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淨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淨慧,学习〈佛说无量寿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46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5663

[持戒勋章]

71#
 楼主| 发表于 2025-5-2 09:05: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5-2 09:07 编辑

「如是,世人不信作善得善、为道得道,不信人死更生、惠施得福,善恶之事都不信之,谓之不然终无有是。但坐此故,且自见之,更相瞻视,先后同然。转相承受父余教令,先人祖父素不为善、不识道德,身愚神闇,心塞意闭。死生之趣、善恶之道,自不能见,无有语者;吉凶祸福,竞各作之,无一怪也。
【学习解说】
世间凡夫众生大都不信作善得善报,修道得道果,不信人死后还会轮回或转生,甚至也不信修布施及恩惠他人会得到福报
对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之事都不肯相信,不以为然,认为那是没有的事
正因为这种邪知邪见,眼前所看到的非常短暂,目光狭小,看看周遭的人的知见观念也都是如此,也就不信善恶之事及因果报应
而且父亲那一代及先人祖父辈传承下来的观念和教育也都是这样,都不知道要做善,不认识道德
这样的众生,身愚痴精神昏暗没有智慧可言,心里彷彿被什么东西塞住,意念紧闭着而不肯接受正确的知见和观念
因此,对于生是怎么来的,死了之后要往何处去,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都不知道,看不到自已的因果,也没有得到善知识的开导
对于吉凶祸福是怎么来的,也都不明了
反倒是大家争相竞争做一些造诸恶业的事,都不会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对,还习以为常

世人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世间之人。对于出世间之人而言。无量寿经下曰:「如是世人不信作善得善为道得道。」心地观经报恩品曰:「世人为子造诸罪,堕三途长受苦。」

作善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供佛施僧立像写经等。无量寿经下曰:「作善得善,为道得道。」

惠施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以慈悲心而施福利给人。又译为「布施」。

身愚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谓于身造恶者。无量寿经下曰:「身愚神闇。」嘉祥疏曰:「身造恶,故曰身愚。」

神闇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神为精神,闇为痴闇。谓不信之人也。无量寿经下曰:「身愚神闇」嘉祥疏曰:「心不信故曰神闇。」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5663

[持戒勋章]

72#
 楼主| 发表于 2025-5-2 09:10: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5-2 09:16 编辑

(71~72  用时,2小时40分钟)


生死常道转相嗣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妇更相哭泣,颠倒上下无常根本,皆当过去不可常保。教语开导,信之者少,是以生死流转无有休止。
【学习解说】
每个众生,在每一期的短暂生命当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
若以无始劫来看,在还没解脱轮回之前,众生就是不断地生死轮回造业受苦,生死常道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是件很平常的事

或者是,父亲哭泣死去的儿子,儿子哭泣死去的父亲,兄弟或夫妇之间为死去的一方哭泣
每个众生的每一期生命,每一次要死的时候,在死的时侯感到痛苦,周遭的亲友眷属也会为亡者感到悲伤
在一般众生的普遍认知上,因为有消失、有失去,所以大多数众生都认为死是不好的事
如果是以父哭子(白发人送黑发人)来说,更是令人难以接受及倍感痛苦的,而这个原因的根本就是在于无常

生命是无常的,世间万法也是如此,没有一样可以长久保有不变的,因为随时随地都处在变化之中
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就算到手了,那个东西在得到的同时,也就开始渐渐地产生变化,终究也会有离去或消失殆尽的一天 (生灭法)

世间人能够真正信受佛法教导的并不多,因此众生不断地的生生死死,死死生生
从数不尽的久远劫以来,在每一期的生命中生死,未来也没有尽头的这样生死走下去,是故生死流转,无有休止

常道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寻常之道理也。无量寿经下曰:「生死常道转相嗣立。」

颠倒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违反真理的见解。

颠倒(梵viparyāsaḥ)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谓违背常道、不顺应正理。《法华经》卷五云(大正9‧43a)︰「此子可愍,为毒所中,心皆颠倒。」又云(大正9‧43c)︰「为凡夫颠倒,实在而言灭。」又,不契当事理真相之误谬见解,亦称颠倒。颠倒之见,略称为「倒见」或「倒」,用于指称妄想、虚妄,《往生论注》卷上云(大正40‧826b)︰「颠倒善果,能坏梵行。」(大正40‧827c)「所谓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是故名不实功德。」又云(大正40‧828a)︰「哀哉众生,缔此三界,颠倒不净。」
关于「颠倒」的种类,诸经论分之为二颠倒、三颠倒、四颠倒、七颠倒、八颠倒、十颠倒、十二颠倒等,兹略述如下︰
(1)二颠倒︰指「众生颠倒」与「世界颠倒」。语出《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七。{1}众生颠倒,谓众生不明自性,逐妄迷真,随顺妄惑而造妄业。由此妄业展转相生,轮转三界,不能返妄归真。{2}世界颠倒,「世」者,以三世迁流为义,即指时间;「界」者,以四方分位为义,即指空间;涵盖此时间、空间者,名为世界。众生迷失真性,而念念迁流,住妄境界,起诸倒见,即名世界颠倒。
(2)三颠倒︰即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语出《阴持入经》卷上、《大集法门经》卷下、《七处三观经》、《大品般若经》卷十一、南本《涅槃经》卷二等。诸家释此三倒义,所说不同,今依毗婆闍婆提(分别说部)所说,谓心与心所法,「体」虽同时,「用」有先后,故分想、心、见三种。先起想倒,次生心倒、见倒。即初起微想,于无常法思之为常,名为想倒。次重起心,缘前所想,取着定有,名为心倒。后见成就,于所取中,执见分明,说为见倒。
(3)四颠倒︰即「执无常为常、执苦为乐、执不净为净、执无我为我」等四颠倒,通常略称为常、乐、我、净四倒。广出于各宗经论。今依《俱舍论》之说,谓边见中唯取常见,名为常倒;见取见中计取乐净,名为乐倒、净倒;有身见中唯取我见,名为我倒。此四倒有时节、相、处所之别。即︰常倒是将无常之时计为常,故为时节而立;我倒是将无我计为我,故由相而立;净、乐倒是将不净处与苦处计为净与乐,故由处所而立。
(4)七颠倒︰即合并前述之三颠倒与四颠倒。语出《瑜伽师地论》卷八等。
(5)八颠倒︰即前述四颠倒及其反面之「计常为无常、计乐为苦、计我为无我、计净为不净」等四颠倒之合称。前四倒系因迷于生死有为之法,故名「有为倒」,后四倒系因迷于涅槃无为之法,故名「无为倒」。或谓前四倒是将有为无常生灭之法,转计为「无为常住」,故从「所计」而言,是为「无为倒」,后四倒亦从其「所计」而称为「有为倒」。即前者为凡夫、外道「妄执世间有为法」之转倒;后者是声闻、缘觉二乘不得大乘之知见,而「转倒无为涅槃之四德」之谬见。
(6)十颠倒︰即常、乐、我、净四颠倒,加上贪、瞋、痴、过去因、未来果、现在因果等六颠倒。语出圆测之《仁王经疏》卷下。
(7)十二颠倒︰《大集法门经》卷上谓四颠倒又个别具有想、心、见等三颠倒,故总为十二颠倒。

