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净慧慈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净慧慈光,学习〈妙法莲华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49

[禅定勋章]

51#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2 10:57: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11-16 08:24 编辑

(本次学习:51楼 共用时2小时)


3、佛为大众演说四谛十二因缘法,无量无边众生获得声闻果位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受十方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请,即时三转十二行法轮——若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及余世间所不能转——谓是苦,是苦集,是苦灭,是苦灭道;

及广说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学习解说]:

这时,大通智胜如来应十方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祈请,马上为他们三转十二行法轮(指佛陀三转四谛之法轮:(一)示转,指示“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二)劝转,劝示“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三)证转,证示“此是苦,我已知,不复更知;此是集,我已断,不复更断;此是灭,我已证,不复更证;此是道,我已修,不复更修”。以每一转各具眼、智、明、觉四行相,故成十二行相

不论沙门、婆罗门,或是天、魔、梵及世间一切众生都不能转苦、苦集,苦灭,苦灭道这四谛法轮

以及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

[学习笔记]:

关于
十二因缘,其实是讲有情生命的缘起, 就是有情众生生死流转的12个过程

就是1.无明2.行3.识4.名色5.六入6.触7.受8.爱9.取10.有11.生12.老死

无明,是指过去世无始劫以来的烦恼
无明就是存在第八识, 第八识就像仓库, 就像生命不断轮回的记忆库
善恶种子都存在第八识中, 无明就是愚痴, 是相对于圆满的佛性

所以,十二因缘起于第八识1.无明(于第八识中)
然后进入第七识(行蕴,心念瀑布流) 2.行(这里的行就是行蕴,指第七识)
然后进入第六识(就是一般讲的意识) 3.识(这里是指第六识, 生成指意识已经投胎)
4.名色(名指第六识,色指第五识, 此时有意识和肉体, 但是眼耳鼻舌尚未生成)
5.六入(六根生成) 6.触(产生六触) 7.受(因为六触产生六种觉受分别)
8.爱(对六种觉受产生贪爱) 9.取(对六种觉受产生执取) 10.有(因执着而产生现业果报)
11.生(以前面的方式不断出生) 12.老死(不断以前面的方式老死) —
[必修]十二因缘

相关阅读:大般涅槃经:甚深十二因缘


名词解释:

【三转十二行相】
梵语 tri-parivarta-dva^das/a^ka^ra-dharma-cakra-pravartana。又作当三转四轮十二行法轮、四谛法轮三会十二转说、三转十二行法轮。指世尊三转四谛之法轮,每一转各具四行相,故有十二行相。三转者,四谛各有示相转(肯定四谛,说此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劝相转(说此苦谛应知,集谛应断,灭谛应证,道谛应修)、证相转(说苦谛已知,集谛已断,灭谛已证,道谛已修)。此三转各具眼(梵 caks!us)、智(梵 jn~a^na)、明(梵 vidya^)、觉(梵 buddhi)等四行相,或三周循历四圣谛,故称十二行相。据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九载,眼智明觉有两义:(一)眼,即法智忍;智,即诸法智;明,即诸类智忍;觉,即诸类智。(二)眼,观见之义;智,决断之义;明,照了之义;觉,警察之义。
 于每一谛中,皆有三转十二行相,故四谛合之,共有十二转四十八行相。如以苦谛言之,谓“此是苦”,为示相转;谓“应遍知此苦”,为劝相转;谓“已遍知此苦”,为证相转。此三转依次可配于见道、修道、无学道;如是一一而转,每一转皆各具眼、智、明、觉等四行相,故于一苦谛即有三转十二行相。(杂阿含经卷十五、四分律卷三十二、俱舍论卷二十四、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五、法华经玄赞卷四、俱舍论光记卷二十四)((参见:转法轮)6619)p694 FROM:【佛光大辞典】

【三转法轮】
<一>即三分释尊之教说为根本法轮、枝末法轮、摄末归本法轮。乃三论宗吉藏所立之判教名称。略称三法轮、三轮。(一)根本法轮,为大菩萨直接宣示悟境之根本教说。华严经所说一因一果之一乘教属之。(二)枝末法轮,为尚不能理解佛法之薄福钝根者,将佛陀一代四十余年之教法(一乘教)分为方便之三乘而说诸经。此由根本之一乘教分化而来,故称枝末。(三)摄末归本法轮,将枝末之三乘教法,归结于根本之一乘教,此即法华经之教说。
 复次,如般若、净名等大乘经典,自其不废三乘之意义而言,可说是枝末法轮。或三乘入一乘之教,亦可称枝末法轮;若以直入一乘之教而言,则称为根本法轮。又三论宗之判教是:以声闻藏、菩萨藏二者为主,而以三转法轮为副。(法华经信解品、譬喻品、法华游意、中论疏卷一)
 <二>指佛陀三转四谛之法轮:(一)示转,指示“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二)劝转,劝示“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三)证转,证示“此是苦,我已知,不复更知;此是集,我已断,不复更断;此是灭,我已证,不复更证;此是道,我已修,不复更修”。以每一转各具眼、智、明、觉四行相,故成十二行相。((参见:三转十二行相)694)p694 FROM:【佛光大辞典】





佛于天人大众之中说是法时,六百万亿那由他人,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诸漏心得解脱,皆得深妙禅定,三明、六通,具八解脱。第二、第三、第四说法时,千万亿恒河沙那由他等众生,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诸漏心得解脱。从是已后,诸声闻众无量无边不可称数。

[学习解说]:

佛为天人大众说法时,有六百万亿那由他人因为“心无爱著,于诸漏心得解脱”,获得了深妙的禅定,三明(宿命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宿世的事;天眼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未来世的事;漏尽明是以圣智断尽一切的烦恼)、六通(为佛菩萨依定慧力所示现之六种无碍自在之妙用。即: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尽智证通),具八解脱((一)内有色想观诸色解脱,为除内心之色想,于外诸色修不净观。(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内心之色想虽已除尽,但因欲界贪欲难断,故观外不净之相,令生厌恶以求断除。(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为试练善根成满,弃舍前之不净观心,于外色境之净相修观,令烦恼不生,身证净解脱具足安住。(四)超诸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无边空空无边处具足住解脱,尽灭有对之色想,修空无边处之行相而成就之。(五)超一切空无边处入无边识识无边处具足住解脱,弃舍空无边心,修识无边之相而成就之。(六)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所有无所有处具足住解脱,弃舍识无边心,修无所有之相而成就之。(七)超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解脱,弃舍无所有心,无有明胜想,住非无想之相并成就之。(八)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厌舍受想等,入灭一切心心所法之灭尽定),第二、第三、第四次说法时又有千万亿恒河沙那由他众生因为“心无爱著,于诸漏心得解脱”,从此以后声闻众生的数量多达无量无边不可称计


名词解释:

【八解脱】
梵语 as!t!au vimoks!a^h!,巴利语 at!t!ha vimokkha^。谓依八种定力而舍却对色与无色之贪欲。又作八背舍、八惟无、八惟务。八者即:(一)内有色想观诸色解脱,为除内心之色想,于外诸色修不净观。(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内心之色想虽已除尽,但因欲界贪欲难断,故观外不净之相,令生厌恶以求断除。(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为试练善根成满,弃舍前之不净观心,于外色境之净相修观,令烦恼不生,身证净解脱具足安住。(四)超诸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无边空空无边处具足住解脱,尽灭有对之色想,修空无边处之行相而成就之。(五)超一切空无边处入无边识识无边处具足住解脱,弃舍空无边心,修识无边之相而成就之。(六)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所有无所有处具足住解脱,弃舍识无边心,修无所有之相而成就之。(七)超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解脱,弃舍无所有心,无有明胜想,住非无想之相并成就之。(八)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厌舍受想等,入灭一切心心所法之灭尽定。此中前二者依初禅与第二禅,治显色之贪,第三依第四禅修净观,皆以无贪为性。第四至第七依次以四无色之定善为性,第八依有顶地,以灭有所缘心为性。又初二者各分为二,第三分为四,合谓八胜处。(中阿含卷二十四大因经、俱舍论卷二十九、品类足论卷七)((参见:八胜处)296)p304 FROM:【佛光大辞典】

【六通】
指六神通(梵 s!ad! abhijn~a^h!),为佛菩萨依定慧力所示现之六种无碍自在之妙用。即: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尽智证通。(中阿含卷十九迦絺那经、长阿含卷九增一经)((参见:六神通)1290)p1292 FROM:【佛光大辞典】

【三明】
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宿命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宿世的事;天眼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未来世的事;漏尽明是以圣智断尽一切的烦恼。以上三者,在阿罗汉叫做“三明”,在佛即叫做“三达”。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不受一切法】
谓心无爱著,于诸漏心得解脱,而不取受一切法。(法华经化城喻品)p972 FROM:【佛光大辞典】

【那由他】
(杂语)Nayuta,又作那庾多,那由多,那术,那述。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本行经十二曰:“那由他,隋言数千万。”玄应音义三曰:“那术,经文作述,同食事反,或言那由他,正言那庾多。当中国十万也。光赞经云:亿,那述劫是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4、佛又用二万劫时间为大众演说大乘《妙法莲华经》

