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焰光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焰光明,学习〈优婆塞戒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4885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527

[布施勋章]

11#
 楼主| 发表于 2025-4-25 22:25:39 | 只看该作者


优婆塞戒经  (接续楼上, 10楼和11楼合计用时约2.5小时)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优婆塞戒经卷一〉~「集会品第一」】


9,[菩萨]有二种:【退转】&【不退转
「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退转,二者、不退。已修三十二相业者,名不退转;若未能修,是名为退。

复有二种:一者、出家,二者、在家。出家菩萨奉持八重,具足清净,是名不退;在家菩萨奉持六重,具足清净,亦名不退。

[学习解说]: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种是会退转的菩萨,一种是不退转的菩萨。
已经修行具足「三十二相」(佛和转轮圣王都有三十二大人相。具体内容见词解①)业的菩萨,命名为[不退转];如果还不能修行具足「三十二相」业的菩萨,命名为[退]。


还有二种菩萨:一种是出家,一种是在家。
出家菩萨奉持八重(见[学习注]【1】),能圆满具足的清净持戒,命名为[不退];在家菩萨奉持六重(见[学习注]【2】),能圆满具足的清净持戒,也命名为[不退]。


[学习注]:

【1】关于[出家菩萨]奉持的[八重]


八重:即以比丘四重──杀、盗、淫、妄,与菩萨四重──自赞毁他(见词解②)、悭不施法、嗔不受悔、说相似法,合为出家八重。

(菩萨四重,具体经文出自《菩萨戒本》(北凉天竺三藏法师昙无谶译): 

“若菩萨,为贪利故,自叹己德,毁呰他人,是名第一波罗夷处法。

“若菩萨,自有财物,性悭惜故,贫苦众生,无所依怙,来求索者,不起悲心,给施所求;有欲闻法,吝惜不说,是名第二波罗夷处法。

“若菩萨,瞋恚,出粗恶言,意犹不息,复以手打,或加杖、石,残害恐怖,瞋恨增上;犯者求悔,不受其忏,结恨不舍,是名第三波罗夷处法。

“若菩萨,谤菩萨藏,说相似法,炽然建立于相似法,若心自解,或从他受,是名第四波罗夷处法。)


【2】关于[在家菩萨]奉持的[六重](出自这部《优婆塞戒经优婆塞戒经受戒品第十四》)

"善男子!优婆塞受持戒已,虽为天女乃至蚁子,悉不应杀。若受戒已,若口教杀、若身自杀,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优婆塞、旃陀罗优婆塞、垢优婆塞、结优婆塞,是名初重。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偷盗乃至一钱,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二重。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虚说我得不净观至阿那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三重。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邪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四重。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宣说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所有过罪。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五重。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酤酒,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六重。"




[词解]:

①【三十二相】
又名三十二大人相,一足安平,二足千辐轮,三手指纤长,四手足柔软,五手足缦网,六足跟圆满,七足趺高好,八腨如鹿王,九手长过膝,十马阴藏,十一身纵广,十二毛孔青色,十三身毛上靡,十四身金光,十五常光一丈,十六皮肤细滑,十七七处平满,十八两腋满,十九身如师子,二十身端正,二十一肩圆满,二十二口四十齿,二十三齿白齐密,二十四四牙白净,二十五颊车如师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广长舌,二十八梵音清远,二十九眼色绀青,三十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间白毫,三十二顶成肉髻。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②【自赞毁他】
梵语 a^tmotkars!a-para-pam!saka。指赞叹己德而讥毁他人。菩萨十重禁戒之第七为自赞毁他戒。三卷本大般涅槃经卷上列举七种胜法,其中即有“见非同学,不生憎嫉”之语。菩萨地持经卷五、优婆塞五戒威仪经、菩萨戒本(昙无谶译)等以自赞毁他为四波罗夷之一,菩萨善戒经则列为八波罗夷之一。
 据梵网经卷下载,佛弟子若自赞毁他,又教唆他人自赞毁他,例如毁他因、毁他缘、毁他法、毁他业等各种毁损他人之作为,则菩萨应本大悲心代一切众生承受所加之毁辱。修行者应以恶事自向己,好事与他人;若自扬己德,而遮隐他人好事,致令他人受毁者,即触犯菩萨波罗夷罪。(增一阿含经卷三十八、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卷四十一、大智度论卷一、般舟赞(善导))((参见:十重禁戒)461、“波罗夷”3442)p2537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85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527

[布施勋章]

12#
 楼主| 发表于 2025-4-26 16:58:24 | 只看该作者


优婆塞戒经  (接续楼上, 本楼+2楼整理,合计用时2小时)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优婆塞戒经卷一〉~「集会品第一」】


10,在家人发菩提心胜阿罗汉、辟支佛,福德不可思议,原因何在?
「善男子!外道断欲所得福德,胜于欲界一切众生所有福德;须陀洹人胜于一切外道异见;斯陀含人胜于一切须陀洹果;
阿那含人胜于一切斯陀含果;阿罗汉人胜于一切阿那含果;
辟支佛人胜于一切阿罗汉果;在家之人发菩提心,胜于一切辟支佛果。
出家之人发菩提心,此不为难,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是乃名为不可思议。何以故?
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时,从四天王乃至阿迦腻吒诸天,皆大惊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师。’

[学习解说]:(佛陀说:)善男子!外道人修行断欲所得的福德,胜过欲界一切众生所有的福德(注:欲界众生不能断欲,就会随之造恶,折损福报)

而须陀洹人(为声闻乘四果中最初之圣果。又称初果。即断尽“见惑”之圣者所得之果位。详见词解①)修行福德胜于一切外道异见之人(注:须陀洹人见解上胜过外道,因此修行的福德会更胜。外道抱持的见解是和佛法相违背的,是异于实相的错误见解,因此无法解脱轮回。)

斯陀含人(意译作一来、一往来。系沙门四果之第二。又分为斯陀含向与斯陀含果,即预流果(初果)之圣者进而更断除欲界一品至五品之修惑,称为斯陀含向,或一来果向;若更断除欲界第六品之修惑,尚须由天上至人间一度受生,方可般涅槃,至此以后,不再受生,称为斯陀含果,或一来果。以其仅余下品之贪嗔痴,故又称薄贪嗔痴、薄地。)胜于一切须陀洹果(注:因为斯陀含人的贪嗔痴比之须陀洹人薄,因此修行的福德会更胜一筹)

阿那含人(意译不还、不来、不来相。乃声闻四果中第三果之圣者。彼等已断尽欲界九品之惑,不再还来欲界受生。此阶位之圣者中,若九品之惑全部断尽,则称阿那含果;若断除七品或八品,则称阿那含向;若断除七、八品,而所余之一、二品尚须对治成无漏之根,更须一度受生至欲界,称为一间(梵 ekavi^cika)。又于阿那含果中,复有五种不还、七种不还、九种不还等别。详见词解④)胜于一切斯陀含果(注:因为阿那含人的惑品比斯陀含人少,因此修行的福德会更胜一筹)

阿罗汉人(为声闻四果之一,如来十号之一。又作阿卢汉、阿罗诃、阿啰呵、阿黎呵、遏啰曷帝。略称罗汉、啰呵。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此果位通于大、小二乘,然一般皆作狭义之解释,专指小乘佛教中所得之最高果位而言。若广义言之,则泛指大、小乘佛教中之最高果位。详见词解⑤)胜于一切阿那含果(注:因为阿罗汉人比阿那含人除见惑以外还断除了思惑(详见词解⑥),因此修行的福德会更胜一筹)

辟支佛人(意译作缘觉、独觉。又作贝支迦、辟支。为二乘之一,亦为三乘之一。乃指无师而能自觉自悟之圣者。据大智度论卷十八、大乘义章卷十七本载,有二义:(一)出生于无佛之世,当时佛法已灭,但因前世修行之因缘(先世因缘),自以智慧得道。(二)自觉不从他闻,观悟十二因缘之理而得道。详见词解⑦)胜于一切阿罗汉果(注:辟支佛属无师自通,所以修行福德较小乘阿罗汉胜出一筹)

在家之人发菩提心,胜于一切辟支佛果的福德(注,这也可以由一段经文来说明,详见[学习注]【1】)


而出家人发菩提心,不算难事,在家人发菩提心,这叫做不可思议。什么呢?