颠倒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倒见事理的意思,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是。

教语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佛教众生之语言。无量寿经下曰:「教语开导,信之者少。」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5663

[持戒勋章]

73#
 楼主| 发表于 2025-5-3 09:13: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5-3 09:20 编辑

「如此之人,曚冥抵突,不信经法,心无远虑,各欲快意;痴惑于爱欲,不达于道德;迷没于瞋怒,贪狼于财色。坐之不得道,当更恶趣苦,生死无穷已,哀哉甚可伤。
【学习解说】
那些不信善恶因果报应及六道轮回的众生,内心象是被东西遮蔽一样昏暗无光,愚昧不明事理
遇到外在的人事物时,内心容易有所抵触而起冲突
不信佛所教导的经法,也无法站在高处或以长远的角度来看待
只看到眼前所呈现的事相,为了贪图自己的享乐及利益,是故一味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逞一时之痛快而造诸罪业
之所以逞一时之痛快,乃是因为众生愚痴迷惑于世间的种种情爱及欲望,不能通畅明达于本有清净光明的佛性
如果没有得到或适己之意,那就会让自己迷失而沈没于瞋恚怨怒之苦,贪求于财色名食睡等种种欲望而不能自拔
就是因为这样,所以这样的众生在修行上就不会有进展,不能得道
因为陷入贪瞋痴三毒及财色名食睡等五欲之中,未来就会趋向恶趣受诸苦报
如此生死轮回就会无穷无尽的延伸,这实在是很可悲的

抵突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触犯;冲突。

远虑
[国语辞典(教育部)]
深远的谋虑。

快意
[国语辞典(教育部)]
称心、适意。

俱生惑
[佛光大辞典]
与生俱起之诸惑。如俱生之我执、俱生之法执、俱生之烦恼障、俱生之所知障等。据大乘百法明门论列举六种与生俱起之惑,称为六种俱生惑,即:(一)贪惑,谓于五尘之顺情境上求取无厌,昏迷不了。(二)瞋惑,谓于五尘之逆情境上忿怒暴起,昏迷不了。(三)痴惑,谓于一切事理之法无所分别,颠倒妄执而起诸邪见,昏迷不了。(四)慢惑,谓我执较重者,自恃其能,遂起轻慢心,凌傲于人,昏迷不了。(五)疑惑,谓无正信之心,于正法中犹豫无决,昏迷不了。(六)觉惑,谓无正知正见,而于五尘之境常起恶觉,染爱生着,昏迷不了。 p4027

迷没
[佛光大辞典]
因迷情而没于非理之中。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五上):「不达于道德,迷没于瞋怒。」(参阅「迷情」4332) p4331

迷没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言迷情没在非理也。无量寿经上曰:「迷没于瞋怒。」

迷情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迷惑转倒之情念也。凡夫不能认识万有之实相,执有为无,计虚妄之假相为有,妄念不绝也。转变无常不可依,譬如梦。

迷情
[佛光大辞典]
(一)指迷惑之心。与迷心同。凡夫不知万有之实相,而执着客观界之事物,因此妄念不绝,故凡夫之心称为迷情。
(二)指迷惑之众生(有情)。景德传灯录卷三菩提达磨章(大五一‧二一九下):「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p4332

迷情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迷惑颠倒的有情。

贪狼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譬喻)言贪欲之深如狼也。无量寿经下曰:「贪狼于财色。」同义寂疏曰:「狼性多贪故,多贪者谓之狼,如狐性疑谓之狐疑。」

贪狼
[佛光大辞典]
比喻贪欲之深有如狼之特性。以狼性多贪,故喻多贪者为狼,称为贪狼。如同狐之本性多疑,故有「狐疑」之语。〔无量寿经卷下〕 p4793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5663

[持戒勋章]

74#
 楼主| 发表于 2025-5-3 09:19: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5-3 09:23 编辑

或时室家,父子、兄弟、夫妇,一死一生更相哀愍,恩爱、思慕、忧念结缚,心意痛着迭相顾恋,穷日卒岁无有解已。
【学习解说】
世间人有亲戚眷属、父子、兄弟、夫妇.....
有的彼此之间关系很好,相处和谐,互相恩爱,互相顾念
但是当无常来到的时候,如果其中有一方死去,活着的人就会为死者哀伤哭泣

