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5-6 09:03 编辑
(80楼 用时,2小时)
「弥勒当知,汝从无数劫来修菩萨行,欲度众生,其已久远,从汝得道至于泥洹不可称数。汝及十方诸天、人民一切四众,永劫已来展转五道,忧畏勤苦不可具言,乃至今世生死不绝,与佛相值听受经法,又复得闻无量寿佛。快哉甚善,吾助尔喜。
【学习解说】
「弥勒菩萨,您应当要知道,您从无数劫来修菩萨行,欲度众生,其已久远,从汝得道至于泥洹(=涅槃)不可称数。您及十方诸天、人民一切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永劫已来展转五道(地狱、饿鬼、畜生、人道、天道),忧畏勤苦,实在是无法言说的,乃至今世生死不绝,与佛相值听受经法,又复得听闻到无量寿佛。真是太好了! 我实在替您感到高兴!
「汝今亦可自厌生、死、老、病、痛苦、恶露、不净、无可乐者,宜自决断。端身正行,益作诸善;修己洁体,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里相应;人能自度,转相拯济;精明求愿,积累善本。虽一世勤苦须臾之间,后生无量寿佛国快乐无极,长与道德合明,永拔生死根本,无复贪恚、愚痴、苦恼之患。欲寿一劫、百劫、千亿万劫,自在随意皆可得之,无为自然次于泥洹之道。汝等宜各精进求心所愿,无得疑惑中悔自为过咎,生彼边地七宝宫殿,五百岁中受诸厄也。」
【学习解说】
「您如今亦可自厌生死老病痛苦、恶露(指身上所出不洁之津液。如脓、血、尿、屎等)不净,这个身体为众苦及污秽所集,一切皆不净,没有什么可乐,对于这个世间,应当及早要作个决断,以此来作为厌离。然后端身正行,益作诸善;修己洁体,洗除心垢;言语及行为要忠信,表里相应;人能自度,转相拯济;精明(精良明白也,谓心意之清洁)(精,精妙;明,明白。精明,指自性清净心中本具之绝妙明澄)求愿,积聚功德善根。虽一世勤苦须臾之间,后生无量寿佛国快乐无极(与人快乐无极),在那里,长久与道德(正法名为道。得道而不失,谓为德)合明,永拔生死根本,不再有贪恚、愚痴、苦恼之患。想要寿命一劫、百劫、千亿万劫,自在随意,皆可得之,无为自然(指不假任何造作之力而自然而然、本然如是存在之状态)(就佛教表示其自身真理之立场而言,如觉悟之世界为脱离有无分别,本来空无自性,其自身独立存在,而绝对自由,故称之)次于泥洹之道。您们等众各各应当要精进,求心所愿,无得疑惑中悔自为过咎,生彼边地(=边地胎生=边胎)(指极乐净土之边地。又称疑城、胎宫)七宝宫殿(=胎宫)(犹如人处于闇钝之胎内,故称胎生;而行者仍自认为住于宫殿之中,故称胎宫),五百岁中受诸厄也(指以疑惑心修诸功德之行者,虽往生弥陀净土,却住于花胎中而不得出,于五百岁中不得见佛、闻法,远离一切殊胜善根)。」
弥勒白佛:「受佛重诲,专精修学,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学习解说】
弥勒菩萨对世尊说:「受到世尊您这么重要的开示教诲,我们等众定当会专精修学,依教奉行,不敢有疑。」
四众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五道 [佛光阿含藏] 此处指地狱、饿鬼、畜生、人道、天道。 三恶道加上人、天两处,称为五道。
快哉 [阿含辞典(庄春江)] 太好了!
