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焰光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焰光明,学习〈楞严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4494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5213

[布施勋章]

71#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5 00:25:02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约1小时40分)


【[持诵][佩带][安置]楞严咒的功德


   “阿难!是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罗秘密伽陀微妙章句,出生十方一切诸佛。

【学习解说:阿难,这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罗](白伞盖,即指藏心。不与妄染相应,故云白。遍覆一切法)秘密(指法门深奥,不容易示人)伽陀(良药)微妙章句,出生十方一切诸佛(注:可见此咒的殊胜,诵此咒能成佛)。】

——

【悉怛多般怛罗】
 (术语)译曰白伞盖,大佛顶咒之名也。楞严经七曰:“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罗秘密伽陀。”同长水疏曰:“悉怛多般怛罗,云白伞盖,即指藏心。不与妄染相应,故云白。遍覆一切法,故云盖。”梵Sita%tapatra。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秘密】
(术语)秘为秘奥之义,言其法门之深奥也,密为隐密。言不容易示人也。佛说诸经各有秘密之法。
圆觉经曰:“为诸菩萨开秘密藏。”
涅槃经曰:“此经名如来秘密藏。”
秘藏记末曰:“秘密义,秘者秘奥,密者隐密也。凡于一切物皆有秘密,何者色显心隐?大小乘乃至外道等,如此有秘密。”
然真言宗以显密二教判一切经,特以自宗为秘密。自此秘密之名。为彼宗所占有。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伽陀】
<一>梵语 ga^tha^,巴利语同。为九部教之一,十二部经之一。又作伽他、偈佗、偈。意译讽诵、讽颂、造颂、偈颂、颂、孤起颂、不重颂偈。系由语根 gai 而形成之名词。gai 有“谣”之意,故“伽陀”一词,广义指歌谣、圣歌,狭义则指于教说之段落或经文之末,以句联结而成之韵文,内容不一定与前后文有关。
 伽陀与祇夜(即重颂)二者之差别在于祇夜虽亦为韵文,但重复述说长行经文之内容;伽陀则否,故有不重颂偈、孤起颂等异称,其长短或二句,或三句、四句、五句、六句不等。但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中,谓诸经中联结句而讽诵彼彼所说者,称为伽陀。大智度论卷三十三亦谓一切偈皆称祇夜,句之多寡不定,又称伽陀。此等均以伽陀仅为讽咏之义,与祇夜无二。又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五载,伽陀指除修多罗及戒律以外诸经典中之四句偈等。另据巴利文长部经注(Suman%gala-vila^sini^)序、善见律(巴 Samanta-pa^sa^dika^)序所载,法句(巴 Dhamma-pada)、长老偈(巴 Thera-ga^tha^)、长老尼偈(巴 Theri^-ga^tha^)、经集(巴 Sutanipa^ta)等书中,凡不称为修多罗之偈颂,称为伽陀。此外,成实论卷一谓祇夜(偈)有伽陀、路伽二种,路伽又分顺烦恼、不顺烦恼二类,而将十二部经中之伽陀,归属不顺烦恼之类。(显扬圣教论卷六、卷十二、顺正理论卷四十四、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五、卷八十一、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六、大乘义章卷一、玄应音义卷二十四)((参见:十二部经)344、“偈”4383)
<二>阿伽陀(梵 agada)之略。为良药。六十华严经卷十(大九·四六五上):“譬如伽陀药,消灭一切毒。”华严经探玄记卷六(大三五·二一四中):“伽陀,此云良药,谓能除一切毒。”p2766
FROM:【佛光大辞典】



  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遍知觉;

【学习解说: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遍知觉。】

——

【咒心】
心,指精要。咒心,即谓诸咒中之精要。据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七载,佛陀曾以楞严咒为咒心,并告知大众,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就无上正等觉;又十方如来持此咒心能于十方摩顶授记。另如般若心经之咒,亦为咒中之精要,亦可称为咒心。(禅林象器笺第十七类讽唱门)p3115
FROM:【佛光大辞典】

【正遍觉】
真正普遍的觉悟,与正遍智同义。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十方如来执此咒心,降伏诸魔制诸外道;

