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焰光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焰光明,学习〈优婆塞戒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4885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528

[布施勋章]

21#
 楼主| 发表于 2025-5-1 11:50:26 | 只看该作者

优婆塞戒经  (本楼用时2小时)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优婆塞戒经卷一〉~「悲品第三」】


3,一切善法悲为根本~【如何修悲心(如何生起悲心)?

(接续楼上)
8,又见众生为恶知识之所诳惑,故生亲想,如六师等,是故生悲。

[学习解说]:又观见众生被恶知识所欺诳迷惑,随而生出亲近的想法,就像众生被外道六师所迷惑(修行外道法而不得解脱),因而生发悲心。

[学习注]:关于[恶知识]:

A,
菩萨有四[非善知识][非善等侣]。何谓为四。
(附注:四种恶知识恶同学)
求声闻者但欲自利。
(附注:求声闻果,自求解脱,不发大心普渡众生)
求缘觉者喜乐少事。
(附注:求缘觉果,喜欢独处,不发大心普渡众生)
读外经典路伽耶毗。文辞严饰所亲近者。
(附注:喜欢读外道经典,喜欢在文字上巧辩者)
但增世利不益法利。
(附注:喜欢追逐世间利益,障碍求法者)
迦叶。是为[菩萨有四非善知识非善等侣]。——帖子详见:行菩萨道,有四种[善知识][善等侣]和四种[恶知识][恶等侣] ~ 大宝积经
B,

什么是恶师?什么是善师? ~ 道行般若经


9,又见众生堕生有界,受诸苦恼,犹故乐着,是故生悲。

[学习解说]:又观见众生堕落投生在有界(有界,指有世界之略。总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三界而名为有之世界。详见词解①),经受诸多的痛苦烦恼,却还执着其中以之为乐,因而生发悲心。


10,又见众生造身、口、意不善恶业,多受苦果,犹故乐着,是故生悲。

[学习解说]:又观见众生,身(杀生、偷盗、邪行)、口(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贪欲、瞋恚、邪见)都在造作不善之恶业,因此遭受诸多苦果,却还执着其中以之为乐,因而生发悲心。


11,又见众生渴求五欲,如渴饮咸水,是故生悲。

[学习解说]:又观见众生渴望贪求五欲(①指染著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②指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详见词解),就像口渴的时候在饮用咸水解渴(实际会越喝越渴),因而生发悲心。


12,又见众生虽欲求乐,不造乐因;虽不乐苦,喜造苦因;欲受天乐,不具足戒,是故生悲。

[学习解说]:又观见众生虽想追求安乐,却不懂造就安乐之因;虽不好乐苦恼,却喜欢制造苦恼之因;虽想要升天享受天乐,却不懂(不愿)圆满具足的持戒(持戒是升天之因),因而生发悲心。

[学习注]:众生无智,不明因果或不信因果,多是着于表相,往往只看到果,不知道果的背后必有因,所以想要转化果必须从因上努力才能真正改变。

菩萨行者因为清楚因果业报,所以会很小心自己的起心动念,避免造作新的轮回业;而对于往昔的业力果报则坦然接受,不生起负面心念,避免再造作新的业因。

也因此说:【[略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您确定您真正[信佛][信因果]吗?)



★13,又见众生于无我我所生我我所想,是故生悲。

[学习解说]:又观见众生,对无我我所之处,生我我所的妄想执着,因而生发悲心。

[学习注]:众生有我、我所的想法,就是无明,不懂法界真相,是错误的知见观念,因此流转生死无法解脱。

关于我我所,相关帖子(内容)请参阅:〈佛弟子焰光明,再次学习〈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的习经记录帖24楼~28楼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85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528

[布施勋章]

22#
 楼主| 发表于 2025-5-2 17:00:28 | 只看该作者

优婆塞戒经  (本楼用时3小时)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优婆塞戒经卷一〉~「悲品第三」】


3,一切善法悲为根本~【如何修悲心(如何生起悲心)?

(接续楼上)


14,又见众生无定有性,流转五有,是故生悲。

[学习解说]:又观见众生习性没有恒定,是随着境界变化而造作善恶业,又随之受报,流转在五道之中不断生生死死,因而生发悲心。

[学习注]:“众生无有定性”,就如《地藏菩萨本愿经》中佛陀对地藏菩萨所说的:

一切众生,未解脱者,性识无定。恶习结业,善习结果,为善为恶,逐境而生。轮转五道,暂无休息,动经尘劫,迷惑障难。如鱼游网,将是长流,脱入暂出,又复遭网。

这就是众生流转生死的生动描述,只是众生不觉不知,而圣者则是十分清楚,因此生发普渡众生的大悲心。


15,又见众生畏生老死,而更造作生老死业,是故生悲。

[学习解说]:又观见众生,虽然畏惧生老死等现象,但实际却更在造作导致生老死的恶业,因而生发悲心。

[学习注]:透过经文可知,众生之所以有生老病死,不是其他人造成的,正是自己造业而感召的,也就是自作自受。

如[清净光明专辑]教导的:
不同的知见观念和行为,就会造成六道中众生不同的轮回结果
就像世俗山水百川大海,各式各样,错综复杂

众生如果天天执着在世俗名利是非,那就不可能解脱轮回
就会因为自己念力的作用,和同样念头的众生物以类聚,
交织成复杂的共业因果,共业念力的纠缠下,那就很难挣脱
想解脱,就要靠自己放下执着

所以,一切因果都是自己造成的
想改变,那也是要靠自己,怨不得别人

所以,佛法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想解脱,方法就是如此——帖子详见:六道轮回的因果原理
这段教导说明了[相由心生]的道理,当我们学习佛经的教导,效仿佛菩萨对众生生悲心、学习普度众生,这样凡夫的认知、观念和心念就得到了转化,业报也就随之转化。

因此,有志解脱的实修者,真的要发心和落实【让自己变成菩萨,和诸佛菩萨站在同一边,成为救度众生的人,而不是祈求救度的人


16,又见众生受身心苦而更造业,是故生悲。

[学习解说]:又观见众生遭受着身心的痛苦,却更造作令身心痛苦的业力,因而生发悲心。

[学习注]:那正确应该怎么做呢?学习这段[清净光明专辑]的教导,我们应该会比较清楚了:
[菩萨畏因]
菩萨行者做任何事情都会保持正念,避免恶念邪念的恶因造成以后的恶果
对于任何果报都能诚心接受,不起对立和恶念或执着分别,不再纠结自缚
这样放下自然不造新业,心念放下自然就得到解脱

这才是真正的信佛者,真正深信因果

[众生畏果]
反观一般众生(凡夫)
对于任何事情的现象(果报)都无法释怀,
分别执着或斤斤计较,或恐惧害怕,或贪婪执着,这正是不明白因果
这类佛弟子虽然嘴上说信佛,但是对于佛讲的因果并尚未真信或深信
所以对于果报无法真正发露忏悔心,一直执着或争执于[是非对错],
一口气割舍不下,时而生气抱怨,时而感叹哀怨,
物以类聚,而不知道收摄心念,断除妄念,滚雪球般的徒增罪业
——帖子详见:[略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您确定您真正[信佛][信因果]吗?)
也就是,①平时“”任何事情都会保持正念,避免恶念邪念的恶因造成以后的恶果”

