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51|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净莲),学习〈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232

主题

712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232

[精进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6-9 08:36: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6-13 17:21 编辑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缘起: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并记录在[实修佛堂](习经堂)和[光明佛堂](品经堂)的纪录帖中

次序依照下列三个原则
1.内容篇幅:由小到大
2.内容深浅:由浅至深
3.方便和戒定慧:本愿功德门(由佛本愿功德和方便,消灾解难),戒行门(遵守戒律),观行门(练习定力观照),智慧门(心要&甚深不二):四种次序由浅入深

正在品读的先读完,其余如果还没品读的,请按照次序补齐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弟子净莲,发心学习[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华人都知道观世音菩萨,是救苦救难最简单重要的初学经典

祈请诸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弟子能够落实[戒][定][慧]三者平衡
深入经藏,增长智慧,解悟通达佛经义理,恢复自性,自利利他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深深感恩佛菩萨  顶礼


[注:所有相关解说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和修改完善),目前仅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2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232

[精进勋章]

2#
 楼主| 发表于 2024-6-9 08:42:43 | 只看该作者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名)法华经第二十五品之名。说观世音菩萨开周遍法界之门而济度众生者,河西王沮渠蒙逊之代,使别行此一品,称为观音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简称《普门品》。原是《法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渐次流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分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它的原本,似乎最初只有长行,所以在汉文译本如晋竺法护的《正法华经》、姚秦鸠摩罗什的《妙法莲华经》等中,此品全都是长行。直到隋代阇那崛多和笈多补译的《添品法华经》,此品才有了重颂,这和比较晚出的梵文本和藏文译本《普门品》相一致(梵、藏本比隋译还要多出七个颂)。汉文本《普门品》的单行,时间比较早。梁代僧祐的《出三藏记集》卷四,就已记载有《光世音经》和《观世音经》,但注明出自晋译或秦译本,当然是只有长行的。后来通行的《普门品》单行本,则是从隋译别出,长行与重颂具备。

本品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长行叙述无尽意菩萨和佛的两番问答。初番问答观世音菩萨得名因缘。次番问答观世音菩萨为众生说法的方便。末段特别赞叹观世音菩萨弘誓、慈力、劝当忆念归敬(《添品法华经》在偈文前,更有庄严幢菩萨问无尽意菩萨,佛子以何因缘名观世音,无尽意菩萨便遍观观世音菩萨过去愿海,告庄严幢而说偈言等文,与偈文"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语气不合,通行本已删去)。颂文之后,以持地菩萨称赞得闻本品功德作结。

观世音信仰很早就流行于西域,而且历久不衰。因此,近人还在中国新疆吐鲁番发现了回鹘文和古代突厥文的《普门品》译本。其回鹘文本由拉德洛夫校刊并翻成德文,作为俄国的《佛教文库》第十四种,1911年在圣彼得堡刊行。此外,有意大利文重译本(依汉译本重译)。还有日本渡边照宏、长泽实导的两种日文译本(1935、1940、依梵本翻译)。

关于《普门品》的重要注释书,有隋代天台智顗说,灌顶记《观音玄义》、《观音义疏》各二卷,其后宋代四明知礼各为作《记》四卷等。FROM:【《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协会 编】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一卷。又称观音经普门品、观世音经、观音经、普门品经、普门品。收于大正藏第九册。为法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之别行。内容宣说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之妙用。由长行与偈颂所成,唯偈颂在汉译诸本中之存废颇有出入。
 汉译本共有三种,一为竺法护所译之正法华经第二十三光世音菩萨品,二为鸠摩罗什译之妙法莲华经第二十五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三为隋代阇那崛多、达摩笈多共译之添品法华经第二十四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其中正法华经全缺偈颂;妙法莲华经在罗什译之初亦无偈颂,至隋阇那崛多时始作增补,故与添品法华经之偈颂完全相同。
 普门品甚早即有别行,由出三藏记集卷四列举之光世音经一卷(出于正法华经,或称光世音普门品)、观世音经一卷(出自添品法华经)等可知。又观世音之信仰,古来在印度、中亚、中国、西藏地区、日本等地均广为流布,近代尚发现用回鹘语、蒙古语、土耳其语所写的普门品之断片。
 据专家之研究,本经经文中有二、三处引用吠陀经之说,故本经与婆罗门信仰关系甚深,因此多数学者对观世音菩萨之起源,每与婆罗门教之湿婆神相提并论。此外,注释书有隋代智顗之观音玄义二卷、观音义疏二卷,宋代知礼所著之观音玄义记四卷、观音义疏记四卷。(法经录卷二、大唐内典录卷二、回鹘文法华经普门品の断片(羽田亨,东洋学报第五之三))p6956FROM:【佛光大辞典】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一卷。又称《观音经》、《普门品》。收在《大正藏》第九册。原是《法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渐次流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分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它的原本,似乎最初只有长行,所以在汉文译本如晋·竺法护的《正法华经》、姚秦·鸠摩罗什的《妙法莲华经》等中,此品全都是长行。直到隋代阇那崛多和笈多补译的《添品法华经》,此品才有了重颂,这和比较晚出的梵文本和藏文译本《普门品》相一致(梵、藏本比隋译还要多出七个颂)。汉文本《普门品》的单行,时间比较早。梁代僧祐的《出三藏记集》卷四,就已记载有《光世音经》和《观世音经》,但注明出自晋译或秦译本,当然是只有长行的。后来通行的《普门品》单行本,则是从隋译别出,长行与重颂具备。

本品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长行叙述无尽意菩萨和佛的两番问答。初番问答观世音菩萨得名因缘。次番问答观世音菩萨为众生说法的方便。末段特别赞叹观世音菩萨弘誓、慈力,劝当忆念归敬(《添品法华经》在偈文前,更有庄严幢菩萨问无尽意菩萨,佛子以何因缘名观世音,无尽意菩萨便遍观观世音菩萨过去愿海,告庄严幢而说偈言等文,与偈文‘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语气不合,通行本已删去)。颂文之后,以持地菩萨称赞得闻本品功德作结。

观世音信仰很早就流行于西域,而且历久不衰。因此,近人还在中国新疆吐鲁番发现了回鹘文和古代突厥文的《普门品》译本。其回鹘文本由拉德洛夫校刊并翻成德文,作为俄国的《佛教文库》第十四种,1911年在圣彼得堡刊行。此外,有意大利文重译本(依汉译本重译),还有日本·渡边照宏、长泽实导的两种日文译本(1935、1940,依梵本翻译)。

关于《普门品》的重要注释书,有隋代天台智顗说,灌顶记《观音玄义》、《观音义疏》各二卷,其后宋代四明知礼各为作《记》四卷等。(游侠)
按,《玄义》、《义疏》二书为天台宗阐释性恶法门之要典。然历来亦有疑其为并非智顗之撰述者。普寂《四教仪集注诠要》书中,即列六义以力辩其并非智顗之真撰。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一卷。又称‘观音经普门品’‘观世音经’‘观音经’‘普门品经’‘普门品’。收在大正藏第九册。为‘法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之别行。内容宣说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之妙用。由长行与偈颂所成,唯偈颂在汉译诸本中之存废颇有出入。

汉译本共有三种:1. 竺法护所译‘正法华经’第二十三观世音菩萨品,2. 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第二十五观世音菩萨普门品,3. 隋代阇那崛多、达摩笈多共译‘添品法华经’第二十四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其中‘正法华经’全缺偈颂;‘妙法莲华经’在罗什译之初亦无偈颂,至隋阇那崛多时,始作增补,故与‘添品法华经’之偈颂完全相同。
又普门品甚早即有别行本,由‘出三藏记集’卷四列举‘光世音经’一卷(正法华经,或称光世音普门品)、‘观世音经’一卷(出自添品法华经)等可知!
又观世音之信仰,古来在印度、中亚、中国、西藏、日本等地均广为流布!近代尚发现用:回鹘语、蒙古语、土耳其语所写普门品之断片。

据专家之研究,本经文中有二三处引用‘吠陀经’之说,故本经与婆罗门信仰关系甚深!因此多数学者,对观世音菩萨之起源,每与婆罗门教之湿婆神相提并论。注释书有:智者大师‘观音玄义’二卷、‘观音义疏’二卷,宋代知礼大师所著‘观音玄义记’四卷、‘观音义疏记’四卷。[法经录卷二、大唐内典录卷二、回鹘文法华经普门品之断片(羽田亨,东洋学报第五之三)]FROM:【天台教学辞典(释慧岳监修,释会旻主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2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232

[精进勋章]

3#
 楼主| 发表于 2024-6-9 09:40:49 | 只看该作者



(本楼用时约 1 小时)

一、关于「普门品」
「普门品」更是华人佛弟子必读的经典,大概没有人不读「普门品」的,或不读「心经」的
也因为「普门品」和「心经」或「六字大明咒」,大家都知道「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
而且华人的民间信仰中,也到处也都有「观音庙」或「观世音菩萨」的故事和踪迹,家家户户中可能也都拜观音
可见,「观世音菩萨」不仅是佛教的大菩萨,更是以「32应化」身深入六道众生界(包含其他宗教和外道)

常说的「普门品」就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也是「妙法莲华经」(法华经)中的一品
可能有人天天都读「普门品」,但是却不知道「普门品」是「法华经」中的一品
或甚至天天读「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却不知道有「妙法莲华经」。——由「法性原理」看「法华经」与「普门品」

二、为何常独立宣传「普门品」?
为什么「普门品」总是单独一品被印制成单本经书,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像许多佛菩萨的本愿功德经一样,用来摄受初学佛弟子
例如: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阿弥陀经、无量寿佛经
再者,因为下面原因,所以,「普门品」常从「法华经」中被独立出来,拿来试水温
能信「观世音菩萨」和「普门品」之后,才能增长善根福慧,才能逐渐有资格学习「法华经」
妙法莲华经:如是之人,乃可为说;无智人中,莫说此经

妙法莲华经:怀疑、毁谤「法华经」和「法华行者」的罪报
宣说「法华经」的要求和条件

三、学习「普门品」,首先要[信]
虽然信佛、信佛法是「正信」,能解脱轮回和成佛,是正确的(反之,如果相信无法解脱的外道邪见,那则是「邪信」)
但是,信佛、学佛中的多数人大都还是属于「迷信」(虽信但仍迷,不知所以然)、和「愚信」(虽信但无知、无智、不明白原理),
而非真正深入实修的智信(有智慧明原理)、实信(明白实义)、真信(见性见真)

例如:有人常说:我真的相信!但是,要他说明为什么?有什么道理?是什么原理?却讲不出来,这就是「迷信」和「愚信」
不过,这并不是佛法或正法有问题,而是学习者、信奉者的问题,就是自己没有深入学习和了解,而容易使别人对正法产生误解

虽然如此,但是,如果能信,不论是上述的「迷信」还是「愚信」,都还算是有「善根」,还是能逐渐进步的,
所以说:「信为功德母」,因为,能信还是一切的根本,能信就会忏悔和改进,能信就还有机会学习和进步,逐渐变成「智信」
所以,如果能信「法华经」,虽然智慧不足、虽然外行,但是,也能因为信,而得到相应于本身次第的效益——由「法性原理」看「法华经」与「普门品」
法华经只为深智者说,属于深法
连「舍利弗」尊者都不符合资格,而是以「信」入,才能听闻「法华经」,何况其他小乘行者和一般众生
因此,按照次第说法原则,对于深法,还是应该要依照下面经典的教导原则: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云:
众生根机未熟,根机下劣,精进微少; 若有为说微妙甚深大乘正法,说听二人俱获大罪,亦为违逆一切诸佛

占察善恶业报经: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慧,应当先修忏悔之法
所以者何?此人宿习恶心猛利故,于今现在必多造恶,毁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忏悔令其清净,而修禅定、智慧者,则多有障碍,不能克获。或失心错乱,或外邪所恼,或纳受邪法,增长恶见。是故当先修忏悔法,若戒根清净,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则离诸障。

四、学习「普门品」,可以先自我提问:
任何事情或佛经或修行都一样,只要一问,甚至一看(或观察),就能知道众生有没有内涵、有没有实修——由「法性原理」看「法华经」与「普门品」

「普门品」说什么?是什么?

「普门品」在讲什么或要讲什么吗?

以自己的情况,能称为深入经藏吗?是真正实修的佛弟子吗?

提问之后,看看自己属于哪种情况
如果修行者连上面这个问题都回答不出来,或根本没想过这问题,那代表修行根本不用心,修行还很敷浅(肤浅)和初浅、粗浅
如果还能讲出一些内容,那代表,可能还有点心去读佛经,不过,这算不了什么,就像现代人不出国,也能讲出好几个国家名字
如果能讲出很多内容,嗯,那可能有用心去读和记忆,这样在普通人中还算好的,但是对实修者来说,只是很普通的
当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还有另一种就是:很抱歉,还没读过这本经,不知道讲些什么——由「法性原理」看「法华经」与「普门品」

由此,应当明白
自己为什么要读经、要深入经藏?读经有什么目标?要从佛经中学到什么?重点是什么?
因此,就能很简单且简短扼要(也能长篇大论)的讲出每一本佛经的「心要」和「实修方法」与「运用方法」
也就是,学习佛经,要能明白每一本佛经的用意、目的是什么?(要教导和成就何种根器?何种法门次第?成就目标为何?)
心要(心法、根本)是什么?法门是什么(有哪些戒行、禅定观行和智慧法义)?
普渡众生的方法是什么?有哪些案例?(例如有哪些菩萨示现教导、有哪些故事)
对于上面说的这些,如果没有心(解脱成佛和普渡众生),就不会去想,也不会了解,当然也不会去做——由「法性原理」看「法华经」与「普门品」

五、学习「普门品」前,要先做到
请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所谓「我慢高山,法水不入」,真心学习和求法者,应该谦虚学习,才能见性

如果不虚心学习,或不是真心学习,还心怀恶心,想挑战或找碴、找麻烦,或恶意毁谤,
这样,因为贪(贪执批判)嗔(心怀对立和恶意)痴(无有智慧,心生嫉妒)的心念,
就容易「物以类聚」而引来非人鬼神等外魔和天魔的依附和干扰,或甚至与之狼狈为奸,护持邪道、毁坏正法,
这样就会堕入魔道、邪道,最终堕入地狱。——由「法性原理」看「法华经」与「普门品」

六、从「法性原理」来看「法华经」和「普门品」
「法华经」是真正菩萨行者普渡众生和成佛的教本,是用来教导菩萨次第的佛子,发起大心,开启妙心,显露佛性,行诸妙法。
「普门品」则是「法华经」心要的实践,「普门品」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法华行」,
「普门品」就是「法华经」所教导的「法华行」的最佳案例。

所以,如果读「普门品」而为世俗利益求「观世音菩萨」,那就不是真正符合「法华经」所要教导的菩萨次第根器
但是,如果读「普门品」,而能效法观世音菩萨的精神,把「普门品」当作自己落实「法华行」的教导,以此学习「法华行」
那才是真正符合「妙法莲华经」的真正用意:用来教导真正发心的菩萨行者,以发心契入佛心,以(佛心)妙心契入佛性,成就一佛乘
这才是「法华经」的真正功德,因为「妙心」显露「佛性」,而成就「无上功德」

不论如何,不论根器如何,以上,如果能信,就能得到相应于本身次第的效益
——由「法性原理」看「法华经」与「普门品」

七、要成为真正的大乘法华菩萨行者,不仅仅要学习「普门品」
如果要成为真正的大乘法华菩萨行者,除了「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还有许多重要的章节
例如:「法师品」和「安乐行品」以及「普贤菩萨劝发品」
另外,许多菩萨品,则都是重要的案例教导,是菩萨自己亲身示现「法华行」
例如:「常不轻菩萨品」、「药王菩萨本事品」、「妙音菩萨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妙庄严王本事品」

不同的发心和次第,就有不同的学习方向和目标
一般人和初学者,可能是透过知道、学习这些菩萨品,来求菩萨保佑
但是,真正的「法华菩萨行者」,则是透过这些菩萨品来学习当菩萨,实践「一佛乘」,这就是差别所在,也是真正真实功德所在。

