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焰光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焰光明,学习〈优婆塞戒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4885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528

[布施勋章]

41#
 楼主| 发表于 2025-5-8 22:19:40 | 只看该作者

优婆塞戒经  (接续楼上,40楼和41楼,合计用时2小时)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优婆塞戒经卷一〉~「三种菩提品第五」】


2,佛陀回答善生,何以得名为佛(即详细例举三种菩提之不同)?

(1)如来无师,不依闻、思,从修而得觉悟一切,得名为佛
佛言:「善男子!菩提有三种:一者、从闻而得,二者、从思惟得,三者、从修而得。

声闻之人从闻得故,不名为佛;

辟支佛人从思惟已少分觉故,名辟支佛;

如来无师,不依闻、思,从修而得觉悟一切,是故名佛。

[学习解说]:佛陀(回答善生)说:

「善男子!菩提有三种:一是,从听闻而得,二是,从思惟而得,三是,从实修而得。

声闻行人是从听闻而得,因此不命名为佛;

辟支佛人是从思惟而有少分觉悟的缘故,因此命名为辟支佛;

如来则是无师(即指无师独悟之智慧。如佛所证得之智慧,非由师教或外力而得,详见词解①),不依靠听闻、思惟,是从实修而得以觉悟一切(四圣谛的)道理,因此叫做佛。

[学习注]:关于菩萨和声闻、缘觉小乘行者对[四圣谛]的不同认识和修行差别,可参阅:

[菩萨]修[四圣谛]吗?([菩萨]和[声闻]修[四圣谛]的差异) ~ 清净毗尼方广经】、【大般涅槃经:甚深四圣谛法




[词解]:

①【无师智】<一>梵语 anupadis!t!a-jn~a^na。指非藉他力,不待他人教而自然成就之智慧。与“自然智”为同义语。碧岩录第六十二则(大四八·一九三下):“以无师智,发无作妙用;以无缘慈,作不请胜友。”(法华经譬喻品、宗镜录卷九)
 <二>梵语 svayambhu^-jn~a^na。指无师独悟之智慧。如佛所证得之智慧,非由师教或外力而得;又如缘觉(独觉)圣者,观诸法因缘生灭,不待师教而证成觉智。(六十华严卷三十五)p5106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85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528

[布施勋章]

42#
 楼主| 发表于 2025-5-9 23:25:09 | 只看该作者

优婆塞戒经  (接续楼上)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优婆塞戒经卷一〉~「三种菩提品第五」】


2,佛陀回答善生,何以得名为佛(详细例举三种菩提之不同)?

(2)总相、别相一切觉了,不依闻、思,无师独悟,从修而得,得名为佛
「善男子!了知法性,故名为佛。法性二种:一者、总相,二者、别相。

声闻之人,总相知故不名为佛;

辟支佛人同知总相,不从闻故,名辟支佛,不名为佛;

如来世尊,总相、别相一切觉了,不依闻、思,无师独悟,从修而得,故名为佛。

[学习解说]:(佛陀说:)「善男子!了知法性(详见学习注【1】),得以命名为佛。

法性有二种:一者、总相,二者、别相(一切之有为法,有总别二相。如无常无我之相,通于一切,故谓之总相。如地有坚相,水有湿相,谓之别相,详见词解①②)

声闻之人,仅知晓总相,因此不命名为佛;

辟支佛人同样只是知晓总相,但不是从听闻而获得(是由思惟而得),因此命名为辟支佛,不命名为佛;

如来世尊,总相、别相一切都能觉悟了知(也就是知【一切正法非法的原理和一切器世间的特性】),不依靠听闻、思惟,而是以无师智独自觉悟,是从实修而懂得的,以是缘故命名为佛。

[学习注]:【1】
「法性」

相较于「正报」「有情众生」,法界中没有「第八识」的「器世间」,称为「依报」或「无情众生」
「有情众生」都有「佛性」能成佛,相较于「有情众生」的「佛性」,「无情众生」则称「法性」
「一切法」可泛称「一切正法、非法和一切器世间的物、相」,或依照佛弟子根器而狭隘只称「一切正法」
所以,「法性」就是「一切法」的原理,就是包含一切正法非法的原理和一切器世间的特性
从「法、报、化」三身的「法身」来看,
从狭义来说,除了佛身,「佛经」表示佛的「法身」,佛经纸本有生灭性,这法身就变成也有生灭性,所以是狭义
广义来说,「法理、法义」才是佛的「法身」,这就又可以回到前面「佛法僧」那段的探讨,回到「法性」问题
所以,最终来说,「法身」就是「法理、法义」,就是「法性」,这也是不生不灭的,因为特性原理本来就存在,没有生灭问题
这点如果无法明白,想想「水往低处流」,这样就能明白,也就是佛法其实不会消失,所以,「法身」不生不灭
另外,清净后的「第八识」,就是「佛性」,才是真正「法身」,「佛性」真常,不生不灭,所以,「法身」也不生不灭

所以,最终来说,从法身来看,有情的佛性和法性原理在道理上是相通的,因为佛能通达一切法性
但是,这不是说「法性」就是「佛」(如果你要从法理上来说,也是正确的),差别在于「有情」
就像医生要明白每一种疾病的病因、原理特性
也了解每一种药物的特性原理,以及适用在哪种病症上
更要诊断清楚每一个病人的病症,才能知道用哪一种药物

同样的道理,佛菩萨能治烦恼众生病,能解救众生脱离轮回
所以,必须明白每一种烦恼的原因、因果原理、以及产生的病症现象,这就是知「烦恼性」
然后,也要了解对治每一种烦恼的解救方法,要清楚法门的原理与运用方法,这就是明白「法性」
——帖子详见:「佛性」与「法性」&「轮回」与「解脱」&「常」与「无常」




[词解]:

①【总相】(术语)一切之有为法,有总别二相。如无常无我之相,通于一切,故谓之总相。如地有坚相,水有湿相,谓之别相。见智度论三十一。【又】六相之一。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②【别相】<一>为二相之一。“总相”之对称。一切法皆无常、无我,是为总相,即总括之相状;然一切法亦有各别特殊之相,如水为湿相,地为坚相,火为热相,此即别相,是为部分之相状。(大智度论卷三十一)((参见:总相别相)6488)
 <二>为六相之一。六相即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华严宗谓一缘起之法必具多德,如一屋舍含摄椽、瓦等,是为总相;多德各各而非一,如椽、瓦等各各不同,是为别相。((参见:六相)1280、“六相圆融”1280)p2796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85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528

[布施勋章]

43#
 楼主| 发表于 2025-5-9 23:56:07 | 只看该作者

优婆塞戒经  (接续楼上,42楼和43楼,合计用时约2小时20分以上)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优婆塞戒经卷一〉~「三种菩提品第五」】


2,佛陀回答善生,何以得名为佛(详细例举三种菩提之不同)?

(3)缘智具足,得名为佛
「善男子!如来世尊缘智具足,声闻、缘觉虽知四谛,缘智不具,以是义故,不得名佛;如来世尊缘智具足,故得名佛。

[学习解说]:「善男子!如来世尊缘智具足,而声闻和缘觉行人,虽知道四圣谛的道理,但是对因缘产生的一切现象和原理并没有具足了知的智慧,

因为这个缘故,不得命名为佛;而佛缘智具足,因此得以命名为佛。


(4)烦恼疑、无记疑皆断,得名为佛
「善男子!如恒河水,三兽俱渡,兔、马、香象。

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

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犹如香象,是故如来得名为佛。

[学习解说]:善男子!就如,兔、马、香象三兽一起渡过恒河之水。

兔子过河的时候,腿不至底,是浮着水而过的;而马呢,腿或是至底,或不至底;象则能完全碰到河底。

所谓的恒河水,比喻的就是十二因缘之河。

声闻渡河的时候,犹如兔子渡河(不能真正明白十二因缘);缘觉渡河的时候,犹如马儿渡河(或不能明白十二因缘、或能明白十二因缘);如来渡河时,则犹如香象渡河(能真正明白十二因缘),因此如来得以命名为佛。(相关学习:[必修]十二因缘大般涅槃经:甚深十二因缘


