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焰光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焰光明,学习〈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4747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0370

[布施勋章]

21#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接续楼上)

宋西域三藏疆良耶舍译


4,佛陀教导[十六观法],令末法众生能得见[西方极乐世界]。

4--12,[十六观法]~第十二观:【普观想】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时当起想作心,自见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

[学习解说]:佛陀告诉阿难尊者及韦提希夫人:「见到上面这些事项时,应当提起忆想观照之心,见到自己生在西方极乐世界,在莲华上结跏趺坐(佛陀的坐法,即盘膝而坐。略有二种:若先以右足置于左腿上,再以左足置于右腿上,叫做“降魔坐”;若先以左足置于右腿上,再以右足置于左腿上者,则叫做“吉祥坐”。见词解①),并且作莲华闭合,以及作莲华张开想。


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若出定时忆持不失。

[学习解说]:莲华张开的时候,作五百种颜色的光来照耀身体的观想;以及作眼目被打开的观想,看见了佛菩萨充满于虚空中,还听到水鸟、树林以及诸佛所发出的声音,都是在演说着微妙佛法,都是和十二部经(一切经教的内容分为十二类,叫做十二部经,又叫做十二分教。包括长行、重颂、孤起、因缘、本事、本生、未曾有、譬喻、论义、无问自说、方广、记别或授记,详见词解②)所吻合的。并且在出定的时候,行者也能忆念受持不会忘失。


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名第十二观。

[学习解说]:能观见上述事项成就之后,命名为[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这是[普观想],命名为[第十二观]。


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学习解说]:(如此,)无数无量寿佛的化身,会与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恒常来到此行者之处。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学习解说]:作这样观照者,就叫做正观(即正念观照)。如果作其他观想的,则名叫邪观(注,正观之外都是邪观,因为做此观照,无法令众生获得解脱)。」




[词解]:

①【结跏趺坐】佛陀的坐法,即盘膝而坐。略有二种:若先以右足置于左腿上,再以左足置于右腿上,叫做“降魔坐”;若先以左足置于右腿上,再以右足置于左腿上者,则叫做“吉祥坐”。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②【十二部经】
一切经教的内容分为十二类,叫做十二部经,又叫做十二分教。
一、长行,以散文直说法相,不限定字句者,因行类长,故称长行。
二、重颂,既宣说于前,更以偈颂结之于后,有重宣之意,故名重颂。
三、孤起,不依前面长行文的意义,单独发起的偈颂。
四、因缘,述说见佛闻法,或佛说法教化的因缘。
五、本事,是载佛说各弟子过去世因缘的经文。
六、本生,是载佛说其自身过去世因缘的经文。
七、未曾有,记佛现种种神力不思议事的经文。
八、譬喻,佛说种种譬喻以令众生容易开悟的经文。
九、论议,指以法理论议问答的经文。
十、无问自说,如阿弥陀经,系无人发问而佛自说的。
十一、方广,谓佛说方正广大之真理的经文。
十二、记别或授记,是记佛为菩萨或声闻授成佛时名号的记别。
此十二部中,只有长行、重颂与孤起颂是经文的格式,其余九种都是依照经文中所载之别事而立名。又小乘经中无自说、方等、授记三类,故仅有九部经。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47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0370

[布施勋章]

22#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接续楼上)(21楼和22楼,合计用时2小时)

宋西域三藏疆良耶舍译


4,佛陀教导[十六观法],令末法众生能得见[西方极乐世界]。

4--13,[十六观法]~第十三观:【杂想】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

[学习解说]:佛陀告诉阿难尊者以及韦提希夫人:「如果有至心(至心指至诚、至极,真实愿往生的心。详见词解①②)想要往生西方的行者,应当观照一丈六尺的(约5米多)佛像在池水上。

(学习注:至心很重要,许多佛经里都有讲到:[诸经辑要]修学佛法,不论[念佛][持咒][诵经][拜佛]一定要[至心][恭敬],切勿怀疑

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

[学习解说]:如先前所说,无量寿佛佛身广大无量无边,不是凡夫的心力所能企及。然而因为无量寿佛宿世本愿力的缘故,能令忆念的行者必定得以成就观想。


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

[学习解说]:单是观照佛像,就能获得无量的福报,更何况是细致圆满的观想佛的身相呢!


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花,如上所说。

[学习解说]:阿弥陀佛具足神通如意(即身如意通,谓身能飞行山海无碍,于此界没,从彼界出,于彼界没,从此界出,大能作小,小能作大,随意变现,是名身如意通。见词解⑤),能在十方佛国随意自在的变现。或是显现遍满虚空的大身,或是显现一丈六八尺(相当于5米多)的小身。这些所现的佛身形都是真金色,与之相关的圆光以及宝莲花,都犹如上面经文所说无异。


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是为杂想观,名第十三观。

[学习解说]:观世音菩萨以及大势至菩萨,在一切处,则身高都是与一般众生相同,当观见菩萨的头部,得知是观世音菩萨,或得知是大势至菩萨,此二菩萨助力阿弥陀佛,普遍度化一切众生。如上这样观想是[杂想观],命名为第十三观。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学习解说]:作这样观照者,就叫做正观(即正念观照)。如果作其他观想的,则名叫邪观(注,正观之外都是邪观,因为做此观照,无法令众生获得解脱)。」




[词解]:

①【至心】<一>即至诚之心、至极之心。无量寿经卷上有“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至心发愿,欲生我国”、“至心回向,欲生我国”等句,其中之“至心”即是专心、一心之意。善导之往生礼赞(大四七·四三九下):“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又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分至心为二:(一)初始学习求愿至心。(二)摄意专精,成就勇猛相应至心。此第二至心又分为一心、勇猛心、深心等三种。
 <二>三信之一。为日本净土真宗之教义。阿弥陀佛第十八愿中所誓愿之至心、信乐、欲生等三心称为三信,其中之“至心”,净土宗认为,从心底诚心信仰阿弥陀佛即称至心;净土真宗则以为,信仰阿弥陀佛之信心,实际仍为阿弥陀佛所给予,此即弥陀之至心所致。((参见:三信)578)2538 FROM:【佛光大辞典】

②【至诚心】
(术语)观经所说之一。真实愿往生之心也。
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至诚心】
至,专也;诚,实也。谓此土众生,欲生彼国,当发专至诚实之心,正念真如,求愿往生,故名至诚心。
FROM:【明,一如《三藏法数》】


