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焰光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焰光明,学习〈十善业道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4781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1461

[布施勋章]

21#
 楼主| 发表于 2025-3-7 22:15:51 | 只看该作者


十善业道经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约2小时)


大唐于阗三藏实叉难陀奉 制译

(注:这部经典教导的[十善业道]非常重要~【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16,十善犹如大地,能成就一切佛法。
「龙王!举要言之,行十善道,

①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

②[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

③[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

④[定]庄严故,能生念、慧、惭、愧、轻安;

⑤[慧]庄严故,能断一切分别妄见;

⑥[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

⑦[悲]庄严故,愍诸众生,常不厌舍;

⑧[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

⑨[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心;

⑩[四摄]庄严故,常勤摄化一切众生;

⑪[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

⑫[正勤]庄严故,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

⑬[神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

⑭[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精勤匪懈,常无迷忘,寂然调顺,断诸烦恼;

⑮[力]庄严故,众怨尽灭,无能坏者;

⑯[觉支]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

⑰[正道]庄严故,得正智慧常现在前;

⑱[止]庄严故,悉能涤除一切结使;

⑲[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

⑳[方便]庄严故,速得成满为、无为乐。

[学习解说]:

龙王,例举重要的来说,修行[十善业道],并且还能(以如下方式来增上修持十善业道的功德)

(接续楼上)


⑦以[悲心](悲心是四无量心之一,是实证首楞严三昧、恢复佛性的必修,详见:[首楞严三昧]怎么修?如何明白[佛性]? ~ 首楞严三昧经。[悲心]的相貌和具体修持方法等,见[学习注]①-③)的修持来庄严的缘故,则能对众生生起悲愍的心,恒常不会厌倦舍离。




[学习注]:

①关于[悲心]的相貌(注,悲也有不同的次第):
大王当知。沙门瞿昙。有十种无量大悲之心。
一者不共大悲。性大悲故。
二者不厌大悲。代一切众生受大苦故。
三者入一切恶道大悲。处在生死度众生故。
四者于诸天人受生大悲。示现诸法悉无常故。
五者不舍一切邪定众生大悲。于无量劫起大誓心庄严成就故。
六者不着己乐大悲。为与一切众生乐故。
七者不求报大悲。自心清净故。
八者除灭一切众生倒心大悲。说实法故。
九者说真法性大悲。知诸法界自性清净故。
十者说空空无所有大悲。不为诸客尘烦恼染故。
大王当知。是名悲心无量。——帖子详见:[介绍]四无量心... 节录自 法华部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清净悲。何等为十?所谓:

无俦伴清净悲,独发其心故。
无疲厌清净悲,代一切众生受苦,不以为劳故。
难处受生清净悲,为度众生故。

善趣受生清净悲,示现无常故。
为邪定众生清净悲,历劫不舍弘誓故。
不着己乐清净悲,普与众生快乐故。
不求恩报清净悲,修洁其心故。
能除颠倒清净悲,说如实法故。
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本性清净、无染着、无热恼,以客尘烦恼故而受众苦;如是知已,于诸众生而起大悲,名:本性清净为说无垢清净光明法故。
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如空中鸟迹,众生痴翳不能照了;观察于彼,起大悲心,名:真实智为其开示涅槃法故。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广大清净悲。」——帖子详见:十种清净[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 华严经 离世间品
【大悲三念】 ~ 优婆塞戒经



②修[悲心]的具体方法:

A,
世尊。云何而得修于悲心。
(佛陀解答如下)
1.善男子。智者深见一切众生沉没生死苦恼大海。为欲拔济。是故生悲。
2.又见众生未有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我当云何令彼具足。是故生悲。
3.又见众生虽多怨毒亦作亲想。是故生悲。
4.又见众生迷于正路无有示导。是故生悲。
5.又见众生卧五欲泥而不能出犹故放逸。是故生悲。
6.又见众生常为财物妻子缠缚不能舍离。是故生悲。
7.又见众生以色命故而生憍慢。是故生悲。
8.又见众生为恶知识之所诳惑。故生亲想。如六师等。是故生悲。
9.又见众生堕生有界受诸苦恼犹故乐着。是故生悲。
10.又见众生造身口意不善恶业多受苦果犹故乐着。是故生悲。
11.又见众生渴求五欲如渴饮醎水。是故生悲。
12.又见众生虽欲求乐不造乐因。虽不乐苦喜造苦因。欲受天乐不具足戒。是故生悲。
13.又见众生于无我我所生我我所想。是故生悲。
14.又见众生无定有性流转五有。是故生悲。
15.又见众生畏生老死而更造作生老死业。是故生悲。
16.又见众生受身心苦而更造业。是故生悲。
17.又见众生爱别离苦而不断爱。是故生悲。
18.又见众生处无明暗。不知炽然智慧灯明。是故生悲。
19.又见众生为烦恼火之所烧然。而不能求三昧定水。是故生悲。
20.又见众生为五欲乐造无量恶。是故生悲。
21.又见众生知五欲苦求之不息。譬如饥者食于毒饭。是故生悲。
22.又见众生处在恶世遭值虐王。多受苦恼犹故放逸。是故生悲。
23.又见众生流转八苦不知断除如是苦因。是故生悲。
24.又见众生饥渴寒热不得自在。是故生悲。
25.又见众生毁犯禁戒。当受地狱饿鬼畜生。是故生悲。
26.又见众生色力寿命安隐辩才不得自在。是故生悲。
27.又见众生诸根不具。是故生悲。
28.又见众生生于边地不修善法。是故生悲。
29.又见众生处饥馑世。身体羸瘦互相劫夺。是故生悲。
30.又见众生处刀兵劫更相残害恶心增盛当受无量苦报之果。是故生悲。
31.又见众生值佛出世闻说甘露净法不能受持。是故生悲。
32.又见众生信邪恶友终不追从善知识教。是故生悲。
33.又见众生多有财宝不能舍施。是故生悲。
34.又见众生耕田种作商贾贩卖一切皆苦。是故生悲。
35.又见众生父母兄弟妻子奴婢眷属宗室不相爱念。是故生悲。
(注: 可能有人看到佛陀讲这么多生出悲心的例子就会跳过去,其实这是佛陀的慈悲,也是佛陀的智慧
因为慈悲所以讲出这么多,让佛弟子能入观想而产生悲心,因为智慧才能讲出这么多
所以这段千万要好好观想,入心观照,就能生出悲心,这是修悲心最好的观法)
——帖子详见:如何修悲心(如何生起悲心) ~ 优婆塞戒经:一切善法悲为根本


B,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十种观众生而起大悲。何等为十?所谓:

观察众生无依无怙而起大悲;

观察众生性不调顺而起大悲;

观察众生贫无善根而起大悲;

观察众生长夜睡眠而起大悲;

观察众生行不善法而起大悲;

观察众生欲缚所缚而起大悲;

观察众生没生死海而起大悲;

观察众生长婴疾苦而起大悲;

观察众生无善法欲而起大悲;

观察众生失诸佛法而起大悲。

是为十。

菩萨恒以此心观察众生。」

===============

注:

观察众生无依无怙而起大悲;

生死轮回 无依无靠


观察众生性不调顺而起大悲;

