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焰光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焰光明,学习〈楞严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4437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939

[布施勋章]

41#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7 17:07:40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约3小时30分)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炎、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学习解说:如果没有所要明了的,就没有明觉,有方所就不是真正的觉,没有方所就没有明的对象,[[[无明又非觉湛明性]]]?自性觉悟必定有明,由明而能觉是妄心的想法;觉性不是明的对象,是因为有了明而建立里所谓的对象。有所立,就有了虚妄,生出了虚妄的能(自动之法);原本没有同或异的觉性中,猛然间有了差异,与差异相相异的则建立了相对的同的概念,这样同和异就发明出来,因此又建立了不同不异。这样不同的特性相互扰乱对待就生发了劳乱,劳乱久了就生发了尘,自行相互浑浊,由此引发尘劳烦恼建立起了世界。
(注:可见,这个娑婆世界,本质上是虚妄、烦恼的世界啊。)

静止的是虚空,虚空是同,世界则是异,没有同和异相对待的是真有为法。觉性的明和虚空的暗昧相互对待形成了摇动性,因此产生了风轮来掌控世界;
因为虚空生出摇动,坚固了明性建立了阻碍性质的金宝(即黄金珠宝等),能明的觉性建立了坚固性,因此有了金轮保持国土;坚固的觉性令金宝形成,摇动的明性使风生出,风和金相互摩擦,所以有了火光产生了变化性,宝明里生出了湿润性,透过火光的蒸发,向上形成水汽,所以有水轮含藏十方世界。

火光上腾随之有水降下,交相发生建立了坚固性,湿的形成巨海,干的形成大陆和岛屿(以及水浅时露出的地方)等,因为这样的缘故,大海之中火光常起,这些大陆和岛屿里的江河就常常得到灌注,如果水势较弱,火势较旺就结为高山,山石相互击打则形成炎,融化则变为水;如果土势较弱,水里抽出(长出)草木,所以林薮(指山林水泽,草木丛生的地方)遇到火就烧成了土,相互绞缠就变成了水。

这样虚妄交错的发生,依次作为彼此的种子不断发生,因为这样的因缘就有了[世界相续之相]。】

——

【尘】
(术语)谓一切世间之事法,染污真性者。四尘五尘六尘等。法界次第曰:“尘即垢染之义,谓此六尘能染污真性故也。”大乘义章八末曰:“能坌名尘,坌污心故。”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执持】意思是握持;掌握;控制。——摘自百度。

【金宝】黄金和珠宝。泛指贵重财物。——摘自百度。

【金轮】
(杂名)世界之最底为风轮,此风轮依止虚空,其厚为十六亿由旬。其坚固如金刚。风轮之上有水轮,深八亿由旬。水轮之上有金轮,厚三亿二万由旬。径十二亿三千四百五十由旬。由轮形之金刚而成,故曰金轮。此金轮之上有九山八海,是为地轮。自水面至金轮,其深八万由旬。可以知地轮之厚矣。见俱舍论十。
【又】转轮圣王所感得之七宝之一。此轮宝有金银铜铁四种之差等,因之而生金轮王乃至铁轮王之优劣。俱舍论十二曰:“谓铁轮王王一洲界,铜轮王二,银轮王三,若金轮王王四洲界。契经就胜但说金轮,故契经言:若王生在刹帝利种绍洒顶位,于十五日受斋戒时,沐浴首身受胜斋戒,升高台殿,臣僚辅翼。东方忽有金轮宝现,其轮千辐具足毂辋众相,圆净如巧匠成,舒妙光明来应王所。此王定是金转轮王,余转轮王应知亦尔。”唐则天称金轮圣神皇帝,用此事也。【又】金轮圣王之略。尊帝王而言。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洲】1.一块大陆和附近岛屿的总称。地球上有七大洲,即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2.河流中由泥沙淤积而成的陆地:沙~。三角~。3.(Zhōu)姓。——摘自百度
【潬】古同“滩”,水中沙堆。——摘自百度
【滩】1.河、海、湖边水深时淹没、水浅时露出的地方,泛指河、海、湖边比岸低的地方。2.江河中水浅多石而水流很急的地方。——摘自百度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逾,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同业相缠合离成化,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啰蓝、遏蒱昙等,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沈,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学习解说:再有,富楼那,明和妄的根本不在于其他,有一个明可以觉,是产生虚妄的根本。既然建立了虚妄的处所,执着于这个明理无法逾越,所以会因为这样的因缘,听不能超出声尘,见不能超出色相,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妄想尘相于此成就,原本觉性的功用就分开为见、闻、觉、知,相同业力的就相互缠绕,随因缘合离而有形成和变化

因为见明而生发色相,由对明起见(思惟推求审详而决择事理也)而形成了想(心性作用之一。浮事物之相于心上,以为起言语之因者),而因为不同的见解则会形成对立憎恶的情绪,而相同的想法就产生贪爱之情,流连爱着就种下了生死的种子,纳受各种想法则会成就胎生,阴阳和合吸引同业相生,因为这样的因缘就生出了羯啰蓝(父母之两精初和合凝结者)、遏蒱昙(又叫遏部昙,受胎二七日,状如疮疱)等,随其爱想的不同,相应而有胎卵湿化等受生方式,卵是源于想而生,胎是因为情而有,湿是因为和合而感召,化则是以离旧形而起相应,而情想合离这四种心识作用又是相互变易的,所有众生都是随着业力而在这中间飞沉变换的,因为这样的因缘就有了[众生相续之相]。】

——


【咎】1.过失;罪过。 2.责备;处分。 3.凶。——摘自百度

【见】
见,梵名捺喇舍曩,思惟推求审详而决择事理也。一切凡夫,未阶圣道,介尔起计,悉皆是见。
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想】
(术语)心性作用之一。浮事物之相于心上,以为起言语之因者。与一切之心相应而起。俱舍论四曰:“想,谓于境取差别相。”唯识论三曰:“想,谓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谓要安立境分齐相,方能随起种种名言。”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想】
梵语 sam!jn~a^,巴利语 san~n~a^。音译为僧若。乃心所(心之作用)之名。五蕴之一。系动词 jn~a^(知)与接头语 sam!(一切)连结而成,相当于现代语中“概念”一词。俱舍宗以其为十大地法之一,唯识宗则视其为五遍行之一。指对境之像,于心中浮现之精神作用而言。即相当于表象之知觉,乃次于“受”(印象感觉)而起之心所作用。其所依之根为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而由眼触所生之想,乃至由意触所生之想,计有六想(亦作六想身,身表复数)。其次,依所缘境之大、小、无量之别,而有大想、小想、无量想等三想。又欲想(贪欲想)、嗔想(嗔恚想)、害想(杀害想)等三想,谓三不善想或三恶想,乃与贪、嗔(发怒)、害(加害于人)等三种烦恼相应而产生之“想”。出离想、不恚想、不害想等三想,称三善想,乃三不善想之相反。
 此外,想为观想之意。大品般若经卷一,有无常想等十想之说;往生要集卷中亦谓,修念佛时,即是住于归命想(一心归佛)、引摄想(为佛所引导)、往生想(往生净土)等三想之中。(大毗婆沙论卷七十四、俱舍论卷一、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入阿毗达磨论卷上)p5451
FROM:【佛光大辞典】

【羯罗蓝】
梵语 kalala,巴利语同。指父母之两精初和合凝结者。又作迦罗逻、歌逻逻、羯剌蓝。为胚、胎之义。意译作凝滑、和合、杂秽、胞胎、膜。为胎内五位之一。即托胎以后初七日间之状态。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七(大五四·六二二上):羯逻蓝(梵语,旧言歌逻逻,此云凝滑。父母不净和合,如蜜和酪,泯然成一;于受生七日中,凝滑如酪上凝膏,渐结有肥滑也。)
 瑜伽师地论卷一之中,以此位为色与心、心所之共同安危之所依处,故称为“依托”;书中并阐明此位乃吾人之“识”之最初依托处。(杂阿含经卷四十九、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四、卷三十八、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一、大毗婆沙论卷九十、俱舍论卷六、瑜伽师地论卷二、俱舍论光记卷九、瑜伽师地论略纂卷一、玄应音义卷二十四、慧苑音义卷下)((参见:胎内五位)3933)p6143
FROM:【佛光大辞典】

【遏部昙】
梵语遏部昙,华言疱。谓受胎二七日,状如疮疱,故名遏部昙。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化生】
梵语 upapa^duka,巴利语 upapa^tika。本无而忽生之意。即无所依托,借业力而出现者。五趣之中,地狱、天及一切中有均唯属化生,人、傍生、鬼等三趣则有一部分为化生,如劫初之人为化生,龙、金翅鸟为傍生之化生者,鬼通胎、化二种,故五趣中以化生为最多。凡化生者,不缺诸根支分,死亦不留其遗形,即所谓顿生而顿灭,故于四生中亦最胜。据俱舍论卷九载,化生者,皆以爱染当生处而受其生。又依经中所载,生于净土者亦多为化生。(放光般若经卷十三梦中行品、无量寿经卷下(康僧铠译)、俱舍论卷八、往生论)((参见:四生)1680)p1323
FROM:【佛光大辞典】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汝负我命,我还债汝,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学习解说:富楼那,妄想和贪爱形同结缚,众生因为贪爱而无法分离,所以世间就有父母子孙不断相生,这些都是以贪欲为根本的;

贪和爱共同滋长,贪欲无法得到止息,这样世间卵化湿胎这四种众生就随能力的强弱相互吞食,这些都是以杀生和贪欲为根本的;

人吃了羊,羊死之后投生为人,人死之后又投生为羊,这样以至于十类众生之间,生生死死互相食啖,各种恶业都随之生起,无穷无尽直到未来无边际,这些是以盗和贪为根本的;

你欠我命,我还你债,因为这样的因缘,百千劫中常在生死无法解脱;你爱我心,我怜你色,因为这样的因缘恒常在业力的缠绕系缚里,这中间是以杀盗淫三业为根本的,
因为这样的因缘就有了[业果相续之相]。】

相关阅读:
轮回的根本~ 杀盗淫 (楞严经) 经文&白话
[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十一生类】
谓十一种不同之生类。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生、无色生、有想生、无想生、非有想生、非无想生等十生,加一以总通之一生而为十一生。卵生者,如鸟于卵壳成体而后出生。胎生者,如人于母胎成体而后出生。湿生者,如虫依湿气而生。化生者,如诸天、地狱及劫初之众生,无所依托,唯依业力而忽起。有色生者,如色界四禅天之众生。无色生者,如无色界四空处之众生。有想生者,如三界九地中,第四禅无想天外之一切众生。无想生者,如无想天之众生。非有想生及非无想生则二分非想非非想处之一处,为非想非非想处之众生。(金刚经、性灵集卷六)p323
FROM:【佛光大辞典】



  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学习解说:富楼那,这三种颠倒相续,都是因为觉明明了之性,因为了知而生发了相状,从而虚妄的见到了山河大地,以及由此衍生的这些有为相(生住异灭)的次第迁移流动,因此终而复始的虚妄流转】

——


【四有为相】
(名数)生住异灭之四者,此有二种。一一期四相。法之初有名生,生已而相似相异名住,此相续之转变名异,后无名灭。二刹那生灭。谓一刹那中具四相也。此有大小乘之别,大乘法相宗谓色心之法体,自有生住异灭四相之变化。即言四相者,以其变化分位而名之假法也。本无今有之位名生。生位暂停之位名住。住别前后之位名异。无位名灭。此中前三者为有,故同在现在。一为无,故在过去(唯识述记二末),小乘有部立色心之法体为恒有,故其生灭之变化随用而说,不据于体。且离法体别有四相之实性,以使彼心身之作用,生住异灭。故色心之法名为所相,四相名为能相。使先无之色心作用为今有,名为生相。使其作用暂时安住,引其自果,名为住相。使引其自果之作用衰变,名为异相。使其作用遂灭坏,名为灭相,而此生等四相既是有为法,则必别有生等四相。若果有之,则以彼亦应有其余之四相,而有无穷之失。因之四相有本相随相之二者,随相以生本相,本相有八能,随相有一能,互为能生所生,故随相之外更无随相,即无无穷之失。如色法之生,有九法俱起。一是本法,色之自体作用也,使此色之自体作用生之法为本生相,使色之自体作用住之法为本住相,使色之自体作用异之法为本异相,使色之自体作用灭之法为本灭相(此为四本相亦曰四大相),合为五法,本生相不能自生,更有随生相生本生相,乃至本灭相不能自灭,更有随灭相灭本灭相(此为四有相亦曰四大有相),合为九法,此九法中本生相除自而生余八法。乃至本灭相除自而灭余八法。又随生相唯生本生相,而不能生自余之八法(自与他之七法),乃至有灭相但灭本灭相,而不能灭自余之八(自与他之七法),此之谓于八一有能。即四本相各对八法有能,四随相各于一法有能,互为能生所生,故更无无穷之失。俱舍论五曰:“此有生等,于八一有能。”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7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939

[布施勋章]

42#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8 23:50:37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3小时40分)


★   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

【学习解说:富楼那说:如果这妙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而不可思议,曰妙觉。即佛果之无上正觉也)本具的妙觉明性与如来心是不增不减,没有相状的,只是忽然之间生出了山河大地等有为之相;
而如来现今已经获得了妙空明觉,山河大地这些有为习气烦恼里而来的景象为何又再次生出了呢?】

——

【妙觉】
(术语)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而不可思议,曰妙觉。即佛果之无上正觉也。二乘止于自觉,无觉他之功。菩萨虽自觉觉他并行,而未圆满,独佛二觉圆满,觉体不可思议也。四教仪四曰:“金刚后心,朗然大觉,妙智穷源,无明习尽,名真解脱。翛然无累,寂而常照,名妙觉地。”三藏法数二十六曰:“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性。”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习】
(术语)烦恼之余气曰习气,又云习。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漏】
(术语)梵语A^srava烦恼之异名也。漏为流注漏泄之义,三界之有情,由眼耳等六疮门,日夜流注漏泄烦恼而不止,故名漏。又烦恼现行,使心连注流散而不绝,故名漏。烦恼如漏器漏舍也。
俱舍论二十曰:“从有顶天至无间狱,由彼相续于六疮门泄过无究,故名为漏。(中略)若善释者,应作是言,诸境界中流注相续,泄过不绝,故名为漏。”大乘义章五本曰:“流注不绝其犹疮漏,故名为漏。”
法华玄赞一曰:“诸论皆云:烦恼现行令心连注流散不绝,名之为漏。如漏器漏舍深可厌恶,损污处广,毁责过失,立以漏名。”又漏失之义,烦恼漏失正道,故名。又烦恼使人漏落于生死,故名。
法华文句一曰:“成论云:失道故名漏。(中略)毗昙云:漏落生死。”
嘉祥法华义疏一曰:“成论人以失理取相之心名漏。”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所出?”

【学习解说:佛陀告诉富楼那:譬如迷路的人,在一个聚落(村落)中把南边当成了北边,那这迷是因为迷本身而有?还是因为了悟所生出的呢?】

——

【聚落】
梵语 gra^ma,音译枷喇摩;巴利语 ga^ma。又作聚洛。或称村落、村。即众人所聚居之处。五分律卷一(大二二·六上):“若城堑若篱栅周回围绕三由旬乃至一屋,是名聚落。”盖佛教教团之僧众常在阿兰若(比丘之住处),若于乞食说法外,非时入聚落,则犯波逸提罪。(四分律卷五、卷十九、有部毗奈耶卷二、四分律名义标释卷八)p5900
FROM:【佛光大辞典】




★   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学习解说:富楼那说:这迷路的人,不是因为迷惑,也不是因为了悟。为什么呢?因为迷在本质来说没有根本,怎么能说因迷成迷呢?再者悟不是生迷的原因,怎么能说因为悟而生出了迷呢?】



★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那!于意云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
“不也,世尊!”