(5)拔一切烦恼、习气根原,得名为佛
声闻、缘觉虽断烦恼,不断习气,如来能拔一切烦恼、习气根原,故名为佛。

[学习解说]:声闻、缘觉行者,虽然断除了烦恼,但还不能断尽习气(相关佛法故事:习气难调

而如来则能从根源上拔除一切烦恼、习气(烦恼习气具断),因此命名为佛。


(6)烦恼疑、无记疑皆断,得名为佛
「善男子!疑有二种:一、烦恼疑,二、无记疑。二乘之人断烦恼疑,不断无记;如来悉断如是二疑,是故名佛。

[学习解说]:「善男子!疑有二种:一是烦恼疑,二是无记疑。二乘之人断除了烦恼疑,却还不能断除无记疑(一切法可分为善、不善、无记等三性,无记即非善非不善者,因其不能记为善或恶,故称无记。无记分为有覆无记与无覆无记二种。(一)有覆无记,以其无记,故不引生异熟果,但能覆圣道、蔽心性,故为不净者,例如上二界之烦恼,及欲界之烦恼如身见、边见俱属此。(二)无覆无记,又作净无记,即纯粹之无记,绝不覆圣道,蔽心性,故不属不净。详见词解②);如来则是断除了烦恼疑和无记疑(这粗、细)二种疑,因此命名为佛。


(7)于多闻、思惟心无疲厌,得名为佛
「善男子!声闻之人厌于多闻,缘觉之人厌于思惟,佛于是二心无疲厌,故名为佛。

[学习解说]:「善男子!声闻之人对于多闻心有厌倦,缘觉之人对于思惟心有厌倦,佛对于这二种,心都不生疲厌,因此命名为佛。


(8)智器俱净,得名为佛
「善男子!譬如净物,置之净器,表里俱净;声闻、缘觉智虽清净而器不净,如来不尔,智器俱净,是故名佛。

[学习解说]:「善男子!譬如清净之物,放置在干净的器皿中,表面和内里都清净;

而声闻、缘觉行人,虽然智已清净(已断烦恼),但是器不清净(尚有习气),但如来不是如此,而是智、器都清净(智慧通达、习气断尽),因此命名为佛。


(9)智行俱净,得名为佛
「善男子!净有二种:一者、智净,二者、行净。声闻、缘觉虽有净智,行不清净;如来世尊智、行俱净,是故名佛。

[学习解说]:「善男子!净有二种:一者、智慧清净,二者、所行清净。而声闻、缘觉虽有清净智慧,但是所行不清净(因为尚有习气影响);而如来世尊智慧、所行都清净,因此命名为佛。


(10)所行无边,得名为佛
「善男子!声闻、缘觉其行有边,如来世尊其行无边,是故名佛。

[学习解说]:「善男子!声闻、缘觉所行有边(有之边际。论有无之理时之语也。世间一切之事物,必假众缘之和合而生,和合之力,能呈一个之作用,是名有边。既假众缘之和合而生,原无自性,既无自性,则不得谓法体为有,是名无边。见词解②),而如来世尊所行无边(不落有无两边,即不二、中道),因此命名为佛。


(11)一念破坏二障、具足智因、智果,得名为佛
「善男子!如来世尊能于一念破坏二障:一者、智障,二者、解脱障,是故名佛。

[学习解说]:「善男子!如来世尊能在一念中破坏二种障碍:一是、智障(谓佛菩萨于声闻、缘觉所得无碍之智,以能障中道之理,不能显发,故名智慧障,详见词解③),二是、解脱障(又作定障。“烦恼障”或“根本障”之对称。二障之一。障碍圣者进入灭尽定,使不得俱解脱,故称解脱障。其体为不染污无知之一种。详见词解④),是故名佛。


(12)如来具足智因、智果,得名为佛
如来具足智因、智果,是故名佛。

[学习解说]:如来具足智因、智果(谓修习一切智慧为因,能证三乘及以佛果,是名智因智果。(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详见词解⑤),是故名佛。




[词解]:

①【无记】非善非恶,无可记别。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记】
梵语 avya^kr!ta。三性之一。一切法可分为善、不善、无记等三性,无记即非善非不善者,因其不能记为善或恶,故称无记。或谓无记者因不能招感异熟果(善恶之果报),不能记异熟果,是故称为无记;但此种解释仅适用于有漏法,并非一般通说。成为无记之法,称“无记法”;对此,成为善或不善之法,称“有记法”。无记分为有覆无记与无覆无记二种。(一)有覆无记,以其无记,故不引生异熟果,但能覆圣道、蔽心性,故为不净者,例如上二界之烦恼,及欲界之烦恼如身见、边见俱属此。(二)无覆无记,又作净无记,即纯粹之无记,绝不覆圣道,蔽心性,故不属不净。欲界之无覆无记心分为四:(1)异熟无记,即指异熟生心、报生心。依前世业因招感果报之心。(2)威仪无记,又作威仪路无记。即威仪心、威仪路心。引起行住坐卧之威仪动作或缘此动作之心。(3)工巧无记,又作工巧处无记。即指工巧心、工巧处心。为身语工巧(工作、绘画、诗歌等)或缘此之心。(4)通果无记,又作变化无记。即指能变化心、变化心、通果心。起入定得神通自在作用之心。以上四无记更加自性无记(如山河大地之色香味触)与胜义无记(虚空及非择灭之二无为法),并有覆无记,合谓七无记。同时,唯识宗将所有之无记法分为如下四无记:能变无记(心、心所)、所变无记(色法与种子)、分位无记(不相应行法)与胜义无记等。成实论卷八称隐没无记性烦恼为无记。
 此外,对于外道之十四难(即问难),释尊认为无回答之意义,故不答以是或非,此谓十四无记、十四不可记;相当于四记答中之舍置记。十四问难如下:(一)世界(及我)有常(时间之无限)?(二)无常(时间之有限)?(三)亦常亦无常?(四)非常非无常?(五)有边(空间之有限)?(六)无边(空间之无限)?(七)亦有边亦无边?(八)非有边非无边?(九)如来(此际意指众生)死后有?(十)无?(十一)亦有亦无?(十二)非有非无?(十三)命与身为同一?(十四)异?以上若除去(三)(四)(七)(八),亦称作四类十问。(杂阿含经卷三十四、大毗婆沙论卷五十一、卷九十七、卷一四四、俱舍论卷二、卷七、成唯识论卷三、俱舍论光记卷二、卷十三、卷十五、卷五、卷十、大乘义章卷七)((参见:十四无记)414、“三性”563、“四无记”1775、“有覆无记”2460、“无覆无记”5139)p5107
FROM:【佛光大辞典】

②【有边】
(术语)有之边际。论有无之理时之语也。世间一切之事物,必假众缘之和合而生,和合之力,能呈一个之作用,是名有边。既假众缘之和合而生,原无自性,既无自性,则不得谓法体为有,是名无边。见三藏法数八。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③【净智慧障真实义】
谓佛菩萨于声闻、缘觉所得无碍之智,以能障中道之理,不能显发,故名智慧障;今佛菩萨断此之障,则中道之理自然显现,是为净智慧障真实义。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④【解脱障】
梵语 vimukty-a^varaN!a。又作定障。“烦恼障”或“根本障”之对称。二障之一。障碍圣者进入灭尽定,使不得俱解脱,故称解脱障。其体为不染污无知之一种。(大毗婆沙论卷一五三、俱舍论卷二十五、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p5605
FROM:【佛光大辞典】

⑤【智因智果】
谓修习一切智慧为因,能证三乘及以佛果,是名智因智果。(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85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528

[布施勋章]

44#
 楼主| 发表于 2025-5-10 20:39:57 | 只看该作者

优婆塞戒经  (接续楼上)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优婆塞戒经卷一〉~「三种菩提品第五」】


2,佛陀回答善生,何以得名为佛(详细例举三种菩提之不同)?