恶露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谓身上不净之津液也,如脓血屎尿等,恶者憎厌之义,露者津液也。心地观经曰:「自见己身,三十六物恶露不净。」本起经曰:「恶露自出,坐卧其上。」无量寿经下曰:「生老病死痛苦,恶露不净,无可乐者。」无量寿经钞六曰:「医心方云:恶露者血也。」
恶露 [佛光大辞典] 巴利语 asubha。指身上所出不洁之津液。如脓、血、尿、屎等。恶,为憎厌之义;露,即津液。据心地观经载,自见己身,三十六物恶露不净。又无量寿经卷下谓,生、老、病、死皆苦,且恶露不净,故无可乐者。 p4952
不净 [佛光大辞典] 污秽、鄙陋、丑恶、过罪等之总称。五停心观中,有观自身、他身不净之观法,称为不净观。(参阅「七种不净」114) p991
七种忏悔心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名数)欲为忏悔时,当起之七种心也:一、生大惭愧心。我与释迦如来,同为凡夫,今世尊成道以来,已经劫数,我犹轮转生死,无有出期,以此为惭愧也。二、恐怖心。我等凡夫身口意之业,常与罪相应,以此因缘,命终之后,应堕于地狱畜生饿鬼,受无量之苦,以此为恐怖也。三、厌离心。我等于生死之中,虚假不实,如水上之泡,速起速灭,往来流转犹如车轮。此身为众苦所集,一切皆不净,以此为厌离也。四、发菩提心。欲得如来之身者,当发菩堤心,救度众生,身命财无所吝惜也。五、冤亲平等心。于一切众生,无冤无亲,起慈悲,无彼我之相,平等救度,以此心为忏也。六、念报佛恩心。如来往昔在无量劫中为我等故,修诸苦行,如此恩德,实难酬报,须于此世,勇猛精进,不惜身命,广度众生入于正觉,以此为念也。七、观罪性空。罪性本空,无有实体,但从因缘颠倒而生。可知罪之性,非内外,非中间,本来为空,故罪亦无有,以此为观也。
一切世间 [佛光大辞典] 指一切有为有漏之秽土。为五蕴世间、众生世间、器世间之总称。大乘起信论(大三二‧五八二下):「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久停,须臾变坏。(中略)世间一切有身,悉皆不净,种种秽污,无一可乐。」(参阅「世间」1524)P7
七种不净 [佛光大辞典] 乃对自他「身分」贪着所说之七种不净。即:(一)种子不净,烦恼业因之内种,与父母遗体之外种,皆为不净。(二)受生不净,父母交媾赤白和合之不净。(三)住处不净,于不净之女体胎处十月。(四)食噉不净,胎中食母血之不净。(五)初生不净,十月生时之腥秽狼籍。(六)举体不净,即薄皮之下尽为秽物。(七)究竟不净,死亡后置于冢间之不净流溢。 p114
言行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口业为言,身业为行。无量寿经下曰:「言行忠信,表里相应。」
智慧水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譬喻)智慧能洗烦恼之垢,故譬以水也。文殊师利问经曰:「心性本净,诸过为垢。以智慧水,洗除心垢。」
精明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精良明白也,谓心意之清洁。无量寿经下曰:「精明求愿。」
精明 [佛光大辞典] 精,精妙;明,明白。精明,指自性清净心中本具之绝妙明澄。〔无量寿经卷下、首楞严经卷六〕 p5882
积累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积聚功德善根也。无量寿经下曰:「精明求愿,积累善本。」
善本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同于「善根」,能生出善法、成就菩提的善因。
善本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同于善根,植善固而不拔之意。 又善为菩提之本也。法华经序品曰:「已于千万佛所,植诸德本。」无量寿经下曰:「善人无善本,不得闻此经。」胜鬘经上末曰:「善本,本亦因也。欲以此善为菩提根,故名为本。」
善本 [阿含辞典(庄春江)] 善的根本;德行的根本,参看「善」。(相关词「为诸善本、建立善本、念诸善本、善念诸善本、败人善本、无有善本」)
无极尊 [佛光大辞典] (一)为诸佛之通称。无极,为涅槃之异称。佛证涅槃,一切万德皆无穷极,故称无极尊。十住毘婆沙论卷五易行品赞叹迦叶佛之德(大二六‧四四上):「眼如双莲华,弱拘楼陀树,于下成佛道,三界无所畏,行步如象王,我今自归命,稽首无极尊。」 (二)阿弥陀佛三十七号之一。弥陀证无极之涅槃,接引往生之人,契自内证,故特有此号。法霖之和赞望溟记阐明其十种无极,即:(一)威神无极,十方诸佛皆共赞叹。(二)名声无极,十方世界皆闻其号。(三)光明无极,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四)寿命无极,尽未来际无有灭期。(五)身量无极,身遍法界。(六)拔济无极,使人一念往生,升道无极。(七)与乐无极,与人快乐无极。(八)应变无极,应声即现。(九)利益无极,广度有情。(十)施德无极,于一念得无上之功德;或为众开宝藏,广施功德宝。〔赞阿弥陀偈〕 p5125
道德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正法名为道。得道而不失,谓为德。无量寿经下曰:「长与道德合明。」
一真无为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言一真法界之体为无为自然。楞严经八曰:「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长水义疏曰:体即真如。无漏清净一真法界。此法界体。具如是无方妙用。故云本然。」
