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法门实修,义理辨析] 以「法性原理」和「众生性」来看『苦行』的真假与可否

[复制链接]

4437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939

[布施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7-24 13:53: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以「法性原理」和「众生性」来看『苦行』的真假与可否

作者:首楞严三昧


为什么要谈「法性原理」?

以下分析说明,并以佛经作引证,希望能破除众生的执着和疑惑:

许多佛弟子经常为了一些经句、或佛法名相、或法门等等而起争执,或说人是外道,以为自己才是正确
或执持己见、或执持一经句,或没有深入经藏、或没有圆通,而排斥毁谤其他佛法、或不认为那是佛法
其实,会有这些问题,都在于众生无量,业障和心量以及修行次第各不相同,
所以,对于诸法万相就有不同层次、阶段的看法和理解,这就是一再讲的「无量义经」所说的「无量义」。
也因此,佛陀一再教导佛弟子要「按照次第修行和说法」,才不会因为自己业障深重、不明法性次第而造更深的罪业。
佛经引证如下: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云:
众生根机未熟,根机下劣,精进微少;若有为说微妙甚深大乘正法,说听二人俱获大罪,亦为违逆一切诸佛

占察善恶业报经: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慧,应当先修忏悔之法
所以者何?此人宿习恶心猛利故,于今现在必多造恶,毁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忏悔令其清净,而修禅定、智慧者,则多有障碍,不能克获。或失心错乱,或外邪所恼,或纳受邪法,增长恶见。是故当先修忏悔法,若戒根清净,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则离诸障。

虚空藏菩萨经:先知众生善根及了彼心,随其所堪次第说法

常见的疑惑和争议,例如:佛教赞成修行人苦行吗?可以苦行吗?

其实,在探讨赞不赞成、可不可以之前,
应该先弄清楚什么是「苦行」,应该先探讨「苦」的「原因」和「来源」
然后才谈:哪些是苦行?苦行是修行吗?苦行为何可以是修行?
关于这些问题,我们待会下面再谈(或有空再深谈),先来想想下面的问题

请问:小学生可以不上学吗?
一般来说,学生不应该不去学校上课
但是,身为老师,我们必须知道学生不上学的原因
是因为翘课去玩耍,还是因为家庭发生困难或变故而无法去上课
或者上学途中遇到事故,或被坏朋友引诱,或被黑道胁迫或摄受

又例如:修行人可以照镜子吗?
修行人如果为了美丑而照镜子,这是我执,不可取
但是如果藉由观察自己的表情脸色而反观自照自己的情绪和内心,以便改正,这样是可以的

由上面的案例可知:
凡事「二分法」而不明就里(VS不明究理),这样就不容易客观,也无法明白事情的真相。
所以,想明白佛法,也是要深入经藏,明白不同次第的修行和原理,才能逐渐通达和圆满。
(不明就里:这是成语,就是不知道内情
不明究理:虽不是成语,但是中文字很有学问,也不是说是错误,意思是说没有分析深究道理和原理)

反之,如果自己没有明白各种不同次第的法性原理,往往容易执持经中文字而误解或错解经义
又或往往执持一边、一方或一法,受一非余(只接受或受持一法而排斥或毁谤其他自己无法明白的法门、或认为是非法)
所以,「华严经」上讲:「于少行生足,魔所摄持;受一非余,魔所摄持」

《华严经》: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魔所摄持。何等为十?所谓:
懈怠心,魔所摄持;志乐狭劣,魔所摄持;于少行生足,魔所摄持;受一非余,魔所摄持;不发大愿,魔所摄持;
乐处寂灭,断除烦恼,魔所摄持;永断生死,魔所摄持;舍菩萨行,魔所摄持;不化众生,魔所摄持;疑谤正法,魔所摄持。
是为十。


因此,佛教赞成修行人苦行吗?可以苦行吗?
其实,由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发现,事情都要看原因和内情,这样才能决定和分辨

佛法是心法,相由心生,业由心转,万法唯心。
所以,是否可以苦行,能不能苦行?
这要看「发心愿心(心量)」、「法门正确性」以及「修行者的实修次第」(也就是修行人戒行和心念的能力、定力以及智慧三种情况)

1.心念动机:
能不能苦行?这要看心法,就是存什么动机和心念,就是为什么要苦行或需要苦行?
因为苦行只是表相和表法,就像刚刚讲的照镜子,而为什么照镜子,这才是重要的决定因素
所以,佛教是否赞同苦行,这要看原因,要看发心,要看目的为了什么?是否符合成佛的发心和愿心或过程的渐次发心?

