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果义
★ 菩萨摩诃萨因智慧故行六波罗蜜。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果义。
菩萨摩诃萨以坏贪心。坏贪心故能施众生五种之乐。而诸众生得是乐故。名为果义。
菩萨摩诃萨怜愍众生。欲令一切同已受乐。是名内外义。
内外义者有三种。因亦三种。果亦三种。报因报果。福因福果。智因智果。
云何名报。报有八种。何等为八。
一者长寿。二者受身完具。三者得上种姓。四者得自在。五者言语微妙。六者得男子身。七者得大力。八者无能胜者。是名为八。
菩萨摩诃萨修集慈心故得长寿。是名因报。
菩萨摩诃萨乐以衣食房舍卧具病瘦医药施于众生。是故获得具足之身。
菩萨摩诃萨破憍慢心。供养恭敬父母师长有德之人。是故获得上族种姓。
菩萨摩诃萨随法而行破于非法。是故获得自在无碍。
菩萨真实不欺众生。是故获得言语微妙。
菩萨摩诃萨常呵五欲。是故获得男子之身。
菩萨摩诃萨常乐供养佛法僧宝。是故其身获得大力。
菩萨摩诃萨常能教化一切众生供养三宝。是故能得无能胜者。是名果报。
不害众生。命得增长。是名报因。
乐以衣食房舍卧具病瘦医药施于众生。是故菩萨得具足身。
能破众生所有憍慢故得上姓。
能除众生贫穷困苦故得自在。
能坏众生妄语两舌恶口无义语故得妙语。
赞叹男身呵责女身。以是二因得生人中受男子身。又复远离非法欲故得男子身。
菩萨摩诃萨以清净食施于众生。见危惧者能为救解。是故其身获得大力。
受持正法读诵解说。是故能得无能胜者。
是为报有八种。
如是八种因三事故而得增长。
何等为三。一者心净。二者庄严净。三者福田净。
菩萨摩诃萨至心专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心净。
供养同学同法同师。是名心净。
若见若闻同学同法。心生欢喜。是名心净。
修集菩提助道之事。常乐受持书写读诵菩提法藏。复以此法转化众生。若有不受心不忧悔亦不休息。是名庄严净。
以此二净名福田净。
云何菩萨报果。
菩萨长寿名为报果。菩萨何故求于长寿。菩萨得是寿命长故。经无量世修集善法为自利利他。是故菩萨求于长寿。是名报果。
菩萨何故求身具足。菩萨得是身具足故。众生乐见爱敬欢喜。以欢喜故易得受化。是故菩萨求具足身。是名报果。
菩萨何故求上种姓。上种姓故常为众生之所恭敬。以恭敬故信受其语。或为姓故。或为利故。或为畏故。复受其语。是故菩萨求上种姓。是名报果。
菩萨何故求于自在。得自在故则能教化无量众生。具足成就檀波罗蜜。是故菩萨求于自在。是名报果。
菩萨何故求微妙语。妙语者菩萨所出言辞众生乐闻。同法同义同行同师常能教化令其调伏。是名报果。
菩萨何故求于男子身。男子之身乃是一切善法之器。堪忍众苦能观法界。于四众中无所畏难。于时于义能疾了知。随有所至无所挂碍。是故菩萨求男子身是名报果。
菩萨何故求于大力。菩萨成就是大力者。则能修行一切善法。能勤精进救拔众生烦恼诸苦。是故菩萨求于大力。是名报果。
菩萨何故求于无胜。菩萨若得是无胜者。则能惠施一切众生所须之物。以是因缘能令众生乐见闻法信受其语。是故菩萨求于无胜是名报果。
是八报果菩萨具者。则能长养无上佛法利益众生。则见佛道如观掌中庵摩勒果。
菩萨虽复具足成就如是八果。若不能化无量众生令调伏者。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虽复教化令其调伏。若不具足如是八果。亦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摩诃萨成就具足如是八果。以三乘法教化众生。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摩诃萨所以具足如是八果。为欲教化调伏众生。名内外义。具八果者名为果义。报因报果亦名果义。
云何为福。云何为智。三波罗蜜。
所谓檀那尸罗羼提。是名福德。般若波罗蜜。是名智慧。余二波罗蜜亦名福因。亦名智因。
若勤精进修集禅定。具足成就慈悲喜舍。以是四等因缘力故获得自在。是名福因
若勤精进修集三昧。深观五阴诸入诸界。观苦实苦。观集实集。观灭实灭。观道实道。观实非实。观善非善。观法非法。观上观下。观白观黑。观十二缘。是名智因。
