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用时 2 小时 以上 )
业品第二十四之余
-- [经文] --
善男子!四天下外,有由乾陀山,中有七日,众生福德因缘力故,唯一日现,赖之熟成百谷草木。
火劫起时,七日都现,烧燃一切百谷草木、山河大地、须弥山王乃至初禅。
二禅众生见是火灾,心生怖畏。
彼中复有先生诸天,语后来天:‘汝等莫怖!我往曾见如是火灾,齐彼而止,不来至此。’
如诸众生增十年寿至八万岁,减八万寿还至十年,经尔所时,如是火灾热犹未息。
是时便从中间禅处降注大雨,复经寿命一增一减,众生业行因缘力故,为持此水,其下复出七重风云。
是时雨止,水上生膜,犹如乳肥。
四天下中须弥山王渐渐生现,水中自然具有一切种种种子。
是时二禅复有一人短命福尽,业力故堕生世间。
寿无量岁,光明自照。独处经久,心生愁恼而自念言:‘我既独处,若我有福,愿更有人来生此间,与我为伴。’
发是念已,是时二禅有诸众生薄福命尽,业因缘故便来生此。
是人见已,心生欢喜,即自念言:‘如是人者,我所化生,即是我作;我于彼人,有自在力。’
彼人亦念:‘我从彼生,彼化作我,彼于我身有自在力。’
以是因缘,一切众生生我见想。
善男子!阴界入等,众生世界,国土世界,皆是十业因缘而有。
▪[末学解说]▪
善男子!四天下(在须弥山东南西北之四大洲)外,有由乾陀山(谓此山纯宝所成,诸夜叉王咸住其中;以喻难胜地菩萨,如意神通,善巧自在,如由乾陀山王也),中有七日,众生因福德的缘故,只有一个太阳出现,依赖太阳而成熟百谷草木。
火劫(谓于坏劫时,有七日出现大火,须弥山渐渐崩坏,四大海水展转消尽,大千世界及初禅天皆悉洞然,无有遗余)起时,七日都出现太阳,烧燃一切百谷草木、山河大地、须弥山王乃至初禅(为四禅之一。清净心中,诸漏不动,是为初禅。具有寻、伺、喜、乐、心一境性等五支。即得八触、十功德,心能寂静审虑,感受到离开欲界之恶而生喜、乐,心感喜受,身感乐受,故称“离生喜乐”,然仍有寻与伺之心理活动,称为初禅。寻,旧译作“觉”,为心之粗分别作用;伺,旧译作“观”,为心之细分别作用。以得此禅定之人仍有寻、伺作用,故又称“有觉有观”。若于现世成就初禅,即得生于色界初禅天之果报。又于此禅定之中,可对治贪恚害寻、苦、忧、犯戒、散乱等五种修道之障难。此外,于初禅定中,以寻、伺之心理活动,故有见、闻、触之活动,且能起语业;二禅以上则以远离寻伺之故,不再起语业)。
二禅(乃色界四重禅定之第二重,摄内等净、喜、乐、心一境性四支。心一境性为二禅之自性支;内等净谓二禅离初禅之寻伺尘浊之法,其内之信相明净,亦即无寻无伺,无觉无观,于三受中感受喜乐之二受。所谓喜乐二支,乃依此定而胜生喜乐,故又称为定生喜乐)众生见到这火灾,心生怖畏。
这些众生中,有先前生于诸天者告诉后来到诸天者:‘你们不要害怕!我往昔曾见到这样的火灾,齐彼而止,不会来到这里。’
如诸众生增十年寿至八万岁,减八万寿还至十年,经过这些时候,这火灾热犹未停息。
这时便从中间禅处降下大雨,又经过寿命一增一减,因众生业行的缘故,为持此水,其下复出七重风云。
这时雨止,水上生膜,犹如乳肥。
四天下中须弥山王渐渐显露出现,水中自然具有一切种种种子。
这时二禅(乃色界四重禅定之第二重,摄内等净、喜、乐、心一境性四支。心一境性为二禅之自性支;内等净谓二禅离初禅之寻伺尘浊之法,其内之信相明净,亦即无寻无伺,无觉无观,于三受中感受喜乐之二受。所谓喜乐二支,乃依此定而胜生喜乐,故又称为定生喜乐)又有一人短命福尽,因其业力的缘故堕生世间。
寿无量岁,光明自照。独处经过了很久,心生愁恼而自念言:‘我既独处,如果我有福,愿再有人能来生此间,与我为伴。’
发此念后,这时二禅有诸众生薄福命尽,由于业因的缘故而生于此处。
这人见到后,心生欢喜,即自念言:‘这个人,是我所化生(本无而忽生之意。即无所依托,借业力而出现者。五趣之中,地狱、天及一切中有均唯属化生,人、傍生、鬼等三趣则有一部分为化生,如劫初之人为化生,龙、金翅鸟为傍生之化生者,鬼通胎、化二种,故五趣中以化生为最多。凡化生者,不缺诸根支分,死亦不留其遗形,即所谓顿生而顿灭,故于四生中亦最胜),即是我作;我于彼人,有自在力。’
彼人也念:‘我从彼生,彼化作我,彼于我身有自在力。’
因为这样的因缘,一切众生生出我见(指执著有实我之妄见,亦即于非我之法,妄执为我)想。
