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焰光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焰光明,学习〈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4766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1178

[布施勋章]

11#
 楼主| 发表于 2025-3-21 23:41:43 | 只看该作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接续楼上,10楼和11楼合计用时,2小时以上)


宋西域三藏疆良耶舍译


4,佛陀教导[十六观法],令末法众生能得见[西方极乐世界]。

4--2 ,[十六观法]~第二观:【水想】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初观成已,次作水想。想见西方一切皆是大水,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

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

此想成已,见琉璃地,内外映彻。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

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宝所成,一一宝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映琉璃地,如亿千日,不可具见。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以七宝界,分齐分明,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

其光如花,又似星月,悬处虚空,成光明台。楼阁千万,百宝合成,于台两边,各有百亿花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

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是为水想,名第二观。


此想成时,一一观之,极令了了。闭目开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时,恒忆此事。作此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学习解说]:

佛陀告诉韦提希:「初观(日观)观照形成之后,其次当作水的忆想观照。

想念观照西方一切都是大水,照见其水澄澈清净,(这样观照)也令这个境相能了了分明,心念没有散乱之意。

当水的观想已成,应当发起冰的念想。照见冰与冰相互映照透彻,(此后)就作琉璃观想(琉璃:七宝之一。意译青色宝、远山宝、不远山宝。为猫眼石之一种。种类有青、白、赤、黑、绿等各种颜色。其最大特色乃是具有“同化”之性质,亦即任何接近琉璃之物,皆被琉璃之色所同化。相传虚空之颜色(青色)即是由须弥山南方之琉璃宝所映现者。又于三十三观音中之琉璃观音,即表琉璃同化之德而应现于世,摄化众生。详见词解①)

琉璃想成就之后,则观见琉璃为地,内外映照透彻。下面有金刚(比喻坚固)所成的七宝金幢,向上托举着这琉璃地。
这金刚幢的八方,具足八个楞角,(八方的)每一个方面,都是百宝合和所成,
且一一宝珠,有一千光明,每一光明,又有八万四千种颜色,映照着琉璃地,犹如亿千之日,(数量之多)难以全部都看过来。
这琉璃地上,又是以黄金为绳,间错夹杂,来区隔七宝界,其界线区分清楚分明,一一宝中,都有五百颜色的光明。

这些光明既如花,又像是星月悬挂在虚空中,化成光明台。台中有千万楼阁,为百宝所合成,在光明台的两边,又各各有百亿的花幢,以无量乐器,而做庄严修饰。
从中有八种清风从光明中涌出,鼓动这些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详见--学习注【1】)的佛法音声。

这就是[水想],命名为第二观。这样的观想完成之后,继续一一观照之,直到极其了了分明。睁眼闭眼,都不让其散失,除了进食,恒常都忆念这件事。

作这样观照者,就叫做正观(即正念观照)。如果作其他观想的,则名叫邪观(注,正观之外都是邪观,因为做此观照,无法令众生获得解脱)。」




[学习注]:

【1】说到[苦、空、无常、无我],通常是小乘的观照法,而此[观无量寿佛经]是大乘经,所以名相的理解,当按照大乘法义(即实相义)来解义为宜: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迦旃延!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
迦旃延!
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
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
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
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
法本不然,今则无灭,是寂灭义。』
——帖子详见:维摩诘解说[无常],[苦],[空],[无我],[寂灭] ~ 维摩诘经




[词解]:

①【琉璃】梵语 vaid!u^rya,巴利语 veluriya。七宝之一。意译青色宝、远山宝、不远山宝。又作流璃、琉璃、吠努璃野、吠琉璃耶、鞞稠利夜、吠琉璃、毗琉璃、茷琉璃、毗头梨、鞞头梨。为猫眼石之一种。种类有青、白、赤、黑、绿等各种颜色。其最大特色乃是具有“同化”之性质,亦即任何接近琉璃之物,皆被琉璃之色所同化。相传虚空之颜色(青色)即是由须弥山南方之琉璃宝所映现者。又于三十三观音中之琉璃观音,即表琉璃同化之德而应现于世,摄化众生。慧琳音义卷一(大五四·三一七中):“其宝青色,莹彻有光,凡物近之,皆同一色,帝释髻珠,云是此宝。”(玄应音义卷二十四、前汉书西域传第六十六上之注)p5839 FROM:【佛光大辞典】

②【苦空无常无我】
苦、空、无常、无我。苦是说短暂的人生,有三苦八苦和无量诸苦;空即缘起性空,缘起是说世间诸法众缘和合而生起,性空是说众缘和合的诸法,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无常即诸行无常,是说世间诸法都是变化不停,生灭不断的,没有常住不变的个体;无我即诸法无我,是明五蕴假合的人身,没有真实不变的我体可得。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苦空无常无我】
(术语)是即有漏果报之四相,谓之苦谛四行相。苦空无常无我者旧译。新译谓之非常苦空非我。俱舍论二十六曰:“苦圣谛有四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待缘故非常,逼迫性故苦,违我所见故空,违我见故非我。”观无量寿经曰:“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大乘义章三曰:“逼恼名苦,苦法迁流,说为无常。苦非我所,故名为空。苦非我体,名为无我。”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66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1178

[布施勋章]

12#
 楼主| 发表于 2025-3-22 20:02:25 | 只看该作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接续楼上)


宋西域三藏疆良耶舍译


4,佛陀教导[十六观法],令末法众生能得见[西方极乐世界]。

4--3 ,[十六观法]~第三观:【地想】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水想成已,名为「粗见极乐国地」。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是为地想,名第三观。」

[学习解说]:佛陀告诉阿难尊者及韦提希夫人:「水想观照成就之后,命名为“粗见极乐国土”。(注:这个要达成也并不容易,上面经文说到,在做[水想]观的时候,要“闭目开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时,恒忆此事。”,这是心要,就是要很用心)。


如果得成了三昧,观见了极乐国地,有了了分明的各种景象,不可详说备述。这就叫做[地想],命名为第三观。」


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

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学习解说]:佛陀告诉阿难尊者:「你受持(相关学习:[略说]受持佛陀之语,为未来世界一切想要脱离苦恼的大众,讲说这“观地法”。

众生如果能按照这样来观照大地的,能除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此报身之后的未来世,必定能生到极乐世界清净国土,内心对此没有怀疑。(注:这是作【地观】的好处)

作这样观照者,就叫做正观(即正念观照)。如果作其他观想的,则名叫邪观(注,正观之外都是邪观,因为做此观照,无法令众生获得解脱)。」




[词解]:

①【他世】指过去或未来之世。为“现世”、“今世”之对称。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二上):“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或为他界之义。((参见:他界)1544)p1543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66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1178

[布施勋章]

13#
 楼主| 发表于 2025-3-22 20:03:54 | 只看该作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接续楼上)(12楼和13楼,合计用时2小时以上)


宋西域三藏疆良耶舍译


4,佛陀教导[十六观法],令末法众生能得见[西方极乐世界]。

4--4 ,[十六观法]~第四观:【树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地想成已,次观宝树。

[学习解说]:佛陀告诉韦提希夫人:「(上面的)[地想]观成之后,其次观照宝树。


观宝树者,一一观之,作七重行树想。

[学习解说]:观照宝树时,逐一入观,作“七重行树”来观照。


一一树高八千由旬,其诸宝树,七宝花叶无不具足。

[学习解说]:每一棵树都高八千由旬(由旬,即指公牛挂轭行走一日之旅程。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一由旬指帝王一日行军之路程。详见词解①),这些宝树,全都具足七宝(下面经文讲到的七宝是:琉璃、颇梨、马脑、车𤦲、绿真珠、珊瑚、琥珀等)所成的花与叶。


一一华叶,作异宝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颇梨色中出红色光;马脑色中出车𤦲光;车𤦲色中出绿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众宝以为映饰。

[学习解说]:每一花与叶,都观作放出奇珍异宝之色。琉璃色中放出金色光;颇梨色中放出红色光;马脑色中放出车𤦲光;车𤦲色中放出绿真珠光;还有珊瑚琥珀等一切众宝来映照和装饰。


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

[学习解说]:微妙真珠宝网弥满覆盖于树上,一一树上都各有七重网,一一网之间有五百亿妙华所成的宫殿,犹如梵王的宫殿。


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有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宝以为璎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犹如和合百亿日月,不可具名,众宝间错色中上者。

[学习解说]:(宫殿中)自然有天人童子在其中,一一童子佩带有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宝」(释迦毗楞伽,一般译作帝释持,意即“帝释天之所有”;又译作能胜、离垢。摩尼,为宝珠之总称。即帝释天之颈饰,常能放光。经典中亦以之为释尊、观世音、弥勒等佛菩萨之庄严具。依大方广宝箧经卷上载,帝释颈上之毗楞伽摩尼宝珠遍照三十三天;此净宝珠比喻菩萨之智性能现一切事。又大法炬陀罗尼经卷五忍较量品谓,须弥山顶有威花、释迦毗楞伽、宝精三宝,其中毗楞伽宝系纯真金色,为善根所生,自然雕莹,能出过须弥山顶之忉利天处、夜摩天处、兜率天处,住于梵宫;菩萨从阎浮提生兜率天,以善根力,此宝即自然生于箧中,所有魔事自然坏灭。)所制成的璎珞;

这摩尼宝的光明照耀到一百由旬那么遥远,即便犹如百亿日月和合起来所放之光,也难以全然表达,且光之颜色系众多珍宝间错所形成的上等之色。


此诸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于众叶间生诸妙花,花上自然有七宝果。

[学习解说]:这些宝树,行与行的间距适宜,叶与叶之间的次第整齐,并且在众多的树叶之间,都长出微妙的花朵,花上又自然有七宝所成的果实。


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
其叶千色有百种画,如天缨珞;
有众妙华,作阎浮檀金色;如旋火轮,宛转叶间,踊生诸果,如帝释瓶;有大光明,化成幢幡无量宝盖。

[学习解说]:这一一的树叶,长度和宽度相等,有二十五由旬(由旬,即指公牛挂轭行走一日之旅程。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一由旬指帝王一日行军之路程。详见词解①)那么长;
其中的树叶有千种颜色、百种图画,犹如天上的璎珞;

上面还有众多妙华,都是阎浮檀金色,犹如旋转的火轮那么明亮,宛然转生在树叶之间,花中还踊出果实,犹如帝释瓶(又作贤瓶、德瓶、天瓶、吉祥瓶。即帝释天所用之宝瓶,此瓶可随心所欲,变现各种东西。详见词解④);其中有大光明,化成幢幡,其上还有无量宝盖。


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于中现。

[学习解说]:这些宝盖中,能映现出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凡发扬佛德之事,称为佛事。详见词解⑤),而且十方国土也都在其中显现。


见此树已,亦当次第一一观之,观见树茎、枝叶、华果,皆令分明。是为树想,名第四观。

[学习解说]:这样观见树后,也应当次第一一观照见到:树茎、枝叶、华果,直到这些都了了分明。以上就是[树想],命名为第四观。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学习解说]:作这样观照者,就叫做正观(即正念观照)。如果作其他观想的,则名叫邪观(注,正观之外都是邪观,因为做此观照,无法令众生获得解脱)。」




[词解]:

①【由旬】梵语 yojana 之音译,巴利语同。意译合、和合、应、限量、一程、驿等。又作逾阇那、 逾缮那、瑜膳那、俞旬、由延。为印度计算里程之单位。盖梵语 yojana 乃“附轭”之义,由语根 yuj 而来的名词;即指公牛挂轭行走一日之旅程。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一由旬指帝王一日行军之路程。
 有关由旬之计数有各种不同说法:(一)就由旬换算拘卢舍而言:印度之国俗系采取四拘卢舍为一由旬。于佛典中,亦有以四拘卢舍为一由旬者,如方广大庄严经卷四现艺品、摩登迦经卷下明时分别品等为其例;然佛典大多以八拘卢舍为一由旬,如有部毗奈耶卷二十一、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六、俱舍论卷十二等所载皆是。(二)若配合我国之里数亦有异说: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旧传之一由旬可换算为四十里,印度之国俗为三十里,佛教为十六里;慧苑音义卷下载为十六或十七余里。另据义净之有部百一羯磨卷三之夹注载,印度之国俗为三十二里,佛教为十二里。
 此外,近代学者富烈特(J. Flect)与弗斯特(Major Vost)二人,分别基于印度之一肘(梵 hasta)为半码或少于半码来换算为英哩,故若依富烈特之说,并换算为公里,则旧传之一由旬为十九点五公里,印度之国俗为十四点六公里,佛教为七点三公里;若依弗斯特之说,则旧传为二十二点八公里,印度国俗为十七公里,佛教为八点五公里。(摩诃僧祇律卷九、翻梵语卷十、注维摩诘经卷六、玄应音义卷二、卷三、慧琳音义卷一、卷二十七、J. Flect: Yojana andli (J.R.A.S. 1906))p2075 FROM:【佛光大辞典】


②【释迦毗楞伽摩尼宝】
梵语 s/akra^bhi lagna-maN!i-ratna。又作释迦毗楞伽宝、释迦毗楞伽胜摩尼宝、毗楞伽摩尼宝珠、毗楞伽宝。释迦毗楞伽,一般译作帝释持,意即“帝释天之所有”;又译作能胜、离垢。摩尼,为宝珠之总称。即帝释天之颈饰,常能放光。经典中亦以之为释尊、观世音、弥勒等佛菩萨之庄严具。依大方广宝箧经卷上载,帝释颈上之毗楞伽摩尼宝珠遍照三十三天;此净宝珠比喻菩萨之智性能现一切事。又大法炬陀罗尼经卷五忍较量品谓,须弥山顶有威花、释迦毗楞伽、宝精三宝,其中毗楞伽宝系纯真金色,为善根所生,自然雕莹,能出过须弥山顶之忉利天处、夜摩天处、兜率天处,住于梵宫;菩萨从阎浮提生兜率天,以善根力,此宝即自然生于箧中,所有魔事自然坏灭。(观无量寿经、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观经妙宗钞卷二)p6830 FROM:【佛光大辞典】


③【璎珞】
梵语 mukta^ha^ra,ha^ra 或 keyu^ra。音译作吉由罗、枳由罗。又作缨络。由珠玉或花等编缀成之饰物。可挂在头、颈、胸或手脚等部位。印度一般王公贵人皆佩戴之。又据诸经典所载,在净土或北俱卢洲,均可见树上垂有璎珞。法华经普门品(大九·五七中):“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无量寿经卷下、起世经卷一郁单越洲品、慧琳音义卷七十八)p6856  FROM:【佛光大辞典】


④【帝释瓶】
又作贤瓶、德瓶、天瓶、吉祥瓶。即帝释天所用之宝瓶,此瓶可随心所欲,变现各种东西。(观无量寿经、大智度论卷十三)((参见:贤瓶)6180)p3777 FROM:【佛光大辞典】


⑤【佛事】
凡发扬佛德之事,称为佛事。又作立地。据维摩经卷下载,佛陀将一切事均视为佛事,以此表示佛之德性。于禅宗,用以指举扬佛法之行事,如开眼、安座(安置佛像于堂内)、拈香、上堂、入室、普说、垂示等,均为佛事。后世泛称于佛前举行之仪式为佛事,又称法事、法会,或指超度亡灵之诵经。
 此外,在葬仪中担任导师之人,称为佛事师。于禅林中之三佛事(奠茶、奠汤、秉炬)、五佛事(起龛、锁龛、奠茶、奠汤、秉炬)、九佛事(入龛、移龛、锁龛、挂真、对真小参、起龛、奠茶、奠汤、秉炬)等,分别由三人之佛事师、五人之佛事师、九人之佛事师负责。又在葬仪、法会中所得之金钱,称为佛事钱。敕修百丈清规卷七板帐式之夹注(大四八·一一五○上):“仍量唱衣钱多寡,则排日、俵嚫、讽经、看经、添奠茶汤、转龛骨等佛事。”又导入佛法之方便,称为佛事门或庄严门。(禅苑清规卷四殿主钟头、行持轨范卷三丧仪法、临济录示众)((参见:法会)3411)p2630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66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1178

[布施勋章]

14#
 楼主| 发表于 2025-3-23 11:57:15 | 只看该作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2小时)


宋西域三藏疆良耶舍译


4,佛陀教导[十六观法],令末法众生能得见[西方极乐世界]。

4--5 ,[十六观法]~第五观:【八功德水想】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树想成已,次当想水。

[学习解说]:佛陀告诉阿难尊者以及韦提希夫人:「树的观想成就之后,其次应当观想水。


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分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色。

[学习解说]:想要观想水,(当知)极乐国土有八池水。每一池的池水,都是七宝所构成;此七宝是柔软的,是从如意珠王(如意宝珠中最上者为王。从宝珠出种种所求如意,故名如意。出自龙王或摩竭鱼之脑中。或为佛舍利所变成。)中生出的,分为十四分支;每一分支都现作七宝色。


黄金为渠,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

[学习解说]:池的渠道是黄金所成,渠的下部之沙都是各种颜色的金刚宝石。


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花,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

[学习解说]:每一池水中,都有六十亿七宝所成的莲花,每一莲花都是团圆的,长宽正等,都是十二由旬(指公牛挂轭行走一日之旅程。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一由旬指帝王一日行军之路程。见词解②)


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

[学习解说]:此摩尼宝所成的流水灌注在七宝花间,依循着树或上或下涌动。其中发出微妙的音声,演说着苦、空、无常、无我(苦、空、无常、无我。苦是说短暂的人生,有三苦八苦和无量诸苦;空即缘起性空,缘起是说世间诸法众缘和合而生起,性空是说众缘和合的诸法,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无常即诸行无常,是说世间诸法都是变化不停,生灭不断的,没有常住不变的个体;无我即诸法无我,是明五蕴假合的人身,没有真实不变的我体可得。见词解③)、诸波罗蜜(即六波罗蜜与十波罗蜜之总称。六波罗蜜指法界次第卷下所列举菩萨修行之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定波罗蜜、智慧波罗蜜等六种。十波罗蜜乃成唯识论卷九所列举菩萨十地之行法,除上记六种之外,另增方便善巧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等四种。见词解④)的法音(注:极乐世界演说的法也是有次第的,而此经是大乘经,法义上还是作大乘解为宜。相关学习见~[学习注【1】],还赞叹着佛的相好庄严(相,谓佛肉身所具足特殊容貌中之显而易见者,可分三十二相。好,为佛肉身形貌之微细难见者,共有八十种好。两者并称,即为相好。为佛身所具之三十二相及八十种随形好。详见词解⑤)


从如意珠王踊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是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观。

[学习解说]:从如意珠王中踊出的微妙金色光明,化作百宝色的鸟儿,发出的鸣叫哀切雅正,恒常在赞叹[念佛、念法、念僧]。以上就是[八功德水想],命名为第五观。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学习解说]:作这样观照者,就叫做正观(即正念观照)。如果作其他观想的,则名叫邪观(注,正观之外都是邪观,因为做此观照,无法令众生获得解脱)。」




[学习注]:

【1】关于[四圣谛]和[诸波罗蜜]

说起苦空无常,一般就会想到小乘法,其实大乘法中也有对此的解说,只是认知不同,所以修行的方法就不同,成就也不同

这边提供大乘法关于[四圣谛]的解义:大般涅槃经:甚深四圣谛法

不同修行次第,解说佛法就不太相同
一般众生执着于[有],我执深重,
所以用许多表法为方便善巧来引导众生,逐渐教导因果报应,行善断恶,
之后根据其根器
有的逐渐教导[不净][无常][苦][空](小乘空义)的小乘法
有的引导发起大乘心行菩萨道普渡众生,自利利他
最后又以[空][有]不着,引入实相义不二法,
又能以[妙法莲华经]行[方便波罗蜜]普渡众生,故称为圆,真正空有不二
——帖子详见:不二法门 ~ 维摩诘所说经
所谓的[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也都是深法
那些从佛果流露出的果德方便(许多功德法门),乍看下太方便了,其实是很深的法
其实,[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都是深法
因为[波罗蜜]才能称作是[深法],而[三轮体空]才能叫做[波罗蜜]——帖子详见:[略说心法]自他不二




[词解]:

①【如意珠】(物名)Cinta%man!i,从宝珠出种种所求如意,故名如意。出自龙王或摩竭鱼之脑中。或为佛舍利所变成。智度论十曰:“如意珠,生自佛舍利,若法没尽时,诸舍利皆变为如意珠,譬如过千岁冰化为颇梨珠。”同三十五曰:“如菩萨先为国王太子,见阎浮提人贫穷,欲求如意珠,至龙王宫。(中略)龙即与珠,是如意珠能雨一由旬。”同五十九曰:“有人言:此宝珠从龙王脑中出,人得此珠毒不能害,入火不能烧,有如是等功德。有人言:是帝释所执金刚,用与阿修罗战时碎落阎浮提。有人言:诸过去久远佛舍利,法既灭尽,舍利变成此珠,以益众生。有人言:众生福德因缘故,自然有此珠。譬如罪因缘故,地狱中自然有治罪之器。此宝名如意,无有定色,清彻轻妙,四天下物皆悉照现。是宝常能出一切宝物,衣服饮食随意所欲尽能与之。”杂宝藏经六曰:“佛言:此珠摩竭大鱼脑中出,鱼身长二十八万里,此珠名曰金刚坚也。”观佛三昧经一曰:“金翅鸟肉心为如意珠。”往生论注下曰:“诸佛入涅槃时,以方便力留碎身舍利,以福众生,众生福尽,此舍利变为摩尼如意宝珠。此珠多在大海中,大龙王以为首饰。若转轮圣王出世,以慈悲方便能得此珠,于阎浮提作大饶益。”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②【由旬】
梵语 yojana 之音译,巴利语同。意译合、和合、应、限量、一程、驿等。又作逾阇那、 逾缮那、瑜膳那、俞旬、由延。为印度计算里程之单位。盖梵语 yojana 乃“附轭”之义,由语根 yuj 而来的名词;即指公牛挂轭行走一日之旅程。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一由旬指帝王一日行军之路程。
 有关由旬之计数有各种不同说法:(一)就由旬换算拘卢舍而言:印度之国俗系采取四拘卢舍为一由旬。于佛典中,亦有以四拘卢舍为一由旬者,如方广大庄严经卷四现艺品、摩登迦经卷下明时分别品等为其例;然佛典大多以八拘卢舍为一由旬,如有部毗奈耶卷二十一、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六、俱舍论卷十二等所载皆是。(二)若配合我国之里数亦有异说: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旧传之一由旬可换算为四十里,印度之国俗为三十里,佛教为十六里;慧苑音义卷下载为十六或十七余里。另据义净之有部百一羯磨卷三之夹注载,印度之国俗为三十二里,佛教为十二里。
 此外,近代学者富烈特(J. Flect)与弗斯特(Major Vost)二人,分别基于印度之一肘(梵 hasta)为半码或少于半码来换算为英哩,故若依富烈特之说,并换算为公里,则旧传之一由旬为十九点五公里,印度之国俗为十四点六公里,佛教为七点三公里;若依弗斯特之说,则旧传为二十二点八公里,印度国俗为十七公里,佛教为八点五公里。(摩诃僧祇律卷九、翻梵语卷十、注维摩诘经卷六、玄应音义卷二、卷三、慧琳音义卷一、卷二十七、J. Flect: Yojana andli (J.R.A.S. 1906))p2075 FROM:【佛光大辞典】



