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96|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焰光明,学习〈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4766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1178

[布施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3-14 16:04: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大愿阿弥陀佛
南无大愿阿弥陀佛
南无大愿阿弥陀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缘起:深入经藏共修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并记录在[实修佛堂](习经堂)和[光明佛堂](品经堂)的纪录帖中

次序依照下列三个原则
1.内容篇幅:由小到大
2.内容深浅:由浅至深
3.方便和戒定慧:本愿功德门(由佛本愿功德和方便,消灾解难),戒行门(遵守戒律),观行门(练习定力观照),智慧门(心要&甚深不二):四种次序由浅入深

正在品读的先读完,其余如果还没品读的,请按照次序补齐——帖子详见: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每个实修者,都应该深入经藏和实修,对佛、佛法、佛经「以心印心」,
这样,就会依照「次第」和「众生性」而明白符合自己次第的心要,这也是「无量义经」的「无量义」。
——帖子详见:由「法性原理」看「法华经」与「普门品」

弟子焰光明,发心学习〈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祈愿在诸佛菩萨和师长们慈悲护念加持下,把善知识在上述【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帖子中列出的经文都学习一遍,

祈愿透过经文的思维观照学习,并结合日常实修,能真正增上智慧。愿早日与佛心相印,长成合格的有能力护持一方的菩萨行者!


以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深深感恩  顶礼

[注:本篇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和修改完善),目前仅供参考]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66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1178

[布施勋章]

2#
 楼主| 发表于 2025-3-15 22:45:25 | 只看该作者


【习经目录】


1,佛陀宣说此部〈无量寿佛经〉的缘起

    1-a,频婆娑罗王虽被太子阿阇世囚禁,但有麨蜜和佛法的滋养,因此颜色和悦

    1-b,不满韦提希夫人救护频婆娑罗王,阿阇世囚禁生母于深宫中

    1-c,佛陀知韦提希心之所念,亲自来到宫中令能面见

    1-d,韦提希承受神力,得见十方佛国世界,于中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

    1-e,频婆娑罗王得佛加持,成就阿那含果

2,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应当实修「净业三福」

3,佛以方便力,令韦提希得见西方极乐国土并得无生法忍

4,佛陀教导[十六观法],令末法众生能得见[西方极乐世界]

    4--1 ,[十六观法]~第一观:【日想】

    4--2 ,[十六观法]~第二观:【水想】

    4--3,[十六观法]~第三观:【地想】

    4--4,[十六观法]~第四观:【树想】

    4--5,[十六观法]~第五观:【八功德水想】

    4--6,[十六观法]~第六观:【总观想】

    4--7,[十六观法]~第七观:【花座想】

    4--8,[十六观法]~第八观:【像想】

    4--9,[十六观法]~第九观:【遍观一切色身相】

    4--10,[十六观法]~第十观:【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

    4--11,[十六观法]~第十一观:【名为观见大势至菩萨,是为观大势至色身相】

    4--12,[十六观法]~第十二观:【普观想】

    4--13,[十六观法]~第十三观:【杂想】

    4--14,[十六观法]~第十四观:【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23#~25#

    4--15,[十六观法]~第十五观:【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26#~28#

    4--16,[十六观法]~第十六观:【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29#~31#

5,这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的其他名字是怎样的&应当如何受持此经?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66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1178

[布施勋章]

3#
 楼主| 发表于 2025-3-15 22:49:19 | 只看该作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本楼用时2小时以上)


宋西域三藏疆良耶舍译


1,佛陀宣说此部〈无量寿佛经〉的缘起

1-a,频婆娑罗王虽被囚禁,但有麨蜜和佛法的滋养,因此颜色和悦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

[学习解说]:

(指的阿难尊者,佛陀的从弟(提婆达多的亲弟),也是侍奉佛陀二十多年的侍者)是这样如实听闻(佛陀所说)(详见词解①)

一时,佛陀在王舍城(为频婆娑罗王、阿阇世王、韦提希夫人等在位时之都城。此城为佛陀传教中心地之一,附近有著名之释尊说法地:迦兰陀竹园、灵鹫山等。相传佛陀入灭后第一次经典结集在此举行。其后,阿育王将摩羯陀国首都迁至华氏城。见词解②)耆阇崛山(就是灵鹫山,是佛陀说法的圣地,法华经、大品般若经、金光明最胜王经、无量寿经等重要经典都是在这里宣说的,详见词解③)中,和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回小向大,发起大乘心的比丘),以及三万二千菩萨一起,其中文殊师利法王子是这些菩萨大众中的上首(上首,指大众之中位居最上者,详见词解④)


(注,以上总的是说的,通常一部经文开始都有的“六成就”,详见[词解⑤],说明佛陀讲法、众生听法,是因缘和合得以成就。)



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

[学习解说]:当时,王舍大城,有一位太子,名字为阿阇世,因为随顺恶友(即恶朋友或恶知识,请参阅--学习注【1】)调达(即提婆达多,佛陀的从兄)的教唆,

捉拿父王频婆娑罗王,囚禁在七重深的房室内,并且制服了众多的大臣,一律不得前往探视。



国大夫人,名韦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麨,用涂其身,诸璎珞中盛葡萄浆,密以上王。

[学习解说]:频婆娑罗国王的大夫人,名叫韦提希,很恭敬大王,

她洗干净身体,以酥酪(即奶酪)与蜂蜜以及麨(炒的米粉或面粉)拌起来,用其涂抹身上,

并且在身上佩带的璎珞上灌注了葡萄浆,秘密地敬上给国王。



尔时大王,食麨饮浆,求水漱口;漱口毕已,合掌恭敬,向耆阇崛山,遥礼世尊,而作是言:“大目乾连是吾亲友,愿兴慈悲,授我八戒。”
时目乾连如鹰隼飞,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

[学习解说]:这时,大王食了麨(炒的米粉或面粉)饮了浆,用水漱口完毕之后,恭敬的向着耆阇崛山,遥遥的礼敬着佛陀,

并且禀白说:大目乾连(佛陀神通第一的大弟子)是我的亲友,祈愿能兴发慈悲之心,来传授我【八关斋戒(注,《佛说优婆夷堕舍迦经》上说,受[八关斋戒]能得福,并且还是成佛之因,非常殊胜)

大目乾连尊者即时像鹰隼(鹰的泛称,指代苍鹰和雀鹰等)一样飞翔而来,快速到达大王的住所;这样日复一日,都来为大王传授【八关斋戒】。



世尊亦遣尊者富楼那,为王说法。如是时间经三七日,王食麨蜜得闻法故,颜色和悦。

[学习解说]:佛陀还派遣了富楼那尊者(佛陀说法第一的大弟子),为频婆娑罗王演说佛法,

这样经过了三七共二十一天的时间,大王因为服食麨蜜以及听闻佛法得到滋养,令容颜脸色祥和喜悦。





[学习注]:

