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699|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学习思维楞严经(第六卷)

[复制链接]

232

主题

712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228

[精进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8-3 18:00: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8-8 09:51 编辑

品读学习楞严经 【42】 (用时 3 小时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薰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我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我于彼前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我于彼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乐为人王。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我于彼前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众生,不坏男根。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诸天,乐出天伦。我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诸龙,乐出龙伦。我现龙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药叉,乐度本伦。我于彼前现药叉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乾闼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阿修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紧那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紧那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乐人修人。我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度其伦。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皆以三昧闻熏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解说:

这时,观世音菩萨见下方注解即时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对佛陀说:“世尊!忆念我往昔在无数恒河沙劫以前,那时有佛出现于世,名名号为[观世音],我在这位佛陀前发菩提心,佛教导我从[闻][思][修]证入三摩地。

最初是在耳根闻性中(以耳根为所入之妙门)修行,入圣人之法性流,返照自性,脱离声尘(解除动尘之结)。声尘完全寂灭,动静二相都了然不再生(如此便解除了静结,破了色阴)。这样逐渐增进修行,能闻之根随所闻灭尽,即没有能受和所受(由此解去第三个根结,破了受阴)。能闻和所闻都消尽,还有知觉,再修达到觉与所觉归于空(就解除第四个觉结,破了第六意识的想阴)。能觉与所觉既空,再修到觉空极圆的时候,能空与所空都消除净尽(就解开第五个空觉,同时破第七识行阴)。之后,能空与所空都灭尽,再修直到生相和灭相都消尽(解除第六个灭结,同时破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识阴),则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现前,忽然之间,超越了世间和出世间,十方圆明,获得两种殊胜境界:一是向上能够与十方诸佛的本妙觉心相契合,与诸佛如来同一慈悲心;二是向下能够与十方一切六道众生相契合,对一切众生受苦罹难都具悲心切切,要救度他们离苦得乐

“世尊!因为我供养观音如来,承蒙如来教授我[如幻闻薰闻修金刚三昧],因获得与佛如来同样大慈之力的缘故,令我身能化现成三十二种应身,到一切国土中度化众生。

世尊。如果有菩萨,证入三摩地,增进修习无漏(称离烦恼垢染之清净法为无漏,如涅槃、菩提,与一切能断除三界烦恼之法,均属无漏)果位,当其高深胜解将现圆满时,我便会化现佛身为其说法,令其得到究竟解脱。

如果有种种有学见下方注解,喜欢寂静妙明(妙明的真心,即无漏的真智),当他们的殊胜妙慧将现圆满之时,我便会在其面前化现独觉身(观十二因缘而求涅槃者,即称为独觉身),为其说法(无生之法),令其得到究竟解脱。

如果有种种有学见下方注解,断除十二缘见下方注解,缘断显露胜性,当胜解妙悟将现圆满时,我便会在其面前化现缘觉(于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者,名为“缘觉”)身,为其说法(缘生无性之法),令其得到究竟解脱。

如果有种种有学见下方注解,证得四谛空见下方注解,修道证入寂灭,当灭谛无生之性将现圆满时,我便会在其面前化现声闻身(指声闻之果位。即观苦、集、灭、道四圣谛而求涅槃解脱者),为其说法(灭谛无生之法),令其得到究竟解脱。

如果有种种众生,想自心明了觉悟,不愿再受贪欲尘劳之苦,想自身获得清净。我便会在其面前化现梵王见下方注解身,为其说法(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修离欲定),令其得到究竟解脱。

如果有种种众生,想成为天主,统领诸天(三十三天)。我便会在其面前化现帝释即忉利天主身,为其说法(上品十善),令其能够成就(帝释之果位)。

如果有种种众生,想身得自在,游行十方国土。我便会在其面前化现自在天见下方注解身,为其说法(十善之法),令其能够成就愿望。

如果有种种众生,想得大自在天身,飞行一切虚空。我便会在其面前化现大自在天见下方注解身,为其说法,令其能够成就愿望。

如果有种种众生,喜爱统领鬼神,救护国土。我便会在其面前化现大将军身,为其说法,令其能够成就愿望。

如果有种种众生,喜爱统领世界,保护众生。我便会在其面前化现四天王身,为其说法,令其能够成就愿望。

如果有种种众生,喜爱生于天宫,可以驱使鬼神。我便会在其面前化现四天王国太子身,为其说法,令其能够成就愿望。

如果有种种众生,乐于成为人中帝王。我便会在其面前化现人王身,为其说法(说五戒十善和帝王德业),令其能够成就愿望。

如果有种种众生,喜爱主理氏族种姓之事,被世间人所推崇尊敬。我便会在其面前化现长者(见下方注解)身,为其说法(博施济众,仁民爱物之法),令其能够成就愿望。

如果有种种众生,喜爱谈论嘉言章句,清心寡欲,洁己修身。我便会在其面前化现居士(见下方注解)身,为其说法(在家修行之法),令其能够成就愿望。

如果有种种众生,喜爱治理国土,处理众人公事,判断邦邑争讼。我便会在其面前化现宰相官员身,为其说法(护国爱民之法),令其能够成就愿望。

如果有种种众生,喜爱各种方术数理,来调养身心,保护生命。我便会在其面前化现婆罗门(见下方注解)身,为其说法,令其能够成就愿望。

如果有男子,好学佛法想要出家,持守种种戒律。我便会在其面前化现比丘(见下方注解)身,为其说法(戒定慧学,清净梵行之法),令其能够成就愿望。

如果有女人,好学佛法想要出家,持守种种戒律。我便会在其面前化现比丘尼(见下方注解)身,为其说法,令其能够成就愿望。

如果有男子,乐于持守五戒(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之制戒)。我便会在其面前化现优婆塞(见下方注解)身,为其说法,令其能够成就愿望。

如果有女子,愿持五戒(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之制戒)自处。我便会在其面前化现优婆夷(见下方注解)身,为其说法,令其能够成就愿望。

如果有女人,愿管理内部事务,或愿立身来修家国之道。我便会在其面前化现女主(天子之后)身,以及封国夫人、赐予封号的妇女、大家(即女人的教师),为其说法(三从四德,端庄贤淑之法),令其能够成就愿望。

如果有众生,愿不坏童男之身。我便会在其面前化现童男身,为其说法,令其能够成就愿望。

如果有童女,愿不坏童女之身。我便会在其面前化现童女身,为其说法,令其能够成就愿望。

如果有种种天人,乐于脱离天人类。我便会化现天人身,为其说法,令其能够成就。

如果有诸龙(八部众之一,有神通力,能变化云雨),乐于脱离龙类。我便会化现龙身,为其说法,令其能够成就。

如果有药叉,乐于度脱本类。我便会在其面前化现药叉(见下方注解)身,为其说法,令其能够成就。

如果乾闼婆,乐于脱离本类。我便会在其面前化乾闼婆(见下方注解)身,为其说法,令其能够成就。

如果阿修罗,乐于脱离本类。我便会在其面前化现阿修罗(见下方注解)身,为其说法,令其能够成就。

如果紧那罗(见下方注解),乐于脱离本类。我便会在其面前化现紧那罗身,为其说法,令其能够成就。

如果摩呼罗伽(见下方注解),乐于脱离本类。我便会在其面前化现摩呼罗伽身,为其说法,令其能够成就。

如果种种众生,乐于为人身,易于遇佛修行。我便会化现人身,为其说法,令其能够成就。

如果种种非人(指非人类之天龙八部,以及夜叉、恶鬼、修罗、地狱等。一般又作为鬼神之泛称),有形的(如休咎精明等)、无形的(如空散销沉等),有想的(如鬼神精灵等)无想的(如土木金石等),乐于度脱本类。我便会在其面前化现其身,为其说法,令其能够成就。

这些就称名为妙净(无上清净)三十二应化身,能入一切国土。全都是以闻性熏修三昧,才有这种无因缘造作的殊妙之力,自在无碍来广做佛事,随类应化,救度众生。

学习笔记:

1、由“闻、思、修”修习:闻指能闻之闻性,思指以正智来思惟,不是用第六意识的思想,修是用坐禅的功夫来修

2、这里的“闻中”,不是肉耳之中,不是耳识之中,也不是意识之中;而是不生不灭的闻性,即如来藏性之中

3、入流是入流照自性,不向外驰求,心光时常内注。出流是攀缘外尘,攀缘外面声尘,便是生死轮回结缚

4、因动灭静生,静灭根生,根灭觉生,觉灭空生,空灭灭生,六结就是生灭法


相关注解:
【观世音菩萨】:观世音,梵名 Avalokites/vara,音译阿缚卢枳低湿伐罗。以慈悲救济众生为本愿之菩萨。又作光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观世自在菩萨、观世音自在菩萨、现音声菩萨、窥音菩萨。略称观音菩萨。别称救世菩萨、莲华手菩萨、圆通大士。另一梵名为 A^rya^valokites/vara,音译阿唎耶跋卢枳羝铄筏啰,为圣观世音之义。与大势至菩萨同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之胁侍,世称西方三圣。凡遇难众生诵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故称观世音菩萨。又因其于理事无碍之境,观达自在,故称观自在菩萨。
 法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详说此菩萨于娑婆世界利益众生之事,谓受苦众生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令得解脱;若有所求,亦皆令得;又能示现佛身、比丘身、优婆塞身、天身、夜叉身等,以摄化众生。
 关于观世音菩萨之住处,据新华严经卷六十八载,此菩萨住南海补陀落山。故其住处即在此娑婆世界。而在大阿弥陀经卷上、无量寿经卷下、观世音受记经中,以此菩萨为阿弥陀佛之胁侍,常住西方极乐世界辅施教化,即以西方净土为此菩萨之本住处。密教亦以此菩萨为阿弥陀佛之胁侍,并谓此菩萨与阿弥陀佛原为因果之异,寻其本觉即为无量寿佛,但由本誓故示现大悲菩萨形。密教复安立此菩萨于胎藏界曼荼罗、中台八叶院、观音院、遍知院、释迦院、文殊院、虚空藏院、苏悉地院等诸院中,其形像、持物等各异。然一切功德庄严王经、清净观世音普贤陀罗尼经等,则以观世音为释迦之胁侍。
 关于观世音菩萨之形像,因其应化无方,故相状亦颇多,而以二臂之正观音为其本形,余者皆其示现神变自在之力用,有一首、三首、五首,乃至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啰首;有二臂、四臂,乃至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有二目、三目,乃至八万四千清净宝目。其化相有千手千眼、十一面、准提、如意轮、不空罥索、青颈、香王、阿么[齒*來]等,亦皆有个别之仪轨。又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举出四面大悲观音、除八难仙观音、播拏目佉观音、大梵身相观音、根本莲华顶观音、广大明王央俱舍观音等。此外,摩诃止观卷二上举有六观音,诸尊真言句义抄揭示十五观音,又有二十五观音、三十三观音等;其中,部分非基于经轨而来,而系至后世混合中国及日本之民俗信仰所产生。
 观世音之信仰始自印度、西域,后传至中国内地、西藏、南海、日本等地,故有关观世音之记载甚多。西藏信仰观世音尤盛,代代之达赖喇嘛皆称为其化身,且其真言(六字大明咒)至今尚广传于该地。自西晋竺法护之正法华经译出后,中国内地亦大兴观世音之信仰,有关著作亦颇多。自北魏以后,造观世音像之风益盛,今大同、龙门、驼山等地存有遗品甚多。隋唐以后,随著密教之传入,诸种观世音像亦被造立,如敦煌千佛洞之菩萨像,观世音像即居大半。又以元魏孙敬德之高王观音经为始,观世音菩萨救苦经、观世音十大愿经、观世音三昧经等诸经亦陆续出现。相传其显灵说法之道场在我国浙江普陀山。据称其生日为阴历二月十九日,出家日为九月十九日,成道日为六月十九日。(旧华严经卷五十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大宝积经卷八十二、卷一○○、悲华经卷三、人日经卷一具缘品、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金刚恐怖集会方广轨仪观自在菩萨三世最胜心明王经、陀罗尼集经卷五、大智度论卷二十六、卷三十、卷三十四、瑜伽师地论卷七、法华经文句卷十下、法华义记卷八、注维摩诘经卷一、般若心经幽赞卷上、大日经疏卷五、三部秘释、大唐西域记卷三、玄应音义卷五、法苑珠林卷十七)FROM:【佛光大辞典】
【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漏】:梵语 ana^sravah!。“有漏”之对称。漏,为漏泄之意,乃烦恼之异名。贪、嗔等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不止,故称为漏。又漏有漏落之意,烦恼能令人落入于三恶道,故称漏。因之称有烦恼之法为有漏;称离烦恼垢染之清净法为无漏,如涅槃、菩提,与一切能断除三界烦恼之法,均属无漏。(俱舍论卷二十、大乘义章卷五本)((参见:有漏)2452)FROM:【佛光大辞典】
【胜解】:梵语 adhimoks!a,巴利语 adhimutti。又作信解。心所之名。为俱舍七十五法中十大地法之一,唯识百法中五别境之一。殊胜之了解之义。即于所缘之境起印可之精神作用(即作出确定之判断)。然有关胜解一语,各家之解释互异,说一切有部与俱舍宗谓胜解为十大地法之一,能与一切心所相应,即于一切心品遍起。俱舍论卷四(大二九·一九上):“胜解,谓能于境印可。”即不论是与非、邪与正,皆能审决,为此心所之作用。如心对境时,其为花、为月,心即印可其为花、月,故一切心品必定有此心所。然唯识宗则以其为五别境之一,不能遍于一切心所。成唯识论卷五(大三一·二八中):“云何胜解?于决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为业,谓邪正等教理证力于所取境审决印持,由此异缘,不能引转,故犹豫境胜解全无,非审决心亦无胜解,由斯胜解非遍行摄。有说心等取自境时无拘碍,故皆有胜解,彼说非理。”此谓胜解于决定之境审决时,始能称其为胜解。若于犹豫之境,心存疑问,无法审决,则无胜解,故非遍行。
 又上座部主张胜解即“决定”,而与“智相”无别。说一切有部则以“印可”为胜解之别作用,谓“印可”乃经由胜解以衍生之另一作用,故异于胜解或智相等;而“智相”之外别有其体。大毗婆沙论卷一○一谓择灭乃无为解脱之自性,胜解为有为解脱之自性。(品类足论卷一、大毗婆沙论卷十六、卷二十八)FROM:【佛光大辞典】
【有学】:梵语 s/aiks!a,巴利语 sekha。又称学人。即指为断尽一切烦恼,而修学无漏之戒、定、慧,及择灭之理者。亦即佛弟子虽能知见佛法,然尚有烦恼未断,必须有待修行学习戒、定、慧等法,以断尽烦恼,证得漏尽,以其尚有法可修学,故称有学。在小乘之四向四果中,前四向三果之圣者为有学,惟证得阿罗汉果之圣者,以其无法可修学,故称为无学。
 有学共有十八类,称为十八有学或十八学人,据中阿含卷三十福田经所举,即: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见至、身证、家家、一间、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中般、生般、有行般、无行般、上流般等十八类。此外,于成实论等经论中,尚有不同之分类。(俱舍论卷二十四、成实论卷一、顺正理论卷六十五、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五本)((参见:十八有学)351、“四向四果”1683、“无学”5138)FROM:【佛光大辞典】
【独觉身】:华严经所说融三世间十身之一。华严宗谓圆教之菩萨以真实之智解照见法界时,所触目者,无论万有万法,皆视为佛身,简约其类别,分为十种,总称为融三世间十身,其中,观十二因缘而求涅槃者,即称为独觉身。((参见:融三世间十身)6287)FROM:【佛光大辞典】
【缘觉】:又名独觉,或辟支佛,于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者,名为“缘觉”,若生于无佛之世,观诸法生灭因缘而自行悟道者,名为“独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声闻身】:梵语 s/ra^vaka-ka^ya。为解境十佛之一。指声闻之果位。即观苦、集、灭、道四圣谛而求涅槃解脱者。(旧华严经卷二十六、华严玄谈卷三)((参见:解境十佛)5605)FROM:【佛光大辞典】
【妙明】:妙明的真心,即无漏的真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缘起,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十二因缘是:无明(贪嗔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谛】:谛,梵语 satya,巴利语 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四谛依次称为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或苦圣谛、苦习谛、苦灭谛、苦灭道圣谛,或苦谛、苦集谛、苦尽谛、苦出要谛,或苦圣谛、集圣谛、真圣谛、道圣谛。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据中阿含卷七分别圣谛经、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七、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七等所说四谛之义,即:(一)苦谛(梵 duh!kha-satya),苦,泛指逼迫身心苦恼之状态。审实世间事物,不论有情、非情悉皆为苦;亦即对人生及环境所作之价值判断,认为世俗之一切,本质皆苦。苦谛即关于生死实是苦之真谛。(二)集谛(梵 samudaya-satya),集,招聚之义。审实一切烦恼惑业,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三)灭谛(梵 nirodha-satya),灭,即寂灭;审实断除苦之根本─欲爱,则得苦灭,可入于涅槃之境界。灭谛即关于灭尽苦、集之真谛。(四)道谛(梵 ma^rga-satya),道,能通之义。审实灭苦之道,乃正见、正思惟等八正道,若依此而修行,则可超脱苦、集二谛,达到寂静涅槃之境。道谛即关于八正道之真谛。
 四谛系佛陀成道之后,于鹿野苑为五比丘初转法轮之说,为佛教中之基本教义,并为生死解脱之唯一方法。后世虽以四谛为声闻之法,然除小乘教中有此生死解脱之说外,于大乘经典中亦有此四谛之说,如胜鬘经、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二、卷十三等,不仅附有大乘之解释,并对四谛之深义有所发挥。
 关于四谛之自性,诸部有多种异说,据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七载,阿毗达磨之诸论师以五取蕴为苦谛,有漏因为集谛,择灭为灭谛,学、无学法为道谛。关于四谛现观之次第,据俱舍论卷二十二、大毗婆沙论卷七十八记载,先观苦谛,依次观集谛、灭谛、道谛。
 此外,四谛之理分为三阶段,而各有四种行相之说,称为三转十二行相。若以苦谛为例,三转即:(一)初转是“说此为苦谛”之示转。(二)第二转是“应遍知(永断、作证、修习)苦谛”之劝转。(三)第三转为“已遍知(乃至修习)苦谛”之证转。其他集、灭、道谛亦各有三转。所谓十二行相,据杂阿含经卷十五、俱舍论卷二十四载,即指在三转中,各设有眼、智、明、觉四行相,而于各谛中均有十二行相。另有一种解释则不考虑眼、智、明、觉,而认为每一谛有三转,四谛则共有十二行相。
 然有部教学之修证论中认为,于四善根位观四谛,每一谛各有四种行相,合计则为十六行相,称为四谛十六行相。即:观苦谛有非常、苦、空、非我四行相,即一切万法无恒存性,为苦、为假相之存在,且无实体性;观集谛有因、集、生、缘四行相,即爱执为苦之因,其集聚苦而为苦生起之助缘;观灭谛有灭、静、妙、离四行相,谓苦灭之理想境界即灭系缚、静烦恼、殊妙境、离灾祸;观道谛有道、如、行、出四行相,谓至苦灭之圣道,为圣者实践之正道,合于正理,趋向理想境,而超出迷妄之生存。此四善根位之次即入见道,以无漏真智现观四谛。此见道即为预流向,至于预流果以后则属修道,若以通于预流向、预流果之十六心现观四谛,称为圣谛现观。其中仅最后之第十六心属预流果,前十五心属见道。
 复次,观欲界四谛之智,称为法智;观上二界(色界与无色界)四谛之智,称为类智,而此法智与类智又各有忍与智。此即言,在无间道,以忍断烦恼;在解脱道,则以智证真理。就苦谛而言,乃是以苦法智忍(简称苦法忍)现观欲界之苦谛,断苦谛所迷之烦恼,以苦法智现观欲界之苦谛,并证苦谛之理,以苦类智忍(简称苦类忍)现观上二界之苦谛,而断烦恼,以苦类智现观上二界之苦谛而证理,即以此四心现观苦谛。故准此而言,对集、灭、道三谛亦各有集法(智)忍、集法智、集类(智)忍、集类智,灭法(智)忍、灭法智、灭类(智)忍、灭类智,道法(智)忍、道法智、道类(智)忍、道类智等,总共则有十六心,称为八智八忍,或八忍八智。此外,依次观四谛之无漏清净,可分别产生苦智、集智、灭智、道智,此四智与世俗智、法智、类智、他心智、尽智、无生智并称为十智,乃统括一切有漏智与无漏智之总称。
 大乘佛教在显扬圣教论卷七中,依四谛之内容开演为行苦谛、坏苦谛、苦苦谛、流转谛(以上系由苦谛展开)、杂染谛(相当苦、集二谛)、流息谛(相当于灭谛)、清净谛(相当于灭、道二谛)、正方便谛(相当于道谛)等八种,称为八谛。又据吉藏之胜鬘宝窟卷下本所述,小乘之四谛观乃不完全、不究竟,后更有修作,故称有作四谛;大乘之四谛则完全而究竟,后更无修作,故称无作四谛;此二者亦合称为八谛。
 又天台宗智顗大师依胜鬘经、涅槃经之说,别立浅深不同之四种四谛,与藏、通、别、圆四教相配当:(一)生灭四谛,为藏教所说,就有为生灭之事,而观四谛之因果为实有生、灭。(二)无生四谛,又作无生灭四谛。为通教所说,就因缘诸法即空无生,而观四谛迷悟之因果,均是空无而无生灭。(三)无量四谛,为别教所说,就界内界外恒沙无量差别,而观一切现象皆由因缘生,具有无量之差别,因而四谛亦有无量之相。(四)无作四谛,圆教所说,就迷悟之当体即实相,而观迷与悟之对立矛盾即非矛盾,而皆为实相。
 另法相宗于四谛中之灭谛立有自性灭、二取灭、本性灭等三灭谛;在道谛中立有遍知道、永断道、作证道等三道谛,此系由于灭谛与道谛中各具有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之故。(杂阿含经卷十五、卷十六、中阿含卷七象迹喻经、卷二十五念经、长阿含卷八众集经、卷九“十上经”,增一阿含经卷十四、卷四十二、四谛经、转法轮经、旧华严经卷四、卷五、新华严经卷十二“四圣谛品”、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二、大品般若经卷二十六差别品、五分律卷十五、善见律毗婆沙卷四、集异门足论卷七、品类足论卷七、法蕴足论卷六、杂阿毗昙心论卷八、成实论卷二、中论卷四观四谛品、大智度论卷十一、卷十八、卷四十八、卷九十四、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卷六十七、卷九十五、显扬圣教论卷二、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七至卷十、成唯识论卷九、顺正理论卷五十七、卷五十八、四谛论、法华经玄赞卷七末、法华经玄义卷二下、中观论疏卷十本、大乘义章卷三本、摩诃止观卷一之三、卷一之四)FROM:【佛光大辞典】
【欲尘】:(术语)五欲污身如尘坌,故云尘,又欲者六欲,尘者五尘。无量义经曰:“微渧先堕,以淹欲尘。”智度论十七曰:“禅为清净水,能洗诸欲尘。”俱舍光记十一曰:“喜林苑极妙欲尘,殊类皆集。”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梵王】:(天名)大梵天王之异称也。又总称色界之诸天。法华经方便品曰:“诸梵王及诸天帝释。”毗奈耶杂事二十曰:“梵王捧伞,天帝持拂。”(参见:大梵天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天主】:<一>大自在天之别名。为大自在天外道之主神。((参见:大自在天)783)
 <二>指帝释天。帝释天为忉利天之主,故称天主,又称天帝。(大智度论卷四、维摩经疏(净影))((参见:帝释天)3776)
 <三>人名。梵名 S/am!kara-sva^min 之意译,音译作商羯罗主。商羯罗为大自在天之别名,其父母祈请大自在天而得子,故名之为商羯罗主。系陈那之弟子,博通因明,祖述陈那之因明正理门论,著有因明入正理论一卷。(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参见:商羯罗主)4410)FROM:【佛光大辞典】
【帝释】:(天名)忉利天之主也,居须弥山之顶喜见城,统领他之三十二天(忉利天译三十三天),梵名释迦提桓因陀罗S/akra deva%na%m indra,略云释提桓因。新译之梵名,释迦提婆因达罗。释迦译能,天帝之姓,提桓者天,因陀罗者帝,即能天帝也,今反转梵语而谓为帝释,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之一众也。大日经一曰:“初方释天王,安住妙高山,宝冠被璎珞,持跋折罗印,及诸余眷属,慧者能分布。”同疏五曰:“于东方五顶之南当画因陀罗释天之主,坐须弥山,天众围绕。首戴宝冠,身被种种璎珞,持跋折罗。及诸余眷属,谓舍指夫人,及六欲天等,是如图中所示也。”法华义疏二曰:“释提桓因者,具足外国语应云释迦提桓因陀罗,释迦为能,提桓为天。因陀罗为主,以其在善法堂治化称会天心,故为能天主。”法华玄赞二曰:“梵云释迦提婆因达罗,释迦,姓也,此翻为能。提婆,天也。因达罗,帝也。正云能天帝。释提桓因,云天帝释,俱讹倒也。此在妙高山顶而住,三十三天之帝主也。过去字憍尸迦,此云茧儿,名阿摩揭陀。此云此毒害,即摩揭陀国过去帝释修因之处用为国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自在天】:(参见:大自在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大自在天】:梵名 Mahes/vara,巴利名 Mahissara。音译作摩醯首罗、莫醯伊湿伐罗。又作自在天、自在天王、天主。传说为噜捺罗天(梵 Rudra)之忿怒身,因其居住地之不同,又有商羯罗(梵 S/am!kara)、伊舍那(梵 I^s/a^na)等之异名。此天原为婆罗门教之主神湿婆,信奉此天者被称为大自在天外道,此派以天为世界之本体,谓此天乃一切万物之主宰者,又司暴风雷电,凡人间所受之苦乐悲喜,悉与此天之苦乐悲喜相一致。故此天喜时,一切众生均得安乐;此天嗔时,则众魔现,国土荒乱,一切众生均随其受苦;若世界毁灭时,一切万物将归入大自在天中。此盖为大自在天神格之表现;然除杀伤、暴恶等性格之外,此天亦具有救护、治疗之性格,而以吉祥神之面貌出现。初时,此天与那罗延天同列于梵天之下,其后,其神位渐次升高,而成为最高神格,于婆罗门教中,被视为“其体常住,遍满宇宙”,而有“以虚空为头,以地为身”之泛神论之神格。然湿婆神进入佛教后,即成为佛教之守护神,称为大自在天,住在第四禅天。其像为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之天人形,有大威力,能知大千世界雨滴之数,独尊于色界。FROM:【佛光大辞典】
【四天王】:(天名)为帝释之外将。须弥山之半腹有一山,名由犍陀罗。山有四头,四王各居之,各护一天下,因之称为护世四天王。其所居云四王天。是六欲天之第一,天处之最初也。称为四天王天Caturmaha%ra%jaka%yika%s,东持国天Dhr!itara%s!t!ra,南增长天Viru%d!haka,西广目天Viru%pa%ks!a,北多闻天Dhanada,又云Vais/raman!a。长阿含经曰:“东方天王,名多罗吒,领乾闼婆及毗舍阇神将,护弗婆提人。南方天王名毗琉璃,领鸠槃荼及薜荔神,护阎浮提人。西方天王名毗留博叉,领一切诸龙及富单那,护瞿耶尼人。北方天王名毗沙门,领夜叉罗刹将,护郁单越人。”婆沙论谓四天王身长一拘卢舍四分之一。止持会集音义四王天曰:“东方持国天王,谓能护持国土,故居须弥山黄金埵。南方增长天王,谓能令他善根增长,故居须弥山琉璃埵。西方广目天王,谓以净天眼常观拥护此阎浮提,故居须弥山白银埵。北方多闻天王,谓福德之名闻四方,故居须弥山水晶埵。”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长者】: 1、年长或位尊的人。 2、尊称有道德的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名言】:指名字、名目与言句、言说。大乘密严经卷下(大一六·七三九中):“瓶、衣、车乘等,名言所分别,色相虽可说,体性无所有。世间众色法,但相无有余,唯依相立名,是名无实事。”由此可见,名言系假立而无实者。又大乘起信论所举之由境界之缘,引生六种相之说中,第四相为计名字相,即指由妄执假立之名言所分别之相,此亦为名言系假立之一例。
 关于名之种类,大毗婆沙论有二种、四种、六种之说,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四举出五种,释摩诃衍论卷二举出二种。
 就言说而论,据中论卷四、大乘起信论等所举,言说为俗谛,能诠显真如第一义之义旨。关于言说之种类,大智度论卷一举出邪见、慢、名字三种,其中,邪见与慢为不净,名字则为净。又释摩诃衍论卷二,举出相言说、梦言说、妄执言说、无始言说、如义言说等五种,其中,前四种为虚妄之说,最后一种为如实之说。又瑜伽师地论卷二,举出有法语言、无法语言、余语言三种。
 综上所述,可知名言为能诠者,能诠显真如本体之真义,然以其无有实体,而系一种方便教化之权巧施设,故若执著拘泥于名言,则易落入舍义求文,舍本逐末之大患中,而难以悟知实相中道之理。(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入楞伽经卷四、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顺正理论卷十四、成唯识论卷二、摄大乘论卷六)FROM:【佛光大辞典】
【居士】:梵语 gr!ha-pati,巴利语 gaha-pati。音译迦罗越、伽罗越。意译长者、家主、家长。指印度四姓中吠舍种(梵 vais/ya)之富豪,或在家有道之士。经、律典籍中,常称吠舍种之富豪为居士,如中阿含卷一水喻经、长阿含卷二十二世本缘品、大品般若经卷一、放光般若经卷一等所载。而大智度论卷九十八等,则称居家有道之士为居士。
 佛教中之居士常与古来所称之长者混同,如慧远之维摩义记卷一末(大三八·四四一中):“居士有二,一广积资产,居财之士名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后者即为佛教中之居士。如印度之维摩、贤护等常修佛道之在家菩萨,及我国梁代傅大士、北魏刘谦之、唐代李通玄等能通佛道之在家者。今则泛指在家修道之男子为居士,亦有称女在家修道之女子为居士者。
 在我国,居士一词原出于礼记玉藻篇,于韩非子一书中,亦谓有任矞、华仕等居士,皆指颇有道艺而不求仕宦之处士。其后,我国与日本多不依经律所说之本意,而泛称有道之处士为居士,如首楞严经义疏注卷一、法华经演义卷七之一、祖庭事苑卷三等所载。(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十诵律卷六、维摩经文疏卷九)FROM:【佛光大辞典】
【婆罗门】:婆罗贺摩拿的简称,为印度四姓之一,华译外意、净行、净志、静志等,是奉事大梵天王而修净行的种族。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数术】:数术,也写作术数, 是中华古代神秘文化的主干内容。数术的特征是以数行方术;基础是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河图洛书、太玄甲子数等。"术",指方术;"数",指气数、数理;即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数理。摘自百度。
【摄卫】:保养身体。 摘自百度。
【比丘】: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比丘含有三义,即
  一、乞士,就是一面向社会群众乞化饮食,以资维持色身,一面又向慈悲的佛陀乞化法食,以资长养法身。
  二、破恶,此恶是指心中的种种烦恼而言,出家人修戒定慧三学,扑灭贪嗔痴等烦恼,以便达到了脱生死的目的。
  三、怖魔,六欲天的天魔希望一切众生皆为其魔子魔孙,永远受他的控制,可是出家的佛弟子目的却在跳出三界,以解脱为期,大家都很认真修行,不为天魔外道所扰乱,于是魔宫震动,魔王怖畏起来,故谓之怖魔。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比丘尼】:(术语)Bhiks!un!i,女子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称。新云苾刍尼。梵语尼者,显女性之声也。因之比丘为男僧,比丘尼为女僧。俱舍光记十四曰:“苾刍,唐言乞士,旧云比丘,讹也。苾刍尼苾刍如前解,尼是女声。”慧琳音义二曰:“苾刍尼义说同上,出家女之总名,尼例声明即女声也。”以阿难恳请初度佛之姨母大爱道为僧,是为比丘尼之始。(参见:苾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优婆塞】:华译为清信士、近事男、善宿男等,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和受持五戒的男居士,为四众或七众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优婆夷】:华译为清净女、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等,即亲近奉事三宝和受持五戒的女居士,为四众或七众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五戒】:(术语)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之制戒。(参见:戒)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女主应】:女主,天子之后也。谓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菩萨即于彼前,应现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命妇】:古时被赐予封号的妇女,一般为官员的母亲、妻子。摘自百度。
【诸天】:(界名)欲界有六天,谓之六欲天。色界之四禅有十八天。无色界之四处有四天。其他有日天月天韦驮天等诸种天神。即诸天部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龙】:梵语叫做那伽,八部众之一,有神通力,能变化云雨。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药叉】: (异类)(参见:夜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夜叉】: (异类)Yaks!a,又曰阅叉。新作药叉,夜乞叉。译言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轻捷,秘密等。玄应音义三曰:“阅叉或云夜叉,皆讹也。正言药叉,此译云能啖鬼,谓食啖人也。又云伤者,谓能伤害人也。”法华玄赞二曰:“夜叉,此云勇健。飞腾空中,摄地行类诸罗刹也。罗刹,云暴恶,亦云可畏。彼皆讹音,梵语正云药叉罗刹婆。”注维摩经一:“什曰:夜叉,秦言贵人,亦言轻捷。有三种:一在地,二在虚空,三天夜叉也。”净名疏二曰:“夜叉者,皆是鬼道。夜叉,此云轻疾。”慧苑音义下曰:“夜叉,此云祠祭鬼,谓俗间祠祭以求恩福者也。旧翻捷疾鬼也。”梵语杂名曰:“夜叉,药乞叉。”大日经疏一曰:“西方谓夜叉为秘密,以其身口意速疾隐秘难可了知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乾闼婆身】: (杂语)三十三身之一。乾闼婆者,帝释执法乐神名。八部众之一。观自在菩萨现种种之身,应入诸国土时亦示此身形。法华经普门品所谓“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首楞严经六所谓“若乾闼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为说法。”是也。补陀落海会轨说其形像曰:“乾闼婆身,顶上有八角冠,身相赤肉色,身如大牛王,左定执箫笛,右慧持宝剑,具大威力相,发髻有焰鬘冠。”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修罗】:六道之一,华译为非天,因其有天之福而无天之德,似天而非天。又译作无端,因其容貌很丑陋。又译作无酒,言其国酿酒不成。性好斗,常与帝释战,国中男丑女美,宫殿在须弥山北,大海之下。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紧那罗】:梵名 Kim!nara,巴利名 Kinnara。又作紧捺洛、紧拏罗、紧担路、甄陀罗、真陀罗。或称歌神、歌乐神、音乐天。kim! 为疑问词,nara 为人之意;意译作疑神、疑人、人非人。原为印度神话中之神,后被佛教吸收为八部众之第七。华严经探玄记卷二载,此神形貌似人,然顶有一角,人见而起疑,故译为疑人、疑神。彼具有美妙的音声,能歌舞。华严经疏卷五载其为天帝之执法乐神。大乘诸经中,佛说法之听众中常列其名。于密教,为俱毗罗之眷属,于阿阇梨所传曼荼罗图位中,位居北方第三重。于现图曼荼罗,在外金刚部北方,摩睺罗伽众之北有二尊紧那罗,俱呈肉色,其中之一于膝上安置横鼓,另一于膝前安置二竖鼓,俱作欲击鼓之势。
 又观世音菩萨为济度众生,而顺应各种机类示现三十二种形相(即三十二应),其中第二十九即为“紧那罗应”。谓紧那罗若欲脱离紧那罗身,观世音菩萨即于其前应现紧那罗身,为其说法,使之成就。(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卷一、法华经卷一序品、起世经卷一、大智度论卷十七、注维摩诘经卷一、大日经疏卷六、慧琳音义卷十一)FROM:【佛光大辞典】
【摩呼罗伽应】: 梵语摩呼罗伽,华言大蝮行,即大蟒蛇也。谓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菩萨即于彼前,应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非人】:梵语 amanus!ya,巴利语 amanussa。指非人类之天龙八部,以及夜叉、恶鬼、修罗、地狱等。一般又作为鬼神之泛称。比丘六物图私抄卷下载,于律典中,谓有人趣、非人趣、畜生趣等三趣,而以非人趣指天、修罗、地狱、饿鬼等四趣。又出家遁世之沙门,亦自谦为非人。此外,又用为对乞儿、穷乏者之贬称。(长阿含卷十五种德经、法华经普门品、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俱舍论卷十二)FROM:【佛光大辞典】
【有想】:有想者,从忆想所生也。谓此类有情,因颠倒罔象之惑,起潜结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神鬼精灵之类是也。(罔象者,似有似无也。潜结者,潜即隐伏,结即凝滞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无想】:无想者,想心昏迷,无所觉了也。谓此类有情,因顽钝愚痴之惑,起枯槁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精神化为土木金石之类是也。(精神化为土木金石者,如华表生精,如黄头外道化为石是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无作】:无因缘的造作。与无为同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昧】: 1、华译为定,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定”,也就是进入“三昧”的境界。 2、又译作正受,是正常的享受的意思。世人的心常被外境的影响而波动,那已经失去正常,修行的人面对一切的外境时,虽了了分明,但不起心不动念,如如不动,其心清净如镜,那才是正常的享受,也是圣者的享受。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深深忏悔自身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师兄们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2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228