尔时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为沙弥,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养百千万亿诸佛,净修梵行,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俱白佛言:‘世尊!是诸无量千万亿大德声闻,皆已成就。

世尊亦当为我等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我等闻已,皆共修学。世尊!我等志愿如来知见,深心所念,佛自证知。’尔时转轮圣王所将众中八万亿人,见十六王子出家,亦求出家。王即听许。


[学习解说]:

这时,十六位王子都以出家做沙弥,他们诸根(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或信、勤、念、定、慧等五根。亦泛言一切善根)通利(能通其事而无碍如利刃),智慧明了,曾经已经供养百千万亿诸佛,清净修行志求无上菩提

十六位王子一同对佛说:世尊,无量千万亿大德声闻已经获得成就,祈请世尊也为我们演说无上妙法,我们一定如法修学。世尊,我们志愿求证佛的正知正见,这是我们的心愿,佛是知道的

这时转轮圣王带领的众人中有八万亿人见到十六位王子出家也要求出家,转轮圣王答应了


名词解释:

【诸根】
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或信、勤、念、定、慧等五根。亦泛言一切善根。(无量寿经卷上、出曜经裨要品)p6307 FROM:【佛光大辞典】

【通利】
(术语)能通其事而无碍如利刃也。法华经序品曰:“虽读诵诸经而不通利。”同化城喻品曰:“诸根通利。”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沙弥】
梵语 s/ra^maN!eraka 或 s/ra^maN!era,巴利语 sa^maN!era。全称室罗摩拏洛迦、室罗末尼罗。又作室罗那拏。意译求寂、法公、息恶、息慈、勤策、劳之少者。即止恶行慈、觅求圆寂之意。为五众之一,七众之一。指佛教僧团(即僧伽)中,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之出家男子。同此,出家女子称沙弥尼(梵 s/ra^maN!erika^,巴 sa^maN!eri^)。以其勤于策励成为比丘、比丘尼者,故前者译为勤策(勤策男),后者译称勤策女。
 摩诃僧祇律卷二十九以年龄区别沙弥为三种:(一)驱乌沙弥,年在七岁至十三岁之间,已有驱走晒谷场上乌鸟之能力。(二)应法沙弥,年在十四岁至十九岁之间,不久即可参与出家生活之沙弥。(三)名字沙弥,年龄已超过二十岁,然尚未受具足戒,仍为沙弥者。以上三者合称三沙弥。
 沙弥所受之戒称勤策律仪,又称沙弥戒,凡十戒,即:(一)不杀戒,(二)不盗戒,(三)不淫戒,(四)不妄语戒,(五)不饮酒戒,(六)离高广大床戒,(七)离花鬘等戒,(八)离歌舞等戒,(九)离金宝物戒,(十)离非食时戒。
 又据沙弥十戒法并威仪法载,沙弥日常须守十四事、七十二威仪。在佛教僧团中,首位沙弥为罗睺罗。至后世,对受持十戒之沙弥,称为法同沙弥,剃发而未持戒者,则称形同沙弥。此外,日本有所谓在家沙弥,系指剃发而有妻子之修行者。(四分律卷三十四、五分律卷十七、十诵律卷二十一、善见律毗婆沙卷十六、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四、俱舍论光记卷十四、释氏要览卷上、玄应音义卷二十三、翻译名义集卷三)((参见:七众)105)p2976 FROM:【佛光大辞典】





尔时彼佛,受沙弥请,过二万劫已,乃于四众之中说是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说是经已,十六沙弥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皆共受持,讽诵通利。说是经时,十六菩萨沙弥皆悉信受;声闻众中,亦有信解;其余众生千万亿种,皆生疑惑。

佛说是经,于八千劫未曾休废。说此经已,即入静室,住于禅定八万四千劫。是时十六菩萨沙弥,知佛入室寂然禅定,各升法座,亦于八万四千劫,为四部众,广说分别妙法华经。一一皆度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示教利喜,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学习解说]:

这时,大通智胜佛接受沙弥的请求,经过二万劫后,在四众弟子中演说《妙法莲华》这部大乘经,这是一部教化菩萨的法门,是诸佛所护念的经典

说完这部经之后,十六位沙弥为了求得无上佛智都一心受持读诵通利。大通智胜佛演说这部经时,十六位菩萨沙弥都一心信受,声闻众生也都能够信解,其他众生都心生疑惑

大通智胜佛演说这部经用了八千劫的时间始终没有休息,说完这部经之后便去静室,安住在禅定中长达八万四千劫的时间,十六位菩萨沙弥知道佛在静室住于禅定中,便各自升起法座用八万四千劫的时间为众生演说这部《妙法莲华经》,分别度化了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示(即显示其义,如示人之善、不善,示事之应行、不应行,或分别生死与涅槃,三乘与六波罗蜜等义)(教导其行,如教导众生舍恶行善)(即获得义利,谓众生未得善法之味时,为免其心退,遂导之勤苦修行,则可得法味大利益)(即欢喜行成,谓随众生所行而赞叹之,使其心喜),令他们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


名词解释:

【示教利喜】
(术语)智度论五十四所谓,示者为示人之好丑善不善,应行不应行也。如生死为丑,涅槃为好,分别三乘,分别六波罗蜜,如是等名示。教者言汝舍恶行善,是教也。利者谓未得善法之味故心则退没,为说法引导而言,汝于因时勿求果,汝今虽勤苦,然报出时得大利益,导之以利,故名为利。喜者谓随其所行赞叹之,使其心喜,若乐布施者赞叹布施,则喜,故名为喜。诸佛菩萨以庄严此四事说法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示教利喜,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示教利喜】
为示、教、利、喜之并称。即佛陀说法教化之四种次第。又作示教赞喜、示教照喜。(一)示,即显示其义,如示人之善、不善,示事之应行、不应行,或分别生死与涅槃,三乘与六波罗蜜等义。(二)教,即教导其行,如教导众生舍恶行善。(三)利,即获得义利,谓众生未得善法之味时,为免其心退,遂导之勤苦修行,则可得法味大利益。(四)喜,即欢喜行成,谓随众生所行而赞叹之,使其心喜。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下本(大四四·二七二中):“能起厌苦之心,信有涅槃,修习善根;以修善根成熟故,则值诸佛菩萨示教利喜,乃能进趣向涅槃道。”
 又据净影之大乘起信论义疏下之上所载,以示教利喜配于四谛三转法轮,有二说:(一)示相当于“示转”,教相当于“劝转”,利、喜相当于“证转”。(二)示相当于“示苦”,教相当于“断集”,利相当于“修道”,喜相当于“证灭”等。(杂阿含经卷四、长阿含卷一大本经、卷二游行经、卷十三阿摩昼经、卷十七沙门果经、中阿含卷三伽蓝经、卷六梵志陀然经、教化病经、法华经卷三化城喻品、菩萨地持经卷二、大智度论卷五十四、法华义记卷七)p2144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49

[禅定勋章]

52#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3 10:10: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11-16 08:25 编辑

(本次学习:52楼 共用时2小时以上)


5、十六王子闻法修行终成佛道

大通智胜佛过八万四千劫已,从三昧起,往诣法座安详而坐,普告大众:‘是十六菩萨沙弥,甚为希有,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养无量千万亿数诸佛。于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开示众生,令入其中。

汝等皆当数数亲近而供养之。所以者何?若声闻、辟支佛及诸菩萨,能信是十六菩萨所说经法,受持不毁者,是人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之慧。’


[学习解说]:

大通智胜佛经过八万四千劫之后从三昧中出定,坐在法座上普告大众说:这十六位菩萨沙弥非常稀有,他们诸根通利智慧明了,曾经已供养无量千万亿诸佛,并在诸佛那里常修梵行,受持佛的无上智慧,并为众生开示为令众生都能获得无上佛智

所以你们应当常常亲近和供养十六位菩萨沙弥,为什么呢,因为不论声闻、辟支佛,还是诸菩萨,如果能信受这十六菩萨所说的经法,能够如法修行不毁谤,那么都将获得无上佛智


名词解释:

【受持】
梵语 udgrahaN!a。指领受于心,忆而不忘。可分三方面:(一)受持戒律,无论出家、在家者,一旦领受佛所制定之戒法,即须誓愿持守,不得有违。(二)受持经典,乃十种法行、法华五种法师行之一。即受学经典之际,发净信解,以恭敬心阅读,并须时时讽诵、忆念。又信受佛之教法,称受持佛语;信受某部经典,如信受法华经,称受持法华。于日本日莲宗,谓行者于唱诵“南无妙法莲华经”之经题、受持法华经之际,立即可由凡夫身转为佛身,称为受持妙法成佛,略称受持成佛。(三)受持三衣,据释氏要览卷上载,僧众得受三衣后,须依法于适当之时、地穿著,如入聚落、听法等,得著大衣;于净处、习诵等,得著七条衣;于任何处所,得著五条衣。(妙法莲华经普贤劝发品、陀罗尼品、胜鬘宝窟卷上本、得度略作法、从容录第三则)p3106 FROM:【佛光大辞典】