善男子!阴(色,受,想,行,识,五法之名义)界(乃指在我人一身中,能依之识、所依之根与所缘之境等十八种类之法。界为种类、种族之义。谓十八种类自性各别不同,故称十八界,又作十八持。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能发生认识之功能),及其所对之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为认识之对象),以及感官(六根)缘对境(六境)所生之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合为十八种,称为十八界)入(又作六处。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或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六根为内之六入,六境为外之六入,总称十二入)等,众生世界,国土世界,皆是十业(又名十业道,即十种的作业行为,有善恶的分别)因缘而有。
注解:
【四天下】:在须弥山东南西北之四大洲,又名“四天下”。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由乾陀山王】:梵语由乾陀,华言持双。谓此山纯宝所成,诸夜叉王咸住其中;以喻难胜地菩萨,如意神通,善巧自在,如由乾陀山王也。(梵语夜叉,华言勇健。)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三灾──大三灾】:﹝出法苑珠林﹞
[一、火灾],谓于坏劫时,有七日出现大火,须弥山渐渐崩坏,四大海水展转消尽,大千世界及初禅天皆悉洞然,无有遗余,是名火灾。(梵语须弥,华言妙高。四大海者,即东西南北四海也。)
[二、水灾],谓初禅天已下,七番火灾,坏于世间之后,世界复成,又于坏劫之时,渐降大雨,滴如车轴;更兼地下水轮涌沸,上腾大千世界,乃至二禅天,水皆弥满,一切坏灭,如水消盐,是名水灾。
[三、风灾],谓二禅天已下,七番水灾已后,又经七番火灾,坏于世间,至世界复成,又于坏劫之时,从下风轮,有猛风起;兼以众生业力尽故,处处生风,大千世界乃至三禅天,悉皆飘击,荡尽无余,是名风灾。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初禅】:梵语 prathama-dhya^na,巴利语 pathama-jjha^na。新译作初静虑。为四禅之一。清净心中,诸漏不动,是为初禅。具有寻、伺、喜、乐、心一境性等五支。即得八触、十功德,心能寂静审虑,感受到离开欲界之恶而生喜、乐,心感喜受,身感乐受,故称“离生喜乐”,然仍有寻与伺之心理活动,称为初禅。寻,旧译作“觉”,为心之粗分别作用;伺,旧译作“观”,为心之细分别作用。以得此禅定之人仍有寻、伺作用,故又称“有觉有观”。若于现世成就初禅,即得生于色界初禅天之果报。又于此禅定之中,可对治贪恚害寻、苦、忧、犯戒、散乱等五种修道之障难。此外,于初禅定中,以寻、伺之心理活动,故有见、闻、触之活动,且能起语业;二禅以上则以远离寻伺之故,不再起语业。(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三、俱舍论卷二十八、显扬圣教论卷二、卷十九)((参见:四禅)1843)p2792 FROM:【佛光大辞典】
【二禅】:梵语 dviti^ya-dhya^na。乃色界四重禅定之第二重,摄内等净、喜、乐、心一境性四支。心一境性为二禅之自性支;内等净谓二禅离初禅之寻伺尘浊之法,其内之信相明净,亦即无寻无伺,无觉无观,于三受中感受喜乐之二受。所谓喜乐二支,乃依此定而胜生喜乐,故又称为定生喜乐。(俱舍论卷二十八、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九)((参见:四禅)1843)p249 FROM:【佛光大辞典】
【化生】:梵语 upapa^duka,巴利语 upapa^tika。本无而忽生之意。即无所依托,借业力而出现者。五趣之中,地狱、天及一切中有均唯属化生,人、傍生、鬼等三趣则有一部分为化生,如劫初之人为化生,龙、金翅鸟为傍生之化生者,鬼通胎、化二种,故五趣中以化生为最多。凡化生者,不缺诸根支分,死亦不留其遗形,即所谓顿生而顿灭,故于四生中亦最胜。据俱舍论卷九载,化生者,皆以爱染当生处而受其生。又依经中所载,生于净土者亦多为化生。(放光般若经卷十三梦中行品、无量寿经卷下(康僧铠译)、俱舍论卷八、往生论)((参见:四生)1680)p1323 FROM:【佛光大辞典】