在生的人如果放不下死去的亲人
那种亲人眷属恩爱或世俗私情,朝朝暮暮在那边思念,心念在那上面为之忧苦结缚,心里头就会感到非常的痛苦
也就是说,活的人放不下死去的亲人,死者放不下活着的亲人
这样的负面心念情绪也会间接影响到亡者的神识,亡者也会放不下而影响到他自己转生的趣处
就这样彼此日复一日的割舍不下,谁也放不下谁,这样痛着的心念就没有解开的时候

恩爱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于父母妻子等间互感恩溺爱之情也。无量寿经曰:「恩爱思慕,忧念结缚。」圆觉经曰:「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

思慕
[国语辞典(教育部)]
思念、想念。

结缚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烦恼之异名。系缚心身不使解脱出离之义。维摩经佛国品曰:「稽首能断众结缚。」无量寿经下曰:「烦恼结缚,无有解已。」

结缚
[佛光阿含藏]
结缚(sajyojana)(巴),烦恼之异名,因烦恼能系缚我人身心,使不得解脱,不得出离生死。

迭相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互相。「迭」读音同「跌」,交替、轮流之意。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5663

[持戒勋章]

75#
 楼主| 发表于 2025-5-3 10:14:50 | 只看该作者
(73~75  用时,3小时)


教语道德心不开明,思想恩好不离情欲。惛曚闭塞,愚惑所覆,不能深思熟计、心自端政、专精行道、决断世事,便旋至竟年寿终尽不能得道,无可奈何。
【学习解说】
就算众生有因缘能够听闻到佛法的教导,但是心不开明,内心被三毒五欲所障碍和蒙蔽,本性的光明发挥不出来
所以当遇到佛法时,自己听也听不懂,看也看不懂,怎么样都没办法明白
这类众生所思所想的,就是谁对自己有恩好,谁对自己有好处,这些都离不开私情和欲望
因为自己内心离不开私情和欲望,所以就没办法以理性来看待事情
于是内心昏昧蒙蔽,本性的光明被蔽塞,被无明覆盖住,本性的光明就不能通达出来
所以面对当下的事情及未来就不能深思熟计,没办法想到自己的当下的起心动念会造成什么影响或后果,也不能端正自己的心念
这样就不能好好的精进修行修道,而且对于世间事该断的不断,那就会让自己饱受其扰
于是,很快地,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一年又一年的过去,寿命也走到了尽头,这一生就这么过了
这时才想要修行求道,再怎么懊悔也来不及了,也是无可奈何!

教语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佛教众生之语言。无量寿经下曰:「教语开导,信之者少。」

愚惑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心愚而迷于理者。无量寿经下曰:「愚惑所覆,不能深思熟计。」

专精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心专一而精进于道也。无量寿经下曰:「专精行道。」

长生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极乐之寿命也。无量寿经下曰:「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可获极长生,寿乐无有极。」又曰:「何不弃众事,各曼强健时,努力勤修善,精进愿度世,可得极长生。」教行信证信卷曰:「信心者,则是长生不死之神方。」

便旋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速疾容易之义。无量寿经下曰:「便旋至竟年终寿尽。」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5663

[持戒勋章]

76#
 楼主| 发表于 2025-5-4 07:47: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5-4 07:50 编辑

(76  用时,2小时35分钟)


「总猥愦扰皆贪爱欲,惑道者众、悟之者寡,世间怱怱,无可聊赖。
【学习解说】
「总归来说,凡夫众生由于贪爱欲的缘故,对世间的种种不能看破放下
经常想东想西,所思所想的都是妄念,心念都是杂乱无章、昏乱不明
这样不仅干扰自己,而且自己所说的言语和所做的行为也会干扰到他人
如果有很多的众生如此就会互相干扰及扰乱,导致家庭、社会及大环境动荡不安

即使有因缘能够听闻或接触佛法,但听了也听不懂,看了也看不明白
这类迷惑颠倒的众生是占大多数的,而觉悟的众生是相当少的

要知道,在世间的时间其实是很短暂的,而所有的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逐渐变化、消逝
既然是如此,那对于世间的财富、权力、地位、男女及种种,又有什么好追求及依赖的呢?


尊卑、上下、贫富、贵贱,勤苦怱务各怀杀毒,恶气窈冥为妄兴事,违逆天地不从人心,
【学习解说】
不论是尊卑、上下、贫富、贵贱,什么样的阶层或种类,各各都是勤苦忙碌做自己的事务,各各内心都怀着杀毒
在众人之中,为了让自己得到,就有竞争,就要赢过他人,就要想办法将他人打倒,也因此不断地造诸恶业
造作恶业就会形成恶习气,一种惯性,恶习气在身体、言语、意识上会不自觉的流露出来
虽然这个恶习气,于外似乎是不明显的,但它却是存在着
这种恶习气就会为妄兴事,造作恶业,自害害他
要知道,这样的所做所为根本就是违背天地,不顺从人心


自然非恶先随与之。恣听所为待其罪极,其寿未尽便顿夺之。下入恶道,累世怼苦展转其中,数千亿劫无有出期。痛不可言,甚可哀愍。」
【学习解说】
习气不除,就会造业,就会有业障,就会受报受苦
众生对于自己这种「非」、「恶」的恶习气如果不消除,就会让恶习气自自然然的跟随着自己,如影随形
如果不消除恶习气,反而恣意放纵自己所作所为,狂妄自大,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当所造罪业累积到极致的时候,恶贯满盈,不用等到这个人的寿命未尽,他的生命马上被夺取了,直接堕入三恶道
到了三恶道,一世又一世的辛勤痛苦辗转其中,就会有非常长久的时间处在其中受诸罪苦,很难有出来的一天
实在是痛苦的无法言说,非常的哀哉可悲。」