佛告诸比丘:“是十六菩萨,常乐说是妙法莲华经,一一菩萨所化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世世所生与菩萨俱,从其闻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缘,得值四百万亿诸佛世尊,于今不尽。

[学习解说]:

佛告诸比丘,这十六位菩萨常常乐于为众生演说《妙法莲华经》,每一位菩萨所教化的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数众生,他们生生世世都能与菩萨一起听经闻法并且一心信解,因为这个因缘所以能值遇四百万亿诸佛世尊直到今日




“诸比丘!我今语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弥,今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十方国土现在说法,有无量百千万亿菩萨、声闻,以为眷属。其二沙弥,东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欢喜国,二名须弥顶;东南方二佛,一名师子音,二名师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虚空住,二名常灭;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弥陀,二名度一切世间苦恼;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罗跋栴檀香神通,二名须弥相;北方二佛,一名云自在,二名云自在王;东北方佛,名坏一切世间怖畏,第十六我释迦牟尼佛于娑婆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学习解说]:

诸位比丘,我今日告诉你们,那位大通智胜佛的十六位沙弥弟子今日皆已成就无上正觉,现在正在十方国土说法,有无量百千万亿菩萨、声闻大众作他们的眷属

其中两位沙弥在东方作佛,一名叫阿閦佛,在欢喜国,另一名叫须弥顶
南方有两位佛,一名叫虚空住佛,另一名叫常灭佛
西南方有两位佛,一名叫帝相佛,另一名叫梵相佛
西方有两位佛,一名叫阿弥陀佛,另一名叫度一切世间苦恼佛
西北方有两位佛,一名叫多摩罗跋栴檀香神通佛,另一名叫须弥相佛
东北方有两位佛,一名叫云自在佛,另一名叫云自在王佛
东北方的佛,名叫坏一切世间怖畏
第十六位佛就是我释迦牟尼佛,在娑婆国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6、一佛乘才是真实涅槃,小乘涅槃只是佛为慈悲众生的方便说

“诸比丘!我等为沙弥时,各各教化无量百千万亿恒河沙等众生,从我闻法,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诸众生,于今有住声闻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人等,应以是法渐入佛道。所以者何?如来智慧,难信难解。

尔时所化无量恒河沙等众生者,汝等诸比丘,及我灭度后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自于所得功德生灭度想,当入涅槃。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唯以佛乘而得灭度,更无余乘,除诸如来方便说法。


[学习解说]:

诸位比丘,我们还是沙弥的时候,各自都曾教化无量百千万亿恒河沙数众生,众生从我们那里听经闻法都是为了早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些众生今日有的在声闻果位,我也常常教化他们上求佛道,这些人已经渐渐步入佛道,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智慧难信难解

我所教化的无量恒河沙数众生就是你们在座各位比丘以及我灭度后未来世的声闻弟子,我灭度后又有一些弟子不能听闻《妙法莲华经》,对于菩萨法门不知不觉,将自己所修小乘法的功德当作是涅槃

但是我在其他国土作佛,且有另外的佛号,所以虽然他们把小乘法的功德当作涅槃,但在另外国土可以上求佛智并听闻这部《妙法莲华经》,因此唯有一佛乘才能最终获得灭度,没有其他乘,除非是诸佛为众生方便说法


名词解释:

【灭度】
梵语 nirva^N!a,巴利语 nibba^na。谓命终证果,灭障度苦。即涅槃、圆寂、迁化之意。此谓永灭因果,开觉证果。即永远灭尽“分段、变易”等二生死,而度脱“欲、有、见、无明”等四暴流。((参见:涅槃)4149)p5507 FROM:【佛光大辞典】





诸比丘!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到,众又清净、信解坚固、了达空法、深入禅定,便集诸菩萨及声闻众,为说是经。世间无有二乘而得灭度,唯一佛乘得灭度耳。比丘当知!如来方便,深入众生之性,知其志乐小法,深着五欲,为是等故说于涅槃。是人若闻,则便信受。

[学习解说]:

诸位比丘,如来知道自己的涅槃时间,如果众生心地清净,信解坚固,了达空法,深入禅定,便会集合诸菩萨声闻众为他们演说《妙法莲华经》,要知道世间没有二乘法可以获得灭度,唯有一佛乘可以灭度

你们应当知道,因为如来善巧方便,深知众生心性欲,知道众生喜欢小乘法,贪着世间五欲,所以才为他们说小乘涅槃,这样他们听到之后才能信受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49

[禅定勋章]

53#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4 11:19: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11-16 08:26 编辑

(本次学习:53楼 共用时2小时以上)


譬如五百由旬险难恶道,旷绝无人、怖畏之处。若有多众,欲过此道至珍宝处。有一导师,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将导众人欲过此难。

所将人众中路懈退,白导师言:‘我等疲极,而复怖畏,不能复进;前路犹远,今欲退还。’导师多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云何舍大珍宝而欲退还?’

作是念已,以方便力,于险道中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告众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还。今此大城,可于中止,随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隐。若能前至宝所,亦可得去。’

是时疲极之众,心大欢喜,叹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恶道,快得安隐。’于是众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隐想。尔时导师,知此人众既得止息,无复疲惓。即灭化城,语众人言:‘汝等去来,宝处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为止息耳。


[学习解说]:

释迦牟尼佛举例说:譬如有五百由旬艰难险道,四处无人非常恐怖,但是必须通过这条道路才能到达藏有珍宝的地方,有一位导师他聪明智慧,非常清楚这道道路有多艰难和凶险,所以他要引导众人通过这条险道

其中有人中途想要退缩,他们对导师说:我们非常疲惫而且非常恐惧不想再前行了,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想回去,导师在心中想:他们真是可怜愍的人,为什么要舍弃珍宝退回去呢

想到这里,便以方便力在三百由旬处化作一个城,告诉众人说:你们不要恐惧也不要回去,现在你们可以到大城休息,想做什么都可以,如果进入城中很快就能获得安稳,想要继续前往珍宝处也是不成问题的

这时那些想退回去的众生都心生大欢喜的说到:我们可以远离恶道获得安稳了,于是众人继续前行进入化城,认为自己已经得到了度脱获得了安稳

这时,导师知道这些人已经消除疲倦便灭除化城,接着又对众人说:你们继续跟我走,珍宝处就在不远的地方,刚刚的大城是我化现的,为了让你们消除疲劳好继续前行




诸比丘!如来亦复如是,今为汝等作大导师,知诸生死烦恼恶道险难长远,应去应度。

若众生但闻一佛乘者,则不欲见佛,不欲亲近,便作是念:‘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于中道为止息故,说二涅槃。

若众生住于二地,如来尔时即便为说:‘汝等所作未办,汝所住地,近于佛慧,当观察筹量所得涅槃非真实也。但是如来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如彼导师,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宝处在近,此城非实,我化作耳。’


[学习解说]:

诸位比丘,如来也是一样,如来是你们的大导师,如来知道各种生死烦恼恶道艰险以及长远,众生如果只听闻一佛乘,便不会想要见佛不想亲近诸佛,他们会在心里想:佛道长远,要经过很很久久的勤苦修行才能成就,佛知道这些众生心智胆怯下劣,才以方便力为众生说小乘法的有余涅槃

众生如果住于二地,如来便对他们说:你们已经接近佛的智慧了,应当观察和思维现在得到的涅槃并非真正的涅槃,这是如来的善巧方便,将一佛乘分别演说为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法,如同那位导师为了消除众人疲劳而化现大城以便继续前行,最后再鼓励众人宝藏就在不远处,这座大城是化现的并非真实


名词解释:

【有余涅槃】
(术语)有余涅槃者,对无余涅槃而言。有余无余其解有三种:一、唯就小乘说。断一切之烦恼而绝未来生死之因者,尚余今生之果报身体,谓之有余涅槃,其人今生之果报尽而归于寂灭,谓之无余涅槃。即证得阿罗汉其身存生之间,为有余涅槃,其身死时,乃无余涅槃也。故有余涅槃者无生死之因,唯有生死之果(此前生所招之果报),无余涅槃者,无生死之因,亦无果也。又云有余依涅槃Sopa%dhis%es!anirva%n!a,无余依涅槃Nirupadhis/es!anirva%na,依者依身,身为人之所依,故名依身。法华经信解品曰:“我等长夜,修习空法,得脱三界苦恼之患,住最后身有余涅槃。”宝窟下本曰:“因亡名有余,果尽名无余。”唯识述记十末曰:“其因尽苦依未尽,异熟犹在,名有余依。依者身也,(中略)此中有余,约二乘说,以言唯有微苦依故,依谓依身。”二、唯就大乘说。变易生死之因尽,谓之有余涅槃,变易生死之果尽,而得佛之常身,谓之无余涅槃(凡夫之生死谓之分段,菩萨之生死谓之变易)。宝窟下本曰:“金刚心断变易因尽,而变易果犹存,有余累故曰有余。佛果为解脱道起,则无复因累,变易生死果亦亡,则无复果累,故名无余也。”三、就大小相对说。小乘之无余涅槃,尚有惑业苦三道之残余,故云有余,大乘之无余涅槃,究竟而无残余,故云无余。胜鬘经曰:“有有为生死,有无为生死。涅槃亦如是,有余及无余。”又曰:“以成就有余解脱有余清净有余功德故,知有余苦,断有余集,证有余灭,修有余道,是名得少分涅槃。”法华经譬喻品曰:“我本著邪见,为诸梵志师。世尊知我心,拔邪说涅槃。我悉除邪见,于空法得证。尔时心自谓,得至于灭度。而今乃自觉,非是实灭度。若得作佛时,具三十二相。天人夜叉众,龙神等恭敬。是时乃可谓,永尽灭无余。”宝窟下本曰:“小乘中因果尽名有余,大乘因果尽名无余。佛性论云:二乘有三种余:一烦恼余,谓无明住地。二业余,谓无漏业。三果报余,谓意生身阴。”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二涅槃】
(名数)有余涅槃,无余涅槃也。(参见:涅槃)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7、佛以偈诵方式再次宣说经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大通智胜佛,  十劫坐道场,
  佛法不现前,  不得成佛道。
  诸天神龙王、  阿修罗众等,
  常雨于天华,  以供养彼佛。
  诸天击天鼓,  并作众伎乐,
  香风吹萎华,  更雨新好者。
  过十小劫已,  乃得成佛道,
  诸天及世人,  心皆怀踊跃。
  彼佛十六子,  皆与其眷属,
  千万亿围绕,  俱行至佛所,
  头面礼佛足,  而请转法轮:
      ‘圣师子法雨,  充我及一切。’


[学习解说]:

这时,世尊继续以偈颂方式说到:大通智胜佛在道场打坐修行经过十劫之久,佛法都没有现前、没有成就佛道

诸天神、龙王、阿修罗等大众常撒天花供养大通智胜佛,他们常击天鼓演奏种种伎乐,香风吹过枯萎的花退去,空中又落下鲜艳的花,这样经过十小劫之后大通智胜佛终成佛道

诸天及世间众生都心生大欢喜,大通智胜佛的十六个儿子与千万亿多眷属一同来到佛的住处,顶礼佛足,请佛讲经说法普润法雨令一切众生都得到滋润


名词解释:

【圣师子】
(术语)佛之尊号也。佛为圣中之王,犹如狮子为兽中之王,故名。法华经方便品曰:“我闻圣狮子深净妙音。”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世尊甚难值,  久远时一现,
  为觉悟群生,  震动于一切。
  东方诸世界,  五百万亿国,
  梵宫殿光曜,  昔所未曾有。
  诸梵见此相,  寻来至佛所,
  散花以供养,  并奉上宫殿,
  请佛转法轮,  以偈而赞叹。
  佛知时未至,  受请默然坐。
  三方及四维、  上下亦复尔,
  散花奉宫殿,  请佛转法轮:
   ‘世尊甚难值,  愿以大慈悲,
  广开甘露门,  转无上法轮。’
  无量慧世尊,  受彼众人请,
  为宣种种法:  ‘四谛十二缘,
  无明至老死,  皆从生缘有。
  如是众过患,  汝等应当知。’
  宣畅是法时,  六百万亿垓,
  得尽诸苦际,  皆成阿罗汉。
      第二说法时,  千万恒沙众,
  于诸法不受,  亦得阿罗汉。


[学习解说]:

世尊难值难遇,要经过久远劫才出现在世间,为令一切众生觉醒和了悟出离轮回之苦

东方五百万亿国土梵天王宫殿被前所未有的光明所照耀,诸梵天王见到此瑞相后都来到佛的住处,以天花和宫殿供养佛,然后又以偈颂方式称赞佛,请佛说法

佛知道说法时机未到,于是先接受了请求,然后默默的坐在法座上,接着还有西方、南方、北方以及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上方、下方诸梵天王的宫殿都被前所未有的光明所照耀,诸梵天王见到此瑞相后都来到了佛的住处,以天花和宫殿供养佛,然后请佛说法,因为世尊难值难遇,大家都希望大慈大悲的世尊能广开甘露门宣说妙法

世尊具有甚深无量的智慧,接受了众人的请求,为他们宣说四谛、十二缘法,宣说佛法时,有六百万亿众生都灭除一切烦恼,证得了阿罗汉的果位,世尊第二次说法时,又有千万恒河沙数众生心无爱著,不取受一切法,证得了阿罗汉的果位


名词解释:

【不受一切法】
谓心无爱著,于诸漏心得解脱,而不取受一切法。(法华经化城喻品)p972 FROM:【佛光大辞典】

【无量慧】
<一>为诸佛之通称。诸佛如来具有甚深无量之智慧,故称无量慧。赞阿弥陀佛偈(大四七·四二四上):“十方三世无量慧,同乘一如号正觉。”(法华经化城喻品、无量寿经卷上)
 <二>为阿弥陀佛之别称。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十二愿为:愿光明无量,自成无量光之正觉,照破十方众生之无明黑闇。如阿弥陀经载,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其中,光明即智慧之相。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赞叹阿弥陀佛(大二六·四三上):“无量光明慧,身如真金山。”p5121 FROM:【佛光大辞典】

【四维】
梵语 catasro vidis/ah!。指东南(梵 pu^rva-daks!iN!a^)、西南(梵 daks!iN!a-pas/cima^)、西北(梵 pas/cimottara^)、东北(梵 uttara-pu^rva^)四隅。为东西南北四方之隅角。一般系以四维加四方,称为八方;若再加上、下二方,则合称十方。(中阿含卷二十一说处经、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卷二见佛品、无量寿经卷下、大宝积经卷七十三、大智度论卷三、卷六)p1827 FROM:【佛光大辞典】

【觉悟】
觉醒了悟之意。即体得真理、开发真智。据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载,觉悟乃是空无生无二,离自性之相。又六十华严经卷七(大九·四三七中):“又放光明名见佛,彼光觉悟命终者,念佛三昧必见佛,命终之后生佛前。”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中(大四四·二五八中):“虽于粗念住相而得觉悟,犹自眠于生相梦中,觉道未圆。”由此可知,觉悟有自了悟与从他而觉醒之别,其觉悟之程度亦有深浅不同。(六十华严经卷六、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六)p6798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49

[禅定勋章]

54#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5 09:44:40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54楼 共用时2小时以上)

   从是后得道,  其数无有量,
  万亿劫算数,  不能得其边。
  时十六王子,  出家作沙弥,
  皆共请彼佛,  演说大乘法:
   ‘我等及营从,  皆当成佛道,
  愿得如世尊,  慧眼第一净。’
  佛知童子心,  宿世之所行,
  以无量因缘、  种种诸譬喻,
  说六波罗蜜,  及诸神通事。
  分别真实法,  菩萨所行道,
  说是法华经,  如恒河沙偈。


[学习解说]:

这时,十六位王子也发心出家作沙弥,一同祈请大通智胜佛演说大乘法,他们说:我们都希望能成就佛道,希望得到如世尊一样清净的智慧,佛非常清楚十六位王子的像法以及宿世的修行,因此以无量因缘和种种譬喻为他们演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以及各种神通之事,为他们分别演说真实法菩萨应当修行的方法,演说这部《妙法莲华经》时,有恒河沙数多的偈颂


名词解释:

【慧眼】
梵语 prajn~a^-caks!us。指智慧之眼。为二乘所证之眼。为三眼之一,五眼之一。了知诸法平等、性空之智慧,故称慧眼。因其照见诸法真相,故能度众生至彼岸。大智度论卷三十三(大二五·三○五下):“为实相故求慧眼,得慧眼,不见众生,尽灭一异相;舍离诸著,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内灭,是名慧眼。”(维摩经卷中、六十华严经卷一、无量寿经卷下、思益经卷三、大乘义章卷二十)((参见:三眼)616、“五眼”1151)p6044 FROM:【佛光大辞典】





   彼佛说经已,  静室入禅定,
  一心一处坐,  八万四千劫。
  是诸沙弥等,  知佛禅未出,
  为无量亿众,  说佛无上慧。
  各各坐法座,  说是大乘经,
  于佛宴寂后,  宣扬助法化。
  一一沙弥等,  所度诸众生,
  有六百万亿,  恒河沙等众。
  彼佛灭度后,  是诸闻法者,
  在在诸佛土,  常与师俱生。
  是十六沙弥,  具足行佛道,
  今现在十方,  各得成正觉。


[学习解说]:

大通智胜佛说完《妙法莲华经》后在静室入于禅定中,一心静坐长达八万四千劫之久

十六位沙弥知道佛在禅定中,便发心为无量亿众生演说这部《妙法莲华经》,在佛安然入寂时协助佛以正法教化众生

每一位沙弥都度化了六百亿恒河沙数众生,大通智胜佛灭度后,这些听法的众生常常生到诸佛国土与导师在一起修行

十六位沙弥终于圆满佛道,在十方世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名词解释:

