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净慧慈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净慧慈光,学习〈菩萨善戒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347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8061

[禅定勋章]

51#
 楼主| 发表于 2025-4-5 11:05:11 | 只看该作者

2、苦集灭道也称为真实义

云何复名真实。
真实者名为四谛。所谓苦集灭道。
观此四谛得实智慧。是名声闻辟支佛。声闻辟支佛分观五阴。是故离阴都不见我及以我所分观十二因缘。是故离阴不见众生及以士夫。是名净智慧障真实义也。

若智不能知境界者。名曰智障。
若能坏障知境界者。名净智障真实义也。

真实义者。谓佛菩萨深观一切阴入界故观我无我。众生非众生。士夫非士夫。是名净智障。
观诸法界不可宣说。知世谛故分别法界。知诸法界真实性故。名无胜慧。无胜慧者坏一切障。是故名为净智慧障真实义也。


[学习解说]:

苦集灭道四圣谛也叫做真实义
观照苦集灭道四圣谛而得智慧,这就是声闻辟支佛

声闻辟支佛通过观照五阴的无常与无我以及十二因缘的缘起性空,能够破除众生以及士夫的执着,这叫做净智慧障真实义‌

如果智慧不能了知法界实相,这叫做智慧障
如果能破除‌智慧障,如实了知法界实相,叫做净智障真实义

真实义是指佛菩萨深入观照五阴、六入、十八界破除对我、众生、士夫的执着,这叫做净智障

观照法界不可宣说,知道世间与法界的分别,知道法界的实相,这叫做无胜慧,证得无胜慧者能破除一切障碍,这叫做‌净智慧障真实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7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8061

[禅定勋章]

52#
 楼主| 发表于 2025-4-5 11:05:31 | 只看该作者
3、从有无两方面理解真实义

真实义者复有二种。一者有。二者无。

有者名世流布。世流布者。所谓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地水火风。色声香味触。善不善无记。出法灭法从缘生法。去来现在有为无为。此世他世日月。见闻识知所得觉观。修集受持乃至涅槃。是名世流布有也。世间有者

所谓法性。无者世流布有。从色乃至涅槃其性无故是名为无。众生见故名之为有。法性本无名之为无。


[学习解说]:

真实义又有两种:一有、二无

有是指世法流布,比如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地水火风、色声香味触、善不善无记、出法灭法从缘生法、去来现在有为无为、此世他世日月、见闻识知所得觉观、修集受持乃至涅槃,这叫做世流布有

无是指法性,是指超越世流布有,从色法直到涅槃其性本空所以叫无,众生因为执着以为是有,实则法性本空所以叫做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7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8061

[禅定勋章]

53#
 楼主| 发表于 2025-4-5 11:05:57 | 只看该作者

4、真实义又称中道即非有非无,菩萨该如何正修真实义?

诸佛如来所说有无名之真实。真实者名为中道。非有非无名为中道。中道者名无上道。
如是中道诸佛世尊除坏障碍。是故名之为一切智。

菩萨摩诃萨虽学如是中道犹有障碍。是故不得为一切智。菩萨智慧为方便故。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
何以故。菩萨摩诃萨虽不具足中道智慧。说生死相亦有亦无亦为流布无上佛法。
虽在生死亦能了了知生死过患心无厌悔。如其不知生死过者。则不能得坏烦恼结。若心厌者则不能得教化众生护诸佛法疾得涅槃。

若得涅槃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不教化诸众生者。云何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菩萨若在生死之中修菩提道。不畏涅槃不求涅槃。菩萨若畏于涅槃者。则不能得具足庄严菩提之道。亦不能为无量众生赞叹涅槃。于涅槃所不生信喜专念之心。是故菩萨于涅槃所不生怖畏。

若是菩萨求涅槃者即能得之。如其得者则不能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诸佛法教化众生。
若是菩萨不能深观生死过患。或生厌离怖畏涅槃。或求涅槃。是名菩萨无善方便。
若是菩萨能深观察生死过患乐处其中。不畏涅槃不求涅槃。是名菩萨有善方便。善方便者解第一义空。

菩萨摩诃萨修集如是第一义空。名菩萨戒大方便也。为得如来无上智故。
若有修集是菩萨戒得真实智。知见诸法无我我所知诸法性。是故于法心无所著。亦说世谛第一义谛。

见一切法其心平等。能大惠施。以施因缘善知世事。
虽学世事心不厌悔。悉得了知得大念力。虽知世事心无憍慢。常教众生不生悭吝。以巧方便善教众生世间之事。为令众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菩萨于是世间之事。勤心修集无有厌悔。若见众生受苦恼时。即得增长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菩萨如是增长善法不生憍慢。于诸众生生怜爱心。
菩萨如是增长智慧不生憍慢。破坏众生种种邪见。
菩萨若得世间三昧出世三昧。不显己德令他供养。不为世法之所污染。
菩萨尔时成就具足无量功德。名菩萨戒。

过去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由成就菩萨禁戒。未来现在亦复如是。
菩萨摩诃萨受持三世诸菩萨法。能以佛法教化众生。至心修行菩提之道。为菩提道不惜身命。不惜身命是菩萨戒。
惜身命者终不能得菩萨禁戒。乃至吝惜一钱之物。亦不能得菩萨禁戒

菩萨摩诃萨为众生故受身畜财。若于是二生吝惜心。假名菩萨非义菩萨。

菩萨若能不惜财命。当知则能利益众生。能行忍辱能坏瞋恚嫉妒之心。了知世事善解方便。能坏众生所有疑心。能自增长菩提果因。善能调伏所有诸根。不为四倒之所倾动。能解诸法甚深之义。能得具足四无量心。成就五通四无碍智。毕竟能观十二因缘。逮得菩萨一子之地。能得常乐我净之身。得大自在无上涅槃。善能开示方便涅槃。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无量功德。皆因禁戒因缘而得。


[学习解说]:

诸佛菩萨所说的有和无就是真实,真实就是中道,非有非无叫做中道,中道就是无上道  
诸佛世尊因为远离一切执著分别以中道的智慧破除一切障碍,所以证得一切智(即佛智),菩萨摩诃萨虽然也学中道的智慧但还有障碍未能破除,所以不能获得一切智

菩萨的智慧因为有很多善巧方便的缘故,所以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
为什么呢,因为菩萨虽然不具足中道智慧,但是能在生死的虚幻相中流布无上佛法
菩萨虽然身在生死却能了了得知生死过患而心无厌悔,如果菩萨不能了知生死过患就不能破除烦恼障碍,如果心生厌悔就不能发心教化众生护持佛法疾得涅槃

如果菩萨只为追求涅槃境界就不能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如果不能发心教化一切众生,如何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以菩萨如果在生死苦海中修习菩提道,应该不畏涅槃不求涅槃,菩萨如果畏于涅槃就不能具足庄严菩提之道,也不能教救无量众生赞叹佛法,所以菩萨应当对涅槃境界不生信喜和专念之心,这样菩萨就不会心生怖畏

如果菩萨想要追求涅槃境界马上就能得到,可是如果得到了就不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不能身入生死教化众生了
如果菩萨不能深入观察生死过患,对涅槃境界心生厌离和渴望得到,这样的菩萨就是无善方便
如果菩萨能深入观察生死过患并深入其中心不畏涅槃也不渴求涅槃,这叫做菩萨有善方便,有善方便者能解第一义空

菩萨摩诃萨修集第一义空,叫做菩萨戒大方便,想要证得如来无上智慧的菩萨应当修习第一义空,了知诸法无我我所,对一切法能心无所着,既能演说世谛,也能演说第一义谛

菩萨见一切法其心平等能大惠施,以此因缘善知一切世间之事
虽学世事但心不厌悔,虽然了知世事却心无骄慢,能常常教化众生消除悭吝之心,以善巧方便教化众生世间之事,帮助众生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虽然在世间修行却心无厌悔,如果见到众生受苦恼时马上增长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菩萨增长善法心不骄慢,能对众生生怜悯爱护之心
菩萨增长智慧心不骄慢,能帮助众生破除种种邪见
菩萨如果获得世出世间三昧,从不显露自己的功德来获得他人的供养,不被世间法所污染
这样的菩萨能成就具足无量功德,这叫做菩萨戒

过去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菩萨也这样修菩萨戒,现在及未来世菩萨同样也是这样修戒
菩萨受持三世诸菩萨法,则能以佛法教化众生至心修行菩提道,能为菩提道不惜身命,这就是菩萨戒
吝惜身命的菩萨终不能得菩萨禁戒,哪怕吝啬一钱的物品也不能获得菩萨禁戒