(13)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等,身心二力悉皆满足,得名为佛
善男子!如来出言,无二无谬,亦无虚妄,智慧无碍,乐说亦尔,

具足因智、时智、相智,无有覆藏,不须守护,无能说过,

悉知一切众生烦恼起结因缘、灭结因缘,世间八法所不能污,

有大怜愍,救拔苦恼,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身心二力悉皆满足。

[学习解说]:「善男子!如来:

有所言说,不落两边没有错谬,也没有虚妄(顺于实相),智慧圆满无有障碍,乐说(即乐说无碍辩,为四无碍辩之一。系随一切众生所乐闻而说法无碍之辩才。又作辩无碍解、辩无碍智、乐说无碍智。就心而言,称为乐说无碍智;就口而言,称为乐说无碍辩。“乐说”有二义:(一)就说者适悦之情解之,谓菩萨自得胜法,乐为众说;如父母得于胜事,乐欲与子。(二)就闻者之意乐解之,谓菩萨知众生乐听其说而为说法。详见词解①)亦无障碍(注,此即说智)

具备满足因智、时智、相智(因智、时智、相智、说智。此四智乃佛所得之不共智,即佛与众不同的智慧,相关见词解②),不被无明烦恼所覆藏,不须刻意守护,而无人能说其(所说所行)有过错,

对于一切众生烦恼的生起因缘和灭除因缘全都知晓,并且不被世间八法(世间八法即:利、无利、名闻、不名闻、论议、无论议、苦、乐。见词解③,或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这“八风”,详见词解④)所染污,

对众生有大悲怜愍之心,救拔其出苦恼,具备满足十力(学习注【1】)、四无所畏(谓佛菩萨说法时具有四种无所惧畏之自信,而勇猛安稳。又作四无畏。
 <一>佛之四无所畏,为十八不共法之一科。据增一阿含经卷十九、卷四十二等载,即:(一)诸法现等觉无畏,又作一切智无所畏、正等觉无畏、等觉无畏。谓对于诸法皆觉知,住于正见无所屈伏,具无所怖畏之自信。(二)一切漏尽智无畏,又作漏永尽无畏、漏尽无所畏、漏尽无畏。谓断尽一切烦恼而无外难怖畏。(三)障法不虚决定授记无畏,又作说障法无畏、说障道无所畏、障法无畏。谓阐示修行障碍之法,并对任何非难皆无所怖畏。(四)为证一切具足出道如性无畏,又作说出道无畏、说尽苦道无所畏、出苦道无畏。即宣说出离之道而无所怖畏。详见词解⑤)
、大悲三念(学习注【2】),身心二力都圆满具足。

[学习注]:
【1】关于「十力」,请参阅:什么是[如来十八不共法]和[如来十力]? ~ 大集经贤护分

【2】关于「大悲三念」,请参阅:【大悲三念】 ~ 优婆塞戒经


「云何身力具足?善男子!三十三天有一大城,名曰善见,其城纵广满十万里,宫室百万,诸天一千六十六万六千六百六十有六。

夏三月时,释提桓因欲往波利质多林中欢娱受乐。由乾陀山有一香象名伊罗钵那,具足七头,帝释发念,象知即来,

善见城中所有诸天处其头上,旋行而往。其林去城五十由延,是象身力出胜一切香象身力。

正使和合如是香象一万八千,其力唯敌佛一节力,是故身力出胜一切众生之力。

[学习解说]:「怎样是身力具备满足呢?(注,佛陀以如下的譬喻来说明)

善男子!三十三天中有一大城,名叫[善见](位于须弥山顶忉利天之中央,为帝释天所住之宫城。又作喜见城、天帝释城。详见词解⑥)

这城长宽都有十万里,宫室有百万之多,天人有一千六十六万六千六百六十有六之众。

夏三月时(指农历的四、五、六三个月),释提桓因(三十三天王,即帝释天)想要前往波利质多林中游乐。

由乾陀山(梵语由乾陀,华言持双。谓此山纯宝所成,诸夜叉王咸住其中。详见词解⑦)有一香象名伊罗钵那,共有七头,帝释天心念一发,香象得知随即前来,

善见城中所有天人都乘在象之头上,回环而行前往波利质多林。此林距离善见城五十由延(由延即由旬),此香象的身力胜过一切香象的身力。

然而,即使和合这样的香象一万八千之多,其力量也只能与佛的一肢节力相匹敌,以此缘故,可知佛陀的身力胜过一切众生之力。(注,以上说的是佛的身力圆满具足。)


世界无边,众生亦尔;如来心力,亦复无边。是故如来独得名佛,非二乘人名为佛也。

以是义故,名无上师,名大丈夫,

人中香象,师子,龙王,调御示导名大船师,名大医师,

大牛之王,人中牛王,名净莲花,无师独觉,为诸众生之眼目也,

是大施主,是大沙门,大婆罗门,寂静持戒,勤行精进,到于彼岸,获得解脱。

[学习解说]:世界无边,众生也是如此无有边际;如来的心力,也无量无边。因此唯独佛命名为佛,不是二乘之人得名为佛。

又此义故,佛命名为无上师,命名为大丈夫,

是人中香象,师子,龙王,调御(一切众生,譬如狂象恶马。佛譬如像马师而调御之也。详见词解⑧)示导(正路)之人,命名为大船师、大医师,

是大牛之王,人中牛王,命名为净莲花,能以无师智独自觉悟,为众生做眼目(开示前路)

是大施主,是大沙门,大婆罗门,身心寂静(见学习注【1】)清净持戒,勤勉修行精进不懈,最终到于生死彼岸,获得究竟解脱。

[学习注]:【1】关于[寂静],请参阅:云何[身心寂静]? ~ 大般涅槃经


「善男子!声闻、缘觉虽有菩提,都无是事,是故名佛。

[学习解说]:「善男子!声闻、缘觉行者,虽然也有菩提,但是没有佛之菩提所成就的这些事,因而,佛以此得名为佛。




[词解]:

①【乐说无碍辩】梵语 pratibha^na-pratisam!vid。为四无碍辩之一。系随一切众生所乐闻而说法无碍之辩才。又作辩无碍解、辩无碍智、乐说无碍智。就心而言,称为乐说无碍智;就口而言,称为乐说无碍辩。“乐说”有二义:(一)就说者适悦之情解之,谓菩萨自得胜法,乐为众说;如父母得于胜事,乐欲与子。(二)就闻者之意乐解之,谓菩萨知众生乐听其说而为说法。大乘义章卷十一(大四四·六九一下):“语称物情,名为乐说。”法华经卷五分别功德品(大九·四四上):“复有一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乐说无碍辩才。”(俱舍论卷二十七、法华义疏卷二(吉藏))((参见:四无碍解)1778)p6098
FROM:【佛光大辞典】

②【四智】
梵语 catva^ri jn~a^na^ni。指四种智慧。<一>佛果之四智。全称四智心品。为唯识宗所立。即将有漏的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及前五识转变为四种无漏智,即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于密教中,加上法界体性智,合为五智,除法界体性智表示中央大日如来之外,以其余四智表示四方四佛之智。就金刚界而言,大圆镜智表示东方阿閦佛,平等性智表示南方宝生佛,妙观察智表示西方阿弥陀佛,成所作智表示北方不空成就佛。就胎藏界而言,大圆镜智表示东方宝幢佛,平等性智表示南方开敷华佛,妙观察智表示西方无量寿佛,成所作智表示北方天鼓雷音佛。大日经疏卷五(大三九·六三一下):“正方四叶是如来四智。”(成唯识论卷十、百法问答钞卷八)((参见:四智心品)1771)
 <二>菩萨观唯识无境之四智。乃唯识宗为破外道余乘之执于实我实法而立。摄大乘论卷中、成唯识论卷七等载,即:(一)相违识相智,谓观境随人、天、鬼、畜等业力不同而变现不同之相,故境非实有。(二)无所缘识智,谓观所生之识皆缘于过去、未来、梦等非实之境,一切境界皆心所变,故观唯识无境。(三)自应无倒智,谓观境若为实,则一切凡夫皆为圣,以本来证悟心外之境自然成就而无颠倒;然凡夫尚须藉外境功用始得解脱,故境非实有。(四)随三智转智,谓随三智观转境相之智。三智为:(1)随自在者智转智,谓已证得心自在者,能随心转变外境。(2)随观察者智转智,谓得胜定而修法观者,观一境而众相显现,境若实有,则不能如此。(3)随无分别智转智,谓起证实之无分别智时,一切境相皆不现前。由此三智得观唯识无境。菩萨成就上述之四智时,于唯识之理决定悟入而证无心外实境。(摄大乘论释卷四(无性)、成唯识论述记卷七末、观心觉梦钞卷上)
 <三>罗汉四智。乃二乘、无学圣人内证四谛之智。据胜鬘经一乘章、成唯识论述记卷九末等载,即:(一)我生已尽,指断尽未来苦果,乃断集之智。(二)梵行已立,指修道而成满无漏之圣道,乃修道之智。(三)所作已辨(办),指断障证灭之功成,乃证灭之智。(四)不受后有,指无学圣人已尽生死惑业,不受后世苦果,乃断苦之智。(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大乘义章卷十九“四智义”、大乘法相宗名目卷五下)
 <四>大智度论卷二十七所说之四智。即:(一)道慧,知一道之智。(二)道种慧,道有无量差别,能一一通达此无量道之智。(三)一切智,知一切法寂灭一相之空智。(四)一切种智,知一切法一相寂灭,并识一切法种种行类差别,为有空双照之实智。天台以此四智依次配于法华经之“开、示、悟、入佛知见”之说。(法华文句卷十一)((参见:开示悟入)5305)
 <五>胜论外道所立之四智。依智之性类而分为四:(一)犹豫智,谓虽不犹豫法体为一,然对多体之诸法则生疑念,以此疑念所起之智,称为犹豫智。(二)审决智,谓以犹豫智对多体之诸法所产生之审决智用。(三)邪智,又作暗决断,即错误决断之智。(四)正智,又作无颠倒,谓无颠倒之智。(胜宗十句义论)
 <六>指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三所说之四智。即:因智、时智、相智、说智。此四智乃佛所得之不共智。
 <七>指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四种。又作四谛智,为十智中之四种。((参见:十智)472)p1769
FROM:【佛光大辞典】

