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4-7 23:53 编辑
(35楼 用时,3小时)
「阿难!法藏比丘于彼佛所诸天、魔、梵、龙神八部大众之中发斯弘誓,建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殖菩萨无量德行,不生欲觉、瞋觉、害觉,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着色、声、香、味、触之法。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三昧常寂,智慧无碍。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和颜软语先意承问,勇猛精进志愿无惓,专求清白之法。以慧利群生,恭敬三宝,奉事师长;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远离麁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习善语,自利、利人、彼我兼利。弃国、捐王,绝去财色。自行六波罗蜜,教人令行。
【学习解说】
「阿难!法藏比丘于彼佛所(世自在王如来)诸天、魔、梵、龙神八部大众之中发起这四十八弘大誓愿,建立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庄饰严净)(天亲菩萨在其《净土论》中,将阿弥陀佛净土的庄严景况分为国土庄严、佛庄严、菩萨庄严三种。其中,「国土庄严」指依报之山河草木之严丽相;「佛庄严」、「菩萨庄严」指正报的佛、菩萨之庄严身相)妙土(美妙的国土,即诸佛的报土)。所修佛国广阔、宽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八十随形好之[无衰老相]: 颜容常少不老,好巡旧处)。
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永劫修行)(阿弥陀佛在未成佛果以前,亦即尚在「因位」为法藏菩萨时,为救济众生,发起四十八愿,为成就此誓愿,而经无量时间之修行)积殖菩萨无量德行(阿弥陀佛思惟五劫而建立之四十八愿为大愿,积累兆载永劫之六度万行为大业),不生欲觉、瞋觉、害觉,不起欲想、瞋想、害想(若有观欲想,命终时便堕地狱中。若观瞋恚想,命终时生畜生中。所谓鸡狗之属、蛇虺之类而生其中。若观害想亦命终者生饿鬼中,形体烧然,苦痛难陈)(不起欲想,名离欲觉;不起瞋想,名离瞋觉;不起害想,名离害觉。亦可前言不生三觉,就始彰离,不起欲想瞋想害想,据终明离。未对境界,预起邪思,名之为觉。对缘生心,说为三想)(今即三觉之因如次三想,取境分齐方生欲等故。然即不贪名利故不生欲觉,不恼众生故不生瞋觉,不损物命故不生害觉。三觉不生必绝三想故亦兼之),
不着色、声、香、味、触之法(谓从六境[色、声、香、味、触、法]所引起之六想: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法想)(而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根识若皆清净无垢,称为一尘不染)。忍力(忍辱之力也)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不多求曰少欲。得少而不懊恼曰知足),无染恚痴(=贪瞋痴;染者贪欲,恚者瞋恚,痴者愚痴。即三毒之烦恼也),三昧(=三摩提、三摩地、正定;即离诸邪乱,摄心不散)常寂,智慧无碍。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和颜软语先意承问(承蒙问起),勇猛精进(积极努力的修行)志愿无惓,专求清白(即清白之法、清白业。指佛所显示之教法。又为无漏善法之总称。皆取其远离烦恼垢染之意)之法。以慧利(如言施惠,惠利他人也)群生(许多之众生),恭敬三宝,奉事师长;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住空、无相、无愿(=无所有)之法(=三解脱门;指得解脱到涅槃之三种法门)([一]空门(梵 śūnyatā),观一切法皆无自性,由因缘和合而生;若能如此通达,则于诸法而得自在。[二]无相门(梵 animitta),又称无想门。谓既知一切法空,乃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若能如此通达诸法无相,即离差别相而得自在。[三]无愿门(梵 apranihita),又作无作门、无欲门。谓若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若无生死之业,则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三解脱门乃依无漏之空、无相、无愿等三三昧而入,此三昧犹如门户之能入解脱,故称三解脱门。然三昧通有漏、无漏,三解脱门唯通无漏。以其具有净及无漏等世、出世间之特别法,故为涅槃之入门),