③【丈六】(术语)身长一丈六尺,是通常化身佛之身量也。佛说十二游经曰:“调达身丈五四寸,佛身长丈六尺,难陀身丈长五四寸,阿难身长丈五三寸,其贵姓舍夷一丈四尺,其余国皆长丈三尺。”行事钞下曰:“明了论云:人长八尺,佛则倍之丈六。”业疏四上曰:“佛在人倍,人长八尺,佛则丈六,并依周尺以定律吕也。”观无量寿经曰:“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④【宿愿】
即指于宿世(过去世、前生)、往昔所发之誓愿;广义而言,一般指世间、出世间之愿望。又称心愿、素愿。可就佛于因位之誓愿而言,如观无量寿经所载之如来宿愿力,即指阿弥陀如来于过去因位所发起之大愿力,依此宿愿力用以成就众生。或指众生于过去前生之往生愿心、于现世中曾发起之愿望等。(大阿弥陀经卷下、观经定善义传通记卷三)p4512 FROM:【佛光大辞典】

⑤【六通】
三藏法数云:
一、天眼通 谓能见九界众生,死此生彼苦乐之相,及见一切世间种种形色,无有障碍,是名天眼通。
二、天耳通 谓能闻九界众生,苦乐忧喜语言,及世间种种音声,是名天耳通。
三、知他心通 谓能知九界众生,心中所念之事,是名知他心通。
四、宿命通 谓能知自身,一世二世三世乃至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亦能知一切众生,各各宿命及所作之事,是名宿命通。
五、身如意通 谓身能飞行山海无碍,于此界没,从彼界出,于彼界没,从此界出,大能作小,小能作大,随意变现,是名身如意通。
六、漏尽通 漏尽通者,漏即五住烦恼惑也,谓如来断五住惑尽,不受二种生死,而得神通,是名漏尽通。 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47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0370

[布施勋章]

23#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2小时)

宋西域三藏疆良耶舍译


4,佛陀教导[十六观法],令末法众生能得见[西方极乐世界]。

4--14,[十六观法]~第十四观:九品往生~【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

4--14--A,【上品上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凡生西方有九品人。

[学习解说]:佛陀告诉阿难尊者和韦提希夫人「但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有九种品类。


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学习解说]:上品上生者,是说,如果有众生发愿往生极乐国土,发起三种心,即能得以往生(往生:谓命终时生于他方世界。通常又以“往生”为“死”之代用词。往生一词,就广义而言,通指受生三界六道及诸佛净土,然至弥陀净土之说盛行后,主要指受生极乐世界。一般分为极乐往生、十方往生、兜率天往生等;而愿意往生,即称愿生。详见词解①)。具体是哪三种心呢?

一是,至诚心。二是,深心。三是,回向发愿心。具备这三种心(上品上生三心,详见下方词解②-④)的行者必定能往生极乐佛国。

-----------------------------------------
[学习注]:关于深心,还可参阅学习:【[问答]关于“深心”的理解

深心其实满容易了解的
[念佛]能否真正深心不受到外界干扰
[信佛]能否真心深信不因世论而疑惑
[法义]能否深入甚深佛法不堕入二乘

这些都可以看出是否深心

所以[观无量寿经]提到,[深心]是[上品上生]的条件
[占察经]~[[[[三者“深心”。所谓与法相应究竟不退]]]]
[法华经法师功德品]的意根功德就是与法相应的情况
所以,[药王菩萨本事品]提到往生极乐世界随即见佛,其实就是上品上生的情况
-----------------------------------------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
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学习解说]:还有三种众生,也当能(上品上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具体是哪三种呢?

一是,能慈心不杀,且戒行完备没有缺漏。

二是,读诵方广等大乘经典。
(学习注:能读诵接受方等(即方广)经典很重要,看佛经的教导:
大般涅槃经云 ~
若有不受方等经者。当知是人非我弟子。不为佛法而出家也。即是邪见外道弟子。——帖子详见:出家后有哪些事情不能做? ~ 大般涅槃经

三是,修行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详见词解⑤)

(学习注:关于[六念]:如何修学[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

[学习解说]:此上品上生到极乐国的行者,因为修行精进勇猛的缘故,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以及大势至菩萨,还有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僧,以及声闻大众和无量诸天,带着七宝宫殿一齐而来。并且,观世音菩萨手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前行至行者前。


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

[学习解说]:此时,阿弥陀佛放出大光明,照耀着行者之身,和诸多的菩萨都授手迎接行者。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导增进其往生的信心。


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

[学习解说]:行者见到佛及菩萨圣众等,内心欢喜踊跃,并看见自身乘上[金刚台],在犹如一弹指的时间,就往生到了极乐佛国。


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

[学习解说]:行者生到极乐佛国,见到各种相好都具足的佛身,以及看到菩萨种种庄严身相,并且听到光明宝林,演绎的微妙佛法,随即就证悟了[无生法忍]。

--------------------------------
[学习注]:关于[无生法忍]:
所谓[生忍],[法忍],[无生法忍]
[生忍]对象是[众生],就是对一切众生能忍,所以叫[生忍],此尚执着[众生相]
[法忍]对象是[法],就是对一切法能信受奉持,所以叫[法忍],此尚执着[法相]
[无生法忍]则是不着[忍][不忍]两边的最高境界,金刚经云”见相非相,即见如来”——帖子详见:如何发无上大愿,成就无上法财? ~ 优婆塞戒经
--------------------------------


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学习解说]:行者(得无生法忍后)能去到十方法界,须臾之间侍奉十方诸佛,并在佛前获得授记,之后还归本国,获得了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梵语陀罗尼,华言总持,以其持善不散,持恶不生也。盖菩萨以总持之法,随顺一切众生言音,开导正信,令其灭诸恶心,而行一切善法,是为菩萨陀罗尼门。见词解⑥)

以上就是上品上生者的情形。




[词解]:

①【往生】谓命终时生于他方世界。通常又以“往生”为“死”之代用词。往生一词,就广义而言,通指受生三界六道及诸佛净土,然至弥陀净土之说盛行后,主要指受生极乐世界。一般分为极乐往生、十方往生、兜率天往生等;而愿意往生,即称愿生。
 (一)极乐往生,乃基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之说。谓离开娑婆世界,往西方阿弥陀佛之极乐净土,化生于彼土莲花中。净土宗之目的在往生极乐净土,净土,即指离开迷界后,所往生无生灭变化之世界。据往生论注卷下载,受生极乐与受生三界之“相”不同,故谓往生即无生之生。又往生之法有多种,如;(1)念佛往生,以念佛名号而往生。(2)诸行往生,又称万行往生。修习念佛以外之诸善行而得往生。(3)助念往生,以念佛及修诸善行而得往生。(4)闻名往生,闻佛名号而生信,得以往生。唐代善导之净土法门即以念佛往生为主,且以“指方立相”为旨,谓命终后确实往生西方净土又善导之弟子怀感,于所著之释净土群疑论卷二谓,依第一义谛言,往生系无生之意;依世谛言,即舍此往彼之意。惟天台宗、禅宗等,以唯心弥陀、己心净土之说,批驳舍此往彼说。
 (二)十方往生,系根据十方随愿往生经之说法。谓往生于阿弥陀佛净土以外之其他净土。
 (三)兜率天往生,又作兜率往生,系基于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之说法。谓弥勒菩萨现居于兜率内院,至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将降生于娑婆世界,救度众生。修此法门者往生兜率天,将来与弥勒菩萨同来娑婆世界。法相宗之行者多修此法门。
 (四)其他之往生信仰,如:信奉药师如来者,得往生净琉璃世界;信奉观音菩萨者,得生补陀落迦;信奉释迦牟尼佛者,得生灵鹫山、无胜庄严国;信奉华严经者,往生华藏界等。然此类信仰极少见,故未形成思潮。
 上记之极乐往生、兜率往生等二种思想,为印度、中国、日本等地往生思想之两大主流。极乐往生之思想,于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为自力成道之方法。于净土宗,则依教主弥陀之救度为成佛之道,而称他力信仰。兜率往生之思想为法相宗所喜好,视之为修道之方便法门。十方往生之思想,见于唐代道绰之安乐集、智顗之净土十疑论等书,惟愿生之事迹甚少。此外,善导之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卷上,有:难思议往生乐、双林树下往生乐、难思往生乐等说。(法华经卷六药草喻品)p3199
FROM:【佛光大辞典】

②【至诚心】
(术语)观经所说之一。真实愿往生之心也。
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至诚心】
至,专也;诚,实也。谓此土众生,欲生彼国,当发专至诚实之心,正念真如,求愿往生,故名至诚心。
FROM:【明,一如《三藏法数》】

③【深心】
(术语)三心之一。求法之心深重,云深心,又求深高佛果之心云深心,又于深因种德难拔云深心。观无量寿经曰:「二者深心。」净影疏曰:「求心殷重,故曰深心。」天台疏曰:「深者佛果深高,以心往求,故曰深心。」维摩经佛国品曰:「深心即是净土。」注曰:「肇曰:树心众德深固,故难拔,深心也。」同菩萨品曰:「深心即是道场,增长功德故。」【又】谓凡夫迷之深固也。法华经方便品曰:「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着,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中略)方便力故而为说法。」
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深心】
谓求无上佛果,必须心契深理;欲契深理,必须厚种善根。涅槃经云:深根难拔,故名深心。
FROM:【明,一如《三藏法数》】

【深心】
深心者,谓于正法,心生深信,而复乐修一切善行,即是菩提之心也。
FROM:【明,一如《三藏法数》】

【深心】
1.求法之心很深重。2.志求高深佛果的心。3.深信佛的本愿,毫不怀疑。
FROM:【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④【回向发愿心】
(术语)观经所说三心之一。愿以所修之善根功德回向极乐净土而生于彼土之心也。
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⑤【六念】
一、念佛,念佛具足十号,有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除众生之苦,我欲与佛一样;
二、念法,念如来所说之一切法,有大功德,乃无上妙药,我欲证之而施与众生;
三、念僧,念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足戒定慧,为世间之福田,我也想修僧之行;
四、念戒,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防一切之恶,我欲精进持戒;
五、念施,念布施有大功德,既能拔人之苦,且能去除自己之悭贪,我欲以布施普利众生;
六、念天,念诸天有自然之快乐,皆由往昔勤修十善之因,我亦欲勤修善业,以便善因得善果。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⑥【陀罗尼门】
梵语陀罗尼,华言总持,以其持善不散,持恶不生也。盖菩萨以总持之法,随顺一切众生言音,开导正信,令其灭诸恶心,而行一切善法,是为菩萨陀罗尼门。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47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0370

[布施勋章]

24#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2时)

宋西域三藏疆良耶舍译


4,佛陀教导[十六观法],令末法众生能得见[西方极乐世界]。

4--14,[十六观法]~第十四观:九品往生~【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

4--14--B,【上品中生】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学习解说]:(想要)上品中生的行者,不是必须受持读诵[方等]等大乘经典,而是善于解析义理之所归趣,

并且听闻第一义谛时,内心不会惊疑乱动,而能深信因果,不毁谤大乘;还能以上述功德,回向发愿往生极乐佛国。


(学习注:①关于[深信因果]详见:「深信因果」的法性原理

②末学体会,对比上品上生者是侧重在甚深心要上,上品中生者是侧重在甚深义理上)


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
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

[学习解说]:修行此一行法的行者在将要命终的时候,有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被无量大众眷属所围绕,持着[紫金台]来到行者前,
赞叹道:‘法子(凡随顺佛道,为法所资养者,谓之法子。见词解②)!你修行大乘佛法,信解第一义谛(第一义谛:指至高无上的义理,亦即非空非有、真空妙有的中道至理。见词解③),所以我现今来迎接你’,并且与千尊化佛同时授手(接引)

行者见自身坐在紫金台上,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就在一念那么短的顷刻之间,就生到了西方极乐国的七宝池中。

(学习注:关于第一义谛:云何名为[第一义谛]?云何菩萨名[正修行]? ~ 清净毗尼方广经


此紫金台如大宝花,经宿即开。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放光明,照行者身,目即开明。

