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楼主 |
发表于 2020-10-10 16:35:06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约1小时40分)
2,阿难尊者遭遇淫咒幻术,文殊菩萨以佛陀教敕的楞严咒将其救回
★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羞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
【这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死亡忌日置办斋饭,邀请佛陀来皇宫,并亲自在城门迎接,广泛设置了种种无上名贵的美味佳肴,一并宴请诸位大菩萨;还有城中的长者和居士们,也都想供养饭食给僧众们,都等着佛陀来应供。】
[名词解释]
营斋:指设斋食以供僧道,请为死者超度灵魂。摘自百度
宫掖:是皇宫的意思。摘自百度
★ 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其日无供。
【学习解说:佛陀教令文殊菩萨分别带领菩萨和阿罗汉们去城中斋主处应供,只有阿难尊者,先前个别接受邀请,外出远游还来不及回归僧众的序列中,在既没有上座和尚又没有阿阇黎随行的情况下,途中自己回归,并且当日还没有接受过供养。】
[名词解释]
【上座】
僧寺的职位名,位在住持之下,除了住持以外,更无人高出其上,故名为“上座”。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五种阿阇黎】
﹝出四分律﹞
梵语阿阇黎,华言轨范。谓其能为人轨范,故云阿阇黎也。
[一、出家阿阇黎],出家阿阇黎者,即比丘剃度之师也。谓出家者,必须依师而得剃度。律云:所依得出家者。是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二、受戒阿阇黎],受戒阿阇黎者,即比丘受戒之师也。谓既得出家,必须依师求受戒法。律云:于受戒时得作羯磨者。是也。(梵语羯磨,华言作法。)
[三、教授阿阇黎],教授阿阇黎者,即比丘教授之师也。谓既得戒法,必须得师教授威仪。律云:从教授得威仪者。是也。
[四、受经阿阇黎],受经阿阇黎者,即比丘受经之师也。谓出家者,必须依师受习经文,解说义理。律云:从所受经,得读修妒路,若说义乃至一四句偈等。是也。(梵语修妒路,又云修多罗,华言契经。)
[五、依止阿阇黎],依止阿阇黎者,即比丘依止之师也。谓比丘度夏,当依师住,或依止作宿。律云:乃至依住一宿者。是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学习解说:这时,阿难尊者拿着应供的钵器,在经过的城市中按照次第托钵乞食,心里想着以第一个遇到的施主为最后的斋主,不管饮食是干净还是污秽,也不管布施的人是尊贵的刹利还是下贱的旃陀罗种姓,都平等慈悲受施,不拣择回避微小低贱的布施,发心要做一切众生的福田,圆成众生无量的功德。
因为阿难尊者知道,世尊曾经呵斥过须菩提和大迦叶尊者,虽然已经成为阿罗汉,但是心不均等(注:一个专门接受富者的布施为做福田,一位专门接受穷者的布施为做福田),在承蒙佛陀开示阐述要平等无遮止的布施后,消除了猜疑诽谤。
在经过城墙的时候,阿难尊者徐徐迈步通过城门,非常有威仪的进行乞食。】
[名词解释]
【无遮】
无遮止限制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
【学习解说:阿难因为按着次序乞食,经历到了淫室,遭遇了有大幻术的摩登伽女用娑毗迦罗先梵天咒将其摄取住进入了淫席,随后被淫女抚摸身体,即将要毁坏戒体。】
[名词解释]:
【娑毗迦罗】
梵名 Kapila。又作劫毗罗。译为黄发、金头或龟种。印度古仙人名,为数论派之祖。因其须发面色皆黄赤,故号为黄赤色仙人。(成唯识论述记卷一、玄应音义卷二十三)p4077
FROM:【佛光大辞典】
【戒体】
授受戒法之后,受者体中,得到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谓之“戒体”,此戒体虽属色法,但外表无相,故又名“无表色”。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销灭,提㢡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学习解说:这时,世尊的顶门上放射出百宝无畏光明,光中有千叶宝莲华生出,有佛的化身在上面结跏趺坐,并宣说神咒,教敕文殊师利菩萨持咒前往救护
文殊师利菩萨以楞严咒消灭恶咒之后,将阿难尊者和摩登伽女都带回了佛陀的处所
阿难尊者见到佛陀后,哭泣着向佛顶礼,悔恨自己无始来一向只是多闻,但是没有真正实修成就道力,于是殷重勤恳的请问十方如来成就菩提妙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的最初方便之法。(相关阅读: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毗婆奢那)
这时,还有恒河沙数量的菩萨以及十方法界的大阿罗汉、辟支佛等,全都乐于听闻,都退坐到一边,等候佛陀的开示。
————
以下是适合初学者的初浅方便说,
(甚深的境界并非完全如此,例如奢摩他有更甚深的境界,详情请参阅解深密经)
简单说
奢摩他,就是静的法门,是自我安定的力量,就是寂灭
就是止观的止的工夫, 修止成定就是一般讲的禅定
最简单通俗的方法就是静坐, 其实不仅于静坐, 只要能心静都是
例如念佛,拜佛,持咒,诵经,只要能让我们心静,这些都算是
不过末法时期,众生心不清净,戒律不净,修学禅定大都容易着魔境,
所以建议戒律必须精严,并且先学楞严经咒,弄清楚50魔
其实只要工夫到家就能一念入寂
三摩钵提,就是观想忆念,就是观出形象,
只要静坐念佛拜佛持咒诵经中,有加入观想忆念佛菩萨形象和佛国净土都算在内
佛经中很多讲三昧的经典其实都是三摩钵提,观无量寿经也是,
初修就是观想忆念,成就后就是神通幻化利益众生
所以三摩钵提是幻化诸有的法门, 也就是神通法门
禅那,则是在分别中,了了分明,不起分别
初浅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数息, 高深的修行则是实相般若智观照
禅那不像奢摩他那样安住守静,也不像三摩钵提那样幻化诸有
禅那是在空有中自在,住于实相,
如果说奢摩他是单一,三摩钵提就是无量,
禅那则是不空不有,依实相法在生活中面对一切如实观照
佛陀在圆觉经说,三世诸佛没有不依照三净观顿渐修行而成就的
摘自: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毗婆奢那】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