[精进勋章]

2#
 楼主| 发表于 2021-8-4 18:45: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8-4 18:48 编辑

品读学习楞严经 【43】 (用时 3 小时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世尊!我复以此[闻薰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

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

二者,知见旋复。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

三者,观听旋复。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四者,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

五者,熏闻成闻,六根销复,同于声听。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摇动。

六者,闻熏精明,明遍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众生,药叉、罗刹、鸠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单那等。虽近其傍。目不能视。

七者,音性圆销,观听返入,离诸尘妄,能令众生,禁系枷锁,所不能著。

八者,灭音圆闻,遍生慈力。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劫。

九者,熏闻离尘,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众生,远离贪欲。

十者,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嗔恚。

十一者,销尘旋明,法界身心,犹如琉璃,朗彻无碍。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痴暗。

十二者,融形复闻,不动道场,涉入世间。不坏世界,能遍十方。供养微尘诸佛如来。各各佛边为法王子。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

十三者,六根圆通,明照无二,含十方界。立大圆镜空如来藏。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失。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现住世间诸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数,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

世尊,我一名号,与彼众多名号无异。由我修习得真圆通。是名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世尊。我又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罗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声度垣,不能为碍。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三者,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所游世界,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

四者,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为第一。

世尊!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解说:

“世尊!我又以此[闻薰闻修金刚三昧]无因缘造作的殊妙之力,而与种种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体悲仰,令种种众生能够从我身心,获得十四种无畏(勇猛安稳)功德(功能福德):

第一种,由我不从声尘观照而以清净自性观照。能够让十方一切苦恼众生,通过观照诵念我名号的音声与我相应,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得到解脱。

第二种,由我旋转妄知妄见,回归自性之真知真见,通过观照忆念我的名号与我相应,能够加被一切众生,假设入于大火之难,不会被大火所烧。

第三种,由我旋转妄闻,回归真闻,通过观照忆念我的名号与我相应,能够加被一切众生,即使为大水所漂,也不会被大水所溺。

第四种,由我断灭妄想,无杀害之心,通过观照忆念我的名号与我相应,能够加被一切众生,即使入于诸鬼国,也不会被鬼伤害。

第五种,由我熏修熏妄闻成为真闻,六根销除虚妄归复清净自性,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六根可以互用,通过观照忆念我的名号与我相应,能够加被一切众生,在将要被害时,令杀害他们的利刀一截截的断掉,即使兵器砍过来就好像割水一样,或者用口来吹日光,吹不掉光,因为我的自性,如如不动,刀枪不入,所以能加被众生,同样不受害。

第六种,由我闻性熏修显发清净自性的绝妙明澄,光明遍照法界,而让种种幽暗之性不能自全,通过观照忆念我的名号与我相应,能够加被一切众生,遇到药叉、罗刹、鸠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单那等鬼怪。虽然可以靠近身傍,却连眼睛都无法直视。

第七种,由我音声和动静二性圆满销除,观照闻性返归恢复清净自性,而离开一切尘劳妄想,通过观照忆念我的名号与我相应,能够加被一切众生,禁闭、系缚、颈枷、锁链都不能拘束他们。

第八种,由我灭尽音性,解脱声尘,圆满闻性,而遍生大慈之力。通过观照忆念我的名号与我相应,能够加被一切众生,经过险恶道路的时候,贼匪不能劫夺。

第九种,由我熏修闻性远离尘缚,而不会再被一切色尘所障碍,通过观照忆念我的名号与我相应,能够加被一切多淫的众生,远离色尘、贪欲自息。

第十种,由我纯一闻音妙性,没有可对声尘,动静二境了然不生,根尘双亡,而根境圆融无碍,无能对之根,与所对之尘。通过观照忆念我的名号与我相应,能够加被一切忿怒嗔恨的众生,远离一切嗔恨恚怒。

第十一种,由我销除根尘,恢复自性光明,而法界与身心,合而为一,犹如琉璃,内外明彻,无所障碍。通过观照忆念我的名号与我相应,能够加被一切昏沉暗钝、没有善根的众生,永远脱离愚痴晦暗。

第十二种,由我销融四大之幻形,恢复本有之闻性,真心在不动道场即本有寂灭场地,而能涉入世间(即有情、无情及正觉世间),不坏世界之相,能周遍十方,供养如微尘数的诸佛如来。在各各佛陀的身边做法王子。通过观照忆念我的名号与我相应,能够让法界一切没有孩子的众生,想要男孩便可以诞生有福德有智慧的男孩。

第十三种,由我六根圆通无碍,互相为用,而能光明遍照无二无别,含摄十方世界。成立大圆镜智,空如来藏(真如之体性毕竟空寂,不止一切染净之法,如明镜内无一实质)。承继顺接如来如微尘数的秘密法门,受持领纳不会忘失。通过观照忆念我的名号与我相应,能够让一切没有孩子的众生,想要女孩便可以诞生相貌端正、有福有德、心性柔顺、众人爱敬的女孩。

第十四种,这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中,现住世间的诸位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数那么多,他们都在修习佛法垂范世间,教化救渡一切众生,随顺众生的因缘次第,所用的善巧方便,智慧方法,则有种种的不同。由我所修得圆通本根是发妙于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让持诵我名号的众生,与那些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名号的众生,二者可以获得同等没有差别的福德。

世尊,单持我一名号,与其持众多名号,所得福德并无分别。是因为我修习[闻薰闻修金刚三昧]而证得了真正的圆通。这就是[十四施无畏力],能够福德周备来普施十方众生。

世尊。我既获得真实圆通,终于证得无上菩提道,所以又能得到四种不可思议、不假作意的神妙德相。

第一,由我初从入流照性,以反闻自性之始觉妙理,来照自性之本觉妙智,理智双妙,合而为一,故得妙妙闻心。这颗心精脱离能闻之根与所闻之境,见闻觉知不再分隔,成就了统一、圆融的清净宝觉。所以我能化现众多的微妙之容,能说无量无边的秘密神咒。其中或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金刚首。或化现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结密印臂。或化现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者慈祥或者威严,或者安定或者智慧。救护众生,使其得到大自在(广大之力用无论何事皆作得也)。

第二,由我从闻性思修,一根返源,六根亦同时得到解脱,而脱离出六根六尘,如同声音穿过垣墙,不会有任何障碍。所以我能够化现任一身形,诵持任一佛咒。无论身形还是佛咒,都能将无畏布施给种种众生。所以十方一切微尘数那么多的国土众生,都称我为施无畏者;

第三,由我修习本来微妙圆通,清净无染的闻性,而可以去所游化的世界,令众生(破除他们的悭贪心)乐意施舍珍宝,请求我慈悲哀愍救拔

第四,由我已得诸佛的因地心,如来藏真心,证到究竟(形容至高无上之境界,或对事物彻底极尽之意)坚固的正定。而能够将种种珍宝,供养十方如来,并傍及普惠于法界六道众生。令他们能够求妻得好妻、求子得好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佛世尊问谁为圆通,我从耳根法门,反闻照性,圆满得楞严大定,能随缘应化,运用自在的妙用。由我的反闻功夫,逆生死流,入涅槃流,而证得三摩提,成就无上菩提,所以我认为这(耳根法门)是最圆通的法门。

世尊!那位观世音如来赞叹我成就证得了耳根圆通法门,在法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的名号,由我观照耳根,听闻之性,圆融无碍,遍满十方法界,故能令十方众生,一心念我名者,都能遂心满愿,自在成就。因此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能够遍满十方世界。

学习笔记:

这里重点讲了观世音菩萨的[十四施无畏力]以及四种[无作妙德]

通过学习,末学有一些粗浅体会

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怜悯众生
通过修习圆通法门,而获得的一切功德、妙德
都是为了利益众生,普渡众生,没有一丝一毫是为了自己
时时,处处,没有“我”,只有“众生”
没有妄知妄念,只有真心自性