[学习解说]:这紫金台犹如大宝莲花,夜里也一直开着。行者的身体是紫磨金色的,脚下也有七宝所成的莲华。佛菩萨全都放出光明,照耀行者之身,令其眼目得以开明。


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学习解说]:行者因为宿世业习所感应,能普遍听闻大众,都在纯粹的演说第一义谛的道理。随即走下金台,合掌礼拜赞叹阿弥佛陀。这样经过七天,立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会再退转。


应时即能飞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法忍,现前受记,是名上品中生者。

[学习解说]:这时,行者随即能飞到十方法界,一一侍奉诸佛,在诸佛所修习各种三昧。经过一小劫获得无生法忍,得佛现前受记,这就命名为上品中生者。




[词解]:

①【义趣】(术语)义理之所归趣也。法华经方便品曰:“了达诸义趣。”玄赞三曰:“是所说义,何所归趣?”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②【法子】
(杂语)凡随顺佛道,为法所资养者,谓之法子。观无量寿经曰:“法子汝乘大乘,解第一义。”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③【第一义】
指至高无上的义理,亦即非空非有、真空妙有的中道至理。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47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0370

[布施勋章]

25#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接续楼上)

宋西域三藏疆良耶舍译


4,佛陀教导[十六观法],令末法众生能得见[西方极乐世界]。

4--14,[十六观法]~第十四观:九品往生~【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

4--14--C,【上品下生】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学习解说]:(佛陀告诉阿难尊者和韦提希夫人:)上品下生的行者,也相信因果,不毁谤大乘,只要能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意求生极乐国土。


彼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并大势至,与诸眷属持金莲华,化作五百化佛,来迎此人。

[学习解说]:(这样)此行者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以及大势至菩萨,和诸多眷属都手持金莲华,化作五百化佛,来迎接此人。


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花。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

[学习解说]:五百化佛都同时授手,赞叹说“法子!你现今清净,发起无上道心,我现今来迎接你”,见到这些事的时候,行者随即见到自己坐上金莲花。坐下之后,金莲花跟随在阿弥陀佛后,随即得以往生到七宝池中。


一日一夜莲花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

[学习解说]:此金莲花一日一夜之后才开,七日之中才能得以见佛。虽然见到佛身,但行者对于佛的众多相好还不明了,在三七二十一日后才了了分明的见到。


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

[学习解说]:并且能听闻众多的音声,都在演说微妙佛法。之后游历十方,供养众多的佛。在佛前听闻甚深的佛法,经过三小劫证得百法明门(百法明门:指菩萨于初欢喜地所得之智慧法门。百法,乃概称数目之多;明,即通达;门,即法门,含有入、差别之意。意即明了通达百法之智慧门。),安住于法喜地。这就命名为上品下生者。


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学习解说]:以上(这些)就叫[上辈往生想]。命名为第十四观。作这样观照者,就叫做正观(即正念观照)。如果作其他观想的,则名叫邪观(注,正观之外都是邪观,因为做此观照,无法令众生获得解脱)。」




[词解]:

①【百法明门】指菩萨于初欢喜地所得之智慧法门。百法,乃概称数目之多;明,即通达;门,即法门,含有入、差别之意。意即明了通达百法之智慧门。诸家对百法明门之“百法”有各种说法:(一)十地经论卷三谓,百法,即指种种之法门。(二)据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一载,百法,指蕴、界、处等种种之法门,而非指一百之实数。(三)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名字品载,十信心之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心、戒心、愿心等,皆各有十心而成百法,圆满成就此十信十心之后,乃可入于初住之位。(四)法聪之释观无量寿佛经记及四明知礼之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六等载,百法,即法相宗所说之五位百法。(五)释观无量寿佛经记载,十种心数法之受、想、思、触、欲、慧、念、解脱、忆、定等,于一数生起时,其余九数相扶而起,遂成百法。
 另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菩萨教化品载,若菩萨住于百佛国中,作阎浮四天王,修百法门,二谛平等心,化一切众;若菩萨住于千佛国中,作忉利天王,而修行千法门;住于十万佛国中,作炎天王,而修行十万法门;乃至住于不可说不可说之佛国,作第四禅大静天王三界主,而修行不可说不可说之法门。又据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佛母品载,以十信心为诸行之本, 由此辗转增进为百法明门、千法明门、万法明门,乃至无量之明门。旧华严经卷二十三“十地品”、观无量寿经、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卷下大众受学品、仁王经疏卷中本、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中一、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卷下(元照)p2494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47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0370

[布施勋章]

26#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接续楼上,25楼和26楼,合计用时2小时)

宋西域三藏疆良耶舍译


4,佛陀教导[十六观法],令末法众生能得见[西方极乐世界]。

4--15,[十六观法]~第十五观:九品往生~【第十五观 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

4--15--A,【中品上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恶;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学习解说]:佛陀告诉阿难尊者以及韦提希夫人:「中品上生的行者,是如果有众生受持五戒(相关学习:[必修]五戒十善),受持八关戒斋,修行各种戒行,不造作五逆罪业,没有众多过恶;并以此善根,回向愿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行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

[学习解说]:这样的行者临命终的时候,会有阿弥陀佛和众比丘,以及眷属们所围绕着,放着金色光明到此行者的处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的法音)--见[学习注]【1】,并赞叹出家能得以脱离众苦。


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花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花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学习解说]:行者见此情形,内心生大欢喜。看见自身坐于莲花台上,长跪合掌向着阿弥陀佛作礼。在尚未抬头那么短促的一刹那间就得以往生极乐世界,莲花也随即开放。
当莲花开开的那时,随即听闻到赞叹四圣谛~苦集灭道的法音,当下就得证阿罗汉道,得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宿命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宿世的事;天眼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未来世的事;漏尽明是以圣智断尽一切的烦恼。以上三者,在阿罗汉叫做“三明”。详见词解①)、六通(三乘圣者所得到的神通一共有六种,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见词解②),并且具足八解脱(又名八背舍,即八种训练去除贪著的禅定。详见词解③);这就命名为中品上生者。




[学习注]:

【1】,由这段经文可以看出,中品上生是针对小乘解脱道行者的。其往生的具体条件和上面的菩萨行者的往生也是很不同的,

根本是因为认知不同,因此修行的结果也就不同。如[清净光明专辑]教导的:
小乘的法缘基础就是苦,因为厌苦而想要离苦,因为觉苦(发觉苦)而觉苦(研究苦和解脱苦)
所以小乘教导探究众生苦的原因和离苦的方法,就是[四圣谛]~苦集灭道
或教导人生一切因缘和合的原理,就是[十二因缘]
并且以[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来引导众生离苦和解脱
再以[37道品]来解说种种细节和方法,例如:正道法(例如[八正道])和解脱法(例如[四正勤])
因为这样的道理很贴近人生,很有逻辑,所以被一般学者或知识分子所接受