因为在家之人多有恶因缘所缠绕的缘故。

因此,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时,从(天界开始的欲界天~)四天王天乃至阿迦腻吒天(意译一究竟天、一善天,有顶天。位于第四禅天之最顶位,亦为色界十八天之最上天,为有形体之天处之究竟,故又称质碍究竟天、色究竟天。过此天则为无色界之天,仅有心识而无形体。详见词解⑧)这之间的天人,都感到非常惊喜,将此人喻为未来佛」

[学习注]:
【1】
佛言。奢利弗。于意云何。若发大乘善家子善家女。乃至施一灯。彼因缘故何者福多。如是语已。
奢利弗言。世尊发大乘者乃至施一灯。福德是多。非声闻乘独觉乘以无边阿僧祇无量灯施。如是语已。
佛言。奢利弗。甚善甚善。奢利弗。如是如是。如汝所说。
(附注: 大乘行者的福报远远超过声闻缘觉,因为发心不同的缘故,心量越大,福报越大)——帖子详见:该怎么回向?何谓[无上回向]? ~ 大集譬喻王经



[词解]:

①【须陀洹】梵语 srota-a^panna,巴利语 sota^panna。为声闻乘四果中最初之圣果。又称初果。即断尽“见惑”之圣者所得之果位。全称须陀般那。又作须氀多阿半那、窣路陀阿閦囊、窣路多阿半那。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流;逆流,谓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之流。又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之法流,故称预流。须陀洹分因果二位,自入“见道”初心至第十五心之间,为趣向须陀洹果之因位,称须陀洹向;“见道”之终,即第十六心之位,而对于前之向位则称须陀洹果,为声闻乘四圣位中之正果初位。又依五教章通路记卷五十,将预流果之人分为三类,即:(一)现般预流,乃三界“修惑”皆断尽,得“无学果”证般涅槃者。此属利根之机。(二)现进预流,由进修而断欲界“修惑”之前六品乃至九品,证“一来果”,并证“不还果”者。属中根之机。(三)受生预流,指于一、二生或七返人天往来受生者。属于根器较钝者。(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六、俱舍论卷二十三、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六、华严五教章卷三)((参见:四向四果)1683、“预流果”5701)p5360
FROM:【佛光大辞典】;

②【见惑】
分别曰见,谓意根对法尘,非理筹度,起诸邪见。如外道计断计常,乃至有无等见,是名见惑。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八十八品见惑】
在三界中见惑的品数共有八十八,那是迷惑苦集灭道之理而生的品数。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为根本惑,此十惑在欲界中,共有三十二品,即在苦谛下有十惑(即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贪、嗔、痴、慢、疑),在集谛下有七惑(即邪见、见取见、贪、嗔、痴、慢、疑),在灭谛下有七惑(即邪见、见取见、贪、嗔、痴、慢、疑),在道谛下有八惑(即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贪、嗔、痴、慢、疑)。又在色界和无色界中各有二十八品,那是在四谛下之惑皆除去嗔之一惑,因上界为定地,非如欲界之为散地,都已没有了嗔恚的粗动。色界与无色界中见惑的品数,在苦谛下有九惑,在集谛下有六惑,在灭谛下有六惑,在道谛下有七惑。以上三界合共在四谛之惑为八十八,都要在见道十五心之间断之,故又叫做“八十八使之见惑”。兹列表说明如下:


③【斯陀含】
梵语 sakr!d-a^ga^min,巴利语 sakad-a^ga^min。又作沙羯利陀伽弥。意译作一来、一往来。系沙门四果之第二。又分为斯陀含向与斯陀含果,即预流果(初果)之圣者进而更断除欲界一品至五品之修惑,称为斯陀含向,或一来果向;若更断除欲界第六品之修惑,尚须由天上至人间一度受生,方可般涅槃,至此以后,不再受生,称为斯陀含果,或一来果。以其仅余下品之贪嗔痴,故又称薄贪嗔痴、薄地。
 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大二·六五三下):“云何名为邠陀利花沙门?或有一人,三结使尽,淫怒痴薄,成斯陀含果,来至此世,尽于苦际;若小迟者,来至此世,尽于苦际;若勇猛者,即于此间尽于苦际,犹如邠陀利花,晨朝剖花,向暮萎死,是谓邠陀利花沙门。”准此,可知同是一来果之圣者亦可细别为二:(一)其修行之功勇猛迅捷者,称为邠陀利花沙门。(二)修行之功较为迟缓钝下者,称为一来,即经中所谓之“小迟者”。又据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载,得斯陀含果者未来过六万劫,当得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此即所谓“五果回心”之说。(杂阿含经卷四十一、卷四十七、中阿含卷八阿修罗经、卷九瞻波经、卷二十一说处经、卷四十七瞿昙弥经、大毗婆沙论卷五十三、俱舍论卷二十四、顺正理论卷六十四)((参见:五果回心)1114、“四向四果”1683)p4978
FROM:【佛光大辞典】


④【阿那含】梵语 ana^ga^min。旧译作阿那伽弥、阿那伽迷。略称那含。意译不还、不来、不来相。乃声闻四果中第三果之圣者。彼等已断尽欲界九品之惑,不再还来欲界受生。此阶位之圣者中,若九品之惑全部断尽,则称阿那含果;若断除七品或八品,则称阿那含向;若断除七、八品,而所余之一、二品尚须对治成无漏之根,更须一度受生至欲界,称为一间(梵 ekavi^cika)。又于阿那含果中,复有五种不还、七种不还、九种不还等别。(中阿含经卷三伽蓝经、大智度论卷三十二、大乘义章卷十一、慧苑音义卷上)((参见:五种不还)1176)p3623
FROM:【佛光大辞典】

⑤【阿罗汉】
梵语 arhat,巴利语 arahant。为声闻四果之一,如来十号之一。又作阿卢汉、阿罗诃、阿啰呵、阿黎呵、遏啰曷帝。略称罗汉、啰呵。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此果位通于大、小二乘,然一般皆作狭义之解释,专指小乘佛教中所得之最高果位而言。若广义言之,则泛指大、小乘佛教中之最高果位。
 据成唯识论卷三载,阿罗汉通摄三乘之无学果位,故为佛之异名,亦即如来十号之一。另据俱舍论卷二十四举出,阿罗汉乃声闻四果(四沙门果)之一,为小乘之极果。可分为二种,即:(一)阿罗汉向,指尚在修行阶段,而趋向于阿罗汉果者。(二)阿罗汉果,指断尽一切烦恼,得尽智而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证入此果位者,四智圆融无碍而无法可学,故称无学、无学果、无学位;若再完成无学正见乃至无学正定之八圣道,以及无学解脱、无学正智等十种无漏法,则称为十无学支。
 关于阿罗汉之语义,据大智度论卷三、大乘义章卷十七本、翻译名义集卷一、卷二等举出杀贼、不生、应供三义,称为阿罗汉三义,为自古以来最常见之说。即:(一)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二)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三)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供养,故称应供。梵语 arhan,为梵语 arhat(阿罗汉)之单数主格,意译受供养、受尊敬,故上述三义中,以应供一义较为适切。此外,慧远于大乘义章卷二十末亦以应化一切众生、断尽诸惑等四义解释阿罗汉。又善见律毗婆沙卷四则举出打坏三界车辐、远离一切恶业、无覆藏等五种阿罗汉之释义。
 另就阿罗汉之种类而论,声闻四果中之阿罗汉,依其根性利钝之差别,可分为六种。据杂阿毗昙心论卷五、俱舍论卷二十五等所举,即:(一)退法阿罗汉,又作退相阿罗汉,指遭遇小恶缘即容易退失所得之果位者。(二)思法阿罗汉,又作死相阿罗汉,指由于忧惧退失果位而思自害者。(三)护法阿罗汉,又作守相阿罗汉,指能守护而不致退失果位者。(四)安住法阿罗汉,又作住相阿罗汉,指不退亦不进,而安住于果位者。(五)堪达法阿罗汉,又作可进相阿罗汉,指能迅速精进,而达于不动法者。(六)不动法阿罗汉,又作不坏相阿罗汉,指永不退失所得之法者。
 上述六种阿罗汉中,前五种为钝根者,故得时解脱或时爱心解脱,而后者系属利根者,故得不时解脱或不动心解脱。详言之,倘若能遇善因缘而得入定之解脱,称为时解脱;随时可入定,而无须等待某种特定因缘之解脱,称为不时解脱。又善护自己所得之阿罗汉果,并解脱烦恼者,称为时爱心解脱;不再由于烦恼而退失果位之解脱者,称为不动心解脱。此外,不动法阿罗汉以其利根之形成,又分为两种,即:(一)本来生就不动种性者,称为不退法阿罗汉、不退相阿罗汉。(二)由精进修行而达不动法者,称为不动法阿罗汉。此二者合上述之五者共为七种阿罗汉。若再加缘觉、佛,则总称九种阿罗汉,又称为九无学。
 另据中阿含经卷三十、成实论卷一等所举,以慧解脱、俱解脱取代缘觉、佛,而形成另一种九无学。其中,藉智慧力以解脱烦恼之阿罗汉,称为慧解脱阿罗汉。若得灭尽定,而于心、智慧两方面悉皆解脱之阿罗汉,则称俱解脱阿罗汉。此二者再加无疑解脱阿罗汉(在俱解脱中通达一切文义,而得四无碍解者),则成三种阿罗汉。(佛本行集经卷三十四、卷四十二、北本涅槃经卷十八、弥勒上生经、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十四、甘露味论卷上、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四、法华义记卷一、成唯识论述记卷三末、法华义疏卷一、大日经疏卷一、翻梵语卷一、玄应音义卷八)((参见:九无学)147、“六种性”1302、“四向四果”1683)p3692
FROM:【佛光大辞典】