③【苦空无常无我】
苦、空、无常、无我。苦是说短暂的人生,有三苦八苦和无量诸苦;空即缘起性空,缘起是说世间诸法众缘和合而生起,性空是说众缘和合的诸法,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无常即诸行无常,是说世间诸法都是变化不停,生灭不断的,没有常住不变的个体;无我即诸法无我,是明五蕴假合的人身,没有真实不变的我体可得。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④【诸波罗蜜】
即六波罗蜜与十波罗蜜之总称。六波罗蜜指法界次第卷下所列举菩萨修行之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定波罗蜜、智慧波罗蜜等六种。十波罗蜜乃成唯识论卷九所列举菩萨十地之行法,除上记六种之外,另增方便善巧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等四种。((参见:十波罗蜜)449、“六波罗蜜”1273)p6306
FROM:【佛光大辞典】



⑤【相好】相,梵语 laks!aN!a,谓佛肉身所具足特殊容貌中之显而易见者,可分三十二相。好,梵语 vyan~jana,为佛肉身形貌之微细难见者,共有八十种好。两者并称,即为相好。为佛身所具之三十二相及八十种随形好。转轮圣王亦具有三十二相,然八十种好则仅佛菩萨所有。佛于过去世百大劫间,曾修相好业,故于此生成就相好。大智度论卷二十九(大二五·二七四下):“若须八十随形好,何不皆名为相而别为好?答曰:相大严身。若说大者则已摄小。复次相粗而好细,众生见佛,则见其相,好则难见故。又相者余人共得,好者或共或不共,以是故相好别说。”依此则知,粗显者名相,细微者称好。又“好”在诸相之间,互相显发。释迦菩萨以其精进,而超九大劫,只经九十一劫即修习圆满相好业。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大三○·五六八中):“当知如是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八十随好,菩萨若在种性地中,唯有种子依身而住;菩萨若在胜解行地,始能修彼能得方便;菩萨若在清净增上意乐地中,乃名为得;菩萨若在诸余上地,如是相好转胜清净;若在如来到究竟地,当知相好善净无上。”此即得相好之次第。(长阿含经卷一、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四、大乘百福庄严相经)p3900 FROM:【佛光大辞典】


⑥【哀雅】 佛教语。谓声音哀切雅正。FROM:【汉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66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1178

[布施勋章]

15#
 楼主| 发表于 2025-3-24 22:08:40 | 只看该作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接续楼上)


宋西域三藏疆良耶舍译


4,佛陀教导[十六观法],令末法众生能得见[西方极乐世界]。

4--6 ,[十六观法]~第六观:【总观想】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伎乐。

[学习解说]:佛陀告诉阿难尊者和韦提希,众多珍宝所成的国土,一个一个区域(界,此处类“各种分类范畴之称呼”之意。相关见词解①)上都有五百亿的宝楼阁,这些楼阁中有无量的天人,在演奏着天乐。


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此众音中,皆说念佛、念法、念比丘僧。

[学习解说]:还有乐器是悬处在虚空中的,犹如天上的宝幢,不用演奏就会奏鸣。这些天乐中,都在演说念佛、念法、念僧(这三个念,是六念之一,详见词解②)的法音。


此想成已,名为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是为总观想,名第六观。

[学习解说]:这些观想成就之后,命名为[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这是[总观想],称为第六观。


若见此者,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命终之后必生彼国。

[学习解说]:能这样观视成就的行者,能除去无量亿劫来所造作的极重大的恶业,命终之后必定能往生此(极乐)国。(注:为何这样观照能有如此大的利益,见[学习注【1】])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学习解说]:作这样观照者,就叫做正观(即正念观照)。如果作其他观想的,则名叫邪观(注,正观之外都是邪观,因为做此观照,无法令众生获得解脱)。」




[学习注]:

【1】
佛法中观想的目的在于~
让自己保持正念正观,而能取代凡夫观念思维执着,逐渐解脱

大乘观照实修的观想重点在于~
以佛心:清净心慈悲心感恩心欢喜心光明心平等心
回向自己和众生都恢复佛性光明圆满自在而成佛
以此观心,而逐渐真正契入佛性本心——帖子详见:法门实修帖  36楼

透过大乘观照实修,恢复佛性本心,显露本具佛性功德,就能超越无量生死重罪,因为生死轮回的根本是在于心念:
就是众生虽然表相上有生死,事实上,并没有真正绝对的死亡或出生
只是因为对六道的执着抓取不放,所以一直累世轮回
也就是因为种种无知害怕恐惧和情爱欲望贪着, 无法认清六道轮回的真相
因为对表相的执着,所以无法脱离轮回引力的控制

其实,轮回或解脱是可以自主的,
如果众生因为对表相的贪瞋痴, 这心念就不由自主, 就会堕入轮回
就像您对梦境中事物情境的执着, 这梦就一直持续, 如果您能破除梦境, 知道梦境是虚幻, 梦就醒了
如果众生对世俗能放下执着, 就能超越表相, 而投生清净的天道, 甚至脱离六道轮回的引力控制而成佛

六道轮回其实是自己造成的, 是自己的心念造成的
六道轮回的引力就是自己心念执着的力量
而这解脱轮回的诀窍, 就在于心念的超越和自主性
佛就是究竟圆满的超越者

如果众生不明白这道理, 也没有学习超越表相的理论和方法
这就会堕入心念的不自主性, 而与其他众生互相干扰, 形成共业引力而沉沦

如果您能知道这道理, 学习超越困境苦难和欲望贪着,
这样就能逐渐超越表相而成佛, 这就是罪性本空的道理,
因为罪就在于一念之间, 所以一切佛法都要以心为根本, 罪从心忏, 戒从摄心
所以,佛已经成佛了, 就算提婆达多怨恨他, 佛依然成佛了, 这就是自主性的原理

我们每个众生都可以自主而成佛, 不论你过去有多少罪业,
只要您有超越的智慧, 知道罪性本空, 就能超越一切苦难业障而成佛
重点就在于心念的清净, 断除贪瞋痴和世俗杂染
这样就能恢复佛性原本的清净, 俱足佛性圆满的功德能力, 如同诸佛一般
这就是般若智慧的奥妙, 也是法界的真相
——帖子详见:[略说]法界真相




[词解]:

①【伎乐】
<一>梵语 va^dya。又作妓乐。音乐之义。长阿含卷十一善生经举出伎乐有六失,即:求歌、求舞、求琴瑟、波内卑、多罗槃、首呵那。然法华经卷一序品、无量寿经卷下载,以香华、伎乐作为供养。此即禁止以娱乐为目的之伎乐,而许以供养为目的之伎乐。(大唐西域记卷一)
 <二>为日本雅乐之一种。又作吴乐。三国时代自吴国经朝鲜传入日本,故称吴乐。(日本书纪卷二十二、卷二十九、圣德太子传历卷下)p2159 FROM:【佛光大辞典】


②【六念】
一、念佛,念佛具足十号,有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除众生之苦,我欲与佛一样;
二、念法,念如来所说之一切法,有大功德,乃无上妙药,我欲证之而施与众生;
三、念僧,念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足戒定慧,为世间之福田,我也想修僧之行;
四、念戒,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防一切之恶,我欲精进持戒;
五、念施,念布施有大功德,既能拔人之苦,且能去除自己之悭贪,我欲以布施普利众生;
六、念天,念诸天有自然之快乐,皆由往昔勤修十善之因,我亦欲勤修善业,以便善因得善果。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66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1178

[布施勋章]

16#
 楼主| 发表于 2025-3-24 22:10:34 | 只看该作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接续楼上,15楼和16楼合计用时,约3小时以上)


宋西域三藏疆良耶舍译


4,佛陀教导[十六观法],令末法众生能得见[西方极乐世界]。

4--7 ,[十六观法]~第七观:【花座想】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

[学习解说]:佛陀告诉阿难尊者和韦提希夫人「仔细听,仔细听!好好思维忆念之。我当要为你分别(这边“分别”是指:用正念和正知见来分辨检验。相关学习见[学习注]【1】)解说断除苦恼之法,你们不但自己忆念受持,还要为大众分别解说。


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可为比。

[学习解说]:释迦牟尼佛说上述话语的时候,同时有无量寿佛(阿弥陀佛)站立出现在空中,左右两边侍奉的大士(菩萨的美称。菩萨为自利利他、大愿大行之人,故有此美称。一般而言,摩诃萨埵如译成“大士”时,则菩萨多译成“开士”,然皆指菩萨而言。详见词解①)是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光明非常的炽盛耀眼,即便百千数量的阎浮檀金光明也无法比拟,因此一般众生难以完全看清楚。


时韦提希见无量寿佛已,接足作礼,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当云何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

[学习解说]:这时,韦提希夫人观见无量寿佛,随即接足作礼(全称头面接足作礼。又作稽首接足、头面礼足、顶礼双足。即行礼者伸两手掌承接受礼者之双足,并以头面接之。于印度为表示最尊敬之礼法,此乃行五体投地之礼法。人身中,头为最尊,足为最卑,以头礼足,表示恭敬之至。见词解②),禀白佛陀说:「世尊!我现今因为承蒙佛力的缘故,得以面见无量寿佛及二位菩萨,而未来世的众生,应当如何观见无量寿佛及二位菩萨呢?


佛告韦提希:「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于七宝地上作莲花想,令其莲花一一叶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一一脉有八万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见。

[学习解说]:佛陀告诉韦提希夫人:「想要观见无量寿佛的行者,应当这样想念:在七宝地上做莲花的观想,令地上的莲花每一片叶子都现作百宝色。并且都有八万四千的脉络,犹如天画般美妙;且每一叶脉都有八万四千光明,这些都能令了了分明的观见。


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莲华有八万四千大叶,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盖,七宝合成,遍覆地上。

[学习解说]:莲花的叶子,小的长宽都有二百五十由旬;另外,还有八万四千的大叶子,都有百亿摩尼宝珠之王映射和装饰。

每一摩尼宝珠又都放出千种光明,这些光明,都犹如盖子,是七宝所合成的,遍满覆盖着地上。


释迦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其台;此莲花台,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网,以为交饰。

[学习解说]:这些莲花,是以释迦毗楞伽摩尼宝(又作释迦毗楞伽宝、释迦毗楞伽胜摩尼宝、毗楞伽摩尼宝珠、毗楞伽宝。释迦毗楞伽,一般译作帝释持,意即“帝释天之所有”;又译作能胜、离垢。摩尼,为宝珠之总称。即帝释天之颈饰,常能放光。经典中亦以之为释尊、观世音、弥勒等佛菩萨之庄严具。依大方广宝箧经卷上载,帝释颈上之毗楞伽摩尼宝珠遍照三十三天;此净宝珠比喻菩萨之智性能现一切事。详见词解④)为底台的,这莲花台,还有八万金刚甄叔迦宝(甄叔迦宝,意译为赤色宝。宝石之一。与甄叔迦树之花相似而美,因系赤色,故有此名。详见词解⑤)、梵摩尼宝,妙真珠交织成的宝网作为装饰。


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幢上宝缦如夜摩天宫,复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

