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婆塞戒经 (本楼用时2小时)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优婆塞戒经卷一〉~「修三十二相业品第六」】
4,菩萨满三阿僧祇劫修行成就三十二相,是大悲心的果报,功德无比殊胜
(1)如来相好胜一切世间福德,以无见顶相最为珍贵
★「善男子!一切世间所有福德,不及如来一毛功德;如来一切毛孔功德,不如一好功德;聚合八十种好功德,不及一相功德;一切相功德,不如白毫相功德;白毫功德,复不得及无见顶相。
[学习解说]:
「善男子!一切世间所有福德,不及如来一毛孔的功德;
如来一切毛孔功德,不如一好的功德;
聚合八十种好(详见词解①)的功德,不及一相的功德(相,梵语 laks!aN!a,谓佛肉身所具足特殊容貌中之显而易见者,可分三十二相。好,梵语 vyan~jana,为佛肉身形貌之微细难见者,共有八十种好。两者并称,即为相好。为佛身所具之三十二相及八十种随形好。转轮圣王亦具有三十二相,然八十种好则仅佛菩萨所有。佛于过去世百大劫间,曾修相好业,故于此生成就相好。详见词解②);
一切相好的功德,不如白毫相的功德;而白毫相的功德,又不及无见顶相的功德。
[学习注]:关于[功德]:
A,【什么是功德呢?这讲过很多次了
功德是指原本就清净圆满的佛性,这在楞严经讲的很清楚
就是第八识清净后的庵摩罗识,这就会有圆满的功德能力
所以一般人想要有功德,这必须实证,逐渐清净第八识,让佛性显露
这样才能逐渐真正成就自身原本俱足的功德能力
佛经(例如密严经)中讲的很清楚,第八识有无穷的能力
清净的第八识作用能成就一切清净圆满功德,拥有佛菩萨的一切神通变化
相反的,凡夫第八识的恶习气种子则可以造就一切六道生死轮回
所以凡夫妄想神通,却不知道自己早就拥有神通,
只是自己弄错了方向,让第八识的神通作用,走向黑暗的一面
这就是法界的真相,这点也讲过多次了
知道这个真相很重要,由这真相就能分辨一般世俗外道和附佛外道
由这真相,就能知道世间一切法门究不究竟,是正是邪】
(详见:[略说]功德和回向的实相和原理)
B,【功就是能力,德就是身心品质的展现,这才是实修者的真实功德】
(详见:[心净,则国土净]的原理)
C,【佛性才是功德所在】
(详见:[问题解答]该如何回向?)
D,【真正的功德是真正的实修,功德是指您真正的能力,
是真正智慧和定力的呈现,而不是那种杂乱状态】
(详见:[略说]不懂实修次第方法而造成修行混乱的状态)
E,【实证才是真功德,佛性才是真正功德处,真正圆满自在的境界和体现才是真功德】
(详见:[回答]为什么佛菩萨不现神通救世呢?佛菩萨不可以替我们超度亲人吗?)
【2】世间福德是有相的,是有生灭的,不可长保。而如来的功德,则是佛性的流露,是本具的,不生不灭,清净圆满的。因此胜过一切世间福德。
(2)菩萨成就三十二相,是大悲心的果报
★「善男子!菩萨常于无量劫中,为诸众生作大利益,至心勤作一切善业,是故如来成就具足无量功德;是三十二相,即是大悲之果报也。
[学习解说]:「善男子!菩萨在无量劫那么长的时间,恒常为一切众生作大利益,至诚心勤勉的作一切善业,
因此成就了如来圆满具足的无量功德,这修行成就的三十二相,就是大悲心的果报啊!
