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5小时35分)
2,观世音菩萨为何能【三十二应身广度众生】?——[如幻闻薰闻修金刚三昧](首楞严三昧)的妙用之①
★ “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薰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学习解说:世尊,由于我供养观音如来,承蒙如来教授我[如幻闻薰闻修金刚三昧],具有了和诸佛如来一样大慈悲力的缘故,令我能应化成三十二类身分(具体下面会讲到),微妙的涉入诸佛国土,随众生根器次第因缘而给予度化。
(注:这里讲的[金刚三昧],就是首楞严三昧,即佛性。可见佛菩萨都是在[禅定]中度化中众生的
『大般涅槃经:
首楞严三昧者。有五种名。 一者首楞严三昧。二者般若波罗蜜。三者金刚三昧。四者师子吼三昧。五者佛性。』
(详见:智者了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大般涅槃经))】
——
【如幻】
(譬喻)大品经十喻之一。西俗多工伎,以种种法现出无实之象马人物等,使人如实见闻,谓之幻,幻事虽如实见闻而非实也,故以譬一切诸法之无实。
智度论六曰:“一切诸行如幻欺诳小儿属因缘不自在不久住,是故说诸菩萨知诸法如幻。”维摩经方便品曰:“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参见:幻)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1】【学习解说:世尊,如果有菩萨们修行入定,向上增进修行达到无漏(称离烦恼垢染之清净法为无漏,如涅槃、菩提,与一切能断除三界烦恼之法,均属无漏),胜解(殊胜之了解之义。即于所缘之境起印可之精神作用(即作出确定之判断))(末学理解为佛性)即将圆满的时候,我(指观世音菩萨)现[佛身]为之说法,令其获得解脱。】
词解:
(三昧(梵文:समाधि Samādhi),又译三摩地、三摩提,意译为等持、正心行处、「心一境性」,佛教术语,意指专注于所缘境,而进入心不散乱的状态,皆可称为三摩地)
【胜解】
梵语 adhimoks!a,巴利语 adhimutti。又作信解。心所之名。为俱舍七十五法中十大地法之一,唯识百法中五别境之一。殊胜之了解之义。即于所缘之境起印可之精神作用(即作出确定之判断)。然有关胜解一语,各家之解释互异,说一切有部与俱舍宗谓胜解为十大地法之一,能与一切心所相应,即于一切心品遍起。俱舍论卷四(大二九·一九上):“胜解,谓能于境印可。”即不论是与非、邪与正,皆能审决,为此心所之作用。如心对境时,其为花、为月,心即印可其为花、月,故一切心品必定有此心所。然唯识宗则以其为五别境之一,不能遍于一切心所。成唯识论卷五(大三一·二八中):“云何胜解?于决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为业,谓邪正等教理证力于所取境审决印持,由此异缘,不能引转,故犹豫境胜解全无,非审决心亦无胜解,由斯胜解非遍行摄。有说心等取自境时无拘碍,故皆有胜解,彼说非理。”此谓胜解于决定之境审决时,始能称其为胜解。若于犹豫之境,心存疑问,无法审决,则无胜解,故非遍行。
又上座部主张胜解即“决定”,而与“智相”无别。说一切有部则以“印可”为胜解之别作用,谓“印可”乃经由胜解以衍生之另一作用,故异于胜解或智相等;而“智相”之外别有其体。大毗婆沙论卷一○一谓择灭乃无为解脱之自性,胜解为有为解脱之自性。(品类足论卷一、大毗婆沙论卷十六、卷二十八)p4867
FROM:【佛光大辞典】
【无漏】
梵语 ana^sravah!。“有漏”之对称。漏,为漏泄之意,乃烦恼之异名。贪、嗔等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不止,故称为漏。又漏有漏落之意,烦恼能令人落入于三恶道,故称漏。因之称有烦恼之法为有漏;称离烦恼垢染之清净法为无漏,如涅槃、菩提,与一切能断除三界烦恼之法,均属无漏。(俱舍论卷二十、大乘义章卷五本)((参见:有漏)2452)p5128
FROM:【佛光大辞典】
★ 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2】【学习解说:如果有二乘的[有学](在小乘四果中,前三果为“有学”,即有所修学的意思,第四果为“无学”,即已无可修学的意思)行者,内心[寂静](心凝住一处之平等安静状态。远离本能所起的精神动摇,称为寂;断绝一切感觉苦痛之原因而呈现安静之状态,称为静。盖由修禅定,可令心止于一处、远离散乱等,且摄持平等),妙明真心显露,殊胜微妙的境界即将圆满的时候,我(指观世音菩萨)就以[独觉身](又曰缘觉。即辟支。常乐寂静,独自修行,修行功成,于无佛之世,自己觉悟而离生死者,谓之独觉。)显现在前,为他说法,令获得解脱
