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焰光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焰光明,学习〈优婆塞戒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4885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527

[布施勋章]

31#
 楼主| 发表于 2025-5-6 20:54:42 | 只看该作者

优婆塞戒经  (接续楼上)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优婆塞戒经卷一〉~「解脱品第四」】


8,解脱分法有下、中、上之分
「善男子!如舍利弗等六万劫中求菩提道,所以退者,以其未得解脱分法;虽尔、犹胜缘觉根利。

善男子!是法有三:谓下、中、上。下者声闻,中者缘觉,上者佛也。

[学习解说]:(佛陀继续对善生说:)

「善男子!就如舍利弗等六万劫中追求菩提道(即佛道),之所以后来有退转,是因为没有得到与之相应的解脱分法;

但是虽然这样、根器的锐利上(见学习注)还是胜过缘觉行人的。

善男子!此解脱分法,有下、中、上三种品类之分。声闻为下,缘觉为中,佛为上。

[学习注]:关于[根器的利钝]
有没有善根或慧根,是顿根还是钝根,是否业障深重
这是要看众生是否相信因果和佛法,要看能不能信奉因果与佛法,要看是否真正有解脱和通达的智慧
而不是看世俗的聪明才智与成就,因为,世俗的聪明才智与成就只是短暂的、生灭的、无常的,并不能真正解脱累世的轮回——帖子详见:我是哪种根器?
追求佛道的行者,在根器上是锐利于缘觉行人的,因为成佛才是究竟的解脱之道。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85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527

[布施勋章]

32#
 楼主| 发表于 2025-5-6 20:56:54 | 只看该作者

优婆塞戒经  (接续楼上)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优婆塞戒经卷一〉~「解脱品第四」】


9,不得解脱分法,名修戒,不名持戒
「善男子!有人勤求优婆塞戒,于无量世如闻而行,亦不得戒,有出家人求取比丘戒、比丘尼戒,于无量世如闻而行,亦不能得。

何以故?不能获得解脱分法。是故可名修戒,不名持戒。

[学习解说]:「善男子!有人精勤求取优婆塞戒,在无量世中按照听闻的教导来修行,也不能得戒(得戒,谓发得戒体之无表色于自身也。由他授戒法不发此无表色,则不名为得戒。详见词解①

有出家人求取比丘戒(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戒),在无量世中如听闻到的那样来修行,也不能得戒。

为什么呢?因为不能获得相应的解脱分法(根本来说,就是心法),因此只叫做[修戒],不叫做[持戒](谓人心常念戒,忆持无忘,不作诸恶,是名持戒。见词解②)




[词解]:

①【得戒】(术语)谓发得戒体之无表色于自身也。由他授戒法不发此无表色,则不名为得戒。具三师七证作白四羯磨之法而行之,谓之作法得,于佛前自誓而得之,名曰自誓得。其他虽有种种得戒之法,然不通于灭后之弟子。见义林章三末。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②【持戒】谓人心常念戒,忆持无忘,不作诸恶,是名持戒。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85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527

[布施勋章]

33#
 楼主| 发表于 2025-5-6 21:05:24 | 只看该作者

优婆塞戒经  (接续楼上)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优婆塞戒经卷一〉~「解脱品第四」】


10,菩萨与声闻人所得解脱分法的不同
「善男子!若诸菩萨得解脱分法,终不造业求生欲界、色、无色界,常愿生于益众生处;若自定知有生天业,即回此业求生人中。业者,所谓施、戒、修定。

[学习解说]:(佛陀继续说:)「善男子!如果菩萨们获得了解脱分法,

终究不会再造只是为了求生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业(就是三界,也就是轮回的境界),而是恒常发愿要生在利益众生的地方;

若自己知道一定有生到天上的善业,也会随即回转此业,以求生在人中(尽可能的利益众生)。这里所说的业,就是指的布施、持戒、修定。


「善男子!若声闻人得解脱分,不过三身得具解脱;辟支佛人,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得解脱分,虽复经由无量身中常不退转,不退转心,出胜一切声闻、缘觉。

[学习解说]:(佛陀继续说:)「善男子!如果有声闻人获得了解脱分法,不超过三次受身得具解脱(一、性念处,缘无生之空理而断烦恼者,如慧解脱是也。二、共念处,由性念处而具得三明六通者,即具解脱是也。三、缘念处,由三藏经十二部经而悟达者,即大罗汉是也。详见词解①);辟支佛人,也是如是;

