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净慧慈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净慧慈光,学习〈菩萨善戒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347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7146

[禅定勋章]

31#
 楼主| 发表于 2025-3-29 19:00: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5-3-29 19:10 编辑

(本次学习:31楼~43楼共用时2小时)


云何为毕竟义。欲界福德非毕竟义。色无色界世间福德虽得自在非毕竟义。
如诸菩萨修八圣道获得涅槃。其身无碍无有边际。善法无量名毕竟义。


[学习解说]:

什么是毕竟义
欲界的福德不是毕竟义,色界和无色界的福德虽然能得到自在但也不是毕竟义
菩萨因为修习八正道获得涅槃身量无碍无有边际,这种无量善法叫做毕竟义




毕竟有三事。何等为三。一者性毕竟。二者退毕竟。三者报尽毕竟。不毕竟亦尔。
性毕竟者是名涅槃性。不毕竟名有为法。
退毕竟者名声闻缘觉所修八道。不退毕竟者名阿毗跋致。
报尽毕竟者世间所有福德果报。报不尽毕竟者谓无上道果。

是名十义。菩萨摩诃萨常应修集教化众生。如过去世诸菩萨学。现在未来亦复如是。若菩萨摩诃萨不能修学是十法者。则不能得菩萨禁戒。


[学习解说]:

毕竟义有三种:
一性毕竟,二退毕竟,三报尽毕竟,不毕竟也是这样

性毕竟者叫做涅槃性,不毕竟叫做有为法
退毕竟者叫做声闻缘觉所修八正道,不退毕竟者叫阿毗跋致(即不退转,功德善根不再退失之意)
报尽毕竟者是指世间所有福德果报,报不尽毕竟者是指无上道果

以上这些叫做十义
大菩萨应当常常修习十义并教化众生,过去现在未来诸菩萨都是这样修习的
如果菩萨不能修习十义,则不能得到菩萨禁戒


名词解释:

【阿毗跋致】
梵文 avinivartaniya,即不退转,功德善根不再退失之意。《大智度论》卷四载:“菩提萨埵有两种,有鞞跋致,有阿鞞跋致。”唯识宗慈恩大师窥基立四不退,即:一、信不退,指十信位之中,第六位以上之菩萨,不再生起邪见。二、位不退,指十住位中第七位以上之菩萨,不再退转回二乘之位。三、证不退,指初地以上之菩萨,已不再退失所证之法。四、行不退,指八地以上之菩萨,能行各种有为与无为诸法而不退转。FROM:【《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7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7146

[禅定勋章]

32#
 楼主| 发表于 2025-3-29 19:05:57 | 只看该作者
菩萨地利益内外品第四


一、菩萨摩诃萨如何成就菩提行?

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云何名为菩提之行。
菩萨若于此彼之处若学若教。皆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谓戒闻思惟是名菩提行。

菩萨摩诃萨于何处学。学有七处。何等为七。
一者内义。二者外义。三者真实义。四者不可思议义。五者调众生义。六者自熟佛法义。七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为七。


[学习解说]:

发菩提心的大菩萨,如何成就菩提行?
菩萨如果满足戒闻思惟而修学或教导众生都是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修行,所以戒闻思惟叫做菩提行

大菩萨应当从何处修学成就菩提行?下面有七个修学处:
一内义、二外义、三真实义、四不可思议义、五调众生义、六自熟佛法义、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共七个修学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7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7146

[禅定勋章]

33#
 楼主| 发表于 2025-3-29 19:06:24 | 只看该作者

二、菩萨摩诃萨若不修学內义十法,则不能得菩萨禁戒

云何内义。内义有十。何等为十。
一者真实义。二者为他义。三者调伏义。四者安隐义。五者快乐义。六者因义。七者果义。八者现在义。九者他世义。十者毕竟义。
菩萨摩诃萨为他事故。是名内义。


[学习解说]:

什么叫做內义?內义有十种:
一真实义、二他义、三调伏义、四安隐义、五快乐义、六因义、七果义、八现在义、九他世义、十毕竟义
菩萨摩诃萨为了成就他人功德者称为內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7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7146