【学习解说: 十方如来执此咒心,降伏诸魔制伏外道。】

——

【降伏】
(术语)梵语阿毗遮噜迦Abhica%raka,译曰降伏。以威力降伏他也。维摩经佛国品曰:“降伏魔怨,制诸外道。”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方如来乘此咒心,坐宝莲华应微尘国;

【学习解说:十方如来乘此咒心,坐宝莲华应身无量,在微尘数那么多的国土度化众生】

——

【乘】
梵语 ya^na。音译为衍那。有乘物、运载、运度等意。指能乘载众生,运至彼岸者;亦即指佛陀之教法。乘有大乘、小乘、一乘、二乘、三乘、五乘等。真实之教称正乘;为导至真实教法所假设之方便教法,称为方便乘。又令转方便乘而修正乘者,称为救济乘。(证契大乘经卷上、大乘起信论、大乘四法经释、十住毗婆沙论卷一序品、梁译摄大乘论卷十五)p4021
FROM:【佛光大辞典】



  十方如来含此咒心,于微尘国转大法轮;

【学习解说:十方如来含此咒心,在微尘数那么多的国土转大[法轮](佛之说法,能摧破众生之恶,犹如轮王之轮宝,能辗摧山岳岩石),说法普度众生】

——

【法轮】
(术语)佛之说法,能摧破众生之恶,犹如轮王之轮宝,能辗摧山岳岩石。故谓之法轮。又佛之说法,不停滞于一人一处。展转传人,如车轮然。故譬为法轮。行宗记一上曰:“法轮者,摧业惑故。”维摩经佛国品曰:“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智度论八曰:“佛转法轮,或名法轮,或名梵轮。”同二十五曰:“佛转法轮,如转轮圣王转宝轮。(中略)转轮圣王手转宝轮,空中无碍。佛转法轮,一切世间天及人中无碍无遮,其见宝轮者诸灾恶害皆灭。遇佛法轮,一切邪见疑悔灾害皆悉消灭。王以是轮治四天下,佛以法轮治一切世间天及人。”嘉祥法华疏二曰:“无生正观,体可楷模,故名为法。流演圆通不系于一人,故称为轮。又无生正观无累不摧,亦是轮义。”维摩经慧远疏曰:“名四谛以为法轮,从喻名之。如转轮王所有轮宝能摧刚强,转下众生上升虚空。四谛如是,能摧众生恶不善法,转下众生上入圣道,故以为轮。”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方如来持此咒心,能于十方摩顶授记,自果未成亦于十方蒙佛授记;

【学习解说:十方如来持此咒心,能在十方世界为众生摩顶授记,如果有众生能持诵此咒心,即便道果尚未圆满,也因为此持诵此咒心的缘故能蒙十方佛授记】

(更多关于授记成佛的内容请见:怎样才能让佛授记我们成佛? ~ 佛藏经


首楞严三昧经 ~ 菩萨授记凡有四种

时佛欲断众会疑故。告坚意言。菩萨授记凡有四种。
何谓为四。
1.有未发心而与授记。
2.有适发心而与授记。
3.有密授记。
4.有得无生法忍现前授记。
是谓为四。
唯有如来能知此事。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



  十方如来依此咒心,能于十方拔济群苦,所谓地狱、饿鬼、畜生、盲聋喑哑、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大小诸横同时解脱,贼难、兵难、王难、狱难、风水火难、饥渴贫穷,应念销散;

【学习解说:十方如来依此咒心,能在十方世界救拔济渡群苦众生, 所谓三恶道的众生(地狱、饿鬼、畜生),眼盲耳聋嘴哑,不喜欢的人偏偏聚会在一起的苦,喜欢的人又偏偏要分开别离的苦,想要求取的又得不到的苦,五阴炽盛((色受想行识)五阴的作用炽盛,盖覆真性,故死了之后,复须再生),以及大小的横事都能同事得到解脱;各种灾难,诸如盗贼、战争、被王责罚、牢狱以及风水火等的灾难,以及饥渴和贫穷的灾难,都能因为持诵楞严咒而销散。】