菩萨为了利益众生而受身畜财,如果菩萨对于色身和物财生起吝啬心,就是假名菩萨非真实义菩萨

菩萨如果不惜身命和财物则能利益众生,能修忍辱破除瞋恚嫉妒之心,菩萨因为了知世事及善巧方便则能破除众生所有疑心,能自己增长菩提果和因,能调伏所有诸根不被四种颠倒知见影响,菩萨能解悟甚深法义,能具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能成就五种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四无碍智(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乐说无碍),能观十二因缘,能得菩萨一子之地(指菩萨证得化他之果,以平等、慈悲心怜悯一切众生一如己子之阶位),能得常乐我净之身(达涅槃境界之觉悟为永远不变之觉悟,谓之常;其境界无苦而安乐,谓之乐;自由自在,毫无拘束,谓之我;无烦恼之染污,谓之净),能得大自在无上涅槃,能为众生开示方便涅槃,菩萨能成就如是种种无量功德都是因为受持禁戒而获得




菩萨摩诃萨成就具足菩萨戒者。能为一切众生仆使。若为众生之所瞋骂打害劫夺则生慈心。若见众生厚重烦恼发怜愍心。为欲破坏众生烦恼。系心思惟诸善方便。于诸众生心无奸曲。任力所能施众生乐。不求恩报不怀瞋恨。为坏众生瞋恼心故。思惟方便知恩念恩。

无有求者先意行施。若己所有不施求者。不得成就菩萨禁戒。求者三至若不施者。是名犯重。不犯者。若以方便善语慰喻。令彼求者不生恨心。

求者二种。一者贫穷。二者邪见。
不施贫者则便得罪。不施邪见则不名犯。若不犯者是名善行。善行菩萨谛知法界不可宣说。知法界性知世流布。世流布者。色受想行识乃至涅槃。色乃至涅槃不名真实。
何以故。而是色者非有非无。乃至涅槃非有非无。若非有无云何真实。

云何非有。众生颠倒计色为我。乃至涅槃横计为我。是名非有。
云何非无。世流布故。不虚诳故。可宣说故。是名非无。以是故名非有非无


[学习解说]:

菩萨摩诃萨成就具足菩萨戒者则能为一切众生服务,即使被众生瞋骂打害劫夺也能生慈心,如果见到烦恼厚重的众生能生怜悯心,为了帮助众生破除烦恼菩萨会一心思维善巧方便利益众生,菩萨对一切众生心无奸曲,尽己所能布施众生给与快乐,菩萨不求众生任何回报,不对众生生嗔恨心,为了帮助众生消除恼怒‌‌之心常常思维善巧方便

即使没有看到上门乞求的人,菩萨也能先行布施众生,菩萨如果不布施众生则不能成就菩萨戒
如果求者三次乞求,菩萨仍然没有布施,就是触犯重罪(即触犯小乘戒之四重罪或大乘戒之十重罪),如果不想触犯重罪菩萨应以善巧方便软语安慰令乞求者不生嗔恨之心

乞求者有两种:一贫穷、二邪见
菩萨不布施给贫穷者则是犯重罪,不布施给邪见者则不犯重罪,不犯重罪者则是善行

善行菩萨了知法界实相不可宣说,了知法性,了知世流布,世流布者了知色受想行识乃至涅槃并非真实义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色法乃至涅槃非有非无,怎能成为真实义?!

关于非有,是指众生颠倒以为色身是我乃至以为涅槃的是我,这叫做非有
关于非无,是指如来随顺众生而所演说的法,叫做非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7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8061

[禅定勋章]

54#
 楼主| 发表于 2025-4-5 11:06:21 | 只看该作者

5、有二种人远离佛法得大罪

如所说法如说有者。一法之中应无量名。无量名故则有无量性。
何以故。一一法中有无量名故。
云何名为无量名耶。如色一法。亦说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粗细可见不可见有对无对涩滑轻重。是名可说。
随说有者。应一法中有无量相。所可宣说实无定性。以言说故流布于世。实无说者及真实性。

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如其色中乃至涅槃有实性者。不应说有青黄赤白乃至轻重。
若无实性。未流布时云何可传。以流布性有。无有初始故可流布。若未有色时有流布者。以何因缘无色之时不流布耶。
如其流布能作色性者。何故流布而不能作色无量性。是故法性不可宣说。如色受想行识乃至涅槃亦复如是。

有二种人远离佛法。非佛弟子永失佛法。一者说色乃至涅槃有真实性。二者不信世流布性
如是二人不任受持菩萨禁戒。如其受者受者不得。师则有罪。何故不得。诽谤实法着非法故。是故虽受终不得戒。若不得戒云何得名在此法中为佛弟子。是故名为远离佛法。

菩萨戒者非口所得。心口和合然后乃获。是二种人都无实心云何可得。
若于色中妄生计着。于佛法中则为永失。若不信色是流布者。是则名为谤一切法。是人则为永失佛法。

是故不可宣说若有若无。何以故。如因五阴则有我人众生士夫。若无五阴如是等名何由流布。
色亦如是。以有色故则有种种。名字流布。真实之法无有流布。离真实法亦无流布。

愚痴之人说诸法空则得大罪。若有说言大乘经中一切法空亦得大罪。
不能善解大乘经义。生憍慢心言我善解。随其自心妄想思惟。为人广说亦得大罪。

若言一切诸法性无云何得有流布于世亦得大罪。
何以故。谤一切法故。谤一切法者即是外道富兰那等真弟子也富兰那谓诸法性无。而佛法中亦有亦无。

若有人说一切法空。当知是人不中共住共语论议布萨说戒。若与共住乃至说戒则得大罪。
何以故。不解空义故。是人不能自利利他。是故大乘经说。若不解空甚于痴人。
何以故。愚痴之人说色是我至识是我。有我见者不坏佛法。不解空义永坏佛法破失灭没。

生我见者不至三恶。不解空义为人广说。当知是人必到阿鼻。
有我见者不谤三宝。妄说空者诽谤三宝。

说有我者不诳众生。不谤实性。不妨法性。不妨众生。获得解脱。不教他人毁犯禁戒。
不解空者谤一切法。不解实性。不解法性。妨于解脱。与多众生作恶知识。自不持戒教人毁禁。常乐宣说无作无受。令多众生增长地狱。以是义故。名为远离无上佛法。


[学习解说]:

如果有人认为色法乃至涅槃实有,那么一法之中应当有无量名,因为无量名而有无量性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一法中有无量名的缘故
什么是无量名呢,比如色法中有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粗细可见不可见有对无对涩滑轻重,这些都可以说是色法
因为一法中有无量相,所以实无定性,以随顺众生方便的语言流布世间,实则没有真实性

一切诸法也是这样,如果色法乃至涅槃有真实性,则不应当说有青黄赤白乃至轻重
如果色法乃至涅槃无有真实性,未流布时为什么可传?
如果有流布性,即使没有初始也可流布,如果未有色时有流布者,为什么无色时就不能流布呢
假如流布能作色性者,为何流布而不能作色无量性?因此法性不可宣说,色受想行识乃至涅槃也是这样

有两种人会远离佛法,所以并非佛弟子才会永远失去佛法
一种人是说色乃至涅槃有真实性、另一种人就是不信世流布性

这两种人不能胜任受持菩萨禁戒,即使受了也不得戒,而且受戒师有罪
为什么呢,因为这两种人诽谤实法执着于非法,所以虽然受戒也不可能得戒
如果不能得戒如何称为佛弟子,所以说是远离佛法

菩萨戒要心口和合才能得到,这两种人都没有老实修行的心如何能得戒
如果以妄心执着色法将永远失去佛法,如果不信色法是在世间流布的法则是谤一切法,此人也将永远失去佛法

因此不可宣说若有若无,为什么呢,因为五阴和合则有我人众生,如果五阴离散哪里会有我人众生流布
色也是这样,因为有色才有种种色法的名字而流布,真实之法无有流布,远离真实法同样无有流布