[国语辞典(教育部)]
[形]
1.众多。《汉书.卷二九.沟洫志》:「闻禹治河时,本空此地,以为水猥,盛则放溢。」《后汉书.卷四九.仲长统传》:「所恃者寡,所取者猥。」
2.庞杂、混乱。《梁书.卷四六.杜崱传》:「以霸先既非贵素,兵又猥杂。」《资治通鉴.卷七四.魏纪六.邵陵厉公正始五年》:「时战国多事,公务烦猥。」
3.鄙陋、微贱。《抱朴子.外篇.百里》:「庸猥之徒,器小志近。」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今南北风俗,言其祖及二亲,无云家者;田里猥人,方有此言耳。」

[国语辞典(教育部)]
心智昏乱不明

聊赖
[国语辞典(教育部)]
依靠、凭借。

恶气
[佛光大辞典]
即郁勃不显于外,于心内固结不解之气。大无量寿经卷下谓,各怀杀毒,恶气窈冥,即表此意。此外,禅林中,禅师为达到使他人觉醒之目的,以恶劣之态度所说之言语,称为恶气息;其「气息」之意,系指言语。〔大慧普觉禅师书卷下〕 p4950

窈冥
[国语辞典(教育部)]
1.幽暗的样子。《史记.卷七.项羽本纪》:「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文选.左思.魏都赋》:「雷雨窈冥而未半,皦日笼光于绮寮。」
2.深邃的样子。《淮南子.览冥》:「得失之度深微窈冥,难以知论,不可以辩说也。」也作「窅冥」。

出期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出离生死苦之期限也。无量寿经下曰:「数千亿劫无有出期,痛不可言。」行事钞上三曰:「行者破戒之人功德无量,远有出期,不受戒者,随流苦海永无解脱。」

出期
[佛光大辞典]
即出离生死苦海之期限。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五上):「数千亿劫无有出期,痛不可言。」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三(大四○‧二六上):「行者破戒之人,功德无量,远有出期。不受戒者,随流苦海,永无解脱。」 p15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5663

[持戒勋章]

77#
 楼主| 发表于 2025-5-5 08:13:06 | 只看该作者
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我今语汝世间之事,人用是故,坐不得道。当熟思计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曼佛在世当勤精进,其有至愿生安乐国者,可得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人后也。傥有疑意不解经者,可具问佛,当为说之。」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弥勒菩萨、诸天人等众:「我如今告诉您们关于世间之事是这样的,凡夫众生由于贪瞋痴三毒作祟而不能得道,因此,您们应当对此要好好的深思熟计及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并勤而行之,

虽然爱欲荣华是世间凡夫众生所喜爱及追求的,
然而,世间人彼此之间的情爱再深、荣华富贵再多,这些也只不过是一时的因缘和合,短暂性的存在,是故不能常常保有,
凡是这些所有的一切,到最后都将别离散去,一切都会落空,犹如昙花一现,又有什么值得可乐的呢?

因此,您们有缘能遇到佛(佛经或佛法)就应当要好好精勤修行,然后发心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就可得智慧明达、功德殊胜,
千万不要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违背佛经及戒律中的教导,
如果对这些教导有任何疑问的,可以提出来讨论,我会好好的为您们解说。」

四事不可久保
[佛光大辞典]
据出曜经卷二无常品之二载,有一妇人因丧子而忧恼失意,遂至佛前请示,佛即以四事告之,以阐明事物之不可久保。即:(一)常必无常,世间万相皆属无常,纵使如万劫之久、铁石之坚、须弥山之高、大海之广,终必为无常所坏灭。(二)富贵必贫贱,世间之事,盛必有衰,盈必有亏,此乃必然之理。(三)会合必别离,人生在世,离必有会,合必有离,此乃自然之理,非人意所能为。(四)强健必死,人处于世,有生必有死,此乃常理,身体虽强健,然终归要坏灭。故世间一切事物皆不可久保。〔增一阿含经卷十八「四意断品」、法句譬喻经卷一无常品〕 p1700

择善而从
[国语辞典(教育部)]
语本《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指选择好的去跟从、采用。

爱欲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爱者贪爱、亲爱。欲者贪欲、乐欲。深爱妻子等之情也。无量寿经下曰:「爱欲荣华,不可常保。」

荣华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富而荣也。无量寿经下曰:「爱欲荣华,不可常保。」

黄昏偈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六时偈之一。法华忏法曰:「白众等听说,黄昏无常偈。此日已过,命即衰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诸众等,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苦空无常,勤慎莫放逸。」

明达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明者三明,达者三达。在阿罗汉云三明,在佛云三达,明者明了之义。达者通达之义。无量寿经下曰:「智慧明达。」

爱喜苦
[阿含辞典(庄春江)]
即「喜欢苦」,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欢喜苦」(dukkhaṃ abhinandati)。按:人们都不会喜欢苦,但只要爱惜(染着)五蕴等,就等于喜欢苦,因为五蕴无常,不能随心所欲时必然有苦

随心所欲
[国语辞典(教育部)]
完全顺随自己的心意去做事。

经戒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经义与戒行。又经中所译之戒法。又戒为万世之常经,故曰经戒。无量寿经下曰:「奉持经戒,受行道法。」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5663

[持戒勋章]