个性刚强 难以教化


观察众生贫无善根而起大悲;

缺乏善根 造做诸恶


观察众生长夜睡眠而起大悲;

愚痴无智 喜好睡眠 累劫生死轮回


观察众生行不善法而起大悲;

造做诸恶 堕三恶道


观察众生欲缚所缚而起大悲;

欲望执着所束缚 无法解脱


观察众生没生死海而起大悲;

沉没生死轮回大海


观察众生长婴疾苦而起大悲;

长期受到生死轮回疾病的痛苦


观察众生无善法欲而起大悲;

没有求取善法的欲望


观察众生失诸佛法而起大悲。

累劫轮回 没有办法遇到佛法——帖子详见:十种发菩提心因缘,十种观众生而起大悲 ~ 华严经 离世间品


C,
悲观
明白众生苦,知道他们还无法明白世间苦,执着于欲乐烦恼,所以在苦的轮回中,
因此不会对众生生气,因为同情众生苦不忍苛责,只有耐性和更大的愿力来帮助众生——帖子详见:分享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实修观照法


③菩萨行者修持[悲心]所要注意的
菩萨断除客尘烦恼而起大悲,爱见悲者,则于生死有疲厌心。
(附注: 因为, 菩萨真正的大悲心, 必须要断除六根的六尘烦恼. 如果参杂了爱染心,就会执着于生死而有疲惫和讨厌或喜乐的七情六欲凡心)——帖子详见:行菩萨道,如何慰问病患?自己患病又如何调伏?~维摩诘所说经



[词解]:

【悲】
梵语 karuN!a^,巴利语同。音译作迦楼那、加卢那。即恻怆他人之苦而欲救济之心。为四无量心之一。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五谓,欲与众生无量之利乐,称为大悲。大智度论卷二十则谓,悯念众生于五道中所受之身苦、心苦,称为悲。又大乘义章卷十一谓,慈能与乐,悲能拔苦。(俱舍论卷二十七)((参见:四无量)1777、“慈悲”5805)p4953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81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1461

[布施勋章]

22#
 楼主| 发表于 2025-3-10 19:15:29 | 只看该作者


十善业道经 (接续楼上)


大唐于阗三藏实叉难陀奉 制译

(注:这部经典教导的[十善业道]非常重要~【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16,十善犹如大地,能成就一切佛法。
「龙王!举要言之,行十善道,

①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

②[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

③[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

④[定]庄严故,能生念、慧、惭、愧、轻安;

⑤[慧]庄严故,能断一切分别妄见;

⑥[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

⑦[悲]庄严故,愍诸众生,常不厌舍;

⑧[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

⑨[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心;

⑩[四摄]庄严故,常勤摄化一切众生;

⑪[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

⑫[正勤]庄严故,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

⑬[神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

⑭[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精勤匪懈,常无迷忘,寂然调顺,断诸烦恼;

⑮[力]庄严故,众怨尽灭,无能坏者;

⑯[觉支]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

⑰[正道]庄严故,得正智慧常现在前;

⑱[止]庄严故,悉能涤除一切结使;

⑲[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

⑳[方便]庄严故,速得成满为、无为乐。

[学习解说]:

龙王,例举重要的来说,修行[十善业道],并且还能(以如下方式来增上修持十善业道的功德)

(接续楼上)


⑧以[喜心](悲心是四无量心之一,是实证首楞严三昧、恢复佛性的必修,详见:[首楞严三昧]怎么修?如何明白[佛性]? ~ 首楞严三昧经。[喜心]的相貌和修习的具体方法等,见[学习注]①-②)的修持来庄严的缘故,则能在遇见修善者的时候,内心没有嫌弃与嫉妒。




[学习注]:

①关于[喜心]的相貌:
大王当知。沙门瞿昙。有十种无量大喜之心。
一者大喜。庆诸众生发菩提心故。
二者大喜。念诸众生舍诸有故。
三者大喜。于犯戒者不生恶心教化成就故。
四者大喜。于诸一切诤讼众生悉令和合得无上智故。
五者大喜。为诸众生常护正法故。
六者大喜。远离世间出世间故。
七者大喜。令诸众生不着一切资生之具常乐正法故。
八者大喜。不共一切难摧伏故。
九者大喜。不坏法界令诸众生常乐禅定解脱三昧相续不断故。
十者大喜。令诸众生专求寂静。除灭乱心得无上慧。远离邪见满足诸愿故。
是名喜心无量。——帖子详见:[介绍]四无量心... 节录自 法华部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清净喜。何等为十?所谓:

发菩提心清净喜;
悉舍所有清净喜;
不嫌弃破戒众生而教化成就清净喜;
能忍受造恶众生,誓愿救度清净喜;
舍身求法不生悔心清净喜;
自舍欲乐,常乐法乐清净喜;
令一切众生舍资生乐,常乐法乐清净喜;
见一切佛恭敬供养无有厌足,法界平等清净喜;
令一切众生爱乐禅定、解脱、三昧游戏入出清净喜;
心乐具行顺菩萨道一切苦行,证得牟尼寂静不动无上定慧清净喜。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广大清净喜。」——帖子详见:十种清净[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 华严经 离世间品


②修[喜心]的具体方法:
喜观
明白众生皆是佛菩萨示现,种种众生相,令我们自己烦恼转为菩提,只有心存感恩欢喜——帖子详见:分享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实修观照法
(要真正转念安住于此,转化凡夫心)




[词解]:

【喜】
梵语 su-manas。即心中适悦之相。为五受之一,称为喜受;又为二十二根之一,称为喜根。依俱舍论卷三载,初静虑、第二静虑及欲界等,其心悦之行相粗动,具有喜贪,称之为“喜”;第三静虑之心悦,其行相安静,已离喜贪,则称为“乐”。成唯识论卷五则谓,初静虑与第二静虑之近分及欲界,其心悦称为“喜”;而在初静虑、第二静虑之根本之心悦,既可称为“喜”,亦可称为“乐”。
 经典中所谓“踊跃欢喜”等语,即表示听闻佛陀说法时之状态。大乘菩萨十地中之第一地,即是欢喜地。据世亲十地经论卷二载,欢喜分为三种,有心喜、体喜、根喜。次举九种:(一)敬欢喜,指恭敬三宝之喜。(二)爱欢喜,指乐观真如法之喜。(三)庆欢喜,指自觉所悟殊胜之喜。(四)调柔欢喜,指遍益身心之喜。(五)踊跃欢喜,指遍益身心,满足之喜。(六)堪受欢喜,指见己接近觉悟之喜。(七)不坏欢喜,指调伏、解说、论议时,心不动摇之喜。(八)不恼欢喜,指教化摄取众生,慈悲调柔之喜。(九)不嗔欢喜,指众生威仪不正亦能不怒之喜。(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九、卷一四二、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七、俱舍论光记卷三、成唯识论述记卷五本、百法问答钞卷一、唯识论同学钞卷五之四)((参见:欢喜)6898)p4899  FROM:【佛光大辞典】