【学习解说:佛说:这迷路的人正在迷惑的时候,突然有已经了悟的人给予指示让他开悟。富楼那,你是怎么想的呢,这个人纵然还没有完全走出迷惑,但是对这个村落会更增加迷惑吗?】



★   “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亦如翳人见空中花,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花所灭空地待花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

【学习解说:富楼那,十方如来也是这样的。迷惑颠倒本来是不存在的,其体性是毕竟空寂的,以往本来就没有迷惑,只是似乎有迷能够于中觉悟,而一旦觉悟迷惑就灭除了,觉悟中是没有迷惑生出的。
这就像有人因为眼病看见空中有花生出,一旦眼病消除了虚空里的花也随之消灭了;忽然有愚痴的人,在出现空花又随之消灭的地方等待有花再次生出。你观察这人,是愚痴呢?还是智慧?】



★  富楼那言:“空元无花,妄见生灭,见花灭空,已是颠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

【学习解说:富楼那说:空中原本就没有花,是从虚妄里见到的生灭之相,见到幻花灭失了虚空,已经是颠倒了;想要让花再重新生出,这就更是癫狂愚痴了。怎么更说这样的狂人是愚痴?还是智慧呢?】

——

【妄见】
(术语)虚妄不实之分别也。我见边见等是也。
南本涅槃经八曰:“为除世间诸妄见故。”
俱舍论九曰:“一切妄见皆转倒摄。”
大乘义章三曰:“唯心妄见,故说为妄。”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同分妄见】
谓诸众生迷失真性,同见一切虚妄境界,同受苦乐,同业所感。譬如一国之人,同见瘴恶不祥之事,是名同分妄见。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为木,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学习解说:佛陀说:就像你所了解的,那又为什么问:“诸佛如来妙觉性本自明空,为什么更生出山河大地呢?”,又像金矿夹杂有纯金,而金子本身质地纯一没有夹杂,就像树木烧成了灰不会再重新变为树木,诸佛如来的菩提涅槃(佛性本然)也是这样的。

注:这里的[菩提涅槃],指的是[佛性]。(相关阅读: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



★  “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凌灭;又徴虚空及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

【学习解说:富楼那,又像你所问的:地水火风四大,本性圆融,周遍法界,而疑惑水性和火性为什么不相互侵凌消灭;虚空和大地都遍满法界为何没有不和合、不相容】



★  富楼那!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所以者何?

【学习解说:富楼那,譬如虚空,虽然本体不显现为各种相状,但是也不拒绝各种相状的生发和显现。这是为什么呢?】



★   富楼那!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风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水澄成映。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若彼所生,富楼那!且日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为日色,云何空中更见圆日?若是空明,空应自照,云何中宵、云雾之时不生光耀?当知是明非日非空不异空日。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花结为空果,云何诘其相凌灭义?观性元真唯妙觉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不相容者?真妙觉明亦复如是。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云何俱现?


【学习解说:富楼那,就像太虚空(又称顽空、偏空。此虚空湛然常寂,毕竟无为无物,教中常以之譬喻小乘灰身灭智之涅槃,而异于大乘涅槃之妙空、第一义空。),日光照耀则明,云层聚集则暗,风摇则动、雨(雪)后澄澈则清、水气凝聚则浊、尘土积集成霾(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水澄清则能映照。

那你是怎么想的呢?这些不同的有为相(因缘和合而成的相状),是因为从他生出的?还是从虚空而有的?

如果是从他生出的,富楼那,日照的时候既然是日光明亮,那么十方世界就共同为日光,为什么空中更能见到圆日呢?
如果是因为虚空生出了光明,虚空应该自己就能照明,那为什么在中夜以及有云雾的时候见不到日光照耀呢?
由此可知,明不是因为太阳,不是因为虚空,并且不与虚空和太阳相异。

所观察到的相状元本就是虚妄,没有可以指出和陈述的方所,就像求取空花最后结出的是空果,为什么反而探究询问这些相之间是否相互侵凌消灭之义呢?正观本性原本正真,唯有妙觉明性,妙觉明心先前就不是水火,为何还要问彼此是否相容呢?真妙觉明也是这样的。你以空性来发明就有虚空显现,以地水火风四大性来发明就各各有相应的显现,如果同时都发明就全部都显现,为什么会都显现呢?】


——


【太虚空】
(术语)浩浩宇宙之虚空也,毕竟无为无物,故云顽空,偏空,太虚空。以譬小乘之涅槃,而别于大乘涅槃之妙空第一义空。菩提心论曰:“当观二乘人,虽破人执,犹有法执。但净意识,不知其他。久久成果位,以灰身灭智趣其涅槃,如太虚空湛然常寂。”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太虚空】
谓浩浩宇宙之虚空。又称顽空、偏空。此虚空湛然常寂,毕竟无为无物,教中常以之譬喻小乘灰身灭智之涅槃,而异于大乘涅槃之妙空、第一义空。(菩提心论)p1375
FROM:【佛光大辞典】

【殊方】释义为不同的方法、方向或旨趣;远方,异域。——摘自百度

【观】
以正慧观察事理。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富楼那!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二人去一东一西,先无准的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双,云何现一?’宛转虚妄,无可凭据。

【学习解说:富楼那,像一池水里显现日光的倒影,两个人同时观察水中的太阳,分别向东向西行走都各自有太阳看到,随着二人一东一西而行,先没定准的不应该责难说:“这是一个太阳,为什么随着观察的人各自行走?两个人既然都各自有一个水中的太阳跟随,为什么空中显现的只有一个太阳?”事实上,这样问只是在虚妄的现象里打转,没有任何责难的依据。】

——

【无准】1.没定准,不一定。2.不准确。3.没有准则或依据。——摘自百度



★   “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钵剌若、非波罗蜜多;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以是俱非世出世故。

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钵剌若、即波罗蜜多;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以是即俱世出世故。

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学习解说:富楼那,你用色相和空相来侵夺如来藏,而如来藏周遍法界随缘显现为色或为空,所以在其间有风动、空澄、日明、云暗等种种现象,而众生心智迷闷,与清净觉性相背离,和依着如来藏显现的虚妄尘像相和合,所以有尘劳发生进而有了世间相;我(即佛)是以不生不灭的妙明心与如来藏相和合,而如来藏唯有妙觉明圆满遍照法界(没有风动、空澄、日明、云暗等尘),所以在其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注:这是说本体是一,用可以是无量),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注:这些是说真心里没有分别,普皆平等一如),因为如来灭除尘相与清净觉体相合,所以发明了真如妙觉明性。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钵剌若、非波罗蜜多;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以是俱非世出世故。(注:这是就本体来说)

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钵剌若、即波罗蜜多;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以是即俱世出世故。(注:这是就显现的表相来说)

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注:这是说要断除两边的执着,详细请学习:《楞严经》:『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为何世间三有众生(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的凡夫众生)及出世间的声闻、缘觉(即二乘行人),以所知心来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间的语言想要悟入佛的知见?
就像琴瑟箜篌琵琶虽有美妙的音声,但是如果没有妙指的弹奏就始终无法发出这样的美妙之音,你和众生也是这样的,虽然各各有圆满的宝觉真心,就像我结海印三昧所发之光明。
但是你却短暂的举心,就有尘劳先行生起了,这都是由不勤求无上觉道(佛道),爱念小乘(未发大乘成佛的心,因地不真果则曲)得少为足的缘故。”


——

【一即一切】
一是最少,一切是最多,一即一切是多少一样,没有分别的意思。法住法位,法性即在诸法差别位上见,在诸法差别现象上亦即显出法性本体来,所以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佛教法法相即、法法相入的理论。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有】
1、三界的生死有因有果,所以叫做“三有”。
一、欲有,即欲界的生死;
二、色有,即色界的生死;
三、无色有,即无色界的生死。
2、本有、当有、中有。本有指现生的身心;当有指未来的身心;中有指本有与当有之间所受的身心。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海印三昧】
梵语 sa^garamudra^-sama^dhi。又作海印定、海印三摩地、大海印三昧。华严家以此三昧为华严大经所依之总定。佛说法前,必先入定思惟法义,以及审查根机。如说法华时,入无量义处三昧;说般若时,入等持王三昧;说涅槃时,入不动三昧。华严经七处八会中,每一会均有别定,即第一会入如来藏三昧,乃至第八会入师子奋迅三昧。海印三昧即此七处八会所依之总定。海印者,约喻以立名,即以大海风止波静,水澄清时,天边万象巨细无不印现海面;譬喻佛陀之心中,识浪不生,湛然澄清,至明至静,森罗万象一时印现,三世一切之法皆悉炳然无不现。华严大经即依此定中所印现之万有而如实说,故称此为海印定中同时炳现之说。(旧华严经卷六贤首菩萨品、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五虚空藏菩萨品、华严经孔目章卷四、华严经探玄记卷四、华严五教章卷一)p4165
FROM:【佛光大辞典】

【海印】
佛所得之三昧名,比喻佛妄尽心澄,万象齐现,犹如风平浪静澄清之海面,无相不现。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十义──海印三昧有十义】
﹝出宗镜录﹞
海印是喻。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从喻立称,故名海印三昧。谓大海澄渟,湛然不动,万象皆现,如印印物。如来智海,清净湛然,一切众生心念根欲,悉在如来三昧智中,犹海现像也。
[一、无心能现],谓如来三昧法性平等,离诸名相,不加功用,而能显现一切诸相,是名无心能现。
[二、现无所现],谓如来三昧,随众生心,现种种相,如光如影,了不可得,是名现无所现。
[三、能现所现非一],谓如来三昧能现之智,与所现之境,一念圆融,十方普应,是名能现所现非一。
[四、能现所现非异],谓如来三昧能现之智,所现之境,虽十方普应不同,莫不本乎一念,是名能现所现非异。
[五、无去来],谓如来三昧,万法现于自心,彼亦不来;身相遍于法界,我亦不去,是名无去来。
[六、广大],谓如来三昧普遍包容,无法不备,众生世界,不离一心,是名广大。
[七、普现],谓如来三昧,一切世界于一心中,不简巨细,皆悉能现,是名普现。
[八、顿现],谓如来三昧,一切世界当念即现,无前无后,色相宛然,是名顿现。
[九、常现],谓如来三昧,于诸法相,无有不现之时。非如明镜,像对则现,不对则不能现,是名常现。
[十、非现现],谓如来三昧,寂然不动,为众生故,于非应中随感而应。犹如明镜,无心现物,而像对即现,是名非现现。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无上觉】
(术语)无上之正觉也。佛觉悟一切法之真智也。梵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曰无上正等正觉。七佛经曰:“如是出家时,速成无上觉。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小乘】
(术语)梵名希那衍Hinaya%na%,对于大乘之称。求佛果为大乘,求阿罗汉果辟支佛果为小乘。佛果者谓开一切种智,为尽未来际众生化益之悟。阿罗汉果与辟支佛果,虽有浅深之别,然皆为灰身灭智归于空寂涅槃之悟。乘者,运载之义,指使人乘之至其悟岸之教,以四谛为至阿罗汉果之教体,以十二因缘为至辟支佛果之教体。如此小乘有二道,故亦谓之二乘。又此二乘为佛成道后十二年间经律论三藏之所诠,故天台称之为三藏教。佛灭后印度之小乘分总别二十之流派,来我国后,遂立宗名俱舍,成实,及律三者,即小乘也。是皆为佛随他意之说法,姑以调熟下劣根性者也。法华经方便品曰:“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乃至化一人我则堕悭贪。”法华经游意下曰:“今以二义往收则事无不尽,一者赴小机说名曰小乘,二者赴大机说称曰大乘。”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7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939

[布施勋章]

43#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9 15:43:19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约2小时)


★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

【学习解说:富楼那说:我与如来的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是无二无别同样圆满的,而我往昔因为遭受无始妄想的缘故,长久在生死中轮回,现今虽然获得了小乘阿罗汉的圣果,但是犹然没有达到究竟的境地。

世尊!所有的虚妄毕竟都是幻灭的,只有妙觉性是真实常住的。敢问(请问的意思,带有自谦和尊敬的姿态)如来,一切众生因为什么原因而有妄想颠倒,自己障蔽自己的妙明觉性,而遭受生死长河的淹没】

——

【真常】
世间之相,虚妄不实,皆是因缘相续之假。若夫圣人所得之法,则是真常。真者真实,离迷情、绝虚妄,是曰真实。常者常住,法无生灭变迁,是曰常住。真实常住,故曰真常。
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敢问】一种谦辞,表示向对方提出问题的同时,附带自谦和尊敬的姿态。尤其在讲究尊卑的场合,对方地位较高时提问用敢问比请问好。——摘自百度




★  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瞋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

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


【学习解说:佛陀告诉富楼那:你虽然疑心已经断除(注:疑,属于六根本烦恼之一),但是还有疑惑的习气尚未除尽。我用世间目前的事再来问你。你难道没听说过,室罗城中有叫演若达多的人,忽然在一日早晨用镜子照自己的面庞,对镜中显现能见的头和眉目产生贪爱(注:其实镜中所见并非真实,只是一种显现),又对于自己的头不能看到自己的面貌而心生嗔恨,以为是魑魅(鬼神)所作,于是无状狂走。对此你是怎么想的呢?这人是什么原因无缘无故的狂走呢?

富楼那说:这是此人内心狂乱,更没有其他别的缘故。】


——

【疑】
(术语)谓于诸实理犹豫不决之心也。故非一旦契悟谛理不能绝之。小乘预流果以上,菩萨初地以上,乃为断疑者。唯识论六曰:“云何为疑?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谓犹豫者,善不生故。”大乘义章六曰:“疑者于境不决犹豫曰疑,有二种:一者疑事,如夜观树疑为是人为非人等。二者疑理,疑诸谛等。小乘法中,唯取疑理,说为疑使。大乘通取,皆须断故。”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疑】
狐疑不信,是六根本烦恼之一。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六烦恼】
﹝出瑜伽师地论﹞
谓贪嗔等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名为烦恼。
[一、贪烦恼],贪即贪爱。谓于五欲顺情等境,求而未获,爱而不舍,以不舍故,便起烦恼,故名贪烦恼。(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二、嗔烦恼],谓于五欲违情等境,即起嗔恚忿恨,缠结记忆在心,而生烦恼,故名嗔烦恼。
[二、慢烦恼],慢即轻慢。谓自任其能,轻凌于他,起不敬心,傲慢结缚,而生烦恼,故名慢烦恼。
[四、无明烦恼],谓于一切诸法,无所明了,故曰无明;以不了故,起贪嗔痴等烦恼,故名无明烦恼。
[五、疑烦恼],犹豫不决为疑。谓因前无明不了,即起疑惑,以乱真心,或是或非,或善或恶,展转缠结,而生烦恼,故名疑烦恼。
[六、不正见烦恼],谓因前疑心不了,所见不正,以不正故,遂起邪见,含藏结缚,而生烦恼,故名不正见烦恼。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演若达多】
梵名 Yajn~adatta。又作延若达多、耶若达多。意译作祠授,因祭祠天而乞得之意。据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载,室罗城中演若达多,一日于晨朝以镜照面,于镜中得见己头之眉目而喜,欲返观己头却不见眉目,因生大嗔恨,以为乃魑魅所作,遂无状狂走。此系以自己之本头比喻真性,镜中之头比喻妄相。喜见镜中之头有眉目,比喻妄取幻境为真性而坚执不舍;嗔责己头不见眉目,则比喻迷背真性。楞严经文句卷四(卍续二○·二八五下):“当知凡夫爱妄有而不见真空,二乘爱偏空而不见妙有,菩萨爱万行而不见中道,别教爱但中而不见法界,皆狂走也。(中略)是人心狂,更无他故,则知妄本无因。”
 此外,俱舍论卷三十参究我之有、无时,举出天授(提婆达多)、祠授二者为例,盖此二者为印度常见之名。(俱舍论光记卷三十、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宗镜录卷五、大佛顶首楞严经纂注卷四)p5823
FROM:【佛光大辞典】