注:独觉行者虽然凭自己的智慧来悟道,但是只能自己解脱生死,不如佛菩萨那样,能觉悟有情,兼济众生。】
——
【寂静】
<一>心凝住一处之平等安静状态。远离本能所起的精神动摇,称为寂;断绝一切感觉苦痛之原因而呈现安静之状态,称为静。盖由修禅定,可令心止于一处、远离散乱等,且摄持平等。(显扬圣教论卷十三、六门教授习定论、往生论)
<二>指涅槃之寂灭无相。无生即寂,无灭即静;涅槃境界远离诸苦,湛然常住,无生无灭,故称为寂静。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就有余依及无余依地各说四种寂静。(一)有余依中:(1)苦寂静,谓永尽诸漏,及断除后有之众苦,而得当来不生之法。(2)烦恼寂静,谓断除一切之烦恼,而得毕竟不生之法。(3)不损恼有情寂静,谓永断烦恼,不造诸恶,修习诸善。(4)舍寂静,谓恒住于“舍”性之中,不喜不忧,安住于正念正知。(二)无余依中:(1)数教寂静,谓诸数及言教等并息。(2)一切依寂静,谓有余依中虽有施设依乃至后边依等八依,今于此境界中总断离此等诸依。(3)依依苦寂静,谓依准前述之八依,永灭除众生之苦。(4)依依苦生疑虑寂静,依准前述之八依,苦之疑虑不生。(法蕴足论卷四、卷六、般若灯论卷二、十八空论、究竟一乘宝性论卷一、瑜伽论记卷二十四)p4507
FROM:【佛光大辞典】
【妙明】
(术语)真妙之明心,以名无漏之真智。楞严经一曰:“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有学】
在小乘四果中,前三果为“有学”,即有所修学的意思,第四果为“无学”,即已无可修学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独觉】
(术语)又曰缘觉。即辟支。常乐寂静,独自修行,修行功成,于无佛之世,自己觉悟而离生死者,谓之独觉。此有麟角喻部行二种,独身无伴侣,如麟一角,为前者,有伴侣而同一独悟,为部行。出于无佛世,不藉佛之教法,则一也。是不依佛之声教,故胜于声闻,自脱生死而止,不能兼济他,故不及佛。即大中小三乘之中乘也。俱舍论十二曰:“言独觉者,谓现身中离禀至教,唯自悟道,以能自调不调他故。”又曰:“诸独觉有二种殊:一者部行,二者麟角喻。部行独觉先是声闻,得胜果时转为独胜。(中略)由本事中说,一山处总有五百苦行外仙,有一猕猴曾与独觉相近而住,见彼威仪,展转游行至外仙,现先所见独觉威仪,诸仙睹之咸生敬慕,须臾皆证独觉菩提。(中略)麟角喻者,谓必独居。”(参见:缘觉)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3】【学习解说:如果有二乘的[有学](在小乘四果中,前三果为“有学”,即有所修学的意思,第四果为“无学”,即已无可修学的意思)行者,】,断除了十二因缘导致的无明生死,胜性显露,殊胜妙明的境界即将圆满的时候,我(指观世音菩萨)就以[缘觉身]显现在前,为他说法,令获得解脱
(注:独觉和缘觉的区别,主要是:【于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者,名为“缘觉”,若生于无佛之世,观诸法生灭因缘而自行悟道者,名为“独觉”。】)
(注:关于十二因缘,请学习:[必修]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其实是讲有情生命的缘起, 就是有情众生生死流转的12个过程
就是1.无明2.行3.识4.名色5.六入6.触7.受8.爱9.取10.有11.生12.老死
无明,是指过去世无始劫以来的烦恼
无明就是存在第八识, 第八识就像仓库, 就像生命不断轮回的记忆库
善恶种子都存在第八识中, 无明就是愚痴, 是相对于圆满的佛性
所以,十二因缘起于第八识1.无明(于第八识中)
然后进入第七识(行蕴,心念瀑布流) 2.行(这里的行就是行蕴,指第七识)
然后进入第六识(就是一般讲的意识) 3.识(这里是指第六识, 生成指意识已经投胎)
4.名色(名指第六识,色指第五识, 此时有意识和肉体, 但是眼耳鼻舌尚未生成)
5.六入(六根生成) 6.触(产生六触) 7.受(因为六触产生六种觉受分别)
8.爱(对六种觉受产生贪爱) 9.取(对六种觉受产生执取) 10.有(因执着而产生现业果报)
11.生(以前面的方式不断出生) 12.老死(不断以前面的方式老死))
——
【有学】
在小乘四果中,前三果为“有学”,即有所修学的意思,第四果为“无学”,即已无可修学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缘觉】