并且②“对于任何果报都能诚心接受,不起对立和恶念或执着分别,不再纠结自缚 这样放下自然不造新业,心念放下自然就得到解脱”;

这样才能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


17,又见众生爱别离苦而不断爱,是故生悲。

[学习解说]:又观见众生,被爱别离苦(八苦之一)所烦恼,但却不知道(不愿意)断除凡夫的贪爱执着,因而生发悲心。

[学习注]:其实,佛陀在圆觉经中讲得很清楚了~【佛陀在圆觉经上说爱欲是一切轮回的根源】,

所以,想要解脱轮回,就一定要断除爱欲,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想要解脱就是空话、自欺欺人而已。


18,又见众生处无明闇,不知炽然智慧灯明,是故生悲。

[学习解说]:又观见众生处在无明的黑暗中,不知道有能解脱轮回的炽然佛法智慧明灯,因而生发悲心。

[学习注]:
「无尽灯」就是:像透过一灯借火传过一灯,就能让百千灯都点明,黑暗就会全变光明了,如此相传,光明就会无量
同样的道理,一菩萨开导百千众生,让众生都能发起修行成佛的发心和决心,
这样正法就不会消失,就能随所说法而法法相传,增上一切善法,这就是「无尽灯」的道理和法门——帖子详见:「维摩诘经」:『无尽灯』
佛法就是轮回黑暗里的明灯,实修者真要解脱生死轮回自利利他,就要真材实料的增上自己,随缘把所学来开导众生,这样正法就会相续,众生能因之而解脱。


19,又见众生为烦恼火之所烧然,而不能求三昧定水,是故生悲。

[学习解说]:又观见众生被烦恼之火所烧,但是不知求学三昧(译言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心定于一处而不动,故曰定。正受所观之法,故曰受。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调直定。正心之行动,使合于法之依处,故曰正心行处。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故曰息虑凝心。详见词解②),来浇灭烦恼之火,因而生发悲心。


20,又见众生为五欲乐造无量恶,是故生悲。

[学习解说]:又观见众生,为了享受五欲(①指染著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②指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详见词解③)之乐,造作无量的恶业,因而生发悲心。


21,又见众生知五欲苦,求之不息,譬如饥者食于毒饭,是故生悲。


[学习解说]:又观见众生虽然知道五欲(①指染著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②指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详见词解③)的苦恼,却还是追求不息,譬如饥饿的人为了饱足去吃毒饭(自取其死),因而生发悲心。


22,又见众生处在恶世,遭值虐王,多受苦恼,犹故放逸,是故生悲。

[学习解说]:又观见众生,处于浊恶的世道中 ,遭受值遇恶王的统治,经受诸多的苦恼,却还是放逸身心(不知精进修道求解脱),因而生发悲心。

[学习注]:持诵[大悲咒]能改善上述情况:
诵持大悲心咒者,得十五种善生,不受十五种恶死也。……

得十五种善生者:
一者,所生之处,常逢善王。
二者,常生善国。
三者,常值好时。……
——帖子详见:大悲咒的功德威力


23,又见众生流转八苦,不知断除如是苦因,是故生悲。

[学习解说]:又观见众生流转(漂流、辗转之意。详见词解④)于八苦( 一、生苦,即出生时的痛苦;二、老苦,即年老体弱的痛苦;三、病苦,即患病时的痛苦;四、死苦,即临死时的痛苦;五、爱别离苦,即与所爱分离的痛苦;六、怨憎会苦,即与仇人见面的痛苦;七、求不得苦,即所求不遂的痛苦;八、五阴炽盛苦,即五阴的作用炽盛,盖覆真性,故死了之后,复须再生。详见词解①)之中,却不知道要断除导致这些苦难的因,因而生发悲心。


24,又见众生饥渴、寒热,不得自在,是故生悲。

[学习解说]:又观见众生,因为恶业的关系,遭受饥渴、寒热等逼迫,身心不得自在,因而生发悲心。


25,又见众生毁犯禁戒,当受地狱、饿鬼、畜生,是故生悲。

[学习解说]:又观见众生毁破触犯禁戒(谓佛说经,制诸禁戒。令一切众生,摄持身口意业,清净不犯,即能超脱三恶趣苦,是为禁戒。详见词解⑤),将要受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的果报,因而生发悲心。


26,又见众生色、力、寿命、安隐、辩才,不得自在,是故生悲。

[学习解说]:又观见众生,(因为业力障碍的关系)无论色相、气力、寿命、安稳、辩才都不能随心自在,因而生发悲心。


27,又见众生诸根不具,是故生悲。

[学习解说]:又观见众生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或是信勤念定慧之五根,其他一切之善根也。详见词解⑥)不完具(以致难以修行而解脱),因而生发悲心。


28,又见众生生于边地,不修善法,是故生悲。

[学习解说]:又观见众生,生在边地(边地,音译弥戾车。又作边夷无所知者、卑贱。指不能见闻佛法之边隅下贱之种族。详见词解⑦)(听不到佛法)不修习善法,因而生发悲心。

[学习注]:《地藏菩萨本愿经》里说:
若遇邪见者,说边地受生报。

可知,越是秉持邪见,越容易生到边地,无法听闻佛法而改邪归正,如此恶性循环,实在不可不慎。


29,又见众生处饥馑世,身体羸瘦,互相劫夺,是故生悲。

[学习解说]:又观见众生处于灾荒之世,身体瘦弱,相互抢夺所需的维生之物,因而生发悲心。


30,又见众生处刀兵劫,更相残害,恶心增盛,当受无量苦报之果,是故生悲。

[学习解说]:又观见众生遭遇战争的劫难中,而更相互残害杀戮,使原本的恶心更增加更炽盛,由此将会遭受无量无边的苦难果报,因而生发悲心。


31,又见众生值佛出世,闻说甘露净法不能受持,是故生悲。

[学习解说]:又观见众生,虽然有缘遇到佛出世教化,能听闻佛宣说犹如甘露般的清净之法,但是因为业障的关系无法信受修持,因而生发悲心。


32,又见众生信邪恶友,终不追从善知识教,是故生悲。

[学习解说]:又观见众生宁愿相信邪师恶友,却始终不追随遵从善知识的教导,因而生发悲心。


33,又见众生多有财宝,不能舍施,是故生悲。

[学习解说]:又观见众生虽有众多的财宝,却悭贪吝啬不能舍之布施(这样悭贪小气的习气正是堕入恶道的因),因而生发悲心。


34,又见众生耕田种作,商贾贩卖,一切皆苦,是故生悲。

[学习解说]:又观见众生,无论是农人耕田维生的,还是商人做生意谋生的,一切都是在造作生死轮回的苦(不是在做出世间的解脱事业),因而生发悲心。


35,又见众生父母、兄弟、妻子、奴婢、眷属、宗室,不相爱念,是故生悲。
善知识注:可能有人看到佛陀讲这么多生出悲心的例子就会跳过去,其实这是佛陀的慈悲,也是佛陀的智慧
因为慈悲所以讲出这么多,让佛弟子能入观想而产生悲心,因为智慧才能讲出这么多
所以这段千万要好好观想,入心观照,就能生出悲心,这是修悲心最好的观法)

[学习解说]:又观见众生,即便是父母、父母、兄弟、妻子、奴婢、眷属、宗室(宗族)之间,也可能相互憎恶讥嫌,而不是相互尊敬爱念。




[词解]:

①【八苦】 一、生苦,即出生时的痛苦;二、老苦,即年老体弱的痛苦;三、病苦,即患病时的痛苦;四、死苦,即临死时的痛苦;五、爱别离苦,即与所爱分离的痛苦;六、怨憎会苦,即与仇人见面的痛苦;七、求不得苦,即所求不遂的痛苦;八、五阴炽盛苦,即五阴的作用炽盛,盖覆真性,故死了之后,复须再生。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②【三昧】
 (术语)梵音sama%dhi,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译言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心定于一处而不动,故曰定。正受所观之法,故曰受。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调直定。正心之行动,使合于法之依处,故曰正心行处。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故曰息虑凝心。智度论五曰:‘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同二十八曰:‘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同二十曰:‘诸行和合,皆名为三昧。’同二十三曰:‘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世界来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止观二曰:‘通称三昧者,调直定也。’大论云:‘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大乘义章十三曰:‘定者当体为名,心住一缘,离于散动,故名为定。言三昧者,是外国语,此名正定。’同二曰:‘以心合法,离邪乱,故曰三昧。’同九曰:‘心体寂静,离于邪乱,故曰三昧。’同二十曰:‘定者据行便息乱住缘,目之为定。就实而辨真心体寂,自性不动,故名为定。’新称三摩地,译为定或正受,等持等念。又曰现法乐住。定与正正受。其义同前。平等保持心,故曰等持。诸佛诸菩萨入有情界平等护念彼等,故曰等念。是就利他业而释之也。又现定中法乐,故曰现法乐住。正受之异名也。唯识论五曰:‘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探玄记三曰:‘三昧此云等持,离沉浮,故定慧等,故名等也。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持也。’法华玄赞二曰:‘梵云三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而至于境,即是定也,云三昧者讹也。’玄应音义三曰:‘三昧,或言三摩提,或云三摩帝皆讹也。正言三摩地,此译云等持。等者正也,正持心也,持谓持诸功德也。或云正定,谓住缘一境,离诸邪乱也。’菩提心义一曰:‘梵云三摩地,唐云等念。入有情界,平等摄受而护念之者。’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③【五欲】梵语 pan~ca ka^ma^h!,巴利语 pan~ca ka^ma^。<一>又作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指染著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即:(一)色欲(梵 ru^pa-ka^ma),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著无厌。(二)声欲(梵 s/abda-ka^ma),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使众生乐著无厌。(三)香欲(梵 gandha-ka^ma),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使众生乐著无厌。(四)味欲(梵 rasa-ka^ma),谓各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使众生乐著无厌。(五)触欲(梵 spras!t!avya-ka^ma),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使众生乐著无厌。又相对于欲界粗弊之五欲,称色界、无色界之五欲为“净洁五欲”。(佛遗教经、大智度论卷十七、卷三十七、摩诃止观卷四下)
 <二>指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即:(一)财欲,财即世间一切之财宝。谓人以财物为养身之资,故贪求恋著而不舍。(二)色欲,色即世间之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谓人以色悦情适意,故贪求恋著,不能出离三界。(三)饮食欲,饮食即世间之肴膳众味。谓人必藉饮食以资身活命,故贪求恋著而无厌。(四)名欲,名即世间之声名。谓人由声名而能显亲荣己,故贪求乐著而不知止息。(五)睡眠欲,谓人不知时节,怠惰放纵,乐著睡眠而无厌。(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二十七、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四)p1149
FROM:【佛光大辞典】

④【流转】
梵语 pravṛtti。漂流、辗转之意。为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即生死相续不断,而辗转于三界、六道之轮迴。对此,如从迷界,而进入涅槃,即称还灭。属流转者,称为流转门;属还灭者,称为还灭门。四谛中之苦谛与集谛,或十二缘起之顺观(观十二支缘起从无明乃至老死)属流转门。而四谛中之灭谛与道谛,以及十二缘起之逆观(观十二支缘起从老死至无明),则属还灭门。
又唯识宗谓,由善恶之业而生死相续不断,称为染污清净流转;有为法之刹那生灭相续不断,称刹那辗转流转;有情之一期相续生灭转变,称生辗转流转,又作生身辗转流转。〔瑜伽师地论卷三、卷五十六,显扬圣教论卷一、卷十四〕p4884
FROM:【佛光大辞典】

⑤【禁戒】
谓佛说经,制诸禁戒。令一切众生,摄持身口意业,清净不犯,即能超脱三恶趣苦,是为禁戒。(三恶趣者,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编)】

⑥【诸根】
 (术语)信勤念定慧之五根,其他一切之善根也。
无量寿经曰:‘诸根智慧。’
慧远疏曰:‘信勤念等,名为诸根。若通论之,一切善法,悉名诸根,如涅槃说。’
又眼耳鼻舌身之五根也。无量寿经上曰:‘诸根悦豫。’慧远疏曰:‘眼等五根,同现喜相。’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⑦【边地】
(一)梵语 mleccha。音译弥戾车。又作边夷无所知者、卑贱。指不能见闻佛法之边隅下贱之种族。(参阅「弥戾车」8038)
(二)指极乐净土之边地。又称疑城、胎宫。即以疑惑心修诸功德之人,应其机感,死后于净土受生之处。生于边地,五百岁中不得见闻三宝。(参阅「边地胎生」8388、「边地懈慢」8388)p8388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85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528

[布施勋章]

23#
 楼主| 发表于 2025-5-3 16:04:09 | 只看该作者

优婆塞戒经  (本楼用时约2.5小时)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优婆塞戒经卷一〉~「悲品第三」】


3,一切善法悲为根本~【如何修悲心(如何生起悲心)?

(接续楼上)

36,善男子!有智之人,应观非想非非想处所有定乐,如地狱苦,一切众生等共有之,是故生悲。

[学习解说]:善男子!有智慧的人(即智者,指具有智慧,或知自己本体之人。详见词解①),应当正观非想非非想处天(此天之定心,至极静妙,已无粗想,故称非想;尚有细想,故称非非想。又作非非想天、无思想亦无无想天、有想无想智天、非想非非想天、非有想非无想处天。乃无色界之第四天。此天位于三界九地之顶上,故又称有顶天。)所有的禅定之乐,就犹如地狱之苦,一切众生平等共有,因而生发悲心。

[学习注]:非想非非想处天的天人,虽然入禅定,能享受很长时间的天乐,但是因为知见上还不究竟,还有无明没有断尽(详见[楞严经卷九]),

因此,天福享尽之后,还是会堕入地狱受苦,还是轮回,因此说,应观非想非非想处天的禅定之乐,犹如地狱之苦。



善男子!未得道时,作如是观,是名为悲;若得道已,即名大悲。

善知识注:我们还没得道,所以就是要像上面这样边观)

[学习解说]:善男子!没有得道(又作得度。道,指三乘各断惑证理之智慧;得道,即三乘行戒、定、慧而证得道果。亦即得无漏之圣道,或菩萨之无生法忍、无上菩提佛果,故通常又与“成佛”一词并用,而称“成佛得道”。详见词解③)的时候,应当像上面这样边观,这命名为悲;如果已经得道了,就命名为大悲,