无作(指无因缘之造作。又指心无造作物之念,如无作三昧;或谓不假身口意之动作而自然相续之法,如无表色、无作戒等)、无起(=无生)(谓诸法之实相无生灭。与「无生灭」或「无生无灭」同义。所有存在之诸法无实体,是空,故无生灭变化可言。然凡夫迷此无生之理,起生灭之烦恼,故流转生死;若依诸经论观无生之理,可破除生灭之烦恼),观法如化。远离麁言(粗恶语;暴语;粗鲁苛薄的言语)、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习善语,自利、利人、彼我兼利。弃国、捐王,绝去财色(财宝与女色)。自行六波罗蜜,教人令行。
弘誓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具曰弘誓愿。谓佛菩萨弘大之誓也。无量寿经上曰:「发斯弘誓,建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同下曰:「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法华经普门品曰:「弘誓深如海。」文句十下释之曰:「弘,广也。誓,约也。广制要心,故言弘誓。」辅行一之三曰:「僧那西音,此云弘誓。」法界次第下之上:「广普之缘,谓之为弘。自制其心,名之曰誓。志求满足,故云愿也。」
庄严 [佛光大辞典] 梵语 vyūha,巴利语 byūha, vyūha;或梵语 alajkāra,巴利语同。严饰布列之意。即布列诸种众宝、杂花、宝盖、幢、幡、璎珞等,以装饰严净道场或国土等。据旧华严经卷一、大品般若经卷一载,佛说华严、般若经时,其场地以种种妙色交饰庄严。系为迎接他方菩萨,令众生生欢喜心,而以神力变现者。 又据世亲之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载,弥陀净土有国土、佛、菩萨等三种庄严,其中,国土庄严有十七种,佛庄严有八种,菩萨庄严有四种,合计二十九种庄严功德成就。大乘义章卷十九阐释净土时,将国土庄严分为人、法、事三种:(一)人庄严,即以胜善众生居其中,故谓之净。(二)法庄严,因具诸佛法,故谓之净。(三)事庄严,即与众宝、光明等事相有关之庄严净。 诸经中不少就佛菩萨等成就诸种功德法门以严饰其身格而说庄严,如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七载有智慧与福德二种庄严;大法炬陀罗尼经卷四相好品举出菩萨有发心、修行、资财等三种庄严;大方等大集经卷一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列举戒璎珞、三昧璎珞、智慧璎珞、陀罗尼璎珞等四种庄严;旧华严经卷十明法品、卷三十八离世间品、卷四十一离世间品均列举菩萨之十种庄严;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七虚空藏菩萨品载菩萨二十大誓庄严。此等皆是菩萨于因位发大誓愿,为利益众生不惜身命所累积功德以严饰其身格,称之为庄严。 佛殿寺院等堂内辄以幡盖、花鬘等装饰,柱壁、栏楯亦刻绘天人等种种相,凡此皆在表示对佛之崇敬,使敬拜者生起虔敬之心。如印度阿旃多窟院(梵 Ajantā),正面安置佛像、塔形,天井四壁绘上佛传、本生故事,并以花纹装饰之,佛之后光以莲花为中心,刻绘连珠、连绳、连弧、连瓣、忍冬、唐草等之浮雕,并有宝冠、璎珞、环钏等,颇见丰丽。〔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八、大乘百福庄严相经、陀罗尼集经卷十二、大智度论卷十〕 p4776