[禅定勋章]

34#
 楼主| 发表于 2025-3-29 19:06:39 | 只看该作者

1、真实义

真实义者。知烦恼性及对治门。以己乐具施于众生。志常修集无上正道。
凡所求索以安众生。既得财物心无贪吝。能以供养佛法众僧父母师长。
于千万里求佛经典及菩萨藏。既得法已广令流布不生秘吝。虽解深义不生高心。
为生天上说持戒利。为转轮王说布施德。为二乘道说修三昧。
为得世间大果报故。教令供养佛法僧宝广修福业。
为贪心者而说贪事。为欺诳者说欺诳事。为非法人而作僮仆。
菩萨摩诃萨作是事已。是名真实义。


[学习解说]:

真实义是指,能善知烦恼的根源以及对治烦恼的方法,能将自己喜欢的东西布施给众生,能持之以恒修行无上道

他们凡有所求都是为令众生得到安稳,即使得到财物也不会生起贪吝之心,并将这些财物供养佛法众僧父母师长

他们能前往千万里求闻佛法经典以及菩萨藏,得闻法义后能为众生广宣流布不会生起吝啬心,他们虽然明白深义却不生贡高我慢心

他们能为天人众生宣说持戒的功德利益,为转轮王宣说布施之功德,为二乘行者宣说三昧

能教导想要获得世间果报的众生供养佛法僧宝和广修福业

能为贪心的人宣说贪心的因果,为欺诳的人宣说欺诳的因果,甘愿为不学佛的众生作僮仆

菩萨摩诃萨若能做到以上这些事情就叫做真实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7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7146

[禅定勋章]

35#
 楼主| 发表于 2025-3-29 19:06:52 | 只看该作者

2、他义

菩萨摩诃萨所有自利悉为众生。是名他义。

[学习解说]:

菩萨摩诃萨所有的自利,都是为了更好的利益众生,这叫做他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7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7146

[禅定勋章]

36#
 楼主| 发表于 2025-3-29 19:07:06 | 只看该作者

3、调伏义

菩萨摩诃萨凡所演说。悉为破坏众邪异见。谓无因果破戒之人不见过故。为说种种毁禁之过。为破三恶而演说法。若有退禅及善法者。为不退故而为说法。为欲增长诸善法故而为说法。欲令众生得自在故而为说法。欲令十方世界众生得善神足而为说法。是名调伏义。

内义者名为外义。外义者亦名内义。内外义者名调伏义。调伏义者亦名内外义。

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悲三念处五智三昧。是名真实义。
真实义者名内外义。内外义者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自调。二者调他。
菩萨摩诃萨善知方便。是名调伏义。菩萨所行一切善行名调伏义。

云何复名内外义。内外义者有五事。
何等为五。一者净于他身。二者长他善法。三者现在利益。四者他世利益。五者坏他烦恼。

若菩萨摩诃萨随所修善若多若少。以教众生同己所得。是名调伏义。


[学习解说]:

菩萨摩诃萨所有说法都是为了破除众生邪知邪见,比如不信因果的破戒众生看不到自己犯戒的果报,菩萨会为他们宣说种种破戒的果报,帮助他们远离三恶道

为退失修行的众生令生精进不退发心,为想要增长善根福德德众生说法,为令众生获得自在而说法,为令十方世界众生获得神足而说法,这些叫做调伏义

内义也叫外义,外义也叫内义,内外义也叫调伏义,调伏义也叫内外义
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悲三念处、五智、三昧叫做真实义,真实义也叫内外义

内外义有两种:一自调,二调他
菩萨摩诃萨善知方便所以叫做调伏义,菩萨所行一切善行叫做调伏义

内外义有五种:一帮助众生清净身心,二帮助众生增长善法,三现世利益众生,四来世利益众生,五帮助众生破除烦恼

菩萨修善不论或多或少,若能以此善法教化众生得到善果,这叫做调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7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7146

[禅定勋章]