「何以故?未得道时,虽作是观,观皆有边,众生亦尔;既得道已,观及众生皆悉无边,是故得名为大悲也。

未得道时,悲心动转,是故名悲;既得道已,无有动转,故名大悲。

未得道时,未能救济诸众生故,故名为悲;既得道已,能大救济,故名大悲。

未得道时,不共慧行,是故名悲;既得道已,与慧共行,故名大悲。

善知识注:这边很清楚讲到,真正具足智慧才叫做大悲)

[学习解说]: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还没得道得时候,虽作这样做观照,但所作的观照还都是有边的(有边,指世间一切之事物,必假众缘之和合而生,和合之力,能呈一个之作用,是名有边。详见词解④),观照到的众生也是如此(还有众生相);而得道之后,所作观照及观照到的众生都是无边的(即破除假相的)(无边,谓世间一切事物,既假众缘具足和合而生,本无自性;若无自性,则一切法皆空,不得言有,故名无边。详见词解⑤),所以叫做[大悲]。(注:未得道的时候,行者以悲心观照众生是有边的,因为还是籍由表相上来观照,还不够广大;而得道之后,由无边无际的自性上来观照众生,因此是无边的。)

没有得道的时候,行者悲心还不坚固会有动转,所以叫作[悲];而得道之后,悲心坚固没有动转,所以叫做[大悲]。

没有得道的时候,行者还不能真正救拔济度众生,所以叫作[悲];而得道之后,能(以智慧力、神通力)广大的救拔济度众生,所以叫做[大悲]。

没有得道的时候,行者智慧还不具足,所以叫作[悲];而得道之后,真正具足智慧,所以叫做[大悲]。


 「善男子!智者修悲,虽未能断众生苦恼,已有无量大利益事。

善知识注:这是因为悲心是生因,能生一切善)

[学习解说]:善男子!智者修习悲心,虽然还不能断除众生的苦恼,但是已经能成就无量无边的大利益之事(【因为悲心是生因,能生一切善。】


「善男子!六波罗蜜皆以悲心而作生因。

[学习解说]:善男子!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度波罗蜜,都是以悲心作为生因的。

[学习注]:由修悲心,能生一切善法,能逐渐入深法(破除边见),
[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都是深法
因为[波罗蜜]才能称作是[深法],而[三轮体空]才能叫做[波罗蜜]——帖子详见:[略说心法]自他不二


「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出家,二者、在家。出家修悲,是不为难;在家修悲,是乃为难。

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有恶因缘故

[学习解说]: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是出家菩萨,二者是在家菩萨。出家修悲心,不是难事;在家修悲心,才是难事。

为什么呢?因为在家人多有恶业因缘缠绕(障碍修道)的缘故。

[学习注]:在家人多恩恩爱爱的俗缘,看似亲近,其实是障道的因缘(相关学习:爱欲是一切轮回的根源

而众生只看到表面,并且贪恋这样的表相和因缘,因此累世吸引这样的缘分聚合,难以清净修道而得解脱。


「善男子!在家之人若不修悲,则不能得优婆塞戒,若修悲已,即便获得。

善知识注:这边已经讲出本经的重点,就是要先修悲,不过不是这样而已
修悲是一回事,我们现在还是要透过本经来吸收佛陀的智慧,所以要继续看下去)

[学习解说]:善男子!在家人如果不修悲心,就无法成就优婆塞戒,如果能修悲心,则能获得。(注,由此可知,修悲对于得戒的重要。)


「善男子!出家之人,唯能具足五波罗蜜,不能具足檀波罗蜜,在家之人则能具足。

何以故?一切时中一切施故。是故在家应先修悲。

若修悲已,当知是人能具戒、忍、进、定、智慧。

若修悲心,难施能施、难忍能忍、难作能作,

善知识注: 这边一样是鼓励在家众,说明在家修行能俱足布施,并说明修悲心就是要"难施能施。难忍能忍。难作能作")

[学习解说]:善男子!出家人,只能具足五波罗蜜,不能具足檀波罗蜜(即布施波罗蜜),而在家人则能全部具足。

为什么呢?因为能(有条件)一切时候做一切布施(包括财施、法施、无畏施,不像出家人无法做财施)。

如果行者能这样修悲心,就具足了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这五波罗蜜。

如果修悲心,就是要“难施能施、难忍能忍、难作能作”(注,这样来转凡心为佛心,透过转心来转化累世的恶业果报)。


以是义故,一切善法悲为根本。
善知识注:这点很重要,佛陀讲这么多就是要我们在家凡夫能真心发露慈悲心,不是只为了自己的福报)

[学习解说]:综上所述,一切善法,都是以修悲为根本的。

[学习注]:学佛要真正发心慈悲众生,不要只是为了自己的福报,以此鞭策自己不断实修增上,成就一切善法,圆成佛道,避免退心。如[清净光明专辑]教导的:
经常有一些佛弟子学佛一阵子就开始退心了,又或者读经没感觉了
(末学自己身边有这些案例, 刚好看到论坛也有人发问)

其实, 这和发心发愿有关系, 在许多佛经都有说到深心和大愿心

一般人一开始学佛都是为了改善家庭和自己的经济和情感或疾病问题
等到问题改善解决了, 就会失去学佛的重心
这是因为发心不够大,多以己利为目标, 或者只读少数佛经, 所以容易停滞


大菩萨就不一样,大菩萨以成佛和普渡众生为目的,
大菩萨发四宏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所以,不会退心,不会失去学佛的真正重心, 这就是大菩萨和一般人初发心以及发愿的不同

所以大菩萨会
随时注意自己的贪瞋痴, 因此能够随时与佛经相应, 有所体会
随时关怀众生, 依照众生根器, 给予方便救度, 所以随时对于法门有更深的体会
随时提高自己对修学佛经的广度和深度, 深入经藏, 融会贯通, 实际运用在自度度人上面
随时以成就佛道为第一目标, 所以孜孜不倦

因此, 佛弟子学佛的过程中, 要不断检视自己的发心, 不断的修正, 迈向深心和大愿心
例如可以普贤十大愿为根本愿, 这也是诸佛成佛的共愿, 请参普贤行愿品
最重要是落实
——帖子详见:[解答]为什么学佛或读经会失去感觉?


「善男子!若人能修如是悲心,当知是人能坏恶业如须弥山,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人所作少许善业,所获果报如须弥山。」

[学习解说]:善男子!如果有人能这样来修悲心,当知此人能坏灭犹如须弥山一样高广的恶业,不久当会成就无上佛道,这样的人虽然只是做少许的善业,但是所获得的果报却犹如须弥山那么广大。

[学习注]:为何修悲能有如此殊胜的作用,原因在于:
这就是心念的力量, 所以大乘佛法强调发心, 一念心善或一念大乘心,都可超越无量罪业
因为一切罪都起于心念对贪瞋痴的执着,
如果能由心念断除贪瞋痴, 就能断除恶业和障碍, 因为障碍就是来自于自己的妄心~对情爱享乐的贪着,对苦难灾祸的惧怕,对仇恨钱财的执着——帖子详见:[略说]法界真相
所以,我们要好好听佛的话,好好学佛,真心发露慈悲心(不是只为了自己的福报),这样真正转凡心为佛心,就能超越无量的罪业,自利利他,同成佛道!