又名独觉,或辟支佛,于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者,名为“缘觉”,若生于无佛之世,观诸法生灭因缘而自行悟道者,名为“独觉”。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4】【学习解说:如果有小乘的[有学](在小乘四果中,前三果为“有学”,即有所修学的意思,第四果为“无学”,即已无可修学的意思)行者,因为修行(苦集灭道)四圣谛而证得空性,修道至入灭(小乘有余涅槃),胜性即将圆满显现的时候,我(指观世音菩萨)就以[声闻身]显现在前,为他说法,令获得解脱】
——
【有学】
在小乘四果中,前三果为“有学”,即有所修学的意思,第四果为“无学”,即已无可修学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圣谛】
又名四真谛,或四谛法,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苦谛是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苦是现实宇宙人生的真相;
集谛的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说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样来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于凡夫自身的愚痴无明,和贪欲嗔恚等烦恼的掀动,而去造作种种的不善业,结果才会招集种种的痛苦;
灭谛是说明涅槃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归宿的真理,因涅槃是常住、安乐、寂静的境界;
道谛是说明人要修道才能证得涅槃的真理,道有多种,主要是指修习八正道。
此四圣谛括尽了世出世间的两重因果,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灭是果,是悟界的因果。兹列表说明如下: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声闻】
(术语)梵语,舍罗婆迦S/ra%vaka,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也。是为佛道中之最下根。
胜鬘宝窟上末曰:“声闻者,下根从教立名,声者教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5】【学习解说:如果有众生,已经明白领悟欲望心的过患,不再因为欲望而犯种种的恶法恶行,欲望之身已经清净,我(指观世音菩萨)就以[梵王身](即色界初禅天主)显现在前,为他说法,令获得解脱】
——
【梵王应】
梵王者,即色界初禅天主也。谓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菩萨即于彼前,应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初禅天】
为色界四禅天之一。乃修初禅定之人命终后所生之处,或指居于此天之众生。以此天之众生已远离欲界之恶法,而生起喜、乐之感受,故此天又称为“离生喜乐地”。据俱舍论卷八、卷二十八、顺正理论卷二十一载,此天众生又分为三:
(一)大梵天(梵 Maha^-brahman),乃初禅天之王,亦为主宰娑婆世界之大梵王。乃广善之因缘所生,系最初生而最后殁者,得“中间定”,威德殊胜。
(二)梵众天(梵 Brahma-pa^ris!adya),乃大梵所有、所化、所领之众。
(三)梵辅天(梵 Brahma-purohita),即于大梵天之前行列,而为其辅翼之侍卫。又于长阿含经卷二十忉利天品中,除上述三天外另举出梵身天(梵 Brahma-ka^yika),共计为四。
此外,有关初禅诸天之依处、身量及寿量等之果报,于长阿含经卷二十、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六、俱舍论卷十一、立世阿毗昙论卷三、卷七等皆详加记载。又以此天乃大梵天所住之世界,故又称梵界(梵 Brahma-loka),或梵世天。
(瑜伽师地论卷四、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八、大智度论卷九)((参见:四禅天)1846、“色界”2545)p2792
FROM:【佛光大辞典】
=====(1-5这些身,都已经是能成就解脱之因了,因为欲望已经清净,不会再因之而生死流转了,所以称为[令其解脱])=====
