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佛为罗睺罗授记成佛
★ 尔时佛告罗睺罗:“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蹈七宝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当供养十世界微尘等数诸佛如来,常为诸佛而作长子,犹如今也。是蹈七宝华佛,国土庄严,寿命劫数,所化弟子,正法、像法,亦如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无异,亦为此佛而作长子。过是已后,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学习解说]:
这时,佛对罗睺罗说:来世你将成佛,佛号叫蹈七宝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你将供养十世界微尘数诸佛如来,常作诸佛的长子,就像今日你是我的长子一样
蹈七宝华佛的国土庄严,佛寿、所教化的弟子数量、正法与像法住世时间,这些都与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没有差别,而且将来也会作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的长子,之后将成就佛道
名词解释:
【十世界】
<一>为旧华严经卷五十六所揭示,别存于三千界外,初地以上菩萨境界之十种世界。又作十重世界。即:(一)世界性,同类之义。(二)世界海,色类多、深广之义。(三)世界轮,齐用之义。(四)世界圆满,具德之义。(五)世界分别,不杂之义。(六)世界旋,正旋之义。(七)世界转,侧转之义。(八)世界莲华,敷发之义。(九)世界须弥,胜妙之义。(十)世界相,形貌之义。(华严经搜玄记卷一下)
<二>出自新华严经卷七十五,指华藏世界海中十方无量诸世界种所摄之世界,与<一>不同,非十种各别之世界,而系一世界所知之相状。(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华严经疏卷五十九)p407 FROM:【佛光大辞典】
★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为太子时, 罗睺为长子,
我今成佛道, 受法为法子。
于未来世中, 见无量亿佛,
皆为其长子, 一心求佛道。
罗睺罗密行, 唯我能知之,
现为我长子, 以示诸众生。
无量亿千万, 功德不可数,
安住于佛法, 以求无上道。
[学习解说]:
世尊再次以偈颂说到:我作太子的时候,罗睺罗是我的长子,我今日成就佛道,他接受我宣讲的法义成为法子(指出家而归入佛之正法者),未来世罗睺罗将作无量亿位诸佛的长子,跟随诸佛一心上求佛道
罗睺罗的密行(罗睺罗原为法身之菩萨,住于圆顿之妙戒,然今示现声闻之身,持小乘之粗戒,而隐密本地之妙戒,故称密行)唯有我知道,现在他作我的长子是为了给众生示现,他的功德有无量亿不可称数之多,他一心安住于佛法为了圆满无上佛道
名词解释:
【密行】
即微细护持戒行。亦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等,悉能持守无缺。一如罗睺罗即以持戒坚固而为佛弟子中密行第一。然依天台宗之意,密行有大、小乘之别,微细之护持为密行者,为小乘之意;若据法华之意,罗睺罗原为法身之菩萨,住于圆顿之妙戒,然今示现声闻之身,持小乘之粗戒,而隐密本地之妙戒,故称密行。(法华经卷四授学无学人记品、法华玄义释签卷八)p4475 FROM:【佛光大辞典】
【法子】
<一>指出家而归入佛之正法者。或指随顺佛道,而由法抚育者。即佛所说法,本最极胜妙,为诸法本母,若人安住此正信,即得坚固增长,不坏净信。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卷上(大一·二一八上):“若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三界一切悉是我子,皆同一法,而无差别;正法口生,同一法种;从法所化,是真法子。”即以归入正信之出家沙门为正法之口所化生,以其属同一法种,故称法子。又窥基之阿弥陀经疏谓,佛为法王,故称遵其法、入其法之佛子为法子。(胜鬘经颠倒真实章、法华经卷四授学无学人记品、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卷下(元照))
<二>指接受某一大寺院授记为接法之人。以其次序之先后,又有大法子、二法子、三法子等名称。p3338 FROM:【佛光大辞典】
★ 尔时世尊见学、无学二千人,其意柔软,寂然清净,一心观佛。佛告阿难:“汝见是学、无学二千人不?”
“唯然,已见。”
“阿难!是诸人等,当供养五十世界微尘数诸佛如来,恭敬尊重,护持法藏。末后同时于十方国各得成佛,皆同一号,名曰宝相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寿命一劫。国土庄严,声闻、菩萨,正法、像法、皆悉同等。
[学习解说]:
这时,世尊见到两千位(小乘以前面之三果为有学)、无学(阿罗汉果为无学)之人内心柔软清净,他们都一心看着佛
佛对阿难说:你看到这两千位有学、无学之人了吗
阿难说:看到了
阿难,这些人将供养五十世界微尘数诸佛如来,他们恭敬尊重护持法藏,之后这两千位有学、无学之人将同时在十方国土成就佛道,佛号都叫宝相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佛寿是一劫,他们的国土清净庄严,国中声闻及菩萨众生数量、以及正法和像法住世时间都是一样的
名词解释:
【法藏】
