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61|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光明遍照,学习〈优婆塞戒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263

主题

98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6056

[忍辱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3-19 14:08: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缘起:深入经藏共修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并记录在[实修佛堂](习经堂)和[光明佛堂](品经堂)的纪录帖中

次序依照下列三个原则
1.内容篇幅:由小到大
2.内容深浅:由浅至深
3.方便和戒定慧:本愿功德门(由佛本愿功德和方便,消灾解难),戒行门(遵守戒律),观行门(练习定力观照),智慧门(心要&甚深不二):四种次序由浅入深


正在品读的先读完,其余如果还没品读的,请按照次序补齐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弟子光明遍照发心学习《优婆塞戒经》

恳请诸佛菩萨  善知识慈悲加持

让弟子能够入清净光明心,认真学习佛陀教导的戒律法门,

深入了解初学在家居士都应该明白且遵守的基本知识和戒律,以及发心方法

以此能够在日常实修中好好受持戒律,如实发心,如实实修

弟子光明遍照深深感恩  顶礼


[注:本篇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和修改完善),目前仅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3

主题

98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6056

[忍辱勋章]

2#
 楼主| 发表于 2025-3-19 14:36: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5-4-8 20:56 编辑

经文导读:

优婆塞戒经》

集会品第一
一、介绍法会时间、地点、参加与会人员
二、长者儿子善生向佛请法:外道有礼敬六方,佛法中有没有六方
三、世尊告诉长者儿子善生佛法中的六方
四、何谓菩萨?什么才是菩萨性?5楼6楼
五、发菩提心的十种因缘
六、三种菩提心因为众生的修行态度而会互相转变
七、菩提之心无有定性,都是因缘和合而成
八、何谓菩萨?何谓不退转菩萨?
九、在家之人发菩提心的福报胜过一切小乘修行者发起的菩提之心

优婆塞戒经发菩提心品第二
一、众生怎样发菩提心?
二、众生发起菩提心的相貌
三、有智之人发菩提心的相貌

优婆塞戒经悲品第三
一、有善生的疑问引出佛为众生说的十二种因相
二、佛陀教导众生悲是生因
三、佛陀为大众宣说悲心的相貌16楼17楼
四、未得道时与得道时悲心的区别
五、修习悲心的功德利益
六、在家菩萨修习悲心的功德利益

优婆塞戒经解脱品第四
一、修悲者能得一切法体诸解脱分
二、能否获得解脱分法不在于三方便做的数量而在于众生的心念
三、获得解脱分法的条件
1、得解脱分法的时间
2、声闻、缘觉、菩萨三种人才能得解脱分法
四、如何分别何人有解脱分法相?何人没有解脱分法相?
1、至心听法,听已受持的出家、在家之人能获解脱分法
2、福报很大的人不一定能够获得解脱分法,反之,堕入地狱道的众生因缘成熟也能获解脱分法
五、不能获得解脱分法的众生只是名修戒,不是真正持戒
六、获得解脱分法的菩萨总是想着利益众生
七、获得解脱分法的菩萨能获得的果报功德
1、菩萨摩诃萨得解脱分法在不断的轮回中不退转
2、菩萨摩诃萨获得解脱分法虽少布施、少戒也能获得大果报,且不会堕三恶道
3、获得解脱分法的菩萨能得调柔地,烦恼逐渐减弱,在修行中能逆流而上
4、有四种人得解脱分法,能获柔软地,修行无障碍
八、如何增上、加深菩提种子
九、无量众生发菩提心,不能究竟行菩萨道,所以成佛者甚少22楼23楼

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第五
一、声闻菩提、缘觉菩提、诸佛菩提三种菩提的区别
1、证悟的途径不同
2、了知法性不同
3、因缘智不同
4、在生死流转中声闻缘觉不能触底,而佛一定是触底
5、断除烦恼习气不同
6、断疑不同
7、对待闻、思态度不同
8、身心清净不同
9、行为清净不同
10、善行愿心广度不同
11、智因智果不同
12、如来具足独有的功德
13、如来的身心二力无边,非二乘人能比
14、如来具足独有的德号名

优婆塞戒经修三十二相业品第六
一、菩萨在修习三十二相时能获得百种福德而成就如来身、心二力
二、世间所有功德不及如来一毛功德
三、修习三十二相的业体、何人能修以及需要经历的时间
四、如来示现自己修习三十二相时的经历
五、佛为众生分别宣说如来是如何成就三十二相的28楼30楼


(增补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3

主题

98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6056

[忍辱勋章]

3#
 楼主| 发表于 2025-3-19 20:48: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5-3-19 20:51 编辑

(3楼—4楼用时约2.5小时以上)

优婆塞戒经卷第一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集会品第一

一、介绍法会时间、地点、参加与会人员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林中阿那邠坻精舍,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五百比丘尼,千优婆塞,五百乞儿。】

【学习解说】
如是(以如是为“信成就”,信者,阿难之信,阿难说此经为他如是我闻,以示自己之信顺;
我闻(以我闻为“闻成就”,即此经为阿难亲耳所闻,并非辗转传闻的;

我亲自听闻佛这样说:
一时(以一时为“时成就”,即师资道合,机教相叩之时;指佛于某时说法之时期
佛(以一佛字为“主成就”,即有说法之主;
在舍卫国祇树林中的阿那邠坻(给孤独长者名)精舍(以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为“处成就”,即有说法的道场;中印度古王国名。
与一千二百五十大比丘僧(年岁大而且道德高的比丘。),五百比丘尼(出家受具足戒的女性的通称。)以及一千优婆塞(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和受持五戒的男居士),还有五百乞儿(以与比丘众等为“众成就”,即有听经的大众。


【如是我闻】
梵语 evam! maya^s/rutam!,巴利语 evam! me sutam!。又作我闻如是、闻如是。为经典之开头语。释尊于入灭之际,曾对多闻第一之阿难(梵 A^nanda)言其一生所说之经藏,须于卷首加上“如是我闻”一语,以与外道之经典区别。如是,系指经中所叙述之释尊之言行举止;我闻,则指经藏编集者阿难自言听闻于释尊之言行。又“如是”意为信顺自己所闻之法;“我闻”则为坚持其信之人。此即信成就、闻成就,又作证信序。(大智度论卷一、卷二、佛地经论卷一、法华文句卷一上、注维摩诘经卷一、华严经探玄记卷二)((参见:六成就)1266)p2366
FROM:【佛光大辞典】

【证信序】
又作通序。为“发起序”之对称。于诸经之开端,常以“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等语,说明“闻、信、时、主、处、众”等六事(称为六成就),以证明经中所说为真确可信者。亦即明确指出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使众生知所闻之法确实无误,因而起信,故称证信序。又此为诸经之序分中所通有者,故又称通序。((参见:发起序)5163)p6703
FROM:【佛光大辞典】

