈氏菩萨:汝见彼国,从地已上至净居天,其中所有微妙严净自然之物,为悉见不?

阿难对曰:唯然,已见。

汝宁复闻无量寿佛大音宣布一切世界化众生不?

阿难对曰:唯然,已闻。

彼国人民乘百千由旬七宝宫殿无所障阂,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汝复见不?

对曰:已见。

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汝复见不?

对曰:已见。

其胎生者所处宫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诸快乐,如忉利天,亦皆自然。

[末学解说]

这时,佛陀问阿难及慈氏菩萨(即弥勒菩萨):你等见到无量寿佛的国土,从地上直到净居天(在色界四禅之最高处,有五重天,为证得不还果的圣者所生之处,因无外道杂居,故名“净居”。这五重天就是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其中所有微妙严净自然之物,全部都见到了吗?

阿难回答:是的,已见到。

你等是否也闻知了无量寿佛以大音宣布于一切世界教化众生呢?

阿难对曰:是的,已闻知。

无量寿佛国土中的人民,乘百千由旬七宝宫殿而没有任何障碍,遍至十方世界供养诸佛,你等也见到了吗?

回答:已见到。

无量寿佛国土中的人民,有胎生(四生之一,即由母胎而生,如人类在母胎之内完成身体之后才出生是。劫初的人类,男女未分,所以都是化生,后来因为发生淫情,生出男女二根,才变为胎生)者,你等也见到了吗?

回答:已见到。

其胎生者所处的宫殿,或有百由旬(是印度计里程的单位。有大中小三种:大由旬约八十里;中由旬约六十里;小由旬约四十里),或有五百由旬,各自在其中享受种种快乐,如同忉利天(华译三十三天,为欲界六天中之第二重天,其宫殿在须弥山顶)的众生,也皆自然(指不假任何造作之力而自然而然、本然如是存在之状态)。

注解:
【净居天】:在色界四禅之最高处,有五重天,为证得不还果的圣者所生之处,因无外道杂居,故名“净居”。这五重天就是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胎生】:四生之一,即由母胎而生,如人类在母胎之内完成身体之后才出生是。劫初的人类,男女未分,所以都是化生,后来因为发生淫情,生出男女二根,才变为胎生。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由旬】:是印度计里程的单位。有大中小三种:大由旬约八十里;中由旬约六十里;小由旬约四十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忉利天】:华译三十三天,为欲界六天中之第二重天,其宫殿在须弥山顶,天主名释提桓因,居中央,他有三十二个天臣,分居忉利天之四方,连他自己的宫殿,共有三十三个天宫,所以叫做“三十三天”。此天一昼夜,人间已经一百年。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自然】:指不假任何造作之力而自然而然、本然如是存在之状态。佛典中屡用“自然”、“法尔”、“自然法尔”等语,其义概分如下:(一)就佛教表示其自身真理之立场而言,如觉悟之世界为脱离有无分别,本来空无自性,其自身独立存在,而绝对自由,称为无为自然;或如经由善恶行为,依循因果法则而产生结果,称为业道自然;如依自身之法则,视之为如实之表现,称为法尔。依日本净土真宗之祖亲鸾所说,舍离自心分别而悟入弥陀之法则,称为自然法尔;依本愿而救度众生者,则称为愿力自然。据无量寿经卷上载,极乐世界乃无为自然世界,往生该国土者,即受有自然虚无之身。
 (二)从佛教批判外道之立场而言,系用以否定自然外道之自然无因论(否认万物依因缘所生)。如六师外道中之末伽梨拘赊梨子、阿奢多翅舍钦婆罗等即妄执此类自然无因论,而与佛教所说之自然法尔判然有别。((参见:自然法尔)2532、“法尔”3419)p2531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尔时,慈氏菩萨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彼国人民胎生化生?

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

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

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

[末学解说]

这时,慈氏菩萨(即弥勒菩萨)问佛陀:世尊!是什么缘由令无量寿佛国土中的人民分别有胎生(四生之一,即由母胎而生,如人类在母胎之内完成身体之后才出生是。劫初的人类,男女未分,所以都是化生,后来因为发生淫情,生出男女二根,才变为胎生)与化生(四生之一。谓依托无所,忽然而生者。如诸天,诸地狱,及劫初之人是也)呢?呢?

