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26 09:17 编辑
(本楼用时约2.5小时)
7.14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具足无漏善法,智慧之光深广超群,日月所不及
★ 【智慧如大海,三昧如山王。慧光明净,超踰日月,清白之法具足圆满。】
[学习解说]: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他们智慧像大海一样深广,定力像最高的山王一样屹立不动
智慧之光远远超过了日光和月光,他们修行的无漏善法已经圆满具足,皆离烦恼之垢染
【三昧】
1、华译为定,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定”,也就是进入“三昧”的境界。
2、又译作正受,是正常的享受的意思。世人的心常被外境的影响而波动,那已经失去正常,修行的人面对一切的外境时,虽了了分明,但不起心不动念,如如不动,其心清净如镜,那才是正常的享受,也是圣者的享受。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慧光】
<一>指般若(妙智慧)之光。与“慧日”、“慧照”同义。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四上):“慧光明净,超逾日月。”((参见:慧日)6022)
<二>(468~537)北魏僧。为地论宗南道派初祖。世称光统律师。定州长芦(河北)人,俗姓杨。年十三随父至洛阳,从佛陀扇多出家,时人称之圣沙弥。初习律部,不久受具足戒。四年后讲摩诃僧祇律。北魏永平元年(508),勒那摩提、菩提流支各译出十地经论,师通两译,自阅梵本,悟其纲领,对校异同,合为一本,地论宗遂因之兴起。又撰四分律疏,四分律因师之整饰弘扬,乃得光大。复作华严、涅槃、维摩、十地、地持等经之注疏。北魏末,于洛阳任国僧都。后奉召入邺,改任国统,故有光统律师之称。师立志贞静,坚存戒业,举止安详。临命终时,天宫现瑞,示寂于邺城大觉寺,世寿七十。著有玄宗论、大乘义律章、仁王七诫、遗教经疏、华严经疏十卷、十地论疏等十数种。(续高僧传卷二十一、华严经传记卷二、律苑僧宝传卷三、佛祖统纪卷二十八)
<三>宋代云门宗僧。浙江钱塘人,俗姓夏侯。为慧林怀深之法嗣。住于临安(浙江),世称灵隐慧光禅师。其余事迹不详。(续传灯录卷二十四、五灯会元卷十六)
<四>宋代临济宗杨岐派僧。建宁(福建)人。号晦庵。生卒年不详。约与大慧宗杲之法嗣晦庵弥光同时。系乌巨道行(1089~1151)之法嗣,住持江西龟峰山。撰有晦庵光禅师语要一卷。(联灯会要卷十八、嘉泰普灯录卷二十、五灯会元卷二十、续传灯录卷三十三、五灯严统卷二十)p6025
FROM:【佛光大辞典】
【清白】
(术语)佛所显之法。又总名无漏之善法,皆离烦恼之垢染,故云清白。无量寿经上曰:“清白之法,具足圆满。”同慧远疏曰:“所显之法,出离邪谤,名为清白。”同嘉祥疏曰:“是无漏明,故云清白。”又七善之一。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犹如雪山,照诸功德等一净故;犹如大地,净秽好恶无异心故;犹如净水,洗除尘劳诸垢染故;犹如火王,烧灭一切烦恼薪故;犹如大风,行诸世界,无障碍故;犹如虚空,于一切有,无所著故;犹如莲华,于诸世间无染污故;】
[学习解说]: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智慧犹如雪山,能照一切功德,平等清净没有分别
又如大地,无论干净或污垢无论是好还是坏,都能心不分别不执著
又如净水,洗除无明烦恼
又如大猛火,烧灭一切烦恼
又如大风,吹过无边世界,无有障碍
又如虚空,对于一切所有能心不执著不分别
又如莲花,在世间能出淤泥而不染
【火王】
(譬喻)譬火之猛曰王。无量寿经下曰:“犹如火王,烧灭一切烦恼薪故。”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烦恼薪】