愚痴的人说诸法是空则犯大罪,如果有人说大乘经中一切法空也是犯大罪
他们不能善解大乘经义,生憍慢心以为是自己的善解,随顺凡夫心妄想思惟,为人广说也犯大罪

如果有人说一切诸法性无如何流布世间,这也是犯大罪
为什么呢,因为诽谤一切法的缘故,这样的人是外道富兰那的弟子认为诸法性无,然而佛法认为非有非无

如果有人说一切法空,应当知道此人不可以与共住的人议论布萨(意译为长净、长养、增长、善宿、净住、长住、近住、共主、断、舍、斋、断增长,或称说戒。即同住之比丘每半月集会一处,或齐集布萨堂,请精熟律法之比丘说波罗提木叉戒本,以反省过去半月内之行为是否合呼戒本,若有犯戒者,则于众前忏悔,使比丘均能长住于净戒中,长养善法,增长功德。又在家信徒于六斋日受持八斋戒,亦称布萨,谓能增长善法)说戒,如果与共住的人说戒则是犯大罪,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他们不能正确理解空义,所以不能自利利他,因此大乘经中讲不解空义的人比愚痴之人更危险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愚痴的人以为色受想行识是我,只是有我见但没有破坏佛法,不解空义的人会破坏佛法

妄生我见的人不会堕入三恶道,而不解空义的人必将堕入阿鼻地狱
妄生我见的人不毁谤佛法僧三宝,不解空义的人将会诽谤佛法僧三宝

妄生我见的人不欺诳众生,不毁谤(真如)实性,不妨碍法性,不妨碍众生获得解脱,不教他人毁犯禁戒,不解空义的人毁谤一切法
不解(真如)实性,不解法性,障碍解脱,是众生的恶知识,自己不持戒还教他人毁戒,常常喜欢说法却无实修,令众生增长堕入地狱的恶业,因此远离无上佛法






云何名为不解空义。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不信受空。不解于空。不解于法。是则名为不解空义。何以故。说一切法。本性自空无因缘空。说一切法亦无处所。若无处所云何名空。是名不解空。

云何名为真解空义。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说一切法中无有性故。是名为空。法亦不空是名解空。如是解者不妨于义。不谤三宝。是名正解无有错谬。

云何正解。如色说色乃至涅槃。分别无有种种相性。是名色空以色真实流布于世。是名不空。以是义故。说色一法亦有亦无。解是二故亦法亦空。终不于中妄生计着。是名真解空义。是故大乘经中说偈。
  一法有多名  实法中则无
  不失法性故  流布于世间

如色乃至涅槃则有多名。色无自性。无自性者则无多名。有多名者名为流布。
以是义故杂藏中说。诸佛世尊不着流布。若见若闻思惟觉知。如色名乃至涅槃名。名为流布。
诸佛世尊终不说言。有流布性而生染着。何以故。坏颠倒故。有染著者名为颠倒。
如来已断一切恶见故不染着。以不见不说不染着故。名为正见。

是故如来为迦栴延比丘。而作是说。迦栴延。我弟子者不着地定。水火风定。空定识定。无所有定。非有想非无想定。非此世非他世。非日非月。非见非闻。非思非量。非取非得。非觉非观。是名禅定。

云何比丘不着地定。比丘于地不作地相。乃至觉观不作觉观相。是则名为不着地定。乃至觉观亦复如是。若有比丘能作如是修集定者。即为诸天释天梵天十方诸佛及大菩萨之所赞叹。南无大士。南无大士。咸作是言。我都不知汝在何定修集何定。若有染着地相地名。当知是人名不修空。若于色中不著名相。是名修空。

为流布故宣说地相及以地名。若着色相及以色名名增长相。若坏色相及以色名名放舍相。不增不舍是名中道。修集如是二种相故。是名比丘修集地定乃至觉观。

若有比丘修是定者。是名实相。以实相故比丘于法无所言说。以诸法性不可说故。是故比丘无所言说。若一切法无可说者。云何说不可说。若不可说云何得闻。若不说不闻。云何得知一切诸法不可宣说。以可知故说令流布。


[学习解说]:

什么是不解空义,如果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不信受空、不解于空、不解于法,则是不解空义
为什么这么说呢,说一切法本性自空无因缘空,又说一切法也是空无处所,如果真的无有处所为何叫做空,这就是不解空义

什么是真解空义,如果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说一切法中没有固定的自性叫做空,但法不空叫做解空,能这样理解的人与法义不相妨碍,不毁谤佛法僧三宝,这叫做正解,无有错谬

什么是正解空义,比如说色乃至涅槃能够分别种种相性叫做色空,以此色法流布于世间叫做不空
因此说色一法亦有亦无,理解了亦有亦无,就能明白亦法亦空的道理,就不会在妄念中执着,这是真正理解空义,因此大乘经中说:一法有多名,实法中则无,不失法性故,流布于世间

比如色乃至涅槃有多种名,由于色无自性才能有多名,有多名所以叫做流布
因此杂藏中说,诸佛世尊不执着流布于世间色法中的名相或见或闻或思惟或觉知,所以叫流布
诸佛世尊从不会说有流布性而生染着心,为什么呢,因为心不颠倒的缘故,有染着者叫做颠倒
如来已经断除一切恶见所以能不染着,因为不见不说不染着的缘故,所以叫做正见

因此如来对迦栴延比丘说,我的弟子不执着地定、水火风定、空定识定、无所有定、非有想非无想定、非此世非他世、非日非月、非见非闻、非思非量、非取非得、非觉非观,这就是禅定

比丘如何做到不执着地?比丘看到大地不作地想乃至觉观不作觉观想,这叫做不着地定
如果比丘能这样修定,将会得到诸天释天梵天十方诸佛及大菩萨的赞叹说:南无大士,南无大士,我们都不知道你安住在什么定中修的哪个定,如果执着地相要知道此人不是修空,如果不着地相才是修空

地相及地名为在世间流布而说,如果着于世间色相叫做增长相,如果能破除色相叫做放舍相,不增不舍叫做中道,修习中道的比丘则能修地定乃至觉观定

修定的比丘叫做实相,能见实相的比丘于法无所言说,因为诸法性不可说的缘故,所以比丘无法可说
如果一切法不可说如何听闻?如果不说也不听如何知道一切诸法不可说?所以为了让众生知道就要流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7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8061

[禅定勋章]

55#
 楼主| 发表于 2025-4-5 11:06:57 | 只看该作者

6、愚痴之人有四事能去除八种错谬成就三种菩提

愚痴之人不知不解世流布故。于诸法中生八种谬。
一者性谬。二者分别谬。三者聚谬。四者我谬。五者我所谬。六者爱谬。七者不爱谬。八者非爱非不爱谬。

是八谬中初三种谬。乃是一切诸谬根本。着性著名不解流布。从此展转生无量谬。我我所谬名为我见。我见复是诸见根本。
是二种谬从憍慢生。是故憍慢诸见根本。

后三谬者从三毒生。是八种谬摄取一切诸结烦恼。令诸众生回转三有。

云何性谬。若色作色想。乃至重作重想。是名性谬。
云何分别谬。若分别色是色非色。是可见是不可见。是有对是无对。是名分别谬。
云何聚谬。如于色中见我众生士夫寿命。屋舍四众军旅衣食。莲华车乘树木积聚。如是等中各作一相。是名聚谬。
云何名我我所谬。于有漏中取我我所。无量世中常生取着计我我所。是名我我所谬。
云何爱谬。于净物中生贪着心。是名爱谬。
云何不爱谬。于不净物中生瞋恚心。是名不爱谬。
云何非爱非不爱谬。于一切净不净物中生贪恚心。是名非爱非不爱谬。是名八谬。

菩萨摩诃萨云何能知是八种谬。应推四事。
何等四。一者推名。二者推物。三者推性。四者推分别。
云何推名。菩萨摩诃萨唯知名名不见名物。是名推名。
云何推物。唯知是物不知余者。是名推物。
云何推性。知名流布。是名推性。
云何推分别。名不见物物不见名。是名推分别。

菩萨摩诃萨何故推名。知名实名是故推名。菩萨谛观。若无色名何由说色。若不说色。云何观色。若不观色。云何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菩萨推求知名

菩萨何故推求于物。若无物者谁有此名。而此名者非不可说。若不可说。云何得知诸法之性。是故菩萨推求于物。

菩萨何故推求于性。菩萨摩诃萨知于色性乃至涅槃性。知色流布乃至涅槃流布。云何名为知于色性。知是色性如镜中像幻化梦影响熟时之焰水中月形。是名推性。

菩萨何故推求分别。菩萨摩诃萨若分别名。分别物。分别性。分别法。分别非法。分别有无是色非色可见不可见。是名分别。以分别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菩萨推求分别。菩萨摩诃萨为坏八谬推是四事。

菩萨何故坏是八谬。八谬因缘增长邪见。邪见增故烦恼增长。烦恼增长故生死增长。生死增长故十二因缘增长。

菩萨若修如是四事断除邪见。邪见断故诸烦恼灭。烦恼灭故生死灭。生死灭故知十二因缘灭。知十二因缘灭故修无上道。修无上道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能坏众生如是八谬。能教众生知世流布说真实义。

