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淨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淨慧,学习〈佛说无量寿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46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5663

[持戒勋章]

31#
 楼主| 发表于 2025-4-6 04:36: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4-6 04:38 编辑

(31~32   用时,2小时以上)


  离欲深正念,  净慧修梵行,
  志求无上道,  为诸天人师。
  神力演大光,  普照无际土,
  消除三垢冥,  明济众厄难。
  开彼智慧眼,  灭此昏盲闇,
  闭塞诸恶道,  通达善趣门。
【学习解说】
离欲深正念,净慧修梵行(=净行)(即道俗二众所修之清净行为)
志求无上道(=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菩提),为诸天人师(为如来十号之一。又作天人教师。谓佛陀为诸天与人类之教师,示导一切应作不应作、是善是不善,若能依教而行,不舍道法,能得解脱烦恼之报)
神力(=神通力。谓佛菩萨所示现的种种神变不可思议之力)大光(佛有时放大光明,现大神力,如生时、得道时、初转法轮时、诸天圣人大集会时、若破外道时,皆放大光明),普照无际土,
消除三垢(三毒之异名。贪瞋痴也)(三种垢秽之意。指能垢秽众生心行之贪(梵 rāga)、瞋(梵 dvesa)、痴(梵 moha)三毒)(谓无明、及疑),明济众厄难。
开彼智慧眼(照破迷惑,得见真理),灭此昏盲闇,
闭塞诸恶道(地狱、饿鬼、畜生),通达善趣门(人、天)


本空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诸法本来性空,非始于今名为本空。无量寿经下曰:「净慧知本空。」

梵行
[佛光大辞典]
梵语 brahma-caryā,巴利语 brahma-cariya。意译净行即道俗二众所修之清净行为。以梵天断淫欲、离淫欲者,故称梵行;反之,行淫欲之法,即称非梵行。娑罗门将一生分为四期,其中第一期即称梵行期(梵 brahma-cārin),于此期间,其生活遵守不淫之戒,并学吠陀、祭仪等。于佛教以不淫,受持诸戒,称为梵行。又于长阿含卷九「十上经」,以具足禅,于八解脱中,逆顺游行,称为梵行具足。大方等大集经卷七不眴菩萨品、大宝积经卷八十六大神变会等以八正道为梵行;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五梵行品以慈悲喜舍等四无量心为梵行,住知法等七善法,即称梵行具足。凡此,皆为广义之梵行。〔增一阿含经卷三十、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法华玄义卷四上、法华义疏卷七〕(参阅「五行」1085) p4631

闻名梵行愿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弥陀如来四十八愿中,第三十六愿也。与常修梵行愿同。

梵行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清净的行为,也就是断绝淫欲的行为。修梵行的人死后可生于梵天。

梵行
[佛光大辞典]
梵语 brahma-caryā,巴利语 brahma-cariya。意译净行。即道俗二众所修之清净行为。以梵天断淫欲、离淫欲者,故称梵行;反之,行淫欲之法,即称非梵行。娑罗门将一生分为四期,其中第一期即称梵行期(梵 brahma-cārin),于此期间,其生活遵守不淫之戒,并学吠陀、祭仪等。于佛教以不淫,受持诸戒,称为梵行。又于长阿含卷九「十上经」,以具足禅,于八解脱中,逆顺游行,称为梵行具足。大方等大集经卷七不眴菩萨品、大宝积经卷八十六大神变会等以八正道为梵行;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五梵行品以慈悲喜舍等四无量心为梵行,住知法等七善法,即称梵行具足。凡此,皆为广义之梵行。〔增一阿含经卷三十、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法华玄义卷四上、法华义疏卷七〕(参阅「五行」1085) p4631

天人师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如来十号之一,六趣中的天与人无不以佛为教师,故称天人师。

天人师
[佛光大辞典]
梵语 śāstā deva-manusyānāj,巴利语 satthā deva-manussānaj。音译作舍多提婆魔舍喃。为如来十号之一。又作天人教师。谓佛陀为诸天与人类之教师,示导一切应作不应作、是善是不善,若能依教而行,不舍道法,能得解脱烦恼之报,故称天人师。又以佛陀度天、人者众,度余道者寡,故称为天人师。〔大智度论卷二〕(参阅「十号」480) p1334

神力
[佛光大辞典]
梵语 rddhi,巴利语 iddhi 。又作神通力谓佛菩萨所示现的种种神变不可思议之力。诸经中,多处载有佛菩萨显现神力之说,如法华经卷六如来神力品谓,世尊尝于百亿万人天众前,现大神力,出广长舌至于上梵世,其一切毛孔均放出无量无数色光,悉皆徧照十方世界。智顗之法华文句卷二十九(大三四‧一四一下):「神名不测,力名干用;不测则天然之体深,干用则转变之力大。」窥基之法华经玄义赞卷十(大三四‧八四一上):「妙用无方曰神,威势能摧为力。」 p4244

光明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一)光和明的合称︰光的梵语是ātapa,西藏语是ñi-ma。明的梵语是āloka,西藏语是snaṅ-ba。即指十二显色中的二种。如《俱舍论》卷一云(大正29‧2c)︰「日焰名光,月星、火药、宝珠、电等诸焰名明。」显色虽有十二种,但本色只有青、黄、赤、白四种,其余是由其分位差别而建立。其中,光有黄、赤二色,又摄于黄赤色。明都摄于青、黄、赤、白四色。说一切有部认为此等诸色各有别体,经部及唯识大乘认为是假色,并无实体。
(二)佛、菩萨等身上所发出的光辉或智慧︰梵语作prabhā或ābha或raśmi,西藏语作ḥod-zer-snaṅ-ba,又单称光。如《大品般若》卷一〈序品〉说,从佛遍体发出无量大光明,照恒沙世界。《妙法莲华经》卷一〈序品〉说,佛光明照东方万八千佛土。《无量寿经》卷上云(大正12‧270a)︰「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或有佛光照百佛世界或千佛世界,(中略)或有佛光照于七尺,或照一由旬、二三四五由旬,如是转倍乃至照一佛剎。」
又,《观无量寿经》说,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又说观世音菩萨的举身光中现五道众生,大势至菩萨的举身光明照十方国。
光明虽多指佛菩萨的德相,但人、天等也并非全无。如《俱舍论》卷十二、《长阿含经》卷二十二载,劫初时,人皆如色界天,身带光明。《大智度论》卷七亦云,诸天龙神受报可得光帖力。
关于光明的种别,有不少异说,兹略述如次︰
(1)有色光与心光之别︰色光也称外光、身光。是由身所发色相的光辉。心光也称智慧光、内光,是指心智的明朗。如《大智度论》卷四十七云(大正25‧399b)︰「光明有二种︰一者色光,二者智慧光。」窥基《阿弥陀经通赞疏》卷中云(大正37‧342a)︰「光有二种︰(一)内光,即智内照理。(二)外光,即身光外照也。此即身光也。」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三云(大正35‧146c)︰「光明有二种︰(一)智光,(二)身光。智光亦二义︰(一)照法,谓真俗双鉴。(二)照机,谓普应群品。身光亦二种︰(一)是常光,谓圆明无碍。(二)放光,谓以光警悟。」
(2)有常住光与现起光之别︰此乃依身光始有此区别。常住光也称常光,是佛身恒常发放而不灭的光明。如《大智度论》卷八云(大正25‧114c)︰「问曰︰云何为常光﹖答曰︰佛身四边各一丈光明,菩萨生便有此。是三十二相之一。」
现起光,也称为放光或神通光,指有时发出的光明,如《大智度论》卷八云(大正25‧112a)︰「佛有时放大光明,现大神力,如生时、得道时、初转法轮时、诸天圣人大集会时、若破外道时,皆放大光明。」
此即上述《华严经探玄记》卷二所说,身光可分常光、放光二种。
(3)光明依优劣而有上、中、下三等之别︰如《大智度论》卷七说,光明神力可分为下、中、上。其下焉者是指以咒术、幻术作光披化。至于诸天龙神由业报而得光明神力,则为中等。若有能入诸三昧,以今世功德心力放大光明、现大神力,则属最上等。
(4)有外光明、法光明、身光明之别︰所谓外光明,指日月、星宿、火珠、灯炬等能破除昏暗者。所谓法光明,指修习所闻之法而能破愚痴之闇,明了诸法性。所谓身光明,指发自诸佛、菩萨、诸天等身之光明。《瑜伽师地论》卷十一谓此三者为治暗光明、法光明、依身光明。然《大明三藏法数》卷十三则作︰外光明、法光明、身光明。
佛、菩萨之光明虽皆能普照众生,成就诸种利益,然其间不无差别。又随其照益之不同,光之出入处也有分别。旧译《华严经》卷二十七〈十地品〉云(大正9‧572a)︰
「是菩萨坐大莲华上,实时足下出百万阿僧祇光明,照十方阿鼻地狱等,灭众生苦恼。两膝上放若干光明,照十方一切畜生,灭除苦恼。脐放若干光明,照十方一切饿鬼,灭除苦恼。左右脇放若干光明,照十方人,安隐快乐。两手放若干光明,照十方诸天、阿脩罗宫。两肩放若干光明,照十方声闻众。项放若干光明,照十方辟支佛。口放若干光明,照十方菩萨,乃至住九地者。白毫放若干光明,照十方得位菩萨,一切魔宫隐蔽不现。顶上放百万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光明,照于十方诸佛大会,遶十匝已,住于虚空,成光明网。」
善导《观经疏》〈序分义〉云(大正37‧258c)︰
「佛光随身出处必皆有益,佛足下放光即照益地狱道,若光从膝出照益畜生道,若光从阴藏出照益鬼神道,若光从脐出照益脩罗道,光从心出照益于人道,若光从口出照益二乘之人,若光从眉间出照益大乘人。」
除佛、菩萨之外,诸天也都能放光。但司及司不同。《大智度论》卷七云(大正25‧113a)︰「诸天人虽能放光,有限有量。日月所照唯四天下。佛放光明满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中出遍至下方。余人光明唯能令人欢喜而已,佛放光明能令一切闻法得度。」
光明除照耀外也能作种种变化,施作佛事,使众生受益,如《放光般若经》卷一云(大正8‧1b)︰「从其舌根复放无央数亿百千光明,一一光明化为千叶宝华,其色如金,一一华上皆有坐佛,一一诸佛皆说六度无极。一切众生闻说法者,皆发无上正真道意。」
《无量寿经》卷上云(大正12‧270b)︰「其有众生遇斯甘,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若在三涂勤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
放光有时也与「授记」有关。如《阿育王经》卷一云(大正50‧132a)︰
「若佛欲记过去业报,光从背入。若佛欲记未来业报,光从前入。若佛欲记地狱生者,光从足入。若佛欲记畜生生者,光从踝入。若佛欲记饿鬼生者,光从脚趾入。若佛欲记人生者,光从膝入。若佛欲记铁轮王生,光从左掌入。若佛欲记金轮王生,光从右掌入。若佛欲记天生,光从脐入。若佛欲记声闻菩提,光从口入。若佛欲记缘觉菩提,光从白毫相处入。若佛欲记菩萨菩提,光从肉髻入。」
放光中,从佛全身所发者称为举身光。从一相所放者称为随一相光。又从白毫相所发者称为白毫光、毫光或眉间光。从毛孔所发者称为毛孔光。从项边所发的圆光称为头光。在像的后背所发者称为后光。如上述由佛、菩萨身上所发的光明总称为身光、色光或外光。相对地将智慧的鉴照称为智慧光、智光或内光。
又,《无量寿经》卷上说,阿弥陀佛有无量孕十二种异名,《大宝积经》卷三十说,释迦牟尼佛有决定光岩四十一种光明,《赞阿弥陀佛偈》列有光轮、光晓、光触、光云、光泽、光启、光照、光力、光曜、光焰等名目,此外也有慈光、悲光、神光、威光、大光、金光、无碍光、不可思议光等名称。
关于光量的大小。《观佛三昧海经》卷三云(大正15‧659c)︰「如是众相名为圆光,围遶佛颈,上亦一寻,下亦一寻,左亦一寻,右亦一寻,足满八尺。」《无上依经》卷下云(大正16‧474a)︰「以此业缘,得身金色圆光一丈。」
此上所述都是指常光之量而言。但三十二相通常是依应身而论。若就报身而言,本不可限于六尺或八尺。故《往生论注》卷上云(大正40‧831c)︰
「案此间诂训,六尺曰寻。如观无量寿经言,阿弥陀如来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译者以寻而言,何其晦乎。里舍间人不简纵横长短,咸谓横舒两手臂为寻。若译者或取此类,用准阿弥陀如来舒臂为言故称一寻者,圆光亦应径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三垢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三毒之异名。贪瞋痴也。无量寿经下曰:「消除三垢冥,广济众厄难。」净影疏下曰:「小乘法,化教断三毒名除三垢。」

