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般涅槃经》:谁是真僧?谁是假僧?当依四法!

[复制链接]

1258

主题

8758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737

[忍辱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8-21 09:26: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般涅槃经》:谁是真僧?谁是假僧?当依四法!

[节录编辑][白话解说]:首楞严三昧


补充【前言】:


关于「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其实,在许多「大乘」佛经中都有讲到「四依法」,有的只是提到和简略说明,有的则是广说深说或讲述根本究竟实义
所以,许多大乘佛弟子虽然可能都听过「四依法」,但是,可能并没有真正深入明白其中意思,也没真正明白深义和根本
会有意思上了解的差别,症结就在于众生的发心和心量,如果没有发起深入明白和弘法的心,了解就不会深刻
也因此,就会有《无量义经》中所说的『无量义』的差别,所以,应当深入经藏,才能真正智慧如海!

例如:依『法』,一般以为所依之『法』就是经教,真只是如此?
其实,若能深入《大般涅槃经》,就会知道依「法」是专指依照「大乘经教」,而且还有更深的意思和根本义,就是「佛性」!
然而,其他所依和不依,真正意思又为何?深义为何?这些都要佛弟子深入经藏,才能逐渐知道和明白佛经中讲的意思和深义
尤其,本经《大般涅槃经》是佛陀涅槃在即而全部讲出真正的根本和告诫,因此,建议佛子应该深入此经,才能明白究竟。

另外,本篇最后提供的《大方等大集经》链接也对『四依法』做了广泛和根本差别的说明,提供佛子参考。
最后提醒,这些大乘甚深经典不可思议,都要深入实修才能逐渐明白和体会深义,因此切勿怀疑毁谤,以免从心上犯了根本罪。
(心才是罪恶的源头,心若犯错,不论表面虚假装饰或刻意隐瞒或压根不认错,都将因自心而引导自己走入并承受错误的结果)

《大般涅槃经》:谁是真僧?谁是假僧?当依四法!

南无(皈命)本师 释迦牟尼佛(三称)
感恩佛力加持,而得以宣扬、解说《大般涅槃经》中的重要法义。

以下节录部份经文,并说明提供参考

「迦叶菩萨」白佛言:众僧之中有四种人,如「庵罗果」生熟难知,破戒、持戒,云何可识?

说明:
僧侣中有四种人,就像「庵罗果」一样生或熟难能分辨,关于僧侣破戒或持戒,该如何辨识呢?

佛言:善男子。因「大涅槃微妙经典」则易可知。云何因是大涅槃经可得知耶?
譬如田夫种稻谷等芸除稗[禾*秀]。以肉眼观名为「净田」。至其成实草谷各异。
如是八事,能污染僧,若能除却。以肉眼观,则知清净。
若有持戒破戒不作恶时。以肉眼观难可分别。
若恶彰露则易可知。如彼稗[禾*秀]易可分别。
僧中亦尔,若能远离于八不净毒蛇之法,是名「清净」、「圣众福田」,应为人天之所供养。
清净、果报非是肉眼所能分别。


说明:
「善男子」就是对「断恶修善、发菩提心修行佛法的男人」的称呼。若是女子,则称善女人。
佛陀说:善男子,如果透过《大般涅槃经》这样的微妙经典,就能容易知道谁是持戒或破戒比丘,为什么呢?
就像农夫种稻除杂草,用肉眼观察就能办到,这叫净田,从外观就能看到实际情况,因为草和稻谷各不相同
这就像「八种事」(就是指「八不净」)会污染僧侣,如果能除去,用肉眼观察,就能知道是否清净僧
一般僧侣,不论持戒或破戒,如果没有明显造恶,这样一般人也难以用肉眼分辨
如果造恶彰显,那很容易就可以知道,就像杂草和稻谷很容易分辨
僧侣中也是同样道理,如果能远离八种不净像毒蛇般的世间法,这样才叫清净
相较于农夫的净田,真正清净的圣僧是人和天人的福田,所以,人、天都应该供养
但是,这样清净和果报,并不是一般肉眼能分辨,因为如果不明显,就不容易辨识(下面佛陀会举例说明)
这是说,如果没有依照佛经来仔细对照,一般人无法分辨真僧假僧或清净僧和破戒僧

【八不净】
 (名数)比丘有不可畜积之八种不净物诸师之解不一。涅槃经六曰:「八种不净之物。」同疏六曰:「八不净者:畜金、银、奴、婢、牛羊、仓库、贩卖、耕种,自作食不受而啖,污道污威仪,损妨处多,故名不净。」佛祖统纪四曰:「案律云:八不净者:一田园、二种植、三谷帛、四畜人仆、五养禽兽、六钱宝、七褥釜、八象金饰床及诸重物。」
FROM:【佛学大辞典】