若除众生如是八谬名大涅槃。能得现世大自在故。得大神通故。得大方便故。得大禅定故。得大一切智故。求得不退不堕处故。是名大涅槃。

得大自在菩萨摩诃萨成就五事。一者心得寂静。二者了知世事及出世事。三者为众生故。处在生死心不愁恼。四者了知如来甚深秘藏。五者菩提之心无能坏者。


[学习解说]:

愚痴的人不知不解世流布,所以在诸法中生八种错误的认知
一性谬、二分别谬、三聚谬、四我谬、五我所谬、六爱谬、七不爱谬、八非爱非不爱谬

在这八种错误知见中前三种是一切错误知见的根本,执着性谬所以不解流布,因此展转生出无量错谬,我及我所就是我见,我见又是一切邪见的根本,这两种错谬是从憍慢心中生,所以憍慢是一切邪见的根本

后三种错误知见是从贪嗔痴三毒心中生,这八种邪见令所有众生被烦恼所束缚,轮回流转于欲界色界无色界中

什么是性谬,比如将色作色想乃至将重作重想,这就是性谬
什么是分别谬,比如是色非色,是可见是不可见,是有对是无对,这就是分别谬
什么是聚谬,比如在色法中见我众生士夫寿命、屋舍四众军旅衣食、莲华车乘树木积聚,将它们孤立起来看作一相,这就是聚谬
什么是我我所谬,比如在有漏法(漏者烦恼之异名,含有烦恼之事物,谓之有漏)执着有我及我所,在无量世中妄执有我及我所,这就是我我所谬
什么是爱谬,比如对美好的事物生贪着心,这就是爱谬
什么是不爱谬,比如对不美好的事物生厌恶心,这就是不爱谬
什么是非爱非不爱谬,比如对一切事物不论美好或不美好都会生起贪恋和厌恶之心,这就是非爱非不爱谬

菩萨摩诃萨推求四事能去除八种错谬:

一是推名、二是推物、三是推性、四是推分别
什么叫推名,唯知名名、不见名物,叫做推名
什么叫推物,唯知是物、不知其他,叫做推物
什么叫推性,知名、知流布,叫做推性
什么叫推分别,见名不见物、见物不见名,叫做推分别

菩萨为什么推求名?知名实名叫做推名,菩萨观察时如果没有描述色的名字要如何说色?如果不说色如何观察色?如果不观察色如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菩萨要推名

菩萨为何推求物?如果没有物哪里会有名?如果名不可说,如何得知诸法性?所以菩萨要推物

菩萨为何推求性?菩萨了知色性乃至涅槃性,了知色流布乃至涅槃流布,那么什么叫做了知色性,菩萨了知色性如镜中像、如幻、如化、如梦、如影、如响、如焰、如水中月、如影,所以菩萨要推性  

菩萨为何推求分别?菩萨如果分别名、分别物、分别性、分别法、分别非法、分别有无、是色非色、可见不可见,这叫做善分别,因为善分别的缘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菩萨要推求分别

以上是菩萨摩诃萨去除八种错谬要修的四事

菩萨为什么要去除八种错谬,因为八谬会增长邪见,邪见增长就会令烦恼增长,烦恼增长会令生死增长,生死增长会令十二因缘增长

菩萨如果能修以上四事则能断除邪见,邪见断除烦恼也会消灭,烦恼消灭生死也会消灭,生死消灭十二因缘也会消灭,十二因缘消灭就能修无上佛道,修无上佛道则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能坏众生八种错谬,能教众生了知世流布演说真实义

众生如果断除八种错谬称为大涅槃,现世能得大自在、得大神通、得大方便、得大禅定、得大一切智、得不退不堕,这叫做大涅槃

得大自在的菩萨能成就五事:一心得寂静、二了知世间事及出世间事、三为利益众生身处生死心不愁恼、四了知如来甚深秘藏、五不坏菩提心




菩萨何故心得寂静。
能破现在众生烦恼故心得寂静。
为调众生得佛法故。
了知世事及出世事。为令众生得利根故。
乐处生死心不愁恼。有令众生破坏疑心。受持读诵了知如来甚深秘义。法说非法能灭佛法污辱佛法。犯说非犯受畜八种不净之物。为摈如是诸恶人故。
受持解说如来秘密甚深之义。虽知外道微细书论解其义趣。终不破坏菩提之心。
如是五事摄取菩萨菩提之事。亦名五事。亦名五功德。

何等名为菩提之事。
能自利益调伏众生。受持佛法不破菩萨所修禁戒。菩提之心终不倾动。勤修精进坏邪见等说三乘道。

菩萨成就如是五事有三种。谓下中上。
具足二种是名为下。具足三种是名为中。若具四种是名为上。


[学习解说]:

菩萨为何心得寂静?
因为菩萨能破除众生烦恼,所以能够心得寂静
还有菩萨为引导和调伏众生获得佛法的缘故
菩萨了知世间及出世间事,为令众生得到利根的缘故
菩萨虽住生死却心不愁恼,菩萨能令众生破坏疑心,受持读诵了知如来甚深秘义,能摈除一切污辱佛法等恶人
菩萨受持解说如来秘密甚深之义,虽知外道微细书论解其义趣,却始终不坏菩提之心
以上就是摄取菩萨五种菩提之事,既叫五事,也叫五功德

什么是菩提事?
既能自利也能调伏众生、受持佛法不破坏菩萨所修禁戒、菩提之心始终不会动摇、勤修精进破坏邪见等说三乘法

菩萨成就以上五事有能满足三种菩提:
具足其中二事叫做下等菩提、具足其中三事叫做中等菩提、如果具足其中四事叫做上等菩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7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8061

[禅定勋章]

56#
 楼主| 发表于 2025-4-6 09:36:15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56楼共用时2小时)


菩萨地不可思议品第六


云何菩萨摩诃萨不可思议。菩萨摩诃萨得自在三昧。发心已得无量功德。不造作业而获果报。不修圣道而得圣心。是名菩萨不可思议。

少作善业得大果报。为菩提故于无量世修诸苦行。菩萨实知无有众生。而能为之勤修苦行。知无作者及无受者。能作受者。是名菩萨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有五种。一者六通不可思议。二者法不可思议。三者共生不可思议。四者不共生不可思议。五者共不共不可思议。

云何六通。神足天耳天眼他心智宿命智漏尽智。是名六通不可思议。

云何法不可思议。法者所谓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是名法不可思议。


[学习解说]:

菩萨不可思议说的是,菩萨获得自在三昧,发心已得无量功德,菩萨不造作恶业而能获得果报,不修圣道而能获得圣心,这叫做菩萨不可思议

菩萨少作善业而得大果报,菩萨为成就菩提在无量世修诸苦行,菩萨深知无有众生,而能为度化众生勤修苦行,菩萨深知无有作者与受者,这叫做菩萨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有五种:
一六通不可思议,二法不可思议,三共生不可思议,四不共生不可思议,五共不共不可思议

六通是指:神足、天耳、天眼、他心智、宿命智、漏尽智,这是六通不可思议

法不可思议是指: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这是法不可思议


名词解释:

【自在三昧】
又作自由三昧。远离烦恼昧之执缚,达到自由自在之境界。林间录序(卍续一四八·二九三上):“洪觉范得自在三昧于云庵老人。”p2520 FROM:【佛光大辞典】

【不可思议】
(术语)或为理之深妙,或为事之希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议之也。法华玄义序曰:“所言妙者,妙名不可思议也。”维摩经慧远疏曰:“不可思议者经中亦名不思议也。通释是一,于中分别非无差异,据实望情不思议,据情望实名不可思议。”嘉祥法华疏三曰:“智度论云:小乘法中无不可思议事,唯大乘法中有之,如六十小劫说法华经谓如食顷。”维摩经序曰:“罔知所释然而能然者,不思议也。”同注经一曰:“生曰:不可思议者,凡有二种:一曰理空,非惑情所测。二曰神奇,非浅识所量。”【又】(人名)唐灵妙寺沙门,名不可思议,善无畏三藏之弟子也,释大日经第七卷供养次第法。世谓之不思议疏。不思议疏上曰:“小僧不可思议,多幸面咨和上,所闻法要,随分抄记。”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云何神通。神通有二种。一者变。二者化。