【魑魅魍魉】
魑魅、魍魉均为鬼神之名。如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上):“其舍恐怖,变状如是,处处皆有,魑魅魍魉。”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二陀罗尼护持国界品、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等,均载其名称。
 吉藏于法华义疏卷六对此加以解说(大三四·五三五中):“张平子西京赋注解云,山神为魑,虎形也;宅神为魅,猪头人形,身有尾;木石夭怪为魍魉。春秋第十卷云,铸蒇像物故有百兽之形,使人入山川不逢魑魅魍魉。注云,魑是山神,兽形;魅为怪物,魍魉者水神。”
 魑魅魍魉实系见于我国古代典籍之鬼神名,佛典乃借而用之,在法华经之梵本等,并无相当于此四字之原语。(大般若经卷五○一、卷五四○、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一、安宅神咒经、施饿鬼甘露味大陀罗尼经、灌顶经卷十二、顺正理论卷十二、卷六十七、治禅病秘要法卷下、法华文句记卷六下、法华玄赞卷六本、慧琳音义卷二十七、希麟音义卷一)p6885
FROM:【佛光大辞典】



★  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况复无因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
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学习解说:佛陀说:妙觉性清明圆满,原本圆融明妙,而那些既然称为虚妄的,怎么还有所谓的原因呢?如果有建立的原因,怎么会成为虚妄呢?其实质是从妄想中次第辗转相互为因,经过尘劫那么长时间迷惑累积迷惑,现今虽然佛阐发明述正真的义理,但还仍然不能返归自性,这累积的迷惑是因迷惑本身而自有的,识知迷惑没有原因没有凭依之处,尚且没有真正的生起怎么会有所谓的灭失呢。

而获得(实证)菩提的人,就像睡醒(醒悟)的人说梦中的事,内心已经精明,怎么还会执取梦中之物呢,况且本来就无因 本来就无所有。
就像城中的演若达多,哪有什么因缘导致其恐怖看不到头而狂乱奔走呢,如果狂乱之心能够止歇,明白头本自有不是从外得的(自然就不会狂走了),
而且纵然狂心尚未停歇(以为头没有了),对于头来讲其实并没有任何遗失的。

富楼那,虚妄之性就是这样的,它因何而在呢 ?你只要不随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注:这三种相续具体见:[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 ~ 大佛顶首楞严经),三种缘都能断除的话,那么导致轮回的三种因就不再生出,那么你心中的[演若达多]的痴狂性就会自行停歇,狂心消歇,菩提本性就会显露。人人都有殊胜清净的正明之心,本来就周遍法界,不从他人获得,不需要借助辛劳的从外修证而获得(注:因为胜净明心只是被尘染覆盖了,其实原本就在,不是从外获得的,而是由内起修,由心起修,烦恼断除,菩提自现)。
相关阅读:[止观初探]正视心识作用,由观照心念探讨"楞严经: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

【妙觉】
(术语)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而不可思议,曰妙觉。即佛果之无上正觉也。二乘止于自觉,无觉他之功。菩萨虽自觉觉他并行,而未圆满,独佛二觉圆满,觉体不可思议也。四教仪四曰:“金刚后心,朗然大觉,妙智穷源,无明习尽,名真解脱。翛然无累,寂而常照,名妙觉地。”三藏法数二十六曰:“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性。”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寤】1.睡醒:“七日而~”。~寐以求。2.古同“悟”,理解,明白。3.古同“牾”,逆。——摘自百度

劬劳:劳累。——摘自百度

【肯綮(qìng)】典故名,典出《庄子·内篇·养生主》“肯,著骨肉。綮,犹结处也。” 后遂以“肯綮”指筋骨结合的地方,比喻要害或关键之处。——摘自百度

【明心】
(术语)正明之心也。楞严经一曰:“唯愿如来哀愍穷路,发妙明心,开吾道眼。”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学习解说:就像有人自己的衣服里就系挂着如意宝珠(比喻真心佛性),但是自身却无知无觉,穷困流离到他方奔走乞食维生,虽然表面看着贫穷实际宝珠从未遗失,忽然间遇到智者(善知识)指示他衣里所藏的明珠(注:这里可见善知识的重要,示导我们佛性的所在),随即所愿都能称心如意,得到了大富饶,这时才领悟宝珠(真心佛性)不是从外得的(实在是本自具足啊,只是因为流连外境,心性被尘染所覆盖,才不识自家家珍)

(注:富楼那尊者是佛陀大弟子中说法第一,外现是声闻形,实则是奉行的菩萨行,于所问之法心已通达,只是代替尚未回小向大,还未发起大乘心的阿罗汉来发问,以利益大众
佛经上说,善于发问和善于答问的人,都是世上非常稀有的人,因为【[善问]即得转于无上法轮。能枯十二因缘大树。能度无边生死大河。能与魔王波旬共战。能摧波旬所立胜幢。】 (详见:佛说世上两种人非常稀有~大般涅槃经

——
【穷露】穷困流离的人。

【智者】
<一>指具有智慧,或知自己本体之人。法华经药草喻品有“我是一切智者”之语,即表此意。((参见:一切智者)16)
<二>天台智顗大师之德号。隋开皇十一年(591),晋王杨广从智顗受菩萨戒,赐“智者”德号。(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参见:智顗)5038)p5025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7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939

[布施勋章]

44#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0 17:19:46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约4小时)


【杀盗淫三缘断故,菩提心现】


  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顿弃因缘?我从因缘心得开悟,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今说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惟垂大悲,开发迷闷。”

【学习解说:这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站起来对佛说:”世尊,现今说[杀][盗][淫],将这三种缘断除的缘故,那么三种导致生死轮回的因就不会生起,心中的达多(即演若达多,典故见前面的经文)狂性就会停歇,狂性消歇菩提就会显露,不假从他人获得(因为是人人本具的,只是被尘染所覆盖)。这样的因缘关系皎洁明白,为什么如来现今顿然舍弃因缘之说呢?

我是从佛陀教导的因缘之说心得开悟的,世尊关于因缘的教导不单单是我们这些还待修学的初学声闻行者开悟的因缘,在今日这法会中的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这些长老梵志也是因为听佛讲述因缘的义理,发心修行开悟得成无漏(证阿罗汉果)的。您今日说菩提不是从因缘得的,那么王舍城中的拘舍梨等(佛陀时代,中印度最具势力之外道论师六人)所说的(无因)自然论就会成第一义(究竟之真理)了。惟愿世尊垂大慈悲,给予开示,启发我等迷闷的心智】

——

【末伽梨拘赊梨子】
梵名 Maskari^-gos/a^liputra,巴利名 Makkhali-gosa^laputta。为古印度六师外道之一。又作末羯利瞿阇离子、末塞羯利瞿赊利子、末伽梨俱舍梨子、末佉梨劬奢离子。略称末伽梨,或末佉梨。六师外道,指佛陀时代,中印度最具势力之外道论师六人。末伽梨拘赊梨子为自然论者,主张众生之苦乐不由因缘,惟为自然产生者。末伽梨,又作末萨羯梨,乃常行之意;此外道常行不住,故称之。拘赊梨乃其母之名,故称之拘赊梨子。(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八、注维摩诘经卷三、慧琳音义卷二十六)((参见:六师外道)1282)p1940
FROM:【佛光大辞典】

【第一义】
(术语)以名究竟之真理,是为最上,故云第一。深有理由,故云义,圣智之自觉也。大乘义章一曰:“第一是其显胜之目,所以名义。”中论疏三本曰:“以其最上莫过,故称第一。深有所以,目之为义。”胜鬘宝窟上末曰:“理极莫过,名为第一。深有所以,目此为义。”法华义疏四曰:“第一义者,一实之道,理极无过为第一。深有所以,称为义也。”注维摩经一曰:“肇曰:第一义,谓诸法一相义也。”楞伽经二曰:“第一义者,圣智自觉所得,非言说妄想觉境界。”碧岩第一则曰:“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灭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于是。

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缘故怖头狂走?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灭生俱尽无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无生灭者名为自然。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戏论。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何因待我佛顶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干枯令汝解脱。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如摩登伽宿为淫女,由神咒力销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与罗睺罗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一念薰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学习解说:佛陀告诉阿难尊者:就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如果得到灭除,不狂之性自然就显露出来,这样因缘或者自然的理论就穷尽于此(不再起作用了)。

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那是什么因缘令演若达多害怕看不到头而惊怖狂走呢?若自然因为头的因缘而狂走,那为何不自然因缘故失?而头本身没有灭失,是狂怖的心自己虚妄生出,头根本没有变化更易何须藉由什么因缘呢?
又如果说,这狂怖性自然就有,本来就狂怖,那么没有发狂的时候,狂性潜藏在哪里呢?
又如果不狂是自然的,头本来就不虚妄,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演若达多,代表痴狂之人)狂走呢?
如果能正确明悟头的本来状态,就会知道自己是虚妄狂走,这样因缘说和自然论就都成为戏论了。

所以我说三缘(杀盗淫)断除的缘故,即菩提心显露。
菩提心生,生灭心就灭了,这其中生灭、灭失都尽了,不借加用之功而能入圣道。

如果有自然,这样发明 自然心生,生灭心灭,但这本身也是一种生灭,而实际没有生灭的才是自然。
就像世间各种相杂和成为一体,被命名为和合性,而不经和合而成的被称为本然性。本然非自然,合不借因缘和合而有,所以因缘和合与自然性都离,有离有合都不是(清净本然),这句才叫做无戏论法(注:【若不破除[有][无]两边,皆是[戏论].所以网路上辩论或空谈,若无实证[不二],皆是[戏论]】——详见 何等是菩萨摩诃萨[戏论]?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对小乘声闻来说因为发心的关系)[菩提][涅槃]尚在遥远(这两者指的都是佛性,详见: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
不是你经历劫数辛勤修证就能实证,因为如果不识本心,那么虽然忆念十方如来、受持十二部经,了知像恒河沙那么多的微妙义理,也都只是增益戏论。
你虽然因缘性自然性决定明了,人间称你为多闻,这样多劫听闻熏习佛法,但是遇到摩登伽女(用邪咒)留难还是不能免离,是什么原因还需等待我用佛顶神咒救度,而摩登伽女听闻之后,心中淫火顿时熄灭,当即获得了阿那含果,在佛法中成精进林,内心爱欲之河干枯令你获得解脱。

所以,阿难,你虽然历劫长的时间记忆受持而不忘失如来秘密微妙严净之法(但没有实际修证),就不如能在一日之中实修无漏(无烦恼)之道业(者),远离世间憎爱两种苦恼;如摩登伽女一向虽为淫女,但是由于楞严咒之威力销除爱欲烦恼,现今佛法之中名为性比丘尼,和罗睺罗(佛陀的长子)的母亲耶输陀罗比丘尼同样,因为了悟宿世因缘的关系,知道生生世世以来因为贪欲爱染而受苦,而一念(非凡夫根尘相对的妄念,而是与如来相正智之念)薰修至于无漏(彻底断除烦恼)之大善相印的缘故,(因为这正智之念就)或是能得以出离烦恼缠覆(解脱生死),或是会蒙佛授记(毕竟成佛)。而你为何还要自欺,还要留恋在六根的观听之中呢?

注:修行必然要超越六根的觉受,方能契入佛性真心。】


——

【自然】
指不假任何造作之力而自然而然、本然如是存在之状态。佛典中屡用“自然”、“法尔”、“自然法尔”等语,其义概分如下:(一)就佛教表示其自身真理之立场而言,如觉悟之世界为脱离有无分别,本来空无自性,其自身独立存在,而绝对自由,称为无为自然;或如经由善恶行为,依循因果法则而产生结果,称为业道自然;如依自身之法则,视之为如实之表现,称为法尔。依日本净土真宗之祖亲鸾所说,舍离自心分别而悟入弥陀之法则,称为自然法尔;依本愿而救度众生者,则称为愿力自然。据无量寿经卷上载,极乐世界乃无为自然世界,往生该国土者,即受有自然虚无之身。
 (二)从佛教批判外道之立场而言,系用以否定自然外道之自然无因论(否认万物依因缘所生)。如六师外道中之末伽梨拘赊梨子、阿奢多翅舍钦婆罗等即妄执此类自然无因论,而与佛教所说之自然法尔判然有别。((参见:自然法尔)2532、“法尔”3419)p2531
FROM:【佛光大辞典】

【无功用智】
(术语)菩萨于八地已上,不借加用之功,自然契于真性之智也。西方要决曰:“十地论云:入八地已去,得任运无功用智,于散散中得自在故无念退也。”玄义分记一曰:“佛地论意,七地已前名功用,八地已上无功用。”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忆持】
(术语)记忆受持而不忘失也。观无量寿经曰:“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一念】
﹝出华严经﹞
念即心念。此之一念,有真有妄。若凡夫以根对尘所起之念,念念生灭,此妄念也。若离根尘,真净明妙,虚彻灵通之念,即是如来正智之念也。此正智之念,非生非灭,不常不断,促一刹那而非短,延无量劫而非长。经云:一念普观无量劫。是也。(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尘者,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梵语刹那,华言一念。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苦海。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以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唯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必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学习解说:阿难尊者和与会大众听闻佛陀的开示教诲,内心的疑惑消除,由心领悟实相的义理,身意都获得稀有的轻利安适,再次流下悲心的眼泪,对着佛足顶礼,长跪合掌对佛陀说:无上大悲(注:佛陀的悲心平等广大,没有谁能再超过的了,所以是无上)清净(注:佛陀的悲心是至极清净的,离一切执着,不同于尚未离执的爱见大悲)宝王(佛陀的尊称,佛以诸功德为庄严,所以称宝王),善于开导我心,能以这样种种因缘方便说法来提拔奖励,引导沉溺于生死苦海的无明众生出离生死苦海。

世尊!我现今承听如来这番法音,了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布十方界,蕴含化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如来还呵责如果只是多闻,不会有真正的功用,不如听闻之后随即能落实修习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者。

我现今就像旅途中漂泊之人,忽然获得天王赏赐华丽的房屋,虽然获得了豪大的宅院,但需要有门才能进入。只希望如来,以大悲心不舍不弃,开示我和与会大众中智慧昏蒙暗蔽者,能捐除舍弃小乘法,必定获得如来无余涅槃(指断烦恼障,灭异熟苦果五蕴所成之身,而完全无所依处之涅槃)的根本发心之路,令有学者(尚未证阿罗汉果的前三果小乘行者)如何摄伏(威慑使之屈服)畴昔(即往昔)攀缘之心,能得陀罗尼(持,总持,能持能遮。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之力用)入佛知见(了知照见诸法实相理之佛智慧也)。”说完之后,阿难尊者以最恭敬的五体投地之礼向佛礼拜,在会大众也都一心等候佛陀以大悲心演说慈旨。】