78#
 楼主| 发表于 2025-5-5 08:59:26 | 只看该作者
弥勒菩萨长跪白言:「佛威神尊重,所说快善,听佛经者贯心思之。世人实尔如佛所言,今佛慈愍显示大道,耳目开明长得度脱,闻佛所说莫不欢喜。诸天、人民、蠕动之类,皆蒙慈恩解脱忧苦。佛语教诫甚深甚善,智慧明见八方、上下、去来今事,莫不究畅。今我众等所以蒙得度脱,皆佛前世求道之时谦苦所致。恩德普覆,福禄巍巍,光明彻照达空无极;开入泥洹,教授典揽威制消化,感动十方无穷无极。佛为法王尊超众圣,普为一切天人之师,随心所愿皆令得道。今得值佛,复闻无量寿声,靡不欢喜,心得开明。」
【学习解说】
弥勒菩萨长跪合掌对世尊说:「世尊您威神尊重,所说的真是太好了,听闻到您亲口宣说的让我们仔细去思惟。世间凡夫众生就诚如您所说的,的确是如此,如今世尊您慈愍显示大道,让我们能够耳目开明,长得度脱,听闻世尊所说的,各各都非常欢喜。

诸天、人民、蠕动之类,皆蒙您的慈悲恩惠而得以解脱忧苦。世尊您的说法开示及教诲,甚深甚善,智慧明见八方、上下所有的一切方向(空间),也不论是过去未来现在之事(时间),莫不究竟畅达。

如今我众等之所以蒙得度脱,皆是由于世尊您前世求道之时谦苦所致。此恩此德普覆,福禄巍巍,光明彻照,达空无极;开入泥洹(涅槃),教授典揽(指撮取经典之要义而说明之),威制消化,感动十方,无穷无极。世尊您为法王,尊超众圣,普为一切天人之师,随心所愿,皆令得道。今得值佛,又能听到无量寿声,实在让我们各各感到欢喜,内心得以开明。」

显示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显者显露,示者晓示。一切众生之本性,具有因果理事等法。佛以言教显示之。无量寿经下曰:「今佛慈悲,显示大道,耳目开明,长得度脱。」

蜎飞蠕动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名)蜎飞者飞虫也。蠕动者蛆虫也。过度人道经曰:「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龙舒净土文二曰:「蜎飞谓微细飞虫也,蠕动谓微细蛆虫也,若此者佛尚化度,况于人乎?」

教诫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教之诫之也。无量寿经下曰:「佛语教诫。」

教诫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1.开示说法教诲弟子。
2.开示说法教诲弟子。又译为「教诫示现」、「教训示现」。

八方
[国语辞典(教育部)]
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向的总称,一般用来指所有的方向

福禄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总称世出世之福利功德。无量寿经下曰:「福禄巍巍。」

泥洹
[佛光阿含藏]
泥洹(nibbāna)(巴),又作涅槃,译为灭、寂、不生、无为、安乐。谓灭尽生死之因果,并度过生死之流,不再有生死苦果而达到安稳快乐的境地。

泥洹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即涅槃,又名灭度,是灭尽烦恼和度脱生死的意思。

典揽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典者经典也,揽者,撮要也,撮经典之要义曰典揽。无量寿经上曰:「开入泥洹教授典揽。」又曰:「典揽智慧,众道之要。」同净影疏曰:「善解经典,揽知众义,名典揽。」

典揽
[佛光大辞典]
指撮取经典之要义而说明之。典,指经典;揽,指撮要。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五中):「开入泥洹,教授典揽。(中略)典揽智慧,众道之要。」又净影寺慧远亦于无量寿经疏中谓,善解经典而揽知众义,称为典揽。 p3082

法王
[佛光大辞典]
梵语 dharma-rāja。(一)佛之尊称。王有最胜、自在之义,佛为法门之主,能自在教化众生,故称法王。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五中):「佛为法王,尊超众圣,普为一切天人之师。」又释迦方志卷上(大五一‧九五○上):「凡人极位,名曰轮王;圣人极位,名曰法王。」〔长阿含卷三游行经、维摩经卷上佛国品、法华经卷五安乐行品〕

法王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原为对佛的尊称。后来也引申为对菩萨、阎王及西藏、日本之某些佛教领袖的称呼。「王」有「最胜」及「自在」义;佛为法门之主,以自在化众生,故称法王。如《无量寿经》卷下(大正12‧275b)︰「佛为法王,尊超众圣,普为一切天人之师,随心所愿皆令得道。」《法华经》〈譬喻品〉(大正9‧15b)︰「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安隐众生,故现于世。」此外,法王也用来称呼菩萨,如《大宝积经》卷九〈密迹力士会〉(大正11‧50c)︰「菩萨有四事名曰法王。何谓为四﹖一曰不舍道心;二曰亦复劝化他人发意;三曰以诸德本劝助道心,所可闻者意广无极;四曰一切释梵及四天王,其诸声闻并缘觉地,至于无极无坏,弘广无穷之业。」

大师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佛之尊号。瑜伽论曰:「能善教诫声闻弟子,一切应作不应作事故名大师。又能化导无量众生令苦寂灭故名大师。又为摧灭邪秽外道世间出世间故名大师。」资持记上一之一曰:「大师者所谓天人之师即十号之一。以道训人故彰斯目。然以师通凡圣加大简之,是则三界独尊九道依学,唯佛师圣得此嘉号,自余凡鄙安可僭称。」四教仪集注上曰:「大师者群生模范。」

大师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一)佛、菩萨的尊称︰佛、菩萨为人天导师,故有此称。《行事钞资持记》卷上(大正40‧161a)︰「大师者,所谓天人之师,即十号之一。以道训人故彰斯目,然以师通凡小,加大简之,是则三界独尊,九道依学,唯佛大圣,得此嘉号,自余凡鄙,安可僭称!」《佛遗教经》云(大正12‧1110c)︰「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中略)当知此则是汝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5663

