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瑜伽师地论:[毗钵舍那]四种慧行

[复制链接]

4494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5213

[布施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7-24 11:05: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瑜伽师地论:[毗钵舍那]四种慧行

[节录编辑][白话解说]:首楞严三昧


初学者修行应先明白「戒」「定」「慧」修行渐次,避免错误和意外的后果

请务必先详阅上文,斟酌自己的情况,才决定修学下面经文和进行观行

瑜伽师地论:听闻深法,却无法信受的时候,该怎么办?

[止观次第实修]: 九种[奢摩他],四种[毗钵舍那] ~ 瑜伽师地论 (2010-06-17 03:08:08)
本篇根据上面以前的节录经文,稍对「毗钵舍那四种慧行」做说明,以供实修者参考

瑜伽师地论:[毗钵舍那]四种慧行


若于[四种慧行]中[心一境性]。是名[毗钵舍那品]。
(说明:如果在后面经文中四种慧观的情况下达到「内心专注于单一境界上」或称为「三昧」或「三摩地」或「禅定」,这样就叫「毗钵舍那修行的品类」)

。。。(省去中间讲瑜伽师地论:[奢摩他]九种心住的经文,下面继续谈「毗钵舍那」或请参考 )。。。

(说明:下面是谈「奢摩他」九种心住的尾末经文,属于「奢摩他」和「毗钵舍那」的共法,之后才谈「毗钵舍那」四种慧行)
即于如是[九种心住]。当知复有[四种作意]。
一[力励运转作意]。(说明:这就是初学者励志奋力修行定心的阶段)
二[有间缺运转作意]。(说明:这是指初学者工夫不能成遍的阶段,而且不是无时无刻都在练习,属于间缺练习的阶段,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
三[无间缺运转作意]。(说明:这是指念念都在运转,都在练习,行住坐卧都在练习「奢摩他」)
四[无功用运转作意]。(说明:这是指已经工夫成遍,不需要奋力用功精进,平常随时都处于「奢摩他」的定静状态中)

(说明:下面是指「九种心住」对应于上面「四种作意」阶段的情况,如果没有特别精进,一般人大都处于前两种作意阶段就无法前进了)
于[内住][等住]中。有[力励运转作意]。
于[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中。有[有间缺运转作意]。
于[专注一趣]中。有[无间缺运转作意]。
于[等持]中。有[无功用运转作意]。

当知如是[四种作意]。于[九种心住]中是[奢摩他品]。(说明:上面这些修行都是属于「奢摩他」的范畴)
又即如是获得[内心奢摩他]者。于[毗钵舍那]勤修习时。复即由是[四种作意]。方能修习[毗钵舍那]。故此亦是[毗钵舍那品]。
(说明:而且,透过修行「奢摩他」而得到内心静定的人,在修行[毗钵舍那]的时候,也是要用上面四种作意阶段来修行,所以上述四种作意阶段也属于[毗钵舍那]的修行范畴)


云何四种[毗钵舍那]?
谓有苾刍(比丘)依止[内心奢摩他]故。于诸法中能1.[正思择]。2.[最极思择]。3.[周遍寻思]。4.[周遍伺察]。是名[四种毗钵舍那]。
(说明:这是说比丘如果依照「奢摩他」的修行方法而达到内心止静,然后面对生活或各种法门都能运用上述四种观行思维审查,就是四种「毗钵舍那」修行。

「苾刍」(简体)「苾刍」(正体)就是「比丘」,这是因为「出家比丘」信奉佛法,远离家庭和世俗,且受持戒律,业障较轻,因此能比「在家修行者」或「一般人」快速修行观行禅定而不会有严重障碍,至于「在家行者」若要修行成佛,也是要修观行的,但要和「出家比丘」有类似或同等的修行境界,减少业障,才不容易修观行的时候遭受严重的干扰和障碍