【八不净物】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佛在世时,诫诸弟子乞食自活,少欲知足,不许畜此等物,以其能生贪恋计着之心,染污梵行。故有此八不净之名也。(梵行,即净行也。)
  〔一、置买田宅〕,谓比丘当依众居止,勤修出世清净无为之道。若私置田宅,以图自足,是为不净。(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二、种植根栽〕,谓比丘当勤修道业,于世间资生之事,不生贪着,若不为众,私自种植田园,内妨行业,是为不净。
  〔三、贮聚谷粟〕,谓比丘当乞食资身,清净活命。若不为众,私自藏贮谷粟米麦,是为不净。
  〔四、畜养奴婢〕,谓比丘当闲居净处,修摄其心,行安乐行。若不为众,畜养奴婢,驱使作务,是为不净。
  〔五、畜养群畜〕,谓比丘当持禁戒,慈心不杀,若畜养牛马等畜孳生之类,以污梵行,是为不净。
  〔六、藏积金银钱宝〕,谓比丘当以清雅为高,安贫乐道,身无长物,若贪积世间所重金银资财等物,资生求利,计算出纳,有乖道行,是为不净。
  〔七、藏积象牙刻镂等物〕,谓比丘当奉佛戒,志尚俭素,于诸玩好,心不贪恋;布衣草座,常怀知足。若贪世间稀有雕饰之物,是为不净。
  〔八、藏积铜铁釜镬以自煮櫤〕,谓比丘与众居止,当与众同餐,或乞食自活,励精梵行,成就道业,若藏积釜镬,以自煮櫤,别众而食,是为不净。
FROM:【三藏法数】

复次善男子。如「迦罗迦林」其树众多。于是林中唯有一树名「镇头迦」。
是「迦罗迦树」「镇头迦树」。二果相似不可分别。
其果熟时有一女人悉皆拾取。「镇头迦果」才有一分。「迦罗迦果」乃有十分。
是女不识赍来诣市而炫卖之。凡愚小儿复不别故。买「迦罗迦果」啖已命终。
有智人辈闻是事已即问女人:「姊于何处持是果来?」,是时女人即示方所。
诸人即言:「如是方所多有无量『迦罗迦树』,唯有一根『镇头迦树』」,诸人知已笑而舍去。


说明:
「迦罗迦树」的树林中,「迦罗迦树」非常多,其中只有一棵「镇头迦树」
而且,「迦罗迦树」(果实有毒)和「镇头迦树」(果实无毒)的果实很相似,无法分别
果熟的时候,有个女人全都摘了「镇头迦果」和「迦罗迦果」的数量比为1:10
这女人不懂分辨,拿到市场去卖了,一个凡夫无智的普通小孩也无法分别,买了有毒的「迦罗迦果」,吃了致死
有智慧的人听闻此事而问这女人,这时女人才说在哪摘的果子
大家听后说:那边有很多『迦罗迦树』,但是只有一棵『镇头迦树』。弄清楚后笑而离开。
佛陀以此案例说明:众多僧侣中,虽然外表上都是出家人,但是,只有少数是真正的清净僧,而且一般人无法分辨


善男子。大众之中「八不净法」亦复如是。于是众中多有受用如是八法。
唯有一人清净持戒。不受如是「八不净法」。而知诸人受畜非法。然与同事不相舍离。如彼林中一「镇头迦树」。


说明:
在僧众之中,「八不净法」(八种会污染出家人的世间法)也是如此。在僧众中,很多出家人都受用八种不净世俗事
只有一人真正清净持戒,不接受八种不净的世间法、世俗事:畜金、银、奴、婢、牛羊、仓库、贩卖、耕种
而且知道其他僧侣受畜八种非法,但是仍和这些破戒僧侣同在一起,就像刚刚案例「迦罗迦树」树林中的「镇头迦树」

有优婆塞见是诸人多有非法。并不恭敬供养是人。
若欲供养应先问言:「大德。如是八事为受畜不。佛所听不?若言佛听。如是之人得共「布萨」「羯磨」「自恣」不?」
是优婆塞如是问已。众皆答言。如是八事如来怜愍皆悉听畜。