★ 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6】【学习解说:如果有众生喜欢做[天主](诸天之帝主)统领天人,我(指观世音菩萨)就以[帝释身]显现在前,为他说法,令其能够成就佛道】
(注:帝释天,即三十三天(忉利天)的帝王,释尊为报母恩,在这层天为母亲摩耶夫人和大众宣说了《地藏经》)
——
【天主】
(天名)诸天之帝主也。最胜王经八曰:“有王法心论,名天主教法。”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帝释】
(天名)忉利天之主也,居须弥山之顶喜见城,统领他之三十二天(忉利天译三十三天),梵名释迦提桓因陀罗S/akra deva%na%m indra,略云释提桓因。新译之梵名,释迦提婆因达罗。释迦译能,天帝之姓,提桓者天,因陀罗者帝,即能天帝也,今反转梵语而谓为帝释,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之一众也。
大日经一曰:“初方释天王,安住妙高山,宝冠被璎珞,持跋折罗印,及诸余眷属,慧者能分布。”
同疏五曰:“于东方五顶之南当画因陀罗释天之主,坐须弥山,天众围绕。首戴宝冠,身被种种璎珞,持跋折罗。及诸余眷属,谓舍指夫人,及六欲天等,是如图中所示也。”
法华义疏二曰:“释提桓因者,具足外国语应云释迦提桓因陀罗,释迦为能,提桓为天。因陀罗为主,以其在善法堂治化称会天心,故为能天主。”
法华玄赞二曰:“梵云释迦提婆因达罗,释迦,姓也,此翻为能。提婆,天也。因达罗,帝也。正云能天帝。释提桓因,云天帝释,俱讹倒也。此在妙高山顶而住,三十三天之帝主也。过去字憍尸迦,此云茧儿,名阿摩揭陀。此云此毒害,即摩揭陀国过去帝释修因之处用为国名。”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7】【学习解说:如果有众生喜欢自由自在的游行在十方世界,我(指观世音菩萨)就以[自在天身](即欲界第五天天主身)显现在前,为他说法,令其能够成就佛道】
【自在天应】
自在天者,即欲界第五天也。谓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菩萨即于彼前,应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8】【学习解说:如果有众生喜欢自由自在的在虚空中飞行,我(指观世音菩萨)就以[大自在天身](即欲界第六天天主身)显现在前,为他说法,令其能够成就佛道】
——
【大自在天应】
大自在天者,即欲界第六天主也。谓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菩萨即于彼前,应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我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9】【学习解说:如果有众生喜爱统领鬼神、拯救卫护国土,我(指观世音菩萨)就应现[天大将军身]为他说法,令其能够成就佛道】
——
【天大将军应】
天大将军,即帝释天主之大将军也。谓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菩萨即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我于彼前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10】【学习解说:如果有众生喜爱统治世界保护众生,我(指观世音菩萨)就应现[四天王身](28天中的唯一地居天(居须弥山的山腰),也是离我们最近的一层天--四天王天的天主,是再上一层忉利天,天主帝释天的外将)为他说法,令其能够成就佛道】
——
【四天王】
(天名)为帝释之外将。须弥山之半腹有一山,名由犍陀罗。山有四头,四王各居之,各护一天下,因之称为护世四天王。其所居云四王天。是六欲天之第一,天处之最初也。
称为四天王天Caturmaha%ra%jaka%yika%s,东持国天Dhr!itara%s!t!ra,南增长天Viru%d!haka,西广目天Viru%pa%ks!a,北多闻天Dhanada,又云Vais/raman!a。长阿含经曰:“东方天王,名多罗吒,领乾闼婆及毗舍阇神将,护弗婆提人。
南方天王名毗琉璃,领鸠槃荼及薜荔神,护阎浮提人。
西方天王名毗留博叉,领一切诸龙及富单那,护瞿耶尼人。
北方天王名毗沙门,领夜叉罗刹将,护郁单越人。”婆沙论谓四天王身长一拘卢舍四分之一。
止持会集音义四王天曰:“东方持国天王,谓能护持国土,故居须弥山黄金埵。
南方增长天王,谓能令他善根增长,故居须弥山琉璃埵。