补充说明:
其实末学以前就曾经讲过,「妙法莲华经」就是在讲「方便(度)波罗蜜」,而且法华经的经文中就已经有提到
「方便度波罗蜜」是什么?其实,其中奥秘,自己实修深入心法、深入菩萨道就会知道
一般来说,多数大乘佛经只谈到「六度波罗蜜」,但是,少数会超过「六度」而讲到「十度波罗蜜」,例如:法华经、华严经
「六度波罗蜜」只是一般菩萨行者的基础,真正要晋升为「大菩萨」,就要由六度扩充到十度,增加「方便度」、「愿度」、「力度」、「智度」
所以,「妙法」就是「方便度波罗蜜」的展现,也就是真正发起大心,由六度开始扩展到十度,往成佛的「一佛乘」迈进——由「法性原理」看「法华经」与「普门品」

八、修习「法华经」(「普门品」是其中一品)非常殊胜
法华经上说,修法华经能尽速成佛,
能上品上生往生极乐世界(请参考药王菩萨本事品)
修学[法华经]非常殊胜
法华经上说,能修法华经者都是累世久修菩萨道的人
修法华经能极快速成佛

因为[法华经]就是教导众生当菩萨而成佛的佛经
众生皆有佛性,行菩萨道,广行一切方便普渡众生,让众生都恢复佛性,这就是[法华经]的要旨

所以末学以前常说~妙法莲华启妙心
就是说~透过妙法莲华经开启佛性本心
广行一切妙法,让众生都恢复佛性本心

这就是妙法莲华经的要旨
也是能够快速成佛的原因
也是能上品上生极乐世界的原因
所以学佛如果能明白心法,成就是很快速的
——妙法莲华启妙心 ~ 修学[法华经]非常殊胜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2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232

[精进勋章]

4#
 楼主| 发表于 2024-6-9 23:16: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6-10 11:11 编辑



(本楼用时约 2 小时)

-- [经文] --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

“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末学解说]

这时,无尽意菩萨(又作无尽慧菩萨、无量意菩萨。贤劫十六尊之一。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会外坛北方五尊中西端之菩萨。此菩萨因观一切事象之因缘果报皆为无尽,而发心上求无尽之诸佛功德,下度无尽之众生,故称无尽意菩萨。密号定惠金刚、无尽金刚。种子为[fan(vi)](vi),三昧耶形为上云泽五色云。其形像呈白肉色,左手握拳置腰间,右手持花云)随即从座起身,偏袒右肩(又作偏露右肩、偏袒一肩、偏露一膊。略称偏袒。为“通肩”一词之相对语。即披著袈裟时袒露右肩,覆盖左肩。原为古代印度表示尊敬之礼法,佛教沿用之,即于比丘拜见佛陀或问讯师僧时,须偏袒,以从事拂床、洒扫等工作,故偏袒右肩即意谓便于服劳、听令使役,亦即以偏袒为敬礼之标帜),合掌向佛行礼,作这样的言说:

“世尊,观世音菩萨是因何因缘而名为观世音呢?”

注解:
【无尽意菩萨】:(菩萨)在金刚界曼荼罗外廓北方。密号曰定慧金刚,无尽金刚。贤劫十六尊之一。白色。右持梵箧,左为拳。(参见:无尽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尽意菩萨】:梵名 Aks!ayamatir bodhisattvah!。又作无尽慧菩萨、无量意菩萨。贤劫十六尊之一。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会外坛北方五尊中西端之菩萨。此菩萨因观一切事象之因缘果报皆为无尽,而发心上求无尽之诸佛功德,下度无尽之众生,故称无尽意菩萨。密号定惠金刚、无尽金刚。种子为[fan(vi)](vi),三昧耶形为上云泽五色云。其形像呈白肉色,左手握拳置腰间,右手持花云。依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七无尽意菩萨品载,此菩萨出现于东方不眴国普贤如来之世界。(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宝积经卷一一五、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三、阿差末菩萨经、法华玄赞卷十二末)p5133   FROM:【佛光大辞典】

【偏袒右肩】:又作偏露右肩、偏袒一肩、偏露一膊。略称偏袒。为“通肩”一词之相对语。即披著袈裟时袒露右肩,覆盖左肩。原为古代印度表示尊敬之礼法,佛教沿用之,即于比丘拜见佛陀或问讯师僧时,须偏袒,以从事拂床、洒扫等工作,故偏袒右肩即意谓便于服劳、听令使役,亦即以偏袒为敬礼之标帜。佛像中,有偏袒右肩形及通肩形,于密教胎藏界曼荼罗中台八叶院之天鼓雷音如来、宝幢如来、释迦院之释迦牟尼如来、阿难、迦栴延等均作偏袒右肩形。(舍利弗问经、无量寿经卷上、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释氏要览卷中、慧琳音义卷十)p4374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佛告无尽意菩萨:

“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无尽意菩萨:

“善男子,如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到种种苦恼(生死海之法,总为苦我恼我者,一无安稳之自性),闻知这位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乃专注一心,称念佛菩萨之名号),观世音菩萨,能即时观其音声给与救度,众生皆可获得解脱。

注解:
【苦恼】:(术语)生死海之法,总为苦我恼我者,一无安稳之自性。无量寿经下曰:“贪恚愚痴,苦恼之患。”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一心称名】:乃专注一心,称念佛菩萨之名号。法华经普门品(大九·五六下):“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p26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

[末学解说]

如果有执持这位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者,假设在大火中,不会被火所烧,这是由于观世音菩萨的威神力(威德和神通的力量)之故。

注解:【威神力】:威德和神通的力量。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末学解说]

如若有众生被大水所漂,能够称诵其名号,立即就能到浅处,得以安全。

-- [经文] --

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末学解说]

如果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珍宝,陷入大海中,假使黑风(天晦暴风吹海,名为黑风)吹其船舫,飘流堕入罗刹鬼国(食人恶鬼的住处,在大海之中),其中哪怕只有一人,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者,所有这些人,皆能获得解脱罗刹之难。

因为这样的因缘(寻声救苦),所以名为观世音。

注解:
【黑风】:(杂语)天晦暴风吹海,名为黑风。法华经普门品曰:“入于大海,假令黑风,吹其船舫。”罗什译仁王经下曰:“黑风赤风青风天风地风火风水风。”长阿含经二十一曰:“有大黑风,暴起吹海水。”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罗刹国】:食人恶鬼的住处,在大海之中。佛学常见辞汇 - 陈义孝编

-- [经文] --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

[末学解说]

如果又有人将要被害时,能够称念称观世音菩萨名号者,那些要执行伤害的刀杖,会一段段的坏掉,众生便可获得解脱。

-- [经文] --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

[末学解说]

如果三千大千国土,其中充满夜叉(华译捷疾鬼,这种鬼能够在天空中飞行)、罗刹(恶鬼的总名,男的叫“罗刹娑”,女的叫“罗刹私”,或飞空,或地行,喜欢食人的血肉)想要来恼乱人,能够闻知并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者,则这些诸恶鬼(夜叉,罗刹之类,恼害人者),尚且都不能以恶眼去看之,更何况要进行加害呢。

注解:
【夜叉】:华译捷疾鬼,这种鬼能够在天空中飞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罗刹】:恶鬼的总名,男的叫“罗刹娑”,女的叫“罗刹私”,或飞空,或地行,喜欢食人的血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恶鬼神】:(异类)夜叉,罗刹之类,恼害人者。药师本愿经曰:“不为诸恶鬼神夺其精气。”大集月藏经五曰:“诸恶鬼神得敬信品。”又为狱卒。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

[末学解说]

假设又有人,也许有罪、也许无罪,有杻械、枷锁系缚其身,能够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者,则这些刑具都能断坏,众生随即可以获得解脱。

-- [经文] --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

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

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末学解说]

如果三千大千国土(是佛教说明世界组织的情形。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须弥山,透过大海,矗立在地轮上,地轮之下为金轮,再下为火轮,再下为风轮,风轮之外便是虚空。须弥山上下皆大,中央独小,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从最低的四王天上去有六欲天,再上则为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在须弥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每一重海,间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在咸海四方有四大洲,即东胜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大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因为这中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其中充满怨贼(害人之命夺人之财者),有一商主(是船主和舵手的意思,比喻佛菩萨驾驶慈船,济度众生,脱离苦海,如同船主一样),带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

其中一人作这样唱言:‘诸善男子,想要不恐怖!你等应当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这位菩萨能以无畏(又作无所畏。系无所怖畏之意。谓佛、菩萨说法时具有无所怖畏之自信,而勇猛安稳。佛、菩萨之无畏皆有四种,称四无畏、四无所畏。佛之四无畏即诸法现等觉无畏、一切漏尽无畏、障法不虚决定授记无畏、为证一切具足出道如性无)布施于众生,你等如果能称名者,对于这些怨贼,当能都获得解脱!’

众商人闻知后,都共同发声说:‘南无观世音菩萨!’

因称念其名号之故,随即能够获得解脱。

注解:
【大千世界】:是佛教说明世界组织的情形。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须弥山,透过大海,矗立在地轮上,地轮之下为金轮,再下为火轮,再下为风轮,风轮之外便是虚空。须弥山上下皆大,中央独小,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从最低的四王天上去有六欲天,再上则为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在须弥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每一重海,间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在咸海四方有四大洲,即东胜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大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因为这中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怨贼】:(杂名)害人之命夺人之财者。维摩经方便品曰:“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遗经曰:“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商主】:是船主和舵手的意思,比喻佛菩萨驾驶慈船,济度众生,脱离苦海,如同船主一样。        《土观宗派源流》

【无畏】:梵语 vais/a^radya,巴利语 vesa^rajja;或梵语 abhaya,巴利语同。又作无所畏。系无所怖畏之意。谓佛、菩萨说法时具有无所怖畏之自信,而勇猛安稳。佛、菩萨之无畏皆有四种,称四无畏、四无所畏。佛之四无畏即诸法现等觉无畏、一切漏尽无畏、障法不虚决定授记无畏、为证一切具足出道如性无畏。佛所具有之十八种功德法(十八不共法),即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大悲。而四无畏与“十力”中之处非处智力、漏尽智力、业法集智力、遍趣行智力相配。十力复一一摄四无畏,故总为四十无畏。菩萨之四无畏,即能持无畏、知根无畏、决疑无畏、答报无畏。而华严经疏卷五十二记载菩萨十种无畏,即闻持无畏、辩才无畏、二空无畏、威仪无缺无畏、三业无过无畏、外护无畏、正念无畏、方便无畏、一切智心无畏、具行无畏。又密教行者发菩提心之时有六种功德,即善无畏、身无畏、无我无畏、法无畏、法无我无畏、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六种,称为六无畏。(增一阿含经卷十九、卷四十二、大日经卷一、大智度论卷五、卷二十五、大日经疏卷三、大乘义章卷十一)((参见:六无畏)1294、“四无所畏”1773)p5101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末学解说]

无尽意(又作无尽慧菩萨、无量意菩萨。贤劫十六尊之一。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会外坛北方五尊中西端之菩萨。此菩萨因观一切事象之因缘果报皆为无尽,而发心上求无尽之诸佛功德,下度无尽之众生,故称无尽意菩萨。密号定惠金刚、无尽金刚。种子为[fan(vi)](vi),三昧耶形为上云泽五色云。其形像呈白肉色,左手握拳置腰间,右手持花云),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就是如此崇高伟大。

注解:
【无尽意菩萨】:梵名 Aks!ayamatir bodhisattvah!。又作无尽慧菩萨、无量意菩萨。贤劫十六尊之一。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会外坛北方五尊中西端之菩萨。此菩萨因观一切事象之因缘果报皆为无尽,而发心上求无尽之诸佛功德,下度无尽之众生,故称无尽意菩萨。密号定惠金刚、无尽金刚。种子为[fan(vi)](vi),三昧耶形为上云泽五色云。其形像呈白肉色,左手握拳置腰间,右手持花云。依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七无尽意菩萨品载,此菩萨出现于东方不眴国普贤如来之世界。(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宝积经卷一一五、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三、阿差末菩萨经、法华玄赞卷十二末)p5133   FROM:【佛光大辞典】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可知:
观世音菩萨是因何种因缘而名为观世音?
因为观世音菩萨闻声救苦,帮助世间众生脱离诸苦难
比如:火难,水难,风难,刀杖难,恶鬼难,囚禁难,险路难
而众生想要求得观世音菩萨得护念,就应一心称念其名号,观世音菩萨方可观其音声给与救度

由此,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求】相关内容

一、对菩萨有所求,用什么因来求呢?
佛法讲因果
您对菩萨有所求,但是您用什么因来求呢

您的付出是什么
这要想清楚

很多佛经上都说佛菩萨可以满足我们各种愿望
但是条件是什么?这要弄清楚
就是拼命的做经上所讲的功课
而且在业障和您的付出尚未达到平衡之前
所求通常是不能如愿的

所以发愿的方向要正确
一般众生通常不明白这点
发愿要发大愿,就是为了普渡众生,为了成就佛道
这样的方式而去满足自己的生活上的小愿
佛菩萨虽然有求必应,但是一切还是在于因果
佛菩萨不可能给我们超过我们应有的福报

我们过去世如果没有累积福报,今生诵经做功课又不精进
这样就很难有求必应

佛菩萨有求必应,必定按照因果,不能违背因果
所以,如果您有所求,这样必定要先落实佛法,先累积福德
有多少福,就会有多少果报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必定多做少求,最后得到的就是大果报

凡夫少做多求,所以就算有求必应,也都是小果
凡夫得到小果后大都不继续精进,当然果报会转变
这样求来求去,最后可能就会失去信心——佛菩萨有求必应,必定按照因果,不能违背因果

二、为何所求不能如愿?这时应当如何做呢?
当我们还有很多重业的时候,所求不容易圆满,
还是要先忏悔做功德消业——[真实案例]为什么所求不能如愿?
请大家不用怀疑佛菩萨,或失去对佛菩萨的信心
其实大多数的初学者对因果没有正确的认识,所以才容易怀疑或退心
会遇到人生种种苦难或难事,这都是我们本身的因果业报
恶因恶果会互相影响恶性循环,让一般人更难摆脱
这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忏悔就是了,不要怪罪佛菩萨不帮忙
而是因为我们自己的福报不够
许多人求佛菩萨是用求的,就是单纯要求佛菩萨要给自己好处
而不是真正有用足够的善行和修行去转变因果和恶业,没有真正去改变心态和行为
这样佛菩萨能给我们福报吗?当然不行,因为,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我们还没有足够的善行或修行和福报的时候,佛菩萨不能给我们好报,不会让我们重业轻报
佛菩萨反而认为苦难才能让人更精进去修行,让人真正认识和体会因果,真正信因果
(这是在佛经上讲的很清楚的,请参考[瑜伽师地论])

可是一般人会失去信心而抱怨佛菩萨,其实这是因为众生不懂因果
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宁愿吃苦,宁愿受恶报,也不愿再做恶业
先有这样的决心,就算吃苦或受之前的恶报也无怨无悔,这样才正确
用这样的心态过真实的人生,然后清净心念佛诵经
这样佛菩萨就会看到我们向善断恶的真心和决心
这样念佛诵经就很容易转变恶业恶报,就很容易重业轻报

我们应该先调整心态,就算受恶报也不要失去信心,甘愿承受
然后努力念佛诵经持咒行善回向一切苦难众生,这样转业比较快速
用大心大愿帮助众生,然后牵动自己的小愿,这样才容易转变

做法有很多种,有人宁死不屈
所以有人宁愿饿死,也不做坏事,这种事情历史上也很多真实故事
这种人就算饿死,也能得到一定的解脱,可能往生天上或净土

如果做不到,就多念佛诵经多忏悔吧,死命的多做功德,死命的求佛菩萨
这样最后还是会得到佛菩萨的帮忙的

佛弟子对于苦报或困难现前不要太急躁,自己的因果不要全推给佛菩萨
只要自己真心向佛,真正老实修行,佛菩萨就会在适当的时机帮忙
不是不帮忙,只是因为我们的福报还不够,而且我们的信心和断恶的决心也不够——[解析]为什么初学者学佛遇到人生困难,所求没有马上满愿?