【不共】
梵语 a^veN!ika,巴利语同。指不共同,即独特之法。如十力、四无畏等十八法唯独佛所得,余阿罗汉等圣者则未能通,故称为不共法。又如阿赖耶根本识为诸识所共依者,故称共依;六根则仅为六识各自之所依,故称不共依。此外,诸法各自之性相称为自相,亦称不共相;有情各自所感异熟果之业,称不共业。又因明论式中,自(立论者)他(问难者)共同认可,称为共许;自他不共同认可,则称不共许。(俱舍论卷二十七、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八)((参见:共不共)2192)p965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81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1461

[布施勋章]

23#
 楼主| 发表于 2025-3-10 19:17:31 | 只看该作者


十善业道经 (接续楼上,22楼和本楼,合计用时2小时)


大唐于阗三藏实叉难陀奉 制译

(注:这部经典教导的[十善业道]非常重要~【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16,十善犹如大地,能成就一切佛法。
「龙王!举要言之,行十善道,

①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

②[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

③[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

④[定]庄严故,能生念、慧、惭、愧、轻安;

⑤[慧]庄严故,能断一切分别妄见;

⑥[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

⑦[悲]庄严故,愍诸众生,常不厌舍;

⑧[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

⑨[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心;

⑩[四摄]庄严故,常勤摄化一切众生;

⑪[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

⑫[正勤]庄严故,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

⑬[神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

⑭[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精勤匪懈,常无迷忘,寂然调顺,断诸烦恼;

⑮[力]庄严故,众怨尽灭,无能坏者;

⑯[觉支]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

⑰[正道]庄严故,得正智慧常现在前;

⑱[止]庄严故,悉能涤除一切结使;

⑲[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

⑳[方便]庄严故,速得成满为、无为乐。

[学习解说]:

龙王,例举重要的来说,修行[十善业道],并且还能(以如下方式来增上修持十善业道的功德)

(接续楼上)


⑨以[舍心](悲心是四无量心之一,是实证首楞严三昧、恢复佛性的必修,详见:[首楞严三昧]怎么修?如何明白[佛性]? ~ 首楞严三昧经。[舍心]的相貌和修习的具体方法等,见[学习注]①-②)的修持来庄严的缘故,则能无论遇到顺境还是逆境,没有贪爱或者憎恨之心(无论顺逆都心境平等)




[学习注]:

①关于[舍心]的相貌:
大王当知。沙门瞿昙。有十种无量大舍之心。
一者大舍。一切众生恭敬供养。心不加喜。一切众生轻慢毁辱不生恼故。
二者大舍。常行世间。不为世间八法所染故。
三者大舍。知器知时。于器非器心行平等故。
四者大舍。不与众生声闻辟支佛学无学法故。
五者大舍。远离一切烦恼习气故。
六者大舍。不叹修行二乘菩提厌生死故。
七者大舍。远离世间涅槃语。非离欲语。戏笑语。恼他语。声闻缘觉乃至一切障菩提语故。
八者大舍。若有众生待时受化。如来于中。暂时放舍故。
九者大舍。若有众生应受佛化。随彼应见种种色像。即能现故。
十者大舍。远离二法。无上无下。无取无舍。无虚无实。观察平等。安住真实。得净忍故。
是名舍心无量。
——帖子详见:[介绍]四无量心... 节录自 法华部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清净舍。何等为十?所谓:

一切众生恭敬供养,不生爱着清净舍;
一切众生轻慢毁辱,不生嗔恚清净舍;
常行世间,不为世间八法所染清净舍;
于法器众生待时而化,于无法器亦不生嫌清净舍;
不求二乘学、无学法清净舍;
心常远离一切欲乐、顺烦恼法清净舍;
不叹二乘,厌离生死清净舍;
远离一切世间语,非涅槃语、非离欲语、不顺理语、恼乱他语、声闻独觉语,略说乃至一切障菩萨道语皆悉远离清净舍;
或有众生,根已成熟发生念慧而未能知最上之法,待时方化清净舍;
或有众生,菩萨往昔已曾教化至于佛地方可调伏,彼亦待时清净舍;
菩萨摩诃萨于彼二人,无高无下,无取无舍,远离一切种种分别,恒住正定,入如实法,心得堪忍清净舍。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如来无上广大清净舍。」——帖子详见:十种清净[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 华严经 离世间品

②修[舍心]的具体方法:

吃肉喝酒是空?请看看什么是无相定?定?慧?定慧等观?该怎么修? ~大般涅槃经

舍观
明白众生本体佛性皆清净无染,自己佛性亦然,无我相众生相,无失亦无得,入甚深思维观照,当下解脱
这是实相般若的舍观,比一般的舍离心更超越——帖子详见:分享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实修观照法
(要真正转念安住于此,转化凡夫心、凡夫观念和凡夫思维)


③末学体会,[舍心],根本来说,就是[平等心]。关于【平等】,请参阅:http://www.ksetra.top/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406




[词解]:

【舍】
 (术语)[876D]Sa,又作没,奢。悉昙五十字门之一。为一切法本性寂之义,信勤念定慧之声也。由S/a%nta(寂)及Sraddha%(信)释之。大日经曰:“舍字门一切法本性寂故。”文殊问经曰:“称舍字时,是出信勤念定慧声。”【又】善心所之一。内心平等而无执著,名为舍。简别于受蕴中之舍受,名为行舍,行蕴所摄故也。俱舍论四曰:“心平等性,无警觉性,说名为舍。”大乘义章二曰:“内心平等,名之为舍。”同十二曰:“亡怀称舍,心无存著故曰亡怀。”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舍】
梵语 upeks!a^,巴利语 upekkha^ 或 upekha^。音译忧毕叉。意即平静、无关心。<一>全称行舍。俱舍宗以舍为遍一切善心共起的心所之一(十大善地法),唯识宗则列为善心所之一。即远离惛沈之沉没与掉举之躁动,为不浮不沈,保持平静、平等之精神作用或状态。
 关于舍之说法,俱舍论卷四、品类足论卷四皆谓,“舍”即平等正直、无警觉之性,而住于寂静之心;于唯识大乘则认为依于精进、无贪、无嗔、无痴等四法,令心远离掉举等障而住于寂静、无有杂染之心境。大毗婆沙论卷九十五、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以“舍”为七觉支中之舍觉支,为“奢摩他品”所摄。摩诃止观卷三上,转用此义而以舍为中道观之异名。(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二、成唯识论卷六)
 <二>三受之一,五受之一。又称舍受、不苦不乐受(梵 aduh!kha^sukha-vedana^)、不苦不乐觉。即非苦非乐的下意识之印象感觉。伴有舍受之禅定,称舍俱定(巴 upekkha^-sahagata-sama^dhi),指色界第四禅定、四无色定及依舍俱欲界善净心之欲界定。大毗婆沙论卷一一五以三受业配三界九地,广果系之善业及无色界系之善业为顺不苦不乐受业。又于八识中,前六识皆与三受相应,第七、第八两识仅与舍受相应。成实论卷六辩三受品依杂阿含经卷十七之意,谓乐受中有贪使,苦受中有嗔使,不苦不乐受中有无明使。又不苦不乐受,其相寂灭,如无色定,以寂灭之故,烦恼细行,凡夫以为解脱,故以之为无明使。又巴利佛教中以舍为十波罗蜜之一。(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三、俱舍论卷三、成唯识论卷五、清净道论卷三)((参见:三受)559)
 <三>舍失之义。为“得”之对称。即已得而今舍失之。与“不成就”同义。(大毗婆沙论卷六十三、卷一一七、杂阿毗昙心论卷四、俱舍论卷二十一)
 <四>悉昙字[fan(s-a)](s/a)。为悉昙五十字门之一、四十二字门之一。又作舍、赊、奢、奢、赦、柘、设、烁、铄。舍字门,一般多举寂静、寂静不可得之义。盖由梵语 s/a^nta(赊多)、s/a^nti(扇底)转释而来,意译寂静、寂灭;乃取自二字之字头 s/a(舍)。大日经疏卷二谓(大三九·六五五中):“奢字门,一切诸法本性寂故。”方广大庄严经卷四、大方等大集经卷十、海意菩萨所问经卷十二、文殊师利问经卷上字母品等,皆以唱舍字时,出一切奢摩他毗钵舍那之声,此即由梵语 s/amatha(止)-vipas/yana(观)转释而来。文殊问经字母品第十四载舍为信进念定慧(梵 s/raddha-virya-smr!ti-sama^dhi-prajn~a^)之义。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八解释此字为远离三箭之义。新华严经卷七十八载唱奢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瑜伽金刚顶经释字母品、大品般若经卷六、大智度论卷四十八、大日经疏卷七)p4590 FROM:【佛光大辞典】
   