自然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又曰自尔,亦曰法尔,任运天然。言离人为之造作法之自性自然也。又言无因而自然也。后者为自然外道之邪执。无量寿经下曰:「天道自然。」又曰:「无为自然。」法华玄义二之一曰:「果是任运酬善心而生,报是自然受乐。」同释签曰:「言自然者此言通用,何必外计?即任运之异名耳。」楞严经二曰:「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
自然 [佛光大辞典] 指不假任何造作之力而自然而然、本然如是存在之状态。佛典中屡用「自然」、「法尔」、「自然法尔」等语,其义概分如下:(一)就佛教表示其自身真理之立场而言,如觉悟之世界为脱离有无分别,本来空无自性,其自身独立存在,而绝对自由,称为无为自然;或如经由善恶行为,依循因果法则而产生结果,称为业道自然;如依自身之法则,视之为如实之表现,称为法尔。依日本净土真宗之祖亲鸾所说,舍离自心分别而悟入弥陀之法则,称为自然法尔;依本愿而救度众生者,则称为愿力自然。据无量寿经卷上载,极乐世界乃无为自然世界,往生该国土者,即受有自然虚无之身。
边地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偏远的地方,指难以听闻佛法的地区。
边地 [佛光大辞典] (一)梵语 mleccha。音译弥戾车。又作边夷无所知者、卑贱。指不能见闻佛法之边隅下贱之种族。(参阅「弥戾车」6417) (二)指极乐净土之边地。又称疑城、胎宫。即以疑惑心修诸功德之人,应其机感,死后于净土受生之处。生于边地,五百岁中不得见闻三宝。(参阅「边地胎生」6708、「边地懈慢」6708) p6707
边地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边隅之地。在西方极乐世界的边隅,有地名懈慢界,又名胎宫,往生到那里的人,五百岁间不得见闻三宝。
边地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名)阎浮提洲之边隅,谓之边地。又弥陀之净土有边地,五百岁中不得见闻三宝,名为懈慢界。亦曰胎宫。略论曰:「五百岁中常不见闻三宝,安乐国土,谓之边地,亦曰胎生。」
边地胎生 [佛光大辞典] 指以疑惑心修诸功德之人,死后将受生于极乐净土之边地。略称边胎。无量寿经卷下载,若人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但以不了佛智、不思议智等,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等众生生于边地之宫殿中,五百岁中不能见佛,不闻经法,亦不见菩萨、声闻圣众。又据大阿弥陀经卷下载,其人奉行施与,复后悔而生怀疑,暂信暂不信,意志犹豫,其人临命终时,不能至阿弥陀佛处,只见弥陀边界之七宝宫殿,遂以欢喜心止住城内,于水池中化生。其城纵广二千里,中有七宝舍宅,又有七宝浴池,池中自然华香,七宝行树皆出五音之声,于饭食时,应意自然得百味饮食,凡城中快乐皆如第二忉利天。但不能出城,不得见佛、闻经及见诸比丘僧,亦不得知阿弥陀佛国之诸菩萨、阿罗汉相貌。逮留此边胎五百岁后,始得至阿弥陀佛所,而渐得智慧开明。
胎宫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极乐之往生人有胎生与化生二种,疑佛他力而修自力念佛之人,虽往生极乐,而五百岁间不能见闻三宝,犹如此界四生中胎生者在母胎内不能见日月,故名之为胎生,其胎生者所生之七宝宫殿,谓之胎宫。为于佛抱疑惑者之生处,故亦名疑城。是为无量寿经所说。依观无量寿经所言则此宫殿谓之含华。所在之莲华不开敷,为不能见闻三宝之义也。见疑城胎宫条。观经妙宗钞一曰:「大本中说,疑心修善。生彼胎宫,乐同忉利。」
胎宫 [佛光大辞典] 胎即胎生,宫即宫殿。指以疑惑心修诸功德之行者,虽往生弥陀净土,却住于花胎中而不得出,于五百岁中不得见佛、闻法,远离一切殊胜善根。犹如人处于闇钝之胎内,故称胎生;而行者仍自认为住于宫殿之中,故称胎宫。据无量寿经卷下谓,其胎生者,所处宫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又大宝积经卷十八无量寿会载,彼等众生处花胎中,犹如园苑宫殿之想,因清净无诸秽恶故。〔观无量寿佛经疏定善义(善导)〕 p3934
华胎 [佛光大辞典] 又作含华、胎生、宫胎。愿往生西方之人,以疑惑佛智之心未去,虽因善根得生净土,然因疑惑故,五百岁中包于莲华胎内,不能见闻三宝,犹如儿在母胎,不能见闻世间,故称华胎。 p5232
胎生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四生之一。如人类在母胎内完具身体而生者,劫初之人,男女未分,皆为化生,其后发婬情而生男女二根,始为胎生也。俱舍论八曰:「有情类生从胎藏是名胎生,如象马牛猪羊驴等。」 又极乐有胎生化生二类,或生边地,或生莲内,而花不开,为不能见闻三宝恰如胎生之人在胎内,故名胎生。疑佛之他力而自力修行之人,受此报云。无量寿经下曰:「其胎生者,所处宫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诸快乐,如忉利天上。(中略)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略论曰:「于五百岁中常不见闻三宝,安乐国土谓之边地,亦曰胎生。」
重诲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重教也。无量寿经下曰:「受佛重诲。」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