三、有所求,应所求
不论是凡夫俗子或修行者,求助于佛菩萨都不是什么丢脸或可耻的事情,而是应该的

而且,真正的实修者,更应该把自己的身心都紧贴于佛菩萨,心心相印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能真心与佛相印,很快就能清净解脱,烦恼与痛苦就会消失于无形

不过,这是指求解脱(轮回)、求智慧(圆满)、求清净(法身),而不是求世俗利益与福报,如是因,如是果

心念所求若是不同,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如果越不计较、越是看淡世俗利益与福报,那就越容易满足与解脱

如果越是计较和看重世俗利益与福报,那么当然就会更加严重的牵扯,更难解脱

所以,面对苦难或欲望,应该求清净智慧和解脱,而不是往烦恼坑里跳

如果能反观自照,回归清净本心,自然能破除外在的痛苦与烦恼,(当然,这要真心实修且多多练习)

随之就能境随心转而破除障碍与烦恼(例如:获得法水甘霖,或飞生天上、或往生净土,或火里出红莲)

尤其,如果能以普渡众生来提升心量,这样越能与佛心相印,超越会更快速

附注:
「获得法水甘霖」,这是指身心安定,于世无碍
「火里出红莲」,这是指身心超越,神通变化——有所求,应所求
福从何来?

祸福皆从因果而来

断恶修善,自有福
端正行为风俗,修正错误,自有福

反之,得祸

慧从何来?

智慧从正确的知见而来
佛陀教导的就是法界中最正确的知见
按照佛陀的教导,就能增长智慧
所以大家要多读经,了解经义,就能增长智慧

反之,就造就[邪见]和[愚痴]

顺逆无碍是[真福]
破相见真是[真智]
示众正途[真功德]
——[略说]众生求福慧,福慧从哪来?
一般凡夫众生有所求是很正常的,
多数人念佛拜佛都是为了世俗凡夫的愿望,这是很通俗正常的
所以看看佛经,例如,地藏经,药师经,普门品,阿弥陀经....
佛经上讲佛菩萨能满足众生的愿望,这种经文太多太多了
佛菩萨也没反对啊!而且还公开告示呢!

佛菩萨难道不知道众生应该求真正的解脱吗?
为什么还像神教一样,弄这种满足众生的愿望
而且一大堆佛经都讲佛菩萨能满足众生的愿望

佛菩萨当然知道,
而且佛菩萨更知道对于一般凡夫众生就是应该要这样普救
而对于已经学佛的佛弟子,则教导要远离外道知见和行为
而对于真正行菩萨道的菩萨行者,则教导要平等看待和救度一切众生,包含一切外道邪魔...
这就是佛菩萨真正的智慧和方便,就是教导不同众生的次第方便

所以,一般已经有正知见的佛弟子,是非分明,也知道要远离外道
但是,看看许多民间信仰或外道,也都拜观世音菩萨,菩萨没有斥责和远离,
这就是菩萨的智慧方便,循循善诱,引导众生入正法,引导众生慢慢走向解脱成佛之路
佛菩萨站在至高处,心量无限宽广

佛菩萨教导一般凡夫众生念佛持咒就能满足愿望
佛菩萨也教导众生要分辨是非,俱足正见,远离邪见
佛菩萨也教导另外一些众生要无分别执着,无所求
另外佛菩萨也教导众生念佛持咒退除鬼神魔扰
不过佛在经上也说真正的菩萨久修深法,俱足平等心,不畏惧鬼神邪魔
这都是佛法,只是次第不相同,执着也不相同,心量也不同
真正站在至高处的佛菩萨,心量无边际,才能无所挂碍

所以,没有对不对,只有懂不懂,明白不明白,仅是次第过程的不同
佛菩萨看待众生如子,众生就像小孩子,小孩嘛,当然还小,还不懂,所以有什么好奇怪的呢——[略说]凡夫或佛弟子有所求不对吗?谁能真正无所求?
让自己变成菩萨,和诸佛菩萨站在同一边,成为救度众生的人,而不是祈求救度的人
这样才能快速的转变旧业,从黑暗转为光明

请您找出末学讲光明法(光明心导引)的那篇文章,用心的学习

如果能够以上面的观念为基础
不论是现世生活财富,或是临命终想往生净土,都是很容易的

[楞严咒]和[药师经]都能满足现世财富和往生净土,所以不用担心
重点是~和佛菩萨同一等级的发心,这才能串联起一切功德
——让自己变成菩萨,和诸佛菩萨站在同一边,成为救度众生的人,而不是祈求救度的人


相关学习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2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232

[精进勋章]

5#
 楼主| 发表于 2024-6-10 15:17: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6-10 15:21 编辑




(本楼用时约 2 小时)


-- [经文] --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

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

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

[末学解说]

如果有众生多淫欲(即行淫之欲望,与“爱欲”、“色欲”同义。圆觉经载,诸世界一切种性,无论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延续种族生命。律典中以淫欲虽不恼众生,然能系缚修行者之心,故佛陀制戒禁之。经论中,比喻淫欲如火能烧心,称为淫欲火;或比喻淫欲伤身如病,称为淫欲病),常称念恭敬(自谦而尊重礼敬于他人)观世音菩萨,便能得以脱离淫欲;

如果多嗔恚(三毒之一。违忿之心。名之为嗔。若以迷心对一切违情之境。便起忿怒。即是嗔毒),常称念恭敬(自谦而尊重礼敬于他人)观世音菩萨,便能得以脱离嗔恚;

如果多愚痴(即无智无明,闇愚迷惑,对事物不能下一适当判断。为六种根本烦恼之一,亦为三毒(贪、嗔、痴)之一),常称念恭敬(自谦而尊重礼敬于他人)观世音菩萨,便能得以脱离愚痴。

无尽意(又作无尽慧菩萨、无量意菩萨。贤劫十六尊之一。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会外坛北方五尊中西端之菩萨。此菩萨因观一切事象之因缘果报皆为无尽,而发心上求无尽之诸佛功德,下度无尽之众生,故称无尽意菩萨。密号定惠金刚、无尽金刚。种子为[fan(vi)](vi),三昧耶形为上云泽五色云。其形像呈白肉色,左手握拳置腰间,右手持花云),观世音菩萨有如此这般大威神力(威德和神通的力量),能够给与众生很多饶益(予人法益之意),所以众生常应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

注解:
【淫欲】:即行淫之欲望,与“爱欲”、“色欲”同义。圆觉经载,诸世界一切种性,无论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延续种族生命。律典中以淫欲虽不恼众生,然能系缚修行者之心,故佛陀制戒禁之。经论中,比喻淫欲如火能烧心,称为淫欲火;或比喻淫欲伤身如病,称为淫欲病。(诸法无行经卷上、千手观音大悲陀罗尼经、大智度论卷六、摩诃止观卷九上)p4715FROM:【佛光大辞典】

【恭敬】:梵语 satka^ra,巴利语 sakka^ra。自谦而尊重礼敬于他人。恭敬通于身口意三业。十住毗婆沙论卷二(大二六·二九上):“恭敬,名念其功德,尊重其人。”此就意业而言。同论卷二又云(大二六·三○中):“恭敬,名尊重礼拜,迎来送去,合掌亲侍。”乃指身业而言。又同论卷二(大二六·三○中):“以小乘法教化众生,名为供养;以辟支佛法教化众生,名为奉给;以大乘法教化众生,名为恭敬。”此以口业之说法教化而名恭敬。
 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记载,古印度行致敬之仪有九种:(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平拱合掌,(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西方要决卷下主张,净土之行人须修五种恭敬:(一)恭敬有缘之圣人,(二)恭敬有缘之像教,(三)恭敬有缘之善知识,(四)恭敬同缘之伴,(五)恭敬三宝。(佛性论卷一缘起分、大智度论卷三十)p4106FROM:【佛光大辞典】

【嗔恚】:(术语)三毒之一。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愚痴】:梵语 moha 或 mu^d!ha。又作痴、无明。即无智无明,闇愚迷惑,对事物不能下一适当判断。为六种根本烦恼之一,亦为三毒(贪、嗔、痴)之一。(俱舍论卷四、顺正理论卷十一)p5455FROM:【佛光大辞典】

【三毒】:指毒害出世善心的三种烦恼──贪、嗔、痴。又作三火、三垢、三缚。. 1贪毒︰谓贪取一切顺情之境。(2)嗔毒︰谓嗔怒一切违情之境。(3)痴毒︰谓迷困一切事理之法。此三种烦恼,一切烦恼中最为猛利,为一切烦恼之根本,能长劫毒害众生身心,故名为毒。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三毒】:一贪毒 二嗔毒 三痴毒
次见爱而辨三毒者。此二科既有合离之异。事须分别。若合但取痴一分为见。余一分及贪恚。并合为爱也。若离则见爱之中各有三毒。如此历三界五行。则离出九十八使。一切烦恼通名毒者。毒以沉毒为义。恼坏之甚。故云沉毒。以其能坏出世善心。故名为毒也
一贪毒 引取之心名之为贪。若以迷心对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即是贪毒。历三界五行。十五贪使并是贪毒。但上二界烦恼既薄故。别受爱名
二嗔毒 违忿之心。名之为嗔。若以迷心对一切违情之境。便起忿怒。即是嗔毒。历欲界五行下。即有五嗔使。并是嗔毒。数人义上二界无嗔也
三痴毒 迷惑之心名之为痴。若迷一切事理之法。无明不了。迷惑妄取。起诸邪行。即是痴毒。亦名无明。无明有二种。一者相应无明。即是与三界五行下八十八使。相应共起。二者不相应无明。即是三界五行下十五痴使也。FROM:【《法界次第初门》隋·智顗 撰】

【无尽意菩萨】:(菩萨)在金刚界曼荼罗外廓北方。密号曰定慧金刚,无尽金刚。贤劫十六尊之一。白色。右持梵箧,左为拳。(参见:无尽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尽意菩萨】:梵名 Aks!ayamatir bodhisattvah!。又作无尽慧菩萨、无量意菩萨。贤劫十六尊之一。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会外坛北方五尊中西端之菩萨。此菩萨因观一切事象之因缘果报皆为无尽,而发心上求无尽之诸佛功德,下度无尽之众生,故称无尽意菩萨。密号定惠金刚、无尽金刚。种子为[fan(vi)](vi),三昧耶形为上云泽五色云。其形像呈白肉色,左手握拳置腰间,右手持花云。依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七无尽意菩萨品载,此菩萨出现于东方不眴国普贤如来之世界。(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宝积经卷一一五、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三、阿差末菩萨经、法华玄赞卷十二末)p5133   FROM:【佛光大辞典】

【威神力】:威德和神通的力量。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饶益】:<一>予人法益之意。维摩诘所说经卷上佛国品(大一四·五三八上):“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
 <二>富裕、丰足之意。为娑婆世界东南方之世界名称。华严经卷十二如来名号品(大一○·五九下):“诸佛子!此娑婆世界东南方,次有世界,名为饶益。如来与彼,或名现光明。”p6884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末学解说]

如果有女人,假设想要求得男孩,礼拜(译为礼拜。恭敬之意,现于身相也)供养(奉养的意思,对上含有亲近、奉事、尊敬的意)观世音菩萨,便能生下福德智慧的男孩;

假设想要求得女孩,便能生下有端正之相的女孩,宿植(宿世所植之善根也)德本(犹言善根。德者善也,本者根也,诸善万行之功德,为佛果菩提之本者),受到众人的爱敬。

无尽意(又作无尽慧菩萨、无量意菩萨。贤劫十六尊之一。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会外坛北方五尊中西端之菩萨。此菩萨因观一切事象之因缘果报皆为无尽,而发心上求无尽之诸佛功德,下度无尽之众生,故称无尽意菩萨。密号定惠金刚、无尽金刚。种子为[fan(vi)](vi),三昧耶形为上云泽五色云。其形像呈白肉色,左手握拳置腰间,右手持花云),观世音菩萨有如此这般大威神力(威德和神通的力量)。如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其付出的努力不会白费,都会有所回报,所以众生都应当受持(受者领受,持者忆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观世音菩萨之名号。

注解:
【礼拜】:(杂语)梵语伴谈,又曰和南Vandana,或作那谟悉羯罗Namas-ka%ra,译为礼拜。恭敬之意,现于身相也。陀罗尼集经一曰:“那谟悉羯罗,唐云礼拜。”义林章四本曰:“若云伴谈,或云伴题,此云稽首,亦云礼拜,讹名和南。”西域记二曰:“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供养】:奉养的意思,对上含有亲近、奉事、尊敬的意思,对下含有同情、怜惜、爱护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宿植】:(术语)宿世所植之善根也。法华经普门品曰:“宿植德本,众人爱敬。”法华玄义曰:“宿植淳厚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德本】:(术语)犹言善根。德者善也,本者根也,诸善万行之功德,为佛果菩提之本者。法华经序品曰:“于诸佛所植众德本。”无量寿经上曰:“消除诸漏,植众德本。”【又】德中之根本也,依是义而弥陀之名号名为德本。无量寿经上曰:“系念我国植诸德本。”教行信证六本曰:“德本者如来德号,此德号者一声称念,至德成满,众祸皆转,十方三世德号之本,故曰德本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唐捐】:(杂语)虚弃也。玄应音义曰:“唐,徒也。徒,空也。说文,捐,弃也。”庄子曰:“是求马于唐肆也。”法华经普门品曰:“福不唐捐。”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尽意菩萨】:(菩萨)在金刚界曼荼罗外廓北方。密号曰定慧金刚,无尽金刚。贤劫十六尊之一。白色。右持梵箧,左为拳。(参见:无尽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尽意菩萨】:梵名 Aks!ayamatir bodhisattvah!。又作无尽慧菩萨、无量意菩萨。贤劫十六尊之一。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会外坛北方五尊中西端之菩萨。此菩萨因观一切事象之因缘果报皆为无尽,而发心上求无尽之诸佛功德,下度无尽之众生,故称无尽意菩萨。密号定惠金刚、无尽金刚。种子为[fan(vi)](vi),三昧耶形为上云泽五色云。其形像呈白肉色,左手握拳置腰间,右手持花云。依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七无尽意菩萨品载,此菩萨出现于东方不眴国普贤如来之世界。(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宝积经卷一一五、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三、阿差末菩萨经、法华玄赞卷十二末)p5133   FROM:【佛光大辞典】

【受持】:(术语)受者领受,持者忆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是法华五种法师行之一也。胜鬘宝窟上本曰:“始则领受在心曰受,终则忆而不忘曰持。”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

无尽意言:甚多,世尊。

佛言:“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

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末学解说]

无尽意(又作无尽慧菩萨、无量意菩萨。贤劫十六尊之一。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会外坛北方五尊中西端之菩萨。此菩萨因观一切事象之因缘果报皆为无尽,而发心上求无尽之诸佛功德,下度无尽之众生,故称无尽意菩萨。密号定惠金刚、无尽金刚。种子为[fan(vi)](vi),三昧耶形为上云泽五色云。其形像呈白肉色,左手握拳置腰间,右手持花云),如若有人受持(受者领受,持者忆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的名字,再尽形(又作尽形寿。形,具有形体样相之色身。尽形,意指过完此一期有形体、有寿限之有限生命)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对此,你是如何想的呢?这样的善男子,善女人,其功德多不多呢?