[持戒勋章]

79#
 楼主| 发表于 2025-5-5 09:32:04 | 只看该作者
(77~79  用时,2小时20分钟)


佛告弥勒:「汝言是也。若有慈敬于佛者,实为大善。天下久久乃复有佛,今我于此世作佛,演说经法,宣布道教,断诸疑网;拔爱欲之本,杜众恶之源。游步三界无所拘阂,典揽智慧众道之要,执持纲维昭然分明,开示五趣度未度者,决正生死泥洹之道。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弥勒菩萨:「您说的没错,若有仁慈敬崇于佛者,实为真正的大善。天下久久乃复有佛,今我于此世作佛,演说经法,宣布道教,为众生断诸疑网;拔爱欲之本,杜绝众恶之源。游步三界没有任何障碍,典揽智慧,众道之要,执持纲维(总纲要领),昭然分明,开示五趣(地狱、饿鬼、畜生、人、天),度未度者,决正生死,走向泥洹之道。

慈敬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以慈爱之心而敬崇之也。无量寿经曰:「慈敬于佛。」

道教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正道之教也。无量寿经上曰:「出兴于世,光阐道教。」同下曰:「宣布道教,断诸疑网。」其后魏寇谦之以为神仙道之名。见道士条。惟蒙古人尚称佛教为道教。蒙古源流四曰:「崇祀昭释迦牟尼佛于上方福地,大施金银宝贝于释迦牟尼佛,极加敬重。修明道教。」又曰:「遵依从前道教而行,遂赖道教,获享安逸。」案此书中称佛教为道教处甚多,略录一二以例其余。

道教
[佛光大辞典]
佛陀所说之教,谓之道教。指佛道、佛教而言。

疑网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譬喻)疑惑交络譬如网。法华经方便品曰:「无漏诸罗汉,及求涅槃者,今皆堕疑网。」智度论二十七曰:「从诸佛闻法,断诸疑网。」

纲维
[佛光大辞典]
负责领导、维持寺院诸事之职僧。据义楚六帖卷六师徒教戒部载,纲维即指寺主、上座、维那,余者但名知事。依此,五代时寺之三纲称纲维。〔续高僧传卷十智琳传、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不空三藏表制集卷三〕(参阅「三纲」664) p5889

五趣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名数)又曰五恶趣,五道等。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四人,五天。文句十二曰:「从一至一,故名为趣。」无量寿经曰:「开示五趣,度未度者。」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5663

[持戒勋章]

80#
 楼主| 发表于 2025-5-6 09:01: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5-6 09:03 编辑

(80  用时,2小时)


「弥勒当知,汝从无数劫来修菩萨行,欲度众生,其已久远,从汝得道至于泥洹不可称数。汝及十方诸天、人民一切四众,永劫已来展转五道,忧畏勤苦不可具言,乃至今世生死不绝,与佛相值听受经法,又复得闻无量寿佛。快哉甚善,吾助尔喜。
【学习解说】
「弥勒菩萨,您应当要知道,您从无数劫来修菩萨行,欲度众生,其已久远,从汝得道至于泥洹(=涅槃)不可称数。您及十方诸天、人民一切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永劫已来展转五道(地狱、饿鬼、畜生、人道、天道),忧畏勤苦,实在是无法言说的,乃至今世生死不绝,与佛相值听受经法,又复得听闻到无量寿佛。真是太好了! 我实在替您感到高兴!


「汝今亦可自厌生、死、老、病、痛苦、恶露、不净、无可乐者,宜自决断。端身正行,益作诸善;修己洁体,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里相应;人能自度,转相拯济;精明求愿,积累善本。虽一世勤苦须臾之间,后生无量寿佛国快乐无极,长与道德合明,永拔生死根本,无复贪恚、愚痴、苦恼之患。欲寿一劫、百劫、千亿万劫,自在随意皆可得之,无为自然次于泥洹之道。汝等宜各精进求心所愿,无得疑惑中悔自为过咎,生彼边地七宝宫殿,五百岁中受诸厄也。」
【学习解说】
「您如今亦可自厌生死老病痛苦、恶(指身上所出不洁之津液。如脓、血、尿、屎等)不净,这个身体为众苦及污秽所集,一切皆不净,没有什么可乐,对于这个世间,应当及早要作个决断,以此来作为厌离。然后端身正行,益作诸善;修己洁体,洗除心垢;言语及行为要忠信,表里相应;人能自度,转相拯济;精明(精良明白也,谓心意之清洁)(精,精妙;明,明白。精明,指自性清净心中本具之绝妙明澄)求愿,积聚功德善根。虽一世勤苦须臾之间,后生无量寿佛国快乐无极(与人快乐无极),在那里,长久与道德(正法名为道。得道而不失,谓为德)合明,永拔生死根本,不再有贪恚、愚痴、苦恼之患。想要寿命一劫、百劫、千亿万劫,自在随意,皆可得之,无为自然(指不假任何造作之力而自然而然、本然如是存在之状态)(就佛教表示其自身真理之立场而言,如觉悟之世界为脱离有无分别,本来空无自性,其自身独立存在,而绝对自由,故称之)次于泥洹之道。您们等众各各应当要精进,求心所愿,无得疑惑中悔自为过咎,生彼边地(=边地胎生=边胎)(指极乐净土之边地。又称疑城、胎宫)七宝宫殿(=胎宫)(犹如人处于闇钝之胎内,故称胎生;而行者仍自认为住于宫殿之中,故称胎宫),五百岁中受诸厄也(指以疑惑心修诸功德之行者,虽往生弥陀净土,却住于花胎中而不得出,于五百岁中不得见佛、闻法,远离一切殊胜善根)。」


弥勒白佛:「受佛重诲,专精修学,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学习解说】
弥勒菩萨对世尊说:「受到世尊您这么重要的开示教诲,我们等众定当会专精修学,依教奉行,不敢有疑。」

四众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五道
[佛光阿含藏]
此处指地狱、饿鬼、畜生、人道、天道
三恶道加上人、天两处,称为五道。

快哉
[阿含辞典(庄春江)]
太好了!