说明:
有在家佛弟子,看到这种情况:这群出家人都非法犯戒,因为无法分辨,所以一并不恭敬供养这唯一的真正清净比丘
如果想要供养,应该先问:「大德,像这些『金、银、奴、婢、牛羊、仓库、贩卖、耕种』,您接受和畜养吗?佛陀同意吗?听许吗?
如果说佛听许受畜『八不净物』,这样的出家人能够一起在『布萨、羯磨』的时候公开披露责难和忏悔吗?」
这个在家佛弟子这样问完,这些破戒僧众全都强辩回答说:这些八种不净事物,因为佛陀怜悯,全都听许收受畜养。

优婆塞言:「祇洹精舍」有诸比丘或言金银佛所听畜,或言不听。有言听者,是不听者不与共住说戒自恣,乃至不共一河饮水,利养之物悉不共之。汝等云何言佛听许?佛天中天虽复受之。汝等众僧亦不应畜。若有受者乃至不应与共说戒自恣羯磨同其僧事。若共说戒自恣羯磨同僧事者。命终即当堕于地狱。如彼诸人食迦罗果已而便命终。

说明:
这个在家佛弟子继续说:「祇洹精舍」中的比丘,有的说佛陀听许,有的说佛陀不允许。
至于那些说听许的,这些说不听许的清净僧,就不和那些说听许的破戒僧共住、说戒和公开忏悔,甚至不饮同一河水,而且众生供养的物品也不和这些破戒僧共享。而你们怎会说佛陀听许出家人收受八不净物呢?
佛陀已经修行圆满是天中天的功德,就算接受供养,但是你们僧众也不应该畜养。
对于那些收受的破戒僧,都不应该与他们共同讨论学习戒律、和公开忏悔悔过,也不一起共事。
如果一起,死后将堕入地狱,就像吃了「迦罗果」的人,吃了就死了


复次善男子。譬如城市有卖药人。有妙甘药出于雪山。亦复多卖其余杂药昧甘相似。
时有诸人咸皆欲买然不识别。至卖药所问言:汝有雪山药不?
其卖药人即答言:「有」。是人欺诈以余杂药语买者言:「此是雪山甘好妙药」。
时买药者以肉眼故。不能善别即买持去。复作是念我今已得雪山甘药。


说明:
又例如城市中有卖药人,有神妙的甘药出自雪山,但是也卖其他很多味道相似却没有神妙疗效的一般药草
当时有许多人都要买药,却不会分辨,到药店问:你有雪山妙药吗?
这卖药的商人立刻说有,但是却用其他假药诈欺购买者,还说这是雪山妙药
这买药者因为单靠肉眼无法分辨,就买了回去,还以为自己买到了雪山妙药

迦叶。若声闻僧中,有假名僧,有真实僧。有和合僧,若持戒破戒。
于是众中等应供养恭敬礼拜。是优婆塞以肉眼故不能分别。喻如彼人不能分别雪山甘药。
谁是持戒?谁是破戒?谁是真僧?谁是假僧?有天眼者,乃能分别。


说明:
佛陀告诉迦叶菩萨:迦叶,就像「声闻僧」中有假僧也有真僧,虽然共同在一起没有破坏僧团,但是,有的持戒,有的破戒
这样的僧众中,因为无法分辨,所以平等供养恭敬礼拜,这是因为在家佛弟子用肉眼无法分辨,就像譬喻中那人不能分辨妙药
谁是真的持戒?谁是真的破戒?谁是真僧?谁是假僧?这要有天眼,才能分辨

迦叶。若优婆塞知是比丘是破戒人不应给施礼拜供养。
若知是人受畜八法亦复不应给施所须礼拜供养。若于僧中有破戒者。不应以被袈裟因缘恭敬礼拜。

说明:
佛陀告诉迦叶菩萨:迦叶,如果在家佛弟子能知道僧侣中谁破戒,那就不应该布施礼拜供养这样的破戒僧
如果知道哪个出家人接受畜养八不净物,也不应该再布施礼拜供养这种破戒比丘
如果发现僧侣中有破戒者,也不应该因为他穿袈裟而对他恭敬礼拜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如来所说,真实不虚,我当顶受,譬如金刚珍宝异物。
如佛所说是诸比丘当依四法。何等为四?『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如是四法应当证知非四种人。


说明:
迦叶菩萨回复佛陀言:世尊,您说得太好了,佛陀所说的话真实不虚,我应该顶礼受教,就像金刚珍宝异物那样珍贵
就像佛陀所说,对那些破戒比丘应该依照四个方法来辨识,就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用这四个方法,就能证明这些破戒比丘都不符合这四依法的四种人