【1】,关于恶友(恶知识):

什么是恶师?什么是善师? ~ 道行般若经

行菩萨道,有四种[善知识][善等侣]和四种[恶知识][恶等侣] ~ 大宝积经




[词解]:

①【如是我闻】
梵语 evam! maya^s/rutam!,巴利语 evam! me sutam!。又作我闻如是、闻如是。为经典之开头语。释尊于入灭之际,曾对多闻第一之阿难(梵 A^nanda)言其一生所说之经藏,须于卷首加上“如是我闻”一语,以与外道之经典区别。如是,系指经中所叙述之释尊之言行举止;我闻,则指经藏编集者阿难自言听闻于释尊之言行。又“如是”意为信顺自己所闻之法;“我闻”则为坚持其信之人。此即信成就、闻成就,又作证信序。(大智度论卷一、卷二、佛地经论卷一、法华文句卷一上、注维摩诘经卷一、华严经探玄记卷二)((参见:六成就)1266)p2366  FROM:【佛光大辞典】


②【王舍城】
王舍,梵名 Ra^jagr!ha,巴利名 Ra^jagaha,音译曷罗阇姞利呬、罗阅只。或译王舍国。中印度摩羯陀国之都城。旧址位于恒河中游巴特那市(Patna)南侧比哈尔(Behar)地方之拉查基尔(Rajgir)。频婆娑罗王时,由上茅宫城(梵 Kus/a^grapura,音译矩奢揭罗补罗,又称旧王舍城、山城)迁至今地,为频婆娑罗王、阿阇世王、韦提希夫人等在位时之都城。此城为佛陀传教中心地之一,附近有著名之释尊说法地:迦兰陀竹园、灵鹫山等。相传佛陀入灭后第一次经典结集在此举行。其后,阿育王将摩羯陀国首都迁至华氏城。
 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九所载,王舍城附近尚有佛陀伐那山、杖林、二温泉、伏醉象塔、毕钵罗石室、提婆达多入定石室、自杀比丘塔、佛舍利塔、阿难半身舍利塔、阿育王石柱等佛教遗迹多处。(善见律毗婆沙卷八、大智度论卷三)p1510 FROM:【佛光大辞典】


③【耆阇崛山】
梵名 Gr!dhraku^t!a,巴利名 Gijjha-ku^t!a。又作只阇崛山、耆阇多山、崛山。意译作灵鹫山、鹫头、灵山。位于中印度摩羯陀国首都王舍城之东北侧,为著名的佛陀说法之地。其山名之由来,一说以山顶形状类于鹫鸟,另说因山顶栖有众多鹫鸟,故称之。梵语 gr!dhra 本为“贪食者”之意,其后转指兀鹫;此类鹫鸟羽翼略黑,头部灰白少毛,好食死尸,栖于林野。
 英国考古学家康林罕(A. Cunningham)据大唐西域记与高僧法显传之记载,推定其位置即今之贝哈尔州(Behar)拉查基尔(Rajgir)东南之塞拉吉里(Saila-giri)。另据近时之探查,则谓新旧王舍城之间有一向东绵延之山峡,山峡之北耸立一海拔千尺之秀峰,其南面之中腹大约二二四公尺处有一岩台,称为查塔吉里(Chata-giri),其处乃佛陀多次演说妙法之耆阇崛山。
 与佛陀同时代之摩羯陀国频婆娑罗王(梵 Bimbisa^ra)为闻法之故,曾大兴工程,自山腰至山顶,跨谷凌岩,编石为阶,广十余步,长约三公里。山顶有一佛陀昔日之说法台,然迄今仅存红砖墙基。此外,复有佛教古迹多处,如提婆达多投石击佛处、佛陀与舍利弗等诸声闻入定之石室、阿难遭受魔王娆乱之处、佛陀宣说法华经、大品般若经、金光明最胜王经、无量寿经等处。(大智度论卷三、大唐西域记卷九、法华经文句卷一上、玄应音义卷六)p4287 FROM:【佛光大辞典】


④【上首】

梵语 pramukha,巴利语 pamukha。<一>即大众之中位居最上者。于佛世时即有此称,上首一词散见于各汉译经典中。后于禅林里,间以“首座”代称上首,而其推重之意不变。(大品般若经卷四金刚品、观无量寿经、法华论卷上)
<二>指诸法门中最上之法。例如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二,将“厌离一切法三昧、超过一切法三昧”等十五种三昧称为一切三昧中之上首,复将“观诸法性陀罗尼门、发菩提心陀罗尼门”等五十三陀罗尼门称为一切陀罗尼门之上首。(法华经卷五、大智度论卷四十五、大日经疏卷十二)
<三>指佛弟子优波离。梵名 Upa^li,意译化生,或译上首,以其持律第一,为众纪纲,故称上首。如来入灭后,其与五百圣人于毕钵罗窟内,结集毗奈耶藏。(付法藏因缘经卷一)p717 FROM:【佛光大辞典】


⑤【六成就】
诸经皆有通别二序,在通序(又名证信序)里,举出六件事以资证明此经确乃佛亲口所说,称为“六成就”。

例如金刚经之经首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便具足了六成就:
一、以如是为“信成就”,信者,阿难之信,阿难说此经为他如是我闻,以示自己之信顺;
二、以我闻为“闻成就”,即此经为阿难亲耳所闻,并非辗转传闻的;
三、以一时为“时成就”,即师资道合,机教相叩之时;
四、以一佛字为“主成就”,即有说法之主;
五、以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为“处成就”,即有说法的道场;
六、以与比丘众等为“众成就”,即有听经的大众。又凡是讲经法会,一定要有上述六种因缘才能成就,所以叫做“六成就”。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66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1178

[布施勋章]

4#
 楼主| 发表于 2025-3-16 22:47:50 | 只看该作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约2.5小时)


宋西域三藏疆良耶舍译


1,佛陀宣说此部〈无量寿佛经〉的缘起

1-b,不满韦提希夫人救护频婆娑罗王,阿阇世囚禁生母于深宫中。
时阿阇世问守门人:「父王今者犹存在耶?」

时守门者白言:「大王!国大夫人身涂麨蜜,璎珞盛浆,持用上王;沙门目连及富楼那,从空而来,为王说法,不可禁制。」

时阿阇世闻此语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贼,与贼为伴;沙门恶人,幻惑咒术,令此恶王多日不死。」即执利剑欲害其母。

[学习解说]:这时,阿阇世询问守门人:「父王现今尚且存活着吗?」

此时,守门人禀白说:「大王!国大夫人(即韦提希夫人)身上涂抹麨蜜(炒熟的米粉或麦粉和(huo)以蜜糖的食品),璎珞(又作缨络。由珠玉或花等编缀成之饰物。可挂在头、颈、胸或手脚等部位。印度一般王公贵人皆佩戴之。详见词解③)里盛装果浆,持此用以献上给王;
沙门(译曰功劳、勤息,劳劬修佛道之义也,又勤修息烦恼之义也。原不论外道佛徒,总为出家者之都名。详见词解④)目连及富楼那,则从空中而来,为王说法,不可能禁阻制约。」

