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楼上 9楼—10楼 用时约2.5小时)
七、菩提之心无有定性,都是因缘和合而成
★【“善男子!三种菩提无有定性;若有定性,已发声闻、缘觉心者,则不能发菩提之心。善男子!譬如众僧无有定性,是三种性亦复如是。若有说言定有性者,是名外道。何以故?诸外道等无因果故,如自在天非因非果。】
【学习解说】 善男子!修行人获得这三种菩提心并不是永久固定不变的,即并不是众生只有声闻或缘觉或菩萨之一种种子, 如果是固定不变,只有声闻或缘觉或菩萨之一种种子,那么已经发起声闻菩提、缘觉菩提的人就不能再发起菩提之心
善男子!就如众僧在修行中没有一成不变的,随着实修的增上次第也逐渐增上,这三种菩提性也是这样 如果有说这三种菩性心一定是固定不变的,那么有这样知见的众生就是外道。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外道众生没有因果的观念,不相信众生种下的善恶业因,必定有将来的善恶果报, 就像自在天(自在天外道之主神也,在色界之顶,为三千界之主),他们就不认为有因果, 他们认为一切众生,悉是自在天之所作。自在天喜,众生安乐。自在天嗔,众生苦恼。一切众生若罪若福。乃是自在天之所为作。
【词解】 【大自在天】 (天名)自在天外道之主神也。梵语摩醯首罗讹略,正为摩醯湿伐涅Mahes/vara,译言大自在。在色界之顶,为三千界之主。此大自在天有二种:一曰毗舍阇摩醯首罗,一曰净居摩醯首罗。毗舍阇为鬼类之名,摩醯首罗论师之所祀,有二目八臂,乘白牛,住于色界。密教以之为大日如来之应现。彼又言此自在天现种种之形,有种种之名。韦纽天,那罗延天等是也。提婆涅槃论明二十种外道中。以之为第十五摩醯首罗论师。涅槃经明六师外道中。第五迦罗鸠驮迦旃延之宗计是也。中古以来至于今盛为印度所崇拜之西拔派之西拔神。即为大自在天。以牛或男根为其神体之标帜。其次净居摩醯首罗者,第十地之菩萨,将成佛时在色界之顶,净居天之上,现大自在天子之胜报,以胜妙之天形,绍佛位,行灌顶。入大乘论下曰:“净治第十地,得无量无边禁咒方术能令一切无碍自在作摩醯首罗天子,亦为一切世间依止。问曰:所言摩醯首罗者为同世间摩醯首罗,更有异耶?答曰:是净居自在非世间自在。汝言摩醯首罗者,名字虽同而人非一,有净居摩醯首罗,有毗舍阇摩醯首罗。其净居者,如是菩萨邻于佛地犹如罗谷障。(中略)如皇太子初受职时,以己业力故大宝莲华自然化出,受一切种智位。(中略)坐莲华已,十方世界诸佛放大光明照。此菩萨受灌顶位如转轮圣王长子受王位时。”慧苑音义上曰:“摩醯首罗,正云摩醯湿伐罗,言摩醯者此云大也,湿伐罗者自在也,谓此天王于大千世界中得自在故也。”唯识述记七末曰:“旧言摩醯首罗,今应言摩醯伊湿伐罗,即大自在也。”智度论二曰:“摩醯首罗天,秦言大自在。八臂三眼,骑白牛。”俱舍光记七曰:“鲁达罗,此云暴恶,大自在异名。大自在天总有千名,今现行世唯有六十,鲁达罗其一名也。又解涂灰外道说,自在出过三界有三身:一、法身,遍充法界。二、受用身,居住色界上自在天宫,即佛法中说摩醯首罗天,三目八臂,身长万六千逾缮那。三、化身,随形六道种种教化。”十二天供仪轨曰:“伊邪那天,旧云摩醯首罗,唐言大自在天也。”因明大疏上曰:“商羯罗天,是罗醯首罗天,于一切世界有大势力。”提婆涅槃论曰:“外道摩醯首罗论师作如是论,果是那罗延所作,梵天是因,摩醯首罗一体三分。所谓梵天,那罗延,摩醯首罗。地是依处,地主是摩醯首罗天。于三界中所有一切,命非命物皆是摩醯首罗天生。摩醯首罗身者,虚空是头,地是身,水是尿,山是粪,一切众生是腹中虫,风是命,火是暖,罪福是业(百论疏引之作日月为眼),是八种是摩醯首罗身。”涅槃经十九曰:“今有大师,名迦罗鸠驮迦旃延。(中略)为诸弟子说如是说,若人杀害一切众生,心无惭愧,终不堕恶。犹如虚空,不受尘水。有惭愧者,即入地狱。犹如大水,润湿于地。一切众生,悉是自在天之所作。自在天喜,众生安乐。自在天嗔,众生苦恼。一切众生若罪若福。乃是自在天之所为作。云何当言人有罪福。”【又】(界名)谓欲界六欲天中之第六他化自在天也。法华经序品曰:“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同文句二曰:“自在即第五,大自在即第六。”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定性】 指只有声闻或缘觉或菩萨之一种种子的众生,如果兼具二种或三种之种子的众生则叫做“不定性”,如果完全没有三乘之无漏种子,而只有人天之有漏种子的众生则叫做“无定性”。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外道】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善男子!或有人说菩萨之性,譬如石中定有金性,以巧方便因缘发故,得为金用;菩萨之性亦如是者,是梵志说。何以故?梵志等常言尼拘陀子有尼拘陀树,眼有火石,是故梵志无因无果,因即是果,果即是因。尼拘陀子具足而有尼拘陀树,当知即是梵志因果。是义不然。何以故?因细果粗故。若言眼中定有火者,眼则被烧;眼若被烧,云何能见?眼中有石,石则遮眼;眼若有遮,复云何见?】
【学习解说】 善男子!如果有人要说菩萨的特性,就譬如有一块石头,在其中有金子的属性在,没有开采的话,就是一块石头,当我们运用种种方便把金子从石块中分离出来,获得金子的用途 外道出家人认为菩萨之性也是这样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外道常说:尼拘陀子里有尼拘陀树,人的眼睛中藏有了火石,因此外道出家人认为一切事物现象都是无因无果的,或是因就是果,果就是因 尼拘陀子里就有尼拘陀树,这就是外道修行的因果观 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尼拘陀子小,尼拘陀树大,怎么能说尼拘陀子里有尼拘陀树呢?
