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净慧慈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净慧慈光],学习《无量寿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59

[禅定勋章]

51#
 楼主| 发表于 2023-12-9 08:30:31 | 只看该作者

4、第四种恶:妄语及所要承受的痛和烧

佛言:“其四恶者,世间人民不念修善,转相教令共为众恶。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谗贼、斗乱,憎嫉善人、败坏贤明,于傍快喜。不孝二亲、轻慢师长,朋友无信,难得诚实。尊贵自大谓己有道,横行威势侵易于人,不能自知,为恶无耻,自以强健欲人敬难,不畏天地、神明、日月,不肯作善,难可降化。自用偃蹇谓可常尔,无所忧惧,常怀憍慢。

如是众恶,天神记识,赖其前世颇作福德,小善扶接营护助之;今世为恶福德尽灭,诸善神鬼各去离之,身独空立无所复依。寿命终尽诸恶所归,自然迫促共趣夺之。又其名籍记在神明,殃咎牵引当往趣向,罪报自然无从舍离。但得前行入于火镬,身心摧碎、精神痛苦,当斯之时悔复何及?天道自然,不得蹉跌,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是为四大恶、四痛、四烧,勤苦如是。

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四大善也。


[学习解说]:

佛说:第四种恶说的是世间人民不修善念,反教众生恶念,比如两舌、恶口、妄语、绮语、谗贼、争斗,憎恨嫉妒善人、败坏贤明的人等等,他们不孝顺父母,轻慢师长,对待朋友毫无信用可言,难能诚实,他们妄自尊大,号称自己已经得道,他们仗势欺人,却不为这种行为感到羞愧和无耻,自认为很厉害,为得到他人的尊敬,他们天不怕地不怕,而且不肯行善,还难以劝化, 常常自以为是,心常骄慢

如果众生造作这些恶业,天神都会一一“记账”,现在是因为依赖前世那点福德,如果今生不知悔改,继续造恶福德就会享尽,到时护法善神就会离去,无所依靠,命终因为业力感召自然就会堕入恶道受苦,身心憔悴,精神痛苦,这就是因果业报,那个时候再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如是因如是果,因为业力感召自然而有三恶道并受无量苦,他们生生世世都要在恶道中辗转轮回无有出期,难以解脱,他们所遭受的痛苦无法用言语形容,这是第四种恶和所感召的痛以及烧

譬如大火焚烧身体一样痛苦不堪,如果此人能制心一处,端身正行,只管行善,不造诸恶,这样的人方能获得福德,往生极乐净土,究竟涅槃,这是第四大善


[学习笔记]:

妄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
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
一者多被诽谤,二者为他所诳。
(附注:[妄语]的罪报就是堕入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
如果还有余福能生在人中,就会1. 时常被毁谤,或者2.时常被人欺骗)



两舌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
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
一者眷属乖离,二者亲族毙恶。
(附注:[两舌]的罪报就是堕入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
如果还有余福能生在人中,就会1.家人时常争吵或者分离,或者2.被亲族所讨厌或陷害)



恶口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
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
一者常闻恶声,二者言多诤讼。
(附注:[恶口]的罪报就是堕入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
如果还有余福能生在人中,就会1.经常被人恶骂或流传坏名声,或者2.一讲话就会和人吵架,甚至上法院打官司)



绮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
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
一者言无人受,二者语不明了。
(附注:[绮语]的罪报就是堕入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
如果还有余福能生在人中,就会1. 说话没人接受,没人愿意听,不被认同,或者2.说话时常讲不清楚意思,或者时常被误会误解) —— [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的罪报]为什么被毁谤,背地被讲是非,说话没人接受...

总之,
妄语,恶口,两舌,绮语
危害甚大,不可不慎

倡导[和平][宽容][体谅][慈悲][平等],能生善道
反之,[斗争][嘲笑][挑拨][造谣][猜忌][咒骂],则堕三恶道,或生于苦难人中 ——
谣言止于智者,请勿忽略口业的危害,切勿挑拨和造谣,唯恐天下不乱

然而,菩萨行者终“不因为身家性命财物受到威胁而妄语造恶,也不说一切恶事”
若失国界身命财利。如是急事终不妄语。亦不余言一切恶事。
(附注:不因为身家性命财物受到威胁而妄语造恶,也不说一切恶事
如是因,如是果,前生恶业,所以今生受苦,可是凡夫今生受苦的时候,
却又为了身命财利去造恶业,所以恶性循环不已,
又或者富者不知道因果,今生造恶业,所以事业家庭由赢转衰,折损福报) ——
[佛经心法]:什么是[曲心]?什么是[直心]?~大宝积经

菩萨行者讲的都是
真实语,乃至梦中无妄语故;
(附注:行菩萨道,说话必真实,必定不说谎,不戏论,就算梦中也是如此)