三垢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贪、瞋、痴,又译为「三毒」。

三垢
[佛光大辞典]
垢,梵语 mala。三种垢秽之意。指能垢秽众生心行之贪(梵 rāga)、瞋(梵 dvesa)、痴(梵 moha)三毒。无量寿经义疏卷上(大三七‧一○三下):「消除三垢,济度厄难,小乘法教,化断三毒,名除三垢。」即以三毒为三垢之说。华严经疏演义钞卷十六之上解释毘舍浮佛无三垢之语,以现行、种子、习气三者,称为三垢。天台家则以见思、尘沙、无明等三惑为三垢。〔大乘义章卷五本、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中〕 p579

[法相辞典(朱芾煌)]
瑜伽十三卷十八页云:云何冥?谓无明、及疑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1.幽隐或幽暗之义。2.无知的别名。

[佛光大辞典]
冥,即幽冥、无法见闻者;反之,显,即显现、可见闻者。
凡人之肉眼所不能见的佛菩萨,于冥中常见我等,此称冥见。肉眼不能见及之诸天善神,称为冥众。佛菩萨暗地予人之种种方便,称为冥权;暗中常加护信者,称为冥护;添力帮助指导(加被),称为冥助、冥祐、冥应或冥加;佛菩萨之惩罚恶人者,称为冥罚;蒙佛菩萨所与之利益,称为冥利。对冥加而言,佛菩萨给与明显力帮助引导者,称为显加。至后世,引申为指佛菩萨之照览,称为冥加。由于感谢佛菩萨之冥加,而献纳佛教教团之金钱,称为冥加金,略称为冥加。
总称地狱、饿鬼、畜生等三道为冥界,或亦别称地狱道之世界为冥界;此肉眼能见之娑婆世界,称为显界。众生死后所至之处为死后之世界,故称冥界,又称冥土、冥途、黄泉、冥府。死后所得之幸福,称为冥福。死后之生活以旅为喻,称作冥土之旅(意谓人生终必至冥土,人生行路亦作冥土之旅)。众生不信奉佛法,从冥界再流转入于冥界,此称从冥入冥。俗谓死后第七日至冥途秦广王(冥府十王之第一)之厅舍,其间有死出山,其山险峻,相传狱卒执铁棒打人。并须渡所谓三途之川(又作三濑川,以其有山水濑、江深渊、有桥渡等三个渡所,因此而得名)。三途之川原指人之罪重不能免地狱、饿鬼、畜生等三途(三恶趣、三恶道)之苦,故以难越河川形容欲过三途而往生净土之不易。又死出山为比喻死后行程第一步之用语,即「死」之意。阎魔王及其所属之官僚(冥官)居住于冥界;或谓十王(阎魔王为其中第五)居住于此。供养阎魔王以下天曹地府之冥众,以祈延寿禳灾之斋会,乃密教修法之一,称为冥道供。〔法华玄义卷七上、华严经疏卷一〕 p4054

善趣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六道之中,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为四恶趣,而人、天为二善趣。又地狱、饿鬼、畜生为三恶道,修罗、人、天为三善趣。无量寿经下曰:「闭塞诸恶道。通达善趣门。」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5663

[持戒勋章]

32#
 楼主| 发表于 2025-4-6 04:46: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4-6 04:47 编辑

  功祚成满足,  威曜朗十方,
  日月戢重晖,  天光隐不现。
  为众开法藏,  广施功德宝,
  常于大众中,  说法师子吼。
  供养一切佛,  具足众德本,
  愿慧悉成满,  得为三界雄。
【学习解说】
功祚成满足,威曜朗十方,
日月(集;收藏)重晖,天光隐不现。
为众开法藏(佛所说之教法也,教法含藏多义),广施功德宝(其贵重如宝而谓之)
常于大众中,说法师子吼(譬喻语。谓如来说法能灭一切戏论、破各种异见,犹如师子王一咆吼,百兽悉皆慑伏)
供养一切佛,具足众德本(犹言善根。德者善也,本者根也,诸善万行之功德,为佛果菩提之本者)
愿慧(誓愿与智慧)(弥陀佛昔为法藏比丘时,发四十八弘愿,以誓愿与智慧之无量功德,摄取一切众生于极乐净土)悉成满,得为三界雄(佛之德称。佛为三界中之大雄,可折伏一切之魔障)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集;收藏

法藏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又曰佛法藏,一名如来藏。法性之理也。法性含藏无量之性德,故曰法藏。无量寿经上曰:「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又曰:「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又曰:「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同嘉祥疏曰:「名理为藏,解契宗源,故云入佛法藏。」同慧远疏曰:「如来藏性,是如来甚深法藏,闇障既除,明现己心,故曰受持。」
又(术语)佛所说之教法也,教法含藏多义,故名法藏。多法集积,故又曰法蕴,其数有八万四千,释之者有多义,法华经序品曰:「此妙光法师奉持佛法藏。」同宝塔品曰:「持八万四千法藏,为人演说。」贤劫经曰:「佛初发至分舍利凡有三百五十度门,一一皆有六度,合二千一百,又对四分,合八千四百,一变十合八万四千。」俱舍论一曰:「有师言如来说八万部法蕴经,一一法蕴有六千颂,如法蕴足论有六千颂。又有师说就所诠法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其数八万四千因之显一法门之教门为一法蕴,其数八万。然如实说,所化有情,有贪瞋等八万烦恼,为对治之,世尊说八万法蕴。」多论一曰:「八万法藏者,树之根须枝叶多,名为一树,佛为一众生始终说法名一藏,如是有八万。有曰佛名一座说法为藏,如是有八万。有云十六字为半偈,三十二字为一偈,如是有八万。有云每半月说戒,为一藏,如是有八万。有云佛自说六万大千偈为一藏,如是有八万,有云佛说尘劳有八万,法药亦有八万,名八万法藏。
又(杂名)纳经之库藏曰法藏,亦云宝藏。

无极尊
[佛光大辞典]
(一)为诸佛之通称。无极,为涅槃之异称。佛证涅槃,一切万德皆无穷极,故称无极尊。十住毘婆沙论卷五易行品赞叹迦叶佛之德(大二六‧四四上):「眼如双莲华,弱拘楼陀树,于下成佛道,三界无所畏,行步如象王,我今自归命,稽首无极尊。」
(二)阿弥陀佛三十七号之一。弥陀证无极之涅槃,接引往生之人,契自内证,故特有此号。法霖之和赞望溟记阐明其十种无极,即:(一)威神无极,十方诸佛皆共赞叹。(二)名声无极,十方世界皆闻其号。(三)光明无极,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四)寿命无极,尽未来际无有灭期。(五)身量无极,身遍法界。(六)拔济无极,使人一念往生,升道无极。(七)与乐无极,与人快乐无极。(八)应变无极,应声即现。(九)利益无极,广度有情。(十)施德无极,于一念得无上之功德;或为众开宝藏,广施功德宝。〔赞阿弥陀偈〕 p5125

功德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大乘义章九曰:「言功德,功谓功能,善有资润福利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为功德。」天台仁王经疏上曰:「施物名功,归已曰德。」胜鬘经宝窟上本曰:「恶尽言功,善满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

功德
[佛光大辞典]
梵语 guna。音译作惧曩、麌曩、求那。意指功能福德。亦谓行善所获之果报。景德传灯录卷三有如下记载,梁武帝问于菩提达磨(大五一‧二一九上):「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师曰:「并无功德。」盖此仅为人天小果有漏之因,虽有非实。所谓真功德,乃净智妙圆、体自空寂,不求于世。往生论注卷上亦详论虚伪、真实之二种功德。大乘义章卷九(大四四‧六四九下):「言功德,功谓功能,善有资润福利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为功德。」胜鬘宝窟卷上本(大三七‧一一中):「恶尽曰功,善满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又功德之深广喻为海,称功德海(梵 guna-sāgara),其贵重如宝而谓功德宝(梵 guna-ratna),其他尚有功德藏、功德聚、功德庄严、功德林等多种名称。〔维摩义记卷一(慧远)、仁王般若经疏卷上一(吉藏)〕(参阅「利益」2809) p1566

师子吼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譬喻语。谓如来说法能灭一切戏论、破各种异见,犹如师子王一咆吼,百兽悉皆慑伏。《无量寿经》卷上云(大正12‧269b)︰「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当于大众中,说法师子吼。」《维摩诘所说经》卷上〈佛国品〉云(大正14‧537a)︰「为护法城受持正法,能师子吼名闻十方,(中略)演法无畏犹师子吼。」
关于「师子吼」的意义,《胜鬘宝窟》卷上(本)云(大正37‧3a)︰
「馥法师引思益经解师子吼,有其多义。略说三种,(一)如说修行,(二)无畏说,(三)决定说。所说如所行,所行如所说,无有虚说,故名师子吼。二无畏说者,世俗云小巫见大巫神气尽矣。而胜鬘亲于佛前,对于胜众纵任辩才,阐扬妙法无所畏惧,故净名云,演法无畏如师子吼。又无畏有二,(一)不畏他,(二)能令他畏。兽王震吼亦复如是,(一)不畏于百兽,(二)令百兽生畏。大士演法义亦同然,不畏他者,胜人临座而弘道绰然,谓不畏他也;能令外道惊愧、天魔慴惧,谓令他畏也。师子吼名决定说者,此借师子性情为喻,如师子度河望直而过,若使邪曲即是回还,菩萨演教,义亦如是,依究竟理说究竟教,若不究竟即便不说。」
此外,《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八、《维摩诘所说经注》卷一、《大智度论》卷二十五等亦有详解。
新译《华严经》卷五十七,曾举出十种师子吼,即(1)菩提心大师子吼︰唱言我当必定成正等觉。(2)大悲大师子吼︰谓令一切众生未度者度、未脱者脱、未安者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3)报如来恩大师子吼︰谓令佛法僧种无有断绝。(4)究竟坚誓大师子吼︰谓严净一切佛剎。(5)自持净戒大师子吼︰谓除灭一切恶道及诸难处。(6)求福无厌大师子吼︰谓满足一切诸佛身语及意相好庄严。(7)求智无厌大师子吼︰谓成满一切诸佛所有智慧。(8)修正行断诸烦恼大师子吼︰谓除灭一切众魔及诸魔业。(9)无生法忍大师子吼︰谓当了知一切诸法无我无众生、无寿命、无补伽罗、空无相无愿、净如虚空。(10)如说而作大师子吼︰谓永尽生死边际。此外,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七亦曾举出师子吼十一事。
按,此词之原义,盖取自百兽之王狮子之威势。《大智度论》卷二十五亦解之甚详,其文云(大正25‧244a)︰
「师子吼者,如师子王,清净种中生,深山大谷中住(中略)。从住处出,偃脊频伸,以口扣地,现大威势。食不过时,显晨朝相,表师子王力,以威麞、鹿、熊、罴、虎、豹、野猪之属。觉诸久睡,降伏高强,有力势者自开行路而大哮吼。如是吼时,其有闻者,或喜或怖。穴处者隐缩,水居者深入,山藏者潜伏,廐象振锁狂逸而去,鸟飞空中高翔远逝。佛师子亦如是(中略)。复次佛师子吼及师子吼有差别。师子吼者众兽惊怖,若死若近死苦;佛师子吼得免死畏。」