【法化】
(术语)正法之教化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宣扬助法化。”华严经二十六曰:“独居其上,宣布法化。”涅槃经七曰:“光扬如来无上大事,开显方等大乘法化。”【又】吾弟子谓之法化。以法化之之意。大广智三藏愿赞曰:“金刚智之法化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宴寂】
又作圆寂。涅槃(梵 nirva^N!a)之新译。圆满一切智德,寂灭一切惑业之意。又转为安然入寂。指离生死之苦,圆满成就果德之圣贤之死。又一般亦称僧侣之逝世。(法华经化城喻品、般若心经略疏)p4085 FROM:【佛光大辞典】





   尔时闻法者,  各在诸佛所,
  其有住声闻,  渐教以佛道。
  我在十六数,  曾亦为汝说,
  是故以方便,  引汝趣佛慧。
  以是本因缘,  今说法华经,
  令汝入佛道,  慎勿怀惊惧。
  譬如险恶道,  迥绝多毒兽,
  又复无水草,  人所怖畏处。
  无数千万众,  欲过此险道,
  其路甚旷远,  经五百由旬。
  时有一导师,  强识有智慧,
  明了心决定,  在险济众难。
  众人皆疲惓,  而白导师言:
   ‘我等今顿乏,  于此欲退还。’
  导师作是念:  ‘此辈甚可愍,
  如何欲退还,  而失大珍宝?’


[学习解说]:

那些听闻佛法的众生各自在诸佛道场修行,有人得到声闻果位后也渐渐成就佛道

我曾经也以善巧方便引导你契入佛的智慧,因为这个因缘所以今日为你们演说这部《妙法莲华经》,为了让你们能够成就佛道,因此你们不要心怀惊惧

就像有一条非常危险的道路充满各种毒蛇猛兽让人感到恐惧,很多众生都想要经过这长达五百由旬的险道,这时有一位导师充满智慧,他发心帮助一切众生通过险道,当众人感到疲倦想要退回时,导师慈悲他们都是可怜愍的人




   寻时思方便,  当设神通力,
  化作大城郭,  庄严诸舍宅,
  周匝有园林,  渠流及浴池,
  重门高楼阁,  男女皆充满。
  即作是化已,  慰众言勿惧:
    ‘汝等入此城,  各可随所乐。’
  诸人既入城,  心皆大欢喜,
  皆生安隐想,  自谓已得度。
  导师知息已,  集众而告言:
    ‘汝等当前进,  此是化城耳。
  我见汝疲极,  中路欲退还,
  故以方便力,  权化作此城。
  汝等勤精进,  当共至宝所。’


[学习解说]:

导师便以神通力化现一座城,城中的房舍非常庄严,周边有园林、浴池、还有高高的楼阁,这里到处都是男女众生

导师化出这座城市后,安慰大众说:你们不要恐惧,你们只要进入这座城就能随心所欲得到快乐,众人进入大城后都心生大欢喜,以为自己已经得到解脱

导师知道大众已经消除了疲劳,便集合大家说:你们应当继续前行,这座城市是我化现的,因为我见你们特别疲惫想要退回去,所以以方便力化现了这座城市让你们能消除疲劳继续前行,所以你们应当继续努力,这样才能到达藏有珍宝的地方




   我亦复如是,  为一切导师。
  见诸求道者,  中路而懈废,
  不能度生死,  烦恼诸险道。
  故以方便力,  为息说涅槃。
  言:‘汝等苦灭,  所作皆已办。’
  既知到涅槃,  皆得阿罗汉,
  尔乃集大众,  为说真实法。
  诸佛方便力,  分别说三乘,
  唯有一佛乘,  息处故说二。
  今为汝说实,  汝所得非灭,
  为佛一切智,  当发大精进。
  汝证一切智,  十力等佛法,
  具三十二相,  乃是真实灭。
  诸佛之导师,  为息说涅槃,
  既知是息已,  引入于佛慧。


[学习解说]:

我释迦牟尼佛也是这样,我是一切众生的导师,见到那些半路懈怠不能度脱生死苦海和烦恼险道的修行人,我会以方便力为他们说小乘有余涅槃,告诉他们:你们应当灭除苦恼,这样就能得到快乐,因此他们都证得了阿罗汉果位

这时在集合大众为他们演说真实法,告诉他们诸佛以方便力将一佛乘分别演说为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实则只有一佛乘,为了令那些懈怠退缩的众生得到休息才那样说

今日为你们演说的才是真实法,你们所得到的有余涅槃不是真实的灭度,如果想要求得无上佛智应当继续发大精进心,如果你们能证得一切智、十力、具足三十二相才是真实的灭度

诸佛是一切众生的导师,为了令众生消除疲惫和懈怠才说的小乘涅槃,当众生解除疲惫后,还要引导他们契入佛的智慧!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49

[禅定勋章]

5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6 08:31:33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整理42楼~54楼习经目录+55楼学习笔记 共用时2.5小时)


《化城喻品》学习完毕,在学习过程中末学粗浅体会这品及之前学过的几品目的好像都是在说佛法唯有一乘,说二(乘)三(乘)只是方便,并非究竟,回说这品同样告诉我们,“唯以佛乘而得灭度,更无余乘,除诸如来方便说法”

由此反思,学佛修行不能以少为足

「以少为足」可能可以有两种意思:
1.通常,佛经中常说的是指:
把粗浅(粗糙浅薄)或初浅(初学浅薄)或微末少量的修行当作足够或圆满,不知道或不愿增上进步。
2.就是世俗中的安贫乐道。

本篇所要谈的是第一个意思:以偏概全,或以少为足,而故步自封
就是安于现况而驻足不前,就是自觉「现在还不错」而失去往前的动力。
或不知修行的次第(层次)、纲领,而以少为多、以少为足,自以为满足。
或将低次第的修行当作是高次第的修行,或是将部份的修行当成是全面圆满的修行。 — 以少为足

然而,
除了极少数人能自动自发,不断往目标进步 — 以少为足

末学检讨,
大部份人则是:刚开始修行的时候总是信心或大话满满,但是,经过不久,一切逐渐顺心后,就容易安于现状了。
(一般来说,刚开始都会有障碍,但是,经过努力,以及冤亲债主认可或达成共识,就容易趋于平顺) — 以少为足

我们要清楚明白,

因为,
以学佛来说,成佛才是最终目标 — 以少为足

否则,
如果修行不持续努力,很容易就会被世俗的欲望和习气所淹没 — [略说]只要念佛就好?一门深入?一经通经经通?(初学佛弟子的种种分别执着)

阿弥陀佛!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49

[禅定勋章]

56#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7 08:11:42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56楼 共用时2小时)


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


1、佛为富楼那授记成佛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从佛闻是智慧方便随宜说法,又闻授诸大弟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复闻宿世因缘之事,复闻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得未曾有,心净踊跃。

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瞻仰尊颜目不暂舍,而作是念:“世尊甚奇特,所为希有!随顺世间若干种性,以方便知见而为说法,拔出众生处处贪着。我等于佛功德,言不能宣,唯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愿。


[学习解说]:

这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听佛充满智慧且善巧方便的说法,又听闻佛为诸大弟子授记成佛,又听闻宿世因缘的事情,又听闻佛的大自在神通之力,内心非常欢喜,因为这些都是从来没有听过的

这时,富楼那立即从座而起,来到佛前顶礼佛足后退在一边,目不转睛的看着世尊,心想:世尊特别奇特和稀有,能随顺世间众生性而方便说法,为众生拔除种种贪着,我们对于佛的功德无法用言语表达清楚,唯有世尊能够知道我们的深心本愿


名词解释:

【深心】
1、求法之心很深重。
2、志求高深佛果的心。
3、深信佛的本愿,毫不怀疑。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尔时佛告诸比丘:“汝等见是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不?我常称其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亦常叹其种种功德,精勤护持助宣我法,能于四众示教利喜,具足解释佛之正法,而大饶益同梵行者。

自舍如来,无能尽其言论之辩。汝等勿谓富楼那但能护持助宣我法,亦于过去九十亿诸佛所,护持助宣佛之正法,于彼说法人中亦最第一。又于诸佛所说空法,明了通达,得四无碍智,常能审谛清净说法,无有疑惑,具足菩萨神通之力。随其寿命,常修梵行,彼佛世人咸皆谓之实是声闻;而富楼那以斯方便,饶益无量百千众生,又化无量阿僧祇人,令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净佛土故,常作佛事,教化众生。


[学习解说]:

这时佛对诸比丘说,你们见到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了吗,我常常称赞他是说法人中的第一,也常常称赞他的各种功德,精勤护持佛法,协助我宣扬法义,能以正法教化四众弟子,富楼那具足解释佛法的能力,能令众生获得大利益