何等为变。振动出火。光明示现。自转其身。或现去来。现种种色。大众隐显。障他神通。言辞无碍。施他忆念。施众欢乐。放大光明。是名变神通。


[学习解说]:

神通有两种:一是变、二是化

什么是变?振动出火,光明示现,自转其身,或现去来,现种种色,大众隐显,障他神通,言辞无碍,施他忆念,施众欢乐,放大光明,这是变神通




云何震动。菩萨摩诃萨得自在三昧。能动舍宅聚落村邑城郭国土。从四天下至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百三千大千世界。千三千大千世界。千万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量无边世界。是名震动。

云何出火。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水身下出火。或举身出火作种种色。青黄赤白紫黑颇梨是名出火。


[学习解说]:

什么是震动,菩萨得到自在三昧能震动舍宅、聚落、村邑、城郭、国土,从四天下至一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百三千大千世界、千三千大千世界、千万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量无边世界,这是震动

什么是出火,菩萨能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水身下出火,或举身出火作种种色青黄赤白紫黑颇梨,这是出火


名词解释:

【四天下】
(杂语)四大洲也。金轮圣王领四大洲。法华经序品曰:“威德自在各领四天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震动】
p1343瑜伽三十七卷二页云:震动者:谓佛菩萨,得定自在。心柔调故。善修心故。依定自在,普能震动寺馆、舍宅、村邑、聚落、城郭、国土、那落迦世界、傍生世界,祖父世界,人世界,天世界,一四大洲,一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百三千大千世界,千三千大千世界,百千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量无数三千大千世界,皆能震动。是名震动。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云何光明。身出光明充遍一舍聚落村邑乃至无量无边三千大千世界。是名光明。

云何示现。诸佛菩萨为度众生。示现地狱畜生饿鬼天人杂类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或复示现十方世界无量无边恒河沙等诸佛国土及其佛身诸大菩萨。说诸佛名令诸众生皆悉闻知。是名示现。


[学习解说]:

什么是光明,菩萨身放光明遍满一切房舍、聚落、村邑乃至无量无边三千大千世界,这是光明

什么是示现,诸佛菩萨为救度众生而示现地狱、畜生、饿鬼、天人杂类、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或示现十方世界无量无边恒河沙等诸佛国土及其佛身诸大菩萨,说诸佛名号令一切众生皆悉闻知,这是示现




云何为转。诸佛菩萨得自在三昧。能变地为火变火为水。风亦如是。变色为香变香为色。色香味触变为草木衣食璎珞器物石贝琉璃真珠金银等山。好色作恶恶色作好。是名为转。

云何去来。或往梵处。从梵处还。或往阿迦腻吒天上复从彼还。或至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乃至无量无边世界皆亦如是。远能作近近能作远。能令须弥如小微尘。令小微尘如须弥山。是名去来。

云何种种色。能现自身。或作男女大小僮仆树林草木。是名种种色。


[学习解说]:

什么是自转其身,诸佛菩萨得到自在三昧能变地为火、变火为水,风也是一样,能变色为香、变香为色,将色香味触变为草木衣食璎珞器物石贝琉璃真珠金银等山,能将好色作恶、恶色作好,这是转

什么是去来,菩萨或到梵处、从梵处回,或到阿迦腻吒天上再从这里回,或到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乃至无量无边世界然后返回,菩萨都能将远作近、将近作远,能将须弥小如微尘、也能将微尘大如须弥山,这是去来

什么是种种色,菩萨能化身示现男、女、大人、小孩、僮仆、树林、草木,这是种种色




云何大众隐显自在。能以大众内己身中。而心不怖身无妨碍。是诸大众各不自知来往处所。或时往至婆罗门众现同其像。同色同衣形质修短。与彼无差。音声无别。彼所说者亦能说之。彼不能说亦能说之。能以方便善导其人。示已即灭彼众不知何来何灭人耶天耶。如婆罗门众刹利众大会众长者众。四天王众。三十三天众。夜摩天众。兜率陀天众。化自在天众。他化自在天众。梵众梵师天众。大梵天众。少光天众。无量光天众。净光天众。少善天众。大善天众。无边善天众。无云天众。福生天众。广果天众。无𤏙天众。无诳天众。善见天众。爱见天众。阿迦腻吒天众。亦复如是。于如是等诸天众中。一时之顷百出百没千出千没千万出千万没。是名大众隐显自在。

[学习解说]:

什么是大众隐显自在,菩萨能在大众面前心不怖畏身无妨碍,所有大众都不知道菩萨来往的处所,菩萨或者前往至婆罗门众中,示现婆罗门的形像,穿同样色系的衣服等与婆罗门没有任何差别,婆罗门能说的菩萨也能说,婆罗门不能说的菩萨也能说

菩萨能以善巧方便教化众人,完成示现教导后立即入灭,大众谁都不清楚菩萨来在哪里去向何处,不知道菩萨是人还是天?如婆罗门众、刹利众、大会众、长者众、四天王众、三十三天众、夜摩天众、兜率陀天众、化自在天众、他化自在天众、梵众梵师天众、大梵天众、少光天众、无量光天众、净光天众、少善天众、大善天众、无边善天众、无云天众、福生天众、广果天众、无𤏙天众、无诳天众、善见天众、爱见天众、阿迦腻吒天众、菩萨能在这些诸天众中,一时之顷百出百没千出千没千万出千万没,这是大众隐显自在




云何障他神通。菩萨摩诃萨除佛世尊。同行同性同定。后边生菩萨所得神通。胜余内外一切神通。是名障他神通。

云何言辞无碍。菩萨摩诃萨说法之时。言辞无尽义味无尽乐说无尽。是名言辞无碍。

云何施他忆念。菩萨摩诃萨说法之时。无量众生于无量世。诸所失念悉令还忆。是名施他忆念。


[学习解说]:

什么是障他神通,除佛世尊同行同性同定,后边生菩萨所得神通胜余内外一切神通,这是障他神通

什么是言辞无碍,菩萨说法时言辞无尽、义味无尽、乐说无尽,这是言辞无碍

什么是施他忆念,菩萨说法时能令无量众生在无量世中失去的记忆全部恢复,这是施他忆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7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8061

[禅定勋章]

57#
 楼主| 发表于 2025-4-7 09:58:14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57楼共用时2小时)


云何施他欢乐。菩萨摩诃萨说法之时。能令众生身心安乐坏烦恼障。听者欢乐如第三禅。四大诸患一时消灭。诸恶鬼等不得其便。是名施众欢乐。

云何放大光明。菩萨摩诃萨放大光明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至地狱中坏地狱苦。至放逸天教修人法。令得人身来至佛所。请召十方无量菩萨。来集佛所教化众生。是名放大光明。

如是等事名变神通。转法性故名变神通。


[学习解说]:

什么是施他欢乐,菩萨说法时能令众生身心安乐破除烦恼,令听法者身心欢乐如同在第三禅天,四大诸患一时消灭,诸恶鬼等没有可趁之机,这是施他欢乐

什么是放大光明,菩萨放大光明遍照十方无量世界乃至地狱并破除地狱众苦,甚至遍照天上教放逸的天众修人法令他们得到人身前往佛所,召请十方无量菩萨来到佛所教化众生,这是放大光明

以上是变神通


名词解释:

【人法】
(术语)人为受教之众生,法为佛之教法。又一切之有情数曰人,一切之非情数曰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第三禅】
(界名)色界四禅天中之第三禅天也。此中有三天,谓之少净、无量净、遍净。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云何化神通物无作物故名为化。若化身若化声。

化身者。或似己身或似他身。有根具足不具足者。余如转中。又复化为无量之身。诸佛菩萨为众生故化无量身遍无量界。有佛菩萨现遍化身。或有如幻。或有真实。衣食金银琉璃真珠颇梨珂贝亦复如是。为破众生贫穷困苦。是名化身。

化声者。诸佛菩萨化现好声疾声妙声。自说义声。他说义声。无义声。说法声。教化声。以是诸声能坏众生放逸之心。是名化声。


[学习解说]:

什么是化神通,万物没有固定的形态所以称为化,比如化身或化声

化身说的是,诸佛菩萨或者化现与己身相似的形象,或与他身相似的形象,或化现诸根具足或不具足,或又化现其他无量身形,诸佛菩萨为利益众生而化现无量身遍布无量世界,或为虚幻,或为真实,以及衣食、金银、琉璃、真珠、颇梨、珂贝也是一样,这是诸佛菩萨为坏众生贫穷困苦,称为化身