愿慧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誓愿与智慧。无量寿经上曰:「愿慧悉成满,得为三界雄。」

愿慧
[佛光大辞典]
誓愿与智慧。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九中):「愿慧悉成满,得为三界雄。」盖阿弥陀佛昔为法藏比丘时,发四十八弘愿,以誓愿与智慧之无量功德,摄取一切众生于极乐净土。〔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上〕 p6730

三界雄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佛之德称。佛为三界中之大雄。伏一切之魔障。无量寿经上曰:「愿慧悉成满,得为三界雄。」

三界雄
[佛光大辞典]
佛之德称。佛为三界中之大雄,可折伏一切之魔障。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九中):「愿慧悉成满,得为三界雄。」 p587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5663

[持戒勋章]

33#
 楼主| 发表于 2025-4-6 06:03: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4-6 23:01 编辑

(33~34   用时,2小时)


  如佛无量智,  通达靡不遍,
  愿我功德力,  等此最胜尊。
  斯愿若克果,  大千应感动,
  虚空诸天人,  当雨珍妙华。』」
【学习解说】
如佛无量智(指世尊的无量智慧),通达靡不遍,
愿我功德力(即自身的修行),等此最胜尊(指诸尊中之至极者。为对佛之尊称。佛成就一切智,断尽一切烦恼,于人、天等一切众生中为最胜,故称最胜尊)
斯愿若克果(由因必得果,故称克)(必定得果,称为克果)大千(三千大千世界也)应感动,
虚空诸天人(指天界与人间的并称。亦指住在天界与人间之有情。又称人天),当雨珍妙华(自天雨华也)。』」


等正觉无减
[阿含辞典(庄春江)]
无减,即「无减知」,指世尊的无量智慧

值遇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希逢也。得会益我者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昔所未曾覩无量智慧者,如优昙婆罗,今日乃值遇。」法事赞曰:「度此身难值遇,喻如优昙华始开。」

三力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1.一、我功德力,即自身的修行;二、如来加持力,即如来的加持;三、法界力,即自心所具的佛性。2.慧眼力、法眼力、化导力。3.佛威力、三昧力、行者本愿功德力。

最胜尊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称佛陀为尊中的至极。

最胜尊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尊中之至极,称佛。无量寿经上曰:「愿我功慧力,等此最胜尊。」

最胜尊
[佛光大辞典]
指诸尊中之至极者。为对佛之尊称。佛成就一切智,断尽一切烦恼,于人、天等一切众生中为最胜,故称最胜尊。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九中):「愿我功德力,等此最胜尊。」〔十住毘婆沙论卷五易行品、大智度论卷二十七〕 p5045

克果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谓得果也。无量寿经上曰:「求道不止,会当克果。」又曰:「斯愿若克果,大千应感动。」文句三下曰:「果由因克。」述文赞中曰:「克者遂也,得也。」

克果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得果。

克终
[佛光大辞典]
克者,乃必、期之义。又作克终。由因必得果,故称克;果为事之修极,故称终。此外,必定得果,称为克果;必能证果,称为克证、克证;必获圣果,称为克圣;必能得其实义、取其实体,称为克实、克实。〔无量寿经卷上、华严经音义卷上、宗圆记卷三〕 p3730

大千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三千大千世界也。维摩经佛国品曰:「三转法轮于大千。」无量寿经上曰:「斯愿若克果大千应感动。」

大千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三千大千世界。

天人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一)(梵deva-manuṣya,巴deva-manussa)指天界与人间的并称。亦指住在天界与人间之有情。又称人天。如《长阿含》卷二〈游行经〉云(大正1‧15b)︰「如来可止一劫有余,为世除冥,多所饶益,天人获安。」旧译《华严经》卷五云(大正9‧424a)︰「离诸人天乐,常行大慈心。」
(二)(梵apsara)指住在欲界、色界等天界之有情,即诸神。又作天众。据经典所载,天人欢喜佛事,常奏天乐,散天花,飞行于虚空,故另有飞天之称。《法华经》卷五〈如来寿量品〉云(大正9‧43c)︰「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中略)诸天击天鼓,常作众伎乐,雨曼陀罗花,散佛及大众。」《无量寿经》卷上云(大正12‧269b)︰「斯愿若克果,大千应感动,虚空诸天人,当雨珍妙华。」
天人
关于欲、色二界天处之相状,散说于诸经论中,但其中有关色界天人之记载则甚少,而欲界六天之身相及娱乐等之记载则稍详细。据《起世经》卷七〈三十三天品〉等所述,欲界之天人所享欢乐无极,但其寿量欲尽时,有五衰之相。
古来佛教图画、雕刻等,常可见以天人展现佛教庄严之作品。印度鹿野苑及秣菟罗博物馆所藏的石造释迦说法像,其光背上刻有二飞天。阿富汗巴米扬摩崖中的大佛像龛,其天井有数尊散华的飞天彩绘;敦煌千佛洞的壁画中,描绘散华奏乐之飞天者亦复不少;日本法隆寺内的四佛净土变相中、药师寺三重塔、当麻曼荼罗等,也有天人相的艺术作品。此外,密教胎藏界曼荼罗中的金刚藏王及千手观音,也各配有二尊散华之飞天像。

雨华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自天雨华也,法华经序品曰:「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无量寿经上曰:「斯愿若克果,大千应感动,虚空诸天人,当雨珍妙华。」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5663

[持戒勋章]

34#
 楼主| 发表于 2025-4-6 06:56: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4-6 23:01 编辑

佛语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应时普地六种震动,天雨妙华以散其上,自然音乐空中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
于是法藏比丘具足修满如是大愿,诚谛不虚,超出世间深乐寂灭。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阿难:「法藏比丘说完此偈颂,当时应时普地六种震动(=六变震动、六反震动。略称六震、六动)(指大地震动之六种相),天雨妙华(殊妙之华)以散其上,自然音乐空中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无上正等正觉)(谓佛之悟也。无过于此之悟,故云无上)。』

于是法藏比丘具足修满如是四十八大愿,老老实实的修行不虚假,超出世间深乐寂灭(即指度脱生死,进入寂静无为之境地。此境地远离迷惑世界,含快乐之意)(=涅槃)

六种震动
[佛光大辞典]
指大地震动之六种相。又作六变震动、六反震动。略称六震、六动。大品般若经卷一序品,依地动之方向,举出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等六相。新华严经卷十六、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卷一等则举出动、起、涌、震、吼、击(摇)等六相,各相复分小、中、大等三种,故计有动、遍动、等遍动、起、遍起、等遍起、涌、遍涌、等遍涌、震、遍震、等遍震、吼、遍吼、等遍吼、击、遍击、等遍击等十八相。大方广大庄严经卷二则举出摇动、极摇动、遍摇动、扣击、极扣击、遍扣击、移转、极移转、遍移转、涌覆、极涌覆、遍涌覆、出声、极出声、遍出声、边涌中没中涌边没、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等十八相。
长阿含经卷二游行经载有地动之八种因缘:(一)地在水上,水止于风,风止于空,空中大风自起则大水扰,大水扰则普地震动。(二)得道之比丘、比丘尼及大神尊天,观水性多,观地性少,欲知试力则普地震动。(三)若菩萨由兜率天降神母胎,专念不乱,普地大动。(四)菩萨始出母胎,从右胁生,专念不乱,则普地震动。(五)菩萨初成无上正觉,地大震动。(六)佛初成道转无上法轮,则普地震动。(七)佛之说教将毕,欲舍性命,则普地震动。(八)如来于无余涅槃界般涅槃时,地大震动。同经卷二亦载有大地震动之六时:(一)佛入胎时,(二)出胎时,(三)成道时,(四)转法轮时,(五)由天魔劝请将舍性命时,(六)入涅槃时。〔菩萨念佛三昧经卷一、大智度论卷八、法华经文句卷二下〕(参阅「六震」1310) p1307

妙华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殊妙之华。无量寿经上曰:「天雨妙华。」

天华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名)天上之妙华。又人中之好华如天物者亦曰天华。心地观经一曰:「六欲诸天来供养,天华乱坠徧虚空。」法华经譬喻品曰:「诸天妓乐百千万种,于虚空中一时俱起,雨诸天华。」智度论九曰:「云何为天华?天华芬熏,香气送风。复次天竺国法,名诸好物皆名天物,虽非天上华,以其妙好,故为天华。」

宝华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名)至宝之妙华也。法华经譬喻品曰:「宝华承足。」

祥瑞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吉祥之瑞相。善事出现时,为豫告或赞叹而现之不可思议相也。六种震动,天雨妙华等是也。

决定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谓事定而无动也。无量寿经上曰:「决定必成无上正觉。」胜鬘经宝窟上末曰:「决定谓信也。」

无上正觉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无上正等正觉之简称谓佛之悟也。无过于此之悟,故云无上,离偏邪故云正,悟真理故云觉。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译无上正等正觉。无量寿经上曰:「决定必成无上正觉。」

寂灭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寂灭为梵名涅槃Nirvāna之译语,其体寂静,离一切之相,故云寂灭。法华经序品曰:「或有菩萨见寂灭法。」维摩经佛国品曰:「知一切法皆悉寂灭。」注曰:「肇曰:去相故言寂灭。」同弟子品曰:「法本不然,今则无灭,是寂灭义。」无量寿经上曰:「超出世间,深乐寂灭。」智度论五十五曰:「灭三毒及诸戏论故名寂灭。」

寂灭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1.这里特指消灭;没有了。
2.灭除(烦恼与生死)。

寂灭
[佛光大辞典]
梵语 vyupaśama,巴利语 vūpasama。略作灭。即指度脱生死,进入寂静无为之境地。此境地远离迷惑世界,含快乐之意,故称寂灭为乐。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三(大二‧六七二中):「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死;不生必不死,此灭最为乐。」概谓对生死之喧动不安而言,不生不死之寂静安稳即称为寂灭。又特指小乘之涅槃。僧传中,僧尼之死通称为「寂」,亦是寂灭之略称,含有进入涅槃之意;又常作示寂、入寂、圆寂。〔杂阿含经卷二十二、北本涅槃经卷十、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大智度论卷九十四〕(参阅「涅槃」4149) p4505

寂灭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涅槃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5663

[持戒勋章]

35#
 楼主| 发表于 2025-4-7 10:22: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4-7 23:53 编辑

(35   用时,3小时)