——

【大悲】
梵语 maha^karuN!a^,巴利语同。悲,意为拔苦。诸佛菩萨不忍十方众生受苦而欲拔济之,其心称大悲,乃佛菩萨为救度众生痛苦之悲愍心。小乘有部以之为十八不共法之一,大乘法相宗则以之为佛百四十不共法之一。一般又以之为四无量心之一,如华严经所说之十种大悲心,及宝雨经所说之佛三十二种大悲心。此外,通常又以之与“大慈”并用,最常见者为表示观音之慈悲。然“大悲”一词,于诸经中之解释略有异同。
  (一)小乘之说,如大毗婆沙论卷三十一、卷八十三、俱舍论卷二十七等所说,所谓大悲,乃缘于三界一切有情而起,为佛之世俗智,凡有五义,即:
(1)资粮大,乃以大福德智慧之资粮而成办者。
(2)行相大,此力能于三苦之境,作拔苦之行相。
(3)所缘大,以三界之有情为所缘。
(4)平等大,远离怨亲等之分别心,而普遍利乐一切有情。
(5)上品大,大悲为诸法中之最上品,更为其余各种悲心所不可比。
若以“大悲”与“悲”相较,则有八种之异:
(1)自性异,大悲以智慧为体,悲以无嗔为体。
(2)行相异,大悲缘“三苦”之行相,悲唯缘“苦苦”之行相。
(3)所缘异,大悲通缘三界,悲唯缘欲界。
(4)依地异,大悲依第四禅,悲通依于四禅。
(5)依身异,大悲依佛身,悲依二乘之身。
(6)证得异,大悲系远离有顶之惑而证得,悲则仅远离欲界之惑而证得。
(7)救济异,大悲能成就救济之事,悲唯希望救济。
(8)哀愍异,大悲能哀愍平等,悲则唯拔除欲界有情之苦,故其哀愍不平等。此外,成实论卷十二亦详释佛之大悲,所说与有部之说大致相同,惟成实论强调“先谈法空,后论大悲”,乃两者显著之差异。
 (二)大乘之说,新译华严经卷五十三于所列举二千普贤行法中,以大悲配于十住位,而举出菩萨生起大悲之十种缘由,即:
(1)菩萨观察众生之所依怙而起大悲,
(2)菩萨观察众生根性不调顺而起大悲,
(3)菩萨观察众生缺乏善根而起大悲,
(4)菩萨观察众生长夜惛眠而起大悲,
(5)菩萨观察众生行诸不善法而起大悲,
(6)菩萨观察众生为欲所缚而起大悲,
(7)菩萨观察众生沉没于生死海中而起大悲,
(8)菩萨观察众生长婴疾苦而起大悲,
(9)菩萨观察众生不欲行善法而起大悲,
(10)菩萨观察众生失诸佛法而起大悲。
此外,宝雨经卷五、思益经卷三、大萨遮尼乾子经卷六、除盖障菩萨经卷八等,均载有如来三十二大悲(梵 dva^trim!s/at tatha^gatasya maha^karuN!a^h!)之说,即有情未能了达诸法实谛,又以妄执之故,长惛眠于无明之大夜,如来乃深切哀愍而起大悲,并为之摄化垂示。思益经并谓,说法、随宜、方便、法门、大悲等五者为如来所用之五力,乃一切二乘之所不能及。又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四、卷四十九等亦举出与上记类同之记载,所异者,瑜伽论强调,悲与大悲之别在于“极清净故”,即以第十地之菩萨及佛之慈悲称为大悲,余者之慈悲仅称为悲,盖因彼等尚未达于“极清净”之境地。由是,十住毗婆沙论卷一所举菩萨八法之中,有所谓高低大小之说,并提出“三缘慈悲”之论,即:有情缘之慈悲为小悲,法缘之慈悲为中悲,无缘之慈悲为大悲。(佛性论卷二、法华玄赞卷九、翻译名义大集第十章)((参见:慈悲)5805)p858
FROM:【佛光大辞典】

【宝王】
(术语)佛陀之尊称也。佛以诸功德为庄严,故云宝王。楞严经三曰:“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往生论注上曰:“华严经宝王如来。”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沉冥】
(术语)沈于生死冥于无明也。楞严经四曰:“引诸沉冥,出于苦海。”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修习】
梵语 bha^vana^,巴利语同。数数薰习之意。略称修、习。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据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八或俱舍论卷二十七所载,佛教之修行计有:(一)长时修,长时间修行。(二)无间修,不休不止之修行。(三)恭敬修,以虔诚恭敬心修行。(四)无余修,完全不缺之修行。唐代善导大师即以此作为净土宗之修行法则。(杂阿含经卷三、成实论卷十五修定品、俱舍论卷十八、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 p4046
FROM:【佛光大辞典】)

【有学】
梵语 s/aiks!a,巴利语 sekha。又称学人。即指为断尽一切烦恼,而修学无漏之戒、定、慧,及择灭之理者。亦即佛弟子虽能知见佛法,然尚有烦恼未断,必须有待修行学习戒、定、慧等法,以断尽烦恼,证得漏尽,以其尚有法可修学,故称有学。在小乘之四向四果中,前四向三果之圣者为有学,惟证得阿罗汉果之圣者,以其无法可修学,故称为无学。
 有学共有十八类,称为十八有学或十八学人,据中阿含卷三十福田经所举,即: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见至、身证、家家、一间、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中般、生般、有行般、无行般、上流般等十八类。此外,于成实论等经论中,尚有不同之分类。(俱舍论卷二十四、成实论卷一、顺正理论卷六十五、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五本)((参见:十八有学)351、“四向四果”1683、“无学”5138)p2458
FROM:【佛光大辞典】

【无余涅槃】
梵语 nirupadhis/es!a-nirva^N!a。为“有余涅槃”之对称。四种涅槃之一,九谛之一。新译为“无余依涅槃”。依,指依身,即人之身体。无余依涅槃系指断烦恼障,灭异熟苦果五蕴所成之身,而完全无所依处之涅槃。(中阿含卷二“七车经”、大毗婆沙论卷三十二、大智度论卷三十一、瑜伽师地论卷十三、卷二十一、卷八十六、成唯识论卷十)((参见:有余涅槃)2459)p5139
FROM:【佛光大辞典】

【异熟果】
异熟果者,谓果报异时成熟,即第八识也。以此识能含藏一切诸法种子,而成熟诸根识之果也。如眼等诸根,由昔作善恶之因,今报得苦乐之果。若今作善恶之因,亦感当来苦乐之果,是名异熟果。(诸根者,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畴昔】:意思是往昔、日前、以前;指往事或以往的情怀。——摘自百度

【陀罗尼】
(术语)Dha%ran!i,又曰陀罗那,陀邻尼。译作持,总持,能持能遮。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之力用。分之为四种:
一法陀罗尼,于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也,又名闻陀罗尼。
二义陀罗尼,于诸法之义总持而不忘也。
三咒陀罗尼,依禅定发秘密语,有不测之神验,谓之咒,咒陀罗尼者,于咒总持而不失也。
四忍陀罗尼,于法之实相安住,谓之忍,持忍名为忍陀罗尼。闻义咒忍之四者为所持之法也。由能持之体言之,法义之二者以念与慧为体,咒以定为体,忍以无分别智为体。大乘义章十一末曰:“陀罗尼者,是外国语,此翻为持。念法不失,故名为持。”佛地论五曰:“陀罗尼者,增上念慧,能总任持无量佛法,令不忘失。”智度论五曰:“陀罗尼者,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者,恶不善心生,能遮不令生。若欲作恶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罗尼。”法界次第下之下曰:“陀罗尼,是西土之音,此土翻云能持,或言能遮。(中略)又翻为总持。随有若名若义,若行地功德,皆悉能持,故名总持。”瑜伽略纂十二曰:“论云:陀罗尼有四种:一法二义三咒四能得忍。(中略)法陀罗尼以法为境,即能诠名言,以念慧为体。义陀罗尼其体同法,唯境界异。其异者何?所诠义为境,谓无量义意越等,即唯在意地。咒陀罗尼以定为体,依定持咒令不忘故,以咒为境也。能得忍陀罗尼者,以无分别智为忍体,即证真如。”可洪音义一下曰:“陀邻尼,此云总持。”今日常指咒陀罗尼曰陀罗尼。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佛知见】
(术语)了知照见诸法实相理之佛智慧也,是为二智中一切种智之用,故就智体而云知。又为五眼中佛眼之用,故就眼而云见。得此佛知见,有开示悟入之次第,初于十住位断一分之无明,得少分之知见,谓之开佛知见,乃至于十地终断尽无明,知见圆明,谓之入佛知见。释迦佛出世之一大事因缘,为开示悟入此佛知见也。法华经方便品曰:“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法华文句四曰:“佛以一切种智知,佛以佛眼见,开此智眼乃名佛知见。”法华玄义九曰:“灵智寂照名佛知见。”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7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939

[布施勋章]

45#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1 16:52:30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约3小时10分)


【初心二决定义】

(注:这初心二决定义,其实是教导声闻回小向大,发菩提心的两种具体方法)


★  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惓,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学习解说:这时,世尊哀愍法会中的缘觉、声闻行者们,这些还没有自在(进退无碍,谓之自在。又心离烦恼之系缚,通达无碍。谓之自在)发起菩提心(成佛心)者,以及来世佛灭度后末法时期(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期)众生能发菩提心,开示无上乘(即指的大乘)微妙(不可思议)的修行之路,向阿难和与会大众宣布明示:你们决定发起菩提心(成佛之心),对于佛如来的妙三摩提(三摩提即三摩地,就是禅定)不生疲倦,应当先阐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什么是初心二义决定呢?】
——



【自在】
(术语)进退无碍,谓之自在。又心离烦恼之系缚,通达无碍。谓之自在。法华经序品曰:“尽诸有结,心得自在。”唯识演秘四末曰:“施为无拥,名为自在。”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当来】
(杂语)应来之世。即来世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妙】
(术语)梵语曰曼乳。Man^ju,萨Sat,苏Su,不可思议之义,绝待之义,无比之义也。法华玄义一曰:“妙者褒美不可思议之法也。”法华游意曰:“妙,是精微深远之称。”大日经疏一曰:“妙,名更无等比,更无过上义。”法华玄赞一曰:“萨者,正妙之义。”梵语杂名曰:“妙,曼乳。”秘藏记末曰:“苏者,妙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摩提】
(术语)即三摩地。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摩地】
梵语三摩地,华言等持,又云正心行处。谓众生心行,从无始来,常曲不直,能修此定,心则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动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决定】
梵语 nis/caya。意指一定不变。为“不定”之对称。又作一定。略作定。有决定信、决定业、决定性等语。据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载,修行六波罗蜜可得六决定,即:布施可得财成决定、持戒可得生胜决定、忍辱可得不退决定、精进可得修习决定、禅定可得定业决定、智慧可得无功用决定。(俱舍论卷二十三、往生论注卷下)((参见:六决定)1267)p2968
FROM:【佛光大辞典】



※【初心二决定义】~第一义


★  “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

【学习解说:阿难,(初心二决定义的)第一义,是你们如果想要捐除舍弃声闻(的发心、知见),修习菩萨乘(菩萨行六度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广化众生出离生死,故以此六度为乘),悟入[佛知见](是指佛证悟实相的智慧。众生本具如此能力,但由于业障深重,所以不能开),应当审察观照因地发心和果地所修证的觉位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

注:因为发心不同,所以声闻、缘觉以及菩萨的果位各不相同
相关阅读:
[探讨]小乘是大乘的基础?
大乘小乘的法缘原理~[小乘观不净无常苦,大乘观光明圆满乐]


——


【菩萨乘】
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觉悟一切有情众生也。菩萨行六度行,广化众生出离生死,故以此六度为乘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果地】
相对于“因位”、“因地”而言。即依因位之修行而得妙觉果满之极位。又作果位、果极。又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果地各异,而声闻乘之中又有四果之别等。楞严经卷四(大一九·一二二上):“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p3322
FROM:【佛光大辞典】

【佛知见】
是指佛证悟实相的智慧。众生本具如此能力,但由于业障深重,所以不能开。为此,诸佛世尊以其大悲心出现于世,向众生开示佛的知见,使之领悟,从而进入佛的知见。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

【学习解说:阿难,如果在因地,以生灭心为修行的根本因,这样来求取佛乘不生不灭之果,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样的缘故,你应当观照这器世间(一切众生所居之国土世界。相当于依正二报中之依报),可以有为造作的种种之法都是无常变化 生灭不住的。】

——

【器世间】
梵语 bha^jana-loka。三世间之一。又作器世界、器界、器。指一切众生所居之国土世界。相当于依正二报中之依报。即指众生世间或有情世间而言,与“国土世间”、“住处世间”同义。以国土世界形如器物,能容受众生,可变可坏,故称器世间。
 据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四所载,于一劫中成器世间,十九劫中有情渐住;又器世间至色究竟天为止,其上为无色天。小乘以器世间为有情共业所感者,唯识大乘则以之为阿赖耶识顿变之境。此外,天亲于净土论中,称阿弥陀佛净土之庄严功德为器世间清净,即因阿弥陀佛之净土为如来本愿力所建,故称器世间,然不同于有情共业所感之有漏国土。(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三、俱舍论卷十一、成唯识论卷二、往生论注卷三、俱舍论光记卷十一、成唯识论述记卷三本、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五、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七、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一、百法问答钞卷一、翻译名义集卷七)((参见:世间)1524)p6209
FROM:【佛光大辞典】



★  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云何为浊?

【学习解说:阿难,你观察这世间,可造作之法,谁能不变坏呢?然而却始终没有听闻过虚空会烂会坏的。为什么呢?因为虚空是无法造作出来的,所以始终不会变坏消失。而你身中的坚固之相为地,湿润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因为这四种缠缚分割了你湛然圆满的妙觉明心,使之(在眼)为视、(在耳)为听、(在鼻舌身)为觉、(在意识)为察,从始至终五种浑浊叠加(也就是五浊)。那么什么是浊呢?】



★  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明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学习解说:阿难,譬如清水,本来(本来面目)是清洁的,而尘土灰沙之类,本质是滞留阻碍的,这两种天然不假造作的体性是不相顺从(不相融合)的,而如果有世间人拿尘土投入净水中,土失去了留碍(障碍阻碍)性,水则亡失了清洁性,出现相互扰乱的容貌被发明为浊,而你所处世间的五重浊就是如此。)】

——

【留碍】意思是阻碍,障碍。——摘自百度


【法尔】
又作法然、自然、天然、自尔、法尔自然。此是指万象(诸法)于其天然自然而非经由任何造作的状态,即指某事物本来的相状。相对于因力、业力而言,法尔力意谓无法说明之天然、自然之力。《瑜伽师地论》卷八十八载四种道理,其第四种为法尔道理,此即表某事物原相之天然道理,例如火是热性、水是湿润性。
FROM:【《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 [五浊的成因]

★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学习解说:阿难,你看虚空遍满十方法界,虚空和见不相区分,虚空没有实体,见没有觉知,相互交织形成虚妄,这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你的身凭借四大和合为体,见闻觉知阻塞使得留碍,水火风土旋动令明觉知,相互交织形成虚妄,这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又你心中对上述觉知持续忆念如读诵般的串习,这样,性中生发知见,容纳和显现了(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而实际上离开六尘没有色相 离开觉性没有真实的体性,相互交织形成虚妄,是第三重,名为[烦恼浊]。

又你晨朝黄昏身心生灭不停,心随着知见每每留恋执着于所处的世间,身随着业力的运作常常迁移于不同的国土,相互交织形成虚妄,是第四重,名为[众生浊]。

你的见闻元本是不相异的,只是因为执着尘相,本来没有相状的状态有异相生出,性上相互知晓,但是用途上相互背离,相同和相异失去准性,相互交织形成虚妄,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注:读其他佛经,例如《佛说阿弥陀经》也讲到这个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而上面这段是对为何形成五浊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


【抟】凭借,把东西揉弄成球形——摘自百度
【壅】1.堵塞:~塞。2.把土或肥料培在植物的根上:~土。——摘自百度



★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如澄浊水贮于净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沈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学习解说:阿难,你现今想要令具有(五浊之性)的见闻觉知由远而近,契合如来常乐我净(的佛性),应当先理清造成死生的根本,依循不生不灭圆满湛然的觉性来成就,以湛然的觉性来使虚妄生灭之性回转,令妄心慑服还归元觉,显露元明觉性,以无生灭的心性为目标做因地修行之心,依此实修,逐渐圆满果地的修证。

就像要让装在器皿里浑浊的水变澄清,先要让水深静下来,这样沙土自然沉淀清水就会现前,这叫[初伏客尘烦恼](即最初慑伏客尘烦恼。因为烦恼是虚妄,如旅店里的客人,最终会离开消逝,所以称为客尘);再将下沉的泥土(烦恼尘垢)去除令水彻底清纯,就叫[永远断除根本无明]。真心妙明,其相精纯(与之相反,众生心无明,显露的是贪嗔痴混杂之相),一切的变现都不会再显现为烦恼,而是始终契合清净佛性本具的微妙功德,也就是真空妙有(用)。】

——

【清净】
(术语)离恶行之过失,离烦恼之垢染,云清净。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7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939

[布施勋章]

46#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2 23:57:30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约4小时30分)


【初心二决定义】~第二义

★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堕裂。何以故?空无相形,无结解故。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学习解说:([初心二决定义]的)第二义,你们必然要发起菩提心(成佛之心),对修行菩萨乘生起广大的勇猛心,一定要捐除舍弃一切有为造作之相,应当细致详细的审察烦恼的根本所在,以明了无始以来是谁在造业,润其业种,而使受生?又是谁在受报?
阿难,你修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如果不观察烦恼的根本,就不能知道根尘本是虚妄;如果连哪里是颠倒的都不知道,那要如何降伏烦恼来实证成佛呢?