阿阇世王听了这些话之后,迁怒自己的母亲,说:「我的母亲是贼,和贼为伴;沙门(泛指出家人,详见词解④)是恶人,用幻化迷惑的咒术,令这恶王经过多日都没被饿死」。



时有一臣,名曰月光,聪明多智,及与耆婆,为王作礼。白言:

「大王!臣闻毗陀论经说:‘劫初已来,有诸恶王贪国位故,杀害其父一万八千。’

未曾闻有无道害母。王今为此杀逆之事,污刹利种,臣不忍闻!是栴陀罗,我等不宜复住于此。」

时二大臣说此语竟,以手按剑,却行而退。

时阿阇世惊怖惶惧,告耆婆言:「汝不为我耶?」

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王闻此语,忏悔求救,即便舍剑,止不害母,敕语内官:「闭置深宫,不令复出。」

[学习解说]:这时,有一名大臣,名字叫月光,既聪明又多智慧(相关学习:聪明与智慧的差别,他和耆婆(为佛陀时代之名医。曾至希腊殖民地附近之德叉尸罗国(梵 Taks!as/ila^)学医,后返王舍城(梵 Ra^jagr!ha),为频婆娑罗王与阿阇世王之御医。虔诚信仰佛教,屡次治愈佛弟子之病。曾引导弑父之阿阇世王至佛陀面前忏悔。其名声可媲美我国战国时代之扁鹊。详见词解⑤),向阿阇世王行礼。禀白说:

「大王,臣听闻〈毗陀论经〉(婆罗门经书。详见词解⑥)说“劫初(指成劫之初。即欲界有情世界成立之初。详见词解⑦)以来,有各种恶王,因为贪图王位的缘故,杀害自己父亲的,数量有一万八千之多”

但是从未听闻有杀害生母之事。大王现今做这种杀害母亲的忤逆之事,玷污了刹帝利(意译地主、王种。略作刹利。乃印度四姓阶级中之第二阶级,地位仅次于婆罗门,乃王族、贵族、士族所属之阶级,系从事军事、政治者。释尊即出身此阶级。见词解⑧)的种姓,臣不忍见闻!实是栴陀罗(即旃陀罗,意译为严炽、暴厉、执恶、险恶人、执暴恶人、主杀人、治狗人等。印度社会阶级种姓制度中,居于首陀罗阶级之下位者,乃最下级之种族,彼等专事狱卒、贩卖、屠宰、渔猎等职。详见词解⑨)的行为,我等将离去不在这里安住。」

当这二位大臣说完上述话语,就用手按住悬挂身上的佩剑,倒退着离开。

这时,阿阇世王感到了惊怖惶恐畏惧,告诉耆婆说:「你不再为我所用了吗?」

耆婆禀白说:「大王!千万小心不要杀害母亲。」

阿阇世王听了这番话语,于是忏悔求救,随即丢弃利剑,停止下来不再想要杀母,而命令贴身官宦:「(将韦提希夫人)禁闭安置在深宫中,不令外出。」



1-c,佛陀知韦提希心之所念,亲自来到宫中令能面见。
时韦提希被幽闭已,愁忧憔悴;遥向耆阇崛山,为佛作礼,而作是言:

「如来世尊在昔之时,恒遣阿难来慰问我;我今愁忧,世尊威重,无由得见;愿遣目连、尊者阿难,与我相见。」作是语已,悲泣雨泪,遥向佛礼。

未举头顷,尔时世尊在耆阇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即敕大目揵连及以阿难,从空而来。佛从耆阇崛山没,于王宫出。

[学习解说]:

此时的韦提希(译曰思惟,思胜,胜妙身。摩羯陀国频婆沙罗王之后,阿阇世之母也。详见词解⑩),因为被幽禁,变得忧愁憔悴,遥遥向着耆阇崛山,对佛进行礼拜,并这样说到:

「如来世尊在以往的时候,恒常派遣阿难来慰问我;我现今内心忧愁,世尊威德殷重,没有机会得以面见;祈愿派遣目连、阿难二位尊者,与我相见。」这样说了之后,悲伤哭泣犹如雨落,遥遥向着佛陀礼拜。

就在不到抬起头那么短的时间,在耆阇崛山的佛陀,已经了知韦提希心中的念想,随即敕令大目揵连以及阿难从空中而来。佛陀自己则是从耆阇崛山隐没,直接出现在王宫中。


(注:佛陀的来意,不单单只是悲悯韦提希夫人的忧愁,也是藉此因缘宣说这部《观无量寿佛经》,利益当时的大众,以及以后直到末法时期的一切众生。)



[词解]:

①【麨蜜】
炒熟的米粉或麦粉和以蜜糖的食品。FROM:【汉典】

②【禁制】
禁阻制约。FROM:【汉典】


③【璎珞】
梵语 mukta^ha^ra,ha^ra 或 keyu^ra。音译作吉由罗、枳由罗。又作缨络。由珠玉或花等编缀成之饰物。可挂在头、颈、胸或手脚等部位。印度一般王公贵人皆佩戴之。又据诸经典所载,在净土或北俱卢洲,均可见树上垂有璎珞。法华经普门品(大九·五七中):“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无量寿经卷下、起世经卷一郁单越洲品、慧琳音义卷七十八)p6856 FROM:【佛光大辞典】