③【八法】<一>地、水、火、风等四大,与色、香、味、触等四微,总称为八法。(一)地大,地以坚碍为性,谓眼耳鼻舌身等,称为地大。如发毛爪齿、皮肉筋骨者,皆归于地。(二)水大,水以润湿为性,如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三)火大,火以燥热为性,谓身中暖气称为火大。(四)风大,风以转动为性,谓出入息及身动转称为风大。(五)色微,谓眼所见种种诸色,以其微细,故称色微。(六)香微,谓鼻所嗅种种诸香,以其微细,故称香微。(七)味微,谓舌所尝种种诸味,以其微细,故称味微。(八)触微,谓身体所觉种种诸触,以其微细,故称触微。(圆觉经)
 <二>乃指世间八法。即:利、无利、名闻、不名闻、论议、无论议、苦、乐。(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九、阴持入经)
 <三>指八正道之略称,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参见:八正道)280)p287
FROM:【佛光大辞典】

④【八风】
又作八法、八世风。谓此八法,为世间所爱所憎,能扇动人心,故以风为喻,称为八风。苟心所有主,安住正法,不为爱憎所惑乱,则不为八风所能动。八风,即:(一)利,利乃利益,谓凡有益于我,皆称为利。
(二)衰,衰即衰灭,谓凡有减损于我,皆称为衰。
(三)毁,毁即毁谤,谓因恶其人,构合异语,而讪谤之。
(四)誉,誉即赞誉,谓因喜其人,虽不对面,亦必以善言赞誉。
(五)称,称即称道,谓因推重其人,凡于众中必称道其善。
(六)讥,讥即讥诽,谓因恶其人,本无其事,妄为实有,对众明说。
(七)苦,苦即逼迫之意。谓或遇恶缘恶境,身心受其逼迫。
(八)乐,乐即欢悦之意。谓或遇好缘好境,身心皆得欢悦。
大乘无生方便门(大八五·一二七四下):“身体及手足,寂然安不动,八风吹不动。”(佛地经论卷五、行宗记卷一)p292
FROM:【佛光大辞典】


⑤【四无所畏】梵语 catva^ri vais/a^radya^ni,巴利语 catta^ri vesa^rajja^ni。谓佛菩萨说法时具有四种无所惧畏之自信,而勇猛安稳。又作四无畏。
 <一>佛之四无所畏(梵 catva^ri tatha^gatasya vais/a^radya^ni),为十八不共法之一科。据增一阿含经卷十九、卷四十二等载,即:(一)诸法现等觉无畏(梵 sarva-dharma^bhisam!bodhi-vais/a^radya),又作一切智无所畏、正等觉无畏、等觉无畏。谓对于诸法皆觉知,住于正见无所屈伏,具无所怖畏之自信。(二)一切漏尽智无畏(梵 sarva^srava-ks!aya-jn~a^na-vais/a^radya),又作漏永尽无畏、漏尽无所畏、漏尽无畏。谓断尽一切烦恼而无外难怖畏。(三)障法不虚决定授记无畏(梵 antara^yika-dharma^nanyatha^tva-nis/cita-vya^karaN!a-vais/a^radya),又作说障法无畏、说障道无所畏、障法无畏。谓阐示修行障碍之法,并对任何非难皆无所怖畏。(四)为证一切具足出道如性无畏(梵 sarva-sam!pad-adhigama^ya nairya^N!ika-pratipat-tatha^tva-vais/a^radya),又作说出道无畏、说尽苦道无所畏、出苦道无畏。即宣说出离之道而无所怖畏。
 有关四无畏之体性,依俱舍论卷二十七载:(一)正等觉无畏,以十智为性,与十力中之第一处非处智力同体。(二)漏永尽无畏,以十智中苦、集、道、他心等四智以外之六智为性,与十力中之第十漏尽智力同体。(三)说障法无畏,以道、灭等二智以外之八智为性,与十力中之第二业异熟智力同体。(四)说出道无畏,以灭智以外之九智为性,与十力中之第七遍趣行智力同体。
 另据顺正理论卷七十五载,四无所畏中,前二者显示佛自利之圆德,一为智德,二为断德;后二者显示佛利他之圆德,一为修断德,二为修智德。(大智度论卷二、成实论卷一、杂阿毗昙心论卷六、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大乘义章卷十九、说无垢称经疏卷二本)
 <二>菩萨之四无所畏(梵 bodhisattva^na^m! catva^ri vais/a^radya^ni)。据大智度论卷五、大乘义章卷十一等载,即:(一)闻陀罗尼受持演说其义得无所畏(梵 dha^rani^-s/rutodgrahaN!a^rtha-nirdes/a-vais/a^radya),又作能持无所畏、总持无所畏、总持不忘说法无畏、闻法不忘失故于众中说法得无所畏、一切闻能持故得诸陀罗尼故常忆念不忘故众中说法无所畏。谓菩萨能忆念教法,持之不忘,故于众中说法时对所说之义理具有无所怖畏之自信。(二)由证无我恼乱他相现行俱生不通达威仪路三业清净大守护成就无畏(梵 naira^tmya^dhigama^tpara-vihet!hana^-nimitta-samuda^ca^ra-sahaja^nadhigaterya^patha-trikarma-paris/uddha-maha^-raks!a-sam!panna-vais/a^radya),又作知根无所畏、尽知法药及知众生根欲性心说法无所畏、一切众生诸根利钝随其所应而为说法故于众中说法得无所畏、知一切众生欲解脱因缘诸根利钝随其所应而为说法故菩萨在大众中说法无所畏。谓了知众生根性之利钝,施与相应之说法,于此具有无所怖畏之自信。(三)常持法而不忘失毕竟通达慧方便救度有情见欢喜净诸障难无畏(梵 sadodgr!hi^ta-dharma^vismaraN!a-prajn~opa^ya-nis!t!ha^gata-sattva-nista^raN!a-prasa^da-sam!dars/ana-s/ubha^nantara^yika-vais/a^radya),又作答报无所畏、善能问答说法无畏、答法无所畏、以言词应答酬报其所问世无所畏、居一切众生听受问难应能随意如法而答故于众中诸法无所畏、不见若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有来难问令我不能如法答者不见如是少许相故于众中说法无所畏。谓对一切所问,能作如法便巧之答覆,更无所怖畏。(四)不忘失一切智心不于余乘而求出离能得圆满自在一切种利益有情无畏(梵 sarva-jn~ata^-citta^sam!pramos!a^nya-ya^na^nirya^N!a-sam!pu^rN!a-vas/ita^-sarva-pra^ka^ra-sattva^rtha-sam!pra^paN!a-vais/a^radya),又作决疑无所畏、能断物疑说法无畏、决一切不退无上心不杂于他乘度诸有情遂得真实无畏、一切众生听受问难随意如法答能巧断一切众生疑故菩萨在大众中说法无所畏。谓听受有情之问难,能如法为彼等分别解说,以开解物心及断除疑网,说法教导而无所怖畏。(大乘宝雨经卷四、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七、大智度论卷二十五)p1773
FROM:【佛光大辞典】