西方广目天王,谓以净天眼常观拥护此阎浮提,故居须弥山白银埵。
北方多闻天王,谓福德之名闻四方,故居须弥山水晶埵。”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我于彼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11】【学习解说:如果有众生喜爱生在天宫之中和驱使鬼神办事,我(指观世音菩萨)就应现[四天王太子身]为他说法,令其能够成就佛道】
=====6-11说的是,菩萨应众生心、众生性,化现[天身]度众的情况=====
★ 若诸众生乐为人主,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12】【学习解说:如果有人乐于做人中的君主,我(指观世音菩萨)就应现[人王身](人中帝王)为他说法,令其能够成就佛道】
★ 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我于彼前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13】【学习解说:如果有众生喜爱主理家族中的事务及于其中受到推崇礼让,我(指观世音菩萨)就应现[长者身](积财具德者之通称)为他说法,令其能够成就佛道】
——
【长者】
(杂名)梵语曰疑叻贺钵底Dr!ha-pati,积财具德者之通称。如须达长者等。法华玄赞十曰:“心平性直,语实行敦。齿迈财盈,名为长者。”
又,年长者之称。孟子曰:“徐行后长者。”
又,显贵者之称。史记曰:“门外多长者车辙。”
又,谨厚者之称。汉书曰:“宽大长者。”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其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14】【学习解说:如果有众生喜爱谈论有价值的言论、善言,喜欢清净居住(不喜愦闹),我(指观世音菩萨)就应现[居士身](居财之士,居家之士,在家志佛道者)为他说法,令其能够成就佛道】
——
【居士】
(杂名)梵语曰迦罗越kulapati,居财之士,居家之士,在家志佛道者。
辍耕录曰:“今人多以居士自号。考之六经,惟礼记有居士锦带。注,谓道艺处士也。”吴曾能改斋漫录曰:“居士之号,起于商周之时。
韩非子书曰:太公封于齐,东海上有居士狂矞华士昆弟二人立议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耕而食之,掘而饮之云云。则居士之由来久矣。”
魏志管宁传曰:“胡居士贤者也。”
南史曰:“阮孝绪屏居一室,家人莫得见其面。亲友因呼为居士。到洽筑室岩阿,幽居积岁,时人号曰居士。虞寄居闽中,知刺史陈宝应有异志。恐祸及,乃著居士服,居东山寺。”魏书曰:“卢景裕不仕,贞素自得,人号居士。”今为在家修禅者之称。
注维摩经一:“什曰:外国白衣多财富乐者,名为居士。肇曰:积财一亿,入居士里。宝货弥殖故,贪著弥深。”
天台观音义疏曰:“居士者,多积贿货,居业丰盈,以此为名也。”
慧远维摩经疏一曰:“居士有二:一广积资财,居财之士,名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
祥法华义疏十二曰:“居士有二种:一居舍之士,故名居士。二居财一亿,故名居士。”
法华玄赞十曰:“守道自恬,寡欲蕴德,名为居士。”
十诵律六曰:“居士者,除王王臣及婆罗门种。余在家白衣,是名居士。”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15】【学习解说:如果有众生喜爱治理国土,和剖析论断国邦城邑之间的事务,我(指观世音菩萨)就应现[宰官身](宰相大臣的形象)为他说法,令其能够成就佛道】
★ 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16】【学习解说:如果众生中有喜爱数术(例如占卜、看星象、天相等)以及喜欢养生之类的,我(指观世音菩萨)就应现[婆罗门身]为他说法,令其能够成就佛道】
(注:婆罗门是当时印度四个种族中,最高贵的种姓,其余为刹帝利(即王种,奕世君临,统辖其余之三姓者)、吠舍(即商贾,贸易有无者)、四戍陀罗(即农民及奴,身勤稼穑者)
——
【婆罗门】
婆罗贺摩拿的简称,为印度四姓之一,华译外意、净行、净志、静志等,是奉事大梵天王而修净行的种族。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17】【学习解说:如果有男子,喜好出家修学,持守种种戒律,我(指观世音菩萨)就应现[比丘身](出家男众身)为他说法,令其能够成就佛道】