「阿难!法藏比丘于彼佛所诸天、魔、梵、龙神八部大众之中发斯弘誓,建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殖菩萨无量德行,不生欲觉、瞋觉、害觉,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着色、声、香、味、触之法。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三昧常寂,智慧无碍。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和颜软语先意承问,勇猛精进志愿无惓,专求清白之法。以慧利群生,恭敬三宝,奉事师长;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远离麁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习善语,自利、利人、彼我兼利。弃国、捐王,绝去财色。自行六波罗蜜,教人令行。
【学习解说】
「阿难!法藏比丘于彼佛所(世自在王如来)诸天、魔、梵、龙神八部大众之中发起这四十八弘大誓愿,建立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庄饰严净)(天亲菩萨在其《净土论》中,将阿弥陀佛净土的庄严景况分为国土庄严、佛庄严、菩萨庄严三种。其中,「国土庄严」指依报之山河草木之严丽相;「佛庄严」、「菩萨庄严」指正报的佛、菩萨之庄严身相)妙土(美妙的国土,即诸佛的报土)。所修佛国广阔、宽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八十随形好之[无衰老相]: 颜容常少不老,好巡旧处)

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永劫修行)(阿弥陀佛在未成佛果以前,亦即尚在「因位」为法藏菩萨时,为救济众生,发起四十八愿,为成就此誓愿,而经无量时间之修行)积殖菩萨无量德行(阿弥陀佛思惟五劫而建立之四十八愿为大愿,积累兆载永劫之六度万行为大业)不生欲觉、瞋觉、害觉,不起欲想、瞋想、害想(若有观欲想,命终时便堕地狱中。若观瞋恚想,命终时生畜生中。所谓鸡狗之属、蛇虺之类而生其中。若观害想亦命终者生饿鬼中,形体烧然,苦痛难陈)(不起欲想,名离欲觉;不起瞋想,名离瞋觉;不起害想,名离害觉。亦可前言不生三觉,就始彰离,不起欲想瞋想害想,据终明离。未对境界,预起邪思,名之为觉。对缘生心,说为三想)(今即三觉之因如次三想,取境分齐方生欲等故。然即不贪名利故不生欲觉,不恼众生故不生瞋觉,不损物命故不生害觉。三觉不生必绝三想故亦兼之)

不着色、声、香、味、触之法(谓从六境[色、声、香、味、触、法]所引起之六想: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法想)(而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根识若皆清净无垢,称为一尘不染)忍力(忍辱之力也)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不多求曰少欲。得少而不懊恼曰知足)染恚痴(=贪瞋痴;染者贪欲,恚者瞋恚,痴者愚痴。即三毒之烦恼也),三昧(=三摩提、三摩地、正定;即离诸邪乱,摄心不散)常寂,智慧无碍。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和颜软语先意承问(承蒙问起)勇猛精进(积极努力的修行)志愿无惓,专求清白(即清白之法、清白业。指佛所显示之教法。又为无漏善法之总称。皆取其远离烦恼垢染之意)之法。以慧利(如言施惠,惠利他人也)群生(许多之众生),恭敬三宝,奉事师长;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住空、无相、无愿(=无所有)之法(=三解脱门;指得解脱到涅槃之三种法门)([一]空门(梵 śūnyatā),观一切法皆无自性,由因缘和合而生;若能如此通达,则于诸法而得自在。[二]无相门(梵 animitta),又称无想门。谓既知一切法空,乃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若能如此通达诸法无相,即离差别相而得自在。[三]无愿门(梵 apranihita),又作无作门、无欲门。谓若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若无生死之业,则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三解脱门乃依无漏之空、无相、无愿等三三昧而入,此三昧犹如门户之能入解脱,故称三解脱门。然三昧通有漏、无漏,三解脱门唯通无漏。以其具有净及无漏等世、出世间之特别法,故为涅槃之入门)

无作(指无因缘之造作。又指心无造作物之念,如无作三昧;或谓不假身口意之动作而自然相续之法,如无表色、无作戒等)无起(=无生)(谓诸法之实相无生灭。与「无生灭」或「无生无灭」同义。所有存在之诸法无实体,是空,故无生灭变化可言。然凡夫迷此无生之理,起生灭之烦恼,故流转生死;若依诸经论观无生之理,可破除生灭之烦恼),观法如化。远离麁言(粗恶语;暴语;粗鲁苛薄的言语)、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习善语,自利、利人、彼我兼利。弃国、捐王,绝去财色(财宝与女色)。自行六波罗蜜,教人令行。


弘誓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具曰弘誓愿。谓佛菩萨弘大之誓也。无量寿经上曰:「发斯弘誓,建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同下曰:「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法华经普门品曰:「弘誓深如海。」文句十下释之曰:「弘,广也。誓,约也。广制要心,故言弘誓。」辅行一之三曰:「僧那西音,此云弘誓。」法界次第下之上:「广普之缘,谓之为弘。自制其心,名之曰誓。志求满足,故云愿也。」

庄严
[佛光大辞典]
梵语 vyūha,巴利语 byūha, vyūha;或梵语 alajkāra,巴利语同。严饰布列之意。即布列诸种众宝、杂花、宝盖、幢、幡、璎珞等,以装饰严净道场或国土等。据旧华严经卷一、大品般若经卷一载,佛说华严、般若经时,其场地以种种妙色交饰庄严。系为迎接他方菩萨,令众生生欢喜心,而以神力变现者。
又据世亲之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载,弥陀净土有国土、佛、菩萨等三种庄严,其中,国土庄严有十七种,佛庄严有八种,菩萨庄严有四种,合计二十九种庄严功德成就。大乘义章卷十九阐释净土时,将国土庄严分为人、法、事三种:(一)人庄严,即以胜善众生居其中,故谓之净。(二)法庄严,因具诸佛法,故谓之净。(三)事庄严,即与众宝、光明等事相有关之庄严净。
诸经中不少就佛菩萨等成就诸种功德法门以严饰其身格而说庄严,如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七载有智慧与福德二种庄严;大法炬陀罗尼经卷四相好品举出菩萨有发心、修行、资财等三种庄严;大方等大集经卷一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列举戒璎珞、三昧璎珞、智慧璎珞、陀罗尼璎珞等四种庄严;旧华严经卷十明法品、卷三十八离世间品、卷四十一离世间品均列举菩萨之十种庄严;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七虚空藏菩萨品载菩萨二十大誓庄严。此等皆是菩萨于因位发大誓愿,为利益众生不惜身命所累积功德以严饰其身格,称之为庄严。
佛殿寺院等堂内辄以幡盖、花鬘等装饰,柱壁、栏楯亦刻绘天人等种种相,凡此皆在表示对佛之崇敬,使敬拜者生起虔敬之心。如印度阿旃多窟院(梵 Ajantā),正面安置佛像、塔形,天井四壁绘上佛传、本生故事,并以花纹装饰之,佛之后光以莲花为中心,刻绘连珠、连绳、连弧、连瓣、忍冬、唐草等之浮雕,并有宝冠、璎珞、环钏等,颇见丰丽。〔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八、大乘百福庄严相经、陀罗尼集经卷十二、大智度论卷十〕 p4776

庄严(梵vyūha,巴byūha,藏bkod-pa)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装饰、排列之意。即布列众宝、杂华、宝盖、幢幡、璎珞等物,以装饰严净道场或国土。《华严经大疏钞》卷六十三举其梵语音译为「摩利伽罗」。《大智度论》卷十云(大正25‧133c)︰
「尔时是三千大千世界,变成为宝华遍覆地,悬缯幡盖,香树华树皆悉庄严。(中略)如人请贵客,若一家请则庄严一家,一国主则庄严一国,转轮圣王则庄严四天下,梵天王则庄严三千大千世界,佛为十方无量恒河沙等诸世界中主,是诸他方菩萨及诸天世人客来故,亦为此。」
天亲菩萨在其《净土论》中,将阿弥陀佛净土的庄严景况分为国土庄严、佛庄严、菩萨庄严三种。其中,「国土庄严」指依报之山河草木之严丽相;「佛庄严」、「菩萨庄严」指正报的佛、菩萨之庄严身相。其中,国土庄严有十七种,佛庄严有八种,菩萨庄严有四种,总为二十九种庄严成就。人间的庄严,也可分为以幢幡璎珞来装饰家屋内外或路傍等,以及以衣冠铛钏修饰身相威仪二种。
《大乘义章》卷十九将庄严分为人、法、事三种。「人庄严」即以胜善众生居住其中,故称为净;「法庄严」含诸佛法门,故称为净;「事庄严」即有关众宝、光明等事相的庄严净。此外,《大集经》卷九、《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八,就四摄受的第三「福摄受」,举出身、语、国土、所生四种庄严;又,新译《华严经》卷五十四中,也记有十种庄严。

妙土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佛之报土殊妙者。无量寿经上曰:「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修佛国,恢廓广大,超胜独妙。」赞阿弥陀佛偈曰:「妙土广大超数限。」

妙土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美妙的国土,即诸佛的报土

边即无边
[佛光大辞典]
谓阿弥陀佛之净土似有边界,而实无边际。一般虽言极乐净土在西方过十万亿佛土,然彼土相即无相,生即无生;故方即无方,边即无边。无量寿经卷上谓其国土(大一二‧二六九下):「恢廓广大,超胜独妙。」又彼土与娑婆世界之境次相接,故便于往生。此乃随众生分别之见,而说其国土在西方过十万亿佛土,但以显现佛智之自证,则周遍法界。以是不离西方而周遍法界,赅摄十方而不坏西方之别相;故方即无方,边即无边。〔净土论、往生论注卷上、安乐集卷上〕 p6708

净国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清净之佛国也。维摩经佛国品曰:「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观无量寿经曰:「必生净国。」净土论注曰:「净国无衰变。」

兆载永劫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兆载者数量名,永劫者,历兆载之劫数,故云永。极长之一时期,谓之劫。梵语也。无量寿经上曰:「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

兆载永劫
[佛光大辞典]
谓无限久远之时间。兆、载,均为极大之数目名称;劫,为古代印度表示极大时限之时间单位。依据翻译名义集卷三载,兆,梵语 atilaksa(度洛叉);载,梵语 mahāprayuta(大鉢罗庾多)。慧琳音义卷二十七依「算经」之说,举出黄帝数法之十等分别,即:亿、兆、京、姟、壤、秭、沟、涧、正、载,而兆生京,京生姟,乃至正生载。同书并举出世俗通用之数法,即:十千为万,十万为亿,十亿为兆等。
兆载永劫一语亦意谓修行时间之无量无数,如无量寿经卷上所说(大一二‧二六九下):「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故阿弥陀佛在未成佛果以前,亦即尚在「因位」为法藏菩萨时,为救济众生,发起四十八愿,为成就此誓愿,而经无量时间之修行,称为兆载永劫行,或永劫修行。〔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中、无量寿经义疏(吉藏)〕 p2186

永劫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永久之长时也。劫者梵语算世界成坏相之名也。无量寿经上曰:「兆载永劫。」

永劫
[佛光大辞典]
永久劫(梵 kalpa)之略称。谓无限长之时间。劫,即古代印度表示极大时限之时间单位。又作旷劫。兆、载皆表极大之数。据无量寿经卷上载,阿弥陀佛于「因位」为法藏菩萨时,为济度众生而发四十八愿,更于重发誓后谓(大一二‧二六九下):「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故阿弥陀佛因位之修行,称为永劫修行,或兆载永劫行。或形容众生轮回流转时间之久长,称为永劫,如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末所说(大四七‧四八七中):「十恶、五逆、至愚人,永劫沈轮在久尘。」若用于指未来之情形,则称为未来永劫。(参阅「兆载永劫」2186) p2011

