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9-17 10:26 编辑
六、已受优婆塞戒者还应受持二十八失意法
★ 善男子。如佛说言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不能供养父母师长。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耽乐饮酒。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污恶不能瞻视病苦。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见有乞者不能多少随宜分与空遣还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见比丘比丘尼长老先宿诸优婆塞优婆夷等。不起承迎礼拜问讯。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见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毁所受戒。心生憍慢言。我胜彼彼不如我。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学习解说]:
善男子,已受持优婆塞戒者,如果不能供养父母和师长,将得失意罪
优婆塞不要生起这种破戒堕落的恶业因缘,也是修行不清净的表现
已受持优婆塞戒者,如果迷恋喝酒,将得失意罪
因此已经受持优婆塞戒者,不要有这种破戒堕落的恶业因缘,也是修行不清净的表现
已受持优婆塞戒者,如果不能看望和关心病苦的人,将得失意罪
因此已经受持优婆塞戒者,不要有这种破戒堕落的恶业因缘,也是修行不清净的表现
已受持优婆塞戒者,如果见到起到乞讨者不能布施的话,将得失意罪
因此已经受持优婆塞戒者,不要有这种破戒堕落的恶业因缘,也是修行不清净的表现
已受持优婆塞戒者,如果见到比丘、比丘尼、或有德望的比丘、以及在家居士,不能恭敬迎接和礼拜问讯的话,将得失意罪
因此已经受持优婆塞戒者,不要有这种破戒堕落的恶业因缘,也是修行不清净的表现
已受持优婆塞戒者,如果比丘、比丘尼和在家居士破戒而心生骄慢,认为自己胜过他们,他们不如自己的话,将获得失意罪
因此已经受持优婆塞戒者,不要有这种破戒堕落的恶业因缘,也是修行不清净的表现
名词解释:
【优婆塞戒经(梵Upa^saka-s/i^la-su^tra,藏Dge-bsn~en-gyi tshul-khrims-kyi-mdo)】
七卷。北凉·昙无谶译。又称《善生经》、《优婆塞戒本》。系佛为善生长者说大乘优婆塞戒(在家戒)的经典。收在《大正藏》第二十四册。全经内容分集会、发菩提心、悲、解脱等二十八品。其中,〈受戒品〉为本经的重心。其中,除提出在家菩萨应受的五戒外,更提出六重、二十八失意等大乘独有的戒条。‘六重法’,即不杀生、不偷盗、不虚说、不邪淫、不说四众过、不酤酒;‘二十八失意’则包含不供养师长、饮酒、不照顾病人等条文。此外,亦说及八斋戒与十善戒。
此经系以《中阿含经》卷三十三之《善生经》为基础所推衍、发展而成。与《长阿含》卷十一〈善生经〉,及《善生子经》、《尸迦罗越六方礼经》,皆述及六方供养及在家信徒之持戒生活。
本经与《善戒经》(一卷)亦有若干相似之处。《善戒经》揭示出家众之八重四十二犯,本经则叙述在家信徒之六重二十八失意罪。二经之相通处,另有︰关于‘出家八重’及‘在家六重’之语、名字与实义菩萨的区分。此外,在四十二犯与二十八失意罪中也有相同律条。
经中引用的经典,有《法华经》、《大城经》、《智印经》(〈悲品〉)、《鹿子经》(〈五戒品〉)等。〈悲品〉中并提及与大乘《涅槃经》有关的生因了因说,〈业品〉又举出昙无德部、弥沙塞部、萨婆多部有关五逆罪的异说。凡此在经典成立史上皆具有重要的意义。又,此经对于后来的经典颇有影响,如《仁王经》〈受持品〉中有六重八轻之言,《梵网经》的十重禁戒也可能是《善戒》之八重与此经六重的糅合。
◎附︰太虚〈优婆塞戒经在佛法中之位置〉(摘录自《优婆塞戒经讲录》卷首)
甲、五乘共法与大乘不共法︰佛法可分三类︰(1)五乘共法,即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共法;此五乘共法中,人天善法为出世三乘之基础。(2)三乘共法,同为了脱生死超出轮转之法,即声闻之四谛,缘觉之十二因缘。(3)大乘不共法,即发菩提心、广度众生、修学六度万行成佛之法。此经在三大类中,以名优婆塞戒故,可为五乘共法;以明发菩提心、修学六度、广度众生故,又可为大乘不共法。所以此经可谓为五乘共法与大乘不共法;因之受持此经之戒者,即为菩萨优婆塞。
乙、在境行果中特重在行︰此经在佛法境、行、果中,以说明何者为主?佛经凡说明诸法性相者,为境;说明持戒、修六度行者,为行;说明佛果福智庄严功德者,为果。诸经中,有特重明境者,有特重明行或果者,有兼重若二若三者。此经重在说明受持戒行,故于境、行、果中为特重在行之经。