你们不要以为富楼那只有现在护持和协助我宣扬佛法,他曾在过去九十亿诸佛所护持和宣扬正法,过去他也是在所有说法人中排第一位,富楼那对于诸佛所说的空法通达明了,因此获得四无碍智(即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乐说无碍),他具足菩萨的神通之力,常修梵行(谓菩萨无空有二边爱着之染,名之为净;以此净心,运于慈悲,与众生乐,拔众生苦,故名梵行),那时候世人都认为富楼那是一位实实在在的声闻弟子,于是富楼那便以声闻弟子的形象利益无量百千众生,教化了无量无边人,令他们发无上菩提心,富楼那为了清净庄严佛国土,常常广做佛事教化终生


名词解释:

【梵行】
梵即净也。谓菩萨无空有二边爱着之染,名之为净;以此净心,运于慈悲,与众生乐,拔众生苦,故名梵行。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四无碍智】
又名四无碍解,或四无碍辩,即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乐说无碍。法无碍智是通达诸法的名字,分别无滞;义无碍智是了知一切法之理,通达无碍;词无碍智是通晓各种言语,能随意演说;乐说无碍是辩说法义,圆融无滞,为众生乐说自在。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示教利喜】
为示、教、利、喜之并称。即佛陀说法教化之四种次第。又作示教赞喜、示教照喜。(一)示,即显示其义,如示人之善、不善,示事之应行、不应行,或分别生死与涅槃,三乘与六波罗蜜等义。(二)教,即教导其行,如教导众生舍恶行善。(三)利,即获得义利,谓众生未得善法之味时,为免其心退,遂导之勤苦修行,则可得法味大利益。(四)喜,即欢喜行成,谓随众生所行而赞叹之,使其心喜。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下本(大四四·二七二中):“能起厌苦之心,信有涅槃,修习善根;以修善根成熟故,则值诸佛菩萨示教利喜,乃能进趣向涅槃道。”
 又据净影之大乘起信论义疏下之上所载,以示教利喜配于四谛三转法轮,有二说:(一)示相当于“示转”,教相当于“劝转”,利、喜相当于“证转”。(二)示相当于“示苦”,教相当于“断集”,利相当于“修道”,喜相当于“证灭”等。(杂阿含经卷四、长阿含卷一大本经、卷二游行经、卷十三阿摩昼经、卷十七沙门果经、中阿含卷三伽蓝经、卷六梵志陀然经、教化病经、法华经卷三化城喻品、菩萨地持经卷二、大智度论卷五十四、法华义记卷七)p2144 FROM:【佛光大辞典】





诸比丘!富楼那亦于七佛说法人中而得第一,今于我所说法人中亦为第一,于贤劫中当来诸佛,说法人中亦复第一,而皆护持助宣佛法。亦于未来,护持助宣无量无边诸佛之法,教化饶益无量众生,令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净佛土故,常勤精进教化众生,渐渐具足菩萨之道。

过无量阿僧祇劫,当于此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曰法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佛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七宝为地,地平如掌,无有山陵溪涧沟壑,七宝台观充满其中,诸天宫殿近处虚空,人天交接,两得相见。无诸恶道,亦无女人,一切众生,皆以化生,无有淫欲。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飞行自在,志念坚固,精进智慧,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庄严。

其国众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禅悦食。有无量阿僧祇千万亿那由他诸菩萨众,得大神通、四无碍智,善能教化众生之类。其声闻众,算数校计所不能知,皆得具足六通、三明及八解脱。其佛国土有如是等无量功德庄严成就。劫名宝明,国名善净。其佛寿命无量阿僧祇劫,法住甚久。佛灭度后,起七宝塔遍满其国。


[学习解说]:

诸位比丘,富楼那在过去七佛(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当中也是说法第一的人,今日也是说法第一的人,在贤劫中也是说法第一的人,富楼那都能护持和宣扬佛法,未来同样能护持和宣讲佛法,教化利益无量众生,令众生都发无上菩提心,富楼那为了清净庄严佛国土的缘故,常常勤行精进教化终生,这样渐渐具足菩萨道

经过无量阿僧祇劫后,富楼那将在这个国土成佛,佛号叫法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法明佛以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大地是七宝,平坦如手掌,没有山丘、沟壑,国中充满七宝台,诸天宫殿在虚空中,国中没有三恶道,也没有女人,一切众生都是化生没有淫欲心,国中众生都有大神通,身上可以放出光明,可以自由自在的飞行,他们志念坚固,精进不懈,充满智慧,具足三十二相

国中众生有两种饮食,一种是法喜食(指佛法。行者由于听闻佛法,心生欢喜,而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如世间之食物),另一种是禅悦食(入于禅定,身心适悦,能长养肉体,资益慧命,一如食物之能长养肉体,存续精神,故称禅悦食),国中有无量阿僧祇千万亿那由他诸菩萨众,他们都获得了大神通、四无碍智,能教化一切众生

国中声闻众生也是多到无法用算数计算,声闻众生也都具足六种神通,三明以及八解脱,这个国土有无量功德庄严的成就,劫名叫宝明,国名叫善净,法明佛的寿命有无量阿僧祇劫,法明佛灭度后,用七宝建造的舍利塔遍布国土


名词解释:

【禅悦食】

二食之一,九食之一。入于禅定,身心适悦,能长养肉体,资益慧命,一如食物之能长养肉体,存续精神,故称禅悦食。法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大九·二七下):“其国众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禅悦食。”心地观经卷五(大三·三一四下):“唯有法喜禅悦食,乃是圣贤所食者。”((参见:九食)143、“二食”206)p6477 FROM:【佛光大辞典】

【法喜食】
梵语 dharma-pri^ty-a^ha^ra。二食之一,九食之一。指佛法。行者由于听闻佛法,心生欢喜,而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如世间之食物。(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一、法华经卷四)((参见:二食)206、“食”3997)p3392 FROM:【佛光大辞典】

【七佛】
指过去的七佛,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谛听!  佛子所行道,
  善学方便故,  不可得思议。
  知众乐小法,  而畏于大智,
  是故诸菩萨,  作声闻缘觉,
  以无数方便,  化诸众生类。
  自说是声闻,  去佛道甚远,
  度脱无量众,  皆悉得成就,
  虽小欲懈怠,  渐当令作佛。
  内秘菩萨行,  外现是声闻,
  少欲厌生死,  实自净佛土。
  示众有三毒,  又现邪见相,
  我弟子如是,  方便度众生。


[学习解说]:

这时,世尊继续以偈诵方式说到:诸位比丘你们仔细听,佛弟子的善巧方便是不可思议的,他们知道众生喜欢小乘法,对于大乘法会心生畏惧,所以诸菩萨以声闻缘觉的形象再以种种方便法教化众生

他们说自己是声闻弟子离佛道还很远,以这种方式令众生离苦得乐,渐渐成就佛道,这些声闻弟子实则是内秘菩萨(为自利利他之大行而外现小乘声闻自利之相。此因菩萨知众生畏于大智而乐闻小法,故作声闻、缘觉等二乘人,以方便化诸众),只是外现声闻相,他们少欲、厌离生死,实际则是庄严佛土

他们为众生示现贪嗔痴三毒和邪见的相貌,只是为了方便度化众生


名词解释:

【内秘】
谓内秘菩萨为自利利他之大行而外现小乘声闻自利之相。此因菩萨知众生畏于大智而乐闻小法,故作声闻、缘觉等二乘人,以方便化诸众生,如富楼那比丘、舍利弗等即是。法华玄义卷六(大三三·七五六中):“诸声闻等,悉内秘外现。”(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p1236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49

[禅定勋章]

57#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8 11:09:35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57楼~58楼 共用时2小时以上)


 若我具足说,  种种现化事,
  众生闻是者,  心则怀疑惑。
  今此富楼那,  于昔千亿佛,
  勤修所行道,  宣护诸佛法。
  为求无上慧,  而于诸佛所,
  现居弟子上,  多闻有智慧。
  所说无所畏,  能令众欢喜,
  未曾有疲惓,  而以助佛事。
  已度大神通,  具四无碍智,
  知诸根利钝,  常说清净法。
  演畅如是义,  教诸千亿众,
  令住大乘法,  而自净佛土。
  未来亦供养,  无量无数佛,
  护助宣正法,  亦自净佛土。


[学习解说]:

如果我全部将这些化现的事情全部说出来,众生听闻后会心生疑惑

富楼那过去在千亿佛所勤修佛法,并且宣扬和护持佛法,为了求得无上佛慧他在一切弟子之上,多闻且有智慧,他说法无碍,能令听法者心生欢喜,说法时更不会感到疲倦

他获得了大神通、四无碍智,深知众生根器利钝,常常为众生演说清净法义,教化千亿众生安住大乘法,庄严佛净土,富楼那未来也将供养无量无数佛,护持和宣扬正法,庄严佛净土




常以诸方便,  说法无所畏,
  度不可计众,  成就一切智。
  供养诸如来,  护持法宝藏,
  其后得成佛,  号名曰法明。
  其国名善净,  七宝所合成,
  劫名为宝明。  菩萨众甚多,
  其数无量亿,  皆度大神通,
  威德力具足,  充满其国土。
  声闻亦无数,  三明八解脱,
  得四无碍智,  以是等为僧。
  其国诸众生,  淫欲皆已断,
  纯一变化生,  具相庄严身。
  法喜禅悦食,  更无余食想。
  无有诸女人,  亦无诸恶道。
  富楼那比丘,  功德悉成满,
  当得斯净土,  贤圣众甚多。
  如是无量事,  我今但略说。