若勤精进修集一心。乐喜惠施。乐持禁戒。乐修忍辱。是名福因。
若勤精进修集一心。乐闻受持书写读诵解说菩萨秘藏经典。以是多闻因缘力故。得大智慧而能分别法界。分别法界是名智果。
菩萨福因亦因亦果。菩萨智因亦因亦果。菩萨福因亦福亦智。菩萨智因亦智亦福。是故菩萨福因有六。智因亦六。何等为六。谓六波罗蜜。
云何名为福因智因。
福因智因有三种。何等为三。
一者信心。二者发心。三者亲近善友。是为三福因。
智因复有二种。一者善。二者不善。
若近恶友修集邪道行施定慧名不善福。破坏如是不善福慧。是名善福。
若无信心及以发心不亲善友。终不能得福德智慧
若言远离如是三事得福慧者。无有是处。是名福德因智慧因。
云何名为福果智果。
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具足福德。不为生死之所沾污。是名为果。
菩萨成就具足智慧。远离恶道修集善道。是名为果。
菩萨摩诃萨成就具足如是二事。教化众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为果。
四无量心亦是菩萨福果智果。菩萨摩诃萨若报因若报果。是名福德福德因福德果。亦名智慧智慧因智慧果。
若有说言是二法中若离一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无有是处。是名果义。果义者名内外义。
[学习解说]:
菩萨摩诃萨因为智慧具足而能修习六波罗蜜,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叫做果义
菩萨摩诃萨为破除贪心而能布施众生五种乐,令所有众生也能获得五种乐,这叫做果义
菩萨摩诃萨怜悯众生,为令一切众生与自己一样受乐,这叫做内外义
内外义有三种,因也有三种,果也有三种:报因报果、福因福果、智因智果
什么是报,报有八种:一长寿,二受身完具,三得上种姓,四得自在,五言语微妙,六得男子身,七得大力,八无能胜者
菩萨摩诃萨因为修集慈心而能得到长寿,这是因报
菩萨摩诃萨乐因为布施众生衣食房舍卧具病瘦医药,而能得到具足之身
菩萨摩诃萨因为有破除憍慢心,有供养恭敬父母师长有德之人,所以获得上族种姓
菩萨摩诃萨依法修行不著诸法,所以获得自在无碍
菩萨真实不欺诳众生,所以获得言语微妙
菩萨摩诃萨常常呵责五欲色身的垢秽,所以获得男子之身
菩萨摩诃萨常常欢喜供养佛法僧宝,所以身有大力
菩萨摩诃萨常能教化一切众生供养三宝,所以获得无能胜者,这些是果报
菩萨因为不伤害众生,所以能增长寿命,这是报因
菩萨欢喜布施众生衣食房舍卧具病瘦医药,所以能得具足身
菩萨能破除众生所有憍慢,所以能得上姓
菩萨能令众生远离贫穷困苦,所以能得自在
菩萨能令众生远离妄语两舌恶口无义语,所以能得妙语
菩萨赞叹男身,呵责不净的女身,因此能得男子身,又能远离非法欲,所以能得男子身
菩萨摩诃萨能布施众生清净的食物,能解救危险中恐惧的众生,所以身有大力
菩萨能受持正法读诵解说,所以能得无能胜者
以上是八种报因
有三事能增长八种报因:一心净,二庄严净,三福田净
菩萨摩诃萨以至诚心上求佛道,这是心净
菩萨供养同学、同法、同师,这样也是心净
菩萨如果看见或听到同学、同修而心生欢喜,这样也是心净
菩萨常常欢喜受持书写读诵佛经以此作为助道之行,并将所学利益众生,如果能不受外界影响,心中没有忧愁和后悔,也不需要休息,这样就是庄严净
具足心净和庄严净,则称为福田净
什么是菩萨报果,菩萨通过修行获得长寿,就是报果
菩萨为何求长寿,因为菩萨如果长寿就能在无量世修集善法自利利他,因此菩萨求长寿叫做报果
菩萨为何求身具足,因为菩萨如果得到身具足,众生见到就能心生欢喜和爱敬,这样比较容易度化众生,所以菩萨求具足身叫做报果
菩萨为何求上种姓,因为众生常常恭敬上种姓者并且能够信受其语,所以菩萨求上种姓叫做报果
菩萨为何求得自在,因为得到自在能教化无量众生,具足成就檀(布施)波罗蜜,所以菩萨求得自在叫做报果
菩萨为何求微妙语,因为菩萨说微妙语众生喜欢听闻,说微妙语的菩萨常能教化调伏众生,所以叫做报果
菩萨为何求男子身,因为男子身是一切善法之器,能够堪忍众苦正观法界实相,在四众中心无所畏,所到之处心无挂碍,所以菩萨求男子身叫做报果