佛言:善男子。「依法」者。即是如来大般涅槃。一切佛法即是法性。是法性者即是如来。是故如来常住不变。
若复有言『如来无常』。是人不知不见法性。若不知见是法性者不应依止。
如上所说四人出世护持法者。应当证知而为依止。何以故。是人善解如来微密深奥藏故。能知如来常住不变。
若言『如来无常变易无有是处』。如是四人即名如来。何以故。是人能解如来密语及能说故。
若有人能了知如来甚深密藏。及知如来常住不变。如是之人若为利养说言『如来是无常者无有是处』。
如是之人尚可依止。何况不依是四人也。

说明:(下面开始讲「依法,不依人」,和其他三依三不依,共四依四不依)
佛陀说:善男子,所谓「依法」就是依止如来大般涅槃法义,一切佛法的根本就是「法性」,
这边指的「法性」就是指「如来」,「如来法性」就是「佛性」,就是说「如来常住不变」的特性,也是指「佛性真常」,
所以,依「法」就是依「如来常住不变的道理」

(上面原文【「依法」者。即是如来大般涅槃。一切佛法即是法性。是法性者即是如来。是故如来常住不变。】可能没有正确标点,
所以按照原文翻译,就是上面情况,但是,依照《无量义经》的无量义原则,如果按照中文尝试正确标点,可能如下:
【「依法」者,即是如来大般涅槃一切佛法,即是法性。是法性者,即是如来。是故如来常住不变。】
按照重新标点后翻译如下(其实,没有标点的原文也是可以的,只是古文都有省略词或省略字,现代人不容易读懂):
【依法就是依照佛陀所说大般涅槃经法义的一切佛法,就是依照法性原理。这法性原理就是指如来,也就是指「如来常住不变」】
其实,这样重新标点后,意思也是差不多的,只要能抓住大般涅槃经的义理,就不会偏离佛陀的原义,都能解释得通
整个意思就是说:依「法」是依照「大般涅槃(经)」和「法性」,而这「法性」就是指「如来常住不变」的道理
「大般涅槃经」中的「大般涅槃」就是指实证「佛性」「常、乐、我、净」,所以,简单说,依「法」就是指依止「佛性」
这在《大般涅槃经》中前面谈佛性的地方已经说明:「佛性」常住不变,是真皈依处,所以,「依法」就是指「依止佛性」
「如来」和「大般涅槃」都是在谈「佛性」的「常、乐、我、净」)

佛陀继续说:如果又有人说『如来无常』,这人就是不知不见「法性」,如果是不知见法性的人,佛弟子就不应该依止。
(『如来无常』就是说佛陀也是有生死的,有出生和老死的,这种就是不明白「法身真常」和「佛性真常」,是小乘和世俗知见)
而如果是上面所说,依照四依法的四种人,这四种人出世护持佛法,佛弟子由四依法的引证就能知道可以依止这四种人
为什么呢?因为这种人能善解如来微密深奥法藏的缘故,能够明白如来常住不变,所以应该依止。
(依止就是皈依,原文是归依,就是依归,可以依靠和归止,就是可以是依处和归止之处,可依靠之,然后学习之而成佛)
如果能说『如来无常变异是完全错误的』,像这样依照「四依法」的人就可称为「如来」
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人能真正了解如来密语,而且还能为众生演说,所以说这样的人如同如来,就是「法华经」讲的「如来使」
如果有人能完全了解如来所传甚深秘密法藏,而且知道如来常住不变,这样的人如果为了求取众生供养以利生而说『如来无常是完全错误的』
也就是说,破斥「如来无常」的演说是为了求取生存供养,这样的人仍然还是可以依止的,因为虽求供养,但是还是倡导了真实法
这样演说真实法求取供养的人都能依止了,更何况不依止真正落实四依法的人吗?也就是说,更应该依止四依之人
所以,能知道「如来真实密藏」和「如来常住不变」的人,就算说法求供养,众生和佛弟子都应该依止,更不用说对于四依之人,更应依止

「依法」者即是「法性」。「不依人」者即是「声闻」。法性者即是如来。声闻者即是有为。如来者。即是常住。有为者即是无常。
善男子。若人破戒为利养故。说言如来无常变易。如是之人所不应依。善男子。是名定义。


说明:
「依法」就是指依止「法性」(这个法性是指「如来常住不变」的法义原理),「不依人」就是指不依止「小乘声闻人」
这边依止的法性是指如来,而不依的声闻人就是指落于有为法的修行人
而「如来」的意思,就是指常住,就是无来无去,故称如来,就是不生不灭,故称「常住」,所以,依法就是依常住法,就是佛性
相反,不依人就是不依声闻人,就是不依有为法,有为就是无常,就是不依无常法
善男子,如果有人为了利养(世俗利益和供养)而破戒说:「如来是无常的变异的」,众生和佛弟子都不应该依止这种人
善男子,以上这些叫定义,决定义,就是依照此义来决定是否依止
所以,「依法不依人」就是依照大乘如来法性,而不是依照「小乘声闻人」或不明白法性的人