⑥【见思】见惑和思惑。见惑是凡夫在见解上的迷惑错误,如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之五不正见是;思惑是凡夫们在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如贪、嗔、痴、慢、疑之烦恼是。此二惑是众生流落三界枉受生死的根源,断之即能了生死、出三界。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⑦【辟支佛】
梵语 pratyeka-buddha 之音译。意译作缘觉、独觉。又作贝支迦、辟支。为二乘之一,亦为三乘之一。乃指无师而能自觉自悟之圣者。据大智度论卷十八、大乘义章卷十七本载,有二义:(一)出生于无佛之世,当时佛法已灭,但因前世修行之因缘(先世因缘),自以智慧得道。(二)自觉不从他闻,观悟十二因缘之理而得道。(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四、慧苑音义卷上)((参见:缘觉)6132)p5613
FROM:【佛光大辞典】

⑧【阿迦尼吒天】梵名 Akanis!t!ha-deva,巴利名 Akanit!t!ha-deva。乃色界十八天之一,五净居天之一。又作阿迦腻吒天、阿迦尼师吒天。意译一究竟天、一善天,有顶天。位于第四禅天之最顶位,亦为色界十八天之最上天,为有形体之天处之究竟,故又称质碍究竟天、色究竟天。过此天则为无色界之天,仅有心识而无形体。(长阿含经卷二十、顺正理论卷二十一、慧苑音义卷上、慧琳音义卷二十)p3651
FROM:【佛光大辞典】




优婆塞戒经卷一 集会品第一(竟)】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85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527

[布施勋章]

13#
 楼主| 发表于 2025-4-27 16:06:50 | 只看该作者


优婆塞戒经  (接续楼上, 本楼用时约2.5小时以上)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优婆塞戒经卷一〉~「发菩提心品第二」】


1,众生为[二事]发【菩提心】

善生言:「世尊!众生云何发菩提心?」

[学习解说]:善生(请问佛陀)说:世尊!众生为何发[菩提心](注,[菩提心]相关内容可参阅:【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7楼~16楼)】)


「善男子!为二事故发菩提心:一者、增长寿命,二者、增长财物。

[学习解说]:众生为二事发[菩提心]:一是为,增长寿命;二是为,增长财物。


复有二事:一者、为不断绝菩萨种姓,二者、为断众生罪苦烦恼。

[学习解说]:众生发[菩提心]还有二事:

一是为,不断绝菩萨种姓(即种性,种为种子,有发生之义。性为性分,有不改之义。见词解①);二是为,断除众生的罪障痛苦以及烦恼。


复有二事:一者、自观无量世中受大苦恼,不得利益;二者、虽有无量恒沙诸佛,悉皆不能度脱我身,我当自度。

[学习解说]:众生发[菩提心]还有二事:

一是为,观照自己无量世以来在生死轮回中受诸多苦恼(生死海之法,总为苦我恼我者,一无安稳之自性。详见词解②),却无法获得利益(注,也就是白白吃轮回的苦)

二者、虽有无量恒河沙那么多的诸佛,全都不能度脱我出离生死苦海,我应当自行度脱。------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参阅[清净光明专辑]的相关教导:

成佛则是要靠自己修行,靠自己消除贪嗔痴,佛菩萨只能引导和教导,没办法代替众生修行和成佛

自己的贪嗔痴和妄念,就是要靠自己学习消除

只有靠自己转念和认清法界实相,逐渐消除贪嗔痴,这样才能成佛

这才是科学,这才是真正的原理,真正的原理在佛经中都有说明

想成佛,就是要靠自己实修,清除第八识中的妄念种子,这样才能成佛


累世所累积的妄念习气,是无法靠其他外力清除的

全要由自己先相信佛法,然后依法修行,从实修中逐渐清除自己累世所累积的妄念种子和习气

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任何成就(不论世俗成就或修行成就),都必须自己真才实料的去面对和突破以及增上次第

由这些过程逐渐显露原本圆满的佛性,才能逐渐成佛——帖子详见:超度和成佛是两回事

复有二事:一者、作诸善业,二者、作已不失。

[学习解说]:众生发[菩提心]还有二事:

一是,为了作各种善业(善业,指善之作业。为“恶业”、“不善业”之对称。即能招感善果之身、口、意业。据瑜伽师地论卷九十载,善业之建立,系依如理作意,如实了知所缘之境,并明其结果。反之,恶业即依邪执著之心,于所缘之境不能如实了知所致。一般有五戒、十善等不同种类。详见词解③)(分享:[佛典动画] 佛说十善业道经

二是,为了令所作的善业果报不散失(注,发菩提心成佛,能串联远门一切善业功德。)


复有二事:一者、为胜一切人天果报,二者、为胜一切二乘果报。

[学习解说]:众生发[菩提心]还有二事:

一是,为了超胜一切人天果报;二是,为了超胜一切二乘的果报。

[学习注]:
佛言。奢利弗。于意云何。若发大乘善家子善家女。乃至施一灯。彼因缘故何者福多。如是语已。
奢利弗言。世尊发大乘者乃至施一灯。福德是多。非声闻乘独觉乘以无边阿僧祇无量灯施。如是语已。
佛言。奢利弗。甚善甚善。奢利弗。如是如是。如汝所说。
(附注: 大乘行者的福报远远超过声闻缘觉,因为发心不同的缘故,心量越大,福报越大)——帖子详见:该怎么回向?何谓[无上回向]? ~ 大集譬喻王经

复有二事:一者、为求菩提之道受大苦恼;二者、为得无量大利益事。

[学习解说]:众生发[菩提心]还有二事:

一是,为了求无上菩提道(成佛)而甘愿受一切大苦恼;

二是,为了得无量大利益事。----注:
何谓真实利益?
恢复佛性俱足的光明圆满,这才是真实利益
众生把世俗虚妄当作真实,所以只会越陷越深——帖子详见:让自己变成菩萨,和诸佛菩萨站在同一边,成为救度众生的人,而不是祈求救度的人 3楼  

复有二事:一者、过去、未来恒沙诸佛皆如我身,二者、深观菩提是可得法,是故发心。

[学习解说]:众生发[菩提心]还有二事:

一是,过去、未来恒沙数量的佛,都和我一样是凡夫身修行成佛的;

二是,(透过这样)深入观察,明了菩提是能够透过修行达成的,因此而发心。


复有二事:一者、观六住人虽有转心,犹胜一切声闻、缘觉;二者、勤心求索无上果故。

[学习解说]:众生发[菩提心]还有二事:

一是,观察到[六住人](菩萨修行之阶位有六,此六阶位之菩萨所证之位均不退失,故称为住。即:(一)种性住,为十住、十行之位。(二)解行住,为十回向之位。(三)净心住,为初地之位。(四)行道迹住,为第二至第七地之位。(五)决定住,为第八、九地之位。(六)究竟住,为第十地之位。)虽然还会有转心(转心,系为“随转心”之对称。转,为梵语 pravr!tti之意译,谓法之生起。将作业时,为因而能引发表业、无表业之心,称为转心,又称能转心。又转心乃在正作业前为因,而能引发其业,故称因等起。)(学习注,就是心还是会因为无明而动而有业报),但其功德还是胜过一切声闻、缘觉等二乘行者(因为菩萨行者的心量大);二者、以精勤之心追求无上佛果。


复有二事:一者、欲令一切众生悉得解脱,二者、欲令众生解脱、胜外道等所得果报。

[学习解说]:众生发[菩提心]还有二事:

一是,想要让一切众生都能获得解脱(超越生死轮回),二是,想要让一切众生都能获得解脱,并且能有胜过外道修行等所获得的果报。


复有二事:一者、不舍一切众生,二者、舍离一切烦恼。

[学习解说]:众生发[菩提心]还有二事:一是,不舍弃一切众生;二是,为了舍弃脱离一切烦恼。


复有二事:一者、为断众生现在苦恼,二者、为遮众生未来苦恼。

[学习解说]:众生发[菩提心]还有二事:一是,为了断除众生现在当下生的烦恼;二是,为了遮断众生未来的忧苦愁恼。


复有二事:一者、为断智慧障碍,二者、为断众生身障。

[学习解说]:众生发[菩提心]还有二事:一是为了断除智慧障(谓佛菩萨于声闻、缘觉所得无碍之智,以能障中道之理,不能显发,故名智慧障。详见词解⑥),二是,为了断除众生的身之障碍(例如残疾、女身等障碍)

[学习注]:透过知晓众生发[菩提心]的目的,也可以从中了解众生心、众生性。





[词解]:

①【种性】(术语)种为种子,有发生之义。性为性分,有不改之义。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②【苦恼】
(术语)生死海之法,总为苦我恼我者,一无安稳之自性。无量寿经下曰:“贪恚愚痴,苦恼之患。”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③【善业】
指善之作业。为“恶业”、“不善业”之对称。即能招感善果之身、口、意业。据瑜伽师地论卷九十载,善业之建立,系依如理作意,如实了知所缘之境,并明其结果。反之,恶业即依邪执著之心,于所缘之境不能如实了知所致。一般有五戒、十善等不同种类。(大毗婆沙论卷二十四、卷二十九、俱舍论卷十五、卷十六、杂阿毗昙心论卷三、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九、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八、俱舍论光记卷十五)((参见:十善十恶)468、“善”4873)p4894
FROM:【佛光大辞典】

④【六住】<一>指十住位中之第六位正心住。((参见:十住)430)
<二>菩萨修行之阶位有六,此六阶位之菩萨所证之位均不退失,故称为住。即:(一)种性住,为十住、十行之位。(二)解行住,为十回向之位。(三)净心住,为初地之位。(四)行道迹住,为第二至第七地之位。(五)决定住,为第八、九地之位。(六)究竟住,为第十地之位。(菩萨地持经卷三)((参见:六种住)1301)p1265
FROM:【佛光大辞典】


⑤【转心】
为“随转心”之对称。转,为梵语 pravr!tti之意译,谓法之生起。将作业时,为因而能引发表业、无表业之心,称为转心,又称能转心。又转心乃在正作业前为因,而能引发其业,故称因等起。((参见:转随转)6625)p6617
FROM:【佛光大辞典】

⑥【净智慧障真实义】
谓佛菩萨于声闻、缘觉所得无碍之智,以能障中道之理,不能显发,故名智慧障;今佛菩萨断此之障,则中道之理自然显现,是为净智慧障真实义。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85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527

[布施勋章]

14#
 楼主| 发表于 2025-4-28 16:49:00 | 只看该作者

优婆塞戒经  (接续楼上)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优婆塞戒经卷一〉~「发菩提心品第二」】


2,发【菩提心】应当具备[五事]
「善男子!发菩提心有五事:一者、亲近善友,二者、断瞋恚心,三者、随师教诲,四者、生怜愍心,五者、勤修精进。

[学习解说]:(佛陀说:)善男子!发菩提心,有五事:

一是,亲近善友。

[学习注]:这点很重要,因为
正确的[发心]并不容易,这需要善知识的引导——帖子详见:[解答]念经念咒-------究竟[数量]重要还是[发心]要紧? ?
因此,佛陀在《大般涅槃经》中也强调:
大般涅槃经~
若离四法得涅槃者无有是处。何等为四。
一者亲近善友。二者专心听法。三者系念思惟。四者如法修行。——帖子详见:修学佛法的四个阶段 ~ 大般涅槃经
所以,修行一定要亲近【善知识】,这是修行成就至关重要的。(相关学习:【善知识】 ~ 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华严)


二是,断除嗔恨生气的心。

[学习注]:嗔恨心一起,就会产生无量的障碍,就是所说的【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生】,第一个就是障碍见菩提,一起学习经文: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复告诸菩萨大众言:

「佛子!如向所演,此但随众生根器所宜,略说如来少分境界。何以故?诸佛世尊,为诸众生~ “无智作恶,计我、我所,执着于身,颠倒疑惑,邪见分别,与诸结缚恒共相应,随生死流远如来道”故,出兴于世。

佛子!我不见一法为大过失,如诸菩萨于他菩萨起瞋心者。何以故?佛子!若诸菩萨于余菩萨起瞋恚心,即成就百万障门故。

何等为百万障?所谓:

不见菩提障;

……

远离诸佛菩提障;

……——帖子详见: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生 ~ 华严经 普贤行品

三是,随顺师长善知识教诲。

[学习注]:这样才能不断听闻教法,依之实修,逐渐增上发心。


四是,对众生生怜愍心。

[学习注]:有怜愍众生的悲心,是一切善法的本根,能坏如须弥山的恶业,能快速成就菩提(佛道),相关学习:如何修悲心(如何生起悲心) ~ 优婆塞戒经:一切善法悲为根本

五者,要精进勤修不懈怠。

[学习注]:这有一个佛经案例,说明精进对成就菩提的深远影响:【释迦牟尼佛晚弥勒菩萨四十二劫发心,却超越九劫成佛的原因 ~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

再者,若能勤行精进,就能破除菩提路上的魔障:
发趣菩提终不懈息。所有障菩提魔业。菩萨皆能远离。——帖子详见:当知诸魔略有四种。云何[四魔]? ~ 瑜伽师地论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85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527

[布施勋章]

15#
 楼主| 发表于 2025-4-28 16:50:16 | 只看该作者

优婆塞戒经  (接续楼上)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优婆塞戒经卷一〉~「发菩提心品第二」】


3,发【菩提心】还应当具备[五事]
复有五事:一者、不见他过,二者、虽见他过而心不悔,三者、得善法已不生憍慢,四者、见他善业不生妒心,五者、观诸众生如一子想。

[学习解说]:发菩提心,还有五事应当具备:

一是,不见他人过失。

[学习注]:初发菩提心,修行上不稳固的时候,要避免看他人过失,而障碍自己生菩提心,所以不去看他人过失,先尽量远离、清净自处。

二是,虽见到他人过失,但不因此退悔菩提心。

[学习注]:这是能善分别正邪,但是不取正邪。(相关学习:【遵从佛经教导[分辨正邪,不取正邪],请勿恶心批斗

三是,获得善法,内心不生憍慢。

[学习注]:傲慢是魔障,得了善法,若生憍慢,则会堕入魔障(魔事),会障碍亲近善友以及发菩提心的,所以,行者一定要警惕。

四是,见他人修习善业不生嫉妒之心。

[学习注]:如何不被恶人,外道,女色所扰? 怎样消除嫉妒,我慢,贪瞋痴三毒? ~ 妙法莲华经

五是,正观看待众生犹如一子想。

[学习注]:这是很重要的心法,应当好好实修体会。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85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527

[布施勋章]

16#
 楼主| 发表于 2025-4-28 16:52:02 | 只看该作者

优婆塞戒经  (接续楼上)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优婆塞戒经卷一〉~「发菩提心品第二」】