★ 若有女子好学出家持诸禁戒,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18】【学习解说:如果有女子,喜好出家修学,持守种种戒律,我(指观世音菩萨)就应现[比丘尼身](出家女众身)为他说法,令其能够成就佛道】
★ 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19】【学习解说:如果有男子,爱乐受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我(指观世音菩萨)就应现[优婆塞身](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持五戒之男居士)为他说法,令其能够成就佛道】
★ 若复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20】【学习解说:如果有女子,以受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自我约束,我(指观世音菩萨)就应现[优婆塞身](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持五戒之女居士)为他说法,令其能够成就佛道】
★ 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21】【学习解说:如果有女子,乐于打理国家内部政务或是家族中的各类事务来协助治理家国之事,我(指观世音菩萨)就应现[女君主以及国公的妻子等有封号的大家族中的妇女身份]为他说法,令其能够成就佛道】
★ 若有众生不坏男根,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22】【学习解说:如果有众生不行男女欲事保持童贞,我(指观世音菩萨)就应现[童男之身]为他说法,令其能够成就佛道】
★ 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23】【学习解说:如果有众生不行男女欲事保持童贞,我(指观世音菩萨)就应现[童女之身]为他说法,令其能够成就所愿】
=====12-23说的是,菩萨应众生心、众生性,化现[人身]度众的情况=====
★ 若有诸天乐出天伦,我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24】【学习解说:如果有众生乐于脱离天人身(解脱轮回),我(指观世音菩萨)就应现[天人身]为他说法,令其能够成就所愿】
(注:伦,指的是辈,类的意思)
★ 若有诸龙乐出龙伦,我现[龙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25】【学习解说:如果有众生乐于脱离龙身(志求善道或出离轮回),我(指观世音菩萨)就应现[龙身]为他说法,令其能够成就所愿】
★ 若有药叉乐度本伦,我于彼前现[药叉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26】【学习解说:如果有众生乐于脱离药叉身(志求善道或出离轮回),我(指观世音菩萨)就应现[药叉身](即夜叉,是恶鬼,有三种:一者在地,二者在虚空,三者在天)为他说法,令其能够成就所愿】
——
【夜叉】
梵语夜叉,华言勇健,亦名暴恶。有三种:一者在地,二者在虚空,三者在天。地夜叉不能飞腾,虚空与天二夜叉,皆能飞行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若乾闼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27】【学习解说:如果有众生乐于脱离乾闼婆身(志求善道或出离轮回),我(指观世音菩萨)就应现[乾闼婆身]为他说法,令其能够成就所愿】
——
【乾闼婆】
梵语乾闼婆,华言香阴。阴,即身也。不啖酒肉,惟香资阴,故名香阴。是帝释天主乐神,在须弥山南,金刚窟住。天主欲作乐时,即上天也。(梵语须弥,华言妙高。)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若阿修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28】【学习解说:如果有众生乐于脱离阿修罗身(志求善道或出离轮回),我(指观世音菩萨)就应现[阿修罗身](众生之一,福报次于天人,男的丑陋好斗女的长相端正,根据楞严经记载:天上、人中、鬼里都有其类)为他说法,令其能够成就所愿】
——
【阿修罗】