「依义不依语」者。
「义」者名曰「觉了」。「觉了」义者名「不羸劣」。「不羸劣」者名曰「满足」。
「满足」义者。名曰「如来常住不变」。「如来常住不变」义者即是「法常」。
「法常」义者即是「僧常」。是名「依义不依语」也。


说明:
至于「依义不依语」,
「义」就是「觉了」,「了」就是「究竟」,「觉」就是「智慧」,「觉了」就是「究竟智慧」,就是能究竟成佛的智慧
「觉了」的意思就是「不羸劣」,有究竟智慧,就能圆满报身,所以不会瘦弱(羸劣)
「不羸劣」就是「满足」,因为究竟智慧,身心满足,不空虚,也不虚弱,所以「不羸劣」就是身心都圆满,都满足
「满足」的意思就是身心都究竟圆满,就是实证佛果,就是入「如来法性」(佛性)「大般涅槃」,就是「如来常住不变」
「如来常住不变」的意思就是「法常」,就是指「法身常在」「法身不生不灭」,故称「法常」
「法常」的意思就是「僧常」,因为「法」常在,「僧」是随应化而生,自然就是「僧常」,不会消失
以上这些就叫「依义不依语」。


何等「语言」所不应依?所谓诸论绮饰文辞。如佛所说无量诸经:贪求无厌,多奸谀谄,诈现亲附,现相求利,经理白衣,为其执役。
又复唱言:「佛听比丘畜诸奴婢、不净之物『金银珍宝,谷米仓库,牛羊象马』,贩卖求利,于饥馑世,怜愍子故,听诸比丘储贮陈宿,手自作食不受而啖」。如是等语所不应依。


说明:
哪种语言不应该依止呢?就是各种世俗之论和风花雪月无关解脱的文字
例如佛所说无量经典中提到的世俗贪欲奸淫谀谄,以及为了世俗利益而诈欺亲近依附,或僧侣做白衣居士的事,或为在家居士工作
然后又大言不惭的说:『佛听许比丘收受畜养储蓄奴婢和各种不清净的东西,例如金银珍宝谷米仓库牛羊象马,或贩卖求利,而且在世俗饥荒之时,因为怜悯佛弟子的缘故,也听许比丘储存隔夜食,也可以自己烹煮食物来吃,不用乞食』,像上述这些话(语言),都不应该依止。
也就是贪着世俗欲望,犯贪瞋痴三毒,违反僧戒,却说佛陀允许僧侣做这些事情,
例如:说佛陀听许出家人收畜八种会使出家人不清净物品,就是听许僧侣违犯「八不净法」(「八不净法」就是僧侣应戒八不净物)
这些话都不应该依止。
所以,「依义不依语」是指依照「真相实义」依照「大般涅槃法义」,而不是依照「方便语」和「世俗言语」


「依智不依识」者。所言「智」者即是如来。
若有声闻不能善知如来功德。如是之识不应依止。
若知如来即是法身。如是真智所应依止。
若见如来方便之身。言是阴界诸入所摄食所长养,亦不应依。
是故知识不可依止。若复有人作是说者。及其经书亦不应依。


说明:
至于「依智不依识」,所说的智就是如来
如果有声闻人,不能善解如来功德(就是不能明白如来常住的真实功德义理),这样的浅陋见识(知见),就不应该依止
如果知道如来就是法身(就是指法身常住不灭),这样才是真智慧,才应该依止
如果看到如来的方便之身(就是应化身、肉身),
却说佛陀也是要依靠「五阴(五蕴)」「十八界」「六入」所成的肉身,接受世俗饮食才能成长和滋养,这种话也不应依止
也就是这种知见(见识)也不应该依止,如果又有人说这类话,这类人的经书(小乘书或外道书或世俗之论书)也不应该依止
所以,「依智不依识」就是依照大般若智慧,而不是依照凡夫俗子和声闻乘的知见和见识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不了义经」者。谓「声闻乘」。闻佛如来深密藏处悉生疑怪。不知是藏出大智海。犹如婴儿无所别知。是则名为「不了义」也。
「了义」者名为菩萨。真实智慧随于自心。无碍大智犹如大人无所不知。是名「了义」。