37#
 楼主| 发表于 2025-3-29 19:07:21 | 只看该作者

4、安隐义

菩萨摩诃萨既自安隐。复己安隐施于众生。所谓若出世及以世间。若欲界若禅定。是名安隐义。
安隐义者亦名内外义。亦名调伏义。亦名真实义。

菩萨摩诃萨内外义者。有现在乐非他世乐。有他世乐非现在乐。有现在他世乐。有非现在非他世乐。
内外义者复有四种。有人受法现世受乐他世受苦。有人受法现世受苦他世受乐。有人受法现世受乐他世亦乐。有人受法现在受苦他世亦苦。

菩萨摩诃萨若说涅槃及大涅槃八圣道分三十七品。说世间道出世间道。是名安隐义。
安隐义者名内外义。内外义者名为正义。正义者名无上义无胜义安隐义常乐义。菩萨摩诃萨受常乐者。能作内外义正义调义安隐义。


[学习解说]:

菩萨摩诃萨既能自己获得安稳,也能令众生获得安稳,或出世或入世或在欲界或在禅定中,都叫做安稳义
安隐义者也叫内外义,也叫调伏义,也叫真实义

菩萨摩诃萨内外义者,有现世乐非来世乐,有来世乐非现世乐,有现世来世乐,有非现世非来世乐
内外义又有四种:有人受法现世受乐来世受苦,有人受法现世受苦来世受乐,有人受法现世受乐来世也受乐,有人受法现在受苦来世也受苦

菩萨摩诃萨如果为众生演说涅槃及大涅槃、八圣道分、三十七品,说世间法或出世间法,这就是安隐义
既是安隐义也叫内外义,内外义也叫正义,正义也叫无上义、无胜义、安隐义、常乐义,菩萨摩诃萨受常乐者,能作内外义、正义、调义、安隐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7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7146

[禅定勋章]

38#
 楼主| 发表于 2025-3-29 19:07:33 | 只看该作者

5、快乐义

云何名快乐义。快乐义者有五种。何等为五。
一者因乐。二者受乐。三者断受乐。四者远离乐。五者菩提乐。

云何因乐。因内外触。因触因缘故有受乐。是名因乐。因行善法得他世乐。是名因乐。
云何受乐。从因因缘身得增长心得安隐。是名受乐。
受乐者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有漏。二者无漏。
无漏有二种。一者学地。二者无学。有漏有三。欲界色界无色界。

三有有内外入故有六触。
六触有二。一者身乐。二者心乐。
五识共行名为身乐。
意识共行名为心乐。
修集圣道断诸受故。道德增长无有诸受。名断受乐。
永离烦恼身心无患。名远离乐。
受常乐故。名菩提乐。

或有说言。无想定者名为断乐。是义不然。何以故不断受故。
远离乐者有四种。一者出家乐。二者寂静乐。三者断乐。四者菩提乐。

世间之人多有忧苦。永断是苦名出家乐。断欲界贪名寂静乐。永断烦恼名为断乐受。常乐故名菩提乐。菩萨常能施众生乐。名菩提乐。菩萨摩诃萨自受常乐转施众生。名菩提乐。

何故名因乐。是乐因故名为因乐。不名受乐。
受乐者不名因乐名为性乐。断乐者不名因乐不名受乐。以断多乐故名为断乐。
远离乐者不名因乐不名受乐不名断乐。
以观生死众过患故。名智慧乐。
菩提乐者不名因乐不名受乐不名断乐不名离乐。
无边常故名菩提乐。名无胜乐。名无边乐。名无上乐。亦名常乐。名寂静乐。


[学习解说]:

什么是快乐义,快乐有五种:
一因乐,二受乐,三断受乐,四远离乐,五菩提乐
什么是因乐,因内外相互接触的因缘而有受乐,这叫做因乐,比如广行善法获得来世受乐,这叫做因乐