④【沙门】
(术语)S/rman!a,又作娑门、桑门、丧门、沙门那,译曰息、息心、静志、净志、乏道、贫道等,新作室摩那拏、舍啰磨拏、室啰磨拏、沙迦懑囊,译曰功劳、勤息,劳劬修佛道之义也,又勤修息烦恼之义也。原不论外道佛徒,总为出家者之都名。
注维摩经曰:“肇曰:沙门,出家之都名也。秦言义训勤行,勤行趣涅槃也。什曰:佛法及外道,泛出家者皆名沙门。”
大经慧远疏曰:“沙门此翻为息,息诸恶故。”
法华玄赞二曰:“沙门息义,以得法故暂尔宁息,亦息恶也。正言室罗磨拏,或室摩那拏,此云功劳,谓修道有多功劳也。”
玄应音义六曰:“沙门旧云桑门,或云丧门,皆讹略也。正言室摩那拏,或言舍啰磨拏,此言功劳,言修道有多劳也。又云勤劳,言至诚也。义亦言息,以得法故暂宁息也。旧译言息心,或言静志是也。”
慧苑音义上曰:“沙门正言沙迦懑囊,此云止息,谓止息一切诸不善法。又曰劬劳,谓修一切劬劳苦行。又曰听闻,谓多闻熏习是常业也。”
慧琳音义十八曰:“沙门讹也,正音云室啰末拏,唐言勤恳也。”
同二十六曰:“此云勤劳,内道外道之总名也,皆据出家为言耳。古经为丧门,或为娑门,罗什法师以言非便改为沙门也。”
俱舍论二十四曰:“诸无漏道是沙门性,怀此道者名曰沙门,以能勤劳息烦恼故。”
同光记曰:“沙门此云勤息。”
羯磨疏三上曰:“沙门旧翻桑门,音之互也。涅槃云沙门那者是本音也,或言乏道贫道以译之,皆谦虚自收不伐德也,今译为息恶者取其意也。元拔俗来入非家者,决誓断恶息本习也。”
释门归敬仪上曰:“沙门或云桑门沙门那者,并是天竺道士之佳号,俗中之常目也,亦是彼国修净行者,此云净志,以义目之。”
百论疏一曰:“沙门者,云乏道,亦云息心。乏道者,以道断于贫乏也。息心者,经云,息心达本源,故云沙门也。”
四十二章经曰:“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
增一阿含经四十七曰:“沙门名息心,诸恶永已尽,梵志名清净,除去诸乱想。”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⑤【耆婆】
梵名 Ji^vaka。又作耆婆伽、只婆、时婆、耆域、时缚迦。为佛陀时代之名医。曾至希腊殖民地附近之德叉尸罗国(梵 Taks!as/ila^)学医,后返王舍城(梵 Ra^jagr!ha),为频婆娑罗王与阿阇世王之御医。虔诚信仰佛教,屡次治愈佛弟子之病。曾引导弑父之阿阇世王至佛陀面前忏悔。其名声可媲美我国战国时代之扁鹊。(长阿含卷二十世纪经、[木*奈]女只域因缘经、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七)((参见:佛教医术)2711)p4286 FROM:【佛光大辞典】

⑥【毗陀】
(术语)Veda,一作鞞陀,又作皮陀,韦陀,围陀等。新云吠陀,鞞陀。婆罗门经书之名。译曰明,或智。观无量寿经曰:“臣闻毗陀论经说。”(参见:韦陀)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⑦【劫初】
梵语 kalpa^gra。指成劫之初。即欲界有情世界成立之初。依俱舍论卷十二载,劫初时,人皆如色界,肢体圆满,诸根具足无缺,形色端严,身带光明,能腾空自在,饮食享乐,得长寿久住。至地味渐生,其味甘美,诸人竞食,称初受段食。其后,身渐坚重,光明隐没,乃生日月众星。次有地饼、林藤出现。复生男女根,形相殊异,以宿习力而生非理作意,人中欲鬼即初发于此时。(增一阿含经卷三十四、大楼炭经卷六、起世经卷九、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四、彰所知论卷上、法华经文句卷四下)p2815 FROM:【佛光大辞典】

⑧【刹帝利】
梵语 ks!atriya。意译地主、王种。略作刹利。乃印度四姓阶级中之第二阶级,地位仅次于婆罗门,乃王族、贵族、士族所属之阶级,系从事军事、政治者。释尊即出身此阶级。((参见:四姓)1705)p3732 FROM:【佛光大辞典】

⑨【旃陀罗】
梵语 caN!d!a^la 之音译。又作旃荼罗、栴荼罗。意译为严炽、暴厉、执恶、险恶人、执暴恶人、主杀人、治狗人等。印度社会阶级种姓制度中,居于首陀罗阶级之下位者,乃最下级之种族,彼等专事狱卒、贩卖、屠宰、渔猎等职。根据摩奴法典所载,旃陀罗系指以首陀罗为父、婆罗门为母之混血种。增一阿含经卷十八(大二·六三六上):“或有一人,生卑贱家,或旃陀罗种,或啖人种,或工师种。”(法华经安乐行品、观无量寿经、十诵律卷九)((参见:四姓)1705)p4117  FROM:【佛光大辞典】


⑩【韦提希】
(人名)Vaidehi,又云毗提希,吠提希。新称吠题呬弗多罗。译曰思惟,思胜,胜妙身。摩羯陀国频婆沙罗王之后,阿阇世之母也。法华文句二曰:“韦提希,此云思惟。”同记曰:“亦云思胜。”法华义疏二曰:“韦提希,翻为思惟,亦云四维。”法华玄赞二曰:“梵云吠题呬弗多罗,古云思惟子。今云:吠,是胜义。题呬云身,即东毗提诃之名。彼毗提诃男声中呼,此吠题呬女声呼。此是山名,亦是彼山中神名。从彼乞得,因以为名。韦提希,讹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66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1178

[布施勋章]

5#
 楼主| 发表于 2025-3-17 23:54:08 | 只看该作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2小时)


宋西域三藏疆良耶舍译


1,佛陀宣说此部〈无量寿佛经〉的缘起

1-d,韦提希承受神力,得见十方佛国世界,于中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

时韦提希礼已举头,见世尊释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宝莲华。目连侍左,阿难在右,释梵护世诸天在虚空中,普雨天华,持用供养。

[学习解说]:这时,韦提希夫人礼拜之后抬起头,观见世尊释迦牟尼佛,身坐在紫金色的百宝(是贵重的意思)莲华上。

目犍连尊者在左边侍奉,右边是阿难尊者,还有跟随而来的天人大众从虚空中,洒下如雨般广大的天华,用以奉持供养佛陀。



时韦提希见佛世尊,自绝璎珞,举身投地,号泣向佛。白言:

「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恶子?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与提婆达多共为眷属?

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此浊恶处,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不善聚。

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今向世尊五体投地,求哀忏悔。唯愿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

[学习解说]:

韦提希夫人见到佛陀,自行拉断璎珞,扑倒在地,在佛陀前嚎啕大哭。并且禀白佛陀说:

「世尊!我过去世做了什么罪业,生下了这样的恶子?世尊您又是什么样的因缘,会和提婆达多成为眷属(家眷、亲属)的呢?

唯愿世尊,广泛的为我宣说没有忧愁烦恼的清净处,我当要往生,不再乐于生在[阎浮提](泛指人间世界,详见词解①)这个浊恶世界之中。

这个浊恶(指五浊与十恶。五浊,指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盖住劫中人寿减至二万岁以后,即产生此五种浑浊不净之法。十恶,即十不善,指杀、盗、淫、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贪、嗔、邪见等十种恶行。五浊与十恶炽盛之时期,称为浊恶世。详见词解②)之处,充满着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多是不善业报的汇聚。

祈愿我未来能不再听闻恶声,不再遇见恶人。现今向着世尊五体投地(详见学习注【1】、词解③)的礼敬,请求哀愍忏悔业障。唯愿佛日(系大乘佛教诸经典中所常用之譬喻。因佛陀之睿智、德行、慈悲,可破众生之迷妄,如日轮破夜之闇,故喻佛陀如日。见词解④)教导我入观于清净业行之处。」