而菩萨摩诃萨(大菩萨)一得解脱分,则过程中,虽然经由无量次转身,此解脱分法都常不退转(不退转,即所修之功德善根愈增愈进,不更退失转变也),此不退转心,胜过一切声闻、缘觉(即胜过二乘行人)


「善男子!若得如是解脱分法,虽复少施得无量果,少戒、少闻亦复如是。是人假使处三恶道,终不同彼三恶受苦。

[学习解说]:(佛陀继续说:)「善男子!如果获得了如是解脱分法,那么虽然只是少量的布施却能获得无量的果报,少量持戒、少量的多闻也是如此(得无量果报)。此人假使处于三恶道中,也终究不会和同样堕入三恶道的人受一样的苦。


「若诸菩萨获得如是解脱分法,名调柔地。何故名为调柔地耶?一切烦恼渐微弱故,是名逆流

[学习解说]:(佛陀继续说:)「如果菩萨们获得如是解脱分法,命名为[调柔地]。为什么命名为[调柔地]呢?因为一切烦恼都已经逐渐变得微弱的缘故,因此命名为逆流(即逆烦恼生死流,因为烦恼是生死的根本)


「若善男子!有四种人:一者、顺生死流,二者、逆生死流,三者、不顺不逆,四者、到于彼岸。

[学习解说]:(佛陀继续说:)善男子,有四种人:一是顺生死流(即是六道中轮转的凡夫众生),二是逆生死流(即是菩萨),三是,不顺不逆(生死流)(即是小乘二乘行者),四是到于解脱彼岸者(即是诸佛)


「善男子!如是法者,于声闻人名柔软地,于诸菩萨亦名柔软,复名喜地。以何义故名为喜地?闻不退故,名为喜地。

[学习解说]:(佛陀继续说:)善男子,如是获得解脱分法者,在声闻人来说命名为[柔软地],而对于菩萨来说,虽然也命名为[柔软地],但还命名为[喜地]。

为什么命名为[喜地]呢?因为闻法之后,能实修不退(是大欢喜之事),就命名为[喜地]。




[词解]:

①【三种念处】
(名数)一、性念处,缘无生之空理而断烦恼者,如慧解脱是也。二、共念处,由性念处而具得三明六通者,即具解脱是也。三、缘念处,由三藏经十二部经而悟达者,即大罗汉是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②【不退转】
(术语)所修之功德善根愈增愈进,不更退失转变也。略云不退,即梵语之阿毗跋致也。无量寿经上曰:“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十住毗婆娑论曰:“若人疾欲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法华经序品曰:“此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85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527

[布施勋章]

34#
 楼主| 发表于 2025-5-6 21:07:44 | 只看该作者

优婆塞戒经  (接续楼上)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优婆塞戒经卷一〉~「解脱品第四」】


11,以何义故名为菩萨?
「以何义故名为菩萨?能常觉悟众生心故。
如是菩萨虽知外典,自不受持,亦不教人。
如是菩萨不名人天,非五道摄,是名修行无障碍道。

[学习解说]:(佛陀继续说:)「以什么意义来说,可被命名为[菩萨]呢?就是能恒常觉悟众生的心(令破迷开悟)

这样的菩萨,虽然知道外道经典,但是自己不信受修持,也不教导他人来受持,

这样的菩萨,不属于人天中,也不被五道轮回所摄取,因此被命名为[修行无障碍道]。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85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527

[布施勋章]

35#
 楼主| 发表于 2025-5-6 21:09:13 | 只看该作者

优婆塞戒经  (接续楼上,31楼—35楼,合计用时约2.5小时)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优婆塞戒经卷一〉~「解脱品第四」】


12,成就菩提有四种子

「善男子!夫菩提者,有四种子:一者、不贪财物,二者、不惜身命,三者、修行忍辱,四者、怜愍众生。

[学习解说]:(佛陀继续说:)「善男子!成就菩提(道果)有四种子:

一是、不贪财物,

[学习注]:如果修行还贪财物,就是没智慧(不透彻法界真相),没有修行的真心,就会因地不真果报邪曲,就修不成。

二是、不惜身命,

[学习注]:破除身体生命的执着,就是在破除我相人相寿者相,如果不能破相,就修不成。

三是、修行忍辱

[学习注]:修行必须要实修忍辱,否则会有无量的障碍,首先就是障碍见到菩提:
佛子!我不见一法为大过失,如诸菩萨于他菩萨起瞋心者。何以故?佛子!若诸菩萨于余菩萨起瞋恚心,即成就百万障门故。

何等为百万障?所谓:

不见菩提障;……
——帖子详见: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生 ~ 华严经 普贤行品

四是、怜愍众生。

[学习注]:怜愍众生,就是有悲心,而【一切善法悲为根本】(相关学习:如何修悲心(如何生起悲心) ~ 优婆塞戒经:一切善法悲为根本),

所以,菩萨行者怜愍众生,落实四弘愿行菩萨道饶益众生,自己也会因此而成就。正如《普贤行愿品》所说:
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85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527

[布施勋章]

36#
 楼主| 发表于 2025-5-7 21:11:21 | 只看该作者

优婆塞戒经  (接续楼上)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优婆塞戒经卷一〉~「解脱品第四」】


13,能增长菩提种子的五事&六事
善男子!增长如是菩提种子,复有五事:

一者、于己身中不生轻想,言我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二者、自身受苦,心不厌悔;

三者、勤行精进,不休不息;

四者、救济众生无量苦恼;

五者、常赞三宝微妙功德。

有智之人修菩提时,常当修集如是五事。

[学习解说]:善男子!增长上述菩提种子(详见楼上),有五事:

一是、对于自身不生轻贱想,说我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学习注]:对自己有信心,是很重要的心法,这是我们要随时正观的。对此[清净光明专辑]中,有相关教导:
发愿当菩萨而能真正行菩萨道的其中一个要件
就是相信自己能真的成就,要对自己有信心
这是很多佛经上都这样讲的
其实佛性本圆满,没有信心其实就是凡夫的妄念
本来就光明自在,又何来黑暗的负面思维呢
所以[没信心]本身这也是恶种子妄念,
这是无明,不懂佛性原本光明自在——帖子详见:[略说]精进修行过程的消业现象

二是,为利益众生,自身虽然受苦,但心中不生疲厌悔恨的情绪。

三是,勤勉精进的修行,不休不息;

四是,发愿救拔济度无量苦恼里的众生(注,发大心,修行才有持续的动力)

五是、能恒常称赞三宝微妙之功德(注,这样能增上信心、见贤思齐)

有智慧的人,实修菩提道的时候,应当常常实修累积这五件事。


增长炽然菩提种子,复有六事:所谓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

是六种事,因一事增,谓不放逸;菩萨放逸,不能增长如是六事,若不放逸,则能增长。

[学习解说]:能快速增长菩提种子,还有六件事要修持,就是所说的: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这六件事,因一件事而都能得到增长~就是【不放逸(即防范于恶事,专注于善法之精神作用。可用于对治放逸,成就一切善法。详见词解①)】;

如果菩萨放逸,即不能增长这六波罗蜜,如果不放逸,则能增长六波罗蜜。




[词解]:

①【不放逸】梵语 aprama^da。心所之名。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即防范于恶事,专注于善法之精神作用。可用于对治放逸,成就一切善法,故“说一切有部”将其归纳于十大善地法之一。(俱舍论卷四、品类足论卷三)((参见:放逸)3276)p974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85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527

[布施勋章]

37#
 楼主| 发表于 2025-5-7 21:18:38 | 只看该作者

优婆塞戒经  (接续楼上)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优婆塞戒经卷一〉~「解脱品第四」】


14,离[八法]不能得菩提

「善男子!菩萨求于菩提之时,复有四事:一者、亲近善友,二者、心坚难坏,三者、能行难行,四者、怜愍众生。

复有四事:一者、见他得利心生欢喜,二者、常乐称赞他人功德,三者、常乐修集六念处法,四者、勤说生死所有过咎。

善男子!若有说言,离是八法得菩提者,无有是处。

[学习解说]:「善男子!菩萨求菩提佛果的时候,还有四件事:

一是,亲近善友(即善知识、有益于修道的朋友)

二是,道心坚固难以毁坏,

三是,要能行难行(难行,又作苦行。为“易行”之对称。于宗教修行上难以实践之行为,泛称为难行;反之,易修之行为,则称易行。详见词解①)