[学习解说]:在莲花台上,自然而有四柱的宝幢,每一宝幢都犹如百千万亿须弥山那么宽广;幢上还有如同夜摩天宫所有的宝缦(缦,指的没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以及有五百亿微妙的宝珠,来做映射和装饰。


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处处变化,各作异相;

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花云,于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

是为花座想,名第七观。」

[学习解说]:这五百亿宝珠的每一宝珠都有八万四千光明,每一光明都作八万四千种特异的金色,每一种金色又遍部极乐宝土上,处处变化作各种奇异的境相;
或变为金刚台,或变作真珠网,或现作多色花云,在十方面随意的变现,做各种佛事(凡发扬佛德之事,称为佛事。又作立地。据维摩经卷下载,佛陀将一切事均视为佛事,以此表示佛之德性。详见词解⑥)。以上就是[花座想],命名为名第七观。


佛告阿难:「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若欲念彼佛者,当先作此妙花座想。

[学习解说]:佛陀告诉阿难尊者:「这微妙莲花,原本是法藏比丘(无量寿佛成佛前因地行菩萨道最后一世的身份)愿力所成就,所以,如果有想要忆念无量寿佛的,应当先观照此微妙的[花座想]。


作此想时不得杂观;皆应一一观之,一一叶,一一珠,一一光,一一台,一一幢,皆令分明,如于镜中自见面像。

[学习解说]:作这一观想的时候,不得夹杂其他观想,而应当这样一一作观照:即次序观照“一一叶,一一珠,一一光,一一台,一一幢”,令其都观照得了了分明,就像从镜中看自己面相那么清楚容易。


此想成者,灭除五百亿劫生死之罪,必定当生极乐世界。

[学习解说]:成就这一[花座想]的行者,能除灭五百亿劫以来造作的生死之罪,而且命终必定当会往生极乐世界。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学习解说]:作这样观照者,就叫做正观(即正念观照)。如果作其他观想的,则名叫邪观(注,正观之外都是邪观,因为做此观照,无法令众生获得解脱)。」




[学习注]:

【1】关于[分别]:
分别也是修行的过程
透过学习佛法正知见
然后用正念和正知见来分辨检验自己的心念和行为
逐渐就能修行增上
最后成就[妙观察智]——帖子详见:一切法都是佛法?分辨正邪也是分别心吗?分辨正邪而不取正邪




[词解]:

①【大士】
<一>梵语 maha^purus!a,巴利语 maha^purisa。对佛之尊称之一。与“无上士”同义,意即最胜之士夫。据杂阿含经卷四十八载,八天神曾赞叹沙门瞿昙,其中第二天子赞叹云(大二·三五五中):“大士之大龙,大士之牛王,大士夫勇力,大士夫良马,大士夫上首,大士夫之胜。”(无量寿如来会卷上)
 <二>梵语 maha^sattva。为菩萨之美称。音译作摩诃萨埵,又作摩诃萨。与“菩萨”同义。经中每用“菩萨摩诃萨”之连称。菩萨为自利利他、大愿大行之人,故有此美称。一般而言,摩诃萨埵如译成“大士”时,则菩萨多译成“开士”,然皆指菩萨而言。(度世品经卷四、法华文句卷二、释氏要览卷上称谓条)((参见:菩萨)5209)p751 FROM:【佛光大辞典】


②【接足作礼】
梵语  pa^dau s/ira^sa^vandati。全称头面接足作礼。又作稽首接足、头面礼足、顶礼双足。即行礼者伸两手掌承接受礼者之双足,并以头面接之。于印度为表示最尊敬之礼法,此乃行五体投地之礼法。人身中,头为最尊,足为最卑,以头礼足,表示恭敬之至。(长阿含卷八众集经、俱舍论卷一、大智度论卷一○○、释门归敬仪卷下)((参见:五体投地)1215)p4580  FROM:【佛光大辞典】


③【天画】
(杂名)谓天上之妙画,非人中所有者。观无量寿经曰:“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④【释迦毗楞伽摩尼宝】
梵语 s/akra^bhi lagna-maN!i-ratna。又作释迦毗楞伽宝、释迦毗楞伽胜摩尼宝、毗楞伽摩尼宝珠、毗楞伽宝。释迦毗楞伽,一般译作帝释持,意即“帝释天之所有”;又译作能胜、离垢。摩尼,为宝珠之总称。即帝释天之颈饰,常能放光。经典中亦以之为释尊、观世音、弥勒等佛菩萨之庄严具。依大方广宝箧经卷上载,帝释颈上之毗楞伽摩尼宝珠遍照三十三天;此净宝珠比喻菩萨之智性能现一切事。又大法炬陀罗尼经卷五忍较量品谓,须弥山顶有威花、释迦毗楞伽、宝精三宝,其中毗楞伽宝系纯真金色,为善根所生,自然雕莹,能出过须弥山顶之忉利天处、夜摩天处、兜率天处,住于梵宫;菩萨从阎浮提生兜率天,以善根力,此宝即自然生于箧中,所有魔事自然坏灭。(观无量寿经、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观经妙宗钞卷二)p6830 FROM:【佛光大辞典】


⑤【甄叔迦宝】
甄叔迦,梵语 kim!s/uka,巴利语 kim!suka。又作紧祝迦宝、坚叔迦宝。意译为赤色宝。宝石之一。与甄叔迦树之花相似而美,因系赤色,故有此名。窥基之弥勒上生经疏(卍续三五·三九三下):“甄叔迦者,状似赤琉璃宝珠。”琉璃之颜色有多种,以红色最殊胜。又吉藏之法华经义疏卷十二载此宝名鹦鹉,盖其赤色如鹦鹉嘴之故。疑系由于鹦鹉之梵语 s/uka 与甄叔迦之梵语 kim!s/uka 混同而产生之讹误。(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卷下、慧琳音义卷十六、卷三十一、卷三十二)p5841  FROM:【佛光大辞典】


⑥【佛事】
凡发扬佛德之事,称为佛事。又作立地。据维摩经卷下载,佛陀将一切事均视为佛事,以此表示佛之德性。于禅宗,用以指举扬佛法之行事,如开眼、安座(安置佛像于堂内)、拈香、上堂、入室、普说、垂示等,均为佛事。后世泛称于佛前举行之仪式为佛事,又称法事、法会,或指超度亡灵之诵经。
 此外,在葬仪中担任导师之人,称为佛事师。于禅林中之三佛事(奠茶、奠汤、秉炬)、五佛事(起龛、锁龛、奠茶、奠汤、秉炬)、九佛事(入龛、移龛、锁龛、挂真、对真小参、起龛、奠茶、奠汤、秉炬)等,分别由三人之佛事师、五人之佛事师、九人之佛事师负责。又在葬仪、法会中所得之金钱,称为佛事钱。敕修百丈清规卷七板帐式之夹注(大四八·一一五○上):“仍量唱衣钱多寡,则排日、俵嚫、讽经、看经、添奠茶汤、转龛骨等佛事。”又导入佛法之方便,称为佛事门或庄严门。(禅苑清规卷四殿主钟头、行持轨范卷三丧仪法、临济录示众)((参见:法会)3411)p2630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66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1178

[布施勋章]

17#
 楼主| 发表于 2025-3-25 22:19:10 | 只看该作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2小时)


宋西域三藏疆良耶舍译


4,佛陀教导[十六观法],令末法众生能得见[西方极乐世界]。

4--8 ,[十六观法]~第八观:【像想】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所以者何?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

[学习解说]:佛陀告诉阿难尊者以及韦提希夫人:「观见[花座想]相关的事之后,其次应当观想佛。为什么呢?

因为诸佛如来是法界身(法界身,法界,为所化之境,即众生界;身,为能化之身,即诸佛之身。即指化益众生界之佛身,称为法界身。详见词解①),能普遍融入一切众生的心想中(潜移默化影响众生)

所以,你们心想佛的时候,这心就具足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这心能作佛,是这心是佛(所以,佛法就是心法

佛的正遍知海,是从心想而生(注,念佛能成佛),所以众生应当一心系念(系念,谓将心念系于一处而不思其他之意。详见词解②),仔细的观照此阿弥陀佛、多陀阿伽度(翻译为如来、如去,详见词解③)、阿罗呵(佛十号之一。译曰应供。当受众生供养义。智度论二曰:“阿罗诃,名应受供养,佛诸结使除尽,得一切智慧故,应受一切天地众生供养”。见词解④)、三藐三佛陀(意译作正遍知、正等觉、正等觉者。为如来十号之一。据大智度论卷二载,三藐三佛陀者,三藐,义为“正”,三,义为“遍”,佛,义为“知”;故三藐三佛陀即为“正遍知一切法”。如来能觉了四谛之理,知一切诸法实不坏之相,不增不减,又悉知十方诸世界之名号及六道所摄众生之名号等一切诸法,故有此一称号。详见词解⑤。(相关学习:如来十号 ~ 瑜伽师地论


想彼佛者,先当想像。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

[学习解说]:观想此阿弥陀佛,应当先观照其形象。睁眼闭眼,都观见一座宝像,佛身犹如阎浮檀金(意谓流经阎浮(jambu^)树间之河流(nada,檀)所产之沙金。此金色泽赤黄带有紫焰气,为金中之最高贵者。详见词解⑥)色,坐在莲华座上。


像既坐已,心眼得开,了了分明,见极乐国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缦弥覆树上,众宝罗网满虚空中。见如此事,极令明了,如观掌中。

[学习解说]:(行者)观见佛像在莲华上坐之后,心眼得以打开,

然后能了了分明,观见极乐国有七宝所庄严,还有宝地、宝池、成行排列的宝树,以及诸天宝缦弥漫覆盖在树上,还有众多珍宝罗网充满在虚空中。

观照这些事,都要极其明了,就像观照自己手中的果实一样清楚。


见此事已,复当更作一大莲华在佛左边,如前莲华等无有异。复作一大莲华在佛右边,想一观世音菩萨像坐左华座,亦放金光如前无异。想一大势至菩萨像坐右华座。

[学习解说]:观见上述的事情之后,还应当更观照令作一大莲华,在阿弥陀佛的左边,就像之前(花座想时)的莲华平等没有差异,还应作一大莲华,在阿弥陀佛的右边,

观想左侧莲华座上坐的是观世音菩萨,也散发这如之前(花座想时)的金光没有差异;还观想右侧莲华座上坐的是大势至菩萨。


此想成时,佛菩萨像皆放妙光;其光金色,照诸宝树。一一树下亦有三莲华,诸莲华上各有一佛二菩萨像,遍满彼国。

[学习解说]:这一观想成就之后,所观照的佛菩萨像都会放出微妙光明;光明为金色,照耀一切宝树。每一树下也有三朵莲华,这些莲华上也各有一佛(即阿弥陀佛)二菩萨(即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像,遍满整个极乐国。


此想成时,行者当闻水流、光明及诸宝树、凫雁、鸳鸯皆说妙法。

出定、入定恒闻妙法。行者所闻,出定之时忆持不舍,令与修多罗合。若不合者,名为妄想,若与合者,名为粗想见极乐世界。

是为想像,名第八观。

[学习解说]:

这一观想成就之后,行者(乃指观行者,或泛指一般佛道之修行者。详见词解⑦)当听闻(极乐国土中的)水流、光明以及这些宝树、凫雁(野鸭大雁)、鸳鸯都在演说着的妙法(第一最胜之法不可思议,曰妙法。见词解⑧);并且无论是出定、还是入定,都恒常在听闻妙法(讲实相、讲佛性、讲方便度众的法)