【发心发愿就是最大的功德(这也是佛经上说的)和能量
这就能让修行人不断增上,提升慈悲和智慧,逐渐恢复佛性】


法界本清净
众生都是自寻烦恼,自作自受
就像跳梁小丑,自找罪受
所以多练习光明心法,别胡思乱想
只要您保持清净光明心,
就算不做任何事情,别人自然就会喜欢您
因为佛性散发的清净光明,自然就能利益一切众生(包含人和非人)——[进阶心法]能发起大心,就能与佛菩萨的悲愿智慧相应结合,就能不断突破

相关注解:
【无作】:无因缘的造作。与无为同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畏】:梵语 vais/a^radya,巴利语 vesa^rajja;或梵语 abhaya,巴利语同。又作无所畏。系无所怖畏之意。谓佛、菩萨说法时具有无所怖畏之自信,而勇猛安稳。佛、菩萨之无畏皆有四种,称四无畏、四无所畏。佛之四无畏即诸法现等觉无畏、一切漏尽无畏、障法不虚决定授记无畏、为证一切具足出道如性无畏。佛所具有之十八种功德法(十八不共法),即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大悲。而四无畏与“十力”中之处非处智力、漏尽智力、业法集智力、遍趣行智力相配。十力复一一摄四无畏,故总为四十无畏。菩萨之四无畏,即能持无畏、知根无畏、决疑无畏、答报无畏。而华严经疏卷五十二记载菩萨十种无畏,即闻持无畏、辩才无畏、二空无畏、威仪无缺无畏、三业无过无畏、外护无畏、正念无畏、方便无畏、一切智心无畏、具行无畏。又密教行者发菩提心之时有六种功德,即善无畏、身无畏、无我无畏、法无畏、法无我无畏、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六种,称为六无畏。(增一阿含经卷十九、卷四十二、大日经卷一、大智度论卷五、卷二十五、大日经疏卷三、大乘义章卷十一)((参见:六无畏)1294、“四无所畏”1773)FROM:【佛光大辞典】
【功德】:梵语 guN!a。音译作惧曩、麌曩、求那。意指功能福德。亦谓行善所获之果报。景德传灯录卷三有如下记载,梁武帝问于菩提达磨(大五一·二一九上):“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师曰:“并无功德。”盖此仅为人天小果有漏之因,虽有非实。所谓真功德,乃净智妙圆、体自空寂,不求于世。往生论注卷上亦详论虚伪、真实之二种功德。大乘义章卷九(大四四·六四九下):“言功德,功谓功能,善有资润福利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为功德。”胜鬘宝窟卷上本(大三七·一一中):“恶尽曰功,善满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又功德之深广喻为海,称功德海(梵 guN!a-sa^gara),其贵重如宝而谓功德宝(梵 guN!a-ratna),其他尚有功德藏、功德聚、功德庄严、功德林等多种名称。(维摩义记卷一(慧远)、仁王般若经疏卷上一(吉藏))((参见:利益)2809)FROM:【佛光大辞典】
【精明】:精,精妙;明,明白。精明,指自性清净心中本具之绝妙明澄。(无量寿经卷下、首楞严经卷六)FROM:【佛光大辞典】
【空如来藏】:(术语)如来藏者,真如之德名。真如之体性毕竟空寂,不止一切染净之法,如明镜内无一实质,故谓为空。非谓真如之体是无也。大乘止观一曰:“此心性,虽复缘起建立生死涅槃违顺等法,而复心体平等,妙绝染净之相。非直心体自性平等,所起染净等法,亦复性自非有。”起信论义记中本曰:“言如实空者,此以如实之中空无妄染故。云如实空,非谓如实自空。”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作】:(术语)无因缘之造作也。如言无为。七帖见闻七曰:“圆教意十界三千万法皆中道,法尔任运自然体,始令造作法无之故,名无作教也。”【又】心无造作物之念也。如无作三昧是。无量寿经下曰:“无作无起,观法如化。”【又】不假身口意之动作,自然相续之法也。如无作戒,无作色等是。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烁迦罗】:梵语 cakra,巴利语 cakka。又作灼羯罗、斫迦罗、斫迦婆罗。为金刚、坚固、轮铁等意。例如梵语之 Cakrava^d!a,乃指铁围山。又如楞严经卷三(大一九·一一九中):“烁迦罗心无动转。”其烁迦罗一词,乃精进、坚固之义。又烁迦罗眼,谓金刚眼、坚固眼,即指明定正邪、辨别得失之眼。(碧岩录第九则颂古、慧琳音义卷四十二、玄应音义卷二十三)FROM:【佛光大辞典】
【母陀罗】:梵语 mudra^。又作目陀罗、母捺罗、莫捺罗。译为印相、契印、密印。略称印。即密教曼荼罗海会诸尊各标示其内证三昧之印。未成佛果之修行人与诸尊之本誓相同,皆为成就三密涉入之义,而于手上结密印,属于身口意三密中之身密。盖“印”者,即所谓标帜之义,以此方便表显诸尊内证之德。((参见:手印)1412、“印相”2231)FROM:【佛光大辞典】
【大自在】:(术语)言广大之力用无论何事皆作得也。法华经弟子授记品曰:“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一一】:梵语有 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FROM:【佛光大辞典】
【佛心】:(术语)如来之心也,觉悟之心也。观无量寿经曰:“佛心者大慈悲是。”【又】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无住心者是佛心。”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究竟】:梵语 uttara,巴利语同。音译郁多罗。形容至高无上之境界,或对事物彻底极尽之意。前者如佛示现至高无上之真理,即称为究竟法身;大般涅槃显示佛教之最终目的,即称为究竟涅槃。后者如以不退之愿心而成就誓愿者,称为究竟愿,此乃赞仰弥陀本愿力之语。(胜鬘经一乘章、大日经卷一住心品、十住毗婆沙论卷三)FROM:【佛光大辞典】
【入流】:  梵文Srataapanna(须陀洹)的旧译。小乘四果的第一果。谓初入圣人之流。《金刚经·一相无相分》:“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后多指紧跟时流,或列入流品。如《南齐书·王僧虔传》:“谢灵运书乃不论,遇其合时,亦得入流。”也指加入某个行列。如鲁迅《南腔北调·题记》:“真的,我不会说绵软的苏白,不会打响亮的京腔,不入调,不入流,实在是南腔北调。”  FROM:【《俗语佛源》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深深忏悔自身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师兄们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2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228

[精进勋章]

3#
 楼主| 发表于 2021-8-5 18:10: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8-5 21:01 编辑

品读学习楞严经 【44】 (用时 3 小时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尔时,世尊于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丝网,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

即时,天雨百宝莲华,青黄赤白间错纷糅,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时不现,唯见十方微尘国土合成一界,梵呗咏歌自然数奏。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从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

色想结成尘,精了不能彻;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

音声杂语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获圆通?

香以合中知,离则元无有;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时有;其觉不恒一,云何获圆通?

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合离性非定,云何获圆通?

法称为内尘,凭尘必有所,能所非遍涉,云何获圆通?

[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

[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

[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

[身]与所[触]同,各非圆觉观;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

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

[识见]杂三和,诘本称非相;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

[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

[鼻想]本权机,只令摄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

[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

[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元非遍一切,云何获圆通?

[神通]本宿因,何关法分别;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圆通?

若以[地性]观,坚碍非通达;有为非圣性,云何获圆通?

若以[水性]观,想念非真实;如如非觉观,云何获圆通?

若以[火性]观,厌有非真离;非初心方便,云何获圆通?

若以[风性]观,动寂非无对;对非无上觉,云何获圆通?

若以[空性]观,昏钝先非觉;无觉异菩提,云何获圆通?

若以[识性]观,观识非常住;存心乃虚妄,云何获圆通?

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解说:

这时,世尊在师子座上全身同放宝光,远灌十方微尘数如来、法王子、菩萨顶;十方诸佛如来也全身同放百宝光明,从微尘数的方向来灌释迦佛顶,同时灌法会一切大菩萨、阿罗汉顶,并祇陀园中树木丛林泉池沼泽,同时演奏法音,宝光相交彼此罗织,如同宝丝织成的网,法会所有大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利益,一切大众都获得了金刚三昧。

这时,诸天下雨一般的洒下百宝所成的莲华,青色的、黄色的、赤色的、白色的,交相错杂、缤纷辉映,十方虚空变成了七宝之色,这个娑婆世界的山河大地同时不见了,只看见十方微尘数的国土,合成了一界,梵呗天乐、歌咏赞叹,自然演奏种种赞颂歌咏等微妙法音。

于是如来告诉文殊师利法王子:“你现今观察这二十五已证无学位的大菩萨、阿罗汉,各自演说最初成道的方便法门,认为自己修习的是真实圆通法门,其实他们所修的方法,并没有优劣、前后的分别;我现在想要让阿难开悟,这二十五种行法之中,选择哪一种作为修行的本根呢?且在我灭度后,此娑婆世界的未来众生,想要证入菩萨乘、求取无上菩提,应该选择哪一种方便法能够更容易获得成就呢?

文殊师利法王子尊奉佛陀的慈旨,即时从座起身,顶礼佛的双足,秉承佛的威德神力,以偈颂回答道:

“觉海本性甚深湛然如海,澄清明澈,圆含万有,圆满澄澈的觉性元本殊妙,不假功用。在本来妙明上是毫无一物,忽然生起了妄照,因妄照就生出妄所。

本元光明澄照生死流所,建立起照映的虚妄尘相,因妄照就生出妄所,妄境既成立,由此原本的光明真性就灭亡消失了。因为觉海本性依真起妄,晦昧为空,迷性空为顽空,就有了虚空,依虚空又妄立种种世界。

妄想澄寂结成无情国土,妄想知觉就成为有情众生。虚空在本觉佛性中,就如同大海中的一个水泡,

一切有漏(欲漏、有漏和无明漏)、微尘数国土器世间,都是由虚空幻化而生;如同水泡一般的虚空本就是空无的,何况是种种三有(三有即: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亦叫三界二十五有)呢?

要归复本元自性平等无二,有很多方便法门。圣性(生无漏智而断烦恼之性为圣性)没有不通达的,顺修与逆修都是入道的方便法门;

但若初发心欲入首楞严王三昧,会有慢、快的速度不同。色是妄想所结,晦昧而成色尘,因而见精不能明了透彻;如何能依此不明彻之色尘,而获得圆通呢?

音声(声尘)中夹杂有语言文字,只能解释相应的文句义理;一音一语,一字一句是不能遍含一切法义的,那么又如何能够依此获得圆通呢?

香尘是以与鼻根相合才有觉知,脱离鼻根则觉知便没有了;如果不能恒常觉知,那么又如何能够依此获得圆通呢?

味尘体性不能自知有味,要与舌根相合时才知有味;如果味性觉知(会随味道不同而有差异)不是恒常如一的,那么又如何能够依此获得圆通呢?

触尘是以身根与所触相合而发明的,没有所触就不能发明触觉;因为有相合、相离,所以触性不定,那么又如何能够依此获得圆通呢?

法尘被称为内尘(指意识所缘之法尘。“外尘”之对称。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中,前五者为眼等前五识所缘,称为外尘;法尘为意识所缘,缘于内,故称内尘),依凭尘相必定会有个处所对应,因为有能所(自动之法叫做“能”,被动之法叫做“所”),所以就不能互遍互涉,那么又如何能够依此获得圆通呢?

眼睛观见的性能虽然可以洞然明彻,但眼睛只能明见前方,不能明观后方;四方之四维,只能看到一半(不能周遍),那么又如何能够依此获得圆通呢?

鼻的气息虽然出入通达,但现前出入息尽时,并无交接之气息相连,因为出入之间有支离间断,所以不能相续互涉,那么又如何能够依此获得圆通呢?

舌根没有味尘的涉入就不能显发觉知,是因味尘而产生觉了之知;如果味尘消失了,根本就全无所知,那么又如何能够依此获得圆通呢?

身根与所触的触尘相同,想合则有,相离则无,因此都不是圆满的觉观(觉,寻求推度之意,即对事理之粗略思考;观,即细心思惟诸法名义等之精神作用);因为各自有涯际、分量,所以相离时而冥知契合,那么又如何能够依此获得圆通呢?

知根属于意根法尘,夹杂胡思乱想,因而见不到湛然之觉性;如果妄想杂念不能脱离,那么又如何能够依此获得圆通呢?

眼识即见识是夹杂着根、尘、识各合,但推究根本(不是从根、尘生,不从根尘和合而生),是没有体相的;如果自体都无法确定,那么又如何能够依此获得圆通呢?

心闻即耳识,能够洞彻十方圆闻无碍,是普贤菩萨久修大因大愿而成就;初发心修学者是无法登入这种次第境界的,那么又如何能够依此获得圆通呢?

摄想观鼻端,本来是权巧方便,随顺机宜而说,只为摄受妄想令散乱内心得以安住;但如果有能住之心,就有所住之境,(能住、所住都是虚妄,真心是无所住的)那么又如何能够依此获得圆通呢?

舌识说法只是拨弄音声文字,只有先前修持已有成就者才能在言下开智悟理;名相文句的本身并不是清净的无漏法,那么又如何能够依此获得圆通呢?

持戒不犯只能够约束身根,但对于不属于身根的行为(无形心意,如妄言绮语、贪嗔等)就无法约束,所以持戒不能周遍用于一切时处,那么又如何能够依此获得圆通呢?

神通本是由宿世因缘修成,不关法尘之分别攀缘心,有妄念攀缘就不能离开一切物(物即法尘),那么又如何能够依此(攀缘妄识)获得圆通呢?

如果以地性(见下方注解)来观修,地是坚固障碍之物,不是通达之相;是有为(有因缘造作之法)法,并不是圣性(生无漏智而断烦恼之性为圣性),那么又如何能够依此获得圆通呢?

如果以水性(见下方注解)来观修,由观想念力出来的并不是真如实际,要证如如不动,不是六识觉观所能契入的,那么又如何能够依此获得圆通呢?

如果以火性(见下方注解)来观修,只是厌离淫欲之火并不是自心真能脱离;并不是初发心行者的方便法门,那么又如何能够依此获得圆通呢?

如果以风性(见下方注解)来观修,有时动起,有时寂静,二者是相对的;既然有动、静相对,便不是无上正等正觉,那么又如何能够依此获得圆通呢?

如果以空性(见下方注解)来观修,虚空昏钝冥顽而没有觉知;没有觉知是相异于菩提正觉的,那么又如何能够依此获得圆通呢?

如果以识性(见下方注解)来观修,可以观察到心识生灭不停,并不是恒常永住的;而且存心之观乃是虚妄,那么又如何能够依此获得圆通呢?

一切有为的造作迁变流动不能常住,[念性]也是相生继灭的;以生灭之因,求证不生不灭之果,因果相违,那么又如何能够依此获得圆通呢?

学习笔记:

佛陀问文殊师利法王子,在二十五圣者的方便法门中,并没有优劣、前后的分别
如果想要令阿难开悟,并帮助娑婆世界的未来众生证入菩萨乘、求取无上菩提
应该选择哪一种方便法能够更容易获得成就呢?