<一>法,谓法性;藏,为含藏。又作佛法藏、如来藏,意指如来藏中含摄无量之妙德。
<二>法,教法之意;藏,含藏之意。指佛陀所说之教法;以教法含藏多义,故称法藏。或指含藏此等教说之圣教、经典等;经典含藏众多之法门,故有此称。
<三>纳藏经典之府库亦称法藏,或宝藏、经藏、轮藏、经堂。((参见:经藏)5557)
<四>梵名 Dharma^kara。音译作昙摩迦、昙摩迦留。意译作法宝处、法处、法积、作法。为阿弥陀佛未成佛时之法名。又称法藏比丘。据无量寿经卷上所载,过去久远劫前,世自在王如来之时,有一国王听闻佛说法后,即发无上正真道意,乃弃王位出家,号曰法藏。其高才勇哲,超异于世,未久即见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法藏乃发四十八大愿。以其所闻教法护持不失,聚集众多,故无量寿经译作“法藏”(梵 dharma^kara,乃法的积聚,或本源处之义),唐代所译之大宝积经卷十七无量寿如来会译作“法处”,宋代所译之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译作“作法”,大智度论则译作“法积”。((参见:阿弥陀佛)3680)
<五>(546~629)隋唐僧。颍川颍阴人,俗姓荀。二十二岁出家。因通鲜卑语,受知于北周武帝。后入终南山紫盖峰,独栖安禅。建德年间,武帝大肆灭佛。至宣帝即位,师上京请复佛法,常敕令蓄发,为菩萨僧,作陟峙寺主,师严拒不从。后复隐遁山林。至隋代,文帝兴复佛法,师始复出,为太平宫寺上座。唐贞观三年示寂,世寿八十四。(续高僧传卷十九)
<六>(643~712)唐代僧。为华严宗第三祖。字贤首,号国一法师。又称香象大师、康藏国师。俗姓康,祖先康居国人,至其祖父,举族迁至中土,居于长安。早年师事智俨,听讲华严,深入其玄旨。智俨示寂后,乃依薄尘剃度,时年二十八。初以能通西域诸国语与梵文经书,遂奉命参与义净之译场,先后译出新华严经、大乘入楞伽经等十余部。尝为武后讲华严十玄缘起之深义,而指殿隅金狮子为喻,武后遂豁然领解,后师乃因之撰成金师子章。师一生宣讲华严三十余遍,致力于华严教学之组织大成,又注释楞伽、密严、梵网、起信等经论,并仿天台之例,将佛教各种思想体系分类为五教十宗,而推崇华严之组织乃最高者,华严哲学于现实世界中乃属理想世界之实现。于玄宗先天元年十一月,示寂于大荐福寺,世寿七十。著作甚多,计有华严经探玄记二十卷、华严料简、华严五教章、大乘密教经疏四卷、梵网经疏、大乘起信论疏、华严纲目、华严玄义章等二十余部。弟子主要有宏观、文超、智光、宗一、慧苑等。(贤首大师碑传、宋高僧传卷五、佛祖统纪卷二十九、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五)
<七>(1573~1635)明代临济宗僧。梁溪(位于江苏无锡)人,俗姓苏。号汉月,字于密。十五岁出家,长好禅旨,读高峰语录有疑,潜心参究,历十余年。一日,闻折竹声大悟。天启四年(1624),至金粟寺参诣密云圆悟,蒙其印可付法。开法于苏州虞山中之三峰清凉禅寺(三峰禅院),世称三峰藏公。其后,历住北禅大慈寺、杭州安稳寺,苏州圣恩寺等名刹。师聪敏绝伦,负操任气,学贯佛儒。潜心禅修,沉思有年,见地遂异,倡为新说。著五宗源,指责当世曹洞宗抹杀五家宗旨,仅单传释迦拈华一事,而强调自威音王以来,无一言一法非五家宗旨之符印。一时诸方惊疑,论诤遂起。圆悟曾寄书告诫之,然不能夺其意。后于崇祯八年七月示寂,世寿六十二。清代雍正年间,帝以政令指其教为魔说,毁其书,黜其徒,三峰一脉遂绝。其所著广录三十卷、弘戒法仪三卷、语录三十卷等,迄今仍流传于丛林间。(五灯严统卷二十四、五灯全书卷六十五)p3428 FROM:【佛光大辞典】
★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二千声闻, 今于我前住,
悉皆与授记, 未来当成佛。
所供养诸佛, 如上说尘数,
护持其法藏, 后当成正觉。
各于十方国, 悉同一名号,
俱时坐道场, 以证无上慧,
皆名为宝相。 国土及弟子,
正法与像法, 悉等无有异。
咸以诸神通, 度十方众生,
名闻普周遍, 渐入于涅槃。”
[学习解说]:
这时,世尊再次以偈颂说到:两千声闻弟子今日在我面前,我将为他们授记成佛,未来他们都将成佛,他们所供养的佛如同微尘数那样多,他们将护持法藏,之后各自在十方国土成就佛道
两千声闻弟子成佛的佛号都是一样的,他们同时坐道场证得无上佛慧,佛名都叫宝相,国土及弟子、还有正法与像法的时间都是一样的
这两千位宝相佛将以种种神通度化十方众生,他们的名声遍布十方,最后渐渐入于涅槃
★ 尔时学、无学二千人,闻佛授记,欢喜踊跃、而说偈言:
“世尊慧灯明, 我闻授记音,
心欢喜充满, 如甘露见灌。
[学习解说]:
这时,两千位有学(小乘以前面之三果为有学)、无学(阿罗汉果为无学)之人,听到佛的授记后内心非常欢喜
他们以偈颂说到:世尊的智慧犹如明灯,我们听到佛为我们授记的声音,心中充满了无量欢喜,如同沐浴在甘露之中
名词解释:
【学无学】
梵语 s/aiks!a-as/aiks!a,巴利语 sekha-asekha。“学”与“无学”之并称。学,即有学,指虽已觉四谛之理,但因未断烦恼,故仍须学习戒、定、慧三学者。在四向四果中,除最后之阿罗汉果外,其余四向三果等七者皆为有学;相对于此,证得阿罗汉果者,已断尽一切烦恼而无所学习,称为无学。以上系小乘之说,大乘佛教则谓十地以前之菩萨皆为有学,佛果方为无学。法华文句卷八上(大三四·一○七中):“研真断惑名为学,真穷惑尽名无学。研修真理,慕求胜见,名之为学,学位在三果四向真无漏慧也。阿罗汉果研理已穷,胜见已极,无所复学,故名无学。”(法华经卷二譬喻品、法华义疏卷九)((参见:阿罗汉)3692)p6217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