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续楼上,56楼用时约3小时)
★ 善男子。譬如树林凡有四种。
一者易伐难出。二者难伐易出。三者易伐易出。四者难伐难出。
在家之人亦有四种。
一者易调难出。二者难调易出。三者易调易出。四者难调难出。
[学习解说]:
善男子,譬如有四种树林
一种是容易砍伐但不容易运出;二是难以砍伐容易运出;三是既容易砍伐又容易运出;四是既难以砍伐又难以运出
在家人也有四种
一种是容易调伏但是难以生出离心;二是难以调伏但是容易生出离心;三是既好调伏又容易生出离心;四是既难调伏又难生出离心
★ 如是四人分为三种。
一者呵责已调。二者濡语而调。三者呵责濡语使得调伏。
复有二种。一者自能调伏不假他人。二者自若不能请他令调。
复有二种。一者施调。二者咒调。是调伏法复有二时。一者喜时二者苦时。
为是四人说正法时有二方便。
一者善知世事。二者为其给使。
善男子。菩萨若知是二方便则能兼利。若不知者则不能得自利他利。
[学习解说]:
四种在家人又分为三种
一种是需要经过呵斥才可以调伏;二需要用柔软语调伏;三需要呵斥和柔软语同时调伏
四种在家人又有两种,一种是自己调伏不需要他人调伏;二是自己无法调伏需要他人帮忙调伏
四种在家人又有两种,一种是施调(调伏意念使不起恶。如以布施治悭贪,以持戒治破戒,以忍辱治嗔恚,以精进治懈怠,以禅定治散乱,以智慧治愚痴);二是咒调
为四种在家人说法时有两种方便
一善用世间法作为善巧方便为其说法;二不辞劳苦的为在家人服务或使用他们受益
善男子,菩萨如果能善知这两种方便则能自利利他,反之则不能自利利他
名词解释:
【调意】
调伏意念使不起恶。如以布施治悭贪,以持戒治破戒,以忍辱治嗔恚,以精进治懈怠,以禅定治散乱,以智慧治愚痴。隋代慧远之无量寿经疏卷上(大三七·一○二上):“修施治悭,名为调意。”又曹魏康僧铠译之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七中):“布施调意,戒忍精进,如是三昧,智慧为上。”p6166 FROM:【佛光大辞典】
★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为利他故先学外典。然后分别十二部经。
众生若闻十二部经。乃于外典生于厌贱。
复为众生说烦恼过烦恼解脱。叹善友德呵恶友过。赞施功德毁悭过失。
菩萨常寂赞寂功德。常修法行赞法行德。
若能如是是名兼利。
[学习解说]: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为了利益众生,因此先学习佛教以外的典籍,然后再分别(思量识别诸事理曰分别)十二部经(乃佛陀所说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之十二种类)
众生如果听闻十二部经,就会对佛教外的典籍失去兴趣
然后菩萨再为众生解说烦恼的过失以及解脱烦恼的方法
并赞叹善友的德行,呵责恶友的过失,赞叹布施的功德,坏除悭贪的过失
菩萨常在安定中,而且常常赞叹安定的功德
菩萨常常如法实修,并且常常赞叹如法修行的功德
菩萨如果能做到以上这些修行,则能自利利他
名词解释:
【寂常】
无烦恼叫做“寂”,无生灭叫做“常”,寂常就是“涅槃”的境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法行】
(术语)二行人之一。自思如法而行,谓之法行人。玄义十曰:“教门为信行人,观门为法行人。”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二部经】
梵语 dva^das/a^n%ga-buddha-vacana。乃佛陀所说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之十二种类。又作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十二分经。即:(一)契经(梵 su^tra,音译修多罗),又作长行。以散文直接记载佛陀之教说,即一般所说之经。(二)应颂(梵 geya,音译祇夜),与契经相应,即以偈颂重覆阐释契经所说之教法,故亦称重颂。(三)记别(梵 vya^karaN!a,音译和伽罗那),又作授记。本为教义之解说,后来特指佛陀对众弟子之未来所作之证言。(四)讽颂(梵 ga^tha^,音译伽陀),又作孤起。全部皆以偈颂来记载佛陀之教说。与应颂不同者,应颂是重述长行文中之义,此则以颂文颂出教义,故称孤起。(五)自说(梵 uda^na,音译优陀那),佛陀未待他人问法,而自行开示教说。(六)因缘(梵 nida^na,音译尼陀那),记载佛说法教化之因缘,如诸经之序品。(七)譬喻(梵 avada^na,音译阿波陀那),以譬喻宣说法义。(八)本事(梵 itivr!ttaka,音译伊帝曰多伽),载本生谭以外之佛陀与弟子前生之行谊。或开卷语有“佛如是说”之经亦属此。(九)本生(梵 ja^taka,音译阇陀伽),载佛陀前生修行之种种大悲行。(十)方广(梵 vaipulya,音译毗佛略),宣说广大深奥之教义。(十一)希法(梵 adbhuta-dharma,音译阿浮陀达磨),又作未曾有法。载佛陀及诸弟子希有之事。(十二)论议(梵 upades/a,音译优波提舍),载佛论议抉择诸法体性,分别明了其义。此十二部,大小乘共通。然诸经或称惟方广为大乘独有之经;或谓除记别、自说、方广外,余九部皆属小乘经;或谓除因缘、譬喻、论议外,余九部皆属大乘经;或有以譬喻、本生、论议外之九部为九部经;又有以除自说、譬喻、论议外之九部为九部经。惟九部与十二部二种分类中,九部之说法较为古老,但却较有力。上所谓九部经,又作九分教、九部法。又此十二部究摄于经律论三藏之何者,诸论亦有异说。(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八章(印顺))p344 FROM:【佛光大辞典】
【分别】