不过,其实这样的教法(小乘法)并不是终点,
只要深入经藏,就能很明白的知道,小乘的解脱最后并没有说明清楚最后的结果
这是因为小乘解脱并不是终点,只是一个化城,一个中继站,只是一个过程
所以当然小乘经中没有清楚说明最终结果,阿罗汉涅槃后呢?不知道了
这结果要由大乘经才能明白后续的修行,也就是[回小向大],转学大乘法而成佛
这才是最终的结果,这些在大乘经中都说得很清楚
观诸法无我,观空(身空,世间空,一切空),以破除身心障碍

这一切都以自己为出发点,断除一切障碍自己的诱惑

所以小乘法以戒律为首重,以断除一切杂染,成就自身解脱为目的
——帖子详见:大乘小乘的法缘原理~[小乘观不净无常苦,大乘观光明圆满乐]




[词解]:

①【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宿命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宿世的事;天眼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未来世的事;漏尽明是以圣智断尽一切的烦恼。以上三者,在阿罗汉叫做“三明”,在佛即叫做“三达”。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②【六通】
三乘圣者所得到的神通一共有六种,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③【八解脱】
又名八背舍,即八种训练去除贪著的禅定。
    一、内有色相观外色解脱,谓心中若有色(物质)的想念,就会引起贪心来,应该观想外面种种的不清净,以使贪心无从生起,故叫解脱。
    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即心中虽然没有想念色的贪心,但是要使不起贪心的想念更加坚定,就还要观想外面种种的不清净,以使贪心永远无从生起,所以叫解脱。
    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即一心观想光明、清净、奇妙、珍宝的色,叫净解脱,观想这种净色的时候,能够不起贪心,则可以证明其心性,已是解脱,所以叫身作证,又他的观想,已经完全圆满,能够安住于定之中了,所以叫具足住。
    四、空无边处解脱。
    五、识无边处解脱。
    六、无所有处解脱。
    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这四五六七的四种解脱,都是无色界的修定人,各在其修定的时候,观想苦、空、无常、无我,使心愿意舍弃一切,所以叫解脱。)
    八、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灭受想定又名灭尽定,谓人若有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就会领受色声香味触之五尘,领受五尘,就会生出种种的妄想来,若有灭除受想的定功,则一切皆可灭除,所以叫灭尽定。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47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0370

[布施勋章]

27#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23:10 | 只看该作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接续楼上)

宋西域三藏疆良耶舍译


4,佛陀教导[十六观法],令末法众生能得见[西方极乐世界]。

4--15,[十六观法]~第十五观:九品往生~【第十五观 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

4--15--B,【中品中生】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学习解说]:「中品中生的行者,是有众生,如果受持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或是受持一日一夜的沙弥戒(沙弥受持十戒: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鬘等戒、离歌舞等戒、离金宝物戒、离非时食戒。若进受具足戒,则称大僧。见词解①),或是受持一日一夜的具足戒(意译近圆,有亲近涅槃之义。又作近圆戒、近具戒、大戒。略称具戒。指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依戒法规定,受持具足戒即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之资格。一般而言,比丘戒有二五○戒,比丘尼戒有三四八戒。详见词解②),能够一日一夜威仪(于佛门中,出家之比丘、比丘尼,戒律甚多,且异于在家众,而有“三千威仪,八万律仪”和“僧有三千威仪、六万细行,尼有八万威仪、十二万细行”等之说。一般谓戒重威仪轻,若广义解之,则制教之戒无非皆亦威仪之义,例如二百五十戒中,唯四重禁为戒分,余之僧残等总为威仪分。详见词解③)具足没有缺漏。并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西方极乐佛国。

(注:经文中的八关斋戒,是针对出家众而言的,后面的沙弥戒和具足戒,是针对出家众而言的,三者是次第增进的关系。)


戒香薰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花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

[学习解说]:因为戒香熏修(有持戒)的缘故,这样的行者,在一期的生命将要终结的时候,看见阿弥陀佛和眷属们放出金色光明,手持七宝莲花,来到面前,

行者还听闻到空中有赞叹的声音说到:‘善男子!如你这样的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导的缘故(注:由此可见,依教奉行的重要),我现今特来迎接你’。


行者自见坐莲花上,莲花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花乃敷。

[学习解说]:行者看见自己坐上莲花,莲花随即闭合,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在七宝池中,经过了七日,莲华才开放。


花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

[学习解说]:莲花开放后,行者张开眼合掌,赞叹阿弥陀佛。之后因为闻法欢喜,所以得证了[须陀洹果](为声闻乘四果中最初之圣果。又称初果。即断尽“见惑”之圣者所得之果位。全称须陀般那。又作须氀多阿半那、窣路陀阿閦囊、窣路多阿半那。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流;逆流,谓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之流。又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之法流,故称预流。详见词解④),经过半劫长的时间,得以成就[阿罗汉](声闻乘中的最高果位名,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见词解⑤),这就命名为中品中生。




[词解]:

①【沙弥戒】又作勤策律仪。沙弥受持十戒: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鬘等戒、离歌舞等戒、离金宝物戒、离非时食戒。若进受具足戒,则称大僧。((参见:戒)2896、“沙弥”2976)p2977
FROM:【佛光大辞典】