文殊师利法王子便以偈颂来回答解说

这些圣者所修的法门,都是方便法门,都可通到,发明自性
但对于初发心的修行者,对于入门方法的选择,与成佛的难易,应当要审慎对待
因为方法的适合与否,关系到修证的迟速难易



相关注解:
【觉海】:<一>指悟界。觉性甚深,湛然如海,故称觉海。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大一九·一三○上):“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又指佛教。佛以觉悟为宗,以其教义深广,故以海喻之。<二>宋代云门宗僧。法名若冲,号觉海。(参阅“若冲”3948)FROM:【佛光大辞典】
【三有】:(名数)三界之异名也。生死之境界,有因有果谓之有。三有者,三界之生死也。一欲有。欲界之生死也。二色有。色界之生死也。三无色有。无色界之生死也。新译仁王经中曰:“三有业果,一切皆空。”智度论一曰:“三有爱著心。”颂疏界品一曰:“名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遁麟记一曰:“言三有者,即三界之异名。”【又】一本有,现生之身心。二当有,未来之身心。三中有,本有与当有中间所受之身心。欲界色界之生死,必有中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圣性】:唯识家称生无漏智而断烦恼之性为圣性,即俱舍家所说之正性。唯识以无漏智之种子为圣性之体,俱舍以离烦恼为正性。俱舍论卷十(大二九·五六下):“何名正性?谓契经言,贪无余断、嗔无余断、痴无余断,一切烦恼皆无余断,是名正性。”FROM:【佛光大辞典】
【内尘】:指意识所缘之法尘。“外尘”之对称。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中,前五者为眼等前五识所缘,称为外尘;法尘为意识所缘,缘于内,故称内尘。FROM:【佛光大辞典】
【能所】:自动之法叫做“能”,被动之法叫做“所”。譬如六根对六尘,六根是能缘,六尘为所缘。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开悟】:(术语)开智悟理也。法华经序品曰:“照明佛法,开悟众生。”八十华严经四曰:“开悟一切愚闇众生。”出曜经二曰:“欲化彼人令得开悟。”付法藏传五曰:“尔时马鸣,著白[疊*毛]衣,入众伎中,自击钟鼓,调和琴瑟,音节哀雅,曲调成就,演宣诸法苦空无我。时此城中五百王子,同时开悟,厌恶五欲,出家为道。”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分别】:<一>梵语 vikalpa。推量思惟之意。又译作思惟、计度。即心及心所(精神作用)对境起作用时,取其相而思惟量度之意。俱舍论卷二举有三分别:(一)自性分别,以寻或伺之心所为体,直接认识对境之直觉作用。(二)计度分别,与意识相应,以慧心所为体之判断推理作用。(三)随念分别,与意识相应,以念心所为体,而能明记过去事之追想、记忆作用。六识之中,意识具足上述之三分别,故谓有分别(梵 savikalpa);前五识仅有自性分别,而无其他二分别,故谓无分别(梵 avikalpa)。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认为三分别乃意识之作用,故谓自性分别属现在,随念分别属过去,计度分别则共通于过去与未来者。
 但在大乘佛教,尤其是摄大乘论认为凡夫所起之分别,系由迷妄所产生,与真如之理并不契合,仅依分别,无法如实悟证真如之理,故凡夫之分别,乃为虚妄分别(简称妄分别)。若欲得真如,则须舍离凡夫之分别智,而依无分别智始可。亦即菩萨于初地入见道时,缘一切法之真如,超越能知与所知之对立,始可获得平等之无分别智。此无分别智分加行(准备阶段)、根本、后得三阶段,依次称为加行智、根本智、后得智。(成唯识论卷七、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二、摄大乘论本卷中、显扬圣教论卷十六、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三)
 <二>梵语 vibhan%ga, vibhajya。区分、类别、分析之意。即欲分类、分析教法,而由种种立场来研究考察之意。FROM:【佛光大辞典】
【地性】:地性即地大也。谓持地菩萨,于往昔时,普光如来出现于世,曾为比丘,平填道路,造作桥梁,行诸苦行。后世复值毗舍浮佛出现,国王延佛设斋。尔时平地待佛,毗舍如来摩顶告言: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因是即得心开,见身微尘及与世界一切微尘,等无差别,即得悟入圆通。故云我以谛观身界二尘,等无差别,本如来藏,虚妄发尘,尘销智圆,成无上道,斯为第一。(梵语毗舍浮,华言遍一切自在。如来藏者,即一切众生本具真如之理藏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有为】:有因缘造作之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圣性】:唯识家称生无漏智而断烦恼之性为圣性,即俱舍家所说之正性。唯识以无漏智之种子为圣性之体,俱舍以离烦恼为正性。俱舍论卷十(大二九·五六下):“何名正性?谓契经言,贪无余断、嗔无余断、痴无余断,一切烦恼皆无余断,是名正性。”FROM:【佛光大辞典】
【水性】:水性即水大也。谓月光童子,往昔劫中,于水天佛所,修习水观。观于身中涕唾津液大小便利与世界外诸香水海,水性一同,是时初成此观,但见其水,未得无身。经无量佛,方得无身,与诸香水海性合真空,无二无别,悟入圆通。故云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无生忍,圆满菩提,斯为第一。(无生忍者,谓一切诸法本来不生,于此法中,能忍可印证也。梵语菩提,华言道。)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如如】:如于真如,是不动、寂默、平等不二、不起颠倒分别的自性境界。因是如理智所证得的真如,故说“如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觉观】:新译作寻伺。觉,寻求推度之意,即对事理之粗略思考;观,即细心思惟诸法名义等之精神作用。二者皆为妨碍第二禅以上之定心者,若持续作用,则身心劳损,正念旁落,故又为随烦恼之一。依此觉观之有无,能判别定心之浅深。杂阿含经卷二十一(大二·一五○上):“有觉、有观,名为口行。”又觉与观为发言语之因,离觉观之心,则无言语。维摩经弟子品(大一四·五四○上):“法无名字,言语断故。法无有说,离觉观故。”(大智度论卷二十三、往生要集卷中本)FROM:【佛光大辞典】
【火性】:火性即火大也。谓乌刍瑟摩,久远劫前,性多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说多淫人,成猛火聚,教其遍观百骸四支,诸冷暖气,由是谛观,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因此火光三昧力故,得入圆通。故云我以谛观身心暖触,无碍流通,诸漏既消,生火宝焰,证无上觉,斯为第一。(梵语乌刍瑟摩,华言火头。)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风性】:风性即风大也。谓琉璃光法王子,往昔劫中,于无量声佛所,蒙佛开示妙明心体,及说世界众生,皆是妄缘风力所转,即于尔时观此世界及与身心,各有所动,遂即觉了此群动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身心发光,洞彻无碍,而入圆通。故云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斯为第一。(梵语三摩地,华言等持。)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无上觉】:无上正等正觉之略称。觉,为梵语 bodhi 之意译,音译菩提,指证得佛智、涅槃之妙理;佛所证得之菩提,为最上而无有过之者,故称无上觉。菩萨本生鬘论卷三(大三·三三八上):“自舍己身无所贪惜,共诸众生证无上觉。”(无量寿经卷上、七佛经、十住毗婆沙论卷一、仁王经疏卷中(良贲))((参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3674)FROM:【佛光大辞典】
【空性】:空性即空大也。谓虚空藏菩萨,于定光佛所,得无边身。尔时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刹,化成虚空,身同虚空,不相妨碍,能善入微尘国土,广行佛事。由是谛观四大无依,虚空佛国,同一虚妄,于同发明,得入圆通。故云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斯为第一。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识性】:识性即识大也。谓弥勒菩萨,往昔劫中,于日月灯明佛所,而得出家,修习唯心识定。至然灯佛出世,方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了一切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而悟入圆通。故云我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得无生忍,斯为第一。(梵语弥勒,华言慈氏。)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深深忏悔自身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师兄们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2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228

[精进勋章]

4#
 楼主| 发表于 2021-8-6 19:50: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8-7 13:59 编辑

品读学习楞严经 【45】 (用时 3 小时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

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得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悉安宁,出世获常住。

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

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

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

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

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

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

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

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力,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 

汝闻微尘佛,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畜闻成过误。

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 

闻非自然生,因声有名字;旋闻与声脱,能脱欲谁名?

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

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花,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

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摩登伽在梦,谁能留汝形? 

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

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尘垢应念销,成圆明净妙,

余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

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 

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
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音。

诚如佛世尊,询我诸方便,以救诸末劫,求出世间人,成就涅槃心,观世音为最。

自余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尘劳,非是长修学,浅深同说法。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难,及末劫沉沦,但以此根修,圆通超余者,真实心如是。”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观佛菩提及大涅槃,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

普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远尘离垢获法眼净;

性比丘尼闻说偈已成阿罗汉;无量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解说:

我现今回答世尊:佛陀为教化众生,出现于娑婆世界,这娑婆世界最好的教化法门,最能获得清净本然而得正定,在于听音之闻性,如果要证取三摩地,实应以反闻闻自性中证入。

脱离苦难获得解脱,最好是观世音菩萨的法门,最伟大这位观世音菩萨,在恒沙劫这么长的时间中,入于微尘数那样多的诸佛国土,以广大无碍的自在妙力,十四种无畏来布施苦难的众生。

观世音菩萨微妙的音声闻性修持法门,天籁梵音(指佛的声音,佛的声音有五种清净的相,即正直、和雅、清澈、清满、周遍远闻,为佛三十二相之一),清静无染,和应海潮之音,应不失时,连绵不决,能够救护世间众生都获得安宁,能够证得出世无上觉道,不生不灭常住真心。

我现在启白如来,正如观世音菩萨所说,譬如人在清净安居的时侯,十方同时击鼓,这十方的声音可以同时听到,故耳根闻性,确实是圆满而周遍的。

眼根不能看到障碍以外的事物,口、鼻也是如此,身根要与外尘相合才能觉知,意根中的心念纷乱而无绪;

但隔着墙壁听音声的响动,无论远近都可以听到,这是其它五根所不能具备的,所以耳根真实是可选作圆通法门。

音声之性的动与静,反映在听闻之中就是有声与无声,无声时就说没有听到,其实并不是没有闻性的;

无声时闻性并没有灭掉,有声时闻性也没有生出,所以,闻性生灭圆融,二俱远离,是常住不变的真实。

即使在梦之中,闻性依然存在,不是因为无思念就没有闻性的,所以觉观之闻性能超出意识思维之外,这是身心其余五根所不能达到的。

现今这娑婆国土,音声之论得到宣讲证明,众生因为迷住了本有的闻性,依循虚妄的声尘,所以就受生死流转;

阿难纵然强记,多闻博学,但还免不了落入邪思之中,难道不是随声尘所沦溺的吗? 如果能回光返照,反闻闻自性,不要顺流而能旋流,就能得到无妄,恢复本有真如之自性。

阿难你认真仔细听,我承蒙佛陀的威德神力,宣说金刚宝王、如幻一样不可思议、能够生出诸佛的佛母真三昧(三世如来自此三昧出生,故云佛母真三昧)之法门。

你听闻过微尘数一样多的佛陀,教导的一切秘密法门,但如果不先断除欲望烦恼,蓄积了过多的听闻,反而会形成错误的知见而产生障碍。

如果用闻根来修持佛所说的佛法,何不自己反闻闻自性,在自性上用功夫呢?

这个妄闻并非是自然而生的,是因为执取声尘,才有了相应的名字;如果能旋转闻根,来听自己的自性,与声尘脱离,那么能够脱离声尘的闻性,又从何处立名呢?

能脱离声尘,只存妙性,还有什么叫作耳根呢?

闻非自然生。因声有名字。旋闻与声脱。能脱欲谁名。

这个妄闻不是自然生出来,只是声尘所结之根。因为有了声尘,才有闻的名字,和外边声尘脱离关系。

这个时候,就能入闻而不闻、不闻而闻的境界。要闻的时候,则相隔千里之声亦可闻到;不想闻的时候,则眼前之声也听不到。

由一根返归到本然清净之自性,那么六根也就同时都能得到解脱。  

见闻觉知,如同眼睛产生幻觉的翳病,三界如同虚空中的幻华,听闻之性如果能够归返本觉自性,幻翳之妄根灭除,空华就不复存在,一切尘境自然消亡,本觉自性也就圆满清净了。


清净到极点,自性光明便可以通达无碍,能够寂然朗照遍含虚空,再来观照这个世间,一切都如同梦中之事,摩登伽女亦是梦中之人,那还有谁能留难你的身形呢?

如同世上巧妙的幻术师,以幻术化做种种男女的形象,虽然看见其诸根在动,但只要将机关抽离;当机关停息寂然不动时,种种幻相便会没有了自性而消失。

六根也是同样的道理,元本都是依靠唯一的精湛妙明自性,却分成六处的和合;如果有一处停息,恢复自性,那么六处的作用,也就全都不能成立,一切尘垢可以应念销灭,能够成就圆满妙明清静的妙觉真心,

如果还是有余尘尚未消除,还有无明烦恼,就尚在有学之位,还需要继续修学佛法,如果能够达到心光发明,圆满之极,那就是如来的本体。

阿难以及在座的大众,应回旋你们能闻的机关,反转闻听之性,归返至清净自性,恢复发露本觉自性便可成就无上道,这就是真正的圆通法门。

这是微尘数一样多的佛陀,走向涅槃的共同法门,过去的诸佛如来,从这个法门已经得到成就;现在的诸多菩萨,依此法门各自入于圆满妙明的自性,未来的修学之人,也应当依照这个法门修学。我也是从此法门之中而证悟,不只是观世音菩萨。

诚实地回答佛世尊,询问我种种修行的方便法门,要救度末劫时期,想要出离世间苦海的人,使其成就寂静的涅槃妙心,在众多的方便法门之中,观世音菩萨所开示的耳根圆通法门是最上妙法。

其他种种修行的方便法门,全都是因佛陀的威神之力,为了使众生舍弃世间的尘劳,并不须要恒常修学,这些法门的优劣深浅和他们各自宣说的相同。

顶礼如来藏(真如在烦恼中,摄藏如来一切果地上的功德,名“如来藏”),没有烦恼不可思议;唯愿加被未来一切众生,对观世音菩萨宣说的这一圆通法门不再产生疑惑,这一法门是最方便最容易成就的,足以教化阿难,以及末劫时期沉沦的众生,只要依靠这个耳根法门修持,可以得证圆通超越其它法门,获得真如涅槃妙心。”

于是阿难以及法会大众,各各身心了然,获得大开示(开,开发之意;即破除众生之无明,开如来藏,见实相之理。示,显示之意;惑障既除则知见体显,法界万德显示分明。),观照佛之菩提与涅槃的方法,就好像有人因为有事而外出远游,虽然还没有归还,但是已明了知道回家的路。

一切法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和一切新发心的菩萨,其数大概有十条恒河中的沙子那么多,全都获得了本心(指本性,即自己本来之真如心性。又作本身),远离尘垢,获得了法眼净(指具有观见真理等诸法而无障碍、疑惑之眼)。

性比丘尼,即摩登伽女,听闻了文殊菩萨的偈言,证得四果阿罗汉;无量众生都发起了勤求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

学习笔记:

相关注解:
【梵音】:1、指佛的声音,佛的声音有五种清净的相,即正直、和雅、清澈、清满、周遍远闻,为佛三十二相之一。 2、指读经的声音。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佛母真三昧】:(术语)三世如来自此三昧出生,故云佛母真三昧。楞严经六曰:“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见闻觉知】:(术语)眼识之用为见,耳识之用为闻,鼻舌身三识之用为觉,意识之用为知,又云识。智度论四十曰:“问曰:何以故三识所和合为一,三识所知别为三?答曰:是三识助道法多,是故别说。余三识不尔,是故合说。是三识但知世间事,是故合为一。余三亦知世间,亦知出世间,是故别说。”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摩登伽】:梵语 ma^tan%ga,巴利语同。乃印度男性贱民之通称。又作摩灯伽、摩邓伽。略称摩瞪。意译作有志、憍逸、恶作业。女性贱民则称摩登只(梵 ma^tan%gi,巴同),此类贱民以清扫街路为业。瑜伽论记卷二十三上(大四二·八二九下):“摩登只者,旃茶(疑作荼)罗女名摩登只,旃茶罗男名摩登伽,此二是通名也,此女但以扫巾为活、”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记载,有一摩登伽女名钵吉帝,曾蛊惑阿难。该淫女即为最下阶级贱民旃陀罗种出身。(二十唯识述记卷下、玄应音义卷二十二)FROM:【佛光大辞典】
【幻师】:梵语 ma^ya^-ka^ra。又作幻士、幻人、幻术师。即行幻术之人,能于无实体者变化而现之。经论中多用之为譬喻。幻术不仅行于印度,我国之道士与日本之阴阳家亦传习之,即西欧古传说中之魔术师,其术称为幻术、外术、咒术、符术、魔术,亦称为外法、魔法。(大乘入楞伽经卷二、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幻师颰陀神咒经、大智度论卷四十四、卷五十)FROM:【佛光大辞典】
【如来藏】:真如在烦恼中,摄藏如来一切果地上的功德,名“如来藏”,若出了烦恼,即名“法身”。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开示】:开,开发之意;即破除众生之无明,开如来藏,见实相之理。示,显示之意;惑障既除则知见体显,法界万德显示分明。
【本心】:指本性,即自己本来之真如心性。又作本身。六祖坛经(大四八·三四九上):“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上(卍续一一○·四二一上):“问:‘其心似何物?’答:‘其心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灭,湛然常寂,此是本心形相也,亦是本身。本身者,即佛身也。’”FROM:【佛光大辞典】
【法眼净】:梵语 dharmacaks!u-vis/uddha。指具有观见真理等诸法而无障碍、疑惑之眼。又作净法眼、清净法眼。吉藏之维摩经略疏卷四谓,小乘于初果见四圣谛之理,大乘于初地得“真无生法”,均称为法眼净。据大毗婆沙论卷六十六载,于见道以前尚未完全断惑,或断除欲界五品之惑而入见道者,生法眼净,得预流果;断除欲界第六第七品之惑者,生法眼净,得一来果;断除欲界九品乃至断除无所有处之惑者,生法眼净,证不还果。其中所说之法眼异于五眼中之法眼,五眼中之法眼,相当于大乘之法眼净,唯菩萨有之,系二乘之人所无;又小乘之法眼乃初果见四谛法者所具,而大乘之法眼则于初地得真无生法者始有。经中常载有佛陀说法,令诸长者、天人、外道等远离尘垢,证得法眼净之事迹,如杂阿含经卷十五(大二·一○四上):“尔时,世尊说是法时,尊者憍陈如及八万诸天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法华经卷七、无量寿经卷下、四分律卷三十二、注维摩诘经卷一)FROM:【佛光大辞典】




深深忏悔自身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师兄们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2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228

[精进勋章]

5#
 楼主| 发表于 2021-8-7 17:35: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8-7 17:55 编辑

品读学习楞严经 【45】 (用时 2 小时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

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得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悉安宁,出世获常住。

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

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

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

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

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

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

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

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力,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 

汝闻微尘佛,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畜闻成过误。

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 

闻非自然生,因声有名字;旋闻与声脱,能脱欲谁名?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解说:

我现今回答世尊:佛陀为教化众生,出现于娑婆世界,这娑婆世界最好的教化法门,最能获得清净本然而得正定,在于听音之闻性,如果要证取三摩地,实应以反闻闻自性中证入。

脱离苦难获得解脱,最好是观世音菩萨的法门,最伟大这位观世音菩萨,在恒沙劫这么长的时间中,入于微尘数那样多的诸佛国土,以广大无碍的自在妙力,十四种无畏来布施苦难的众生。

观世音菩萨微妙的音声闻性修持法门,天籁梵音(指佛的声音,佛的声音有五种清净的相,即正直、和雅、清澈、清满、周遍远闻,为佛三十二相之一),清静无染,和应海潮之音,应不失时,连绵不决,能够救护世间众生都获得安宁,能够证得出世无上觉道,不生不灭常住真心。

我现在启白如来,正如观世音菩萨所说,譬如人在清净安居的时侯,十方同时击鼓,这十方的声音可以同时听到,故耳根闻性,确实是圆满而周遍的。

眼根不能看到障碍以外的事物,口、鼻也是如此,身根要与外尘相合才能觉知,意根中的心念纷乱而无绪;

但隔着墙壁听音声的响动,无论远近都可以听到,这是其它五根所不能具备的,所以耳根真实是可选作圆通法门。

音声之性的动与静,反映在听闻之中就是有声与无声,无声时就说没有听到,其实并不是没有闻性的;

无声时闻性并没有灭掉,有声时闻性也没有生出,所以,闻性生灭圆融,二俱远离,是常住不变的真实。

即使在梦之中,闻性依然存在,不是因为无思念就没有闻性的,所以觉观之闻性能超出意识思维之外,这是身心其余五根所不能达到的。

现今这娑婆国土,音声之论得到宣讲证明,众生因为迷住了本有的闻性,依循虚妄的声尘,所以就受生死流转;

阿难纵然强记,多闻博学,但还免不了落入邪思之中,难道不是随声尘所沦溺的吗? 如果能回光返照,反闻闻自性,不要顺流而能旋流,就能得到无妄,恢复本有真如之自性。

阿难你认真仔细听,我承蒙佛陀的威德神力,宣说金刚宝王、如幻一样不可思议、能够生出诸佛的佛母真三昧(三世如来自此三昧出生,故云佛母真三昧)之法门。

你听闻过微尘数一样多的佛陀,教导的一切秘密法门,但如果不先断除欲望烦恼,蓄积了过多的听闻,反而会形成错误的知见而产生障碍。

如果用闻根来修持佛所说的佛法,何不自己反闻闻自性,在自性上用功夫呢?

这个妄闻并非是自然而生的,是因为执取声尘,才有了相应的名字;如果能旋转闻根,来听自己的自性,与声尘脱离,那么能够脱离声尘的闻性,又从何处立名呢?

能脱离声尘,只存妙性,还有什么叫作耳根呢?

闻非自然生。因声有名字。旋闻与声脱。能脱欲谁名。

这个妄闻不是自然生出来,只是声尘所结之根。因为有了声尘,才有闻的名字,和外边声尘脱离关系。

这个时候,就能入闻而不闻、不闻而闻的境界。要闻的时候,则相隔千里之声亦可闻到;不想闻的时候,则眼前之声也听不到。

学习笔记:

相关注解:
【梵音】:1、指佛的声音,佛的声音有五种清净的相,即正直、和雅、清澈、清满、周遍远闻,为佛三十二相之一。 2、指读经的声音。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佛母真三昧】:(术语)三世如来自此三昧出生,故云佛母真三昧。楞严经六曰:“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见闻觉知】:(术语)眼识之用为见,耳识之用为闻,鼻舌身三识之用为觉,意识之用为知,又云识。智度论四十曰:“问曰:何以故三识所和合为一,三识所知别为三?答曰:是三识助道法多,是故别说。余三识不尔,是故合说。是三识但知世间事,是故合为一。余三亦知世间,亦知出世间,是故别说。”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摩登伽】:梵语 ma^tan%ga,巴利语同。乃印度男性贱民之通称。又作摩灯伽、摩邓伽。略称摩瞪。意译作有志、憍逸、恶作业。女性贱民则称摩登只(梵 ma^tan%gi,巴同),此类贱民以清扫街路为业。瑜伽论记卷二十三上(大四二·八二九下):“摩登只者,旃茶(疑作荼)罗女名摩登只,旃茶罗男名摩登伽,此二是通名也,此女但以扫巾为活、”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记载,有一摩登伽女名钵吉帝,曾蛊惑阿难。该淫女即为最下阶级贱民旃陀罗种出身。(二十唯识述记卷下、玄应音义卷二十二)FROM:【佛光大辞典】
【幻师】:梵语 ma^ya^-ka^ra。又作幻士、幻人、幻术师。即行幻术之人,能于无实体者变化而现之。经论中多用之为譬喻。幻术不仅行于印度,我国之道士与日本之阴阳家亦传习之,即西欧古传说中之魔术师,其术称为幻术、外术、咒术、符术、魔术,亦称为外法、魔法。(大乘入楞伽经卷二、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幻师颰陀神咒经、大智度论卷四十四、卷五十)FROM:【佛光大辞典】
【如来藏】:真如在烦恼中,摄藏如来一切果地上的功德,名“如来藏”,若出了烦恼,即名“法身”。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开示】:开,开发之意;即破除众生之无明,开如来藏,见实相之理。示,显示之意;惑障既除则知见体显,法界万德显示分明。
【本心】:指本性,即自己本来之真如心性。又作本身。六祖坛经(大四八·三四九上):“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上(卍续一一○·四二一上):“问:‘其心似何物?’答:‘其心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灭,湛然常寂,此是本心形相也,亦是本身。本身者,即佛身也。’”FROM:【佛光大辞典】
【法眼净】:梵语 dharmacaks!u-vis/uddha。指具有观见真理等诸法而无障碍、疑惑之眼。又作净法眼、清净法眼。吉藏之维摩经略疏卷四谓,小乘于初果见四圣谛之理,大乘于初地得“真无生法”,均称为法眼净。据大毗婆沙论卷六十六载,于见道以前尚未完全断惑,或断除欲界五品之惑而入见道者,生法眼净,得预流果;断除欲界第六第七品之惑者,生法眼净,得一来果;断除欲界九品乃至断除无所有处之惑者,生法眼净,证不还果。其中所说之法眼异于五眼中之法眼,五眼中之法眼,相当于大乘之法眼净,唯菩萨有之,系二乘之人所无;又小乘之法眼乃初果见四谛法者所具,而大乘之法眼则于初地得真无生法者始有。经中常载有佛陀说法,令诸长者、天人、外道等远离尘垢,证得法眼净之事迹,如杂阿含经卷十五(大二·一○四上):“尔时,世尊说是法时,尊者憍陈如及八万诸天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法华经卷七、无量寿经卷下、四分律卷三十二、注维摩诘经卷一)FROM:【佛光大辞典】



深深忏悔自身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师兄们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2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228

[精进勋章]

6#
 楼主| 发表于 2021-8-7 23:06: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8-8 09:52 编辑

品读学习楞严经 【46】 (用时  3 小时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

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花,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

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摩登伽在梦,谁能留汝形? 

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

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尘垢应念销,成圆明净妙,

余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

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 

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音。

诚如佛世尊,询我诸方便,以救诸末劫,求出世间人,成就涅槃心,观世音为最。

自余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尘劳,非是长修学,浅深同说法。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难,及末劫沉沦,但以此根修,圆通超余者,真实心如是。”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观佛菩提及大涅槃,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

普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远尘离垢获法眼净;

性比丘尼闻说偈已成阿罗汉;无量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阿难整衣服,望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唯然奉教。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石沙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途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即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神鬼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

“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岐路行不踏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己得上人法,詃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萨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云何贼人假我衣服,禆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挹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畜,乞食余分施饿众生,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骂同于称赞,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提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沈三苦海不成三昧。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叹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

“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栴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因地不直果招纡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提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如我是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解说:

由一根返归到本然清净之自性,那么六根也就同时都能得到解脱(元是一精明,因妄执而分成六和合)。  

能见能闻,包括嗅、尝、觉、知等,如同眼睛产生幻觉的翳病,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如同虚空中的幻华一样不实在,闻性如果能够归返本觉自性,幻翳之妄根灭除,根尘也都自然消亡,本觉自性也就恢复圆融清净了。

清净到极点(即觉和所觉都空),寂灭现前,这个时候心光自然通达,自性自然寂然常照,包含虚空。再来观照这个世间,一切都如同梦中之事,摩登伽女亦是梦中之人,那还有谁能留难你的身形呢?

如同世上巧妙的幻术师,以幻术制作种种男女人形,虽然看见其诸根在动,但只要将机关抽离;当机关停息寂然不动时,种种幻相都归寂灭,因一切幻术都是无体性的。

六根也是同样的道理,元本都是依靠唯一的精湛妙明自性,却分成六处的和合;如果有一处能返本还源,得到解脱,那么其他六处都不起作用,一切尘垢可以应念销灭,能够成就圆满妙明清静的妙明真心,性净明体

如果还是有余尘尚未消除,还有无明烦恼,尚在诸学地位,要赶快破尽,直到生相无明都破尽,如果能够达到心光发明,圆满之极,那就是如来的本体。

在法会的大众和阿难,应回旋你们能闻的机关,不再向外驰求,反闻闻自性,自然能发露本觉自性,成就无上道,这就是真正的圆通法门。

这是微尘数一样多的佛陀,证入涅槃门的一条妙修大路,过去的诸佛如来,从这个法门已经得到成就;现在的诸多菩萨,虽未成佛,但依此法门已各自入于圆满妙明的自性,未来的修学之人,也应当依照这个耳根法门来修,我也是从此法门之中而证悟,不只是观世音菩萨。

诚实地回答佛世尊,询问我种种修行的方便法门,要救度末劫时期,想要出离世间苦海的人,使其成就究竟的涅槃妙心,(在众多的方便法门之中)观世音菩萨所开示的耳根圆通法门是最上妙法。

其他种种修行的方便法门,全都要仰仗佛的威神力加持,才得舍弃尘劳,成就佛果,不是一般普通初学者所能修,对于深智如普贤、弥勒、舍利弗等,当然相应,但对初学浅智的人是不同说法的,同时只有耳根,人人现具,深浅可修。

顶礼如来藏(真如在烦恼中,摄藏如来一切果地上的功德,名“如来藏”),没有烦恼不可思议;唯愿加被未来一切众生,对观世音菩萨宣说的这一圆通法门不再产生疑惑,这一法门是最方便最容易成就的,堪以教阿难以及末法一切堕落众生,只要依循这个耳根法门修持,就可以超过其他法门而速获圆通,获得真如涅槃妙心。”

于是阿难以及法会大众,各各身心了然,获得大开示(开,开发之意;即破除众生之无明,开如来藏,见实相之理。示,显示之意;惑障既除则知见体显,法界万德显示分明。),知道成佛证入菩提及大涅槃的道理,就好像有人因为有事而外出远游,虽然还没有归还,但是已明了知道回家的路。

一切法会大众,天龙八部鬼神、有学罗汉,二乘缘觉声闻,以及一切初发心菩萨,其数大概有十恒河沙这样多,全都获得了本心(指本性,即自己本来之真如心性。又作本身),远离一切尘垢,获得了法眼净(指具有观见真理等诸法而无障碍、疑惑之眼)。

性比丘尼,即摩登伽女,听闻了文殊菩萨的偈言,证得四果阿罗汉;无量众生都发起了勤求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

阿难整理衣服,在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谓心在内而迹现于外也)圆满光明,(既对众生仍在迷中感到悲伤,又对自己已得修学方便感到欣喜)悲欣交集,为了利益未来一切众生,稽首对佛陀说:“大悲(救他人苦之心谓之悲。佛菩萨之悲心广大,故曰大悲)的世尊!我现今已证悟了成佛法门,对于如何修行,已经没有疑惑,常听闻如来这样宣说:‘自己还未得度而先度他人者,是菩萨的发心;自己已经觉悟圆满,也能够觉悟他人者,是如来应世。’我现在虽然还未得度,但我发愿救渡末法时期一切众生。世尊!末法时期的众生,距离佛住世已越来越远,邪师说法如同恒河沙数那么多,如果想要摄受自心,证入三摩地,应当如何安立道场,远离一切魔事,让菩提心不会退转呢?”