阿难,你观察世界解结的人,如果都见不到哪里打结了,那要怎么解开所打的结呢?不曾听闻虚空会被你下堕而摔裂的。为什么呢?因为虚空无形无相,不存在解结的缘故。
而你现前的眼耳鼻舌及与身心,成为六贼自己劫夺自家珍宝(染污真心自性),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出缠缚,对此器世间不能超越。】


【润生】
(术语)烦恼有分别起与俱生起二种。依邪师,邪教,邪思惟之三缘而故起,谓之分别起,习为性,自然而起,谓之俱生起。八识中意识为主,起此二种,分别起之烦恼,造善恶之业,俱生起之烦恼,润其业种,而使受生,谓之润生。俱生起之烦恼,起于临终之时,即自体爱,境界爱,当生爱之三爱是也。(参见:爱)。出于唯识论八,百法问答钞四。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位方有十,流数有三。一切众生织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只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学习解说:阿难,怎样叫做众生世界?世,是迁移流动;界,是方位。你现今应当知道,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叫做[界],过去未来现在叫做[世],方位有十方(东、南、西、北四方;以及东南、西南、西北、东北等四维;加上、下,则为十方),时间流有三(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众生妄想交织而成之相(也就是说,所谓的空间和时间也不是真实的),身中变异,世界相互牵涉;这个界性,虽然可设定十个方位来明了,但是在这世间人来讲,只看到东西南北,上下没有明确的位置,中间没有确定的方所,而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是明确的,必定和世(即时间——过去未来现在)相互涉入,三四四三辗转变为十二,而流变为三叠成一十百千,这些都总括在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一千二百】

——

【方位】
指方向。我国原有所谓东、南、西、北四方;以及东南、西南、西北、东北等四维;四方与四维合则为八方。自佛教传入我国后,复加上、下,则为十方。其列举之顺序应为: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上、下。其中,在四方有关须弥山者,有须弥四洲、四天王天之说;有关现在佛者,则有四方四佛之说。又四方四佛中,以西方阿弥陀佛特别著名,为净土教所尊崇。
 密教之发心、修行、菩提、涅槃等四门,可配合于东、南、西、北等四方。于现图曼荼罗中,胎藏界曼荼罗之上方为东;向曼荼罗之右为南;其下为西;向曼荼罗之左为北。于金刚界曼荼罗中,其上方则为西,向右为北,其下为东,向左为南。
 至于八方,在密教有东方因陀罗等八方天之说;关于十方,除十方十佛之通说外,另有十方诸佛、十方世界。十方即代表全体而言。此外,教团全体之共有物,称为四方僧物或十方僧物,而别于一结界中之僧众共有物(现前僧物),此四方或十方,均指全体之意。p1434
FROM:【佛光大辞典】

【贸迁】1,贩运买卖。2.指购买货物。3.变更,改换。——摘自百度

【相涉】指相关;互相牵涉。——摘自百度




★  “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傍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诤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
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惟圣与凡无不苞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学习解说:阿难,你又在这中间克定(评定)(六根的)优劣,

如眼睛能看到后面暗、前面明,前方所见全明、后方所见全暗,左右两旁只是看到三分之二,因此总的来说所作功德不完全,三分有功一分无德,所以应当知道眼根只有八百功德;

如耳朵能周遍的听十方的声音没有遗漏处,[动若迩遥诤无边际](??),应当知道耳根有圆满的一千二百功德;

如鼻子透过出息入息来闻味,而出入相交时候的闻性功能是缺失的,因此验证鼻根功德三分缺一,所以应当知道鼻根只有八百功德;

如舌头能宣扬一切世间和出世间的智慧,言语所说虽然极细微,但是其中蕴含的义理却可以是无穷无尽的,所以应当知道舌根有圆满的一千二百功德;

如身体的觉触能识别相违还是相顺,但只有与之触合的时候能知觉,分离了就无法知觉,
即这种知觉单有身根的时候无法显露,要有外境来与之接触才能显露,因此验证身根功德三分缺一,所以应当知道身根只有八百功德;

如意识能默然容纳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及出世间的法义,无论是圣人与凡俗所作,都无所不包无不穷尽,所以应当知道意根有圆满的一千二百功德;


(注:法华经中讲到了受持法华经的法师六根分别相应具八百或一千二百功德,本经中则阐明了其中的原理)】


——

迩遥:1.犹远近。——摘自在线汉语词典


【方分】
主张极微有上、下、左、右之方位,在空间占有体积,称为方分。一说极微为圆形,而无方分。(成唯识论述记卷一)((参见:极微)5479)p1433
FROM:【佛光大辞典】




※【一门深入】

★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学习解说:阿难,你现今想要逆转导致生死的爱欲之流,返还穷尽至不生不灭处,应当察验产生六种受用的六根(的功德),与谁相合?与谁相离?谁深?谁浅?谁是圆通(圆满融通)?谁不圆满?
如果能在此间领悟圆通的根本,得以逆转无始来虚妄造业交织的暴流(业力之流),以圆通为依循(来修行),这样能和不圆根快速的背离(相倍,同相背),我现今已经完备的显露公开了六根湛然圆满,本所具足的数量功德是这样的(注:如上面一段所述),你可随自己详细的选择其一作为证入圆通之门,我将会进一步的为你发明(解说)令能向上增进。十方如来对于十八界,都一一实修圆满获得无上菩提,在这中间没有优劣之别(都能修行成就);但是你因为根器下劣不能在其中有圆满自在的智慧来选择,所以我做了宣示阐扬,令你能从(六根中任何)一门深入,进入没有虚妄的境界,令六根能一时中都获得清净。】

注:『六根,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指六种肉体器官
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指六种肉体器官的觉知
就是人体透过六根,接受到的六种外境,于内产生六种觉知,就是六识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就是人体透过六根接受到的六种外境,称为六尘
以上 六根,六识,六尘 称为十八界』
(详见:[必修]十二因缘)

——

【六受】
(术语)受领于六根之六尘曰六受,行住坐卧语默曰六作。又六根之作业也。止观二之二曰:“若有诸尘,须舍六受。若无财物,须连六作。”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八界】
合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六识,名为“十八界”。此中因根对尘,中间发识以了别境界,如眼根为能发,眼识为所发,色尘为助发。眼根如是,余根可类推。每一根的根境识,必须同时具备,才会发生作用。兹列表说明如下: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圆通】
(术语)妙智所证之理曰圆通。性体周遍为圆,妙用无碍为通。又以觉慧周遍通解通入法性,谓为圆通。此前义就所证理体释之。后义就能证行门释之。
楞严经圆通之目,据后义。经中有二十五大士。各依佛之问:陈圆通之法门。谓音声为圆通之门乃至耳根为圆通之门也。经五曰:“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又曰:“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中略)如吾所证,音声为上。”
楞严正脉疏曰:“六根互用,周遍圆融,成玆妙果。其修入方法,最为方便者,即从耳根修入,耳根闻性。人人本自圆通。如十方击鼓,一时并闻,是圆也。隔墙听音,远近能悉,是通也。声有动静,循环代谢。而闻性湛然常住,了无生灭。若不寻声流转。而能反闻自性。渐至动静双除,根尘回脱,寂灭现前,六根互相为用,遂得圆通。”
三藏法数四十六曰:“性体周遍曰圆,妙用无碍曰通。乃一切众生本有之心源。诸佛菩萨所证之圣境也。”
【又】观音为圆通大士。(参见:圆通大士)。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妄业】
(术语)虚妄不实之业因也。圆觉经曰:“有妄业故有流转。”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妄业】
虚妄造恶的业因。缘觉经说:“有妄业故有流转。”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

【学习解说:阿难对佛陀说:世尊,怎么才能逆着生死之流,一门深入,令(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能一时都获得清净呢?】



★  佛告阿难:“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
“阿难!若言一者,耳何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若此六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领受?”
  阿难言:“我用耳闻。”


【学习解说:佛陀告诉阿难尊者:你现今已经获得了须陀洹果(小乘的初果之位),已经消灭断除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众生因世间见解带来的疑惑(就是见惑已断),但是尚未能了知六根中累积生成的无始以来的虚妄习气,这些习气是要透过修行而逐渐断除的,[[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你现今且来观察现前的六根,是一?还是六呢?阿难,如果说是同一个,那为什么耳不能见,眼不能闻,头不能行走,足不能言语呢?如果说这六根一定是六,那我现今在法会中为你宣示阐扬的微妙(不可思议)法门,是由你六根里的谁(哪一根)来领悟纳受的呢?

阿难尊者回答:我是用耳朵来听闻的。】


——
【见惑】
见道所断惑(梵 dars/ana-ma^rga-praha^tavya^nus/aya)之略称。又作见烦恼、见障、见一处住地。指在见道时所断灭之惑。修道时所断灭之惑,则称修惑(或思惑)。俱舍宗以执迷于四谛理之迷理惑为见惑,执迷于现象事物之迷事惑为修惑。唯识宗以见惑为后天之烦恼,称为分别起,系因邪师或邪教等诱导,而于心上生起者;修惑为与生俱来,而自然产生之先天性烦恼,称为俱生起(表一)。


此外,以见思二惑为空观能断之烦恼,故天台宗立此二惑,而与尘沙惑、无明惑并称三惑。其中,见思惑因对三界内之事物而起,能招感三界之生死(即迷的生存),故称界内惑。并以其共通三乘所断之烦恼,故亦称通惑。
 (一)据小乘俱舍宗,见惑凡八十八种,称为见惑八十八使(表二)。


即见道所灭之根本烦恼有五利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钝使(贪、嗔、痴、慢、疑)等十惑。于见道观三界之各四谛,其所断之见惑各各不同,即于欲界苦谛所断有十使;集、灭二谛所断各有七使(除五利使中之身见、边见、戒禁取见);道谛所断有八使(除五利使中之身见、边见),共断三十二使。于色界、无色界各四谛所断皆如欲界,然各谛之下又除嗔使,故各断二十八使。色界、无色界共计断五十六使,故三界共计断八十八使。复次,十惑中,小乘以贪、嗔、痴、慢四者通于见修二道所断,疑与五见,则唯为见所断,说修惑有八十一种,称为修惑八十一品(表三)。


即修道时所灭之根本烦恼计有十种,在欲界有贪、嗔、痴、慢,在色界、无色界各有贪、痴、慢。若以此十种配合九地,更依烦恼之强弱来分,则由上上品至下下品九种,共为八十一品。见惑八十八使与十种修惑,合称九十八随眠。
 (二)大乘唯识宗以十惑中之贪、嗔、痴、慢、身见、边见六者通于见修二道所断,其余四者唯为见所断,而说见惑有一一二种,即欲界之四谛下各有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十惑,共为四十惑;色界、无色界各四谛下各除嗔,而为九惑,合为七十二惑,故三界合计一一二惑。修惑有十六种,即于欲界有贪、嗔、痴、慢、身见、边见等六惑;色界、无色界则各除嗔而为五惑,合为十惑,三界合计十六惑。见思二种,总计共有一二八根本烦恼(表四)。


(俱舍论卷十九、成唯识论卷六、杂阿毗昙心论卷四、瑜伽师地论卷八十六、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六十五、成唯识论述记卷六下、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五末、摩诃止观卷五下、俱舍论光记卷十九)((参见:九十八随眠)126、“见道”3000、“修惑”4047)p2997
FROM:【佛光大辞典】

【分剂】1.调节,调剂。2.犹分际。——摘自在线汉语词典





★  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口来问义,身起钦承,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终不汝根元一元六。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故于圆湛一六义生,汝须陀洹虽得六销犹未亡一,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何况更名是一非一?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

【学习解说:佛陀说:如果是你的耳朵自行听到的,那么和你的身和口有什么相关呢?但是你的口却来询问义理,你的身来恭敬的承接,所以应当知道不是一也不是六,不是六也不是一,你的根终究不是元本的一或者元本的六。
阿难,你应当知道,这根不是一不是六,只是由无始来颠倒妄想沦溺替换,在本然圆满湛然的觉性中虚妄生出一六之义。你获得了须陀洹果,虽然六根对境不起见惑,但是仍然有一(空相)未亡,就像太虚空里参合着各种器皿(注:即六根之间的区隔仍然存在),因为器皿的形状不同就把空说成不同的空,将器皿除去又说空为一,这太虚空为何被你分成是同或者不同?更何况将其命名为是一非一呢?(注:实则太虚空中,如何会有器皿呢?) 由此可知,你对产生六种受用的六根也是这样(错误)了知的


——

【钦承】1.恭敬地继承或承受。——摘自在线汉语词典

【沦替】解释为衰落;废弃。——摘自百度


【太虚空】
(术语)浩浩宇宙之虚空也,毕竟无为无物,故云顽空,偏空,太虚空。以譬小乘之涅槃,而别于大乘涅槃之妙空第一义空。菩提心论曰:“当观二乘人,虽破人执,犹有法执。但净意识,不知其他。久久成果位,以灰身灭智趣其涅槃,如太虚空湛然常寂。”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7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939

[布施勋章]

47#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3 23:58:56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11/23 3.5小时,11/24 1.5小时,合计约5小时)



※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最初形成

★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粘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粘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粘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粘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粘湛发觉,觉精映触搏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粘湛发知,知精映法览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学习解说: 有明和暗二种相互显现,在殊妙圆满的真心中粘着湛然之性而生发见,见精映照色相,与色相结合成眼根,其根的本元是清净四大,而表现在外形状像葡萄被叫做眼体,这虚浮不实的眼根随色相而流散奔走

有动和静二种相击,在殊妙圆满的真心中粘着湛然之性而生发听,听精映照声相,与声相卷合成耳根,其根的本元是清净四大,而表现在外形状像新卷之叶被叫做耳体,这虚浮不实的耳根随声相而流散奔走

有通和塞二种相发,在殊妙圆满的真心中粘着湛然之性而生发嗅,嗅精映照香相,与香相纳合成鼻根,其根的本元是清净四大,而表现在外形状像垂下的双爪被叫做鼻体,这虚浮不实的鼻根随香相而流散奔走

有恬和变二种相参,在殊妙圆满的真心中粘着湛然之性而生发尝,尝精映照味相,与味相绞合成舌根,其根的本元是清净四大,而表现在外形状像初初形成的半月被叫做舌体,这虚浮不实的舌根随味相而流散奔走

有离和合二种相摩,在殊妙圆满的真心中粘着湛然之性而生发觉,觉精映照触相,与触相触搏(撞击)成身根,其根的本元是清净四大,而表现在外形状像腰鼓框架被叫做身体,这虚浮不实的身根随触相而流散奔走

有生和灭二种相续,在殊妙圆满的真心中粘着湛然之性而生发知,知精映照法相,观法成意根,其根的本元是清净四大,而表现于外犹如幽室昏暗被叫做意思,这虚浮不实的意根随法相而流散奔走】


——

【妙圆】
即殊妙圆满之意;亦即真实绝对之相。景德传灯录卷三菩提达磨章(大五一·二一九上):“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答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准此,禅林中形容圆满微妙之机要语句,亦称为“妙圆枢口”。枢,原指开闭门扉之轴处;引申为机要之意。从容录第三则(大四八·二二九中):“英雄力破重围,妙圆枢口转灵机。”p2855
FROM:【佛光大辞典】


【浮根】
(术语)又曰扶尘根。五根有二种,在内正有发识取境之用者,名为胜义根。眼之如葡萄,耳之如卷叶,外形谓为浮根扶根或扶尘根。浮者浮虚不实之义也。楞严经一曰:“我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尘】
(名数)色香味触也。凡色法以地水火风之四大种为能造,依之而造五根五境之色。即能造之四大与所造之十色皆为实色也。于此实色中以色香味触之四法,造山河草木等外器之法,是谓之四尘所造,无单一色尘乃至触之物体也(声有无不定故不言之)。小乘有部宗立之为微聚之实法,大乘之唯识则立之为和合之假色。又众生内身之根处,其扶尘根亦四尘所成者也。其胜义根虽为触境所摄之四大所成,然无色香味之和合,故惟为能造之四大与眼根,乃至能造之四大与身根而巳。但小乘有部宗之五根据九事俱生或十事俱生之义,谓胜义之五根,亦为四尘所成也。见百法问答钞一。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佛陀阐明最终能六根互用的原理