【八风】
又作八法、八世风。谓此八法,为世间所爱所憎,能扇动人心,故以风为喻,称为八风。苟心所有主,安住正法,不为爱憎所惑乱,则不为八风所能动。八风,即:(一)利,利乃利益,谓凡有益于我,皆称为利。(二)衰,衰即衰灭,谓凡有减损于我,皆称为衰。(三)毁,毁即毁谤,谓因恶其人,构合异语,而讪谤之。(四)誉,誉即赞誉,谓因喜其人,虽不对面,亦必以善言赞誉。(五)称,称即称道,谓因推重其人,凡于众中必称道其善。(六)讥,讥即讥诽,谓因恶其人,本无其事,妄为实有,对众明说。(七)苦,苦即逼迫之意。谓或遇恶缘恶境,身心受其逼迫。(八)乐,乐即欢悦之意。谓或遇好缘好境,身心皆得欢悦。大乘无生方便门(大八五·一二七四下):“身体及手足,寂然安不动,八风吹不动。”(佛地经论卷五、行宗记卷一)p292 FROM:【佛光大辞典】

【八风】
(名数)又名八法。世有八法。为世间之所爱憎。能扇动人心,故名八风。一利、二衰、三毁、四誉、五称、六讥、七苦、八乐也。行宗记一上曰:“智论云:衰利毁誉称讥苦乐四顺四违,能动物情,名为八风。”法华文句一曰:“佛无食想,久离八风,不为损益。”止观五曰:“止是壁定,八风恶觉不能入。”同辅行曰:“八风只是四违四顺。”思益经一曰:“利衰及毁誉,称讥与苦乐,如此之八法,常率于世间。”寒山子诗曰:“八风吹不动。”案,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名衰,不见前排拨名毁,不见前赞美为誉,现前赞美为称见前排拨名讥,逼迫身心名苦,悦适心意为乐,见要览。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81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1461

[布施勋章]

24#
 楼主| 发表于 2025-3-12 23:55:02 | 只看该作者


十善业道经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2小时)


大唐于阗三藏实叉难陀奉 制译

(注:这部经典教导的[十善业道]非常重要~【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16,十善犹如大地,能成就一切佛法。
「龙王!举要言之,行十善道,

①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

②[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

③[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

④[定]庄严故,能生念、慧、惭、愧、轻安;

⑤[慧]庄严故,能断一切分别妄见;

⑥[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

⑦[悲]庄严故,愍诸众生,常不厌舍;

⑧[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

⑨[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心;

⑩[四摄]庄严故,常勤摄化一切众生;

⑪[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

⑫[正勤]庄严故,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

⑬[神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

⑭[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精勤匪懈,常无迷忘,寂然调顺,断诸烦恼;

⑮[力]庄严故,众怨尽灭,无能坏者;

⑯[觉支]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

⑰[正道]庄严故,得正智慧常现在前;

⑱[止]庄严故,悉能涤除一切结使;

⑲[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

⑳[方便]庄严故,速得成满为、无为乐。

[学习解说]:

龙王,例举重要的来说,修行[十善业道],并且还能(以如下方式来增上修持十善业道的功德)

(接续楼上)


⑩以[四摄法]【[四摄法]就是四种摄受众生的法门,就是[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详见学习注【1】的修持来庄严的缘故,则能恒常勤勉摄受度化一切众生。




[学习注]:

【1】关于[四摄法]:【改善自己和家人亲友同事关系的法门~[四摄法]】、【家人不学佛,又障碍自己,该怎么办? ~ 菩萨四摄法

【2】[四摄法]是佛陀摄受众生的智慧传授、度化众生的利器。学习[四摄法]重点在于落实,我们透过直接去做,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好处。小童子好好努力!





⑪以[念处](念,为能观之智;处,为所观之境。即以智慧观察对境,而留住意念于此。详见词解②)的修持来庄严的缘故,则能善于修习[四念处](四念处有大小乘之分,小乘四念处见词解③,大乘四念处,详见[学习注]①)而入智慧正观。




[学习注]:

【1】关于大乘的[念处][四念处],佛经教导详见:念处&四念处~ 佛藏经

【2】大、小乘因为知见观念不同(例如对四念处、十二因缘、四圣谛法的观法不同),修行方法就不同,因此成就不同。


相关学习:大般涅槃经:甚深十二因缘大般涅槃经:甚深四圣谛法





[词解]:

①【四摄法】
 (名数)
一布施摄。谓若有众生乐财则布施财,若乐法则布施法,使因是生亲爱之心,依我受道也。
二爱语摄。谓随众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因是生亲爱之心,依附我受道也。
三利行摄。谓起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使由此生亲爱之心而受道也。
四同事摄。谓以法眼见众生根性,随其所乐而分形示现,使同其所作沾利益,由是受道也。
仁王经中曰:「行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梵Catuh-sam%graha-vestu。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四摄法】
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
布施摄是对于钱财心重的人,用财施,对于求知心重的人,用法施,使双方情谊逐渐深厚,而达到我度化对方的目的;
爱语摄是随着众生的根性,以温和慈爱的言语相对,令他生欢喜心,感到我和蔼可亲而与我接近,以达到我度化对方的目的;
利行摄是修菩萨道者,以身口意诸行皆有利于人,以损己利人的行为,感化众生共修佛道,以达到我度人的目的;
同事摄是修菩萨道者,要深入社会各阶层中,与各行各业的人相接近,做其朋友,与其同事,在契机契缘的情况下,而度化之。
菩萨济度众生,必须先行此四摄法,使众生爱我敬我信我,然后方能听我劝导,修行佛道。FROM:【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②【念处】
梵语 smr!ty-upastha^na。又作念住。念,为能观之智;处,为所观之境。即以智慧观察对境,而留住意念于此。为三十七菩提分法之一科。念处有四种,系以身、受、心、法等四念处,观自相、共相,而一一对治净、乐、常、我等四颠倒。此外,三念住(三念处)又作三意止,则为佛十八不共法之一,指佛所特有之功德。即:(一)第一念住,弟子等热心闻法、行正教,如来不因此而暗自欢喜,失其平静心。(二)第二念住,弟子等若不热心闻法、行正教,如来亦不因此起忧愁,而失其平静心。(三)第三念住,弟子等或热心闻法、行正教,或不热心闻法、行正教,如来皆不起欢喜或忧愁,而失其平静心。又佛、法、僧、戒、施、天等念,称为六念或六念处。((参见:四念住)1708)p3019 FROM:【佛光大辞典】