化声说的是,诸佛菩萨化现好声、疾声、妙声、自说义声、他说义声、无义声、说法声、教化声,这些各种音声能坏众生放逸之心,所以称为化声




佛菩萨声深远如雷。如迦陵频伽声。人所爱乐声。遍满声。思惟声。了了声。易解声。喜闻声。无所著声。无可呵声。无尽声。菩萨摩诃萨如是诸声。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天众人众声闻众辟支佛众菩萨众。若近若远悉得闻之。

如是声中出种种法利益众生。自化声者。如自说法。为放逸众生故。他化声者。如佛化身为他说法。为放逸众生故。无义声者。如虚空出声。说法声者。为痴众生故。教化声者。为放逸者增长不放逸故。诸佛菩萨如是等化神通之事。展转无量不可称计。

如是无量不可称计神通变化为于二事。一者为令众生生于信心趣向佛法故。二者为示贫穷困苦众生无上福田故。


[学习解说]:

佛菩萨音声深远如雷,如同迦陵频伽声、人所爱乐声、遍满声、思惟声、了了声、易解声、喜闻声、无所著声、无可呵声、无尽声,菩萨以上这些音声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天众、人众、声闻众、辟支佛众、菩萨众,不论远近都能听到

菩萨以种种音声说法皆为利益众生,自化声是为放逸众生而说法,比如亲自为其说法;他化声也是为放逸众生而说法,比如佛的化身为其说法;无义声是为愚痴众生而说法,比如从虚空传出说法声;教化声是为放逸者消除放逸之心而说法,诸佛菩萨种种化神通无量无边不可称计

诸佛菩萨示现无量不可称计神通变化,一是为令众生对佛法生起信心趣向佛法、二是为令贫穷困苦众生广种无上福田




云何宿命智。菩萨摩诃萨自知宿世与如是等众生共住共行。自识名字及他名字。知自种姓及他种姓。知自饮食及他饮食。自知苦乐及他苦乐。菩萨自知如是宿世。亦能教他令知宿世。自识乃至无量世事。亦能教他识无量世若粗若细。是名宿命智。

以是宿命智势力故。能说本昔菩萨因缘。令诸众生于佛法中现在生信。说诸菩萨本因缘经。阇陀伽经。阿浮陀那经。说业因缘恶业善业。为破众生常见及无常见故。是名菩萨宿命智。


[学习解说]:

什么是宿命智,菩萨自知宿世与众生共住共行,‌自知名字及他人名字,自知种姓及他人种姓,自知饮食及他人饮食,自知苦乐及他人苦乐,菩萨自知如是宿世之事也能教他人了知如是宿世之事,菩萨自知无量世的事情也能教他人了知无量世的事情,所以称为宿命智

因此菩萨能说过去菩萨因缘,能令一切众生对佛法生起信心后为其宣说诸菩萨本因缘经、阇陀伽经(本生经,即佛说自身过去所经历的事迹的经文)、阿浮陀那经(譬喻),说善恶业的因缘破除众生常见及断灭见的执着,这称为菩萨宿命智

名词解释:

【阇陀伽】
又作阇多伽,华译为本生经,即佛说自身过去所经历的事迹的经文,为十二部经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宿命智通】
(术语)六通中之宿命通也,能知宿命之事,故云智,智力自在无碍,故云通。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云何天眼。菩萨摩诃萨以净天眼过于人眼。见诸众生死此生彼。若好色若恶色若好若丑。明见众生善恶等业善恶果。若老若少若自造作若教他作。若粗若细。若人天色。若三恶道色。乃至无量十方世界无量佛土众生之色。明了无量十方诸佛演说法时。是名天眼通。

[学习解说]:

什么是天眼,菩萨以清净的天眼超越人眼,能见一切众生在生死轮回中不断流转,或好色或恶色或好或丑,清楚明了众生善恶果报,或老或少或自己造业或教他人造业,或粗或细,或人天色或三恶道色,乃至无量十方世界无量佛土众生的情况,明了十方无量诸佛演说佛法,这称为天眼通


名词解释:

【天眼通】
(术语)六通之一。以色界天趣清净之四大所造之眼根,而知远近粗细之形色及六道众生之死此生彼,通达无碍者。有修得报得二种。(参见:天眼)。今催眠术家亦有此名目,日本谓之千里眼。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云何天耳。菩萨摩诃萨所闻音声。若天声若人声。若圣声若非圣声。若粗声若细声。若化声若实声。若远声若近声。

天声者。从欲天至阿迦尼吒乃至上方无量世界。诸天音声悉得闻之。是名天声。
人声者。所谓十方无量世界。
圣声者。谓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为化众生宣说佛法。若赞布施持戒善业破坏恶业。读诵解说书写佛经。是名圣声。
非圣声者。所谓妄语两舌恶口无义之言。下至三恶上至欲界。所有诸天十方众生。有如是等四种恶口。是名非圣声。


[学习解说]:

什么是天耳通,菩萨所闻音声,或天声、或人声、或圣声、或非圣声、或粗声、或细声、或化声、或实声、或远声、或近声

天声说的是,从欲天至阿迦尼吒乃至上方无量世界诸天音声全都能听闻,这叫做天声
人声说的是,十方无量世界的人
圣声说的是,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为了教化众生而宣说的佛法,比如赞叹布施、持戒、修善业坏恶业、读诵解说书写佛经的功德,这叫做圣声
非圣声说的是,妄语、两舌、恶口、无义语,下至三恶道上至欲界所有诸天十方众生,如果有犯恶口者都叫做非圣声


名词解释:

【天耳通】
天耳通者,谓于世间一切众生苦乐、忧喜、种种音声,悉能闻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7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8061

[禅定勋章]

58#
 楼主| 发表于 2025-4-8 10:03:46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58楼共用时2小时)


云何粗声。谓大众声。大众生声。地狱声。雷震声。贝声鼓声。是名粗声。细声者。谓窃语声。不了声。陀毗罗国声。粟特声。月支声。大秦声。安息声。真丹声。法(丹本佉)沙声。裸形声。鲜卑声。如是等边地声名为细声。

何以故。嫉妒烦恼因缘得故。菩萨成就如是天耳。闻诸众生所出善声赞叹恭敬。教住佛法令生信心。广为分别十二部经菩萨秘藏。若闻恶声即便呵责。说恶业过开对治门。是名天耳通。


[学习解说]:

什么是粗声,比如众生声、地狱声、雷震声、贝声鼓声,这些叫做粗声

窃语声、不了声、陀毗罗国声、粟特声、月支声、大秦声、安息声、真丹声、法(丹本佉)沙声、裸形声、鲜卑声等边地声,这叫做细声

粗声细声都是由于众生嫉妒烦恼因缘而生起,菩萨成就天耳通后能听闻一切众生发出的善声和恶声,菩萨对于善声会赞叹和恭敬,并教众生安住佛法增上信心,广泛为他们演说十二部经,菩萨对于恶声会呵责,劝告他们恶业的果报以及对治的修行方法,这是天耳通




云何他心智通。菩萨悉知十方世界所有众生。共烦恼心不共烦恼心。烦恼系心及不系心。善愿心恶愿心。疑心无疑心。上心下心。贪恚痴心。欲界心色无色界心。乃至一切畜生众生受苦乐心。无苦无乐心。以一心观一众生心。以一心观无量众生心。是名他心智通。

诸佛菩萨他心智通。为知众生利钝根故。为知众生诸种性故。知是众生有善心已。即为演说十二部经及菩萨藏。知恶心已即便呵责说恶业过。是名菩萨他心智通。

漏尽智通者。菩萨摩诃萨为断烦恼故修集道。自坏烦恼故修集道。为坏众生诸烦恼故而为说法。为坏有漏憍慢众生。为破非道计道众生故。菩萨摩诃萨虽为众生说尽漏法自不尽漏虽未尽漏不为所污。菩萨摩诃萨漏尽智通不可思议。修漏尽通为化众生坏憍慢故。是名漏尽通。


[学习解说]:

什么是他心智通,菩萨全部知晓十方世界所有众生的共同烦恼及个别烦恼、知晓他们是否被烦恼所障碍或不障碍、知晓他们的善愿心恶愿心、疑心无疑心、上心下心、贪恚痴心、欲界心色无色界心、乃至一切畜生众生受苦乐心、无苦无乐心、菩萨能以一心观一众生心、能以一心观无量众生心,这叫做他心智通