②【具足戒】
梵语 upasam!panna,或 upasam!pada^,巴利语同。音译邬波三钵那。意译近圆,有亲近涅槃之义。又作近圆戒、近具戒、大戒。略称具戒。指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依戒法规定,受持具足戒即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之资格。
 一般而言,比丘戒有二五○戒,比丘尼戒有三四八戒。据四分律所载,戒可大别为八种,即波罗夷(比丘四,比丘尼八)、僧残(比丘十三,比丘尼十七)、不定(比丘二)、舍堕(比丘三十,比丘尼三十)、单堕(比丘九十,比丘尼一七八)、波罗提提舍尼(比丘四,比丘尼八)、众学(比丘一百,比丘尼一百)、灭诤(比丘七,比丘尼七)。其余十诵律、五分律、善见律毗婆沙、巴利戒本、西藏戒本等所传各异。受此戒时每有特别受戒之作法,例如具备三师七证、白四羯磨等条件。又由具足戒中抽取五戒、八戒等,相应于根机而令遵守之,并次第诱导,乃持具足戒之前方便,称具戒方便。受戒之资格则不得与十三难十遮互相抵触。
 我国僧尼自隋唐以降,皆依四分律受戒;并特于受持具足戒外,加受四重四十八轻戒之菩萨戒。此外,欲受此等具足戒者,当得身体强健,诸根具足,无有聋盲等众患,身器清净,无有边罪、犯比丘尼、贼住等杂过,具出家之相,剃除须发,披著袈裟,已受沙弥(尼)戒,且年龄已满二十岁而未逾七十岁之间。盖具足戒亦仅标示主要之戒律,令持戒者由此而于一切境界中远离罪恶,趋于圆足,故谓具足戒。若就戒数而言,实系无量无边,须于一切境界中精勤修持,择善离恶。(四分律卷三十四、善见律毗婆沙卷二、十诵律卷二十一、五分律卷十六、摩诃僧祇律卷四十三)((参见:戒)2896)p3078
FROM:【佛光大辞典】

③【威仪】
<一>威严之态度。谓起居动作皆有威德有仪则。即习称之行、住、坐、卧四威仪。又于佛门中,出家之比丘、比丘尼,戒律甚多,且异于在家众,而有“三千威仪,八万律仪”和“僧有三千威仪、六万细行,尼有八万威仪、十二万细行”等之说。一般谓戒重威仪轻,若广义解之,则制教之戒无非皆亦威仪之义,例如二百五十戒中,唯四重禁为戒分,余之僧残等总为威仪分。又如离性罪称之为具足戒,其余之遮戒则属威仪,皆可为证。(菩萨善戒经卷五、大比丘三千威仪经,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下、八宗纲要卷上)((参见:四威仪)1728)p3771
FROM:【佛光大辞典】

④【须陀洹】
梵语 srota-a^panna,巴利语 sota^panna。为声闻乘四果中最初之圣果。又称初果。即断尽“见惑”之圣者所得之果位。全称须陀般那。又作须氀多阿半那、窣路陀阿閦囊、窣路多阿半那。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流;逆流,谓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之流。又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之法流,故称预流。须陀洹分因果二位,自入“见道”初心至第十五心之间,为趣向须陀洹果之因位,称须陀洹向;“见道”之终,即第十六心之位,而对于前之向位则称须陀洹果,为声闻乘四圣位中之正果初位。又依五教章通路记卷五十,将预流果之人分为三类,即:(一)现般预流,乃三界“修惑”皆断尽,得“无学果”证般涅槃者。此属利根之机。(二)现进预流,由进修而断欲界“修惑”之前六品乃至九品,证“一来果”,并证“不还果”者。属中根之机。(三)受生预流,指于一、二生或七返人天往来受生者。属于根器较钝者。(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六、俱舍论卷二十三、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六、华严五教章卷三)((参见:四向四果)1683、“预流果”5701)p5360
FROM:【佛光大辞典】

⑤【阿罗汉】
声闻乘中的最高果位名,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47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0370

[布施勋章]

28#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23:12 | 只看该作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接续楼上,27楼和28楼,合计用时2小时)

宋西域三藏疆良耶舍译


4,佛陀教导[十六观法],令末法众生能得见[西方极乐世界]。

4--15,[十六观法]~第十五观:九品往生~【第十五观 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

4--15--C,【中品下生】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义,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大愿

[学习解说]:中品下生的行者,就是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孝养父母,行世间的仁义之事,这人在生命要终结的时候,遇到了善知识广泛的为他讲说阿弥陀佛国土种种快乐的事,也为其宣说(阿弥陀佛行菩萨道成佛前为)法藏比丘所发的[四十八大愿](详见另一部经典《佛说无量寿经》。四十八大愿的解说,可参阅:【为什么要念佛、命终求生「极乐世界」?】、【[弥陀48愿解析]:念持「阿弥陀佛」的当下现生利益】)


(学习注:由经文可知,中品下生者是能孝养父母、行世间善,这虽然只是世俗的善不是出世间的大善,

但是也能累积往生极乐世界的资粮,因为有善心容易与佛法相应,才能遇到善知识得到开示,生起对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的信心而往生,

所以断恶修善也是很重要的,是见真的基础。

再者,无论是何种次第的善,佛菩萨都能正确的引导众生次第增上,对于末法众生来说,【发愿求生极乐世界,这是最后的一道保障和宝藏】(详见:爱欲是一切轮回的根源),是很重要的)


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

[学习解说]:行者听闻了上述极乐世界相关事之后,很快就命终了。(而以此善因)就像大力士曲臂伸臂一次这么短的时间,行者就往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


生经七日,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下生者。

[学习解说]:再经过七日,行者遇到见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听闻祂们讲法心生欢喜,随即证得了须陀洹果。这样经过了一小劫时间的修行,成就了阿罗汉果。以上情况就命名为中品下生者。


是名中辈生想,名第十五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学习解说]:以上就命名为中辈往生极乐世界之观想,是第十五观。作这样观照者,就叫做正观(即正念观照)。如果作其他观想的,则名叫邪观(注,正观之外都是邪观,因为做此观照,无法令众生获得解脱)。」




[词解]:

①【须陀洹】
梵语 srota-a^panna,巴利语 sota^panna。为声闻乘四果中最初之圣果。又称初果。即断尽“见惑”之圣者所得之果位。全称须陀般那。又作须氀多阿半那、窣路陀阿閦囊、窣路多阿半那。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流;逆流,谓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之流。又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之法流,故称预流。须陀洹分因果二位,自入“见道”初心至第十五心之间,为趣向须陀洹果之因位,称须陀洹向;“见道”之终,即第十六心之位,而对于前之向位则称须陀洹果,为声闻乘四圣位中之正果初位。又依五教章通路记卷五十,将预流果之人分为三类,即:(一)现般预流,乃三界“修惑”皆断尽,得“无学果”证般涅槃者。此属利根之机。(二)现进预流,由进修而断欲界“修惑”之前六品乃至九品,证“一来果”,并证“不还果”者。属中根之机。(三)受生预流,指于一、二生或七返人天往来受生者。属于根器较钝者。(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六、俱舍论卷二十三、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六、华严五教章卷三)((参见:四向四果)1683、“预流果”5701)p5360
FROM:【佛光大辞典】