什么是受乐,由于因乐的因缘令身获得增长,令心获得安稳,这叫做受乐
受乐有两种:一是有漏,二是无漏
无漏有两种:一是有学,二是无学
有漏有三种:一是欲界、二是色界、三是无色界
三界生死有因有果所以有六触,六触有二种:一是身乐,二是心乐
眼耳鼻舌身五识共行叫做身乐,意识共行叫做心乐

修集圣道断除苦乐等诸受,道德增长无有苦乐等诸受,叫做断受乐
远离身心烦恼无有过患叫做远离乐,身心常乐我净叫做菩提乐

如果有人认为无想定(外道为了获得无想天的果报而修一种泯灭一切心想的禅定)叫做断乐,这是不正确的,为什么,因为无想定没有断受

远离乐有四种:一出家乐,二寂静乐,三断乐,四菩提乐
世间人忧苦重重,如果永断这些苦恼叫做出家乐,永断欲界贪念叫做寂静乐,永断烦恼叫做断乐,安住在常乐我净叫做菩提乐,菩萨常常布施给众生喜乐叫做菩提乐,菩萨摩诃萨除了自己常常受乐还能布施众生喜乐这叫做菩提乐

为什么叫因乐,因为这种乐是由内外触因引起的快乐所以叫因乐,不叫受乐
受乐不叫因乐而叫性乐,断乐不叫因乐不叫受乐,因乐与受乐都断除这叫做断乐,远离乐不叫因乐不叫受乐不叫断乐,能够观照生死过患叫做智慧乐,菩提乐不叫因乐不叫受乐不叫断乐不叫离乐,无边无际、永恒不变的快乐叫菩提乐,也叫无胜乐,也叫无边乐,也叫无上乐,也叫常乐,也叫寂静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7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7146

[禅定勋章]

39#
 楼主| 发表于 2025-3-29 19:07:55 | 只看该作者

6、因义

菩萨摩诃萨能以如是五种之乐施于众生。是名因义。
菩萨摩诃萨常坏众生诸恶之业示以正业。以正业故得无上道。是名因义。
菩萨摩诃萨为众生故受大苦恼。以受苦故能调众生。是名因义。
菩萨摩诃萨观察善恶。能示众生善恶之事。以开示故得大智慧。得智慧故能坏大恶。是名因义。


[学习解说]:

菩萨摩诃萨能将以上五种乐布施众生,所以叫做因义
菩萨摩诃萨常坏众生诸恶之业,为众生示现正业,因此获得无上道,这叫做因义
菩萨摩诃萨为利益众生而受大苦恼,以受苦的因缘调伏众生,这叫做因义
菩萨摩诃萨能观察善恶,能为众生开示善恶之事,因此获得大智慧,拥有大智慧则能破除大恶,这叫做因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7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7146

[禅定勋章]

40#
 楼主| 发表于 2025-3-29 19:08:19 | 只看该作者

7、果义

菩萨摩诃萨因智慧故行六波罗蜜。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果义。
菩萨摩诃萨以坏贪心。坏贪心故能施众生五种之乐。而诸众生得是乐故。名为果义。

菩萨摩诃萨怜愍众生。欲令一切同已受乐。是名内外义。
内外义者有三种。因亦三种。果亦三种。报因报果。福因福果。智因智果。

云何名报。报有八种。何等为八。
一者长寿。二者受身完具。三者得上种姓。四者得自在。五者言语微妙。六者得男子身。七者得大力。八者无能胜者。是名为八。

菩萨摩诃萨修集慈心故得长寿。是名因报。
菩萨摩诃萨乐以衣食房舍卧具病瘦医药施于众生。是故获得具足之身。
菩萨摩诃萨破憍慢心。供养恭敬父母师长有德之人。是故获得上族种姓。
菩萨摩诃萨随法而行破于非法。是故获得自在无碍。
菩萨真实不欺众生。是故获得言语微妙。
菩萨摩诃萨常呵五欲。是故获得男子之身。
菩萨摩诃萨常乐供养佛法僧宝。是故其身获得大力。
菩萨摩诃萨常能教化一切众生供养三宝。是故能得无能胜者。是名果报。
不害众生。命得增长。是名报因。