庄严(梵vyūha,巴byūha,藏bkod-pa)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装饰、排列之意。即布列众宝、杂华、宝盖、幢幡、璎珞等物,以装饰严净道场或国土。《华严经大疏钞》卷六十三举其梵语音译为「摩利伽罗」。《大智度论》卷十云(大正25‧133c)︰ 「尔时是三千大千世界,变成为宝华遍覆地,悬缯幡盖,香树华树皆悉庄严。(中略)如人请贵客,若一家请则庄严一家,一国主则庄严一国,转轮圣王则庄严四天下,梵天王则庄严三千大千世界,佛为十方无量恒河沙等诸世界中主,是诸他方菩萨及诸天世人客来故,亦为此。」 天亲菩萨在其《净土论》中,将阿弥陀佛净土的庄严景况分为国土庄严、佛庄严、菩萨庄严三种。其中,「国土庄严」指依报之山河草木之严丽相;「佛庄严」、「菩萨庄严」指正报的佛、菩萨之庄严身相。其中,国土庄严有十七种,佛庄严有八种,菩萨庄严有四种,总为二十九种庄严成就。人间的庄严,也可分为以幢幡璎珞来装饰家屋内外或路傍等,以及以衣冠铛钏修饰身相威仪二种。 《大乘义章》卷十九将庄严分为人、法、事三种。「人庄严」即以胜善众生居住其中,故称为净;「法庄严」含诸佛法门,故称为净;「事庄严」即有关众宝、光明等事相的庄严净。此外,《大集经》卷九、《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八,就四摄受的第三「福摄受」,举出身、语、国土、所生四种庄严;又,新译《华严经》卷五十四中,也记有十种庄严。
妙土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佛之报土殊妙者。无量寿经上曰:「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修佛国,恢廓广大,超胜独妙。」赞阿弥陀佛偈曰:「妙土广大超数限。」
妙土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美妙的国土,即诸佛的报土。
边即无边 [佛光大辞典] 谓阿弥陀佛之净土似有边界,而实无边际。一般虽言极乐净土在西方过十万亿佛土,然彼土相即无相,生即无生;故方即无方,边即无边。无量寿经卷上谓其国土(大一二‧二六九下):「恢廓广大,超胜独妙。」又彼土与娑婆世界之境次相接,故便于往生。此乃随众生分别之见,而说其国土在西方过十万亿佛土,但以显现佛智之自证,则周遍法界。以是不离西方而周遍法界,赅摄十方而不坏西方之别相;故方即无方,边即无边。〔净土论、往生论注卷上、安乐集卷上〕 p6708
净国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清净之佛国也。维摩经佛国品曰:「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观无量寿经曰:「必生净国。」净土论注曰:「净国无衰变。」
兆载永劫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兆载者数量名,永劫者,历兆载之劫数,故云永。极长之一时期,谓之劫。梵语也。无量寿经上曰:「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
兆载永劫 [佛光大辞典] 谓无限久远之时间。兆、载,均为极大之数目名称;劫,为古代印度表示极大时限之时间单位。依据翻译名义集卷三载,兆,梵语 atilaksa(度洛叉);载,梵语 mahāprayuta(大鉢罗庾多)。慧琳音义卷二十七依「算经」之说,举出黄帝数法之十等分别,即:亿、兆、京、姟、壤、秭、沟、涧、正、载,而兆生京,京生姟,乃至正生载。同书并举出世俗通用之数法,即:十千为万,十万为亿,十亿为兆等。 又兆载永劫一语亦意谓修行时间之无量无数,如无量寿经卷上所说(大一二‧二六九下):「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故阿弥陀佛在未成佛果以前,亦即尚在「因位」为法藏菩萨时,为救济众生,发起四十八愿,为成就此誓愿,而经无量时间之修行,称为兆载永劫行,或永劫修行。〔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中、无量寿经义疏(吉藏)〕 p2186
永劫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永久之长时也。劫者梵语算世界成坏相之名也。无量寿经上曰:「兆载永劫。」
永劫 [佛光大辞典] 永久劫(梵 kalpa)之略称。谓无限长之时间。劫,即古代印度表示极大时限之时间单位。又作旷劫。兆、载皆表极大之数。据无量寿经卷上载,阿弥陀佛于「因位」为法藏菩萨时,为济度众生而发四十八愿,更于重发誓后谓(大一二‧二六九下):「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故阿弥陀佛因位之修行,称为永劫修行,或兆载永劫行。或形容众生轮回流转时间之久长,称为永劫,如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末所说(大四七‧四八七中):「十恶、五逆、至愚人,永劫沈轮在久尘。」若用于指未来之情形,则称为未来永劫。(参阅「兆载永劫」2186) p2011