行者定中听闻的法,在出定的时候,也能忆念受持而不舍离,令所想与修多罗(佛法、佛经)吻合。

若所想是与佛经相符合的,就叫做妄想,如果能与之吻合的,则命名为[粗想见极乐世界]。以上就是[想像],命名为第八观。


作是观者,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学习解说]:做如上之观照者,能除灭亿劫以来的生死之罪,现在身中就能得证念佛三昧。
作这样观照者,就叫做正观(即正念观照)。如果作其他观想的,则名叫邪观(注,正观之外都是邪观,因为做此观照,无法令众生获得解脱)。」




[词解]:

①【法界身】(术语)佛三身中之法身也。佛之法身为周遍法界众生而感应之佛身,故名法界身。一身即现一切身也。探玄记二曰:“现一身即一切身,名法界身。”观经定善义曰:“言法界者是所化境,即众生界也。言身者是能化之身,即诸佛身也。”观无量寿经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天台观经疏曰:“法界身者,报佛法性身也。众生心净法身自在,故言入众生心想中。”【又】法界者,众生之心法也,此心能生诸法,故名法界,而今此法界心生万法之佛身。故称佛身曰法界身。即法界所生之身也。往生论注上曰:“法界是众生心法也,以心能生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故名心为法界。法界能生诸如来相好身,亦如色等能生眼识,是故佛身名法界身。”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界身】
<一>指佛之法身。法界,为所化之境,即众生界;身,为能化之身,即诸佛之身。即指化益众生界之佛身,称为法界身。观无量寿佛经(大一二·三四三上):“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三定善义)
<二>法界,指众生之心法;此心能生世间、出世间等一切诸法,故称为法界。又法界能生诸佛相好之身,故称佛身为法界身,亦即法界所生之身。(往生论注卷上)
<三>又作六大法身。为密教所立五种法身之一,以地、水、火、风、空、识等六大为大日如来之法身,称为法界身。((参见:法身)3353)p3370 FROM:【佛光大辞典】


②【系念】
谓将心念系于一处而不思其他之意。又作系念、悬念、悬想。据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二九(大六·六八六中):“住空闲处,系念思惟先所修行。”又观无量寿经谓,众生用心观想佛时,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此外,一般俗称忧虑为悬念,称恋慕为悬想,皆为转讹之用法。(杂阿含经卷三十七、卷三十九、大宝积经卷四十七、玄应音义卷三、慧琳音义卷三、卷九)p6671 FROM:【佛光大辞典】


③【多陀阿伽度】
(术语)Tatha%gata,又作怛闼阿竭,多陀阿伽陀,多陀阿伽驮,怛他檗多,怛他檗多夜,多陀竭,怛萨阿竭。译曰如来,又曰如去。其来去相通者,由“达于如实之人。”(Tatha%gata),“如实来格之人。”(Tatha%-a%gata)两读法而来。智度论曰:“多陀阿伽陀,如法相解,如法相说。如诸佛安隐道来,佛亦如是来,更不去至后有中,是故名多陀阿伽陀。”玄应音义三曰:“怛萨阿竭,大品经作多他阿伽度,此云如来。”慧琳音义十六曰:“多陀竭,正音云怛他檗多,唐云如来也。”仁王经仪轨曰:“阿佗檗多夜,此云如来。”注维摩经九:“什曰:多陀怛伽度,秦言如来,亦云如去。如法说,故名如。著佛以安稳道来,此佛亦如是来,彼佛安稳去,此佛亦如是去也。”大疏一曰:“梵本云怛他揭多,怛他是如义,揭多是来义、知解义、说义、去义,如诸佛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今佛亦如是来故名如来。一切诸佛如法实相知解,知已亦如诸法实相为众生说。今佛复如是,故名如实知者,亦名如实说者。一切诸佛得如是安乐性直至涅槃中,今佛亦如是去,故名如去。释论具含四义,然古译多云如来,有部戒本云如去,阿阇梨意存如去如说,今且顺古题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④【阿罗诃】(术语)Arhat,佛十号之一。译曰应供。当受众生供养义。智度论二曰:“阿罗诃,名应受供养,佛诸结使除尽,得一切智慧故,应受一切天地众生供养。”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⑤【三藐三佛陀】
梵语 samyak-sam!buddha,巴利语 samma^-sambuddha。又作三藐三没驮、三耶三佛、三耶三佛陀。意译作正遍知、正等觉、正等觉者。为如来十号之一。据大智度论卷二载,三藐三佛陀者,三藐,义为“正”,三,义为“遍”,佛,义为“知”;故三藐三佛陀即为“正遍知一切法”。如来能觉了四谛之理,知一切诸法实不坏之相,不增不减,又悉知十方诸世界之名号及六道所摄众生之名号等一切诸法,故有此一称号。(坐禅三昧经卷上、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大乘义章卷二十末)p693 FROM:【佛光大辞典】


⑥【阎浮檀金】
梵语 jambu^nada-suvarN!a。意谓流经阎浮(jambu^)树间之河流(nada,檀)所产之沙金。此金色泽赤黄带有紫焰气,为金中之最高贵者。又称染部捺陀金、赡部捺陀金、剡浮那他金、阎浮那陀金、胜金。于香醉山与雪山之间,有流经阎浮树林之河流,从此河流采出之金即称阎浮檀金。在印度神话中,阎浮河为恒河七支流之一,似非本有此河之存在,故阎浮檀金可能与阎浮大树王同是附和须弥四洲之说而为想像之物。有关阎浮檀金之记载,屡见于诸经典。(观无量寿经、法华经卷三授记品、起世因本经卷一、大智度论卷三十五、玄应音义卷二十二)p6337  FROM:【佛光大辞典】


⑦【行者】
<一>梵语 yogin。乃指观行者,或泛指一般佛道之修行者。又称行人、修行人。一般修念佛法门者,称“念佛行者”。密教中,诵持真言、修供养法、护摩法等真言门之修行者,称为真言行者。专持法华经之行者,称法华行者。(观无量寿经、大日经卷一具缘品)
 <二>禅林中,行者乃指未出家而住于寺内帮忙杂务者。有剃发者,亦有未剃发而携家带眷者。据释氏要览卷上行者条载,善见律毗婆沙谓,善男子欲出家,而未得衣钵,欲依寺中住者,称为畔头波罗沙。此畔头波罗沙即行者之意。又据禅林象器笺职位门行者条载,旧说日本与我国之行者有别,日本之行者,虽剪除须发,而行事与俗人同;在中国,则唯有僧人及沙弥剃发而已,行者不剃发,持守五戒。然若据日本之诸宗阶级卷上载,喝食行者皆有发。故知日本行者未必剃发。
 禅林之行者,依其职务不同而有诸多种类,如参头行者、六局行者、副参行者、客头行者、方丈客头行者、茶头行者、供过行者、门头行者、丧司行者、执局行者、堂司行者、库司行者、供头行者、众寮行者、方丈行者、库司客头行者、喝食行者、直殿行者、监作行者、直灵行者等。此外方丈之行者略称方行,西堂之行者略称西行,后堂之行者略称后行,监寺之行者略称监行,副寺之行者略称副行,维那之行者略称维行,典座之行者略称典行,直岁之行者略称直行,知客之行者略称客行,首座之行者略称首行、辨事,知殿之行者略称殿行。又年少之行者,或寺院中服杂役之小沙弥,称为童行、行童、道者、童侍、僧童。行者之居所,称行堂、行者房、童行堂。行堂之主首,称行堂主,或单称堂主。(敕修百丈清规卷二住持章训童行条、持宝通览卷下)
 <三>日本修验道之“山伏”,亦通称行者。彼等为得神验之法,而于山野作苦行修练。山伏二字,具有“入法性真如之宝山,降伏无明烦恼”之义。例如修验道之祖“役小角”即以常年跋涉深山幽谷、修练种种苦行而被称为“役行者”。又近代日本有著一定之行装,巡拜名山灵迹者,亦称行者。((参见:山伏)947)p2557 FROM:【佛光大辞典】


⑧【妙法】
(术语)梵语曰萨达磨,萨达刺摩Saddharma,第一最胜之法不可思议,曰妙法。法华玄义序曰:“妙者,褒美不可思议之法也。”维摩经佛国品曰:“以斯妙法济群生。”法华经方便品曰:“我法妙难思。”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66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1178

[布施勋章]

18#
 楼主| 发表于 2025-3-26 23:57:51 | 只看该作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2小时)


宋西域三藏疆良耶舍译


4,佛陀教导[十六观法],令末法众生能得见[西方极乐世界]。

4--9 ,[十六观法]~第九观:【遍观一切色身相】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此想成已,次当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

[学习解说]:佛陀告诉阿难尊者及韦提希夫人:「此想成已,其次当要更进一步观照无量寿佛的身相之光明。


阿难当知!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

[学习解说]:阿难应当知道!无量寿佛佛身,犹如百千万亿夜摩天(夜摩天,系欲界六天之第三天。又作夜磨天、焰摩天、炎摩天、苏夜摩天(梵 Suya^ma,巴同)、须夜摩天、须炎天、离诤天。据正法念处经卷三十六、立世阿毗昙论卷六、佛地经论卷五、慧苑音义卷上等所载,此天界光明赫奕,无昼夜之分,居于其中,时时刻刻受不可思议之欢乐。另据彰所知论卷上载,三十三天常与阿修罗诤斗,夜摩天却远离诤斗,故称离诤天。得生此天之众生,乃于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乐修多作,又自能持戒,教他持戒,修持自他利益者。)的阎浮檀金色。


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

[学习解说]:(观想)佛身高有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由旬,指公牛挂轭行走一日之旅程。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一由旬指帝王一日行军之路程。详见词解③),眉间的白毫(为如来三十二相之一。世尊在两眉之间有柔软细泽之白毫,引之则长一寻(或谓初生时长五尺,成道时长一丈五尺),放之则右旋宛转,犹如旋螺,鲜白光净,一似真珠,如日之正中,能放光明,称为白毫光。众生若遇其光,可消除业障、身心安乐。据无上依经卷下之说,此妙相系佛于因位时,见善众生修习戒、定、慧三学,而称扬赞叹之,遂感得此相,表示除却百亿那由佗恒河沙劫生死罪之德。又观佛三昧海经卷一、卷二观相品谓,如来有无量之相好,然以此相为诸相中之最殊胜者。)右旋宛转,犹如五倍须弥山那么广大。


佛眼清净如四大海水,清白分明。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

[学习解说]:佛的眼睛犹如四倍之大海的海水那么清净,了了分明清清白白。身上的毛孔能演化出光明,犹如须弥山那么广大。


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

[学习解说]:佛顶上的圆轮光明,犹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所谓三千世界实则为十亿个小世界,而三千大千世界实为千百亿个世界,与一般泛称无限世界、宇宙全体之模糊概念实有差距。又于佛典之宇宙观中,三千世界乃一佛所教化之领域,故又称一佛国。详见词解⑦)那般宽广;在佛的圆光中,还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那么多数之不尽的化佛;每一化佛,也都有众多无数的化菩萨作为侍者。


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学习解说]: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每一相中,都各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随形好,指的佛、菩萨之身所具足殊胜相貌中,显著而易见者谓之相,微细隐密难见者谓之好。“好”在诸相之间,随相而庄严佛、菩萨之身,故称为随形好。详见词解⑧);一一随形好中还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都遍照十方世界,此光明能摄受一切念佛众生、不舍任一众生。


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明见。

[学习解说]:无量寿佛的光明与相好以及化佛的殊胜,难以用言语详细描述完整;惟有忆念观想,让心实际的明明白白观见。


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

[学习解说]:观见上述之事者,即是见到十方一切诸佛,因为见到了诸佛的缘故,就命名为[念佛三昧]。


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学习解说]:作如上观照,命名为[观一切佛身],透过观照佛身也能见到佛心。诸佛之心是大慈大悲的,是以[无缘慈](完全无自他之对立;乃绝对之慈悲,真实之慈悲,亦为最高之慈悲。详见词解⑨)来摄取众生的。


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是故智者应当系心谛观无量寿佛。

[学习解说]:作如上观照,能在舍报之后的来世,生到诸佛前,还能获得无生法忍。所以,智者应当一心系念仔细观照无量寿佛。

(注:【「生忍」:就是自己身心对「一切众生」和「外在世俗」的忍,能忍这类一切苦。
「法忍」:就是在修行方面对各种法门修持上的忍,学习过程都能安忍在修持的法中。
「无生法忍」:就是「不二」或称「无二」,就是超越「生忍」和「法忍」,不即不离,故称「无生法忍」。
】——帖子详见:为什么要念佛、命终求生「极乐世界」?