★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粘妄发光,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暗明,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粘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粘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学习解说:阿难,这六根在觉性之明中,因为额外有了明的觉受,粘着虚妄生发的光相,而遗失了原本的心精
所以你现今只要离开对明暗相的执着就没有了对应的见体;离开动静二相就没有了听的根本,离开了通畅和阻塞二相鼻嗅之性就不会生起,离开了变化和恬静之相尝味之性就没有了出处,离开了离、合二相身的觉触本来就没有了,没有了生灭之相对此了知的识心也没有了安寄处。
你只要不依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暗明,这十二种生灭的有为相,随机选取六根里的一根,来实修脱离这些相的缠粘而向内收伏,伏归于元真之性,令生发本具的明性光耀;一旦耀性得以发明,其余五根应拔除的粘附也能圆满的解脱,不再由现前的尘境起凡夫知见,明性不再依循寄托诸根得以发明,这样六根就能相互融通相互为用了。】



★  “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学习解说:阿难,你难道不知,今日在此法会中的
阿那律陀无目而见(阿那律尊者一次因为听佛陀为大众开示的时候打瞌睡,被佛陀呵斥,之后七日七夜不睡精进修道,遂至肉眼失明,后来佛陀慈悲教导他修持三昧之法,成为了佛陀大弟子中“天眼第一”,
详细请参阅[佛经故事]:阿那律尊者
跋难陀龙(梵语跋难陀,华言善欢喜。谓其能护国土,雨泽以时,瓶沙王年为一会以报之,百姓闻皆欢喜故也。以其无耳能听,故云无耳而听。)无耳能听;
殑伽神女(梵语殑伽,华言天堂来,河名。谓此河源自雪山顶,无热恼池流出故也。此女即主河之神,遂以为名。以其无鼻能闻,故云非鼻闻香。)非鼻闻香;
骄梵钵提(梵语憍梵钵提,华言牛呞。法华文句云:昔五百世,曾为牛王,牛若食后,常事虚噍。盖其余报未除,舌尝味时,亦事虚噍,故人称为牛呞。以其异舌而能尝味,故云异舌知味。)异舌知味;
舜若多神无身有触(梵语舜若多,华言虚空。即主空神也。纂要云:但无粗相之身,亦有微妙之色。)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得寂声闻,
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佛陀修头陀第一的大弟子),久久之前已灭除了意根,却能圆明了知一切,而不用藉由心念。


阿难,现今你的诸根如果已经圆满拔除,内在的真心之光莹然生发,这样外在的浮尘以及器世间的种种变化之相都会像热汤融冰一样消散,随即化为无上知觉。

——


【阿那律】
梵名 Aniruddha,巴利名 Anuruddha。又作阿尼卢陀、阿[少/兔]楼驮、阿难律、阿楼陀。意译无灭、如意、无障、无贪、随顺义人、不争有无。乃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古代印度迦毗罗卫城之释氏,佛陀之从弟。关于其身世,起世经卷十、五分律卷十五、众许摩诃帝经卷二等载为斛饭王之子,佛本行集经卷十一、大智度论卷三则载为甘露饭王之子。佛陀成道后归乡,阿那律与阿难、难陀、优波离等,即于其时出家为佛弟子。出家后之阿那律,修道精进,堪称模范。彼尝于佛说法中酣睡,为佛所呵责,遂立誓不眠,而罹眼疾,至于失明。然以修行益进,心眼渐开,终成佛弟子中天眼第一,能见天上地下六道众生。(中阿含卷十八“八念经”、长阿含卷四游行经、佛本行集经卷五十八、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阿那律品、大智度论卷十一)p3625   
FROM:【佛光大辞典】

【跋难陀龙,无耳而听】
梵语跋难陀,华言善欢喜。谓其能护国土,雨泽以时,瓶沙王年为一会以报之,百姓闻皆欢喜故也。以其无耳能听,故云无耳而听。(梵语瓶沙,又云频婆娑罗,华言模实,以身模充实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殑伽神女,非鼻闻香】
梵语殑伽,华言天堂来,河名。谓此河源自雪山顶,无热恼池流出故也。此女即主河之神,遂以为名。以其无鼻能闻,故云非鼻闻香。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憍梵钵提,异舌知味】
梵语憍梵钵提,华言牛呞。法华文句云:昔五百世,曾为牛王,牛若食后,常事虚噍。盖其余报未除,舌尝味时,亦事虚噍,故人称为牛呞。以其异舌而能尝味,故云异舌知味。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舜若多神,无身觉触】
梵语舜若多,华言虚空。即主空神也。纂要云:但无粗相之身,亦有微妙之色。经云:如来光中,映令暂现,其质如风,以其无身,而能知触。故云:无身觉触。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辩知觉是同,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学习解说:阿难,就像世人眼前见到各种景象,如果急速的合上眼,暗相就现前了,六根黯然头和脚也是类似,这人如果用手循着身体外绕,虽然没有用眼见,但是对头和脚分辨的觉知是相同的,有见因为明的关系,有暗则成无见,不明是自动生发的,所以暗相永远不能令其黑暗,根尘既然都销殒了,云何觉明不成圆妙呢?】



★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

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若此见听离于暗明、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

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念自性灭,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云何如来真实语者?惟垂大慈开我蒙吝。”


【学习解说:阿难尊者对佛陀说:世尊,如佛所说,因地(修行佛道之位的)觉心(本觉之妙心)想要求取常住之法,应当要与佛果之位的名目(法门之名称数目)相应(相契合)
世尊,如佛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这七种名称虽然各不相同,但是都是清净圆满、体性坚固凝练,就像如金刚王(金刚中最胜的)常住不坏;
如果所见所听能离开暗明、动静、通塞,毕竟没有体性,就像心念离开前尘(妄心前现之六尘境)本来就无所得(体悟无相之真理,内心无所执著,无所分别),
却为什么将毕竟断灭之心作为修行之因,想要获得如来七常住果(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呢(注:因地不真,果报必然曲折难成)

世尊,如果离开明暗之见,而入毕竟空的境界,就如没有妄心现前的六尘境界,心念自性不生本灭,在进退循环微细中推求,本来就没有我及我心所,那要把谁建立为因地修行的因心来求取无上正等正觉呢?如来先前就说过真心湛精恒常圆明,如果违犯如来诚实之语,终将成为戏论。那什么是如来诚实之语呢?惟愿世尊垂大慈悲开导我们这些蒙昧者。】

相关阅读:何等是菩萨摩诃萨[戏论]?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

【因地】
(术语)修行佛道之位也。对于成佛之位为果地或果上而名。
圆觉经曰:“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
楞严经五曰:“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又因于地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觉心】
(术语)本觉之妙心。一心之灵性,本来离迷妄,故云觉。全之即称佛圆觉经曰:“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化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果位】
(术语)对于因位而云。佛果之位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名目】
(术语)法门之名称数目也。又,集其名目之书,名为名目。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前尘】
(术语)妄心前现之六尘境也。楞严经一曰:“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所得】
梵语 apra^ptitva。又作无所有。略称无得。为“有所得”之对称。谓体悟无相之真理,内心无所执著,无所分别。反之,执著诸法差别之相,堕入有无边邪之见,则称有所得。诸法均由因缘所生,本无自性,以无自性,故无决定相可得,称为无所得。此即不堕于生灭、常断、一异、来去等四双八计之中道正观。大智度论卷十八(大二五·一九七中):“诸法实相中,受决定相不可得故,名无所得。”
又菩萨永断一切生死,出离三界,住于一切智,乃无所得大乘之至极,故菩萨亦称无所得。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七(大一二·四六四中):“有所得者名生死轮,一切凡夫轮回生死,故有所见。菩萨永断一切生死,是故菩萨名无所得。”(大品般若经卷六、卷二十一、大般若经卷四八九、维摩经卷中、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智度论卷八十四、中观论疏卷二末)((参见:有所得)2433)p5093
FROM:【佛光大辞典】



★  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现前实未能识,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

【学习解说:阿难,你修学多闻,但是没有完全实修断尽烦恼,心中只是白白知道颠倒的成因,但是真正颠倒现前的时候你却未能识破,现在恐你还是没能信伏,所以我用世俗尘累的事做比喻来消除你的疑惑】



★  即时,如来敕罗睺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不?”
阿难大众俱言:“我闻。”

【学习解说:这时,如来指令罗睺罗敲钟一声,问阿难:你现今是否听闻到?
阿难和大众都回答:我听到了】



★  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
阿难大众俱言:“不闻。”

【学习解说:钟声停歇没有音声,佛陀又问:你们现今有听到音声吗?
阿难和大众都回答:没听到】



★  时,罗睺罗又击一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
阿难大众又言:“俱闻。”

【学习解说:这时,罗睺罗又撞钟一声,佛陀又问:你现今是否听闻到?
阿难和大众又回答:都听到了】



★  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

【学习解说:佛陀问阿难尊者:你怎样是听闻?怎样是没有听闻呢?
阿难和大众都回答佛陀说:如果撞钟,我就听闻到,如果撞钟之后时间久了,声音和回向都灭绝了,就叫做无闻】



★  如来又敕罗睺击钟,问阿难言:“尔今声不?”
阿难言:“声。”

【学习解说:佛陀又指令罗睺罗击钟,问阿难尊者:现在有声音吗?
阿难回答:有声】



★  少选声销,佛又问言:“尔今声不?”
阿难大众答言:“无声。”

【学习解说:待少过一会儿声音销灭,佛陀又问:现在有声音吗?
阿难和大众回答:无声】


★  有顷,罗睺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
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学习解说:过了一会儿,罗睺罗再次来撞钟,佛陀又问:现在有声音吗?
阿难和大众都说:有声音】



★  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声。”

【学习解说:佛陀问阿难:你说的有声是怎样的?无声又是怎样的呢?
阿难和大众都回答佛陀:钟声如果击打发出,就叫做有声;如果时间稍久声音和回响都销灭了,就叫做无声】



★  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
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

【学习解说:佛陀对阿难和大众说:你们为什么自说自话来扰乱呢?
大众和阿难同时问佛:我为什么叫做故意扰乱呢?】



★  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惟闻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阿难!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

【学习解说:佛说:我来问你是否听到,你就会回答听到;又问你是不是有声音,你就回答有声音。因听闻和声音来回答,没有一个定论,怎么不是故意扰乱呢?
阿难,声音销灭没有响声了,你说无闻,如果真的无闻,那么闻性灭失等同于枯木,钟声再次撞击的时候,你如何能知晓呢?知道是有是无,是因为声尘(声音)或有或无,难道是因为你的闻性或有或无吗?如果闻性实际是没有的,那么是谁在知道这个无的状态呢?】



★  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其人梦中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复撞钟,即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于时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梦时,惑此舂音将为鼓响。’

【学习解说:所以,阿难,是声音在闻中自行有生灭,不是你听声音导致声音有生有灭,进而导致你的闻性变有变无。你尚且颠倒,迷惑的将声音当成闻性,难怪智慧昏沉迷闷,将常住闻性以为是断灭的。终究不应该离开动静、闭塞、开通之相,而说没有闻性(闻性是通过这些相来体现的)
就像睡得很深重的人,在床枕上熟睡,家中有人在他睡着的时候捶捣舂米,此人在睡梦中听到舂米捣碎的声音,将他当做是其他物体发出的声音,或是击鼓声,或是撞钟声,于是在梦中奇怪将撞钟的声音以为是木石相击发出的响声,等到忽然醒来才随即知晓是杵捣的声音,就自己告诉家人:我正在作梦的时候,迷惑的将舂米的声音当做是敲鼓的声音(注:这个例子说明,闻性常在,但是听到的声音是生灭的,随每个人的业力不同而有相异的显现)

【遄】1.快;急速。2.往来频繁。——摘自百度



★  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

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尘根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学习解说:阿难,这人在梦中难道有忆念静摇、开闭、通塞等相状吗,他身体虽然在睡觉但是闻性是不会昏睡的,即便你的形体随着时光的变迁消散了,但是这见性如何会销灭呢?
因为众生从[无始](一切世间,若众生,若法,皆无有始,如今生从前世之因缘而有,前世亦从前世而有,如是展转推究,故众生及法之元始不可得,故云无始)以来,依循色尘声尘念念流转不息,一直不曾开晓明悟微妙常住的清净本性,不依循常住的本性而追逐生灭的六尘幻相,由此生生世世在生死杂染中流转;如果能舍弃生灭之法,守护真实常住之法,佛性常光现前,[尘][根][识心]即刻销殒散落,因想而成的相,因识心而有的情,这两种烦恼就都远离了,你随即就会[法眼](五眼之一。法眼者,菩萨为度众生,以清净法眼遍观一切诸法,能知能行,谓因行是法,得证是道,亦知一切众生种种方便门,令修令证也)清明,怎么还会不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呢?】


——

【无始】
(术语)一切世间,若众生,若法,皆无有始,如今生从前世之因缘而有,前世亦从前世而有,如是展转推究,故众生及法之元始不可得,故云无始。胜鬘宝窟中末曰:“摄论云:无始即是显因也,若有始则无因,以有始则有初,初则无因,以其无始则是有因。所以明有因者,显佛法是因缘义。”梵语杂名曰:“无始,阿努婆嚩底。”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真常】
世间之相,虚妄不实,皆是因缘相续之假。若夫圣人所得之法,则是真常。真者真实,离迷情、绝虚妄,是曰真实。常者常住,法无生灭变迁,是曰常住。真实常住,故曰真常。
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法眼】
法眼者,菩萨为度众生,以清净法眼遍观一切诸法,能知能行,谓因行是法,得证是道,亦知一切众生种种方便门,令修令证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法眼】
<一>梵语 dharma-caks!u,巴利语 dhamma-cakkhu。指彻见佛法正理之智慧眼。系五眼之一。此眼能见一切法之实相,故能分明观达缘生等差别法。菩萨为度众生,以清净法眼遍观诸法,能知能行,得证是道;又知一切众生之各各方便门,故能令众生修行证道。(大品般若经卷二、无量寿经卷下、大智度论卷三十三、瑜伽师地论卷十四)((参见:五眼)1151)
 <二>日本僧位之一种。全称法眼大和尚位。即授以僧都僧官之阶位。此僧位于日本贞观六年(864),与法印、法桥等同时制定,并授以僧都僧官之阶位。至弘安八年(1285),始比照于五位殿上人之位。后来佛像之雕刻师等,亦可被任此位。(释家官班记卷下、三代宝录卷十六、卷四十三)
 <三>(885~958)法眼文益禅师。五代僧。为我国法眼宗之祖。南唐国主李氏曾赐以“净慧大师”之号,入寂后,谥号“大法眼”。((参见:文益)1429)p3386
FROM:【佛光大辞典】


大佛顶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四  (竟)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7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939

[布施勋章]

48#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4 17:36:34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约2.5小时)


大佛顶首楞严经 卷五



★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虽说第二义门,今观世间解结之人,若不知其所结之元,我信是人终不能解。
世尊!我及会中有学声闻亦复如是,从无始际与诸无明俱灭俱生,虽得如是多闻善根名为出家,犹隔日疟。唯愿大慈哀愍沦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亦令未来苦难众生,得免轮回,不落三有。”
作是语已,普及大众五体投地雨泪翘诚,伫佛如来无上开示。

【学习解说:阿难尊者对佛陀说:"世尊,如来虽然宣说第二义之法门(详见楼上),但观察现今世间之人,如果不知道结使(烦恼)的根元所在,我相信这人还始终无法真正了解产生生死烦恼的原因所在。

世尊,我和法会里(虽然听闻佛法,但尚未断尽烦恼的)有学声闻行者也是一样的,从无始以来和无明烦恼同灭同生,虽然有多闻有善根,名叫出家,但是犹然隔日就犯疟疾(比喻不时还犯严重的习气毛病)