说明:
至于「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不了义经」就是指「声闻乘」(「声闻乘」和「缘觉乘」合称「小乘」或「二乘」)的经书
因为声闻人听到佛陀如来甚深秘密法藏和皈依处(就是指佛性,请详阅「大般涅槃经」即可知)都会产生怀疑和奇怪
这些声闻人不知道「如来藏」能出大智慧海,这些声闻人就像婴儿般没有分辨的智慧,所以,「声闻乘」的经书称为「不了义」经
相反,能「了义」的就叫「菩萨」,真实的智慧随自心佛性而流露,有无碍的大智慧,就像大人相较于小孩,无所不知,因此叫「了义」


又「声闻乘」名「不了义」。「无上大乘」乃名「了义」。
若言如来无常变易名「不了义」。若言如来常住不变是名「了义」。
声闻所说应证知者名「不了义」。菩萨所说应证知者名为「了义」。
若言如来食所长养是「不了义」。若言常住不变易者是名「了义」。
若言如来入于涅槃如薪尽火灭名「不了义」。若言如来入法性者是名「了义」。

说明:
而且,「声闻乘」叫「不了义」,「无上大乘」则叫「了义」
如果说「如来无常变异」(如来也有生死无常和生老病死),这叫「不了义」
如果说如来常住不变(佛寿无量,法身常住,没有生老病死),这叫「了义」
声闻的一切说法言语文字和应该修证的智慧知见和果位,全都叫「不了义」
菩萨的一切说法言语文字和应该修证的智慧知见和果位,全都叫「了义」
如果说如来需要靠饮食来养身养生,就是「不了义」,反之,如果说如来实际上常住不变,就叫「了义」
如果说如来入于涅槃而像薪火烧尽消失,这叫「不了义」
如果说如来涅槃是入于法性(此指佛性、法身)的大般涅槃,这就叫「了义」
所以,「了义」就是「究竟实义」,就是圆满义、究竟义、实义、实相义、第一义,就是指菩萨能真正成佛的义理,法性原理
就是指关于「大般涅槃」(非小乘涅槃)谈及「佛性」是「真常、真乐、真我、真净」,常住不变异、不生不灭,这就叫「了义」
反之,不明白佛性和法身,认为佛陀和凡夫一样有生老病死,认为佛陀涅槃后就消灭成无,或一切世俗和小乘的知见和方便,都叫「不了义」


「声闻乘法」则不应依。何以故?如来为欲度众生故。以方便力说「声闻乘」。犹如长者教子半字。
善男子。声闻乘者犹如初耕未得果实。如是名为不了义也。是故不应依声闻乘。

说明:
声闻乘的法门和法义都不应该依止,为什么呢?因为如来为了度脱众生,所以用方便力说「声闻乘」,
就像有学问智慧的长者教导儿子半字,就是指教儿学字的过程,还不能说到字的真义,所以「不究竟」
善男子,声闻乘就像刚刚耕耘还没得到果实,不能究竟成佛,因此叫「不了义」,
就是因为「声闻乘」的道理不究竟,不能成就佛果,所以不应该依止「声闻乘」


「大乘之法」则应依止。何以故?如来为欲度众生故,以方便力说于大乘,是故应依,是名了义。如是四依应当证知。

说明:
大乘佛法则应该依止,为什么呢?
因为如来为了度脱众生,用方便力说明大乘的成佛方法和原理,因为能究竟成佛,所以应该依止,这叫「了义」
因此,应该好好弄清楚「四依法」,并且依法实证。


复次「依义」者。义名质直。质直者名曰光明。光明者名不羸劣。不羸劣者名曰如来。又光明者名为智慧。质直者名为常住。

说明:
再说,关于「依义」,义的本质就是心中质直,心中质直就是心中光明,
心中光明就不羸劣(指身心不瘦弱,就是身心满足),不羸劣(身心满足)就叫如来,
心中光明就叫智慧(因为光明能契入佛性而生智慧),
心中质直就叫常住(心中质直没有妄念,就能契入清净佛性法身,佛性常住,法身常住,因此,心中质直就叫常住)