4,有智人发【菩提心】的[好处]&[原因]
「善男子!有智之人发菩提心已,即能破坏恶业等果如须弥山。

[学习解说]:有智慧的人发菩提心,能破坏犹如须弥山那样广大的恶业果报。

[学习注]:因为发菩提心,就是转凡心为佛心,功德非常广大,这样[业由心转],能破坏须弥山般广大的恶果。

具体原理,[清净光明专辑]有相关教导:
大乘佛法强调发心, 一念心善或一念大乘心,都可超越无量罪业
因为一切罪都起于心念对贪瞋痴的执着,
如果能由心念断除贪瞋痴, 就能断除恶业和障碍, 因为障碍就是来自于自己的妄心~对情爱享乐的贪着,对苦难灾祸的惧怕,对仇恨钱财的执着——帖子详见:[略说]法界真相

有智之人,为三事故发菩提心:一者、见恶世中五浊众生,二者、见于如来有不可思议神通道力,三者、闻佛如来八种妙声。

[学习解说]:有智慧的人,为了三件事发菩提心:

一是,见到五浊(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详见词解①)恶世刚强难化的苦难众生,心生怜悯,发菩提心。

二是,观见佛有不可思议的神通道力,心生渴仰,发菩提心。(相关学习:【什么是[如来十八不共法]和[如来十力]? ~ 大集经贤护分】)

三是,听闻佛的八种微妙音声(佛所特有的八种声音。详见词解②),心生欢喜,发菩提心。


复有二事:一者、了了自知己身有苦,二者、知众生苦如己受苦,为断彼苦,如己无异。

[学习解说]:有智慧的人,还为了二事发菩提心:

一是,能于心聊聊,清楚明白的知道自己轮回身的种种苦;

二是,(因为知道自己的苦,所以同理心)知道众生受的苦和自己是一样的,为了断除众生苦,就向断除自身苦一样,发菩提心。




[词解]:

①【五浊】佛教以五浊说明世界的丑恶。
一、劫浊,言时代遭逢恶运,灾难频生;
二、烦恼浊,指世人心中充满贪、嗔、痴等烦恼;
三、众生浊,指众生资质低劣,苦多乐少;
四、见浊,指邪见流行,思想混乱;
五、命浊,指众生因恶业受报,心身交瘁,寿命短促。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②【八音】佛所特有的八种声音。
    一、极好音,世出世间一切音,都不能与之相比;
    二、柔软音,佛音柔软,听者欢喜;
    三、和适音,能调和众生的心,令之去除烦恼;
    四、不误音,佛智圆明,所出音声,闻者皆获正见;
    五、不女音,佛音具足四无畏,使听者信服;
    六、尊慧音,佛音能令众生听了,生起敬心,启发智慧;
    七、深远音,佛音近闻非大,远闻非小,无远弗届;
    八、不竭音,佛音滔滔无尽,其响不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85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527

[布施勋章]

17#
 楼主| 发表于 2025-4-28 16:54:15 | 只看该作者

优婆塞戒经  (接续楼上, 14楼-17楼,合计用时2小时20分)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优婆塞戒经卷一〉~「发菩提心品第二」】


5,佛陀强调:发【菩提心】能礼六方增长命、财,此不同于外道所说
「善男子!若有人能发菩提心,当知是人能礼六方增长命、财,不如外道之所宣说。」

[学习解说]:(佛陀说:)善男子!如果有人能发菩提心,应当知道,此人能真正礼敬[六方](落实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度),由此增长寿命和财物,这不同于外道宣说的[六方]的讲法。




优婆塞戒经卷一 发菩提心品第二(竟)】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85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527

[布施勋章]

18#
 楼主| 发表于 2025-4-29 19:31:10 | 只看该作者

优婆塞戒经  (接续楼上)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优婆塞戒经卷一〉~「悲品第三」】


1,佛陀简说各种「因」的相貌
善生言:「世尊!彼六师等不说因果,如来今说因,有二种:一者、生因,二者、了因。如佛初说发菩提心,为是生因、是了因耶?」

[学习解说]:善生说「世尊!这些(外道)六师,不宣说因果。而如来现在说因,有二种:一是生因,二是了因。

那么像佛陀一开始说的发菩提心,是生因呢,还是了因呢?」


「善男子!我为众生或说一因,或说二因,或说三因,或说四因,或说五因,或说六、七至十二因。

言一因者,即生因也。言二因者,生因、了因。言三因者,烦恼、业、器。言四因者,所谓四大。

言五因者,未来五支。言六因者,如契经中所说六因。言七因者,如《法华》说。言八因者,现在八支。

言九因者,如《大城经》说。言十因者,如为摩男优婆塞说。十一因者,如《智印》说。十二因者,如十二因缘。

[学习解说]:(佛陀告诉善生:)


「善男子!我为众生或是说一因,或是说二因,或是说三因,或是说四因,或是说五因,或是说六因、七因乃至十二因。

说一因,就是生因(生即发生。谓本具法性之理,则能发生一切善法。如谷麦等种,能生芽孽,是名生因。详见词解①)

说二因,是指生因(如上)、了因(了即照了。谓以智慧照了法性之理,如灯照物,了了可见,是名了因。详见词解②)

说三因,是指烦恼(例如七情六欲或贪嗔痴,相关学习:一般人有哪些烦恼?这些烦恼的本质是什么呢?、业(【「业」是心念和行为的造作】,帖子详见:什么是【业】?什么是【业障】?如何【消除业障】?、器(原为一切用具之总称,即可供容盛物品或使用之具;于佛教经典中,常用以喻指堪受教法或善能弘法之机根,故又称为根器。见词解③)

说四因,是指(地水火风)四大。(相关学习:辨析(分辨解析):四大皆空

说五因,是指未来“五支”(初禅有觉、观、喜、乐、一心等五支)

说六因,正如契经(佛经)中所说的“六因”(即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异熟因。详见词解⑥)

说七因,就如《法华经》所说(【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详见《法华经》)

说八因者,是指现在八支(八因者:即十二因缘中现在八支,所谓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相关学习:[必修]十二因缘

说九因,如同《大城经》所说(注,具体九因尚未找到)

说十因,就如(我--佛陀)为摩男(佛的堂弟,于其弟阿那律入佛门出家后,即治理家事,重佛之教法,常布施汤药、衣食等予僧众;中阿含经中之苦阴经即其请佛所说。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载,当舍卫城之流离王讨伐迦毗罗卫城释迦族时,摩诃男为救释种族,自愿舍命于水中。或谓此人与五比丘中之摩诃男为同一人。详见词解⑦)优婆塞所说的(注,具体十因尚未找到)

说十一因,就如《智印经》所说(没有明确看到《智印经》里的十一因。只是有七因发菩提心:一、如佛菩萨发菩提心,二、正法将灭为护持故发菩提心,三、见诸众生众苦所逼起大悲念发菩提心,四、菩萨教余众生发菩提心,五、布施发心,六、因他发菩提心而发心,七,见如来相好庄严与闻佛教而发心)

十二因,就如十二因缘所说(帖子~[必修]十二因缘,有详细的解说


「善男子!一切有漏法无量无边因,一切无漏法无量无边因,有智之人欲尽知故,发菩提心;是故如来名一切智。

[学习解说]:(佛陀说:)「善男子!一切“有漏法”(为“无漏法”之对称。指诸漏(烦恼)互相随增(随顺增长)之法。亦即指四谛中苦、集二谛之法。漏,为漏泄之义,即指诸烦恼;此诸烦恼于苦、集二谛之相应法及其所缘之境中,互相随顺,互相增长,故称苦、集二谛之法为有漏。至于缘灭、道二谛所生之诸漏,因其互不随增,故灭、道二谛之法非有漏法)有无量无边的[因],一切“无漏法”(为“有漏法”之对称。指远离烦恼垢染之清净法。详见词解⑨)也有无量无边[因],有智慧的人这两者都想要能尽知,所以发菩提心(注,菩提心实则是无上的智慧心);也以此缘故如来叫做具足[一切智](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即如实了知一切世界、众生界、有为、无为事、因果界趣之差别,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者,称为一切智。详见词解⑧)者。」