唯愿大慈悲的世尊,哀愍我们生死烦恼里头出头没的众生,今日开示我们什么是身心的结使(即烦恼)?要怎样能解开这个烦恼结呢?也让未来世的苦难众生,能够免除轮回,不堕入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生死流转之中。"

阿难尊者这样说完之后,向着大众也行恭敬的五体投地之礼,流下恭敬虔诚的眼泪,等着听佛陀无上慈悲智慧的[开示](谓他展转所生疑惑,皆能除遣)


——

【疟】疟疾,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通过蚊子叮咬传染。症状为阵发性交替出现发冷和高热、出汗。长期多次发作会出现脾肿大、贫血等病状。——摘自百度

【有学】
梵语 s/aiks!a,巴利语 sekha。又称学人。即指为断尽一切烦恼,而修学无漏之戒、定、慧,及择灭之理者。亦即佛弟子虽能知见佛法,然尚有烦恼未断,必须有待修行学习戒、定、慧等法,以断尽烦恼,证得漏尽,以其尚有法可修学,故称有学。在小乘之四向四果中,前四向三果之圣者为有学,惟证得阿罗汉果之圣者,以其无法可修学,故称为无学。
 有学共有十八类,称为十八有学或十八学人,据中阿含卷三十福田经所举,即: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见至、身证、家家、一间、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中般、生般、有行般、无行般、上流般等十八类。此外,于成实论等经论中,尚有不同之分类。(俱舍论卷二十四、成实论卷一、顺正理论卷六十五、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五本)((参见:十八有学)351、“四向四果”1683、“无学”5138)p2458
FROM:【佛光大辞典】

【沦溺】意思是沉没;淹没等。——摘自百度

【翘诚】犹虔诚。——摘自百度

【无上】
(术语)谓无有过于此者。善见律一曰:“无上者。诸法无能胜也。”华严大疏钞十三曰:“无有能过者,故号为无上。”净土论注曰:“无上者,此道穷理尽性,更无过者。”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开示】
p1184
瑜伽八十三卷十二页云:开示者:谓他展转所生疑惑,皆能除遣。
二解  瑜伽八十三卷十六页云:开示者:谓即显示此应遍知,此应永断等差别故。
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会中诸有学者,亦为未来一切众生为出世因、作将来眼,以阎浮檀紫光金手摩阿难顶,即时十方普佛世界六种振动,微尘如来住世界者各有宝光从其顶出,其光同时于彼世界来祇陀林灌如来顶,是诸大众得未曾有。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言:“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登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学习解说:这时,佛陀怜悯阿难尊者和法会里的有学众生们,也为了给未来一切众生种下出世间解脱之因,做将来出离生死的眼目,
于是佛陀用阎浮檀紫光金手摩阿难尊者的头顶(阎浮檀金是金中最高贵者)(相关阅读:如何得到诸佛菩萨的灌顶授记加持? (请勿乱让人加持灌顶)

这个时候十方的佛国世界都普遍的有六种振动(通常佛入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涅槃会有六种震动,这里是佛陀将要讲重要的法义开示,所以出现相应的祥瑞,也是以此告知十方有缘来听法),有微尘数那么多住世的如来,都各各有宝光从佛顶而出,这些光都同时从那些佛国世界来向祇陀林灌释迦如来顶,与会大众们都赞叹这前所未有的殊胜景象

于是,阿难尊者和与会大众都听闻十方如来异口同声告诉阿难尊者说:很好,阿难!你想要认识知晓与生俱来的无明习气,也就是使你流转生死的烦恼根本,实则就是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除此以外没有其他。你还想知道获得无上菩提的修持方法,让你能快速的登上安乐解脱寂静微妙的真常境界,也是要从你的六根来修行,更没有这之外的其他之物。

相关阅读:[六根清净][净觉随顺][第一义]怎么修呢?如何检讨自己的[贪嗔痴][财色名食睡]?

——

【六种震动】
大地震动,有三种的六种,即
一、为动之六时,即佛入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涅槃。
二、为动之六方,即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
三、为动之六相,即动、涌、震、击、吼、爆。当地动时,吾人如小儿卧摇篮中,不觉篮动,惟觉舒服,故地动是表示祥瑞,而且此六种震动,只有天眼通的人才能知见,凡夫则毫不知情。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阿难虽闻如是法音心犹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学习解说:阿难尊者听闻了十方诸佛的说法之音,(因为烦恼覆盖的缘故)内心仍然没有明了,就跪下来礼拜佛陀,对佛说:为什么既让我堕入生死轮回,又能获得安乐妙常真性的都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不是他物呢?】



★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花。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学习解说:佛陀告诉阿难尊者:六根和六尘的本源是相同的,所以要从两者的缠绕里解脱出来也别无二法,意识心本性是虚妄的,就犹如虚空里的幻花一样。阿难!由六尘生发了虚妄的知见,因六根而有了虚妄的相状,这相状和知见本没有自性,只是如交芦般互为因果(使众生起惑造业,不断轮回)。

所以你今日,将虚妄的知见作为自己的所知,这就是无明的根本;知道所见(闻觉知)都是虚幻不实的,(毕竟破除虚妄,这样)就是涅槃(佛性)、没有烦恼的真实清净。如何还在这中间,更容纳其他之物呢?】


——


【交芦】
(譬喻)又曰束芦。交叉三干之芦而立者。以譬互为因果之法。楞严经五曰:“由尘发根,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真性有为空,  缘生故如幻;
  无为无起灭,  不实如空花。  言妄显诸真,  妄真同二妄,
  犹非真非真,  云何见所见?
  中间无实性,  是故若交芦;
  结解同所因,  圣凡无二路。
  汝观交中性,  空有二俱非;
  迷晦即无明,  发明便解脱。
  解结因次第,  六解一亦亡;
  根选择圆通,  入流成正觉。
  陀那微细识,  习气成暴流;
  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开演。
  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幻法,
  不取无非幻,  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  是名妙莲华,
  金刚王宝觉,  如幻三摩提,
  弹指超无学。  此阿毗达磨,
  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门。”


★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如来无上慈诲祇夜、伽陀,杂糅精莹妙理清彻,心目开明叹未曾有。阿难合掌顶礼白佛:“我今闻佛无遮大悲,性净妙常真实法句,心犹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惟垂大慈再愍斯会及与将来,施以法音洗涤沈垢。”

【学习解说:于是,阿难和与会大众听闻了如来教导的无上慈悲的祇夜重诵偈,重颂,就是上面那样的文句,对之前所说义理的再次或总结阐述,以使众生能更容易记忆和明白)、伽陀以偈说法,将事例和道理巧妙晶莹的融合,并且义理清晰透彻,心中生出前所未有的赞叹。

阿难尊者向着佛陀合掌顶礼,对佛说:我现今听闻佛陀无遮止限制的大悲(音声),由清净本性微妙常住真实心里流露的法句(佛法章句),心中还是没有通达由六根的一根解开六尘的缠覆,及至最后完全脱离六根六尘缠绕(恢复真心佛性)而解脱的道理。惟愿广大慈悲的世尊再次哀愍这个法会众生以及将来(指的我们这个末法时期)的众生,布施说法的音声来洗涤众生生死轮回的尘垢。】


——

【祇夜】
(术语)Geya,旧译曰重诵偈,重颂。新译曰应颂。前段所说经文之义,更为偈颂者,即重说其义故云重颂。与前段之经义相应故云应颂。是十二部经之一。大乘义章一曰:“祇夜,此翻名为重诵偈也。以偈重诵修多罗中所说法义,故名祇夜。”玄义六上曰:“祇夜者,诸经中偈,四五七九言,句少多不定。重颂上者,皆名祇夜也。”华严疏钞二十一曰:“祇夜者,此云应颂。一与长行相应之颂,由于长行说未尽故,杂集云不了义经,应更颂释。二为后来,应更颂故。涅槃云:佛昔为诸比丘说契经竟,尔时复有利根众生,为听法故,后至佛所,即便问人:如来向者为说何事?佛时知已,即因本经,以偈颂曰:我昔与汝等不识四真谛,是故久流转生死大苦海等。”三藏法数四十四曰:“梵语祇夜,华言应颂,又云重颂。谓应前长行之文,重宣其义。或六句四句三句二句,皆名颂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伽陀】
梵语伽陀,华言讽颂,或名不颂颂,谓不颂长行也;或名直颂,谓直以偈说法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7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939

[布施勋章]

49#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5 17:29:35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约3小时50分)



★   
即时,如来于师子座,整涅槃僧、敛僧伽梨,览七宝机,引手于机,取劫波罗天所奉花巾,于大众前绾成一结,示阿难言:“此名何等?”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此名为结。”

【学习解说:这时,如来在狮子座上,整理[涅槃僧](译言内衣。即裙也)、收束[僧伽梨](又作僧伽胝、僧伽致、伽胝。为三衣之一。即九条以上之衣。又因必须割截后始制成,故称重衣、复衣、重复衣。因其条数多,故称杂碎衣。为外出及其他庄严仪式时著之,如入王宫、聚落、乞食,及升座说法、降伏外道等诸时所著用,故称入王宫聚落衣。又以其为诸衣中最大者,故称大衣。),看向七宝机,用手从机上拿[取劫波罗天](指时分天,即夜摩天,谓其时时唱快乐故。以莲华开合,分其昼夜,此天依空而居。)所奉上的花巾,在大众中打成一个结,展示阿难并说:这名叫什么?
阿难和会中的大众都回答佛陀:这叫结】


——

【涅槃僧】
(衣服)Niva%sana,又作泥洹僧。新称泥嚩些那。又曰厥修罗(Kusn^laka),译言内衣。即裙也。行事钞下一之二曰:“涅槃僧法(此云内衣),僧祇佛于僧前自著内衣。又,泥婆珊那,泥伐散那,泥婆娑,旧称涅槃僧。教诸比丘,因制式。”资持记中三之四曰:“涅槃僧,此云内衣,即是裙也。以西土裙法横叠围身,长绳四绕使正,多致不齐。”同下一之二曰:“翻内衣,西国本无裈裤,即以此衣衬体著故。”慧琳音义八十二曰:“泥缚些那,僧方裙也,旧云涅槃僧。”西域记二曰:“泥嚩些那,既无带襻,其将服也,集衣为褶,束带以缁。褶则诸部各异,色乃黄赤不同。”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僧伽梨】
梵语san%gha^t!i^,巴利语同。又作僧伽胝、僧伽致、伽胝。为三衣之一。即九条以上之衣。又因必须割截后始制成,故称重衣、复衣、重复衣。因其条数多,故称杂碎衣。为外出及其他庄严仪式时著之,如入王宫、聚落、乞食,及升座说法、降伏外道等诸时所著用,故称入王宫聚落衣。又以其为诸衣中最大者,故称大衣。共有下中上三位九品之不同,而有“九品大衣”之称;一般就其下下品而通称为九条衣。然四分律仅举下中六品而已。其中,下下品九条、下中品十一条、下上品十三条,皆二长一短;中下品十五条、中中品十七条、中上品十九条,皆三长一短;上下品二十一条、上中品二十三条、上上品二十五条,皆四长一短。长多短少,乃表圣增凡减之意。(四分律卷四十、卷四十一、卷四十八、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四、五分律卷二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九、摩诃僧祇律卷九、卷三十八、十诵律卷二十七、卷二十八、有部苾刍尼毗奈耶卷七、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五、卷六、有部百一羯磨卷一、卷十、大智度论卷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二、玄应音义卷十四、毗尼日用切要)((参见:法衣)3346)p5723  


FROM:【佛光大辞典】

【劫波罗天】
(界名)译曰时分天。楞严经一曰:“取劫波罗天所奉华中,于大众前,绾成一结。”(参见:时分天)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时分天】
p0915
即夜摩天。如夜摩天中说。
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夜摩天】
梵语夜摩,华言善时,亦名时分。谓其时时唱快乐故。以莲华开合,分其昼夜,此天依空而居。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于是如来绾叠花巾又成一结,重问阿难:“此名何等?”
阿难大众又白佛言:“此亦名结。”如是伦次绾叠花巾总成六结,一一结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结持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亦复如是,次第酬佛此名为结。

【学习解说:于是如来又把花巾叠起来,并且打成一个结,重新问阿难:这叫什么呢?

阿难和大众又回答佛陀:这也叫结。

这样佛陀顺着次序叠好花巾一一打上结,总共成了六个结,每次都把打好的结拿在手里问阿难这叫什么?阿难和大众也都这样,按照次序回答佛陀,这叫结】


——

【绾】1.把长条形的东西盘绕起来打成结。2.卷(juǎn):~起袖子。——摘自百度

【伦次】语言、文章的条理次序:语无~。文笔错杂,毫无~。——摘自百度




★   佛告阿难:“我初绾巾,汝名为结,此叠花巾先实一条,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

阿难白佛言:“世尊!此宝叠花缉绩成巾,虽本一体,如我思惟:‘如来一绾得一结名,若百绾成终名百结,何况此巾只有六结,终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来只许初时,第二第三不名为结?”


【学习解说:佛陀告诉阿难:我初次在花巾打结的时候,你把他叫做结,这条叠好的花巾和之前(没打结的时候)实际是同一条,第二次第三次打结后你们为什么还是叫做结?

阿难对佛陀说:世尊,这宝花叠加而成的花巾,虽然是一体的,而我是这样思惟的:‘如来打一个结就得到一个结的名字,那么如果打一个结终究成为一百个结的名字,何况这个条花巾只有六个结,始终不是七也不是五。’为什么佛陀只许在初次打结的时候叫结,之后第二第三不叫做结呢?】


——

【汝曹】意思是你们。——摘自百度



★   佛告阿难:“此宝花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条,我六绾时名有六结,汝审观察,巾体是同因结有异。于意云何,初绾结成名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结生,吾今欲将第六结名成第一不?”

“不也,世尊!六结若存,斯第六名终非第一,纵我历生尽其明辩,如何令是六结乱名。”


【学习解说:佛陀告诉阿难尊者:这条宝花巾,你知道元本只是一条,我在六次打结后名为有六结,你仔细观察,这巾体是相同的,只是因为打结而有不同。那你是怎么想的呢?初次打结的时候命名为第一,这样以致到后来第六结生出,我想要将第六结命名为第一是否可以的?

(阿难尊者回答;)不可以的,世尊。如果六结都存在,但是这第六个结终究不是第一个结,我一个个经历其产生并明明白白分辩,怎么能将这六结胡乱命名呢?】



★   佛言:“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令其杂乱终不得成,则汝六根亦复如是,毕竟同中生毕竟异。”

【学习解说:佛陀说:六结不同,而回顾原本的成因是同一花巾造成的,让他变为杂乱终究无法得成,你的六根也是这样的,是从毕竟(究竟)相同的觉体中生出了毕竟(本空)的差异相】



★   佛告阿难:“汝必嫌此六结不成,愿乐一成,复云何得?”
  阿难言:“此结若存,是非锋起于中自生,此结非彼彼结非此,如来今日若总解除,结若不生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

【学习解说:佛陀告诉阿难尊者:你如果不想六结不成,又想要令一成就,这怎么能得成呢?
阿难尊者说:如果这些结存在,那么是是非非纷纷在其中发生,诸如这结不是那结那结不是这结,如来今日如果总的(一次性全部)解除,结不再生,那么原本存在的彼此就没有了,连一都没有了,又怎么还会有六成立呢?】


——

【锋起】意思是喻纷纷发生。——摘自百度




★   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如劳目睛,则有狂花于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花相。”
阿难言:“此劳同结,云何解除?”