【六成就】
诸经皆有通别二序,在通序(又名证信序)里,举出六件事以资证明此经确乃佛亲口所说,称为“六成就”。例如金刚经之经首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便具足了六成就:
  一、以如是为“信成就”,信者,阿难之信,阿难说此经为他如是我闻,以示自己之信顺;
  二、以我闻为“闻成就”,即此经为阿难亲耳所闻,并非辗转传闻的;
  三、以一时为“时成就”,即师资道合,机教相叩之时;
  四、以一佛字为“主成就”,即有说法之主;
  五、以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为“处成就”,即有说法的道场;
  六、以与比丘众等为“众成就”,即有听经的大众。又凡是讲经法会,一定要有上述六种因缘才能成就,所以叫做“六成就”。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一时】
梵语 ekasmim! samaye,巴利语 ekam! samayam!。指佛于某时说法之时期。诸经之首,皆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一语,乃经典序文六种成就之一。金刚仙论卷一(大二五·八○一上):“既曰我闻,说必有时,故次云一时。然时有多种,或有一念时,有日夜时,有百年时,有一劫时,有春秋冬夏时。今言一时者,非此等时(中略)。虽言一时,不云某年某月某日说,故不知何时也。”又据天台观经疏之说,时有二种,即:(一)迦罗,乃短时之意。又称实时。(二)三摩耶,长时之意。又称假时。然不论时之长短、假实,于佛说一经毕时,总称一时。(大智度论卷一、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上、法华经文句卷一)p63
FROM:【佛光大辞典】

【舍卫国】
舍卫,梵名 S/ra^vasti^,巴利名 Sa^vatthi^。为中印度古王国名。又作舍婆提国、室罗伐国、尸罗跋提国、舍啰婆悉帝国。意译闻物、闻者、无物不有、多有、丰德、好道。又以此城多出名人,多产胜物,故称闻物国。本为北憍萨罗国(梵 Uttara-Kos/ala^)之都城名,为别于南憍萨罗国(梵 Daks!iN!a-Kos/ala^),故以都城代称。
 关于舍卫国名称之由来有数种说法,如毗湿奴富兰那(梵 Vis!N!u-pura^N!a)所载,该都城之创建人为日种王(梵 S/ra^vasta)。另如南方佛教所传,有人问:“此城有何种货物?(巴 kim bhaN!d!am! atthi)”城中之人则答:“无物不有。(巴 sabbam! atthi)”又梵语 s/rava, s/ravas 系耳、闻、好名闻之意,后转释为舍卫国之名。
 佛陀在世时,波斯匿王统治此国。据分别功德论卷二载,佛陀于舍卫国前后居止二十五年,较住于其他诸国长久,由于此国最妙、多珍奇,人民知义理;而祇洹精舍特有神验,当众僧讲集时,有猕猴数千前来,在左右观听,寂静无声,诸飞鸟亦普皆来集;以此国多仁慈,故异类影附。大智度论卷三载,舍卫城为佛出生地,为报生地之恩,故多住此。诸经典中,常见其名,且阿含部之诸经、贤劫经、弥勒下生经、弥勒上生经、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等诸会,阿弥陀经、文殊般若经、金刚般若经等皆于此处说。
 佛在世时,舍卫国有九亿之家,然至西元五世纪初,法显至此地巡礼时,已颇荒废,再经二百年,玄奘经此地时,更为荒芜。如城内原有胜军王所建大法堂、钵逻阇底精舍、须达长者故宅、指鬘外道悔改证果之处等遗址;城外则有祇园精舍、佛陀为病比丘看病处、舍利弗目连竞神通处、外道杀淫女谤佛处、提婆达多陷入地狱大坑、群盗得眼林,及城外西北约十八公里处之迦叶佛本生地等遗址,种种圣迹皆成废墟。
  有关此国之位置,据英国考古学家康林罕(A. Cunningham)推定,近于尼泊尔之奥都(Oudh,古称沙只,巴 sa^keta),北方约九十余公里处,即拉布提河(Rapti)左岸之沙赫玛赫(Sahet Mahet)地方。因近年在该处发掘铭刻有 s/ra^vasti^ 之巨大佛像、大唐西域记卷六所说周长约五公里之城壁,及记述布施祇园精舍田地之铜板等,足资证明此处即舍卫国故址之地。(杂阿含经卷二十三、中阿含卷五十五持斋经、长阿含经卷三、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九、十二游经、四分律卷五十、摩诃僧祇律卷八、阿育王传卷二、金刚般若经疏、阿弥陀经疏、胜鬘宝窟卷上本、高僧法显传、释迦方志卷上、玄应音义卷三、慧苑音义卷下、A. Cunningham: Ancient Geography of India;J.Ph. Vogel: The site of S/ra^vasti^(J.R.A.S. 1908))p3504
FROM:【佛光大辞典】

【祇树给孤独园】
梵名 Jetavana-ana^thapiN!d!asya^ra^ma。印度佛教圣地之一,位于中印度憍萨罗国舍卫城之南。略称祇园或祇树、祇园精舍、祇洹精舍、祇陀林、逝多林。意为松林、胜林。祇树乃祇陀太子所有树林之略称;给孤独即舍卫城长者须达(梵 Sudatta)之异称,因长者夙怜孤独,好布施,故得此名。盖此园乃须达长者为佛陀及其教团所建之僧坊,精舍建于祇陀太子之林苑,以二人共同成就此一功德,故称祇树给孤独园。佛陀曾多次在此说法,为最著名之遗迹,与王舍城之竹林精舍并称为佛教最早之两大精舍。园林之地平正,约有八十顷,内有经行处、讲堂、温室、食堂、厨房、浴舍、病室、莲池、诸房舍。园林中央为香室(梵 gandha-kut!i^,相当于今之佛殿),周围有八十小房。精舍之左右池流清净,树林茂盛,众花异色,蔚然成观。围绕精舍之外,另有十八僧伽蓝。又精舍本为七层之建筑,然玄奘于七世纪参访此地时,该精舍业已荒废。其位置约当于现今拉布提河(Rapti)南岸所存塞赫特马赫特(Sahet-mahet)之遗迹。(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九、五分律卷二十五、大唐西域记卷六室罗伐悉底国条、高僧法显传、释氏要览卷下)((参见:给孤独园)5194)p3920
FROM:【佛光大辞典】

【阿那邠邸】
 (人名)又作阿那邠坻。舍卫国给孤独长者名。长者有七子,不信佛法,阿那邠邸悲之,各与金千两,使诣佛处,蒙佛之教而归于正法。见阿那邠邸经。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比丘】
年岁大而且道德高的比丘。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比丘尼】
出家受具足戒的女性的通称。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优婆塞】
华译为清信士、近事男、善宿男等,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和受持五戒的男居士,为四众或七众之一。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3

主题

98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6056

[忍辱勋章]

4#
 楼主| 发表于 2025-3-19 20:50:57 | 只看该作者
二、长者儿子善生向佛请法:外道有礼敬六方,佛法中有没有六方
【尔时、会中有长者子名曰善生,白佛言:“世尊!外道六师常演说法,教众生言:‘若能晨朝敬礼六方,则得增长命之与财。何以故?东方之土属于帝释,有供养者,释提桓因则为护助。南方之土属阎罗王,有供养者,彼阎罗王则为护助。西方之土属婆楼那天,有供养者,彼婆楼那则为护助。北方之土属拘毗罗天,有供养者,彼拘毗罗则为护助。下方之土属于火天,有供养者,火天则为护助。上方之土属于风天,有供养者,彼亦为护。’世尊!佛法之中,颇有如是六方不耶?”】

【学习解说】
这时,与会中有一位长者的儿子名叫善生,问佛说(这就是请法):
世尊!外道六师(见下面词解)在演说外道法时,这样教导众生:
如果在每天早上能够礼敬六方(东西南北上下),就能增长寿命与财富。为什么这样说呢?