2.法门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能不能苦行?要看苦行的表法加上心法(动机与心念的观行法)后,是否真正能朝向正解脱的方向来渐次迈进?
又或者只是个错误的方法、或方法上无法解脱六道轮回、或方法上无法增上修行次第
而就算是正确的法门,但是,是否可行?这又决定于下面的因素,就是是否适合这个修行者
弄清楚这些,这样才能决定这苦行的方法是否正确和合适。

3.修行者的实修次第:
除了上述两种原因(1.心念动机,2.法门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另外还要看修行者的实修次第,就是修行者本身的身心承受能力。
实修次第可依照「戒、定、慧」三学来验证,
「戒」可由受持、守持「戒律」的情况来判定,如果基本的五戒八戒十善都做不到,都觉得苦,那还谈什么苦行呢?
由这边也可以知道,众生所认为或能承受的苦都不同,是不是苦?这因人而异
「定」则可以由拜佛、念佛、持咒、诵经等基础课程来训练基本定力,逐渐透过戒律和这些基础定课消除业障,才能学进阶的禅定观行
「慧」这可由是否深入经藏而能圆融各部佛经上的道理来判断,如果断章取义,或误解、错解,或受一非余,或根本没深入经藏,那当然不够资格

先前说过:
应该先弄清楚什么是「苦行」,应该先探讨「苦」的「原因」和「来源」
然后才谈:哪些是苦行?苦行是修行吗?苦行为何可以是修行?

由上面的说明,可以明白,能不能「苦行」,这决定于「心」、「法」、「次第」
也因此,在不同次第的佛经,佛陀会有不同的教导,这是因为众生的根器、业障、修行次第不同,
因此,对于苦的来源、认知和承受以及转化能力也都不相同,所以,相应的法门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必须要按照次第说法和修行
例如:对于小乘根器,佛陀以小乘经、法来教导,对于大乘根器,佛陀则告诫初学的大乘行者不可堕入小乘解脱道

因此,佛陀对于「一般娑婆众生」和「小乘行者」说:「苦集灭道」,诸行无常,一切皆苦(有受皆苦)
这是因为这类众生常因世俗表相而苦,因为内心对外在的贪欲无法满足而苦,因此,必须舍欲才能离苦
所以,对于这类根器众生,佛陀教导:「出离心」和「解脱道」,以远离世俗和「无我」「空」解脱世俗苦

对于大乘发心的行者来说,则能超越世俗表相和苦,而着重在「正向心」和「精神的次第」上面
所以,对于「初学的大乘菩萨根器行者」,则教导:在心量上,以「慈悲喜舍」大乘四无量心,不畏诸苦而能入世普渡众生
在观行上,有许多不同于小乘的观行禅定方法,主要以「清净、光明、喜乐」为主,「小乘」则以「苦观」和「空观」为主

然后对于「累世久修的菩萨行者」,则讲佛法甚深实义「不二」「中道」法门。
由上面的说明可知,上面这三种不同次第的行者,对于苦也有不同的认知,所以修行或观行的方法也不同。
「一般娑婆众生」和「小乘行者」因为被苦所着,所以,以「体认世间苦」和「以空离苦」为修行
对于「初学的大乘菩萨根器行者」,则以「入世超越世间苦」和「发无量心」「行无量门」为修行
对于「累世久修的菩萨行者」来说,则以「不二」「中道」圆满成佛为主。
也因此,如果深入经藏,就会发现有不同次第的教法。

例如之前所说的:苦行是修行吗?请看下面佛经的说法(大乘经菩萨教法):