③【四念处】
又名四念住,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身念处是观身不净;受念处是观受是苦;心念处是观心无常;法念处是观法无我。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④【四念处】
四念处新作四念住。念即能观之观,处即所观之境也。谓诸众生,于色受想行识五阴,起四颠倒。于色多起净倒,于受多起乐倒,于想行多起我倒,于心多起常倒。为令众生修此四观,以除四倒,故名四念处也。
  一、观身不净 身念处也。身为父母所生之肉身,身之内外,污秽充满,无些微之净处,故身观不净也。又身有内外,己身名内身,他人之身名外身。此内外身,皆搅父母遗体而成。从头至足,一一观之,纯是秽物。众生颠倒,执之为净,而生贪着,故令观身不净也。
  二、观受是苦 受念处也。受为苦乐之感,乐从苦之因缘而生,又生苦乐,世间无实乐,故观受苦也。又领纳名受,有内受外受。意根受名内受,五根受名外受,一一根有顺受、违受、不违不顺受。于顺情之境,则生乐受。于违情之境,则生苦受。于不违不顺之境,则受不苦不乐受。乐受是坏苦,苦受是苦苦,不苦不乐受是行苦。众生颠倒,以苦为乐,故令观受是苦也。
  三、观心无常 心念处也。心为眼等之心识,念念生灭,更无常住之时,故观无常也。又心即第六识也,谓此识心,体性流动,若粗若细,若内若外,念念生灭,皆悉无常。众生颠倒,计以为常,故令观心无常也。
  四、观法无我 法念处也。法除上之三所余之一切法,无自主自在之性,故观无我也。又法有善法恶法,人皆约法计我,谓我能行善行恶也。善恶法中,本无有我。若善法是我,恶法名无我;若恶法是我,善法应无我。众生颠倒,妄计有我,故令观法无我也。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81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1461

[布施勋章]

25#
 楼主| 发表于 2025-3-13 15:01:32 | 只看该作者


十善业道经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约2小时15分)


大唐于阗三藏实叉难陀奉 制译

(注:这部经典教导的[十善业道]非常重要~【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16,十善犹如大地,能成就一切佛法。
「龙王!举要言之,行十善道,

①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

②[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

③[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

④[定]庄严故,能生念、慧、惭、愧、轻安;

⑤[慧]庄严故,能断一切分别妄见;

⑥[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

⑦[悲]庄严故,愍诸众生,常不厌舍;

⑧[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

⑨[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心;

⑩[四摄]庄严故,常勤摄化一切众生;

⑪[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

⑫[正勤]庄严故,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

⑬[神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

⑭[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精勤匪懈,常无迷忘,寂然调顺,断诸烦恼;

⑮[力]庄严故,众怨尽灭,无能坏者;

⑯[觉支]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

⑰[正道]庄严故,得正智慧常现在前;

⑱[止]庄严故,悉能涤除一切结使;

⑲[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

⑳[方便]庄严故,速得成满为、无为乐。

[学习解说]:

⑫以[四正勤](详见学习注【1】)的修持来庄严的缘故,则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指合呼于“善”之一切道理,即指五戒、十善、三学、六度。为“恶法”之对称。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二者虽有深浅之差异,而皆为顺理益世之法,故称为善法。详见词解②)


⑬以[神足](又叫神足通,五通之一,又名神境智证通,或心如意通,即身如其意,随念即至,可在一想念之间,十方无量国土都能同时一一到达,变化无穷。详见词解③)的修持来庄严的缘故,则能让身心时时轻安(轻安,心所名,与善心相应而起,使心堪于其事,使身轻乐安稳之心作用也、快乐。


⑭以[五根]指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因此五法是生圣道的根本,故名“五根”。见词解⑤的修持来庄严的缘故,能让行者信心深入坚固,勤行精进不生懈怠,时时正念不会迷失,因此内心寂静安然调柔和顺,得以断除各种烦恼。


⑮以[五力](五根坚固发生力量,叫做“五力”,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信力是信根增长,能破诸邪信;精进力是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念力是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定力是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慧力是慧根增长,能破三界之诸惑。见词解⑥)的修持来庄严的缘故,能让累世众多的怨结都得到灭除,没有能够阻碍损坏者;


⑯以[七觉支](乃三十七道品中第六品之行法。觉,意谓菩提智慧;以七种法能助菩提智慧开展,故称觉支。七者即:(一)念觉支,心中明白,常念于禅定与智慧。(二)择法觉支,依智慧能选择真法,舍弃虚伪法。(三)精进觉支,精励于正法而不懈。(四)喜觉支,得正法而喜悦。(五)轻安觉支,又作猗觉支,指身心轻快安稳。(六)定觉支,入禅定而心不散乱。(七)舍觉支,心无偏颇,不执著而保持平衡。详见词解⑧)的修持来庄严的缘故,能时常善于觉悟一切世间出世间之法;


⑰以[八正道](即:正(知)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详见学习注【3】)的修持来庄严的缘故,能得契合于中道的智慧时常显现在前。


注:-⑰为[三十七道品]的内容。



[学习注]:

【1】
「四正勤」:
1.如果当下有妄念或恶念或邪念,就马上断除不要想,先放空
2.如果当下没有妄念或恶念或邪念,就继续保持
3.如果当下没有清净光明慈悲平等等正向的念头或善念,那就要马上生起正念和善念
4.如果当下已经有正念和善念,那就要让正念和善念继续保持并增广扩散——帖子详见:为什么初学修行或精进修行的过程,会有种种负面叛逆或甚至邪恶的念头?
(四正勤:有恶念则断之,无恶念则保持,无善念则生善,有善念则增广)——帖子详见:[精进实修案例问答]:[心念]念佛


【2】
一切造善恶,皆从心想生,
是故真出家,皆以心为本。——《过去现在因果经》
佛法就是心法,一切行为也都是先有念头而后有行为造作,

因此,若能以[四正勤]断除一切恶念,进而增广善念,就能逐渐断除一切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关键是要落实。


【3】
「八正道」,又称「八圣道」,就是八种离邪转正、转凡愚成圣智、转凡苦为净乐的道路和方法:

1.正(知)见:就是正确的知见和观念见解。什么才是正确知见呢?什么不是正知见呢?
依照不同修行阶段的不同修行次第(层次)来说,就是能从恶(道)转善(道),由凡入圣,最后能真正解脱六道轮回的才称为「正知见」
所以,如果是外道修行和外道观念,不能究竟解脱,那就不是正知见,更不用说一般凡夫俗见和世俗见解了
当然,违反世俗人间法律的也都算是错误知见和行为,因为人属于三善道之一,违犯人间法律基本就是堕入三恶道的果报
又例如:不认为十恶业是恶的观念,或喜好十种恶业,这些也是错误的知见,都不是正知见
例如认为杀生吃肉无关紧要,这就不是正知见,或认为没有因果报应和六道轮回,这也不是正知见,
或认为没有佛菩萨,或认为不需要修行,或认为学佛是迷信,这些观念也都不是正知见