乐以衣食房舍卧具病瘦医药施于众生。是故菩萨得具足身。
能破众生所有憍慢故得上姓。
能除众生贫穷困苦故得自在。
能坏众生妄语两舌恶口无义语故得妙语。
赞叹男身呵责女身。以是二因得生人中受男子身。又复远离非法欲故得男子身。
菩萨摩诃萨以清净食施于众生。见危惧者能为救解。是故其身获得大力。
受持正法读诵解说。是故能得无能胜者。
是为报有八种。

如是八种因三事故而得增长。
何等为三。一者心净。二者庄严净。三者福田净。
菩萨摩诃萨至心专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心净。
供养同学同法同师。是名心净。
若见若闻同学同法。心生欢喜。是名心净。
修集菩提助道之事。常乐受持书写读诵菩提法藏。复以此法转化众生。若有不受心不忧悔亦不休息。是名庄严净。
以此二净名福田净。

云何菩萨报果。
菩萨长寿名为报果。菩萨何故求于长寿。菩萨得是寿命长故。经无量世修集善法为自利利他。是故菩萨求于长寿。是名报果。
菩萨何故求身具足。菩萨得是身具足故。众生乐见爱敬欢喜。以欢喜故易得受化。是故菩萨求具足身。是名报果。
菩萨何故求上种姓。上种姓故常为众生之所恭敬。以恭敬故信受其语。或为姓故。或为利故。或为畏故。复受其语。是故菩萨求上种姓。是名报果。
菩萨何故求于自在。得自在故则能教化无量众生。具足成就檀波罗蜜。是故菩萨求于自在。是名报果。
菩萨何故求微妙语。妙语者菩萨所出言辞众生乐闻。同法同义同行同师常能教化令其调伏。是名报果。
菩萨何故求于男子身。男子之身乃是一切善法之器。堪忍众苦能观法界。于四众中无所畏难。于时于义能疾了知。随有所至无所挂碍。是故菩萨求男子身是名报果。
菩萨何故求于大力。菩萨成就是大力者。则能修行一切善法。能勤精进救拔众生烦恼诸苦。是故菩萨求于大力。是名报果。
菩萨何故求于无胜。菩萨若得是无胜者。则能惠施一切众生所须之物。以是因缘能令众生乐见闻法信受其语。是故菩萨求于无胜是名报果。
是八报果菩萨具者。则能长养无上佛法利益众生。则见佛道如观掌中庵摩勒果。

菩萨虽复具足成就如是八果。若不能化无量众生令调伏者。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虽复教化令其调伏。若不具足如是八果。亦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摩诃萨成就具足如是八果。以三乘法教化众生。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摩诃萨所以具足如是八果。为欲教化调伏众生。名内外义。具八果者名为果义。报因报果亦名果义。

云何为福。云何为智。三波罗蜜。
所谓檀那尸罗羼提。是名福德。般若波罗蜜。是名智慧。余二波罗蜜亦名福因。亦名智因。
若勤精进修集禅定。具足成就慈悲喜舍。以是四等因缘力故获得自在。是名福因
若勤精进修集三昧。深观五阴诸入诸界。观苦实苦。观集实集。观灭实灭。观道实道。观实非实。观善非善。观法非法。观上观下。观白观黑。观十二缘。是名智因。
若勤精进修集一心。乐喜惠施。乐持禁戒。乐修忍辱。是名福因。

若勤精进修集一心。乐闻受持书写读诵解说菩萨秘藏经典。以是多闻因缘力故。得大智慧而能分别法界。分别法界是名智果。
菩萨福因亦因亦果。菩萨智因亦因亦果。菩萨福因亦福亦智。菩萨智因亦智亦福。是故菩萨福因有六。智因亦六。何等为六。谓六波罗蜜。

云何名为福因智因。
福因智因有三种。何等为三。
一者信心。二者发心。三者亲近善友。是为三福因。
智因复有二种。一者善。二者不善。
若近恶友修集邪道行施定慧名不善福。破坏如是不善福慧。是名善福。
若无信心及以发心不亲善友。终不能得福德智慧
若言远离如是三事得福慧者。无有是处。是名福德因智慧因。