佛陀告诉慈氏菩萨:如果有众生以疑惑心修习诸功德,发愿往生极乐净土,

但未能了悟:佛智(总称佛之一切种谓佛之智慧也)不思议智(谓佛智能以少作多、以近作远、以轻为重、以长为短,反之亦可,故称不思议智)、不可称智(谓佛智泯绝称谓,非相非形,超越对待)、大乘广智(谓佛无所不知,无烦恼不断,无善不备,无众生不度)、无等无伦最上胜智(谓佛智如实而不虚妄,得如实三昧,常在深定,遍照万法,无与伦比,如法而照,其照无量),对于这些诸智有疑惑不相信;

然而犹相信罪福(罪与福。五逆十恶等是罪,五戒十善等是福。罪有苦报,福有乐果),修习善本(同于善根,植善固而不拔之意),发愿往生极乐国土。

这样的诸众生,便会生于极乐世界的七宝宫殿,寿命五百岁,但常不能见佛、不能闻经法、不能见菩萨声闻等圣众,所以在彼国土称之为胎生。

注解:
【胎生】:四生之一,即由母胎而生,如人类在母胎之内完成身体之后才出生是。劫初的人类,男女未分,所以都是化生,后来因为发生淫情,生出男女二根,才变为胎生。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化生】:(术语)四生之一。谓依托无所,忽然而生者。如诸天,诸地狱,及劫初之人是也。俱舍论八曰:“有情类,生无所托,是名化生。如那落迦天中有等,具根无缺,支分顿生,无而欻有,故名为化。”大乘义章八本曰:“言化生者,如诸天等,无所依托,无而忽起,名曰化生。若无依托,云何得生?如地论释,依业故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不了佛智】:谓于佛智之不可思议存疑,未能了悟如来所以为大、为尊之原因。(无量寿经卷下(曹魏康僧铠译))p960FROM:【佛光大辞典】

【佛智】:佛陀的智慧。智度论说:“佛智慧有二种:一者无上正智,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者一切种智,名萨般若。”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不思议智】:(术语)佛之智慧。深广而不可思议故云。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不可称智】:(术语)谓佛之智慧也。众多无量而称说不能尽,故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广智慧】:智慧者,照了万法,通达无碍也。谓菩萨修行之时,若堕见闻,则有一切尘境所蔽,当以智慧一一照了,观其所起,察其所灭;处爱欲中,心在道品之藏;寄浊恶界,心游清净之乡;入险隘路,心思方便之道。故能绝三界之妄想,证涅槃之真空。自既能尔,复能展转化他,令修智慧。故曰广智慧。(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五智】:梵语 pan~ca jn~a^na^ni。<一>密教开立大日如来之智体为五,称为五智,而以五智配当五佛、五部。此系菩提心论、秘藏记等所说。(一)法界体性智(梵 dharma-dha^tu-svabha^va-jn~a^na),第九阿摩罗识从有漏转为无漏时所得之智,即世间、出世间等诸法体性之智。配列于中央大日如来与佛部。(二)大圆镜智(梵 a^dars/a-jn~a^na),第八识从有漏转为无漏时所得之智,即显现法界万象圆明无垢之智。配列于东方阿閦如来与金刚部。又作金刚智。(三)平等性智(梵 samata^-jn~a^na),第七识从有漏转为无漏时所得之智,即具现诸法平等性之智。配列于南方宝生如来与宝部。又作灌顶智。(四)妙观察智(梵 pratyaveks!aN!a^-jn~a^na),第六识从有漏转为无漏时所得之智,即巧妙观察众生机类而自在说法之智。配列于西方阿弥陀佛与莲华部。又作莲华智、转法轮智。(五)成所作智(梵 kr!tya^nus!t!ha^na-jn~a^na),前五识从有漏转为无漏时所得之智,即成办自他所作事业之智。配列于北方不空成就佛与羯磨部。又作羯磨智。以上系就金刚界之情形而言;若就胎藏界而言,则五智所配列者,次第为大日如来、宝幢如来、开敷华如来、无量寿如来、天鼓雷音如来。此五智又有别相、各具二义:(一)别相,以五智配当五佛、五部,是为别相之义。(二)各具,一切佛各具五智,是为各具之义。此即密教特有之“而二不二,即离不谬”之深旨。(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卷二、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法门、金刚顶经一字顶轮王瑜伽一切时处念佛成佛仪轨、即身成佛义)
 <二>指佛所得之五种智。出于无量寿经卷下、略论安乐净土义。即:(一)佛智,总称佛之一切种智。(二)不思议智,谓佛智能以少作多、以近作远、以轻为重、以长为短,反之亦可,故称不思议智。(三)不可称智,谓佛智泯绝称谓,非相非形,超越对待。(四)大乘广智,谓佛无所不知,无烦恼不断,无善不备,无众生不度。(五)无等无伦最上胜智,谓佛智如实而不虚妄,得如实三昧,常在深定,遍照万法,无与伦比,如法而照,其照无量。又两卷无量寿经宗要复以不思议智配于成所作智,不可称智配于妙观察智,大乘广智配于平等性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配于大圆镜智。(无量寿经义疏卷下(慧远)、无量寿经义疏(吉藏)、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下)
 <三>圣者所证得之五种智。出于成实论卷十六。即:(一)法住智,了知诸法生起之智。(二)泥洹智,了知诸法灭尽之智。(三)无诤智,与他无诤之智。(四)愿智,于诸法中无障碍之智。(五)边际智,得最上智,于增损寿命之中可得自在力。p1161ROM:【佛光大辞典】