关于「诸法」,狭隘的说,「法」可以指方法或法门,但是广泛的说,「法」也可以指一切世相或一切相或法界,因为生活点滴中或六道中或法界中处处都有妙理)

云何名为能[正思择]?
谓于净行所缘境界。或于善巧所缘境界。或于净惑所缘境界。能正思择尽所有性。
(说明:就是面对清净的境界,或善巧方便的境界,或净惑混杂的境界,对于心和种种相或境界以及尘染,都能以「正知见」来思维和完整的拣择所有情况,这就叫「正思择」。简单说就是「以正知见来思维拣择」。

「所缘」就是指六根攀缘的六种尘染,就是「色」「声」「香」「味」「触」「法」,「楞严经」说藉由一根所缘而深入观行来断除杂染,这就叫「一门深入」)

云何名为[最极思择]?
谓即于彼所缘境界。最极思择如所有性。
(说明:和上述「正思择」类似,但是,对于任何尘染和境界,都要最极至的深入正思维和拣择。简单说就是「以正知见做最深入的思维拣择」)

云何名为[周遍寻思]?
谓即于彼所缘境界。由慧俱行有分别作意。取彼相状周遍寻思。
(说明:除了由佛经取得的正知见,还要由「智慧」共同来分别判断和思维观察,根据「外相法相的相貌和状态」完整的思考判断。简单说就是「以正知见和智慧完整的思维一切境界」)

云何名为[周遍伺察]?
谓即于彼所缘境界。审谛推求周遍伺察。
(说明:和前者类似,但更深入探究原理,就是对所有尘染和境界,审慎求真的推敲,完整遍满的探究观察其中「原理内涵」和「相貌特征」以及「之间的相关性」。简单说就是「以正知见和智慧完整的探究查察一切境界」)

(说明:上述四种情况虽然看起来差不多,不过实有深度广度和智能上的次第差别)

又即如是[毗钵舍那]。由[三门][六事差别所缘]。 当知复有多种差别。
(说明:再加上下面所谈「三门」「六事」的差别,可知「毗钵舍那」又有更多种的差别)

云何[三门毗钵舍那]?
一[唯随相行毗钵舍那]。(说明:就是只依照相来观行「毗钵舍那」。唯就是只,随就是依照,相就是法相)
二[随寻思行毗钵舍那]。(说明:就是依寻思维来观行「毗钵舍那」)
三[随伺察行毗钵舍那]。(说明:就是依照深入探究查察来观行「毗钵舍那」)

云何名为[唯随相行毗钵舍那]?
谓于所闻所受持法。或于教授教诫诸法。由等引地如理作意。暂尔思惟未思未量未推未察。如是名为[唯随相行毗钵舍那]。
(说明:就是依照经法所教导的观法,根据法门忆念观照,只暂时思维,而不思索探究查察,这样就叫「唯随相行毗钵舍那」。就是依照法相来观照,而不深入思维探究,这就比较像「三摩钵提」,例如:直接按照「白骨观」或「慈心三昧」或「观无量寿经」所教导的观法来观行,虽然其中观行也有短暂思维观照,但是没有思索推敲查察,所以叫「唯随相行毗钵舍那」。而下面两种就比较属于「禅那」)

若复于彼思量推察。尔时名为[随寻思行毗钵舍那]。
(说明:如果对于观照法门能寻求思维观察其中现象和道理,这就叫「随寻思行毗钵舍那」,就是要思考为什么?而不是只看着教本照做)

若复于彼既推察已。如所安立复审观察。如是名为[随伺察行毗钵舍那]。
(说明:这是说经过上述观察而得到道理,然后又再次审核观察觉悟更深或更细微的现象和道理,这就叫「随伺察行毗钵舍那」)

是名[三门][毗钵舍那]。
(说明:以上叫三门「毗钵舍那」)

云何[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
谓寻思时寻思六事。一[义]。二[事]。三 [相]。四[品]。五[时]。六[理]。既寻思已复审伺察。
(说明:在寻思观行的过程中,寻思「义」「事」「相」「品」「时」「理」六项重点,思维后又再次审核探究查察,这就是[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