在东方属于帝释天,只要向东方供养礼拜,释提桓因(帝释天天主)就会护念救助他们,
南方的国土属于阎罗王,只要向南方供养礼拜,那么阎罗王就会护念救助他们,
西方的国土属于龙王,只要向西方供养礼拜,龙王就会护念救助他们,
北方的国土属于拘毗罗(意译作不好身。乃毗沙门天王之别名。原为印度教之财神。系世上一切财富之守护者,北方之保护神,又为夜叉与紧那罗之王。住于吉罗娑山(梵 Kaila^sa),形貌丑陋,具有三腿一眼,另有一眼仅为一黄色痕记。佛教以之为护法四天王之一。)天,只要向北方供养礼拜,就能得到毗沙门天王的护念救助,
下方国土属于火天(又作火仙、火神、火光尊。为密教十二天之一,八方天之一。),只要向下方供养礼拜,就能获得火神的护念救助,
上方国土属于风天(音译作缚庾、缚臾、婆庾、婆牖、伐由。又作风神、风大神。为密教十二天之一,护世八方天之一),只要向上方供养礼拜,就能获得风神的护念救助

世尊!那么在佛法之中,有像上面所说的六方吗?

【词解】
【外道六师】
 (名数)一富兰那迦叶Pu%ran!a Ka%s/yapa,富兰那其字,迦叶其姓。立一切之法,断灭性空,无君臣父子忠孝之道者。二末伽梨拘赊梨子Maska%ri^ Gos/aliputra,末伽梨,其字,拘赊梨,其母名。计众生之苦乐,非由因缘,惟为自然者。三删阇夜毗罗胝子San^jaya Vairat!i^putra,删阇夜其字,毗罗胝其母名。计不求道,但经生死劫数间,自尽苦际,如缕丸转于高山,缕尽自止者。四阿耆多翅舍钦婆罗Ajitakes/akambala,阿耆多翅舍其字,钦婆罗者粗衣也。身著弊衣,五热灸身,以苦行为道者。五迦罗鸠驮迦旃延Kakuda Ka%tya%yand,迦罗鸠驮其字,迦旃延其姓。计诸法亦有相亦无相。应物而起见者。若人问为有耶,则答为无。为无耶,则答为有。六尼犍陀若提子Nirgranta Jn^a%tiputra,尼健陀为出家总名,若提为母名。计苦乐罪福,尽由前世,必当偿之,非今行道所能断者。已上六师与佛同世,自称为一切智者。见维摩经弟子品,涅槃经十九,止观十上。有部毗奈耶杂事三十八曰:“乔答摩!我曾遍观诸外道类,各别立宗。所谓晡刺拏迦摄波子,末塞羯利瞿黎子,珊逝移毗刺知子,阿市多鸡舍甘跋罗子,脚俱陀迦多演那子,昵揭烂陀慎若底子。此等诸师各述异宗,未知谁是。”【又】立三种之六师外道:一、一切智六师外道,见邪真理,发邪智而辩才无碍者。二、神通六师外道,得世间之禅定而发五神通者。三、韦陀六师外道,又曰文字外道。博学多闻,通四韦陀十八大经,世间之吉凶天文地理医方卜相等无所不知者。见四教仪二。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方】
 (杂语)东西南北上下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帝释】
 (天名)忉利天之主也,居须弥山之顶喜见城,统领他之三十二天(忉利天译三十三天),梵名释迦提桓因陀罗S/akra deva%na%m indra,略云释提桓因。新译之梵名,释迦提婆因达罗。释迦译能,天帝之姓,提桓者天,因陀罗者帝,即能天帝也,今反转梵语而谓为帝释,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之一众也。大日经一曰:“初方释天王,安住妙高山,宝冠被璎珞,持跋折罗印,及诸余眷属,慧者能分布。”同疏五曰:“于东方五顶之南当画因陀罗释天之主,坐须弥山,天众围绕。首戴宝冠,身被种种璎珞,持跋折罗。及诸余眷属,谓舍指夫人,及六欲天等,是如图中所示也。”法华义疏二曰:“释提桓因者,具足外国语应云释迦提桓因陀罗,释迦为能,提桓为天。因陀罗为主,以其在善法堂治化称会天心,故为能天主。”法华玄赞二曰:“梵云释迦提婆因达罗,释迦,姓也,此翻为能。提婆,天也。因达罗,帝也。正云能天帝。释提桓因,云天帝释,俱讹倒也。此在妙高山顶而住,三十三天之帝主也。过去字憍尸迦,此云茧儿,名阿摩揭陀。此云此毒害,即摩揭陀国过去帝释修因之处用为国名。”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释提桓因】
忉利天之主,简称释帝,或帝释。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婆楼那】
 (异类)Varun!a,龙王名。译曰水。探玄记二曰:“婆搂那龙王,此云水。为一切鱼形龙王。”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俱毗罗】
<一>梵名 Kumbi^ra。又作鸠鞭罗、金毗罗、宫毗罗。意译作蛟。即蛟龙,指有鳞之龙。(玄应音义卷五、大唐西域记卷七)
 <二>梵名 Kubera。意译作不好身。乃毗沙门天王之别名。原为印度教之财神。系世上一切财富之守护者,北方之保护神,又为夜叉与紧那罗之王。住于吉罗娑山(梵 Kaila^sa),形貌丑陋,具有三腿一眼,另有一眼仅为一黄色痕记。佛教以之为护法四天王之一。(阿育王经卷六、毗沙门天王经)((参见:多闻天)2331)
 <三>梵名Kumbhi^ra。又作金毗罗。药师如来十二神将之一,般若守护十六善神之一。主领夜叉,誓愿守护佛法的夜叉神王之上首。十二神将与十二地支相配,日夜十二时守护佛法。依阿娑缚抄药师卷中所述,其色黄标,驾虎,执兽荼剑,左手握拳,屈押于腰间,呈暴恶状。或谓虎头人身,右手持棒。(大宝积经卷三十六、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九、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卷下)((参见:金毗罗)3530)p4033
FROM:【佛光大辞典】

【火天】
梵名 Agni,巴利名 Aggi。音译阿耆尼、阿哦那、恶祁尼。又作火仙、火神、火光尊。为密教十二天之一,八方天之一。为东南方之守护神。于密教为重要护法神之一。密号护法金刚。有各种形像,在胎藏现图曼荼罗中,火天位于外院东南隅,为仙人形,具有四臂,右二手分别持三角印、念珠,左二手分别执澡瓶、仙杖,住于火焰中。在金刚界曼荼罗外金刚部中,火天位于西方,身呈肉色,右手持三角印,左手执仙杖。又据十二天供仪轨所载,火天乘青羊,遍身火焰,具四臂,右二手分别持青竹、军持,左二手分别为扬掌、持念珠,有二天女手持天花,左右并置苦行仙。此外,密教修护摩法时,先设火天坛供养火天,而后供养诸尊。(大日经卷一具缘品、略本瑜伽护摩轨、药师七佛供养仪轨如意王经、陀罗尼集经卷十一、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七护摩增益品、大日经疏卷五、卷二十)((参见:八方天)278)、“十二天”331)p1493   
FROM:【佛光大辞典】