(譬喻)烦恼烧于智慧之火,故譬以薪。无量寿经下曰:“犹如火王烧灭一切烦恼薪故。”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犹如大乘,运载群萌出生死故;犹如重云,震大法雷,觉未觉故;犹如大雨,雨甘露法,润众生故;如金刚山,众魔外道不能动故;如梵天王,于诸善法最上首故;如尼拘类树,普覆一切故;如优昙钵华,希有难遇故;如金翅鸟,威伏外道故;如众游禽,无所藏积故;犹如牛王,无能胜故;犹如象王,善调伏故;如师子王,无所畏故;】
[学习解说]:
极乐世界的菩萨,智慧犹如大乘
能把众生从生死的此岸,运载到涅槃之彼岸去
又如厚重的云,由震雷般的法音,震醒还未觉悟的人
又如大雨,以甘露法雨滋润众生
又如金刚山,耸立不动,众魔外道无机可趁
又如梵天王,能修一切善法成为上首(一座大众中之主位)
又如尼拘类树,由枝叶繁茂而向四方蔓生,比喻普覆一切众生
又如优昙钵华,三千年开一回,比喻稀有难得
又如金翅鸟,能降伏一切外道
又如牛王,形色无比胜一切牛,比喻极乐世界的菩萨最胜一筹
又如象王,善巧方便调伏一切刚强难化众生
又如狮子王,为众生演说佛法时,心无畏惧
【乘】
运载之义,是譬喻佛法如渡船,能把众生从生死的此岸,运载到涅槃之彼岸去。乘有一乘、二乘、三乘、四乘、五乘之别。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群萌】
(术语)如言群生。萌者,草木始发芽未冥昧之貌。因而以喻众生之盲昧。法华经化城喻品曰:“普智天人尊,哀愍群萌类。”无量寿经上曰:“光阐道教,欲拯群萌。”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上首】
(术语)一座大众中之主位,称为上首。或举其中一人为上首,或举多人为上首,依经不同也。如无量寿经一万二千比丘众中举三十一比丘为上首,如观无量寿经三万二千菩萨众中举文殊师利一人为上首,如大日经十佛刹微尘数执金刚众中举十九执金刚为上首,而更于执金刚众中举金刚手秘密主(即金刚萨埵),一人为上首,大菩萨众中普贤菩萨一人为上首。白居易文曰:“莫不以为上首。”梁武帝诗曰:“出家为上首。”今谓首座为上首。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梵天王】
色界之初禅天,有梵众、梵辅、大梵天等三天,其中大梵天叫做梵天王,名字叫做尸弃。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尼拘律树】
尼拘律,梵语 nyagrodha,巴利语 nigrodha,意译为无节、纵广、多根。又称尼拘陀树、尼拘屡陀树、尼拘尼陀树、尼拘类树、尼俱卢陀树、诺瞿陀树。学名 Ficus indica。属桑科,形状类似榕树。产于印度、锡兰等地,高十公尺乃至十五公尺,树叶呈长椭圆形,叶端为尖状。由枝生出下垂气根,达地复生根;枝叶繁茂而向四方蔓生,然其种子甚小,故佛典常用来比喻由小因而得大果报者;或为覆物之譬喻。慧琳音义卷十五解释尼拘律树为(大五四·四○二上):“此树端直无节,圆满可爱,去地三丈余,方有枝叶,其子微细如柳花子。唐国无此树,言是柳树者,非也。”(杂阿含经卷三十三、别译杂阿含经卷八、长阿含卷一大本经、大智度论卷八、俱舍论卷六)p1885
FROM:【佛光大辞典】
【优昙】
(植物)Udumbara,又作乌昙。花名。具曰优昙婆罗,乌昙跋罗,邬昙钵罗,优昙钵等。译曰灵瑞,瑞应。法华文句四上曰:“优昙花者,此言灵瑞。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慧琳音义八曰:“优昙花,讹略也。正音乌昙跋罗,此云祥瑞,灵异天花也。”同二十六曰:“此云起空,亦云瑞应。”玄应音义二十一曰:“乌昙跋罗花,旧言优昙波罗花,或作优昙婆罗花。此叶似梨,果大如拳,其味甘。无花而结实,亦有花而难植。故经中以喻希有者也。”慧苑音义下曰:“乌昙花,此云希有也,此花多时乃一开也。”法华玄赞三曰:“邬昙钵罗,此云瑞应。”法华义疏三末曰:“河西道朗云:此云灵瑞花,又云空起花,天竺有树而无其花。若轮王出世,此花则现。”翻梵语九曰:“郁昙钵林,亦云优昙婆罗,亦云优昙钵。译曰:优者起也,昙婆罗者空也。”法华经方便品曰:“譬如优昙华一切皆爱乐,天人所希有,时时乃一出。”同品曰:“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同化城喻品曰:“昔所未曾睹,无量智慧者,如优昙钵罗。”同妙庄严王品曰:“佛难得值,如优昙钵罗华。”(参见:优昙华)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金翅鸟】