无尽意回答:非常多,世尊。

佛陀说:“又有人受持(受者领受,持者忆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只有一时(乃短时之意。又称实时)礼拜(译为礼拜。恭敬之意,现于身相也)供养(奉养的意思,对上含有亲近、奉事、尊敬的意),此二类人之福报,是同等没有差异的。在百千万亿劫,其福报都不会穷尽。

无尽意(又作无尽慧菩萨、无量意菩萨。贤劫十六尊之一。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会外坛北方五尊中西端之菩萨。此菩萨因观一切事象之因缘果报皆为无尽,而发心上求无尽之诸佛功德,下度无尽之众生,故称无尽意菩萨。密号定惠金刚、无尽金刚。种子为[fan(vi)](vi),三昧耶形为上云泽五色云。其形像呈白肉色,左手握拳置腰间,右手持花云),(受者领受,持者忆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便能够获得如此这般的无量无边福德(指修人天善行所感得的福分。福德与功德不同,外修事功的有漏善是“福德”,内证佛性无漏智才是“功德”。又,修道若著相而修,那是“福德”,若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才是“功德”)之利益。

注解:
【无尽意菩萨】:(菩萨)在金刚界曼荼罗外廓北方。密号曰定慧金刚,无尽金刚。贤劫十六尊之一。白色。右持梵箧,左为拳。(参见:无尽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尽意菩萨】:梵名 Aks!ayamatir bodhisattvah!。又作无尽慧菩萨、无量意菩萨。贤劫十六尊之一。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会外坛北方五尊中西端之菩萨。此菩萨因观一切事象之因缘果报皆为无尽,而发心上求无尽之诸佛功德,下度无尽之众生,故称无尽意菩萨。密号定惠金刚、无尽金刚。种子为[fan(vi)](vi),三昧耶形为上云泽五色云。其形像呈白肉色,左手握拳置腰间,右手持花云。依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七无尽意菩萨品载,此菩萨出现于东方不眴国普贤如来之世界。(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宝积经卷一一五、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三、阿差末菩萨经、法华玄赞卷十二末)p5133   FROM:【佛光大辞典】

【受持】:(术语)受者领受,持者忆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是法华五种法师行之一也。胜鬘宝窟上本曰:“始则领受在心曰受,终则忆而不忘曰持。”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尽形】:又作尽形寿。形,具有形体样相之色身。尽形,意指过完此一期有形体、有寿限之有限生命。佛藏经卷下净见品(大一五·七九七下):“我时皆作转轮圣王,以一切乐具尽形供养及诸弟子,亦不记我,以有所得故。”p5845FROM:【佛光大辞典】

【一时】:梵语 ekasmim! samaye,巴利语 ekam! samayam!。指佛于某时说法之时期。诸经之首,皆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一语,乃经典序文六种成就之一。金刚仙论卷一(大二五·八○一上):“既曰我闻,说必有时,故次云一时。然时有多种,或有一念时,有日夜时,有百年时,有一劫时,有春秋冬夏时。今言一时者,非此等时(中略)。虽言一时,不云某年某月某日说,故不知何时也。”又据天台观经疏之说,时有二种,即:(一)迦罗,乃短时之意。又称实时。(二)三摩耶,长时之意。又称假时。然不论时之长短、假实,于佛说一经毕时,总称一时。(大智度论卷一、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上、法华经文句卷一)p63FROM:【佛光大辞典】

【礼拜】:(杂语)梵语伴谈,又曰和南Vandana,或作那谟悉羯罗Namas-ka%ra,译为礼拜。恭敬之意,现于身相也。陀罗尼集经一曰:“那谟悉羯罗,唐云礼拜。”义林章四本曰:“若云伴谈,或云伴题,此云稽首,亦云礼拜,讹名和南。”西域记二曰:“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供养】:奉养的意思,对上含有亲近、奉事、尊敬的意思,对下含有同情、怜惜、爱护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福德】:指修人天善行所感得的福分。福德与功德不同,外修事功的有漏善是“福德”,内证佛性无漏智才是“功德”。又,修道若著相而修,那是“福德”,若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才是“功德”。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可知:
1.众生如若常称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能够脱离淫欲、嗔恨、愚痴
2.众生如若恭敬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能够求男得男,求女得女
3.众生如若受持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与受持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所得的福报同等无差异

由此,称念、礼拜、供养、受持、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可获得如此大、这般多的福报利益
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给与众生护念加持,那么众生自身在进行称念、礼拜、供养、受持、恭敬时,应当如何呢?

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自力】【他力】相关内容

一、关于自力和他力的争执
在佛法上,常有[自力]和[他力]之争论
就是到底修行该靠[佛力加持接引],还是靠[自己努力实修体悟]?

其实真正明白的人就知道[修行的过程]中[自力]和[他力]是合一的,缺一不可
而逐渐恢复佛性后,能明白[佛性本来圆满光明],所以非[自]非[他],也非[非自]非[非他]
这就是[自他一如],就是[自他不二],[自他平等不二]
这个[自他平等不二]也可以用在[自己]和[众生]身上,也是很深的法喔
——[略说心法]自他不二
[九品往生]的每一品往生都是有条件的.
这在[观无量寿经]上讲的很清楚,也讲了[净业三福]
那些条件,就是要众生自己发心自己做,这些就是[自力]

由这[自力]引发[阿弥陀佛本愿的愿力],就是[他力]
因为[自力的条件]满足了[阿弥陀佛本愿的条件],所以[自他相应]
就算[无量寿经]讲的[弥陀48愿]中,最简单的[一念至十念],
这还都是要众生自己做,这就是[自力]
由这些[自力],就会得到[弥陀的本愿力],就是[他力]


所以[自力][他力]的争执,其实只是众生对于[心法]的不明了
[学佛][成佛]都是要[发心]的,这[发心]就是[自力],[发心]就是[心法]——[分析解说]关于往生极乐世界,[自力][他力]的争执
关于「自力和他力」与「往生净土」的争执或疑问(这已经解说多次),这都是修行者尚未深入修行而产生的疑问和争执
只要深入经藏,深入甚深佛法,就会明白,没有所谓的自力和他力,「一切都是佛力!」

何况,从甚深佛法上来说,自他不二!
所以,如果修行者仍然有自力和他力上的疑问和争执,这都只是显示自己修行上的不足,应该在观念上寻求突破才是
——辨析:自力?他力?

二、为何会有自力和他力的分别?
在自力和他力上分别,害怕自己无法往生净土,或不明白佛力的真正内涵,这都是因为凡夫次第不足的关系
因为凡俗,就是因为心量次第不足
从众生的凡夫性来看,因为众生贪生怕死、畏苦怕难,也因此,十方佛建立十方净土以方便摄受凡夫众生
也因此,这些求生净土的众生大都不能发起真正的大菩萨心,也因此无法看到真正的大菩萨经典,例如「大悲莲华经」
「大悲莲华经」就是讲真正大菩萨发心在秽土(五浊恶世)成佛普渡众生的经典,而有别于一般凡夫的求生净土

当然,佛菩萨当然知道一般凡夫众生的凡夫性,知道凡夫都怕苦难和退转
知道凡夫众生无法发心在秽土中修行成佛,也因此建立一般常见的诸佛净土
而且诸大菩萨也率先往生净土,引导凡夫众生求生净土,这都是诸佛菩萨的慈悲和方便摄受

然而,如果众生真正发起大心,就会深入经藏,也会熟读「大悲莲华经」,并学习「释迦牟尼佛」累世在秽土中普渡众生和直至成佛
也会明白,如经中所说,真正发起大心在秽土中普渡众生的菩萨行者不仅不会退转,而且更会相应且相印于佛菩萨的愿力与加持而更加速成佛

所以,这就是众生性的差别,凡夫性和菩萨性的差别

众所皆知,凡夫畏苦怕难,害怕退转
然而,在佛经中所叙述,「不能怀疑自己做不到」,这就是「菩萨性」的其中一个特点
也因此,发心在秽土(五浊恶世)中普渡众生的菩萨行者,不仅不会退转,反而更能突飞猛进
这点可能大大出乎一般凡夫众生的意料之外(因为一般众生都怕修行退转而求生净土)
而正因众生的凡夫性,当然无法深入经藏阅读和实修,当然也不可能明白这点,这就是常说的原理和相貌的道理,性相的原理
——辨析:自力?他力?
这边先讲个简单的例子
一位参赛者,本来依照能力上来说,在比赛过程中不可能赢取奖项
可是因为信念,因为爱人或家人的精神支持,所以比赛中发出惊人的表现,而获得奖项
请问这是[自力]或[他力]呢?思考一下应该就明白了.其实,念佛也是如此,
尤其如果逐渐在[心法次第]上明白[念佛]和[信佛]的[真义]和[真心],
[念佛]和[信佛]的深奥与微妙,就不是普通人可以随便断言的
所以佛法上讲的[信因果]和[深信因果]是不同的
一般佛弟子或者以为自己已经[深信因果]了,其实可能还不是,因为这要看懂不懂[不二]
[深信]必定是透彻没有疑惑的,所以[深信]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就像[信佛]也是如此

又例如[忏悔心],很多佛弟子可能常做忏悔,或许有些佛弟子觉得自己已经忏悔了,
又或者[感恩心],或许有些佛弟子觉得自己懂感恩了
又例如[欢喜心][舍离心][慈悲心][清净心][平等心][光明心]
其实就算上述同一个心,这些[心法][心要]都有[次第]上的差别,问题就在于[深心]
所以,在不同修行次第上,体悟和了解也会不同的
这会在实修的过程中,自己就能慢慢发现,
例如,有佛弟子后来会发觉原来自己以前不懂[慈悲]和[忏悔],或不懂什么叫做[感恩心]或[欢喜心]
这在实修过程是很常见的,因为这些心法心要的领会,会因为众生根器因缘不同而有所差别
——[略说心法]自他不二

三、应超越自力他力,修习自他不二
其实这是理解上的问题,自他只是分别,分别就有自他,无分别就没有自他问题,就是自他不二
佛经上讲,修行成佛,一切靠的都是佛力,而这佛力,从法性原理上来说,是佛力,也是佛性之力,无二无别
所以,在在都破除修行者和佛菩萨的分别,平等无二,心心相印
——辨析:自力?他力?
如果能逐渐深入经藏, 深入菩提愿心, 就会逐渐超越这种问题
就像初学者烦恼和探讨吃不吃素, 而真正发起无上悲心的大愿行者早就没有这种问题
绝对肯定会吃素, 吃素只是最基本的, 也毫无困难和障碍

其实, 不论发愿去极乐世界
又或者如大悲莲华经所说, 真正的大悲菩萨发愿不断的在五浊恶世救度众生
其实真正发起无上菩提心的行者, 是不再会去担心他力自力的问题
一切都是行者的无上慈悲愿心, 而且诸佛如来必定护持
不论发愿去西方极乐, 又或者发愿生生世世回入娑婆恶世普渡众生
其实都是行者与诸佛, 彼此愿力的结合, 密不可分
所以, 弥陀经说~念弥陀经者能得到诸佛护念, 永不退转
而大悲莲华经也说~真正发起无上悲心的大悲行者,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普渡众生, 诸佛必定护念, 绝对不会退转
这点可能也是担心害怕自力他力,或没有深入经藏者所不知道的
——自力?他力?

四、若无法超越悟入实相,担心自力他力,该如何做呢?
那就求生极乐世界吧, 这本来就是佛为了众生准备的——自力?他力?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2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232

[精进勋章]

6#
 楼主| 发表于 2024-6-11 17:33: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6-11 20:19 编辑




(本楼用时约 2 小时)


-- [经文] --

佛告无尽意菩萨:

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

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

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

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无尽意菩萨(又作无尽慧菩萨、无量意菩萨。贤劫十六尊之一。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会外坛北方五尊中西端之菩萨。此菩萨因观一切事象之因缘果报皆为无尽,而发心上求无尽之诸佛功德,下度无尽之众生,故称无尽意菩萨。密号定惠金刚、无尽金刚。种子为[fan(vi)](vi),三昧耶形为上云泽五色云。其形像呈白肉色,左手握拳置腰间,右手持花云):

善男子,如若有国土的众生,应当以佛身(证得无上正觉之佛陀身体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别。总名为佛身)而能够得到度脱者,观世音菩萨即会示现佛身为其说法(演说佛法);

应当以辟支佛(意译作缘觉、独觉。又作贝支迦、辟支。为二乘之一,亦为三乘之一。乃指无师而能自觉自悟之圣者)身而能够得到度脱者,观世音菩萨即会示现辟支佛身为其说法(演说佛法);

应当以声闻身(为解境十佛之一。指声闻之果位。即观苦、集、灭、道四圣谛而求涅槃解脱者)而能够得到度脱者,观世音菩萨即会示现声闻身为其说法(演说佛法);

应当以梵王(大梵天王之异称也。又总称色界之诸天)身而能够得到度脱者,观世音菩萨即会示现梵王身为其说法(演说佛法);

应当以帝释(忉利天之主也,居须弥山之顶喜见城,统领他之三十二天(忉利天译三十三天))身而能够得到度脱者,观世音菩萨即会示现帝释身为其说法(演说佛法);

应当以自在天(又作自在天、自在天王、天主。传说为噜捺罗天(梵 Rudra)之忿怒身,因其居住地之不同,又有商羯罗(梵 S/am!kara)、伊舍那(梵 I^s/a^na)等之异名。此天原为婆罗门教之主神湿婆,信奉此天者被称为大自在天外道,此派以天为世界之本体,谓此天乃一切万物之主宰者,又司暴风雷电,凡人间所受之苦乐悲喜,悉与此天之苦乐悲喜相一致。故此天喜时,一切众生均得安乐;此天嗔时,则众魔现,国土荒乱,一切众生均随其受苦;若世界毁灭时,一切万物将归入大自在天中。此盖为大自在天神格之表现;然除杀伤、暴恶等性格之外,此天亦具有救护、治疗之性格,而以吉祥神之面貌出现。初时,此天与那罗延天同列于梵天之下,其后,其神位渐次升高,而成为最高神格,于婆罗门教中,被视为“其体常住,遍满宇宙”,而有“以虚空为头,以地为身”之泛神论之神格。然湿婆神进入佛教后,即成为佛教之守护神,称为大自在天,住在第四禅天。其像为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之天人形,有大威力,能知大千世界雨滴之数,独尊于色界)身而能够得到度脱者,观世音菩萨即会示现自在天身为其说法(演说佛法);

注解:
【无尽意菩萨】:(菩萨)在金刚界曼荼罗外廓北方。密号曰定慧金刚,无尽金刚。贤劫十六尊之一。白色。右持梵箧,左为拳。(参见:无尽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尽意菩萨】:梵名 Aks!ayamatir bodhisattvah!。又作无尽慧菩萨、无量意菩萨。贤劫十六尊之一。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会外坛北方五尊中西端之菩萨。此菩萨因观一切事象之因缘果报皆为无尽,而发心上求无尽之诸佛功德,下度无尽之众生,故称无尽意菩萨。密号定惠金刚、无尽金刚。种子为[fan(vi)](vi),三昧耶形为上云泽五色云。其形像呈白肉色,左手握拳置腰间,右手持花云。依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七无尽意菩萨品载,此菩萨出现于东方不眴国普贤如来之世界。(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宝积经卷一一五、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三、阿差末菩萨经、法华玄赞卷十二末)p5133   FROM:【佛光大辞典】

【佛身】:证得无上正觉之佛陀身体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别。总名为佛身。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说法】:演说佛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辟支佛】:梵语pratyeka-buddha 之音译。意译作缘觉、独觉。又作贝支迦、辟支。为二乘之一,亦为三乘之一。乃指无师而能自觉自悟之圣者。据大智度论卷十八、大乘义章卷十七本载,有二义:(一)出生于无佛之世,当时佛法已灭,但因前世修行之因缘(先世因缘),自以智慧得道。(二)自觉不从他闻,观悟十二因缘之理而得道。[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四、慧苑音义卷上](参阅‘缘觉’6132)【佛学大词典】
【声闻身】:为解境十佛之一。指声闻之果位。即观苦、集、灭、道四圣谛而求涅槃解脱者。(旧华严经卷二十六、华严玄谈卷三)((参见:解境十佛)5605)p6498 FROM:【佛光大辞典】