如来常者名为「依法」。
法者名常,亦名无边。不可思议、不可执持、不可系缚、而亦可见。
若有说言不可见者。如是之人所不应依。是故依法不依于人。

说明:
如果说如来是常,这就叫依法,因为如来的真实情况就是常住不灭,依照真实的道理才叫依法
依的这个法就是依「真实道理」,真实道理就是「佛性不生不灭」、「法身常住」,
就是法性不灭,就是此法的原理特性不灭,所以此「法」为「常」,因为本性是常,故称法常
又因为「佛性、法身、法性」都不可思议、不可执持、不可系缚、而亦可见,因此又叫「佛法无边」
这就像常说的生活点滴中随处都能见佛法,所以,「佛法无边」而且「不可思议」,一切都是佛法,所以「无边」
而且,如果能见性,能明白原理特性,就能处处见佛法(就是无边和不可思议),所以说「可见」,
但又不可执持和系缚,就是心中不可执着和系缚,心若执持和系缚就不能见性,所以说「不可执持、不可系缚」
而且,如果有人说不可见,那就不应该依止这样的人
上面这样的道理就叫「依法不依于人」,就是应该依止佛性、法身、法性和真懂这些的人
而且不应该依止那些不懂或不相信「佛性、法身、法性」的人


若有人以微妙之语宣说「无常」。如是之言所不应依。是故「依义不依于语」。

说明:
如果有人用任何奇妙的话宣说「无常」,而不能明白「佛性、法身、法性」真常,那些说无常的话,就不应该依止
这道理就是「依义不依于语」,就是要依止真常的道理,不要依止那些不懂真常的话语


「依智」者。众僧是常,无为不变。不畜八种不净之物。是故「依智不依于识」。
若有说言:识作识受,无和合僧。何以故?夫和合者,名无所有。无所有者,云何言常?
是故此识不可依止。


说明:
「依智」就是依照真实能解脱成佛的智慧,依照这样的智慧,才能真正解脱和成佛
「依智」能见性,能见常,所以,真僧是常,因为清净无为不变(不堕入世俗执着中),不畜八种不净之物来污染佛性,所以是常。
这就是「依智不依于识」的真智慧,真清净,所以契入佛性,所以是常

如果有人说:因为人都有意识造作和觉受,所以不可能有和合僧,为什么呢?
因为和合就是无所有,不能收畜八种不净,无所有怎么叫作常呢?
就像世俗人以身命为命为我,不能理解累世轮回中被六尘所覆盖的真我,就像世俗人以金钱为富有,不能理解出家的真有
这种就是依照世俗凡夫的见识、知见逻辑和判断,贪着世俗「有」和「有为法」,沉迷八种不净物,
因此不能明白「无为」和「真常」的道理,不能见「性」,所以无法见「常」,无法明白「常、乐、我、净」
这是无法超越凡夫和世俗的思维见解,所以这种「识」不可依止


「依了义」者。「了义」者名为知足。终不诈现威仪清白。憍慢自高贪求利养。亦于如来随宜方便所说法中不生执著。是名了义。
若有能住如是等中。当知是人则为已得住「第一义」。是故名为「依了义经」。


说明:
至于「依了义」:
「了义」就是心中知足不贪求执着,永远不会假诈威仪和清白,也不会憍慢自高和贪求利养,
而且,对于如来随众生因缘根器差别所说的方便法也不生执着,就是不堕入小乘和世俗,这样才叫「究竟义」
如果有修行人能安住在这种「究竟义」中,当知这种人已经能够安住在「第一义」,这样才是依照了义经修行


「不依不了义」。「不了义」者如经中说。一切烧燃一切无常一切皆苦一切皆空一切无我。是名不了义。
何以故。以不能了如是义故。令诸众生堕阿鼻狱。所以者何。以取著故于义不了。
一切烧者谓如来说涅槃亦烧。一切无常者涅槃亦无常。苦空无我亦复如是。是故名为不了义经不应依止。


说明:
至于「不依不了义」:
「不了义」就像经中说:一切烧燃、一切无常、一切皆苦、一切皆空、一切无我,这些都叫「不了义」。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对于实义实相没有究竟透澈,因为不明白佛性,因此,众生不断轮回终究堕入阿鼻地狱。
为什么会如此呢?就是因为有所贪执,所以无法明白「实义」「第一义」和「佛性」,不知根本,所以无法成佛。
小乘涅槃并非究竟,小乘法所依的「烦恼、无常、苦、空、无我」也是如此,所以「不了义经」不应该依止。
因为根本才是症结,根本就在于要知道佛性,要相信佛性,要明白佛性,这样才是究竟了义,才能究竟成佛。
所以,佛陀在「楞严经」中讲「第一决定义」,就是学佛修行一开始就要确立正确的方向(就是要成佛),
目标正确了(就是成佛),而且从根本下手(就是知佛性,佛性才是成佛根本),这样都正确了,才会有正果,就是佛果
至于为什么教导「小乘法」,这并不是如来有错,这点在佛经中佛陀也有说明
而是因为根本问题是众生自己贪执深重,所以,佛陀只能以方便法引导,问题还是在于众生自己
就是说深了说高了,众生不相信不愿意学,而且还毁谤,所以,只好先教导方便法,就是小乘法
而因为小乘法在根本上就不可能成佛,所以不究竟,因此,真正想成佛,就不应该依止「不了义经」