大愿业力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大愿力与大业力也。阿弥陀佛思惟五劫而建立之四十八愿为大愿,积累兆载永劫之六度万行为大业。观经玄义分曰:「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指造成概念及表象之作用,或指所作之概念及表象。依感觉或知觉而起认识作用时,如「红花」、「白布」之红、白、花、布等等概念,或造成概念之功能即为想,即浮现心中之相。「想」有苦想、乐想、无常想、不净想、厌恶想、大想、小想等,为五蕴之一,心所法之一。俱舍家以之为十大地法之一,唯识家以之为五遍行之一。
《俱舍论》卷一云(大正29‧4a)︰「能取像为体,即能执取青黄、长短、男女、怨亲、苦乐等相。此复分别成六想身,应如受说。」此中,所谓六想者,即指眼触所生之想、耳触所生之想,乃至鼻、舌、身、意触等所生之想,随所依六根之不同,而有六种不同之想。
《成唯识论》卷三(大正31‧11c)︰「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此谓「想」系取所缘境像于心中而安立之,以安立故,起种种名言。亦即若无此取像之想,则无由施设名言。
◎附一︰〈三想〉(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
(一)三种恶想︰又名三恶想,或三不善想(梵tisro 'kuśala-saṃjñāḥ,巴tisso akusala-saññā)。(1)欲想,又名贪欲想;(2)瞋恚想,又名瞋想或恚想;(3)杀害想,又名害想或恼想。《增一阿含经》卷十三云(大正2‧614c)︰
「有此三观想。云何为三﹖所谓观欲想、瞋恚想、杀害想,是谓比丘有此三想。比丘当知,若有观欲想,命终时便堕地狱中。若观瞋恚想,命终时生畜生中。所谓鸡狗之属、蛇虺之类而生其中。若观害想亦命终者生饿鬼中,形体烧然,苦痛难陈。」
又,《无量寿经》卷上云(大正12‧269c)︰「不生欲觉、瞋觉、害觉。不起欲想、瞋想、害想。」此中,关于欲等三觉与三想之别,净影《无量寿经义疏》卷上云(大正37‧104b)︰
不起欲想,名离欲觉;不起瞋想,名离瞋觉;不起害想,名离害觉。亦可前言不生三觉,就始彰离,不起欲想瞋想害想,据终明离。未对境界,预起邪思,名之为觉。对缘生心,说为三想。」
《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中,似破净影之后说而取前说,彼文云(大正37 ‧154a)︰「今即三觉之因如次三想,取境分齐方生欲等故。然即不贪名利故不生欲觉,不恼众生故不生瞋觉,不损物命故不生害觉。三觉不生必绝三想故亦兼之。」
(二)三种善想︰三善想(梵tisraḥ kuśala-saṃjñāḥ,巴tisso kusala-saññā)︰(1)出要想,又名出离想;(2)不害想;(3)不恚想。《增一阿含经》卷十三云(大正2‧614c)︰
「复有三想。云何为三﹖所谓出要想、不害想、不恚想。若有人有出要想者,命终之时生此人中。若有不害想者,命终时自然天上。若有人不杀心者,命终时断五结,便于彼处而般涅槃。」
(三)在家菩萨见乞者应起之三想︰即(1)善知识想;(2)他世富想,又称令后世大富想;(3)菩提基想,又称令得佛道想。《大宝积经》卷八十二云(大正11‧474c)︰「在家菩萨若见乞者应起三想,何等为三﹖善知识想、他世富想、菩提基想。」并列举三十三种之三想。
(四)三种断贪等烦恼之想︰(1)断想;(2)离想,又名离欲想;. 灭想,又名尽想。《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九云(大正27‧149c)︰「有三想,谓断想、离想、灭想。(中略)云何断想﹖答︰除爱结余结断诸想解名断想。云何离想﹖答︰爱结断诸想解名离想。云何灭想﹖答︰诸余顺结法断诸想解名灭想。」又,《大智度论》卷二十三云(大正25‧232c)︰
「复次断三毒故名为断,离爱故名为离,灭一切苦更不生故名为尽。复次行者于煖法、顶法、忍法、世间第一法正智慧观,远诸烦恼是名离想;得无漏道,断诸结使,是名断想;入涅槃时灭五受众不复相续,是名尽想。断想有余涅槃,尽想无余涅槃,离想二涅槃方便门。是三想有漏无漏故,一切地中摄。」
(五)念佛时所生的三种想︰(1)归命想,(2)引摄想,(3)往生想。《往生要集》卷中云(大正84‧56b)︰「若有不堪观念相好,或依归命想,或依引摄想,或依往生想,应一心称念。」
◎附二︰〈十想〉(摘译自《佛教大词汇》)
十想,指十种观想。即︰(1)无常想︰谓观一切有为法皆生灭无常。(2)苦想︰谓观一切有为法无常,皆由三苦、八苦所逼迫。(3)无我想︰谓观一切法皆苦、不自在,皆由因缘所生、无自性,故无我。以上三想为断见惑所修。(4)食不净想︰谓观诸饮食皆由不净因缘所生,故为不净物。(5)世间不可乐想︰谓观一切众生、国土皆有过恶,不可爱染。(6)死想︰谓观众生不免于死。(7)不净想︰谓观自他之身皆不净,由生至死时刻不净。以上四想为断思惑所修。(8)断想︰谓观涅槃清净无烦恼,当断结使,证涅槃。(9)离想︰谓观涅槃清净,当离生死,证涅槃。(10)尽想︰谓观涅槃清净,尽结使及生死之业而证涅槃。以上三者为修无学道者所修。
上述十想,修之者能断三界结使,证得无漏圣果。又,《大乘义章》卷十四亦立十想义,作五门分别,但十想名义稍有不同,即无常想、苦想、无我想、厌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不净想、断想、离想、灭想等十想。

欲取
[佛光阿含藏]
欲取(kāmūpādāna)(巴),于色、声、香、味、触五尘之境,贪欲取着。见取(ditthūpādāna)(巴),于五蕴之法妄计取着我见、边见等。戒取(sīlabbatūpādāna)(巴),又作戒禁取,取着修行非理之戒禁。我取(attavādūpādāna)(巴),即我语取,取着于我见、我慢等之说法。

六想身
[佛光阿含藏]
六想身(cha saññā-kāyā)(巴),谓从六境(色、声、香、味、触、法)所引起之六想: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法想

一尘不染
[佛光大辞典]
尘(梵 artha 或 visaya),新译作境、境界;指依六根感觉而缘虑之对象、对境。佛教称色、声、香、味、触、法六者为六根之尘,而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根识若皆清净无垢,称为一尘不染。后世援用此一佛家语,转以形容东西之洁净、行为境地之清净、为官之清廉等。 p74

五欲(梵pañca kāmāḥ,巴pañca kāmā,藏ḥdod-pa lṅa)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指染着色、声、香、味、触五境而起的五种情欲。又名五妙欲、五妙色。《佛遗教经》云(大正12‧1111a)︰「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
(1)色欲(rūpa-kāma)︰指爱着于男女之端庄形貌及世间宝物等种种妙色。
(2)声欲(śabda-kāma)︰指爱着于娇媚妖词、淫声染语、丝竹弦管、环钏铃珮等声。
(3)香欲(gandha-kāma)︰指爱着于气味芬芳之物,以及男女身体之香。
(4)味欲(rasa-kāma)︰指爱着于酒肉珍肴、甘甜酸辣之美食。
(5)触欲(spraṣṭavya-kāma)︰指爱着于冷暖细滑、轻重强软、名衣上服、男女身分等物。
此五欲能破种种佛事,如箭害身,故以五箭喻之。又,《大智度论》卷十七云(大正25‧181a)︰
「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犹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炙疥,五欲无益如狗■999a骨,五欲增诤如鸟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恶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世人愚惑贪着五欲,至死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
《摩诃止观》卷四(下)立呵五欲一项为止观二十五方便之一。另《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二十七及《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四,别称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为五欲。

十八界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合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六识,名为十八界。此中因根对尘,中间发识以了别境界。如眼根为能发,眼识为所发,色尘为助发。眼根如是,余根可类推。每一根的根境识,必须同时具备,才会发生效用。其关系有如下表:
十 八 界 及 其 效 用
    六根界┌眼  耳  鼻  舌  身  意
       │根  根  根  根  根  根
       └界  界  界  界  界  界
        │  │  │  │  │  │
        │  │  │  │  │  │
    六尘界┌色  声  香  味  触  法
       │尘  尘  尘  尘  尘  尘
       └界  界  界  界  界  界
        │  │  │  │  │  │
        │  │  │  │  │  │
    六识界┌眼  耳  鼻  舌  身  意
       │识  识  识  识  识  识
       └界  界  界  界  界  界
        │  │  │  │  │  │
        │  │  │  │  │  │
    效用  见  闻  嗅  尝  觉  思

少欲知足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不多求曰少欲。得少而不懊恼曰知足。无量寿经上曰:「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法华经劝发品曰:「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涅槃经曰:「狮子吼菩萨问云:少欲知足有何差别?佛言: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

忍力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忍辱之力也。法华经序品曰:「又见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

染恚痴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又云婬怒痴,贪瞋痴。染者贪欲,恚者瞋恚,痴者愚痴。即三毒之烦恼也。无量寿经下曰:「少欲知足,无染恚痴。」

三昧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华译为正定,即离诸邪乱,摄心不散的意思。

勇猛精进
[国语辞典(教育部)]
佛教谓积极努力的修行。《无量寿经.卷上》:「勇猛精进,志愿无惓,专求清白之法,以慧利群生。」

惠利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如言施惠,惠利他人也。无量寿经上曰:「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

群生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许多之众生也。维摩经佛国品曰:「法王法力超群生。」无量寿经上曰:「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法华经方便品曰:「又诸大圣主,知一切世间天人群生类深心之所欲。」

清白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佛所显之法。又总名无漏之善法,皆离烦恼之垢染,故云清白。无量寿经上曰:「清白之法,具足圆满。」同慧远疏曰:「所显之法,出离邪谤,名为清白。」同嘉祥疏曰:「是无漏明,故云清白。」又七善之一。

清白
[佛光大辞典]
即清白之法、清白业。指佛所显示之教法。又为无漏善法之总称。皆取其远离烦恼垢染之意,而称为清白。法华经序品列为七善之一。〔如幻三昧经卷下、无量寿经卷上〕 p4662

三解脱门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由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而获得解脱。「空三昧」是观五阴无常、本空,而入的定境。「无相三昧」是观色、声、香、味、触、法相断,不念一切相,而成就的定境。「无愿三昧」是观贪瞋痴相断,没有任何愿求、造作,而入的定境。又译为「三三昧」。详见《杂阿含经》卷三第80经。

三解脱门
[佛光阿含藏]
即三三昧。空三昧,指观察五阴无常、无我;无相三昧,指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相断;无所有三昧,指三毒(贪、瞋、痴)相断。空、无相、无所有谓「三空」,为禅定(三昧)之三个最高目标,故称「三三昧」;亦是由禅定观空通向解脱之门径,故称「三解脱门」,以上参阅杂阿含卷三第七十一经(大正‧卷三‧八○经)。

三解脱门
[阿含辞典(庄春江)]
另作「三三昧」,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所有三昧(或作『无愿三昧』)」。

三解脱门
[佛光大辞典]
梵语 trīni vimoksa-mukhāni。指得解脱到涅槃之三种法门。略称三解脱、三脱门、三门。即:(一)空门(梵 śūnyatā),观一切法皆无自性,由因缘和合而生;若能如此通达,则于诸法而得自在。(二)无相门(梵 animitta),又称无想门。谓既知一切法空,乃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若能如此通达诸法无相,即离差别相而得自在。(三)无愿门(梵 apranihita),又作无作门、无欲门。谓若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若无生死之业,则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
三解脱门乃依无漏之空、无相、无愿等三三昧而入,此三昧犹如门户之能入解脱,故称三解脱门。然三昧通有漏、无漏,三解脱门唯通无漏。以其具有净及无漏等世、出世间之特别法,故为涅槃之入门。又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四谓,三解脱门系依三自性而建立,即由遍计所执之自性而立空解脱门,由依他起之自性而立无愿解脱门,由圆成实之自性而立无相解脱门。〔俱舍论卷二十八、大毘婆沙论卷一○四、十地经论卷八、大乘义章卷二、摩诃止观卷七上〕(参阅「三三昧」521) p644

