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婆塞戒经 (本楼用时3小时)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优婆塞戒经卷一〉~「悲品第三」】
3,一切善法悲为根本~【如何修悲心(如何生起悲心)?】
(接续楼上)
[学习解说]:又观见众生习性没有恒定,是随着境界变化而造作善恶业,又随之受报,流转在五道之中不断生生死死,因而生发悲心。
[学习注]:“众生无有定性”,就如《地藏菩萨本愿经》中佛陀对地藏菩萨所说的:
一切众生,未解脱者,性识无定。恶习结业,善习结果,为善为恶,逐境而生。轮转五道,暂无休息,动经尘劫,迷惑障难。如鱼游网,将是长流,脱入暂出,又复遭网。
这就是众生流转生死的生动描述,只是众生不觉不知,而圣者则是十分清楚,因此生发普渡众生的大悲心。
★15,又见众生畏生老死,而更造作生老死业,是故生悲。
[学习解说]:又观见众生,虽然畏惧生老死等现象,但实际却更在造作导致生老死的恶业,因而生发悲心。
[学习注]:透过经文可知,众生之所以有生老病死,不是其他人造成的,正是自己造业而感召的,也就是自作自受。
如[清净光明专辑]教导的:
不同的知见观念和行为,就会造成六道中众生不同的轮回结果
就像世俗山水百川大海,各式各样,错综复杂
众生如果天天执着在世俗名利是非,那就不可能解脱轮回
就会因为自己念力的作用,和同样念头的众生物以类聚,
交织成复杂的共业因果,共业念力的纠缠下,那就很难挣脱
想解脱,就要靠自己放下执着
所以,一切因果都是自己造成的
想改变,那也是要靠自己,怨不得别人
所以,佛法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想解脱,方法就是如此——帖子详见:六道轮回的因果原理 这段教导说明了[相由心生]的道理,当我们学习佛经的教导,效仿佛菩萨对众生生悲心、学习普度众生,这样凡夫的认知、观念和心念就得到了转化,业报也就随之转化。
因此,有志解脱的实修者,真的要发心和落实【让自己变成菩萨,和诸佛菩萨站在同一边,成为救度众生的人,而不是祈求救度的人】
[学习解说]:又观见众生遭受着身心的痛苦,却更造作令身心痛苦的业力,因而生发悲心。
[学习注]:那正确应该怎么做呢?学习这段[清净光明专辑]的教导,我们应该会比较清楚了: [菩萨畏因]
菩萨行者做任何事情都会保持正念,避免恶念邪念的恶因造成以后的恶果
对于任何果报都能诚心接受,不起对立和恶念或执着分别,不再纠结自缚
这样放下自然不造新业,心念放下自然就得到解脱
这才是真正的信佛者,真正深信因果
[众生畏果]
反观一般众生(凡夫)
对于任何事情的现象(果报)都无法释怀,
分别执着或斤斤计较,或恐惧害怕,或贪婪执着,这正是不明白因果
这类佛弟子虽然嘴上说信佛,但是对于佛讲的因果并尚未真信或深信
所以对于果报无法真正发露忏悔心,一直执着或争执于[是非对错],
一口气割舍不下,时而生气抱怨,时而感叹哀怨,
物以类聚,而不知道收摄心念,断除妄念,滚雪球般的徒增罪业——帖子详见:[略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您确定您真正[信佛][信因果]吗?) 也就是,①平时“”任何事情都会保持正念,避免恶念邪念的恶因造成以后的恶果”
并且②“对于任何果报都能诚心接受,不起对立和恶念或执着分别,不再纠结自缚 这样放下自然不造新业,心念放下自然就得到解脱”;
这样才能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
[学习解说]:又观见众生,被爱别离苦(八苦之一)所烦恼,但却不知道(不愿意)断除凡夫的贪爱执着,因而生发悲心。
所以,想要解脱轮回,就一定要断除爱欲,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想要解脱就是空话、自欺欺人而已。
★18,又见众生处无明闇,不知炽然智慧灯明,是故生悲。
[学习解说]:又观见众生处在无明的黑暗中,不知道有能解脱轮回的炽然佛法智慧明灯,因而生发悲心。
[学习注]:「无尽灯」就是:像透过一灯借火传过一灯,就能让百千灯都点明,黑暗就会全变光明了,如此相传,光明就会无量
同样的道理,一菩萨开导百千众生,让众生都能发起修行成佛的发心和决心,