恶露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谓身上不净之津液也,如脓血屎尿等,恶者憎厌之义,露者津液也。心地观经曰:「自见己身,三十六物恶露不净。」本起经曰:「恶露自出,坐卧其上。」无量寿经下曰:「生老病死痛苦,恶露不净,无可乐者。」无量寿经钞六曰:「医心方云:恶露者血也。」

恶露
[佛光大辞典]
巴利语 asubha。指身上所出不洁之津液。如脓、血、尿、屎等。恶,为憎厌之义;露,即津液。据心地观经载,自见己身,三十六物恶露不净。又无量寿经卷下谓,生、老、病、死皆苦,且恶露不净,故无可乐者。 p4952

不净
[佛光大辞典]
污秽、鄙陋、丑恶、过罪等之总称。五停心观中,有观自身、他身不净之观法,称为不净观。(参阅「七种不净」114) p991

七种忏悔心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名数)欲为忏悔时,当起之七种心也:一、生大惭愧心。我与释迦如来,同为凡夫,今世尊成道以来,已经劫数,我犹轮转生死,无有出期,以此为惭愧也。二、恐怖心。我等凡夫身口意之业,常与罪相应,以此因缘,命终之后,应堕于地狱畜生饿鬼,受无量之苦,以此为恐怖也。三、厌离心。我等于生死之中,虚假不实,如水上之泡,速起速灭,往来流转犹如车轮。此身为众苦所集,一切皆不净,以此为厌离也。四、发菩提心。欲得如来之身者,当发菩堤心,救度众生,身命财无所吝惜也。五、冤亲平等心。于一切众生,无冤无亲,起慈悲,无彼我之相,平等救度,以此心为忏也。六、念报佛恩心。如来往昔在无量劫中为我等故,修诸苦行,如此恩德,实难酬报,须于此世,勇猛精进,不惜身命,广度众生入于正觉,以此为念也。七、观罪性空。罪性本空,无有实体,但从因缘颠倒而生。可知罪之性,非内外,非中间,本来为空,故罪亦无有,以此为观也。

一切世间
[佛光大辞典]
指一切有为有漏之秽土。为五蕴世间、众生世间、器世间之总称。大乘起信论(大三二‧五八二下):「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久停,须臾变坏。(中略)世间一切有身,悉皆不净,种种秽污,无一可乐。」(参阅「世间」1524)P7

七种不净
[佛光大辞典]
乃对自他「身分」贪着所说之七种不净。即:(一)种子不净,烦恼业因之内种,与父母遗体之外种,皆为不净。(二)受生不净,父母交媾赤白和合之不净。(三)住处不净,于不净之女体胎处十月。(四)食噉不净,胎中食母血之不净。(五)初生不净,十月生时之腥秽狼籍。(六)举体不净,即薄皮之下尽为秽物。(七)究竟不净,死亡后置于冢间之不净流溢。 p114

言行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口业为言,身业为行。无量寿经下曰:「言行忠信,表里相应。」

智慧水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譬喻)智慧能洗烦恼之垢,故譬以水也。文殊师利问经曰:「心性本净,诸过为垢。以智慧水,洗除心垢。」

精明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精良明白也,谓心意之清洁。无量寿经下曰:「精明求愿。」

精明
[佛光大辞典]
精,精妙;明,明白。精明,指自性清净心中本具之绝妙明澄。〔无量寿经卷下、首楞严经卷六〕 p5882

积累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积聚功德善根也。无量寿经下曰:「精明求愿,积累善本。」

善本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同于「善根」,能生出善法、成就菩提的善因。

善本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同于善根,植善固而不拔之意。
又善为菩提之本也。法华经序品曰:「已于千万佛所,植诸德本。」无量寿经下曰:「善人无善本,不得闻此经。」胜鬘经上末曰:「善本,本亦因也。欲以此善为菩提根,故名为本。」

善本
[阿含辞典(庄春江)]
善的根本;德行的根本,参看「善」。(相关词「为诸善本、建立善本、念诸善本、善念诸善本、败人善本、无有善本」)

无极尊
[佛光大辞典]
(一)为诸佛之通称。无极,为涅槃之异称。佛证涅槃,一切万德皆无穷极,故称无极尊。十住毘婆沙论卷五易行品赞叹迦叶佛之德(大二六‧四四上):「眼如双莲华,弱拘楼陀树,于下成佛道,三界无所畏,行步如象王,我今自归命,稽首无极尊。」
(二)阿弥陀佛三十七号之一。弥陀证无极之涅槃,接引往生之人,契自内证,故特有此号。法霖之和赞望溟记阐明其十种无极,即:(一)威神无极,十方诸佛皆共赞叹。(二)名声无极,十方世界皆闻其号。(三)光明无极,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四)寿命无极,尽未来际无有灭期。(五)身量无极,身遍法界。(六)拔济无极,使人一念往生,升道无极。(七)与乐无极,与人快乐无极。(八)应变无极,应声即现。(九)利益无极,广度有情。(十)施德无极,于一念得无上之功德;或为众开宝藏,广施功德宝。〔赞阿弥陀偈〕 p5125