[词解]:

①【智者】<一>指具有智慧,或知自己本体之人。法华经药草喻品有“我是一切智者”之语,即表此意。((参见:一切智者)16)
 <二>天台智顗大师之德号。隋开皇十一年(591),晋王杨广从智顗受菩萨戒,赐“智者”德号。(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参见:智顗)5038)p5025
FROM:【佛光大辞典】

②【非想非非想处天】
非想非非想处,梵名  Naiva-sam!jn~a^na^sam!jn~a^yatana,巴利名 Nevasan~n~a^na^san~n~a^yatana。非想非非想乃就此天之禅定而称之。此天之定心,至极静妙,已无粗想,故称非想;尚有细想,故称非非想。又作非非想天、无思想亦无无想天、有想无想智天、非想非非想天、非有想非无想处天。乃无色界之第四天。此天位于三界九地之顶上,故又称有顶天。此天之名有三种解说:(一)非如色界四禅及前三无色之明了之想相,故称非想;非如无想及灭定,故称非非想。因此地痴闇不明了、不决定,故称非想非非想。(二)如无色界之第二天,不缘识处,故称非想;如第三天,不缘无所有,故称非非想。(三)于无色界第三之无所有处,除识处之想,今又除无想,共舍除想、无想,故称非想非非想。由上之三说可略见此天之相状。
 首楞严经卷九(大一九·一四六下):“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又此天之寿量,长阿含经卷二十载为八万四千劫,立世阿毗昙论卷七则分为三品,此天之下品为七万大劫,中品为七万五千大劫,上品为八万大劫;大毗婆沙论卷八十四则称八万劫。(中阿含卷二十四大因经、立世阿毗昙论卷六、俱舍论卷二十八、大毗婆沙论卷一八五)((参见:无色界)5083)p3712
FROM:【佛光大辞典】


③【得道】
又作得度。道,指三乘各断惑证理之智慧;得道,即三乘行戒、定、慧而证得道果。亦即得无漏之圣道,或菩萨之无生法忍、无上菩提佛果,故通常又与“成佛”一词并用,而称“成佛得道”。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谓入此法位,不复堕凡夫之数,称为得道人,一切世间事欲坏其心,然不能令其动,闭三恶趣门,入诸菩萨数中。
 得道之因缘有多种,据大智度论卷三十四所说,或依佛说法得道,或遇佛放无量光明得道,或由佛遍身毛孔散发出众妙香,使众生闻之而得道等,概皆依众生因缘不同而得道方式有别。又得道必依欲界之身,故于三界之中,欲界众生自然印有得道之因缘;无色界以无身之故,不得听闻正法;色界之众生执著胜定之乐,无苦受,无厌心,故亦难得道。(中阿含卷二十九请请经、大智度论卷三、卷八、俱舍论卷二十四、杂阿毗昙心论卷五)p4555
FROM:【佛光大辞典】


④【有边】(术语)有之边际。论有无之理时之语也。世间一切之事物,必假众缘之和合而生,和合之力,能呈一个之作用,是名有边。既假众缘之和合而生,原无自性,既无自性,则不得谓法体为有,是名无边。见三藏法数八。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⑤【无边】
谓世间一切事物,既假众缘具足和合而生,本无自性;若无自性,则一切法皆空,不得言有,故名无边。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优婆塞戒经卷一  悲品第三(竟)】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85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528

[布施勋章]

24#
 楼主| 发表于 2025-5-4 09:23:23 | 只看该作者

优婆塞戒经  (接续楼上)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优婆塞戒经卷一〉~「解脱品第四」】


1,修悲之人,得一切法体的解脱分,那么是以何为“”呢?又有哪些方便法呢?

「善男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有修悲者,当知是人得一切法体诸解脱分。」

[学习解说]:(佛陀对善生说:)「善男子!如果善男子或善女人,有修习悲心的,当知此人已经获得一切法体中的解脱分(法体,即诸法之体性、本质。体为梵语 svabha^va 之译,或译作自性、自体。法体即指存在的本体、存在自身、或存在的本质之,详见词解①)(解脱分,即顺解脱分,顺解脱分,解脱为涅槃。为定能感涅槃果之有漏善根。此善生巳,则使彼有情名为身中有涅槃之法,若闻说生死有过,诸法无我,涅槃有德,身之毛竖,悲泣堕泪,当知彼既植顺解脱分之善也,是为声闻乘之三贤位。详见词解②)。」


善生言:「世尊!所言体者,云何为体?」

[学习解说]:善生请问:「世尊!所说的体,具体是以什么为体呢?」


「善男子!谓身、口、意。是身、口、意从方便得。方便有二:一者、耳闻,二者、思惟。复有三种:一者、惠施,二者、持戒,三者、多闻。」

[学习解说]:(佛陀回答善生:)「善男子!所谓的体,是指的身、口、意(意谓“思量”。即周遍思惟之心理作用。如将之作为认识机能之依据,则称意根,为六根之一。于十二处中,称为意处;于十八界中,称为意界。详见词解③)。这身、口、意三者,是透过方便法得以产生作用的。

方便有二种:一是、耳根听闻,二是、意根思惟。另外方便还有三种:一是、布施,二是、持戒,三是、多闻(佛法)。」




[词解]:

①【法体】<一>即诸法之体性、本质。体为梵语 svabha^va 之译,或译作自性、自体。法体即指存在的本体、存在自身、或存在的本质之意,如部派佛教中说一切有部之基本主张“三世实有,法体恒有”之“法体”即是。
 <二>于日本净土宗,指其所信所行之弥陀名号。或以念佛为法体。
 <三>指穿著法衣之出家相。
 <四>尊称师长之身体,如“法体如意”或“法体违和”等慰问语之用例。p3436
FROM:【佛光大辞典】

②【顺分】
(术语)顺为顺益之义,分为部分之义。顺益其所顺法之部分名为顺分。此有三种:
一顺福分,为感世间可爱之果之有漏善根。五戒十善等法是也。
二顺解脱分,解脱为涅槃。为定能感涅槃果之有漏善根。此善生巳,则使彼有情名为身中有涅槃之法,若闻说生死有过,诸法无我,涅槃有德,身之毛竖,悲泣堕泪,当知彼既植顺解脱分之善也,是为声闻乘之三贤位。
三顺决择分,是暖,顶,忍,世第一法之有漏善根也。决择者,见四谛之理之无漏胜慧,分者部分之义,此四善根之功德,能顺益其胜慧一分之见道决择智,使彼出生,名为顺决择分。故声闻乘中极速者,三生方得解脱也。即初生起顺解脱,第二生起顺决择分,第三生入于见道,乃至得究竟之解脱也。
俱舍论十八曰:“言顺福分者,谓感世间可爱果善。顺解脱分者,谓定能感涅槃果善。此善生巳,令彼有情名为身中有涅槃法。若有闻说生死有过,诸法无我,涅槃有德,身毛为竖,悲泣堕泪。当知彼已植顺解脱分善,顺决择分者,谓近能感圣道果善,即暖等四。”同二十三曰:“此暖,顶,忍,世第一法四殊胜善根,名顺决择分。依何义建立顺决择分名?决谓决断。择谓简择,决断简择,谓诸圣道,以诸圣道能断疑故。及能分别四谛相故,分谓分断。此言意显所顺,唯是见道一分。决择之分,故得决择分名。此四为缘,顺益彼故,得顺彼名。故此名为顺决择分。”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③【意】梵语 manas。音译作末那。意谓“思量”。即周遍思惟之心理作用。如将之作为认识机能之依据,则称意根,为六根之一。于十二处中,称为意处;于十八界中,称为意界。依六识家之见,心、意、识三者同体异名。依八识家而言,心即指阿赖耶识,意指末那识,而识则指前五识(眼、耳、鼻、舌、身等识)兼及意识。(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二、俱舍论卷一、卷四、摄大乘论本卷一)((参见:意识)5449)p5445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85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528

[布施勋章]

25#
 楼主| 发表于 2025-5-4 09:24:38 | 只看该作者

优婆塞戒经  (接续楼上)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优婆塞戒经卷一〉~「解脱品第四」】


2,修方便法,定能获得[解脱分]吗?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说从三方便得解脱分;是三方便有定数不?」

[学习解说]:善生(问佛陀)说:「世尊!正如佛所说的,从三方便中能获得解脱分;那么有此三方便就一定能获得解脱分吗?」


「不也。善男子!何以故?