《华严经.净行品》第092愿:「见苦行人,当愿众生:依于苦行,至究竟处」

《大集经卷九》:
「善男子,有诸众生勤修精进迟得解脱,有少精进速得解脱,有勤精进速得解脱,有少精进迟得解脱,有因解脱非缘解脱,有缘解脱非因解脱,有因缘解脱非因缘解脱。有诸众生观于内法而得解脱,非观于外;有观于外而得解脱,非观于内;有观内外而得解脱;有不观内外而得解脱。有诸众生因乐行故而得解脱,非因苦行;有因苦行而得解脱,非因乐行;或因苦乐而得解脱;或有不因苦行、乐行而得解脱。有诸众生因赞美故而得调伏,非因呵责;或因呵责而得调伏,非因赞美;或因赞毁而得调伏;或有不因而得调伏。有诸众生因逆说法而得调伏,不因顺说;或有因顺而得调伏,不因于逆;或因逆顺而得调伏;或有非因逆顺说法而得调伏。有诸众生因闻略说而得调伏,非因于广;或有因广而得调伏,非因于略;有因广略而得调伏;或有不因广略说法而得调伏。有诸众生因四真谛而得调伏,有因念处而得调伏,有因正勤而得调伏,或因如意而得调伏,或因五根而得调伏,或因五力而得调伏,或因七觉而得调伏,或因八道而得调伏。」
「善男子,众生之行不可思议,众生之心亦不可思议,众生调伏不可思议,所入法门不可思议,众生境界不可思议。菩萨摩诃萨获得如是不可思议智,然后乃知一切众生所行之行不可思议。善男子,譬如罗网多有诸结,有人在中以咒术力,破网得出随意而去;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入众生中以智咒力,坏烦恼网随意自在,虽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能通达众生所行。」
(上面节录的大集经经文,简单说就是:众生无量,有各种不同的解脱方法,不论是众生或法门,都充满不可思议)

又例如:「大迦叶尊者」是佛陀十大弟子中的「苦行第一」
根据上面的经证和案例,可见,苦行是修行,至少可以是修行,不然佛经不会这样教导。

另外,苦行为何可以是修行?请看下面佛经的说法(大乘经菩萨教法):

《华严经.离世间品》:
「佛子!菩萨摩诃萨为十种事故,示行苦行。何等为十?所谓:
为成就劣解众生故,示行苦行;
为拔邪见众生故,示行苦行;
为不信业报众生令见业报故,示行苦行;
为随顺杂染世界法应尔故,示行苦行;
示能忍劬劳勤修道故,示行苦行;
为令众生乐求法故,示行苦行;
为着欲乐、我乐众生故,示行苦行;
为显菩萨起行殊胜,乃至最后生犹不舍勤精进故,示行苦行;
为令众生乐寂静法,增长善根故,示行苦行;
为诸天、世人诸根未熟,待时成熟故,示行苦行。
是为十。
菩萨以此方便调伏一切众生。」


上面是「华严经」所介绍的「菩萨苦行」的十种原因,其他佛经当然还有介绍,
例如:佛陀成佛之前,过去累生累世行菩萨道,以自己的「眼、头、身、手、脚、骨、髓、血、...」布施供养众生
因为累生累世和众生结善缘,所以能普渡众生,众生能因为佛陀过去世布施的善因缘而信奉佛法。
所以,可知苦行当然可以是修行,而且经上说,去「极乐世界」虽然比较保险,可以不退转
但是,如果能在「娑婆世界」难行能行,功德更胜「极乐世界」中的修行(详见「维摩诘经」),而且更快成佛(详见「大悲莲华经」)

而且,去「极乐世界」并不是学佛的终点,只是一个方便摄受业重无法吃苦众生的方便净土,
而大菩萨都示现往生净土,这只是起一种带头作用,鼓励众生信佛和往生净土,
实际上,诸大菩萨都以「首楞严三昧」分身普入十方世界和六道普渡众生(详见「首楞严三昧经」、「密严经」)。