菩萨常常
[真实远离语四过失]净修语业;
(附注:行菩萨道,应该真正断除四种说话的过失,[妄语][恶口][两舌][绮语]) —— 行菩萨道该怎么讲话?怎么净修口业? ~ 华严经

名词解释:

【十因十果】
(名数)一淫习因。淫习交接,研磨不休,故有火光于中发动,二习交然,故有铁床铜柱八热地狱之报。二贪习因。贪习之心,往来计算,而发相吸,吸搅不止,则感水,积风为寒,结水为冰,故有寒冰地狱之报。三慢习因,慢习交凌而发相恃,憍纵驰骋,流逸不止,则积致恶毒,故有血河毒海灌吞之报。四嗔习因。嗔习交冲而发相忤,故心热发火,铸气为金,此业所感,故有宫割斩斫等报。五诈习因。诈习交诱,而发相调巧伪之心,引起不止,此业所感,故有杻械鞭杖等报。六诳习因,诳习交欺而发相罔,诬罔不止,其心飞扬,如风扬尘,使人不见,故有腾掷飞坠漂沦等报。七冤习因,冤习交嫌而发冲恨,如阴毒之人,心怀毒恶,此业所感,故有投掷击射等报,八见习因,见习交明邪悟诸业,各执己见,是非其事,而发违拒,故有勘问权诈拷讯推鞫等报。九枉习因。枉习交加而发诬谤,如谗贼之人枉屈良善,此业发现,故感拘押按捺迫蹙其体,沥漉其血等报,十讼习因。诤讼交暄而发隐覆,如鉴照烛,不能隐藏,故有业镜之火珠披露宿业对验等报。见楞严经。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习因】
﹝出楞严经﹞
[一、媱习因],习即数习之义。媱习因者,谓媱习交接,研磨不休,故有火光于中发动,二习交然,故有铁床铜柱八热地狱之报也。(八热者,想狱、黑绳狱、堆压狱、叫唤狱、大叫唤狱、烧炙狱、大烧炙狱、无间狱也。)
[二、贪习因],贪习因者,谓贪习之心,往来计算,发于相吸,吸揽不止,则感于水,积风为寒,结水为冰,故有寒冰地狱之报也。(吸,入息也。)
[三、慢习因],慢习因者,谓慢习交陵,发于相恃,憍纵驰骋,流逸不止,积致恶毒,故有血河毒海灌吞之报也。
[四、嗔习因],嗔习因者,谓嗔习交冲,发于相忤,故心热发火,铸气为金,此业所感,故有宫割斩斫等报也。(铸气为金者,谓热恼不息,气忿成坚也。宫即五刑中之宫刑也。)
[五、诈习因],诈习因者,谓诈习交诱,发于相调,诈伪之心,引起不住。此业所感,故有杻械鞭杖等报也。(调者,戏也、弄也。)
[六、诳习因],诳习因者,谓诳习交欺,发于相罔,诬罔不止,其心飞扬,如风鼓尘,使人无见。故有腾掷飞坠漂沦等报也。
[七、冤习因],冤习因者,谓冤习交嫌,发于衘恨,如阴毒人,心怀毒恶,此业所感,故有投掷击射等报也。
[八、见习因],见习因者,谓见习交明,邪悟诸业,各执己见,互相是非,其事发于违拒,故有勘问权诈,拷讯推鞫(音菊)等报也。
[九、枉习因],枉习因者,谓枉习交加,发于诬谤,如谗贼人,逼枉良善,此业发现,故感拘押按捺,迫蹙其体,沥漉其血等报也。
[十、讼习因],讼习因者,谓诤讼交喧其事,发于隐覆,如鉴照烛,不能隐藏,故有业镜、火珠,披露宿业对验等报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59

[禅定勋章]

52#
 楼主| 发表于 2023-12-9 08:33: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2-12 16:28 编辑

5、第五种恶:饮酒等恶业以及所要承受的痛和烧

佛言:“其五恶者,世间人民徙倚懈惰,不肯作善、治身修业,家室眷属饥寒困苦。父母教诲瞋目怒应,言令不和违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无子。取与无节,众共患厌,负恩违义,无有报偿之心。贫穷困乏不能复得,辜较纵夺放恣游散,串数唐得用自赈给。耽酒嗜美、饮食无度,肆心荡逸、鲁扈抵突,不识人情强欲抑制。见人有善憎嫉恶之,无义、无礼,无所顾录。自用职当不可谏晓,六亲眷属所资有无不能忧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心常念恶、口常言恶、身常行恶,曾无一善。不信先圣诸佛经法、不信行道可得度世、不信死后神明更生、不信作善得善为恶得恶。欲杀真人,斗乱众僧,欲害父母、兄弟、眷属,六亲憎恶愿令其死。

[学习解说]:

佛说:第五种恶说的是世间人民懈怠懒惰,不肯修善为自己积累福德,家庭眷属饥寒交迫,对父母给与的教诲怒目相对,几句话不和,双方就成了怨家,真是不如没有生过这样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不懂得报偿父母养育之恩,贫穷困乏,游手好闲,饮酒吃肉,暴饮暴食,到处游荡,做事鲁莽,总与人发生冲突

见到行善者便在心中生起憎恨和嫉妒,无有礼道,无所顾忌,不报父母之恩以及师友的情谊,心中常常生起恶的念头,口中常常说的是恶语,身体常常行恶业,没有一样善业,而且不信佛讲的法,不相信修行可以度脱生死,不相信死后会随业再次投生,不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甚至有一些人还会破和合僧,杀害父母、兄弟、六亲眷属,罪大恶极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59

[禅定勋章]

53#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0 09:45: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2-10 09:46 编辑

(~接续楼上,53楼~55楼共用时4小时)

如是世人心意俱然,愚痴曚昧而自以智慧,不知生所从来、死所趣向。不仁、不顺,逆恶天地,而于其中悕望侥幸,欲求长生,会当归死。慈心教诲令其念善,开示生死善恶之趣自然有是,而不信之;苦心与语无益其人,心中闭塞意不开解。大命将终悔惧交至,不豫修善临穷方悔,悔之于后将何及乎?天地之间五道分明,恢廓窈冥浩浩茫茫,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数之自然应其所行,殃咎追命无得纵舍。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谁能知者?独佛知耳。教语开示,信用者少,生死不休,恶道不绝。如是,世人难可具尽,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是为五大恶、五痛、五烧,勤苦如是。

“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诚,所语如语、心口不转,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者,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五大善也。


[学习解说]:

世间人民愚痴无智,却以为自己很聪明,甚至很多人都还不知道自己生从哪里来,死要往哪里去,他们缺乏仁义之心,做事违背天地之道,还希望自己能够侥幸获得长寿,虽然能得到他人得劝导修善、为他开示善恶因果及生死果报的道理,但是他都不相信,善友的苦心相劝对他来说毫无意义,终究还是心意闭塞,无法心开意解

直到临命终时才知道恐惧和后悔,但是已经为时已晚来不及了,天地之间五道(一地狱道,二饿鬼道,三畜生道,四人道,五天道)都分的清清楚楚,善恶报应因果相承,一切都是自作自受,没有人可以替代

因果业报就是这样自然发生的,当因缘成熟时果报就会现前,灾祸如影随形,根本无法舍离,行善的人由乐入乐、由明入明,可是造恶的人却是由苦入苦、由冥入冥(昏暗愚昧),唯佛能知道这些事情,所以佛慈悲为众生开示修行解脱的方法和原理,可是众生相信的很少,始终生生死死辗转恶道轮回不止,因此世间人民难以解脱,众生造恶自然会堕入三恶道受无量无边,他们所遭受的痛苦无法用言语形容,以上这些就是五恶、五痛和五烧

譬如大火焚烧身体一样痛苦不堪,如果此人能制心一处,端身正意,言行如一,说到做到,还要只管行善,不造诸恶,这样的人方能获得福德,往生极乐净土,究竟涅槃,这是第五大善


名词解释:

【五道】
(名数)为有情往来之所,故曰道。有五处:一地狱道,二饿鬼道,三畜生道,四人道,五天道。与五趣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59

[禅定勋章]

54#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0 09:46:45 | 只看该作者

二十、佛劝众生断恶修善方能远离轮回免遭恶道苦报

佛告弥勒:“吾语汝等,是世五恶勤苦若此,五痛、五烧展转相生,但作众恶不修善本,皆悉自然入诸恶趣。或其今世先被殃病,求死不得、求生不得,罪恶所招示众见之。身死随行入三恶道,苦毒无量自相燋然。至其久后共作怨结,从小微起遂成大恶,皆由贪着财色、不能施慧,痴欲所迫、随心思想,烦恼结缚无有解已,厚己诤利无所省录。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不能忍辱不务修善,威势无几随以磨灭,身生劳苦久后大剧。天道施张自然纠举,纲纪罗网上下相应,焭焭忪忪当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伤!