【风天】
梵名 Va^yu,巴利名同。音译作缚庾、缚臾、婆庾、婆牖、伐由。又作风神、风大神。为密教十二天之一,护世八方天之一。本为印度之风神,与日天、火天并称吠陀三神。即给予名誉、福德、子孙、长生之神。在佛教中,为守护西北方之神。于新华严经卷一,举出无碍光明主风神、普现勇业主风神、飘击云幢主风神、净光庄严主风神、力能竭水主风神、大声遍吼主风神、树杪垂髻主风神、所行无碍主风神、种种宫殿主风神、大光普照主风神等十种风神之名,此十种风神各具解脱门,出现世间,可令重盖迷障之众生皆得解脱。于密教胎藏界曼荼罗中,列位外金刚院之西北隅。该神皆以老人姿态出现,即白须,身呈赤黑色,戴冠,著甲胄,右手持幢幡,左手按腰,有时则乘鵇。(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十二、供养十二大威德天报恩品、大日经义释卷七、翻译名义集卷二)p3992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3

主题

98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6056

[忍辱勋章]

5#
 楼主| 发表于 2025-3-20 20:26: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5-3-21 20:59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以上)

三、世尊告诉长者儿子善生佛法中的六方
【“善男子!我佛法中亦有六方,所谓六波罗蜜。东方则是檀波罗蜜。何以故?始初出者,为出智慧光因缘故,彼东方者属众生心。若有众生能供养彼檀波罗蜜,则为增长寿命与财。】

【学习解说】
善男子!在我佛法中也有六方,指的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种波罗蜜(波罗蜜译为度,为到彼岸之意。即为达成理想、完成之意。乃大乘佛教中菩萨欲成佛道所实践之六种德目。),

东方是布施波罗蜜(又作施波罗蜜、檀那波罗蜜、布施度无极。有财施、法施(教以真理)、无畏施(除去众生恐怖,使其安心)三种,能对治悭贪,消除贫穷。),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东方是智慧光(指佛、菩萨之智慧鉴照所发出之光明。又称智光、内光)最先生起的地方,这个东方是属于众生心的(即众生所有之心,亦指众生所具之如来藏心),
如果有众生能够修习檀(布施)波罗蜜,广行各种布施,那么就能增长寿命与财富,这是布施波罗蜜的功德
善现。云何[布施波罗蜜多]。
若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 [大悲为首]用[无所得]而为方便。自舍一切[内外所有]。亦劝他舍[内外所有]。持此善根与一切有情[同共回向][一切智智]。
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波罗蜜多]。


【词解】
【六波罗蜜】
梵语s!ad!-pa^ramita^, s!at!-pa^ramita^。全称六波罗蜜多。译作六度、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波罗蜜译为度,为到彼岸之意。即为达成理想、完成之意。乃大乘佛教中菩萨欲成佛道所实践之六种德目。即(一)布施波罗蜜(梵 da^na-pa^ramita^),又作施波罗蜜、檀那波罗蜜、布施度无极。有财施、法施(教以真理)、无畏施(除去众生恐怖,使其安心)三种,能对治悭贪,消除贫穷。(二)持戒波罗蜜(梵 s/i^la-pa^ramita^),又作戒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戒度无极。持守戒律,并常自省,能对治恶业,使身心清凉。(三)忍辱波罗蜜(梵 ks!a^nti-pa^ramita^),又作忍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忍辱度无极。忍耐迫害,能对治嗔恚,使心安住。(四)精进波罗蜜(梵 vi^rya-pa^ramita^),又作进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精进度无极。实践其他五德目时,上进不懈,不屈不挠,能对治懈怠,生长善法。(五)禅定波罗蜜(梵 dhya^na-pa^ramita^),又作禅波罗蜜、禅那波罗蜜、禅度无极。修习禅定,能对治乱意,使心安定。(六)智慧波罗蜜(梵 prajn~a^-pa^ramita^),又作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明度无极。能对治愚痴,开真实之智慧,即可把握生命之真谛。以上六波罗蜜,始于布施,而终于智慧,由此可知大乘菩萨之伟大胸襟。
 此六波罗蜜为戒、定、慧三学所摄,据解深密经卷四载,施、戒、忍三波罗蜜为增上戒学所摄,禅波罗蜜为增上心学所摄,般若波罗蜜为增上慧学所摄,进波罗蜜则通为三学所摄。又法相宗将六波罗蜜之智慧波罗蜜开为方便善巧、愿、力、智等四波罗蜜,合为十波罗蜜,作为菩萨之胜行,以配菩萨十地,说明修行次第。(大品般若经卷一序品、菩萨地持经卷一、卷十、六度集经、大般若经卷五七九至卷六○○、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五至卷十、大智度论卷十一至卷十八、大乘庄严经论卷八、法界次第初门卷下之上)p1273
FROM:【佛光大辞典】

【始初】意思是开始,起初,出自《史记·历书》——摘自百度

【智慧光】
<一>指佛、菩萨之智慧鉴照所发出之光明。又称智光、内光。为“身光”、“外光”之对称。(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四、大智度论卷四十七、阿弥陀经通赞疏卷中)((参见:光明)2173)
<二>阿弥陀佛十二种光明之一。即因阿弥陀佛之光明能破除一切众生无明之痴闇,彰显真理,故称智慧光。据赞阿弥陀佛偈载,阿弥陀佛之光明能破无明闇,故阿弥陀佛又号智慧光佛。((参见:十二光)334)
<三>日僧良晓之号。石见国那贺郡人,俗姓藤原。字寂惠。资性英迈,夙有出尘之志。十九岁投比睿山东塔南谷极乐房仙晓出家受戒,修学显密教法。其后专弘净土,晚年居止白旗乡,故其门流称白旗流,又称阪下义,为良忠门下六派之一。p5033
FROM:【佛光大辞典】

【众生心】
即众生所有之心,亦指众生所具之如来藏心。大乘起信论(大三二·五七五下):“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法,二者义。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即谓众生心含摄一切世间及出世间之法,此众生心即如来藏心。此心之体即真如之相,其自体之相用即生灭因缘之相。大乘以此一心为诸法之自体,即说明以此心为“摩诃衍”之意;小乘则以为诸法各有自体,此乃别于大乘一心之说。(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上、起信论疏卷一(元晓)、大乘起信论义疏卷上之上(慧远)、起信论疏笔削记卷一)p4748
FROM:【佛光大辞典】



南方即是尸波罗蜜。何以故?尸波罗蜜名之为右。若人供养,亦得增长寿命与财。

【学习解说】
南方就是持戒波罗蜜(又作戒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戒度无极。持守戒律,并常自省,能对治恶业,使身心清凉。),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持戒波罗蜜名之为右,如果有人能如实的落实持戒波罗蜜,也能增长寿命与财富,这是持戒波罗蜜的功德
善现。云何[净戒波罗蜜多]。
若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 [大悲为首]用[无所得]而为方便。自受持[十善业道]。亦劝他受持[十善业道]。持此善根与一切有情[同共回向][一切智智]。
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净戒波罗蜜多]。