[学习注]:关于「悲」「大悲」,相关学习:
如何修悲心(如何生起悲心) ~ 优婆塞戒经:一切善法悲为根本
什么是[菩萨深重大悲]?[菩萨]和[大士]的区别~大悲莲华经
十种发菩提心因缘,十种观众生而起大悲 ~ 华严经 离世间品
(3)转轮圣王虽有三十二相, 但不明了不圆满
★「转轮圣王虽有是相,相不明了具足成就。是相业体,即身、口、意业。
[学习解说]:「转轮圣王虽然有此(三十二)相,但是相貌不明了,不是圆满具足成就的。这相貌所缘的业体,就是身口意三业。
[学习注]:佛因为身口意三业随智慧行,一切都清净圆满,所以成就的相也就明了、圆满。
而转轮圣王三业不如佛清净,因此成就的相也不够明了圆满。这也显示了「相由心生」的道理。
(4)菩萨在四大洲~除郁单曰的其他三方,以男子身修三十二相
★「修是业时,非于天中、北郁单曰,唯在三方,男子之身,非女人身也。
[学习解说]:「菩萨修此(三十二相)业的时候,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北郁单曰(四大洲之一。人受千岁,命无中夭。四洲中北洲之果报最胜,乐多苦少,惟无佛出世,故为八难之一。详见词解③),而是在(东弗婆提、南阎浮提、西瞿耶尼,详见词解③)这三方(三洲)实修;并且是以男子身修持的,不是女人身。
[学习注]:说到男女,根本是在于习气的不同所造成的,女人代表的是更重的习气,因此形成了女身的果报。而三十二相是大人相(大丈夫相),自然需要转女成男,方能圆满成就。
相关学习:【[略谈]男女】【[简单说明]佛法对于男女业报的看法】,
在此,深深忏悔自己累世的女人习气,今生一定要好好依教奉行,转化女身的果报,早日以大丈夫身,修行成佛。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5)菩萨满三阿僧祇劫修成三十二相,次第圆满成佛
★「菩萨摩诃萨修是业已,名为满三阿僧祇劫,次第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学习解说]:「菩萨修行(三十二相)业完成后,命名为[满三阿僧祇劫](三阿僧祇劫,为菩萨修行成满至于佛果所须经历之时间。意为无量数、无央数;劫,为极长远之时间名称,有大、中、小三劫之别。三度之阿僧祇大劫,即称三大阿僧祇劫。于三大劫中,释迦佛值遇无数佛。详见词解④),这之后,能次第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圆满成佛。
[词解]:
①【八十种好】
梵语 as/i^ty-anuvyan~jana^ni。为佛菩萨之身所具足之八十种好相。又称八十随形好、八十随好、八十微妙种好、八十种小相、众好八十章。佛、菩萨之身所具足之殊胜容貌形相中,显著易见者有三十二种,称为三十二相;微细隐密难见者有八十种,称为八十种好。两者亦合称相好。转轮圣王亦能具足三十二相,而八十种好则唯佛、菩萨始能具足。
又有关八十种好之顺序与名称,异说纷纭。据大般若经卷三八一载,八十种好指:
(一)指爪狭长,薄润光洁。(二)手足之指圆而纤长、柔软。(三)手足各等无差,诸指间皆充密。(四)手足光泽红润。(五)筋骨隐而不现。
(六)两踝俱隐。(七)行步直进,威仪和穆如龙象王。(八)行步威容齐肃如狮子王。(九)行步安平犹如牛王。(十)进止仪雅宛如鹅王。
(十一)回顾必皆右旋如龙象王之举身随转。(十二)肢节均匀圆妙。(十三)骨节交结犹若龙盘。(十四)膝轮圆满。(十五)隐处之纹妙好清净。
(十六)身肢润滑洁净。(十七)身容敦肃无畏。(十八)身肢健壮。(十九)身体安康圆满。(廿)身相犹如仙王,周匝端严光净。