[学习解说]:

佛告诉弥勒菩萨:我和你们说的这些都是世间五恶和要承受的五痛和五烧,如果你们不修善业只是作恶,一定会感召三恶道的果报,或者今生被疾病困扰,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死后还会堕入三恶道遭受无量痛苦

一切都是从很小的恶业逐渐演变成大恶,这都是由于贪着财色、不肯布施感召的果报,因为愚痴所导致种种烦恼的束缚和障碍无法解脱,如果厚爱自己而与他人争论,却不能从中反省自己的过失,盲目追求世间富贵荣华觉得很快乐,却不知这都是轮回的因(爱欲是一切轮回的根源),如果不能修忍辱,不能修善积德,福报很快就会消失,最终换来的一定是身心堕入恶道受极大苦,这就是天地之道也是因果报应,实在令人感到惋惜



佛语弥勒:“世间如是,佛皆哀之。以威神力摧灭众恶,悉令就善弃捐所思,奉持经戒、受行道法,无所违失,终得度世泥洹之道。

[学习解说]:

佛告诉弥勒菩萨:世间众生就是这样的愚痴无智,可是佛都一视同仁慈悲哀愍他们,以威神力摧灭众生一切恶念,令他们全部弃恶从善,奉持经戒,修行佛法,无有过失,这样方能解脱生死成就涅槃之道


名词解释:

【度世】
<一>指度脱三世迷界之事。度即渡、出,犹言出世、出世间、离世间。如华严经离世间品,又称度世品经。
<二>指为自己名利、生计所作一切之生业。
<三>指济度世间之人。如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大一四·五三八上):“能度诸世间。”(佛说无量寿经卷上)p3778 FROM:【佛光大辞典】




佛言:“汝今诸天人民及后世人,得佛经语当熟思之,能于其中端心正行,主上为善、率化其下,转相敕令各自端守,尊圣敬善、仁慈博爱。佛语教诲无敢亏负,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永离三涂无量忧畏苦痛之道。汝等于是广殖德本,布恩施慧,勿犯道禁,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转相教化。

[学习解说]:

佛说:今日你们得闻佛的教导应当深入思惟,并且端心正行,尊重圣贤,敬爱善知识,仁慈平等爱护一切众生,对于佛的教诲不要怠慢,要一心志求佛道,拔出根本业障,永离三恶道的苦报,你们应当广泛培植福德,布施恩惠,不毁犯禁戒,修行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并且转教其他众生一同修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59

[禅定勋章]

55#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0 09:47:38 | 只看该作者

二十一、以清净心在娑婆世界受持斋戒一日一夜相当于在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

为德立善,正心正意,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为自然,皆积众善,无毛发之恶,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所以者何?他方佛国为善者多、为恶者少,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唯此间多恶无有自然,勤苦求欲转相欺殆,心劳形困饮苦食毒,如是匆务未尝宁息。吾哀汝等天人之类,苦心诲喻教令修善,随器开导授与经法,莫不承用,在意所愿皆令得道。佛所游履,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学习解说]:

要正心正意受持八关斋戒一日一夜,受持斋戒所得功德胜过在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为什么呢,因为极乐世界的众生全都修集善业没有一丝恶心,所以在五浊恶世修善十日十夜胜过在他方国土修行一千岁,又因为他方国土修善的人很多,造恶的人很少,所以众生自然会拥有很多福德,根本没有造恶的地方,唯有娑婆世界造恶的人很多,人人追求的都是世间欲望,个个劳心劳神、以苦为乐,没有一刻停止过

我因为哀愍你们,所以苦口婆心劝你们修行善业,随缘开导令你们全都获得道果,佛所游化的地方无不和顺,日月清明,风调雨顺,灾难不起,国泰民安,远离战争,人民互相谦让


[学习笔记]:

为什么在娑婆世界修行比在其他世界修行更快速?
藉由这段经文,再次温习善知识下面的相关教导(同时感恩师兄们分享):

为什么在娑婆世界修行一生,胜过在其他佛国世界百千劫修行?
维摩诘言:
「此土菩萨,于诸众生,大悲坚固,诚如所言。
然其一世饶益众生,多于彼国百千劫行。 所以者何?
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诸余净土之所无有,何等为十?
以布施摄贫穷;
以净戒摄毁禁;
以忍辱摄嗔恚;
以精进摄懈怠;
以禅定摄乱意;
以智慧摄愚痴;
说除难法度八难者;
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
以诸善根济无德者;
常以四摄成就众生;

是为十。」

由此可知,
娑婆世界其实是实修者最好的地方
所以许多经上都说在娑婆世界比其他世界修行还快速
因为在这里直接面对苦难,直接正视自己心念的贪瞋痴
这要有莫大的勇气和吃苦的能力,但是实修增上也更快速 ——
[解析]感恩娑婆世界,实修不二法,当下即净土
若能在娑婆中学习破除虚妄而见性,
无论在修行次第和成就速度或往生净土的品位,自非一般行者可比拟
由经上可知,释迦牟尼佛就是最好的证例 ——
[众生平等]和[怨亲平等]


名词解释:

【得道】
又作得度。道,指三乘各断惑证理之智慧;得道,即三乘行戒、定、慧而证得道果。亦即得无漏之圣道,或菩萨之无生法忍、无上菩提佛果,故通常又与“成佛”一词并用,而称“成佛得道”。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谓入此法位,不复堕凡夫之数,称为得道人,一切世间事欲坏其心,然不能令其动,闭三恶趣门,入诸菩萨数中。
 得道之因缘有多种,据大智度论卷三十四所说,或依佛说法得道,或遇佛放无量光明得道,或由佛遍身毛孔散发出众妙香,使众生闻之而得道等,概皆依众生因缘不同而得道方式有别。又得道必依欲界之身,故于三界之中,欲界众生自然印有得道之因缘;无色界以无身之故,不得听闻正法;色界之众生执著胜定之乐,无苦受,无厌心,故亦难得道。(中阿含卷二十九请请经、大智度论卷三、卷八、俱舍论卷二十四、杂阿毗昙心论卷五)p4555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59

[禅定勋章]

56#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1 11:10:52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56楼~58楼共用时4小时)

二十二、佛以身示教引导众生各自思惟法义,发心转相教诫

佛言:“我哀愍汝等诸天人民,甚于父母念子。今吾于此世作佛,降化五恶、消除五痛、绝灭五烧,以善攻恶,拔生死之苦,令获五德,升无为之安。吾去世后经道渐灭,人民谄伪复为众恶,五烧、五痛还如前法,久后转剧不可悉说,我但为汝略言之耳。”

佛告弥勒:“汝等各善思之,转相教诫,如佛经法,无得犯也。”

于是,弥勒菩萨合掌白言:“佛所说甚善。世人实尔,如来普慈哀愍悉令度脱,受佛重诲不敢违失。


[学习解说]:

佛说:我怜悯众生的心甚至超过父母爱念自己的孩子,今日我在这个世界作佛,就是为了帮助众生降伏五恶、消除五痛、灭绝五烧,帮助众生以善法破除恶法,拔出生死轮回的根本,令众生都能获得五德,等我去世以后,佛教会渐渐衰微灭尽,人们又将退步继续造作五恶以及承受五痛和五烧的果报

佛告诉弥勒菩萨:你们都应当好好思惟,然后转教其他众生依教奉行和如法实修,不要违背也不要毁犯佛的教导

弥勒菩萨合掌对佛说:佛说的是!世间众生确实是这样的,不断造作五恶以及承受着五痛和五烧的果报,感恩如来慈悲怜悯救度一切众生,今日有幸接受佛的教诲我们不敢违背和怠慢


名词解释:

【经道灭尽】
佛陀之教法称为“经”,故以“经道灭尽”喻指佛之教法衰微灭尽。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九上):“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p5557 FROM:【佛光大辞典】

【无为】
梵语 asam!skr!ta。无造作之意。为“有为”之对称。即非由因缘所造作,离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之法。又作无为法(梵 asam!skr!ta-dharma)。原系涅槃之异名,后世更于涅槃以外立种种无为,于是产生三无为、六无为、九无为等诸说。于小乘各部派中,说一切有部立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虚空无为,合为三无为。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于三无为之外,立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四无色处,及缘起支性(十二缘起之理)、圣道支性(八圣道之理)等,总为九无为。化地部则以不动、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无记法真如取代四无色处,亦作九无为之说。大乘唯识家于三无为外,别立不动、想受灭、真如,合为六无为;或开立真如为善法、不善法、无记法,而为八无为。然无论开立为六无为或八无为,非谓无为有多种别体,而系断除我、法二执所显之一种法性;复以此一法性从所显之诸缘而称种种之名。准此而言,真如、法性、法界、实相等亦皆为无为法。又以涅槃而言,上记三无为中之择灭无为、六无为中之真如无为即涅槃;而涅槃乃一切无为法中之最殊胜者。
 又关于无为法之体,说一切有部主张其为有体,经量部及大乘唯识家以其为无体,不承认其实相。其中,唯识家依“识变”与“法性”假立六种无为,即:(一)指远离烦恼所知障之真如,以其无有障碍,恰如虚空,称为虚空无为。(二)指远离一切有漏之系缚而显之真理,称为择灭无为。(三)指本来自性清净之真如,以其非由无漏智之简择力而来,称为非择灭无为。(四)指显现于第四静虑(第四禅)之真如,以第四静虑已灭苦、乐二受,寂静不动,称为不动无为。(五)指显现于灭尽定之真如,以灭尽定已灭六识心想与苦、乐二受,称为想受灭无为。(六)指真实如常,无有丝毫虚妄变异之法性真如,称为真如无为。(品类足论卷一、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一、卷三十九、俱舍论卷一、卷六)((参见:有为)2445)p5112 FROM:【佛光大辞典】

