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5-12 10:18 编辑
(81~82楼 用时,2小时20分钟)
(2025.5.12 82楼重新整理 用时,2小时45分钟)
佛言:「何等为五恶?何等五痛?何等五烧?何等消化五恶、令持五善,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
【学习解说】
世尊说:「那么,什么是五恶?什么是五痛?什么是五烧?又要如何消化五恶、令持五善,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呢?
「其一恶者,诸天、人民、蠕动之类。欲为众恶莫不皆然。强者伏弱转相克贼,残害杀戮迭相吞噬,不知修善恶逆无道,后受殃罚自然趣向。神明记识犯者不赦,故有贫穷、下贱、乞丐、孤独、聋盲、瘖哑、愚痴、憋恶,至有尫狂不逮之属。又有尊贵、豪富、高才、明达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世有常道、王法、牢狱不肯畏慎,为恶入罪受其殃罚,求望解脱难得免出。世间有此目前现事,寿终后世尤深尤剧,入其幽冥转生受身。譬如王法痛苦极刑,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转贸其身、改形易道,所受寿命或长或短,魂神精识自然趣之。当独值向相从共生,更相报复无有止已,殃恶未尽不得相离,展转其中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天地之间自然有是,虽不实时卒暴应至,善恶之道会当归之。是为一大恶、一痛、一烧,勤苦如是。
【学习解说】
世尊说:「第一种恶:
不论是在天道中各层的天人、还是人道众生、甚至于在畜生道的微小蠕动之类 总之,只要在六道轮回的范畴之内,每个众生都因为欲望的驱使而造作诸恶,没有一个不是如此的
那么,是怎么样的造作诸恶呢?
在六道众生之中,不管是在哪一道,或哪一道对哪一道的众生,大的就会欺负小的,力量强的就会欺负力量弱的 强者会克制比它弱小的,但强者上面也有比它更强的,弱者下面也有比它更弱小的 总归来说,就是一层一层的克制,也就是弱肉强食 如果仔细观察周遭(或看电视上播放的动物星球频道,或人类宰杀畜生来吃),众生就是不断地遭受强者欺凌,处处都可见有吞并弱者的残酷状况 在生活中有很多很多,也都不断地在上演着
六道众生,不论是哪一道,每个众生都非常爱惜自己的生命 但在六道轮回之中,事实上,六道众生为了生存,或由于贪瞋痴欲望等等,都在互相残忍对待及杀害对方的生命,迭相吞噬 所以,欲为众恶,莫不皆然 残忍地对待众生,或杀害对方的生命,这就是造恶业,因此,没有一个众生不造恶业的
因为残忍对待及杀害众生,当下没有马上得到报应受苦报,也不懂或相信因果业报及六道轮回的道理,所以众生都不会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对 众生不知道要修行及做善事,只会造恶业及五逆重罪,不顺天地人心 然而,一旦造了恶业就要受苦报,这是早晚的事,是天地间的自然法则,后面一定会有灾难受苦的惩罚
众生造善或造恶,天神会将人的善恶心念及行为清清楚楚地记载在簿子上,众生如果有犯恶就一定会受苦报,是无法逃脱的 所以我们来观察这个世间,为什么世间人有种种不同的阶层,为什么个人财富、地位、心智、身体等等和所遭遇的情况,也都是不相同的 以不好的来说,像是贫穷、下贱、乞丐、孤独、聋盲、瘖哑、愚痴、憋恶,乃至体弱多病、狂妄,或是有状况更不好、更低下的 以好的来说,像是尊贵、豪富、高才、明达,这是因为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
世间有世间人所制订的法则规范,国家的法律,还设立牢狱来惩戒犯人 但有的众生造恶犯罪不怕王法,就算被判了刑入罪受罚,还是不懂得要忏悔及改过修善 只想着等刑期一过早点出牢狱或受到赦免,以为到时又是一条好汉,继续造恶,还是天不怕地不怕 世间设立王法牢狱,对于这类的人也就无可奈何 然而,要知道,人的寿命是有期限的,难免一死 等到这个人寿命尽了,神识离开了,这个人就会堕入恶道,所受的苦报是更加的深痛、更加的剧烈 如此在三恶道中不断地转生受苦受报 这就比如说,在世间的王法,人犯了罪被国家判定后要接受处罚,也就分有不同的刑责和处置,最严重最痛苦的就是死刑 死后就会有三恶道无量苦恼等着受报,展转其中,而到每到一道就会转换不同的外型身躯,待在每一道的寿命有的长有的短,各不相同 这就是众生的神识引导,依生前所造作的善恶业,死后就会很自然地分配到哪一道去
要到哪一道去是根据自己的业力,虽然是自己独自前往,独自受报的,但是遇到有相同业力的众生也会一起转生到哪一道去(因为业力都差不多) 如果众生之中彼此有怨有仇的,到了同一道就会相从共生,就会上演着报怨、讨债、还债的剧情 一世又一世的,更相报复,无有止已,根本就没完没了 像这样更相报复,互相造作殃恶,没有了尽的一天,世世不得相离 无论到哪一道,就是生生世世互相不断地结怨及报复,根本就很难解脱的 想想看,自己苦,对方也苦,都好不到哪里去,那种痛苦岂可用言语形容的呢 (所以说,冤家宜解不宜结)
天地之间,不论是在哪一道,都有因果业报的自然法则 就算当下造了恶业没马上受恶报,但众生所造善恶合乎哪一道,往后必定就会往到哪一道去,这是必然的结果
这就是第一大恶、第一痛、第一烧,有这样的因就有这样的果,如是的勤苦
「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者,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一大善也。」
【学习解说】
世间有那么多的众生都很普遍地在造作恶业,就如同大火一样焚烧人的身体 但是,当看到周遭的人都在造恶业,自己就要有警觉心,要了解到因果的可怕 我们处在当中就要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作恶业,这样才得以让自己获得度脱,且其福德亦能度世,投生天上,甚至走向究竟涅槃之道,这就是第一种大善。」