梵语阿修罗,华言无端正,以男多丑而女端正故,又云非天。谓此神果报最胜,邻次诸天,而行非天也。其所居宫殿城郭器用,降于地居天一等;亦有婚姻男女,法式略如人间。(地居天者,即三十三天及四天王天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若紧陀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紧陀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29】【学习解说:如果有众生乐于脱离紧那罗身(志求善道或出离轮回),我(指观世音菩萨)就应现[紧陀罗身](即紧那罗,似人而头有角,亦帝释天主乐神)为他说法,令其能够成就所愿】
——
【紧那罗】
梵语紧那罗,华言疑神。似人而头有角,亦帝释天主乐神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30】【学习解说:如果有众生乐于出离摩呼罗伽身(志求善道或出离轮回),我(指观世音菩萨)就应现[摩呼罗伽身](地龙而腹行,也有说是大蟒神而腹行)为他说法,令其能够成就所愿】
——
【摩睺罗伽】
梵语摩睺罗伽,华言大腹行。罗什法师云是地龙而腹行,又云是大蟒神而腹行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若诸众生乐人修人,我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31】【学习解说:如果有众生乐于为人,修习成就人身的[五戒十善],我(指观世音菩萨)就应现[人身]为他说法,令其能够成就所愿】
(要获得人身,必然要持守五戒十善,请看《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的教导(详见:[必读]贫富,长短命,多少病,美丑,智愚,六道轮回...种种因果报应):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人趣报]。
一者不杀。
二者不盗。
三者不邪淫。
四者不妄语。
五者不绮语。
六者不两舌。
七者不恶口。
八者不贪。
九者不瞋。
十者不邪见。
于十善业。缺漏不全。
以是十业。得人趣报。』)
★ 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度其伦,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32】【学习解说:如果一切有形或没有形体的众生,以及有想(从忆想所生的)和无想(想心昏迷,无所觉了)的众生,(志求善道或出离轮回),我(指观世音菩萨)就应现[摩呼罗伽身]为他说法,令其成就所愿】
——
【有想】
有想者,从忆想所生也。谓此类有情,因颠倒罔象之惑,起潜结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神鬼精灵之类是也。(罔象者,似有似无也。潜结者,潜即隐伏,结即凝滞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无想】
无想者,想心昏迷,无所觉了也。谓此类有情,因顽钝愚痴之惑,起枯槁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精神化为土木金石之类是也。(精神化为土木金石者,如华表生精,如黄头外道化为石是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24-32说的是,菩萨应众生心、众生性,化现[天龙八部身]度众的情况=====
深深感恩 顶礼 菩萨慈悲度众的大悲心
★ 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皆以三昧闻薰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学习解说:以上就叫[妙净(无上清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都是因为闻性薰修圆通了[首楞严三昧](相关阅读:[首楞严三昧]怎么修?如何明白[佛性]? ~ 首楞严三昧经),由此三昧具有的无作妙力(无因缘造作的微妙之力)所自在成就的】)
(注:末学理解,上述也是菩萨道的普渡众生法门——四摄法的具体体现,令由是受道)
——
【无作】
(术语)无因缘之造作也。如言无为。七帖见闻七曰:“圆教意十界三千万法皆中道,法尔任运自然体,始令造作法无之故,名无作教也。”
【又】心无造作物之念也。如无作三昧是。无量寿经下曰:“无作无起,观法如化。”
【又】不假身口意之动作,自然相续之法也。如无作戒,无作色等是。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