云何名为[寻思于义]?
谓正寻思[如是如是语]有[如是如是义]。如是名为[寻思于义]。
(说明:以正见来正思维,观察语言文字和其义理以及可能相关或深入的道理,为什么这样说?其中意义用意目的和延伸涵意道理为何?例如:对佛说和经文文字或甚至一切文字言论,深入思考意义和道理,透过这样的思维观察而能放下执着和争执,这就叫「寻思于义」)

云何名为[寻思于事]?
谓正寻思内外二事。如是名为[寻思于事]。
(说明:以正见来正念思维,观察我们面对一境界时外相和心相的状态,观察外在事相以及所影响的心相,以此思维探究事情发生的原理和隐藏的意义以及和众生的相关性,透过这样的思维观察而能放下执着和争执,这就是「寻思于事」)

云何名为[寻思于相]?
谓正寻思诸法二相。一者[自相]。二者[共相]。如是名为[寻思于相]。
(说明:以正见来正念思维,观察世间诸法都存在的两种相,一种是个别相,只个别存在,另一种是共同相,就是大家都有。若能观察世间种种相貌和差别,则有助于探究原理和相貌以及众生心和众生性,明白原理就不会因为无明而产生执着和争斗,而能达到心一境性。这就叫「寻思于相」)

云何名为[寻思于品]?
谓正寻思诸法二品。一者[黑品]。二者[白品]。寻思[黑品]过失过患。寻思[白品]功德胜利。 如是名为[寻思于品]。
(说明:以正见来正念思维,观察世间一切的两种品类,就是邪恶和正直善良,思考邪恶的过失和祸害,思考正直善良的功德殊胜和利益,透过这样的思维观察而能断恶修善,并放下执着和争执,这就叫「寻思于品」)

云何名为[寻思于时]?
谓正寻思[过去][未来][现在]三时。寻思如是事曾在过去世。寻思如是事当在未来世。寻思如是事今在现在世。如是名为[寻思于时]。
(说明:以正见来正念思维,观察世间一切[过去][未来][现在]三种时间的可能状态,透过思维观察其差别和原理,有助于放下执着,而达心一境性,这就叫「寻思于时」)

云何名为[寻思于理]?
谓正寻思四种道理。一[观待道理]。二[作用道理]。三[证成道理]。四[法尔道理]。
(说明:以正见来正念思维观察「道理」有四种方向,如下)

当知此中
1.由[观待道理]寻思世俗以为世俗。寻思胜义以为胜义。寻思因缘以为因缘。
(说明:就是思维世俗道理,和佛法殊胜义理,以及因缘的道理,以观察这三项道理的方式来思维,这就叫寻思「观待道理」的「寻思于理」。也就是以「世俗」和「佛法解脱」以及「因缘」三种方向来思考解决众生问题,这就是寻思「观待道理」的「寻思于理」的「毗钵舍那」观行。这类观行思维也常见于末学的文章中,可自参考,这不是自赞,只是当作案例来说明)

2.由[作用道理]寻思诸法所有作用。谓[如是如是法]有[如是如是作用]。
(说明:这就是针对「法门」和法门的「作用」和「功用」来思维其中原理和道理,这就叫寻思「作用道理」的「寻思于理」的「毗钵舍那」观行。这点也是末学文章中常探讨的,其实,由经文也可看出我们自己本身的修行在哪个阶段,深入经藏不但可以学习,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验证,更可以检验「非法」和「邪师」)

3.由[证成道理]寻思「三量」。一[至教量]。二[比度量]。三[现证量]。谓正寻思如是如是义。为有[至教]不。为[现证]可得不。为应[比度]不。
(说明:就是依照三种测量方法来思维观照其原理,这就叫依照「证成道理」思维的「寻思于理」的「毗钵舍那」观行。
「三量」的量就是比较测量推敲,就是依照「至教」「比度」「现证」来类比对照,以此来思维是「至教」或「比度」还是「现证」。