[学习注]:
「因」就是指事情的原因,就是因果的因,因果事件的因地事件——帖子详见:大般涅槃经:甚深十二因缘




[词解]:

①【生因】生果的因种,如草木的种子是生长草木之因是。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生因】
生即发生。谓本具法性之理,则能发生一切善法。如谷麦等种,能生芽孽,是名生因。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生因】
<一>因明用语。于三支作法中属于因支。为六因之一。与“了因”对称。生,生起、启发之意。生因如种子,能生物,故称生因。譬如立论者立“声是无常”宗(命题),以“所作性故”为因(理由),证明声为无常,非常住,令问难者听罢,了然“声是无常”乃正理,因而不复固执己见。此因,其启发问难者之正智,恰如种子之生芽,故就立论者说,称之为“生因”。生因以其功用之别复分三种:(一)言生因,指立论者所用以举因之言语,如前述“所作性故”一语。(二)智生因,指立论者之智慧、知识而言,如前述之例,若非立论者已具“声之无常乃因声为所作”之知识,便不能提出“所作性故”之因,智慧知识乃立言之本,故智为生因。(三)义生因,指立论者所举因中所涵之道理与境界。语言之所以能引发人之了悟,全靠其中所涵蕴之意义与所指之对象,故“义”亦为生因。前述三因,互有层层之因果关系。立论者有“智”,方能认识义理,并利用语言以宣达之,故智生因乃“言”、“义”二生因之因,“言”、“义”二生因是智生因之果。“言”、“义”二因间亦有因果关系,立论者先认知义理,才能用言语以宣达之,故义生因为言生因之因,言生因为义生因之果。(因明入正理论悟他门浅释)((参见:六因)1256)
 <二>五因之一。指惑业。以众生依惑业而生此身,犹如草木之种子依地而生,故称生因。((参见:五因)1074)
 <三>谓地、水、火、风四大种为生起色法之原因。(俱舍论卷七)((参见:四大)1649)
 <四>与“引因”相对称。谓生为近果与正果之因。近果,指近因之果报;正果,指修道而有所证悟,盖有别于外道之盲修,故谓学佛而证得之果为正果。((参见:引因)1392)p2058
FROM:【佛光大辞典】

②【了因】
(术语)生了二因之一,因体有二种,如种之生芽曰生因。如灯之照物显隐曰了因。因明大疏上曰:“因体有二:一生二了。如种生芽,能起用故名为生因。如灯照物,能显果故,名为了因。”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了因】
了即照了。谓以智慧照了法性之理,如灯照物,了了可见,是名了因。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了因】
因明用语。在三支作法中属因支,为六因之一,与“生因”对称。了者了悟或明了之意,如灯光照物,可令人明了一切。譬如论者立“声是无常”宗(命题),以“所作性故”为因(理由),证明声乃无常不能决定常住,令敌者(问难者)听后能了知“声是无常”为正理。此于立者(立论者)而言,藉之以启发敌者之正智,故称为“生因”;于敌者而言,以此而了悟正理,故称“了因”。了因因其功用不同,又可分三项:(一)智了因,此指敌者之智慧与知识。智慧与知识乃了悟之资本,若无此二资粮,即便立者给予再好之生因,敌者亦无从了悟,故称之智了因。(二)言了因,即指前述例句中立者所言之“所作性故”一语而言。敌者之了悟,除须备具智慧与知识外,必须倚赖立者言语之刺激,方能发挥了悟之作用,言语乃智了因之因,故称为言了因。(三)义了因,即指前述例句中“所作性故”一语所涵之义理,与其所指之对象。敌者能了悟,除前项二因外,亦是因著立者所举之意义,义亦是智了因之因,故称义了因。依上可知:言、义二了因是智了因之因,智了因则是言、义二了因之果;言了因是义了因之因,义了因是言了因之果。(因明入正理论悟他门浅释)((参见:六因)1256)p163
FROM:【佛光大辞典】

③【器】<一>原为一切用具之总称,即可供容盛物品或使用之具;于佛教经典中,常用以喻指堪受教法或善能弘法之机根,故又称为根器。准此,接受佛法而信受之人,称为法器、道器。受戒而遵守者,称为戒器。反之,不堪为法器、道器之人,皆称为非器。非器有五类:(一)邪见而无信者。(二)诽谤真理,沽名钓誉者。(三)执著文字而背道者。(四)行为鄙劣者。(五)住于方便法门而不知真义者。以上五种人称为五人非器;于说法受戒时,将此五人简别而摒弃之,称为简器。
 <二>为器世间之略称。指有情所依处之山河、大地等之世界。((参见:器世间)6209)p6209
FROM:【佛光大辞典】

④【禅支】禅,禅定;支,部分之义。四禅定计十八支:初禅有觉、观、喜、乐、一心等五支;第二禅有内净、喜、乐、一心等四支;第三禅有舍、念、慧(智)、乐、一心等五支;第四禅有不苦不乐、舍、念、一心等四支。(杂阿毗昙心论卷七)((参见:四禅)1843)p6454
FROM:【佛光大辞典】

⑤‌【五支】

佛法中的五支‌是指初禅的五个基本要素,它们分别是:寻、伺、喜、乐和一心。

‌寻‌:找一个让心安止在上面的方法。简单易行,随时随地可用功的方法最好,佛介绍出入息念最殊胜(即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

‌伺‌:在找到的方法上用功,全心投入,守住不变‌。

‌喜‌:伺稳定下来,气息平稳,身心放松,自然产生欢喜的感觉,这是身体本能的正常反应‌。

‌乐‌:当喜的感受持续不断,渐渐减弱,趋向平稳、微细,继续保持放松和不迎不拒的状态,乐觉支便产生。喜觉支表现粗大、起伏明显,如喜形于色,欢心跳跃;乐觉支表现微细、安详、心旷神怡。乐觉支持续不断,就进入了禅悦为食的状态‌。

‌一心‌:心念集中不散乱,一心一意在一个境界上,坚定不移,不动不摇‌。

通过这五个要素的修炼,修行者可以逐渐进入初禅状态,体验内心的平静和喜悦。

⑥【六因】1、指大乘别教所立之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等因地之六位。
2、俱舍论说凡有为法之生,必依因与缘之和合,论其因体,有六种,即:
一、能作因,又名所作因、随造因,即某物生时,凡一切不对其发生阻碍作用之事物,皆为某物之能作因,其范围至广;
二、俱有因。又作共有因、共生因,为俱有果之因,即辗转同时互为因果者;
三、同类因,又作自分因、自种因,谓过去与现在之一切有漏法,以同类相似之法为因,故称同类因,如善法为善法之因,乃至无记法为无记法之因是;
四、相应因,谓认识发生时,心及心所必同时相应而起,相互依存,二者同时具足同所依、同所缘、同行相、同时、同事等等,故称相应因;
五、遍行因,又作一切遍行因,乃指能遍行于一切染污法之烦恼而言,此遍行因由心所中之十一遍行生一切之惑,故称遍行因;
六、异熟因,有作报因,乃指能招致三世苦乐果报之善恶业因,这些善恶业因能招善恶之果,因果异类而熟,故其因称为异熟因,其果称异熟果。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六因】
﹝出大智度论﹞
[一、相应因],应,当也。谓心王与心所共相应,故如亲友知识和合成事,故名相应因。(心王,即第八识也。心所,即受想行也。)
[二、俱有因],俱有因,亦名共因,谓心与心所更相佐助,如兄弟同生互相成济,故名俱有因。
[三、同类因],同类因,亦名自种因,谓过去善法与现在善法为因,现在善法与未来善法为因,故名同类因。恶、无记法,亦复如是。(恶、无记法者,恶即恶法,无记即不善不恶之法也。)
[四、遍行因],谓苦集二谛下惑也。此惑遍于二谛,故名遍行因。(苦谛下惑十使具足,即身见、边见、见取、戒取、邪见、贪、嗔、痴、慢、疑也。集谛下惑但有七使,除身见、边见、戒取也。)
[五、异熟因],谓行善恶因,得善恶报,异世而熟,故名异熟因。
[六、能作因],谓眼与色为缘,能生眼识;乃至意与法为缘,能生意识等,皆名能作因。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⑦【摩诃男】
梵名 Maha^na^ma,巴利名同。<一>为佛陀最初所度化五比丘之一。又作摩诃南、摩诃那摩。意译大号、大名。在中本起经作摩男拘利(梵 Maha^na^ma-ko^liya),佛所行赞经中作十力迦叶。乃释迦牟尼逾城出家之际,其父净饭王于族中所选五随侍之一;佛陀成道后,于鹿野苑初转法轮,彼即为最初闻法得道之弟子之一,后并护持佛陀之化导。增一阿含经卷三弟子品赞其(大二·五五七上):“速成神通,中不有悔,所谓摩诃男比丘是。”(中阿含卷八侍者经、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四分律卷三十二、大毗婆沙论卷一八二、法华经文句卷一上、卷五上、大唐西域记卷七)
 <二>又称释种摩诃男(梵 Sakkamaha^na^ma)、摩呵南释、释摩男。属中印度迦毗罗卫城释迦种。五分律卷十五、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二等载其为斛饭王之子。大智度论卷三、梵文大事(Maha^vastu)等载其为甘露饭王之子。于其弟阿那律入佛门出家后,即治理家事,重佛之教法,常布施汤药、衣食等予僧众;中阿含经中之苦阴经即其请佛所说。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载,当舍卫城之流离王讨伐迦毗罗卫城释迦族时,摩诃男为救释种族,自愿舍命于水中。或谓此人与五比丘中之摩诃男为同一人。(杂阿含经卷二十九、卷三十、增一阿含经卷三、卷三十五、佛本行集经卷十一、卷五十八、五分律卷三)p6078
FROM:【佛光大辞典】