【罪福】:罪与福。五逆十恶等是罪,五戒十善等是福。罪有苦报,福有乐果。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善本】:(术语)同于善根,植善固而不拔之意。【又】善为菩提之本也。法华经序品曰:“已于千万佛所,植诸德本。”无量寿经下曰:“善人无善本,不得闻此经。”胜鬘经上末曰:“善本,本亦因也。欲以此善为菩提根,故名为本。”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

此诸众生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加趺而坐,

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

[末学解说]

如若有众生,能够明了相信佛智(总称佛之一切种谓佛之智慧也)、乃至胜智(谓佛智如实而不虚妄,得如实三昧,常在深定,遍照万法,无与伦比,如法而照,其照无量),作诸功德,信心(信受所闻所解之法而无疑心也。此有迷信正信,解心仰心,自力信他力信等之别)回向(同回向。回是回转,向是趣向,回转自己所修的功德以趣向于众生或庄严佛净土,叫做“回向”),

这样的诸众生,能够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四生之一。谓依托无所,忽然而生者。如诸天,诸地狱,及劫初之人是也),结跏趺坐,

须臾之时,身相(身之相貌也)光明,智慧功德如同极乐世界中的诸位菩萨,具足成就。

注解:
【五智】:梵语 pan~ca jn~a^na^ni。<一>密教开立大日如来之智体为五,称为五智,而以五智配当五佛、五部。此系菩提心论、秘藏记等所说。(一)法界体性智(梵 dharma-dha^tu-svabha^va-jn~a^na),第九阿摩罗识从有漏转为无漏时所得之智,即世间、出世间等诸法体性之智。配列于中央大日如来与佛部。(二)大圆镜智(梵 a^dars/a-jn~a^na),第八识从有漏转为无漏时所得之智,即显现法界万象圆明无垢之智。配列于东方阿閦如来与金刚部。又作金刚智。(三)平等性智(梵 samata^-jn~a^na),第七识从有漏转为无漏时所得之智,即具现诸法平等性之智。配列于南方宝生如来与宝部。又作灌顶智。(四)妙观察智(梵 pratyaveks!aN!a^-jn~a^na),第六识从有漏转为无漏时所得之智,即巧妙观察众生机类而自在说法之智。配列于西方阿弥陀佛与莲华部。又作莲华智、转法轮智。(五)成所作智(梵 kr!tya^nus!t!ha^na-jn~a^na),前五识从有漏转为无漏时所得之智,即成办自他所作事业之智。配列于北方不空成就佛与羯磨部。又作羯磨智。以上系就金刚界之情形而言;若就胎藏界而言,则五智所配列者,次第为大日如来、宝幢如来、开敷华如来、无量寿如来、天鼓雷音如来。此五智又有别相、各具二义:(一)别相,以五智配当五佛、五部,是为别相之义。(二)各具,一切佛各具五智,是为各具之义。此即密教特有之“而二不二,即离不谬”之深旨。(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卷二、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法门、金刚顶经一字顶轮王瑜伽一切时处念佛成佛仪轨、即身成佛义)
 <二>指佛所得之五种智。出于无量寿经卷下、略论安乐净土义。即:(一)佛智,总称佛之一切种智。(二)不思议智,谓佛智能以少作多、以近作远、以轻为重、以长为短,反之亦可,故称不思议智。(三)不可称智,谓佛智泯绝称谓,非相非形,超越对待。(四)大乘广智,谓佛无所不知,无烦恼不断,无善不备,无众生不度。(五)无等无伦最上胜智,谓佛智如实而不虚妄,得如实三昧,常在深定,遍照万法,无与伦比,如法而照,其照无量。又两卷无量寿经宗要复以不思议智配于成所作智,不可称智配于妙观察智,大乘广智配于平等性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配于大圆镜智。(无量寿经义疏卷下(慧远)、无量寿经义疏(吉藏)、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下)
