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婆塞戒经 (接续楼上, 本楼用时2小时)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优婆塞戒经卷一〉~「悲品第三」】
3,一切善法悲为根本~【如何修悲心(如何生起悲心)?】
[学习解说]:(善生童子问佛陀:)世尊!要怎样修行[悲心]?(注,楼上经文教导,悲心是发菩提心的根本,于是善生童子问佛陀要怎么修[悲心]?)
★1,「善男子!智者深见一切众生沉没生死苦恼大海,为欲拔济,是故生悲。
[学习解说]: (佛陀说:)善男子!智者 (指具有智慧,或知自己本体之人。详见词解①)深刻观见一切众生在生死苦恼的大海中浮浮沉沉无法解脱,为了要救拔济度之,因而生发悲心。
★2,「又见众生未有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我当云何令彼具足?是故生悲。
[学习解说]:见到众生,没有十力 (见学习注【1】)、四无所畏 (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详见词解②)、大悲三念 (见学习注【2】),我应当如何令其能具足呢?因而生发悲心。
[学习注]:
【1】关于[十力],请参阅:什么是[如来十八不共法]和[如来十力]? ~ 大集经贤护分
【2】关于[大悲三念]
【大悲三念住】
佛以大悲摄化众生,常住于三种之念中,名大悲三念住。
一、众生信佛,佛不生欢喜心,常安住于正念正智,是[第一念住]。
二、众生不信佛,佛也不生忧恼,常安住于正念正智,是[第二念住]。
三、同时一类信,一类不信,佛知之亦不生欢喜与忧戚,常安住于正念正智,是[第三念住]。
FROM:【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三念住】
旧译曰三念处,新译曰三念住
(名数)佛之大悲,摄化众生,常住于三种之念:
第一念住,众生信佛,佛亦不生喜心,常安住于正念正智也。
第二念住,众生不信佛,佛亦不生忧恼,常安住于正念正智也。
第三念住,同时一类信,一类不信,佛知之亦不生欢喜与忧戚,常安住于正念正智也。
见俱舍论二十七。【又】谓三念处。见法界次第下之下。
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帖子详见:【大悲三念】 ~ 优婆塞戒经
[学习解说]:又见到众生,彼此相处的时候,多怨恨恶毒的心念,却还是作亲近想,因而生发悲心。
[学习解说]:又见到众生愚迷不知解脱的正路,又没有善知识能为做开示引导,因而生发悲心。
★5,又见众生卧五欲泥而不能出,犹故放逸,是故生悲。
[学习解说]:又见到众生躺卧在五欲(五欲,一是指染著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另一指的财色名食睡这五欲。详见词解③。)的泥潭中不能出离,还放逸身心(不知精进修行以求解脱),因而生发悲心。
★6,又见众生常为财物、妻子缠缚,不能舍离,是故生悲。
[学习解说]:又见到众生恒常被财物、妻子、孩子所束缚,不能舍弃出离轮回,因而生发悲心。
[学习注]:世俗人经营家庭事业、追求财富、沉醉在妻子孩子的温柔乡里,是多么的习以为常,
归根结底,是[念头][观念][知见]错误,认假为真,不知道世俗的一切都是虚妄,不知舍离,因此生生世世被支配、轮转。
众生整天处在这些念头执着,所以人人都会规划经营自己的家庭生活 人人都会想像自己要的人生,例如,怎样的工作,怎样的丈夫妻子和儿女
[学习解说]:又见到众生由于色相寿命等优于他人而心生憍慢 (憍慢,指自高傲物之心态。若憍慢生,则长养一切杂染之法,心不谦下,由此则生死轮转,受无穷苦。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大一三·一三八上):“永断习气,摧憍慢山,拔生死树。”。详见词解④),因而生发悲心。
[词解]:
①【智者】
<一>指具有智慧,或知自己本体之人。法华经药草喻品有“我是一切智者”之语,即表此意。((参见:一切智者)16)
<二>天台智顗大师之德号。隋开皇十一年(591),晋王杨广从智顗受菩萨戒,赐“智者”德号。(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参见:智顗)5038)p5025
FROM:【佛光大辞典】
②【四无所畏】
﹝出大智度论﹞
此四通言无畏者,由佛十力之智内充,明了决定,故于大众中凡有所说,则无恐惧之相,故名无所畏。(十力者,知是处非处智力、知过去现在未来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也。)
[一、一切智无所畏],一切智者,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尽知尽见也。无所畏者,如佛言,我是一切正智人,故得安隐,得无所畏;在大众中作师子吼,能转法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是一切智无所畏。(梵语沙门,华言勤息,谓勤行众善,止息诸恶也。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天魔梵者,天魔即他化自在天,梵即梵天魔。)
[二、漏尽无所畏],漏尽者,惑业生死俱尽也。无所畏者,如佛言,我一切漏尽,故得安隐,得无所畏;在大众中作师子吼,能转法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是为漏尽无所畏。
[三、说障道无所畏],说障道者,说彼魔、外障蔽圣道之法也。无所畏者,如佛言,我说障法,故得安隐,得无所畏,在大众中,作师子吼,能转法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是为说障道无所畏。
[四、说尽苦道无所畏],说尽苦道者,说能尽诸苦之道法也。无所畏者,如佛言,我所说圣道,能出世间,能尽诸苦,故得安隐,得无所畏,在大众中作师子吼,能转法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是为说尽苦道无所畏。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③【五欲】
梵语 pan~ca ka^ma^h!,巴利语 pan~ca ka^ma^。<一>又作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指染著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即:(一)色欲(梵 ru^pa-ka^ma),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著无厌。(二)声欲(梵 s/abda-ka^ma),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使众生乐著无厌。(三)香欲(梵 gandha-ka^ma),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使众生乐著无厌。(四)味欲(梵 rasa-ka^ma),谓各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使众生乐著无厌。(五)触欲(梵 spras!t!avya-ka^ma),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使众生乐著无厌。又相对于欲界粗弊之五欲,称色界、无色界之五欲为“净洁五欲”。(佛遗教经、大智度论卷十七、卷三十七、摩诃止观卷四下)
<二>指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即:(一)财欲,财即世间一切之财宝。谓人以财物为养身之资,故贪求恋著而不舍。(二)色欲,色即世间之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谓人以色悦情适意,故贪求恋著,不能出离三界。(三)饮食欲,饮食即世间之肴膳众味。谓人必藉饮食以资身活命,故贪求恋著而无厌。(四)名欲,名即世间之声名。谓人由声名而能显亲荣己,故贪求乐著而不知止息。(五)睡眠欲,谓人不知时节,怠惰放纵,乐著睡眠而无厌。(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二十七、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四)p1149
FROM:【佛光大辞典】
④【憍慢】
梵语 adhi-ma^na,巴利语同。指自高傲物之心态。俱舍宗以憍为小烦恼地法之一,慢为不定地法之一、十随眠之一。唯识宗则以憍为随烦恼之一,慢为根本烦恼之一。二者之别,在憍以染著自法为先,令心傲逸无所顾性,即对自己之长处产生傲慢自大之心理;慢以称量自、他德类之差别,心自举恃,凌懱于他,即对他人心起高慢。若憍慢生,则长养一切杂染之法,心不谦下,由此则生死轮转,受无穷苦。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大一三·一三八上):“永断习气,摧憍慢山,拔生死树。”又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三中):“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日本净土真宗即根据无量寿经,而确认憍慢众生难信弥陀之本愿。(法华经安乐行品、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三、俱舍论卷四、成唯识论卷六、大乘义章卷五)p6064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