【善见城】位于须弥山顶忉利天之中央,为帝释天所住之宫城。又作喜见城、天帝释城。据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三、俱舍论卷十一载,善见城四面纵广各二千五百由旬,高一由旬半。其地平坦,乃真金所成,以各种杂宝严饰,地面柔软如兜罗绵,微风吹去萎花,散布新花。城有千门,由五百青衣药叉神防守。城中有大殊胜殿,以种种妙宝庄严。城之四隅有四台观,由金银等四宝所成。城外有众车、粗恶、杂林、喜林四苑,周环各千由旬,为诸天游戏之处。城外西南并有善法堂,诸天众于三斋日齐集此堂,辨明人、天之善恶,并制服阿修罗。(长阿含经卷二十、起世经卷六、正法念处经卷二十六、优婆塞戒经卷一、瑜伽师地论卷四)p4881
FROM:【佛光大辞典】

⑦【由乾陀山王】
梵语由乾陀,华言持双。谓此山纯宝所成,诸夜叉王咸住其中;以喻难胜地菩萨,如意神通,善巧自在,如由乾陀山王也。(梵语夜叉,华言勇健。)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⑧【调御】
(术语)一切众生,譬如狂象恶马。佛譬如像马师而调御之也。无量义经曰:“调御大调御,无诸放逸行。犹如像马师,能调无不调。”智度论二曰:“佛法为车弟子马,实法宝主佛调御。若马出道失正辙,如是当治令调伏。”又佛十号之一曰调御丈夫。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85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528

[布施勋章]

45#
 楼主| 发表于 2025-5-10 20:43:10 | 只看该作者

优婆塞戒经  (接续楼上,44楼-45楼合计用时,约2小时20分)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优婆塞戒经卷一〉~「三种菩提品第五」】


3,为何三种菩提,出家菩萨易分别,在家菩萨则难?
「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分别如是三种菩提,是不为难;在家分别,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学习解说]:(佛陀继续说:)「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是在家菩萨,二者是出家菩萨。

出家菩萨分别这三种菩提,并不困难;而在家菩萨要善分别,则为困难。

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在家之人多有恶业因缘所缠绕的关系。」




优婆塞戒经卷一 三种菩提品第五(竟)】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85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528

[布施勋章]

46#
 楼主| 发表于 2025-5-11 09:46:22 | 只看该作者

优婆塞戒经  (接续楼上)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优婆塞戒经卷一〉~「修三十二相业品第六」】


1,善生问佛~如佛所说菩萨身力,何时成就?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说菩萨身力,何时成就?」

佛言:「善男子!初修三十二相业时。

[学习解说]:善生(请问佛陀)说:「世尊!如佛所说的“菩萨身力”详见楼上经文,是何时得以成就的?」

佛陀(告诉善生)说:「善男子!(菩萨在)初修三十二相业的时候成就的。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85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528

[布施勋章]

47#
 楼主| 发表于 2025-5-11 09:49:53 | 只看该作者

优婆塞戒经  (接续楼上)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优婆塞戒经卷一〉~「修三十二相业品第六」】


2,行者修三十二相业时,名为菩萨,同时还能获得二种定
善男子!菩萨修集如是业时,得名菩萨,兼得二定:一、菩提定,二者、有定。复有二定:一者、知宿命定,二者、生正法因定。

[学习解说]:佛陀(告诉善生)说:「菩萨修习成就如是三十二业相的时候,得以命名为菩萨,

同时还获得二种定:一是菩提定(能成就菩提佛果之定),二是有定(能不堕入有界之定)(生死轮回之迷界计分为二十五种;由因必得果,因果不亡,故称为有。详见词解①)

此外,还能获得二种定:一是知宿命定(宿命,即过去世之命运。又称宿住。即总称过去一生、无量生中之受报差别、善恶苦乐等情状。若能知此情状,称为宿命通。凡夫不知宿命,故常憍慢,不畏造恶果报,不精进于万善。见词解②),二是生正法因定(见学习注【1】)

[学习注]:

【1】根本来说,能明白“原理和真相的实相义和真实法”,才算是真正知晓正法。而这需要实修。

修集菩萨三十二相的过程,就是实修成佛的过程,会产生相应的正定力,此为明白原理和实相智慧的因。

相关学习:【正法与末法的反差现象】、【为什么要谈「法性原理」?】、【「四弘誓愿」的法性原理内涵




[词解]:

①【有】
苦果的别名,依因而有果,故果名为“有”,如称三界为三有、九有等是,是有生死烦恼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有】
(术语)(一)对于无或空而言。此有实有假有妙有等之别。如三世实有者,实有也。因缘依他之法者,假有也。圆成实性者,妙有也。(二)十二因缘之一。为造可牵当来果之业之位,即业能有当果之意。是因之名也。又曰有支。若约于分位之十二因缘,则当于壮年以后。(三)果之名。因果不亡之义。如三有,二十五有,及四有等。(四)色界无色界之定及依身也。外道执之,以为解脱,故遮遣之而特谓之有。有者生死相续之义,显非真灭之意也。上二界之贪,谓之有贪,上二界之漏,谓之有漏(三漏之一)者,即由此意。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九有】
(名数)又云九居。三界中有情乐住之地处有九所。名曰九有情居,又云九众生居。略云九有,又云九居:一欲界之人与六天,二初禅天,三二禅天,四三禅天,五四禅天中之无想天,六空处,七识处,八无所有处,九非想非非想处(此中除无想非想名七识住)。俱舍论八曰:“前七识住及第一有无想有情,是名为九。诸有情类唯于此九欣乐住故,立有情居,余处皆非,不乐住故。”大乘义章八末曰:“此之九处,众生乐住名众生居。”增一阿含经有九众生居品。寄归传一曰:“创成正觉龙河,九有兴出尘之望。”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二十五有】
生死轮回之迷界计分为二十五种;由因必得果,因果不亡,故称为有。即二十五种三界有情异熟之果体,为:(一)地狱有,(二)畜生有,(三)饿鬼有,(四)阿修罗有。地狱至阿修罗乃六趣中之四趣,各一有。(五)弗婆提有,(六)瞿耶尼有,(七)郁单越有,(八)阎浮提有。由(五)至(八)乃开人之四洲为四有。(九)四天处有,(十)三十三天处有,(十一)炎摩天有,(十二)兜率天有,(十三)化乐天有,(十四)他化自在天有,(十五)初禅有,(十六)大梵天有,(十七)二禅有,(十八)三禅有,(十九)四禅有,(廿)无想有,(廿一)净居阿那含有,(廿二)空处有,(廿三)识处有,(廿四)不用处有,(廿五)非想非非想处有。天趣中,六欲天、四禅及四无色各一有;别开初禅之大梵,四禅之无想、净居,各为一有。总计欲界十四种,色界七种,无色界四种。破此二十五有者,有二十五三昧。(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四、入楞伽经卷七之五法门品)((参见:二十五三昧)174)p175
FROM:【佛光大辞典】

②【宿命】
过去世之命运。又称宿住。即总称过去一生、无量生中之受报差别、善恶苦乐等情状。若能知此情状,称为宿命通。凡夫不知宿命,故常憍慢,不畏造恶果报,不精进于万善。(恒水经、无垢称经卷二、平等觉经卷四、法苑珠林卷二十六)((参见:宿世)4509、“宿住随念智证通”4509)p4510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85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528

[布施勋章]

48#
 楼主| 发表于 2025-5-11 09:51:27 | 只看该作者

优婆塞戒经  (接续楼上,46楼-48楼合计用时约2小时20分)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优婆塞戒经卷一〉~「修三十二相业品第六」】


3,菩萨[修多闻无厌]&[修集一相好,则有百福围绕]
「善男子!菩萨从修三十二相业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其中间,多闻无厌。菩萨摩诃萨修一一相,以百福德而为围绕。修心五十,具心五十,是则名为百种福德。