菩萨为何求身有大力,因为菩萨成就大力能修行一切善法,能勤精进救拔众生烦恼诸苦,所以菩萨求大力叫做报果
菩萨为何求无能胜者,因为菩萨如果获得无胜者,则能惠施一切众生所须之物,以是因缘能令众生乐见闻法信受其语,所以菩萨求于无胜叫做报果
菩萨具足长寿、具足身、上种姓、自在、微妙语、男子身、大力、无胜这八种报果,能增长佛法的智慧和利益众生,能见佛道就像看到手中的庵摩勒果一样清晰明了
菩萨如果具足成就这八种报果,但不能度化和调伏无量众生,则不能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如果能度化和调伏无量众生,但不具足八种报果,也不能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果菩萨既能成就八种报果,又能以三乘法教化和调伏众生,自然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具足八种报果为教化调伏众生,所以叫做内外义,具足八果者叫做果义,所以报因报果也叫果义
什么是福,什么是智,什么是波罗蜜
檀那(布施)、尸罗(持戒)、羼提(忍辱)是福德,般若波罗蜜是智慧,毗梨耶(精进)、禅那(禅定)波罗蜜既是福德也是智慧
菩萨如果勤行精进修集禅定,具足成就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以此因缘力故获得自在,这是福因(招感福德果报之业因)
菩萨如果勤行精进修集三昧,深观五阴(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十八界(六根、六境、六识),观苦集灭道实有,然后观实非实认识事物本质并非表面所见,观善非善、观法非法、观上观下、观白观黑、观十二缘(一、无明,过去世无始之烦恼也。二、行,依过去世烦恼而作之善恶行业也。三、识,依过去世之业而受现世受胎之一念也。四、名色,在胎中心身渐发育之位也。名者心法,心法不能以体示之,但以名诠之,故谓为名。色者即眼等之身。五、六处,六处即六根,为六根具足将出胎之位也。此中有五位,(参见:五意)。六、触,二三岁间对于事物未识别苦乐,但欲触物之位也。七、受,六七岁以后渐对事物识别苦乐而感受之之位也。八、爱,十四五岁以后,生种种强盛爱欲之位也。九、取,成人已后爱欲愈盛驰驱诸境取求所欲之位也。十、有,依爱取之烦恼,作种种之业,定当来之果之位也。有者业也,业能有当来之果,故名为有,十一、生,即依现在之业于未来受生之位也。十二、老死,于来世老死之位也。其中无明与行二者,即惑业之二,属过去世之因,识名色六处触受五者属缘于过去惑业之因而受之现在果,是过现一重之因果),这是智因
菩萨如果勤行精进修集一心,欢喜布施,乐持禁戒,乐修忍辱,这是福因
菩萨如果勤行精进修集一心,乐闻受持书写读诵解说菩萨经典,以此多闻的缘故能以大智慧正观法界实相,这叫做智果
菩萨福因既是因也是果,菩萨智因既是因也是果,菩萨福因是福也是智,菩萨智因是智也是福
所以菩萨福因有六个,智因也有六个,是哪六个呢,就是六波罗蜜
什么是福因,什么是智因
福因和智因有三种:一信心、二发心、三亲近善友,这是三种福因
智因又有两种:一善、二不善
如果亲近恶友修习邪道就是不善福,如果远离这些邪道就是善福
如果信心不足以及不能发心亲近善友,那么永远不可能得到福德智慧
如果有人认为不需要具足信心以及发心和亲近善友同样能得到福德智慧,这是不可能的
什么是福果和智果
菩萨成就种种福德,不再被生死所困扰或影响,这是果
菩萨成就种种智慧,远离恶道修集善道,这是果
菩萨成就福德和智慧,并能教化众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果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既是菩萨福果也是智果
菩萨的报因或报果,既是福德的福德因福德果,也是智慧的智慧因智慧果
如果有人认为离开离开其中一法也能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是果义,果义也是内外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