诸佛菩萨获得他心智通,为了知众生利钝等各种根性,如果众生心存善念便为他们演说十二部经及大乘经,如果众生心存恶念便呵责他们为说恶业的过失,这都是菩萨他心智通的体现

菩萨证得漏尽智通,为了断除一切烦恼,为了自己能坏烦恼而修道,为破除众生烦恼而宣说佛法,为破除众生烦恼和骄慢,菩萨虽然为众生漏尽法但自己却没有得到漏尽通,虽然没有得到漏尽通但不会被烦恼所染污,这就是菩萨漏尽智通的不可思议,菩萨修习漏尽通为了教化众生破除自大和高傲,这就是漏尽通


名词解释:

【憍慢】
自大高傲的心理。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漏尽通】
漏尽智证通的简称。(参见:六通)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漏尽智通】
p1284 瑜伽三十七卷十三页云:云何诸佛菩萨漏尽智通?谓佛菩萨、如实了知烦恼尽得。如实了知若自若他于诸漏尽已得未得。如实了知若自若他所有能得漏尽方便。如能如实了知方便,于非方便、亦如实知。如实知他、于漏尽得,有增上慢。如实知他、于漏尽得,离增上慢。又诸菩萨、虽能如实了知一切漏尽功德、能证方便;而不作证。是故菩萨、于有漏事、及与诸漏,不速舍离。虽行种种有漏事中;而不染污。如是威力、于诸威力,最为殊胜。又佛菩萨、由漏尽智,自无染污;亦善为他广分别说,坏增上慢。当知是名此所作业。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菩萨藏】
(术语)二藏之一。大乘经之都名。法华华严等诸大乘经,含藏大乘菩萨修因证果之法,故名菩萨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种性】
各种的根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云何为法。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果。是名为法。是六种果凡有四事。一者修集道故。二者庄严菩提故。三者自他利益故。四者得后世大善果故。

菩萨行施破坏悭贪。庄严菩提道摄取众生。为菩提道令行布施。欲施施时施已欢喜。是名自利。断除众生饥渴苦恼寒热恐怖。是名利他。舍是身已获大自在饶财尊贵。是名大果。是名菩萨布施四事。


[学习解说]:

什么是法,法指的是檀波罗蜜果、尸波罗蜜果、羼提波罗蜜果、毗梨耶波罗蜜果、般若波罗蜜果
(布施)波罗蜜果有四事:一修道、二庄严菩提、三自他兼利、四后世得大善果报

菩萨行布施能破坏悭贪,能庄严菩提道,能摄受众生为求菩提行布施
菩萨布施时心生欢喜,这是自利
菩萨因为布施而解除众生饥渴、苦恼、寒热、恐怖,这是利他

菩萨因舍弃色身而能获得大自在,财富丰饶,地位尊贵,这是布施的大果报,叫做菩萨布施四事


名词解释:

【布施】
(术语)梵语曰檀那Da%na,译为布施。以福利施与人也。所施虽有种种,而以施与财物为本义。得大富乐之果。周语曰:“享祀时至,布施优裕。”文子自然篇曰:“为惠者布施也。”庄子外物篇曰:“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荀子哀公篇曰:“富有天下而无怨财,布施天下而不病贫。”韩非显学篇曰:“上征敛于富人,而布施于贫家,是夺力俭而与侈堕也。”淮南子道应训曰:“不义得之,又不能布施,患必至矣。”又齐俗训曰:“为义者,布施而德。”论衡定贤篇曰:“使谷食如水火,虽贪吝之人,越境而布施矣。”法界次第曰:“檀那秦言布施。”无量寿经曰:“布恩施惠。”大乘义章十一曰:“言布施者,以己财事分布与他,名之为布,惙己惠人目之为施。”维摩经佛国品曰:“布施是菩萨净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萨摩诃萨受持禁戒除灭恶戒。庄严菩提道摄取众生。为菩提道令持禁戒。离破戒怖卧安觉安。心无悔恨欢喜悦乐。是名自利。于诸众生无有害心施众生无畏是名利他。持戒故受人天乐得道涅槃。是名大果。是名菩萨持戒四事。


[学习解说]:

菩萨受持禁戒能除灭恶戒,能庄严菩提道,能摄取众为求菩提而持禁戒
菩萨欢喜持戒心无悔恨而且睡眠安稳,这是自利
菩萨对一切众生没有伤害之心,能布施众生无畏,这是利他
菩萨因为持戒而得人天快乐乃至涅槃道,这是持戒得大果报,叫做菩萨持戒四事


名词解释:

【持戒】
(术语)六度之一。受持戒律而不犯触也。法华经譬喻品曰:“持戒清洁,如净明珠。”维摩经佛国品曰:“持戒是菩萨净土。”地持论八曰:“三十二相无差别因,皆由持戒所得。”智度论谓有大力毒龙,以眼视人,弱者即死。以气嘘人,强者亦死。时龙受一日戒出家,入林树间,疲懈而睡。猎者见之喜曰:以此皮献国王,以为船饰可乎?便以杖案其头,刀剥其皮。龙自念:我今持戒,故不计此身,一心受剥,不生悔意。时日大热,欲趋大水。见诸小虫来食其身,为持戒故,不敢动。畜生尚能坚持禁戒,至死不犯,况复于人!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萨摩诃萨修于忍辱破坏不忍。庄严菩提道摄取众生。为菩提道令修忍辱。若自若他远离怖畏。是名自利利他。以忍因缘无有瞋心。眷属不坏不受苦恼。心无悔恨舍是身已受人天乐得道涅槃。是名大果。是名菩萨忍辱四事。

[学习解说]:

菩萨修行忍辱能破除不能堪忍的业障,能庄严菩提道,能摄受众为求菩提而修行忍辱
菩萨修习忍辱能令自己和他人远离怖畏,这既是自利也是利他
菩萨因为忍辱而能心无嗔恚,令眷属关系和睦远离苦恼,菩萨心无悔恨舍是身已得人天福报乃至涅槃道,这是修忍辱的大果报,叫做菩萨忍辱四事


名词解释:

【忍辱】
(术语)梵语羼提Ks!a%nti,译曰忍辱,忍受诸侮辱恼害而无恚恨也,六波罗蜜之一。法界次第下之上曰:“羼提,秦言忍辱。内心能安忍外所辱境,故名忍辱。”维摩经佛国品曰:“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注“肇曰:忍辱和颜,故系以容相,而岂直形报而已。”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萨摩诃萨勤修精进破坏懈怠庄严菩提道摄取众生。为菩提道令修精进。卧安觉安离诸烦恼。增长善法身受安乐是名自利。菩萨精进不恼众生打掷呵骂。是名利他。舍是身已受人天乐。身得大力获菩提道是名大果。是名菩萨精进四事。

[学习解说]:

菩萨勤修精进能破除懈怠,能庄严菩提道,能摄受众生为求菩提而勤修精进
菩萨勤修精进能令睡眠安稳远离一切烦恼,能增长善法,身心获得安乐,这是自利
菩萨勤修精进不对众生恼怒、打掷、呵骂,这是利他
菩萨舍是身已得人天福报,身得大力获菩提道,这是勤修精进的大果报,叫做菩萨精进四事


名词解释:

【精进】
(术语)又曰勤。小乘七十五法中大善地法之一,大乘百法中善心所之一。勇猛修善法,断恶法之心作用也。唯识论六曰:“勤谓精进,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对治懈怠满善为业。”辅行二曰:“于法无染曰精,念念趣求曰进。”慈恩上生经疏下曰:“精谓精纯无恶杂故,进谓升进不懈怠故。”华严大疏五曰:“精进,练心于法名之为精,精心务达目之为进。”维摩经佛国品曰:“精进是菩萨净土。”案汉书,召属县长吏,选精进掾史。注:精明而进趣也。此为精进二字之出处。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7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8061

[禅定勋章]

59#
 楼主| 发表于 2025-4-9 10:28: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5-4-10 09:59 编辑

(本次学习:59楼共用时2小时)



菩萨修定坏破乱心。庄严菩提道摄取众生。为菩提道令修禅定。现世受乐身心寂静。是名自利。以身心静故不恼众生。是名利他。舍是身已受清净身。安隐快乐得道涅槃。是名大果。是名菩萨禅定四事。

[学习解说]:

菩萨修定能破除散乱心,能庄严菩提道,能摄受众生为求菩提修行禅定
菩萨修行禅定现世就能享受到喜乐,这是自利
菩萨因为身心清净,所以从来不做恼怒众生的事‌,这是利他
菩萨舍是身已会获得清净身,身心安稳快乐得菩提道,这是修行禅定的大果报,叫做菩萨禅定四事