这样正法就不会消失,就能随所说法而法法相传,增上一切善法,这就是「无尽灯」的道理和法门——帖子详见:「维摩诘经」:『无尽灯』 佛法就是轮回黑暗里的明灯,实修者真要解脱生死轮回自利利他,就要真材实料的增上自己,随缘把所学来开导众生,这样正法就会相续,众生能因之而解脱。
★19,又见众生为烦恼火之所烧然,而不能求三昧定水,是故生悲。
[学习解说]:又观见众生被烦恼之火所烧,但是不知求学三昧(译言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心定于一处而不动,故曰定。正受所观之法,故曰受。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调直定。正心之行动,使合于法之依处,故曰正心行处。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故曰息虑凝心。详见词解②),来浇灭烦恼之火,因而生发悲心。
[学习解说]:又观见众生,为了享受五欲(①指染著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②指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详见词解③)之乐,造作无量的恶业,因而生发悲心。
★21,又见众生知五欲苦,求之不息,譬如饥者食于毒饭,是故生悲。
[学习解说]:又观见众生虽然知道五欲(①指染著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②指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详见词解③)的苦恼,却还是追求不息,譬如饥饿的人为了饱足去吃毒饭(自取其死),因而生发悲心。
★22,又见众生处在恶世,遭值虐王,多受苦恼,犹故放逸,是故生悲。
[学习解说]:又观见众生,处于浊恶的世道中 ,遭受值遇恶王的统治,经受诸多的苦恼,却还是放逸身心(不知精进修道求解脱),因而生发悲心。
[学习注]:持诵[大悲咒]能改善上述情况:
诵持大悲心咒者,得十五种善生,不受十五种恶死也。……
得十五种善生者:
一者,所生之处,常逢善王。
二者,常生善国。
三者,常值好时。……——帖子详见:大悲咒的功德威力
★23,又见众生流转八苦,不知断除如是苦因,是故生悲。
[学习解说]:又观见众生流转(漂流、辗转之意。详见词解④)于八苦( 一、生苦,即出生时的痛苦;二、老苦,即年老体弱的痛苦;三、病苦,即患病时的痛苦;四、死苦,即临死时的痛苦;五、爱别离苦,即与所爱分离的痛苦;六、怨憎会苦,即与仇人见面的痛苦;七、求不得苦,即所求不遂的痛苦;八、五阴炽盛苦,即五阴的作用炽盛,盖覆真性,故死了之后,复须再生。详见词解①)之中,却不知道要断除导致这些苦难的因,因而生发悲心。
[学习解说]:又观见众生,因为恶业的关系,遭受饥渴、寒热等逼迫,身心不得自在,因而生发悲心。
★25,又见众生毁犯禁戒,当受地狱、饿鬼、畜生,是故生悲。
[学习解说]:又观见众生毁破触犯禁戒(谓佛说经,制诸禁戒。令一切众生,摄持身口意业,清净不犯,即能超脱三恶趣苦,是为禁戒。详见词解⑤),将要受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的果报,因而生发悲心。
★26,又见众生色、力、寿命、安隐、辩才,不得自在,是故生悲。
[学习解说]:又观见众生,(因为业力障碍的关系)无论色相、气力、寿命、安稳、辩才都不能随心自在,因而生发悲心。
[学习解说]:又观见众生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或是信勤念定慧之五根,其他一切之善根也。详见词解⑥)不完具(以致难以修行而解脱),因而生发悲心。
[学习解说]:又观见众生,生在边地(边地,音译弥戾车。又作边夷无所知者、卑贱。指不能见闻佛法之边隅下贱之种族。详见词解⑦),(听不到佛法)不修习善法,因而生发悲心。
[学习注]:《地藏菩萨本愿经》里说:
可知,越是秉持邪见,越容易生到边地,无法听闻佛法而改邪归正,如此恶性循环,实在不可不慎。
★29,又见众生处饥馑世,身体羸瘦,互相劫夺,是故生悲。
[学习解说]:又观见众生处于灾荒之世,身体瘦弱,相互抢夺所需的维生之物,因而生发悲心。
★30,又见众生处刀兵劫,更相残害,恶心增盛,当受无量苦报之果,是故生悲。
[学习解说]:又观见众生遭遇战争的劫难中,而更相互残害杀戮,使原本的恶心更增加更炽盛,由此将会遭受无量无边的苦难果报,因而生发悲心。