西方即是羼提波罗蜜。何以故?彼西方者名之为后,一切恶法弃于后故。若有供养,则得增长寿命与财。

【学习解说】
西方就是忍辱波罗蜜(又作忍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忍辱度无极。忍耐迫害,能对治嗔恚,使心安住。),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西方名为后,将一切恶法都抛弃于后,如果有人能修习忍辱波罗蜜,就能增长寿命与财富,这就是践行忍辱波罗蜜的功德
善现。云何[安忍波罗蜜多]。
若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 [大悲为首]用[无所得]而为方便。自具[增上安忍]。亦劝他具[增上安忍]。持此善根与一切有情[同共回向][一切智智]。
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安忍波罗蜜多]。


北方即是毗离耶波罗蜜。何以故?北方名号胜诸恶法。若人供养,则得增长寿命与财。

【学习解说】
北方就是精进波罗蜜(又作进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精进度无极。实践其他五德目时,上进不懈,不屈不挠,能对治懈怠,生长善法。)为什么这样说呢?
北方的名号叫做胜过一切恶法,如果有人能精进修习佛法不退却,一定能够增长寿命与财富,这也是精进修行的福报功德
善现。云何[精进波罗蜜多]
若菩萨摩诃萨
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 [大悲为首]用[无所得]而为方便。自于[五波罗蜜多]勤修不舍。亦劝他于[五波罗蜜多]勤修不舍。持此善根与一切有情[同共回向][一切智智]。
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精进波罗蜜多]。


【下方则是禅波罗蜜。何以故?能正观察三恶道故。若人供养,亦得增长命之与财。

【学习解说】
下方则是禅定波罗蜜(又作禅波罗蜜、禅那波罗蜜、禅度无极。修习禅定,能对治乱意,使心安定。),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下方能够正观察三恶道的种种过患,从而远离三恶道,如果有人能修习禅定三昧,也能增长寿命和财富,这是禅定波罗蜜的功德
善现。云何[静虑波罗蜜多]
若菩萨摩诃萨
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 [大悲为首]用[无所得]而为方便。自[方便善巧][入诸静虑]无量无色。终[不随彼势力受生]。亦能劝他[方便善巧][入诸静虑]无量无色。不随彼定势力受生。持此善根与一切有情[同共回向][一切智智]。
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静虑波罗蜜多。
——[六波罗蜜多] ~ 大般若经


上方即是般若波罗蜜。何以故?上方者即是无上无上故。若有供养,则得增长命之与财。

【学习解说】
上方就是智慧波罗蜜(又作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明度无极。能对治愚痴,开真实之智慧,即可把握生命之真谛),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上方即是无上智慧(谓无有过于此者,至高无上。),如果我们能够修习佛的无上智慧,就能增长寿命与财富,这也是修习智慧波罗蜜的功德
善现。云何[般若波罗蜜多]
若菩萨摩诃萨
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 [大悲为首]用[无所得]而为方便。自[如实观察][一切法性]。 [于诸法性][无取无着]。亦劝他[如实观察][一切法性]。 [于诸法性][无取无着]。持此善根与一切有情[同共回向][一切智智]。
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多]。

【词解】
【无上】
 (术语)谓无有过于此者。善见律一曰:“无上者。诸法无能胜也。”华严大疏钞十三曰:“无有能过者,故号为无上。”净土论注曰:“无上者,此道穷理尽性,更无过者。”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上】
至高无上。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善男子!是六方者,属众生心,非如外道六师所说。”】

【学习解说】
善男子,修习六度波罗蜜,是属于众生的一切心行,并不是如外道六师所说的这样


四、何谓菩萨?什么才是菩萨性?
【“如是六方,谁能供养?”
   “善男子!唯有菩萨乃能供养。”
 “世尊!以何义故名为菩萨?”
  佛言:“得菩提故名为菩萨;菩提性故名为菩萨。”】

【学习解说】
善生问:这样的六度波罗蜜,什么人能够修习?
佛说:善男子,六度波罗蜜只有菩萨才能修习。
善生问:世尊!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为菩萨?
佛说:能够获得菩提(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的人称为菩萨,有菩提觉性的人称为菩萨

【词解】
【菩提】
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世尊!若言得菩提已名为菩萨者,若未供养彼六方时,云何得名为菩萨耶?若以性故名菩萨者,谁有此性?有此性者则能供养,若无性者,则不能供养!是故如来不应说言:彼六方者,属众生心。”

【学习解说】
(善生问)世尊!如果说获得菩提的人称为菩萨,那么在没有修习六度波罗蜜前,为什么称为菩萨呢?
如果具有智慧觉性的人称为菩萨,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有这个智慧觉性呢?
有菩提觉性的人能够修习六度波罗蜜,那如果没有菩提觉性的人就不能修习六度波罗蜜!
所以如来不应该说此六度波罗蜜是属于众生一切之心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3

主题

98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6056

[忍辱勋章]

6#
 楼主| 发表于 2025-3-21 20:57: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5-3-21 21:02 编辑

(接续楼上 6楼—7楼用时约3小时)

四、何谓菩萨?什么才是菩萨性?
【“善男子!非得菩提故名菩萨。何以故?得菩提者,名之为佛,未得菩提乃名菩萨;亦非性故名菩萨也。善男子!一切众生无菩提性,如诸众生无人、天性,师子、虎、狼、狗犬等性;现在世中和合众善业因缘故,得人、天身,和合不善业因缘故,得师子等畜生之身。菩萨亦尔,和合众善业因缘故,发菩提心,故名菩萨。若有说言一切众生有菩萨性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若有性者,则不应修善业因缘供养六方。善男子!若有性者,则无初心及退转心;以无量善业因缘故,发菩提心名菩萨性。】

【学习解说】
世尊对善生说:善男子!并不是证得了菩提就是名为菩萨。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已经证得菩提的人,是名为佛,尚未证得菩提的人才是名为菩萨;也不是有菩提性的人名为菩萨
善男子!一切众生都没有菩提性,就如一切众生都没有人、天人之性,也没有狮子、虎狼、狗等畜生之性;

而众生之所以今世有人、天人之身,都是因为过去世种下的众多善因在今生因缘和合下善因成熟的缘故,
而今世得狮子等畜生之身,也是过去世造作种种恶业在今世因缘成熟的果报
菩萨也是这样,是众生在过去世种下的种种善业因缘成熟的缘故,令众生在今世能发起菩提心,所以名为菩萨

如果说一切众生都有菩萨性,这样的理解是不对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如果一切众生本自具足菩萨性,那么就不能说是因为过去世修行善因的缘故,在今世才能够修习六度波罗蜜
善男子!有过一切众生都有菩提性,那么就没有众生最初的初发心以及今后修行中的退转心
所以,菩萨性就是因为众生累世种下种种善业因缘的缘故,在今世善因成熟而发起了菩提心的显露

【词解】
【菩提】
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3

主题

98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6056

[忍辱勋章]

7#
 楼主| 发表于 2025-3-21 21:00: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5-3-21 21:02 编辑

五、发菩提心的十种因缘
【“善男子!有诸众生受行外道,不乐外典颠倒说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住寂静处,内善因缘,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观生死过,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见恶、闻恶,发菩提心;或有众生深知自身贪欲、瞋恚、愚痴、悭嫉,为呵责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见诸外道五通神仙,发菩提心;或有众生欲知世间有边无边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见闻如来不思议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生怜愍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爱众生故,发菩提心。】