⑧【有漏法】
为“无漏法”之对称。指诸漏(烦恼)互相随增(随顺增长)之法。亦即指四谛中苦、集二谛之法。漏,为漏泄之义,即指诸烦恼;此诸烦恼于苦、集二谛之相应法及其所缘之境中,互相随顺,互相增长,故称苦、集二谛之法为有漏。至于缘灭、道二谛所生之诸漏,因其互不随增,故灭、道二谛之法非有漏法。
 据俱舍论光记卷一载,佛陀入灭后五百年中,炎罗缚蠋国有法胜论师,于所著之阿毗昙心论中,以“随生”解释有漏。其后,法救论师著作杂阿毗昙心论,以续补法胜之说。法救认为灭、道二谛虽亦能生诸漏,然此漏非有漏,故以“随生”之“生”义为不当,而将之改为“随增”,今随增之说,即根据法救之说而来。随增可分为二种:(一)相应随增,即烦恼与其相应之心所互相随顺增长。(二)所缘随增,即烦恼与其所缘之境互相随顺增长。
 此外,据俱舍论卷一所举,有漏之异称有取蕴、有诤、苦、集、世间、见处、三有等多种,而有漏法则为世间三有中苦、集之因果的总称。又同书卷二中,以十八界中之五根、五境、五识等十五界为有漏,其余之意、法、意识三界,通于有漏与无漏。
 关于有漏法之解说,诸部派有不同之看法,玆略述如下:(一)说一切有部以随增为有漏之义,故认为苦、集二谛为有漏法。然自相续中的六识之烦恼,不与善及无覆无记之心俱起,此乃无随增之义,故善及无覆无记之心不应为有漏法。(二)分别论者及大众部之诸师以随眠为不相应法,在所缘之境及相应法中不随增,然以其相续现起之故,而认为善及无覆无记之心亦为有漏法。此外,诸师并认为,有部以五根等十五界为有漏,而佛身属于十五界中,故佛身亦为有漏之说不当,而以佛永断随眠,其身即是无漏之说反驳之。(三)经部诸师认为自身中有有漏之种子,由此种子能生善及无覆无记之心,故此心即是有漏。(四)唯识大乘则破斥上述诸说,而以第七末那之我执为漏之体,凡与之俱转者,皆称为有漏法。亦即与六识相应之烦恼,虽有“漏”之义,然第七识为诸识之染净依,恒常相续而不间断,故以之为漏之体,而与之俱转者,称为有漏法。(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二、卷七十六、卷八十六、杂阿毗昙心论卷一、俱舍论卷十三、卷十九、顺正理论卷一、卷四十九、成唯识论卷五、卷十、俱舍论光记卷二、卷十九、成唯识论述记卷五末、卷十末、法华经玄赞卷一)((参见:无漏法)5129)p2453
FROM:【佛光大辞典】

⑨【无漏法】
梵语 ana^srava-dharma。为“有漏法”之对称。指远离烦恼垢染之清净法。俱舍论卷一(大二九·一下):“虚空等三种无为及道圣谛,名无漏法。所以者何?诸漏于中不随增故。”即虚空、择灭、非择灭等三种无为法,及七觉支、八正道等道圣谛之法,皆无“随增”烦恼,故称无漏法。其中,择灭无为,为灭谛涅槃之道果,以离系(远离烦恼之系缚)为性;非择灭无为,由于缘缺,永远障碍未来法之生起;虚空无为,仅以无碍为性,皆无作用,非诸漏随增之依处,故皆为无漏法。此即无为之无漏法。又道谛三十七品为有为法,其中,唯有七觉支、八正道属于无漏法,其余之四念住等皆通于有漏与无漏之法。
 此外,说一切有部于十八界中,以意、法、意识等后三界通于有漏与无漏法,而以五根、五境、五识等前十五界为有漏法;此部并认为,佛之生身为他所缘,起随增烦恼,故为有漏法,而非无漏法。然于大众部等,则认为佛身永断烦恼习气,与十八界同为无漏法。(顺正理论卷一、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四、卷七十六、卷一七三、俱舍论卷十三、卷二十四、俱舍论光记卷二、大乘义章卷十)((参见:有漏法)2453)p5129
FROM:【佛光大辞典】

⑩【一切智】
梵语 sarvajn~a。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音译为萨婆若、萨云然。系三智之一。关于其义,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下(大八·八四三上):“满足无漏界,常净解脱身,寂灭不思议,名为一切智。”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大三○·四九八下):“于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时,智无碍转,名一切智。”即如实了知一切世界、众生界、有为、无为事、因果界趣之差别,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者,称为一切智。又一切智对于一切种智有总、别二相之义,若依总义,则总称佛智,义同一切种智,如华严经大疏卷十六所载,如来以无尽之智,知无尽法,故称一切智。若依别义,则一切智为视平等界、空性之智,此即声闻、缘觉所得之智;一切种智为视差别界、事相之智,乃了知“平等相即差别相”之佛智,如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大二五·二五八下):“总相是一切智,别相是一切种智;因是一切智,果是一切种智;略说一切智,广说一切种智。一切智者,总破一切法中无明闇;一切种智者,观种种法门,破诸无明。(中略)佛自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诸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大毗婆沙论卷十五、杂阿毗昙心论卷八、大乘义章卷十九)((参见:一切种智)19)p14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85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527

[布施勋章]

19#
 楼主| 发表于 2025-4-29 19:33:29 | 只看该作者

优婆塞戒经  (接续楼上, 18楼和19楼合计用时约3小时)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优婆塞戒经卷一〉~「悲品第三」】


2,「悲心」为【发菩提心】的生因
「善男子!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或有生因,或有了因,或有生因、了因。汝今当知:夫生因者,即是大悲;因是悲故,便能发心,是故悲心为生因也。

[学习解说]:善男子!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或有生因在内,或有了因在其中,或是生因、了因二者都有。

你现今应当知道:一切众生发菩提心的生因者,即是[大悲];因为有[悲心]的缘故,便能发[菩提心],所以,[悲心]是发[菩提心]的生因。(注,由此可知,修[悲心]对成佛是很重要的)

[学习注]:下面经文会讲到,怎么样才是【大悲】:
善男子。未得道时作如是观。是名为悲。若得道已即名大悲。
(注: 我们还没得道,所以就是要像上面这样边观)

何以故。未得道时虽作是观。观皆有边。众生亦尔。既得道已观及众生皆悉无边。是故得名为大悲也。
未得道时悲心动转。是故名悲。既得道已无有动转。故名大悲。
未得道时未能救济诸众生故。故名为悲。既得道已能大救济。故名大悲。
未得道时不共慧行。是故名悲。既得道已与慧共行。故名大悲。
(注: 这边很清楚讲到,真正具足智慧才叫做大悲)——帖子详见:如何修悲心(如何生起悲心) ~ 优婆塞戒经:一切善法悲为根本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85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527

[布施勋章]

20#
 楼主| 发表于 2025-4-30 22:08:04 | 只看该作者

优婆塞戒经  (接续楼上, 本楼用时2小时)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优婆塞戒经卷一〉~「悲品第三」】


3,一切善法悲为根本~【如何修悲心(如何生起悲心)?