无作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无因缘之造作也。如言无为。七帖见闻七曰:「圆教意十界三千万法皆中道,法尔任运自然体,始令造作法无之故,名无作教也。」
又心无造作物之念也。如无作三昧是。无量寿经下曰:「无作无起,观法如化。」
又不假身口意之动作,自然相续之法也。如无作戒,无作色等是。

无作
[佛光大辞典]
梵语 akarmaka 或 akrtrima。指无因缘之造作。又指心无造作物之念,如无作三昧;或谓不假身口意之动作而自然相续之法,如无表色、无作戒等。维摩诘所说经卷下(大一四‧五五四下):「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维摩诘所说经卷上、无量寿经卷下〕(参阅「无作三昧」5087、「无作戒」5087、「无表色」5097) p5086

无作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无因缘的造作。与无为同义。

无起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无生之异名。无生法忍一名无记法忍。无因生果名为无起,又作无生。无量寿经下曰:「无作无记,观法如化。」同慧远疏下曰:「无因可生,云无起。故维摩云:虽行无记而起善行,故知无起约因以说。」

无生
[佛光大辞典]
(一)又作无起。谓诸法之实相无生灭。与「无生灭」或「无生无灭」同义。所有存在之诸法无实体,是空,故无生灭变化可言。然凡夫迷此无生之理,起生灭之烦恼,故流转生死;若依诸经论观无生之理,可破除生灭之烦恼。〔圆觉经卷一、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五〕
(二)阿罗汉或涅槃之意译。阿罗汉有不生之义,即断尽三界烦恼,不再于三界受生之意。又依弥陀之本愿往生净土者,乃是契合弥陀之本愿,此因无生为涅槃之理,故异于凡夫内心所想虚幻之生。于此,昙鸾之往生论注卷下称之为无生之生。自涅槃无生灭之观点言,即指觉悟涅槃,亦即证得无生身;极乐为契合涅槃之世界,由此义,故称为无生界。〔最胜王经卷一、摩诃止观卷五下〕(参阅「阿罗汉」3692、「涅槃」4149) p5077

麁言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恶口。「麁」是「粗」的异体字。

恶口
[阿含辞典(庄春江)]
另译为「麁言;粗恶语;暴语;粗鲁苛薄的言语(pharusā vācā),粗暴的言词。

财色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财宝与女色。无量寿经上曰:「弃国捐王,绝去财色。」四十二章经曰:「财色施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净心诫观法上曰:「一切苦因果,财色为本。」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5663

[持戒勋章]

36#
 楼主| 发表于 2025-4-8 08:17: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4-9 08:23 编辑

(36   用时,2小时)


「无央数劫积功累德,随其生处在意所欲,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住于无上正真之道,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剎利国君、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常以四事供养恭敬一切诸佛,如是功德不可称说。口气香洁如优鉢罗华,身诸毛孔出栴檀香,其香普熏无量世界;容色端正,相好殊妙,其手常出无尽之宝,衣服、饮食珍妙华香,诸盖幢幡庄严之具。如是等事超诸人天,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学习解说】
无央数劫(指无限长之时间。央,尽之意;劫,极长之时间,原为古代印度表示极大时限之时间单位)积功累德(=积功、积累)(谓修行佛道,累积所行之各种功德、善根,以度化一切众生)(佛于因位行菩萨道,起净佛国土成就众生之誓愿,为无量永劫积功累德以建立之庄严清净世界),随其生处在意所欲(如果想要的话),无量宝藏(=法藏)(累积珍宝之库藏也,妙法能济众生之苦厄,故以为喻)(比喻能济度众生苦厄之妙法)自然发应,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住于无上正真之道(=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发心)(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

或为长者、居士、豪姓(=豪族、大家族、望族)尊贵(尊敬显贵的人),或为剎利(=剎帝利)(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中的王族及武士阶级,掌管政治及军事)国君、转轮圣帝(=转轮王、转轮圣帝、轮王、飞行转轮帝、飞行皇帝;意即旋转轮宝(相当于战车)之王)(王拥有七宝(轮、象、马、珠、女、居士、主兵臣),具足四德(长寿、无疾病、容貌出色、宝藏丰富),统一须弥四洲,以正法御世,其国土丰饶,人民和乐),或为六欲天(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三界中,欲界包含有六种天,谓之六欲天。此即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及他化自在天)乃至梵王(=大梵天王)

常以四事(1.衣服、饮食、卧具、汤药。2.房舍、衣服、饮食、汤药)供养恭敬一切诸佛,如是功德不可称说。口气香洁(若至诚不欺、诵经护戒、使人远恶就善、不求人之长短,则口气香洁,身心安乐,为人所称誉,决不受谤)优鉢罗华(青莲花),身诸毛孔出栴檀香,其香普熏无量世界;容色端正,相好殊妙,其手常出无尽之宝,衣服、饮食珍妙华香,诸盖幢幡庄严之具。如是等事超诸人天,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无央数劫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央者尽也,无尽数之劫也,劫者极长时之名,记世界成坏之时节数目也。无量寿经上曰:「无央数劫,积功累德。」法华经见宝塔品曰:「此佛灭度无央数劫。」

无央数劫
[佛光大辞典]
梵语 asajkhyeya-kalpa。指无限长之时间。央,尽之意;劫,极长之时间,原为古代印度表示极大时限之时间单位,佛教亦沿用之。无央数,为梵语 asavkhya(音译阿僧祇)之意译。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九下):「自行六波罗蜜,教人令行,无央数劫,积功累德。」〔法华经见宝塔品、灌顶经卷十二〕(参阅「阿僧祇」3666) p5077

无央数劫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无量数劫。

积功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积累功德也。法华经提婆品曰:「难行苦行,积功累德。」

积功
[佛光大辞典]
谓修行佛道,累积所行之各种功德、善根,以度化一切众生。同义语如积累、积功累德等。法华经提婆品(大九‧三五中):「难行、苦行,积功累德。」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八中):「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无量寿经卷下〕p6274

在意所欲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如果想要的话。

宝藏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譬喻)累积珍宝之库藏也,妙法能济众生之苦厄,故以为喻。无量寿经曰:「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教化安立无数众生。」法华经信解品曰:「今此宝藏自然而至。」

宝藏
[佛光大辞典]
谓贮藏珍宝之库藏。有二喻:(一)比喻能济度众生苦厄之妙法。又称法藏。无量寿经(大一二‧二六九下):「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教化安立无数众生。」〔法华经信解品、文殊师利现宝藏经〕
(二)比喻本来之自性,亦即佛性。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大五一‧四四○下):「汝自家宝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不假外求。」 p6764

发意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同于发心。无量寿经上曰:「发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

发菩提心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菩提者无上正真道也,发求无上正真道之心,曰发菩提心。观无量寿经曰:「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无量寿经下曰:「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观经玄义分曰:「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大乘义章九曰:「发菩提心者,菩提胡语,此翻名道。果德圆通故曰菩提。于大菩提起意趣求,名发菩提心。」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光大辞典]
梵语 anuttara-samyak-sajbodhi,巴利语 anuttara-sammāsambodhi 之音译。略称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
又梵语 anuttara-samyak-sajbuddha,音译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意指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人,故一般译为「无上正等觉者」。此系佛陀之尊称。又可省略阿耨多罗,而仅作三藐三佛陀,或三耶三佛、三耶三佛陀等。〔大智度论卷二、卷八十五、往生论注卷下、法华经文句卷二上、法华经玄赞卷二本、慧苑音义卷上、慧琳音义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参阅「正遍知」2001、「正觉」2005) p3674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剎利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中的王族及武士阶级,掌管政治及军事。又译为「剎帝利」

豪姓
[阿含辞典(庄春江)]
另作「豪族」,大家族;望族。
转轮圣王
[佛光大辞典]
梵语 cakra-varti-rājan,巴利语 raja cakkavattin。音译作斫迦罗伐辣底遏罗闍、遮迦罗跋帝、遮加越。意译作转轮王、转轮圣帝、轮王、飞行转轮帝、飞行皇帝。意即旋转轮宝(相当于战车)之王王拥有七宝(轮、象、马、珠、女、居士、主兵臣),具足四德(长寿、无疾病、容貌出色、宝藏丰富),统一须弥四洲,以正法御世,其国土丰饶,人民和乐
转轮圣王出现之说盛行于释尊时代,诸经论将佛陀与之比拟之处甚多。杂阿含经卷二十七、大智度论卷二十五即以转轮圣王之七宝及其治化,与佛之七觉支等并举。或将佛陀说法称作转法轮,比拟转轮圣王之转轮宝。又大毘婆沙论等称转轮圣王之轮宝有金、银、铜、铁四种,分别有其轮王。仁王般若经卷上菩萨教化品、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等,据此说配于菩萨行位,以铁轮王为十信位,铜轮王为十住位,银轮王为十行位,金轮王为十回向位。法苑珠林卷四十三,举轮王有军轮王、财轮王、法轮王,阿育王等为军轮王,金轮至铁轮四王为财轮王,如来为法轮王。
按转轮圣王多出现于太古时代,诸经论举其名者颇多,有顶生王、大善见王、民主善思王等,皆系实际于印度太古出世之王。此外,长阿含卷六转轮圣王修行经载,当来弥勒出现时,儴伽转轮圣王将出现。悲华经卷三大施品载,于删提岚界善持劫中,有无量净转轮圣王出现。如来智印经载,月髻佛出世时,慧起转轮圣王出现。又俱舍论卷十二载,转轮圣王出现于人寿无量岁至八万岁之时。然法华经玄赞卷四则谓金轮王一定在人寿八万岁以前出世,银轮王乃至铁轮王则不一定,如阿育王是铁轮王,而于人寿百岁时出世。〔杂阿含经卷十五、中阿含卷十一「四洲经」、卷四十一梵摩经、长阿含卷十五究罗檀头经、卷十八转轮圣王品、大宝积经卷五十九、卷七十五、卷七十六、贤愚经卷八、卷十三、大毘婆沙论卷三十、卷一五○、卷一八三、大智度论卷四、卷二十四、卷八十二、大唐西域记卷一〕 p6624

梵王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天名)大梵天王之异称也。又总称色界之诸天。法华经方便品曰:「诸梵王及诸天帝释。」毘奈耶杂事二十曰:「梵王捧伞,天帝持拂。」见大梵天王条。

梵王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大梵天王的简称。

六欲天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三界中,欲界包含有六种天,谓之六欲天。此即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及他化自在天

四事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1.衣服、饮食、卧具、汤药。2.房舍、衣服、饮食、汤药

人因
[佛光大辞典]
人生于此世,其容貌、思想、行为、夭寿、贫富等果报之过去因。释氏要览卷下述,生于人道,所受业报不同,如富贵或贫贱,如端正或丑恶,如安乐或恐怖等,皆系由于业因之不同所致。如受卑贱生者,因憍慢、刚强、不恪、放逸、不礼事三宝等故;若至诚不欺、诵经护戒、使人远恶就善、不求人之长短,则口气香洁,身心安乐,为人所称誉,决不受谤。生享尊贵者,乃施惠普广、敬礼三宝及长者、忍辱不瞋、柔和谦下、博闻经戒之故。〔业报差别经〕 p255