——


【五阴炽盛苦】
为八苦之一,指人各具五阴而诸苦炽盛,亦指有漏的五蕴之苦。例如生、老、病、死、忧悲恼、怨憎会、恩爱别离、所欲不得等均属之。见《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六所载。(参见:八苦)
FROM:【《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八苦】
一、生苦,即出生时的痛苦;
二、老苦,即年老体弱的痛苦;
三、病苦,即患病时的痛苦;
四、死苦,即临死时的痛苦;
五、爱别离苦,即与所爱分离的痛苦;
六、怨憎会苦,即与仇人见面的痛苦;
七、求不得苦,即所求不遂的痛苦;
八、五阴炽盛苦,即五阴的作用炽盛,盖覆真性,故死了之后,复须再生。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五蕴】
(术语)色受想行识之五法,皆积集为性者,故云五蕴。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方如来随此咒心,能于十方事善知识,四威仪中供养如意,恒沙如来会中推为大法王子;

【学习解说:十方如来随此咒心,能在十方世界奉事善知识,行住坐卧四威仪中都能做随心如意的供养,在如恒河沙般那么多的如来法会中被推举为大法王子】

【法王子】
(术语)菩萨为生育于法王佛陀之家者,故总称曰法王子。经中多称文殊为法王子者,以其为释尊二胁士之上座。助佛教化之第一法子也。
佛地论曰:“从世尊口正法所生,绍继佛身不断绝,故名法王子。”
智度论三十二曰:“佛为法王,菩萨入法正位乃至十地,故悉名王子。皆任为佛,如文殊也。”
注维摩经一:“什曰:来补佛处,故言法王子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方如来行此咒心,能于十方摄受亲因,令诸小乘闻秘密藏不生惊怖;

【分享善知识的解说,提供有缘学习:


【学习解说:十方如来行此咒心,能在十方摄受亲眷,让小乘声闻行者听闻甚深法能不生惊怖之心】



  十方如来诵此咒心,成无上觉、坐菩提树、入大涅槃;

【学习解说:十方如来持诵此咒心,成无上正等正觉、坐菩提树下,示现入大涅槃(成佛)】



  十方如来传此咒心,于灭度后付佛法事究竟住持,严净戒律悉得清净。

【学习解说:十方如来传授此咒心,令菩萨们能在佛陀灭度(涅槃)后受托付安住于世而保持佛法,能令庄严清净的戒律都守持的清净无缺。】

——

【法事】
(仪式)又云佛事。为追福及善根开供佛施僧读诵讲说之会座也。
【又】(杂语)佛法之修行,谓之法事。楞严经一曰:“发大勇猛,行一切难行法事。”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住持】
(术语)安住于世而保持法也。圆觉经曰:“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毗婆沙论曰:“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净土论曰:“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
【又】(杂名)一寺之主僧名住持,此由禅门起。敕修清规住持章曰:“佛教入中国四百余年而达磨至,又八传而至百丈,唯以道相授受,或岩居穴居,或依律等未有住持之名。百丈以禅宗寖盛,上而君相王公,下而儒老百氏,皆向风问道。有徒字蕃,非崇其位则师法不严,始奉其师为住持,而尊之曰长老,如天竺之称舍利须菩提,以齿德俱尊也。”禅苑清规尊宿住持曰:“代佛扬化,表异知事,故云传法。各处一方,续佛慧命,斯曰住持。初转法轮,名为出世。师承有据,乃号传灯。”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若我说是佛顶光聚般怛罗咒,从旦至暮音声相连,字句中间亦不重叠,经恒沙劫终不能尽。亦说此咒名如来顶,汝等有学未尽轮回,发心至诚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持此咒而坐道场,令其身心远诸魔事,无有是处。

【学习解说:如果我(指的释尊)说这佛顶光聚般怛罗咒,从破晓到黄昏音声相连接续的说,字句中间也不重叠,这样经过恒河沙劫那么长的时间也无法说尽(此咒的功德利益)。这个咒的还有一个名字是[如来顶](可见此咒的珍贵),你们这些有学众生尚未解脱轮回,发至诚之心,想要向前进取佛道毕竟不退转的,如果不持诵此楞严咒而能安坐道场,令身心能远离种种内外魔事的干扰,是不可能的。

注:所以,要毕竟修行成佛,就一定要学习楞严经、持诵楞严咒。

相关阅读:
楞严经~把自己当作肉身活佛就是着魔
贪求神通冥感悬应, 必定着魔 ~ 楞严经
选择师父很重要,如果没吃素,天魔化作佛身,学魔却以为是学佛 ~ 楞严经
[必读]世间常见各种着魔现象,与修行过程的身心变化 ~ 楞严经(50阴魔的前30种魔境)