丙、优婆塞戒中心之佛法︰以此经在明优婆塞戒,所以为优婆塞戒为中心之佛法。优婆二字为译音,译意有翻为清信者,有翻为近事者,有翻为善宿者;总而言之,可谓清净正信近事佛法之弟子。塞字,亦为译音,意指男性。在家弟子有男性,有女性,此经因为男弟子善生所问起而说,故题为优婆塞戒经。论其性质,亦可题为优婆夷戒经;夷者,女性也,以优婆戒男女无分别故。此经所明佛法,关涉佛所证所说之一切法;但以优婆塞戒为中心,故应以之为线索而贯通之也。由此点观之,自〈发菩提心〉至〈受戒品〉,为明由能优婆塞戒之人而受戒;自〈净戒品〉至〈般若波罗密品〉,为明受优婆塞戒人所应修之行,故名之曰优婆塞戒经。
丁、在家菩萨中心之佛法︰《优婆塞戒经》,最好题为《在家菩萨经》。盖〈观集会品〉所明︰在家之人发菩提心,胜于阿罗汉、辟支佛等果。又每品末,皆谓︰在家之人发菩提心,种种之难于出家人。是此经虽贯通于一切佛法靡不穷尽,然究以在家菩萨为其中心。而其赞叹在家之人发菩提心,从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诸天,皆大惊喜,尊得人天之师。又以出家之人不事生产,受人天供养,于布施波罗密反难圆满;故此经乃特为在家菩萨之所宗也。
[参考资料] 大野法道《大乘戒经の研究》。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月月之中不能六日受持八戒供养三宝。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四十里中有讲法处不能往听。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受招提僧卧具床座。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疑水有虫故便饮之。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学习解说]:
已受持优婆塞戒者,如果每月当中不能在六日中受持八关斋戒供养三宝,将得失意罪
因此已经受持优婆塞戒者,不要有这种破戒堕落的恶业因缘,这也是修行不清净的表现
已受持优婆塞戒者,如果不能前去四十里内讲法处听法,将得失意罪
因此已经受持优婆塞戒者,不要有这种破戒堕落的恶业因缘,这也是修行不清净的表现
已受持优婆塞戒者,如果使用寺院中的僧物,如卧具、床坐,将得失意罪
因此已经受持优婆塞戒者,不要有这种破戒堕落的恶业因缘,这也是修行不清净的表现
已受持优婆塞戒者,如果怀疑水中有虫却依然饮用的话,将得失意罪
因此已经受持优婆塞戒者,不要有这种破戒堕落的恶业因缘,这也是修行不清净的表现
名词解释:
【招提】
四方的意思,如四方之僧为招提僧,四方僧之施物为招提僧物,四方僧的住处为招提住处。魏太武造寺,以招提名之,由是招提便成为寺院的别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崄难之处无伴独行。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独宿尼寺。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为于财命打骂奴婢僮仆外人。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以残食施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畜猫狸。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学习解说]:
已受优婆塞戒者,如果独自去艰险或危险的地方,不找同伴同行的话,将得失意罪
因此已经受持优婆塞戒者,不要有这种破戒堕落的恶业因缘,这也是修行不清净的表现
已受优婆塞戒者,如果独自留在比丘尼的寺院居住,将得失意罪
因此已经受持优婆塞戒者,不要有这种破戒堕落的恶业因缘,这也是修行不清净的表现
已受优婆塞戒者,不要为了财命去打骂奴婢僮仆和外人,否则将得失意罪
因此已经受持优婆塞戒者,不要有这种破戒堕落的恶业因缘,这也是修行不清净的表现
已受优婆塞戒者,不要用剩菜剩饭供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否则将得失意罪
因此已经受持优婆塞戒者,不要有这种破戒堕落的恶业因缘,这也是修行不清净的表现
名词解释:
【尼寺】
比丘尼所住之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畜养象马牛羊驼驴一切畜兽。不作净施未受戒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不储畜僧伽梨衣钵盂锡杖。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为身命须田作者。不求净水及陆稼处。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为于身命若作市易斗秤卖物。一说价已不得前却舍贱趣贵。斗秤量物任前平用。如其不平应语令平。若不如是。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学习解说]:
已受优婆塞戒者,如果畜养象马牛羊驼驴一切畜生,将得失意罪
因此已经受持优婆塞戒者,不要有这种破戒堕落的恶业因缘,这也是修行不清净的表现
已受优婆塞戒者,如果没有储畜僧伽梨衣(三衣中僧伽梨衣最大,故云大衣)、钵盂、锡杖,将得失意罪
因此已经受持优婆塞戒者,不要有这种破戒堕落的恶业因缘,这也是修行不清净的表现
已受优婆塞戒者为了维持身命需要耕作,如果灌溉庄稼的水不是净水,将得失意罪
因此已经受持优婆塞戒者,不要有这种破戒堕落的恶业因缘,这也是修行不清净的表现
已受优婆塞戒者为了维持身命做了生意,价格不许改来改去,也不可以缺斤少两,否则将得失意罪
因此已经受持优婆塞戒者,不要有这种破戒堕落的恶业因缘,这也是修行不清净的表现
名词解释:
【大衣】
(衣服)三衣中僧伽梨衣最大,故云大衣。九条以上为大衣,有三品。释氏要览上曰:“萨婆多论云:僧伽梨有三品,自九条十一条十三条名下品衣,皆两长一短作。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名中品衣皆三长一短作。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名上品衣皆四长一短作。”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锡杖】
梵语 khakkhara,或 khakharaka。音译为隙弃罗、吃弃罗。又作声杖、有声杖、智杖、德杖、鸣杖、金锡。略称杖。比丘十八物之一。即比丘行于道路时,应当携带之道具。原用于驱赶毒蛇、害虫等,或乞食之时,振动锡杖,使人远闻即知。于后世则成为法器之一。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下列举持锡杖之因由(大二四·九一九中):“一者为蛇虫故,二者为年老故,三者为分卫故。”四分律卷五十二亦载听任老比丘持杖。由上引得知,锡杖之设立,非仅为驱遣害虫等,亦为行乞时用以警觉者,或特为年老者扶身之用。又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下列举持锡杖有二十五种限制,如见佛像时,不得使杖头有声,乃至不得以杖指人,或画地作字等。可见其用法之严。
锡杖由锡、木柄、錞(又作镦、鐏,即矛戟等兵器柄下之铜套)三部分组成。锡是杖头,成塔婆形,附有大环,亦悬数个小环,摇动时,则发“锡锡”之声,故锡杖又称有声杖。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四(大二四·三七五上):“杖头安环,圆如盏口,安小环子摇动作声,而为警觉。”又向来相传北印度那揭罗曷国存有佛陀所持之锡杖,如洛阳伽蓝记卷五、大唐西域记卷二等所说。
此外,大日经疏卷六所载阿阇梨所传曼荼罗图位中,释迦院列有如来锡杖菩萨,乃将如来所持之物具,予以拟人化。又千手观音四十手中,有一手持锡杖,称为锡杖手。八臂不空罥索菩萨及地藏菩萨等亦持此物。
锡杖在我国,自古即有,如续高僧传卷十六载,北齐僧稠诣怀州西王屋山修禅时,闻两虎斗争,其咆哮响震岩穴,因以锡杖中止彼等之斗。同书又载,隋代昙询于山中行,正值二虎相斗,乃持锡杖驱散之。故古来称之为解虎锡。
又僧人行路必持锡杖,往诣诸方,故称为飞锡、巡锡。在一处止住,称为留锡、挂锡。景德传灯录卷八之五台隐峰禅师邓氏条载,隐峰于唐元和年中(806~820),登五台山,路经淮西,时官贼交锋,不决胜负,师乃欲解其患,掷锡空中,飞身而过,两军将士仰观,斗心顿息。此即有名之飞锡故事。
日本天台及真言等宗,于法会时,用短柄锡杖,振之以唱梵呗,其呗亦称锡杖,为四法要之一。此有九条、三条之别。九条有赞颂九节,又称长锡杖。三条即于赞颂九条之中,诵初二条与最后一条,亦单称锡杖。
又世传“得道梯橙锡杖经”一卷,专说锡杖之由来,且卷末附录持锡杖法二十五事。此经于东晋传入,文句杂沓,而可疑处甚多。四分戒本如释卷十一,即以此经为伪经。(十诵律卷五十六、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十、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亡财僧现条、释氏要览卷中、卷下、翻译名义集卷十八、敕修百丈清规卷下大众章)p6324 FROM:【佛光大辞典】
★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于非处非时行欲。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商估贩卖不输官税盗弃去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犯国制。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得新谷果苽菜茹。不先奉献供养三宝。先自受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学习解说]:
已受优婆塞戒者,如果在不正当的场合和不正当的时间行欲,将得失意罪
所以已受持优婆塞戒者,不要生起这种破戒堕落的恶业因缘,这也是修行不清净的表现
已受优婆塞戒者不可以偷税漏税,否则将得失意罪
所以已受持优婆塞戒者,不要生起这种破戒堕落的恶业因缘,这也是修行不清净的表现
已受优婆塞戒者,如果触犯国家法律制度,将得失意罪
所以已受持优婆塞戒者,不要有这种破戒堕落的恶业因缘,这也是修行不清净的表现
已受优婆塞戒者,如果收获了瓜果蔬菜五谷等食物,不知道要先供养三宝,而是自己先享用的话,将得失意罪
所以已受持优婆塞戒者,不要有这种破戒堕落的恶业因缘,这也是修行不清净的表现
名词解释:
【菩萨戒】
(经名)大乘菩萨僧之戒律也,总名三聚净戒,别有二途,一梵网为宗之说,二瑜伽禀承之说。梵网为宗之说受戒之作法出于梵网经律藏品,其戒相为梵网经所说之十重禁四十八轻戒,是三聚戒中之摄律仪戒也。瑜伽禀承之说出于善戒经,彼经为佛初成道之说,补处之弥勒亲闻之,瑜伽论之菩萨地品也,依此说则摄律仪戒与声闻地之所说相同,与小乘比丘之二百五十戒亦同。但为菩萨利他摄诸善法饶益一切众生为菩萨戒。即三聚中之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也。故戒相所说不一定,瑜伽论持地论各有不同。
菩 萨 重 戒 戒 目 表
┌────────────┬──────────────┐
│ 梵网经戒本 │ 菩萨优婆塞经戒本 │
├────────────┼──────────────┤
│ 条数 戒目 │ 条数 戒目 │
│ 1 杀戒 │ 1 杀戒 │
│ 2 盗戒 │ 2 盗戒 │
│ 3 淫戒 │ 3 大妄语戒 │
│ 4 妄语戒 │ 4 邪淫戒 │
│ 5 酤酒戒 │ 5 酤酒戒 │
│ 6 说四众过戒 │ 6 说四众过戒 │
│ 7 自赞毁他戒 │ │
│ 8 故悭戒 │ │
│ 9 故嗔戒 │ │
│ 10 谤三宝戒 │ │
└────────────┸──────────────┘
菩 萨 轻 戒 戒 目
┏────────────┬────────────────┐
│ 梵网经戒本 │ 菩萨优婆塞经戒本 │
├────────────┼────────────────┤
│ 条数 戒目 │ 条数 戒目 │
│ 1 轻慢师长戒 │ 1 不供养父母师长戒 │
│ 2 饮酒戒 │ 2 耽乐饮酒戒 │
│ 3 食肉戒 │ 3 不瞻病苦戒 │
│ 4 食五辛戒 │ 4 见乞不与戒 │
│ 5 不举教忏戒 │ 5 不承迎礼拜尊长戒 │
│ 6 不敬请法戒 │ 6 见他毁戒心生憍慢 │
│ 7 不听经律戒 │ 7 不持六斋戒 │
│ 8 背正向邪戒 │ 8 不往听法戒 │
│ 9 不瞻病苦戒 │ 9 受僧用物戒 │
│ 10 畜诸杀具戒 │ 10 饮有虫水戒 │
│ 11 通国入军戒 │ 11 险难独行戒 │
│ 12 伤慈贩卖戒 │ 12 独宿尼寺戒 │
│ 13 无根谤人戒 │ 13 为财打人戒 │
│ 14 放火损烧戒 │ 14 以残食施众戒 │
│ 15 法化违宗戒 │ 15 畜猫狸戒 │
│ 16 惜法规利戒 │ 16 畜兽不净施戒 │
│ 17 依官强乞戒 │ 17 不畜三衣钵杖戒 │
│ 18 无知为师戒 │ 18 作田不求净水陆种处戒 │
│ 19 斗谤欺贤戒 │ 19 贩卖斗秤不平戒 │
│ 20 不能救生戒 │ 20 非处非时行欲戒 │
│ 21 无慈酬怨戒 │ 21 商贾不输官税戒 │
│ 22 慢人轻法戒 │ 22 犯国制戒 │
│ 23 轻新求学戒 │ 23 得新食不先供三宝戒 │
│ 24 背大向小戒 │ 24 僧不听辄自说法戒 │
│ 25 为主失仪戒 │ 25 在五众前行戒 │
│ 26 待宾乖式戒 │ 26 僧食不公分戒 │
│ 27 受别请戒 │ 27 养蚕戒 │
│ 28 故别请僧戒 │ 28 行路见病舍去戒 │
│ 29 恶伎损生戒 │ │
│ 30 违禁行非戒 │ │
│ 31 见厄不救戒 │ │
│ 32 畜作非法戒 │ │
│ 33 观听作恶戒 │ │
│ 34 坚持守心戒 │ │
│ 35 不发大愿戒 │ │
│ 36 不自作誓戒 │ │
│ 37 故入难处戒 │ │
│ 38 众坐乖仪戒 │ │
│ 39 应讲不讲戒 │ │
│ 40 受戒非仪戒 │ │
│ 41 无德诈师戒 │ │
│ 42 非处说戒戒 │ │
│ 43 故毁禁戒戒 │ │
│ 44 不敬经律戒 │ │
│ 45 不化众生戒 │ │
│ 46 说法乖仪戒 │ │
│ 47 非法立制戒 │ │
│ 48 自坏内法戒 │ │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