【学习解说】
1,善男子!有众生在接触外道时的时候,不喜欢外道典籍中对一切事物现象所说的种种颠倒的知见,因此就发起菩提心(求正觉之心
2,或有众生时时安住在寂静之处,因为心念清净,萌发内在善良的德行,所以发起菩提心
3,或有众生能够正观生死(一切众生惑业所招,生者死,死者生也。楞严经三曰:“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之过患,所以发起菩提心
4,或有众生看到、听闻到种种恶业的过患,所以就发起菩提心,要断除恶业
5,或有众生深知自己贪欲、嗔恚、愚痴、悭吝嫉妒心深重,知道他们是烦恼的根本,想要好好净除这些过患,所以发起菩提心
6,或有众生看到外道众生执迷于五通神仙,于是发菩提心想要把外道众生引导到正法上
7,或有众生想要知道世间是有边(指有之边际。边,指偏于一方之极端。计执世间一切诸法,系假众缘之和合而生,此和合之力能呈现诸法之作用,故称为有边)还是无边(计执诸法既假众缘之和合而生,故无自性,以其无自性,则诸法之体非为实有,称为无边),即想要破除有、无两边,所以发起菩提心
8,或有众生看到听闻到如来不可思议之事,所以发起菩提心
9,或有众生看到众生遭受的种种痛苦而生起怜悯之心,发愿要救渡他们,所以发起菩提心
10,或有众生因为博爱众生,所以发起菩提心,希望能够帮助众生都能脱离六道轮回成就佛道

【词解】
【菩提心】
 (术语)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维摩经佛国品曰:“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观无量寿经曰:“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智度论四十一曰:“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观经玄义分曰:“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大日经疏一曰:“菩提心,即是白净信心义也。”又曰:“菩提心,名为一向志求一切智智。”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生死】
 (术语)一切众生惑业所招,生者死,死者生也。楞严经三曰:“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秘藏宝钥上曰:“生生生生暗生始,死死死死冥死终。”僧伽吒经四曰:“佛言:善男子!识灭名死,福德因缘识起名生。”成实论七曰:“现在世中初得诸阴名生,亦说五阴退没名死。”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有边】
指有之边际。边,指偏于一方之极端。计执世间一切诸法,系假众缘之和合而生,此和合之力能呈现诸法之作用,故称为有边。对此而言,计执诸法既假众缘之和合而生,故无自性,以其无自性,则诸法之体非为实有,称为无边。盖有边、无边乃论议有无之理时所用之语汇,散见于诸经论中。例如箭喻经所举(大一·九一七中):“世间有边,世间无边。”若执著有边、无边之人,极易落于偏狭不正之见解中,唯有舍弃有无二边之见解,才能了知中道实相之理。(杂阿含经卷十、入楞伽经卷五、中论卷四、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六、大明三藏法数卷八)p2460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3

主题

98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6056

[忍辱勋章]

8#
 楼主| 发表于 2025-3-21 21:01: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5-3-23 19:59 编辑

六、三种菩提心因为众生的修行态度而会互相转变
【“善男子!菩提之心,凡有三种:谓下、中、上。若言众生定有性者,云何说言有三种耶?众生下心能作中心,中心作上,上心作中,中心作下。众生勤修无量善法,故能增上;不勤修故,便退为下。若善修进则名不退,若不修进名之为退。一切时中常为一切无边众生修集善故,名不退转;若不如是,是名退转,如是菩萨则有退心及怖畏心。若一切时中为一切众生修集善法,得不退转,是故我记是大喜地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学习解说】
善男子!菩提之心有三种,即下、中、上三种
如果一定要说众生有菩提性的话,那为什么说有三种菩提心呢?
众生的下心菩提心能够增上到中心菩提心
中心菩提心能够增上到上心菩提心
上心菩提心会退转到中心菩提心
中心菩提心会退转到下心菩提心

众生如果能够精进修行无量善法就能增上菩提心,不能精进修行无量善行,就会退到下心菩提心
如果能精进修行无量善法是名不退转,如果不能精进修行名为退转

无论何时常常能为一切无边众生修习善法,名不退转
如果不能常常为一切无边众生修习善法,则名退转,这样的菩萨就会有退心以及恐怖畏惧之心

如果无论何时都能想着要为一切众生修习善法,就能得不退转,
所以我授记这些时时为一切众生而修习善法的人能够在不久就能证得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一切时】
从无始以来相继无穷的时间,称为一切时。无论何时,包括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时间,都称为一切时。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梵语 anuttara-samyak-sam!bodhi,巴利语 anuttara-samma^sambodhi 之音译。略称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
 又梵语 anuttara-samyak-sam!buddha,音译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意指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人,故一般译为“无上正等觉者”。此系佛陀之尊称。又可省略阿耨多罗,而仅作三藐三佛陀,或三耶三佛、三耶三佛陀等。(大智度论卷二、卷八十五、往生论注卷下、法华经文句卷二上、法华经玄赞卷二本、慧苑音义卷上、慧琳音义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参见:正遍知)2001、“正觉”2005)p3674
FROM:【佛光大辞典】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3

主题

98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6056

[忍辱勋章]

9#
 楼主| 发表于 2025-3-22 20:51:05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 9楼—10楼 用时约2.5小时)

七、菩提之心无有定性,都是因缘和合而成
【“善男子!三种菩提无有定性;若有定性,已发声闻、缘觉心者,则不能发菩提之心。善男子!譬如众僧无有定性,是三种性亦复如是。若有说言定有性者,是名外道。何以故?诸外道等无因果故,如自在天非因非果。】

【学习解说】
善男子!修行人获得这三种菩提心并不是永久固定不变的,即并不是众生只有声闻或缘觉或菩萨之一种种子,
如果是固定不变,只有声闻或缘觉或菩萨之一种种子,那么已经发起声闻菩提、缘觉菩提的人就不能再发起菩提之心

善男子!就如众僧在修行中没有一成不变的,随着实修的增上次第也逐渐增上,这三种菩提性也是这样
如果有说这三种菩性心一定是固定不变的,那么有这样知见的众生就是外道。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外道众生没有因果的观念,不相信众生种下的善恶业因,必定有将来的善恶果报,
就像自在天(自在天外道之主神也,在色界之顶,为三千界之主),他们就不认为有因果,
他们认为一切众生,悉是自在天之所作。自在天喜,众生安乐。自在天嗔,众生苦恼。一切众生若罪若福。乃是自在天之所为作。