——

【趣向】
p1326
瑜伽八十三卷十四页云:言趣向者:谓记神通,究竟往趣,无退还故。又建立世俗胜义二种法故。
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94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5213

[布施勋章]

72#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6 00:43:29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约2小时45分)


[毒不能害]
  “阿难!若诸世界随所国土,所有众生随国所生桦皮、贝叶、纸素、白叠,书写此咒贮于香囊,是人心惛未能诵忆,或带身上或书宅中,当知是人尽其生年,一切诸毒所不能害。

【学习解说:阿难,如果诸世界众生,随所在世界国土所生的桦皮(桦树皮)、贝叶(贝多罗叶也。印度之人以写经文)、纸素(供书写或绘画用的纸张或绢帛)、白叠(棉布),在上面书写此楞严咒,收藏储存在香囊中,如果这个人因为业障的关系,心智昏昧,不能读诵记忆,或是将此楞严咒随身佩带或是书写好放在家宅中,那么此人有生之年,一切的毒都无法加害。】

——

【贝叶】
(物名)贝多罗叶也。印度之人以写经文。慈恩寺传三曰:“经三月安居中集三藏讫,书之贝叶,方遍流通。”唯识枢要上本曰:“虽文具传于贝叶,而义不备于一本。”(参见:贝多罗)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纸素】,指供书写或绘画用的纸张或绢帛;泛指书画的纸本或绢本。——摘自百度
【白叠】棉布的一个古名词,又作白氎。——摘自百度



  “阿难!我今为汝更说此咒,救护世间得大无畏,成就众生出世间智。若我灭后,末世众生有能自诵,若教他诵,当知如是诵持众生,火不能烧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如是乃至龙天鬼神、精祇魔魅所有恶咒,皆不能着,心得正受。一切咒咀、魇蛊、毒药、金毒、银毒、草木虫蛇万物毒气,入此人口成甘露味,一切恶星并诸鬼神碜毒心人,于如是人不能起恶。毗那夜迦诸恶鬼王并其眷属,皆领深恩常加守护。

【学习解说:阿难,我现今更为你说此楞严咒,能救护世间令获得大无畏,能成就众生使获得[出世间智](指声闻、缘觉二乘之智)。我灭度之后,末法时期的众生能自己持诵,或是教导他人持诵,应当知道这样持诵楞严咒的众生,火不能烧死水不会溺亡,大大小小各种毒物都不会侵害,这样以至于天龙鬼神、精(人之神识或物之精)祇(地神)魔(恶魔)魅(鬼魅,灵鬼之害人者)所有恶咒,都不能附着,心常在正受(即禅定)中,一切咒咀(为杀人念诵咒咀神之咒)、魇蛊(以巫术、妖术使人遭灾或神智迷糊)、毒药、金毒、银毒、草木虫蛇万物的毒气,这种种的毒害进入到此人口中都得到化解变成了甘露(美露。味甘如蜜。天人所食。)美味,
一切的恶星宿以及恶心丑陋的鬼神和人,都对这持咒的行者不能生起恶心,像毗那夜迦等恶鬼王和其眷属们,都因为领受佛菩萨的深重恩德而对持诵楞严咒的行者恒常加以守护。】

——

【出世间智】
梵语 lokottara-jn~a^na。指声闻、缘觉二乘之智。三智之一。二乘之人,以一切智修四谛十二因缘,能出离世间,故称之为出世间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三)((参见:三智)625)p1555
FROM:【佛光大辞典】

【持诵】
受持诵读经典或是真言。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咒咀】
(术语)为杀人念诵咒咀神之咒也。咒咀神为起尸鬼即毗陀罗是。古昔有倒悬乌刍沙摩明王画像而供物等皆转倒而作咒咀者。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魇蛊】意思为以巫术、妖术使人遭灾或神智迷糊。——摘自百度