有人虽于无量世中以无量财施无量人,亦不能得解脱分法;有人于一时中以一把麨施一乞儿,能得如是解脱分法。


有人乃于无量佛所受持禁戒,亦不能得解脱分法;有人一日一夜受持八戒而能获得解脱分法。

有人于无量世无量佛所,受持读诵十二部经,亦不能得解脱分法;有人唯读一四句偈,而能获得解脱分法。

何以故?一切众生心不同故

[学习解说]:(佛陀回答善生说:)「不一定。善男子!为什么这么说呢?

(例如:)有人虽在无量世中用无量的财富布施给无量多的人,但也无法获得解脱分法;然而有人在一次中用一把炒米(炒面粉)布施给一位乞人,却能获得解脱分法。

(又如:)有人在无量佛所受持禁戒,也不能得解脱分法;而有人一日一夜中受持八关斋戒却能获得解脱分法。

(又如:)有人在无量世的无量佛所,受持读诵十二部经(指佛所宣说教导的经法),也不能得解脱分法;而有人只是读诵一四句(佛法)偈颂,而却能获得解脱分法。

为什么(有上述这些不同)呢?原因在于一切众生心念不同的缘故(以不同的心念修行的缘故)

[学习注]:虽然做同样的事,然而心念不同,果报就会不同。相关学习:【同样一件事情,心念好坏的差别和严重性】、【六道轮回的因果原理

所以,修行要用心体会,如果只是表相修行,是难以解脱的。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85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528

[布施勋章]

26#
 楼主| 发表于 2025-5-4 09:25:38 | 只看该作者

优婆塞戒经  (接续楼上)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优婆塞戒经卷一〉~「解脱品第四」】


3,如何行方便法,一定能获得[解脱分]?
「善男子!若人不能[一心观察生死过咎、涅槃安乐],如是之人,虽复惠施、持戒、多闻,终不能得解脱分法。

若能[厌患生死过咎、深见涅槃功德安乐],如是之人,虽复少施、少戒、少闻,即能获得解脱分法

[学习解说]:(佛陀继续解说:)善男子!

如果有人不能一心观察生死流转的过患、以及实证涅槃能获得究竟安乐,这样的人,虽然能布施、持戒、多闻,但最终不能获得解脱之法。

而如果有人能厌恶生死的祸患过失、深深观见实证涅槃而能带来的功德与安乐,那么这样的人,虽然做少量的布施、持戒、多闻,却能获得解脱之法。

[学习注]:这就是修行的发心和用心不同,所以与法相应的程度就不同,修行的成就也就各异。说到
正确的[发心]并不容易,这需要善知识的引导,
而且众生凡夫心沉重,所以不可能一下子就恢复[真心]
——帖子详见:[解答]念经念咒-------究竟[数量]重要还是[发心]要紧? ?
所以,实修者不单自己要紧紧跟随善知识实修,努力增上自己,

也要发愿做众生的善知识,荷担如来家业,随缘帮助众生能正确的发心,能向着真正的解脱方向来修行。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85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528

[布施勋章]

27#
 楼主| 发表于 2025-5-4 09:32:37 | 只看该作者

优婆塞戒经  (接续楼上,24楼—27楼,合计用时约2.5小时)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优婆塞戒经卷一〉~「解脱品第四」】


4,能获得[解脱分]的三个时机
「善男子!得是法者,于三时中:佛出世时,缘觉出时,若无是二、阿迦尼咤天说解脱时,是人闻已得解脱分。

善男子!我于往昔初发心时,都不见佛及辟支佛,闻净居天说解脱法,我时闻已,即便发心。

[学习解说]:(佛陀继续解说:)善男子,得此解脱分法,需要这样三个时机:佛出世教化之时,缘觉(又名独觉,或辟支佛,于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者,名为“缘觉”,若生于无佛之世,观诸法生灭因缘而自行悟道者,名为“独觉”。见词解①)圣人出世之时,如果没有这二个时机,那么就要有阿迦尼咤天人(阿迦尼咤天,乃色界十八天之一,五净居天之一。又作阿迦腻吒天、阿迦尼师吒天。意译一究竟天、一善天,有顶天。位于第四禅天之最顶位,亦为色界十八天之最上天,为有形体之天处之究竟,故又称质碍究竟天、色究竟天。过此天则为无色界之天,仅有心识而无形体。见词解②)宣说解脱法之时,此人听闻之后能获得解脱分法。

善男子!我(即佛陀)在往昔初始发心之时,都见不到佛及辟支佛,是听闻净居天人宣说解脱法,我当时听闻后,随即发起求解脱之心。

[学习注]:这段经文告诉我们,

〈1〉能听到解脱法不是轻易的,需要时机、稀有难得。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今生能闻解脱法的机会,好好实修,切莫蹉跎。

〈2〉佛陀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由听闻正法而发心而解脱,佛也是这样修行过来的。


所以,我们要好好深入经藏,学习佛之正知见(解脱法),藉由正法而正确发心,以此如法修行,最终解脱。




[词解]:

①【缘觉】
又名独觉,或辟支佛,于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者,名为“缘觉”,若生于无佛之世,观诸法生灭因缘而自行悟道者,名为“独觉”。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阿迦尼吒天】

②【阿迦尼吒天】
梵名 Akanis!t!ha-deva,巴利名 Akanit!t!ha-deva。乃色界十八天之一,五净居天之一。又作阿迦腻吒天、阿迦尼师吒天。意译一究竟天、一善天,有顶天。位于第四禅天之最顶位,亦为色界十八天之最上天,为有形体之天处之究竟,故又称质碍究竟天、色究竟天。过此天则为无色界之天,仅有心识而无形体。(长阿含经卷二十、顺正理论卷二十一、慧苑音义卷上、慧琳音义卷二十)p3651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85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528

[布施勋章]

28#
 楼主| 发表于 2025-5-5 11:14:45 | 只看该作者

优婆塞戒经  (接续楼上)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优婆塞戒经卷一〉~「解脱品第四」】


5,哪三种人能得[解脱分法]
「善男子!如是之法,非欲界天之所能得,何以故?以放逸故。
亦非色天之所能得,何以故?无三方便故。
亦非无色天之所能得,何以故?无身、口故。是法体者,是身、口、意。
郁单曰人亦所不得。何以故?无三方便故。