莲华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植物名。印度共有四种的莲华,即优鉢罗华、拘物头华、波头摩华、芬陀利华,亦即青黄赤白四种颜色的莲华,通常所说的莲华,是指芬陀利白莲华。佛教以莲华代表清净,因莲华出污泥而不染。

优鉢罗华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青莲花

华(梵puṣpa,巴puppha,藏me-tog)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音译补逝波。指植物的花,印度佛教徒常用以供奉佛菩萨。《华严经探玄记》卷一云(大正35‧121c)︰
「华有十义,所表亦尔︰(一)微妙义是华义,表佛行德离于粗相,故说华为严,下并准此。(二)开敷义,表行敷荣性开觉故。(三)端正义,表行圆满德相具故。(四)芬馥义,表德香普熏益自他故。(五)适悦义,表胜德乐欢喜无厌故。(六)巧成义,表所修德相善巧成故。(七)光净义,表断障永尽极清净故。(八)庄饰义,表为了因严本性故。(九)引果义,表为生因起佛果故。(十)不染义,表处世不染如莲华故。」
《大日经疏》卷八云(大正39‧660a)︰
「所谓花者,是从慈悲生义,即此净心种子,于大悲胎藏中万行开敷,庄严佛菩提树,故说为花。」
由此可知,花在佛教中的若干象征意义。
在密教中,花是修法时的重要供品之一,且修不同的法,须用不同种类的花。
《大日经疏》卷七云(大正39‧658a)︰
「凡所奉献,各随诸尊性类及漫荼罗方位等一一善分别之,当令色香味触适悦人心。其水陆不祥诸花,但可作折伏用耳。白黄赤三色中,如来部类当用白色,莲花眷属以黄色,金刚眷属以赤色。复次当如漫荼罗方位,圆坛者以白,方坛者以黄,三角坛者以赤。复次诸佛用白,诸菩萨以黄,诸世天以赤。」
由此可知密教献花之法。又,《苏悉地羯囉经》卷上〈供养花品〉、《蕤呬耶经》卷中,及《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七亦有广说。
◎附︰〈四华〉(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
(一)四种瑞华︰又称四种天华。即(1)曼陀罗华(梵māndārava,藏man-da-ra-ba),即白莲;(2)摩诃曼陀罗华(梵mahā-māndārava,藏man-da-ra-ba-chen-po),即大白华;(3)曼殊沙华(梵mañjūṣaka,藏ma-ñdsu-sha-ka),即赤华;(4)摩诃曼殊沙华(梵mahā-mañ-jūṣaka,藏ma-ñdsu-sha-ka-chen-po),即大赤华。《法华经》卷一〈序品〉云(大正9‧2b)︰
「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
此即法华六瑞相之第三,一般将四华与六种震动合称为「四华六动」。
关于四华的代表意义颇有异说,如《法华经文句》卷二(下)列举二说︰一说以为系指出家、在家二众;另一说谓上天降华乃象征其「昔因」系二乘因或菩萨因而非佛因,并告知当获佛因。
(二)四种莲华︰即(1)优鉢罗华(梵utpala),即青莲华(2)波头摩华(梵padma),即红莲华;(3)拘物头华(梵kumuda),即黄莲华;(4)分陀利华(梵puṇḍarīka),即白莲华。此四种莲华皆极珍贵,故可用来庄严极乐净土。《无量寿经》卷上云(大正12‧271b)︰
「其池岸上有旃檀树,华叶垂布,香气普熏,天优鉢罗华、鉢昙摩华、拘物头华、分陀利华,杂色光茂,弥覆水上。」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5663

[持戒勋章]

37#
 楼主| 发表于 2025-4-9 08:20: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4-9 08:21 编辑


阿难白佛:「法藏菩萨为已成佛而取灭度、为未成佛?为今现在?」
【学习解说】
阿难问世尊:「法藏菩萨为已成佛而取灭度,还是未成佛?为今现在又在何方?」


佛告阿难:「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剎,其佛世界名曰安乐。」
【学习解说】
佛告阿难:「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剎,其佛世界名曰安乐。」


阿难又问:「其佛成道已来为经几时?」
【学习解说】
阿难又问:「其佛成道以来,又经过了多久的时间呢?」


佛言:「成佛已来凡历十劫。
【学习解说】
世尊说:「阿弥陀佛于距今十劫之往昔,即已开悟成佛,也就是说,成佛以来已经过了十劫(=相当长久的时间)
(=久成、久远古成、久远本佛、无始古佛)(乃谓在印度摩揭陀国菩提伽耶菩提树下开悟成佛之伽耶始成(近成)之释尊(释迦),系为一种方便示现之假相;实际上,释迦于久远之前早已开悟成佛,且在无限时间中,即已教化众生)(此外,阿弥陀佛有十劫弥陀以对应于久远弥陀,此亦应用此一说法而产生者)

十劫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阿弥陀佛往昔为法藏比丘时,立四十八愿,以期成佛,自成就而为阿弥陀佛,至今已经十劫。无量寿经上曰:「阿难又问:其佛成道已来。为经几时?佛言:成佛已来凡历十劫。」然言十劫者,不过举其为众生济度而成就四十八愿之时而止,其实为久远之古佛。故弥陀为法华经化城喻品所说十六王子之第九王子,释迦其第十六王子也。于寿量品释迦自显其本地,说为久远实成之古佛,以是可知弥陀佛之本地,亦为久远之古佛,但因欲度众生自本地示现为法藏比丘,建四十八愿,以五劫之思惟与兆载永劫之修行,于十劫之昔,现正觉也。又依真宗之教意,则西方之阿弥陀,于胎藏界主证菩提之德,于金刚界主大智慧门,妙观察智之所成也,然则大日如来成道之年劫不可说不可思议,弥陀之成道亦不可说不可思议也。又言大通智胜佛坐于道场十劫,不现佛道,是非不现佛道,以众生之机缘未熟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

十劫
[佛光大辞典]
劫,指长久之时间单位。阿弥陀佛在过去世为法藏比丘,于修行时,立四十八愿以期成佛。自成佛以来,至今十劫。阿弥陀经及无量寿经上皆有阿弥陀佛成佛,至今已十劫之记载。但依所译之不同,亦有为十小劫或十大劫之说。〔法华经化城喻品、无量寿经卷上〕(参阅「十劫弥陀」435) p435

十劫弥陀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于十劫之昔成正觉之弥陀也。对于久远之弥陀而言,阿弥陀经曰:「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

十劫弥陀
[佛光大辞典]
乃指阿弥陀佛。据无量寿经卷上载,阿弥陀佛于距今十劫之往昔,即已开悟成佛,是为十劫弥陀。又作十劫正觉、十劫成佛。此盖相对于久远弥陀而言,久远以来即已成佛之阿弥陀佛是为久远弥陀。有关此久远、十劫二弥陀之关系,说法不一。一般皆针对久远之弥陀,谓十劫弥陀为方便佛。然日本净土宗即依十劫弥陀为中心而立教,其方便即是无上方便,故说十劫即久远、久远即十劫,两者无轻重之别,十劫弥陀与久远弥陀亦同为真实,即所谓相即之妙法身,称为十久两实。 p435

久远
[佛光大辞典]
实时间久远。无限之往昔,称为久远劫。成佛之时于历史可考者,称为近成佛;若从无始以来即已成佛者,则称久远实成佛,或久远古成佛。(参阅「十劫弥陀」435、「本迹二门」1965) p723

久远实成
[佛光大辞典]
又作久成、久远古成、久远本佛、无始古佛乃谓在印度摩揭陀国菩提伽耶菩提树下开悟成佛之伽耶始成(近成)之释尊(释迦),系为一种方便示现之假相;实际上,释迦于久远之前早已开悟成佛,且在无限时间中,即已教化众生。法华经卷五如来寿量品即以此为蓝本加以开演。此外,阿弥陀佛有十劫弥陀以对应于久远弥陀,此亦应用此一说法而产生者
久远实成之思想系以释尊所悟之「以法为永远常住」为根本而衍生者。由于诸弟子对释尊追慕心切,故产生此一思想。佛教本为真理(法)之信仰,释尊即曾遗言,于自己圆寂后,诸弟子应以法为归依。然诸弟子本因仰慕释尊之人格而信仰佛法,故于释尊灭度后,不能仅以释尊所遗留之教法为满足。为追慕释尊之人格,进而谋求其他能代替释尊之佛,因此立下种种佛陀之说。到法华经时,则将此诸佛皆归一于释尊,且主张释尊为永远不灭者。〔法华经论卷下、法华经玄义卷一上、法华经文句卷九下〕 p723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5663

[持戒勋章]

38#
 楼主| 发表于 2025-4-9 09:14: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4-9 09:16 编辑

其佛国土自然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琥珀、车[(王*巨)/木]、玛瑙——合成为地,恢廓旷荡不可限极。悉相杂厕,转相入间,光赫焜耀,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踰十方一切世界众宝中精,其宝犹如第六天宝。又其国土无须弥山及金刚围一切诸山,亦无大海、小海、溪渠、井谷。佛神力故,欲见则见。亦无地狱、饿鬼、畜生诸难之趣。亦无四时——春、秋、冬、夏——不寒、不热,常和调适。」
【学习解说】
世尊说:「而他在所建立的这个佛土,其地面是由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这七宝自然合成的,恢廓旷荡(广大宽宏、空旷无边际)不可限极(没有界限范围)。悉相杂厕(杂错),转相入间,光赫焜耀,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踰十方一切世界众宝中精,其宝犹如第六天宝(指欲界中最殊胜之宝物。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乃欲界诸天中最上之天,故其宝亦为最殊胜之物。诸经中,常用于显示佛土宝物殊胜,或用作比较、譬喻之语)(比喻超踰十方一切世界)。又其国土无须弥山及金刚围一切诸山,亦无大海、小海、溪渠、井谷。佛神力故,欲见则见。也没有地狱、饿鬼、畜生等诸难恶趣。也没有四时春、秋、冬、夏的分别,气侯温度是不寒不热,常和调适。」

第六天宝
[佛光大辞典]
指欲界中最殊胜之宝物。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乃欲界诸天中最上之天,故其宝亦为最殊胜之物。诸经中,常用于显示佛土宝物殊胜,或用作比较、譬喻之语。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七○上):「其佛国土,自然七宝,(中略)清净庄严,超踰十方一切世界,众宝中精,其宝犹如第六天宝。」 p4764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若彼国土无须弥山,其四天王及忉利天依何而住?」
【学习解说】
就在当时,阿难问世尊:「世尊!如果在这个佛土没有须弥山,那其四天王及忉利天依何而住?」


佛语阿难:「第三炎天乃至色究竟天皆依何住?」
【学习解说】
世尊反问阿难:「第三炎天(=炎摩天;欲界天中第三重之天处)乃至色究竟天(色界十八天的最高天、四禅天的最高天,也是五净居天的最高天)皆依何住?」

焰摩天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界名)Yāma,欲界天之名。欲界天中第三重之天处。具称须焰摩。略称焰摩。又,旧称炎摩。译曰善时。新称夜摩。译曰时分。宝积经三十七曰:「灭焰摩天宫乃至徧净天所有宫殿。」无量寿经上曰:「第三炎天,乃至色究竟天。」法华文句二之一曰:「忉利上有炎摩,此翻善时。去忉利三百三十六万里,善时上有兜率陀。」

焰摩天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欲界六天的第三天。又译为「炎摩天」、「夜摩天」、「艳天」。

色究竟天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色界十八天的最高天、四禅天的最高天,也是五净居天的最高天。音译为「阿迦尼咤天」。