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见。

[学习解说]:观无量寿佛的行者,可以从观照佛的一相好入手,(例如)只观照佛的眉间白毫相,令其极其了了明白。若能成功观见眉间白毫相的行者,佛其他的八万四千相好也自然能观见到。


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故,诸佛现前受记。是为遍观一切色想,名第九观。

[学习解说]:观见无量寿佛者,即是观见十方无量诸佛;因为得见无量诸佛的缘故,能获得诸佛现前受记。此为[遍观一切色想],命名为第九观。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学习解说]:作这样观照者,就叫做正观(即正念观照)。如果作其他观想的,则名叫邪观(注,正观之外都是邪观,因为做此观照,无法令众生获得解脱)。」




[词解]:

①【夜摩天】
夜摩,梵名 Ya^ma,巴利名同。意译为善时分、善时、善分、妙善、妙时分、妙唱、唱乐等。欲界六天之第三天。又作夜磨天、焰摩天、炎摩天、苏夜摩天(梵 Suya^ma,巴同)、须夜摩天、须炎天、离诤天。据正法念处经卷三十六、立世阿毗昙论卷六、佛地经论卷五、慧苑音义卷上等所载,此天界光明赫奕,无昼夜之分,居于其中,时时刻刻受不可思议之欢乐。另据彰所知论卷上载,三十三天常与阿修罗诤斗,夜摩天却远离诤斗,故称离诤天。得生此天之众生,乃于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乐修多作,又自能持戒,教他持戒,修持自他利益者。

夜摩天位于空居天之最初层,即距阎浮提十六万由旬,距忉利天八万由旬之上层虚空中;纵广八万由旬,范围包括势力地、上行地、林光明地、乘处地、游行地等三十二地。夜摩天王,称为牟修楼陀,身量五由旬,宫殿设于势力地。又有高达一万由旬之清净山、无垢山、大清净山、内像山等四大山及其他诸山,以诸多天花庄严,并有种种河池,百千园林周匝围绕:其殊胜妙乐,远非忉利天所能及。此天寿量为二千岁,其一昼夜相当人间二百年。亦有男娶女嫁婚姻之事,以互相亲近,或相抱,即成阴阳和合;儿女随念之起而由膝上化生,初生即如阎浮提三、四岁之孩童。

夜摩天王之信仰,始于吠陀时代以降,此天界因系充满欢乐之光明世界,夙为印度民族所憧憬,亦为亡者所欲往生之处。其后夜摩天王逐渐演变为人死后之审判官,而成为鬼趣、地狱之主,即所谓之阎魔王,并相信其天界在天空之上层。然该信仰被引入佛教之后,乃置其位于六欲天之第三天。(长阿含经卷十八、卷二十、卷二十一、正法念处经卷三十七至卷六十三、瑜伽师地论卷四、卷五、俱舍论卷十一、华严经探玄记卷六、W. Kirfel: Die Kosmographie der Inder)((参见:阎魔王)6340)p3132 FROM:【佛光大辞典】

②【阎浮檀金】
梵语 jambu^nada-suvarN!a。意谓流经阎浮(jambu^)树间之河流(nada,檀)所产之沙金。此金色泽赤黄带有紫焰气,为金中之最高贵者。又称染部捺陀金、赡部捺陀金、剡浮那他金、阎浮那陀金、胜金。于香醉山与雪山之间,有流经阎浮树林之河流,从此河流采出之金即称阎浮檀金。在印度神话中,阎浮河为恒河七支流之一,似非本有此河之存在,故阎浮檀金可能与阎浮大树王同是附和须弥四洲之说而为想像之物。有关阎浮檀金之记载,屡见于诸经典。(观无量寿经、法华经卷三授记品、起世因本经卷一、大智度论卷三十五、玄应音义卷二十二)p6337  FROM:【佛光大辞典】

③【由旬】
梵语 yojana 之音译,巴利语同。意译合、和合、应、限量、一程、驿等。又作逾阇那、 逾缮那、瑜膳那、俞旬、由延。为印度计算里程之单位。盖梵语 yojana 乃“附轭”之义,由语根 yuj 而来的名词;即指公牛挂轭行走一日之旅程。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一由旬指帝王一日行军之路程。
有关由旬之计数有各种不同说法:(一)就由旬换算拘卢舍而言:印度之国俗系采取四拘卢舍为一由旬。于佛典中,亦有以四拘卢舍为一由旬者,如方广大庄严经卷四现艺品、摩登迦经卷下明时分别品等为其例;然佛典大多以八拘卢舍为一由旬,如有部毗奈耶卷二十一、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六、俱舍论卷十二等所载皆是。(二)若配合我国之里数亦有异说: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旧传之一由旬可换算为四十里,印度之国俗为三十里,佛教为十六里;慧苑音义卷下载为十六或十七余里。另据义净之有部百一羯磨卷三之夹注载,印度之国俗为三十二里,佛教为十二里。
此外,近代学者富烈特(J. Flect)与弗斯特(Major Vost)二人,分别基于印度之一肘(梵 hasta)为半码或少于半码来换算为英哩,故若依富烈特之说,并换算为公里,则旧传之一由旬为十九点五公里,印度之国俗为十四点六公里,佛教为七点三公里;若依弗斯特之说,则旧传为二十二点八公里,印度国俗为十七公里,佛教为八点五公里。(摩诃僧祇律卷九、翻梵语卷十、注维摩诘经卷六、玄应音义卷二、卷三、慧琳音义卷一、卷二十七、J. Flect: Yojana andli (J.R.A.S. 1906))p2075  FROM:【佛光大辞典】

④【白毫相】
梵语 u^rN!a-laks!ana,巴利语 uN!N!a-lakkhaN!a。又作毫眉、毫相、白毛相、眉间白毫相、白毫庄严面相、白毫毛光相、眉间白毫光相、眉间毫相、额上毫相功德满足相、眉间生毛洁白右萦相、眉间白毛长好右旋相、眉间白毫软白兜罗绵相。为如来三十二相之一。世尊在两眉之间有柔软细泽之白毫,引之则长一寻(或谓初生时长五尺,成道时长一丈五尺),放之则右旋宛转,犹如旋螺,鲜白光净,一似真珠,如日之正中,能放光明,称为白毫光。众生若遇其光,可消除业障、身心安乐。据无上依经卷下之说,此妙相系佛于因位时,见善众生修习戒、定、慧三学,而称扬赞叹之,遂感得此相,表示除却百亿那由佗恒河沙劫生死罪之德。又观佛三昧海经卷一、卷二观相品谓,如来有无量之相好,然以此相为诸相中之最殊胜者。
此外,具有此相者,不限于佛陀,最著名者,如观无量寿经所载,无量寿佛眉间之白毫如五须弥山,见其相者,自然得见八万四千之相好。另如菩萨像之中亦有白毫相,且有于其两眉间镶入白玉、水晶,以表此相者。(长阿含经卷一、大般若经卷三八一、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七、法华义疏卷三(嘉祥)、华严探玄记卷三)((参见:三十二相)507)p2093 FROM:【佛光大辞典】

⑤【五须弥】
<一>谓阿弥陀佛之毫相大小犹如五倍须弥山之高广。出自观无量寿佛经之第九佛身观(大一二·三四三中):“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须弥山举高三百三十六万里,纵广亦然,而弥陀之毫相超过此五倍,故称五须弥,非指五座不同之须弥山。(观无量寿经义疏卷末(慧远)、观无量寿佛经疏(智顗))
<二>比喻众生之我慢、烦恼、无明高广无量,犹如五须弥山。((参见:四大海)1655)p1164  FROM:【佛光大辞典】

⑥【四大海】
(名数)在须弥山四方之大海也,须弥山在四大海之中央,四大海中各有一大洲,四大海外,则铁围山围绕之。(参见:九山八海)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⑦【三千大千世界】
梵语 tri-sa^hasra-maha^-sa^hasra-loka-dha^tu,巴利语 ti-sahassi^-maha^-sahassi^loka-dha^tavo。系为古代印度人之宇宙观。又作一大三千大千世界、一大三千世界、三千世界。谓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四大洲及九山八海,称为一小世界,乃自色界之初禅天至大地底下之风轮,其间包括日、月、须弥山、四天王、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等。此一小世界以一千为集,而形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集成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集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因由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所集成,故称三千大千世界。然据正确推定,所谓三千世界实则为十亿个小世界,而三千大千世界实为千百亿个世界,与一般泛称无限世界、宇宙全体之模糊概念实有差距。又于佛典之宇宙观中,三千世界乃一佛所教化之领域,故又称一佛国。(观无量寿经卷十二、俱舍论卷十一、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往生要集卷八十四)p523 FROM:【佛光大辞典】

⑧【随形好】
梵语 anuvyan~jana,巴利语同。又作随好、小相、小好、好。佛、菩萨之身所具足殊胜相貌中,显著而易见者谓之相,微细隐密难见者谓之好。“好”在诸相之间,随相而庄严佛、菩萨之身,故称为随形好。(大般若经卷三八一、大智度论卷二十九)((参见:八十种好)268、“相好”3900)p6349  FROM:【佛光大辞典】

⑨【无缘慈悲】
慈悲分三种,无缘慈悲为其一。龙树之大智度论卷四十(大二五·三五○中):“慈悲心有三种,众生缘、法缘、无缘。凡夫人众生缘;声闻、辟支佛及菩萨,初众生缘,后法缘;诸佛善修行毕竟空,故名为无缘。”此即大乘佛教所言空之思想,完全无自他之对立;乃绝对之慈悲,真实之慈悲,亦为最高之慈悲。(俱舍论卷十八、佛地经论卷五、大乘义章十四信等十行义、观无量寿经义疏卷末)((参见:慈悲)5805)p5137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66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1178

[布施勋章]

19#
 楼主| 发表于 2025-3-27 21:15:38 | 只看该作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2小时)


宋西域三藏疆良耶舍译


4,佛陀教导[十六观法],令末法众生能得见[西方极乐世界]。

4--10,[十六观法]~第十观:【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无量寿佛了了分明已,次亦应观观世音菩萨。

[学习解说]:佛陀告诉阿难尊者以及韦提希夫人:「在把无量寿佛观见的了了分明之后,其次也应当观想观世音菩萨。


此菩萨身长八十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身紫金色,顶有肉髻,项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