【甘露】
(饮食)梵语Amr!ta阿密哩多。译言甘露。异名天酒。美露。味甘如蜜。天人所食。
光明文句五曰:“甘露是诸天不死之药,食者命长身安,力大体光。”
注维摩经七:“什曰:诸天以种种名药,著海中,以宝山摩之,令成甘露。食之得仙,名不死药。
生曰:天食为甘露味也,食之长寿,遂号为不死药也。”
玄应音义二十二曰:“苏陀味,旧经中作须陀饮,此云天甘露食也。”
正法念经九曰:“甘露为毒。”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毗那夜迦】
(天名)Vina%yaka,又作毗那耶迦,毗那也迦,频那夜迦,毗那耶怛迦,毗那吒迦,吠那野怛迦。译云常随魔,障碍神。人身象鼻,常随侍人为障难之恶鬼神也。大日经疏七曰:“毗那夜迦,即是一切为障者。此障皆从妄想心生。”毗那夜迦含光轨曰:“毗那夜迦,常随作障难,故名常随魔也。(中略)毗那夜迦,亦名毗那怛伽。此云象鼻也,其形如人,但鼻极长,即爱香尘故也。”玄应音义二十四曰:“毗那怛迦,此云有障碍神。有一鬼神人形象头,凡见他事,皆为障碍。”希麟音义七曰:“毗那夜迦,旧云频那夜迦,皆不正梵语也。应云吠那野怛迦,此云障碍神,谓现人身象头,能障一切殊胜事业故。”退治此实类毗那夜迦之法,称为誐那钵底,即欢喜天。人身象头,双身抱合,男神为实之毗那夜迦,女神者,观音菩萨为退治彼,现毗那夜迦女形与彼抱合而生欢喜心之相也。此云大圣欢喜天。(参见:欢喜天)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发露宿命通&不生恶处&常与诸佛同生一处&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净;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进者令得精进;无智慧者令得智慧;不清净者速得清净;不持斋戒自成斋戒]


  “阿难!当知是咒常有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种族,一一皆有诸金刚众而为眷属,设有众生于散乱心非三摩地心忆口持,是金刚王常随从彼诸善男子,何况决定菩提心者。
此诸金刚菩萨藏王,精心阴速发彼神识,是人应时心能记忆八万四千恒河沙劫,周遍了知得无疑惑,从第一劫乃至后身,生生不生药叉、罗刹及富单那、迦吒富单那、鸠槃茶、毗舍遮等并诸饿鬼,有形无形、有想无想,如是恶处;
是善男子若读、若诵、若书、若写、若带、若藏,诸色供养,劫劫不生贫穷下贱不可乐处;此诸众生纵其自身不作福业,十方如来所有功德悉与此人,由是得于恒河沙阿僧祇不可说不可说劫,常与诸佛同生一处,无量功德如恶叉聚,同处熏修永无分散。
是故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净;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进者令得精进;无智慧者令得智慧;不清净者速得清净;不持斋戒自成斋戒。

【学习解说:阿难,应当知道,此楞严咒恒常有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那么多的金刚藏王菩萨种族,每一种族,又都有很多的金刚(护法)众做眷属,
如果有众生以散乱心还不是入禅定中内心忆念口中持诵楞严咒,这些金刚藏王菩萨也都恒常随从守护这些持咒的善男子(善女人),更何况是决定发起菩提心的行者呢(当然更是时时守护)

这些金刚藏王菩萨,以精纯之心暗中快速启发决定发起菩提心的行者的神识,这人即刻就能记忆起八万四千恒河沙劫之事,全部了解知晓没有任何疑惑,之后的第一劫到之后受身之处,都不会再受报为药叉(夜叉,恶鬼的一种)、罗刹(恶鬼的总名,男的叫“罗刹娑”,女的叫“罗刹私”,或飞空,或地行,喜欢食人的血肉。)及富单那、迦吒富单那、鸠槃茶、毗舍遮等以及饿鬼,也不会受生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这样的恶处

此善男子或是读诵、或是书写、或是佩带、或是收藏楞严咒,以及用各种物质进行供养,能够不生在贫穷下贱以及不可爱乐之处;

这些众生即便自身不专门培植福德善业,十方诸佛的所有功德都会给予此人,因此能获得如恒河沙阿僧祇劫那么多数不清的时间中,常恒和诸佛生在同一处能见佛闻法,由此能获得像[恶叉聚](意译为綖贯珠、金刚子。树名,亦为果实名。学名 Eleocarpus ganitrus。其果实皆三粒同一蒂,且落地后多聚集于一处,故称恶叉聚,用以譬喻惑、业、苦三者间之互相关连。此外,经论中多引之譬喻多数或众多之意)果实那么多的无量功德,和诸佛在一起薰修正法,(恢复佛性)永远不再分散。