②【阿罗汉】
声闻乘中的最高果位名,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47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0370

[布施勋章]

29#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8:57 | 只看该作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2小时)

宋西域三藏疆良耶舍译


4,佛陀教导[十六观法],令末法众生能得见[西方极乐世界]。

4--16,[十六观法]~第十六观:九品往生~【第十六观 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

4--16--A,【下品上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赞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

[学习解说]:佛陀告诉阿难尊者以及韦提希夫人:「下品上生者,或是有众生造作众多恶业,虽然不毁谤方等(即方广,谓佛说方正广大之真理的经文)等大乘经典,但是这样的愚痴人,造作很多的恶法,没有惭愧之心,

在生命将要终结的时候,遇到了善知识,为其称赞大乘十二部经(详见词解①)的题目,此人因为听闻了这些佛经名字的缘故,得以去除千劫以来极其重大的恶业。

(学习注:透过这段经文可知,单单听闻经名,就能消除千劫以来极其重大的罪业,更何况深入经藏实修,更能获得大利益。)


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学习解说]:智者还教导(此将要命终的众生)合掌叉手(两手交叉之意。<一>印度致敬法之一种。又称金刚合掌。即合掌交叉两手之指头。详见词解②),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由此称念佛名的缘故,能除去五十亿劫的生死之罪。


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哉!善男子!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

乘宝莲花,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花乃敷。

[学习解说]:这时,阿弥陀佛即派遣化佛、化观世音菩萨、化大势至菩萨,来至行者之前,

赞叹说:“善哉(表示赞许、印可的意思)!善男子!你由于称念佛名的缘故,消除了诸多罪业,我特来迎接你。”

佛说这些话的时候,行者随即就见到了化佛放出的光明,遍满整个居室,行者见后心生欢喜,随即就命终了。

行者乘着宝莲花,跟随在化佛后,化生在(极乐国土的)宝池中,经过七七四十九天,莲花才开放。


(学习注:

①行者命终的时候,因为见佛,心生欢喜,这一心念非常重要,能保持正念念佛的心,是远离恶道得生净土的关键。


相关学习:净业三福是往生的助因,信愿行至心念佛是往生的主因[分析解说]关于往生极乐世界,[自力][他力]的争执


修行离不开善知识,临命终有因缘能得到善知识的开示能获得大利益,但这也不是凭空而来,也是过往有种下善因的缘故,

所以,日常中就能培植福报,种下善根的种子,这些永远都不会白费的。[清净光明专辑]中有帖子内容,就是对上述经文的解说

【也有些人,本来没学佛,可是平常行善正直
临终前或者前一个月,遇到善知识开导求生净土
这种人平常有种植福田,很有善根,
马上相信皈依三宝,一心念佛,

死亡后有往生瑞相,确实往生净土】(详见:[分析解说]关于往生极乐世界,[自力][他力]的争执

再者,作为实修者来说,也要增上发心,好好实修,发愿做众生的善知识,荷担如来家业,自利利他!


当花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得闻佛名、法名及闻僧名,闻三宝名即得往生。

[学习解说]:当莲花开放的时候,大悲观世音菩萨,以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于此人前,为其说甚深(见学习注)的十二部经。

行者听闻后,能够信解,随而发起成佛的无上道心。此后经过十小劫实修,具足了[百法明门](指菩萨于初欢喜地所得之智慧法门。百法,乃概称数目之多;明,即通达;门,即法门,含有入、差别之意。意即明了通达百法之智慧门。详见词解③),得入初(欢喜)地;

以上就命名为下品上生者;即--得闻佛名、法名及闻僧名,闻三宝名即得往生。


(学习注:看到这段很感动,众生一生到极乐世界,大悲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随即放光讲法,教化提携众生。南无无上清净光明大悲心!


所谓甚深,是指的教导原理,包括---【教导法界甚深原理,说明法界真相,以及「不二」「中道」的成佛原理】,详见:优婆塞戒经:若欲为众生说[法界深义],先当为说[世间之法],然后乃说[甚深法界]




[词解]:

①【十二部经】
一切经教的内容分为十二类,叫做十二部经,又叫做十二分教。
一、长行,以散文直说法相,不限定字句者,因行类长,故称长行。
二、重颂,既宣说于前,更以偈颂结之于后,有重宣之意,故名重颂。
三、孤起,不依前面长行文的意义,单独发起的偈颂。
四、因缘,述说见佛闻法,或佛说法教化的因缘。
五、本事,是载佛说各弟子过去世因缘的经文。
六、本生,是载佛说其自身过去世因缘的经文。
七、未曾有,记佛现种种神力不思议事的经文。
八、譬喻,佛说种种譬喻以令众生容易开悟的经文。
九、论议,指以法理论议问答的经文。
十、无问自说,如阿弥陀经,系无人发问而佛自说的。
十一、方广,谓佛说方正广大之真理的经文。
十二、记别或授记,是记佛为菩萨或声闻授成佛时名号的记别。
此十二部中,只有长行、重颂与孤起颂是经文的格式,其余九种都是依照经文中所载之别事而立名。又小乘经中无自说、方等、授记三类,故仅有九部经。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②【叉手】
两手交叉之意。<一>印度致敬法之一种。又称金刚合掌。即合掌交叉两手之指头。中阿含经卷三(大一·四三八中):“彼伽蓝人或稽首佛足,却坐一面;或问讯佛,却坐一面;或叉手向佛,却坐一面;或遥见佛已,默然而坐。”
 于密教中,叉手又称归命合掌,乃表示生(左手)佛(右手)二界,亦即众生()归命于诸佛(右)之意。二手合之,亦表示能所不二、生佛一如。以其代用于一切印相,故又称普印。(普曜经卷二降神处胎品、观无量寿经)
 <二>禅林礼法之一。又称拱手。原为我国俗礼,后为禅门采用。即以左手把住右手,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皆直其四指,以左手拇指向上。如以右手掩胸,不得著胸,须令稍离。敕修百丈清规卷下大众章装包(大四八·一一四○上):“途中云水相逢,彼此叉手,朝揖而过。”(释氏要览卷中、事林广记(道忠))p744
FROM:【佛光大辞典】