尔时世尊放眉间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皆于中现。

或有国土七宝合成;复有国土纯是莲花;复有国土如自在天宫;复有国土如颇梨镜;十方国土皆于中现。

有如是等无量诸佛国土严显可观,令韦提希见。

[学习解说]:这时,佛陀放射出眉间光明,光是金色的,遍照十方无量的世界;

并且返回安住在佛顶上,化作金台,犹如须弥山一般。十方诸佛清净微妙的国土,都在其中显现。

或有国土是七宝合成的,还有国土是纯粹为莲花的,还有国土犹如自在天的天宫,还有国土就像颇梨镜(颇梨,为七宝之一,其质莹净通明,有紫、白、红、碧等多种颜色,其中,以红色、碧色最珍贵,紫色、白色次之。详见词解⑤),十方国土都在其中得以显现。

有这样无量的诸佛国土庄严显现可以观看,使韦提希能够看见。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学习解说]:

这时,韦提希禀白佛陀:「世尊!这些诸佛的国土,虽然清净,都有光明;(而)我现今爱乐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之所。唯愿世尊,教导我思惟,教导我正受(正受,意译等至、正定现前。远离邪想而领受正所缘之境的状态。亦即入定时,以定之力使身、心领受平等安和之相。又定心而离邪乱称为“正”,无念无想而纳法在心称为“受”,犹如明镜之无心现物。详见词解⑥)。」




[学习注]:

【1】如何五体投地礼敬十方诸佛?~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




[词解]:

①【阎浮提】梵名 Jambu-dvi^pa,巴利名 Jambu-di^pa 之音译。又作阎浮利、赡部提、阎浮提鞞波。阎浮,梵语 jambu,乃树之名;提,梵语 dvi^pa,洲之意。梵汉兼译则作剡浮洲、阎浮洲、赡部洲、谵浮洲。略称阎浮。旧译为秽洲、秽树城,乃盛产阎浮树之国土。又出产阎浮檀金,故又有胜金洲、好金土之译名。此洲为须弥山四大洲之南洲,故又称南阎浮提(梵 Daks!iN!a-jambu-dvi^pa)、南阎浮洲、南赡部洲。
 长阿含卷十八阎浮提洲品载,其土南狭北广,纵广七千由旬,人面亦像此地形。又阿耨达池之东有恒伽(殑伽)河,从牛之口出,从五百河入于东海。南有新头(信度)河,从狮子之口出,从五百河入于南海。西有婆叉(缚刍)河,从马之口出,从五百河入于西海。北有斯陀(徙多)河,从象之口出,从五百河入于北海。又大楼炭经卷一、起世经卷一、起世因本经卷一等之说亦同。俱舍论卷十一载,四大洲中,唯此洲中有金刚座,一切菩萨将登正觉,皆坐此座。
 凡上所述,可知阎浮提原本系指印度之地,后则泛指人间世界。(杂阿毗昙心论卷三、立世阿毗昙论卷一、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二、大唐西域记卷一、玄应音义卷十八)p6337 FROM:【佛光大辞典】


②【浊恶】指五浊与十恶。五浊,指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盖住劫中人寿减至二万岁以后,即产生此五种浑浊不净之法。十恶,即十不善,指杀、盗、淫、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贪、嗔、邪见等十种恶行。五浊与十恶炽盛之时期,称为浊恶世。法华经卷一方便品(大九·一○上):“我出浊恶世,如诸佛所说,我亦随顺行。”(观无量寿佛经疏(智顗))p6256 FROM:【佛光大辞典】


【五体投地】
乃佛教礼法之一。又作五轮投地、投地礼、接足礼、头面礼、顶礼。本为印度所行之礼法,据大唐西域记卷二所载,印度所行之礼敬法共有九种,其第九种即五体投地,为所有礼法中之最殷重者。其后佛教亦沿用此一礼法,并以之表礼敬之最上者。所谓五体,指两手、两膝、头顶等,亦称五轮。其行礼之法,先以右膝著地,次下左膝,再次两肘著地,两掌舒展过额,其后头顶著地,良久一拜。除实际之投地礼外,一般亦以此语表示对他人极度敬重推崇之意。
 另据华严经随疏演义钞载,凡礼敬三宝时,必须五体投地,藉此以折伏憍慢而表达虔诚。以五体行礼,其义有五,即:(一)行礼者于右膝著地之时,愿使众生得正觉道。(二)行礼者于左膝著地之时,愿使众生于外道法不起邪见,悉得安立于正觉道中。(三)行礼者于右手著地之时,愿如世尊坐于金刚座上,大地震动,呈现瑞相,证入大菩提。(四)行礼者于左手著地之时,愿使众生远离外道,以四摄法摄取难调伏者,令其入于正道。(五)行礼者于首顶著地之时,愿使众生离憍慢心,悉得成就无见顶相。(观无量寿经、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观无量寿佛经疏(智顗)、释门归敬仪卷下、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三、法苑珠林卷二十、释氏要览卷中)((参见:稽首)6117、“礼”6582)p1215 FROM:【佛光大辞典】


④【佛日】梵语 buddha-su^rya。系大乘佛教诸经典中所常用之譬喻。因佛陀之睿智、德行、慈悲,可破众生之迷妄,如日轮破夜之闇,故喻佛陀如日。使用“佛日”一语最多者为金光明经,如卷三忏悔品(大一六·三三七下):“佛日大悲,灭一切闇。(中略)无上佛日,大光普照。”同经卷四赞叹品(大一六·三三九中):“佛光巍巍,明焰炽盛,悉能隐蔽,无量日月。佛日灯炬,照无量界,皆令众生,寻光见佛。”
 亦有将佛陀拟为太阳之光辉者,故于大日经称为“大日如来”(梵 Maha^-vairocana-tatha^gata),而在净土三部经称为“阿弥陀如来”(梵 Amita^bha-tatha^gata,意译作无量光如来),均取其光辉之意。(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八梵行品、金光明经卷六“四天王品”、卷十九嘱累品)p2613 FROM:【佛光大辞典】


⑤【颇梨】
梵语 sphat!ika,巴利语 phalika。为七宝之一。意译水玉、白珠、水精。又作玻璃、玻璃、颇胝、颇置迦、破置迦、萨颇胝迦、娑婆致迦、塞颇致迦、窣坡致迦。其质莹净通明,有紫、白、红、碧等多种颜色,其中,以红色、碧色最珍贵,紫色、白色次之。据增广本草纲目卷八载,玻璃本作颇黎,光莹如水,坚实如玉,故又称水玉。
 又据大智度论卷十载,颇梨产于山窟,经千年而冰化成颇梨珠。然玄应音义卷二十则谓,西域暑热,水分稀少,不可能冰化而成,仅为石之类而已。又该珠有火珠、水珠二种,日宫殿与月宫殿即分别由火珠、水珠所形成。(慧苑音义卷上、玄应音义卷二、卷六、慧琳音义卷四、卷四十一)p5949 FROM:【佛光大辞典】