★31,又见众生值佛出世,闻说甘露净法不能受持,是故生悲。
[学习解说]:又观见众生,虽然有缘遇到佛出世教化,能听闻佛宣说犹如甘露般的清净之法,但是因为业障的关系无法信受修持,因而生发悲心。
★32,又见众生信邪恶友,终不追从善知识教,是故生悲。
[学习解说]:又观见众生宁愿相信邪师恶友,却始终不追随遵从善知识的教导,因而生发悲心。
[学习解说]:又观见众生虽有众多的财宝,却悭贪吝啬不能舍之布施(这样悭贪小气的习气正是堕入恶道的因),因而生发悲心。
★34,又见众生耕田种作,商贾贩卖,一切皆苦,是故生悲。
[学习解说]:又观见众生,无论是农人耕田维生的,还是商人做生意谋生的,一切都是在造作生死轮回的苦(不是在做出世间的解脱事业),因而生发悲心。
★35,又见众生父母、兄弟、妻子、奴婢、眷属、宗室,不相爱念,是故生悲。 (善知识注:可能有人看到佛陀讲这么多生出悲心的例子就会跳过去,其实这是佛陀的慈悲,也是佛陀的智慧因为慈悲所以讲出这么多,让佛弟子能入观想而产生悲心,因为智慧才能讲出这么多
所以这段千万要好好观想,入心观照,就能生出悲心,这是修悲心最好的观法)
[学习解说]:又观见众生,即便是父母、父母、兄弟、妻子、奴婢、眷属、宗室(宗族)之间,也可能相互憎恶讥嫌,而不是相互尊敬爱念。
[词解]:
①【八苦】 一、生苦,即出生时的痛苦;二、老苦,即年老体弱的痛苦;三、病苦,即患病时的痛苦;四、死苦,即临死时的痛苦;五、爱别离苦,即与所爱分离的痛苦;六、怨憎会苦,即与仇人见面的痛苦;七、求不得苦,即所求不遂的痛苦;八、五阴炽盛苦,即五阴的作用炽盛,盖覆真性,故死了之后,复须再生。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②【三昧】
(术语)梵音sama%dhi,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译言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心定于一处而不动,故曰定。正受所观之法,故曰受。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调直定。正心之行动,使合于法之依处,故曰正心行处。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故曰息虑凝心。智度论五曰:‘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同二十八曰:‘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同二十曰:‘诸行和合,皆名为三昧。’同二十三曰:‘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世界来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止观二曰:‘通称三昧者,调直定也。’大论云:‘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大乘义章十三曰:‘定者当体为名,心住一缘,离于散动,故名为定。言三昧者,是外国语,此名正定。’同二曰:‘以心合法,离邪乱,故曰三昧。’同九曰:‘心体寂静,离于邪乱,故曰三昧。’同二十曰:‘定者据行便息乱住缘,目之为定。就实而辨真心体寂,自性不动,故名为定。’新称三摩地,译为定或正受,等持等念。又曰现法乐住。定与正正受。其义同前。平等保持心,故曰等持。诸佛诸菩萨入有情界平等护念彼等,故曰等念。是就利他业而释之也。又现定中法乐,故曰现法乐住。正受之异名也。唯识论五曰:‘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探玄记三曰:‘三昧此云等持,离沉浮,故定慧等,故名等也。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持也。’法华玄赞二曰:‘梵云三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而至于境,即是定也,云三昧者讹也。’玄应音义三曰:‘三昧,或言三摩提,或云三摩帝皆讹也。正言三摩地,此译云等持。等者正也,正持心也,持谓持诸功德也。或云正定,谓住缘一境,离诸邪乱也。’菩提心义一曰:‘梵云三摩地,唐云等念。入有情界,平等摄受而护念之者。’