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1小时40分)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四
★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本所不见,何况得闻?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陵灭?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而我不知是义攸往,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学习解说:这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佛陀弟子里,说法第一的大弟子)在大众中起座站起来,偏袒右肩(这是比丘恭敬尊者之相)右膝著地,合掌恭恭敬敬,对佛陀说:
大威德世尊!善于为众生演说第一义谛。
注:第一义谛是针对世俗谛来说的,第一义谛根本是在于讲说佛性
相关阅读:云何名为[第一义谛]?云何菩萨名[正修行]? ~ 清净毗尼方广经
世尊经常推举说,我是人中说法第一,
而现今我听了如来微妙的法音,就像聋人能听到百步外蚊子鸣叫的声音那样不可思议,本来连见都无法见到的,何况是听闻呢
但是佛陀虽然宣说讲明法义令我能解除疑惑,但是现今我还是未能详细弄清其中的义理,到达究竟没有疑惑的境地(疑惑是指,于正法中,犹豫无决,昏迷不了,是名疑惑)。
世尊,阿难等人,虽然[开悟],但是累劫以来的无明习气尚未消除;
(关于如何正确理解[开悟],请参阅:[实修案例问答]真假菩萨&开悟&惭愧忏悔心实修
[开悟]两字在许多佛经中的用法就像[布施]
例如,佛陀在经上教导菩萨行者应该要学习[开悟]众生,就是让众生能[破迷开慧]
这种情况就像[布施],菩萨行者不断的布施众生
同样的,经上教导菩萨要不断运用各种机缘[开悟]众生,让众生[破迷显慧]
而众生在修行过程中就会不断的破迷开慧,智慧不断增上,这就是[开悟]
所以[开悟]是个过程,不是专指特定实证,悟可以有大悟小悟,直到成佛
佛菩萨教导众生就是要让众生不断[破迷开悟])
而与会大众中像我这样已经达到无漏境地者(不再由六根而起烦恼),虽然已经清净,烦恼已经断尽,但是现今听闻如来说法的法音还是有疑悔(疑念与后悔)之处
注:也就是尚有无明,尚未能通达第一义谛(佛性),【佛说只有十地菩萨才能稍微明白佛性,成佛才能真正完全明白佛性】
(详阅:什么是佛性? ~ 楞严经 ~ 大般涅槃经)
经文中的[纡]字,表曲折,就是还没有直达根本(佛性)的意思,因此尚留有疑惑不明朗,就可能由无明中产生后悔等念想,描述的非常形象
世尊!如果世间一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五阴(色受想行识)、十二处(六根加六尘,合称为十二处)、十八界(合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六识,名为“十八界”)等,本质上都是如来藏清净本然(即佛性)
那为什么会忽生出山河大地等有为之相,并按着顺序迁移变化(就是无常),终而复始没有停止呢?
如来又说,地、水、火、风四大的本性是圆融的,周遍整个法界,湛然(深、清澈的意思)常住(指没有生灭变迁)
世尊,如果地性(坚性)遍布整个法界,那要如何容下水呢?如果水性(湿性)周遍,火就应该无法生起;又怎样能水火二性都遍满虚空,两种特性之间又不互相侵凌和消灭呢?
世尊,地性显示障碍,空性显示虚通,为何这两种相反的特性都同时遍满法界呢?
而我不知道其中的道理究竟是怎样的,惟愿世尊以大慈大悲心弘布正法,开解我和大众心中的迷云(迷惑颠倒犹如云层,遮住了智慧光明的显发)
——
[名词解释]
【偏袒右肩】
(术语)挂袈裟而偏袒右肩,是表比丘恭敬尊者之相也。释氏要览曰:“律云:一切供养,皆偏袒,示有便于执作也。”法华经曰:“偏袒右肩,右膝著地。”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敷演】意思是叙说并加以发挥;表演。——摘自百度
【第一义谛】
(术语)二谛之一。对于世俗谛之称,又云真谛、圣谛、胜义谛、涅槃、真如、实相、中道、法界、真空等,总以名深妙之真理,谛者真实之道理也。此道理为诸法中第一,故云第一义,真实故云真,为圣者所见,故云圣,为殊胜之妙义,故云胜义。大乘义章一曰:“第一义者,亦名真谛。第一是其显胜之目,所以名义。真者,是其绝妄之称。世与第一审实不谬,故通名谛。(中略)彼世谛若对第一,应名第二。若对真谛,应名妄谛。第一义谛若对世谛,应名出世。若对俗谛,应名非俗。若对等谛,应名非等。立名一一不可返对。是故事法,旦名世谛俗谛等谛。理法,旦名第一义谛乃至真谛。”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疑惑】
谓无正信之心,于正法中,犹豫无决,昏迷不了,是名疑惑。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疑悔】
(术语)疑念与后悔。法华经序品曰:“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八界】
合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六识,名为“十八界”。此中因根对尘,中间发识以了别境界,如眼根为能发,眼识为所发,色尘为助发。眼根如是,余根可类推。每一根的根境识,必须同时具备,才会发生作用。兹列表说明如下: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常住】
1,没有生灭变迁的意思。楞伽经说常住之法有七种,即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识、大圆镜智。
2,指寺院,因寺院是僧人常住的道场。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