⑥【正受】梵语 sama^patti,巴利语同。音译作三摩钵底、三摩拔提、三摩[足*我]。意译等至、正定现前。远离邪想而领受正所缘之境的状态。亦即入定时,以定之力使身、心领受平等安和之相。又定心而离邪乱称为“正”,无念无想而纳法在心称为“受”,犹如明镜之无心现物。观经玄义分(大三七·二四七下):“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缘虑并亡,三昧相应,名为正受。”或谓正受为三昧、三摩地(梵 sama^dhi)或禅定之异名。
 盖正受新译“等至”,据大毗婆沙论卷一六二载,等持、三摩地、等至三者有异,以等持仅通于有心定,等至则广通有心、无心定。俱舍论卷二十八,以四禅、四无色定为等至。大乘义章卷十三,以灭尽定、无想定之无心定为等至。又慧远之观无量寿经义疏卷末及智顗之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下等,就观无量寿经中所说“教我思惟、教我正受”之语有所论述,谓散善之三福业为思惟,定善之十六观为正受。(杂阿含经卷十七、旧华严经卷十一功德华聚菩萨十行品、菩萨地持经卷九、解脱道论卷二、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七、杂阿毗昙心论卷七)((参见:三昧)580、“三摩钵底”673、“定”3171)p1989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66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1178

[布施勋章]

6#
 楼主| 发表于 2025-3-18 23:55:48 | 只看该作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本楼用时2小时)


宋西域三藏疆良耶舍译


1,佛陀宣说此部〈无量寿佛经〉的缘起

1-e,频婆娑罗王得佛加持,成就阿那含果。

尔时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从佛口出,一一光照频婆娑罗王顶。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头面作礼;自然增进,成阿那含。

[学习解说]:

这时,佛陀随即微笑,有五色光(五色:青黄赤白黑),从佛陀口中发出,一一光明照耀频婆娑罗王的头顶。

此时,大王的身体虽然被幽禁关闭着,但是心眼(指藉禅定之力可透见障外之色,照了诸法。即不依肉眼,亦不依天眼,由定力之故,能照见他方佛国诸佛及佛土之庄严,或能觉知己身内之种种不净。详见词解①),遥遥观见了佛陀,并对佛行头面接足礼;这样(受佛光照,与佛印心,详见[学习注]【1】)得以自然(指不假任何造作之力而自然而然、本然如是存在之状态。详见词解②)增进,成就了[阿那含](意译不还、不来、不来相。乃声闻四果中第三果之圣者。彼等已断尽欲界九品之惑,不再还来欲界受生。此阶位之圣者中,若九品之惑全部断尽,则称阿那含果;若断除七品或八品,则称阿那含向;若断除七、八品,而所余之一、二品尚须对治成无漏之根,更须一度受生至欲界,称为一间)




[学习注]:

【1】这段经文虽短,但是义涵深远,蕴含着甚深的心法原理:
心念的影响力无远弗届,心念所及,即可产生共鸣。所以,透过修行可与诸佛菩萨心心相印。这些都是真实的。——帖子详见:转载[视频] : 科学与佛教汇合之处
真正的实修者在精神思想上能超越物质虚幻和大小的局限,而无远弗届,来去自如
如果心无障碍,见一切相都能清净欢喜自在,那么,整个法界无不在实修者的心中,无不能随一念而往生——帖子详见:大小的虚妄和其中微妙真理
为什么频婆娑罗王能与佛印心,因为大王即便被儿子阿阇世囚禁,也一心受持八关斋戒,一心向佛,这份虔诚和信心,是关键。




[词解]:

①【心眼】指藉禅定之力可透见障外之色,照了诸法。即不依肉眼,亦不依天眼,由定力之故,能照见他方佛国诸佛及佛土之庄严,或能觉知己身内之种种不净。据观无量寿佛经所载,频婆娑罗王受其子阿阇世幽禁时,曾以心眼遥见世尊。(观佛三昧海经卷三、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般舟三昧经、法华经玄义卷四上、观无量寿佛经妙宗钞卷四)p1407
FROM:【佛光大辞典】

【心眼】
(术语)观念之心,能照了诸法,故曰心眼。观无量寿经曰:“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往生要集中本曰:“行者以心眼见于己身,亦在于彼光明照中。”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②【自然】
指不假任何造作之力而自然而然、本然如是存在之状态。佛典中屡用“自然”、“法尔”、“自然法尔”等语,其义概分如下:(一)就佛教表示其自身真理之立场而言,如觉悟之世界为脱离有无分别,本来空无自性,其自身独立存在,而绝对自由,称为无为自然;或如经由善恶行为,依循因果法则而产生结果,称为业道自然;如依自身之法则,视之为如实之表现,称为法尔。依日本净土真宗之祖亲鸾所说,舍离自心分别而悟入弥陀之法则,称为自然法尔;依本愿而救度众生者,则称为愿力自然。据无量寿经卷上载,极乐世界乃无为自然世界,往生该国土者,即受有自然虚无之身。
 (二)从佛教批判外道之立场而言,系用以否定自然外道之自然无因论(否认万物依因缘所生)。如六师外道中之末伽梨拘赊梨子、阿奢多翅舍钦婆罗等即妄执此类自然无因论,而与佛教所说之自然法尔判然有别。((参见:自然法尔)2532、“法尔”3419)p2531 FROM:【佛光大辞典】

③【阿那含】
梵语 ana^ga^min。旧译作阿那伽弥、阿那伽迷。略称那含。意译不还、不来、不来相。乃声闻四果中第三果之圣者。彼等已断尽欲界九品之惑,不再还来欲界受生。此阶位之圣者中,若九品之惑全部断尽,则称阿那含果;若断除七品或八品,则称阿那含向;若断除七、八品,而所余之一、二品尚须对治成无漏之根,更须一度受生至欲界,称为一间(梵 ekavi^cika)。又于阿那含果中,复有五种不还、七种不还、九种不还等别。(中阿含经卷三伽蓝经、大智度论卷三十二、大乘义章卷十一、慧苑音义卷上)((参见:五种不还)1176)p3623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66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1178

[布施勋章]

7#
 楼主| 发表于 2025-3-20 03:12:52 | 只看该作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本楼用时2小时)


宋西域三藏疆良耶舍译


2,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应当实修「净业三福」
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不?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

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学习解说]:这时,佛陀告诉韦提希夫人:「你现今知道吗?阿弥陀佛距离此(娑婆世界)不远;

你应当系念(系念,即将心念系于一处而不思其他之意),审慎仔细的观照该国是清净业行所成就。

我现今为你广泛的宣说譬喻,也让未来世(指末法时期)的一切凡夫想要修行净业的人,也能得往生西方极乐国土。


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应当实修三种福:

一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十善: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见词解①)(注:这条侧重修十善业)