 <三>圣者所证得之五种智。出于成实论卷十六。即:(一)法住智,了知诸法生起之智。(二)泥洹智,了知诸法灭尽之智。(三)无诤智,与他无诤之智。(四)愿智,于诸法中无障碍之智。(五)边际智,得最上智,于增损寿命之中可得自在力。p1161ROM:【佛光大辞典】

【化生】:(术语)四生之一。谓依托无所,忽然而生者。如诸天,诸地狱,及劫初之人是也。俱舍论八曰:“有情类,生无所托,是名化生。如那落迦天中有等,具根无缺,支分顿生,无而欻有,故名为化。”大乘义章八本曰:“言化生者,如诸天等,无所依托,无而忽起,名曰化生。若无依托,云何得生?如地论释,依业故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信心】:(术语)信受所闻所解之法而无疑心也。此有迷信正信,解心仰心,自力信他力信等之别。(参见:信)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回向】:同回向。回是回转,向是趣向,回转自己所修的功德以趣向于众生或庄严佛净土,叫做“回向”。回向约可分为三类,即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身相】:(术语)身之相貌也。圆觉经曰:“妄认四大为自身相。”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复次,慈氏!他方诸大菩萨发心欲见无量寿佛,恭敬供养及诸菩萨声闻之众。

彼菩萨等命终得生无量寿国,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

弥勒当知,彼化生者智慧胜故。

其胎生者皆无智慧,于五百岁中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诸声闻众,

无由供养于佛、不知菩萨法式、不得修习功德,当知此人宿世之时无有智慧,疑惑所致。

[末学解说]

再有,慈氏菩萨(即弥勒菩萨)!有他方世界中诸大菩萨,发心想要见无量寿佛,恭敬供养及诸菩萨声闻之众。

这样的菩萨等命终后,能够得生无量寿国,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四生之一。谓依托无所,忽然而生者。如诸天,诸地狱,及劫初之人是也)。

弥勒,你等应当知道,那些化生者,是因其智慧更胜的缘故。

胎生者皆无智慧,所以于五百岁中,常不能见佛、不能闻经法、不能见菩萨以及诸声闻众,

没有机缘供养诸佛、不知道菩萨法式(作法仪式也)、不能获得修习功德,应当知道,这类众生是因其宿世之时没有智慧,疑惑所导致的。

注解:
【化生】:(术语)四生之一。谓依托无所,忽然而生者。如诸天,诸地狱,及劫初之人是也。俱舍论八曰:“有情类,生无所托,是名化生。如那落迦天中有等,具根无缺,支分顿生,无而欻有,故名为化。”大乘义章八本曰:“言化生者,如诸天等,无所依托,无而忽起,名曰化生。若无依托,云何得生?如地论释,依业故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式】:(术语)作法仪式也。维摩经问疾品曰:“一切菩萨法式悉知。”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佛告弥勒:

譬如转轮圣王别有宫室,七宝庄饰,张设床帐,悬诸缯幡。

若有诸小王子得罪于王,辄内彼宫中,系以金锁,供给饮食、衣服、床蓐、华香、伎乐,如转轮王无所乏少。

于意云何?此诸王子宁乐彼处不?