2.正思惟:就是正确正向的思考和方向。什么才是正思维呢?什么不是正思维呢?
一切会令众生堕入恶道或无法解脱六道轮回的思维都不是正思维,相反,就是正思维
例如:怀疑正知见,这就不是正确的思维,或者以较低次第的修行观念怀疑甚深次第佛法,这也不是正思维
又或者自己的思考堕入世俗尘染之中,无法解脱,这就不是正思维
又如之前所说,偷盗抢劫杀人或性犯罪等违反世俗法律的计划和想法也都不是正思维
又例如,违反五戒和十善的也都不是正思维
「五戒」就是:戒杀,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十善」就是五戒除戒酒外的前四戒加上其他六项: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愚痴(不邪见)
「十善(业)」的相反就是「十恶(业)」

3.正语:就是正确的言语、正确的说话。什么才是正语呢?什么不是正语呢?
十恶业中的其中四种: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这四种就属于不是正语
「妄语」:就是说谎欺骗造假或言过其实(夸大不实,或没有实证却说自己有实证)或不实毁谤
「两舌」:就是颠倒是非和挑拨离间,制造纷争,引起事端
「恶口」:就是叫骂或粗口或中伤,或所谓的「国骂」或恶毒的话
「绮语」:就是风花雪月或男女挑逗或情色笑话,或不着边际的空论,或对生死解脱无意义的话
总之,能够按照次第转恶为善、转愚为智、转凡成圣,而能解脱六道轮回成佛的言语,就是正语。
例如:适应不同众生,演说各种不同次第的佛法,让众生能随各自次第而增上,逐渐解脱轮回而成佛,这就是正语
相反,一切愚痴颠倒、使彼此堕入轮回、使众生沉沦的话,就不是正语
又例如:教唆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喝酒,使人犯十恶业,这就是恶语而非正语
或宣传错误的世俗知见和外道观念或邪见,使人迷惑或使修行人偏离正法,这样的话都是恶语而非正语

4.正业:就是正确的行为(业就是业力的业,就是指行为)。哪些才是正确的行为呢?哪些又不是正确的行为呢?
基本上,违反五戒和十善的都不是正确行为,相反则是正业
如前三者(正知见,正思维,正语)所说,延伸出来的正确行为就是正业,相反则不是正业


5.正命:正确活命的方式或职业(命是指活命的方式和方向,就是职业)。哪些才是佛法中的正当职业呢?正确的活命方式呢?
从佛教的观念来说,基本上,就是符合五戒和十善业的活命方式,才算是正确正当的职业
如果职业会涉及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愚痴(邪见),那就是邪命,就不是正确职业
另外,例如:公器私用或挪用公款,或文件帐单造假,这些都属于偷盗妄语愚痴邪见的范畴,当然都是邪命,都是不正当的职业
又例如:本身专业可能不犯及十恶业,就像会计,(如果是屠夫,宰杀业,那专业本身就是邪命,就不是正命,不是正确职业)
但是如果公司经常造假帐,又或者公司本身就是杀生行业,虽然自己的专业是会计,那还是属邪命共业,都非正命,应该另择正命公司

(本篇内容仅提供给一般人和初学修行人参考,所以不细说下面三种)

6.正精进:正确能增上修行次第的加行方式或方法
如果不能逐渐增上次第,而堕入表相和法执,无法逐渐实证不二而成佛,那也不能称为正精进,而且恐有着魔之虑
所以,许多表面上似乎很精进修行,但是可能已经或偏或邪,问题就在于知见观念没有提升,所以在错误的方式上执着,这就不称为正精进
因此,随着修行次第提升正确的知见观念和心念,才能确保正确的精进

7.正念:就是正忆念,正确的念头
随着修行次第的不同,忆念的方法和次第也是不同的,症结仍在于知见观念的提升,也就是智慧上的问题
应该随着深入修行,深入佛法的甚深法和甚深智慧,学习甚深知见,心法上正确了,这样的念头才算正确

8.正定:正确的禅定方式和方法
许多外道不能真正解脱六道轮回的修炼禅定方式,就称为邪定,就不是正定——帖子详见:认识「八正道」和「正确的职业」




[词解]:

①【四正勤】四正勤又名四意断、四正断、四正胜。一心精进,行此四法,故名正勤。能断懈怠,故名四正断。以正策励身语意,于此最胜,谓之四正胜。意中决断而断行之,谓之四意断。三藏法数云:‘正则不邪。勤则不怠。’毗婆沙(译云广解)论云:‘断已生恶法,犹如除毒蛇。断未生恶法,如预防流水。增长已生善,如溉甘果栽。未生善令生,如钻木出火。故名四正勤。’
一、已生恶令永断 对已生之恶,使永除断,为勤精进也。又谓五盖等烦恼心,离五种善根故,一心勤精进,方便断除,不令更生也。
二、未生恶令不生 对未生之恶,使更不生,为勤精进也。又谓五盖等烦恼恶法,今虽未生,后若生时,能遮五种善根故,一心勤精进,方便遮止,不令生也。
三、已生善令增长 对已生之善使增长,为勤精进也。又谓五种善根已生,为令增长故,一心勤精进,方便修习,令不退失也。
四、未生善令得生 对未生之善使生,为勤精进也。又谓五种善根虽未生,为令生故,一心勤精进,方便修习,令得生也。 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②【善法】
梵语 kus/ala^ dharma^h!。指合呼于“善”之一切道理,即指五戒、十善、三学、六度。为“恶法”之对称。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二者虽有深浅之差异,而皆为顺理益世之法,故称为善法。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五(大二四·三八二下):“国界人民,日见增长,善法无损。”(往生要集卷中)p4883  FROM:【佛光大辞典】