【梵王】:(天名)大梵天王之异称也。又总称色界之诸天。法华经方便品曰:“诸梵王及诸天帝释。”毗奈耶杂事二十曰:“梵王捧伞,天帝持拂。”(参见:大梵天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帝释】:(天名)忉利天之主也,居须弥山之顶喜见城,统领他之三十二天(忉利天译三十三天),梵名释迦提桓因陀罗S/akra deva%na%m indra,略云释提桓因。新译之梵名,释迦提婆因达罗。释迦译能,天帝之姓,提桓者天,因陀罗者帝,即能天帝也,今反转梵语而谓为帝释,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之一众也。大日经一曰:“初方释天王,安住妙高山,宝冠被璎珞,持跋折罗印,及诸余眷属,慧者能分布。”同疏五曰:“于东方五顶之南当画因陀罗释天之主,坐须弥山,天众围绕。首戴宝冠,身被种种璎珞,持跋折罗。及诸余眷属,谓舍指夫人,及六欲天等,是如图中所示也。”法华义疏二曰:“释提桓因者,具足外国语应云释迦提桓因陀罗,释迦为能,提桓为天。因陀罗为主,以其在善法堂治化称会天心,故为能天主。”法华玄赞二曰:“梵云释迦提婆因达罗,释迦,姓也,此翻为能。提婆,天也。因达罗,帝也。正云能天帝。释提桓因,云天帝释,俱讹倒也。此在妙高山顶而住,三十三天之帝主也。过去字憍尸迦,此云茧儿,名阿摩揭陀。此云此毒害,即摩揭陀国过去帝释修因之处用为国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自在天】:(天名)(参见:大自在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自在天】:梵名 Mahes/vara,巴利名 Mahissara。音译作摩醯首罗、莫醯伊湿伐罗。又作自在天、自在天王、天主。传说为噜捺罗天(梵 Rudra)之忿怒身,因其居住地之不同,又有商羯罗(梵 S/am!kara)、伊舍那(梵 I^s/a^na)等之异名。此天原为婆罗门教之主神湿婆,信奉此天者被称为大自在天外道,此派以天为世界之本体,谓此天乃一切万物之主宰者,又司暴风雷电,凡人间所受之苦乐悲喜,悉与此天之苦乐悲喜相一致。故此天喜时,一切众生均得安乐;此天嗔时,则众魔现,国土荒乱,一切众生均随其受苦;若世界毁灭时,一切万物将归入大自在天中。此盖为大自在天神格之表现;然除杀伤、暴恶等性格之外,此天亦具有救护、治疗之性格,而以吉祥神之面貌出现。初时,此天与那罗延天同列于梵天之下,其后,其神位渐次升高,而成为最高神格,于婆罗门教中,被视为“其体常住,遍满宇宙”,而有“以虚空为头,以地为身”之泛神论之神格。然湿婆神进入佛教后,即成为佛教之守护神,称为大自在天,住在第四禅天。其像为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之天人形,有大威力,能知大千世界雨滴之数,独尊于色界。

 密教将此天视同伊舍那天,为十二天之一。供养十二大威德天报恩品(大二一·三八四上):“伊舍那天喜时,诸天亦喜,魔众不乱也。旧名摩醯首罗也。佛言若供养摩醯首罗已,为供养一切诸天。此天嗔时,魔众皆现,国土荒乱。”此天形像种类很多,有二臂像、四臂像、八臂像,更有十八臂像,然不多见。列位在现图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西边之西南隅,罗刹眷属之左外,身呈赤黑色,右手开肘竖掌,屈中、无名、小等三指,左手作拳,执三股戟向右,乘青黑水牛,左脚下垂。(梵网经卷上、大教王经卷十一、守护大千国土经卷下、大吉义神咒经卷四、俱舍论卷七、慧琳音义卷二十六、胎藏界七集卷下)((参见:大自在天外道)784)p783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

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

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

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

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

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

[末学解说]

应当以大自在天(又作自在天、自在天王、天主。传说为噜捺罗天(梵 Rudra)之忿怒身,因其居住地之不同,又有商羯罗(梵 S/am!kara)、伊舍那(梵 I^s/a^na)等之异名。此天原为婆罗门教之主神湿婆,信奉此天者被称为大自在天外道,此派以天为世界之本体,谓此天乃一切万物之主宰者,又司暴风雷电,凡人间所受之苦乐悲喜,悉与此天之苦乐悲喜相一致。故此天喜时,一切众生均得安乐;此天嗔时,则众魔现,国土荒乱,一切众生均随其受苦;若世界毁灭时,一切万物将归入大自在天中。此盖为大自在天神格之表现;然除杀伤、暴恶等性格之外,此天亦具有救护、治疗之性格,而以吉祥神之面貌出现。初时,此天与那罗延天同列于梵天之下,其后,其神位渐次升高,而成为最高神格,于婆罗门教中,被视为“其体常住,遍满宇宙”,而有“以虚空为头,以地为身”之泛神论之神格。然湿婆神进入佛教后,即成为佛教之守护神,称为大自在天,住在第四禅天。其像为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之天人形,有大威力,能知大千世界雨滴之数,独尊于色界)身而能够得到度脱者,观世音菩萨即会示现大自在天身为其说法(演说佛法);

应当以天大将军(天大将军,即帝释天主之大将军也)身而能够得到度脱者,观世音菩萨即会示现天大将军身为其说法(演说佛法);

应当以毗沙门(四天王天中北方天王的名字,华译为多闻,即多闻天王)身而能够得到度脱者,观世音菩萨即会示现毗沙门身为其说法(演说佛法);

应当以小王(除转轮王外,余悉为小王,所谓粟散王是也)身而能够得到度脱者,观世音菩萨即会示现小王身为其说法(演说佛法);

应当以长者(积财具德者之通称)身而能够得到度脱者,观世音菩萨即会示现长者身为其说法(演说佛法);

应当以居士(意译长者、家主、家长。指印度四姓中吠舍种(梵 vais/ya)之富豪,或在家有道之士。经、律典籍中,常称吠舍种之富豪为居士)身而能够得到度脱者,观世音菩萨即会示现居士身为其说法(演说佛法);

注解:
【大自在天】:梵名 Mahes/vara,巴利名 Mahissara。音译作摩醯首罗、莫醯伊湿伐罗。又作自在天、自在天王、天主。传说为噜捺罗天(梵 Rudra)之忿怒身,因其居住地之不同,又有商羯罗(梵 S/am!kara)、伊舍那(梵 I^s/a^na)等之异名。此天原为婆罗门教之主神湿婆,信奉此天者被称为大自在天外道,此派以天为世界之本体,谓此天乃一切万物之主宰者,又司暴风雷电,凡人间所受之苦乐悲喜,悉与此天之苦乐悲喜相一致。故此天喜时,一切众生均得安乐;此天嗔时,则众魔现,国土荒乱,一切众生均随其受苦;若世界毁灭时,一切万物将归入大自在天中。此盖为大自在天神格之表现;然除杀伤、暴恶等性格之外,此天亦具有救护、治疗之性格,而以吉祥神之面貌出现。初时,此天与那罗延天同列于梵天之下,其后,其神位渐次升高,而成为最高神格,于婆罗门教中,被视为“其体常住,遍满宇宙”,而有“以虚空为头,以地为身”之泛神论之神格。然湿婆神进入佛教后,即成为佛教之守护神,称为大自在天,住在第四禅天。其像为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之天人形,有大威力,能知大千世界雨滴之数,独尊于色界。

 密教将此天视同伊舍那天,为十二天之一。供养十二大威德天报恩品(大二一·三八四上):“伊舍那天喜时,诸天亦喜,魔众不乱也。旧名摩醯首罗也。佛言若供养摩醯首罗已,为供养一切诸天。此天嗔时,魔众皆现,国土荒乱。”此天形像种类很多,有二臂像、四臂像、八臂像,更有十八臂像,然不多见。列位在现图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西边之西南隅,罗刹眷属之左外,身呈赤黑色,右手开肘竖掌,屈中、无名、小等三指,左手作拳,执三股戟向右,乘青黑水牛,左脚下垂。(梵网经卷上、大教王经卷十一、守护大千国土经卷下、大吉义神咒经卷四、俱舍论卷七、慧琳音义卷二十六、胎藏界七集卷下)((参见:大自在天外道)784)p783  FROM:【佛光大辞典】

【天大将军应】:天大将军,即帝释天主之大将军也。谓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菩萨即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毗沙门】:四天王天中北方天王的名字,华译为多闻,即多闻天王。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小王】:(杂名)除转轮王外,余悉为小王,所谓粟散王是也。法华经普门品曰:“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长者】:(杂名)梵语曰疑叻贺钵底Dr!ha-pati,积财具德者之通称。如须达长者等。法华玄赞十曰:“心平性直,语实行敦。齿迈财盈,名为长者。”又,年长者之称。孟子曰:“徐行后长者。”又,显贵者之称。史记曰:“门外多长者车辙。”又,谨厚者之称。汉书曰:“宽大长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居士】:梵语 gr!ha-pati,巴利语 gaha-pati。音译迦罗越、伽罗越。意译长者、家主、家长。指印度四姓中吠舍种(梵 vais/ya)之富豪,或在家有道之士。经、律典籍中,常称吠舍种之富豪为居士,如中阿含卷一水喻经、长阿含卷二十二世本缘品、大品般若经卷一、放光般若经卷一等所载。而大智度论卷九十八等,则称居家有道之士为居士。
 佛教中之居士常与古来所称之长者混同,如慧远之维摩义记卷一末(大三八·四四一中):“居士有二,一广积资产,居财之士名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后者即为佛教中之居士。如印度之维摩、贤护等常修佛道之在家菩萨,及我国梁代傅大士、北魏刘谦之、唐代李通玄等能通佛道之在家者。今则泛指在家修道之男子为居士,亦有称女在家修道之女子为居士者。
 在我国,居士一词原出于礼记玉藻篇,于韩非子一书中,亦谓有任矞、华仕等居士,皆指颇有道艺而不求仕宦之处士。其后,我国与日本多不依经律所说之本意,而泛称有道之处士为居士,如首楞严经义疏注卷一、法华经演义卷七之一、祖庭事苑卷三等所载。(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十诵律卷六、维摩经文疏卷九)p3187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

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

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

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

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

[末学解说]

应当以宰相官员之身而能够得到度脱者,观世音菩萨即会示现宰相官员身为其说法(演说佛法);

应当以婆罗门(婆罗贺摩拿的简称,为印度四姓之一,华译外意、净行、净志、静志等,是奉事大梵天王而修净行的种族)身而能够得到度脱者,观世音菩萨即会示现婆罗门身为其说法(演说佛法);

应当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指构成佛教教团之四种弟子众。又称四辈、四部众、四部弟子。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能够得到度脱者,观世音菩萨即会示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为其说法(演说佛法);

应当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之妇女身而能够得到度脱者,观世音菩萨即会示现妇女身为其说法(演说佛法)。

应当以童男、童女身而能够得到度脱者,观世音菩萨即会示现童男、童女身为其说法(演说佛法)。

注解:
【宰官应】:谓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菩萨即于彼前,应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婆罗门】:婆罗贺摩拿的简称,为印度四姓之一,华译外意、净行、净志、静志等,是奉事大梵天王而修净行的种族。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众】:梵语 catasrah! pars!adah!,巴利语 catasso parisa^。<一>指构成佛教教团之四种弟子众。又称四辈、四部众、四部弟子。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或仅指出家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中阿含卷二十二秽品经、法华经卷一、四辈经)
 <二>指列座于佛陀说法会上听法之四类大众,即:(一)发起众,指能鉴知时机发起集会,或发起瑞相、问答等,以安排佛陀说法者。如法华经卷一方便品载,舍利弗曾三次请佛说法。(二)当机众,指宿缘纯熟,适闻正教,而于会座上得度者。即听闻经法立受证悟之益者。(三)影响众,指从他方佛土来助佛陀教化之古往诸佛菩萨,隐其圆极之果而示现当机众之形相,如影之随形,如响之应声,以匡辅法王,庄严法座。(四)结缘众,指宿善福薄根机下劣者,虽未获立即证悟之益,然以见佛闻法之故,已结下将来得度之因缘。(法华文句卷二下、大明三藏法数卷十五)
 <三>指阿育王时代,佛法之大众共分为四类,此四众因共议大天五事而形成上座部与大众部。四众即:(一)龙象众,又称大国众,指大天之流,即引发论争者。(二)边鄙众,又称外边众,指大天之门徒。(三)多闻众,指持戒广学之凡夫,集众援助上座。(四)大德众,指四果之圣众。此外,异部宗轮论述记除上记之外,尚有二种解说。(部执异论、异部宗轮论、三论玄义检幽集卷五)
 <四>指人、天、龙、鬼之四众。又称四辈。p1763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

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

[末学解说]

应当以天、龙、夜叉(华译捷疾鬼,这种鬼能够在天空中飞行)、乾闼婆(乾闼婆者,帝释执法乐神名。八部众之一)、阿修罗(六道之一,华译为非天,因其有天之福而无天之德,似天而非天。又译作无端,因其容貌很丑陋。又译作无酒,言其国酿酒不成。性好斗,常与帝释战,国中男丑女美,宫殿在须弥山北,大海之下)、迦楼罗(又作迦留罗,华译为金翅鸟,它取龙为食,为八部众之一)、紧那罗(旧译曰人非人,疑神。新译曰歌神。即乐神名。八部众之一)、摩睺罗伽(八部众之一。大蟒神也)、人、非人(对于人而谓天龙八部及夜叉,恶鬼之冥众,总为非人)等身而能够得到度脱者,观世音菩萨即会示现相应身形为其说法(演说佛法);

应当以执金刚神又云执金刚夜叉、金刚手、金刚力士。手执金刚杖而护帝释天宫门之夜叉神也。遇佛出世,即降于阎浮提,卫护世尊,防守道场)而能够得到度脱者,观世音菩萨即会示现执金刚神为其说法(演说佛法)。

注解:
【夜叉】:(异类)Yaks!a,又曰阅叉。新作药叉,夜乞叉。译言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轻捷,秘密等。玄应音义三曰:“阅叉或云夜叉,皆讹也。正言药叉,此译云能啖鬼,谓食啖人也。又云伤者,谓能伤害人也。”法华玄赞二曰:“夜叉,此云勇健。飞腾空中,摄地行类诸罗刹也。罗刹,云暴恶,亦云可畏。彼皆讹音,梵语正云药叉罗刹婆。”注维摩经一:“什曰:夜叉,秦言贵人,亦言轻捷。有三种:一在地,二在虚空,三天夜叉也。”净名疏二曰:“夜叉者,皆是鬼道。夜叉,此云轻疾。”慧苑音义下曰:“夜叉,此云祠祭鬼,谓俗间祠祭以求恩福者也。旧翻捷疾鬼也。”梵语杂名曰:“夜叉,药乞叉。”大日经疏一曰:“西方谓夜叉为秘密,以其身口意速疾隐秘难可了知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夜叉】:华译捷疾鬼,这种鬼能够在天空中飞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乾闼婆身】:(杂语)三十三身之一。乾闼婆者,帝释执法乐神名。八部众之一。观自在菩萨现种种之身,应入诸国土时亦示此身形。法华经普门品所谓“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首楞严经六所谓“若乾闼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为说法。”是也。补陀落海会轨说其形像曰:“乾闼婆身,顶上有八角冠,身相赤肉色,身如大牛王,左定执箫笛,右慧持宝剑,具大威力相,发髻有焰鬘冠。”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修罗】:六道之一,华译为非天,因其有天之福而无天之德,似天而非天。又译作无端,因其容貌很丑陋。又译作无酒,言其国酿酒不成。性好斗,常与帝释战,国中男丑女美,宫殿在须弥山北,大海之下。【佛学常见辞汇 - 陈义孝编

【迦楼罗】:又作迦留罗,华译为金翅鸟,它取龙为食,为八部众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紧那罗】:(天名)Kim%nara,又作紧捺罗,紧陀罗,甄陀罗,真陀罗,紧捺洛。旧译曰人非人,疑神。新译曰歌神。即乐神名。八部众之一。注维摩一曰:“什曰:秦言人作人。似人而头上有角,人见之言:人耶非人耶?故因以名之。亦天伎神也,小不及乾闼婆。”文句二下曰:“紧那罗,亦云真陀罗,此云疑神。似人而有一角,故号人非人。天帝法乐神,居十宝山。”玄赞二曰:“梵云紧捺洛,此云歌神。紧那罗,讹也。”玄应音义三曰:“甄陀罗,甄之人反,又作真陀罗,或作紧那罗,正言紧捺罗,此译云是人非人也。”慧琳音义十一曰:“真陀罗,古作紧那罗,音乐天也。有微妙音响,能作歌舞。男则马首人身能歌,女则端正能舞。次此天女,多与干达婆天为妻室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摩呼洛伽】:(异类)Mahoraga,莫呼洛伽摩,旧曰休勒,摩睺罗伽,新曰莫呼洛伽,摩护啰誐。八部众之一。大蟒神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非人】:(杂名)对于人而谓天龙八部及夜叉,恶鬼之冥众,总为非人。法华经提婆品曰:“天龙八部,人与非人。”药师经曰:“无有非人,夺其精气。”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执金刚神】:(天名)又云执金刚夜叉、金刚手、金刚力士。手执金刚杖而护帝释天宫门之夜叉神也。遇佛出世,即降于阎浮提,卫护世尊,防守道场。俱舍论十一曰:“颂曰:妙高顶八万三十三天居。四角有四峰。金刚手所住。论曰:山顶四角。各有一峰。其高广量各有五百。有药叉神名金刚手。于中止住。守护诸天。”五分律一曰:“诸佛常法有五百金刚神侍卫左右。”智度论三十五曰:“执金刚菩萨,常执金刚卫护菩萨。”又古来于寺门两胁安金刚力士之像,世称为二王。(参见:二王)。梵Vajrapa%n!i又Vajradhara。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