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③【五欲】梵语 pan~ca ka^ma^h!,巴利语 pan~ca ka^ma^。<一>又作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指染著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即:(一)色欲(梵 ru^pa-ka^ma),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著无厌。(二)声欲(梵 s/abda-ka^ma),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使众生乐著无厌。(三)香欲(梵 gandha-ka^ma),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使众生乐著无厌。(四)味欲(梵 rasa-ka^ma),谓各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使众生乐著无厌。(五)触欲(梵 spras!t!avya-ka^ma),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使众生乐著无厌。又相对于欲界粗弊之五欲,称色界、无色界之五欲为“净洁五欲”。(佛遗教经、大智度论卷十七、卷三十七、摩诃止观卷四下)
<二>指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即:(一)财欲,财即世间一切之财宝。谓人以财物为养身之资,故贪求恋著而不舍。(二)色欲,色即世间之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谓人以色悦情适意,故贪求恋著,不能出离三界。(三)饮食欲,饮食即世间之肴膳众味。谓人必藉饮食以资身活命,故贪求恋著而无厌。(四)名欲,名即世间之声名。谓人由声名而能显亲荣己,故贪求乐著而不知止息。(五)睡眠欲,谓人不知时节,怠惰放纵,乐著睡眠而无厌。(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二十七、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四)p1149
FROM:【佛光大辞典】
④【流转】
梵语 pravṛtti。漂流、辗转之意。为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即生死相续不断,而辗转于三界、六道之轮迴。对此,如从迷界,而进入涅槃,即称还灭。属流转者,称为流转门;属还灭者,称为还灭门。四谛中之苦谛与集谛,或十二缘起之顺观(观十二支缘起从无明乃至老死)属流转门。而四谛中之灭谛与道谛,以及十二缘起之逆观(观十二支缘起从老死至无明),则属还灭门。
又唯识宗谓,由善恶之业而生死相续不断,称为染污清净流转;有为法之刹那生灭相续不断,称刹那辗转流转;有情之一期相续生灭转变,称生辗转流转,又作生身辗转流转。〔瑜伽师地论卷三、卷五十六,显扬圣教论卷一、卷十四〕p4884
FROM:【佛光大辞典】
⑤【禁戒】
谓佛说经,制诸禁戒。令一切众生,摄持身口意业,清净不犯,即能超脱三恶趣苦,是为禁戒。(三恶趣者,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编)】
⑥【诸根】
(术语)信勤念定慧之五根,其他一切之善根也。
无量寿经曰:‘诸根智慧。’
慧远疏曰:‘信勤念等,名为诸根。若通论之,一切善法,悉名诸根,如涅槃说。’
又眼耳鼻舌身之五根也。无量寿经上曰:‘诸根悦豫。’慧远疏曰:‘眼等五根,同现喜相。’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⑦【边地】
(一)梵语 mleccha。音译弥戾车。又作边夷无所知者、卑贱。指不能见闻佛法之边隅下贱之种族。(参阅「弥戾车」8038)
(二)指极乐净土之边地。又称疑城、胎宫。即以疑惑心修诸功德之人,应其机感,死后于净土受生之处。生于边地,五百岁中不得见闻三宝。(参阅「边地胎生」8388、「边地懈慢」8388)p8388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