【神足通】五通之一,又名神境智证通,或心如意通,即身如其意,随念即至,可在一想念之间,十方无量国土都能同时一一到达,变化无穷。佛十大弟子中,目犍连就是得了这种圆满的神通而号称为“神通第一”。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④【轻安】
(术语)心所名。与善心相应而起,使心堪于其事,使身轻乐安稳之心作用也。俱舍论四曰:“轻安者,谓心堪任性。”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五根】
1、指眼等之五根,眼根能生眼识,耳根能生耳识,鼻根能生鼻识,舌根能生舌识,身根能生身识。
2、指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因此五法是生圣道的根本,故名“五根”。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五根】
法界次第云:‘五根,谓修行之人,修四念处,观虽善萌微发,根犹未生。根未生故,善萌易坏。今修五法,使善根生,故以根为名也。’
一、信 信根,谓信三宝四谛,又谓信于正道及助道法,一切无漏禅定解脱,是名信根。
二、进 精进根,又名勤根。谓修勇猛之善法,又谓既信四念处,正观及诸助道善法。倍策精进,勤求不息,是名精进根。
三、念 念根,谓忆念正法。又谓但念正道及诸助道,一心观想,不令邪妄得入,是名念根。
四、定 定根,谓心止于一境,不散失。又谓摄心正道及诸助道,一心寂定,相应不散,是名定根。
五、慧 慧根谓思惟真理也。又谓四念处之慧,为定法所摄,内性自照,不从他知,是名慧根。
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⑥【五力】
五根坚固发生力量,叫做“五力”,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信力是信根增长,能破诸邪信;精进力是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念力是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定力是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慧力是慧根增长,能破三界之诸惑。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⑦【正智】
梵语 samyag-jn~a^na,巴利语 samma^-n~a^N!a。<一>指契于正理之智慧,为“邪智”之对称。即离凡夫外道之邪执分别及二乘人之偏执,契于中道妙理者。在因明中,则指真现量与真比量,系梵语 jn~a^na 之意译。据因明入正理论载,即如实量知诸法的自性差别之智,为离染缘以到达涅槃之智慧。(大智度论卷三、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下、往生论注卷下(昙鸾))
 <二>指无学位所成就之无漏尽智及无生智。系无学十支之一。俱舍论卷二十五(大二九·一三三下):“正脱正智其体是何?颂曰:‘学有余缚故,无正脱智支,解脱为无为,谓胜解惑灭,有为无学支,即二解脱蕴,正智如觉说,谓尽无生智。’”此正智即以尽智、无生智为体,唯无学位能成就之。就见与智之宽狭而言,据大毗婆沙论卷九十七所说,于有漏及无漏之十智中,尽智与无生智属无漏智,其余之世俗智、法智、类智等八智皆摄于无漏正见。成实论卷十六见智品则谓,正见与正智一体而无差别。(中阿含卷四十七“五支物主经”、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四、顺正理论卷七十三、俱舍论光记卷二十五)
 <三>三乘人所修之无漏根本智及后得智。据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二载,正智有二种:(一)唯出世间正智,即声闻、独觉等二乘菩萨通达真如之根本智。(二)世间出世间正智,声闻、独觉以最初之正智通达真如后,由此后所得之世间的出世间正智,亦即能分辨一切差别相之后得智。(大乘入楞伽经卷五、唐译摄大乘论释卷五、三无性论卷上、辩中边论卷中)p1999 FROM:【佛光大辞典】

【正智】
(术语)与圣智同。正了法之如何之智也。往生论注下曰:“正者圣智也,如法相而知,故称为正智。”大乘义章三曰:“言正智者,了法缘起无有自性,离妄分别契如照真,名为正智。”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七觉支】
梵语 saptabodhyan%ga^ni。又称七等觉支、七遍觉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宝、七觉分、七觉意、七觉志、七觉支法、七觉意法,略称七觉。乃三十七道品中第六品之行法。觉,意谓菩提智慧;以七种法能助菩提智慧开展,故称觉支。七者即:(一)念觉支,心中明白,常念于禅定与智慧。(二)择法觉支,依智慧能选择真法,舍弃虚伪法。(三)精进觉支,精励于正法而不懈。(四)喜觉支,得正法而喜悦。(五)轻安觉支,又作猗觉支,指身心轻快安稳。(六)定觉支,入禅定而心不散乱。(七)舍觉支,心无偏颇,不执著而保持平衡。(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六、大乘义章卷十六末)p125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81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1461

[布施勋章]

26#
 楼主| 发表于 2025-3-14 15:42:26 | 只看该作者


十善业道经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约2小时以上)

大唐于阗三藏实叉难陀奉 制译


(注:这部经典教导的[十善业道]非常重要~【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16,十善犹如大地,能成就一切佛法。
「龙王!举要言之,行十善道,

①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

②[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

③[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

④[定]庄严故,能生念、慧、惭、愧、轻安;

⑤[慧]庄严故,能断一切分别妄见;

⑥[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

⑦[悲]庄严故,愍诸众生,常不厌舍;

⑧[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

⑨[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心;

⑩[四摄]庄严故,常勤摄化一切众生;

⑪[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

⑫[正勤]庄严故,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

⑬[神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

⑭[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精勤匪懈,常无迷忘,寂然调顺,断诸烦恼;

⑮[力]庄严故,众怨尽灭,无能坏者;

⑯[觉支]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

⑰[正道]庄严故,得正智慧常现在前;

⑱[止]庄严故,悉能涤除一切结使;

⑲[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

⑳[方便]庄严故,速得成满为、无为乐。

[学习解说]:

(接续楼上)


⑱以[止](也就是定,见学习注【1】)的修持来庄严的缘故,则能洗涤去除一切结使(即烦恼)(结与使,皆烦恼之异名。击缚心身,结成苦果,故云结。随逐众生又驱使众生,故云使。结有九种(见持戒②),使有十使(见词解③)。)


⑲以[观](也就是慧,也就是觉观,详见学习注【2】)的修持来庄严的缘故,则能如实了知~诸法因缘和合空无自性;


⑳以[方便](见学习注【3】)的修持来庄严的缘故,则能快速得以圆满成就有为、无为之乐(见学习注【4】)



「龙王!当知此十善业,乃至能令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圆满。是故汝等应勤修学!
龙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长。
此十善道亦复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学习解说]:

龙王,当知这十善业,能让行者修行得至(佛独有的)十力(见学习注【4】)、四无所畏(见词解⑥)、十八不共法(见学习注【4】),使一切佛法都能获得圆满。所以,你们应当精勤修学!

龙王,就像一切城市、村落,都是依靠着大地而得以建造安立的,一切草药,花木、丛林,都是依靠大地而得以生长的。

这十善业道也是这样,一切人、天人都是依靠着它而得以存在,一切大小乘的修行、以及一切佛法,都是依靠这犹如大地一样的[十善业道]而得以成就的。



佛说此经已,娑竭罗龙王及诸大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学习解说]:

佛陀说这部十善业道经到时候,娑竭罗龙王和与会大众,一切世间的天人、人、阿修罗等众生,都相信接受依教奉行佛的教导。


[学习注]:

【1】关于[止]:
「定」就是置心一处而不动,一般来说,就是所谓「止观」的「止」,就是佛经上的「奢摩他」(这是梵语名称),就是止静、寂静。
行法上(就是实际的修行方法),可以透过拜佛、念佛、持咒、诵经(敲木鱼)、经行、打坐等等来达成,方式很多。
更多细节的原理可参考:
瑜伽师地论:[奢摩他]九种心住——帖子详见:「转念」与「定、慧修持」的法性原理

【2】关于[观]:
「慧」则是觉观,一般来说,就是所谓「止观」的「观」,就是佛经上的「毗婆奢那」(这是梵语名称),就是透过正心思维来明白问题和原理。
这如果细分,又可分为「观」和「觉」,就是「圆觉经」讲的「三摩钵提」和「禅那」。
「三摩钵提」就是观,就是冥想,就是想像,也就是神通的原理,也是「四正勤」的3和4步骤,许多大乘观行,都是这原理。
「禅那」就是觉,就是法义、法性的通达,就是不二,就是中道。简单说就是清净平等的分析和明了而不执着两边。
「禅那」也就是「六祖坛经」中的「三十六对」,就是以36种正反对照组的方式来破除众生的两边执着,
「36对」是六祖所传的36种破执方式,原理简单说就是,如果执着「左」就打往「右」,如果执着「右」,就打往「左」
以这道理,如果更简单来说,观察呼吸的进出也可以算是一种「表相」方式,以保持「中道」(这才是心法)