【五德】
<一>释尊说无量寿经,入大寂定,现五德之瑞相。即:(一)住奇特法,(二)住佛所住,(三)住导师行,(四)住最胜道,(五)行如来德五种,称为五德。(无量寿经卷上)
<二>于结夏安居毕日,举行自恣举罪,选任此自恣举罪者,必具二种五德,即:(一)自恣五德,即不爱、不恚、不怖、不痴、自恣不自恣知。(二)举罪五德,即知时、真实、利益、柔软、慈心。(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四)
<三>指戒师五德。即:(一)持戒,(二)十腊,(三)解律藏,(四)通禅思,(五)慧藏穷玄。(天台戒疏卷上)
<四>瞻病五德。即看护病人应行之五德。(一)知病人之可食不可食,(二)不嫌恶病人之大小便利唾吐,(三)有慈悲心不为衣食,(四)能理汤药等,(五)能为病人说法。(四分律卷四十一)p1195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59

[禅定勋章]

5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1 11:11:08 | 只看该作者

二十三、佛引导阿难亲见极乐世界和无量寿佛

佛告阿难:“汝起更整衣服,合掌恭敬,礼无量寿佛。十方国土诸佛如来,常共称扬赞叹彼佛,无著无阂。”
于是,阿难起整衣服,正身西向,恭敬合掌,五体投地礼无量寿佛。白言:“世尊!愿见彼佛安乐国土及诸菩萨声闻大众。”
说是语已,即时无量寿佛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诸佛世界,金刚围山、须弥山王、大小诸山,一切所有皆同一色。譬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漾浩汗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皆悉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你从座位上站起来,先将衣服整理好,然后以恭敬合掌顶礼无量寿佛,十方国土诸佛如来都常常共同称扬和赞叹这位无量寿佛

于是,阿难起立,先整理衣服,然后正身面向西方,恭敬合掌,五体投地顶礼无量寿佛,说到:世尊,我希望见到极乐世界和诸菩萨以及声闻大众

阿难话音刚落,马上见到无量寿佛释放的大光明,此光普照一切诸佛世界、金刚围山、须弥山王、以及大小诸山,一切万物都在佛光普照中变成一种颜色,诸佛世界所有声闻、菩萨都在无量寿佛的光明中隐蔽不现,能见的唯有佛的光明,照耀无量无边



尔时,阿难即见无量寿佛,威德巍巍如须弥山王,高出一切诸世界上,相好光明靡不照耀。此会四众一时悉见,彼见此土亦复如是。
尔时,佛告阿难及慈氏菩萨:“汝见彼国,从地已上至净居天,其中所有微妙严净自然之物,为悉见不?”
阿难对曰:“唯然,已见。”
“汝宁复闻无量寿佛大音宣布一切世界化众生不?”
阿难对曰:“唯然,已闻。”
“彼国人民乘百千由旬七宝宫殿无所障阂,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汝复见不?”
对曰:“已见。”
“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汝复见不?”
对曰:“已见。”
“其胎生者所处宫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诸快乐,如忉利天,亦皆自然。”


[学习解说]:

这时,阿难又见到无量寿佛威德巍巍犹如须弥山,超出一切世界之上,无量寿佛相好光明遍照一切国土及众生,法会四众弟子(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都同时见到了无量寿佛和极乐世界

这时,佛对阿难和弥勒菩萨说:极乐世界从地上到天上所有这些微妙庄严清净之物,你们都有见到吗

阿难回答:是的,世尊,有见到

佛又问:你们有听到无量寿佛在宣讲佛法教化所有世界一切众生了吗?

阿难回答:是的世尊,已经听到了

佛又问:极乐世界的众生乘坐百千由旬七宝宫殿去往十方世界供养诸佛无有障碍,你们见到了吗

阿难回答:已经见到了

佛又说:极乐世界的众生有些是胎生,你们见到了吗

阿难回答:已经见到了

佛又说:胎生的众生所住的宫殿只有百由旬或五百由旬,他们各自在宫殿中享受快乐


名词解释:

【净居天】
在色界四禅之最高处,有五重天,为证得不还果的圣者所生之处,因无外道杂居,故名“净居”。这五重天就是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59

[禅定勋章]

58#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1 11:11:46 | 只看该作者

二十四、弥勒菩萨替众请法:为什么极乐世界众生有胎生和化生的区别?

尔时,慈氏菩萨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彼国人民胎生化生?”
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此诸众生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加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


[学习解说]:

弥勒菩萨对佛说:世尊,是什么因缘令极乐世界的众生有胎生和化生的区别呢?