所以,能够让破戒的人从根本上清净戒行;让没有得戒的人获得戒体;没有精进的人令生起精进心;没有智慧的人能开启智慧(相关阅读:什么是实修?什么是智慧?);身心不清净的人能快速获得清净;不能受持斋戒的人能自然成就斋戒(清除心的不净叫做“斋”,禁止身的过非叫做“戒”,斋戒就是守戒以杜绝一切嗜欲的意思)】

——

【罗刹】
恶鬼的总名,男的叫“罗刹娑”,女的叫“罗刹私”,或飞空,或地行,喜欢食人的血肉。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富单那】
梵语富单那,华言臭饿鬼。是主热病鬼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恶叉聚】
恶叉,梵语 aks!a,又作呜噜捺啰叉(梵 rudra^ks!a)。意译为綖贯珠、金刚子。树名,亦为果实名。学名 Eleocarpus ganitrus。其果实皆三粒同一蒂,且落地后多聚集于一处,故称恶叉聚,用以譬喻惑、业、苦三者间之互相关连。此外,经论中多引之譬喻多数或众多之意。瑜伽师地论卷九十六(大三○·八四六下):“譬如世间大恶叉聚,于此聚中有多品类。”成唯识论卷二(大三一·八上):“一切有情无始时来有种种界,如恶叉聚,法尔而有。”恶叉聚之果实呈紫色,印度人多取以染物或榨油,其果核可作念珠之用。(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卷五十六、瑜伽论记卷十三、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末、成唯识论演秘卷二末、玄应音义卷二十二、慧琳音义卷三十五、翻译名义集卷三)p4945  
FROM:【佛光大辞典】

【得戒】
(术语)谓发得戒体之无表色于自身也。由他授戒法不发此无表色,则不名为得戒。具三师七证作白四羯磨之法而行之,谓之作法得,于佛前自誓而得之,名曰自誓得。其他虽有种种得戒之法,然不通于灭后之弟子。见义林章三末。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戒体】
戒之体性。旧译无作,新译无表。指行者受戒后,于身所生防非止恶之功能。亦即对于戒法之信念与奉持戒法之意志。戒体虽由作礼乞戒等作用而生起,但发得之后,即不假造作,恒常相续,故称无作;其外相不显著,故称无表。据智顗之菩萨戒义疏卷上载,陈隋以前即有戒体有无之诤论,智顗认其为有,视之为假色。((参见:戒体三种)2920、“无作戒”5087)p2920
FROM:【佛光大辞典】

【斋戒】
清除心的不净叫做“斋”,禁止身的过非叫做“戒”,斋戒就是守戒以杜绝一切嗜欲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难!是善男子持此咒时,设犯禁戒于未受时,持咒之后众破戒罪,无问轻重一时销灭;
纵经饮酒食啖五辛种种不净,一切诸佛、菩萨、金刚、天仙、鬼神不将为过,设着不净破弊衣服,一行一住悉同清净;
纵不作坛不入道场,亦不行道,诵持此咒还同入坛行道功德;
若造五逆无间重罪,及诸比丘、比丘尼四弃八弃,诵此咒已,如是重业犹如猛风吹散沙聚,悉皆灭除更无毫发。

【学习解说:阿难,如果此善男子,有持诵楞严咒,无论是诵咒前所毁犯的种种[禁戒](谓佛说经,制诸禁戒。令一切众生,摄持身口意业,清净不犯,即能超脱三恶趣苦,是为禁戒。(三恶趣者,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还是持咒之后破戒造罪,无论罪业的轻重,一时之间都能(因为咒力而)销除灭尽;纵然之前有过喝酒或吃[五辛](详细见下方相关学习推荐)等种种不净的行为,一切诸佛、菩萨、金刚护法、天人仙人、鬼神都不会再以此过错而不护持;

此持咒人假使穿的是不净破烂弊旧的衣服,也丝毫不影响起一行一住间散发的清净;纵使不设置坛城不进入道场,也不在里面经行行道,持诵这楞严咒的功德和入坛城行道的功德是等同的;

如果此持咒人造作了五逆、无间地狱的深重罪业,以及犯了比丘、比丘尼四弃八弃的重罪,但是因为持诵里楞严咒的功德,这样的重业都像猛风吹散聚集的沙堆那样,全部都能灭除,即便连毛发那么微少也不会遗留。】


相关学习帖子:
五辛是哪些?
佛弟子不可吃五辛~楞严经
《楞严经》中提到〔五辛〕为何物?