(廿一)身之周匝圆光,恒自照耀。(廿二)腹形方正、庄严。(廿三)脐深右旋。(廿四)脐厚不凹不凸。(廿五)皮肤无疥癣。
(廿六)手掌柔软,足下安平。(廿七)手纹深长明直。(廿八)唇色光润丹晖,(廿九)面门不长不短,不大不小如量端严。(卅)舌相软薄广长。
(卅一)声音威远清澈。(卅二)音韵美妙如深谷响。(卅三)鼻高且直,其孔不现。(卅四)齿方整鲜白。(卅五)牙圆白光洁锋利。
(卅六)眼净青白分明。(卅七)眼相修广。(卅八)眼睫齐整稠密。(卅九)双眉长而细软。(四十)双眉呈绀琉璃色。
(四一)眉高显形如初月。(四二)耳厚广大修长轮埵成就。(四三)两耳齐平,离众过失。(四四)容仪令见者皆生爱敬。(四五)额广平正。
(四六)身威严具足。(四七)发修长绀青,密而不白。(四八)发香洁细润。(四九)发齐不交杂。(五十)发不断落。
(五一)发光滑殊妙,尘垢不著。(五二)身体坚固充实。(五三)身体长大端直。(五四)诸窍清净圆好。(五五)身力殊胜无与等者。
(五六)身相众所乐观。(五七)面如秋满月。(五八)颜貌舒泰。(五九)面貌光泽无有颦蹙。(六十)身皮清净无垢,常无臭秽。
(六一)诸毛孔常出妙香。(六二)面门常出最上殊胜香。(六三)相周圆妙好。(六四)身毛绀青光净。(六五)法音随众,应理无差。
(六六)顶相无能见者。(六七)手足指网分明。(六八)行时其足离地。(六九)自持不待他卫。(七十)威德摄一切。
(七一)音声不卑不亢,随众生意。(七二)随诸有情,乐为说法。(七三)一音演说正法,随有情类各令得解。(七四)说法依次第,循因缘。(七五)观有情,赞善毁恶而无爱憎。
(七六)所为先观后作,具足轨范。(七七)相好,有情无能观尽。(七八)顶骨坚实圆满。(七九)颜容常少不老。(八十)手足及胸臆前,俱有吉祥喜旋德相(即卍字)。p268
FROM:【佛光大辞典】
②【相好】相,梵语 laks!aN!a,谓佛肉身所具足特殊容貌中之显而易见者,可分三十二相。好,梵语 vyan~jana,为佛肉身形貌之微细难见者,共有八十种好。两者并称,即为相好。为佛身所具之三十二相及八十种随形好。转轮圣王亦具有三十二相,然八十种好则仅佛菩萨所有。佛于过去世百大劫间,曾修相好业,故于此生成就相好。大智度论卷二十九(大二五·二七四下):“若须八十随形好,何不皆名为相而别为好?答曰:相大严身。若说大者则已摄小。复次相粗而好细,众生见佛,则见其相,好则难见故。又相者余人共得,好者或共或不共,以是故相好别说。”依此则知,粗显者名相,细微者称好。又“好”在诸相之间,互相显发。释迦菩萨以其精进,而超九大劫,只经九十一劫即修习圆满相好业。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大三○·五六八中):“当知如是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八十随好,菩萨若在种性地中,唯有种子依身而住;菩萨若在胜解行地,始能修彼能得方便;菩萨若在清净增上意乐地中,乃名为得;菩萨若在诸余上地,如是相好转胜清净;若在如来到究竟地,当知相好善净无上。”此即得相好之次第。(长阿含经卷一、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四、大乘百福庄严相经)p3900
FROM:【佛光大辞典】
③【四洲】梵语 catva^ro dvi^pa^h!,巴利语 catta^ro di^pa^。古代印度人之世界观,谓于须弥山四方,七金山与大铁围山间之咸海中,有四个大洲。又称四大部洲、四大洲、四天下、须弥四洲、四洲形量。