[学习注]:释迦牟尼佛,就是我们能行难行的榜样,
例如:佛陀成佛之前,过去累生累世行菩萨道,以自己的「眼、头、身、手、脚、骨、髓、血、...」布施供养众生——帖子详见:以「法性原理」和「众生性」来看『苦行』的真假与可否

四是对众生要有怜愍心(悲心是一切善法的根本。


此外,还有四事:

一是、见他人获得利益心生欢喜(对治嫉妒心)

二是、恒常乐于称赞他人功德(扩展心量,消融我相人相)

三者、恒常乐于修集累积六念处法(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详见词解②)的善根功德,

相关学习:如何修学[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四者、勤于宣说生死流转的过患。

善男子!如果有说,离开这八法而能获得菩提,那是不可能的。(注:即此八法,是成就菩提的必修。关键是要实修落实)




[词解]:

①【难行】梵语 dus!kara-carya^。又作苦行。为“易行”之对称。于宗教修行上难以实践之行为,泛称为难行;反之,易修之行为,则称易行。如法华经卷四提婆达多品所载,释迦如来于无量劫以来,为求菩提道,累积“难行苦行”之功德,而未曾止息;及大般若经卷四二四远离品所言,菩萨为度诸有情,多修苦行,受诸重苦,然不起难行苦行之想。上记二经均以“难行”表示艰苦修行之意。另如佛典中经常记载之尼乾子外道等,亦以行“难行”之苦行著称。
 净土教根据龙树之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易行品所说,将佛陀之教说分判为难行道与易行道二种法门,用来表示菩萨修行至不退位之二种法门。唐代道绰即依此立圣道、净土二门,而谓欲于此土入圣之修行,称为难行道,为自力之圣道门;而期待往生净土之修行,称为易行道,为他力之净土门。(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二、往生论注卷上、安乐集卷上、卷下)((参见:易行)3290)p6720 FROM:【佛光大辞典】

②【六念】
一、念佛,念佛具足十号,有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除众生之苦,我欲与佛一样;
二、念法,念如来所说之一切法,有大功德,乃无上妙药,我欲证之而施与众生;
三、念僧,念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足戒定慧,为世间之福田,我也想修僧之行;
四、念戒,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防一切之恶,我欲精进持戒;
五、念施,念布施有大功德,既能拔人之苦,且能去除自己之悭贪,我欲以布施普利众生;
六、念天,念诸天有自然之快乐,皆由往昔勤修十善之因,我亦欲勤修善业,以便善因得善果。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85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527

[布施勋章]

38#
 楼主| 发表于 2025-5-7 21:21:46 | 只看该作者

优婆塞戒经  (接续楼上)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优婆塞戒经卷一〉~「解脱品第四」】


15,菩萨初发[无上菩提心],即名[无上福田],胜过世间一切
「善男子!若有菩萨初发无上菩提心时,即得名为无上福田,如是菩萨出胜一切世间之事及诸众生。

[学习解说]:「善男子!如果有菩萨初发无上菩提心之时,就得以命名为[无上福田],这样的菩萨能超出胜过一切世间之事以及一切众生。

[学习注]:菩萨初发无上菩提心,虽然未证果,但只要有发心(不退),就能最终成就佛果。而只要成佛,自然胜过一切世间之事与众生。



[词解]:

①【福田】梵语puN!ya-ks!etra,巴利语 pun~n~a-kkhetta。谓可生福德之田;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即可得福德、功德,犹如农人耕田,能有收获,故以田为喻,则佛、僧、父母、悲苦者,即称为福田。据正法念处经卷十五、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三等载,佛为大福田、最胜福田,而父母为三界内之最胜福田。据优婆塞戒经卷三供养三宝品、像法决疑经、大智度论卷十二、华严经探玄记卷八等载,受恭敬之佛法僧等,称为敬田(恭敬福田、功德福田);受报答之父母及师长,称为恩田(报恩福田);受怜悯之贫者及病者,称为悲田(怜愍福田、贫穷福田)。以上三者,合称三福田。
 又据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五载,有所求而为者,称为有作福田,如父母、师长;无所求而为者,称为无作福田,如诸佛、菩萨等。以上二者称为二种福田。关于二种福田尚有中阿含卷三十福田经所说之学人田(修行中之圣者),与无学人田(得究极之圣者);以及敬田与恩田,悲田与敬田等多种。另有阿毗昙甘露味论卷上布施持戒品所说之大德田(相当于敬田)、贫苦田(相当于悲田)、大德贫苦田等三种田。俱舍论卷十八则说趣田(畜生等)、苦田(贫者等)、恩田(父母等)、德田(佛等)等四种田。又智顗于菩萨戒义疏卷下列举出佛田、圣人田、僧田、和尚田、阿阇梨田、父田、母田、病田等八种田(八福田)。
 依成实论卷一福田品之说,二十七贤圣断尽贪、恚等诸烦恼,其心空而不起烦恼恶业,所得禅定皆清净而永离诸烦恼,弃舍忧乐,又能断除五种心缚,成就八种功德田,并以七定护持善心,灭尽七种漏,具足戒等七净法,成就少欲知足等八功德,复以能度彼岸、精勤求度等,称为福田。
 又据首楞严三昧经卷下载,具足“十法行”者称为真实福田,即:(一)住于空、无相、无愿之解脱门而不入法位,(二)见知四谛而不证道果,(三)行八解脱而不舍菩萨行,(四)能起宿住、死生、漏尽等三种智证明而行于三界,(五)能现声闻形色威仪而不随音教从他求法,(六)现辟支佛形色威仪而以无碍辩才说法,(七)常在禅定而能现行一切诸行,(八)不离正道而现入邪道,(九)深贪染爱而离诸欲一切烦恼,(十)入于涅槃而生死不坏不舍。
 由前述可知福田说有多种,然以佛及圣弟子为福田者为其根本,据此而称阿罗汉为应供,其后即有三宝之敬田、贫穷者之悲田等名称。我国向重敬、悲二田,多行供养惠施。依广弘明集卷二十八启福篇道宣之序言,今论福德乃以悲敬为始,悲则能哀矜苦趣之艰辛,欲愿拔济彼等出离;敬则知佛法难遇,能信仰弘布之。(杂阿含经卷三十五、长阿含卷六小缘经、小品般若经卷八、新华严经卷十三、四分律卷二、大智度论卷四、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二十三、无量寿经义疏卷上(慧远)、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五(法藏)、释氏要览卷中、法苑珠林卷二十一、卷三十三、翻译名义集卷四)p5852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85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527

[布施勋章]

39#
 楼主| 发表于 2025-5-7 21:30:37 | 只看该作者

优婆塞戒经  (接续楼上,36楼—39楼,合计用时2.5小时以上)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优婆塞戒经卷一〉~「解脱品第四」】


16,诸佛圣道非世所摄,真实义者能得佛道(因此发菩提心者多,彻底行菩萨道得佛者少)
「善男子!虽有人言无量世界有无量佛,然此佛道甚为难得。何以故?

世界无边,众生亦尔;众生无边,佛亦如是。假使佛道当易得者,一佛世尊则应化度一切众生!若尔者,世界众生则为有边。

[学习解说]:「善男子!虽然有人说无量世界有无量佛,然而佛道是非常难得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世界无边,众生也无边;众生无边,佛也是如此。如果说,佛道是容易获得的,那么一佛世尊就应该度化一切众生!如果是这样,世界众生则就是有边的。


「善男子!佛出世时,能度九万九那由他人,声闻弟子度一那由他,而诸众生犹不可尽,故名无边。

是故我于声闻经说无十方佛。所以者何?恐诸众生轻佛道故——诸佛圣道非世所摄,是故如来说无虚妄。如来世尊无有妬心,以难得故,说无十方诸佛世尊。

[学习解说]:「善男子!佛出世的时候,能度化九万那由他人,声闻弟子能度化一那由他人,而众生还是无法度尽,因此叫做无边。

因为这个原因,我在给声闻所说的佛经中,说没有十方佛。为什么这样呢?是恐怕众生轻视佛道的缘故——(要知道)诸佛的圣道不是世俗所能摄取的,因此如来所说没有虚妄。

诸佛世尊没有嫉妒心(唯有一心利益和成就众生),因为佛道难得,(适应众生根器)所以说十方没有诸佛世尊。


「善男子!无量众生发菩提心,不能究竟行菩萨道。若人难言:若有现在无量诸佛,何故经中但说过去、未来二世有无量佛,不说现在无量佛耶?