【自在】:(术语)进退无碍,谓之自在。又心离烦恼之系缚,通达无碍。谓之自在。法华经序品曰:“尽诸有结,心得自在。”唯识演秘四末曰:“施为无拥,名为自在。”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我见】:梵语 a^tma-dr!s!t!i。指执著有实我之妄见,亦即于非我之法,妄执为我。据大乘起信论载,此又分人、法二种:(一)人我见,即执著于色、受、想、行、识,以五蕴假合之身心为实我。(二)法我见,即妄计一切法皆有其实在体性。又唯识宗以我见为四根本烦恼之一,谓其与第七末那识相应。此末那识系由无始以来虚妄之熏习力,缘于第八阿赖耶识之分,而有实我实法之见。(大毗婆沙论卷八、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俱舍论卷十九、成唯识论卷四、卷六、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二本)p2939 FROM:【佛光大辞典】
【阴界】:五阴和十八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五阴】:(术语)新译曰蕴。旧译曰阴。净影之说,如大乘义章八本所谓“积集名阴。阴积多法故。”是与新译蕴之义同。天台之说,如止观五上所谓“阴者阴盖善法。此就因得名。又阴是积集。生死重沓。此就果得名。”是阴有荫覆与阴积之二义。(参见:蕴)。色,受,想,行,识,五法之名义,新旧皆同。(参见:五蕴)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八界】:梵语 as!t!a^das/a dha^tavah!。乃指在我人一身中,能依之识、所依之根与所缘之境等十八种类之法。界为种类、种族之义。谓十八种类自性各别不同,故称十八界,又作十八持。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能发生认识之功能),及其所对之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为认识之对象),以及感官(六根)缘对境(六境)所生之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合为十八种,称为十八界。十八界中,除去六识,则为十二处,而六识实际亦由十二处之意处所展开,依此,十八界或十二处摄尽一切法。(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一、俱舍论卷一)((参见:十二处)343)p356 FROM:【佛光大辞典】
【六入】:又作六处。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或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六根为内之六入,六境为外之六入,总称十二入,亦作十二处。入者,涉入、趋入之义;处者,所依之义。此六根六境互相涉入而生六识,故称入;六根六境为生六识之所依,故称处。(大乘义章卷四、法界次第卷中之下)p1240 FROM:【佛光大辞典】
【十业】:又名十业道,即十种的作业行为,有善恶的分别。(参见:十善十恶)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善男子!菩萨二种:
一者、在家,二者、出家。
出家菩萨能观如是十业道者,是不为难;
在家观者,是乃为难。
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末学解说]▪
善男子!菩萨(能自觉又觉他的有情。菩萨的意思,还有开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等。开士者,以法开导众生之士;始士者,开始觉悟之士;高士者,高明之士;大士者,实践大乘佛法之士)有二种:
一者、在家(为“出家”之对称。即指成家立业,过著家庭生活,而自营生计者),二者、出家(出离烦恼之家,亦即出离在家的生活,去修沙门的净行)。
出家菩萨能观这十业(又名十业道,即十种的作业行为,有善恶的分别)道者,是不为难;
在家观者,是乃为难。为什么呢?