另外,关于「外道苦行」或「三恶道众生的受苦」
关于「外道的苦行」,因为在「方法」和「心法」上都无法真正解脱和成佛,所以被佛教所禁止。
至于「三恶道众生的受苦」,相关经文如下:
《大般涅槃经》:「仁者,若受苦行便得道者,一切畜生悉应得道。是故先当调伏其心,不调伏身。以是因缘,我经中说,斫伐此林,莫斫伐树。何以故?从林生怖,不从树生。欲调伏身,先当调心。心喻于林,身喻于树。」
上面的经文是说:「外道苦行」和「畜生(或三恶道)受苦」,这种苦并不是佛法承认的真正苦行
问题就在于心法,苦只是表相,如果不能透过「正确心法」:借苦而转凡心成为佛心,那么世俗苦或外道苦行当然就不是正法

所以,读经要明白全句经文的真义,如果自己实修次第和智慧不足,往往就容易错解经义而误己误人、徒增罪业。

同样的道理,下面这段经文也是因为发心和心念不正确,所以,佛陀说这样的苦或苦行并不能灭罪和解脱:

《未曾有因缘经》:
尔时国中。有一道人。名钵底婆(齐言辩才)。精进持戒。多闻智慧。常以慈心。教化天下。令改邪就正舍恶修善。传闻提违欲自烧身。心生怜愍。往诣其所。问提违言。办具薪火。欲何所为。提违答言。欲自烧身灭除殃罪。辩才答曰。汝身罪业。随逐精神。不与身合。徒苦烧身。安能灭罪。夫人祸福。随心而起。心念善故。受报亦善。心念恶故。受恶果报。心念苦乐。受报亦尔。如人饿死。则作饿鬼。苦恼死者。受苦恼报。欢喜死者。受欢喜报。安隐快乐。果报亦尔。汝今云何。
于苦恼中。求欲灭罪。望善报也。幸可不须。于理不通。
复次提违。如困病人。为苦所逼。若有恶人。来至其所。呵骂病人。以手抟耳。
于意云何。尔时病人。宁有善心。无忿恼不。提违答言。其人困病。未见人时。常怀忿恼。况被抟耳。而当无忿。辩才告曰。汝今如是。先身罪故。守穷抱厄。常怀忧恼。复欲烧身。欲离忧恼。当可得不。如困病人。得人呵骂。尚增苦恼。百千万倍。况自烧身。猛炎起时。身体焦烂。气息未绝。心未坏故。当尔之时。身心被煮。神识未离。故受苦毒。烦闷心恼。从是命终。生地狱中。地狱苦恼。尤转增剧。百千万倍。求免甚难。况欲烧身求离苦也。复次提违譬如车牛厌患车故。欲使车坏。前车若坏。续得后车。扼其项领。罪未毕故。人亦如是。假令烧坏百千万身。罪业因缘相续不灭。如阿鼻狱。烧诸罪人。一日之中。八万过死。八万更生。过一劫已。其罪方毕。况复汝今。一过烧身。欲求灭罪。何有得理。

明白上述的种种道理后,如果深入经藏和实修,逐渐明白「法性」原理和「众生性」
就能明白,其实,心法的修行不一定要以苦来修,苦可以是表法和表相,例如佛陀累世菩萨行以身布施供养众生
但是,也可以不用苦来修,例如:「慈心三昧」,或「光明定」,或「香积佛」的香积饭,又或者最简单的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净土」
不论表相如何,以「大乘心法」来说,「内在的观行」一定是慈悲、清净、光明、圆满、欢喜、喜乐的,
就是逐渐回到「佛性」本体,就是「大般涅槃经」讲的:(真)常(真)乐(真)我(真)净。

以上说明,提供参考(下面还有常见的燃疤、燃臂、燃身等问题说明)

祝福慧增上 身心安祥
阿弥陀佛

相关阅读:

[诸经辑要]佛法就是心法

[略说心法]:以[心法次第]来看[燃臂]和[燃指]以及[燃戒香疤]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2-24 10:51 , Processed in 0.06778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