【学习解说:佛陀说:六结解开后,原本所谓的每一结也同样没有了。你因为无始以来,心性狂乱,生发虚妄的凡夫知见,这样虚妄的生发没有止息,劳碌之见发生了尘相,如果劳碌在眼,就有虚幻的狂花在原本湛然的精明真心里生出,没有原因的乱起一切山河、大地、生死、涅槃,这些都是虚妄劳碌颠倒的幻化尘相。

(注:所以,如果能止息烦恼妄心,不起凡夫知见,菩提真心自然就会显现。就像[清净光明专辑]中教导的:
【法界本清净
众生都是自寻烦恼,自作自受
就像跳梁小丑,自找罪受
所以多练习光明心法,别胡思乱想
只要您保持清净光明心,
就算不做任何事情,别人自然就会喜欢您
因为佛性散发的清净光明,自然就能利益一切众生(包含人和非人))
详见:[进阶心法]能发起大心,就能与佛菩萨的悲愿智慧相应结合,就能不断突破



★   如来以手将所结巾偏掣其左,问阿难言:“如是解不?”
“不也,世尊!”

【学习解说:佛陀用手把打结的花巾向左拽拉,并问阿难尊者:这样是在解结吗?
(尊者回答:)不是,世尊。】


——

【掣】1.拽;拉:牵~。~肘。2.抽:~签。3.极快地闪过:风驰电~。——摘自百度




★   旋复以手偏牵右边,又问阿难:“如是解不?”
“不也,世尊!”

【学习解说:佛陀又用手将花巾偏向右边牵拉,又问阿难尊者:这样呢,是在解节吗?
(尊者回答:)不是,世尊。】



★   佛告阿难:“吾今以手左右各牵竟不能解,汝设方便,云何成解?”
阿难白佛言:“世尊!当于结心解即分散。”

【学习解说:佛陀告诉阿难尊者:我现今用手向左以及向右(将花巾)相牵,都终究不能解开所打的结,你有什么方便方法,能够解开结吗?
阿难尊者回答佛陀:世尊,应当在结的中心来解,这样所打的结就会分散了。】



   佛告阿难:“如是,如是!若欲除结,当于结心。
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粗相,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由。
是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阿难!吾今问汝,此劫波罗巾六结现前,同时解萦得同除不?”

【学习解说:佛陀告诉阿难尊者:是的,就是这样。如果想要消除原本所打的结,应当从结心来解开。

阿难,我说佛法是从因缘和合而生,不是取的世间和合的粗大的尘相,如来发明(阐发明述)的世间和出世间法,是能细微的知道其根本原因和缘起,这样甚至到恒河沙那么多世界之外,一滴雨里水的数目也都知道,显现于眼前的种种松树的直,棘刺的弯曲、鸿鹄的白、乌鸦的黑都知道其根本的元由(注:佛陀是正遍知,世出世间的一切原理相貌,无不清楚透彻的了知。)

所以,阿难,随你心中所想选择(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根上的结使如果去除,尘相也就自然消灭了,种种虚幻消亡之后不真还有什么存在的理由呢。阿难,我现今问你,眼前的劫波罗巾的六个结(夜摩天献上的花巾),是否能同时得到解除?】


——

【现前】
梵语 pratyaks!a。即显现于眼前或于目前存在之意。又称现在前。依成唯识论卷九所说,就欲界入见道者而言,色、无色之上二界为不现前界,欲界则为现前界。对四方僧伽而言,常住僧伽称为现前僧伽,其所用之资具称为现前僧物。又菩萨乘十地之第六地,为真如净性显现之位,乃引生无分别最胜般若而令现前之阶位,故称为现前地。又供养眼前之佛身、塔婆等,称为现前供养,为十种供养之一。于授戒时,小乘须具备现前十师,大乘则仅须现前一师即可,称为现前师。(无量寿经卷上、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七、显扬圣教论卷三、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亡财僧现条)p4727
FROM:【佛光大辞典】

【萦】围绕;缠绕:琐事~身。——摘自百度



   “不也,世尊!是结本以次第绾生,今日当须次第而解,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则结解时云何同除?”

【学习解说:(阿难尊者回答:)不能,世尊。因为这些结是按着次序打结的,所以今日应当次第的解开,六个结虽然都出现在巾上(体是同的),但是打结的先后时间不同,所以怎么能同时解结呢?)】



   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学习解说:佛陀说,六根也是相同的情况,初解(一)根的时候会先得到【人空】(也叫我空、生空,详细见下面名词解释),待到空性圆满的时候解脱法成,解脱法圆满后我执、法执以及能空之空都不再生出,这叫做菩萨从三摩地(三摩地,即禅定)(获)得无生忍(无生忍,即无生法忍)

(注:「生忍」:就是自己身心对「一切众生」和「外在世俗」的忍,能忍这类一切苦。
「法忍」:就是在修行方面对各种法门修持上的忍,学习过程都能安忍在修持的法中。
「无生法忍」:就是「不二」或称「无二」,就是超越「生忍」和「法忍」,不即不离,故称「无生法忍」。
详见:为什么要念佛、命终求生「极乐世界」?

——


【人空】
(术语)又名生空、我空,二空之一。观人为五蕴之假和合,又为因缘所生,知中无常一之我体,故云人空。证此人空之理因而断一切烦恼,终得涅槃果,是乃小乘之至极也。又大乘立一切法有真如性,空人我之执者,言人空之显真如也。孔目章三曰:“我执无处所显真如名人空。”唯识述记一本曰:“智缘空起为所由门,显二真如名二空理。(中略)如是空性,即是二空所显实性。”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人空】
人空即我空也,亦曰生空。谓凡夫妄计五蕴是我,强立主宰,引生烦恼,造种种业。佛为破此计,故说五蕴无我。二乘悟之,入无我理,是名人空。(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俱空】
谓我、法二执既遣,能空之空亦除,空、执两亡,方契本性,是名俱空。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法执】
谓众生不了五阴等法,从因缘生,如幻如化,计为我身,妄生执着,是名法执。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一时,合掌顶礼双足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无碍,虽复悟知一六亡义,然犹未达圆通本根。世尊!我辈飘零积劫孤露,何心何虑预佛天伦,如失乳儿忽遇慈母,若复因此际会道成,所得密言还同本悟,则与未闻无有差别。惟垂大悲惠我秘严,成就如来最后开示。”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退藏冀佛冥授。

【学习解说:阿难尊者和法会大众承蒙佛陀的开示,智慧觉性得以通达,内心不再有疑惑。一时,(阿难尊者)合掌顶礼佛陀的双足,对佛说:“我们今日身心明洁清晰,内心轻快没有障碍,但是虽然知道了一六消亡之义(解一六亦亡),但是对于其中的根本还是没有圆满的融通。

世尊,我们等辈累劫以来在生死轮回中飘零,犹如孤儿没有父母可以依靠,未曾想到能够遇到佛得享天伦,就像乳哺的孩子突然遇到慈母,如果因此因缘际会道业圆成,那么听佛开示所得的密言就像自己本来就了悟一般,否则(如果不能彻底了悟)就像没有听闻一般没有差别。惟愿世尊大悲垂慈,恩惠开示我们幽秘庄严的道理,成就如来(之前所讲道理)最后的开示。”

说完,阿难尊者向佛行最恭敬的五体投地之礼,后退藏到一边,希冀佛陀能传授精妙深奥的道理(注:冥的其中一个意思是:深奥,深沉)


——

【皎然】意思是明亮洁白貌;高洁貌;清晰貌,分明貌。——摘自百度

【孤露】
(术语)孤者孤独,无父母也,露者露出,无覆我者也。法华经寿量品曰:“自惟孤露,无复恃怙。”涅槃经一曰:“贫穷孤露,一旦远离无上世尊。”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天伦】:原指自然的道理,代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常用于书面语言当中。——摘自百度

【际会】聚首;聚会。引申为配合呼应。机遇;时机。缝隙,两物体相接的中缝。——摘自百度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7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939

[布施勋章]

50#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7 00:06:37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约1小时30分)


★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学习解说:这时,世尊普遍的告知法会中的大菩萨和已经完全断除烦恼并发起大心的阿罗汉们:你们这些菩萨和阿罗汉,从我的法中生出,修行已经成就,到了无学的果位。

我问你们,最初发心了悟十八界,是以谁为圆通法门的?是用的什么方便法而契入三摩地(即禅定)的?】

(注:【六根,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指六种肉体器官
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指六种肉体器官的觉知
就是人体透过六根,接受到的六种外境,于内产生六种觉知,就是六识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就是人体透过六根接受到的六种外境,称为六尘
以上 六根,六识,六尘 称为十八界】
详见:[必修]十二因缘



★   骄陈那五比丘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学习解说:骄陈那等五位比丘当即从座位上站起来,顶礼佛陀双足并且说到:我在鹿野苑(佛陀成道后初转法轮,说四谛法的地方)和鸡园(指鸡头摩寺),观看到如来最初成就佛道(成佛),听佛说法的音声明了[四谛]法而开悟。佛陀问比丘,我初次称已经于道得解,如来印可我,命名我为阿若多。佛陀说微妙法的音声周密圆融,我因为音声而实证获得阿罗汉。佛陀今日问获得圆通之法,就如我自己所实证的那样,以观照音声来修持是其中最上等的。】

——
【鸡园】字义是指鸡头摩寺。——摘自百度


【鹿野园】
(地名)Mr!gada%va,又名鹿野苑、仙人论处、仙人住处、仙人堕处、仙人鹿园、仙人园、仙园、鹿园、施鹿园、鹿林等,在中天竺波罗奈国,佛成道后,始来此说四谛之法,度憍陈如等五比丘,为古来仙人始说法处,故名仙人论处。为仙人之住处,故名仙人住处。昔有五百仙人见王之婇女发欲心失神通坠堕于此,故名仙人堕处。为诸鹿之住处,故名鹿林。梵达多王以此林施鹿,故名施鹿林。
大毗婆沙论一百八十二曰:“问何故名仙人论处?答若作是说诸佛定于此处转法轮者,彼说佛是最胜仙人,皆是于此处初转法轮,故名仙人论处。若作是说诸佛非定于此转法轮者,彼说应言仙人住处,谓佛出世时有佛大仙及圣弟子仙众所住,佛不出世时有独觉仙所住。若无独觉时有世俗五通仙住,以此处恒有诸仙住已今住当住,故名仙人住处。有说:应言仙人堕处。昔有五百仙人飞行空中,至此遇退因缘一时堕落,问何故名施鹿林?答恒有诸鹿游止此林,故名鹿林。昔有国王名梵达多,以此林施与群鹿,故名施鹿林。”
西域记七曰:“波罗尼斯国大林中有窣堵波,是如来昔与提婆达多俱为鹿王断事之处。昔于此处大林之中有两群鹿各五百余。时此国王畋游原泽,菩萨鹿王前请王曰:大王校猎中原,纵燎飞天,凡我徒属命尽玆晨。不日腐臭无所充膳,愿欲次差日输一鹿。王有割鲜之膳,我延旦夕之命。王善其言回驾而返,两群之鹿更次输命,提婆群中有怀孕鹿次当就死,白其王曰:身虽应死,子未收也。鹿王怒曰:谁不宝命。雌鹿叹曰:吾王不仁,死无日矣。乃告急菩萨鹿王。鹿王曰:悲哉!慈母之心,恩及未形。吾今代汝,遂至王门。道路之人传声唱曰:彼大鹿王今来入邑,都人士庶莫不驰观。王闻之以为不诚,门者白至,王乃信然。曰鹿王何遽来耶?鹿曰:有雌鹿当死,胎子未产,心不能忍,敢以身代。王闻叹曰:我人身鹿也,尔鹿身人也。于此悉放诸鹿不复输命,即以其林为诸鹿薮,因而谓之施鹿林焉。鹿野之号自此而兴。”智度论十六所记与此同。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优波尼沙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观佛最初成道,观不净相生大厌离,悟诸色性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如来印我名尼沙陀。尘色既尽妙色密圆,我从色相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色因为上!”

【学习解说:优波尼沙陀尊者随即从座位上站起来,顶礼佛足对佛陀说:我也是观照佛陀最初成佛之道,观察不净之相,在其中生起很大的厌离心,了悟色性是从不净生起的,白骨析分为微尘最后还归到虚空,最后空性色性都本空,以此实证了无学之道,如来对此印证我名为尼沙陀(尘性)。以智慧观照尘色尽除,严密圆融的妙色就会显现,我是从色相而实证获得阿罗汉的。佛陀今日问获得圆通之法,就如我自己所实证的那样,以观照色性来修持是其中最上等的。】


——

【优波尼沙陀】
资中,此云尘性,以观尘性空而得道故。亦名优波尼杀昙。
FROM:【《翻译名义集》南宋·法云 著】



★  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

【学习解说:香严童子随即从座位上站起来,顶礼佛足对佛陀说:我听了如来教导我从实相义上来观察种种[有为](因缘所生,有生有灭)相的道理。之后我从佛陀处告辞,来到一家净室参加聚会,看到有比丘僧烧沉水香(略称沉香),香气入我鼻中我内心寂然(平静澄澈),我以智慧观照这香气不是木,不是空,不是烟,不是火,,由这样的观照令第六意识的分别执着消歇,发明了无漏(无烦恼)的智慧,如来印可我得到香严的名号。虚妄的尘气忽然灭除,本具的自性妙香周密圆融,我是从香严(妙香庄严中)实证获得阿罗汉果的。佛陀今日问获得圆通之法,就如我自己所实证的那样,以观照香严来修持是其中最上等的。】

——

【香严】
(术语)香光庄严之略。【又】(菩萨)维摩诘经曰:“有诸天子,皆号香严。”楞严经曰:“香严童子白佛言:见诸比丘,烧沈水香,香气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无明漏,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倏灭,妙香蜜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又】(人名)唐邓州香严山智闲禅师,就沩山灵佑禅师而契悟,法化盛行,死后敕谥袭灯大师。见宋高僧传十三。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谛】
(术语)真实不虚之义,言真实之道理不虚妄也。如俗事虚妄之道理,名为俗谛,涅槃寂静之道理,名为真谛。见此谛理者为圣者,不然为凡夫。大日经疏八曰:“谛者,即是如来真实句。”义林章二末曰:“谛者实义,有如实有,无如实无,有无不虚,名之为谛。”又曰:“事如实事,理如实理,事理不谬,名之为谛。”二谛义上曰:“谛是实义,有于凡实,空于圣实,是二皆实。”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清斋】
(术语)清净之持斋也。由下午至明旦不食,谓之斋。【又】释氏要览下曰:“今民俗以辰刻饮一杯水,终日不食,云清斋。”【又】谓茹素戒荤也。王维诗曰:“松下清斋折露葵。”【又】(杂名)楞严经曰:“我时辞佛,宴晦清斋。”(注)清斋,净室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沉香】
梵语 agaru, aguru, ka^la^guru, kr!s!N!a^garu,巴利语 agalu。音译阿伽嚧、阿伽楼、阿竭流、恶揭噜。意译不动。为沉水香之略称。又称黑沉香、蜜香。系采自热带所产瑞香科常绿乔木之天然香料。此香木学名 Aquilaria agallocha,材质甚重,为青白色。印度、波斯、暹罗、交趾及我国广东南部、海南岛等地均产之。其木朽败或伐采时,由中心木质部分渗出黑色树脂,即是沉香。其香浓郁,木心坚实,入水必沈,故称沉水香,可供药用,治疗风水肿毒。
 沉香树种类甚多,以 Alo-exylonagallochum 为最佳,产于我国者称为 A. sinensis。据增广本草纲目卷三十四沉香条载,由于产地、形色等因素之不同,沉香亦有各种名称及等级,如称栈香、黄熟香、猬刺香、鸡骨香、海南沈、上沉香等。或谓上有黑色光泽之沉香,称为伽罗,系最上乘之香。(中阿含卷十五“三十喻经”、法华经卷六法师功德品、新华严经卷六十七、大智度论卷三十、翻梵语卷十、法苑珠林卷三十六、翻译名义集卷八)((参见:伽罗)2270)p2967   
FROM:【佛光大辞典】

【寂然】
即指寂静无事之状态,或心中呈现平静澄澈之境地。维摩经卷上弟子品(大一四·五四○上):“法常寂然,灭诸相故。”(正法华经卷一)p4504
FROM:【佛光大辞典】

【妙香】
(杂语)殊妙之香也。增一经曰:“有妙香三种:谓多闻香戒香施香。此三香,逆风顺风,无不闻之。”杜甫诗曰:“心清闻妙香。”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2-24 10:49 , Processed in 0.08566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