【词解】
【大自在天】
 (天名)自在天外道之主神也。梵语摩醯首罗讹略,正为摩醯湿伐涅Mahes/vara,译言大自在。在色界之顶,为三千界之主。此大自在天有二种:一曰毗舍阇摩醯首罗,一曰净居摩醯首罗。毗舍阇为鬼类之名,摩醯首罗论师之所祀,有二目八臂,乘白牛,住于色界。密教以之为大日如来之应现。彼又言此自在天现种种之形,有种种之名。韦纽天,那罗延天等是也。提婆涅槃论明二十种外道中。以之为第十五摩醯首罗论师。涅槃经明六师外道中。第五迦罗鸠驮迦旃延之宗计是也。中古以来至于今盛为印度所崇拜之西拔派之西拔神。即为大自在天。以牛或男根为其神体之标帜。其次净居摩醯首罗者,第十地之菩萨,将成佛时在色界之顶,净居天之上,现大自在天子之胜报,以胜妙之天形,绍佛位,行灌顶。入大乘论下曰:“净治第十地,得无量无边禁咒方术能令一切无碍自在作摩醯首罗天子,亦为一切世间依止。问曰:所言摩醯首罗者为同世间摩醯首罗,更有异耶?答曰:是净居自在非世间自在。汝言摩醯首罗者,名字虽同而人非一,有净居摩醯首罗,有毗舍阇摩醯首罗。其净居者,如是菩萨邻于佛地犹如罗谷障。(中略)如皇太子初受职时,以己业力故大宝莲华自然化出,受一切种智位。(中略)坐莲华已,十方世界诸佛放大光明照。此菩萨受灌顶位如转轮圣王长子受王位时。”慧苑音义上曰:“摩醯首罗,正云摩醯湿伐罗,言摩醯者此云大也,湿伐罗者自在也,谓此天王于大千世界中得自在故也。”唯识述记七末曰:“旧言摩醯首罗,今应言摩醯伊湿伐罗,即大自在也。”智度论二曰:“摩醯首罗天,秦言大自在。八臂三眼,骑白牛。”俱舍光记七曰:“鲁达罗,此云暴恶,大自在异名。大自在天总有千名,今现行世唯有六十,鲁达罗其一名也。又解涂灰外道说,自在出过三界有三身:一、法身,遍充法界。二、受用身,居住色界上自在天宫,即佛法中说摩醯首罗天,三目八臂,身长万六千逾缮那。三、化身,随形六道种种教化。”十二天供仪轨曰:“伊邪那天,旧云摩醯首罗,唐言大自在天也。”因明大疏上曰:“商羯罗天,是罗醯首罗天,于一切世界有大势力。”提婆涅槃论曰:“外道摩醯首罗论师作如是论,果是那罗延所作,梵天是因,摩醯首罗一体三分。所谓梵天,那罗延,摩醯首罗。地是依处,地主是摩醯首罗天。于三界中所有一切,命非命物皆是摩醯首罗天生。摩醯首罗身者,虚空是头,地是身,水是尿,山是粪,一切众生是腹中虫,风是命,火是暖,罪福是业(百论疏引之作日月为眼),是八种是摩醯首罗身。”涅槃经十九曰:“今有大师,名迦罗鸠驮迦旃延。(中略)为诸弟子说如是说,若人杀害一切众生,心无惭愧,终不堕恶。犹如虚空,不受尘水。有惭愧者,即入地狱。犹如大水,润湿于地。一切众生,悉是自在天之所作。自在天喜,众生安乐。自在天嗔,众生苦恼。一切众生若罪若福。乃是自在天之所为作。云何当言人有罪福。”【又】(界名)谓欲界六欲天中之第六他化自在天也。法华经序品曰:“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同文句二曰:“自在即第五,大自在即第六。”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定性】
指只有声闻或缘觉或菩萨之一种种子的众生,如果兼具二种或三种之种子的众生则叫做“不定性”,如果完全没有三乘之无漏种子,而只有人天之有漏种子的众生则叫做“无定性”。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外道】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善男子!或有人说菩萨之性,譬如石中定有金性,以巧方便因缘发故,得为金用;菩萨之性亦如是者,是梵志说。何以故?梵志等常言尼拘陀子有尼拘陀树,眼有火石,是故梵志无因无果,因即是果,果即是因。尼拘陀子具足而有尼拘陀树,当知即是梵志因果。是义不然。何以故?因细果粗故。若言眼中定有火者,眼则被烧;眼若被烧,云何能见?眼中有石,石则遮眼;眼若有遮,复云何见?】

【学习解说】
善男子!如果有人要说菩萨的特性,就譬如有一块石头,在其中有金子的属性在,没有开采的话,就是一块石头,当我们运用种种方便把金子从石块中分离出来,获得金子的用途
外道出家人认为菩萨之性也是这样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外道常说:尼拘陀子里有尼拘陀树,人的眼睛中藏有了火石,因此外道出家人认为一切事物现象都是无因无果的,或是因就是果,果就是因
尼拘陀子里就有尼拘陀树,这就是外道修行的因果观
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尼拘陀子小,尼拘陀树大,怎么能说尼拘陀子里有尼拘陀树呢?

如果一定要说人的眼睛肿藏有火,那么眼睛就会被烧伤;眼睛如果烧伤了,那要怎么能看见?
如果眼中有石头,那么石头就会遮住眼睛,眼睛被石头遮住了,又如何你能够看见呢?

【词解】
【梵志】
梵语 bra^hmaN!a。<一>音译婆罗门、梵士。意译净裔、净行。又称净行者、净行梵志。婆罗门志求住无垢清净得生梵天,故有此称。玄应音义卷十八载,婆罗门应作婆罗贺磨拏,意指承习梵天之法者。自称由梵天之口而生,为四姓中之最殊胜者,故独取梵之名。瑜伽论记卷十九之上载,梵为西国之言,译为寂静、涅槃;志为本地语,矢志求梵,故合称梵志。散见于经典中之长爪梵志、螺髻梵志均为著名之佛弟子,亦可知皆出自婆罗门。又梵志之女,或志于梵道之女,称为梵女。(中阿含卷四十八马邑经、增一阿含经卷九、法句经卷下、大日经疏卷四)((参见:婆罗门)4463)
 <二>通称一切外道之出家者。大智度论卷五十六(大二五·四六一中):“梵志者,是一切出家外道,若有承用其法者,亦名梵志。”
 <三>相对于“尼干(尼犍)”,而称在家之婆罗门为梵志。法华文句记卷九上载,在家事梵称为梵志,出家之外道通称尼干。然于法华经要解卷五所载则相反,在家之外道称为尼犍,而出家之外道称为梵志。p4632
FROM:【佛光大辞典】

【尼拘陀】
 (植物)Nyagrodha,又作尼瞿陀,尼俱陀,尼拘律,尼拘尼陀,尼拘卢陀,尼俱类,尼拘类陀,尼拘娄陀,尼拘屡陀,诺瞿陀等。树名。原语有生长于下之树之意味。即榕树(Ficus Indica)也。以下诸释中以纵广树为最当。玄应音义三曰:“尼拘尼陀,应云尼拘卢陀,此译云无节,亦云纵广树也。”同二十四曰:“尼拘尼陀,作尼拘陀,或尼拘类陀,或尼拘屡陀。”同二十二曰:“诺瞿陀,旧经中作尼拘陀,或言尼俱卢陀,亦作尼俱律,又作尼俱类,皆讹也。旧译云无节,或言纵广也。”慧琳音义十五曰:“尼拘陀,此树端直无节,圆满可爱,去地三丈余,方有枝叶。其子微细如柳花子,唐国无此树,言是柳树者讹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善男子!如梵志说:有即是有,无即是无;无则不生,有不应灭。若言石中有金性者,金不说性,性不说金。善男子!因缘故则有和合,缘和合故本无后有,如梵志言无即永无。是义云何?金合水银,金则灭坏,若言有,不应灭。是义云何?若说众生有菩萨性,是名外道,不名佛道。】