因为在家之人,多有恶因缘所缠绕的缘故。
注解:
【菩萨】: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华译为“觉有情”,就是能自觉又觉他的有情。菩萨的意思,还有开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等。开士者,以法开导众生之士;始士者,开始觉悟之士;高士者,高明之士;大士者,实践大乘佛法之士。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出家】:出离烦恼之家,亦即出离在家的生活,去修沙门的净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在家】:梵语 gr!ha-stha,巴利语 gahat!t!ha。又作居家、住家、在家人。为“出家”之对称。即指成家立业,过著家庭生活,而自营生计者。家有二种,一为世俗之家,一为三界牢狱之家。出世俗之家易,出三界牢狱(五欲六尘)之家难。身出家指出世俗之家,心出家则指出三界牢狱之家。在家而归依佛教,受持三归五戒者,亦成为佛教教团(广义之僧伽)之一员,男众称为优婆塞,女众称为优婆夷。
又因在家人穿著白(即素色)衣,出家人穿著黑(缁)衣,故又称在家人为“白衣”,称出家人为“缁衣”、“染衣”或“缁门”;而在家、出家二者,合称为“缁素”。若一度出家,复返于在家俗人之生活者,称为还俗、归俗或复饰。
佛教认为在家生活易沉湎于物欲、情爱等执著,妨碍佛道修行,故诸经论中广说在家之过患。如大宝积经卷八十二举出多尘污、具缚、多垢等九十九种过患;文殊师利问经卷下举出有障碍、摄受诸垢、行诸恶、尘垢处、溺欲淤泥等九十种(一说九十五种)过患。五分律卷十五、大智度论卷七十、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一等,亦皆有在家过患之说。
然在家人亦有深位之菩萨,如维摩、贤护、胜鬘夫人、庞蕴等,彼等皆在家人证果之典型。大智度论卷八十一举出菩萨有在家、出家二种。又谓在家菩萨若福德因缘殊胜,而有大财富,复知罪福,兼能悲悯众生,则其求佛道宜先行布施,次第随因缘行诸波罗蜜。又大宝积经卷八十二载,在家菩萨归依佛、法、僧三宝,各可成就四法。归依佛可成就四法:(一)不舍菩提心,(二)不废劝发菩提心,(三)不舍大悲,(四)于余乘中终不生心。归依法可成就四法:(一)于法师人亲近依附,(二)听闻法已善思念之,(三)如所闻法为人演说,(四)以此说法功德回向无上正真之道。归依僧可成就四法:(一)若有未定入声闻乘,劝令发于一切智心。(二)若以财摄若以法摄,依于不退菩萨之僧。(三)不依声闻僧求声闻德。(四)心不住声闻之中。(杂阿含经卷二十、中阿含卷三十六何苦经、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菩萨善戒经卷七、优婆塞戒经卷三、大方等大集经卷四十四、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五、俱舍论卷十四、大藏法数卷十六)((参见:出家)1558)p2324 FROM:【佛光大辞典】
【十业】:又名十业道,即十种的作业行为,有善恶的分别。(参见:十善十恶)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