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念」与「定、慧修持」的法性原理

[复制链接]

1344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40055

[禅定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7-25 09:28: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念」与「定、慧修持」的法性原理

作者:首楞严三昧


为什么要谈「法性原理」?

下文以浅显的白话说明佛法的甚深原理,请读者先参阅上文
并按照文中佛经的教导原则来修行,切勿怀疑毁谤而造罪。


「转念」与「定、慧修持」的法性原理

常看到一些初学佛或初修行的佛弟子,虽然手里拨动着念珠,口中唸唸有词的唸着佛号,
但是脸上却「忧头角面」(台语发音,意思就是:眉头深锁,面容忧苦,心有挂碍)
这也是「初修行者」很常见的现象,就是还不能用正确的心念来念佛或持咒。

另外还有一种,例如:
在路上看天云密布,要下雨的样子,就开始念佛持咒,祈求佛菩萨不要让自己淋到雨
又或者天黑路暗,就开始念佛持咒,祈求佛菩萨护祐,让自己平安不要遇险
又或者为了婚姻、或工作、或钱财、或健康而有所求

上面这些都是「一般佛弟子」常有的现象,
而这样的祈求和护佑,也是一些佛菩萨本愿佛经中所教导和许可的,
因为,护佑良善、寻声救苦,这些也都是佛菩萨的本愿
不过,这样的心念,终究是初学者的现象,属于佛菩萨摄受初学者的阶段
所以,如果没有逐渐增上修行的次第和观念,这样是无法解脱的

修行的目的就在于让心念能够超越世俗、凡俗而解脱,
想要超越凡俗,这就要有「定力」和「智慧」
定力能帮助心念不动、不受影响;智慧能看穿、通达世俗,就不会受到世俗的束缚
所以,修行要逐渐站上清净自在无挂碍的「心法修行次第」,就是让自己的「心」有定力和智慧
由「心法」提升自己「心念」的修行次第,成为这样的「心法」-「定慧观行」的实修者,才能迈向解脱成佛之道。

众生之所以会堕入六道轮回,那是因为执着于世俗,而有种种的喜、怒、哀、乐、忧、虑、愁、苦
正因为喜、怒、哀、乐、忧、虑、愁、苦的念头来自于心,
所以,想要超越,就要藉由「心法」的修持来修正心念,去除或转化这些负面或执着的念头,就能逐渐超越世俗和六道轮回

心法的用意和功用,就在于:
让众生远离俗念、凡念、杂念、妄念、欲念、贪念、瞋念、苦念,而转为清净、平等、光明、自在、慈悲、圆满、无碍的正念
这就是常说的「转念」。

「转念」的方法通常有4个步骤,就是所谓的「四正勤」
1.如果有负面念头,就当下放空念头、断除负面念头
2.如果没有负面念头,就继续保持
3.如果没有正面念头,那就应该生起正面念头。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用微笑来让自己保持开心,这也能让别人开心。
4.如果已经有了正面念头,那就应该让正念持续增广。
例如藉由微笑而感染他人,或闭眼冥想深呼吸,让开心增广到宇宙深处,并进而引发其他正念,例如:清净、光明、慈悲、平等。

除了上面的4个步骤,在转念过程的心法的方法上,也有两个方向,那就是「定」「慧」的观照
也就是「解深密经」讲的「奢摩他」和「毗婆奢那」的修行

「定」就是置心一处而不动,一般来说,就是所谓「止观」的「止」,就是佛经上的「奢摩他」(这是梵语名称),就是止静、寂静。
行法上(就是实际的修行方法),可以透过拜佛、念佛、持咒、诵经(敲木鱼)、经行、打坐等等来达成,方式很多。
更多细节的原理可参考:瑜伽师地论:[奢摩他]九种心住