大愿业力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大愿力与大业力也。阿弥陀佛思惟五劫而建立之四十八愿为大愿,积累兆载永劫之六度万行为大业。观经玄义分曰:「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想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指造成概念及表象之作用,或指所作之概念及表象。依感觉或知觉而起认识作用时,如「红花」、「白布」之红、白、花、布等等概念,或造成概念之功能即为想,即浮现心中之相。「想」有苦想、乐想、无常想、不净想、厌恶想、大想、小想等,为五蕴之一,心所法之一。俱舍家以之为十大地法之一,唯识家以之为五遍行之一。 《俱舍论》卷一云(大正29‧4a)︰「能取像为体,即能执取青黄、长短、男女、怨亲、苦乐等相。此复分别成六想身,应如受说。」此中,所谓六想者,即指眼触所生之想、耳触所生之想,乃至鼻、舌、身、意触等所生之想,随所依六根之不同,而有六种不同之想。 《成唯识论》卷三(大正31‧11c)︰「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此谓「想」系取所缘境像于心中而安立之,以安立故,起种种名言。亦即若无此取像之想,则无由施设名言。 ◎附一︰〈三想〉(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 (一)三种恶想︰又名三恶想,或三不善想(梵tisro 'kuśala-saṃjñāḥ,巴tisso akusala-saññā)。(1)欲想,又名贪欲想;(2)瞋恚想,又名瞋想或恚想;(3)杀害想,又名害想或恼想。《增一阿含经》卷十三云(大正2‧614c)︰ 「有此三观想。云何为三﹖所谓观欲想、瞋恚想、杀害想,是谓比丘有此三想。比丘当知,若有观欲想,命终时便堕地狱中。若观瞋恚想,命终时生畜生中。所谓鸡狗之属、蛇虺之类而生其中。若观害想亦命终者生饿鬼中,形体烧然,苦痛难陈。」 又,《无量寿经》卷上云(大正12‧269c)︰「不生欲觉、瞋觉、害觉。不起欲想、瞋想、害想。」此中,关于欲等三觉与三想之别,净影《无量寿经义疏》卷上云(大正37‧104b)︰ 「不起欲想,名离欲觉;不起瞋想,名离瞋觉;不起害想,名离害觉。亦可前言不生三觉,就始彰离,不起欲想瞋想害想,据终明离。未对境界,预起邪思,名之为觉。对缘生心,说为三想。」 《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中,似破净影之后说而取前说,彼文云(大正37 ‧154a)︰「今即三觉之因如次三想,取境分齐方生欲等故。然即不贪名利故不生欲觉,不恼众生故不生瞋觉,不损物命故不生害觉。三觉不生必绝三想故亦兼之。」 (二)三种善想︰三善想(梵tisraḥ kuśala-saṃjñāḥ,巴tisso kusala-saññā)︰(1)出要想,又名出离想;(2)不害想;(3)不恚想。《增一阿含经》卷十三云(大正2‧614c)︰ 「复有三想。云何为三﹖所谓出要想、不害想、不恚想。若有人有出要想者,命终之时生此人中。若有不害想者,命终时自然天上。若有人不杀心者,命终时断五结,便于彼处而般涅槃。」 (三)在家菩萨见乞者应起之三想︰即(1)善知识想;(2)他世富想,又称令后世大富想;(3)菩提基想,又称令得佛道想。《大宝积经》卷八十二云(大正11‧474c)︰「在家菩萨若见乞者应起三想,何等为三﹖善知识想、他世富想、菩提基想。」并列举三十三种之三想。 (四)三种断贪等烦恼之想︰(1)断想;(2)离想,又名离欲想;. 灭想,又名尽想。《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九云(大正27‧149c)︰「有三想,谓断想、离想、灭想。(中略)云何断想﹖答︰除爱结余结断诸想解名断想。云何离想﹖答︰爱结断诸想解名离想。云何灭想﹖答︰诸余顺结法断诸想解名灭想。」又,《大智度论》卷二十三云(大正25‧232c)︰ 「复次断三毒故名为断,离爱故名为离,灭一切苦更不生故名为尽。复次行者于煖法、顶法、忍法、世间第一法正智慧观,远诸烦恼是名离想;得无漏道,断诸结使,是名断想;入涅槃时灭五受众不复相续,是名尽想。断想有余涅槃,尽想无余涅槃,离想二涅槃方便门。是三想有漏无漏故,一切地中摄。」 (五)念佛时所生的三种想︰(1)归命想,(2)引摄想,(3)往生想。