[学习解说]:

富楼那常以各种善巧方便为众生说法而且心无所畏,救度无量无数众生,成就一切佛智,富楼那供养一切诸如来,护持正法,最后终成佛道,佛号叫法明,国土叫善净,善净国是由七宝建成,劫名叫宝明

国中菩萨的数量特别多,而且都获得了大神通,国中声闻弟子数量也是无量无边,他们都获得了三明、八解脱、四无碍智,国中众生都已断除淫欲之心,国中所有众生都是化生,都具有庄严的身相

国中众生以法喜和禅悦为食没有其他饮食的想法,国中没有女人也没有三恶道,富楼那因为具足圆满功德而能得到如此庄严的佛国净土,国中贤圣之人特别多,像这样的事情我今日只是粗略说说


名词解释:

【贤圣】
(术语)外典谓之圣贤。内典谓之贤圣。贤者和于善之义。圣者会于正之义。和于善,虽离恶,而未发无漏智,不证理,不断惑,在凡夫之位者,谓之贤。既发无漏智,证理断惑,次舍凡夫之性者,谓之圣。见道前七方便之位,名为贤。见道以上名为圣。大乘义章十七本曰:“和善曰贤,会正名圣,正谓理也。理无偏邪,故说为正。证理舍凡,说为圣矣。(中略)就位分别,见前已前调心离恶,名之为贤。见谛已上会正名圣,故仁王中,地前并名为三贤,地上菩萨说为十圣。”四教仪二曰:“言贤者,邻圣曰贤,(中略)贤者名直善也。”嘉祥仁王经疏三曰:“会真名圣。”俱舍义光记二十二曰:“贤谓贤和,圣谓圣正。”大乘中,仁王经有三贤十圣之目,璎珞本业经有四十二贤圣之称。小乘中,萨婆多宗立七贤七圣,成实宗立二十七贤圣。但贤有通别之二门。据别门,则贤居下位。据通门,则通于见谛以上。如经说贤者舍利弗贤者须菩提等,福田经所说之二十贤圣。俱舍论二十二曰:“分别贤圣品。”成实论一曰:“分别贤圣品。”大乘义章十七本曰:“贤圣义。”义林章五本曰:“二十七贤圣章。”各有所说。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一切智】
(术语)佛智之名。三智之一。知了一切之法。此一切智对于一切种智,有总别二义。若依总义,则总名佛智,与一切种智同。若依别义,则一切种智为视差别界事相之智。一切智为视平等界空性之智也。先示总义,则法华经譬喻品曰:“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同化城喻品曰:“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仁王经下曰:“满足无漏界,常净解脱身,寂灭不思议,名为一切智。”中论疏九末曰:“知一切法,名一切智。”华严经大疏十六下曰:“智度论云:如函大盖亦大,还以无尽之智,知无尽法,是故如来名一切智。”次示别义,则为知一切平等空理之智。嘉祥之法华经义疏二曰:“般若三慧品云:知一切法一相,故名一切智,又云知种种相,故名一切种智。”同六曰:“一切智者,谓空智也。”智度论二十七曰:“论一切种智之差别,有人言无差别,或时言一切智,或时言一切种智。有人言:总相是一切,别相是一切种智;因是一切智,果是一切种智;略说一切智,广说一切种智;一切智总破一切法中无明闇,一切种智观种种法门破诸无明。”大乘义章十曰:“举六种之差别,又以名声闻缘觉之智。”智度论二十七曰:“后品中佛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49

[禅定勋章]

58#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8 11:10: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11-19 10:26 编辑

2、佛为憍陈如及五百阿罗汉授记成佛

尔时千二百阿罗汉,心自在者,作是念:“我等欢喜,得未曾有。若世尊各见授记,如余大弟子者,不亦快乎!”

佛知此等心之所念,告摩诃迦叶:“是千二百阿罗汉,我今当现前次第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于此众中,我大弟子憍陈如比丘,当供养六万二千亿佛,然后得成为佛,号曰普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其五百阿罗汉: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迦留陀夷、优陀夷、阿㝹楼驮、离婆多、劫宾那、薄拘罗、周陀、莎伽陀等,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尽同一号,名曰普明。


[学习解说]:

这时,一千二百阿罗汉在心中这样想:我们非常高兴,这是从来没有过的欢喜,如果世尊能为见者都授记成佛,岂不是更加高兴?

佛知道一千二百阿罗汉的想法,对摩诃迦叶说:这一千二百位阿罗汉我今日就为他们授记,我的大弟子憍陈如比丘将供养六万二千亿佛,然后成就佛道,佛号叫普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其中,还有五百名阿罗汉: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迦留陀夷、优陀夷、阿㝹楼驮、离婆多、劫宾那、薄拘罗、周陀、莎伽陀等都将成就佛道,他们都是同一佛号名叫普明


名词解释:

【心自在者】
指佛与阿罗汉。佛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圣者;阿罗汉已断尽三界见、思等烦恼,所应修学者皆已修达,应受世间之大供养。此二类圣者皆已除尽一切障碍束缚,于禅定自在中,心无牵挂而能自由运作,故称心自在者。妙法莲华经卷四(大九·二八中):“尔时千二百阿罗汉心自在者作是念。”p1400 FROM:【佛光大辞典】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憍陈如比丘,  当见无量佛,
  过阿僧祇劫,  乃成等正觉。
  常放大光明,  具足诸神通,
  名闻遍十方,  一切之所敬,
  常说无上道,  故号为普明。
  其国土清净,  菩萨皆勇猛,
  咸升妙楼阁,  游诸十方国,
  以无上供具,  奉献于诸佛。
  作是供养已,  心怀大欢喜,
  须臾还本国,  有如是神力。
  佛寿六万劫,  正法住倍寿,
  像法复倍是,  法灭天人忧。
  其五百比丘,  次第当作佛,
  同号曰普明,  转次而授记。
  我灭度之后,  某甲当作佛,
  其所化世间,  亦如我今日。
  国土之严净,  及诸神通力,
  菩萨声闻众,  正法及像法,
  寿命劫多少,  皆如上所说。
  迦叶汝已知,  五百自在者,
  余诸声闻众,  亦当复如是。
  其不在此会,  汝当为宣说。


[学习解说]:

这时,世尊以偈颂方式说到:憍陈如比丘将见无量诸佛,经过阿僧祇劫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常常放大光明,具足种种神通力,名声遍布十方,一切众生都心生恭敬,此佛常常为众生演说无上妙法,此佛名叫普明

普明佛的国土清净庄严,国中菩萨都勇猛精进,他们以无上供具到十方国土供养诸佛,供养之后心生大欢喜,顷刻间便可回到本国,这就是他们所具有的神通力,普明佛的寿命有六万劫,正法住世十二劫,像法住世二十四劫,佛法灭后天人忧恼

其中还有五百名比丘也将依次成佛,佛号都叫普明,之后为其他人授记,我灭度后某甲将作佛,所教化的世间与我今日是一样的,国土的庄严清净、以及各种神通力、菩萨声闻众生的数量、正法像法的劫数,佛的寿命等等都如同上面所说的一样

迦叶,你已经知道这五百阿罗汉已被授记成佛,其他声闻众生也将被授记成佛,那些不在法会中的人,你为他们来宣说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49

[禅定勋章]

59#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9 10:28:12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59楼~60楼 共用时2小时以上)

接续楼上~

尔时五百阿罗汉于佛前得受记已,欢喜踊跃,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悔过自责:“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谓已得究竟灭度,今乃知之,如无智者。所以者何?我等应得如来智慧,而便自以小智为足。

[学习解说]:

这时,五百阿罗汉在佛前得到授记后,内心非常欢喜,他们立即从座而起,来到佛前顶礼佛足,向佛忏悔并自责的说:世尊,我们常常以为已经得到灭度,今日才知道其实自己是个无智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应当证得如来的无上智慧,然而我们却以少为足




“世尊!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其人醉卧,都不觉知。起已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

于后亲友会遇见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于某年日月,以无价宝珠系汝衣里。今故现在,而汝不知。勤苦忧恼,以求自活,甚为痴也。汝今可以此宝贸易所须,常可如意,无所乏短。’


[学习解说]:

世尊,譬如有人到亲友家吃饭,因为喝醉酒所以睡着了,这时亲友正好有事要出门,便把无价宝珠放在他的衣服里,然后就出门了,这个人因为醉酒睡着了什么也不知道,醒酒后又到别的国家为了得到衣食而辛苦工作,得到一点点报酬就很满足

后来亲友和他相遇,问他:为什么还是为了衣食这么辛苦,我为了让你得到安乐和满足,在某年日月在你衣服里放了一个无价宝珠,今天还在衣服里你却一直不知道,还到处为生活忧恼,真是愚痴,你今日可以将宝珠卖掉换取自己需要的东西,这样就可以常常称心如意,不会再为生活而苦恼了