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末学解说]

无尽意(又作无尽慧菩萨、无量意菩萨。贤劫十六尊之一。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会外坛北方五尊中西端之菩萨。此菩萨因观一切事象之因缘果报皆为无尽,而发心上求无尽之诸佛功德,下度无尽之众生,故称无尽意菩萨。密号定惠金刚、无尽金刚。种子为[fan(vi)](vi),三昧耶形为上云泽五色云。其形像呈白肉色,左手握拳置腰间,右手持花云),这位观世音菩萨成就这样的功德,以种种身形,游行于诸国土度脱(超越生死之苦,解脱烦恼。为得度解脱之略称。又作得脱。即脱离三界流转之境界,而达涅槃之彼岸)众生,所以你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

这位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在怖畏急难之中能布施无畏(系无所怖畏之意),所以,在此娑婆世界,皆称之为施无畏者(即拔济种种之怖畏。又作无畏舍、无畏施。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此无畏施即救度众生,为其祛除种种怖畏之意)。

注解:
【无尽意菩萨】:(菩萨)在金刚界曼荼罗外廓北方。密号曰定慧金刚,无尽金刚。贤劫十六尊之一。白色。右持梵箧,左为拳。(参见:无尽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尽意菩萨】:梵名 Aks!ayamatir bodhisattvah!。又作无尽慧菩萨、无量意菩萨。贤劫十六尊之一。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会外坛北方五尊中西端之菩萨。此菩萨因观一切事象之因缘果报皆为无尽,而发心上求无尽之诸佛功德,下度无尽之众生,故称无尽意菩萨。密号定惠金刚、无尽金刚。种子为[fan(vi)](vi),三昧耶形为上云泽五色云。其形像呈白肉色,左手握拳置腰间,右手持花云。依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七无尽意菩萨品载,此菩萨出现于东方不眴国普贤如来之世界。(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宝积经卷一一五、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三、阿差末菩萨经、法华玄赞卷十二末)p5133   FROM:【佛光大辞典】

【度脱】:超越生死之苦,解脱烦恼。为得度解脱之略称。又作得脱。即脱离三界流转之境界,而达涅槃之彼岸。(佛说无量寿经卷上、法华经序品)p3779FROM:【佛光大辞典】

【无畏】:梵语 vais/a^radya,巴利语 vesa^rajja;或梵语 abhaya,巴利语同。又作无所畏。系无所怖畏之意。谓佛、菩萨说法时具有无所怖畏之自信,而勇猛安稳。佛、菩萨之无畏皆有四种,称四无畏、四无所畏。佛之四无畏即诸法现等觉无畏、一切漏尽无畏、障法不虚决定授记无畏、为证一切具足出道如性无畏。佛所具有之十八种功德法(十八不共法),即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大悲。而四无畏与“十力”中之处非处智力、漏尽智力、业法集智力、遍趣行智力相配。十力复一一摄四无畏,故总为四十无畏。菩萨之四无畏,即能持无畏、知根无畏、决疑无畏、答报无畏。而华严经疏卷五十二记载菩萨十种无畏,即闻持无畏、辩才无畏、二空无畏、威仪无缺无畏、三业无过无畏、外护无畏、正念无畏、方便无畏、一切智心无畏、具行无畏。又密教行者发菩提心之时有六种功德,即善无畏、身无畏、无我无畏、法无畏、法无我无畏、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六种,称为六无畏。(增一阿含经卷十九、卷四十二、大日经卷一、大智度论卷五、卷二十五、大日经疏卷三、大乘义章卷十一)((参见:六无畏)1294、“四无所畏”1773)p5101 FROM:【佛光大辞典】

【施无畏者】:(术语)(参见:施无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施无畏】:梵语 abhaya-da^na。即拔济种种之怖畏。又作无畏舍、无畏施。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此无畏施即救度众生,为其祛除种种怖畏之意。法华经卷七普门品谓,观世音菩萨于怖畏急难中,能施无畏,故有“施无畏者”之称。盖佛菩萨以种种之威力方便,拔济狮子、虎、狼、水、火、盗贼等诸怖畏,施以安慰众生。(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九)p3830FROM:【佛光大辞典】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可知:
1.观世音菩萨示现三十二种身形,为众生说法。
2.观世音菩萨成就上述功德,游行诸国土度脱众生,众生当要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
3.因观世音菩萨在怖畏急难之中能布施无畏,所以在此娑婆世界皆称之为施无畏者。

由此,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方便】相关内容

一、什么是菩萨摩诃萨[善方便]、[菩萨方便善巧]?



二、诸佛世尊的十种善巧方便

二、如何[善知方便]?


三、什么是方便、方便法、方便义、方便力?
从根本去认识和解决,这就是佛法讲的实义
不是从根本去认识和解决,这就是方便法,方便义,第二义——[略说]无量义,第一义,方便义
不论念佛(佛号功德)或者持咒(咒语功德),
这些方便都是从[佛的究竟圆满果报]中流露出的方便法
心法很重要,心真正改变,心真正明白,才能逐渐契入实义
不论念佛持咒诵经, 修行者的差别次第就在这边, 方便或究竟的差别也在此——简单说明~[念佛][持咒][诵经]的[方便义]和[究竟实义]

比如:
[念佛]是[方便法],但是也是[究竟法]
以念佛的[功德方便]来引导众生,所以是[方便法]
由念佛深入[心法次第]逐渐增上即可成佛,所以是[究竟法],所以许多佛经上谈到[深心]—[略说心法]自他不二


四、方便义之功德是什么?
以功德的[方便义]来说
我们一般初学佛者所想要的功德福报,其实只是[有漏布施]的因果回报
例如,我们给人一个微笑,对方就给我们一个微笑, 这是因果回馈,反作用力
但是真正的功德不需要回馈, 真正的功德是本体佛性的清净自在, 不被轮回控制, 所以能超越六道轮回
因此佛在经上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些如果是有漏的(无法三轮体空)就不是波罗蜜(究竟圆满到达彼岸)
因为[一切方便义的功德]都是为了逐渐让众生恢复原有圆满佛性, 究竟到达彼岸(原本平等无差别的圆满佛性)
[念佛][持咒][诵经][施食][放生][回向][发愿][善行][六度]...等等一切佛法[方便义功德]都是如此——[功德]的[方便义]和[实相义]

相关学习

所以,当要
应该学习和宣扬正确的佛经知见和解决方法
用佛经上佛所教导的方法来提供给众生解决之道
自己如果还做不到,就应该多同情众生的苦难,教导众生依靠佛力加持
毕竟要靠自己的定力和空性智慧来空掉这些苦难真的很难——真正的菩萨行者有深空的智慧,但是也有普渡众生的方便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2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232

[精进勋章]

7#
 楼主| 发表于 2024-6-12 17:04: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6-13 19:10 编辑



(本楼用时约 3 小时)


-- [经文] --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

“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

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

“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

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

无尽意菩萨复白观世音菩萨言:

“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末学解说]

无尽意菩萨(又作无尽慧菩萨、无量意菩萨。贤劫十六尊之一。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会外坛北方五尊中西端之菩萨。此菩萨因观一切事象之因缘果报皆为无尽,而发心上求无尽之诸佛功德,下度无尽之众生,故称无尽意菩萨。密号定惠金刚、无尽金刚。种子为[fan(vi)](vi),三昧耶形为上云泽五色云。其形像呈白肉色,左手握拳置腰间,右手持花云)对佛陀说:

“世尊,我现今应当供养(奉养的意思,对上含有亲近、奉事、尊敬的意思,对下含有同情、怜惜、爱护的意思)观世音菩萨。”

随即解下颈上的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想要给与供养观世音菩萨,作这样的言说:

“仁者(乃对人之敬称。或单称仁),请接收此法施(指宣说教法,利益众生。为二施之一,三施之一。又作说教、说法、说经、谈义、劝化。与“唱导”同义)而来的珍宝璎珞。”

这时,观世音菩萨不肯接受。

无尽意菩萨又对观世音菩萨说:

“仁者,请您愍念我们供养之真心,接受这些璎珞吧。

注解:
【无尽意菩萨】:(菩萨)在金刚界曼荼罗外廓北方。密号曰定慧金刚,无尽金刚。贤劫十六尊之一。白色。右持梵箧,左为拳。(参见:无尽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尽意菩萨】:梵名 Aks!ayamatir bodhisattvah!。又作无尽慧菩萨、无量意菩萨。贤劫十六尊之一。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会外坛北方五尊中西端之菩萨。此菩萨因观一切事象之因缘果报皆为无尽,而发心上求无尽之诸佛功德,下度无尽之众生,故称无尽意菩萨。密号定惠金刚、无尽金刚。种子为[fan(vi)](vi),三昧耶形为上云泽五色云。其形像呈白肉色,左手握拳置腰间,右手持花云。依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七无尽意菩萨品载,此菩萨出现于东方不眴国普贤如来之世界。(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宝积经卷一一五、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三、阿差末菩萨经、法华玄赞卷十二末)p5133   FROM:【佛光大辞典】

【供养】:奉养的意思,对上含有亲近、奉事、尊敬的意思,对下含有同情、怜惜、爱护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仁者】:乃对人之敬称。或单称仁。大日经疏卷四(大三九·六二二下):“梵音尔尔,名为仁者。”景德传灯录卷一婆须蜜章(大五一·二○八中):“师曰:‘仁者!论即不义,义即不论。’”p1220 FROM:【佛光大辞典】

【法施】:指宣说教法,利益众生。为二施之一,三施之一。又作说教、说法、说经、谈义、劝化。与“唱导”同义。(大品般若经卷二十四、法华经卷七、大智度论卷一)((参见:布施)1901、“说法”5922)p3366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

“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

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

[末学解说]

此时,佛陀告诉观世音菩萨:

“你应当愍念这位无尽意菩萨以及四众、天、龙、夜叉(华译捷疾鬼,这种鬼能够在天空中飞行)、乾闼婆(乾闼婆者,帝释执法乐神名。八部众之一)、阿修罗(六道之一,华译为非天,因其有天之福而无天之德,似天而非天。又译作无端,因其容貌很丑陋。又译作无酒,言其国酿酒不成。性好斗,常与帝释战,国中男丑女美,宫殿在须弥山北,大海之下)、迦楼罗(又作迦留罗,华译为金翅鸟,它取龙为食,为八部众之一)、迦楼罗(又作迦留罗,华译为金翅鸟,它取龙为食,为八部众之一)、紧那罗(旧译曰人非人,疑神。新译曰歌神。即乐神名。八部众之一)、摩睺罗伽(八部众之一。大蟒神也)、人、非人(对于人而谓天龙八部及夜叉,恶鬼之冥众,总为非人)等众生,接受这些璎珞!”

即时,观世音菩萨愍念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接受其璎珞,分作二份,一份供奉释迦牟尼佛(梵语释迦牟尼,华言能仁寂默。能仁是姓,寂默是字。以寂默故,不住生死。以能仁故,不住涅槃。悲智双运,利物无穷,故立此号也。人寿减至一百岁时,出世,为贤劫中第四佛),一份供奉多宝佛(据法华经卷四见宝塔品之说,多宝佛系法华经之赞叹者,为东方宝净世界之教主。亦为五如来之一。此佛入灭后,以本愿力成全身舍利,每当诸佛宣说法华经时,必从地踊出,现于诸佛之前,以为法华经之真实义作证明。又多宝佛所踊出之七宝塔,系由无数宝珠严饰之,此乃表示一切诸佛国土同一宝性之意。另多宝佛与释迦牟尼佛并坐于七宝塔中,则显示诸佛皆为成就度化众生之大事,而示现于世间。我国自古以来,法华信仰颇为盛行,随著法华经之说兴盛,故亦流行造立多宝塔,于大同云冈石窟中,即有不少多宝塔之遗迹)塔。

注解:
【夜叉】:(异类)Yaks!a,又曰阅叉。新作药叉,夜乞叉。译言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轻捷,秘密等。玄应音义三曰:“阅叉或云夜叉,皆讹也。正言药叉,此译云能啖鬼,谓食啖人也。又云伤者,谓能伤害人也。”法华玄赞二曰:“夜叉,此云勇健。飞腾空中,摄地行类诸罗刹也。罗刹,云暴恶,亦云可畏。彼皆讹音,梵语正云药叉罗刹婆。”注维摩经一:“什曰:夜叉,秦言贵人,亦言轻捷。有三种:一在地,二在虚空,三天夜叉也。”净名疏二曰:“夜叉者,皆是鬼道。夜叉,此云轻疾。”慧苑音义下曰:“夜叉,此云祠祭鬼,谓俗间祠祭以求恩福者也。旧翻捷疾鬼也。”梵语杂名曰:“夜叉,药乞叉。”大日经疏一曰:“西方谓夜叉为秘密,以其身口意速疾隐秘难可了知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夜叉】:华译捷疾鬼,这种鬼能够在天空中飞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乾闼婆身】:(杂语)三十三身之一。乾闼婆者,帝释执法乐神名。八部众之一。观自在菩萨现种种之身,应入诸国土时亦示此身形。法华经普门品所谓“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首楞严经六所谓“若乾闼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为说法。”是也。补陀落海会轨说其形像曰:“乾闼婆身,顶上有八角冠,身相赤肉色,身如大牛王,左定执箫笛,右慧持宝剑,具大威力相,发髻有焰鬘冠。”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修罗】:六道之一,华译为非天,因其有天之福而无天之德,似天而非天。又译作无端,因其容貌很丑陋。又译作无酒,言其国酿酒不成。性好斗,常与帝释战,国中男丑女美,宫殿在须弥山北,大海之下。【佛学常见辞汇 - 陈义孝编

【迦楼罗】:又作迦留罗,华译为金翅鸟,它取龙为食,为八部众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紧那罗】:(天名)Kim%nara,又作紧捺罗,紧陀罗,甄陀罗,真陀罗,紧捺洛。旧译曰人非人,疑神。新译曰歌神。即乐神名。八部众之一。注维摩一曰:“什曰:秦言人作人。似人而头上有角,人见之言:人耶非人耶?故因以名之。亦天伎神也,小不及乾闼婆。”文句二下曰:“紧那罗,亦云真陀罗,此云疑神。似人而有一角,故号人非人。天帝法乐神,居十宝山。”玄赞二曰:“梵云紧捺洛,此云歌神。紧那罗,讹也。”玄应音义三曰:“甄陀罗,甄之人反,又作真陀罗,或作紧那罗,正言紧捺罗,此译云是人非人也。”慧琳音义十一曰:“真陀罗,古作紧那罗,音乐天也。有微妙音响,能作歌舞。男则马首人身能歌,女则端正能舞。次此天女,多与干达婆天为妻室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摩呼洛伽】:(异类)Mahoraga,莫呼洛伽摩,旧曰休勒,摩睺罗伽,新曰莫呼洛伽,摩护啰誐。八部众之一。大蟒神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非人】:(杂名)对于人而谓天龙八部及夜叉,恶鬼之冥众,总为非人。法华经提婆品曰:“天龙八部,人与非人。”药师经曰:“无有非人,夺其精气。”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释迦牟尼佛】:梵语释迦牟尼,华言能仁寂默。能仁是姓,寂默是字。以寂默故,不住生死。以能仁故,不住涅槃。悲智双运,利物无穷,故立此号也。人寿减至一百岁时,出世,为贤劫中第四佛。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多宝佛】:多宝,梵名 Prabhu^taratna,音译袍休罗兰。又作宝胜佛、大宝佛、多宝如来。据法华经卷四见宝塔品之说,多宝佛系法华经之赞叹者,为东方宝净世界之教主。亦为五如来之一。此佛入灭后,以本愿力成全身舍利,每当诸佛宣说法华经时,必从地踊出,现于诸佛之前,以为法华经之真实义作证明。又多宝佛所踊出之七宝塔,系由无数宝珠严饰之,此乃表示一切诸佛国土同一宝性之意。另多宝佛与释迦牟尼佛并坐于七宝塔中,则显示诸佛皆为成就度化众生之大事,而示现于世间。我国自古以来,法华信仰颇为盛行,随著法华经之说兴盛,故亦流行造立多宝塔,于大同云冈石窟中,即有不少多宝塔之遗迹。
 关于其形像,据法华曼荼罗威仪形色法经之偈载,头有乌瑟绀发冠,眉间放索毫光,普照一切,身呈黄金色,结定慧智拳印,身披袈裟衣,跏趺安坐于大莲华上。诸经每以多宝佛为金刚界之大日如来,而以释迦佛为胎藏界之大日如来。(大智度论卷七、法华文句卷八下、法华义疏卷九、慧琳音义卷二十八)p2337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

[末学解说]

无尽意(又作无尽慧菩萨、无量意菩萨。贤劫十六尊之一。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会外坛北方五尊中西端之菩萨。此菩萨因观一切事象之因缘果报皆为无尽,而发心上求无尽之诸佛功德,下度无尽之众生,故称无尽意菩萨。密号定惠金刚、无尽金刚。种子为[fan(vi)](vi),三昧耶形为上云泽五色云。其形像呈白肉色,左手握拳置腰间,右手持花云),观世音菩萨,有如此这般的自在不思议之神通妙力,游行于娑婆世界(刹土无量,名称亦可无量。若就释尊应化本生刹土而言,则所谓娑婆世界也。娑婆又作沙诃,堪忍之义,故译作忍土。此界众生,甚能堪忍,故名。又作杂恶杂会者,谓三恶五趣杂会也。娑婆为三千大千世界之总名,是一佛摄化之境土也)普渡众生!