是解脱分,三人能得:所谓声闻、缘觉、菩萨。

众生若遇善知识者,转声闻解脱得缘觉解脱,转缘觉解脱得菩萨解脱;
菩萨所得解脱分法,不可退转,不可失坏。」

[学习解说]:善男子!此解脱分法,

不是欲界天人所能获得的,为什么呢?因为(沉迷天乐)身心放逸(见[学习注]【1】)的缘故。

也不是色界天之人所能获得,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布施、持戒、多闻)三方便的缘故。(见[学习注]【2】)

也不是无色界天人所能获得,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身、口(仅有心识)的缘故。因此,不完整具备解脱分法的法体:身、口、意。

并且,也不是郁单曰人所能获得,为什么呢?也是因为没有(布施、持戒、多闻)三方便的缘故。(见[学习注]【3】)


这解脱分,三种人能得:即声闻、缘觉、菩萨


众生如果能遇到善知识教导(学习注【4】),则能将声闻解脱转而增上得缘觉解脱,将缘觉解脱转而增上得菩萨解脱;

菩萨所得解脱分法(引导成佛),不会退转,不会失坏(是真实的解脱分法)


[学习注]:

【1】放逸相对的是精进,是修道成就的根本。相关学习:【云何精进?正念?正定?正慧?解脱? ~ 大般涅槃经

【2】八难之一:(四)在长寿天难,此天以五百劫为寿,即色界第四禅中之无想天。无想者,以其心想不行,如冰鱼蛰虫,外道修行多生其处,而障于见佛闻法。详见词解①

【3】八难之一:(五)在边地之郁单越难,郁单越,译为胜处,生此处者,其人寿千岁,命无中夭,贪著享乐而不受教化,是以圣人不出其中,不得见佛闻法。详见词解①


【4】《大般涅槃经》说,修学佛法有四个阶段,是得涅槃成佛(此即菩萨最终所得解脱分法)的必修,第一就是亲近善友(善知识)。
若离四法得涅槃者无有是处。何等为四。一者亲近善友。二者专心听法。三者系念思惟。四者如法修行。——帖子详见:修学佛法的四个阶段 ~ 大般涅槃经
可知,能遇到善知识、依止善知识,对修行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尤其末法时期,离开善知识而能修行成就,根本不可能。

所以,我们当好好珍惜能遇到【善知识】的因缘,勤行精进,莫负深恩!




[词解]:

①【八难】<一>梵语 as!t!a^v aks!aN!a^h!,巴利语 at!t!hakkhaN!a^。指不得遇佛、不闻正法之八种障难。又作八难处、八难解法、八无暇、八不闲、八非时、八恶、八不闻时节。据长阿含卷九“十上经”、中阿含卷二十九“八难经”等载,八难即:
(一)在地狱难,众生因恶业所感,堕于地狱,长夜冥冥而受苦无间,不得见佛闻法。
(二)在饿鬼难,饿鬼有三种:(1)业最重之饿鬼,长劫不闻浆水之名。(2)业次重之饿鬼,唯在人间伺求荡涤脓血粪秽。(3)业轻之饿鬼,时或一饱,加以刀杖驱逼,填河塞海,受苦无量。
(三)在畜生难,畜生种类不一,亦各随因受报,或为人畜养,或居山海等处,常受鞭打杀害,或互相吞啖,受苦无穷。
(四)在长寿天难,此天以五百劫为寿,即色界第四禅中之无想天。无想者,以其心想不行,如冰鱼蛰虫,外道修行多生其处,而障于见佛闻法。
(五)在边地之郁单越难,郁单越,译为胜处,生此处者,其人寿千岁,命无中夭,贪著享乐而不受教化,是以圣人不出其中,不得见佛闻法。
(六)盲聋喑哑难,此等人虽生中国(指古印度中部摩竭陀国一带),而业障深重,盲聋喑哑,诸根不具,虽值佛出世,而不能见佛闻法。
(七)世智辩聪难,谓虽聪利,唯务耽习外道经书,不信出世正法。
(八)生在佛前佛后难,谓由业重缘薄,生在佛前佛后,不得见佛闻法。
 据增一阿含经卷十六载,奉持八关斋法,可对治此八难。另据成实论卷二,则以四轮来对治八难,即:(一)住善处,可生中国。(二)依善人,可生值佛世。(三)自发正愿,可具正见。(四)宿植善根,可诸根完具。(大智度论卷十三、大乘义章卷八、维摩经卷下香积佛品)
 <二>指行受戒、自恣等之时,若有八难事来,则听许略说自恣。八难即:王难、贼难、火难、水难、病难、人难、非人难、毒虫难。(四分律卷三十四、卷三十八)p318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85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528

[布施勋章]

29#
 楼主| 发表于 2025-5-5 11:19:04 | 只看该作者

优婆塞戒经  (接续楼上)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优婆塞戒经卷一〉~「解脱品第四」】


6,得[解脱分]之人的相貌是怎样的?
善生言:「世尊!说法之人,复以何义能善分别如是等人有解脱分?如是等人无解脱分?」

「善男子!如是法者,二人所得:谓在家、出家。


如是二人,至心听法,听已受持,闻三恶苦心生怖畏,身毛皆竖,涕泣横流,坚持斋戒,乃至小罪,不敢毁犯,当知是人得解脱分法。」

[学习解说]:善生(继续请问佛陀)说:「世尊!宣说解脱分法的人,要如何能善分别此类人有解脱分?此类人没有解脱分?」

(佛陀回答善生:)「善男子!如是解脱分法,二种人所能得:即在家人、出家人。

如是二种人,[能至心听法(至心,即至诚之心、至极之心。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分至心为二:(一)初始学习求愿至心。(二)摄意专精,成就勇猛相应至心。此第二至心又分为一心、勇猛心、深心等三种。详见词解①)

听法之后能受持(见学习注【1】)

闻说三恶道之苦心中会生起恐怖畏惧之心(见学习注【2】),身上汗毛都竖起来,鼻涕眼泪交相横流,

之后能开始坚定的受持戒律斋法(斋法,指过午不食之法;以及为严整威仪之法。详见词解②),乃至于小罪,也不敢有所毁犯],

当知有这样相貌特征的人,获得解脱分法。」

[学习注]:

【1】关于受持:【[略说]受持

【2】关于对恶报害怕恐惧:
对于一般众生,其实会害怕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情

佛在经上也常劝导佛弟子要戒慎恐惧而常行精进
就是对于恶果报,要怀恐惧心,所以不要做坏事,要多精进修行避免堕落——帖子详见:业障现前的几种情况&消除恐惧心的两个方法&法界实相

【3】我们可以对照这条经文,看看自己是否得[解脱分法]。末学深深惭愧,自己差得还很远!当按照经教,好好落实,真正向着解脱努力!