道德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正法名为道。得道而不失,谓为德。无量寿经下曰:「长与道德合明。」

一真无为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言一真法界之体为无为自然。楞严经八曰:「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长水义疏曰:体即真如。无漏清净一真法界。此法界体。具如是无方妙用。故云本然。」

自然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又曰自尔,亦曰法尔,任运天然。言离人为之造作法之自性自然也。又言无因而自然也。后者为自然外道之邪执。无量寿经下曰:「天道自然。」又曰:「无为自然。」法华玄义二之一曰:「果是任运酬善心而生,报是自然受乐。」同释签曰:「言自然者此言通用,何必外计?即任运之异名耳。」楞严经二曰:「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

自然
[佛光大辞典]
指不假任何造作之力而自然而然、本然如是存在之状态。佛典中屡用「自然」、「法尔」、「自然法尔」等语,其义概分如下:(一)就佛教表示其自身真理之立场而言,如觉悟之世界为脱离有无分别,本来空无自性,其自身独立存在,而绝对自由,称为无为自然;或如经由善恶行为,依循因果法则而产生结果,称为业道自然;如依自身之法则,视之为如实之表现,称为法尔。依日本净土真宗之祖亲鸾所说,舍离自心分别而悟入弥陀之法则,称为自然法尔;依本愿而救度众生者,则称为愿力自然。据无量寿经卷上载,极乐世界乃无为自然世界,往生该国土者,即受有自然虚无之身。

边地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偏远的地方,指难以听闻佛法的地区。

边地
[佛光大辞典]
(一)梵语 mleccha。音译弥戾车。又作边夷无所知者、卑贱。指不能见闻佛法之边隅下贱之种族。(参阅「弥戾车」6417)
(二)指极乐净土之边地。又称疑城、胎宫。即以疑惑心修诸功德之人,应其机感,死后于净土受生之处。生于边地,五百岁中不得见闻三宝。(参阅「边地胎生」6708、「边地懈慢」6708) p6707

边地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边隅之地。在西方极乐世界的边隅,有地名懈慢界,又名胎宫,往生到那里的人,五百岁间不得见闻三宝。

边地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名)阎浮提洲之边隅,谓之边地。又弥陀之净土有边地,五百岁中不得见闻三宝,名为懈慢界。亦曰胎宫。略论曰:「五百岁中常不见闻三宝,安乐国土,谓之边地,亦曰胎生。」

边地胎生
[佛光大辞典]
指以疑惑心修诸功德之人,死后将受生于极乐净土之边地。略称边胎。无量寿经卷下载,若人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但以不了佛智、不思议智等,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等众生生于边地之宫殿中,五百岁中不能见佛,不闻经法,亦不见菩萨、声闻圣众。又据大阿弥陀经卷下载,其人奉行施与,复后悔而生怀疑,暂信暂不信,意志犹豫,其人临命终时,不能至阿弥陀佛处,只见弥陀边界之七宝宫殿,遂以欢喜心止住城内,于水池中化生。其城纵广二千里,中有七宝舍宅,又有七宝浴池,池中自然华香,七宝行树皆出五音之声,于饭食时,应意自然得百味饮食,凡城中快乐皆如第二忉利天。但不能出城,不得见佛、闻经及见诸比丘僧,亦不得知阿弥陀佛国之诸菩萨、阿罗汉相貌。逮留此边胎五百岁后,始得至阿弥陀佛所,而渐得智慧开明。

胎宫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极乐之往生人有胎生与化生二种,疑佛他力而修自力念佛之人,虽往生极乐,而五百岁间不能见闻三宝,犹如此界四生中胎生者在母胎内不能见日月,故名之为胎生,其胎生者所生之七宝宫殿,谓之胎宫。为于佛抱疑惑者之生处,故亦名疑城。是为无量寿经所说。依观无量寿经所言则此宫殿谓之含华。所在之莲华不开敷,为不能见闻三宝之义也。见疑城胎宫条。观经妙宗钞一曰:「大本中说,疑心修善。生彼胎宫,乐同忉利。」

胎宫
[佛光大辞典]
胎即胎生,宫即宫殿。指以疑惑心修诸功德之行者,虽往生弥陀净土,却住于花胎中而不得出,于五百岁中不得见佛、闻法,远离一切殊胜善根。犹如人处于闇钝之胎内,故称胎生;而行者仍自认为住于宫殿之中,故称胎宫。据无量寿经卷下谓,其胎生者,所处宫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又大宝积经卷十八无量寿会载,彼等众生处花胎中,犹如园苑宫殿之想,因清净无诸秽恶故。〔观无量寿佛经疏定善义(善导)〕 p3934

华胎
[佛光大辞典]
又作含华、胎生、宫胎。愿往生西方之人,以疑惑佛智之心未去,虽因善根得生净土,然因疑惑故,五百岁中包于莲华胎内,不能见闻三宝,犹如儿在母胎,不能见闻世间,故称华胎。 p5232

胎生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四生之一。如人类在母胎内完具身体而生者,劫初之人,男女未分,皆为化生,其后发婬情而生男女二根,始为胎生也。俱舍论八曰:「有情类生从胎藏是名胎生,如象马牛猪羊驴等。」
又极乐有胎生化生二类,或生边地,或生莲内,而花不开,为不能见闻三宝恰如胎生之人在胎内,故名胎生。疑佛之他力而自力修行之人,受此报云。无量寿经下曰:「其胎生者,所处宫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诸快乐,如忉利天上。(中略)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略论曰:「于五百岁中常不见闻三宝,安乐国土谓之边地,亦曰胎生。」

重诲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重教也。无量寿经下曰:「受佛重诲。」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5-5-19 13:40 , Processed in 0.08457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