如果一定要说人的眼睛肿藏有火,那么眼睛就会被烧伤;眼睛如果烧伤了,那要怎么能看见? 如果眼中有石头,那么石头就会遮住眼睛,眼睛被石头遮住了,又如何你能够看见呢?
【词解】
【梵志】 梵语 bra^hmaN!a。<一>音译婆罗门、梵士。意译净裔、净行。又称净行者、净行梵志。婆罗门志求住无垢清净得生梵天,故有此称。玄应音义卷十八载,婆罗门应作婆罗贺磨拏,意指承习梵天之法者。自称由梵天之口而生,为四姓中之最殊胜者,故独取梵之名。瑜伽论记卷十九之上载,梵为西国之言,译为寂静、涅槃;志为本地语,矢志求梵,故合称梵志。散见于经典中之长爪梵志、螺髻梵志均为著名之佛弟子,亦可知皆出自婆罗门。又梵志之女,或志于梵道之女,称为梵女。(中阿含卷四十八马邑经、增一阿含经卷九、法句经卷下、大日经疏卷四)((参见:婆罗门)4463) <二>通称一切外道之出家者。大智度论卷五十六(大二五·四六一中):“梵志者,是一切出家外道,若有承用其法者,亦名梵志。” <三>相对于“尼干(尼犍)”,而称在家之婆罗门为梵志。法华文句记卷九上载,在家事梵称为梵志,出家之外道通称尼干。然于法华经要解卷五所载则相反,在家之外道称为尼犍,而出家之外道称为梵志。p4632 FROM:【佛光大辞典】
【尼拘陀】 (植物)Nyagrodha,又作尼瞿陀,尼俱陀,尼拘律,尼拘尼陀,尼拘卢陀,尼俱类,尼拘类陀,尼拘娄陀,尼拘屡陀,诺瞿陀等。树名。原语有生长于下之树之意味。即榕树(Ficus Indica)也。以下诸释中以纵广树为最当。玄应音义三曰:“尼拘尼陀,应云尼拘卢陀,此译云无节,亦云纵广树也。”同二十四曰:“尼拘尼陀,作尼拘陀,或尼拘类陀,或尼拘屡陀。”同二十二曰:“诺瞿陀,旧经中作尼拘陀,或言尼俱卢陀,亦作尼俱律,又作尼俱类,皆讹也。旧译云无节,或言纵广也。”慧琳音义十五曰:“尼拘陀,此树端直无节,圆满可爱,去地三丈余,方有枝叶。其子微细如柳花子,唐国无此树,言是柳树者讹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善男子!如梵志说:有即是有,无即是无;无则不生,有不应灭。若言石中有金性者,金不说性,性不说金。善男子!因缘故则有和合,缘和合故本无后有,如梵志言无即永无。是义云何?金合水银,金则灭坏,若言有,不应灭。是义云何?若说众生有菩萨性,是名外道,不名佛道。】
【学习解说】 善男子!就如外道出家人所说:有就是有,无就是没有,没有就不会有生起,有就不会灭掉,如果能说石头中有金子的属性,但是对金子就不必说有金子属性,对金子属性也不必说是金子 善男子!因为因缘的缘故才有了和合,因为有了因缘的和合使原本没有的在将来就会出现有,但是如外道出家人说的无就是永远都没有,这道理应该作何理解呢?金子如果和水银融合,那么金子就会坏掉,按照外道出家人的理解,那原本是有金子的,就不应该灭掉。而实际就是坏掉了,所以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所以如果说众生有菩萨性,就是外道的错误知见,不是佛法的正知见
★【善男子!譬如和合石因缘故而有金用,菩萨之性,亦复如是。众生有思,名为欲心,以如是欲,善业因缘发菩提心,是则名为菩萨性也。善男子!譬如众生先无菩提后乃方有,性亦如是先无后有,是故不可说言定有。】
【学习解说】 善男子!比如石头因为因缘和合的缘故而之后有了金子, 菩萨性也是这样,众生有种种的思想,这是众生的欲心,但是这种欲望与善业因缘和合之后,就令众生发起了菩提之心,这就是菩萨性
善男子!比如众生原本是没有菩提心但是因为与善业因缘和合之后才有了菩提心,菩萨性也是如此原本没有,是后来才有的 所以不能说一定是有菩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