[词解]:

①【至心】<一>即至诚之心、至极之心。无量寿经卷上有“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至心发愿,欲生我国”、“至心回向,欲生我国”等句,其中之“至心”即是专心、一心之意。善导之往生礼赞(大四七·四三九下):“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又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分至心为二:(一)初始学习求愿至心。(二)摄意专精,成就勇猛相应至心。此第二至心又分为一心、勇猛心、深心等三种。
 <二>三信之一。为日本净土真宗之教义。阿弥陀佛第十八愿中所誓愿之至心、信乐、欲生等三心称为三信,其中之“至心”,净土宗认为,从心底诚心信仰阿弥陀佛即称至心;净土真宗则以为,信仰阿弥陀佛之信心,实际仍为阿弥陀佛所给予,此即弥陀之至心所致。((参见:三信)578)2538
FROM:【佛光大辞典】

②【斋法】<一>指过午不食之法。((参见:斋戒)6546)
 <二>为严整威仪之法。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大一九·一○六下):“严整威仪,肃恭斋法。”p6548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85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528

[布施勋章]

30#
 楼主| 发表于 2025-5-5 11:26:09 | 只看该作者

优婆塞戒经  (接续楼上,28楼—30楼合计用时2小时以上)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优婆塞戒经卷一〉~「解脱品第四」】


7,未得解脱分法者,才是佛所怜悯之人
「善男子!诸外道等获得非想非非想定,寿无量劫,若不能得解脱分法,当观是人为地狱人。

若复有人阿鼻地狱经无量劫,受大苦恼,能得如是解脱分法,当观是人为涅槃人。

善男子!是故我于郁头蓝弗生哀愍心,于提婆达多不生怜念心。

[学习解说]:(佛陀继续对善生说:)「善男子!外道所获得了非想非非想天之定,就能有无量劫那么长的寿命,但是如果不能得解脱分法,就应当正观此人将是堕入地狱之人。

而如果有人,在阿鼻地狱中,经历无量劫那么长时间,受很大的苦恼,但是能由此获得解脱分法,那么应当正观此人将是实证涅槃之人。

善男子!因此,我对于郁头蓝弗外道《普耀经》云“世尊逾城出家,至檀特山,始于阿蓝迦蓝处,三年学不用处定,知非便舍。复至郁头蓝处,三年学非想非非想定,知非亦舍。”《普集经》云“菩萨于二月八日菩提树,下举头见明星,悟道成佛。欲先往报恩,有神人报云阿蓝迦巳死七日,郁头蓝巳死三目(目疑日),乃往鹿野苑度五俱轮。”相关见词解① )生哀愍之心(因为不闻佛法,行外道法,在福报享尽后将会堕入地狱的缘故),而对于提婆达多(提婆达多,为佛世时犯五逆罪,破坏僧团,与佛陀敌对之恶比丘。为释尊叔父斛饭王之子,阿难之兄弟(另有为甘露饭王、白饭王或善觉长者之子等异说)。而法华经中又有说到,提婆达多过去世为善知识,曾为释尊宣说大乘经典,释尊遂因而得以成佛;经中又载,提婆将于当来无量劫后成佛,号曰天王如来。详见词解②)却不生怜念心(因为获得了解脱法,将能出离生死轮回的缘故)




[词解]:

①【郁头蓝】《普耀经》云“世尊逾城出家,至檀特山,始于阿蓝迦蓝处,三年学不用处定,知非便舍。复至郁头蓝处,三年学非想非非想定,知非亦舍。”《普集经》云“菩萨于二月八日菩提树,下举头见明星,悟道成佛。欲先往报恩,有神人报云阿蓝迦巳死七日,郁头蓝巳死三目(目疑日),乃往鹿野苑度五俱轮。”
FROM:【祖庭事苑】

②【提婆达多】
梵名 Devadatta,巴利名同。又作提婆达兜、揥婆达多、地婆达多。或作调达。略称提婆、达多。意译作天热、天授、天与。为佛世时犯五逆罪,破坏僧团,与佛陀敌对之恶比丘。为释尊叔父斛饭王之子,阿难之兄弟(另有为甘露饭王、白饭王或善觉长者之子等异说)。幼时与释尊、难陀共习诸艺,其技优异,常与释尊竞争。佛陀成道后,随佛陀出家,于十二年间善心修行,精勤不懈。后因未能得圣果而退转其心,渐生恶念,欲学神通而得利养,佛陀不许,遂至十力迦叶处习得神通力,受摩揭陀国阿阇世太子之供养。由是,提婆愈加憍慢,欲代佛陀领导僧团,亦未得佛陀允许。此后提婆率五百徒众脱离僧团,自称大师,制定五法,以此为速得涅槃之道,遂破僧伽之和合。其所立之五法,诸书记载不一,据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十载,五法为不食乳酪、不食鱼肉、不食盐、受用衣时不截其缕绩(即用长布)、住村舍而不住阿兰若处。又据十诵律卷四、卷三十六载,五法为尽形寿受著衲衣、尽形寿受乞食之法、尽形寿受一食之法、尽形寿受露地坐法、尽形寿受断肉法。其他有关法义解释等,提婆亦倡其异说。
 提婆于摩揭陀国王舍城拥有独立教团,受阿阇世之礼遇,势力渐大,佛陀曾屡次告诫比丘众,勿贪提婆之利养。后提婆教唆阿阇世弑父,并谋藉新王之威势,为教法之王,阿阇世遂幽禁其父频婆沙罗王,而自登王位。提婆亦欲迫害佛陀,以五百人投石器击杀佛陀而未果。又于耆阇崛山投下大石,虽为金毗罗神接阻,然碎片伤佛足而出血。又趁佛陀入王舍城时,放狂象加害之,然象遇佛陀即归服,事亦不成。其时,舍利弗及目犍连劝谕提婆之徒众复归佛陀之僧团,阿阇世王亦受佛陀之教化,忏悔归依。提婆仍不舍恶念,扑打莲华色比丘尼至死,又于十指爪中置毒,欲由礼佛足而伤佛陀,但佛足坚固如岩,提婆反自破手指,乃于其地命终。古来以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放狂象、杀莲华色比丘尼、十爪毒手等五事为提婆之五逆,又特称破僧、伤佛、杀比丘尼三事为三逆。
 经典中多载提婆所为,谓提婆于命终之后堕地狱中。据大唐西域记卷六室罗伐悉底国条载,玄奘曾于祇园精舍废址之东,得见提婆生身堕于地狱之大坑。又据大唐西域记卷十羯罗拏苏伐剌那国条、高僧法显传所载,法显、玄奘游学印度之时,印度尚有遵行提婆达多之遗训者。另据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七载,提婆堕地狱后,佛陀谓其将历经一劫地狱之苦,并为授辟支佛记别。后世对提婆与释尊之关系,产生许多本生谈,如萨昙分陀利经及法华经卷四提婆达多品等,即记载提婆过去世为善知识,曾为释尊宣说大乘经典,释尊遂因而得以成佛;经中又载,提婆将于当来无量劫后成佛,号曰天王如来。(杂阿含经卷十六、卷十八、卷三十八、卷四十八、中阿含卷二十七阿奴波经、增一阿含经卷五、卷九、卷十一、卷十二、卷二十三、卷三十八、卷四十八、卷四十九、起世因本经卷十、十二游经、修行本起经卷上、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二、出曜经卷十四、卷十五,卷十六、卷二十五、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三、佛本行集经卷十三、菩萨本行经卷上、撰集百缘经卷四、贤愚经卷六、卷九、卷十三、大庄严论经卷十三、毗尼母经卷四、萨婆多部律摄卷四、有部毗奈耶卷十四、卷十五、摩诃僧祇律卷七、大毗婆沙论卷八十三、法华经文句卷八之四)p4960
FROM:【佛光大辞典】

【提婆达多】
人名,为斛饭王之子,阿难之兄,佛之从弟。出家学神通,身具三十相,诵六万法藏,其本地为深位的菩萨,释尊在法华会上,述往世为弃位国王,提婆达多为仙人,使他具足一切佛法,至于成佛。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5-5-19 17:59 , Processed in 0.10338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