[学习解说]:(佛陀说:)「善男子!菩萨从修三十二相业乃至到得成无上正等正觉~成佛,这中间,实修多闻没有疲厌。

菩萨摩诃萨修每一相好,都有百福德(见学习注【1】)而为围绕。修心(见学习注【2】)时成就五十种福德,具(佛)心时成就五十种福德,合起来称为百种福德。

[学习注]:


【1】关于福德,请参阅:[略说]福德的因果原理

【2】
修行是修[凡夫妄心]恢复[佛性本心]——帖子详见:[解析]学佛不是[修心] [修性]?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85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528

[布施勋章]

49#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优婆塞戒经  (本楼用时2小时)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优婆塞戒经卷一〉~「修三十二相业品第六」】


4,菩萨满三阿僧祇劫修行成就三十二相,是大悲心的果报,功德无比殊胜

(1)如来相好胜一切世间福德,以无见顶相最为珍贵
「善男子!一切世间所有福德,不及如来一毛功德;如来一切毛孔功德,不如一好功德;聚合八十种好功德,不及一相功德;一切相功德,不如白毫相功德;白毫功德,复不得及无见顶相。

[学习解说]:

「善男子!一切世间所有福德,不及如来一毛孔的功德;

如来一切毛孔功德,不如一好的功德;

聚合八十种好(详见词解①)的功德,不及一相的功德(相,梵语 laks!aN!a,谓佛肉身所具足特殊容貌中之显而易见者,可分三十二相。好,梵语 vyan~jana,为佛肉身形貌之微细难见者,共有八十种好。两者并称,即为相好。为佛身所具之三十二相及八十种随形好。转轮圣王亦具有三十二相,然八十种好则仅佛菩萨所有。佛于过去世百大劫间,曾修相好业,故于此生成就相好。详见词解②)

一切相好的功德,不如白毫相的功德;而白毫相的功德,又不及无见顶相的功德。


[学习注]:关于[功德]:

A,【
什么是功德呢?这讲过很多次了
功德是指原本就清净圆满的佛性,这在楞严经讲的很清楚
就是第八识清净后的庵摩罗识,这就会有圆满的功德能力
所以一般人想要有功德,这必须实证,逐渐清净第八识,让佛性显露
这样才能逐渐真正成就自身原本俱足的功德能力

佛经(例如密严经)中讲的很清楚,第八识有无穷的能力
清净的第八识作用能成就一切清净圆满功德,拥有佛菩萨的一切神通变化
相反的,凡夫第八识的恶习气种子则可以造就一切六道生死轮回
所以凡夫妄想神通,却不知道自己早就拥有神通,
只是自己弄错了方向,让第八识的神通作用,走向黑暗的一面
这就是法界的真相,这点也讲过多次了
知道这个真相很重要,由这真相就能分辨一般世俗外道和附佛外道
由这真相,就能知道世间一切法门究不究竟,是正是邪
(详见:[略说]功德和回向的实相和原理)

B,【功就是能力,德就是身心品质的展现,这才是实修者的真实功德
(详见:[心净,则国土净]的原理)


C,【佛性才是功德所在
(详见:[问题解答]该如何回向?)


D,【真正的功德是真正的实修,功德是指您真正的能力,
是真正智慧和定力的呈现,而不是那种杂乱状态
(详见:[略说]不懂实修次第方法而造成修行混乱的状态)

E,【实证才是真功德,佛性才是真正功德处,真正圆满自在的境界和体现才是真功德
(详见:[回答]为什么佛菩萨不现神通救世呢?佛菩萨不可以替我们超度亲人吗?


【2】世间福德是有相的,是有生灭的,不可长保。而如来的功德,则是佛性的流露,是本具的,不生不灭,清净圆满的。因此胜过一切世间福德。



(2)菩萨成就三十二相,是大悲心的果报
「善男子!菩萨常于无量劫中,为诸众生作大利益,至心勤作一切善业,是故如来成就具足无量功德;是三十二相,即是大悲之果报也

[学习解说]:「善男子!菩萨在无量劫那么长的时间,恒常为一切众生作大利益,至诚心勤勉的作一切善业,

因此成就了如来圆满具足的无量功德,这修行成就的三十二相,就是大悲心的果报啊!

[学习注]:关于「悲」「大悲」,相关学习:

如何修悲心(如何生起悲心) ~ 优婆塞戒经:一切善法悲为根本

什么是[菩萨深重大悲]?[菩萨]和[大士]的区别~大悲莲华经

十种发菩提心因缘,十种观众生而起大悲 ~ 华严经 离世间品



(3)转轮圣王虽有三十二相, 但不明了不圆满
转轮圣王虽有是相,相不明了具足成就。是相业体,即身、口、意业。

[学习解说]:「转轮圣王虽然有此(三十二)相,但是相貌不明了,不是圆满具足成就的。这相貌所缘的业体,就是身口意三业。

[学习注]:佛因为身口意三业随智慧行,一切都清净圆满,所以成就的相也就明了、圆满。

而转轮圣王三业不如佛清净,因此成就的相也不够明了圆满。这也显示了「相由心生」的道理。



(4)菩萨在四大洲~除郁单曰的其他三方,以男子身修三十二相
修是业时,非于天中、北郁单曰,唯在三方,男子之身,非女人身也。

[学习解说]:「菩萨修此(三十二相)业的时候,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北郁单曰(四大洲之一。人受千岁,命无中夭。四洲中北洲之果报最胜,乐多苦少,惟无佛出世,故为八难之一。详见词解③),而是在(东弗婆提、南阎浮提、西瞿耶尼,详见词解③这三方(三洲)实修;并且是以男子身修持的,不是女人身。

[学习注]:说到男女,根本是在于习气的不同所造成的,女人代表的是更重的习气,因此形成了女身的果报。而三十二相是大人相(大丈夫相),自然需要转女成男,方能圆满成就。

相关学习:【[略谈]男女】【[简单说明]佛法对于男女业报的看法】,

在此,深深忏悔自己累世的女人习气,今生一定要好好依教奉行,转化女身的果报,早日以大丈夫身,修行成佛。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5)菩萨满三阿僧祇劫修成三十二相,次第圆满成佛
菩萨摩诃萨修是业已,名为满三阿僧祇劫,次第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学习解说]:「菩萨修行(三十二相)业完成后,命名为[满三阿僧祇劫]三阿僧祇劫,为菩萨修行成满至于佛果所须经历之时间。意为无量数、无央数;劫,为极长远之时间名称,有大、中、小三劫之别。三度之阿僧祇大劫,即称三大阿僧祇劫。于三大劫中,释迦佛值遇无数佛。详见词解④),这之后,能次第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圆满成佛。




[词解]:

①【八十种好】
梵语 as/i^ty-anuvyan~jana^ni。为佛菩萨之身所具足之八十种好相。又称八十随形好、八十随好、八十微妙种好、八十种小相、众好八十章。佛、菩萨之身所具足之殊胜容貌形相中,显著易见者有三十二种,称为三十二相;微细隐密难见者有八十种,称为八十种好。两者亦合称相好。转轮圣王亦能具足三十二相,而八十种好则唯佛、菩萨始能具足。
 又有关八十种好之顺序与名称,异说纷纭。据大般若经卷三八一载,八十种好指:
(一)指爪狭长,薄润光洁。(二)手足之指圆而纤长、柔软。(三)手足各等无差,诸指间皆充密。(四)手足光泽红润。(五)筋骨隐而不现。
(六)两踝俱隐。(七)行步直进,威仪和穆如龙象王。(八)行步威容齐肃如狮子王。(九)行步安平犹如牛王。(十)进止仪雅宛如鹅王。
(十一)回顾必皆右旋如龙象王之举身随转。(十二)肢节均匀圆妙。(十三)骨节交结犹若龙盘。(十四)膝轮圆满。(十五)隐处之纹妙好清净。
(十六)身肢润滑洁净。(十七)身容敦肃无畏。(十八)身肢健壮。(十九)身体安康圆满。(廿)身相犹如仙王,周匝端严光净。
(廿一)身之周匝圆光,恒自照耀。(廿二)腹形方正、庄严。(廿三)脐深右旋。(廿四)脐厚不凹不凸。(廿五)皮肤无疥癣。
(廿六)手掌柔软,足下安平。(廿七)手纹深长明直。(廿八)唇色光润丹晖,(廿九)面门不长不短,不大不小如量端严。(卅)舌相软薄广长。
(卅一)声音威远清澈。(卅二)音韵美妙如深谷响。(卅三)鼻高且直,其孔不现。(卅四)齿方整鲜白。(卅五)牙圆白光洁锋利。
(卅六)眼净青白分明。(卅七)眼相修广。(卅八)眼睫齐整稠密。(卅九)双眉长而细软。(四十)双眉呈绀琉璃色。
(四一)眉高显形如初月。(四二)耳厚广大修长轮埵成就。(四三)两耳齐平,离众过失。(四四)容仪令见者皆生爱敬。(四五)额广平正。
(四六)身威严具足。(四七)发修长绀青,密而不白。(四八)发香洁细润。(四九)发齐不交杂。(五十)发不断落。
(五一)发光滑殊妙,尘垢不著。(五二)身体坚固充实。(五三)身体长大端直。(五四)诸窍清净圆好。(五五)身力殊胜无与等者。
(五六)身相众所乐观。(五七)面如秋满月。(五八)颜貌舒泰。(五九)面貌光泽无有颦蹙。(六十)身皮清净无垢,常无臭秽。
(六一)诸毛孔常出妙香。(六二)面门常出最上殊胜香。(六三)相周圆妙好。(六四)身毛绀青光净。(六五)法音随众,应理无差。
(六六)顶相无能见者。(六七)手足指网分明。(六八)行时其足离地。(六九)自持不待他卫。(七十)威德摄一切。
(七一)音声不卑不亢,随众生意。(七二)随诸有情,乐为说法。(七三)一音演说正法,随有情类各令得解。(七四)说法依次第,循因缘。(七五)观有情,赞善毁恶而无爱憎。
(七六)所为先观后作,具足轨范。(七七)相好,有情无能观尽。(七八)顶骨坚实圆满。(七九)颜容常少不老。(八十)手足及胸臆前,俱有吉祥喜旋德相(即卍字)。p268
FROM:【佛光大辞典】

②【相好】相,梵语 laks!aN!a,谓佛肉身所具足特殊容貌中之显而易见者,可分三十二相。好,梵语 vyan~jana,为佛肉身形貌之微细难见者,共有八十种好。两者并称,即为相好。为佛身所具之三十二相及八十种随形好。转轮圣王亦具有三十二相,然八十种好则仅佛菩萨所有。佛于过去世百大劫间,曾修相好业,故于此生成就相好。大智度论卷二十九(大二五·二七四下):“若须八十随形好,何不皆名为相而别为好?答曰:相大严身。若说大者则已摄小。复次相粗而好细,众生见佛,则见其相,好则难见故。又相者余人共得,好者或共或不共,以是故相好别说。”依此则知,粗显者名相,细微者称好。又“好”在诸相之间,互相显发。释迦菩萨以其精进,而超九大劫,只经九十一劫即修习圆满相好业。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大三○·五六八中):“当知如是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八十随好,菩萨若在种性地中,唯有种子依身而住;菩萨若在胜解行地,始能修彼能得方便;菩萨若在清净增上意乐地中,乃名为得;菩萨若在诸余上地,如是相好转胜清净;若在如来到究竟地,当知相好善净无上。”此即得相好之次第。(长阿含经卷一、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四、大乘百福庄严相经)p3900
FROM:【佛光大辞典】

③【四洲】梵语 catva^ro dvi^pa^h!,巴利语 catta^ro di^pa^。古代印度人之世界观,谓于须弥山四方,七金山与大铁围山间之咸海中,有四个大洲。又称四大部洲、四大洲、四天下、须弥四洲、四洲形量。
 据大唐西域记卷一、俱舍论光记卷八等记载,四洲即:(一)东胜身洲(梵 Pu^rva-videha),旧称东弗婆提、东毗提诃,或东弗于逮。略称胜身(梵 Videha,毗提诃)。以其身形殊胜,故称胜身。地形如半月,人面亦如半月。(二)南赡部洲(梵 Jambu-dvi^pa),旧称南阎浮提。赡部(梵 jambu)原为蒲桃树之音译,本洲即以此树而得名。地形如车箱,人面亦然。(三)西牛货洲(梵 Apara-goda^ni^ya),旧称西瞿耶尼。以牛行贸易而得名。地形如满月,人面亦然。(四)北俱卢洲(梵 Uttara-kuru),旧称北郁单越。俱卢,意谓胜处,以其地胜于上述三洲而得名。地形正方,犹如池沼,人面亦然。
 日、月、星辰围绕于须弥山腹,普照四天下。又四大洲各有二中洲与五百小洲,四大洲及八中洲皆住人,二千小洲则或住人或不住人。北洲之果报最胜,乐多苦少,惟无佛出世,故为八难之一。四洲各有特殊之三事:(一)南洲,住民勇猛强记而能造业行、能修梵行、有佛出其土,此三事胜于其他三洲及诸天。(二)东洲,其土极广、极大、极妙。(三)西洲,多牛、多羊、多珠玉。(四)北洲,则无所系属、无有我所、寿命千岁。(长阿含经卷十八阎浮提洲品、卷二十忉利天品、起世经卷一、新华严经卷十三、大智度论卷十、俱舍论卷十一、卷二十、法苑珠林卷二)p1731
FROM:【佛光大辞典】

④【三阿僧祇劫】为菩萨修行成满至于佛果所须经历之时间。又作三大阿僧祇劫、三劫阿僧企耶、三阿僧企耶、三僧祇、三祇、三无数大劫、三无数劫、三劫。阿僧祇,梵语 asam!khya,意为无量数、无央数;劫,为极长远之时间名称,有大、中、小三劫之别。三度之阿僧祇大劫,即称三大阿僧祇劫。于三大劫中,释迦佛值遇无数佛。据大毗婆沙论卷一七八载,于初劫之时,逢事七万五千佛;第二劫之时,逢事七万六千佛;第三劫之时,逢事七万七千佛。
 以三劫配于修行之位次,诸经论所说不一。天台宗智顗大师之四教义卷四以之配于声闻之位次:(一)初阿僧祇劫配外凡之位,即证得五停心别相、总相念处之位。(二)二阿僧祇劫配内凡中之暖位,即以暖法之智慧修习六度之位。(三)三阿僧祇劫配顶位,即勤行六度,而于四谛观解分明之位。
 据摄大乘论本卷下之说:(一)初阿僧祇劫配地前菩萨之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四十位。(二)二阿僧祇劫配初地至第七地之位。(三)三阿僧祇劫配第八地至第十地之位。
 梁译摄大乘论卷下则举出七阿僧祇与三十三阿僧祇之说。(一)七阿僧祇劫:(1)不定阿僧祇,(2)定阿僧祇,(3)授记阿僧祇(以上三项配于地前之四十位),(4)依实谛阿僧祇(初地至第三地),(5)依舍阿僧祇(第四地至第六地),(6)依寂静阿僧祇(第七、第八地),(7)依智慧阿僧祇(第九、第十地)。(二)三十三阿僧祇劫:即地前有(1)信行阿僧祇,(2)精进行阿僧祇,(3)趣向行阿僧祇。十地之中则各地皆有三阿僧祇,盖以每地均有入位、住位、出位等三种位次,每一位次立一阿僧祇,合地前之三劫,则总为三十三劫。又所立劫数虽为七、三十三,然其劫量则与上记之三阿僧祇劫无异。
 优婆塞戒经卷一修三十二相业品(大二四·一○三九上):“菩萨摩诃萨修是业已,名为满三阿僧祇劫,次第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我于往昔宝顶佛所满足第一阿僧祇劫,然灯佛所满足第二阿僧祇劫,迦叶佛所满足第三阿僧祇劫。”(大智度论卷四、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八、俱舍论卷十八、天台四教仪集注卷中、华严五教章卷二、卷三、俱舍论光记卷十八)p577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85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528

[布施勋章]

50#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优婆塞戒经  (接续楼上)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优婆塞戒经卷一〉~「修三十二相业品第六」】