二是、受持三归即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归依佛是我依靠佛陀的指示而得进入正道;归依法是我依靠教义而求得真理;归依僧是我依靠僧伽的引导而正信佛教,详见词解③)(怎样会失去三皈依? 或根本不能得到三皈依 ~ 优婆塞戒经,具备满足各种应遵守的戒律,不触犯(行住坐卧四种)威德仪则。(注:这条侧重修持戒)

三是、发菩提心(见学习注【1】),深信因果(相关学习:「深信因果」的法性原理,读诵大乘经典(见学习注【3】),劝勉增进其他净业行者(注:利他之心也是菩萨的相貌之一)(注:这条侧重发大乘心、行大乘行)

做上述三件事,就叫做净业(清净之业行)。」

(注,上述三点,代表三种次第,字面上并不难,但是要真正做到并不容易。

如果能做到,则分别能以下品、中品、上品三种次第往生西方极乐国土)





[学习注]:

【1】关于[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光明普眼法门 ~  大方广佛华严经

何谓 发大乘菩提心? ~ 思益梵天所问经

发菩提心 ~ 引自[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毕竟成就十二法者,乃能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十种发菩提心因缘,十种观众生而起大悲 ~ 华严经 离世间品

悕望功德利,而发菩提心者,不名发大乘~ 思益梵天所问经


【2】「深信因果」是属于「深心」的法门,而「深心」则是「上品上生」「极乐净土」的条件之一——帖子详见:「深信因果」的法性原理


【3】受持大乘经,是菩萨的相貌之一:若有说言如来为欲度众生故说方等经(大乘经)。当知是人真我弟子。 ~ 大般涅槃经




[词解]:

①【系念】谓将心念系于一处而不思其他之意。又作系念、悬念、悬想。据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二九(大六·六八六中):“住空闲处,系念思惟先所修行。”又观无量寿经谓,众生用心观想佛时,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此外,一般俗称忧虑为悬念,称恋慕为悬想,皆为转讹之用法。(杂阿含经卷三十七、卷三十九、大宝积经卷四十七、玄应音义卷三、慧琳音义卷三、卷九)p6671  FROM:【佛光大辞典】

②【十善】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③【三归】又名三归依,即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归依佛是我依靠佛陀的指示而得进入正道;归依法是我依靠教义而求得真理;归依僧是我依靠僧伽的引导而正信佛教。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④【威仪】
<一>威严之态度。谓起居动作皆有威德有仪则。即习称之行、住、坐、卧四威仪。又于佛门中,出家之比丘、比丘尼,戒律甚多,且异于在家众,而有“三千威仪,八万律仪”和“僧有三千威仪、六万细行,尼有八万威仪、十二万细行”等之说。一般谓戒重威仪轻,若广义解之,则制教之戒无非皆亦威仪之义,例如二百五十戒中,唯四重禁为戒分,余之僧残等总为威仪分。又如离性罪称之为具足戒,其余之遮戒则属威仪,皆可为证。(菩萨善戒经卷五、大比丘三千威仪经,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下、八宗纲要卷上)((参见:四威仪)1728)p3771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66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1178

[布施勋章]

8#
 楼主| 发表于 2025-3-21 02:26:58 | 只看该作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宋西域三藏疆良耶舍译


3,佛以方便力,令韦提希得见西方极乐国土并得无生法忍。
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学习解说]:佛陀告诉韦提希:你现今是否知道?这三种业,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成就净业的正法之因。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

善哉韦提希!快问此事。阿难!汝当受持,广为多众宣说佛语。

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如执明镜自见面像。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

[学习解说]:佛陀告诉韦提希:「仔细的听,仔细的听!并且善加思惟忆念。如来现今,为未来世一切被烦恼所恼害的众生,讲说清净行业。


善哉(赞美之词)韦提希!所问的事快慰人心。阿难!你应当受持,广为众多大众宣说佛之言说。

如来现今,教导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修[西方极乐世界]。

藉由佛力的缘故,当能得见西方清净国土,就像手执明镜看见自己的面相(那么简单)

(大众)观见这西方净土的极乐微妙之事,因为入欢喜心的缘故,能马上获得[无生法忍](见学习注【1】)



佛告韦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

[学习解说]:佛陀告诉韦提希:「你是凡夫,心力念想微弱,没有得到天眼,因此不能观见得深远;而诸佛如来有异方便(即指佛为使众生开悟所用之特异方法。详见词解④),能让你看到(西方极乐世界)




[学习注]:

【1】
所谓[生忍],[法忍],[无生法忍][生忍]对象是[众生],就是对一切众生能忍,所以叫[生忍],此尚执着[众生相]
[法忍]对象是[法],就是对一切法能信受奉持,所以叫[法忍],此尚执着[法相]
[无生法忍]则是不着[忍][不忍]两边的最高境界,金刚经云”见相非相,即见如来”——帖子详见:如何发无上大愿,成就无上法财? ~ 优婆塞戒经




[词解]:

①【谛听】梵语 s/ravaN!a。受持经典之十种法行之一。即从心中明白地听闻佛法。(长阿含经卷二、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七付嘱品、显扬圣教论卷二)p6296 FROM:【佛光大辞典】

②【善哉】
(杂语)梵语娑度Sa%dhu,义译曰善哉。称赞之辞也。法华经方便品曰:“梵音慰喻我,善哉释迦文!”同譬喻品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智度论曰:“欢喜赞言,善哉善哉!再言之者,喜之至也。”胜鬘宝窟中本曰:“善是好别称,哉是助语之辞。”法华玄赞四曰:“法尔随喜,皆云善哉。”寄归传三曰:“娑度,义曰善哉。”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③【佛语】
佛之言说。与佛说、金口等同义。依北本涅槃经卷三十五载,佛之所说有随自意语、随他意语、随自他意语之三语。佛语法门经以无身无身行、无口无口行、无意无意行、非行非非行、非谤非不谤、不生不起、无想无处、无往无没、非寂非行等为佛语。又佛教之专门语,亦称为佛语。(长阿含卷十二清净经、观经疏散善义)p2746 FROM:【佛光大辞典】

④【异方便】
即指佛为使众生开悟所用之特异方法。后代诸师根据不同经典,所作之解释各异:(一)法华经方便品(大九·八下):“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根据此经文,法华文句卷十二乃解释为:若用圆妙之正观,即是实相之方便;若用七方便观而助显第一义,则称为异方便。(二)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一下):“佛告韦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根据此经文,智顗之观无量寿经疏认为:异方便即是该经所说之十六观,而非以直观称为方便;又以佛力之故而见彼佛国,亦是方便。(法华玄赞卷四、观经疏玄义分、观无量寿经义疏卷上(隋代慧远)、观无量寿经义疏卷中(宋代元照))p5150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66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1178

[布施勋章]

9#
 楼主| 发表于 2025-3-21 02:30:22 | 只看该作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接续楼上)(继续学习7楼内容,以及8楼和9楼学习,合计用时2小时)