「慧」则是觉观,一般来说,就是所谓「止观」的「观」,就是佛经上的「毗婆奢那」(这是梵语名称),就是透过正心思维来明白问题和原理。
这如果细分,又可分为「观」和「觉」,就是「圆觉经」讲的「三摩钵提」和「禅那」。
「三摩钵提」就是观,就是冥想,就是想像,也就是神通的原理,也是「四正勤」的3和4步骤,许多大乘观行,都是这原理。
「禅那」就是觉,就是法义、法性的通达,就是不二,就是中道。简单说就是清净平等的分析和明了而不执着两边。
「禅那」也就是「六祖坛经」中的「三十六对」,就是以36种正反对照组的方式来破除众生的两边执着,
「36对」是六祖所传的36种破执方式,原理简单说就是,如果执着「左」就打往「右」,如果执着「右」,就打往「左」
以这道理,如果更简单来说,观察呼吸的进出也可以算是一种「表相」方式,以保持「中道」(这才是心法)

「圆觉经」称「奢摩他」、「三摩钵提」和「禅那」叫作「三净观」,可单独或混合修持。
以上面的拜佛、念佛、持咒、诵经、经行、打坐来说,如果掺入观想佛菩萨形象或净土(例如:「观无量寿佛经」中的观照法),那就是混合了「三摩钵提」。
又例如:以佛经中常见的一字、一句、一偈的法义来提醒自己,这也是混合了「毗婆奢那」的观行
例如:常念或思维「清净六根」、圆觉经:「净觉随顺」、金刚经:「无住生心」,让自己保持正念或正觉。
更多细节的原理可参考:瑜伽师地论:[毗钵舍那]四种慧行

藉由深入经藏,逐渐深入佛经中不同深浅次第的正知见
然后,透过「毗婆奢那」的观行分析、明了、融会贯通,就能逐渐明白法性原理。
这就像,许多事情,当我们站在更高的位置去看,就会看得更清楚,就是所谓的「登高望远」。

其实,对于佛法和修行上也是如此,
如果能从法性原理的角度去看,从不二、中道、实相、实义去看,或贴近佛陀本怀、心要、心印的观念去看
就能厘清表相、表法或文字上的问题,从而回到根本,就能解除常见的执着、迷惑与疑惑

就像,当我们面对一大堆饮料,被迷惑而无法选择的时候,
如果能净心回到根本,想想喝饮料的根本目的、和对身心的真实影响
这样应该就能排除众多负面因素,而做出适当的选择了

同样的道理,对世俗的迷惑、以及对佛法上的疑惑也是如此,
如果能从根本、究竟、实义的方向来思维,通常就能很容易的厘清问题,破除众生的执着和迷惑
这样就不容易执着于世俗、戒律表相、文字表相,而比较能深入佛陀的真心和本怀,才能明白佛经的真义与实义

其实,戒律和佛经的种种文字,都是要让众生回复到清净、平等、光明、无染、圆满、自在的本然佛性
所以,佛后来才说自己未曾说过一法,这就是要佛弟子和众生摆脱「文字相」的束缚,才能真正以「心」证道,才能增上修行次第
就像,我们要从这级阶梯往上爬,那么脚也要离开这层阶梯,不然怎么爬上去呢?就是该舍则舍!

所以,如果能站在这个原则之上,那么就容易跳脱表法、表相、文字相上的执持、执迷与诤论
如果能由「佛心」、「佛性」为准,不仅能破除迷障和执障,也能以「佛心」依「众生心」而生万法。
也就是「佛法是心法,万法唯心」,所以,「佛心」和「佛性」才是根本。

那么,「佛心」和「佛性」如何显露呢?
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就是先断恶修善,然后自净其意,就是透过心法的定慧观行,转凡心为佛心,这就是佛的教导,这就是佛教。

至于「毗婆奢那」的观行分析,就是以甚深法义来明了一切性
就是逐渐深入经藏,透过甚深法佛经中高次第的正知见和法义,做「法性原理」的分析而逐渐明白法性和一切性。
举例来说,我们可以从下面挑选几个 「圣严法师」书中提到的问题来说明:

=======================================================
【书籍目录】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id=45&cid=54&page=8
第1页:略论出家与投师 第2页:师父一共有几种?
第3页:做师授戒的资格 第4页:代刀剃度合法吗?
第5页:求度出家的条件 第6页:师弟之道
第7页:由我受了沙弥戒说到戒律问题 第8页:受戒燃香是必要的吗?
第9页:论舍戒与还俗 第10页:什么叫作小小戒?
第11页:怎样礼拜与问讯? 第12页:偷盗五钱有多少?
第13页:九众弟子的等次 第14页:比丘尼与八敬法
第15页:关于女尼的称呼 第16页:比丘可以度尼吗?
第17页:俗人能看僧律吗? 第18页:俗人能论僧事吗?
第19页:论安居         第20页:僧尼应置产业吗?
第21页:《百丈清规》合法吗? 第22页:破和合僧怎么讲?
第23页:论僧衣         第24页:迦絺那衣是什么?
第25页:僧装的统一与改良 第26页:佛教的饮食规制
第27页:论经忏佛事及其利弊得失 第28页:佛教的男女观
=======================================================


以下由上述 圣严法师的著作中挑选几个问题来说明:
重点就在于破除假相、表相、文字的执着,而能在法义和实义上契入「不二」「中道」的成佛之门

第15页:关于女尼的称呼
其实,这点只是称呼、名称上的问题,问题不大。就像以前叫夫君、娘子,现在叫老公、老婆。
由法性原理来看,只要不违背世俗和尊重,也不会造成法理或规矩上的混乱,不会造成错误知见
(例如:「大师」、「上人」这些都有特定的用法,不能乱用,详情请参阅佛学辞典)
只要众生觉得庄重,或当时社会能接受的通俗用法,其实都是可以的

第8页:受戒燃香是必要的吗?
这种问题,如果从心法(定慧)上来看,就会比较清楚了,其实,才会完全清楚
但是,一般,为了维护僧团和僧俗之间的正常关系和运作,所以,必须在表相上有一定的规矩和制度

关于大乘佛经中的燃指、燃臂、燃身供佛的事情,虽然世俗人或佛弟子可能无法明白
但是,这只要从法性原理来深入思维观照,就能明白这是有道理的

据法师考证,在小乘经中并没有燃指、燃臂、燃身供佛的记载
但是,在大乘经中,确实出现不少燃指、燃臂、燃身供佛的说法,例如:梵网经、法华经中都有
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这种小乘不讲、到了大乘才讲的事情,其实很多

这是因为,大乘的心量与定慧次第和小乘不同,例如:大乘吃素,大乘修四无量心和六度波罗蜜、发四弘誓愿
另外,大乘的观行也与小乘不同,例如:小乘以不净、无常、苦、空、无我为主;大乘以清净、慈悲、光明、圆满、喜乐为主
小乘观的法相为白骨或死尸等苦相或恐怖相,大乘观的法相则是佛菩萨相或法界或净土
在智慧方面的思想观念,大乘也与小乘不相同

所以,以法性原理来看「燃指、燃臂、燃身供佛」
事实上,这是一种心法上的问题,就是心量和定慧上的问题
关于这点,下面举个简单的世俗案例就能想明白

例如:当人们被激起母性光辉或爱国思想或正义感,就能不顾自身安危的救助子女、同胞、他人
而「燃指、燃臂、燃身供佛」也是属于这种心量和精神上的问题,当心量无限扩大,身体(报身)也会随之改变,而产生质能互变作用

所以,如果修行者或佛弟子能契入等同(佛菩萨)的心量,能发起大心大愿,就能舍弃自身执着的问题
这种心量上、精神上的超越,就能产生不可思义的力量,可以超越凡俗的理解,或甚至六道轮回的生死

何况,以真相来说,众生本来就是一直轮回,执持肉身本来就不具意义
如果能发起大心而舍弃我执,就可能在心量和精神上增上次第,而超越现在的肉身,转生更有福报的天道或化身往生净土

当然,如果在观念上无法认同,那当然也不会做这样的事情,所以,这是「心」的问题
佛法是心法,而且能超越六道轮回,所以,这种甚深心念契入的问题,也难怪一般众生无法明白
所以,是否能修行这样的法门,这也会随众生根器、心量愿力和实修次第而有所差别

以上提供参考

祝福慧增上 身心安祥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2-23 22:27 , Processed in 0.06416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