阿难白佛:「行业果报不可思议。」
【学习解说】
阿难白佛:「行业果报(行业与果报。果报者必依行业之因)不可思议。」

行果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行业与果报。果报者必依行业之因。无量寿经上曰:「行业果报,不可思议。」行宗记下一之一曰:「良以如来行果极圆,究尽众生重轻业性。」

行业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身口意之所作。法华经提婆品曰:「善知众生诸根行业。」
又善恶之所作,可感苦乐之果报者。无量寿经上曰:「行业果报,不可思议。」


佛语阿难:「行业果报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其诸众生功德善力住行业之地,故能尔耳。」
【学习解说】
佛对阿难说:「行业果报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而往生到这里(极乐净土)的众生,其功德善力住于行业之地,所以才能够如此。」


阿难白佛:「我不疑此法,但为将来众生欲除其疑惑,故问斯义。」
【学习解说】
阿难告诉世尊:「我对此没有疑惑,但是为了将来众生想要帮助众生除去这样的疑惑,所以才会这么问。」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5663

[持戒勋章]

39#
 楼主| 发表于 2025-4-9 22:56: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4-10 08:41 编辑

(36楼有更新+ 37~39  用时,2小时)


十二光佛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名)阿弥陀之十二光佛也。无量寿经上曰:「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中略)是故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燄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曰:「是内坐十二曼陀罗大圆镜智宝像。其名曰:一切三达无量光佛,徧觉三明无边光佛,智道三明无碍光佛,六真理智三明无对光佛,色善三明光燄王佛,一觉三明清净光佛,普门三明欢喜光佛,入慧三明智慧光佛,光色三明不断光佛,明达三明难思光佛,五德三明无称光佛,智力三明超日月光佛。」

十二光佛
[佛光大辞典]
阿弥陀佛成就光明无量之愿,其威神为最尊第一,为赞叹其光明之智体及德用,分立十二种称号。即称: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燄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无量寿经卷上〕(参阅「十二光」334) p334      

十二光佛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阿弥陀佛的十二个光明尊号,即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燄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

十二光
[佛光大辞典]
称赞阿弥陀佛光明之十二种名称。即:(一)无量光,谓佛光不可算数。(二)无边光,有缘无缘无所不照。(三)无碍光,人法皆不能障。(四)无对光,诸菩萨所不能及。(五)燄王光,谓光明自在无可及者。(六)清净光,从佛无贪之善根所现,能除众生贪浊之心。(七)欢喜光,从佛无瞋之善根所生,能除众生之瞋恚心。(八)智慧光,从佛无痴之善根心生起,能除众生无明之心。(九)不断光,光明恒照不绝。(十)难思光,诸二乘等不能测度。(十一)无称光,声闻菩萨等亦难称扬道尽。(十二)超日月光,日夜恒照,超越日月之光。若有众生遇此等光,则身意柔软,欢喜踊跃,而生善心。若在三涂勤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无量寿经卷上(魏译)、赞阿弥陀佛偈、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下〕 p334

十二光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不可思议光如来
(佛名)阿弥陀如来之德号也。取无量寿经十二光佛中难思无称之二种,而立不可思议光佛之名。鸾师之赞弥陀偈曰:「南无不可思议光,一心归命稽首礼。」是立名之初也。宝积经如来会上所列十四光中虽有不可思议之名,但此为唐代之译,则赞弥陀偈以后之事也。教行信证五曰:「谨按真佛土者,佛者则不可思议光如来,土者亦是无量光明土也。」

不断光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阿弥陀佛之光明。十二光之一。弥陀之光明,常存三世,恒照益世间而不断绝。故名不断光。

不断光
[佛光大辞典]
十二光之一。指阿弥陀佛之光明无量,常存于三世,恒照益世间而不断绝。由此不断光之德相,阿弥陀佛又称不断光佛。〔无量寿经卷上、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中〕(参阅「十二光」334、「光明」2173) p997

智慧光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阿弥陀佛十二光之一。佛之光明能破一切众生无明之闇,故名智慧光。赞阿弥陀佛偈曰:「佛光能破无明闇,故佛又号智慧光。」

智慧光
(一)指佛、菩萨之智慧鉴照所发出之光明。又称智光、内光。为「身光」、「外光」之对称。〔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四、大智度论卷四十七、阿弥陀经通赞疏卷中〕(参阅「光明」2173)
(二)阿弥陀佛十二种光明之一。即因阿弥陀佛之光明能破除一切众生无明之痴闇,彰显真理,故称智慧光。据赞阿弥陀佛偈载,阿弥陀佛之光明能破无明闇,故阿弥陀佛又号智慧光佛。(参阅「十二光」334)

智慧光佛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佛名)十二光佛之一。阿弥陀佛之异名。以彼佛具智慧之光明故也。无量寿经上曰:「是故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中略)智慧光佛。」

无碍光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十二光之一。阿弥陀佛之光明也。阿弥陀佛之光明,无论山河云雾等外障,即贪瞋痴慢等内障亦不能障蔽,且为照破,故名。

无碍光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为阿弥陀佛十二光之一。阿弥陀佛之光明有十二种,其中,无碍光谓阿弥陀佛之光明,能照破人、法诸障,无论山河云雾等外障,贪瞋痴慢等内障,皆不能障蔽,故称无碍光。由此,阿弥陀佛又称无碍光佛。〔无量寿经卷上〕 p5142

无称光佛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佛名)十二光佛之一。无量寿佛之异名,其光明无称量之者,故名无称光。

无量光佛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佛名)十二光佛之一。无量寿经上曰:「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中略)超日月光佛。」楞严经五曰:「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佛,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焰王光佛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佛名)无量寿经所说十二光佛之第五佛。十二佛者,皆赞叹无量寿佛光明之德之名也。慧远疏曰:「此光胜余,名燄王光。」赞弥陀偈曰:「佛光照曜最第一。故佛又号光燄王。」

超日月光佛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佛名)无量寿经所说十二光佛之一。无量寿佛之光明,超越日月,故亦名超日月光佛。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5663

[持戒勋章]

40#
 楼主| 发表于 2025-4-10 23:47: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4-10 23:49 编辑

(40  用时,2小时)


佛告阿难:「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或有佛光照百佛世界、或千佛世界,取要言之,乃照东方恒沙佛剎,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或有佛光照于七尺,或照一由旬,二、三、四、五由旬,如是转倍乃至照一佛剎。是故,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阿难:「无量寿佛威神(意指佛菩萨等,为凡夫之智所无法测知,不可思议之德行。威,即威德,对外能令人敬畏;神,即神力,对内难以测度。如佛陀,其端正姝好,犹如星中之月,光耀暐晔,晃若金山,可谓相好具足,威神巍巍)光明(指佛菩萨之发光。若由佛菩萨自身发出之光辉,称为光;而照射物体之光,则称为明。光明具有破除黑暗、彰显真理之作用)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或有佛光照百佛世界、或千佛世界,总而言之,照耀东方无量的佛土,南、西、北方四维(东西南北四方之中间曰四维),上、下,也是如此的。

或有佛光照于七尺,或照一由旬,二、三、四、五由旬(计算距离之单位,一由旬约计七哩),如是转倍乃至照一佛剎(谓一佛所教化之范围)
是故,无量寿佛又称为
无量光佛(阿弥陀佛的身光无量)(其光明无称量之者)(谓佛光不可算数)
无边光佛(有缘无缘无所不照)
无碍光佛(阿弥陀佛之光明,能照破人、法诸障,无论山河云雾等外障,贪瞋痴慢等内障,皆不能障蔽)
无对光佛(诸菩萨所不能及)
炎王光佛(=焰王光佛)(佛光照曜最第一)(谓光明自在无可及者)
清净光佛(从佛无贪之善根所现,能除众生贪浊之心)
欢喜光佛(从佛无瞋之善根所生,能除众生之瞋恚心)
智慧光佛(从佛无痴之善根心生起,能除众生无明之心)(阿弥陀佛之光明能破除一切众生无明之痴闇,彰显真理)
不断光佛(阿弥陀佛之光明无量,常存于三世,恒照益世间而不断绝)
难思光佛(诸二乘等不能测度)
无称光佛(声闻菩萨等亦难称扬道尽)
超日月光佛(无量寿佛之光明,超越日月)(日夜恒照,超越日月之光)

威神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威势勇猛,不可测度也。无量寿经下曰:「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胜鬘宝窟中本曰:「外使物畏,目之为威。内难测度,称之曰神。」

威神
[佛光大辞典]
梵语 anubhāva。为势力或品位之义。灭绝凡念俗虑之品格者。意指佛菩萨等,为凡夫之智所无法测知,不可思议之德行。威,即威德,对外能令人敬畏;神,即神力,对内难以测度。如佛陀,其端正姝好,犹如星中之月,光耀暐晔,晃若金山,可谓相好具足,威神巍巍。〔中阿含卷六教化病经、卷八未曾有法经、法华经卷七普贤菩萨劝发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p3770

四维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名)东西南北四方之中间曰四维。无量寿经曰:「照东方恒沙佛剎,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四维
[佛光大辞典]
梵语 catasro vidiśah。指东南(梵 pūrva-daksinā)、西南(梵 daksina-paścimā)、西北(梵 paścimottarā)、东北(梵 uttara-pūrvā)四隅。为东西南北四方之隅角。一般系以四维加四方,称为八方;若再加上、下二方,则合称十方。〔中阿含卷二十一说处经、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卷二见佛品、无量寿经卷下、大宝积经卷七十三、大智度论卷三、卷六〕 p1827

由旬
[佛光阿含藏]
由旬(yojana)(巴),又作俞旬、由延,为印度计里程之数目,一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等四种说法,但说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
由旬(yojana)(巴),计算距离之单位,一由旬约计七哩
由旬(yojana)(巴),印度计算距离之单位。其说法不一,有谓三十里或四十里为一由旬。
由旬(yojana)(巴),又作由延,印度计里程之数目,为帝王一日行军之里程。一由旬为四十里,或谓三十里。「旬」,丽本作「延」,今依据圣本改作「旬」。

佛剎
[佛光阿含藏]
佛剎(buddha-khetta)(巴)、(buddha-ksetra)(梵),又作佛土、佛国。一佛剎:谓一佛所教化之范围

一佛世界
[佛光大辞典]
梵语 eka-buddha-ksetra。指一佛教化众生之范围。又作一佛土、一佛剎、一佛国土。后世将此范围逐渐扩大到四洲,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或无边世界等。〔大智度论卷四、俱舍论光记卷十二、五教章通路记卷五十二〕 p45


「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若在三涂勤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
【学习解说】
「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三垢(三毒的别名,即贪、瞋、痴)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若在三涂勤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不再有苦恼;寿终之后皆获得解脱。

三垢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三毒的别名,即贪、瞋、痴


「无量寿佛光明显赫照曜十方诸佛国土,莫不闻知。不但我今称其光明,一切诸佛、声闻、缘觉、诸菩萨众咸共叹誉,亦复如是。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称说至心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为诸菩萨、声闻大众所共叹誉称其功德;至其然后得佛道时,普为十方诸佛菩萨叹其光明亦如今也。」
【学习解说】
「无量寿佛光明显赫(声名显要昭彰)照曜十方诸佛国土,没有不知道的。不但我今称其光明,一切诸佛、声闻、缘觉、诸菩萨众咸共赞叹称誉,亦复如是。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称说至心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为诸菩萨、声闻大众所共叹誉称其功德;至其然后得佛道时,普为十方诸佛菩萨叹其光明亦如今也。」


佛言:「我说无量寿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昼夜一劫尚不能尽。」
【学习解说】
世尊说:「我说无量寿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即使从早到晚,就算用一劫那么长久的时间,说也说不尽。」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5-5-19 13:16 , Processed in 0.10214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