佛告诉弥勒菩萨:如果众生以疑惑的心修诸功德,虽然有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但是因为不能深入了解佛智(总称佛之一切种智)、不思议智(谓佛智能以少作多、以近作远、以轻为重、以长为短,反之亦可,故称不思议智)、不可称智(谓佛智泯绝称谓,非相非形,超越对待)、大乘广智(谓佛无所不知,无烦恼不断,无善不备,无众生不度)、无等无伦最上胜智(谓佛智如实而不虚妄,得如实三昧,常在深定,遍照万法,无与伦比,如法而照,其照无量),因为对这些智慧还有疑惑,不能做到“智信、真实信”,只能相信善恶因果,能够修善,并且愿意往生极乐世界,这些众生生到七宝宫殿寿命是五百岁,见不到佛,也听不到佛法,也见不到菩萨声闻大众,这些众生叫做胎生

众生如果能做到“智信、真实信”,能修种种功德,以净信心回向极乐世界,这些众生会在七宝池中自然化生,结跏趺坐,顷刻间就能获得身相光明,具足和成就与极乐世界的菩萨同样的智慧功德


[学习笔记]:

由这段经文我们可以知道:[信]的次第不同,所得功德利益及果报也不尽相同

如果众生只是相信善恶因果以及修善,虽然有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但是因为不能深入了解佛智,会往生到极乐世界的边地,五百年见不到佛,也听不到佛法,见不到菩萨声闻大众

如果众生能深入了解佛智,以净信心回向极乐世界,就能在七宝池中莲花里结跏趺坐自然化生,并且身相光明,具足与极乐世界的菩萨同样的智慧功德

可见,虽然
都是「信佛」或都叫「信佛」,那也有各种不同次第上的差别
虽然如此,不过,如果能信佛,总的来说还是好的,而这其中的次第差别则是来自于众生的累世业障
所以,在信佛的过程,因为业障和智慧的差别,就会产生不同次第的信解


例如:把「信佛」当作拜神来看,完全不懂佛法,这种信佛也叫「迷信」
又例如虽然信佛,但是无知、无智、不明白原理,那也还是在「愚信」的阶段
相反,如果能深入经藏的智慧,而明白法性原理和众生性,那就是「智信」
而且,因为通达原理,所以印证真实,所以也叫「真实信」——
迷信、愚信、智信、真实信
迷就会轮回,着迷于不同表相或观念,就会以此因而轮回,详细的「六道轮回」状况请参考「楞严经」 —— 学佛者的迷信与智信
俗话说:「一样米养百样人」

任何事物的学习过程都会有不同的阶段次第
由于众生各自累世的习气执着和学习与智慧,以及和众生的过去世互动,和对外在事物的认知和执着(缘就是外在的干扰和影响)
这些累世的种种因缘就会造成今生或来生的各种不同后果 ——
学佛者的迷信与智信
因此,真的想成佛,就要不断的增上,随时反观自照,破除自己当下的执着(不论是外相或观念认知,甚至情绪),朝真正的「佛智」迈进 —— 学佛者的迷信与智信

名词解释:

【明信佛智】
(杂语)不了佛智之反对。无量寿经之语。明信佛智之不思义。深赖如来之救济,不更疑自已之往生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五智】
梵语 pan~ca jn~a^na^ni。<一>密教开立大日如来之智体为五,称为五智,而以五智配当五佛、五部。此系菩提心论、秘藏记等所说。(一)法界体性智(梵 dharma-dha^tu-svabha^va-jn~a^na),第九阿摩罗识从有漏转为无漏时所得之智,即世间、出世间等诸法体性之智。配列于中央大日如来与佛部。(二)大圆镜智(梵 a^dars/a-jn~a^na),第八识从有漏转为无漏时所得之智,即显现法界万象圆明无垢之智。配列于东方阿閦如来与金刚部。又作金刚智。(三)平等性智(梵 samata^-jn~a^na),第七识从有漏转为无漏时所得之智,即具现诸法平等性之智。配列于南方宝生如来与宝部。又作灌顶智。(四)妙观察智(梵 pratyaveks!aN!a^-jn~a^na),第六识从有漏转为无漏时所得之智,即巧妙观察众生机类而自在说法之智。配列于西方阿弥陀佛与莲华部。又作莲华智、转法轮智。(五)成所作智(梵 kr!tya^nus!t!ha^na-jn~a^na),前五识从有漏转为无漏时所得之智,即成办自他所作事业之智。配列于北方不空成就佛与羯磨部。又作羯磨智。以上系就金刚界之情形而言;若就胎藏界而言,则五智所配列者,次第为大日如来、宝幢如来、开敷华如来、无量寿如来、天鼓雷音如来。此五智又有别相、各具二义:(一)别相,以五智配当五佛、五部,是为别相之义。(二)各具,一切佛各具五智,是为各具之义。此即密教特有之“而二不二,即离不谬”之深旨。(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卷二、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法门、金刚顶经一字顶轮王瑜伽一切时处念佛成佛仪轨、即身成佛义)
<二>指佛所得之五种智。出于无量寿经卷下、略论安乐净土义。即:(一)佛智,总称佛之一切种智。(二)不思议智,谓佛智能以少作多、以近作远、以轻为重、以长为短,反之亦可,故称不思议智。(三)不可称智,谓佛智泯绝称谓,非相非形,超越对待。(四)大乘广智,谓佛无所不知,无烦恼不断,无善不备,无众生不度。(五)无等无伦最上胜智,谓佛智如实而不虚妄,得如实三昧,常在深定,遍照万法,无与伦比,如法而照,其照无量。又两卷无量寿经宗要复以不思议智配于成所作智,不可称智配于妙观察智,大乘广智配于平等性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配于大圆镜智。(无量寿经义疏卷下(慧远)、无量寿经义疏(吉藏)、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下)
 <三>圣者所证得之五种智。出于成实论卷十六。即:(一)法住智,了知诸法生起之智。(二)泥洹智,了知诸法灭尽之智。(三)无诤智,与他无诤之智。(四)愿智,于诸法中无障碍之智。(五)边际智,得最上智,于增损寿命之中可得自在力。p1161 FROM:【佛光大辞典】