[学习解说]:此观世音菩萨身高有八十亿那由他(那由他,是数目字,相等与今天的亿数,亦有说为千亿的,各说不同。详见词解①)恒河沙(恒河之沙难以计量)由旬(指公牛挂轭行走一日之旅程。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一由旬指帝王一日行军之路程。详见词解②),身为紫金色,头顶上有肉髻(乃三十二相之一。如来及菩萨之顶上,骨肉隆起,其形如髻,故称肉髻,乃尊贵之相。肉髻相之成就,与业因有关,据宝女所问经卷四载,如来顶上肉髻自然呈现大人相,乃往古世敬奉贤圣与尊长所修得者。另据无上依经卷下如来功德品载,若菩萨于自行十善外,并化导众生修行,见修行者即欢喜赞叹;又以无量怜愍胸怀,发弘誓心,摄受众生归趣正法,由此业缘得二种好相,其一即郁尼沙顶骨涌起,自然成髻。其他诸经中有谓,由持戒、布施等因缘,亦能获得此相。详见词解③),项背上有圆光,圆面都有百千由旬那么大。


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

[学习解说]:这圆光中有五百化佛,犹如释迦牟尼佛。每一化佛,都有五百菩萨以及无量的天人,作为侍者。


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

[学习解说]:观世音菩萨通身光明照耀五道众生,各道众生的一切色相(色相,即指色身之相貌现于外而可见者)都在菩萨身中显现。


顶上毗楞伽摩尼妙宝,以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

[学习解说]:观世音菩萨头顶上有[毗楞伽摩尼妙宝](意即“帝释天之所有”;又译作能胜、离垢。摩尼,为宝珠之总称。即帝释天之颈饰,常能放光。经典中亦以之为释尊、观世音、弥勒等佛菩萨之庄严具。依大方广宝箧经卷上载,帝释颈上之毗楞伽摩尼宝珠遍照三十三天;此净宝珠比喻菩萨之智性能现一切事所成的天冠(又作宝冠。乃诸天头上所戴之冠,或类似诸天之冠的微妙之冠。以其精微殊妙,非人中所有,故称天冠)。在天冠上,站立有一尊化佛,高有二十五由旬。


观世音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眉间毫相备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一一化佛,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界。

[学习解说]:观世音菩萨的面容是阎浮檀金色的;两眉之间的白毫相具备七宝之色,从中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每一光明中,有无量无数百千的化佛;每一尊化佛,都有无数的化菩萨作为侍者,如此变化显现遍满十方法界。


臂如红莲花色,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

[学习解说]:观世音菩萨的手臂犹如红色莲花,其中有八十亿的微妙光明,变化为璎珞;这些璎珞,都能普遍的显现一切度化众生的庄严之事。


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

[学习解说]:观世音菩萨的手掌有五百亿种莲华的颜色;十个手指的指端,每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的图画,犹如刻印上去一般。


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下足时,有金刚摩尼花,布散一切莫不弥满。

[学习解说]:每一画卷有八万四千种颜色,每一种颜色有八万四千光明,这些光很柔软,并且能普遍照耀法界一切处,观世音菩萨以此宝手接引(接引,为引导摄受之意。谓诸佛菩萨引导摄受众生,或师家教导引接弟子。详见词解⑦)众生。抬足之时,足下有千辐轮相(指具足千辐轮之妙相,乃佛三十二相之一。又称足下轮相(巴 het!t!ha^ pa^da-talesu cakka^ni ja^ta^ni)、足下千辐轮相、常现千辐轮相、双足下现千辐轮辋毂众相。即佛足下纹样分明之千辐轮宝妙相,其精巧微妙,非妙业天子所能拟造。此相感得之业因,乃佛于过去世为父母、师长、善友乃至一切众生,往返奔走,作种种供养及布施之事。此相不仅现于足底,亦可见于佛之双手。又千辐轮相系象征佛之转法轮,现于足下,表示游化诸处之转法轮;说法时,则显现于手掌上之转法轮印,用以指示种种事物;现于齿面,则表示佛说法所宣吐之教理。见词解⑧),自然的化现为有五百亿光明的宝台。双足踩下去的时候,有金刚摩尼宝所成的花,散布在一切处,没有不充满的。


其余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

[学习解说]:(除以上相好外)观世音菩萨其余的身相,也都庄严完好具足,如同佛无异,唯有头顶的肉髻相(乃三十二相之一。如来及菩萨之顶上,骨肉隆起,其形如髻,故称肉髻,乃尊贵之相。肉髻相之成就,与业因有关,据宝女所问经卷四载,如来顶上肉髻自然呈现大人相,乃往古世敬奉贤圣与尊长所修得者。另据无上依经卷下如来功德品载,若菩萨于自行十善外,并化导众生修行,见修行者即欢喜赞叹;又以无量怜愍胸怀,发弘誓心,摄受众生归趣正法,由此业缘得二种好相,其一即郁尼沙顶骨涌起,自然成髻。其他诸经中有谓,由持戒、布施等因缘,亦能获得此相。详见词解③)和无见顶相(佛三十二相中乌瑟腻沙相中之好也(相为大相,好为小相)。佛顶上有肉块隆起为髻形,谓为乌瑟腻沙相,顶上肉髻相等,于此相中有一切人天不能见之顶点,故名无见顶相。详见词解⑨),不及佛陀。


是为[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名第十观。」

[学习解说]:以上就是[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命名为第十观。


佛告阿难:「若欲观观世音菩萨当作是观。作是观者不遇诸祸,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如此菩萨,但闻其名,获无量福,何况谛观!

若有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当先观顶上肉髻,次观天冠。其余众相亦次第观之,悉令明了,如观掌中。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学习解说]:佛陀告诉阿难尊者:「如果想要观想观世音菩萨,应当(像上面)这样来入观。

能这样观照的行者,不会遇到祸事,能逐渐净除业障,能去除无数劫以来的生死之罪。(注:心系念观世音菩萨,就在转念,转念就能转业,能除祸净障灭罪获福,福德不可思议。)

单是听闻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就能获得无量福德(相关请参阅:「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更何况用心仔细观照呢!

如果有想要观想观世音菩萨的行者,先应当观照头顶上的肉髻,其次观照天冠,其他的众多相好也都依次观照,全都令能了了分明,就像观看手掌中的事物一样清楚容易。

作这样观照者,就叫做正观(即正念观照)。如果作其他观想的,则名叫邪观(注,正观之外都是邪观,因为做此观照,无法令众生获得解脱)。」




[词解]:

①【那由他】
数目字,相等与今天的亿数,亦有说为千亿的,各说不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②【由旬】
梵语 yojana 之音译,巴利语同。意译合、和合、应、限量、一程、驿等。又作逾阇那、 逾缮那、瑜膳那、俞旬、由延。为印度计算里程之单位。盖梵语 yojana 乃“附轭”之义,由语根 yuj 而来的名词;即指公牛挂轭行走一日之旅程。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一由旬指帝王一日行军之路程。
有关由旬之计数有各种不同说法:(一)就由旬换算拘卢舍而言:印度之国俗系采取四拘卢舍为一由旬。于佛典中,亦有以四拘卢舍为一由旬者,如方广大庄严经卷四现艺品、摩登迦经卷下明时分别品等为其例;然佛典大多以八拘卢舍为一由旬,如有部毗奈耶卷二十一、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六、俱舍论卷十二等所载皆是。(二)若配合我国之里数亦有异说: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旧传之一由旬可换算为四十里,印度之国俗为三十里,佛教为十六里;慧苑音义卷下载为十六或十七余里。另据义净之有部百一羯磨卷三之夹注载,印度之国俗为三十二里,佛教为十二里。
此外,近代学者富烈特(J. Flect)与弗斯特(Major Vost)二人,分别基于印度之一肘(梵 hasta)为半码或少于半码来换算为英哩,故若依富烈特之说,并换算为公里,则旧传之一由旬为十九点五公里,印度之国俗为十四点六公里,佛教为七点三公里;若依弗斯特之说,则旧传为二十二点八公里,印度国俗为十七公里,佛教为八点五公里。(摩诃僧祇律卷九、翻梵语卷十、注维摩诘经卷六、玄应音义卷二、卷三、慧琳音义卷一、卷二十七、J. Flect: Yojana andli (J.R.A.S. 1906))p2075 FROM:【佛光大辞典】

③【肉髻相】
梵语 us!N!i^s!a-s/iraskata^,巴利语 uN!hi^sa-si^so。乃三十二相之一。如来及菩萨之顶上,骨肉隆起,其形如髻,故称肉髻,乃尊贵之相。音译嗢瑟尼沙、乌瑟腻沙、郁瑟尼沙、郁尼沙。略称乌沙。意译作髻、顶髻、佛顶。又作顶上肉髻相、顶髻相、顶肉髻相、顶肉髻成相、肉髻圆好高胜相、顶肉骨成相、顶发肉骨成相、顶上肉髻高广平好相、顶上现乌瑟腻沙相。
 据佛本行集经卷九载,佛陀顶上肉髻,高广平好。据中阿含卷十一之三十二相经载,大人顶上有肉髻团圆相,称为发螺右旋,此系大人大人之相。据大般若经卷三八一载,世尊顶上之乌瑟腻沙,高显而广阔,犹如天盖。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四上):“次观大势至菩萨,(中略)顶上肉髻如钵头摩花,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盖此肉髻相,乃佛及菩萨所共有者,惟诸佛之相极殊胜,菩萨之相则稍逊之。据观无量寿经载,观世音菩萨之色身相中,唯有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
 肉髻相之成就,与业因有关,据宝女所问经卷四载,如来顶上肉髻自然呈现大人相,乃往古世敬奉贤圣与尊长所修得者。另据无上依经卷下如来功德品载,若菩萨于自行十善外,并化导众生修行,见修行者即欢喜赞叹;又以无量怜愍胸怀,发弘誓心,摄受众生归趣正法,由此业缘得二种好相,其一即郁尼沙顶骨涌起,自然成髻。其他诸经中有谓,由持戒、布施等因缘,亦能获得此相。后世所造立之图相中,多于宝髻基部之前面,嵌入红色宝石,或将前顶头部无发处涂成红色,而称之为肉髻相。此系依据观佛三昧海经卷一所载(大一五·六四八下):“如来顶骨团圆,犹如合卷,其色正白,若见薄皮,则为红色,或见厚皮,则金刚色。”(长阿含经卷一、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观佛三昧海经卷四、优婆夷净行法门经卷下、十住毗婆沙论卷八、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七、大智度论卷四)((参见:三十二相)507、“无见顶相”5088)p2513 FROM:【佛光大辞典】

④【色相】
<一>即形质相状。为宇宙间一切色法的本质之一。无论有情生命或器世间,均有其形质相状。楞严经卷三(大一九·一一五下):“色相既无,谁明空质?”
<二>指色身之相貌现于外而可见者。如诸佛菩萨为方便摄化众生,而权假显现色身相貌。即华严经卷一所载,无边色相,圆满光明。p2547 FROM:【佛光大辞典】

⑤【天冠】
又作宝冠。乃诸天头上所戴之冠,或类似诸天之冠的微妙之冠。以其精微殊妙,非人中所有,故称天冠。(大法鼓经卷上、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卷六)p1353
FROM:【佛光大辞典】