(杂语)思量识别诸事理曰分别,是为心心所之自性作用,故以为心心所之异名也。法华经曰:“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发智论一曰:“法归分别,圣归涅槃。”成实论三曰:“法归分别,真人归灭。”唯识述记七末曰:“言分别者,有漏三界心心所法,以妄分别为自体故。”俱舍光记二十曰:“毗婆阇(Vibha%jya)名分别。”三界之心心所以虚妄之分别为自性,即妄于无我无法之上,而分别我法也,故称之为分别之惑,断此分别之惑,谓之无分别慧。慈恩寺传七曰:“菩萨以分别为烦恼,而分别之惑坚类金刚,唯此经所诠无分别慧,乃能除断,故曰能断金刚般若。”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外典】
佛教以外的典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常寂】
(术语)真体离无灭之相谓之常,绝烦恼之相谓之寂,唯识述记一本曰:“不生不灭绝名相于常寂之津。”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在家菩萨先自调伏。若不调伏则不出家。
在家菩萨能多度人。出家菩萨则不如是。
何以故。若无在家则无三乘出家之人。三乘出家修道持戒诵经坐禅。皆由在家而为庄严。
[学习解说]:
在家菩萨应当先调伏自心,如果无法调伏自心就不叫出家
在家菩萨能度化很多人,出家菩萨则不能度很多人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没有在家人就没有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出家人
三乘出家人修习佛道,持戒、诵经、坐禅这些修行时,都需要在家人的庄严和护持
[学习笔记]:
这句“在家菩萨先自调伏。若不调伏则不出家。”
由此可见真正出家的是心出家,并非身出家
心与佛心相应(印),去除凡夫妄念,恢复清净光明才是通往出家的路
下面学习善知识慈悲教导:
何谓[菩萨出家]? ~ 大庄严法门经
文殊师利言。菩萨出家者。[非以自身剃发]名为[出家]。何以故。
若能发大精进为除一切众生烦恼。是名[菩萨出家]。
非以自身披着染衣名为出家。
勤断众生三毒染心是名出家。
非自持戒行名为出家。
能令毁禁安住净戒是名出家。
非以阿兰若处独坐思惟名为出家。
能于女色生死流转。以慧方便化令解脱是名出家。
非以自身守护律仪名为出家。
若能广起四无量心。安置众生是名出家。
非以自身修行善法名为出家。
能令众生增益善根是名出家。
非以自身得入涅槃名为出家。
为欲安置一切众生。入大涅槃是为出家。
非以自身除烦恼故名为出家。
勤断一切众生烦恼名为出家。
非以自能将护身心名为出家。
将护一切众生名为出家。
非以自解身心缚故名为出家。
为解一切众生身心缚故名为出家。
非以自身于生死怖畏得解脱故名为出家。
能除一切众生生死怖畏。令得脱者名为出家。
非以自乐涅槃名为出家。
勤行精进为令众生满足一切佛法故名为出家。
文殊师利言。女子。
夫出家者。[于一切众生起慈悲心]名为出家。
出家者。[不见一切众生恶。亦不取相]名为出家。
出家者。[不举他罪,有惭愧者,教令忏悔]是名出家。
女子。出家者难名为属他。菩萨不尔。身心自在无系属故。
女言。云何出家名为属他。
文殊师利言。
属戒者名为出家。破戒者不名出家。
属三昧者名为出家。乱心者不名出家。
属智慧者名为出家。愚痴者不名出家。
属解脱者名为出家。离解脱者不名出家。
女子言。文殊师利。云何菩萨名不属他。
文殊师利言。菩萨内自证法不从他学名不属他。何以故。菩萨于一切智即自开解故。
尔时文殊师利。说此出家法已。五百菩萨心生欢喜。即脱身上衣服璎珞奉文殊师利赞言。善哉善哉快说此法。我当修行。 何谓真出家 ~ 维摩诘经
佛告罗睺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罗睺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
忆念昔时,毗耶离诸长者子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问我言:『唯!罗睺罗!汝佛之子,舍转轮王位出家为 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
我即如法为说出家功德之利。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罗睺罗!不应说出家功德之利。所以者何?
无利、无功德,是为出家。有为法者,可说有利、有功德;
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
罗睺罗!出家者,无彼、无此、亦无中间;离六十二见,处于涅槃,智者所受,圣所行处;降伏众魔,度五道,净五眼,得五力,立五根;不恼于彼,离众杂恶,摧诸外道,超越假名;出淤泥,无系着,无我所,无所受,无扰乱,内怀喜,护彼意,随禅定,离众过。若能如是,是真出家。』
「于是维摩诘语诸长者子:『汝等于正法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难值!』
「诸长者子言:『居士!我闻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
「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
「尔时三十二长者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名词解释:
【三乘】
1、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乘又名小乘,其行人速则三生,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终于闻如来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惑,可证阿罗汉果;缘觉乘又名中乘,其行人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破无明,终于悟十二因缘之理,可证辟支佛果;菩萨乘又名大乘,其行人于无数劫间,修六度行,更于百劫间,植三十二相福因,可证无上佛果。
2、小乘、中乘、大乘。小乘即声闻乘,中乘即缘觉乘,大乘即菩萨乘。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