对曰:不也,但种种方便求诸大力欲自勉出。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

譬如转轮圣王(简称转轮王,或轮王,为世间第一有福之人,于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出现,统辖四天下)另外有处宫室,以七宝庄饰,张设床帐,悬挂诸缯幡。

假若有诸小王子得罪了王,被关在这个宫室中,系以金锁,会供给饮食、衣服、床蓐、华香、伎乐,如同转轮王一般无所乏少。

对此,你是如何想的呢?这些王子是否愿意住在里面呢?

弥勒菩萨回答:不愿意,只想以种种方便,求助诸大力,想让自己出来。

注解:
【转轮圣王】:简称转轮王,或轮王,为世间第一有福之人,于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出现,统辖四天下。有四种福报:
  一、大富,珍宝、财物、田宅等众多,为天下第一;
  二、形貌庄严端正,具三十二相;
  三、身体健康无病,安稳快乐;
  四、寿命长远,为天下第一。
转轮王出现时,天下太平,人民安乐,没有天灾人祸。此乃由过去生中,多修福业,可惜不修出世慧业,所以仅成为统治世界有福报之大王,却不能修行悟道证果。参考轮王条。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佛告弥勒:

此诸众生亦复如是。以疑惑佛智生彼宫殿,无有刑罚乃至一念恶事,但于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得供养修诸善本。

以此为苦,虽有余乐犹不乐彼处。

若此众生识其本罪,深自悔责求离彼处,即得如意,往诣无量寿佛所恭敬供养,亦得遍至无量无数诸如来所修诸功德。

弥勒当知,其有菩萨生疑惑者,为失大利。

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

这些诸众生也都是如此。因为疑惑佛智(总称佛之一切种谓佛之智慧也)而生于极乐世界边地的七宝宫殿,虽然没有刑罚乃至一念恶事,但是在五百岁中不能见三宝(佛宝、法宝、僧宝。一切之佛,即佛宝;佛所说之法,即法宝;奉行佛所说之法的人,即僧宝。佛者觉知之义,法者法轨之义,僧者和合之义),无法供养诸佛,修习诸善本(同于善根,植善固而不拔之意)。

以此为苦,虽也有余乐,但也不愿意在此处。

如若这些众生能够认识到其本罪,深深自我忏悔改过,希望能够离开边地,

即能如愿往生至无量寿佛处,恭敬供养,也能得以遍至无量无数诸如来之处,修习诸功德。

弥勒菩萨,应当知道,有菩萨产生疑惑,则会失去大利(广大之利益)。

所以,应当明了深信诸佛无上智慧。

注解:
【三宝】:佛宝、法宝、僧宝。一切之佛,即佛宝;佛所说之法,即法宝;奉行佛所说之法的人,即僧宝。佛者觉知之义,法者法轨之义,僧者和合之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善本】:(术语)同于善根,植善固而不拔之意。【又】善为菩提之本也。法华经序品曰:“已于千万佛所,植诸德本。”无量寿经下曰:“善人无善本,不得闻此经。”胜鬘经上末曰:“善本,本亦因也。欲以此善为菩提根,故名为本。”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利】:
(术语)广大之利益。无量寿经下曰:“当知此人为得大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可以获知:
1.无量寿佛之光明,如同劫水弥满世界,佛陀的光明耀遍显赫。
2.佛陀解说极乐世界胎生与化生的缘来,胎生与化生的不同处。
3.佛陀教导,如若疑惑则会失去大利,当要明信诸佛无上智慧。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2-23 23:40 , Processed in 0.10329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