菩萨摩诃萨成就智慧破坏无明。庄严菩提道以四摄法摄取众生。为菩提道修行智慧。以知法界故身受安乐。是名自利。能教众生世间之事及出世事。是名利他。能坏烦恼智慧二障。是名大果。是名菩萨智慧四事。

[学习解说]:

菩萨成就智慧能破除无明,能庄严菩提道,能摄受众生为求菩提而修行智慧
菩萨因为了知法界真相的缘故身心安乐,这是自利
菩萨能教化众生世间事以及出世间事,这是利他
菩萨因为有智慧所以能破除烦恼障和所知障,这是成就智慧的大果报,叫做菩萨智慧四事


名词解释:

【二障】
1、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又名惑障,即贪嗔痴等烦恼,能使众生流转于三界之生死,因而障碍涅槃之业,故名“烦恼障”;所知障又名智障,即众生有无明邪见,无明邪见能覆盖慧解,令不聪利,因而障碍菩提之业,故名“所知障”。
2、事障和理障。贪、嗔、痴等烦恼能使生死相续,障大涅槃,名“事障”;邪见能碍正知见,障大菩提,名“理障”。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共生不可思议者。菩萨摩诃萨非宿命智忆宿世事。为观众生善恶诸业。同受苦者为欲利益。

菩萨摩诃萨处兜率天。成就寿命有三事胜。一者寿胜。二者色胜。三者名称胜。

初下之时放大光明遍照十方。了了自知始入母胞胎时住时出时。于十方面行七步时。无人扶侍作如是言。我今此身是最后边。诸天鬼神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以诸华香微妙伎乐幡盖供养。

三十二相庄严其身无能胜者。以慈善力坏魔兵众。一一支节同那罗延所得大力。童龀之年不学世事而能知之。无师而学自然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梵天劝请为诸众生转正法轮。正受三昧雷声震动不能令动。诸兽亲附爱如父母。畜生奉食知佛心故。云神降雨洗浴其身。树随曲枝荫翳其躯。

既成道已六年之中。魔常伺求不得其短。常在禅定成就念心。善能了知觉观起灭。是名菩萨共生不可思议。


[学习解说]:

共生不可思议说的是,菩萨不是因为知宿命智而忆念宿世之事,是为观察众生善恶业而与众生共同受苦只为能够利益众生

菩萨在兜率天将获得三种殊胜的寿命福报:一寿胜、二色胜、三名称胜

菩萨从兜率天下至世间时全身放大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了了自知将进入母胎,刚刚出生就能自行行走七步说:我今日的色身是我最后的一生,诸天鬼神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都以各种华香微妙伎乐幡盖恭敬供养

菩萨的三十二相庄严身无有人能胜过他的,菩萨以慈悲善力破坏魔军,一一支节同那罗延一样有大力,童年时不学世间既能也能知道,后来也是无师自学自然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梵天见状前来劝请菩萨为一切众生说法,菩萨正受三昧即使雷声震动也无法动摇他的内心,菩萨将各种亲近的动物如爱护父母一样的爱护它们,畜生用饮食供养菩萨,天上的云神也有降雨洗浴菩萨色身,弯曲的树枝遮蔽了树干形成了阴凉处

菩萨悟道后在六年‌当中魔常常前来扰乱却都无法找到破绽,因为菩萨常在禅定中成就念心,善能了知觉观起灭,这是菩萨共生不可思议


名词解释:

【起灭】
(术语)事物之生与灭也。因缘和合则生起,因缘离散则灭谢。维摩经问疾品曰:“应作是念:但以众法,合成此身。起但法起,灭但法灭。”圆觉经曰:“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华翳。”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觉观】
新译作寻伺,旧译作觉观,粗思名觉,细思名观,二者都能扰乱定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念心】
谓真信明了过去未来劫中,出生入死,忆念无忘。经云:无数劫中,舍身受身,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曰念心。(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正受三昧】
(术语)三昧一译正受。正受三昧者,梵汉双举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事胜──菩萨生兜率天三事胜】
﹝出涅槃经﹞
  菩萨当补佛处,故生兜率。梵语兜率,华言知足。谓于五欲境界知止足故。(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一、命胜],菩萨已离三界生死,虽不修命业,而于彼天托生。天数寿命四千岁。天寿毕已,降生中国,以补佛处,是名命胜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色胜],菩萨虽不修色业,既生兜率,而妙色身光明照耀,自然庄严,异诸天众,是名色胜也。
  [三、名胜],佛本行集经云:菩萨既生兜率,其诸天众,即唤菩萨名为护明,展转称唤,其声上彻净居,乃至色界天顶,是名名胜也。(护明,释迦佛也。从迦叶佛时,护持禁戒,梵行清净,命终生天,不失本心,不忘宿行,故曰护明。)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共生】
(术语)论物之出生,非由自性而生。由他性而生,由自他二性而生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不共生者为欲利益一切众生。如彼狂人缘见如来还得本心。盲者得眼。倒产得顺。聋者得听。贪瞋痴者悉得除灭。是名不共生不可思议。

又共生者。如来所行不可思议。常右胁卧如师子王。若草若叶无有动乱。随蓝猛风不动衣服。发足行步如师子王白鹅王等。若欲行时先发右足。所行之处高下皆平。食无完过遗粒在口。是名共生不可思议。

如来世尊。入涅槃时。大地震动。放大光明遍十方界。一切悉闻伎乐之音。是名共生不可思议。

云何名为共。声闻缘觉不共。
声闻缘觉不共有三。一者细。二者行。三者界。
如来悉知一切众生无量烦恼无量对治。是名为细。
行者名为六通六波罗蜜法性自生不可思议。是名为行。
界者一切世间无碍智慧。是名为界。是名不共不可思议。

声闻神通齐二千世界。缘觉神通齐三千大千世界。诸佛菩萨通达无量无边世界。是名不共。
共者除上三事余一切法。是名为共。

是故声闻辟支佛等。尚不得与佛菩萨共。况凡夫人天外道邪见。
菩萨摩诃萨六波罗蜜法性共生不共生。声闻缘觉共法不共法。是名不可思议。


[学习解说]:

不共生者为利益一切众生,就像狂人见到如来得到本心、盲人得到眼睛、聋子获得听力、贪嗔痴心全部消灭,这些叫做不共生不可思议

共生者就像如来所行不可思议,右侧卧姿形如狮子王、步伐如同狮子王和白鹅王一样威严和安详、行走时先迈右脚、无论身在何处都能保持心态平和、吃完饭后口中不会有遗留的谷粒,这些叫做共生不可思议

如来世尊入涅槃时,大地发生震动,全身放大光明遍照十方世界,这叫做共生不可思议

什么叫做共?声闻和缘觉在修行方法和成就上是不同的
声闻缘觉不共有三:一细、二行、三界
如来悉知一切众生无量烦恼,因此有无量对治方法,这叫做细
行说的是六种神通和六波罗蜜法性自生不可思议,这叫做行
界说的是一切世间无碍智慧,这叫做界,所以叫做不共不可思议

声闻获得的神通能够遍及二千世界、缘觉获得的神通能够遍及三千大千世界、诸佛菩萨获得的神通能够通达无量无边世界,这叫做不共
除了以上三种,剩下的一切法叫做共

所以声闻辟支佛尚且不能与佛菩萨共,更何况是凡夫人天及外道邪见之人?
菩萨摩诃萨六波罗蜜法性共生不共生、声闻缘觉共法不共法,这叫做不可思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7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8061

[禅定勋章]

60#
 楼主| 发表于 2025-4-10 10:00: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5-4-10 10:06 编辑

(本次学习:增补59楼内容+60楼~72楼共用时2小时)

(重新编辑整理加目录《菩萨地不可思议品第六》)

菩萨地不可思议品第六

一、什么是菩萨不可思议?

云何菩萨摩诃萨不可思议。菩萨摩诃萨得自在三昧。发心已得无量功德。不造作业而获果报。不修圣道而得圣心。是名菩萨不可思议。少作善业得大果报。为菩提故于无量世修诸苦行。菩萨实知无有众生。而能为之勤修苦行。知无作者及无受者。能作受者。是名菩萨不可思议。

[学习解说]:

菩萨不可思议说的是,菩萨获得自在三昧,发心已得无量功德,菩萨不造作恶业而能获得果报,不修圣道而能获得圣心,这叫做菩萨不可思议

菩萨少作善业而得大果报,菩萨为成就菩提在无量世修诸苦行,菩萨深知无有众生,而能为度化众生勤修苦行,菩萨深知无有作者与受者,这叫做菩萨不可思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5-4-18 19:07 , Processed in 0.08991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