这时,世尊在大众中称赞阿难:“很好!很好!如你所问,要怎样安立道场,救护末法时一切沉溺苦海的众生,你现今认真听,我来为你宣说!”阿难和一切大众都认真承命、谨奉教旨。

佛陀告诉阿难:“你常常听闻我宣说毗奈耶(谓佛所说之戒律。)中修行有三种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这是止恶防非的好方法,有了戒好像混水澄清而能生定,净极光通达,通达就是开悟有智慧,所以因定会启发智慧。这就称名为三无漏学。阿难!为什么我说摄心为戒呢??

如果一切世界的六道众生,心能够不生淫念,就可以不随淫欲心而不断的流转生死。你修习三昧正定,本是要超出尘劳,脱离生死,如果淫心不断除,那么尘劳是不会被超出的。纵然博学多智禅定现前,如果不断除淫欲之心,必然会落入魔道,上品为魔王、中品为魔民、下品为魔女,这些诸魔也有各自的徒众,都自称已成就了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有很多这类的魔民在世间兴旺繁盛,到处贪欲行淫,还被当为善知识,让跟随的众生,落入贪爱之坑不能出离而失去菩提正路。你教导末法众生,修习三摩地(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首先要断除淫心,这便是[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第一个决定,一点不能改变的清净明白教诲)。

“所以,阿难!如果不断除淫心修习禅定者,就如同想要蒸沙子石头,将其做成饭,即使经过百千劫那么长的时间也只能称之为热沙。为什么呢?因为这根本不是饭,本来就只是石头沙子。同样的道理,你如果以淫身去求取佛之妙果,纵然获得了微妙的开悟,也都是淫根所发之淫欲种子,因为其根本是淫心,所以必然不能堕落三途(血途、刀途、火途。血途是畜生道,因畜生常在被杀,或互相吞食之处;刀途是饿鬼道,因饿鬼常在饥饿,或刀剑杖逼迫之处;火途是地狱道,因地狱常在寒冰,或猛火烧煎之处。此三途就是三恶道的别名),轮转生死不能出离。那么如来之涅槃要从什么路来修证呢?因而必须要从身心两个方面都断除淫欲的一切机会,乃至断性都没有了,这样求证佛菩提才有希望。照我这样说,才是佛说;不这样说,便是魔王波旬所说。

“阿难!再有,一切世界的六道众生(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心能够不起杀念,就可以不随杀心而不断的流转生死。你修习三昧,本是要超出尘劳,如果杀心不断除,那么尘劳是不会被超出的,纵然博学多智禅定现前,如果不断除杀心,必然会落入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即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这些诸鬼神也有各自的徒众,都自称已成就了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有很多这类的鬼神在世间兴旺繁盛,自称食肉也可以证得菩提之路。

阿难!我让比丘吃五净肉(五种的净肉,即:不见杀、不闻杀声、不为我杀、自死、鸟残),这五种肉都是我用神通之力化生,本来没有命根,因你们婆罗门所居的地方,地面热气蒸腾,气候潮湿闷热,再加上有很多砂石,因而绿草青菜难以生长,所以我以大悲神力加持,因大慈悲将五净肉假称为肉,你获得的只是一种味道而已,哪知道如来灭度以后,竟会将吃众生肉的人称为释迦佛的弟子。你等应当要了知,这样的食肉之人,纵然修学禅定暂时开悟,也只是相似三摩地而已,实是大罗刹,报尽寿终必会沉沦生死苦海,他们并不是佛弟子,这样的人互相杀害吞食,不能停止,又如何能够出离三界呢?你教导末法众生,修习三摩地(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其次要断除杀生之心,这便是[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第二个决定,一点不能改变的清净明白教诲)。

“所以,阿难!如果不断除杀心修习禅定者,就好像有人自己塞住耳朵,高声大叫却希望别人听不到,这称之为欲隐弥露、欲盖弥彰。持戒清净的比丘和菩萨,在岔路上行走都不会踩踏有生命的草,何况用手去拔;如果是大悲行者,又怎么会取众生的血肉来滋养自己的身体呢?如果诸比丘不穿东方中国之丝绸绢缎,蚕丝所造之丝缎,及天竺国的皮靴、狐裘鸟毛、禽兽羽皮制之衣履,不吃牛奶作的乳酩醍醐等,这样的比丘,才是真求解脱,可以酬谢偿还宿债,不会再来三界受生,为什么呢?因为穿上这些用众生身上的某些部位做成的兽皮或丝绢等,就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就像人吃了从土地出产的各种谷米豆麦蔬果等,脚就不能再离开地一样;对一切众生必须由身心修行,身中肉、身上皮,都不穿不吃,甚至连吃肉穿皮的念头都没有,我说这样的人才是真解脱者。照我这样说,才是佛说;不这样说,便是魔王波旬所说。

“阿难!再有,一切世界的六道众生,心能够不起偷盗之念,就可以不随偷心而不断的流转生死。你修习三昧,本是要超出尘劳,如果偷心不断除,那么尘劳是不会被超出的,纵然博学多智禅定现前,如果不断除偷心,必然会落入邪道,上品为精灵、中品为妖魅、下品为邪人诸魅所著,这些妖邪也有各自的徒众,都自称已成就了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有很多这类的妖邪在世间兴旺繁盛,潜藏隐匿、欺奸骗诈,自称为善知识,已经得到上人(对智德兼备而可为众僧及众人师者之高僧的尊称)之法,欺骗迷惑愚痴无识的人,惊悚恐吓让其失去本有真心,所经过的地方会令其家财耗散。我教导比丘依循方位、没有选择的去乞食,是让他们舍去贪心成就菩提道,所以不让他们自开伙食,是要让他们知道,在三界中只是寄居漂泊,只要了此残生,出离三界后就不再回来;为什么有贼人竟穿上出家人的衣服,假借我的名义,利用佛教的招牌,造种种恶业,反说这样才是佛法!对真正求道的出家人,不惜毁谤,认为具足圆满戒行的比丘是小乘之道呢?由此疑误无量众生堕入无间地狱。如果我灭度之后,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习三摩提(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能够在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乃至在身上爇一香炷供养诸佛,我说这样的人就会即时还清无始劫以来的宿债,长辞世间,永远脱离一切烦恼诸漏,虽然还没有即刻明了证悟无上正觉之路,但这样的人对于佛法已生起决定的信心,如果没有这样舍身的善因,纵然成就了无为(即非由因缘所造作,离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之法。)之法,来生还是会生于人间酬还宿债,就像我食马麦之报一样。你教导末法众生,修习三摩地(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次后要断除偷盗之心,这就叫[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第三个决定,一点不能改变的清净明白教诲))。

“所以,阿难!如果不断除偷盗之心修习禅定者,就好像有人用水去灌有漏的器具,想要将其灌满,纵然经过如微尘数那么多劫的时间,最终也是装不满的。如果诸比丘,除衣钵(衣指袈裟,钵是出家人用来盛放施主供养食物的应器)之外,一分一寸都不私蓄,乞食吃后将余下的饭布施给饥饿众生,在大众集会的时候合掌礼敬大众,即使有人捶打怒骂,也如同受到称赞欢喜领受,必须要让身心两方面都舍弃掉,甚至血、肉、骨、髓都可以分给众生,不将如来的不了义(谓诸经中宣说世俗等事,或说厌离生死,欣求涅槃等,种种文句差别,不为究竟显了,名不了义)之说以自身次第的理解去误导初学之人,佛陀印证许可这样的比丘,能够得到真正的三昧(定心一处)。照我这样说,才是佛说;不这样说,便是魔王波旬所说。

“阿难!如果一切世界的六道众生,虽然身心没有杀盗淫,三种梵行(梵者清净之义,断淫欲之法为梵行)已经圆满成就;但是有大妄语,那么修习三摩提也得不到清净,会将成爱见魔(因贪爱名利是爱魔,妄生邪见是见魔),失去如来种。就是没有得到圣果称已经得到、没有证入圣道称已经证入,或者为了求取世间第一的尊荣和殊胜,在他人面前说:‘我现今已经证得了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希求别人的礼拜忏悔,贪得他人的恭敬供养,这样的人善根已断,因而成佛的种子也消灭了,就像有人用刀砍断多罗树,断了就不能再复生。佛陀印记这样的人,永远殒灭善根,不再具有正知正见,沉沦生死苦海,不能成就三昧。我灭度后,敕令诸位菩萨和阿罗汉,在末法之时随类应身,示现种种形象度脱轮转生死的众生,或者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等,与其共事进行教化引导,称扬赞叹佛乘,让他们的身心得以依教修持而入三摩地。始终不会自己向人说:“我是真菩萨,是真阿罗汉”。不会泄漏佛之密因(如来证悟了义之果德名秘密藏,而达到此秘密藏之因行,称为密因)、对未学佛的众生轻易随便言说,除非临命终时有遗嘱托付,这样的人又怎么会迷惑扰乱众生说大妄语呢?你教导末法众生,修习三摩地(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最后还要断除种种大妄语,这便是[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第四个决定,一点不能改变的清净明白教诲))。

“所以,阿难!如果不断除大妄语者,就如同将人粪刻为栴檀的形状而想要由此得到旃檀的香气,这是不可能的。我教导比丘,直心是成佛的道场,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一切行为之中都没有虚假,又怎么会自称已得上人(对智德兼备而可为众僧及众人师者之高僧的尊称)之法呢?好像穷人妄想要称号为帝王,这是自取诛灭,更何况是法王(佛于法自在。称曰法王),怎可以妄自偷窃佛位!如果因地(从凡夫地初发心学佛,到圆满成佛以前,这一段过程都叫做“因地”)修行不直不真,相应的果报就会迂回曲折,这样去求取佛果菩提,就像有人想要用口去咬自己的肚脐,怎么可能成就呢?如果种种比丘之心能够像弓弦一样直,一切都真实没有虚假,就可以证入三摩提,永远没有魔事干扰障碍,我印可这样的人能够成就菩萨无上知觉。照我这样说,才是佛说;不这样说,便是魔王波旬所说。