梵语 suparN!a,或 suparN!in。音译苏钵剌尼。意译羽毛美丽者。又译食吐悲苦声。系印度神话之鸟,被视同迦楼罗鸟(梵 garud!a,檗噜拏)。又作妙翅鸟、项瘿鸟。为印度教毗湿奴神所跨乘。于佛教中,为八部众之一,翅翮金色,两翼广三三六万里,住于须弥山下层。据长阿含经卷十九载,此鸟有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四种,常取卵胎湿化之诸龙为食。(大楼炭经卷三、卷四、菩萨从兜术天降神母胎说广普经卷七、文殊师利菩萨根本大教王经金翅鸟王品、法华文句卷二下、华严经探玄记卷二、俱舍论光记卷八、慧苑音义卷上)((参见:迦楼罗鸟)3974)p3582
FROM:【佛光大辞典】
【牛王】
(杂语)牛中胜者。胜鬘经曰:“如牛王,形色无比胜一切牛。”以譬佛菩萨。涅槃经十八叹佛曰:“人中象王,人中牛王,人中龙王。”无量寿经下叹菩萨之德。曰:“犹如牛王,无能胜故。”大毗婆沙一百七十七释迦菩萨赞底沙佛之偈曰:“丈夫牛王大沙门,寻地山林遍无等。”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象王】
譬喻佛之举止如象中之王。据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八一载,佛有八十种好,进止如象王,行步如鹅王,容仪如狮子王。又以之譬喻菩萨,无量寿经卷下记载,菩萨犹如象王,以其善调伏之故。p5273
FROM:【佛光大辞典】
★ 【旷若虚空,大慈等故,摧灭嫉心不忌胜故。专乐求法,心无厌足。常欲广说,志无疲倦。击法鼓,建法幢。曜慧日,除痴闇。】
[学习解说]:
极乐世界的菩萨心如虚空,为了慈悲怜悯众生故
他们已灭嫉妒之心,不会因为别人胜过自己而心生嫉妒
他们真心求取无上正法,心无厌足,常常广宣正法,不会心生疲倦
他们发愿要将佛法像鼓声那样传的更远,建立法幢(比喻佛菩萨说法,能降伏魔军而得胜)
广为众生演说佛法,放智慧之光(像太阳一样)无所不照,破除众生累世愚痴黑暗的无明业障
【虚空】
(术语)虚与空者,无之别称也。虚无形质,空无障碍,故名虚空。此虚空有体有相,体者平等周遍,相者随于他之物质而彼此别异也。依有部之宗义分之为虚空与空界之色,以其体为虚空,以其相为空界之色。以此虚空为一无为法,数于三无为之一而摄于法处之中,空界之色者,为眼所见之色法而摄于色处之中,即有为法也。世人以此空界之色为虚空,故世人所谓虚空者为妄法,而不免生灭。楞严经六曰:“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同九曰:“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同十曰:“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起信论曰:“虚空相是其妄法,体无不实,以对色故有,是可见相,令心生灭。以一切色法,本来是心,实无外色。若无色则无虚空之相。”大乘义章二曰:“虚空有体有相,体则周遍,相则随色,彼此别异。”此体之虚空无为,有部立为有法,大乘立为无法。(参见:虚空无为)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鼓】
(喻)佛菩萨教化众生的法音,传播得很远。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法幢】
1、(喻)妙法高耸,如幢幡之高悬。
2、(喻)佛菩萨说法,能降伏魔军而得胜。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慧日】
(喻)佛的智慧如红日,无所不照。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