注解:
【无尽意菩萨】:(菩萨)在金刚界曼荼罗外廓北方。密号曰定慧金刚,无尽金刚。贤劫十六尊之一。白色。右持梵箧,左为拳。(参见:无尽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尽意菩萨】:梵名 Aks!ayamatir bodhisattvah!。又作无尽慧菩萨、无量意菩萨。贤劫十六尊之一。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会外坛北方五尊中西端之菩萨。此菩萨因观一切事象之因缘果报皆为无尽,而发心上求无尽之诸佛功德,下度无尽之众生,故称无尽意菩萨。密号定惠金刚、无尽金刚。种子为[fan(vi)](vi),三昧耶形为上云泽五色云。其形像呈白肉色,左手握拳置腰间,右手持花云。依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七无尽意菩萨品载,此菩萨出现于东方不眴国普贤如来之世界。(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宝积经卷一一五、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三、阿差末菩萨经、法华玄赞卷十二末)p5133   FROM:【佛光大辞典】

【娑婆世界】:刹土无量,名称亦可无量。若就释尊应化本生刹土而言,则所谓娑婆世界也。娑婆又作沙诃,堪忍之义,故译作忍土。此界众生,甚能堪忍,故名。又作杂恶杂会者,谓三恶五趣杂会也。娑婆为三千大千世界之总名,是一佛摄化之境土也。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 [经文] --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

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


[末学解说]

这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颂问道:         

世尊(佛的尊称,因佛是世人所共尊的人)妙相(谓庄严之像也)具足,我现今再此请问您,

佛子(众生受佛戒故称佛子,以必当作佛故也。又为菩萨之通名,以其依佛之圣教而生圣道故也,又以绍继佛种使不断绝故也。又总称一切众生,以悉具佛性故也)是因为什么因缘而名为观世音呢?

注解:
【世尊】:佛的尊称,因佛是世人所共尊的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妙相】:(术语)谓庄严之像也。梁简文文曰:“降玆妙相,等诸佛力。”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佛子】:(术语)众生受佛戒故称佛子,以必当作佛故也。又为菩萨之通名,以其依佛之圣教而生圣道故也,又以绍继佛种使不断绝故也。又总称一切众生,以悉具佛性故也。梵网经下曰:“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法华经譬喻品曰:“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佛地论一曰:“由佛教力被圣道生故名佛子。(中略)能绍佛种,不令断绝,故名佛子。”嘉祥法华疏四曰:“大机既发有绍继之能,为佛子义。”法华文句九曰:“一切众生,皆有三种性,得佛性,即是佛子。故云其中众生悉是吾子。”【又】(职名)元时封僧之号。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
   
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

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


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


[末学解说]

具足妙相(谓庄严之像也)的佛世尊,以偈颂来回答无尽意(又作无尽慧菩萨、无量意菩萨。贤劫十六尊之一。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会外坛北方五尊中西端之菩萨。此菩萨因观一切事象之因缘果报皆为无尽,而发心上求无尽之诸佛功德,下度无尽之众生,故称无尽意菩萨。密号定惠金刚、无尽金刚。种子为[fan(vi)](vi),三昧耶形为上云泽五色云。其形像呈白肉色,左手握拳置腰间,右手持花云): 
  
你听闻观音所行,其以善巧方便应化至种种方所(方角与处所。即占有空间一部分之场所)救度众生,

观世音菩萨的弘誓(弘大的誓愿)甚深如海,历劫(历者经也,经过劫数也。世界成坏之期名为劫)不可思议,

观世音侍奉诸多千亿佛陀,发起广大清净(外在的行为没有过失,内在的心境没有烦恼,叫做“清净”)愿。

注解:
【妙相】:(术语)谓庄严之像也。梁简文文曰:“降玆妙相,等诸佛力。”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尽意菩萨】:(菩萨)在金刚界曼荼罗外廓北方。密号曰定慧金刚,无尽金刚。贤劫十六尊之一。白色。右持梵箧,左为拳。(参见:无尽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尽意菩萨】:梵名 Aks!ayamatir bodhisattvah!。又作无尽慧菩萨、无量意菩萨。贤劫十六尊之一。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会外坛北方五尊中西端之菩萨。此菩萨因观一切事象之因缘果报皆为无尽,而发心上求无尽之诸佛功德,下度无尽之众生,故称无尽意菩萨。密号定惠金刚、无尽金刚。种子为[fan(vi)](vi),三昧耶形为上云泽五色云。其形像呈白肉色,左手握拳置腰间,右手持花云。依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七无尽意菩萨品载,此菩萨出现于东方不眴国普贤如来之世界。(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宝积经卷一一五、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三、阿差末菩萨经、法华玄赞卷十二末)p5133   FROM:【佛光大辞典】

【方所】:方角与处所。即占有空间一部分之场所。俱舍论卷八(大二九·四一上):“以无色法,无有方所;过去、未来无表无色,不住方所,理决然故。”p1434 FROM:【佛光大辞典】

【弘誓】:弘大的誓愿。无量寿经说:“发斯弘誓,建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历劫】:(术语)历者经也,经过劫数也。世界成坏之期名为劫。法华经普门品曰:“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清净】:外在的行为没有过失,内在的心境没有烦恼,叫做“清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

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末学解说]

我为你等简略宣说,能闻其名号及见其身相,

心念志诚而不空过,就可以灭除诸有苦(谓贫穷乞丐盲聋残疾无依倚者,如是等类,名为有苦)。

注解:
【有苦者】:谓贫穷乞丐盲聋残疾无依倚者,如是等类,名为有苦,故宜施之。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经文] --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   

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

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

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末学解说]

假使有众生被他人兴起伤害之意,或者被推落至大火坑;   

能称念观世音菩萨,依靠观世音菩萨的威神之力,火坑也可以变成水池。

或者漂流入巨海,遭遇龙鱼种种鬼难(由鬼神所招致之灾难);

能称念观世音菩萨,依靠观世音菩萨的威神之力,波浪也不能淹没他。

或者在须弥峰,被人所推而堕落;

能称念观世音菩萨,依靠观世音菩萨的威神之力,便可以如同太阳停留在虚空中。

注解:
【鬼难】:由鬼神所招致之灾难。法华经卷七普门品(大九·五七下):“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中略)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p4368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   

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

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  

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

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

[末学解说]

或者被恶人追逐,堕落于金刚山(环绕世界的铁围山);   

能称念观世音菩萨,依靠观世音菩萨的威神之力,便不能损伤其一根寒毛。

或者遇到怨贼(害人之命夺人之财者)围绕,各个执刀来进行加害;

能称念观世音菩萨,依靠观世音菩萨的威神之力,怨贼当即便可生起慈心(谓人不杀众生,爱惜物命,令众得安,是名慈心)不再加害。

或者遭遇王难之苦,临将行刑而令其寿终之时;  

能称念观世音菩萨,依靠观世音菩萨的威神之力,刀寻便会一段一段的坏掉。

或者被囚禁上了枷锁,手足被杻械(刑具名称。指手铐、脚镣等刑具);

能称念观世音菩萨,依靠观世音菩萨的威神之力,便可以被释放,获得解脱自由。

注解:
【金刚山】:1、环绕世界的铁围山。2、须弥山。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怨贼】:(杂名)害人之命夺人之财者。维摩经方便品曰:“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遗经曰:“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慈心】:谓人不杀众生,爱惜物命,令众得安,是名慈心。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杻械枷锁】:刑具名称。指手铐、脚镣等刑具。法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九·五六下):“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天台宗祖智顗于观音义疏卷上解释杻械枷锁,在手,称为杻;在脚,称为械;在颈,称为枷;连身,称为锁。以枷锁作为譬喻者,有观音义疏卷上所引之经载(大三四·九二八上):“妻子以为锁械,钱财以为牢狱,王法以为狱籍。”又在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对于四宾主中之宾看宾,谓(大四七·五○一上):“或有学人,披枷带锁出善知识前,善知识更与安一重枷锁,学人欢喜,彼此不辨,呼为客看客。大德!山僧如是所举,皆是辨魔拣异,知其邪正。”(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下护国品、大宝积经卷五十五、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一、佛说十王经(敦煌出土)、法华经玄赞卷十末、慧琳音义卷十八、碧岩录第十一则垂示、佛光禅师语录卷九)p3310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   

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

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

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

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

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

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燃;

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

[末学解说]

或者有被咒诅(以秘密词句祈求神明降厄难予怨敌之行为。又称诅祝)、下了诸毒药,被伤害其身体的众生;   

能称念观世音菩萨,依靠观世音菩萨的威神之力,上述这些都会返还于那个实施伤害的本人。

或者遇到凶恶的罗刹(恶鬼之总名也),毒龙、诸鬼等;

能称念观世音菩萨,依靠观世音菩萨的威神之力,立时上述这些都不敢进行加害。

如果有恶兽围绕,尖利的牙和爪非常恐怖;

能称念观世音菩萨,依靠观世音菩萨的威神之力,这些恶兽便会快速疾走离开至无边的远方。

如果有蚖蛇及蝮蝎,燃放气毒、烟火;

能称念观世音菩萨,依靠观世音菩萨的威神之力,这些便会寻声自动退还回去。

注解:
【咒诅】:以秘密词句祈求神明降厄难予怨敌之行为。又称诅祝。古代印度盛行两种咒法,一为吉祥增益之咒法(梵 atharva),一为调伏之咒法(梵 an%giras)。后者又有恶魔与怨敌之调伏法(梵 a^bhicarika^ni),或令他人之咒诅无效,而反破灭咒诅者之反击法(梵 kr!tya-pratiharaN!a^ni)。于阿闼婆吠陀(梵 Atharva-veda)中载有各种咒法与咒物。佛教对于此类咒法亦有所记载,且诸经中有远离咒诅之说。
 据药师如来本愿经所述,有诸众生性情乖戾,好相斗讼,彼此互起恶心,身口及意等遂作诸恶,时时意图加害对方。如祷告林神、树神、山神、冢神等,及杀戮诸畜生,取其血肉,祭祀一切夜叉、罗刹等食血肉者以助其行恶;又书写所怨者之名,并绘其形貌,成就种种毒害咒术、厌魅蛊道、起尸鬼咒等,欲断送彼性命及坏损其身体。若得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即不受诸恶咒之伤损,而互起慈心、益心、无嫌恨心,各各欢悦,更相摄受。由上述记载,可知于印度古代,试图以咒诅来加害怨敌之行为极其普遍。(大宝积经卷九十一、四天王经、顺正理论卷四十二、法华经玄赞卷十末、慧苑音义卷下)p3115FROM:【佛光大辞典】

【罗刹】:(异类)Ra%ks!asa,又具曰罗刹娑,罗叉婆。女曰罗叉私(Ra%ks!asi)。恶鬼之总名也。译为暴恶可畏等。按罗刹本为印度古民族之名称。至雅利安人。遂成为畏恶之名词。又谓罗刹男。黑身朱发录眼。罗刹女。为绝美之妇人。玄应音义二十四曰:“刹娑,或言阿落刹娑,是恶鬼之通名也。又云罗叉娑,此云护者,若女则名啰叉私。旧云啰刹,讹略也。”慧琳音义二十二曰:“啰刹娑,梵语食人恶鬼都名也。”法华玄赞二曰:“夜叉,此云勇健。(中略)罗刹云暴恶,亦云可畏。彼皆讹音,梵语正云药叉罗刹娑。”梵语杂名曰:“罗刹,梵名罗(引)察娑。”慧琳音义二十五曰:“罗刹此云恶鬼也,食人血肉,或飞空或地行,捷疾可畏也。”玄应音义十八曰:“罗刹或云啰叉娑,此云护王,若女则名啰叉斯。”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   

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

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

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

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

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

[末学解说]

如果遇到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的恶劣天气;   

能称念观世音菩萨,依靠观世音菩萨的威神之力,这样的天气应时便会得以消散。

众生被困于苦厄,有无量苦逼身;

观世音菩萨以其妙智力,能救世间之苦。

观世音菩萨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慧方便,

在十方诸国土,无处不现身。

包括种种诸恶趣(众生以恶业之因而趣之所),地狱、鬼道、畜生道,

众生的生老病死之苦,观世音菩萨都能帮助其逐渐全部灭除。

注解:
【恶趣】:(术语)众生以恶业之因而趣之所。俱舍论世间品曰:“趣谓所往。”即地狱畜生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   

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

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末学解说]

观世音菩萨已经证得真观(即真空观,菩萨修习空观,先观法空,了知一切外境,缘生性空,本无实法;次观我空,体达我身,四大假合,终归于空;然后再综观十八界空,体知六识妄心,依根缘尘而有,生灭如幻,若离根尘,原无自性。这样作观,内空我相,外亡法尘,解脱缠缚,即离众若)清净观(即妙有观。菩萨由于修养功夫,既知诸法性空,原无所得,但为了普度众生,方便修习假观,照察一切事物,如幻而有,非有而有,故为利众生,虽深入社会,而不染尘劳,虽作许多善事,而不著于相,不觉有善事为自己所作,亦不觉有众生为自己所度,如莲花生于污泥,而不为污泥所染,能这样非有而有,有而非有,叫做“清净观”),广大智慧观(观世音菩萨五观之一。以真实之智慧,观实相之理也),   

悲观(五观之一。悲,恻怆之意。即常怀救苦救难之心而观察众生)以及慈观(又名无缘大慈观,佛与众生一体,他对众生的慈悲,不起分别,任运自然而来,普济无碍,无穷无尽,无境无缘,所以叫做“无缘大慈”),你等应当常发愿常瞻仰。