《往生要集》卷中云(大正84‧56b)︰「若有不堪观念相好,或依归命想,或依引摄想,或依往生想,应一心称念。」 ◎附二︰〈十想〉(摘译自《佛教大词汇》) 十想,指十种观想。即︰(1)无常想︰谓观一切有为法皆生灭无常。(2)苦想︰谓观一切有为法无常,皆由三苦、八苦所逼迫。(3)无我想︰谓观一切法皆苦、不自在,皆由因缘所生、无自性,故无我。以上三想为断见惑所修。(4)食不净想︰谓观诸饮食皆由不净因缘所生,故为不净物。(5)世间不可乐想︰谓观一切众生、国土皆有过恶,不可爱染。(6)死想︰谓观众生不免于死。(7)不净想︰谓观自他之身皆不净,由生至死时刻不净。以上四想为断思惑所修。(8)断想︰谓观涅槃清净无烦恼,当断结使,证涅槃。(9)离想︰谓观涅槃清净,当离生死,证涅槃。(10)尽想︰谓观涅槃清净,尽结使及生死之业而证涅槃。以上三者为修无学道者所修。 上述十想,修之者能断三界结使,证得无漏圣果。又,《大乘义章》卷十四亦立十想义,作五门分别,但十想名义稍有不同,即无常想、苦想、无我想、厌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不净想、断想、离想、灭想等十想。
欲取 [佛光阿含藏] 欲取(kāmūpādāna)(巴),于色、声、香、味、触五尘之境,贪欲取着。见取(ditthūpādāna)(巴),于五蕴之法妄计取着我见、边见等。戒取(sīlabbatūpādāna)(巴),又作戒禁取,取着修行非理之戒禁。我取(attavādūpādāna)(巴),即我语取,取着于我见、我慢等之说法。
六想身 [佛光阿含藏] 六想身(cha saññā-kāyā)(巴),谓从六境(色、声、香、味、触、法)所引起之六想: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法想。
一尘不染 [佛光大辞典] 尘(梵 artha 或 visaya),新译作境、境界;指依六根感觉而缘虑之对象、对境。佛教称色、声、香、味、触、法六者为六根之尘,而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根识若皆清净无垢,称为一尘不染。后世援用此一佛家语,转以形容东西之洁净、行为境地之清净、为官之清廉等。 p74
五欲(梵pañca kāmāḥ,巴pañca kāmā,藏ḥdod-pa lṅa)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指染着色、声、香、味、触五境而起的五种情欲。又名五妙欲、五妙色。《佛遗教经》云(大正12‧1111a)︰「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 (1)色欲(rūpa-kāma)︰指爱着于男女之端庄形貌及世间宝物等种种妙色。 (2)声欲(śabda-kāma)︰指爱着于娇媚妖词、淫声染语、丝竹弦管、环钏铃珮等声。 (3)香欲(gandha-kāma)︰指爱着于气味芬芳之物,以及男女身体之香。 (4)味欲(rasa-kāma)︰指爱着于酒肉珍肴、甘甜酸辣之美食。 (5)触欲(spraṣṭavya-kāma)︰指爱着于冷暖细滑、轻重强软、名衣上服、男女身分等物。 此五欲能破种种佛事,如箭害身,故以五箭喻之。又,《大智度论》卷十七云(大正25‧181a)︰ 「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犹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炙疥,五欲无益如狗■999a骨,五欲增诤如鸟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恶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世人愚惑贪着五欲,至死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 《摩诃止观》卷四(下)立呵五欲一项为止观二十五方便之一。另《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二十七及《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四,别称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为五欲。