③【百法明门】
指菩萨于初欢喜地所得之智慧法门。百法,乃概称数目之多;明,即通达;门,即法门,含有入、差别之意。意即明了通达百法之智慧门。诸家对百法明门之“百法”有各种说法:(一)十地经论卷三谓,百法,即指种种之法门。(二)据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一载,百法,指蕴、界、处等种种之法门,而非指一百之实数。(三)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名字品载,十信心之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心、戒心、愿心等,皆各有十心而成百法,圆满成就此十信十心之后,乃可入于初住之位。(四)法聪之释观无量寿佛经记及四明知礼之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六等载,百法,即法相宗所说之五位百法。(五)释观无量寿佛经记载,十种心数法之受、想、思、触、欲、慧、念、解脱、忆、定等,于一数生起时,其余九数相扶而起,遂成百法。
 另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菩萨教化品载,若菩萨住于百佛国中,作阎浮四天王,修百法门,二谛平等心,化一切众;若菩萨住于千佛国中,作忉利天王,而修行千法门;住于十万佛国中,作炎天王,而修行十万法门;乃至住于不可说不可说之佛国,作第四禅大静天王三界主,而修行不可说不可说之法门。又据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佛母品载,以十信心为诸行之本, 由此辗转增进为百法明门、千法明门、万法明门,乃至无量之明门。旧华严经卷二十三“十地品”、观无量寿经、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卷下大众受学品、仁王经疏卷中本、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中一、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卷下(元照)p2494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47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0370

[布施勋章]

30#
 楼主| 发表于 6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2小时)

宋西域三藏疆良耶舍译


4,佛陀教导[十六观法],令末法众生能得见[西方极乐世界]。

4--16,[十六观法]~第十六观:九品往生~【第十六观 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

4--16--B,【下品中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法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

[学习解说]:佛陀告诉韦提希夫人:「下品中生者,是或有众生,毁犯了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八戒(即八关斋戒,详见学习注【1】以及具足戒(具足圆满之戒,如比丘的二百五十戒,及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是。见词解①),这样愚痴的人,偷窃僧祇所用物(僧祇译曰众,即比丘比丘尼之大众也。其大众共有之物,谓之僧祇物。此大众该摄十方一切之比丘比丘尼。假令施主寄附之田园房舍米谷等,十方之比丘比丘尼可享受者,则谓之十方僧物四方僧物等。详见词解②),盗取现前僧用物(四种僧物之一。各比丘所属之私物也。是为现前僧之现前物。详见词解③),不净说法(详见学习注【2】),内心没有惭愧(见学习注【3】),以各种恶法而自庄严(形容恶业多,并习以为常不知惭愧忏悔)。这样的罪人,因为恶业的缘故,应当堕入地狱。

(学习注:【1】关于八关斋戒,详见:<八关斋戒>详细规定内容,请详阅

【2】关于【不净说法】:不净说法

【不净说法的案例】没受戒,所以就能干坏事?!

论说佛法的五种过失,此不净说法者,当堕地狱 ~ 佛藏经

【3】内心没有惭愧,佛菩萨想救都难以入手,这都是众生自作自受。所以惭愧忏悔心非常重要:[略说]如何确保能真正消除累世业障呢?心法实修第一步[惭愧忏悔心]


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学习解说]:此人将要命终的时候,地狱的众火一时之间都会现前燃烧,此时有幸遇到善知识,
以大慈悲心为其赞叹宣说阿弥陀佛的十力(见学习注【1】)威德,广泛赞扬此佛的光明威神之力,也赞叹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学习注:【1】关于佛十力:【什么是[如来十八不共法]和[如来十力]? ~ 大集经贤护分

【2】众生不信佛,不修行,没有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相关学习:[戒定慧]与[定慧等观]),这是造罪的根本。

而遇到善知识,令能对此生起信心,这样是帮助其从根本上断处恶业,当其闻法,心念变了,地狱境界也转变了,见下面经文。)


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花之内,经于六劫,莲花乃敷。

[学习解说]:这人听闻(善知识开示)之后,得以灭除八十亿劫生死罪业。地狱的猛火化作了凉风,吹来了天华。

华上都有化菩萨在其中,来迎接此人。就如一念那么短的时间,就得以往生到极乐世界七宝池的莲华内,经过了六劫,莲花才开放。

(注:虽然众生有诸多业障,但是阿弥陀佛本愿大慈大悲,接引能信的众生入莲华中消除业障增长善根,以此消融地狱业报(这也是信心能创造奇迹的一个表现)。

所以,一定至诚恭敬的心来信佛念佛啊,切勿怀疑。如果愚痴无智傲慢自大,不肯信佛(善知识)不接受佛的慈悲救度,则为失去了大利益,就只能自食恶果,堕入地狱没有出期。)


当华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

[学习解说]:当莲华开放的时候,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清净梵音安慰此人,为其宣说大乘甚深的经典。听闻了这些深法后,此人心开意解,随即发起了成佛的无上道心。


是名下品中生者。」

[学习解说]:以上就命名为下品中生。




[词解]:

①【具足戒】具足圆满之戒,如比丘的二百五十戒,及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是。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②【僧祇物】(术语)僧祇译曰众,即比丘比丘尼之大众也。其大众共有之物,谓之僧祇物。此大众该摄十方一切之比丘比丘尼。假令施主寄附之田园房舍米谷等,十方之比丘比丘尼可享受者,则谓之十方僧物四方僧物等。观无量寿经曰:‘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名义集七曰:‘僧祇此云四方僧物。’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③【四种僧物】
(名数)又曰四种常住:一,常住常住,众僧之厨库寺舍众具华果树林田园仆畜等也。是永定住于一处,非可分判者,故为常住物中之常住物也。二,十方常住,如日日供僧之常食,是取前常住常住,而入当日之常食者,是为属十方僧之僧物,故云十方常住。简言之,即十方僧之常住物也。三,现前现前,各比丘所属之私物也。是为现前僧之现前物。四,十方现前,如亡僧所遗之经物。是为可分与十方僧为各比丘之现所属者,故谓之十方现前。见行事钞中之一。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5-4-4 18:09 , Processed in 0.08856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