观世音菩萨有无垢(谓诸如来由证常乐我净之德,而无一切烦恼污染,故曰无垢)清净光,如同慧日(佛的智慧如红日,无所不照)破除一切黑暗,

观世音菩萨能制伏风火等灾难,以光明普照世间。

注解:
【真观】:即真空观,菩萨修习空观,先观法空,了知一切外境,缘生性空,本无实法;次观我空,体达我身,四大假合,终归于空;然后再综观十八界空,体知六识妄心,依根缘尘而有,生灭如幻,若离根尘,原无自性。这样作观,内空我相,外亡法尘,解脱缠缚,即离众若。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清净观】:即妙有观。菩萨由于修养功夫,既知诸法性空,原无所得,但为了普度众生,方便修习假观,照察一切事物,如幻而有,非有而有,故为利众生,虽深入社会,而不染尘劳,虽作许多善事,而不著于相,不觉有善事为自己所作,亦不觉有众生为自己所度,如莲花生于污泥,而不为污泥所染,能这样非有而有,有而非有,叫做“清净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智慧观】:(术语)观世音菩萨五观之一。以真实之智慧,观实相之理也。法华经普门品曰:“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悲观】:五观之一。悲,恻怆之意。即常怀救苦救难之心而观察众生。法华经卷七普门品(大九·五八上):“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参见:五观)1215)p4956 FROM:【佛光大辞典】

【慈观】:又名无缘大慈观,佛与众生一体,他对众生的慈悲,不起分别,任运自然而来,普济无碍,无穷无尽,无境无缘,所以叫做“无缘大慈”。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慧日】:(喻)佛的智慧如红日,无所不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垢】:谓诸如来由证常乐我净之德,而无一切烦恼污染,故曰无垢。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经文] --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

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

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

[末学解说]

观世音菩萨之悲体可戒雷震,观世音菩萨之慈意(欲与人以乐之意也)如殊妙大云,

观世音菩萨的澍甘露法雨,能够灭除烦恼之焰。

不论是诤讼经于官处,还是怖畏(恐惧害怕之意)于军阵中;

能称念观世音菩萨,依靠观世音菩萨的威神之力,众怨皆可全部退散。

注解:
【慈意】:(术语)欲与人以乐之意也。法华经普门品曰:“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怖畏】:梵语 vibhi^s!aN!a。恐惧害怕之意。依六十华严经卷三十四,未悟真理之众生有五种怖畏(恐怖):(一)不活畏,生活不安,常积资财。(二)恶名畏,恐他人讥谤而名誉受损。(三)死畏,畏惧命之将终。(四)恶道畏,又作恶趣畏。恐惧堕入地狱、饿鬼等恶趣。(五)大众威德畏,又作怯众畏。无自信而怯于出现大众之前等。若远离此五怖畏,称为五离怖畏。
 有学、无学之圣者,有小怖畏,而无大怖畏;佛则完全离怖畏。此外,虽有布施钱财之心,然担心布施后财物即将减少者,称为怖畏施,乃八施之一。((参见:五怖畏)1110)p3224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   

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

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

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

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末学解说]

开演妙法音的观世音,其梵音(指佛的声音,佛的声音有五种清净的相,即正直、和雅、清澈、清满、周遍远闻)如果海潮之音,   

胜过世间一切音,所以须应常念。

念念都不要生疑,观世音菩萨为净圣(清净之圣者也,圣者虽无不净,然此称其上位之人也),

在苦恼死厄中,能为众生作依怙(即依恃之意,如子女之依赖父母。佛教中,转指众生因贪嗔等无明缠身,造作各种恶业,而堕于轮回之中,须仰赖佛、菩萨之慈心悲愿,予以济度,力能出离苦厄,故称为依怙)。

观世音菩萨具足一切功德,以慈眼看待一切众生,

福聚海无量(福德之聚,广大如海。赞叹观音福德无量之语),所以众生应当对其顶礼(以我最高之顶,礼佛最低之足,这是一种最崇高的敬礼)。

注解:
【梵音】:1、指佛的声音,佛的声音有五种清净的相,即正直、和雅、清澈、清满、周遍远闻,为佛三十二相之一。2、指读经的声音。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净圣】:(术语)清净之圣者也,圣者虽无不净,然此称其上位之人也。法华经普门品偈曰:“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依怙】:即依恃之意,如子女之依赖父母。佛教中,转指众生因贪嗔等无明缠身,造作各种恶业,而堕于轮回之中,须仰赖佛、菩萨之慈心悲愿,予以济度,力能出离苦厄,故称为依怙。(妙法莲华经普门品)p3056 FROM:【佛光大辞典】

【顶礼】:以我最高之顶,礼佛最低之足,这是一种最崇高的敬礼。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福聚海无量】: (术语)福德之聚,广大如海。赞叹观音福德无量之语。法华经普门品曰:“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

“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末学解说]

这时,持地菩萨随即从座位起身,向前对佛陀说:

“世尊,如若有众生,能闻此观世音菩萨品,了知观世音菩萨以自在之业行、以普门(华严经所明一门之中摄入一切法,谓之普门,又云普法)示现神通力救度众生者,应当知道这样的人,功德不少。”

注解:
【普门】:(术语)华严经所明一门之中摄入一切法,谓之普门,又云普法。探玄记二曰:“入缘起陀罗尼,一门中即摄圆融法界,故云普门。”又曰:“一门有一切门名普门。又若依普门一位即一切位。”【又】佛菩萨神通之力开通无量之门,示现种种之身,圆通一切众生,亦名普门,如观音之普门示现,大日之普门三昧是也。普门品曰:“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往生论注下曰:“示应化身者,如法华经普门示现之类。”大日经疏四曰:“法界圆坛,普门无限。”同六曰:“如来以普门善巧,图作悲生漫荼罗,乃至出生世界微尘数随类之形,犹不穷尽。”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末学解说]

佛陀演说这部普门品时,大众中的八万四千众生,全都发起无等等(为佛之尊称,或表示佛乘之语。佛之烦恼净尽,且神力广大,非其余之菩萨所能等同,称为无等;佛与佛之果位平等,故称无等等。又佛道超绝,无有能与等同者,故称无等;唯佛与佛道等同,故称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心。

注解:
【无等等】:<一>梵语 asamasama。音译阿娑摩娑摩、阿娑磨娑摩。为佛之尊称,或表示佛乘之语。佛之烦恼净尽,且神力广大,非其余之菩萨所能等同,称为无等;佛与佛之果位平等,故称无等等。又佛道超绝,无有能与等同者,故称无等;唯佛与佛道等同,故称无等等。维摩经义疏卷一(大三八·九二二中):“诸佛无等,唯佛与佛等,是故号佛为无等等也。又实相无等,唯佛与实相等,名无等等。”此外,又形容最尊、最贵而无有与之相等者,如般若心经于诸部般若经典中乃最为扼要之精髓,故古来又称为无等等咒、无等等明咒。(法华经普门品、法华文句卷十、注维摩诘经卷一)
 <二>为阿弥陀佛三十七号之一。赞阿弥陀佛偈(大四七·四二一中):“稽首无等等,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此乃取佛位之通名为阿弥陀佛之别号。p5116FROM:【佛光大辞典】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可知:

1.观世音菩萨为何接受供养?如何对待供养?
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
观世音菩萨愍念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接受其璎珞
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   

2.观世音菩萨能够闻声救度,随顺众生而示现不同身形给与救度,以如此不可思议之神通妙力,游行于娑婆世界。

3.无尽意菩萨再次请问佛陀,因为什么因缘而名为观世音?佛陀以偈颂来回答。
佛陀再次演说了观世音菩萨种种不可以思议之神通力,并引导众生应当常念观世音菩萨,且念念都不要生疑
因为观世音菩萨在苦恼死厄中,能为众生作依怙;具足一切功德,以慈眼看待一切众生;福德之聚,广大如海,所以众生应当对其顶礼

在学习的过程中,知道了观世音菩萨已经证得的五观,分别是:
一、真观,观真谛之理而断见思之惑之空观也。
二、清净观,于既除见思粪秽之清净身,断尘沙之惑之假观也。
三、广大智慧观,断无明之惑得广大之智慧之中观也。
四、悲观,以上三观观众生,拔众生苦之谓也。
五、慈观。以上三观观众生而与众生以乐之谓也。法华经普门品曰:“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其中【清净观】:
即妙有观。菩萨由于修养功夫,既知诸法性空,原无所得,但为了普度众生,方便修习假观,照察一切事物,如幻而有,非有而有,故为利众生,虽深入社会,而不染尘劳,虽作许多善事,而不著于相,不觉有善事为自己所作,亦不觉有众生为自己所度,如莲花生于污泥,而不为污泥所染,能这样非有而有,有而非有,叫做“清净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结合对于上述解释的这段话:
虽作许多善事,而不著于相,不觉有善事为自己所作,亦不觉有众生为自己所度。

联想到昨天发生的一件事
末学昨晚有事,从单位回家时已经是晚上快9点了
回家的路上,狂风大作,刚刚把车停在路边,便下起了大雨

车子旁的边道上,有一男一女在树下躲雨,雨越下越大,两个人渐渐无处可躲
末学此时大声招呼他们,让其赶快上车躲雨,因为素不相识,两个人不好意思上车
随着大雨的猛烈之势,两人最终还是上车了

我们都觉得这么大的雨,可能是雷阵雨,应该不会下的太久,就在车里等着雨变小
过了许久,大雨依旧没有减弱的意思,末学便询问二人,是否要送他们回家,二人说已经很感谢了,不用了
又等了一会,雨还是不见小,末学再次询问二人,女子说就在旁边的小区,二人是遛弯来的,被堵在这里了
末学不等其答应,便发动车子将二人送至小区门口,此时的雨也逐渐变小了,二人很感慨的说还是好人多啊
神奇的是,当末学再次把车停好后,雨基本停了,一直到末学走回家,都没有淋到雨,回家后又继续下雨了

若是放到从前,这夜黑风高暴雨的情况,车停放的地方,人迹较少,二人中的男子也是个壮年之人
处于自身安全的考虑,末学肯定是不会让他们上车的,但现在这种情况下末学没有一点担心和害怕
虽然是陌生人,末学也很安心的让其上车,并送他们回家,做完之后,很欢喜,觉得自己做了好事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自己的差距在哪里,就是还不能做到
虽作许多善事,而不著于相,不觉有善事为自己所作,亦不觉有众生为自己所度

末学惭愧啊!也明白了自己当要学习观世音菩萨
放下小我,放下执着,放下一切

由此,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放下】【无相布施】相关内容

一、要学会【放下】
放下情绪和偏执才能理智的学习,才能度过难关

[宽容]和[原谅]以及[互助]和[团结]才能突破人类的困境
[慈悲]和[智慧]才能真正引导自己和别人走往正确的道路——放下世俗执着,创造清净安祥的气氛,而不是制造对立和纷争


二、如何【放下】?
如果您明白了佛法的宇宙观法界观,知道生命更深远的真相和意义
当一般人为了生活或男女或工作而苦恼,您还会感到烦闷或忧苦吗?

所以,知道真相就是智慧,就能清净面对,
也因为清净无烦恼,这样的心念就能物以类聚,就能往生净土或投生善处

当世俗人为了世俗而烦恼悲苦的时候
您能明白佛法而处之泰然,这分恬静安然,难道不是最大的福分吗?
何况这还决定着未来的生命型态,得以往生净土或投生善处

所以说能学佛是莫大的福报,佛法不可思议

只要我们提高思想层次,就能放下世俗一切执着和苦难,就能迈向宇宙中真正的幸福——提高思想层次,就能放下世俗一切执着,解脱一切苦难

佛弟子应该要了解,其实仇恨是来自于对自我或世俗的执着,也是对法界的不透彻
如果能明白累世轮回生灭不实,对于人生就不会有太多执着
就不会因此而和众生产生对立,或甚至有了怨怼或仇恨

虽然道理如此,一开始听到这道理,或许能觉得有道理,但是可能还是无法放下怨恨
这时候就要不断的复习这道理,且告诉自己要放下,这就是转念

转念就是知见的转化
众生的知见,原先是世俗的,所以不能解脱
必须透过接受佛法知见,逐渐以佛法知见来取代自己原有的世俗知见,这就是转念
虽然一开始可能不容易,但是要不断的重复想上面的道理

且不断的告诉自己:
众生愚痴,所以自己不应该怨恨他们
自己如果没有接触佛法,也就不懂这道理,所以自己不应该和众生一样愚痴
自己应该学会跳脱仇恨,放下仇恨,这样才能解脱
所以不应该再怨恨对方

就这样不断的告诉自己,这就是转念,
就是用正确的念头(也就是正念)来转化错误的知见或感觉,这就是转念
如果您真的这样做,您会发现这样真的就能逐渐放下仇恨

所以学佛就是转变知见,用佛法的知见来转换原本的错误知见
这样就能逐渐放下执着,就能迈向解脱之路

同样的道理,对于我们所害怕的事情或鬼神也是如此
害怕只是众生对未知的一种习气反应,众生容易用恐惧来面对未知,这就是负面习气
所以我们只要接受佛经的教导,知道鬼神只是轮回的众生之一
只要我们遵守戒律,行善布施以养德,清净光明以正定,这样就不会受到鬼神干扰
这一开始当然也不容易,不过这和转念的道理相同
只要不断的以正知见告诉自己,让自己保持清净光明心,就能消除一切欲望和负面干扰

相同的道理,对于欲望也是如此
只要我们随时告诉自己:世俗欲求生灭不实,告诉自己应该放下
随时观照法界和佛菩萨光明,这样就能真的减少欲求
这样的过程就是转念,这样的观照就是正观
所以可以知道~万法唯心,

1.思维且深入佛法的各种法义,这是属于佛法中「毗婆奢那」的状态,就是「义观」的状态,由此可以提升智慧
当然,每个人的因缘、智慧、次第、学习以及业障都不同,所以思维法义的次第或深浅和广度也不同
最简单的情况就是当下对应到生活中的某件烦恼事情,当下有所领悟而放下烦恼

2.由这句「放下这个臭皮囊」,心念随之进入不同次第的「止静、安定」的境界,就是入佛法中讲的「奢摩他」的范畴,由此可以增上定力
最简单的情况就是当下「放空」,放下身心与烦恼,而得到短暂的轻安状态

3.由《圆觉经》可知,上述两种境界也可能是混合的情况,或由甚深佛经中的说明可知,两种在更深更细微的次第中,也可能是一如的
所以,可能定慧等观,定力和智慧都获得增上
至高的情况,当然就是佛法中的「拈花微笑」

4.若是对于一般人,可能仍堕入文字表相或世俗表相而无法理解和洞察,或因业障深重而仍堕入世俗烦恼中无法自拔
这是因为累世的世俗知见和执着深重,累世又缺乏善行和修行,以致今生少有行善的善根和解脱的智慧,而堕入烦恼与轮回之中
—— 放下这个臭皮囊

三、应修习【无相布施】
根据佛经的教导,「布施」和「布施波罗蜜」是不相同的,
「布施」如果不能达到「三轮体空」,那就不是「布施波罗蜜」,就不是「六度波罗蜜」之一

三轮是指「施者,受者,施物」
能够舍「施者,受者,施物」的布施才能称为「三轮体空」,这样的布施才可称为「波罗蜜」,才是「布施波罗蜜」

我们为什么要「布施」?
我们是「真发心」「真布施」吗?真懂「布施」的意义和不同次第的修行吗?
自己的布施是出自于初学者贪功德的自私心,没有智慧的乱施,还是真正有修行能舍身命的布施呢?——辨析:「真发心」「真布施」不怕「假和尚」?!

菩萨有心布施之际,应提起大智慧,作有意义的利人大业,不可心怀着真布施,不怕假和尚的自误误人观念,应审慎布施时的心地是否正见、平等、慈悲否?受施者是否如法的可受你行施,而后三轮体空,达成布施波罗蜜自度度人,自利利人之菩萨道。

开悟圣僧云:布施莫着相,着相则无功;能作三空想,福德遍虚空。——台湾[如本法师]佛学问答:『真布施不怕假和尚?』,正信佛弟子应如何看待这个观念?

依序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最后是般若智慧;般若就是了达空性的道理。布施以后,了知一切皆为因缘和合而有,缘灭则无,本性皆空,所以没有布施者、没有接受布施的人,也没有所布施的物品;持戒,没有能持之心,没有所持之戒,能所俱空,持而无持;忍辱,没有能忍之心、没有所忍之境。所以六度的每一度都有般若,都是能所俱空。我们做了善事,做了功德,要能所俱空,进一步连空亦不执著,能够依此修行,方能契悟本具的清净心。—— 修行了数十年,读诵了数百部佛经,所以你是老修行?!(感恩净慧慈光师兄的分享)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2-23 23:44 , Processed in 0.09879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