十八界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合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六识,名为十八界。此中因根对尘,中间发识以了别境界。如眼根为能发,眼识为所发,色尘为助发。眼根如是,余根可类推。每一根的根境识,必须同时具备,才会发生效用。其关系有如下表: 十 八 界 及 其 效 用 六根界┌眼 耳 鼻 舌 身 意 │根 根 根 根 根 根 └界 界 界 界 界 界 │ │ │ │ │ │ │ │ │ │ │ │ 六尘界┌色 声 香 味 触 法 │尘 尘 尘 尘 尘 尘 └界 界 界 界 界 界 │ │ │ │ │ │ │ │ │ │ │ │ 六识界┌眼 耳 鼻 舌 身 意 │识 识 识 识 识 识 └界 界 界 界 界 界 │ │ │ │ │ │ │ │ │ │ │ │ 效用 见 闻 嗅 尝 觉 思
少欲知足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不多求曰少欲。得少而不懊恼曰知足。无量寿经上曰:「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法华经劝发品曰:「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涅槃经曰:「狮子吼菩萨问云:少欲知足有何差别?佛言: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
忍力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忍辱之力也。法华经序品曰:「又见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
染恚痴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又云婬怒痴,贪瞋痴。染者贪欲,恚者瞋恚,痴者愚痴。即三毒之烦恼也。无量寿经下曰:「少欲知足,无染恚痴。」
三昧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华译为正定,即离诸邪乱,摄心不散的意思。
勇猛精进 [国语辞典(教育部)] 佛教谓积极努力的修行。《无量寿经.卷上》:「勇猛精进,志愿无惓,专求清白之法,以慧利群生。」
惠利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如言施惠,惠利他人也。无量寿经上曰:「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
群生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许多之众生也。维摩经佛国品曰:「法王法力超群生。」无量寿经上曰:「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法华经方便品曰:「又诸大圣主,知一切世间天人群生类深心之所欲。」
清白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佛所显之法。又总名无漏之善法,皆离烦恼之垢染,故云清白。无量寿经上曰:「清白之法,具足圆满。」同慧远疏曰:「所显之法,出离邪谤,名为清白。」同嘉祥疏曰:「是无漏明,故云清白。」又七善之一。
清白 [佛光大辞典] 即清白之法、清白业。指佛所显示之教法。又为无漏善法之总称。皆取其远离烦恼垢染之意,而称为清白。法华经序品列为七善之一。〔如幻三昧经卷下、无量寿经卷上〕 p4662
三解脱门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由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而获得解脱。「空三昧」是观五阴无常、本空,而入的定境。「无相三昧」是观色、声、香、味、触、法相断,不念一切相,而成就的定境。「无愿三昧」是观贪瞋痴相断,没有任何愿求、造作,而入的定境。又译为「三三昧」。详见《杂阿含经》卷三第80经。
三解脱门 [佛光阿含藏] 即三三昧。空三昧,指观察五阴无常、无我;无相三昧,指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相断;无所有三昧,指三毒(贪、瞋、痴)相断。空、无相、无所有谓「三空」,为禅定(三昧)之三个最高目标,故称「三三昧」;亦是由禅定观空通向解脱之门径,故称「三解脱门」,以上参阅杂阿含卷三第七十一经(大正‧卷三‧八○经)。
三解脱门 [阿含辞典(庄春江)] 另作「三三昧」,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所有三昧(或作『无愿三昧』)」。