相关注解:
【见闻觉知】:(术语)眼识之用为见,耳识之用为闻,鼻舌身三识之用为觉,意识之用为知,又云识。智度论四十曰:“问曰:何以故三识所和合为一,三识所知别为三?答曰:是三识助道法多,是故别说。余三识不尔,是故合说。是三识但知世间事,是故合为一。余三亦知世间,亦知出世间,是故别说。”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摩登伽】:梵语 ma^tan%ga,巴利语同。乃印度男性贱民之通称。又作摩灯伽、摩邓伽。略称摩瞪。意译作有志、憍逸、恶作业。女性贱民则称摩登只(梵 ma^tan%gi,巴同),此类贱民以清扫街路为业。瑜伽论记卷二十三上(大四二·八二九下):“摩登只者,旃茶(疑作荼)罗女名摩登只,旃茶罗男名摩登伽,此二是通名也,此女但以扫巾为活、”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记载,有一摩登伽女名钵吉帝,曾蛊惑阿难。该淫女即为最下阶级贱民旃陀罗种出身。(二十唯识述记卷下、玄应音义卷二十二)FROM:【佛光大辞典】
【幻师】:梵语 ma^ya^-ka^ra。又作幻士、幻人、幻术师。即行幻术之人,能于无实体者变化而现之。经论中多用之为譬喻。幻术不仅行于印度,我国之道士与日本之阴阳家亦传习之,即西欧古传说中之魔术师,其术称为幻术、外术、咒术、符术、魔术,亦称为外法、魔法。(大乘入楞伽经卷二、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幻师颰陀神咒经、大智度论卷四十四、卷五十)FROM:【佛光大辞典】
【如来藏】:真如在烦恼中,摄藏如来一切果地上的功德,名“如来藏”,若出了烦恼,即名“法身”。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开示】:开,开发之意;即破除众生之无明,开如来藏,见实相之理。示,显示之意;惑障既除则知见体显,法界万德显示分明。
【本心】:指本性,即自己本来之真如心性。又作本身。六祖坛经(大四八·三四九上):“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上(卍续一一○·四二一上):“问:‘其心似何物?’答:‘其心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灭,湛然常寂,此是本心形相也,亦是本身。本身者,即佛身也。’”FROM:【佛光大辞典】
【法眼净】:梵语 dharmacaks!u-vis/uddha。指具有观见真理等诸法而无障碍、疑惑之眼。又作净法眼、清净法眼。吉藏之维摩经略疏卷四谓,小乘于初果见四圣谛之理,大乘于初地得“真无生法”,均称为法眼净。据大毗婆沙论卷六十六载,于见道以前尚未完全断惑,或断除欲界五品之惑而入见道者,生法眼净,得预流果;断除欲界第六第七品之惑者,生法眼净,得一来果;断除欲界九品乃至断除无所有处之惑者,生法眼净,证不还果。其中所说之法眼异于五眼中之法眼,五眼中之法眼,相当于大乘之法眼净,唯菩萨有之,系二乘之人所无;又小乘之法眼乃初果见四谛法者所具,而大乘之法眼则于初地得真无生法者始有。经中常载有佛陀说法,令诸长者、天人、外道等远离尘垢,证得法眼净之事迹,如杂阿含经卷十五(大二·一○四上):“尔时,世尊说是法时,尊者憍陈如及八万诸天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法华经卷七、无量寿经卷下、四分律卷三十二、注维摩诘经卷一)FROM:【佛光大辞典】
【大悲】:(术语)救他人苦之心谓之悲。佛菩萨之悲心广大,故曰大悲。涅槃经十一曰:“三世诸世尊,大悲为根本。(中略)若无大悲者是则不名佛。”大日经一曰:“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根本。”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心迹】:(术语)谓心在内而迹现于外也。楞严经八曰:“六天形虽不动心迹尚交。”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毗奈耶】:(术语)Vinaya,一作鼻那夜,毗那耶,又云毗尼,鞞尼迦。三藏之一,谓佛所说之戒律。译曰灭,或律,新译曰调伏。戒律灭诸过非,故云灭,如世间之律法,断决轻重之罪者,故云律,调和身语意之作业,制伏诸要行,故云调伏。毗尼母论一曰:“毗尼,名灭。灭诸恶法,故名毗尼。”大乘义章一曰:“言毗尼者是外国语,此翻为灭。”行事钞中一曰:“毗尼,或云毗奈耶,或云毗那耶,此翻为律。或以灭翻从功能为号。终非正译,故以律翻之,乃当正义。”义林章二本曰:“毗奈耶者,此云调伏。”探玄记一曰:“毗奈耶,此云调伏。调者和御,伏者制灭,调和控御身语等业,制伏除灭诸恶行故。”玄应音义十四曰:“毗尼,或言鞞泥迦,或言毗那耶,或云鼻那夜,或云毗奈耶,皆由梵音轻重声之讹转也。此译云离行,行并道也。谓此行能离恶道,因以名焉。”【又】(书名)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之略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摩地】: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三么地、三昧地等,华译为定,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决定】:梵语 nis/caya。意指一定不变。为“不定”之对称。又作一定。略作定。有决定信、决定业、决定性等语。据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载,修行六波罗蜜可得六决定,即:布施可得财成决定、持戒可得生胜决定、忍辱可得不退决定、精进可得修习决定、禅定可得定业决定、智慧可得无功用决定。(俱舍论卷二十三、往生论注卷下)((参见:六决定)1267)FROM:【佛光大辞典】
【如来藏】:真如在烦恼中,摄藏如来一切果地上的功德,名“如来藏”,若出了烦恼,即名“法身”。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途】:血途、刀途、火途。血途是畜生道,因畜生常在被杀,或互相吞食之处;刀途是饿鬼道,因饿鬼常在饥饿,或刀剑杖逼迫之处;火途是地狱道,因地狱常在寒冰,或猛火烧煎之处。此三途就是三恶道的别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五净肉】:五种的净肉,即:不见杀、不闻杀声、不为我杀、自死、鸟残。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释子】:释迦佛的弟子。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上人】:梵语 purus!ars!abha。对智德兼备而可为众僧及众人师者之高僧的尊称。释氏要览卷上谓,内有智德,外有胜行,在众人之上者为上人。大品般若经卷十七坚固品则载,若菩萨摩诃萨能一心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护持心不散乱,称为上人。在日本,上人一语,特用于净土宗与日莲宗,并谓圣人较上人为重要,故日本真宗称宗祖亲鸾为圣人,称其列祖为上人。中世纪后,日本朝廷以此作为僧位敕授高僧。(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九、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五、大智度论卷七十三)FROM:【佛光大辞典】
【具戒】:(术语)谓比丘,比丘尼之具足戒也。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为具足圆满之戒。行事钞上之三曰:“欲绍降佛种为世福田者,谓受具戒。”(参见:具足戒)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摩地】: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三么地、三昧地等,华译为定,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为】:梵语 asam!skr!ta。无造作之意。为“有为”之对称。即非由因缘所造作,离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之法。又作无为法(梵 asam!skr!ta-dharma)。原系涅槃之异名,后世更于涅槃以外立种种无为,于是产生三无为、六无为、九无为等诸说。于小乘各部派中,说一切有部立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虚空无为,合为三无为。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于三无为之外,立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四无色处,及缘起支性(十二缘起之理)、圣道支性(八圣道之理)等,总为九无为。化地部则以不动、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无记法真如取代四无色处,亦作九无为之说。大乘唯识家于三无为外,别立不动、想受灭、真如,合为六无为;或开立真如为善法、不善法、无记法,而为八无为。然无论开立为六无为或八无为,非谓无为有多种别体,而系断除我、法二执所显之一种法性;复以此一法性从所显之诸缘而称种种之名。准此而言,真如、法性、法界、实相等亦皆为无为法。又以涅槃而言,上记三无为中之择灭无为、六无为中之真如无为即涅槃;而涅槃乃一切无为法中之最殊胜者。
 又关于无为法之体,说一切有部主张其为有体,经量部及大乘唯识家以其为无体,不承认其实相。其中,唯识家依“识变”与“法性”假立六种无为,即:(一)指远离烦恼所知障之真如,以其无有障碍,恰如虚空,称为虚空无为。(二)指远离一切有漏之系缚而显之真理,称为择灭无为。(三)指本来自性清净之真如,以其非由无漏智之简择力而来,称为非择灭无为。(四)指显现于第四静虑(第四禅)之真如,以第四静虑已灭苦、乐二受,寂静不动,称为不动无为。(五)指显现于灭尽定之真如,以灭尽定已灭六识心想与苦、乐二受,称为想受灭无为。(六)指真实如常,无有丝毫虚妄变异之法性真如,称为真如无为。(品类足论卷一、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一、卷三十九、俱舍论卷一、卷六)((参见:有为)2445)FROM:【佛光大辞典】
【马麦】:(故事)马粮之麦也,佛一夏受阿耆达婆罗门王请,安居彼国,与五百比丘共食三月马麦。是佛十难之一。楞严经六曰:“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参见:阿耆达)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衣钵】:衣指袈裟,钵是出家人用来盛放施主供养食物的应器,二者都是出家人重要的法物,并可作为师承的信证,衣钵的授受即代表著心法的授受。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不了义】:谓诸经中宣说世俗等事,或说厌离生死,欣求涅槃等,种种文句差别,不为究竟显了,名不了义。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三昧】: 1、华译为定,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定”,也就是进入“三昧”的境界。
  2、又译作正受,是正常的享受的意思。世人的心常被外境的影响而波动,那已经失去正常,修行的人面对一切的外境时,虽了了分明,但不起心不动念,如如不动,其心清净如镜,那才是正常的享受,也是圣者的享受。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密因】:<一>如来证悟了义之果德名秘密藏,而达到此秘密藏之因行,称为密因。密,乃经上所说之陀罗尼,非凡小所能知,故称密,密即因。楞严义疏卷八之二(大三九·九三三上):“三世果人入秘密藏,以此为因,密之因也。又此大定具一切行,而非凡小之所能知,故名为密。密即因也。”(首楞严经序、大日经卷五)
 <二>指佛菩萨之本地。楞严义疏卷六之二(大三九·九一四下):“真圣利物,终不可测,以承佛制,不妄漏泄,此圣真因,唯圣自证,故云密因。”(首楞严经卷六)FROM:【佛光大辞典】
【上人】:梵语 purus!ars!abha。对智德兼备而可为众僧及众人师者之高僧的尊称。释氏要览卷上谓,内有智德,外有胜行,在众人之上者为上人。大品般若经卷十七坚固品则载,若菩萨摩诃萨能一心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护持心不散乱,称为上人。在日本,上人一语,特用于净土宗与日莲宗,并谓圣人较上人为重要,故日本真宗称宗祖亲鸾为圣人,称其列祖为上人。中世纪后,日本朝廷以此作为僧位敕授高僧。(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九、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五、大智度论卷七十三)FROM:【佛光大辞典】
【法王】:(术语)佛于法自在。称曰法王。法华经譬喻品曰:“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同药王品曰:“如来是诸法之王。”维摩经佛国品曰:“已于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释迦方志上曰:“凡人极位名曰轮王,圣人极位名曰法王。”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于诸法得胜自在,故名法王。”【又】(职位)元世祖尊蕃僧八思巴为大宝法王西天佛子。明代因之。西藏封法王者三人。曰大宝法王,大乘法王,大慈法王。皆红教喇嘛也。清代虽无法王之名号。然如青海等处有诺们罕。即法王之义。【又】(杂名)国王崇奉佛法,亦称佛王。阿育王经一曰:“八万四千塔一时俱成,王起塔已,守护佛法,时诸人民谓为阿育法王。”即其例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因地】:从凡夫地初发心学佛,到圆满成佛以前,这一段过程都叫做“因地”。经云:“因地不真,果招迂曲。”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大佛顶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六 (竟)


深深忏悔自身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师兄们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主题

712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8228

[精进勋章]

7#
 楼主| 发表于 2021-8-8 12:18:0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笔记:

这部分着重讲了四种决定清净明诲,佛陀教导要断淫、盗、杀和大妄语
结合清净光明净土中的正贴进行学习,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

一、为什么必须要断除杀、盗、淫、妄语?

因为这些都是轮回的根本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贪爱同滋。贪不能此。则诸世间卵化湿胎。
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
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富楼那啊!想念和爱欲纠结在一起,相互珍爱不愿分离,如此,世间的父母子孙才相生相继不曾间断,这样一类众生,他们就是以贪欲为本。贪欲和爱恋一起滋生, 贪欲便不会停止,那么,世间种种生物,如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等等,就会依持各自力量的强弱,相互间竞争吞食,这一类众生,就会以贪杀为本。人为吃而杀 羊,羊死后转为人身,人死后又转为羊身,这样直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等十种生物之间,其生生死死,都是如此吞食残杀,由此,种种恶业欲求都与生命共 生,一直穷尽到未来无际之时永无休止。这一类众生,就是以贪盗为本。你欠我的命,我还你的债,如此种种因缘,历经百千劫的时间,都是在生生死死之中。你珍 爱我的心,我怜爱你的姿色,如此种种因缘,历经百千劫的时间,都是在缠裹不清之中。以此贪杀、贪盗、贪淫立为根本,如此种种因缘,恶业果报相续相继竟不停 息。】

阿难。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净。皆由随顺杀盗淫故。反此三种。又则出生无杀盗淫。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性。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则妙常寂。有无二无。无二亦灭。尚无不杀不偷不淫。云何更随杀盗淫事。

阿难,这等众生因为不识自己的本心而遭到这样的轮回,经过无量的劫时,还得不到真正的清净,这都是由于随顺杀盗淫而引来的,与此相反的三种则又出生于无杀 盗淫。有杀盗淫的名叫鬼趣,无杀盗淫的名叫天趣。这有和无相互影响,从而生发起他们的轮回流转之性。如果能得到圆湛生发三摩提的人,则妙性常寂,有和无二 种都没有了,连有无皆无也灭尽了。如果连不杀不盗不淫都没有了,又如何说会有随顺杀盗淫的事呢?】——轮回的根本~ 杀盗淫 (楞严经) 经文&白话

妄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
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被诽谤,二者为他所诳。
(附注:[妄语]的罪报就是堕入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
如果还有余福能生在人中,就会1. 时常被毁谤,或者2.时常被人欺骗)】——[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的罪报]为什么被毁谤,背地被讲是非,说话没人接受...

【杀生或罪大恶极就容易堕入地狱
淫念炽盛就容易堕入畜生道
贪心吝啬就容易堕入饿鬼道】——六道轮回的因果原理

【不论是被杀或自杀, 这种当下极度恐惧的念头, 又或者放弃自己的念头, 都会在八识种子中形成严重的烙印, 这种后果就会形成
1.仇恨愤怒和恐惧(被杀的情况), 而造成生生世世轮回的痛苦和报复的怨念
2.恐惧加上自我否定不愿面对现实(自杀的情况), 这会造成日后累世不断自杀的种子
所以学佛应该要内心平静, 看破一切世间相, 恢复佛性原本的光明圆满自在
所以我们不应该杀生, 也不应该自杀】——为什么不要杀生,也不能自杀 ~ 心念的惯性作用

二、要如何修呢?

【佛法讲万法由心生,
所谓法不只是指正法,而是指一切法与非法,善法与恶法,也不是单指方法,而是包含一切物质和现象
所以,这个法是指心念所产生的一切观念和因而产生的物质,就是宇宙万物,就是法界一切器世间】
——自杀的因果和真相
由此,淫念、盗念、杀念,包括妄语执念,都是来源于淫心、盗心、杀心、妄心

要知道,
【恶的心念造成种种恶的氛围和环境,善的心念则养育种种善的氛围和环境
因此,善法感召善道的享福果报,恶法感召恶道的痛苦果报】——自杀的因果和真相

所以,
【众生如果天天执着在世俗名利是非,那就不可能解脱轮回
就会因为自己念力的作用,和同样念头的众生物以类聚,
交织成复杂的共业因果,共业念力的纠缠下,那就很难挣脱
想解脱,就要靠自己放下执着

所以,一切因果都是自己造成的
想改变,那也是要靠自己,怨不得别人

所以,佛法说: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想解脱,方法就是如此】——六道轮回的因果原理

【想解脱六道轮回,那就要先放下六道中的观念和执着
只有自己舍弃执着,自己才不会被自己的念头所牵引,而和众生的共业起六道牵扯,这样就能逐渐摆脱六道引力的禁锢
而这样在佛法中能教导众生解脱六道轮回的法门,就叫作解脱法】——自杀的因果和真相

【学习佛法,对于事情要学会正确发心
任何遭遇都可以透过光明的想法而改变原有的业报
这就叫做[转念],要把[凡夫习惯的负面思考]转成[正向光明的思维]
这样业报就会转变,人生就会改善
相由心生,业由心转,
全看念头好坏驱使行为造作而成就不同的业报
所以我们对于任何事情应该存好心存好念
用善心善念就可以转变以前愚痴的业报】——[转念]~学习用[光明心]和[善念]转变[恶业果报]

佛经的相关教导: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随所在处,若诸有情贪瞋痴等皆猛利故,造作杀生,或不与取,或欲邪行,或虚诳语,或麁恶语,或离间语,或杂秽语,或贪,或瞋,或复邪见,十恶业道。
有能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者。
一切烦恼悉皆销灭,远离十恶,成就十善,于诸众生起慈悲心及利益心。


随所在处若诸有情贪欲,瞋恚,愚痴,忿恨,悭嫉,憍慢,恶见,睡眠,放逸,疑,等皆悉炽盛恼乱身心常不安乐
有能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者。
一切皆得[离贪欲等][身心安乐]。随其所应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楞严经~(佩带楞严咒)
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净。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进者。令得精进。无智慧者。令得智慧。不清净者。速得清净。不持斋戒。自成斋戒。】
——[诸经辑要]家人喜欢杀生,邪淫,偷盗,喝酒...,该怎么办?(如何让家人远离十恶业)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恶生浊乱法灭时, 淫欲火盛心迷倒, 
弃背妻婿外贪染,昼夜邪思无暂停, 
若能称诵大悲咒,淫欲火灭邪心除。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
欲修习是法华经,于三七日中、应一心精进,满三七日已,我当乘六牙白象,与无量菩萨而自围绕,以一切众生所喜见身、现其人前、而为说法,示教利喜,亦复与其陀罗尼咒,得是陀罗尼故,无有非人、能破坏者,亦不为女人之所惑乱,我身亦自常护是人,惟愿世尊听我说此陀罗尼咒。」
即于佛前而说咒曰:
阿檀地, 檀陀婆地, 檀陀婆帝, 檀陀鸠舍隶, 檀陀修陀隶, 修陀隶, 修陀罗婆底,佛驮波膻祢, 萨婆陀罗尼阿婆多尼, 萨婆婆沙阿婆多尼, 修阿婆多尼, 僧伽婆履叉尼, 僧伽涅伽陀尼, 阿僧祇, 僧伽波伽地, 帝隶阿惰僧伽兜略, 阿罗帝婆罗帝, 萨婆僧伽三摩地伽兰地, 萨婆达磨修波利刹帝, 萨婆薩埵楼驮憍舍略阿冕伽地, 辛阿毗吉利地帝】——[诸经辑要]如何断除淫欲?



深深忏悔自身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师兄们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2-23 20:28 , Processed in 0.08360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