1.「至教量」又称「圣教量」或「正教量」,「至教」就是至理之教,「圣教」就是圣贤的教导,「正教」就是正法之教,就是指佛陀或经中弟子所说的经教,加上「量」就是以「圣教」来测量对照,就是把「经教」当作尺来测量世俗之事或修行,看看是否符合佛陀所说的道理,以此判断正确与否。不过,教理有深浅,所以,「至教量」可分为三种:1.符合经论所说(不违背经论),2.符合解脱的方法(不违背解脱之法),3.符合不二实相 (不违背实相)

2.「比度量」又称「比量」,「比」就是比较,所以「比量」就是透过比较推敲之测量而得的道理。这种方式也常见于佛经中的各种比喻,佛陀也常用比喻引导众生明白道理。例如:以「金」藏于矿中,喻「佛性」被尘染所覆盖。或「以手指月」喻正确的方便引导,寻着引导就能见真月(真理),关于比量还有五种分类如下:这些方法都常见于佛经中
「瑜伽师地论」卷十五说五种比量,即:

(一)相比量,随所有之相状相属,由现在或先前所见而推度其境界。如见幢比知有车,见烟比知有火。
(二)体比量,现见一物之自体性而比类其不现见之体,或现见部分自体而比类其余部分,或以现在比类过去、以过去比类未来、以现在之近事比类远事,或以现在比类未来。
(三)业比量,以作用比知业之所依。如见远物不动摇而鸟居其上,比知是杌。
(四)法比量,以相邻相属之法比知其他相邻相属之法。如属无常比知是苦,属苦比知是空无我。
(五)因果比量,以因果展转之相比知。如见有行比知至他方,见至他方比知于前必定有行。


3.「现证量」,就是当场透过感官(眼耳)就能察觉验证的事情,这类的事情就称为「现证量」

由上述三种方式来思维道理,这就是「证成道理」思维方式的「寻思于理」的「毗钵舍那」观行)


4.由[法尔道理]。于如实诸法成立法性。 [难思法性][安住法性][应生信解][不应思议][不应分别]。如是名为[寻思于理]。
(说明:这就是思维诸法「法性」,思维关于法性的一切原理和相貌以及和众生的关系,众生的反应,众生心众生性。所以末学文章中常探讨众生心众生性,以及各种法门或事情的原理特性,这就是寻思「法尔道理」的「寻思于理」的「毗钵舍那」观行)

如是[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及前[三门][毗钵舍那]。略摄一切[毗钵舍那]。
(说明:像这些「六事」和「三门」「毗钵舍那」就大致包含一切「毗钵舍那」)

问何因缘故建立如是[六事差别毗钵舍那]?
答依[三觉]故如是建立。
何等[三觉]?一[语义觉]。二[事边际觉]。三[如实觉]。
(说明:如何修行「六事差别毗钵舍那」? 就是依照「三觉」来达成:
1.明白经文语意的道理,2.真正透过实修来明白,3.逐渐真正修证而明白)


1.寻思「义」故起[语义觉]。
(说明:就是在经文中寻求和思维道理)
2.寻思其「事」及自「相」故起[事边际觉]。
(说明:就是在修行过程中,思维观察此修行事相和自己心相)
3.寻思共「相」「品」「时」「理」故起[如实觉]。
(说明:除了「义」「事」,然后并思维观察一切「相」「品」「时」「理」,而通达明白)

修瑜伽师唯有尔所「所知境界」「所谓语义」及「所知事」。尽所有性如所有性。
(说明:修行「瑜伽师地论」的瑜伽观行,应该对于各种境界的情况或文字义理或任何知见和事情,都要能尽所有可能性完整的明白和修行)


祝福慧增上 身心安祥
阿弥陀佛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5-1-11 12:00 , Processed in 0.06744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