【学习解说】
善男子!就如外道出家人所说:有就是有,无就是没有,没有就不会有生起,有就不会灭掉,如果能说石头中有金子的属性,但是对金子就不必说有金子属性,对金子属性也不必说是金子
善男子!因为因缘的缘故才有了和合,因为有了因缘的和合使原本没有的在将来就会出现有,但是如外道出家人说的无就是永远都没有,这道理应该作何理解呢?金子如果和水银融合,那么金子就会坏掉,按照外道出家人的理解,那原本是有金子的,就不应该灭掉。而实际就是坏掉了,所以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所以如果说众生有菩萨性,就是外道的错误知见,不是佛法的正知见


【善男子!譬如和合石因缘故而有金用,菩萨之性,亦复如是。众生有思,名为欲心,以如是欲,善业因缘发菩提心,是则名为菩萨性也。善男子!譬如众生先无菩提后乃方有,性亦如是先无后有,是故不可说言定有。】

【学习解说】
善男子!比如石头因为因缘和合的缘故而之后有了金子,
菩萨性也是这样,众生有种种的思想,这是众生的欲心,但是这种欲望与善业因缘和合之后,就令众生发起了菩提之心,这就是菩萨性

善男子!比如众生原本是没有菩提心但是因为与善业因缘和合之后才有了菩提心,菩萨性也是如此原本没有,是后来才有的
所以不能说一定是有菩萨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3

主题

98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6056

[忍辱勋章]

10#
 楼主| 发表于 2025-3-22 20:53: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5-3-22 21:00 编辑

八、何谓菩萨?何谓不退转菩萨?
【“善男子!求大智慧,故名菩萨;欲知一切法真实故、大庄严故、心坚固故、多度众生故、不惜身命故,是名菩萨修行大乘。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退转,二者、不退。已修三十二相业者,名不退转;若未能修,是名为退。复有二种:一者、出家,二者、在家。出家菩萨奉持八重,具足清净,是名不退;在家菩萨奉持六重,具足清净,亦名不退。】

【学习解说】
善男子!求取佛的大智慧者,所以名为菩萨;
想要觉知一切万法的真理,具足功德庄严、道心坚固、发愿普度众生、不惜为法舍掉自己的生命,这些菩萨就是在修习大乘法
善男子!菩萨有二种情形:一者、退转,二者、不会退转,已经在修习佛的三十二相的菩萨名不退转菩萨,如果无法修习佛的三十二相者,名为退转菩萨

这些菩萨中又有二种:一者、是出家菩萨,二者、是在家菩萨
出家菩萨奉行佛制定的八重(为比丘、比丘尼所受持之具足戒之一。乃戒律中之根本极恶戒。)戒律,令身心清净,所以是不退转菩萨
在家菩萨奉持佛制定的六重基本戒律(),令身心清净,也是不退转菩萨

【词解】
【一切法】
梵语 sarva-dharma,巴利语 sabba-dhamma。乃泛指一切有为法(梵 sam!skr!ta-dharma)、无为法(梵 asam!skr!ta-dharma)及不可说法。又作一切诸法、一切万法。即包含一切事物、物质、精神,以及所有现象之存在。原意作“由因缘而起之存在者”。(摄大乘论卷三十一、大智度论卷二)p12
FROM:【佛光大辞典】

【三十二相】
又名三十二大人相,一足安平,二足千辐轮,三手指纤长,四手足柔软,五手足缦网,六足跟圆满,七足趺高好,八腨如鹿王,九手长过膝,十马阴藏,十一身纵广,十二毛孔青色,十三身毛上靡,十四身金光,十五常光一丈,十六皮肤细滑,十七七处平满,十八两腋满,十九身如师子,二十身端正,二十一肩圆满,二十二口四十齿,二十三齿白齐密,二十四四牙白净,二十五颊车如师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广长舌,二十八梵音清远,二十九眼色绀青,三十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间白毫,三十二顶成肉髻。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奉持】
1.保持﹐保住。 2.犹奉行。 3.犹主持﹐料理。
© 汉典

【八重】
比丘尼的八波罗夷。(参见:波罗夷)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波罗夷】
梵语 pa^ra^jika,巴利语同。为比丘、比丘尼所受持之具足戒之一。乃戒律中之根本极恶戒。又作波罗阇已迦、波罗市迦。意译为他胜、极恶、重禁、堕、堕不如、断头、无余、弃。戒律中之根本罪。又称边罪。五篇之一,六聚之一,七聚之一。修行人若犯此戒,则:(一)失其比丘、比丘尼资格,道果无分。(二)自教团中放逐,不得与僧同住。(三)死后必堕地狱。此罪如同断首之刑,不可复生,永被弃于佛门之外,故称极恶。又此罪能破沙门戒体,令彼堕落,魔必得胜,故亦称他胜;善法名自,恶法名他,以恶法胜善法,故犯者称他胜罪。比丘之四波罗夷指杀、盗、淫、妄等四罪;比丘尼除此四罪外,尚加摩触、八事成重、覆比丘尼重罪、随顺被举比丘违尼僧三谏戒等四种,总为八波罗夷。比丘戒之四波罗夷罪与比丘尼戒之八波罗夷罪,合称为四重八重。
 在大乘戒中,菩萨之波罗夷罪不同于小乘,且诸经论之说法亦有不同,如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以杀、盗、淫、妄、酤酒、说四众过、自赞毁他、悭惜加毁、嗔不受悔、谤乱三宝等十罪立十波罗夷。大日经卷六受方便学处品以谤诸法、舍离菩提心、悭吝、恼害众生四法为根本罪;大日经疏卷十七则除此四法外,加不谤一切三乘经法、不应于一切法生于悭吝、不得邪见、于发大心人前劝发其心不令退息、于小乘人前不观彼根而为说大法及行施等六戒,总为菩萨之十重戒。(十诵律卷一、摩诃僧祇律卷二、有部毗奈耶卷一、五分律卷十七、卷二十三、善见律毗婆沙卷七)((参见:十戒)439、“四重八重”1737、“制裁”3088、“律”3789)p3442
FROM:【佛光大辞典】

【六重戒】一、不杀生 “善男子,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乃至蚁子,悉不应杀。若口教杀,若身自杀,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 况须陀洹、 阿那含, 是名破戒优婆塞、臭优婆塞、旃陀罗优婆塞、垢优婆塞、结优婆塞,是名初重。”二、不偷盗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偷盗,乃至一钱。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 是人尚不能得暖法, 况须陀洹、 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优婆塞、旃陀罗优婆塞、垢优婆塞、结优婆塞,是名二重。”三、不虚说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虚说,我得不净观,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优婆塞、旃陀罗优婆塞、垢优婆塞、结优婆塞,是名三重。”四、不邪淫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邪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优婆塞、旃陀罗优婆塞、垢优婆塞、结优婆塞,是名四重。”五、不说四众过罪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宣说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之所有过罪。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优婆塞、旃陀罗优婆塞、垢优婆塞、 结优婆塞,是名五重。”六、不沽酒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沽酒。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优婆塞、旃陀罗优婆塞、垢优婆塞、结优婆塞,是名六重。”
——摘自百度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5-4-11 00:09 , Processed in 0.10198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