“佛亦如是,为菩萨时,教化我等,令发一切智心。而寻废忘,不知不觉。既得阿罗汉道,自谓灭度,资生艰难,得少为足。一切智愿,犹在不失。今者世尊觉悟我等,作如是言:‘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灭。我久令汝等种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而汝谓为实得灭度。’

[学习解说]:

佛也是这样,身为菩萨时教化我们发无上菩提心,可是我们却不知不觉给忘记了,现在只是得到阿罗汉果就认为已经得到灭度了

今日世尊令我们重新觉悟,对我们说:诸位比丘,你们所证得的并非究竟灭度,我一直为了帮助你们种下佛的善根,我为你们示现小乘有余涅槃只是善巧方便,可是你们却以为那就是真实的灭度


名词解释:

【智愿】
(术语)智与愿也,又智之愿也,达于实相之理之智慧所发之大悲弘愿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一切智心】
(术语)求一切智之心也。日本源信之往生要集中末曰:“一切智心者,是第一义空相应心,或可是愿求佛种智心。”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世尊!我今乃知实是菩萨,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以是因缘,甚大欢喜,得未曾有。”

[学习解说]:

世尊,我们今日才知道自己其实是菩萨,所以得到了佛的授记,因此我们都特别开心,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喜悦




尔时阿若憍陈如等,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等闻无上,  安隐授记声,
  欢喜未曾有,  礼无量智佛。
  今于世尊前,  自悔诸过咎,
  于无量佛宝,  得少涅槃分,
  如无智愚人,  便自以为足。
  譬如贫穷人,  往至亲友家,
  其家甚大富,  具设诸肴膳,
  以无价宝珠,  系着内衣里,
  默与而舍去,  时卧不觉知。
  是人既已起,  游行诣他国,
  求衣食自济,  资生甚艰难,
  得少便为足,  更不愿好者。
  不觉内衣里,  有无价宝珠。
  与珠之亲友,  后见此贫人,
  苦切责之已,  示以所系珠。
  贫人见此珠,  其心大欢喜,
  富有诸财物,  五欲而自恣。
  我等亦如是,  世尊于长夜,
  常愍见教化,  令种无上愿。
  我等无智故,  不觉亦不知,
  得少涅槃分,  自足不求余。
  今佛觉悟我,  言非实灭度,
  得佛无上慧,  尔乃为真灭。
  我今从佛闻,  授记庄严事,
  及转次受决,  身心遍欢喜。”


[学习解说]:

这时,阿若憍陈如等人以偈颂说到:我们蒙佛授记内心非常欢喜,恭敬顶礼拥有无量智慧的佛,同时忏悔自己以少为足的过失,我们就像愚痴无智的人

譬如贫穷的人去亲友家吃饭,亲友非常富有准备了各种美味佳肴,最后还送给他一个无价宝珠放在衣服里,可是因为这个贫穷人醉酒睡着一点都不知道这件事情,醒酒后又继续到其他国家打工换取衣食,日子过的非常艰难,只要得到一点点报酬就很满足

遗憾他自己并不知道衣服里有一个无价宝珠,后来亲友与他相遇告诉他衣服里有宝珠这件事,那个人果真见到有一个宝珠,内心非常欢喜,从此以后他也拥有很多财物,很富有,生活过的也很安逸

我们也是一样,世尊常常慈悲怜悯并教化我们发无上菩提心,可是我们缺乏智慧,得到小乘涅槃就自以为足,不再追求更高的智慧,今日佛让我们觉悟明了小乘灭度并非真实,因为只有得到佛的无上智慧才是真实灭度

我们今日听到佛为大家授记成佛,内心都充满了大大的欢喜


名词解释:

【佛宝】
(术语)三宝之一。佛者觉之义。能自觉,又使他觉,自他之觉行穷满者名曰佛。是为世之真宝,故称佛宝。佛宝有同体别相、住持、大乘、小乘等之别。(参见:三宝)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闻无上】
p1263 集异门论十六卷三页云:云何闻无上?答:如世尊说:苾刍当知;如有一类补特伽罗、往听象声、马声、车声、步声、螺声、大小鼓声、呼叫声、歌舞声、伎乐声,或复往听若沙门、若婆罗门,发起邪见,邪见行者、所说邪法;我说彼类、虽有所闻,非无所闻;而是下贱本性异生,非贤圣闻。若有修植清净信爱,往听如来或佛弟子所说正法;我说彼类为无上闻。能自利益,广说乃至疾能证得如理法要。是名闻无上。 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49

[禅定勋章]

60#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9 10:28:48 | 只看该作者

妙法莲华经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

1、佛为阿难授记成佛



尔时阿难、罗睺罗而作是念:“我等每自思惟:‘设得受记,不亦快乎。’”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俱白佛言:“世尊!我等于此亦应有分,唯有如来,我等所归。

又我等为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见知识——阿难常为侍者,护持法藏;罗睺罗是佛之子——若佛见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者,我愿既满,众望亦足。”

尔时,学、无学声闻弟子二千人,皆从座起,偏袒右肩,到于佛前,一心合掌,瞻仰世尊,如阿难、罗睺罗所愿,住立一面。


[学习解说]:

这时,阿难和罗睺罗这样想:我们常常想到如果能得到佛的授记一定是非常快乐的事情,于是阿难和罗睺罗立即从座而起,来到佛前顶礼佛足,一同对佛说:世尊,授记成佛应当有我们一份,我们都是一心皈依您

另外我们是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见到的善知识,阿难常常作为佛的侍者护持法藏,罗睺罗是佛的儿子,如果佛为我们授记成佛,既满足了我们的心愿,又令大家众望所归

这时,会中二千名有学无学声闻弟子都从座位起来,偏袒右肩来到佛前,一心合掌仰望世尊,希望佛为阿难和罗睺罗授记成佛


名词解释:

【知识】
<一>知,通智。即大乘起信论所说五识之一。即指能起妄心智用,而分别可爱、不可爱等诸境界之作用。(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中末)
 <二>即朋友之异称。吾人平时所谓知人一语,即指知其人之心识,此处乃引申为所知之人,而非多知博识之义。故就为人而言,其人若善,则为善友、善知识;若恶,则为恶友、恶知识。说法引导我于善处者,是善友,故称善知识,又单称知识。又如劝善友,使其欣喜三宝,则称为劝知识、唱知识。(旧华严经卷五十八入法界品、增一阿含经卷十一善知识品)((参见:善知识)4884)
 <三>日本佛教界转用为劝化、募缘之意。故凡捐赠予寺院之财物,称为“知识物”;书写劝化旨趣之文,称为“知识文”;以劝化为主旨而写就之经典,称为“知识经”。p3466 FROM:【佛光大辞典】





尔时佛告阿难:“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当供养六十二亿诸佛,护持法藏,然后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教化二十千万亿恒河沙诸菩萨等,令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国名常立胜幡,其土清净,琉璃为地。劫名妙音遍满。其佛寿命,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劫,若人于千万亿无量阿僧祇劫中算数校计,不能得知。正法住世倍于寿命,像法住世复倍正法。

阿难!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为十方无量千万亿恒河沙等诸佛如来所共赞叹,称其功德。


[学习解说]:

这时,佛对阿难说:你来世将作佛,佛号叫海慧自在通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你将供养六十二亿诸佛并且护持法藏,然后成就佛道,将教化二十千万亿恒河沙数诸菩萨,令他们都成就佛道

国名叫常立胜幡,国土清净,大地是琉璃,劫名叫妙音遍满,海慧自在通王佛的寿命有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劫这么长,即使有人用千万亿无量阿僧祇劫计算也无法得知佛的寿命,海慧自在通王佛灭度后,正法住世的时间是一倍佛寿那么久,像法住世时间是两倍佛寿那么久

阿难,山海慧自在通王佛被十方无量千万亿恒河沙等诸佛如来所赞叹他殊胜的功德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今僧中说,  阿难持法者,
  当供养诸佛,  然后成正觉,
  号曰:山海慧  自在通王佛。
  其国土清净,  名常立胜幡,
  教化诸菩萨,  其数如恒沙。
  佛有大威德,  名闻满十方。
  寿命无有量,  以愍众生故,
  正法倍寿命,  像法复倍是。
  如恒河沙等、  无数诸众生,
  于此佛法中,  种佛道因缘。


[学习解说]:

这时,世尊以偈颂方式说到:我今日对你们说,阿难将供养诸佛如来,然后成就佛道,佛号叫山海慧自在通王佛,国土清净,国名叫常立胜幡,山海慧自在通王佛将教化恒河沙数诸菩萨

山海慧自在通王佛有大威德,名声遍布十方,山海慧自在通王佛的寿命无量无边,正法住世时间是佛寿的一倍,像法住世时间是佛寿的两倍,犹如恒河沙数无量众生都种下了成佛的因缘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2-23 21:26 , Processed in 0.08809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