【不可称智】
(术语)谓佛之智慧也。众多无量而称说不能尽,故名。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不思议智】
(术语)佛之智慧。深广而不可思议故云。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59

[禅定勋章]

59#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2 12:26:40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59楼~62楼共用时4小时)

二十五、化生极乐世界的菩萨智慧胜于胎生者

“复次,慈氏!他方诸大菩萨发心欲见无量寿佛,恭敬供养及诸菩萨声闻之众。彼菩萨等命终得生无量寿国,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弥勒当知,彼化生者智慧胜故。其胎生者皆无智慧,于五百岁中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诸声闻众,无由供养于佛、不知菩萨法式、不得修习功德,当知此人宿世之时无有智慧,疑惑所致。”

[学习解说]:

佛继续说:弥勒菩萨,他方佛国诸菩萨如果发心想见无量寿佛以及恭敬供养无量寿佛和诸菩萨声闻大众,这些菩萨命终后就能在极乐世界七宝池莲花中自然化生

弥勒你应当知道,化生者的智慧要胜过胎生者,胎生者因为缺乏智慧,所以生在极乐世界边地五百年见不到佛,听不到佛法,也见不到菩萨及声闻大众,由于不能供养佛,所以就不知道菩萨行,不能修习功德,要知道这是因为众生宿世就缺乏智慧,因为心有疑惑、信心不足的缘故



佛告弥勒:“譬如转轮圣王别有宫室,七宝庄饰,张设床帐,悬诸缯幡。若有诸小王子得罪于王,辄内彼宫中,系以金锁,供给饮食、衣服、床蓐、华香、伎乐,如转轮王无所乏少。于意云何?此诸王子宁乐彼处不?”
对曰:“不也,但种种方便求诸大力欲自勉出。”


[学习解说]:

佛告诉弥勒菩萨:譬如转轮圣王有个宫殿,以七宝装饰,悬挂着各种幡盖,如果诸小王子犯了错误被关在宫中,身体被金锁锁着,但是供给他们各种饮食、衣服、床褥、华香、伎乐,如同转轮王一样,物资并不会缺少,你认为这个犯罪的王子会喜欢待在这里吗

弥勒菩萨回答:不会的,世尊,他们会以种种方便离开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59

[禅定勋章]

60#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2 12:26:55 | 只看该作者

二十六、边地众生若能深自悔责疑惑的恶业,求离彼处,便能得到满愿往生极乐世界

佛告弥勒:“此诸众生亦复如是。以疑惑佛智生彼宫殿,无有刑罚乃至一念恶事,但于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得供养修诸善本。以此为苦,虽有余乐犹不乐彼处。若此众生识其本罪,深自悔责求离彼处,即得如意,往诣无量寿佛所恭敬供养,亦得遍至无量无数诸如来所修诸功德。弥勒当知,其有菩萨生疑惑者,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

[学习解说]:

佛告诉弥勒菩萨:生到极乐世界边地的众生也是这样的,他们因为不能深入了解佛智,对于佛智不能智信不能真实信,所以才会生到边地,虽然这里没有刑法,也没有一念恶念,但是五百岁见不到佛法僧三宝,不能供养诸佛,不能修习善根,他们以苦为乐,虽然边地也有一些快乐,但是他们都不愿意待在这里

如果他们能够认识生到边地的原因是疑惑心导致,并且甚至忏悔发愿离开这里,便能得到满愿往生到极乐世界,亲自恭敬供养无量寿佛,飞往无量无数诸佛世界供养诸佛修种种功德

弥勒菩萨你应当知道,如果有菩萨对佛智心生疑惑,那么将失去自然化生到极乐世界的机会,所以应当深信佛的无上智慧


名词解释:

【善本】
(术语)同于善根,植善固而不拔之意。【又】善为菩提之本也。法华经序品曰:“已于千万佛所,植诸德本。”无量寿经下曰:“善人无善本,不得闻此经。”胜鬘经上末曰:“善本,本亦因也。欲以此善为菩提根,故名为本。”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2-23 23:51 , Processed in 0.08975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