善男子,若有人言:
『如来怜愍一切众生,善知时宜,以知时故,说轻为重,说重为轻。
如来观知,所有弟子,有诸檀越,供给所须,令无所乏。如是之人,佛则不听受畜奴婢、金银财宝、贩卖市易不净物等。
若诸弟子无有檀越供给所须,时世饥馑饮食难得,为欲建立护持正法。我听弟子受畜奴婢、金银、车乘、田宅、谷米、卖易所须。
虽听受畜如是等物,要当净施笃信檀越。』,如是四法所应依止。
若有「戒律」「阿毘昙」「修多罗」,不违是四,亦应依止。


说明:
善男子,如果有人说:
『如来怜愍一切众生,善能知晓因时制宜,因为能够因时制宜,
所以能权衡轻重,适应众生情况,太轻的则加重,太重的则减轻,就是该轻则轻,该重则重。
如来观察得知所有出家弟子,都能得到在家信众施主(布施者)的供养,使出家弟子的需求没有匮乏;
对这样生活没有匮乏的出家弟子,佛则不听许收受和蓄养奴婢、金银财宝、或贩卖交易八种对修行不清净的物品。
但是,如果出家弟子没有在家信众檀越(施主,布施者)供给所须,当时又逢世上饥馑(饥荒),难能由乞食获得饮食,
为了必须建立和护持正法,所以佛陀听许出家弟子在这种情况下接受蓄(储存)养奴婢、金银、车辆、田宅、谷物、和买卖交易所须。
不过,虽然因时制宜听许出家弟子收受、蓄养这些八种不净物,但是应该要转为清净布施给虔诚的在家信众,以避免贪着。』
如果是像这样又符合四依法的出家人,那也是应该依止的。
由上面可知,因此,佛法传到华人社会至今,华人地区的僧侣制度也因应世俗而有所变革
所以,按照上面经文的教导,如果符合四依法的出家人,因为世俗变异的影响,
为了建立和互持正法,还是能持八不净物的,但应该尽可能清净转施诚信的在家信众
另外,如果「经(修多罗)、律、论(阿毘昙)」三藏中的说法不违背「四依法」,那也是应该依止的。


若有说言:『有时、非时、有能护法、不能护法,如来悉听一切比丘受畜如是不净物者』。如是之言不应依止。
若有戒律阿毘昙修多罗中有同是说。如是三分亦不应依。

说明:
针对前面所说的情况做比较
如果有人说:『不论时局情况好坏,不论能否护持正法(本经指大般涅槃,大乘法),如来都听许一切比丘受畜八种不净物』。
如果是像这样的说法,就不应该依止。也就是应该必须因为当世当地乞食情况,又为了护持大乘,才能听许「依照四依法」的出家人收蓄八种不净物
如果「经、律、论」三藏中有和上面案例相同的说法,这样按照三分(相分、见分、自证分),
就是不论按照[至教量]、[比度量]、[现证量]来说(可参阅链接内文中的说明),也不应该依止这类说法。
意思就是说这是严重错误的,由三分(三量)任何来说,都是完全不可容许的。


我为肉眼诸众生等说是四依。终不为于有慧眼者。是故我今说是四依。

说明:
佛陀为那些依靠肉眼分辨的众生说「四依法」,而不必为有慧眼的人说,因为有慧眼的人自能分辨
因此,此次佛陀说这「四依法」。


法者即是法性。义者即是如来常住不变。智者了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了义者了达一切大乘经典。

说明:
所谓依「法」就是依照「法性」,之前讲过,这边的法性就是指「如来法性」,就是「佛性」,
然后就要知道「佛性」是什么道理和意义,佛性的道理和意义就是「如来法身常住不变」或「佛性常乐我净」
要先知道有佛性,而且知道佛性的原理特性,就是「如来(佛)法性(原理特性)」,
然后知道成佛的方法,就是恢复本自清净圆满的佛性,这样就能成佛,如果不知道佛性,那当然无法成佛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都会究竟明白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真正究竟明白实义(的人)就是能究竟通达一切大乘经典

以上经文说明,供养有缘

祝福慧增上 身心安祥
阿弥陀佛

相关经文:
大方等大集经:四依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5-1-11 01:14 , Processed in 0.05818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