「圆觉经」称「奢摩他」、「三摩钵提」和「禅那」叫作「三净观」,可单独或混合修持。
以上面的拜佛、念佛、持咒、诵经、经行、打坐来说,如果掺入观想佛菩萨形象或净土(例如:「观无量寿佛经」中的观照法),那就是混合了「三摩钵提」。
又例如:以佛经中常见的一字、一句、一偈的法义来提醒自己,这也是混合了「毗婆奢那」的观行
例如:常念或思维「清净六根」、圆觉经:「净觉随顺」、金刚经:「无住生心」,让自己保持正念或正觉。
更多细节的原理可参考:瑜伽师地论:[毗钵舍那]四种慧行
——帖子详见:「转念」与「定、慧修持」的法性原理

【3】:关于[方便]:请参阅〈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的习经记录帖13楼70楼

【4】:关于[有为][无为]:维摩诘所说经[大乘菩萨道解脱法]~『尽』『无尽』解脱法门: 不尽有为,不住无为

【5】:关于[十力]、[十八不共法]:
什么是[如来十八不共法]和[如来十力]? ~ 大集经贤护分




[词解]:

【结使】(术语)结与使,皆烦恼之异名。击缚心身,结成苦果,故云结。随逐众生又驱使众生,故云使。结有九种,使有十使。净心诫观发真钞上本曰:“结使。成论云:犹如乳母常随小儿,能系缚生死故名为结,常随生死故名为使,即九结十使。”大乘义章五本曰:“随逐紧缚,称之为使。结集生死,目之为结。结缚众生,亦名为结。”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②【九结】
九种的烦恼。结就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使众生结缚于生死。九结者:爱结(贪爱)、恚结(嗔恚)、慢结(憍慢)、痴结(愚痴)、疑结(疑正法)、见结(身见边见邪见等)、取结(见取见及戒禁取戒)、悭结(悭惜财物)、嫉结(嫉妒他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十使】
又名十惑,或十根本烦恼,即
    一、贪,贪爱五欲;
    二、嗔,嗔恚无忍;
    三、痴,愚痴无明;
    四、慢,憍慢自大;
    五、疑,狐疑不信;
    六、身见,执取五蕴根身;
    七、边见,执取常断二见;
    八、邪见,谤无因果,坏诸善事;
    九、见取见,执持成见,非果计果;
    十、戒禁取见,执持不正戒,非因计因。
前五是五钝使,后五是五利使,使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使众生流落于生死。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④【方便】
(术语)梵语湀和Upa%ya,有二释:一对般若而释。二对真实而释。对般若而释,则谓达于真如之智为般若,谓通于权道之智为方便。权道乃利益他之手段方法,依此释则大小乘一切之佛教,概称为方便。方者方法,便者便用,便用契于一切众生之机之方法也。又方为方正之理,便为巧妙之言辞。对种种之机,用方正之理与巧妙之言也,又方者众生之方域,便者教化之便法,应诸机之方域,而用适化之便法,谓之方便。是皆通一大佛教而名之也。往生论下曰:“正直曰方,外己曰便。(中略)般若者达如之慧名,方便者通权之智称,达如则心行寂灭,通权则备省众机。”法华文句三曰:“方者法也,便者用也。法有方圆,用有差会。三权是矩是方,一实是规是圆。若智诣于矩,则善用偏法逗会众生。若智诣于规,则善用圆法逗会众生。”嘉祥法华义疏四曰:“一者就理教释之,理正曰方,言巧称便。即是其义深远,其语巧妙,文义合举,故云方便。此释通于大小。二者众生所缘之域为方,如来适化之法称便。盖欲因病授药,藉方施便,机教两举,故名方便。此亦通于大小。”法华玄赞三曰:“施为可则曰方,善逗机宜曰便。(中略)方是方术,便谓稳便,便之法名方便。”大集经十一曰:“能调众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对真实而释,则谓究竟之旨归为真实,假设暂废为方便。故又名善巧,或曰善权。即入于真实能通之法也。利物有则云方,随时而施曰便。依此释,则为小乘入大乘之门,故谓之方便教。三乘为通于一乘而设者,故亦名方便教。因斯判一切法为方便真实之二也。法华文句三曰:“又方便者门也,门名能通,通于所通。方便权略,皆是弄引,为真实作门。真实得显,功由方便。从能显得名,故以门释方便,如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法华义疏四曰:“方便是善巧之名,善巧者智之用也。理实无三,以方便力,是故说三,故名善巧。”法华玄赞三曰:“权巧方便,实无此事,应物权现,故言方便,谓以三业方便化也。此对实智名为方便,利物有则曰方,随时而济名便。”天台更有一释,以解法华经方便品二字,谓方者秘也,便者妙也,谓秘密之妙义也。盖法华已前之方便,为对真实之方便,方便之外有真实,因而谓之为体外之方便。今三乘之方便,即显一乘之实法者,是乃方便品中所说,故谓之为体内之方便,又曰同体之方便。是为秘密之妙义,尔前一向不明之,至今始开说,故曰秘妙。法华文句三曰:“又方者秘也,便者妙也。(中略)王顶上唯有一珠,无二无别。指客作人是长者子,亦无二无别。如斯之言,是秘是妙。”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畏】
梵语 vais/a^radya,巴利语 vesa^rajja;或梵语 abhaya,巴利语同。又作无所畏。系无所怖畏之意。谓佛、菩萨说法时具有无所怖畏之自信,而勇猛安稳。佛、菩萨之无畏皆有四种,称四无畏、四无所畏。佛之四无畏即诸法现等觉无畏、一切漏尽无畏、障法不虚决定授记无畏、为证一切具足出道如性无畏。佛所具有之十八种功德法(十八不共法),即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大悲。而四无畏与“十力”中之处非处智力、漏尽智力、业法集智力、遍趣行智力相配。十力复一一摄四无畏,故总为四十无畏。菩萨之四无畏,即能持无畏、知根无畏、决疑无畏、答报无畏。而华严经疏卷五十二记载菩萨十种无畏,即闻持无畏、辩才无畏、二空无畏、威仪无缺无畏、三业无过无畏、外护无畏、正念无畏、方便无畏、一切智心无畏、具行无畏。又密教行者发菩提心之时有六种功德,即善无畏、身无畏、无我无畏、法无畏、法无我无畏、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六种,称为六无畏。(增一阿含经卷十九、卷四十二、大日经卷一、大智度论卷五、卷二十五、大日经疏卷三、大乘义章卷十一)((参见:六无畏)1294、“四无所畏”1773)p5101 FROM:【佛光大辞典】

⑥【四无畏】
(名数)一、一切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也。二、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也。三、说障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也。四、说尽苦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也。见智度论二十五、法界次第下之下。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此次学习这部《十善业道经》暂时完成。深深感恩佛菩萨,感恩师长们,感恩护法,感恩众生。

以此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以上,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5-4-15 15:34 , Processed in 0.08832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