宋西域三藏疆良耶舍译


4,佛陀教导[十六观法],令末法众生能得见[西方极乐世界]。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见彼国土。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学习解说]:这时,韦提希禀白佛陀说:「世尊!犹如我现今,以佛力加持的缘故,能见到此(极乐)国土。

如果佛陀灭度之后,众生深陷五浊(佛教以五浊说明世界的丑恶。一、劫浊,言时代遭逢恶运,灾难频生;二、烦恼浊,指世人心中充满贪、嗔、痴等烦恼;三、众生浊,指众生资质低劣,苦多乐少;四、见浊,指邪见流行,思想混乱;五、命浊,指众生因恶业受报,心身交瘁,寿命短促。见词解①)十恶(又名十不善,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贪欲、嗔恚、愚痴。见词解②)等不善,被五苦(详见词解③)所逼迫,那要怎样能得见[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呢?」




[词解]:

①【五浊】佛教以五浊说明世界的丑恶。
一、劫浊,言时代遭逢恶运,灾难频生;
二、烦恼浊,指世人心中充满贪、嗔、痴等烦恼;
三、众生浊,指众生资质低劣,苦多乐少;
四、见浊,指邪见流行,思想混乱;
五、命浊,指众生因恶业受报,心身交瘁,寿命短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②【十恶】
又名十不善,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贪欲、嗔恚、愚痴。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③【五苦】
五种苦恼。经论中有诸多异说,如五苦章句经所举五趣之苦,即:(一)诸天苦,一切天人皆受生老病死之苦,并依先世之所作而定寿命长短,又诸天皆有命尽、劫尽二大灾。(二)人道苦,由奴婢下使至帝王转轮圣王,皆受生老病死、饥渴寒热等无量百千种之苦。(三)畜生苦,禽兽虫鱼等类皆受饥渴寒热、供人取食、相互啖食等万般之苦。(四)饿鬼苦,饿鬼身长一由旬,而咽细如针孔,其喉中喷火,不得饮食。(五)地狱苦,地狱有铁城镬汤、剑树刀山等八寒八热之苦。
 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四就苦之自体列举五种,即逼迫苦、众具匮乏苦、界不平等苦、所爱变坏苦、三界烦恼品粗重苦等五苦。复列举五乐所治之五种苦,即因苦、受苦、唯无乐苦、受不断苦、家欲界结寻异生苦。此外,广弘明集卷三十说生、老、病、死、爱离五苦。释氏要览卷上则说多食之五苦。
 另如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四所举之五苦,即:(一)生老病死苦,众生初受生时,在母体中窄隘不净;及出胎时,冷风触身,如被物刺;至衰老时,气力羸劣,动止不宁,复有疾痛寒热所恼;最后至命终时,四大分离,神识飘散,此等因缘,悉皆是苦。(二)爱别离苦,常与所亲爱之人乖违离散,不得共处。(三)怨憎会苦,所憎恶之人,本欲远离,却反而常相聚。(四)求不得苦,于世间色声之境,及一切利养之种种可爱乐者,心生贪欲而不能得。(五)五阴盛苦,五阴,即色、受、想、行、识,在此为一身之总称。谓五阴之身,受炽盛之诸苦。(菩萨地持经卷七、显扬圣教论卷十五、观无量寿佛经疏(智顗)、瑜伽师地论略纂卷十一)p1121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66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1178

[布施勋章]

10#
 楼主| 发表于 2025-3-21 23:39:39 | 只看该作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接续楼上)


宋西域三藏疆良耶舍译


4,佛陀教导[十六观法],令末法众生能得见[西方极乐世界]。

4--1 ,[十六观法]~第一观:【日想】

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云何作想?

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

当起想念,正坐西向,谛观于日,令心坚住,专想不移。

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是为日想,名曰初观。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学习解说]:

佛陀告诉韦提希:「你和众生应当专心(见--学习注【1】),系念在一处,想着西方。具体怎么作观想呢?

凡是作观想的众生,只要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盲人,是有眼睛能看见的,都会见到过日落。

对此,应当想像忆念,面对西方端正而坐,谨慎仔细的观照着落日,令心坚定的安住于此,专心忆念没有偏移。

观见落日即将隐没。形状就像悬挂的鼓。这样观想落日,使得无论睁眼还是闭眼,都让此一所观境相了了分明。这就是[日想],命名为初观。

作这样观照者,就叫做正观(即正念观照,其重要性等,详见--学习注【2】)。如果作其他观想的,则名叫邪观(注,正观之外都是邪观,因为做此观照,无法令众生获得解脱)。」




[学习注]:

【1】关于[专心]:
专心本身也是一种心法观照——帖子详见:法门实修帖 65楼

【2】[正观]的重要性:
佛法中观想的目的在于~
让自己保持正念正观,而能取代凡夫观念思维执着,逐渐解脱——帖子详见:法门实修帖 36楼
错误或负面的[观念](想法,念头,知见,认知)
会产生身心(或内外)两种负面的影响

1.错误或负面的想法会造成悲观,或愤怒,或怀疑,或忌妒,或傲慢,或痴迷等种种负面心理
这些心理因素或情绪反应就会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的影响,人类大多数的病痛都是如此
再者,因为错误的观念,所以用错误的生活方式,因此引起更大的外在伤害
这两种内外的伤害,就造成众生的苦难


2.除了上述影响,错误或负面的想法,例如:悲观,或愤怒,或怀疑,或忌妒,或傲慢,或痴迷
还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或对立,或冲突,或争执,或仇恨,或报复,或杀害
甚至造成战争等更大的毁灭伤害

上述两种情况如果没有导正,
就容易一再循环或像蝴蝶效应,而引起种种更大的负面效应和结果


由上面的说明,我们可以知道[正观]的重要性
学习正确的知见和观念,随时保持正观
这样就能改善自己的身心情况,甚至改变家庭和社会以及一切众生

再者,上述这些负面观念的影响远远超过人类的想像
同样的,[正观]的影响也远远超过人类的理解
只要能打开心胸,就能逐渐明白心念的力量和不可思议
就能明白法界清净光明的力量——帖子详见:错误观念的负面影响与正观的重要性



[词解]:

①【正观】指真正之观。有多种解释,中阿含卷二十八优陀罗经谓,相对于外道之邪观,以正慧了知真如称为正观。善导于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三,解释观无量寿经之日想观,以心境相应为正观,不相应为邪观。吉藏之三论玄义,以观“八不中道”为正观。中观论疏卷二本,以远离断、常等八邪为正观。摩诃止观卷五上,谓相对于助方便而言,正修止观称为正观。智顗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则称不净观等为对治观,而称正观实相为正观。(杂阿含经卷三、正法念处经卷二、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达磨多罗禅经卷上、大智度论卷三十七、十二门论疏卷上本、四明十义书卷上)p2008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5-4-11 02:34 , Processed in 0.10435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