据大唐西域记卷一、俱舍论光记卷八等记载,四洲即:(一)东胜身洲(梵 Pu^rva-videha),旧称东弗婆提、东毗提诃,或东弗于逮。略称胜身(梵 Videha,毗提诃)。以其身形殊胜,故称胜身。地形如半月,人面亦如半月。(二)南赡部洲(梵 Jambu-dvi^pa),旧称南阎浮提。赡部(梵 jambu)原为蒲桃树之音译,本洲即以此树而得名。地形如车箱,人面亦然。(三)西牛货洲(梵 Apara-goda^ni^ya),旧称西瞿耶尼。以牛行贸易而得名。地形如满月,人面亦然。(四)北俱卢洲(梵 Uttara-kuru),旧称北郁单越。俱卢,意谓胜处,以其地胜于上述三洲而得名。地形正方,犹如池沼,人面亦然。
日、月、星辰围绕于须弥山腹,普照四天下。又四大洲各有二中洲与五百小洲,四大洲及八中洲皆住人,二千小洲则或住人或不住人。北洲之果报最胜,乐多苦少,惟无佛出世,故为八难之一。四洲各有特殊之三事:(一)南洲,住民勇猛强记而能造业行、能修梵行、有佛出其土,此三事胜于其他三洲及诸天。(二)东洲,其土极广、极大、极妙。(三)西洲,多牛、多羊、多珠玉。(四)北洲,则无所系属、无有我所、寿命千岁。(长阿含经卷十八阎浮提洲品、卷二十忉利天品、起世经卷一、新华严经卷十三、大智度论卷十、俱舍论卷十一、卷二十、法苑珠林卷二)p1731
FROM:【佛光大辞典】
④【三阿僧祇劫】为菩萨修行成满至于佛果所须经历之时间。又作三大阿僧祇劫、三劫阿僧企耶、三阿僧企耶、三僧祇、三祇、三无数大劫、三无数劫、三劫。阿僧祇,梵语 asam!khya,意为无量数、无央数;劫,为极长远之时间名称,有大、中、小三劫之别。三度之阿僧祇大劫,即称三大阿僧祇劫。于三大劫中,释迦佛值遇无数佛。据大毗婆沙论卷一七八载,于初劫之时,逢事七万五千佛;第二劫之时,逢事七万六千佛;第三劫之时,逢事七万七千佛。
以三劫配于修行之位次,诸经论所说不一。天台宗智顗大师之四教义卷四以之配于声闻之位次:(一)初阿僧祇劫配外凡之位,即证得五停心别相、总相念处之位。(二)二阿僧祇劫配内凡中之暖位,即以暖法之智慧修习六度之位。(三)三阿僧祇劫配顶位,即勤行六度,而于四谛观解分明之位。
据摄大乘论本卷下之说:(一)初阿僧祇劫配地前菩萨之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四十位。(二)二阿僧祇劫配初地至第七地之位。(三)三阿僧祇劫配第八地至第十地之位。
梁译摄大乘论卷下则举出七阿僧祇与三十三阿僧祇之说。(一)七阿僧祇劫:(1)不定阿僧祇,(2)定阿僧祇,(3)授记阿僧祇(以上三项配于地前之四十位),(4)依实谛阿僧祇(初地至第三地),(5)依舍阿僧祇(第四地至第六地),(6)依寂静阿僧祇(第七、第八地),(7)依智慧阿僧祇(第九、第十地)。(二)三十三阿僧祇劫:即地前有(1)信行阿僧祇,(2)精进行阿僧祇,(3)趣向行阿僧祇。十地之中则各地皆有三阿僧祇,盖以每地均有入位、住位、出位等三种位次,每一位次立一阿僧祇,合地前之三劫,则总为三十三劫。又所立劫数虽为七、三十三,然其劫量则与上记之三阿僧祇劫无异。
优婆塞戒经卷一修三十二相业品(大二四·一○三九上):“菩萨摩诃萨修是业已,名为满三阿僧祇劫,次第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我于往昔宝顶佛所满足第一阿僧祇劫,然灯佛所满足第二阿僧祇劫,迦叶佛所满足第三阿僧祇劫。”(大智度论卷四、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八、俱舍论卷十八、天台四教仪集注卷中、华严五教章卷二、卷三、俱舍论光记卷十八)p577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