云何名为福果智果。
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具足福德。不为生死之所沾污。是名为果。
菩萨成就具足智慧。远离恶道修集善道。是名为果。
菩萨摩诃萨成就具足如是二事。教化众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为果。
四无量心亦是菩萨福果智果。菩萨摩诃萨若报因若报果。是名福德福德因福德果。亦名智慧智慧因智慧果。
若有说言是二法中若离一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无有是处。是名果义。果义者名内外义。


[学习解说]:

菩萨摩诃萨因为智慧具足而能修习六波罗蜜,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叫做果义
菩萨摩诃萨为破除贪心而能布施众生五种乐,令所有众生也能获得五种乐,这叫做果义

菩萨摩诃萨怜悯众生,为令一切众生与自己一样受乐,这叫做内外义
内外义有三种,因也有三种,果也有三种:报因报果、福因福果、智因智果

什么是报,报有八种:一长寿,二受身完具,三得上种姓,四得自在,五言语微妙,六得男子身,七得大力,八无能胜者
菩萨摩诃萨因为修集慈心而能得到长寿,这是因报
菩萨摩诃萨乐因为布施众生衣食房舍卧具病瘦医药,而能得到具足之身
菩萨摩诃萨因为有破除憍慢心,有供养恭敬父母师长有德之人,所以获得上族种姓
菩萨摩诃萨依法修行不著诸法,所以获得自在无碍
菩萨真实不欺诳众生,所以获得言语微妙
菩萨摩诃萨常常呵责五欲色身的垢秽,所以获得男子之身
菩萨摩诃萨常常欢喜供养佛法僧宝,所以身有大力
菩萨摩诃萨常能教化一切众生供养三宝,所以获得无能胜者,这些是果报

菩萨因为不伤害众生,所以能增长寿命,这是报因
菩萨欢喜布施众生衣食房舍卧具病瘦医药,所以能得具足身
菩萨能破除众生所有憍慢,所以能得上姓
菩萨能令众生远离贫穷困苦,所以能得自在
菩萨能令众生远离妄语两舌恶口无义语,所以能得妙语
菩萨赞叹男身,呵责不净的女身,因此能得男子身,又能远离非法欲,所以能得男子身
菩萨摩诃萨能布施众生清净的食物,能解救危险中恐惧的众生,所以身有大力
菩萨能受持正法读诵解说,所以能得无能胜者
以上是八种报因

有三事能增长八种报因:一心净,二庄严净,三福田净
菩萨摩诃萨以至诚心上求佛道,这是心净
菩萨供养同学、同法、同师,这样也是心净
菩萨如果看见或听到同学、同修而心生欢喜,这样也是心净
菩萨常常欢喜受持书写读诵佛经以此作为助道之行,并将所学利益众生,如果能不受外界影响,心中没有忧愁和后悔,也不需要休息,这样就是庄严净
具足心净和庄严净,则称为福田净

什么是菩萨报果,菩萨通过修行获得长寿,就是报果
菩萨为何求长寿,因为菩萨如果长寿就能在无量世修集善法自利利他,因此菩萨求长寿叫做报果
菩萨为何求身具足,因为菩萨如果得到身具足,众生见到就能心生欢喜和爱敬,这样比较容易度化众生,所以菩萨求具足身叫做报果
菩萨为何求上种姓,因为众生常常恭敬上种姓者并且能够信受其语,所以菩萨求上种姓叫做报果
菩萨为何求得自在,因为得到自在能教化无量众生,具足成就檀(布施)波罗蜜,所以菩萨求得自在叫做报果
菩萨为何求微妙语,因为菩萨说微妙语众生喜欢听闻,说微妙语的菩萨常能教化调伏众生,所以叫做报果
菩萨为何求男子身,因为男子身是一切善法之器,能够堪忍众苦正观法界实相,在四众中心无所畏,所到之处心无挂碍,所以菩萨求男子身叫做报果
菩萨为何求身有大力,因为菩萨成就大力能修行一切善法,能勤精进救拔众生烦恼诸苦,所以菩萨求大力叫做报果
菩萨为何求无能胜者,因为菩萨如果获得无胜者,则能惠施一切众生所须之物,以是因缘能令众生乐见闻法信受其语,所以菩萨求于无胜叫做报果