神明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天神地祇也,不测曰神,灵明如镜曰明。无量寿经下曰:「日月照明,神明记识。」贤劫经一曰:「诸天神明,人与非人,爱重至德。」药师经曰:「解奏神明,呼诸魍魉。」大方等陀罗尼经一曰:「当以神明为证。」又言众生之识性。释门归敬仪中曰:「开神明之正路,通正道之明津。」
神明 [佛光大辞典] 无法思惟分别者,称为神;能照见者称为明。(一)指天地之诸神,诸神能明白察知善恶邪正,确实无误,故有此称。(二)指众生之神识(灵魂、精神之主体)。 p4249
天神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天名)梵语曰泥缚多Devarā,为梵天,帝释等一切天众之总称。无量寿经下曰:「如是众恶,天神记识。」
克识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克者必也,识者记也。有天神必记识人之善恶也。无量寿经下曰:「自然克识不得相杂。」又曰:「天神克识,列其名籍。」
俱生神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指常随于各人身侧并记录其人所行善恶业的神祇。也称同生神。如《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所述(大正14‧407b)︰「诸有情有俱生神,随其所作若罪若福,皆具书之,尽持授与琰魔法王。尔时,彼王推问其人,算计所作随其罪福而处断之。」隋译之该经则译为「同生神」。 然而《华严经》卷四十四谓,人从一出生,即有二种天常随侍卫,一曰同生,二曰同名;天常见人,人不见天。《华严经疏演义钞》卷一(下)释《华严经》所列的身众神时,也作同名、同生二神,或称左右肩童子。吉藏《无量寿经义疏》云(大正37‧124b)︰ 「一切众生皆有二神,一名同生,二名同名。同生,女,在右肩上,书其作恶。同名,男,在左肩上,书其作善。四天善神一月六反,录其名籍奏上大王。地狱亦然。一月六斋,一岁三覆,一载八校使不差错,故有犯者不赦也。」
俱生神 [佛光大辞典] 梵名 Saha-deva。属天部。据旧华严经卷四十四入法界品、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等载,常骑在人之双肩,在人死后即向阎魔王报告有关该人之出生与善恶之二神。又有与阎魔王手执之人头幢相混淆者,另亦有与地狱之狱卒相混淆者。据吉藏无量寿经疏之说,谓每一人之俱生神有二,一称同生,另一称同名。同生为一女神,通常坐于人之右肩,记录该人所作之恶事;同名为一男神,坐于人之左肩,记录人所作之善事。 p4027
尪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ㄨㄤ, [名] 一种骨骼弯曲的疾病。《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尪与伛人。」汉.高诱.注:「尪,突胸仰向疾也。」 [形] 瘦弱。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世有尪羸而寿考,亦有盛壮而暴亡。」
明达 [国语辞典(教育部)] 对事理有明确透澈的认识。如:「他为人明达公正,颇受大家尊敬。」
王法 [国语辞典(教育部)] 朝廷所颁布的法令。即国法。
魂神精识 [佛光大辞典] 指众生之心识,亦泛指人之神识或物之精。又作精神、精灵、精识、魂神。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六上):「改形易道,所受寿命或长或短,魂神精识,自然趣之。」又首楞严经卷一所谓之(大一九‧一○八下):「识精元明,能生诸缘。」与首楞严经义疏注经卷一之二之解释(大三九‧八三七下):「第八耶于诸识中最极微细,名为识精。」则指第八识而言。 盖此类魂神、精灵、魂魄、识精等用语,早为我国古代经典所用,如淮南子之「天气云魂,地气为魄。」春秋左氏传之「心精灵,是谓魂魄。」仪礼注疏之「出入之气谓之魂,耳目聪明谓之魄,死者魂神去则魄离。」此外,古代又称阳气为魂,阴气为魄,二气和合为人,故有人死则魂魄升天之说。 佛教经典传译之时,常借此类用语泛指精神、心识;或作为身心之异名,而统称精神与形体。如诸经要集卷十九(大五四‧一七八下):「魂是灵,魄是尸,故礼以初亡之时,以己所着之衣,将向尸魄之上,以魂外出故,将衣唤魂,魂识己衣,寻衣归魄。若魂归于魄,则尸口纩动;若魂不归于魄,则口纩不动。以理而言,故云招魂,不言唤魄。」 此外,首楞严义疏注经卷九之一谓,主肝为魂,主肺为魄。该书云(大三九‧九四九中):「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身,余皆涉入,互为宾主。(中略)主肝曰魂,主肺曰魄,主脾为意,主肾为志,主心为精神,根身种子,皆为第八所执受故。」故谓若肝、肺、心、肾、脾等五脏俱伤,则五神亦去。〔首楞严经卷九〕 p5950
卒暴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1.心念急遽起伏。 2.(水流)急遽起伏。「卒」是仓猝、突然的意思,读音同「促」。
勤苦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勤而苦也。无量寿经下曰:「爱念相随,勤苦若此。」
勤苦 [国语辞典(教育部)] 辛勤劳苦。
一心制意 [佛光大辞典] 谓专注一心时,能制伏意念所起之烦恼。即专心一意,当可制伏意三(贪欲、瞋恚、愚痴)、口四(妄语、绮语、两舌、恶口)、身三(杀生、偷盗、邪淫)等诸烦恼。人若诫五恶,行五善,端身正行,非但身得度脱,且其福德亦能度世。 p25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