[学习解说]:「善男子!无量众生发菩提心,但不能究竟彻底地行菩萨道。如果有人问难说:如果现在有无量佛,那么为什么经中只说过去、未来二世有无量佛,不说现在有无量佛?


「善男子!我一国说过去、未来有恒沙佛,现在世中唯一佛耳。

[学习解说]:「善男子!我一国中说过去、未来有恒河沙那么多的佛,现在世中只有一尊佛。


善男子!真实义者能得佛道,无量众生修行佛道多有退转,时有一人乃能得度,如庵罗花及鱼子等。

[学习解说]:善男子!(是因为)真实义者能得佛道,(因此)无量众生修行佛道多有退转,或是一时有一人才能得度,如庵罗花及鱼子等,数量虽多,但成树成鱼的少。

[学习注]:真实义有不同的次第,这里是指成佛的真实义,即不二、中道。相关帖子:【云何[真实义]? ~ 瑜伽师地论


「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得解脱分法,是不为难;在家得者,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学习解说]:「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是出家菩萨,二是在家菩萨。出家菩萨获得解脱分法,不是难事;在家菩萨获得解脱分法,才是难事。

为什么呢?因为在家人多有恶业因缘缠绕(障碍修道)的缘故。」




优婆塞戒经  解脱品第四(竟)】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85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527

[布施勋章]

40#
 楼主| 发表于 2025-5-8 22:14:18 | 只看该作者

优婆塞戒经  (接续楼上)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优婆塞戒经卷一〉~「三种菩提品第五」】


1,善生问佛,菩提有三种,为何声闻缘觉也得菩提,而不名为佛?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说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

菩提三种:一者、声闻菩提,二者、缘觉菩提,三者、诸佛菩提。

若得菩提名为佛者,何以故声闻、辟支佛人不名为佛?

若觉法性名为佛者,声闻、缘觉亦觉法性,以何缘故不名为佛?

若一切智名为佛者,声闻、缘觉亦一切智,复以何故不名为佛?言一切者,即是四谛。”

[学习解说]:善生问(佛陀):「世尊!如同佛所说的,菩萨有二种:一是在家菩萨,二是出家菩萨。

菩提有三种:一是声闻菩提,二是缘觉菩提,三是诸佛菩提

如果说,证得菩提命名为佛,那么为什么声闻、辟支佛也证得了菩提,而不命名为佛呢?

如果说觉悟了法性命名为佛,那么声闻、缘觉也觉悟了法性,为什么不命名为佛呢?

如果说,具一切智的,命名为佛,那么声闻、缘觉也有一切智,又为何不命名为佛呢?这里所说的一切,是指的四谛(即四圣谛)。




[词解]:

①【声闻菩提】为三种菩提之一。菩提,指果上之智慧。声闻果之智慧为听法之结果,与缘觉、佛之智慧分别由思惟、无师自修而得者不同,称为声闻菩提。优婆塞戒经卷一“三种菩提品”(大二四·一○三八上):“若得菩提,名为佛者,何以故,声闻、辟支佛人不名为佛?(中略)声闻之人,从闻得故,不名为佛;辟支佛人,从思惟已少分觉故,名辟支佛;如来无师,不依闻思,从修而得,觉悟一切,是故名佛。”(出生菩提心经)((参见:三菩提)631)p6499
FROM:【佛光大辞典】

【声闻菩提】谓声闻之人发菩提心也。经云:若人在于声闻行中,虽已自发菩提之心,而不劝化众生发菩提心,亦不习学大乘经义。以是行故,独得解脱,是名声闻菩提。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编)】

②【中智观故得缘觉菩提】谓缘觉之人,亦用体空之智,初观十二因缘生,次观十二因缘灭。观此生灭,即悟非生非灭,破见、思之惑;更能侵除习气,以由能观之智,比于声闻稍胜,故所证真空之理亦深,是名中智观故得缘觉菩提。(侵除者,犹渐除也。习气者,见、思余习之气分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③【诸佛菩提】即大菩提,通于事理二法,乃唯佛能得之菩提。谓能断一切有为诸法之所知障,而悉知诸法之一切种智。(大智度论卷四)((参见:菩提)5198)p6301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5-5-19 17:27 , Processed in 0.21643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