菩萨具足长寿、具足身、上种姓、自在、微妙语、男子身、大力、无胜这八种报果,能增长佛法的智慧和利益众生,能见佛道就像看到手中的庵摩勒果一样清晰明了
菩萨如果具足成就这八种报果,但不能度化和调伏无量众生,则不能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如果能度化和调伏无量众生,但不具足八种报果,也不能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果菩萨既能成就八种报果,又能以三乘法教化和调伏众生,自然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具足八种报果为教化调伏众生,所以叫做内外义,具足八果者叫做果义,所以报因报果也叫果义

什么是福,什么是智,什么是波罗蜜
檀那(布施)、尸罗(持戒)、羼提(忍辱)是福德,般若波罗蜜是智慧,毗梨耶(精进)、禅那(禅定)波罗蜜既是福德也是智慧

菩萨如果勤行精进修集禅定,具足成就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以此因缘力故获得自在,这是福因(招感福德果报之业因)

菩萨如果勤行精进修集三昧,深观五阴(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十八界(六根、六境、六识),观苦集灭道实有,然后观实非实认识事物本质并非表面所见,观善非善、观法非法、观上观下、观白观黑、观十二缘(一、无明,过去世无始之烦恼也。二、行,依过去世烦恼而作之善恶行业也。三、识,依过去世之业而受现世受胎之一念也。四、名色,在胎中心身渐发育之位也。名者心法,心法不能以体示之,但以名诠之,故谓为名。色者即眼等之身。五、六处,六处即六根,为六根具足将出胎之位也。此中有五位,(参见:五意)。六、触,二三岁间对于事物未识别苦乐,但欲触物之位也。七、受,六七岁以后渐对事物识别苦乐而感受之之位也。八、爱,十四五岁以后,生种种强盛爱欲之位也。九、取,成人已后爱欲愈盛驰驱诸境取求所欲之位也。十、有,依爱取之烦恼,作种种之业,定当来之果之位也。有者业也,业能有当来之果,故名为有,十一、生,即依现在之业于未来受生之位也。十二、老死,于来世老死之位也。其中无明与行二者,即惑业之二,属过去世之因,识名色六处触受五者属缘于过去惑业之因而受之现在果,是过现一重之因果),这是智因

菩萨如果勤行精进修集一心,欢喜布施,乐持禁戒,乐修忍辱,这是福因

菩萨如果勤行精进修集一心,乐闻受持书写读诵解说菩萨经典,以此多闻的缘故能以大智慧正观法界实相,这叫做智果
菩萨福因既是因也是果,菩萨智因既是因也是果,菩萨福因是福也是智,菩萨智因是智也是福
所以菩萨福因有六个,智因也有六个,是哪六个呢,就是六波罗蜜


什么是福因,什么是智因
福因和智因有三种:一信心、二发心、三亲近善友,这是三种福因

智因又有两种:一善、二不善
如果亲近恶友修习邪道就是不善福,如果远离这些邪道就是善福
如果信心不足以及不能发心亲近善友,那么永远不可能得到福德智慧
如果有人认为不需要具足信心以及发心和亲近善友同样能得到福德智慧,这是不可能的

什么是福果和智果
菩萨成就种种福德,不再被生死所困扰或影响,这是果
菩萨成就种种智慧,远离恶道修集善道,这是果
菩萨成就福德和智慧,并能教化众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果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既是菩萨福果也是智果
菩萨的报因或报果,既是福德的福德因福德果,也是智慧的智慧因智慧果
如果有人认为离开离开其中一法也能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是果义,果义也是内外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5-4-11 02:34 , Processed in 0.07677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