3,佛陀讲述,自己是如何满三阿僧祇劫修[菩萨三十二相]业的

(1)佛陀在三尊佛所,修满三阿僧祇劫
「善男子!我于往昔宝顶佛所,满足第一阿僧祇劫;然灯佛所,满足第二阿僧祇劫;迦叶佛所,满足第三阿僧祇劫。

[学习解说]:「善男子!我往昔是在[宝顶佛]所,修行满足第一阿僧祇劫(阿僧祇,梵语 asam!khya,意为无量数、无央数;劫,为极长远之时间名称,有大、中、小三劫之别。三度之阿僧祇大劫,即称三大阿僧祇劫。于三大劫中,释迦佛值遇无数佛。详见词解①);在[然灯佛]所(燃灯佛,又名锭光佛。释迦佛在因行中第二阿僧祇劫届满时,刚好此佛出世,他买了五茎莲花去供佛,又以头发铺地给佛走路,佛即为他授未来成佛的记别。详见词解②),修行满足第二阿僧祇劫;在[迦叶佛]所(又作迦叶波佛、迦摄波佛、迦摄佛。意译作饮光佛。乃释尊以前之佛,为过去七佛中之第六佛,又为现在贤劫千佛中之第三佛。传说为释迦牟尼前世之师,曾预言释迦将来必定成佛。详见词解③),修行满足第三阿僧祇劫。(注,佛的因地,也是依佛而修持满足。)


(2)佛陀在[释迦牟尼佛]所,初发菩提心
「善男子!我于往昔释迦牟尼佛所,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是心已,供养无量恒沙诸佛,种诸善根,修道持戒,精进多闻。

[学习解说]:善男子!我往昔在[释迦牟尼佛]所,最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见学习注【1】)

发此心后,供养了无量恒沙那么多的佛(见学习注【2】),种下了诸多善根(见学习注【3】),受持戒律清净修道,勤行精进多闻不懈。(注,佛的因地,也是依佛而发菩提心。)

[学习注]:

【1】关于[发菩提心],请参阅:
悕望功德利,而发菩提心者,不名发大乘~ 思益梵天所问经
十种发菩提心因缘,十种观众生而起大悲 ~ 华严经 离世间品
发菩提心 ~ 引自[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2】很多佛经都有记载,菩萨因为亲近无量诸佛而成就道业,本师释迦牟尼佛如此,《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讲观世音菩萨也是如此~“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

这是给我们做出示范,我们也要发普贤大愿,亲近无量佛,种无量善根,早日成就无上佛道,普度一切众生!(相关阅读:「常随佛学」与「阿难」精神&「传承」


【3】关于[善根]:
所谓善根,是指相信因果、断恶修善、行善布施的根性,如果过去世和今生都能如此,那才叫有「善根」
但是,善根或善行并不能真正解脱轮回,而只是修行解脱的助缘(广结善缘),真正解脱轮回要靠「慧根」,
因为,智慧通达才能真正解脱轮回,解脱轮回靠的是能解脱轮回的「解脱智慧」
(如果仔细分类,在佛法上,「解脱智慧」归类于小乘解脱道,大乘或佛乘则是以「佛智」为目标)
——帖子详见:我是哪种根器?

【4】这段经文告诉我们,佛陀是在同样名号为【释迦牟尼】的佛所,发起了菩提心。之后供养了无量无数的佛,修集善根,精进修持。

发菩提心很重要,发心之后不退转的不懈修行也很重要,有愿有行,才能最终圆满成就,佛陀就是最好的案例。深深感恩佛菩萨!小童子当如是学!


3)修菩萨三十二相成就,则能清楚自知,一定能成佛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是三十二相业已,了了自知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观掌中庵摩勒果。其业虽定,修时次第不必定耶。

[学习解说]:「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此三十二相业成就,则能了了分明的知道,自己一定能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就犹如观察手掌中的庵摩勒果那么清晰肯定。

不过,虽然修菩萨业成就佛果的业报是确定的,但是实际修持的时候,次第则不是恒定的(即三十二相的修持,每一项的先后顺序不是固定的。下面经文会继续讲到每一相好的成因。 )




[词解]:

①【三阿僧祇劫】为菩萨修行成满至于佛果所须经历之时间。又作三大阿僧祇劫、三劫阿僧企耶、三阿僧企耶、三僧祇、三祇、三无数大劫、三无数劫、三劫。阿僧祇,梵语 asam!khya,意为无量数、无央数;劫,为极长远之时间名称,有大、中、小三劫之别。三度之阿僧祇大劫,即称三大阿僧祇劫。于三大劫中,释迦佛值遇无数佛。据大毗婆沙论卷一七八载,于初劫之时,逢事七万五千佛;第二劫之时,逢事七万六千佛;第三劫之时,逢事七万七千佛。
 以三劫配于修行之位次,诸经论所说不一。天台宗智顗大师之四教义卷四以之配于声闻之位次:(一)初阿僧祇劫配外凡之位,即证得五停心别相、总相念处之位。(二)二阿僧祇劫配内凡中之暖位,即以暖法之智慧修习六度之位。(三)三阿僧祇劫配顶位,即勤行六度,而于四谛观解分明之位。
 据摄大乘论本卷下之说:(一)初阿僧祇劫配地前菩萨之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四十位。(二)二阿僧祇劫配初地至第七地之位。(三)三阿僧祇劫配第八地至第十地之位。
 梁译摄大乘论卷下则举出七阿僧祇与三十三阿僧祇之说。(一)七阿僧祇劫:(1)不定阿僧祇,(2)定阿僧祇,(3)授记阿僧祇(以上三项配于地前之四十位),(4)依实谛阿僧祇(初地至第三地),(5)依舍阿僧祇(第四地至第六地),(6)依寂静阿僧祇(第七、第八地),(7)依智慧阿僧祇(第九、第十地)。(二)三十三阿僧祇劫:即地前有(1)信行阿僧祇,(2)精进行阿僧祇,(3)趣向行阿僧祇。十地之中则各地皆有三阿僧祇,盖以每地均有入位、住位、出位等三种位次,每一位次立一阿僧祇,合地前之三劫,则总为三十三劫。又所立劫数虽为七、三十三,然其劫量则与上记之三阿僧祇劫无异。
 优婆塞戒经卷一修三十二相业品(大二四·一○三九上):“菩萨摩诃萨修是业已,名为满三阿僧祇劫,次第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我于往昔宝顶佛所满足第一阿僧祇劫,然灯佛所满足第二阿僧祇劫,迦叶佛所满足第三阿僧祇劫。”(大智度论卷四、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八、俱舍论卷十八、天台四教仪集注卷中、华严五教章卷二、卷三、俱舍论光记卷十八)p577
FROM:【佛光大辞典】


②【燃灯佛】
又名锭光佛。释迦佛在因行中第二阿僧祇劫届满时,刚好此佛出世,他买了五茎莲花去供佛,又以头发铺地给佛走路,佛即为他授未来成佛的记别。智度论说:“如燃灯佛,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燃灯太子,作佛亦名燃灯。”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③【迦叶佛】
梵名 Ka^s/yapa Buddha。又作迦叶波佛、迦摄波佛、迦摄佛。意译作饮光佛。乃释尊以前之佛,为过去七佛中之第六佛,又为现在贤劫千佛中之第三佛。传说为释迦牟尼前世之师,曾预言释迦将来必定成佛。依长阿含卷一大本经载,迦叶佛出世于贤劫中,其时人寿二万岁。姓迦叶,于尼拘律树(巴 nigrodha)下成佛,有弟子二万人,而以提舍(巴 Tissa)及婆罗婆(巴 Bha^radva^ja)二人为高足,执事之弟子名善友(巴 Sabbamitta)。父名梵德(巴 Brahmadatta),婆罗门种;母名财主(巴 Dhanavati^)。有子名集军。其时之王名汲毗(巴 Kiki),其所治之城名波罗[木*奈](梵 Ba^raN!asi^,巴同)。又四分律比丘戒本所载(大二二·一○二二下):“一切恶莫作,当奉行诸善;自净其志意,是则诸佛教。”即迦叶佛所说之戒经。(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五、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佛名经卷八)((参见:迦叶)3969)p3970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5-5-19 17:58 , Processed in 0.09757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