___


【禁戒】
(术语)佛制定之法律为禁非戒恶者。三藏中律藏专明之。有五戒八戒沙弥戒具足戒等之别。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禁戒】
谓佛说经,制诸禁戒。令一切众生,摄持身口意业,清净不犯,即能超脱三恶趣苦,是为禁戒。(三恶趣者,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行道】
(仪式)为敬礼佛而向佛右方周围旋绕也。寄归传三曰:“诸经应云旋右三匝,若云佛边行道者非也。经云右绕三匝者,正顺其仪。”万善同归集二曰:“行道一法,西天偏重,绕百千匝方施一拜。经云:一日一夜行道,志心报四恩。如是等人,得入道疾。”尊胜陀罗尼经曰:“于四衢道,造窣堵波,安置陀罗尼。合掌恭敬,旋绕行道,归依礼拜。”大法会必行行道之式。
【又】行其所知之道也。无量寿经下曰:“行道进德。”
【又】与经行同用之。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五逆】
又作五逆罪。即五重罪。指罪大恶极,极逆于理者。有大乘五逆、小乘五逆之分。
(一)小乘五逆(单五逆)指:害母(梵 ma^tr!-gha^ta,又作杀母)、害父(梵 pitr!-gha^ta,又作杀父)、害阿罗汉(梵 arhad-gha^ta,又作杀阿罗汉)、恶心出佛身血(梵 tatha^gatasya^ntike dus!t!a-citta-rudhirotpa^dana,又作出佛身血)、破僧(梵 sam!gha-bheda,又作破和合僧、斗乱众僧)等五者。前二者为弃恩田,后三者则坏德田,故称五逆、五重罪。以其行为将成为堕无间地狱之因,故亦称五无间业(梵 pan~ca anantarya-karma^N!i),略称五无间或五不救罪。分别而言,前三者指故意杀害父、母、阿罗汉。破和合僧复分为二,离开原来所属之教团,而成立新教团,行布萨、羯磨等事,称破羯磨僧;若立异师异说,而另组教团,则称破法轮僧。此外,俱舍论卷十八载,五无间同类业(梵 pan~ca upa^nantari^ya^N!i),又作近五无间、五无间同分、近五逆、类似五逆。即与上述之五无间业同类之五种罪业,指:污母阿罗汉尼(梵 ma^tur arhantya^ du^s!aN!am)、杀住定地菩萨(梵 niyatabhu^misthitasya bodhisattvasya ma^raN!am)、杀有学圣者(梵 s/aiks!asya ma^raN!am)、夺僧合缘(梵 sam!gha^yadva^raharaN!am)及破窣堵波(梵 stu^pabhedanam)。
 (二)大乘五逆(复五逆),据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四举出五大根本重罪,即:(1)破坏塔寺,烧毁经像,夺取三宝之物。或教唆他人行此等事,而心生欢喜。(2)毁谤声闻、缘觉以及大乘法。(3)妨碍出家人修行,或杀害出家人。(4)犯小乘五逆罪之一。(5)主张所有皆无业报,而行十不善业;或不畏后世果报,而教唆他人行十恶等。
 慧沼于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五中,将小乘五逆中之杀父、杀母合为一项,再加上诽谤正法(佛法)一项,而成立三乘通说之五逆。
 关于五逆罪之轻重,大乘义章卷七说杀父最轻,杀母次轻,杀阿罗汉罪复转重,出佛身血转转弥重,破和合僧最重。(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七、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三、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三、四分律卷四十六、十诵律卷三十六、俱舍论卷十七、瑜伽师地论卷九、顺正理论卷四十三、瑜伽论记卷三上、卷五、瑜伽师地论略纂卷四、俱舍论光记卷十八)p1142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本楼增补中,, 阿弥陀佛)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5-1-11 13:34 , Processed in 0.07690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