⑥【释迦毗楞伽摩尼宝】
梵语 s/akra^bhi lagna-maN!i-ratna。又作释迦毗楞伽宝、释迦毗楞伽胜摩尼宝、毗楞伽摩尼宝珠、毗楞伽宝。释迦毗楞伽,一般译作帝释持,意即“帝释天之所有”;又译作能胜、离垢。摩尼,为宝珠之总称。即帝释天之颈饰,常能放光。经典中亦以之为释尊、观世音、弥勒等佛菩萨之庄严具。依大方广宝箧经卷上载,帝释颈上之毗楞伽摩尼宝珠遍照三十三天;此净宝珠比喻菩萨之智性能现一切事。又大法炬陀罗尼经卷五忍较量品谓,须弥山顶有威花、释迦毗楞伽、宝精三宝,其中毗楞伽宝系纯真金色,为善根所生,自然雕莹,能出过须弥山顶之忉利天处、夜摩天处、兜率天处,住于梵宫;菩萨从阎浮提生兜率天,以善根力,此宝即自然生于箧中,所有魔事自然坏灭。(观无量寿经、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观经妙宗钞卷二)p6830 FROM:【佛光大辞典】

⑦【接引】
又称摄引、接化。为引导摄受之意。谓诸佛菩萨引导摄受众生,或师家教导引接弟子。于净土宗,指阿弥陀佛引导众生,众生摄受弥陀之光,而往生净土。依净土宗之说,修净土法门者,具足善根福德因缘,持名念佛,乃至一心不乱,于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必来接引往生净土。(观无量寿经)p4579 FROM:【佛光大辞典】

⑧【千辐轮相】指具足千辐轮之妙相,乃佛三十二相之一。又称足下轮相(巴 het!t!ha^ pa^da-talesu cakka^ni ja^ta^ni)、足下千辐轮相、常现千辐轮相、双足下现千辐轮辋毂众相。即佛足下纹样分明之千辐轮宝妙相,其精巧微妙,非妙业天子所能拟造。此相感得之业因,乃佛于过去世为父母、师长、善友乃至一切众生,往返奔走,作种种供养及布施之事。此相不仅现于足底,亦可见于佛之双手。又千辐轮相系象征佛之转法轮,现于足下,表示游化诸处之转法轮;说法时,则显现于手掌上之转法轮印,用以指示种种事物;现于齿面,则表示佛说法所宣吐之教理。又自古即有礼拜佛足石之习惯。(杂阿含经卷四、无上依经卷下如来功德品、观佛三昧海经卷一、四分律卷五十一)((参见:三十二相)507)p743  FROM:【佛光大辞典】

⑨【无见顶相】
(术语)佛三十二相中乌瑟腻沙相中之好也(相为大相,好为小相)。佛顶上有肉块隆起为髻形,谓为乌瑟腻沙相,顶上肉髻相等,于此相中有一切人天不能见之顶点,故名无见顶相。观佛经三曰:“佛顶肉髻生万亿光,光光相次乃至上方无量世界,诸天世人十地菩萨亦不能见。”观无量寿经曰:“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同天台疏曰:“肉髻是相,无见顶是好,此相好表于极果。今作因人,故不及佛。”楞严经七曰:“若有宿习不能灭除,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罗无上神咒,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辉,坐宝莲华所说心咒。”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66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1178

[布施勋章]

20#
 楼主| 发表于 2025-3-28 23:29:33 | 只看该作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2小时)

宋西域三藏疆良耶舍译


4,佛陀教导[十六观法],令末法众生能得见[西方极乐世界]。

4--11,[十六观法]~第十一观:【名为观见大势至菩萨,是为观大势至色身相】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次观大势至菩萨。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圆光面各二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

[学习解说]:佛陀告诉阿难尊者和韦提希:「其次当观照大势至菩萨。这尊菩萨的身形大小如同观世音菩萨,项背上的圆光面积为二百二十五由旬,照耀周边二百五十由旬。


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

[学习解说]:菩萨通身光明能照耀十方国土,颜色为紫金色,有缘众生都能见到。


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

[学习解说]:只是看此菩萨一毛孔所放的光明,就能看见十方所有无量诸佛清净微妙的光明,因此号称此菩萨名为[无边光]。

(学习注:【佛菩萨能把宇宙入一毛孔, 能够由一毛孔化出宇宙, 这就是摆脱引力而能自在运用的能力】——帖子详见:[佛法科学观] 引力与念力


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学习解说]:以智慧光明普遍照耀一切,令众生都脱离三涂(又作三途。即火涂、刀涂、血涂,义同三恶道之地狱、饿鬼、畜生,乃因身口意诸恶业所引生之处。(一)火涂,即地狱道,或以于彼处受苦之众生常为镬汤炉炭之热所苦,或以彼处火聚甚多,故称火涂。(二)刀涂,即饿鬼道,以于彼处之众生常受刀杖驱逼等之苦,故称刀涂。(三)血涂,即畜生道,以于彼处受苦之众生,强者伏弱,互相吞啖,饮血食肉,故称血涂。至若“涂”之义有二:一为残害,如涂炭;一为所趣,即梵本无量寿经之阿波耶伽底(apaya-gati,意译恶趣、恶道))之苦,并能获得无上菩提之力。因此号称此菩萨名为[大势至]。

(注,上述经文是[大势至菩萨]名号的由来,末学看了非常感动。感恩佛菩萨!)


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莲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长之相,皆于中现。

[学习解说]:此(大势至)菩萨的天冠上有五百宝莲华;每一宝莲华上有五百宝台。每一宝台中间,都能映现出十方清净微妙宽广的佛国。


顶上肉髻如钵头摩花。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

[学习解说]:(菩萨)顶上的肉髻犹如钵头摩花(意译作赤莲华、红莲华。印度自古以来,视此花为水生植物中最高贵之花,于诸佛典中,亦每誉之为七宝中之一宝。又于诸经论中,常与拘物头华、优钵罗华、芬陀利华并举,此外亦为佛、菩萨之宝座·或观世音等手中所执之严身之具。详见词解③)。在肉髻上有一个宝瓶(宝瓶,系尊称佛具法具之瓶器也。详见词解④),盛装着无量的光明,能在其中普遍的映现种种佛事(佛事:凡发扬佛德之事,称为佛事。又作立地。据维摩经卷下载,佛陀将一切事均视为佛事,以此表示佛之德性)


余诸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

[学习解说]:(大势至菩萨除上面的相好外)其余的身相,如同观世音菩萨,平等没有差别。

(注:大势至菩萨所发的誓愿同于观世音菩萨(详见「大悲莲华经」),所以身相也非常相近,实不可思议。)


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当地动处各有五百亿宝花。一一宝花庄严高显,如极乐世界。

[学习解说]:此(大势至)菩萨,行走的时候,十方世界的一切都会震动,震动的当地都会各有五百亿的宝花。每一宝花都宏大显敞,犹如极乐世界。


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于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分身观世音、大势至,皆悉云集极乐国土,侧塞空中坐莲华座,演说妙法,度苦众生。

[学习解说]:此(大势至)菩萨坐下的时候,七宝国土一时间都会动摇。从下方的金光佛刹(最下底之佛土名也。详见词解⑥),乃至到上方的光明王佛(在最上方世界之佛名。详见词解⑦)佛刹,在此中间有无量犹如微尘数那么多的无量寿佛的分身、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的分身,全都如云聚集到极乐国土,坐着莲华座上充满于空中,都在演说微妙佛法,度化苦难众生。


作此观者,名为观见大势至菩萨;是为观大势至色身相。

[学习解说]:作以上观想者,命名为[观见大势至菩萨],这就是“观大势至色身相”。


观此菩萨者名第十一观,除无数劫阿僧祇生死之罪;作是观者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此观成已,名为具足观观世音及大势至。

[学习解说]:观大势至菩萨命名为第十一观,能灭除无数劫以来阿僧祇(相关学习:阿僧祇? ~ 华严经 阿僧祇品的生死之罪;作这一观想者不会生处于胞胎(即胞衣,通常说的娘胎)中,能常游戏于清净微妙的佛国净土。这一观想成就之后,命名为[具足观观世音及大势至]。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学习解说]:作这样观照者,就叫做正观(即正念观照)。如果作其他观想的,则名叫邪观(注,正观之外都是邪观,因为做此观照,无法令众生获得解脱)。」




[词解]:

①【净妙】
(杂语)清净微妙也。法华譬喻品曰:“是皆一相一种,能生净妙第一之乐。”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②【三涂】
又作三途。即火涂、刀涂、血涂,义同三恶道之地狱、饿鬼、畜生,乃因身口意诸恶业所引生之处。(一)火涂,即地狱道,或以于彼处受苦之众生常为镬汤炉炭之热所苦,或以彼处火聚甚多,故称火涂。(二)刀涂,即饿鬼道,以于彼处之众生常受刀杖驱逼等之苦,故称刀涂。(三)血涂,即畜生道,以于彼处受苦之众生,强者伏弱,互相吞啖,饮血食肉,故称血涂。至若“涂”之义有二:一为残害,如涂炭;一为所趣,即梵本无量寿经之阿波耶伽底(apaya-gati,意译恶趣、恶道)。(大明三藏法数卷十一、翻译名义集卷七、释氏要览卷中)((参见:三恶趣)625)p636  FROM:【佛光大辞典】

③【钵头摩华】钵头摩,梵语 padma,巴利语 paduma。意译作赤莲华、红莲华。又作钵特摩华、般头摩华、波头摩华。其学名为 Nelumbium speciosum,系产于东印度、波斯、西藏、中国内地、缅甸、北澳大利亚及日本沼泽区之睡莲科植物。其根茎肥大,可供食用,柄内之细丝可作灯心。印度自古以来,视此花为水生植物中最高贵之花,于诸佛典中,亦每誉之为七宝中之一宝。又于诸经论中,常与拘物头华、优钵罗华、芬陀利华并举,此外亦为佛、菩萨之宝座·或观世音等手中所执之严身之具。(长阿含卷一大本经、大日经疏卷十五、慧苑音义卷上、卷下)((参见:莲华)6146)p5689 FROM:【佛光大辞典】

④【宝瓶】
(物名)梵云军持Kun!d!ika,尊称佛具法具之瓶器也。有华瓶水瓶等数种。观无量寿经曰:“有一宝瓶,盛诸光明。”【又】密法容灌顶誓水之器,谓之宝瓶。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⑤【佛事】
凡发扬佛德之事,称为佛事。又作立地。据维摩经卷下载,佛陀将一切事均视为佛事,以此表示佛之德性。于禅宗,用以指举扬佛法之行事,如开眼、安座(安置佛像于堂内)、拈香、上堂、入室、普说、垂示等,均为佛事。后世泛称于佛前举行之仪式为佛事,又称法事、法会,或指超度亡灵之诵经。
 此外,在葬仪中担任导师之人,称为佛事师。于禅林中之三佛事(奠茶、奠汤、秉炬)、五佛事(起龛、锁龛、奠茶、奠汤、秉炬)、九佛事(入龛、移龛、锁龛、挂真、对真小参、起龛、奠茶、奠汤、秉炬)等,分别由三人之佛事师、五人之佛事师、九人之佛事师负责。又在葬仪、法会中所得之金钱,称为佛事钱。敕修百丈清规卷七板帐式之夹注(大四八·一一五○上):“仍量唱衣钱多寡,则排日、俵嚫、讽经、看经、添奠茶汤、转龛骨等佛事。”又导入佛法之方便,称为佛事门或庄严门。(禅苑清规卷四殿主钟头、行持轨范卷三丧仪法、临济录示众)((参见:法会)3411)p2630 FROM:【佛光大辞典】


⑥【金光佛刹】
(界名)最下底之佛土名也。观无量寿经曰:“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⑦【光明王佛】

(佛名)在最上方世界之佛名。观无量寿经曰:“七宝国土,一时动摇,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八十华严经六曰:“此华藏世界海上方,次有世界海,名摩尼宝照耀庄严。彼世界种中有国土,名无相妙光明,佛号无碍功德光明王。”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5-4-11 02:38 , Processed in 0.10217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