三解脱门 [佛光大辞典] 梵语 trīni vimoksa-mukhāni。指得解脱到涅槃之三种法门。略称三解脱、三脱门、三门。即:(一)空门(梵 śūnyatā),观一切法皆无自性,由因缘和合而生;若能如此通达,则于诸法而得自在。(二)无相门(梵 animitta),又称无想门。谓既知一切法空,乃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若能如此通达诸法无相,即离差别相而得自在。(三)无愿门(梵 apranihita),又作无作门、无欲门。谓若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若无生死之业,则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 三解脱门乃依无漏之空、无相、无愿等三三昧而入,此三昧犹如门户之能入解脱,故称三解脱门。然三昧通有漏、无漏,三解脱门唯通无漏。以其具有净及无漏等世、出世间之特别法,故为涅槃之入门。又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四谓,三解脱门系依三自性而建立,即由遍计所执之自性而立空解脱门,由依他起之自性而立无愿解脱门,由圆成实之自性而立无相解脱门。〔俱舍论卷二十八、大毘婆沙论卷一○四、十地经论卷八、大乘义章卷二、摩诃止观卷七上〕(参阅「三三昧」521) p644
无作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无因缘之造作也。如言无为。七帖见闻七曰:「圆教意十界三千万法皆中道,法尔任运自然体,始令造作法无之故,名无作教也。」 又心无造作物之念也。如无作三昧是。无量寿经下曰:「无作无起,观法如化。」 又不假身口意之动作,自然相续之法也。如无作戒,无作色等是。
无作 [佛光大辞典] 梵语 akarmaka 或 akrtrima。指无因缘之造作。又指心无造作物之念,如无作三昧;或谓不假身口意之动作而自然相续之法,如无表色、无作戒等。维摩诘所说经卷下(大一四‧五五四下):「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维摩诘所说经卷上、无量寿经卷下〕(参阅「无作三昧」5087、「无作戒」5087、「无表色」5097) p5086
无作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无因缘的造作。与无为同义。
无起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无生之异名。无生法忍一名无记法忍。无因生果名为无起,又作无生。无量寿经下曰:「无作无记,观法如化。」同慧远疏下曰:「无因可生,云无起。故维摩云:虽行无记而起善行,故知无起约因以说。」
无生 [佛光大辞典] (一)又作无起。谓诸法之实相无生灭。与「无生灭」或「无生无灭」同义。所有存在之诸法无实体,是空,故无生灭变化可言。然凡夫迷此无生之理,起生灭之烦恼,故流转生死;若依诸经论观无生之理,可破除生灭之烦恼。〔圆觉经卷一、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五〕 (二)阿罗汉或涅槃之意译。阿罗汉有不生之义,即断尽三界烦恼,不再于三界受生之意。又依弥陀之本愿往生净土者,乃是契合弥陀之本愿,此因无生为涅槃之理,故异于凡夫内心所想虚幻之生。于此,昙鸾之往生论注卷下称之为无生之生。自涅槃无生灭之观点言,即指觉悟涅槃,亦即证得无生身;极乐为契合涅槃之世界,由此义,故称为无生界。〔最胜王经卷一、摩诃止观卷五下〕(参阅「阿罗汉」3692、「涅槃」4149) p5077
麁言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恶口。「麁」是「粗」的异体字。
恶口 [阿含辞典(庄春江)] 另译为「麁言;粗恶语;暴语;粗鲁苛薄的言语」(pharusā vācā),粗暴的言词。
财色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财宝与女色。无量寿经上曰:「弃国捐王,绝去财色。」四十二章经曰:「财色施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净心诫观法上曰:「一切苦因果,财色为本。」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