「世尊!云何而得修于[悲心]?」

[学习解说]:(善生童子问佛陀:)世尊!要怎样修行[悲心]?(注,楼上经文教导,悲心是发菩提心的根本,于是善生童子问佛陀要怎么修[悲心]?)


1,善男子!智者深见一切众生沉没生死苦恼大海,为欲拔济,是故生悲。

[学习解说]:(佛陀说:)善男子!智者(指具有智慧,或知自己本体之人。详见词解①)深刻观见一切众生在生死苦恼的大海中浮浮沉沉无法解脱,为了要救拔济度之,因而生发悲心。


2,「又见众生未有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我当云何令彼具足?是故生悲。

[学习解说]:见到众生,没有十力(见学习注【1】)、四无所畏(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详见词解②)、大悲三念(见学习注【2】),我应当如何令其能具足呢?因而生发悲心。

[学习注]:

【1】关于[十力],请参阅:什么是[如来十八不共法]和[如来十力]? ~ 大集经贤护分

【2】关于[大悲三念]

【大悲三念住】
佛以大悲摄化众生,常住于三种之念中,名大悲三念住。
一、众生信佛,佛不生欢喜心,常安住于正念正智,是[第一念住]。
二、众生不信佛,佛也不生忧恼,常安住于正念正智,是[第二念住]。
三、同时一类信,一类不信,佛知之亦不生欢喜与忧戚,常安住于正念正智,是[第三念住]。
FROM:【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三念住】
旧译曰三念处,新译曰三念住
(名数)佛之大悲,摄化众生,常住于三种之念:
第一念住,众生信佛,佛亦不生喜心,常安住于正念正智也。
第二念住,众生不信佛,佛亦不生忧恼,常安住于正念正智也。
第三念住,同时一类信,一类不信,佛知之亦不生欢喜与忧戚,常安住于正念正智也。

见俱舍论二十七。【又】谓三念处。见法界次第下之下。
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帖子详见:【大悲三念】 ~ 优婆塞戒经


3,又见众生虽多怨毒,亦作亲想,是故生悲。

[学习解说]:又见到众生,彼此相处的时候,多怨恨恶毒的心念,却还是作亲近想,因而生发悲心。


4,又见众生迷于正路,无有示导,是故生悲。

[学习解说]:又见到众生愚迷不知解脱的正路,又没有善知识能为做开示引导,因而生发悲心。


5,又见众生卧五欲泥而不能出,犹故放逸,是故生悲。

[学习解说]:又见到众生躺卧在五欲(五欲,一是指染著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另一指的财色名食睡这五欲。详见词解③。)的泥潭中不能出离,还放逸身心(不知精进修行以求解脱),因而生发悲心。


6,又见众生常为财物、妻子缠缚,不能舍离,是故生悲。

[学习解说]:又见到众生恒常被财物、妻子、孩子所束缚,不能舍弃出离轮回,因而生发悲心。

[学习注]:世俗人经营家庭事业、追求财富、沉醉在妻子孩子的温柔乡里,是多么的习以为常,

归根结底,是[念头][观念][知见]错误,认假为真,不知道世俗的一切都是虚妄,不知舍离,因此生生世世被支配、轮转。

如[清净光明专辑]教导的:
众生整天处在这些念头执着,所以人人都会规划经营自己的家庭生活
人人都会想像自己要的人生,例如,怎样的工作,怎样的丈夫妻子和儿女
每个人都会不断的思维经营自己的人生,所以无法解脱,所以一直轮回——帖子详见:[探讨]真正想解脱的佛弟子,真的有认真思考规划经营自己的修行吗?


7,又见众生以色命故而生憍慢,是故生悲。

[学习解说]:又见到众生由于色相寿命等优于他人而心生憍慢憍慢,指自高傲物之心态。若憍慢生,则长养一切杂染之法,心不谦下,由此则生死轮转,受无穷苦。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大一三·一三八上):“永断习气,摧憍慢山,拔生死树。”。详见词解④),因而生发悲心。




[词解]:

①【智者】
<一>指具有智慧,或知自己本体之人。法华经药草喻品有“我是一切智者”之语,即表此意。((参见:一切智者)16)
<二>天台智顗大师之德号。隋开皇十一年(591),晋王杨广从智顗受菩萨戒,赐“智者”德号。(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参见:智顗)5038)p5025
FROM:【佛光大辞典】

②【四无所畏】
﹝出大智度论﹞
  此四通言无畏者,由佛十力之智内充,明了决定,故于大众中凡有所说,则无恐惧之相,故名无所畏。(十力者,知是处非处智力、知过去现在未来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也。)
  [一、一切智无所畏],一切智者,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尽知尽见也。无所畏者,如佛言,我是一切正智人,故得安隐,得无所畏;在大众中作师子吼,能转法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是一切智无所畏。(梵语沙门,华言勤息,谓勤行众善,止息诸恶也。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天魔梵者,天魔即他化自在天,梵即梵天魔。)
  [二、漏尽无所畏],漏尽者,惑业生死俱尽也。无所畏者,如佛言,我一切漏尽,故得安隐,得无所畏;在大众中作师子吼,能转法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是为漏尽无所畏。
  [三、说障道无所畏],说障道者,说彼魔、外障蔽圣道之法也。无所畏者,如佛言,我说障法,故得安隐,得无所畏,在大众中,作师子吼,能转法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是为说障道无所畏。
  [四、说尽苦道无所畏],说尽苦道者,说能尽诸苦之道法也。无所畏者,如佛言,我所说圣道,能出世间,能尽诸苦,故得安隐,得无所畏,在大众中作师子吼,能转法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是为说尽苦道无所畏。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③【五欲】
梵语 pan~ca ka^ma^h!,巴利语 pan~ca ka^ma^。<一>又作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指染著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即:(一)色欲(梵 ru^pa-ka^ma),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著无厌。(二)声欲(梵 s/abda-ka^ma),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使众生乐著无厌。(三)香欲(梵 gandha-ka^ma),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使众生乐著无厌。(四)味欲(梵 rasa-ka^ma),谓各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使众生乐著无厌。(五)触欲(梵 spras!t!avya-ka^ma),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使众生乐著无厌。又相对于欲界粗弊之五欲,称色界、无色界之五欲为“净洁五欲”。(佛遗教经、大智度论卷十七、卷三十七、摩诃止观卷四下)
 <二>指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即:(一)财欲,财即世间一切之财宝。谓人以财物为养身之资,故贪求恋著而不舍。(二)色欲,色即世间之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谓人以色悦情适意,故贪求恋著,不能出离三界。(三)饮食欲,饮食即世间之肴膳众味。谓人必藉饮食以资身活命,故贪求恋著而无厌。(四)名欲,名即世间之声名。谓人由声名而能显亲荣己,故贪求乐著而不知止息。(五)睡眠欲,谓人不知时节,怠惰放纵,乐著睡眠而无厌。(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二十七、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四)p1149
FROM:【佛光大辞典】


④【憍慢】
梵语 adhi-ma^na,巴利语同。指自高傲物之心态。俱舍宗以憍为小烦恼地法之一,慢为不定地法之一、十随眠之一。唯识宗则以憍为随烦恼之一,慢为根本烦恼之一。二者之别,在憍以染著自法为先,令心傲逸无所顾性,即对自己之长处产生傲慢自大之心理;慢以称量自、他德类之差别,心自举恃,凌懱于他,即对他人心起高慢。若憍慢生,则长养一切杂染之法,心不谦下,由此则生死轮转,受无穷苦。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大一三·一三八上):“永断习气,摧憍慢山,拔生死树。”又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三中):“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日本净土真宗即根据无量寿经,而确认憍慢众生难信弥陀之本愿。(法华经安乐行品、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三、俱舍论卷四、成唯识论卷六、大乘义章卷五)p6064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5-5-19 17:04 , Processed in 0.08942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